等级划分规则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等级划分规则,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等级划分规则

篇1

评分规则,是教师在教学前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的学习要求,由“关键指标”和“区分度”组成,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中创造出符合某种特定标准的作品。以往的课堂关注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而评分规则的运用试图关注学生“学得怎样”的问题。

“一个好的评分规则可以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多的信息;其中的指标等级划分也可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自身的不足,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评分规则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评分规则得到反映和揭示,进而调整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评分规则中的“关键指标”能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评分规则的等级划分,即“区分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且指明他们需要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以前的课堂不太重视评分规则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的教局限于预设,课堂是单行道,不越道不调头,丢失师生思维碰撞的课堂生成;学生的学亦限于接受,无创造,是“老师要我怎样”,而非“我要怎样”的学习状态。第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比较含糊,谁也不明确怎样才算是“学会了”。用评分规则组织课堂,变单向告知为双向交流,变被动接受为自主学习,变含糊的学为清晰的学,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课例描述

通过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一课三上的实践,我们探索如何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学习这个重要问题,我们从评分规则的制订、理解和运用三个方面去展开研究。

(1)制订评分规则

在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一课的教学中,通过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和学情分析,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能发现人物背面特征,并能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和评价”,促进与检测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评价任务“利用发现的人物背面特征进行线描写生和评价”来完成。这样的一个评价任务的实现,需要评分规则的助推,开发评分规则见表图:

这个评分规则表几经磨砺而成,评分规则由“关键指标”和“区分度”组成。通过学习目标分析确定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及其评价内容,但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服装发饰表现精细”的评价要求。仔细琢磨小学美术第二学段的课程标准,发现问题出在我主观拔高学习要求,忽略四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那这一关键指标的评价内容如何落实?一时陷入纠结。

在第一次试上中,几张学生作业带给了我启发:学生冬季服装材质多样,羽绒、毛领、围巾……各式花纹图案举不胜数,完全可作为表现素材。因为是学生生活中的鲜活素材,更符合课程标准“通过观察、绘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的表现内涵。思考之下,决定将“服装发饰”的评分内容“表现精细”修改为“抓住外形、表现图案”,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向课标看齐。

评分规则制定好后,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完善。既立足学习目标,又立足学生学习能力,两条腿走路,才能带领学生迈出有效学习的坚实大步。

(2)理解评分规则

有了评分规则,学生需要理解,才能指导后期的绘画与评价活动。第一次执教结束后,教研组展开研究讨论,觉得先前的“整块区分度”不能做到关键指标的分项评价,为不完全评价。应将评分规则的“区分度”修改如下图:

我困惑无比。“分项区分”?艺术作品整体感知,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感觉,太难用语言来澄清;要将评价项目逐一拆分,各分出三种表现程度,相当于9种不同的等第,这该如何用语言向学生表述清晰呢?

直到我在第二次上课之后,华师大崔教授及其团队介入课堂观察,提出“样例呈现”的方法,才让我柳暗花明:当语言无法表述清晰的时候,就让样例说话。有了样例,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好作品”;有了样例,学生就明白了“我可以向着怎样的目标努力”;有了样例,学生也就明白了“我、我的同伴究竟画得好不好?”豁然开朗的我决定通过呈现三种不同的样例向学生解释分项区分度,直观告诉学生“这样的(1号)头部外形表现为优秀,而这样的(2号)是良好,这样(3号)为一般……”如下图:

一句“这样的”化解语言无法清晰表述的困惑,将说不清道不明的“区分度”解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理解了评分规则,自然将后期的评分规则导学、导评功能发挥至极致。事实上,在我的第三次上课时,这种功能就真的发挥出来了,学生作业呈现出的水平令我兴奋。

(3)运用评分规则

①学了不用,难称“学会”。通过“样例分析”的学习活动,学生对评分规则理解透彻,紧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利用评分规则引导绘画”的学习活动。通过“评分规则于作业纸顶端呈现”和“学生作画”的教学环节,实践对评分规则的理解。“评分规则于作业纸顶端呈现”,让学生参照着画,引领学生绘画过程中的表现,还能在进程中不断给予提醒与帮助。这种绘画不是随意的,而是学生根据评分规则的自觉执行。“学生作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阐释对评分规则的理解。这种自觉的、有明确指向的绘画,充分体现了评分规则的导学功能。

②用了不评,难称“会用”。绘画实践结束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用评分规则引导评价”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师示范评、学生自评互评和全班展评”的教学环节,进一步理解运用评分规则。教师根据评分规则示范评价,告诉学生如何利用评分规则表展开评价,进而学生也尝试根据评分规则展开自评、互评。每个人都期待得到一个中肯的评价,这种协商式的评价,使学生在观点的碰撞中深化了对评分规则的理解和运用。全班展评,请学生根据评分规则“说说它成为10星作品的理由”,肯定自我,同时提出自我修改意见,促进后续学习。这种作业评价不是感性盲目的,而是在评分规则引领下的理性分享,体现评分标准的导评功能。

但在实际教学中,在我第三次比较完善的执教中,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成为专业评论员,能用评分规则指导作业评价,但评分规则指导绘画的“导学”功能没发挥好。原因是评价任务后置了。老师布置作业时说“请按照这张作业评价表的要求,写生前面同学的背面头像”,却没说“画完以后,我们要用这张评价表打星评价”的学习任务。虽然将评分规则设计于学生作业纸顶端,学生却不知道这张评分规则表的用途,整个绘画表现的过程,评分规则未起到引领的作用。课总是有遗憾。若有下一次,我定将评价任务前置,让学生清晰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催生更丰富的学习信息。

三、实践研究后的理性思考

课的结束不是课例研讨的结束。课例实践探索的过程,让我对如何运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有了这样一些体会:

(1)评分规则应合理、清晰、完整

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由学习目标而来,是知识重点,但因学习任务的情境性和开放性,很难有客观、统一的评价。为了能让学生有一个合理、公正、统一的评价,评分规则应合理、清晰、完整,使不同评价者对同一任务的评价趋于一致,解决“仁者见仁”的评价困惑。

评分规则应用学生明白的语言,明确的指向,清楚告知学生应该怎么做;评分规则应合理,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不拔高不滞后,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要求;评分规则应完整,除了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知识“点”的评价,还应有整体“面”的评价,有局部亦有整体。合理、清晰、完整的评分规则,才能促进学生实现公平、统一的评价。

(2)评分规则的制订应注重过程

评分规则的制定注重师生共同研制,而非教师单方面告知。评分规则的制定应经历“关键指标的确立——各指标区分度的解释——根据学生案例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一制定特点决定评分规则非一成不变,而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因此,教师不能凭一己想法武断呈现评分规则,可以带动学生共同研制:首先,教师依据学习目标确定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呈现方式避免直白告知,可通过“游戏发现”“教师示范”等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接着,通过给“样例”的方式,跟学生共同探讨各个关键指标“最好”和“最差”等级的区分度;再者,收集学生案例,师生商讨如何对评分规则进行调整和完善。评分规则的研制过程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通过评分规则传达教学期望和意图,学生对照评分规则进行自我评价,知道做怎样的努力才能达到要求。

(3)确保学生理解评分规则

理解是运用的前提。学生理解评分规则,才能对后期的学习任务产生引领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评分规则,可尝试让学生参与评分规则的制定,唯有自己经历过的,才是最深刻、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再者,用“同伴样例”呈现关键指标的区分度划分,克服语言无法清晰表述评分规则的局限,为学生理解评分规则提供切实的帮助,亦为下一个学习任务产生更为丰富的信息作铺垫。

(4)科学合理的使用评分规则

“清晰的评分规则和评分指南不仅能帮助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评价的任务要求,促进学生学习的开展。”[2]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这几点:①前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能根据评分规则的关键指标有针对性地完成任务,发挥评分规则的“导学”功能。②将评分规则置于学生眼睛随时能及的地方,如置于黑板或PPT或作业纸顶端,随时发挥其引领学习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进入评分规则引领下自觉指向的学习状态。

参考文献:

篇2

考试本身有多种目的,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命题要求。期中、期末考试指向于学习诊断和学习改进,评价目的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其一,指导学生理解知识的连贯性。其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标志在于转化性,在新情景的评价试题中,学生可将新的价格情景材料转化为熟悉的知识,从而易于解决实际问题。考试评价起始于目的,这些目的可以是知识的、技能的,也可以是价值观的,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学习。

二、选择有效且恰当的评价题型

政治学科题型可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在选择题型时,我们面临的挑战往往是如何将题型与特定目标匹配,如果要测验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程度,则是非题、选择题在这方面更有效率,而且对知识的取样更精确。但这些题型的弱点在于把知识划分得太细,不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主观题弥补了这一不足,它不仅考查更大范围的知识单元或逻辑关系,还利用论述试题考查学习者更复杂的认知活动和更深层的思维水平。如考查“做理性消费观”这个知识点时,运用情景材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解决热点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如(经济生活期中评价试卷):在一片“涨”声中,不少人想赶在“涨价”之前囤积生活必需品,他们给自己取了个名字叫“囤族”,甚至还有人自称“海豚(囤)”,即海量囤储。

请你以理智的消费者身份,给“囤族”一些建议。

三、建立考试评价的基本框架

只有评价标准规定的内容具体、清晰时,评价目标才会明确,评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考试评价框架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一点,它要求命题人根据课程标准的知识模块,填写各考点的认知要求,明确各认知要求的表现,把握各知识点的认知要求和权重。考试评价框架可从六个维度考察:考查内容、考查目标、难度、题型、价值取向、评分规则。高质量的试题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不仅感受试题的知识和能力价值,还起到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

四、编制评价试题并制订评分规则

编制评价试题并制订用以确定学生在相应试题上的表现水平的评分规则,是整个考试评价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编制试题应符合这样的标准:根据考试评价框架恰当地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使用简洁、明晰的语言清晰表述要完成的任务;避免设置会导致消极价值观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习。以经济生活试题为例:

刘阿姨与儿子儿媳生活在一起。儿子媳妇均是外企白领。加上刘阿姨每月的退休金,全家3口人的月收入总计1万元。每月儿子给刘阿姨1500元伙食费,每月还能节余6000元,进入10份月刘阿姨的饮食支出同比多花了200块钱。

问题:刘阿姨家生活水平有什么变化?

从上述试题中可以看出考试评价必须做到:清楚答题者在答案中表述哪些内容;明确要求学生具备的推理或问题解决能力。这里主要是计算能力与转换能力。学生计算出恩格尔系数,并转化为生活水平等级,由富裕水平下降到小康水平;情景切合考查要求,又能引发合适的回答,却不会泄露答案信息;指向清晰、表达准确且角度巧妙地设问。

评分规则的质量反映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生表现的把握程度,它直接影响了评价结果的信度。清晰有效的评分规则有助于学生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从中测量出自己的学习水平。我们可以用等级量表评价上题中学生的掌握水平:

五、基于标准的评价结果运用

基于标准的考试结果的反馈不能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指出学生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及时有效的反馈有助于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评价结果的运用应采取这样的做法:建设性教师的评语、评定的等级,这对学生增强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有促进作用。基于标准的评价结果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评价应该强调学生的进步和成就,用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基于标准的考试还应该告诉学生如何评价自己,学生可以用列清单的方式描述在考试中稳定表现出的学习优势,成为评价结果的享用者。

参考文献:

[1]盛群力,褚献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J].课程.教材.教法,2004(09).

篇3

文献的分类标引,是依据一定的工具和手段,揭示文献的主题内容,经过概念转换,给以相应的标识,以此作为文献检索的途径,文献组织的依据。其目的在于文献的系统化、有序化组织。

本文根据我院图书馆文献编目的现状,通过实例,从文献的类目特性、辨类的方法、分类标引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则这几个方面分析文献编目中常用的方法规则,为我院图书馆的文献编目提供依据。

1 类目的特性

辨识类目的涵义,是以分类法中类目的四个特性为基础的,它们是:关联性、唯一性、规律性、容纳性。

类目的关联性,是指分类表中的每个类目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处于与其他类目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之中。类目之间的各种联系和制约是通过类目等级结构、类目注释和类目内容范围划分规则等方式实现的。因此,类目等级结构、类目注释和类目内容范围划分规则就成为辨类的重要依据。类目的关联性是采用各种辨类方法的基础。

类目的唯一性,是指类目完整概念在分类表中的位置具有唯一性(交替类目也是唯一性的表现),或者说是一个主题在分类法中只有一个相应的类目。类目的唯一性意味着:首先,如果相同或相似的类目名称出现在类表的多个地方,它们的完整概念或内容范围一定有所不同;其次,一个完整主题概念编列在一个位置之后,就不会在本来也可能出现的位置再编列。例如:

“H219朝鲜语”和“H55朝鲜语”的内容范围是不同的;“胃肠结核”编列在“R52结核病”之下,就不再在“R573胃疾病”之下出现。

类目的唯一性是划分类目内容范围,用限定或比较方法辨识类目涵义的基础。

类目的规律性,是指许多类目之间存在一些对应或一致的方面,使其有规律可循。其中,性质相同或相关类目的内容范围的对应性或一致性,同类型类目的内容范围划分规则的一致性,是辨类时采用推理方法的重要基础。类目内容范围划分规则,是指用于明确某个类目到底包括哪些信息,这个类目与相关的另一个类目之间究竟怎样划分界限的一般性规则。它可以显著增强类目涵义辨识的规律性。总论与专论相区分,能入专论类的不入总论类;小范围内按事物集中;总论应用与专论应用相区分,专论应用入应用到的领域。当然,类目的规律性不是绝对的,有时会有少数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外。

类目的容纳性,是指分类法的类目能够容纳相应领域的绝大多数主题概念,分类法类目的外延有一定的伸延性,几乎每个文献主题概念都有一个相应的类目来容纳。类目的容纳性是辨类时可以采用推理方法的基础之一。

2 辨类的方法

以上述类目的特性为基础,辨类时可以采用下述方法:

1. 大类结构解析辨类法

体系分类法中成千上万的类目是依据它们的内在联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则,被组织成具有内在结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逻辑性类目体系。因此,为辨识类目的涵义,应该首先分析和把握类目体系的内部结构,从各构成部分的联系和区别中去认识每个具体的类目。

例如,《中图法》的“艺术”大类,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艺术理论,第二部分是世界各国艺术概况,第三部分是各种艺术。其中,第三部分分别只收专论某种艺术的文献;其下大体是按理论、技法、中国、各国四部分编列。认真分析大类内各层次的结构,就比较容易把握各个类目的内容范围。

如:“外国美术名作欣赏”入J05(艺术评论、欣赏),不入J205(绘画评论、欣赏);“欧美雕塑名作欣赏”入J305(雕塑评论、欣赏),不入J05;“西方美术史话”入J110.9(艺术史、艺术思想史),不入J509(工艺美术史)。

2. 类目涵义限定辨识法

体系分类法的类名往往不能完整地表达类目的涵义,类目的实际涵义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因而应该采用相关因素限定的方法来辨识类目涵义。

2.1. 上位类限定法

这是通过上位类来限定下位类,明确下位类的涵义。它是最常用的辨类方法,因为由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其类名一般采用省略方式,不重复上位类名相同的部分。有时甚至需要通过更上位类目的限定才能辨识类目的涵义。例如:

I106.4 小说 (作品评论和研究,世界)

I210.6 小说 (鲁迅著作)

I24 小说 (中国)

2.2. 下位类限定法

这是通过下位类来限定上位类,从而明确上位类的涵义。它包括两种情形:

一是下位类外延之和与上位类外延相等时,通过下位类可以判明上位类的涵义。例如:

H172 北方话(官话方言)

H172.1 北方方言(华北官话)

H172.2 西北方言

H172.3 西南方言

H172.4 江淮方言(下江官话)

二是下位类外延之和小于上位类外延时,通过下位类可以判明上位类除自身内容外,还应包含未列出的下位概念的专论性内容。例如:

G257.36 科学、技术目录学

G257.37 生物科学目录学

G257.38 医学目录学

G257.39 农业目录学

2.3. 同位类限定法

这是通过同位类的限定来辨识类目的涵义。因为,同位类的外延一般是相互排斥的,所以可以根据一个类列中的同位类设置,分析各同位类的涵x。例如:

I28 儿童文学

I287 建国后作品

篇4

 【导语】

按照此次公布的2019年我市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日程安排表,中考报名安排在3月11日~20日;5月25日前编排考点、准考证号;6月10日~12日考生填报中考志愿;6月18日前,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发准考证并进行诚信教育;6月21日~23日,全市初三毕业升学考试、初二学业考试,而去年考试时间为6月22日~24日。

  7月11日将公布中考成绩;7月16日切普高录取最低控制线并公布,以及提前批录取(师范类五年高职)并公布结果;7月17日~25日普通高中招生录取;7月25日公布普高招生结果;8月1日~6日五年制高职院校录取;8月13日~14日中职学校录取。

  全市原则上按各县(市、区)普高招生计划数的1∶1.05比例,划定各县(市、区)普高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各普通高中不得招收普高最低控制线下的学生(除少数体艺学科自主招生外)。普高最低控制线下的学生信息,直接转入职业院校录取。

  此外,2018年我市中考化学科目考试时间为45分钟,卷面分值为75分,按卷面原始分的80%记入总分,满分为60分。今年化学学科作了相应调整,考试时长为60分钟,卷面分值为100分,换算分为卷面原始分的60%,满分60分;等级划分按照其他卷面分为100分的学科划分规则进行。

篇5

作者简介:杨广武(1970-),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城建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石飞飞(1981-),女,辽宁盘锦人,天津城建大学理学院,讲师。(天津 30038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编号:C04-0832)、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13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164-02

大学物理实验是高校理工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实践课程,一般为独立设课,成绩由多个实验成绩及考试成绩等按比例合成,但是由于实验项目、指导教师、授课班级较多,往往一届授课学生达数千人,所以成绩的合成与统计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错。目前各院校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中很少有用于实验成绩管理的功能模块,理论课的模式不适合实验成绩的汇总,所以大学物理实验的成绩一般是由实验中心或实验室汇总出总评成绩后再次录入学校的教务系统中。有些高校购置了网络化的选课系统,实行网络选课和网上汇总成绩,但这需要增加软件、硬件以及相关维护人员的投入。我们对成绩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摒弃了传统的手工方法,采用当前普及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运用其强大的自动计算功能,编制了实验成绩汇总表格,并且在多年的应用中不断改进和提升,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能够准确、高效、灵活地实现成绩的汇总、管理和统计。[1]

一、工作簿整体设计

使用Excel进行实验成绩汇总,需要将一个工作簿中的几个工作表互相引用才能完成。工作簿包括三个工作表:一是成绩汇总表,是工作簿的主体,用于录入和显示学生成绩;二是设置与统计表,用于设置百分制到五级分制的转换标准,同时统计五级分制成绩分布情况;三是填写说明,向各位教师说明成绩录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工作簿中的“成绩汇总表”和“设置与统计”两个工作表相互关联。“成绩汇总表”根据“设置与统计”划定五级分制的等级,“设置与统计”对“成绩汇总表”各等级成绩的人数和百分比进行统计,供管理人员核查科级划分是否合理。

二、成绩汇总表

1.评分规则与管理分工

以我校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的大学物理实验第一学期课程为例,学生要上一次绪论课,做10个实验。绪论课上进行考试,满分10分,每个实验100分,则每名同学的百分制平均分为:

平均分=绪论分+(十个实验平均分×0.9)

百分制平均分按统一标准换算成五级分制,为学生的总评成绩。另外,有违纪或旷课者,总评成绩不及格。

绪论考试和每个实验的成绩由相应任课教师录入,然后经专门管理人员进行汇总转换为五级分制。

2.汇总表格式

大学物理实验A(1)的成绩汇总表格式如图1所示,每一行为同一名学生的成绩,共包括从A到Q的17列。其中A、B、C三列分别为学生的班级、学号、姓名等基本信息;D列为五级分制成绩,由E列平均分转换得来;F列至P列为成绩录入区,由教师输入绪论课和每个实验的成绩;Q列对特殊情况造成的不及格成绩进行备注说明。

3.原始成绩的录入

每个实验和绪论的成绩由相应的任课教师录入完成,然后形成汇总表。录入规则:有分数者正常录入;对于特殊情况,旷课录入“-1”,违纪录入“-2”,不得录入其他数值或文字。

为了突出显示特殊情况,避免出现成绩录入错误,对G列至P列十列录入实验成绩的单元格进行了条件格式设置,如图2所示,图中由上至下的3个背景颜色依次为:黄色、绿色、红色。[2]这样设置的效果是:如果未输入成绩或成绩为0,则单元格背景为绿色;如果旷课或违纪,即输入“-1”或“-2”的情况,单元格背景为黄色;如果成绩不及格,单元格背景为红色。F列绪论成绩的单元格条件格式也做类似设置,不同之处是低于6分为红色。总评成绩不及格为红色。在图1中,I4和F6单元格均为不及格成绩,所以背景为红色;K4和5行F至P列均为“-1”,表示旷课,背景为黄色;N6单元格“-2”表示违纪,背景也为黄色;第7行空白,F至P列单元格均为绿色。这样的设置利用了醒目的颜色提示,更有效地避免教师的录入错误,方便查找有问题的学生成绩。

4.百分制成绩的生成

根据评分规则,在甲同学的“平均分”单元(E3)格中输入公式:[3]

“=F3+((AVERAGE(G3:P3))*0.9)”

然后用下拉的方式将公式应用到该列所有单元格就实现了百分制平均分的自动计算。对平均分和总评成绩所在的单元格,通过条件格式设置将“不及格”的单元格背景显示为红色。

5.特殊情况的备注说明

对于因缺课、违纪等特殊情况导致总评成绩不及格的学生,在备注中要进行必要的说明,在“成绩汇总表”中这一功能是通过公式自动实现的,在“备注”一列的单元格Q3中输入公式:

“=IF(COUNTIF(F3:P3,-2)>0,"违纪",IF(COUNTIF(F3:P3,-1)=11,"全未做",IF(AND(COUNTIF(F3:P3,-1)0),"未做全","")))”

然后下拉应用到该列所有单元格,功能如下:如果录入成绩中出现“-2”,则备注中显示为“违纪”;如果录入成绩中有但不全是“-1”,则备注显示“未做全”;如果录入成绩全部为“-1”,则备注显示“全未做”。

三、设置与统计

1.五级分制成绩的转换

百分制平均分最终要转换成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表示的五级分制,然后录入综合教务系统。尽管学校对每个实验以及每个老师的打分进行了限制,如平均分应在80~85分之间,整体成绩应在65~95分之间正态分布等,但是评分的随机性然不可避免。如果按一般的等级成绩划分方法,即优、良、中、及格分别对应90、80、70、60分,将使大部分学生成绩为良,平均分的分布并不是正态的,如图3所示,所以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重新设置。

“设置与统计”工作表格式如表1所示,在相应五级分对应的“百分制”一列中输入各等级的划分界限,与“成绩汇总表”数据的相互引用计算,在“人数”和“百分比”两列分别显示出每一等级的总人数和所占百分比。表1等级划分标准为: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分至69分为及格;70分以上按2∶4∶3比例划为优、良、中三个等级,通过适当调整分数界限可以使课程的成绩分布趋于合理。

表1 “设置与统计”工作表格式及内容

A B C D E

1 五级分 条件 百分制 人数 百分比

2 优 大于 85.5 525 21.70%

3 良 大于 82 1041 43.03%

4 中 大于 69 785 32.45%

5 及格 大于 59 4 0.17%

6 不及格 小于等于 59 64 2.65%

7 合计 2419 100.00%

实现“设置与统计”对“成绩汇总表”中等级成绩的控制,是在“成绩汇总表”中“总评”单元格(如D3单元格),输入公式:

“=IF(COUNTIF(F3:P3,-2)>0,"不及格",IF(COUNTIF(F3:P3,-1)=11,"不及格",IF(AND(COUNTIF(F3:P3,-1)0),"不及格",IF(E3>设置与统计!$C$2,"优",IF(E3>设置与统计!$C$3,"良",IF(E3>设置与统计!$C$4,"中",IF(E3>设置与统计!$C$5,"及格","不及格")))))))”

用下拉的方法将此公式应用到“总评”列所有单元格,把“平均分”按统一标准轮换为五级分,并在“总评”栏中显示出来。另外,上述公式对特殊情况也进行了处理,即只要学生十一列录入成绩中出现一次“-1”或“-2”总评成绩就不及格。

2.总评成绩的统计

实现“设置与统计”对“成绩汇总表”中等级成绩的统计,是在“设置与统计”中“人数”单元格(如D 2单元格)输入公式:

“=COUNTIF(成绩汇总表!$D$3:$D$2421,A2)”

式中“2421”是成绩汇总表最后一行的行号。应用下拉或下拉功能,把公式应用于所有成绩等级就实现了对成绩的宏观统计,如表1所示。表中C列用于设置“成绩汇总表”中五级分制的转换标准,D列统计出五级分制各等级成绩对应的人数,E列统计出各等级成绩所占的百分比。重新划定等级分数标准后,成绩分布如图4所示,这一分布符合实验教学的正常规律。

四、实施效果

天津城建大学用Excel管理大学物理实验成绩已经实行了多年,经过不断地改进,其功能也日趋完善,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首先,提高了工作效率。教师通过统一的表格各自在计算机上录入成绩,不受网速限制,也不会出现使用在线登录系统同时在线人多而拥堵的现象。成绩录入后可能通过邮箱或其他在线通讯工具传递文件,由管理员直接汇总,通过自动计算直接转换为五级分制,在期末工作较繁忙的情况下用时少、效率高。

其次,操作简单。所有教师对Excel软件都能够熟练运用,不用专门培训。教师可以通过筛选功能,从几千行数据表格中直接找到自己的任课班级进行录入。对于管理员,也只是根据总评成绩分布进行合理的五级分制转换标准设置,再进行适当检查即可。

再次,便于检查,不易出错。老师录入成绩时要自行检查核对;五级分制转换以后,管理员要对整个成绩汇总表统一审核。这一工作通过检查单元格颜色即可,主要检查特殊成绩,如不及格、旷课、违纪等情况与教师的原始记录是否一致,有无漏报的成绩。面对几千人的教学规模,多年来成绩汇总一直准确无误。

最后,在不改变学生百分制成绩以及名次的前提下,通过手动设置五级分制转换标准可以适当调节各等级成绩的人数,从而使总评成绩分布更加合理,避免了以往“优秀”等级几乎无人、大部分同学集中于“良好”的情况。

参考文献:

篇6

通过对当前高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未将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纳入考核体系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对教师及教学有一些特殊要求,例如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要求教学过程中以技能培养为重点等等,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现行教师考核制度并没有加入这些特殊要求,无法引导教师朝着高职教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2、考核指标单一,不能综合反映教师贡献和素质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年终考核2010年度以教师参加学院各种比赛的次数作为考核标准;2011年度以学生评教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2012年度以民主测评成绩作为考核标准。每年年终考核,主要考核指标只有一项,而教师的工作和贡献是多方面的,单一的考核指标无法综合反映教师绩效。

3、考核体系不稳定,教师感觉茫然

分析其近三年教师考核制度后发现,每年考核方法都不相同。考核体系的不稳定使教师普遍感到茫然,没有努力的方向。

4、绩效工资差距小,激励效果差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差距小,奖惩效果和激励效果较差。研究现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后发现,高职教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五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须按省市统一标准发放(其标准主要是职称、工龄、年龄等),只有奖励性绩效工资是按高职院校自己制定的标准发放。以河北省某高职院校为例,奖励性绩效工资分为出勤奖励和工作量奖励两部份,各占50%,工资差距仅体现在工作量奖励部分:行政人员按90%发放,教师按110%发放。工作量奖励本身基数就小,20%的差距折算成金额少之又少,无法起到绩效工资应有的激励作用,并且这种差距与教师绩效考核没有任何联系。

二、构建新的高职教师绩效考核制度

(一)考核指标及权重

运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相关理论,结合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提炼高职教师绩效考核的关键指标并确定其权重。

(二)考核指标评分规则

考核指标的评分规则可根据各高职院校发展阶段和实际需求予以调整,本文仅是抛砖引玉。

职业资格证书,可按高、中、初分别赋分,如高级10分,中级5分,初级2分;社会服务可按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赋分,如自然科学以万元为单位,社会科学以千元为单位,每增加1个单位主持人累加1分,主研人(前四)加0.8分,其他参与人加0.5分;教学工作数量可确定一个基础工作量,每超过一课时增加一分,如每学期基础工作量60课时,每学期实际工作量不足基础工作量的本项0分,实际工作量每超基础工作量1课时1分,超工作量越大,本项得分越多;教学工作质量可以学生评教成绩为准,如学生评教成绩全校总排名前10%,得10分;10%~20%,得9分;20%~30%,得8分;30%~40%,得7分;40%~50%,得6分;50%~60%,得5分;60%~70%,得4分;70%~80%,得3分;80%~90%,得2分;后10%,得1分;专业及精品课程建设可以依其等级分别赋分,如专业带头人10分,骨干教师5分,专业建设负责人12分,主要参与者(排名前五位)8分,其他参与者3分,精品课负责人8分,主要参与者(前三位)6分,其它参与者2分等等;比赛与荣誉可按级别赋分,如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0分,省级教学名师奖8分,市级教学名师6分,一等奖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8分等;学术专著、论文及教材可按数量和级别分别赋分,如论文核心期刊独著及第一作者10分,第二作者6分,其他作者4分,非核心期刊独著及第一作者6分,第二作者3分,其他作者2分,教材主编10分,副主编6分,参编4分等;课题可按级别和名次赋分,如主持并完成国家级课题10分,主要参与人(前四名)8分,其他参与人6分,主持并完成省部级课题8分,主要参与人(前四名)6分,其他参与人4分,主持并完成厅局级课题6分,主要参与人(前四名)4分,其他参与人2分等;科研成果奖和技术发明奖可按获奖级别和名次赋分,国家级的要比省级的分数高,一等奖要比二等奖分数高,例如国家级一等奖20分,二等奖14分,三等奖10分,省部级一等奖12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8分等。

三、高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设计

本文设计的高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以每个学期的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考核周期,每学期的考核结果作为下学期绩效工资发放依据。

(一)绩效考核结果等级划分

篇7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实况录像观察法;数据统计法;逻辑推理法。

(二)新规则确定新方向

从1997年开始国际体操联合会对体操竞赛规则进行了较大修改,首先是在世界体操锦标和奥运会上不再进行规定动作比赛,只进行自选动作比赛。其次是对团体赛上场和记分的人数作了调整,团体决赛记分办法由6-6-5制改为6-5-4制,即每队可报6人,但每个单项只能派5人上场,记各项成绩较优的前4名作为团体成绩。在2001-2008年新的规则中又把团体决赛记分办法调整为6-3-3制,即每队报名6人,每个单项只能派3人上场,这3人的总分就是全队在该项目中的得分。新的竞赛规程从表面上看,参赛的人数减少了,似乎是“降低了团体赛的难度”,然而如果参赛队某一个人在某一个项目上出现失误,将严重影响团体成绩,往往是无法弥补的。200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韩国队一名队员在比赛中受伤,导致团体名次急速下滑就是一例,因此新的竞赛规程使竞赛变得更为残酷。

(三)开拓创新是体操运动发展的永恒主题

1.在技术训练规则竞赛的发展中,总是不断地积累知识,改进方法,当知识积累到原有的理论解释不清时,就要以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对旧东西进行突破。这种量的积累与质的突破是一种辩证关系,认识、研究,遵循这个辩证关系乃是创新思想的重要前提。纵观近年来的国际体操发展趋势,其技术创新周期缩短,更替速度加快,移植变化增多。

2.技术创新是体操运动之生命。纵观当今世界体操运动技术的发展之快,一个运动队,一名运动员如果在体操比赛中没有高难度的创新动作,要想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因此体操运动中动作的创新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体操技术的发展趋势。

体操技术的创新表现为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新的领域,发现新的方法,增添新的内容,为竞技术体操原有的体系不断提供新知识和新认识。通过技术革新,使动作质量得到提高。像单杠“鞭打”技术,“后摆振浪”新技术的出现,对各项摆动动作的质量和创新都起到了推动作用。而美国运动员托马斯把鞍马全旋拓展为“大分腿波浪全旋”使鞍马技术领域得到了新的开发,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希腊著名运动员梅里桑笛与我国运动员李小鹏,老动作新做法,把跳马上的屈体后空翻两周和前手翻真体前空翻转体900°改为用踺子上板后手翻连接,不仅使该动作达到了10分的起评分,而且分别在2001年和2002年被国际体联确认是创新动作,命名为“梅里桑笛和李小鹏跳”。另外动作之间的连接编排也是可以不断创新的一大领域。

(四)体操特征变异与规则演变的辨证关系

1.技术创新必须遵循竞赛规则,没有体操规则,体操创新也就无从谈起。现在的体操比赛是高难度、高质量、高规格的较量。一套自选动作,不但要追求较高的起评分,而且要有创新动作,这样才能获得高分。在比赛中无论运动员的动作多么惊险、优美、高难,但只有在体操规则的约束中才能争桂夺冠,裁判员也必须以规则为准绳来裁定竞技者的名次。体育竞技之花要在竞赛规则的限制中开放,日新月异的运动技术需在竞赛规则的约束下创造,否则就要被淘汰。如在80年代中后期男子跳马上曾一度出现了侧手翻接侧空翻腾越动作,落地是分腿依次着地。虽然这是个创新动作,但不符合规则要求(规则要求无论什么项目在最后落地时都应并腿着地)所以很快被淘汰。再如几年前在美国举行的世界职业体操单项比赛,匈牙利一名运动员在吊环单项比赛中前半套动作的难度和质量都达到了高水准,最后的动作是倒立落下经水平支撑至水平悬垂,然后一松手成俯卧趴在垫子上。虽然整套动作很新奇、独特,可是裁判员以规则为准绳判他无下法。因为整套动作不完整,违背了规则精神,所以不是发展方向。以上两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体操比赛必须遵循规则的要求。

2.技术超越、补充和发展了规则遵循竞赛规则,在竞赛规则的限制中创造优异成绩,固然是天才的事业,而以领先的技术超越传统的竞赛规则,并促使其做出相应的变革以肯定此种超越而获得优胜,则更是天才和胆略的壮举。超越规则者不仅要有远见卓识,还要有足够的胆略和勇气。第一个在国际体操赛场以踺子后手翻上板踏跳做支撑类动作超越了跳马比赛规则的运动员曾被传统规则判为动作无效而失去夺冠机会,但鉴于此种新技术的先进性和可接受性,体操规则又很快“承认”了这种超越。我国江门市业余体校运动员在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中首先在双杠上创造了向后大回环的新动作,但因杠高只有1.70m(从地面量起),运动员在悬垂时必须屈腿才能完成。根据规则要求也应给予扣分。但由于这是一种创新技术,代表着双杠运动的发展方向,因此这种新技术很快被国际体操联合会认可,并将规则作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为了有利于运动员完成动作,把双杠的高度提高到目前的1.75m(从垫子上量起)。所以说体操技术的超越不仅能导致竞赛规则的发展和逐步完善,而且又能够促使体操器械的革新和变化,以适应体操技术发展的需求。

3.器械的革新导致了技术的发展,体操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器械的革新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体操运动技术的飞速发展,运动员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体操训练、竞赛的场地与设备更新起到了重要作用。60年代以来,纵跳马长由1.80m缩短为1.60m,目前男、女已用同样形状的马(蘑菇型)。助跳板由15cm增高到20cm,助跑距离由70年代的20m增加到25m(女子不限)并突破了支撑分区的限制。由于规则的变革导致了一大批跳马复合空翻类型的高难度腾越动作的产生。随着鞍马运动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拱型环又改为平直型鞍环,使鞍马的单环动作增多,并向着立体化的方向发展。再如平衡木的硬性木面被橡胶覆盖层的弹性结构所取代,从而使自由体操中的跟头搬上了平衡木。最具典型意义的是高低杠两杠之间的规定距离从85cm开始被一次又一次的超越,杠面由椭圆改变成圆形,直径也有所缩小。于是使女子运动员在高低杠上做出了毫不逊色于男子单杠技术的“特长切夫腾越”和“京格尔空翻”抓杠等高难度的飞行动作。另外各种不胜枚举的训练辅助器材的诞生和革新,更使教练员们在训练中得心应手,这已为多年的训练和比赛所证实。因此说器械设备的更新对体操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保障作用。当然,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器械革新,对规则的超越并非是毫无依据的鲁莽之举。只有在总体上把握住本竞技项目的发展脉络,并根据具体的竞技形势而作出领先性、方向性的超越,才是对竞赛规则的成功超越,并促使其做出相应的变革。

4.体操评分规则的成熟与稳定,1989年出版的规则补充了“技术和姿势错误的划分等级,即小错误、中错误和大错误”。在单项决赛中,有条件的裁判员评分使用0.05分。1993年的规则扩大了0.05分使用范围,增加了加分,明确了各项目的特殊要求。1997年版的规则对裁判的组织和职责作了较大的修改。即A组负责对成套动作评分和B组对动作的完成情况评分。2001年版的规则在动作组的划分上修改比较大,各项动作分为5个结构组。2006年1月1日实施的新规则中,取消了10分为满的做法,使打分更加细化。把裁判打分分为难度分(A)和完成分(B)两组。A组的起评分为0分,没有上限;B组满分为10分。这样体操分数可以不断被刷新。从体操规则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来看,体操评分趋于标准化、细节化,规则更具操作性,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从而将体操比赛引向公平、公正的发展方向。

五、结束语

(一)在体操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大胆开拓创新,动作还是老一套,就要无情遭淘汰。

(二)新的国际体操评分规则实施后,必将加快难度创新的步伐。我国的体操健儿和体操工作者要根据竞赛规则精神,扎扎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技术领域,在训练中要注重“训练规划时代性,技术模式超前性,难度发展高效性”。在技术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要无端地偏离竞赛规则而使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另一方面也不要怯于传统规则而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无论是遵循规则还是超越规则,都是为了创造领先于他人的优异成绩。既要努力地遵循规则,又要大胆并深谋远虑地超越规则,这才是体操竞技者们应该掌握的辩证法。

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体操竞赛规则也是随着体操运动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修改,实际上竞赛规则只是某一时期对某一竞赛项目的规范、规格的约定性概括。因此说,体操技术的发展创新的客观存在,决定了竞赛规则,而竞赛规则又反作用于体操竞技的实践运动,这便是体操技术的发展创新与竞赛规则的辩证关系,纵观体操运动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创造竞赛规则又不断超越规则,改革规则,补充规则和发展规则的历史。

参考文献:

[1] 颜天民.“新”之管窥[J].体操.1994(1):25-27.

[2] 史益平.根据国际体操评分规则论竞技体操的发展趋势[J].湖北体育科技.1994(2):27-29.

[3] 国际体操联合会.1993-1996年男子体操评分规则(中文版)[Z].

[4] 李思民.中国体操的盛世危言[J].体操.1995(3):22-23.

[5] 夏保华.创新群研究[J].然辩证法通讯.2000.2(1):38-46.

[6] 颜晓峰.知识创新的对象化形式[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5):56-63.

[7] 张玉刚.体操规则的变化与世界男子体操的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报.2001.35(4):67-68.

篇8

构有其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建筑结构、地下结构、桥梁、隧道、铁路等土木工程中得到广泛

应用。本文结合实例进行设计。

1工程简介

某建筑工程为商场办公为一体的高层建筑,地下两层为停车库及设备房,局部为人防地下室,地上建筑由A、B、C 三栋多层塔楼及两层的商业裙楼组成,一、二层为商业用房,三层至顶层为办公用房。其中C 塔楼为19 层,总多度58.6m,与一栋两层的裙楼相连;A、B 塔楼为18 层,两栋塔楼在地上两层处相连,总多度64.4m,A、B 塔楼与两层裙房间通过钢结构连廊相连,连廊与塔楼间设置伸缩缝。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本工程A、B 塔楼采用框架- 剪力墙连体结构,底部局部大空间转换采用剪力墙结构,转换层在第3层顶面。由于同时采用了两种复杂结构,且结构体形较复杂,故本工程按超限多层结构进行了送审。该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拟建场地为Ⅳ类场地土。结构抗震等级:剪力墙Ⅲ级,框支柱Ⅱ级,框架为Ⅲ级。基础采用桩基础。

2结构整体设计及计算结果

2.1基础及地下室设计

本工程采用桩基础,桩型采用抗拔性能较好的钻孔灌注桩,桩径根据上部荷载情况选用φ700 和φ800 两种,主楼部分采用φ800的桩,其它部分为φ700的。桩基持力层为8~2层圆砾层,桩进入持力层2.5~6.4m,有效桩长为48.1~56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结合

设计试桩结果和地质报告情况分别确定为3500KN和4100kN。两层地下室平面呈“厂”字形,局部为两层人防地下室,人防等级为6 级。地下室东西向最长150m,南北向最长120m,中间不设伸缩缝,超过规范建议的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设计采用纵横向设置多道后浇带

(后浇带间距40m左右)等措施减小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

2.2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

一般来说对于高层建筑内,除了极特殊的设计需求外,在高层建筑内每一个独立结构单元都不宜采用严重不规划的平置布置设计,也就是说,应该追求形状简单、规则,尽可能做到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例如抗震设计的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长度不宜过长,突出部分长度不宜过大,不宜采用角部重叠的平面图形或细腰形平面图形。1、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

首先考虑地震作用下的偶然偏心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评估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具体规定是,A级高度的高层建筑,其位移值不应大干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干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以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2、抗震设计时的高层结构平面布置。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结构不规则,不设防震缝。然而当建筑物平面形状复杂,我们又无法通过简单的办法将其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调整,从而形成较规则的结构时,这时我们就应该设置防震缝,以便将其划分为几个较简单的结构单元。设置防震缝时,对于框架结构房屋来说,高度不超过15米的部分,一般取70毫米。超过15米的部分,还要加宽2O毫米。另外,剪力墙结构的房屋可按上述规定数值的一半采用。而对于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可按原规定的70%采用,但无论如论,防震缝的设计不应少于70毫米。同时,防震缝的宽度的确定应按最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具体规定是,如果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那么说防震缝的宽度应房按照较低的房屋确定。如果出现相邻结构有较大的沉降差时,还要增大防震缝的高度。连体结构因振型丰富,且平动与扭转振型多耦合在一起,因此采用平扭耦联方法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且考虑双向地震的影响;连体部位复杂,对连体部分采用弹性楼盖进行计算。考虑到连体结构的两塔楼体型相似且间距较近,因此风荷载取值时考虑建筑物相互间的影响,将体形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并对连接体最下一层的楼板考虑了向下的风吸力影响。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见表1,计算结果表明自振周期在合理范围内,结构扭转为主的第1 自振周期与平动为主的第1自振周期之比为0.85,基本满足规范要求。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层间位移1/1791(Y+5%偶然偏心)和顶点位移1/2048均小于1/800,亦满足规范要求。

3钢筋混凝土结构布置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存在体型不是十分规则,承重结构的布置也是不

合理的问题。关于规则的问题里,包括了建筑综合因素的要求:承载力分布、抗侧力构

件布置质量分布、平立面外形尺寸。在抗震概念设计的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

是合理布置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但是,太多的因素会造成结构不规则的问题,尤其是

复杂的建筑体型,用相对比较简单的的指标来定量的规定限制范围并划分不规则程度是

十分困难的。例如,柱箍筋没有采用焊接封闭的方式,这是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配筋的

构造设计没有按照相的设计规定,没有按抗震规范的要求,对框支柱和框架柱、箍筋进

行全面的高度的加密的处理。另外,在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

缺少了不规则与规则结构的准则,失去了划分定量的准则,也没有针对不规则结构进行

相应的规定,仅仅对规则结构的准则进行了规。这样的情况,有些设计人员有时听任建

筑师和业主的要求,往往容易造成结构规则性非常的难以把握,所以,在钢筋混凝土结

构设计实际工程中规则性错误大量的出现。

4、抗震加强措施

4.1加强连接体结构的抗震措施

在抗震构造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1)连接体及连接体相邻的结构构件的抗震等级提多一级;

2)楼板厚度增大到150mm,加强连接部分的周边板配筋,双层双向贯通布置,并加强边梁的配筋及构造;

3)加强连接体最底层构件的配筋;

4)加强连接体下面两层的设计,指定其为薄弱层,放大地震力。

4.2抗震等级的设计

高层结构的抗震等级的设计要结合当地的地震发生状况,按照百年一遇、两百年一遇的标准来设计,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提高抗震等级。当本区域的抗震防烈度为6~IJ8度时,抗震等级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一度。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其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所采用的搞震等级,主要考虑到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因这三个因素不多而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一般来说,高层建筑都是有地下室的,当高层建筑把地下室顶层作为其嵌固端时,这时地下室的搞震强度就应该与整体结构完全相同,否则仍然会对整体建筑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地下室的搞震等级可以稍微降低一下需求,根据每个地区的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总而言之,高层建筑钢混结构设计要从竖向和平面的结构设计、抗震等级多方面的角度来分析,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如果仅从混凝土的构造要求来说,例如钢混立柱,对房屋高度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同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者钢管混凝土柱,也就是说要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高层建筑结构中,其钢筋混凝土框架柱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1倍采用。另外,对于高层建筑物混凝土的质量也要有较高的要求,我们要增加一定的添加剂到水泥和石灰中,用来增强混凝土的配筋率。同时还要高湿度的养护,以保障混凝土部件的不变形。概言之,只有科学的结构设计、严格的操作规范和高质量的标准要求,才能有合格的高层建筑。

结束语

总而言之,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设计是一个长期、复杂甚至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在这过程中的遗漏或错误都有可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或使设计结果存在不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设计工作应按规范相应的构造要求严格执行,才真正确保设计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现代科技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化工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多,包括药品、化肥、溶解乙炔等,这些产品出现和成熟离不开化工企业。同时现代化工企业的爆炸事故日趋增多。因此化工企业防爆通风的研究成为安全研究的重要方向和核心问题。

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

对化工厂防爆通风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对爆炸危害场所进行划分。过去我国按照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危险程度和物质状态的不同,对爆炸危害场所进行划分。这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它充分考虑了爆炸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还顾及了我国化工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国情。但它与国际划分标准不匹配,导致国际上很多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应用于我国的化工企业中。

因此,我国按照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规定又参考德国、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相关准则。新的标准以爆炸性混合物的出现频率和持续时间为依据,同时参考释放源的位置,将爆炸危险场所划分为0区、1区和2区。具体划分准则为:

0区。两种情况:在化工厂室内,爆炸混合气体连续出现,同时造成化工厂室内可燃气体浓度升高;爆炸气体短时、高频率的出现在化工厂的室内。这两种情况下化工厂室内的区域被划分为0区。

1区。指在正常操作时,可能周期地或偶然地产生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场所。这里的周期通常较长。因此化工厂内1区内爆炸气体的含量很少,出现频率很低。

2区。2区是指在正常操作范围内不会产生爆炸混合气体。即使极少情况出现的违规操作引起了2区内产生了爆炸混合气体,存在的时间也会很短。正常操作是指化工厂正常运作时的开车、转运、停车等一系列动作。正常操作过程中所有化工厂的设备都在其参数变化的合理范围之内。

可见,新的划分标准需要充分考虑释放源的位置和释放源的释放量。实际操作中通常按照释放源产生的爆炸气体对释放源进行分类,然后对比释放源在化工厂空间中的位置来确定防爆危险空间。这种化工厂防爆危险空间的确定方式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学性。

二、化工厂防爆通风的必要性

化工厂爆炸带来的危害性极大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给社会带来了恐慌。现代越来越多的化工厂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提高的同时也增加着人们的安全隐忧。人们由于化工知识薄弱,其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化工厂不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当出现化工厂爆炸的相关事故时,会进一步点燃人们对化工厂不安全的恐惧感。

给相关化工产业带来了危机。当今社会关注以人为本,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的核心价值地位。化工厂的爆炸事故会带来大量的人员伤亡,这就要确保广大人民的利益,整顿化工产业,甚至停止相关的化工产业。这就会阻碍了我国化工产业的发展。

阻碍了整个化工产业的发展。化工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当其中的某个产品和环节受到重大影响时,这种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会发酵、扩大。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将阻碍使我国化工产业的整体发展。

因此如何避免和预防化工厂的爆炸事故成为化工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课题。而避免化工厂爆炸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风换气。因为引起化工厂爆炸的爆炸源产生的是易燃、易爆的可燃性气体,这种气体通过通风换气的方式将其排掉;化工厂爆炸的根本原因是易燃、易爆气体的出现和浓度的增加。当浓度增加到爆炸范围内时,就会发生爆炸事故。而化工厂通风系统可以很好的改善室内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室内的温度和压力是可燃气体是否爆炸的重要因素。当室内温度升高、压力过大时,室内发生爆炸的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下限会降低,这就导致了爆炸事故出现几率的提高。而化工厂室内的通风系统可以很好控制内部气体的温度和压力,从而降低发生爆炸事故的可能。

三、化工厂防爆通风系统的设计思路

首先,确定化工厂室内的爆炸危害区域。根据最新的爆炸危害区域划分规则,同时考虑到释放源的位置和空间的大小,对化工厂室内的爆炸危害区域进行划分。这里要说明:很多研究者认为区域等级的划分是化工厂防爆通风系统设计的首要工作。这个工作开始于防爆通风系统的设计初期,结束于划分等级的完成。本文通过调查大量的案例同时结合相关的理论,发现这是防爆通风系统设计的一个误区。对于区域爆炸等级的划分工作,开始于设计的初期,但是它并不会随着区域爆炸等级的划分完成而结束。换言之:区域爆炸等级划分的相关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使在整个通风系统设计完成后,也需要定时的对防爆区域进行考查。

其次,确定各区域的具体参数。将整个化工厂室内按照最新的爆炸危险等级划分成各个区域后,对各区域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包括:确定可燃气体种类、渗漏可燃物散发量、油漆物件表面散发量、按可燃物泄漏放散量值估算指标、通风换气次数、最少通风量等。这些数据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可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同时查阅相关的手册。

再次,确定通风系统中的主要通风设备。化工厂的主要通风方式可分为负压式通风和正压式通风两种。负压式通风是指通风设备的动力主要目的是将室内的空气抽出。在抽出空气的同时,由于气流的对流作用,室外的空气进入室内。例如空调,中央空调等;而正压式通风则刚好相反,它的动力设备的主要目的是将室外的空气注入室内。在室外空气注入室内后,室内的压力变高,此时室内的空气通过其它的方式排到室外。例如:排气扇、抽风机等。对于两种通风方式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合理的选择。对于室内可燃气体浓度非常高的情况,通常采用负压式通风。而其他状况则根据需要选择。

最后,确定系统的设计方案。将制定好的方案实施,并按时监测系统的运行是否良好,对系统进行及时的调整和维护。

四、结论

本文基于我国化工厂爆炸事故频繁、防爆能力较弱的现状,提出了一种化工厂防爆通风系统设计方案思路。设计方案中充分结合了化工厂防爆工作中的各个要素。对于整体的设计方案有待实践的验证。

篇10

中图分类号:G83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91-03

1竞技健美操的艺术审美特征

艺术审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进行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的活动过程。[1]竞技健美操的艺术审美是观众和裁判员对运动员表现的成套竞技健美操动作进行审美反映与审美创造交融并举的精神和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既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难美技能类项群共同艺术审美特征的一种实践活动。

1.1直观性特征健美操动作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象,它主要通过运动员的肢体动作展示,让运动员自己和观众以及裁判的视觉器官进行审美感知来获得审美享受,虽然音乐对健美操的艺术感染力起着不可或缺的加强作用,但竞技健美操的直观性特征仍不失为这个项目艺术审美的首要特征。

1.2节律性特征健美操动作的节奏是随着音乐的节奏通过身体动作以及动作的组合来实现的,不同的音乐旋律表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音乐节奏表达不同的情感。健美操的音乐热情奔放,冲击力强,所表现出的快与慢、疏与密、屈与伸、高与低、动与静等,无不给人以遐想的空间,展现出动作是无声的音乐,音乐是无形的动作之感。健美操节奏是身体运动在节奏中韵化了的动律,是人体的肌肉在紧张与放松的交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健美操情韵。竞技健美操必须在节律中延续,在乐感中韵化,在连续不断的运动中产生无穷的律变,形成一个个美妙的节律性流动画面。

1.3意境性特征动作意境是运动员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去展示无限丰富的动作内涵的一种艺术幻化手段。动作意境的“意”是情,“境”是动作,它的获得绝不是运动员随心所欲的梦幻,而是运动员通过动作来显现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精神风貌,使真实情感自然地流露与渲泄,是形与神、气与韵的完美统一。运动员动作意境的产生不单由运动员个人来完成,要达到预期的效果,还必须靠运动员、裁判员和观众的审美情感相互交融达到共识、产生共鸣。“因情立体”,“立体尽意”,“尽意入境”。用人体动作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其丰富的艺术意境是竞技健美操和所有难美技能类项群项目一个不可忽视的美学特征。

1.4差异性特征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审美主体中反映的深浅、正确与否也不尽相同,有的鲜明些、充分些,有的则模糊不清,甚至没有反映。正是因为多重因素的影响,健美操教练员与裁判员对竞技健美操中所表现的艺术美感就比观众甚至大部分运动员认识得深刻透彻和细致入微些,这种艺术审美的差别是主客体之间的差异,也正是内行人看“美”的门道,外行人看“美”的热闹的写照。

时间差异表现在人们对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它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以至完全知之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深化过程。从远古时代的人体强壮美,到现代的人体内外和谐统一美,人们的审美观在不断演变,审美意识在日益提高,审美标准也与日俱增。竞技健美操同样也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从最开始只是对它操化动作复杂、难度高的美感惊讶进入到对过渡连接、托举配合、层次变幻、流畅创新、风格独特的意境表达等诸多美感的关注,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审美提高过程。可以说,艺术审美认知的差异性也正是人们审美水平不断发展的又一个美学特征。

2竞技健美操的艺术评判特点

2.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所谓“客观",顾名思义,就是观察者为“客",置之度外于被观察事物。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不随观察者的意愿而改变。所谓“主观",就是观察者为“主",主动参与到被观察事物当中。此时,被观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随观察者的意愿不同而不同。每个裁判员在运动员完成动作后所给的评分,从形式上看是主观的,但从内容看却是对运动员完成情况的客观反映。[2]这种反映并不完全是客观实际的真实存在,而是裁判员主观上所能认识到的客观,裁判员之间因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对竞赛规则的理解程度及主观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与心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游离性、可塑性和因变性,对同一个运动员会有不同的评定结果。因此,加强学习,提高审美能力是每一个裁判员经常要做的功课。

2.2定性与定量的统一定性是指测定物质包含的成分和性质。定量是指测定物质所含成分的数量资料。定性中有定量,定量中有定性。单纯运用定量的评定方法是不够的,有时容易抓住枝节忽略本质而失去对整体的正确评判。动作出现的次数频率是量,动作的高度远度是量,动作姿态与技术的精确控制同样是量,前者是数量,后者是质量。竞技健美操艺术审美中也有一个创新的亮点积累问题,亮点多,敢于尝试和创新,定性的“格”就应该高些。还应该指出的是亮点不仅有多少还有大小的问题,大小多少既是量的反映,同时推进着质的演变。成套动作简单素材少,参与动作的部位少,完成起来就会容易些。这种质与量的把握就是定性与定量的统一。

2.3精确与模糊的统一精确是指精密度很高的准确。模糊是指准确度很低的含糊不清。成套动作的评分应该是精确的,其最后艺术得分常常精确到0.01分。然而,过分追求精确反而会导致模糊,因为任何一个动作都是由若干因素组成的,要想在瞬间对动作的姿势、方向、速度、幅度、节奏、用力部位、用力顺用力方法都全面做出精确判断,是不可能的,评判时只能在整体模糊评价的基础上对动作本质的东西进行精确的判断,才能较客观地反映其本来的面目。规则中把这种评判分为五个等级:优秀、很好、好、满意、差。每个等级的分差区间只有0.2的范围。这就是精确与模糊统一的最典型方式。

2.4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是指将事物、现象、概念等分门别类,离析出本质及其内在联系。综合是指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3]分析与综合是互为前提、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一套动作的综合艺术评判,来源于对各个局部的分析,操化组合的创新性、难度动作选择与安排的合理性、过渡与连接动作的巧妙性、场地利用的多维性、音乐与动作的和谐性以及表演等等。只有辨证地分析与综合地把握,才能对运动员表演的成套动作给予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评定。

3规则导向下竞技健美操艺术审美的内容与评判

竞技健美操是相对于健身健美操而言,专指按照一定的竞赛规则进行比赛的健美操成套动作。我国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执行世界体操联合会健美操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健美操竞赛规则。规则对成套动作的评判分为三块,即动作创编的艺术评判、动作质量的完成评判和选用难度动作的难度评判。[4]本文论述的艺术审美内容与评判是在规则导向下结合多年的评判实践进行的,对规则中涉及不多(如队形与造型)但笔者认为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提出来进行了单独描述。除表1所列出的是按照规则要求的五个主观测点外,对各个子观测点的等级评分标准(表1-表6),以及队形变化与造型立意的艺术性评判等均作了较为详细的分述。

3.6队形变化与造型立意的艺术性评判队形变化与造型立意的艺术性评判,这是规则观测点没有重点强调的、然而却是集体项目中非常出彩的亮点。在动作队形平面上,其队形的开、合与点、线、面的布局把一个个高超的难度、新颖的操化组合和流畅的过渡连接勾勒成一条条优美的旋律,使流动着的队形推动着的出现,加强了旋律的动感,令人心潮澎湃。在动作造型的空间层面上富于立意的造型烘托着主题,点缀着成套动作的开头与结尾,其奇巧和出其不意的绚丽给成套动作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4艺术评判记录方法的可操作性设计

4.1成套动作内容的跟踪记录成套动作内容的跟踪记录指的是按照成套动作的时间顺序,逐个地具体地用事先设计好的符号记录成套动作。它有利于整体描述动作,有助于回忆动作,可以清晰的指出该成套有几个托举、几串操化组合、难度的布局怎样、场地空间的利用情况和过渡连接以及音乐与动作配合等现场状况。这些精确的、量化的客观记录,方便了最终的综合评判。例如:

以上是可以考虑的各种象形性动作符号,各人可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与设定各种动作符号。难度动作符号在国际健美操竞赛规则中另有描述,艺术评分中的难度动作可一律采用“E”表示。

4.3艺术创新价值的分级描述竞技健美操规则的等级划分为5等,符号的等级划分也可采用相应的办法。如:

“++”或①表示规则等级中的“优秀”;

“+”或或②表示规则等级中的“很好”;

“=”或③表示规则等级中的“好”;

“-” 或④表示规则等级中的“满意”;

“- -”或⑤表示规则等级中的“差”。

评价时将它们直接标记在某符号的右上角,表示该动作创编优劣的等级程度。

5艺术评判记录方法的合理性分析

5.1客观记录把握了主观判断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成套动作的艺术表现多以裁判员个人印象、主观回忆为主,客观原始资料的不足常会影响裁判员的主观回忆,使艺术评判超时的现象出现。在哲学范畴中,“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主观要见之于客观”。创新设计出的艺术评判记录方法按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表演内容顺序真实地记录每一个主要动作,把动作内容按特定的象形符号跟踪记写下来,形成了一幅可图形化欣赏的艺术场景,一份可循环量化的评定试卷,毋庸置疑的原始证据足以指导裁判员实体审视成套动作的艺术表现,以客观记录来把握主观判断。

5.2定量记写支撑了定性确认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成套动作艺术表现“量化”判断依据的缺乏一直是影响艺术准确性评判的病症所在,在艺术评判记录方法中通过对一个个动作内容进行完整的象形符号数量统计,如:操化组合的实际个数,比赛场地四角的到位次数,空间路线变化频数、成套动作中艺术内容分布状况等来为其对症下药。在哲学范畴中,“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定量+…+定量=>定性”,“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通过统计实实在在的客观数据作为其艺术性差别评判的量化指标,“用数据说话”以定量记写来支撑定性确认。

5.3精确描述清晰了模糊认识通常,竞技健美操比赛中成套动作艺术表现优劣程度多以裁判员的模糊估计为准,缺乏精确性判定。在艺术评判记录方法中通过分级符号的记写,描述出所指动作内容艺术创新的价值级差,直接判定出单一动作的好坏程度,以此为基础划分出整个成套动作艺术创编的优劣等级。通过还原所有曾闪亮一现的艺术面目来加深艺术审美认知,以精确描述来清晰模糊认识。

5.4分析比较促成了最终评判艺术评判记录方法正是通过对竞技健美操成套动作内容的符号跟踪记写,客观数据的量化统计,艺术创编的等级评定等进行对比思考和综合分析,最终评出真实有效的艺术得分。以分析比较来促成最终评判。

可以说,艺术评判记录方法的推出,为从根本上解决竞技健美操比赛艺术评判中“评判欠客观,评判难透明”等问题提供了合理途径。

6结论

1) 竞技健美操的艺术审美具有直观性、节律性、意境性和差异性的特征。2) 竞技健美操的艺术评判特点主要包括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精确与模糊的统一和分析与综合的统一的特点。3) 艺术评判方法中的跟踪记录、象形记写与分级描述能较为客观地记录成套动作的顺序与创新价值,对综合性地形成最后评价表现出可操作性。建议在今后的评分实践中大胆采用并不断完善。4) 艺术评判记录方法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客观记录把握了主观判断,定量记写支撑了定性确认,精确记忆清晰了模糊认识,分析比较促成了最终评判。这种艺术评判的记录方法对其他难美技能类项群的艺术评判有良好的移植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雪培.健美操的审美特征[J].体育文化导刊,2003(3):4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审定.健美操竞赛规则与健美操裁判法[M].1988,10:51-53.

[3] 编写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4] 国际体操联合会2005-2008竞技健美操规则.中国健美操协会,2005.5:19-22.

[5] 黄宽柔,周建社.健美操 团体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

[6] 杨皖霖.从国际评分规则的变化论竞技健美操的美学特征[D].山东师范大学,2006: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