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4: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兴经济发展前景,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印度经济强劲增长,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至5.7%。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印度经济呈增长向上态势,1、2季度分别增长8.6%和8.8%。制造业和采掘业增长迅速,2季度增速高达12.4%和8.9%,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但农业依然疲弱,仅增长2.8%。受外部需求放缓影响,出口增速逐月下滑,7月增长13.2%,而进口增速高达34.3%,当月贸易逆差超过130亿美元,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放缓,6月增长7.1%,而前5个月增速均超过10%。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季度间接税(关税、消费税和服务税)同比增长43%,但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仍超过10%,未来削减赤字压力依然较大。高通胀是当前印度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核心风险,今年以来虽然消费价格指数呈逐月下降态势,但7月仍超过10%,受农业增速低、农产品供应不足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居住价格涨幅也较大,加之外需不稳、出口和工业生产呈下行趋势,印度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态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巴西经济摆脱衰退,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
去年巴西经济下滑0.2%,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衰退程度较轻。今年1季度,巴西经济增长9%,复苏速度大大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季度经济虽有所降温,但增速仍高达8.8%。巴西是内需主导型经济,今年以来,内需的持续增长是经济迅速摆脱衰退的重要原因,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投资同比增长26.2%,1―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尽管2季度后欧美市场需求减缓,但受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强劲影响,7月出口增速仍达25.0%。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由3月的18.9%下降到7月的8.7%。通胀形势比较平稳,1―7月平均涨幅5%左右,4月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就业形势稳步好转,至7月失业率已降至7%以下。近期巴西宣布将削减相当于GDP1%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财政性刺激政策,受此影响国内需求可能有所放缓,但由于巴西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其经济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三)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但内生性增长动力尚显不足
去年俄罗斯经济下降7.9%,是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跌幅。今年1、2季度,受外贸盈余大幅增长影响,俄罗斯经济分别增长2.9%和5.2%。出口快速增长,2、3月增速超过60%;但受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4月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至7月已降至23.2%。进口增速逐月加快,其中7月增长31.2%,年初以来首次明显超过出口增速。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今年前6个月平均增长10%左右,但受出口放缓等影响,7月增速大幅放缓至5.7%,连续2月呈下滑趋势,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增速下滑最为明显。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失业率由年初的9.2%降至6月的6.8%,但7月反弹至7.0%,当月失业人数自1月以来首次增长。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步趋缓,由1月的8.0%降至7月的5.5%,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7月累计同比上涨5.9%,远高于同期欧盟国家的1.4%。2010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5.4%,较上年的6.2%有所改善。俄罗斯经济增长受外需和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投资长期处于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状态,出口和工业生产下行趋势明显,加之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今明两年经济复苏形势仍不容乐观,不排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
二、采取措施力保经济继续复苏,积极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
(一)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也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
业发展。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扩大到2万兆瓦,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期对外公布了离网及屋顶太阳能应用新规则,并于8月签订了100兆瓦的太阳能电力购买协议,以加速推动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巴西近期成立了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府工作小组,并将电动汽车的工业产品税由25%降至7%,巴西政策性银行也计划为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销售提供贷款支持;此外,巴西还积极推动汽车使用生物乙醇等清洁燃料。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拉动投资和解决就业,促进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继续复苏,并为其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创造有效需求,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俄罗斯将组建总价约合6.7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为电力、公共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计划3年内将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同时,俄还将通过提高汽油消费税的方式组建联邦道路基金,计划到2015年前将俄85%的道路进行维修,并新修1.4万公里公路。为筹备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将投资约30亿美元用于机场建设,并积极筹建圣保罗等节点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相对于发达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潜力巨大,当前开展的大规模建设不但会助推其经济稳定复苏,而且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
(三)更加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受欧洲爆发债务危机、新兴大国利率较高和经济实现超预期复苏等因素影响,新兴大国的外资流入大幅增加;上半年俄、印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210亿美元、43.9亿美元,均是上年同期的数倍。近期主要新兴大国积极采取措施为未来引资做准备,例如今年以来印度大幅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印设立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外国航空公司增持其在印国内航空公司的股份、外国散户投资印股市等。由于外国投资者日益看重新兴大国市场加之国内软硬环境不断改善,相信外资将为其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大支撑。但也应看到,当前流入新兴大国的资金带有一定的避险性质,不但会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反向出逃,而且易诱发本币升值,从而对其未来经济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四)延长部分刺激经济政策期限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陆续到期,加之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国内通胀形势严峻,各国已开始退出部分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措施。然而,今年2季度以来,受外需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新兴大国出口及相关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速迹象,对此,各国纷纷延长刺激经济政策期限,力保经济继续复苏和防止二次探底。印度将延长出口刺激政策,重点支持纺织品、手工制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体措施包括出口退税、出口手续简化、进口生产资料优惠贷款和利率等。巴西政策性银行也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主要新兴大国保持经济复苏的连续性,但也有可能导致长期利率上升,加之未来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都将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
三、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一)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时机较难把握
目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已开始出现下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有关。印度等新兴大国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加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膨胀间寻找平衡,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刺激经济政策以及政策退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
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企稳,但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有待剥离处理。就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与欧洲债务危机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可能继续出现,不但会造成个别国家经济减速,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的外需,而且易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国际汇市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干扰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近期欧美均宣布继续实施金融救援计划和刺激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及后续影响不确定。
(三)能源资源价格存在剧烈波动风险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增长受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今年年初,部分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流动性紧张,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大幅走低,至7、8月间大多已低于年初价格。短期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出现减速迹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难以再度高企,对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减弱。同时,考虑到地缘政治、美元汇率、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不稳定性,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依然存在暴涨暴跌风险,这将增加主要新兴大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中长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还将走高,但何时以何种程度走高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迫切要求主要新兴大国更加积极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能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也针对他国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近期,巴西通过反规避贸易决议,试图加大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力度,7月,巴西针对自中国进口的无色平面玻璃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可以预见,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还会进一步增多。
一、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内涵
培育壮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的振兴,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佩鲁(1955)从技术创新与示范效应、资本的集中和输出及聚集经济三个方面分析了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增长并非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以不同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这些增长点或增长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在此基础上,布代维尔(1955,1972)又从两个方面丰富了增长极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并尤其强调推动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因此,他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他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此外项目管理论文,缪尔达尔(G.Myrdal)、赫尔希曼(A.0.Hirschman)等经济学家对增长极理论都进行了不断的补充与完善论文怎么写。在繁荣区域发展理论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随着国际发展格局的演变,现有的相关理论在适应当前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并对之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借鉴等方面,出现了欠缺。基于此背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课题提出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当前形势下,就产业的发展方向而言,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走向经济复兴的选择和重点。对我国而言,在综合考虑当前世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及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更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区域协调共进、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则是依托新兴战略性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
作为本课题提出的创新性概念,“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增长极,它主要指:城市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充分利用现有和潜在的优势,实现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并且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能够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城市、城市群或城市带。它以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聚集水平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强、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与社会和谐共进等为基本特征;它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瞩目于城市内生增长潜力的培育。它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载体、是利用外资的平台、是对外贸易的窗口、是加大经济技术合作的桥头堡。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以此来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崛起的支点,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和谐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2009年,是我国区域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从年初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开始,接连有近20个区域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具体规划主要有:《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支持福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上述这些规划,在地区分布上,遍布了全国的东、中、西、东北等各大区域板块;在产业发展格局上,着眼于产业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在经济发展模式上,着眼于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事实上项目管理论文,这一系列规划,无论是基于产业发展,还是基于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其实施进程以及预期效果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这一区域发展平台的培育与发展。通过打造新兴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集聚区域力量,改变产业同构性严重、重复建设、过度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等恶性循环,摒弃各自为政、盲目发展、“诸侯割据”的区域混战局面,提高产业实力与区域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实体支撑。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新型性”与“战略性”决定了其主导产业需要摒弃过去“三高四低”——高资源消耗度、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附加值、低要素回报率、低竞争力的粗放式城市发展模式,转为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以关键核心产业的发展为载体,以产学研的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的结合为途径,充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高新化、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布局的科学统筹规划、产业链的延伸、主导产业的增长、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企业实力的增强,发展壮大一系列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广的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注重推进节能降耗,推行清洁生产,促进资源利用的循环化,以此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进程,进而在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此外,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制造业、纺织轻工和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金融、航运、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和生物医药、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的振兴过程中可以得到科学的发展规划,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进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而在区域增长极的新型化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的同时,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论文怎么写。
2,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
当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在行政区划经济的大环境下,一味追求GDP增长而导致的空间开发无序现象严重。区域经济的数字增长以过度占用土地、矿产、水等资源和环境损害为代价,众多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盲目开发现象,致使资源更加匮乏项目管理论文,生态环境更加恶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威胁。目前由于过度开采、粗放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其正面临的经济与社会转型发展的诸多难题,就是有力的证明。同时在区域体内部,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甚至县与县之间都存在着“诸侯割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存在,既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也成为提高城市发展综合承载能力的掣肘。
而培育发展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通过合理规划城镇发展规模和建设时序,以创新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为核心,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各类别的城镇、产业园区、经济协作区为载体,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繁荣、经济活动联系的日益紧密,产业关联度的日益增强为媒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推进的破除行政区划壁垒,提高城市之间的协作度和对内、对外的开放度,强化科技与创新对城市的承载力。进而有效弥补现有行政区规划的不足,以差异化、互补化、协作化的竞合发展,破解诸如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分工与合作度低、基础设施共享度差、资源等要素自由合理流动不足、环境保护协作度弱,等难题,弱化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等导致的投入产出率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外部性问题。以区域发展的新型化、战略化以及科学化发展路径模式,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
3,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
无论是佩鲁,还是布代维尔,亦或其他的经济学者,在增长极相关理论中,都瞩目于主导产业的发展,强调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事业、公共事业,给予的关注度较少。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经济的增长,对于社会事业、环保事业等公共事业则重视不足,从而导致我国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尴尬局面。社会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正在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
而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项目管理论文,它既着眼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着眼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着眼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着眼于对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城市实力的提高,也着眼于城乡之间统筹力的提升;既着眼于区域物质文明的建设,也着眼于精神文明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总之,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是一个融合了城市竞争力、产业支撑力、城乡统筹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等多元因素的有机体系。因此,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一方面,可以有效加快城市周边的中小城镇、县域经济以及新农村的建设步伐,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与带动力,扩大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还可以推进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网络体系的建设,加快形成和谐、平等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同时,还有利于开发、弘扬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彰显地域民俗风情,突出城市发展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增强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力;此外,也有利于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完善生态涵养,保障生态安全,通过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达到对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治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社会发展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三大体系的良性循环,进而增强城市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力。
总之,通过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力,增强区域发展的生命力,对于加快建设发达城市、生态城市、和谐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发展的建议
正是基于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加快其发展建设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国际与国内日益变幻复杂的形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唯GDP是上”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科学完善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在一定的发展历史阶段项目管理论文,受财政预算、产业成长历程、治理成本等因素约束,财政收入、税收等凸显地方政府政绩的一些指标还会出现增长放缓甚至停滞。而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在一定辖区的者,二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使得地方政府官员既面临政绩考核压力又面临一定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作为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和具有自身独立利益的主体者,还面临着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激烈的竞争博弈关系。积累足够政治资本的愿望,竞争的压力、政治晋升的动力以及实现增长的执行力,这些都强化了任期有限的地方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实现辖区发展的各种政策与行为的期限性、时效性和功利性论文怎么写。而这些政策和行为与培育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政策和行为并非总是呈一致性,甚至在一定的情况下,还会呈现相逆性,从而不利于城市战略性增长极的培育与可持续发展。例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需要不断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与研发进程,推动城市发展向创新驱动型、科技驱动型转变。而这是件耗时、耗财、耗力、风险大、见效慢的长期工程。一届政府任期最多只有五年,地方政府官员作为“理性人”,不会去从事“自己耕耘,他人收获”的行为。这是直接导致目前我国诸多城市创新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再如,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需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培育一批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资源消耗等特征的主导产业。这种情形下,一方面,这些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见效缓慢;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产业发展格局进行有进有退、有保有控的调整。在“退与控”的过程中就会有财政的损失、就业的下降。在“指标决定政绩”、“提拔干部看数字”的习惯思维影响下,地方政府缺乏主动“退”、甘心“控”的积极性,也缺乏积极“进”、尽心“保”的主动性。因此,在过多突出城市经济运行的规模,而忽略城市运行的内涵与质量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估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构建全面的、科学的、系统的区域发展评价指标系统,迫在眉睫。
鉴于此,就需要改革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过程中对地方年度国内增加值和增长幅度、财政收入和增长幅度、吸引内外资额和增长幅度、外贸出口完成额和增长幅度等一系列刚性指标的过度重视,建立并完善科学、客观、合理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例如,考核地方政府官员,既要看GDP和增速等经济指标,也要看城镇失业率、人均收入水平、产业附加值、投入产出回报率、资源利用效率、科技创新成果、品牌数量、集群效益、市场秩序、环境保护力度、企业污染度、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等反映国计民生、社会进步、生态建设的指标。并且还要“善于用全面、历史、客观的眼光评价政府的工作成果。不仅要肯定政府的“显绩”,也要考察政府的“潜绩”。评估政府工作得失,不仅要观察当前的效益,也要分析长远的影响……淡化预期性指标,强化约束性指标,为地方政府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树立正确航标。”[②]从而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营造宽松、宽容、宽广的发展环境。
2,调整产业结构项目管理论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夯实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产业基础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一系列特点决定了其要以内生型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日渐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重要内容。过去那种粗放的、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投入—产出比率、低产业附加值的外延型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三次产业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对当前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日益凸显。例如:过高的第二产业比重,占用了大量的土地,消耗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与原材料,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生态压力,使得城市环境不堪重负;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就业量的增加,也制约着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产能的过剩与消费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旧有经济发展方式和落后产业结构的冲击。因此,旧有的经济模式与产业结构已经不适合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需要论文怎么写。这就使得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内涵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调整,积极培育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资源投入的创新驱动型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必然。
鉴于此,就需要充分发挥地方的各种优势,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变比较优势为后发优势,变专项优势为综合优势,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以创新引领产业链升级,强化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等高端附加值环节,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此来推动园区经济、集群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运行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进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还要扩大居民消费,突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缩小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差距、地区发展之间的差距以及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总之,要以科学化、信息化、高端化、服务化、品牌化、集约化、内生化、社会化为指导,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此来夯实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基础。
3,破除行政壁垒,创新城市之间的合作体制与机制
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培育与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其他城市的协调与合作。然而,在我国项目管理论文,无论是长三角、珠三角,还是京津冀都市圈,亦或其他区域板块内,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行政分割导致的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的现象都非常突出。各个行政体都保持着自身经济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从而既导致了区域合作机制的缺乏和产业分工的不明晰,也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流通不畅和能源的浪费,从而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有些省区之间原本具有优越的分工互补基础,但是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使产业聚集与扩散受阻。过度的竞争,低度的合作,不仅造成要素配置效率的低下,也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两败俱伤”。
鉴于此,培育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就要破除省与省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细化城市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规划,推进各城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协调与整合,逐步建立并完善一体化的商品要素市场。而这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创新地方政府的资源分配机制、利益共享机制、政绩考核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等相关的利益统筹分配体系,解决好合作中增长的GDP分享、财政分配、投资分担等重大问题。以开放的区域运行环境,一体化的产业运行体系,日益密切的城市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来搭建新型战略性城市增长极的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诞生于19世纪,其研究对象是通信过程中信号的产生、传输和处理,主要包括个人通信、卫星通信、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光纤和数字通信、信息高速公路和数字程控交换等多个方面。通信工程是信息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通信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通信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日益增大,如电视、电话、手机、互联网等。展望这个世纪,宽带技术、光通信相继出现,几乎从所有的行业中都会看到通信的影子。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通信产业也日趋蓬勃。
一、我国的通信行业的现状分析
(一)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通信行业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且我国通信行业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研发人员队伍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我国的通信行业还是具备一定的国际竞争力的,产生很多知名的通信企业,如华为、中兴等民族企业,这些企业拥有很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等优势资源。但是,就我国通信行业的整体而言,那么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意识与能力严重滞后,许多的通信的核心技术需要引进国外的技术,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
(二)通信行业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
我国各地区的通信行业发展严重失衡,现在我国的通信行业大部分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但是一些地区的通信行业还处于模仿代工的低级阶段,这样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就显得严重不足。另外一些地区不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势资源,出现盲目跟风、恶性竞争、重复建设等现象。
(三)严重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现在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在于人才的竞争,但是我国的通信行业却严重缺乏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尤其在软件设计与集成电路设计方面更为明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通信行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四)外资企业主导通信行业市场
从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布局来看,外资企业处于我国的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外资企业一方面拥有足够的资金,另一方面又掌握着通信行业的核心技术,因此外资企业对我国的通信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促进通信行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速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无线网络,如通过无线网络收发邮件、视频会议、浏览网页、收看新闻、网络购物、休闲娱乐,所以无线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满足人们对于通信服务的要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程度
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城市信息化管理就是把自动化网络技术应用到城市管理中,实现城市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是通信工程在未来的一大主要功能,需要更先进的通信技术才能实现。因此要不断加强技术攻关,使信息传输的速度更快、功能更加齐全,使通信工程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如当前出现的“物联网”,其实质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设备实现城市的全方位管理。这虽然是个新兴事物,但随着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相信这一行业很快就可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三)加强通信工程高端人才的培养
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高校教育培养通信业所需的技术人才。近年来各高校相继开设了电信专业,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快地投入到电信行业工作中。在一些重点大学,着重培养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型的高端技术人才,使他们能致力于科研开发,为电信行业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以不断满足电信行业的要求。
三、通信行业的发展重点及趋势
(一)基础传输网光传输网建设是一个重点
适当发展和完善微波和卫星网,使其成为光缆传输补充、保护和应急手段。长途光缆传输网拟新建约20万公里国内长途光缆,网络光缆长度将达到50万公里以上,加大国际海光缆网的建设力度。在业务量大的地区建设新型光纤,积极采用DWDM技术,适时应用光节点设备(如OADM和OXC),并构架全光网络,形成适应通信发展需要的大容量、高可靠性和灵活的基础传输网。
(二)通信业务网
推动移动通信业的高速发展,尽快拆除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使移动通信业务向多种类多速率的综合业务方向演变,方便用户。以IP为基础的多媒体网是通信网发展的重点。例如:在长途网络上组建宽带IP骨干网络;在城市范围内组建宽带IP城域网;大力发展信息化小区和商务楼,形成一个以IP为基础的宽带多媒体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种类业务。
(三)通信制造业
通信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是:移动通信产品、光通信产品、接入网设备和IP网络设备与产品。在移动通信产品方面,主要是组织实施GSM数字移动通信产品国产化专项、CDMA技贸结合专项,将我国的自主品牌移动通信产品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主流产品。此外,还必须要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在光通信产品方面,还要着力于密集波分复用设备、光同步数字系列设备等光通信产品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加大光层面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
(四)3G通信的发展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三家运营商在移动通信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更加激烈,虽然价格战会进一步加剧,但是中仅仅靠网络覆盖和资费方面跟对手竞争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对不同客户进行差异化的服务,才能更好地赢得市场;3G牌照的发放对各运营商今后数年的市场份额将会有较大的影响。个人认为联通和电信在未来几年内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联通将坚定的发展WCDMA网络,3G网络的优势结合智能终端推出多种套餐的预存租机和购机合约计划业务,大大的推动市场的发展;而电信则EV-DO的道路,但下一步的演进就不一定是高通的标准了,这也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是电信在市场竞争中将利用自己已有固定网的优势,结合宽带等业务推出一揽子的通信服务并借此扩大移动业务的份额;移动不太可能凭一己之力将TD整个产业链扶起来,所以如果指望TD就不太现实,所以移动在后2G时代的策略是最难预测的。移动将大力发展固网(主要是宽带)业务,以此跟电信争夺中高端用户,而联通也不得不采取类似策略。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促进通信工程的快速发展,通信行业的发展前景也会更加广阔,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也会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推动我国通信行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利用无线通信发展的机遇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对于通信行业的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同时,我国通信企业要积极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加强新技术的创新能力与意识,使我国通信行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毕仲平,罗训樵.我国煅烧高岭土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非金属矿,2001,05:5-6+44.
[2]童俊.我国通信行业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2009.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发挥的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作用,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把握经济发展脉搏,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我们亟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会计行业发展趋式分析
作为一门应用于控制经济活动的新兴经济信息科学,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会计科学由单纯的会计学发展为边缘科学与综合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形式,现代会计科学向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知识领域延伸;会计由静态核算转变为动态核算与控制相结合,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活动,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已相去甚远,具体表现为:
1.在新的经济环境中,知识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与劳动力两大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企业之间竞争的成败因素主要是知识资源。
2.竞争使管理者更迫切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和国外跨国企业的进入使国内的众多公司所面临激烈竞争,管理者愈加重视企业的成本核算,更想知道准确的成本信息。
3.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更需要成本精确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缩短了产品的生命周期,因此,发现成本计算错误时,公司没有时间做出成计算调整。迫切需要企业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4.网络的普及使电子商务日益风行,成本计算方法将发生根本变化。一是成本会计技术手段与方法不断更新,会计电算化已经或正在取代手工记账,而且在企业建立内部网情况下,实时报告成为可能。二是成本会计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成本控制已变得不可或缺。
二、新形势下会计应对经济发展有效措施
会计作为炙手可热的职业,对所面临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新形势,更应该不断更新思想和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1.转变观念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前提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会计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必须抛弃一些陈腐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必须运用全新的思维,创造出一系列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观念。
(1)会计人员应具有面向未来的前瞻观念。会计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其工作职能将由“反映型”向“决策型”转变,通过对经济活动的会计管理,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做好财务决策。
(2)会计人员应具有持续发展的创新观念。会计人员通过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而实现对财务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2.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是适应经济发展的基石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正确的思想素质决定了其处理业务的原则,业务素质则验证着一名合格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会计电算化已成为现代成本会计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大大加快了信息反馈速度,增强了业务处理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和核算,有效地实施成本控制,分析成本。会计人员应及时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承担分析、设计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不致于遭受淘汰。
会计电算化后,软件完成了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但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人发现,因此计算机条件下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执行。此外,更加需要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3.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新型模式
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要强化内部治理,严格监督,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相应地需要建立强化会计治理的会计模式;政府部门通过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等对企业进行调节和规范经营活动,而不是直接干预企业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相应地需要建立宏观调控与微观自主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企业要进入世界大市场,参与国际流通,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往,相应地需要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国际的知识治理型的企业会计模式。治理型会计模式的基本框架是:建立调控型的会计组织系统;建立开放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建立知识型的会计治理系统;建立服务型的会计市场系统;建立竞争型的人才系统。
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会计工作者肩负着公正处理社会各阶层经济利益关系的艰巨任务,会计人员不仅反映、核算、监控着每一位劳动者的贡献、效率和权责,从宏观角度看,会计人员利用最综合的价值指标提供多元利益集合体的经济信息,综合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效果。因此,面对这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如何做一名适应经济发展的会计人员,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千秋大业、历史使命,值得更加深远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葛家澍,窦家春,陈朝琳.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究,2010(0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603
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认为在不借助太空帮助情况下,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的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在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K.波丁格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德尔.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的蓝图》。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等,标志着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入生态经济学阶段,把经济与生存系统相联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在发达国家中提高推广了3R原则。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8名学者共同提出了从3R向5R原则转变,从而也标志着人类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循环经济学阶段。此时新循环经济概念主要是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2 循环经济概念新解
新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其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从自然角度来讲,循环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活动不影响自然循环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开采资源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
3 发展新概念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3.1 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
从社会角度讲,循环经济主要是实现经济活动“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资源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最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降低环境的负荷,所以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从自然角度讲,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和谐,两者都是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其本质是一样的[2]。
3.2 循环经济的开始点和落脚点是资源
不管是从自然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循环经济都是在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开始的。最终也落脚到合理利用、保护资源,见图1。
图1 循环经济模式
3.3 流动性资源也存在灭绝的危险
流动性资源限定为那些在充分短暂的、与人类相关的时间间隔内可自然更新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大气、动物和植物、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流动性资源还可以再分为无临界带的流动性资源和绝对可更新资源;另一个类型是当使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时可无限更新的流动性资源,也可称为相对可更新资源。但是,有临界带的资源有可能被掠夺到灭绝的程度,如果使用的速率超过自然更新的速率,那么此类资源就不可能实际上再被开发,就像任何矿产资源一样。
3.4 我国自然资源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有限性的反应,但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又有区别,它反映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其原始的含义是指一个社会的资源有限性致使该社会不可能生产出能够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其衡量指标主要是通过稀缺度。稀缺度的计算公式为:
x=n/m.
式中x为某种资源的稀缺度;n为某种资源的需求量;m为某种的资源的拥有量。
图2 石油资源的稀缺度
图3 煤炭稀缺度
图4 天然气稀缺度
从图2、图3中可以看出,虽然石油的稀缺度在2005年之后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我国3大主要能源的稀缺度总体上是呈先下降又上升的态势,与我国的经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性更加突出,对经济的制约性增强。
3.5 “5R”原则的要求
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建立新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体系GDP(绿色GDP),即:
GDP=Ind1+Ind2+Ind3+Ind4-Ip+Cu+If+Iei+Ep,
Ie=(Gp*A1)/Te*Pr*Rr.
其中GDP为国内生产总值;Ind1为第一产业的增加值; Ind2为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Ind3 为第三产业的增加值;Ind4为第四产业的增加值;Ip为进口总值;Cu为居民与政府的消费;If 为基本建设的投入;Iei为生态修复的投入;Ep为出口总值;Ie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Gp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1为人的享受程度系数(01);Te为有益于生态系统技术应用系数;Pr为稀缺资源评价;Rr为资源再生利用系数(01)[3]。从上述的式子可以看出,资源稀缺性的程度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子成反比,稀缺性的程度与环境有强烈的相关性。
4 结语
新概念循环经济它强调的不是开发资源后,注意清洁生产,回收资源充分利用,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它是从自然资源自身角度而言,强调的是在资源开发这个过程中尽量不破坏自然的循环系统,使它处于良性的循环中。从社会角度来实行循环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从自然角度实行循环经济,它是社会发展所需资源的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彭 秀,陈柏福.新循环经济的“绿色效率”及其实现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94~97.
[2] 刘 波.大兴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C].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2009.
[3] 何 青,翟绘景,龚子柱.循环经济理论新探析-5R理论的创新[J].现代情报,2007(10):32~34.
[4] 谢高地.自然资源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 沈 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2005,27(1):32~38.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New Concept of Circular Economy
Li Leyi,Wang Weidong,Qin Jie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Xianning College,437100,China)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6-47 -02
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始于1996年,锦江集团下属的锦江之星旅馆首开先河,建成中国本土品牌的第一家经济型酒店。从97年至今,已经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大阵营就是全国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例如锦江之星、如家、汉庭、7天;第二大阵营就是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型酒店品牌,例如上海的莫泰168、南京的金一村、山西金广快捷等;第三大阵营就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例如法国雅高的Ibis和美国Super8。他们都在中国经济型酒店市场上迅猛发展。
一、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原因
中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游的发展,导致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同时,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也逐渐上升。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来看, 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客房数量约有近500万间以满足越来越突出的市场需求。具体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公务、商务活动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和国内经济往来、公务往来日益频繁,公务、商务旅游在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经济型酒店的主要消费人群,正是各单位、各企业频繁进行公务商务活动的中青年骨干,他们消费能力较强,对旅行品质的要求也较高。由于所在公司对差旅经费的限制,他们在进行商务活动的时候注重性价比的选择,物美价廉的经济型酒店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在公务或商务活动选择这些具有经济、卫生、安全、快捷、温馨风格的酒店,既不需要付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的高价,又不用在环境差、卫生差、安全度也低的中小旅店凑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二)大众观光旅游的迅猛发展
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城乡居民平均出游率连续多年高居85%以上;旅游消费已被视为现代人增长见闻、扩大社交、调节身心的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国人纷纷走出家门,进行观光旅游,为中国酒店市场提供了大量需求。
然而,以前主导市场的是高星级酒店和众多中小招待所,前者价格过于昂贵,游客暂时还无法接受;中小招待所却环境较差,卫生状况也不尽如人意,游客不免望而却步。与高星级酒店相比,经济型酒店的房价低得多;与中小招待所相比,经济型酒店的温馨、舒适、简洁、卫生,充分满足了顾客在住宿方面“如家”的需求,为顾客提供了性价比最大的选择。这为经济型酒店开辟了极大的市场空间。
(三)入境旅游的高速发展
从入境旅游来看,越来越多的国际旅游者来到中国旅游。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在2012年,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711.2万人次。世界旅游组织也早在1997年就对中国的美好远景作出了前瞻性预测,那就是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旅游接待大国。国际游客,尤其是其中的自助游游客,将成为经济型酒店越来越庞大的市场。
(四)资本市场的大肆进入
现在中国的酒店业星级酒店从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几乎过半酒店处于亏损的状态,但是经济型酒店平均毛利率甚至可以达到40%,冲这个来看,它的盈利空间正好是,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取向。
这些年经济型酒店驶入快车道,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看:
1、经济型酒店行业内的新进入者急剧增多,2005年后新增了汉庭、7天等品牌;
2、大量投资在2005年后进入经济型酒店领域,既有风险投资,也有酒店行业内的投资,还有其他的实业投资;
3、现有的锦江之星、如家等快速跑马圈地,已经完成全国布局,其中锦江之星已经跨出国门,走进了菲律宾和法国;
4、如今锦江之星、如家、汉庭、7天都已成功在海内外上市,规划新一轮发展,为整合行业做一定的铺垫。
二、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商务、旅游市场将继续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也将继续面临高速成长的市场需求,资本市场和世界知名的酒店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大都看好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中国经济型酒店发展的未来将表现为以下新趋势:
(一)经营模式:规模连锁将继续成为经济型酒店发展的主要模式
1、中国经济型酒店面临的挑战
从外部来看,经济型酒店一方面面临着成本模型的考验,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市场规范的考验。对经济型酒店最大的挑战就是控制成本。目前国内的大中城市由于房地产的持续升温导致商业地产的价格节节攀升,而商业地产的租金是经济型酒店最重要的成本构成之一。同时,不断变动的能源成本也构成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压力。
中图分类号:S6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11)02-0020-03
蓝莓是多年生常绿或落叶小灌木果树,属杜鹃花科越桔属(Ericaceae vaccinium spp.),国外称为越桔。栽培历史不到百年,最早始于美国,我国长白山及长江流域都有野生分布。近年来,蓝莓风靡欧美及日本,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保健水果和水果中的皇后,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我国栽培蓝莓起步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引种栽培与加工的研究工作。蓝莓做为一种新兴果树,可做为我国第三代果树发展。
1 蓝莓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1.1 蓝莓的营养保健价值
蓝莓果实鲜果中含丰富的营养与保健物质,蛋白质、糖、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3、粗纤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花青素(VMA)、黄酮和鞣化酸等,矿质元素钙、磷和铁的含量是苹果的3~10倍。蓝莓果实中的花青素对眼睛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具有明显减缓和恢复青少年假性近视的功能,鞣化酸具有抗癌作用。
1.2 国内外蓝莓发展概况
全球约有30多个国家栽培蓝莓,目前总面积约12万多hm2,北美洲在过去的10年内栽培面积以平均30%的速度递增,产品供不应求,所以发展蓝莓有着巨大的国际市场空间。中国蓝莓栽培业发展较慢,目前栽培面积约200多hm2,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地。其中以日本企业在山东的种植基地面积最大,约70多hm2。,其产品全部销往日本。2004年鲜果在日本市场销售价合人民币每吨20万元,冷冻果为5万元。2010年烟台地区种植面积约30hm2,平均666.7m2。产量500kg左右,产值6万元左右。
1.3 蓝莓加工产品及市场前景
蓝莓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蓝莓果酱、果冻、糖果、蜜饯、果汁和冰琪淋等,加工保健品有眼保健品、老年保健品和蓝莓花青素等。也常与其他水果加工成复合饮料,如蓝莓桔子汁、蓝莓葡萄汁和蓝莓苹果汁等。蓝莓营养保健品在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极大,且售价昂贵。日本每年蓝莓需求量4~5万t。目前中国民众对蓝莓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市场上只有少量蓝莓及其制品出售,只在一些大城市的超市、高级酒店内有蓝莓鲜果和制品出售,也多数是从欧美进口,价格高达每千克400元。2010年烟台市场价每千克120元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相信不远的将来蓝莓及其产品一定会走进普通百姓家。
1.4 中国发展蓝莓的优势
1.4.1
自然优势中国酸性土面积较大且土壤类型较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热带、东部湿润季风区和东北地区。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对中性和微酸性土壤进行改良后,适宜栽植北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可利用设施实现反季节栽培,提高经济效益。
1.4.2劳动力资源优势蓝莓采收及管理需要大量劳动力。欧美地区每千克蓝莓采收费为1O~16元,日本为18~20元,而中国为1元。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欧美日本的1/10~1/20,因此中国发展蓝莓具有较高的劳动力优势。
1.4.3 市场优势蓝莓目前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国内市场很少,开发潜力巨大。山东半岛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条件便利,适宜组织蓝莓鲜果向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
2 蓝莓主要性状
2.1 果实经济性状
蓝莓果实呈蓝色,近圆形,单果重2g左右,果肉细腻,种子极小,食用无感觉,甜酸适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7%,具有清爽宜人的香气,口感极佳。
2.2 生长结果习性
蓝莓分为高丛、矮丛和兔眼蓝莓三大类型。地上部分由从基部发生的15~20个枝条组成株丛,株丛高1.5~2m,呈半圆形或扇形。每年从枝条基部的芽发出新梢(基生枝)以代替衰老枝,基生枝一年有2~3个生长高峰。腋芽几乎全是花芽,两个腋芽中,上面的是主芽,发育良好,能发出结果枝;下面的是副芽,发育较弱,仅发育成叶簇,有时亦可形成结果枝。地下部分由根状茎和侧生不定根组成,根上无根毛。
在北方地区,蓝莓4月上旬萌芽,4月下旬抽出结果枝,在发出十几片叶之后,花序从枝顶向下依次出现。5月上旬开花,花期持续1个月之久。6月下旬至7月上旬果实成熟,单株丛产量可达3-6kg。8月份花芽分化。
3 苗木繁殖技术
蓝莓苗木繁殖方法有根蘖繁殖、扦插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也可以种子繁殖和嫁接繁殖。
3.1 根蘖繁殖
蓝莓根系上有不定芽,每年5月中旬(北方地区)株丛周围都发生大量的根蘖苗。5月下旬将半木质化的根蘖苗带根深挖出,趁雨天前定植或栽到苗圃中。也可在秋季埋防寒土前取苗定植或者假植在有防风设施且不积水的地方,翌年春季栽植。
3.2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是蓝莓育苗的主要方法,分为硬枝扦插和绿技扦插两种。硬枝扦插宜在2月份剪取硬度大、成熟良好的1年生营养枝条为插条,长3~5个节,垂直插入浇透水的基质中,露1个顶芽。基质以腐苔藓最佳,以草炭与河沙或珍株岩1:1混合基质效果较好。插后定期浇水保持湿润,当顶部叶片转绿时,说明插条已生根。绿枝扦插在果实刚进入成熟期、二次枝侧芽尚未萌发时剪取插条,长4~6片叶,用ABT2号生根粉500~1000mg/L速蘸处理后垂直插入腐苔藓基质中,然后喷600倍多菌灵杀菌,遮荫和保持温、湿度,2个月后插条即可生根。
3.3 组织培养繁殖
采用组织培养技术能够迅速、大量的繁殖质量好、脱病毒的蓝莓苗木。外植体采用当年生新梢单芽枝,分化和继代培养时用改良WPM培养基和适量ZT(玉米素)效果较好,采用试管外生根。
4 栽培技术
4.1 园地选择
蓝莓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适宜生长在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3%以上)和透气性好的酸性土壤(pH值4.3~4.8)中。土壤的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蓝莓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在胶东可对土壤改良后栽培蓝莓,如果土壤pH值在5.5以下,可用酸性草炭进行改良,每m3草炭内均匀混入1~1.5kg硫磺粉处理3个月以上,可使土壤pH值降低1.0左右。如果土壤pH值在5.5~7.0之间,种植前3~4个月施用硫磺粉调整土壤pH值至4.5为准。
将硫磺粉全面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并与表层土混匀。一般每平方米土壤pH降低1.0,需要施入1OOg硫磺粉。栽植时,把草炭与土壤按1:1的比例混合撒施在栽植穴内。
4.2 苗木选择与定植
春、秋季均可栽植蓝莓,春季栽植宜早,秋季栽植北方地区需埋土防寒。苗木选择2~3年生根系完整和枝干粗壮的大苗。高丛蓝莓需要配置2~3个授粉品种,以提高坐果率,增大果个。高丛蓝莓栽植株行距1.2m×2m,矮丛蓝莓0.5~1m×1m。带状定值或单株定值。挖定植坑深30cm,宽40cm,定植后剪留15~20cm,以减少蒸发面积和刺激枝下部发出健壮新梢。
4.3 整形与修剪
蓝莓属喜光植物,要求通风好和光照足的环境条件。在栽后第2年植株就有花芽形成,此时开花结果会影响树体发育,应当疏花,以促进根系发育,扩大树冠,增加枝量。
不同种类蓝莓的修剪方法不同,要区别对待。高丛蓝莓幼树主要是促进树冠长成。结果树是调节当年结果与下一年结果的关系。直立生长的品种,中心枝可疏去几枝;开张树宜剪去一部分下垂枝。在花芽量有余的情况下,把较弱小枝疏去,衰老枝给予更新。
兔眼蓝莓能承受很高的产量。幼树要轻剪,去除部分下部枝和中部枝,以免过分拥挤。老树主要是防止树冠过高、过密。
矮丛蓝莓可用平茬修剪。重新萌发新枝,当年形成花芽,第2年开花结果。平茬修剪即于早春萌芽前,从植株基部将地上部平茬,锯下的枝条截碎留在果园内,可起到土壤覆盖和增加有机质的作用。
4.4 土肥水管理
蓝莓的根系分布较浅,主要集中在15cm的耕作层,而且根系纤细,对土肥水要求较高,施肥不足或过量,都会对蓝莓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施肥应每2~3年进行土壤及叶片营养分析,确定施肥种类与施肥量。要经常中耕除草,控制杂草与树体的肥水竞争,也可以覆盖树皮锯末及杂草来保墒。蓝莓属嫌钙、寡营养植物(即在富钙土壤上栽培,钙吸收多导致缺铁失绿和树体内氮、磷、钾、钙、镁相对其他果树含量低),要防止过量施肥,避免肥料伤害,通常生长季仅追施2次以硫酸铵为主的酸性无机肥,第1次在开花后,第2次在果实发育及新梢旺长期。
蓝莓不耐干旱,当土壤含水量不足时及时灌水。灌溉用水最好是水库及河流地表水,不能用显碱性的水源。一般在防寒土除去之后灌1次水,新梢生长和开花期灌水1~2次,果实膨大成熟前灌水1~2次,冬前灌足封冻水。
4.5 辅助授粉
蓝莓花为坛状,花冠联合,雄蕊低于花冠,柱头突出花冠外,主要靠昆虫授粉。为提高蓝莓坐果率,应做好辅助授粉,如放养蜜蜂或人工授粉。
4.6 采收
矮丛蓝莓成熟期较一致,可以待全部成熟时一起采收;高丛蓝莓成熟期不一致,宜分批采收。蓝莓果皮非常柔嫩,很容易碰破,必须轻拿轻放,并尽量避免挤压、曝晒。沾水的和过分成熟的果实容易霉烂,早晨有露水和雨天不宜采收;远距离运输时应在果实充分成熟前2~3天带托采收。掌握适时采收,以延长保存期。果实成熟期注意防止鸟类危害。
新型肥料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的肥料,是指加入新材料,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变原有品种或剂型而创制的提高肥料利用率,适合多种土质和作物的化肥产品。新型肥料有别于常规肥料,首先在于肥料功能拓展或功效提高,除了提供养分作用以外,还具有保水、抗寒、抗旱、杀虫,防病,除草等其他功能。其次是形态更新,是指肥料的形态出现了新的变化,除了固体肥料外,根据不同使用目的而生产的液体肥料、气体肥料、膏状肥料等。此外是新型材料的应用,其中包括肥料原料、添加剂、助剂等,使肥料品种呈现多样化、复合化、功能化、易用化和高效化。
当前金融危机余波未平,市场需求乏力,化肥行业处于尿素持续低迷,磷复肥大面积亏损的困境中,产能过剩形势严峻,产业调整刻不容缓。专家指出。从本质上说,目前的化肥产能过剩其实就是基础肥料的过剩,而随着我国农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更需要走一条复合化、专业化、精细化的肥料发展道路,基础肥料总量应该控制,在新型肥料上加大开发力度才是根本出路。各种新型肥料正在迅速发展,正曰益得到市场认可。从肥料品种到产业格局的角度,发展新型肥料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在化肥产业调整大力发展新型肥料的机遇之下,新型肥料有望突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产业必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以下介绍国内近期生物酶活化磷肥、硝基腐植酸生态肥、多肽尿素、双酶尿素,水溶性肥料等一些最新研制品种的开发及应用情况。
1 生物酶活化磷肥
生物酶活化剂是在生物酶解磷菌的基础上,加入了促进磷分解的活性有机物而制取的高效活化剂,生物酶活化剂与磷矿粉均勻混合后,即可生产生物酶活化磷肥,成为一种新型的低碳环保肥料产品。用生物酶活化剂能代替硫酸生产磷肥,可节酸降耗,与普通磷肥生产相比,其生产工艺无磷矿粉与硫酸的混合、化成过程,无需专用设备,只需普通的混合设备,整个生产过程可在一个密闭的搅拌混合设备中完成,没有任何固、液、气态的污染物产生,且磷矿粉和活化剂对设备没有腐蚀。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简化了生产过程,而且还能充分开发我国难以利用的中低品位磷矿,大大扩充我国的有效磷资源库。这种生物酶活化剂还可以用于现有磷铵、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各种磷肥的生产。使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一般可节肥20%,高者达30%,而肥效不减。与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传统磷肥相比,活化磷肥肥效高而生产成本大大降低。磷活化技术具有突出的减碳效果,不仅可以降低磷肥生产中的能耗物耗,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磷的利用率。
生物酶活化技术的研制成功顺应了全球性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突破了国内外的经典技术框架,在常温常压的温度条件下即可生产活化磷肥,这与目前国内外通用的强酸、高温煅烧等激烈反应条件有很大区别。活化磷肥的生产过程既可免除强酸、高温煅烧的高能(碳)耗物耗,又可获得适度、均衡的水溶性,不用对过高的水溶性进行缓释处理,因而可以减少对环境污染而提高肥料利用率。与钙镁磷肥、磷矿粉,过磷酸钙、磷铵相比,生物酶活化磷肥水溶性磷动态释放特性非常明显,靠需求拉动释放,从而大大提高磷的利用率。是一种长效缓释的肥料。这种活化态肥料不仅在生产环节具有节碳低能效果,而且在使用环节也有节碳环保效果。
用生物酶活化剂生产的生物酶活化磷肥与普通磷肥相比,其优势非常明显,通过添加生物酶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同时有效减缓或逆转磷与土壤中的钙,铝、铁等发生沉淀反应,避免土壤中磷浓度大起大落的波动,在植物生长期内维持磷的供求平衡,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也避免普通磷肥施用过多的游离酸而造成农田板结。
近年来,
受到人们重视,腐植酸绿色生态肥以实现农作物目标产量的同时追求肥料投入的最经济为目的,彻底改变传统肥料配伍观念、施肥应用模式,被称为是第三代化肥。
硝基腐植酸(nha)外观为黑褐色粉状,微溶于水,呈酸性,含有羟基,羧基,酚羟基等活性基团,是任何煤种经硝酸氧化后生成的一种高活性腐植酸的产物。在所有的煤种中,褐煤的氧化活性最高,硝酸氧化后,褐煤的腐植酸收率都明显提高。利用泥炭、褐煤,风化煤等含有腐植酸的低级别煤在硝酸作用下,其中的腐植酸被硝化和氧化,生成具有较高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的多环硝基芳香羧酸的混合物硝基腐植酸。硝基腐植酸中腐植酸含量≥45%、水分≤15%,盐基交换容量(以干基计)≥205mol/mg,可增强作物体内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刺激生理代谢,具有改变化肥特性、改良土壤结构、增强抗逆特性、改善果实质量等特性。
硝基腐植酸的生产工艺为将原料煤粉碎后与硝酸,水在反应器中混合、加热,在90℃下反应1小时左右,离心分离后过滤,将固体干燥,得nha产品,每吨产品成本约900元。硝酸废液含有黄腐酸和各种无机盐,可用于提取黄腐酸或制造液体肥料,由于硝酸来源较少和价格高,只有在充足硝酸资源条件的地方才适于用该方法加工。此外,为节省硝酸且不排放废液,最好采用干法工艺,即固/液比不超过0.5。美国和日本采用生产硝酸过程中产生的含有hno3蒸汽、no2、no,n2o4气处理低级别煤来生产硝基腐植酸、既能降低生产成本又可减少环境污染。此外,硝酸反应尾气(主要是no和no2)有毒性,尾气处理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除采用碱液吸收,分子筛吸附及催化还原法除掉大部分nox后,可用泥炭+碱(氨或石灰)吸附残余尾气,获得较好的;争化效果,吸附饱和的泥炭还可用于制作肥料。
作为制备高效有机一无机复混肥的原料,硝基腐植酸对肥料有明显增效作用,如将尿素100℃下熔融后加入硝基腐植酸,混合后得到具有较好缓释性能、质量稳定的硝基腐植酸尿素。又如用硝基腐植酸生产的硝基腐植酸铵复合肥,是一种有机和无机混合的多功能复合肥料,既有有机肥料的长效性,又兼有无机化肥的速效性,还有改良土壤的特效性,是一种理想的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产品的新型肥料。这种肥料中含有腐植酸(以干基计,下同)≥10%、n≥7.2%、p2o5≥6.4%、k2o≥6.4%、水分≤15%,除富含腐殖酸铵、黄腐酸、氨基酸,多肽等水溶性有机物外,还按作物生长需要配进氮、磷、钾、微量元素,能提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氮、磷、钾和钙,镁、硫以及锌、锰、钼,铁等微量元素和生长刺激素,既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获得增产,又有改善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增产节肥、增收节支上,一般增产率达15%~20%,最高可达30%以上。
除可用作化肥增效剂,生产多功能高效复合肥料外,硝基腐植酸还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可用于土壤改良剂、水稻育秧调酸剂、石油钻井液处理剂、陶瓷泥料添加剂、混凝土减水剂、重金属吸附剂等方面。低级别煤生产硝基腐植酸及绿色生态复合肥。是变废为宝的高效利用途径,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矿肥结合的方针和产业政策,对于我国现行化肥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深化有机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特別适合环境治理、生态农业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3 多肽尿素
肽是一种有机两性化合物,由氨基酸脱水而成,含有羧基和氨基,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氨基酸分子脱水而成的肽为多肽。多肽的相对分子量在1000—3000之间,是涉及生物体内各种细胞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肽键是氨基酸在蛋白质分子中的主要连接方式,肽键金属离子化合而成的金属蛋白酶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酶是生物发育成长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因为生物体进行新陈代谢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生物催化剂酶的作用下完成的。金属蛋白酶可以被植物直接吸收,因此可节省植物在转化微量元素中所需要的体能,大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酶鲜明地体现了生物的识别、催化,调节等功能,可激化化肥,促进化肥分子活跃。
多肽尿素是一种淡黄色,无嗅,粒状结晶体。其制取是在尿素形成过程中,在尿液中加入金属蛋白酶、聚天冬氨酸或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经蒸发器浓缩造粒而成。也可以将多肽增效剂直接与熔融的尿素混合,然后在尿素造粒塔造粒。其中多肽的重量含量为0.01%~1.5%,尿素的重量含量为,98.5%~99.99%,多肽尿素的产业化生产工艺,与普通尿素生产工艺比较,无新增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符合环境保护标准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作为无毒、无害、无残留属环境友好型产品,多肽尿素真正实现了施肥成本降低,尿素含量不变。施肥方法不变,节约肥料、能源、水资源,提高化肥利用率、农作物产量,农作物品质和增加农民收入,在为农民提供高性能尿素的同时,也为节约国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2002年10月,河北石家庄中农兴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介入此领域研究,经科研人员多年努力,开发出超过美国的同类产品仿生多肽,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商标,并在全国29个省作了大量田间试验。2003年,山东禹城中农润田化工有限公司与北京中农瑞利源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天,且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和农作物品质等。具有同量增产(与施用同量尿素相比,作物增产15%~20%),同价增效(施用80千克的多肽增效尿素与施用100千克普通尿素效果基本相同,作物产量且有所提高),提高肥效20%左右,改良上壤、改善作物品质、绿色环保、使用广泛等特点。
4 双酶尿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087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1
1 新形势下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
在当前的经济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也呈现出新的发展特征与状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人口红利”向“人才t利”转变
“人口红利”指的是凭借较多的劳动力数量、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及较高的中青年劳动力比重等,为社会经济发展形成巨大推力。“人才红利”指的是利用较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来代替以往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来获得同等或更高的经济效益。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效应的支持,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用工成本的逐渐增加,以往的“人口红利”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需要了。为此,我国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渐将以往“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劳动力市场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利用,充分释放“人才红利”的优势与作用。
1.2 由“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创业”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掀起了新时期的又一次创业浪潮。最能体现这一转变特征的就是一方面国家出台了相关创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很多高校开始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这表明当前国家积极鼓励人才创业,并且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从整体的就业形势来看,“被动就业”转向“主动就业”也是近年来劳动经济市场的潜在趋势。
1.3 从“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内经济发展更添活力。在加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劳动市场选择范围更加广阔,促使劳动市场逐渐由“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1.4 就业环境更加公平
据调查显示,我国以往的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存在着一些就业歧视观念与行为,如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学历背景歧视、相貌歧视及年龄歧视等,这些就业歧视对大部分就业者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而随着近年来劳动保护法的不断完善、劳动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等,促使劳动市场逐步消除就业歧视,加快了打造公平就业环境的进程。就劳动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当前的就业环境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1.5 劳动关系更加平等
在以往的劳动就业形式中,人们普遍认为雇佣者与劳动者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而随着近年来劳动经济形式的转变,劳动者逐渐由“打工者”的角色转变为“合作者”。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总体来说,在新形势下我国劳动经济主要特征是劳动经济结构在不断地优化升级,劳动力市场更有活力、劳动理念更加开放、劳动领域更加广阔、劳动关系更加和谐。
2 新形势下促进劳动经济发展的几点设想
以上主要从劳动力市场、劳动领域、劳动关系、劳动分工及劳动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当前新时期劳动经济呈现的特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供需、劳动分工、劳动关系等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分析研究如何促进劳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1 持续扩大劳务输出
从当前劳动经济表现的特征来看,国际市场的开放给劳动者更大的选择机会,也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空间。在此形势下,我国应改变以往传统的劳动就业模式,主动开展劳务输出,拓展国际劳务合作、扩大国际劳务市场;引导和鼓励劳动者向经济技术发达的地区输出,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鼓励他们学习这些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经营理念方法及营销策略等,也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
2.2 完善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
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法律制度这一基础保障,并且要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形式及不同的执法状况,梳理分析新形势下劳动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提出对策,完善相对应的法律制度。例如:从当前的劳动关系来说,劳动者与雇佣者的关系较以往更为平等,但劳动就业歧视及劳动合同不规范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劳动力培训来说,对失业人员再就业起了相当的作用,但是从培训面来看还不够普及。因此,不断地完善与劳动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尤为重要。
2.3 国家加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力度
面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创业情况,国家要给予足够的资助与扶持,以鼓励创业就业带动经济增长。一方面,要在政策措施上为创业者提供一定的创业贷款资助与创业风险保障,让劳动者可以放心大胆地创业就业,以此来提升我国劳动经济市场的活力与发展力;另一方面,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创业就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与劳动价值,使劳动者更好地适应“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趋势。
前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通讯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同时,对通信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通信行业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行业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加。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目前,各个通信行业都立足市场需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战略部署,以谋求发展,竞争可以促进发展,也只有通过战略调整方能保证发展。鉴于此,本文围绕这一题目展开研究与论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技术竞争与战略调整
1.1通信行业的技术竞争发展趋势
一直以来,通讯行业在技术竞争层面,有着一定的竞争趋势,例如,在通信行业发展初期,深受消费者青睐的是技术,然后,GSM技术紧追其后,后来,2G和2.5G通信技术,逐渐取代GSM技术,成为通信行业中的主流技术,目前,大部分的通信行业都在使用更为先进的3G技术和4G技术,并且以3G业务和4G业务作为行业的主要技术竞争。由此可见,通信行业竞争中的技术竞争是长期存在的,并且不曾间断,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技术也在不但的进行升级与蔓延。
1.2通信行业中技术竞争的战略调整
针对当前我国通信行业技术竞争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只有充分自身的潜力,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创新,开发出更为先进的技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或是成为行业的先锋与领军者。本文以移动和联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联通的分析,可以总结出,联通的3G技术发展模式,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联通率先推出了GSM技术,然后,推出了CDMA技术,再然后推出了3G技术,目前,正在广泛大规模的推行4G技术,其中,优势最为显著的为CDMA技术,但是该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即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此同时,若是GSM技术想要对3G、4G技术进行使用时,则需要更换GSM的号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性,通过综合的比较与分析,可以指导GPRS技术所需要的投资最少,还可以兼容GSM业务,其性价比最高,使用最为便利[1]。
中国移动,极为看重自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因此,相比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而言,中国移动的产品更新频率更高,其创新态度更为积极,这也促使中国移动的技术竞争优势优于联通和电信。中国移动的竞争优势更为突出,是因为中国移动走在市场的前面,看重技术竞争优势,对技术竞争实施了战略调整,在通信市场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保证了自身的稳定性。
2价格竞争与战略调整
2.1通讯行业的价格竞争发展趋势
无论在哪个行业当中,价格竞争都是十分重要的竞争手段,也是关键的竞争途径之一。举例而言,在通讯信行业落实到所有业务后,电信也开始进军众多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导致中国移动不得不通过价格竞争的方式与其进行新一轮的竞争,这也就是神州行、动感地带业务中,返还给用户的金额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中国联通也不甘落后,成为了价格战中的一员,可以说通讯行业的价格战全面爆发,联通采取的措施是提高预存话费中的返还金的数额,因此吸进用户,此外,在联通接手网通业务后,大幅度的减少了宽带服务的相关费用。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通信行业之间的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同时,价格战略成为竞争的主要方式[2]。
2.2通信行业中价格竞争的战略调整
对于通信行业来讲,其竞争战略要具有科学性,具体而言,要准确把握竞争中的重点,同时,要明确竞争中的难点,逐渐降低对价格竞争中的依赖程度。价格竞争,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通信行业的长远发展角度分析,价格竞争的弊大于利,对通讯行业的持续发展有着不良影响,会影响通信行业的新产品研发与推广。举例而言,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渐提高,通讯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在不断增加,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是产品质量,而非产品的价格,这也就是国产手机低,但是仍有一部分消费者选择国外品牌生产的高价手机的原因,这是因为国外品牌的手机其质量和性能教国产手机而言,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通讯行业要转变竞争的重点,将从价格竞争转变到服务质量的竞争中来,预测市场变化,积极主动开发符合消费者新需求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让自己的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受到市场的肯定,进而提高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方可合理的运用价格竞争战略,如此才能保证通讯行业的稳定发展和良性发展。在战略调整的过程中,在注重提供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产品价格,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二者选一,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我国消费者的经济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考虑经济实力较差的消费者的消费实力,通过价格鹇裕稳占消费市场[3]。
除上述论述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同,虽然部分消费者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是在消费过程中,还是会考虑价格因素,衡量产品的性价比,因此,通信行业要对生产出不同层次的产品,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者,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产品价格是高还是低,产品都应该保证具有符合价格的质量。
总结:综上所述,通信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压力,因此,想要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就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竞争战略,研发新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适当的价格战略满足不同消费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价格低廉、品质有保证的产品,以此增强通信行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