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

篇1

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科教兴国,科教强国的战略,因此我国的很多科研院所都在积极的响应国家号召,不断的组织优秀人才进行科研创新和研发。我国科研院所在研发成果上的成绩还是非常可喜的,但是科研成果最终是需要工业转化的,工业转化不仅能够有效的检验科研成果的最终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为经济发展创造价值。但是我国的科研院所在工业成果转化过程中并不是非常的顺利,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和瓶颈。现在困扰我国科研院所进一步研发创新的不是研发经费或者是研发难度,而是研发成果的成功转化率。作为我国科研院所研发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成果转化必须向深层次的领域迈进,大力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成功率。我国的相关部门和单位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科研院所处理上述的问题。我国科研院所必须向产学研结合,多途径创新机制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有效工业转化,突破科研成果的转化瓶颈。

1 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瓶颈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在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上存在的瓶颈和制约问题的阐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第二个方面是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第三个方面是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相关的技术交易以及技术转让市场并没有得到完善,造成信息不对称。现阶段在我国的科研成果市场中,还是缺乏相对统一和开放的科研成果技术交易市场和科研成果转化市场,这样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不能够及时的让相关企业知晓,企业就没有选择以及购买科研成果技术的途径,这种情况说明我国的科研院所和技术需求单位并没有一个非常顺畅的接触和沟通渠道。同时我国的相关企业也不能够将需要的科研技术及时的通过相应渠道反馈给科研院所中。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科研环境,重视理论研究,对于技术应用则没有看重;重视技术研究,对于成果的进一步开发则没有看重。这种研发态度和环境就导致了我国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同外界很少联系或者是不联系,这样就会进一步的导致成果的供应单位和需求单位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科研成果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应用脱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以及工业应用。

(2)在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促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创建科研院所自己的高科技企业,这样能够有效的,及时的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实现成果的商品化。但是我们在这里需要正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科研院所成立高科技企业需要很多的资金,同时也需要科研院所具备进一步经营的能力,特别是需要经营型人才。这一问题是科研院所的难点之一。我国的科研院所技术型人才密集,但经营型人才缺乏,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同时大部分科研院所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限,需要高科技企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资金的招募,但是高科技企业的资金投入有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很多的资金投资者对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处于观望的状态,银行也由于高风险等原因不愿意将资金借贷给高科技企业,这样就给高科技企业的运行和发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我国相关部门规定,高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是不具备进入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格,这样就导致我国的高科技公司不能够通过股票发行或者是债券发行的方式来募集资金。上述的问题也是我国科研成果没有有效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和瓶颈。我国科研院所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在成立之初,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科研成果转化运作,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个是高科技企业并没有充足的资本积累;第二个是高科技企业没有畅通的资金筹集渠道;第三个是由于高科技企业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因此资金筹集的能力较弱。上述三个原因就导致了高科技企业的运行不畅,没有足够的能力将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工业化,商品化转化。是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瓶颈。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在研发期间主要有三个因素推动了研发的有效进行。一个因素是充足的科研经费;第二个因素是科学的市场检验;第三个因素是衍生问题的动态处理。上述的三个因素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研发过程中,研发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上述三个因素的帮助。虽然我国对于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出台了很多的政策。这些政策都旨在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但是科研院所的相关领导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并没有足够的支持和重视,没有严格的按照我国相关规定来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主要的成果为职务成果,具体的成果转化利益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难以确定最终的受益主体。在我国现在的科研院所中,科研成果的转化主要功劳在于相关领导的正确领导以及科研单位提供的优质的科研环境,忽视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因此在成果转化利益分配过程中,科研人员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大部分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全部给了相关的领导。这样就直接的伤害了科研人员的科研进取心以及主动性,积极性。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个别的科研人员同外界人士合作,造成科研院所的技术流失,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分析

(1)我国现阶段科研院所在对待科研成果态度上具有形式化的问题以及表象化的问题。在我国科研院所中,科研项目的立项以及相应的后续程序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在遇到科研难题时,会找相关的科研同行进行咨询,或者是查阅文献以及检索引证。关于科研项目的具体进程只是汇报给相关的管理部门。我国现在的科研立项大多是一些形式化或者表面化的东西,导致科研项目本身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很多科研院所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项目获取经费。很多的立项科研成果是通过不计成本的投入在实验室中模拟形成,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领域需要的是最小的投入最大的回报,因此我国的科研成果很难到达商业上的要求。我国的科研成果在投入生产过程中长时间不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这就是科研过程中形式化或者是表象化的危害。

(2)在我国的科研院所进行科研成果研发过程中为了片面的追求洋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了科研成果的本土化。科研院所撰写的博士或硕士科研论文,以及各项科研课题的申报与获批,其中,均有“国际相同研究领域、成果及水平”等模板要求。瞄准国际前沿本身并没有什么瑕疵,但一味最求国际先进,与国内的需求和实际脱节,这种追求洋化的重复投入,从根本上遗失了本土化和适用化的内在需求,也忽略了我国工业化短暂进程的内在特点。

(3)在我国的科研院所中,相应的科研管理机制和体系制约了科研成果研究的正常运转,这样就导致了科研成果的虚拟化问题科研院所的评职机制、教学科研考核机制和名利驱动机制等,导致科研人员注重的目标不是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而是科技成果本身的研究过程与成果鉴定。简单说,科研证书完全满足了名誉的需求。“用与不用、用好不用好”完全是企业与社会的行为,学术研究呈现了虚拟化和泡沫化的乱象。

3 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的处理方法

关于我国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在工业转化过程中遇到瓶颈问题的处理方法的论述以及分析,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创新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第三个方面是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下面进行详细的论述以及分析。

(1)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化方针,同时要不断拓展转化过程中的实施路径,多模式,多渠道实现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技术合作模式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合作是一种资源优势互补的合作,高校和企业能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合理分工,这种需求和资源结构的互补性能够产生比单一资源单独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项目进展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

(2) 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正确的使用风险投资相关运营模式,同时还要对风险投资的相关运营模式进行创新 风险投资是科研院所通向资本市场、促进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条捷径。利用风险投资有助于缩短科研研究到工业生产的周期,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择优培植机制,为我国科研院所附属科技企业的成熟创造了条件,对我国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起到催化作用。

(3)在科研成果工业化转化的过程中,相关院所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研发转化激励体系。对于科研人员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成的实际收益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有效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科研院所应该不断的完善和建立科研收益分配制度来鼓励相关的科研人员。在美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收益有三分之一是用于奖励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和付出。这样的结果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有效的处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让科研人员积极的进行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进程。让科研成果真真正正的转化成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帮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刘静,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模式选择[J],当代经济,2013(3):92-93.

[2]左猛杰.高校资产经营公司运营模式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0:28.

[3]朱双庆.技术入股型公司治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46-50.

篇2

一、科研成果对于促进教学内容更新与升级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是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的。对应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及时地实现更新与升级。而科研成果正处于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逐步靠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对于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1.科研成果是体现社会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会需求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而在高校内部,科研工作是体现社会需求的最直接形式,社会需求是引导科研工作方向的指挥棒。社会需求在科研成果中会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从满足社会需求的时效性来看,可将社会需求分为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一般来说,横向课题、工程性课题是针对社会短期需求的,主要用于解决某一领域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纵向课题、基础性课题是针对社会长期需求的,主要研究今后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从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领域来看,可分为机械工程领域社会需求、管理工程领域社会需求、电子工程领域社会需求等,这些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分别满足相应领域的社会需求。从满足社会需求的地域范围来看,可分为国家级社会需求、省级社会需求、市级社会需求等,相应的国家级科研成果、省级科研成果、市级科研成果分别满足相应地域范围内的社会需求。

上述科研成果一般都有一定的课题背景,属于一种任务性的科研成果。此外,在学术领域还广泛存在着自主性研究,尽管通过该类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缺乏明确的课题背景,但其也是面向一定问题的,该问题的解决必然会促进相应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一些内在需求。

2.科研成果是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靠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

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反映社会需求的总体趋势,其应处于一种动态的调节过程之中,但这种调节并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动力机制推动这种调节功能的实现。科研成果就是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发生调整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在这种推动力下,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

之所以认为科研成果是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靠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是因为教学内容难以实现一次性的向社会需求靠拢。教学内容主要取自于当前已取得的、较为成熟的知识成果。从这种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直接面向某领域相关科研成果的,而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则是通过该科研成果间接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的靠拢具有传递性。首先教学内容应当向科研成果实现第一次直接的靠拢,然后科研成果再向社会需求实现第二次直接的靠拢,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的间接靠拢。而在这种传递性的靠拢过程中,科研成果起着承上启下的媒介作用(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调节模式下,科研成果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科研成果则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致使教学内容因循守旧。

从另一方面来看,科研成果的先进水平与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水平与成熟水平社会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于社会整体需求总会存在一定的缺口,因此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也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它只是反映了人们当前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当然也有某些科研成果超越了当前的社会需求,如某些基础性研究课题据此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也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则是深远的。

二、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时存在的问题

科研成果是针对比较具体的问题的,主要体现为解决相应问题的技术路线,可通过规范、图纸、技术数据、技术手册、技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科研成果的描述方式是以相关人员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的,重点体现成果的创新性,以及成果的可操作性。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的,主要体现为富有逻辑性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章节,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知识表述形式,实现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的。

显然,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是不妥当的。该做法忽视了学生知识基础的薄弱性、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性和授课过程的逻辑连贯性。虽然科研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由于忽略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容易产生使学生想不明白、学不清楚、用不到位等问题。

2.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直接转化的因素

(1)学生的工作背景。科研成果往往立足于比较具体的实际问题,属于问题驱动型的知识产品。为了更好地理解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背景。而通常情况下,学生要么不具备工作背景,要么工作背景与科研成果不一致,难以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方面与科研人员形成同等高度的认识。这就影响了其对科研成果的学习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科研成果通常是站在某一领域专家、学者或工程人员的角度来描述问题的,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才能理解科研成果的基本思路。而教学内容针对的是一般学生,相对于科研成果,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往往是薄弱的,这就影响了其对科研成果的深人理解。

(3)科研成果的表述方式。科研成果有比较规范的表述方式,如手册、图纸、报告等。相对而言,教学内容在表述方式方面则要灵活得多,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声音、影像、试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科研成果相对单一的表述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影响了其对科研成果的掌握程度。

(4)科研成果的体系结构。科研成果主要反映科研人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在体系结构上重点突出其攻克关键问题的详细方案。相对而言,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则要系统完整得多,它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系结构要反映学生“从不懂到基本懂,到非常懂,进而到能灵活运用”这样的一种学习递进模式。科研成果相对单调的体系结构不符合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影响了学生对科研成果的完整认识。

三、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实施

1.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途径

(1)以教学案例方式佐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某些科研成果是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它拓宽了该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场合与范围,因此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案例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效性的一种佐证。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当前所学知识为主体,以科研成果为支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案例,进一步夯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2)以理论引申方式扩展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入性。某些科研成果是对当前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它或者进一步深人挖掘了该理论和方法的深层次内涵。或者进一步改进了该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之处,或者进一步拓宽了该理论和方法的体系结构,所以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理论引申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不完善性的一种弥补。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不完善性为驱动,以科研成果为解决问题的契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理论引申,从正反两方面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3)以教学试验方式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某些科研成果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变相表现形式,或者说将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另外更直观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基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或者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或者制作了相应的试验仪器,或者生产了相应的实际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从多角度展示了教学内容的立体结构,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双手触等多种感官角度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教学试验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常可将此类科研成果转化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试验,一是分析型试验,主要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定量知识模型,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二是操作型试验,主要针对流程性的定性知识模型,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识,以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演示型试验,主要针对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科研成果的可操作性为基础,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试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以全新知识方式填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空白。某些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性,它采用全新的方法系统,构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体系,填补了缺乏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空白,使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获得了崭新的解决思路。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它不但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有可能催生全新的社会行业,促进社会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这种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全新知识,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一是以当前课程为基础,增加新的、自成体系的教学章节;二是创建新的教学课程,全面阐述解决某一问题的系统化理论;三是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增加学生培养方向的多样性。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它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社会的一种全新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业指导性与前瞻性,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2.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应当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科研成果以一种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该目的,在转化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篇3

(一)建言献策。当前对于一些档案的研究政治色彩非常浓厚,而研究的成果也是趋向于政治性的。此外,我国一些机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法规的时候,一般都会认真参考研究成果,希望通过研究成果,促进决策的合理化。能为国家机关部门提供借鉴作用的档案大部分是重要档案。因此,档案工作部门也会对这些档案予以重点管理与保护。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对这些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为国家方针政策的提出提供诸多的参考价值。

(二)治学有人。一直以来,学界一方面对档案进行理论研究,一方面也进行相应的应用研究。而且,对于一些理论研究也以专著、论文等形式公开发表,这就使得整个档案研究体系更加完善,极大地丰富了档案的内容。档案的理论并不是纯粹的空洞理论,也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实践价值功能。

(三)直接运用。当前,我国大部分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通过间接形式去完成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更快地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档案的研究者们更多地希望通过直接的方式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建立档案库房则是一个可以供参考的方式。中国古代档案库的建设是非常发达的,其中个别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档案库既省时省力又省资金。

二、实现档案科研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构建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当前我们国家许多的学科虽然具有极大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哲学、档案学等等就处于这种尴尬学科的地位。由于档案学的社会地位不高且处于冷门学科等原因,国家对于这种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未能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更没有相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去保障。因此,在缺乏法治保障的情况下,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没有竞争力的,也不能够激发学界进行档案科研和实行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对于档案学的成果转化是非常不利的。然而,档案科研成果的转化作用是巨大的,最大限度内发挥档案学科研成果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治机制以及法律体系。利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促进档案学科研成果顺利实现合理转化,从而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

篇4

(一)现行高校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目前在高校对教师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采用一样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在权威性期刊上的数量,项目获得何种奖项,研究项目专利的获得等,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致使高校教师对科技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最初研发项目的选题起,就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科技项目常常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成果的转化难度大或没有市场,企业不愿花钱购买或联合开发。

(二)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现实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大量企业在寻找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又大量转移不出去,重要原因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渠道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如果拥有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和高素质从业人员,他们懂技术、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可以帮助企业找到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又熟悉法律知识,特别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能对企校形成相互协作、利益风险共担关系能起到很好的组织协调作用。

(三)促进、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政府采购等政策不到位、不配套

例如发达国家十分完备的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担保基金、风险资本市场等金融服务在我国尚处于空缺或起步阶段,与加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要求不适应,缺乏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产品初期市场的引导和培育,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支持不足等。

二、国外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立法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在美国,为改变高校、科研机构大量科研成果不能转化的情况,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拜杜法案,该法案规定:除非大学声明放弃, 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发明归大学所有;如果所有权归属大学,大学必须申请专利并且不遗余力地实现商业化;大学必须与发明人分享许可收入等。在拜杜法案的激励下,20世纪8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纷纷建立技术许可办公室(Technology License Office,简称TLO),它们由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主要致力于专利营销、提供中介服务等,由此大大加速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

(二)发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在政府的推动下,1989年,美国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Technology Managers)正式挂牌,简称AUTM,会员多为大学和教学医院技术转移方面的负责人和职员,以及产业、政府和法律界的管理者,其主要作用:一是举办培训和各种活动,让会员接受先进的教育,通过与技术转移领域的资深人士建立联系,分享他们的经验和知识。二是出版发行物,通过AUTM的通讯杂志、技术转移手册等,让会员了解商业开发、许可、专利和研究开发方面的最新信息,以及重大的立法及法律问题。三是搭建信息平台,AUTM通过网络为发明寻找市场,并通过该网络可以方便地连接到各大学的技术转移办公室和随时更新的发明数据库。四是举办年会,探讨知识产权的商业化、最新的科技动态以及相关政策的法规等。各大学的技术许可办公室和AUTM有着密切的协作关系。这些机构的设立促进了专利数量飞涨,极大地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三)加强产学研协作,鼓励联合研发

为使高校研发活动接近市场需求,发达国家纷纷大力发展产学研联盟,倡导和组织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研究。如日本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联合研究制度》、《研究交流促进法》等,美国1986年制定的《联邦技术转移法案》授权联邦科研机构与州政府及企业的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等。

三、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高校的人事考核政策

为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高校在职称晋升考核时应把“成果转化”作为一个加分指标,并根据“转化”后的经济效益给科研人员相应的奖励,贯彻“多劳多得”的思想,这样的政策导向可以使科技人员在科研立项时,更多地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应用价值,从而提高成果的转化率。此外高校要引导科研人员与企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市场调研、深入企业进行访谈与交流、共建实验室的形式,了解企业的科研进展、市场的需求动向及企业对产品的要求。

(二)建设有效的信息平台及中介机构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类似技术许可办公室和大学技术管理人协会之类的组织,即由政府牵头,发动企业和高校整合各机构的信息资源,共同投资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公共平台和开放的科技成果数据库。该平台不仅可以为科技成果的传递、扩散与交流提供畅通无阻的网络环境和丰富完备的信息资源支持,还可以降低高校、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促成学校成果和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有效对接。同时加强高校科技中介人才的培养,着力培养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使之更好地成为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

篇5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内涵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构成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政府、中介等各个环节,还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全社会科技意识、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等。从系统构成和结构角度来看,以下几个子系统是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子系统、企业需求子系统、科技中介子系统和环境系统等,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科技成果要想形成一个高效率的转化机制,它们之间就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适应消费者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二) 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

1.价值的综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生产者,同时还承担教学的任务。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等会产生于科技成果创造及转化过程中,这些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为高等院校或科技机构利用,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对高校学科及专业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价值。经过中间试验放大等环节,科技成果被现有企业吸纳甚至催生出一个或一批高科技企业,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此外,“863”、“973”等国家项目,均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关乎国家主权和国计民生,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治、社会及文化价值。

2.管理的复杂性。价值的综合性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复杂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于生产的科技产品而言,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科研任务,二是来自企业委托或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任务。对于承担来自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科研任务,其管理比较规范,从国家到省再到科研院所,均有现行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管理较为严格,科研成果以理论创新居多。一般而言,纵向的科研任务可以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以先进、成熟的技术或理论不断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效果问题。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自有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企业或其他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任务,对其管理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来完成。校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形式,一般采取企业投入经费聘请高校等科研院所技术人员独立完成或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的模式,发挥校企各自优势,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问题。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专门中介机构或资产经营公司来管理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对在经营上可能对科研院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有效地规避。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融资,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也即需要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科技金融是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政策、金融工具以及服务的总和,它的行为提供主体由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科技金融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及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包括资本形成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揭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运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一)资本形成机制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共同作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形成机制。金融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形成机制是指通过政策性金融的引导机制和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机制,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与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过程中,它们的地位先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从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转化为以商业性

金融为主。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由于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以严格控制风险、获得较高回报、加快资本流动速率为经营原则的商业性金融很少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些阶段,因而,在这些阶段形成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靠政策性金融来充当主导地位。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保险机构等,这些机构凭借国家的信息和政策优势,在兼顾政策性和商业性运营原则基础上,不断创新相关融资项目,通过较少的政策性资金进行倡导性投资,鼓励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由于政策性资金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给商业性金融传递了一个金融支持信号,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不断调整和拓展相关业务,积极开展科技贷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当商业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占主导地位时,政策性金融就会适时而退。

(二)风险分散机制

事实上,银行和股票市场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完成流动性风险的分散,而且两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而值得注意的是,普通居民普遍厌恶风险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金融中介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当居民非常普遍地厌恶风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在规避流动性风险更具优势的银行;相反,当居民普遍不太厌恶风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金融市场来规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以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在实践过程,更多的居民对风险厌恶程度不会总是太高或太低,往往是随机分布且方差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两种融资体系应该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三)信息揭示机制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同样共同作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揭示机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专业的过程,某一个投资者无法具备搜集、处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的能力或时间精力,事实上,也无法承担评估转化主体或项目的成本,这就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造成许多有效资金无法优化配置,这时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优势就体现出来。金融中介机构相对于非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项目而言,相对容易获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或项目的各种有用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小银行、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相关信息,有效地弥补金融中介在揭示信息过程中存在的瑕疵。  (四)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中介通过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所签订的信贷契约等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一般而言,金融中介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都要与科技企业签订相关契约,明确规定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担保和抵押品、限制性条款以及违约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贷款科技企业的作用。在贷款后,金融中介会跟进调查科技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跟踪调查结果,适时取消科技企业的持续贷款、提前收款或给予科技企业更广的还款空间。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模式

(一)风险投资

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很难从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获得研发所需资金,而可以利用风险投资的特征,那就是可以分期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注入一定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企业需要给风险投资机构一定的股份或认股期权,以及一定的企业经营或管理权。事实上,风险投资机构深入企业,要求获得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权目的不在于控制企业、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而是利用自身经验,对所投资企业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化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策略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业务伙伴的联系。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企业一般采取企业者(或管理层)、风险投资者持股,报酬体系激励性非常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商均与企业形成利益共生关系。特别是对创业者而言,可以激励创业者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通过努力融资后不思进取、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从经济角度来看,每一期注入的风险投资资金都会按时间顺序呈规模效应递减的趋势,而风险投资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也是随着时间顺序不断降低,即注入风险投资资金越往后,越要付出较高的溢价,相对回报也会减少。换句话说前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资金由于需要承受较高的风险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或收益,后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资金由于承受的风险较低,获得的收益也不如前期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因而

,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因为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回报特别高,风险投资机构就算在其风险投资项目中出现多个失败的情况,依然会收到可观的收益。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获得的回报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机构深入所注入风险资金企业,可以及时地发现、化解和降低风险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根据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分期投资不同数额的资金,达到控制资金风险的目的,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节约融资成本。由于风险投资行业特征,决定了它们不会在某一特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一直持有其股价,因而需要设立合理、广泛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完善的退出机制,以便风险投资机构在所注入风险资金企业步入成熟期后全面退出。

(二)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是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进行融资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一般而言,企业债券融资和中小企业打包贷款都是债权融资的有效方式。处于扩张期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拥有较大规模的资产、较完备的业务记录和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可以在这一时期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同时,处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科技企业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会在这一时期加大。虽然此时的企业达到了商业银行放贷条件,但由于其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银行贷款很难被批准下来,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重不会太大。

结论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与产业化进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阶段,需要金融支持来解决资金支持问题。完善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提供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保障了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地方政府完善资本形成、风险分析、信息揭示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风险投资和债券融资两种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段世德.论科技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推动[j].西南金融,2011(7)

2.樊星.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悖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篇6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2

一、前言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新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升级,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优质生活,同时也期待更加完美的科技产品。这种强烈的市场需求,给科研机构以无穷的动力。但是将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实施过程存在着不小难度。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大企业是否掌握高新技术,已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最根本的标准。企业为了自身发展,需要不断的更新技术,升级产品,但科研成果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的偏差会给企业带来负担。所以在这里,我们科学的研究新技术商品化转换的方案,以此来减小商品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二、科研成果商品化转换的对策研究

科技成果商品化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当前我国科技战线面临的紧迫任务。这里所说的科技成果商品化主要是指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工业性的商品生产,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工业制造技术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对于落实把科学技术放到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的战略方针,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对于推动机械电子工业高技术、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于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在下面的研究当中一一分析,科研成果商品化转换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部分。

1.科研和经营

企业管理者主导技术变革的两个方面:科研和经营。

一般来讲,开发的商品应该有相对应的使用人群。有针对性的进行商品的开发,综合科研团队和使用人群双方对产品的各种要求,同时通过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使得产品更有适用性。

科学研究围绕着市场需求来进行,科研与经营即相互孤立管理,又相互协调生产。假如科研严重影响经营,那么可能会使得企业负担过重,科研目的是为了得到更优秀的技术,不计成本,但这样的经营方式不适合企业,势必误导企业决策。同时,当经营管理严重制约科研时,科学研究会被束缚,科学本身是综合性的,假如被条条框框所制约,效能会变的很低。所以我们的观点是:科研与经营相辅相成。

2.市场营销观点

新技术的开发阶段,让使用者参与其中,通过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对产品进行完善。使用者参与的时间,形式,人数,各个企业都不尽相同。例如:逻辑电路设计公司,他们在针对逻辑电路进行设计的初始阶段就需要使用者参与其中,使用者必须对产品不同阶段的状态和优劣做出评判,随时和研究者进行交流。研究者整理相关意见和数据,对产品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正,完善。

从市场营销方面来看,新技术开发的准备阶段也同样重要。向投资者介绍和宣传这项新技术开发的必要性和商品化之后的丰厚利润。帮助投资者了解这项核心技术将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新动力。从战略眼光来看,企业将会因为开发新技术,而在未来牢牢抓住市场份额。只有得到资金支持才能使得科学研究成为现实,那么准备阶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3.信息收集

营销是产品推向市场成败的关键,为此营销团队需要收集关于产品的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后,制定长远的规划,确定企业今后的发展战略,单从这方面已经体现出信息收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应该了解和掌握新产品在各个阶段的情况,新产品研发,新产品制造,新产品营销等。做为企业的灵魂,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必须了如指掌。因为信息是企业做出正确决策的基础。要选择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来作为决策基础所以企业需要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迅速掌握情报,并从众多情报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作出判断最终作出决策。管理系统规模越大,结构越是复杂,对信息的渴求就越加强烈。实际上,任何一个组织要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步调,各要素之间必须能够准确快速地相互传递信息。管理者对组织的有效控制,都必须依靠来自组织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如同人才、原料和能源一样,被视为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了管理活动赖以展开的前提,一切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一切有效的管理都离不开信息的管理。为使管理者充分获得企业信息,并对信息做出评价,这就需要“信息循环”。循环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信息再收集。以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循环体系,帮助管理者时时了解企业现状。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在于,整合企业各个部门的现实情况,统筹性的进行管理和运作。使得面面俱到,维稳全局,将企业发展放在战略高度上。

4.多样的内部市场

上层管理者主导企业全面工作,解决企业面临的综合问题。中层管理者负责更加具体化的工作,比如,新技术开发团队管理于新产品相关的各项事物。利用企业完善的“合作性内部市场”,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利益共享。在合作主导型内部市场上,突出各部门的协作,减少或者忽略竞争。在此类结构内部市场上交易的中间产品或服务,不存在外部市场,或者虽然存在外部市场,但企业的差异化竞争战略或资产专用性特征(如地点专用性)要求内部市场必须与外部市场相隔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邯钢“模拟市场核算,成本否决”所形成的内部市场。为了摆脱困境,邯钢从1991年开始使用模拟的办法,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但邯钢的内部市场以“保持现代化工业企业专业化、科学分工协作、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优势”为前提,内部市场主体之间的合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为此,邯钢对内部市场的交易伙伴、交易数量以及交易价格等均实行较为严格的控制。

在新技术开发即将成功的时候,技术开发团队将产品的性能,核心技术,等一系列与新技术相关的内容对企业管理者做出介绍说明,使得管理者能在接下来的市场推广中做出决策。开发团队同时需要迎合企业各个部门的要求,从而形成竞争性内部市场。企业各部门衡量新技术的优劣,投资收益率,回收期限等。内部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对于企业发展、改善绩效、提高最终产品的竞争力等非常重要,而合作的重要性则相对较低。此类结构的内部市场可能会由于多种原因而出现。首先,执行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的企业往往赋予相关部门以中间产品或服务采购的自,如果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内部价格高于外部市场价格,这些部门就有权弃内求外。为了确保内部销售,上游部门不得不与外部竞争对手展开竞争,由此形成竞争主导型的内部市场。

当下的企业的内部市场,在不同的阶段,为了不同的重点都会有所变化。这就形成更加综合的“复合型内部市场”。

科研成果商品化转换,从科研到推向市场,具有投资大,所耗时间长,战略意义重大等。所以对这项浩大的项目,企业要非常慎重。而内部市场,恰恰能成为我们实验新技术最好的基地,研发机构将新技术推广至一线工厂,工厂对该技术做出反馈。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针对新技术的特点做出调整,使新技术将来更具适用性。

三、结论

为更好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工作的发展,加快其发展步伐,除了按经济规律办事,并充分运用好当前国家已经制定的有利于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各项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外,同样希望政府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篇7

根据《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1/4左右,但该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材料和新一代显示技术。作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是本科生日常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旧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在我院雄厚的新材料研究背景下,将最新的光电研究成果转化为我院的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项目。通过该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 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

在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中,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难易项目,太容易达不到教学目的,太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实验课程教学成本,如果涉及到太贵重的药品,实施成本过高,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不适合;第三考虑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是否合适,时间太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其他类的教学使用;第四考虑实验的绿色环保以及原子经济性。通过前期的对我院相关科研成果的梳理,我们选择将经典光电材料-芴类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课程[5-7]。以芴为原料经过傅克反应、碳碳偶联反应等多步反应得到1-3单元寡聚芴。根据实验的时间、实验的原子经济性和实验成本,我们把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组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考虑到面向授课对象是大四本科生,我们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加入无水无氧操作。考虑到实验的时间,我们把合成部分分成三类实验项目。我们将其中的芴的9-位烷基化和2,7-位的硼酸酯化这一步作为二个实验项目。芴的溴代物和硼酸酯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碳碳偶联反应。此实验是一个典型的suzuki偶联反应,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

通过前期的筛选,确定了将要转化的科研成果后,先根据科研成果来设计相关课程。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验课程内容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其中那个包含以下4个实验部分:

2.1 三种光电材料的合成

该综合实验课程涉及到1-3单元的寡聚物的合成。根据文献,我们设计了三种光电材料,合成的原理和步骤如图2-图4。

图2 第一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3 第二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4 第三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2.2 三种光电材料光电性质表征

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光电材料溶液态和薄膜态,进行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测试。通过光谱的测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基团对有机光电性质的影响,了解影响光电材料光谱性质的主要因素。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将所合成的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标准器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让学生了解到科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专业信心。同时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质表征

利用keithley2400测试平台来测试所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对器件的表征,让学生了解衡量器件好坏标准,同时怎么来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商业应用。

3 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报告(论文)撰

将这些课题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室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成立小团队。以各团队为单位,分工协作来完成该课题。在团队成员查阅中文和英文文献基础上,搜集有关该成果的一些资料,阅读文献后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完成课题。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ppt形式汇报其完成课题的方案。通过各团队跟老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汇总全组成员的方案,教师当场提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制定出最终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通过前期的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前期文献的调研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真实模拟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学创新性,还能给予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材料实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将新材料的最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个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思路,为我国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跃强,刘晓东,李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44-181.

[2]常青,江国栋,唐和清,等.测定痕量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4,17(2):27-29.

[3]龚新怀,吴以校,赵云,等.地方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J]. 宜春学院学报,2012,29(3):176-177.

[4]杨平,陈为键,何文绚,等.以科研为先导构建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3):134-136.

篇8

1、自行转化科技成果模式。自行转化科技成果模式根据企业在进行转化过程中所拥有资源的多少具体又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一是吸引风险投资或通过二板市场进行融资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二是利用企业自身实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三是引进技术进行后续开发实验来自主转化模式。在第一种模式中,高新技术拥有者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在市场上实现经济效益。在我国,当前高新技术还比较集中在科研所或高等院校,而在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过程中需要人力、技术、资金、土地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良好配合,由于科研所和高等院校资金实力和科研实力有限,承担失败风险的能力有限,所以他们选择风险投资或二板市场融资来进行共同分担风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北京大学方正集团公司的成功正是这种模式的成功运用。在第二种模式中,企业规模和经济实力比较庞大,技术开发能力强为了建立自己独特的具有领先性的核心能力,企业选择自主研究并转化科技成果。在第三种模式中,企业研究开发能力较弱,面对比较有价值的新技术利益机制驱动或率先创新者的示范影响下,企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中小企业联合)通过合法的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等方式)引进技术,通过自行的后续研究开发来转化科技成果。日本就曾经使用过这种模式。日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引进技术“网络”的企业由通产省牵头,引进技术。一项先进的技术或设备引进日本后,首先让其在引进“网络”内迅速传授。“网络”内有“君子协定”,对先进的技术大家共同分享,但在该技术商品化时,则实行竞争机制。这样一项技术引进后,有可能引发多项转化成果,使该技术得以提高、完善和升华,并迅速大规模的占领国内外市场。

2、产学研合作转化科技成果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两种类型: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委托研究院所或者大学研制和转化科技成果模式;二是研究所或者大学与技术方式入股合作研制和转化科技成果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是生产方和研究方,通过科技成果应用联系起来,科技型中小企业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优势,提升改造传统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所不同的是,前者直接委托科研所进行高科技研制和转化,后续的中试,商品化等一切风险和程序都由企业承担和负责;后者把科研所和企业捆绑起来,共同承担风险。运用这个模式成功的例子很多,例如清华大学通过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五年来,清华大学与北京市签订科技合同1200多项,合同额近1.5亿元。华中科技大学从构建校内产学研结合起步,发展到社会产学研结合实践,进而探索国际产学研结合的模式。

3、创办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孵化器)模式。一般是一批大学、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相对集中,教育、科技、经济和社会同步发展的“教学―科研―生产有机综合体”。我国从1985年开始,在全国各地相继批准建立了一批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其总数达到了近百个,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般来讲孵化器有两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一是由政府组建的孵化器,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环节经营即孵化器充当科研所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环节,由孵化器选择科研成果,提供个有需求的企业。在第一种模式中,孵化器通过优惠政策和完善的服务来吸引入驻企业,这种模式成本比较高,而且当其他的孵化器提供更优惠的政策和更好的服务的时候,入驻企业又很容易被吸引过去,不利于孵化器的长期发展。在第二种模式中,孵化器以孵化企业为中心,提供中小企业最需要的创新技术资源、人才资源和资金资源,它并不是被动地提供服务,而是主动地帮助企业,寻找并整合各种资源。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篇10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6-02

2011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以教社科20113号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计划》提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普及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大力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服务水平。”①因此,《计划》的出台标志着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机制建设进入到了一个面临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

1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元结构分析

研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创新实践的基础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的本质属性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具有主体二元结构特征。这种二元结构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若非基础研究成果即应用研究成果。

1.1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价值定位

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受众是社会大众,成果形式主要是著作与论文。基础研究是有关人类科学体系顶层设计的研究,更多的涉及“形而上”学,它不是生产力,却能对生产关系、意识形态产生正效应,是高于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其社会价值取向定位于:能影响、改变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使认识能够跟上变动不惜的社会变迁过程,为人们创设健康的理性心里家园,为人们提供科学的、先进的价值观和高品质的人文关怀,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②

1.2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价值定位

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受众是政府、企事业单位,成果形式主要为研究报告与论文。宏观上,应用研究为各级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发展战略提供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政策设计方案,这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的功能体现。微观上,哲学社会科学根据其学科属性渗透于企业日常运营的各个方面,例如:财务管理、投资运营、法律保障等。其社会价值取向定位于:一方面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出政策建议,坚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另一方面紧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当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急需服务。

2 成果转化阻力分析

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占全部科研成果数量的60%以上,其中仅有5%~6%被转化,3%的成果形成产业。③可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面临的阻力系统问题突出。

(1)成果质量不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是决定成果转化效率的基本要素。从总体而言,我国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自身质量水平不高,难以得到社会及实际工作者的认可和接受。主要表现在:一是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远离实际,缺乏创新。很多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课题并不是来自于社会调研与实践,针对性不强,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甚至只是进行经典的诠释与阐发,内容空泛、缺少创新。二是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比较突出。为了追求个人绩效,一些科研人员在常常将粗制滥造、东拼西凑、质量平平的成果不负责任地抛向社会,而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大的实用意义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还不很多。④

(2)转化意识不强。科研人员以及管理部门缺乏成果转化意识是影响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观因素。

首先,由于部分高校科研、人事考核机制并不完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重点集中放在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上,并不关心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问题。这就导致虽然教师的科研成果产出颇多,但是真正做到成果转化的却寥寥无几。其次,管理部门缺乏跟踪管理意识。成果转化要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个双向通道上进行,不但要使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转化意识进而影响管理者,还要从管理者本身入手,通过制度建设推进成果转化观念的形成。

(3)中介体系不完善。科研中介体系不完善是影响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效率的主要外部因素。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中介体系尚未建立像自然科学成果转化中介那样独立的市场化应用部门,仅仅依托高校和科研人员自身完成成果转化任务是远远不够的。

在美国,智库承担了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中介的角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智库是一种相对独立、稳定的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职能主要包括:整合人才、思想产出、影响社会。智库通过研究和分析形成新的政策主张,再通过刊物出版、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利用媒体宣传等方式,力图使这些主张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决策者的青睐。

在研究美国智库发展和运作过程之后,我们发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转化体系必须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为基础,这种成果要有明确的服务对象和转化方向,这种服务对象和转化方向是在研究伊始就已经确定的,而非在成果形成之后的硬性转化;在成果形成之后,要借助一定的媒体,特别是刊物、论坛等使成果面向服务对象,包括潜在的服务对象。

3 成果转化机制创新与实践

若要化解成果转化阻力系统、改善现有成果转化现状,就必须对成果转化机制进行管理创新。而这种管理创新的原则与依据就是其特有的二元结构特性。

3.1 基础研究成果转化

2012年5月,教育部社科司首次开展了一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征集工作,宗旨在于通过“学术‘大’家写‘小’书”,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推向社会大众。这次科研普及读物项目资助力度高达15万元,而且由教育部统一出版,为科研人员从事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为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作提供了一个信号、一个典范。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项工作中抽象出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实践创新的方向。

政府主导。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理论先导,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其巨大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必须依靠政府这个公共服务部门。所以说,在未来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引领的作用,把握成果转化的方向不动摇。

深入浅出。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接受群体是人民大众,在保证成果学术质量的同时要把握深入浅出的基本原则。由于人民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就是深入浅出,也就是说,从学术前沿热点入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人民大众真正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力量,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也可以切实的服务人民。

重视质量。质量和创新是一切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之所以强调的是“学术‘大’家写‘小’书”,就是为了切实保障成果质量,以质量推动成果转化。提升成果质量的核心是改善研究方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深入实践、积极创新,切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做调研、认认真真做数据。

3.2 应用研究成果转化

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存在一种依托“关系型管理框架”的转化路径。简单来说,大部分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点对点、人对人的方式进行转化的,这种成果转化机制的优点在于成果供需双方相互了解、成果供给方普遍科研水平较高、成果转化过程较为简单;其缺点在于这种转化路径是少数人参与的成果转化,大部分科研人员无法进入这种“关系型管理框架”,以至于较多优秀成果得不到及时转化,失去其应有的时效性。而少数人参与的成果转化正是现阶段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根据路径依赖理论,虽然原有路径具有一定的研究惯性,但就当前情况来说,必须就原有路径进行修正,使其进入到更加完善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的使更多优秀的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研究成果得到转化,从而更好地辅助政府决策、切实服务社会。

对于原有路径修正的关键是从关系型管理模式到规则型管理模式的修正,而规则型管理的核心是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平台的具体形式就是成果转化中介机构,中介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能够使广大科研工作者能够公平、平等的参与到项目研究和成果转化过程中来,通过中介机构把社会科学成果推向社会,发挥市场机制,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6]

参考文献

[1] 吴方.基于KANO模型分析远程开放教育学生满意度产生的切入点[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82-84.

[2] 袁贵.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郝荣峰.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注释

① 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

② 郭秀丽.基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科学成果转化问题研究,社会发展论坛,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