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篇1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篇2

独立思考的能力指的是小学生在不依靠任何外来协助及引导的状况下,根据自己学会的数学知识,独立地探索及思考问题,最后解决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的能力。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能力是特别有必要的。

小学数学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小学生数学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我国教育部门的有关要求,小学数学教育一定要实现下面几个目标才能说是成功的:首先,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使学生全方位地发展自己的智力;其次,使学生学会数学理论及数学解答难题方法的前提下,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及逻辑分析的能力;最后就是增加学生对学习热情,增强其学习知识后的喜悦感,把独立思考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推进力。

二、有关形成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独立自主思考习惯的一些方法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越来越看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要从小学开始,逐渐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师应该尽力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题的民主式的数学教学环境

先前的教育方式(灌输式教育、接受式教育等)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行程及发展。主要是因为,这种陈旧的教育方式使教学的环境很呆板、缺少活力,全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完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所以,想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一定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活跃的数学学习环境。比如,在学习“2+2+2+2=8”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老师来讲,则很难达到效果,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自由发言,并鼓励学生使用所有可以想到的方法来计算。当学生想到3~4个方法之后,老师接下来开始评价,并且宣布答案。

2.创造活跃的校园课外数学学习环境

校园课外数学学习环境应该是以校园为场所,以学生和老师作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智商为目标,以丰富多样的数学知识为主要的课题,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化学习方式。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几个课外数学学习讨论小组。在每个小组中,选一到两个联系人,负责组织小组活动。小组所讨论的数学问题应该由小组内的人一起研究,老师定期、不定期地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展开检查、指导。

篇3

序言

初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很久前就已经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从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研究者都讨论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数学课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学者对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综合来看,研究培养途径的还是占到了绝大多数,也有少量成果中提到了对独立思考能力的认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等,但其主要内容仍然是对培养途径的分析。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认识,以期丰富研究成果。

1.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

教育具有自身的功能,也有其设定的目标,教育的目的绝对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充当学习机器,而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而不是成为依赖心重、不会变通的人。数学教学自然不例外,从1952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到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任何文件对数学教学的目的进行论述时,都没有停留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数学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独立思考能力是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关系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宏观把握,也关系到学生以后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因此,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既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研究者应该关切的问题之一。

2.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育部门对教育理念的更新取得了重大进展,各个学校和学校的大部分老师基本上能够认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这方面做出了实际的努力,这可以从很多研究成果的论述中得到证明。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引起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这里主要指出三点:

首先,学校依旧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一个班有五六十个学生,老师并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是非常困难的。其次,应试教育决定了学生和老师都只注重教学成果,对教学过程并不能给予太多关注,因为学生成绩高似乎才是王道,于是,教师和学生都希望多做题,掌握做题技巧,从而考出高成绩。这样,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比较重,根本无暇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3.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于培养途径,已有的看法中主流的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等。本文在这些看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途径做进一步探讨。

3.1在教学中合理定位师生关系

类似的看法是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体验教学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做到这一点是以合理定位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老师应该时刻注意,体现引导者的身份,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而不是行动与思想不符。因为大部分老师能够意识到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但是不能真正做到把学生视为教学中的思考者,他们基本上会急于给出正确答案,从而忽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3.2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都能关注兴趣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大部分人能够想到的方法,但是,一定注意不能适得其反。有时候可能会弄巧成拙,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反而让学生逐渐地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因为很多研究中都提到要善于讲数学故事或用丰富多彩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兴趣。但是,数学故事讲得乏味无趣当然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而且太多的教学手段会使课堂显得混乱,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

3.3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体现,又是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的保障。然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可以说到就做到的事,其实,很多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对事情的认知,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教师应该做的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是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在学生有自己对问题的解释时,多多鼓励和肯定,做到适当的引导。

3.4用具体题目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题,教师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还是应该以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发挥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在实际训练中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当然,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趣味性强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下题:

鸡、兔共有200只,鸡的爪子比兔的爪子少56只,则有几只鸡,有几只兔?

这是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什么方法解答此题容易,然后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最后得出答案。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作为学生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能力,其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应该从师生关系的定位入手,在情感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创造力,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参考文献

[1]丁保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3(9):106-107.

[2]张燕.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家教世界,2013(12):147.

[3]陈兴雨.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学习杂志,2014(1):13.

[4]王思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探究[J].语数外学习,2014(1):6.

篇4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01:10.3969/j.issn.1672-8181.2015.03.138

1 前言

受传统教学方式、应试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我国在教育方式上普遍存在注入式教学、教条式教学及严格机械式教学的问题。这些教学方式无疑大大约束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对挖掘学生潜能等带来不利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尤其近年来各高校也在寻求改革之路,而高校内开办的摄影课也是培养摄影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将开放式教学方式引入高校摄影课堂是一个重要探索,为此,加强对这一方面的应用研究至关重要。

2 开放式教学在高校摄影课中的重要性

2.1 教学思想上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高校摄影课相对来讲是一门比较强调实际应用的课程,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且要多角度拍摄生活中的细节。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来源于生活,同时也要表达高于生活的思想内涵。在高校课堂中引入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秉持“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的思想,营造生动、自由、民主的高校摄影课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独特的摄影理念,让其多角度看生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校摄影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摄影人才,通过摄影来记录生活的点滴,这也是一种艺术行为。而艺术的一个重要能力就是独立思考,要用不同一般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平常事件,从小事中找寻灵感。通过在高校摄影课中引入开放式教学方式,对摄影课的课堂内容不予以限制,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来讲述自己的摄影理念,这样对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改善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

2.3 教学方式上有利于突破以往的教育局限

开放式教学方式讲究尊重学生的个体性、看重学生尊严与价值,加强开放式教学在高校摄影课堂中的应用,这对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摄影潜能,突破封闭式教育方式缺陷,解放学生“天性”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开放式教学方式的普遍应用极有必要。

3 开放式教学在高校摄影课中的应用

3.1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造多姿课堂

所谓开放式教学,就是让课堂教学变得不拘一格,不限制课堂内容和不制定具体的课堂规则。高校摄影课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摄影课堂中引入开放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创造能力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高校摄影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不限定内容来布置课后作业,然后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里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并且学生要讲解自己的摄影感受、收获、理念等。这样既可加强学生与学生、老师之间的互动,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极有帮助。多姿多彩的课堂必定是没有太多多条条框框的约束,对于高校来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极为重要。

3.2 引导学生积极接触社会,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高校摄影课注重社会实践,开放式教学方式也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相结合。为此,老师应鼓励学生组成小组一起走进社会,用摄影记录他们想拍摄的东西,在生活中寻找摄影题材,获取摄影灵感。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情谊,并且可以让他们在合作中看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开放式教学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是通过一种理念的诱导,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的独特性,挖掘自己的内在潜能。

3.3 注重引入开放式的课堂内容、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

对于高校摄影课来讲,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放式教学方式就是“一剂良药”。例如,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开展课程教学,老师可以针对学校内的一些细微变化来对学生提问,比如学校食堂公告栏图案的变化等。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注意焦点,然后让学生明白,摄影课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学生应对生活中的细微变化及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予以一定重视,因为很多时候重大的摄影题材往往来源于细节。另外,在高校摄影课堂中还要多与学生互动。我们知道,现在高校课堂一般比较单调,学生如果积极性不高,那么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几乎完全没有,这样是极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所以,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这就需要老师主动引导课堂走向互动的局面。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重要性的提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引入开放式教学就显得极为必要。因为开放式教学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挖掘学生潜能;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对于如何应用开放式教学,这还需要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主动探索。上文对开放式教学在高校摄影课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方面的分析尚存在欠缺,对这一课题的完善和补充仍需要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6

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合作与竞争已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合作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可是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仍未脱知识本位的误区,仅仅把合作学习当作学习知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停留在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忽视了其神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更全面的观点来审视和组织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折射出学生生命活力的光芒。

一、生活切入,在情境中感悟合作。

生存竞争不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原因,合作互助也是进化的重要因素,是生物的本能,是一切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进化法则。由此可见,合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生命过程。目前我国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普遍缺乏合作意识,要让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建构,首先要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在日常生活情境中感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指向于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

要让学生感悟生活,教师首先要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人与人之间合作互助的相互依存关系,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合作;其次,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的情境设计,让学生在“生活态”的情境中自主活动、充分感悟。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合作的必要性,我组织了一次圆柱形产品的包装设计和推介活动,让学生将圆柱形学具当作“产品”,小组合作完成“产品”的设计包装,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求学生根据产品(圆柱)的特征裁剪包装纸,更需要各小组根据成员的特长进行分工,确定量、算、剪、画、贴以及“产品”介绍的最佳人选,只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智力强项,才能确保任务完成得既快又好。在设计、制作、介绍产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结束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的设计采纳了组内成员的哪些意见?小组合作的设计包装与独自一人设计的相比,有什么优势?你还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充分感悟。

学生合作中的灵动离不开主体的有效参与。在认识人的生活本质和参与创设的“生活态”情境中,学生充分认识到了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创生了课程资源,又提高了学生主体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合作”为“我要合作”。

二、科学组织,在训练中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互补与整合,而且需要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因此,科学地组织和训练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开展公平竞争,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各一名。其次要选拔和培养好小组长,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成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指导组长对合作学习进行有序的安排和灵活地协调,保证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第三要训练学生学会倾听,培养与训练学生“听”、“说”、“辩”的能力,使学生“能听”、“会说”、“善辩”。无论是听教师的提问,还是同学发言都要听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当同学发言出现错误时,一定等其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改自己的观点,同时听取别人意见不盲从,做到有选择接受。

三、把握时机,在交流中体验合作。

合作的前提是个体对新知的自主探索,合作的核心则是对话交流。在数学教学中,无原则的一味合作,只会降低个体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让合作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篇7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尚在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不太完善,日常生活对成人的依赖比较强。比如,幼儿不能独立上厕所,不会自己穿衣服带帽,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幼儿期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因此,幼儿教师不能只是照顾好孩子们,还要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学会生存。

让孩子学会生存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幼儿的自理与独立性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性,避免过度的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二、研究方法、案例及其分析

本文试通过呈现作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及日常生活观察到关于幼儿独立性的不同案例,分析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及该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案例一:幼儿园刚开学,小班中午午睡起床时,不难看到这样一些情景:有的孩子朝着教师大声嚷着:“老师,老师!帮我穿一下裤子!”有的边找不到衣袖,边哭着来寻求帮助;有的在床上一边玩,一边等着老师来帮忙。连续几天,老师都是在这样的声音中忙碌度过的,但结果是,孩子们都学会了等待。

案例二:一天,在马路边无意间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只鞋,在哭着拉妈妈的衣服,妈妈边拎着两大包东西,边对孩子说:“等一下,妈妈把东西放下来给你穿鞋子啊!”接着,妈妈把东西放在了台阶上,蹲下来帮孩子边穿上鞋子,边说:“都三岁的孩子了,连个鞋子自己都不会穿,真笨!”

案例三:在亲子活动上,一个小朋友被爸爸妈妈两个人手拉手围住他站在场地上。当爸爸妈妈稍微一离开,他便不停地大哭大闹。亲子活动的练习内容是蹲下和站起来,由于孩子的要求,爸爸妈妈也不停地蹲下、站起来。不一会,爸爸妈妈感到累了,将围住孩子的手松开了,孩子便坐在地上不停地大哭,爸爸妈妈终于感到厌烦了,便不再理会孩子,而退到了远处观望孩子。过了许久,孩子见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了,自己站了起来,并往前走了几步,自己跟着教练学了起来。

从以上案例中,尤其是第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普遍存在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现状,让人感到忧心。其实,孩子独立性的体现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包括思想、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孩子们不仅在行为上不能够独立,而最根本的是在思想上未获得独立。

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帮助孩子。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家长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孩子不仅是每个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还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生活的节奏也在不停的加快,只有具有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家长们总认为孩子还小,宠着孩子,事事代劳,处处关照,使孩子养成“有手不做事、有腿不走路”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心键康成长,难以适应社会。

(二)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由此便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自己来试试。我们应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机会。应让孩子逐步学会自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并在幼儿时期让孩子自己做做看、试试看,成人则负责在旁边进行监督指导,如家长在扫地时,可让孩子来帮忙,先给孩子一把扫帚和一个簸箕,教孩子学习扫地。在学习扫地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表扬,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积极性,又让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若孩子能够善于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就会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会使孩子养成思维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想像不同的季节,事物会有哪些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到了,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天到了,树叶变成了什么颜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对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反思和建议

幼儿期是孩子生活习惯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但任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我们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使幼儿从小自力自强。“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不需要帮助就能知道怎样穿鞋,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们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参考文献:

篇8

正如牛顿百年前所说,真理的大海永远等待我们去探寻,而实验恰是驶向大海的理想船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物理学习兴趣,进而因势利导,层层深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三个教学层次。

一、以风趣的开场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事先设计好充满新意的“开场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展开物理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实验 开场白 自主 思考

正如牛顿百年前所说,真理的大海永远等待我们去探寻,而实验恰是驶向大海的理想船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物理学习兴趣,进而因势利导,层层深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三个教学层次。

一、以风趣的开场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事先设计好充满新意的“开场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展开物理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同的阶段,开场白的侧重点不尽相同。例如,在刚开始物理教学的时候,要侧重于揭示物理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学生说明物理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学问,还要阐述物理对现代科学的重要影响以及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经常地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步入物理学这座精美的科学殿堂,以极大的兴趣和勇气去吸取其中的营养。当然,也要注意利用“开场白”解决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同时,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要注意利用直观的趣味性,开场白不仅限于语言,可以借助教具、挂图和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等生动具体的直观现象设置悬念,达到吸引学生的效果。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出好的“开场白”,就能使“开场白”收到良好的“首因效应”。

二、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探寻真知

众所周知,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逐步了解科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在实验中尤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动手,不畏失败,深入学生,听学生对实验的要求,看学生实验是否真正完成。以此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独立深入思考

篇9

在我们身边,常听有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总不爱动脑筋,更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特别是在考试时,只要遇到自己没做过的题型就不知道该怎么解析。所以,没办法,平时就得多进行解题训练。”于是,为了备考,学生每天都得花大量时间在题海中倦游,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是如此,成天除了做题还是做题,仿佛习题训练已成了提高成绩的唯一途径。对此,我们不得不质疑,如此重负的学生,他们有时间去思考吗?这到底是学生不肯动脑筋主动思考,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没理由不去深思……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存在的问题

1.学生依赖思想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

现行教育多为接受式学习,教师大都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时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处处以标准答案为准则,每天忙于反复练习,盲目抄写,无休止的记诵,最终使学生大脑得到了长期“不思考”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在无“疑”状态下被动接受学习,盲从依附,思维被束缚在教学的圈子里,不愿意去独立思考。

2.学生机械训练多,不会独立思考

由于学生长期进行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训练,不同程度地压抑和妨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路受限于无形的框框,造成了思维定式,思路狭窄,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致使很多学生不会独立思考。

3.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时间独立思考

虽然“减负”喊了很多年,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文件,可迫于提高成绩和升学的压力,如今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普遍较重,每天从早到晚要连续苦战十几个小时,尤其是中学生更超负荷运转,一天下来,学生早已筋疲力尽,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独立思考。

4.课堂存在形式化倾向,学生没有机会独立思考

在新课改中,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独占讲堂的状况大有改观,学生增加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如:频繁地安排学生表演、对话与小组合作,过多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结果使学生盲从参与、眼花缭乱,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质却剥夺了本该属于学生的独立思考机会。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教育家孔子对学和思的精辟论述。可见,学习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特别是在当今瞬息万变、知识爆炸的时代,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尤为重要。不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会影响其各方面具体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能有效地运用各方面的能力,独立地去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遇到新的、难的问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如今,许多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不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或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主要不是因平时习题训练少,而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大都忽视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讲课时,往往将基本概念、规律演绎匆匆带过,而忙于让学生记结论,记题型,背解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十分不利,有悖于科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更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途径

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的独立性也就不断增强。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必须在学习阶段注意培养,形成习惯。显然,这比多解几个题更重要。有了它,学生就有了自主探究的动力和积极性,更有了独立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思考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巧设问题情境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一位教师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时,在文本拓展部分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火烧云的形状难道只有这几种吗?天空中还可能出现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怎么变化的?”通过这样的提问,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质疑甚至批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恰当设疑,促进学生思考

思维从问题开始。通常,只有当学生面临问题、困扰,需要新知识和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会产生积极学习兴趣,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足以引起学生探索的各种疑问,且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不能单纯利用旧知识和习惯方法所能解决的,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3.实践探索,引发学生思考

课堂上,教师应多以“学习活动”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究获取知识。如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的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同时并用,且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关注,更能诱发他们去主动思考,学生从中学会了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步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学习方法,而且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4.减轻负担,留给学生思考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的学习被各种学校功课塞得越满,给他留下的供他思考与学习有关东西的时间越少,那么他负担过重、学业落后的可能性越大。”可见,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和独立思考权,尽可能减轻课业负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帮助他们尽快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致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不但要善于设问,还要引导学生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提问的信心和水平。

篇10

合理的分组能够有效提升互助学习的效果。小组的分配一般有两种形式,教师分派和学生自由组合。学生自由组合的小组形式,彼此之间会比较了解,气氛容易活跃,但是更容易造成学生闲聊多于学习的情况。因此,分配小组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内容和活动的具体性质来分组,安排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于一组。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水平差异不大,确保公平竞争。

以《The Olympic Games》的词汇复习教学为例简要说明小组引入竞争机制的重要性。当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告诉同学们下节课所要复习的单词范围为《The Olympic Games》的所有课后单词,并说明复习词汇的三部分内容:词汇拼写、词义解释、组词造句。接着让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总结出比较容易出错的单词如compete、stand for、take part in等,保证组内人人都能够在考察时不写错这些单词。同时整理出重难点词汇,在词义和语法上做好准备以应对课堂造句。上课后,教师先进行小组的听写,每个小组各派代表进行一对一PK,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进行表扬奖励。经过讨论准备,小组间也会自动分配好各人角色,相关的能力也就得到了锻炼。

二、引领独立思考,实现合作交流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而小组互助虽然促进了学生们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剥夺了一部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些学生可能是学习稍差、反应较慢,或者是人云亦云,借着小组合作偷懒的群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给学生留出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推动交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中来,既有自己的思考,也能够和大家分享看法,互相交流促进。

以《protecting ourselves》为例,这是有关Aids(艾滋病)的课文,教师可以从预习起就给学生设计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如在课前预习(warming up)中,给予每个学生的任务是:思考问题“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ids and how to protect yourself from Aids?”(你对艾滋病了解多少以及怎样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感染?)并查找有关艾滋病的材料,每个人都要求做好准备。在上课中给予任务如思考“What method can prevent Aids?”(防止艾滋病的措施)并一一说明具体措施和原理。课堂开始后,抽出几个学生陈述自己课前准备的内容及情况,然后安排进行小组讨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对于学困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引导,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小组的交流与展示活动中引导学生总结陈述,最后给出大家统一的意见或结论。这样,学生经过互相讨论总结,促进了英语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更顺利地实现小组互助学习的目标。

三、开展课后评价,逐步延展深度

课后评价是互助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效检测途径。通过评价,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不断体验中学会进步与成长,最终促进英语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此时可使用口头表扬,抑或给予实物鼓励,如奖励有进步的学生和小组文具、奖章等。对于课后的延伸扩展,可以说世界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

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通过课文的介绍,学生对奥运会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选择一项奥运比赛项目,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做成海报贴出展示。也可以模仿奥运会申办场景,由教师以及几个同学组成“奥运组委会”,其他小组分别扮演一个国家的角色,进行奥运申办,这样就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了延伸,也丰富了课堂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课后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小组评价是让组员之间互评,可以促进组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在小组内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教师评价则是通过参考学生的表现和小组评价,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和效果做出点评,表扬好的,指出不足的,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互助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小组间的竞争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和谐。实践证明,互助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会学会思考,增强了英语各方面的能力。但应该注意的是,互助学习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学生适合独立思考,对这些学生而言,互助是一种干扰。其中的解决完善之道,还是需要教师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