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7 15:54: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临终关怀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当疾病严重到危及患者生命时,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是不能被预防的[1],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提供必要的临终关怀护理,同时,也为患者家属提供社会和精神上的支持,使其适应并接受这样的现实状态。而这些在重症监护室如何展开,以满足各方需要,是当前ICU护理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新挑战。笔者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预计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效果不错,现概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2月在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并预计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的6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确诊无误[2],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34~91岁,平均(67±2.9)岁,所患病种中,颅脑损伤8例,多发伤9例,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16例,心血管系统疾病1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6例。
1.2临终关怀
1.2.1患者方面 为患者提供精心的护理是护士的职责,不能因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而家属又不是时时刻刻呆在旁边而懈怠,应加强慎独修养[3],护理服务方面,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床位,以保持床铺干净、整洁。保证根据心电监测或听觉反应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询问患者有无想做又没做的事或者想说而没说的话,尽可能让患者与家人待在一起,甚至可趁患者意识清楚,多见见家人。总之,应尽量考虑到患者的自尊心,使其处于舒适、安静的状态。
1.2.2家属方面 对于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要耐心解释,告知家属患者可能随时死亡,即使寸步不离的护理也可能出意外,即使家属亲自护理有时也可能看不到患者断气而后悔,这些都要和家属说清楚。在护理过程中,应以人为本,向家属介绍监护室的探陪制度,提供探视时间以满足家属的探视需求,缩短患者与家属的距离。注意和家属的沟通,让其了解死亡是不可抗拒性,以达到能够接受事实的可能,尽量尊重患者的生活习惯,满足合理要求。
2结果
本研究中对68例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关怀,其中49例患者在院死亡(10例征得患者同意转普通病房一直陪伴),19例待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并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护理后正常死亡,所有家属对于护士的临终关怀护理服务都给予理解,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表示满意,特别是患者临终时提供的一些表达内心感情的指导。
3讨论
临终关怀并非治愈疗法,而是进行适当的医疗及护理,以达到减轻其症状、舒缓其心理,让患者相对较舒适地、有尊严而没有遗憾的走完生命最后一程[4]。临终阶段一般认为是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后仍无生存希望,直至生命结束之前这段时间。人在这个阶段必然需要护理,此阶段患者病情较重,因有多重潜在因素存在,突发死亡的可能性大,而ICU不同于普通病房,封闭式管理让患者和家属没有一直在一起的机会,这些都导致患者的最后照料、对家属的安慰成为ICU护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
在整个临终关怀护理中,护理人员承担着一个"死亡教育者"的角色[5],这也是临终关怀的重要部分,通过指导家属坦然地对待死亡,帮助患者保留最后的一份尊严意义重大,他们是与临终患者及家属接触最多的人,肩负着尽可能满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生理需求的任务。临终患者往往住院时间较长,出现了多器官功能衰竭,虽然无治愈的可能,但护理人员也要积极地配合医生治疗和护理,耐心、细致地观察病情,以尽量延长患者生命。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进入临终阶段时,多以处于昏迷状态,但资料显示[6],患者渴望亲情,渴望各种非语言交流来安慰,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时,应视其一个完整的个体,使其有尊严地走到生命的终点。当然,临终患者都希望子女及家属陪伴在身边,毕竟,家属才是最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状态和生活习惯的人,再专业的人也不能代替的,在家人旁边,也减少了对死亡的恐惧;同时,患者在弥留之际,家属床旁团聚和告别,也可减轻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
传统上[7],许多患者愿意"在家死亡",强调子女竭力送终,但因家属没有医疗知识,导致患者疾病的最后阶段受了很多苦,这与护理人员进行临终关怀是不同的,在医院,以患者为中心,在医生和护士的共同帮助下协助患者渡过临终期,经验更加丰富,同时给予家属相关指导而充分尽到义务,也保证了精神上的慰藉。
总之,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是一项高尚而艰巨的工作,为保证人道主义精神,它需要护理人员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熟练的技术,为临终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等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秀伟,姜安丽.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研究现状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6):540-543.
[2]张姬,沈宁.颅脑损伤患者家庭健康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0(2):136-138.
[3]李玲.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11,24(8):408-411.
[4]魏誉民,余婷谢凤兰,等.护士在临终患者中的真实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9,42(4):301-304.
生命关怀学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该学科针对重症晚期患者,应用现代医疗手段,控制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提高其生活质量的目的。它重视患者的生理疾病,同时加强对患者心理、社会灵性问题的关心,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护理系统,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医疗服务模式。近年来,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概念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并已逐渐将生存质量评分表应用于临床及科研工作之中作为评估病情、计算预后、判断疗效或评价医护服务的指标[1-5]。本研究旨在对昆明市某医院关怀科晚期癌症患者及晚期非癌症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运用晚期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C-E),比较两类患者的生存质量状况,探讨两类患者对临终关怀的需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关怀科住院患者1132例,患者均意识清楚,言语正常。患者基本情况见表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1.2方法
1.2.1 调查工具 生存质量采用晚期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QOLC-E)进行评估。QOLC-E主要由4类正面项目(食物关注,支持,生活价值,医护关注)及4类负面项目(身体不适,负面情绪,疏离感,存在困扰)组成。量表根据质量高低依次评0~1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水平越高。QOLC-E在香港已经过信度及效度检验,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及有效性[6]。
1.2.2 调查方法 调查人员(主要是护士)均经过统一的辅导技巧的培训,在患者病情稳定时进行访问。并告知患者所有的数据只作研究用途,有关个人数据均给予保密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对分类计数数据进行χ2检验,分组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P
2 结果
2.1 整体QOL 晚期非癌症患者得分(5.56±2.33),比晚期癌症患者(6.48±2.12)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
2.2 身体不适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身体不适方面的评分(5.59±2.26)高于晚期癌症患者评分(4.62±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饮食问题 在食欲和对食物的满意这两个指标上,晚期非癌症患者得分为(5.28±2.38)和(6.18±2.09),晚期癌症患者得分为(5.19±2.27)和(6.17±2.12)两组患者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负面情绪 两组患者在情绪低落、伤心难过2个指标得分及总得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疏离感 两组患者觉得害怕去想以后的日子、觉得给别人带来麻烦2个指标得分及总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寂寞这个指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支持 两组患者觉得世界充满爱和关怀、得到支持及关心两个指标得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7 生活价值 两组患者在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觉得做人有意义2个指标得分及总得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8 存在困扰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感到无助的评分(4.81±3.64)低于晚期癌症患者(6.62±3.6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2.9 医护关注 对于医疗决定的参与程度这个指标,两组患者评分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10 QOLC-E平均分 两组患者的QOLC-E平均分没有明显差异,晚期非癌症得分为6.46±1.59,晚期癌症得分为6.78±1.25(t=-1.51,P>0.05)。见表2。
3 讨论
3.1 正面类项目差异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生活价值类别的评分比晚期癌症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生活价值包括的6个项目中,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觉得做人有意义这2个项目存在统计学差异。晚期肿瘤的患者,常常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且多有转移及重要脏器的侵犯,加上化疗的毒副作用,患者疲乏、疼痛及失眠等症状较严重,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本研究中晚期癌症患者年龄比晚期非癌症患者年轻,所患疾病使其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或者无法履行家庭职责,使患者感到生活得没有价值或意义,生存质量较差。也正是因为上述原因,晚期癌症患者对医疗决定的参与程度的评分比晚期非癌症患者低,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
3.2 负面类项目差异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身体不适方面的评分高于晚期癌症患者,可见晚期癌症患者主诉身体不适症状较多。在晚期癌症患者中高达75%的病员有疼痛,而在有疼痛的患者中,40%~5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是中度或重度,25%~3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是极为严重或难以忍受的[7]。这种持续不能缓解的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晚期慢性非恶性疾病患者多误认为疼痛是衰老的"自然现象",并且不相信疼痛可以避免,往往不愿告知别人,这就是晚期慢性非恶性疾病评分较高的主要原因。
晚期非癌症患者在负面QOL评分较晚期癌症患者差。晚期非癌症患者带病生存期长、病程转归复杂,患者身心需求呈现明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尤其该类疾病晚期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损害,甚至出现严重的定向障碍,需要更多的支持才能完成日常生活,且不同非癌症患者有不同的躯体症状负担,如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等。他们感到情绪、伤心难过、寂寞、无助,比晚期癌症患者存在更多的困扰。相反,晚期癌症患者虽然受到癌痛、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但他们大多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晚期非癌症患者的负面情绪较晚期癌症患者多。
3.3 评分相近的类别 晚期非癌症跟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相近的类别有3个:正面类项目有饮食问题、医护关注,负面类项目有疏离感、存在困扰。表明在临终关怀的服务下,无论患者所患何种疾病,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家属都会全力照顾他们,满足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全方位的支持。
临终关怀的宗旨是"以人为本",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他们的痛楚,帮助他们安详地走完人生,维护他们的尊严。不管是癌症还是非癌症患者,只要到了晚期阶段,医疗的策略核心应该由治疗转为舒缓疗护。通过本调查研究,我们从多方面了解2类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并可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临终关怀医护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晚期癌症患者,我们可以从癌痛控制和提升生活价值方面加强护理,帮助患者更积极的面对生活;对于晚期非癌症患者,则应从生活照护和心理上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帮助他们减少负面情绪,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荣海.生命质量及其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预防医学,2003,10(2):266-268.
[2]刘艳红,贾林,潘锦瑶,等.肝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生存质量的分析[J].广州医学,2004,35(2):36-37.u
[3]刘红朝,董芳永.脑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评估[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1396一1397.
[4]李迎春,胡传来,陶兴永,等.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1):,903.
1.1 研究对象 研究于2013年9月2014年1月在我院护理专业2012级护理高职高专毕业班学生中进行,该届学生共476人,其中男15人,女461人,年龄20.61岁1.01岁(18岁~23岁),90后占99%,均已接受过护理学基础课程学习,经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课程学习。
1.2 研究方法
1.2.1 前期准备 收集和录制国内外居家照护和临终关怀、社区家庭护士入户访视等相关视频,录制医院老年科和临终照护病房医护人员日常工作视频,从医疗电视剧及电影中截取与授课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并进行故事编辑,穿插应用于理论授课中。
1.2.2 课程设置 《临终护理》课程共18学时,每次3学时,两周1次,共6次,为保证护生上课时间及活动参与度,本课程于19:00~21:00或周末进行,选择较宽敞的多媒体阶梯教室为上课地点。
1.2.3 研究工具 于课程开设前后进行问卷调查。
①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宗教信仰、家庭结构、家中成员健康状况等11项一般资料;临终关怀的对象、实施场所、实施方法等基本认知18项,答案分为对、错和不确定;临终关怀中知情同意、预立医疗、沟通意愿、死亡观等核心认知19项(9个反向题目),选项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代表1分、2分、3分、4分、5分。问卷内容效度(CVI)为0.90,内部一致性Cronbachs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8,说明该问卷结构合理。②护理专业在校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职业认同感量表:在吕桂云等[9]1998年设计的护理专业承诺量表基础上编制,包括护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努力意愿、对专业生涯的规划、对临终护理工作的正性评价及价值认同4个维度共34个题目(3个反向题目),每个题目设立1分、2分、3分、4分,分别代表1626 CHINESE NURSING RESEARCH May,2015Vol.29No.5A极不确定、不确定、确定、非常确定,量表总体Cronbachs系数为0.943。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中文版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对计数资料进行2 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课程开设前后护生对从事临终护理的职业认同感评价情况比较 课程结束后,476名护生的职业努力意愿、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正性评价和职业价值认同维度以及职业认同感总分均较开设课程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基于故事教学法的临终关怀课程教学可显著提高护生临终关怀基本认知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故事教学法的临终关怀课程学习显著提高了护生对临终关怀的实施标准、实施原则、疼痛控制和实施方法的认知水平(P0.01),这与本课程内容设置的全面合理以及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密不可分。本课程前6学时通过播放录像片结合多媒体图文教学,为护生讲解临终关怀的历史沿革和国内外发展、服务机构和模式,通过医疗案例的引入使护生了解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对疼痛控制的需求,通过视频故事使护生明白有效沟通的原则和技巧,学习与临终病人沟通的方式、内容和策略,这对引入临终护理的职业认同十分重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引导护生自主思考,并通过自编自演情景故事的方法检验护生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既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3.2 临终关怀课程教学中应用故事教学法,显著提高了护生对尊重病人意愿、加强自身修养的认可度 临终关怀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处理好医务人员与病人及病人家属对于病人治疗方案的决策权问题,因涉及知情同意和伦理道德、减轻痛苦和延缓生命、优逝和死亡等观念,在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下仍多被认为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话题。而临床工作中部分医护人员本身对预立医疗、病人知情同意等概念不清楚或对医护人员在实施临终关怀中应具备的素质不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终关怀的推广。因此,本课程第7学时~第12学时的学习不但使护生了解这些矛盾的存在,更要提高护生处理问题的能力。故事教学中,护生通过学习和观看与课程相关的优秀影片,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死亡观,从医疗故事的分析中懂得充分沟通、理解与尊重病人意愿的重要性,并学会分析病人与病人家属相同及不同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关怀措施。另外,学生从教学中明白加强护士自身修养、强化沟通能力,减轻对临终病人护理中承受的消极、恐惧等情绪,处理好工作和生活的关系,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课程中故事的安排受到护生的广泛认可,既了解了现状,也思考了未来,护生在课程结束后对本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较课前有了十分显著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10(a)-0043-03
The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Clinical Effect Research
WANG Yi-jun, LIU De-zhong, SU Jin-ping
Shandong Province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Hospital of Shandong Wendeng, Wendeng, Shandong Province, 26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for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in March 2015 to March 2016, due to our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60 case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artificial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erapy and traditional total skeleton joint replacement treatment, and tha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bjective comparison. After treatment, the team operation the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310.15±21.22)mL, time needed for surgery (90.32±13.65) min and had the flow (210.36±105.18)mL were superior to control group the bleeding(510.51±30.26)mL, surgery time required (101.13±15.73) min and had the flow(500.11±112.23) mL, data contras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 In treatment of the femoral head necrosis using small 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reatment effect is outstanding, the shorter operation time, less blood loss and small impact on the patients' body, the body recover faster.
[Key words] Small minimally invasive incision;Total hip arthroplasty;Femoral head necrosis; Clinical effect
股骨头坏死属于骨科临床中的多发性疾病,其英文简称为“ANFH”[1]。这种疾病的诱发因素较多,且发展速度快。股骨头坏死主要指股骨头血供受损或中断,导致骨髓与骨细胞成分死亡或经修复后造成股骨头塌陷、骨头的结构改变以及关节功能出现障碍等疾病[2]。股骨头在骨科领域中属难治性疾病。因此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3]。现阶段,主要通过手术的发生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治疗。在临床中,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到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使股骨假体与髓臼假体进行有效的匹配[4],还可以提供一个不痛且稳定的关节,从而有效的缓解术后功能障碍与髓部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加快愈合的速度[5]。该文主要以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3.26±3.58)岁该组患者实施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13±3.67)岁,经对比显示,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一步对比。
1.2 纳入标准
所有病人都接受过X线、CT等系统化检测,由主治医生遵照ANFH股骨头坏死的权威诊治及分期标准展开病症鉴别,并得以确诊。且所有患者均为第一次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排除关节炎存在炎症性患者。该次研究经患者于家属同意签字。排除不愿参与研究的患者[6]。
1.3 方法
1.3.1 研究组 在进行手术前,先引导患者以侧卧位进行手术,随后进行麻醉处理,麻醉方式选择硬膜外。最后进行固定,固定标准为:使骨盆处于垂直位。以后外侧单切对患者行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保持切口的长度在8 cm左右,且把患者的臀大肌以及关节囊切开,使患者的股骨头、髓日处于完全暴露的状态[7]。最后采用电锯把患者的股骨颈截断,将坏死的股骨头取出,把圆韧带残端以及髓日孟唇进行切除,髓日圆韧带窝显露出来的同时保持磨平[8]。处理完成后,进行假体试模放置工作,在直视的角度下,递增患者的扩髓,随后进行复位假体试模放置工作[9]。活动患者的患处髓关节并将患者屈髓屈膝进行外旋以及伸髓伸膝进行内旋,以确保假体在患者体内是稳定性状态[10]。进行钻孔、缝合、反复冲洗后引流。在患者进行手术后,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2 对照组 应用传统人工全骸关节置换术对多走走患者进行治疗。引导患者以侧卧位进行手术,随后进行麻醉处理。然后进行手术,手术完成,进行钻孔、缝合、反复冲洗后引流。在患者进行手术后,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所需时间以及术后引流量进行客观评价。
1.5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选择(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二组患者手术出血量以及手术所需时间对比情况
经过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二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对比情况
手术后,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为(210.36±105.18)mL,对照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为(500.11±112.23)mL,经对比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2,P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人数逐渐增加。研究表明。由于股骨头血供出现中断,导致自由基与低氧以及再灌注损伤等加快了骨细胞的凋亡,最终使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坏死或者形成脂肪细胞,出现局部性的骨质疏松。研究表明,造成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有多种,且及其复杂,但临床中常见的病因主要有:创伤、药物、酒精刺激、风寒与风湿、肝肾亏虚、骨质疏松、扁平髋、骨髓异常增生、骨坏死合并骨结核以及手术后骨坏死。此外,还有血液性、放射性以及气压性造成股骨头坏死。以上诸多原因中,主要常见以饮酒过量、滥用激素药以及局部创伤造成的股骨头坏死。
在临床中,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到股骨头坏死临床治疗中,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不仅可以使股骨假体与髓臼假体进行有效的匹配,还可以提供一个不痛切稳确的关节,从而有效的缓解术后功能障碍与髓部疼痛,提高患者的活动耐力,加快愈合的速度。与传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切口小以及恢复快的特点。
该文主要通过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2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经过对比显示,采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310.15±21.22)mL、手术所需时间(90.32±13.65)min、术后引流量(210.36±105.18)mL均优于实施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对照组患者术出血量(510.51±30.26)mL、手术所需时间(101.13±15.73)min、术后引流量(500.11±112.23)mL,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使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突出,不仅所需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小且对患者身体影响小,身体恢复速度快,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Branko Skovrlj, Jeffrey Gilligan,Holt S Cutler,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s on the lumbar spine[J].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2015,3(1):1-9.
[2] Alfred J Tria,Giles R Scuderi. Minimally invasive knee arth roplasty: An overview[J].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2015, 6(10):804-811.
[3] 凌峰,冯安平,康平,等. 微创无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初步临床应用[J]. 实用临床医学,2014,15(9):49-50.
[4] 王万军,张国锋,沈是铭. 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头坏死的应用[J]. 浙江创伤外科,2014,19(6):971-973.
[5] 崔松体,门新刚,万中耀,等. 晚期股骨头坏死患者应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价值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7):41-42.
[6] 吴兆先.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68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4,35(15):3318.
[7] 白大峰,许华亮,陈福壮,等. 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90例[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 12(3):365-367.
[8] 樊晓臣,章洪喜,张向征,等.SuperPath微创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一例报告[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6(1):91-92.
[9] 尤明兰.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0):91-93.
[10] 徐志宏,陈东阳,史冬泉,等. OCM入路微创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4,7(3):183-187.
[11] 吴兆先. 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68例疗效观察[J]. 吉林医学,2014,35(15):3318.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口“老龄化”,人们在追求有质量地开始生命的同时也逐渐关注到了要有尊严地告别生命,这为临终关怀提供了潜在的市场需求。核心家庭模式的增加及家庭经济水平的上升,使需要社会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院则是老年人养老的首要选择。但通过调查发现,72%的养老院都重视前期的宣传体验和中期的服务过程控制,而忽视后期临终关怀。针对此现状,本组提出养老院“2+1”服务体系,在前期和中期这“2”方面的基础上,倡导引入并完善后期临终关怀这“1”部分,从而健全养老院服务体系,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
一、临终关怀定义及发展
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是生存期限有限(6个月或者更少)的人,包括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生理、精神和经济方面的全方位服务,不以治愈疾病、延长生命为目的,而是通过缓解病痛来给患者安慰,提高人生最后一站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离开。
英国在196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临终关怀院,目前,英国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所有费用由政府承担;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社会公共照料系统及专业的社区团队;美国在1982年就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领域,截至2011年,美国年去世人口中有42.14%的人接触过临终关怀。但在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临终关怀机构有200余家,服务覆盖率仅为12%,而西方发达国家均在80%以上。让每个将死之人获得善终,这是健康者对同伴的一种责任,也应该是整个社会要做出的承诺。
二、天津养老院临终关怀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天津是继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老龄化城市,综合近年来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天津老龄化程度仍在不断加剧,有较大的老年市场。且天津临终关怀事业的起步较早,1988年,天津医学院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中心,并随即筹建了第一个临终关怀病房,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故本组以天津为例,开展养老院临终关怀调研。
针对天津市内六区及四郊五县有代表性的26家养老院的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等相关人群,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临终关怀态度、养老院服务满意程度及知识了解度进行调查。调查时间为2015年2~11月,以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情况的了解与数据的收集。本组共发放两套问卷,各400份。第一套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进行调研,问卷包括10道临终关怀相关基础问题,及10道对临终关怀态度取向问题,调研对象包括养老院院内老人、老人亲属、护工及志愿者,获得有效样本量37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5%。其中养老院内老年人89份,老人亲属97份,护工95份,志愿者98份。第二套对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态度及对养老院满意度调研,获得有效样本量386份,问卷有效率为96.5%。
(一)对临终关怀知识的了解程度
养老院内老人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34%,老人亲属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67%,护工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52%,志愿者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为49%。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相关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了解度普遍偏低,对其概念、内容、护理的基本把握较差,特别是护工及志愿者方面,更应加大对死亡教育的理解,从而实现专业服务。
(二)是否有必要在养老院内引入临终关怀服务
64.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21.8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13.53%的被调查者持无所谓的态度。由此可证明将临终关怀引入养老院有市场需求。
(三)老年人对待死亡及濒死的态度
91.2%的老年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63.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面临死亡时会和别人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81.3%的老年人觉得自己得了致命的疾病亲属应该告诉自己,但42.9%的老年人害怕濒死过程中的疼痛。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死亡不再是一个避讳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人能以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但对临终关怀实施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四)对养老院志愿者的满意度
41.19%的老人反映经常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7.15%的老人反映偶尔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6.99%的老人反映几乎没有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4.67%的老人反映从未见过志愿者来养老院做志愿服务。关于对志愿服务的满意度方面,有15.02%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29.01%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20.47%的老人认为一般,35.5%的老人认为仍有进步空间。调查结果显示,志愿者服务的质量与数量不成正比,故在志愿服务方面应做进一步探究,提高服务质量。
(五)养老院环境及设施方面的满意度
32.76%的老人认为非常满意,7.19%的老人认为比较满意,47.95%的老人认为一般,12.1%的老人认为仍需改进。针对养老院服务设施不合理的地方应进行相应的整改,使其更符合老年人及临终老人生理及心理需求。
三、养老院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临终关怀概念普及度不够
通过对天津市各大养老院的调研,笔者得出大多数老年人都能够接受临终关怀这一理念,并对其持以积极态度,但真正能够参与临终关怀教育以及自我评估的情况并不乐观。社会理解程度不够,一是缺乏对死亡的了解,临终传统文化强调孝顺的观念,如果将老人送去临终关怀机构,就会被认为是抛弃老人,推卸责任而受到舆论谴责。二是缺乏对临终关怀的了解。临终关怀是一个舶来品,少有问津,听说过临终关怀的只有寥寥数人。因此,临终关怀在中国的发展举步维艰。
(二)护工缺失及专业化程度不高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津城养老院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护工缺乏与流失的现象始终制约着养老院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由于临终关怀方面工作者普遍需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且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风险责任重,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各大养老院特别是民营养老院频频招不到人。现有的临终关怀整体素质整体不高,行业工作者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的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相关知识,从而造成行业服务标准及内容缺乏统一标准。临终关怀行业也不易于吸引医科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工作环境及性质的考虑使大多高校毕业生将此行业排除在职业规划之外。故目前,服务队伍整体与临终关怀需求严重不匹配。
(三)志愿者服务工作持续性较低
目前,天津市72%的临终关怀志愿者为天津市内各高校大学生。由数据反馈得知,目前临终关怀志愿者的服务数量与质量存在很大差异。大学生群体普遍有着高涨的服务热情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但临终关怀方面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且人生阅历尚浅,又面对生与死的严肃问题,使得众多大学生在临终关怀服务中仅出现一次,因无法处理自身在面对死亡时的压力和痛苦而选择终止志愿服务,缺乏一个长期稳定的服务过程,而短期的志愿服务并不能从实质上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四)临终病房生活环境较为简陋
临终关怀主张让生命走的温暖,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能够给临终者带来良好的心理暗示,有效提升生命质量。通过对养老院临终老人的走访,得出主动入院老人的比例为50.98%,其中16.87%需要全程护理,62.74%能够生活自理。虽然大多数老年人能够自理,但行动较为缓慢,同时其自理能力也在逐渐下降,故临终关怀的环境质量的提升刻不容缓,大多数养老院并没有设置有关临终关怀的专用房间。同时,医疗设备缺失,饭菜口味单一,多个老人住在简陋装修的病房中,临终患者的基本生活质量不能得到满足,老人的起居环境急需改善。
四、对策探讨
(一)大力宣传临终关怀理念,开展死亡教育
养老院可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对老人开展死亡的普适性教育,促进其树立科学的死亡价值观,使其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养老院可以举行一些义卖活动,呼吁社会关注、参与临终关怀,让人民了解到当医学治疗不能拯救生命的时候,减轻临终者的痛苦和恐惧才是最重要的。
(二)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倡导志愿者长期帮扶
养老院及相关养老机构应从多渠道招聘临终关怀服务人员,建立社会合作机制,与高校签订订单式合约,完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对现有服务人员要做好教育与再教育工作,使其在技能、知识、业务及奉献精神方面全面提高。志愿者方面,要倡导其进行临终关怀长期帮扶工作并进行必要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其能更好地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院方也要做好护工及志愿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其心理动态,表现出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尊重和认可,良好的保障服务有利于减少服务人员的流失。
(三)设立养老院临终病房,提升生活起居环境
临终病房环境的建设包括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因为人文环境难以量化,所以常常受到人们的忽略。关于人文环境的构建,养老院院方可以把年轻时有相同经历的老人或有共同话题的老人安排在较近的病房,并倡导其亲戚、朋友主动与老人聊天,从而增加老人的心理安全感。物质环境方面,由于临终老人的感官系统,神经系统,肌肉系统等反应度严重下降,并且极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与怀旧感,因此,临终关怀病房应保持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的房间。老人对光感反应较慢,所以应选择合适的夜灯,且可将房间进行个性化布置,使其充满温馨气氛,令老人处于一个熟悉的空间,增加归属感。
(四)呼吁政府扶持临终事业,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临终关怀服务保障与社会医疗、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措施,对涉及临终关怀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在卫生部相关制度下,结合临终关怀的特点,制定收治、护理、转院等各项标准及工作规范,解决临终关怀无章可循的现实问题。政府可通过提取福彩公益金、争取慈善资金、鼓励社会资助等方式,筹集设立专项资金,对于公立医院的临终关怀病床给予合理的开办经费以及收治病人的资金补贴,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正常运营。
五、结语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受到尊重,临终关怀的目的,是通过医学和心理上的关怀,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呵护生命的最后环节。将“2+1”服务体系引入养老院,实现养老院对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全程负责,减轻即将离世老人心灵及躯体痛苦。
希望本文能够对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的建设有所帮助,也希望为提升养老院内老人晚年生活的质量作出贡献。因为笔者能力和时间的有限,仅从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和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但是,笔者还将持续关注养老院临终关怀相关问题的发展,为更好地建设养老院临终关怀体系和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为天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10058185。]
参考文献
[1] 白旭晶.北京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1,51(36):1-6.
[2] 陈春燕.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05,5(2): 26-28.
[3] 吴茜.临终关怀需求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5(4):1291-1293.
[4] 刘素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对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5] 章然.美国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杭州: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5:47-50.
[6] 王星明.西方主要国家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4,35(1A):40-42.
临终关怀事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应当看到临终关怀项目困境仍在。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1.临终关怀覆盖面仍然较窄。不可否认,目前上海临终关怀项目已帮助了大量的患者和家庭,但是从面上来看,覆盖面仍然较窄。一方面,临终关怀的区域覆盖面还不宽。上海市共计有200余个街镇乡区域,应当说,街街、镇镇、乡乡都有临终关怀的需求,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临终关怀还仅在18家机构实行,据相关数据测算,目前上海年度恶性肿瘤患者和高龄老衰落临终者关怀需要量大约在8.36万,而2013年上海18所临终关怀机构收治人数仅为1301人,2014年虽新增床位数1000张,但与广大患者、老人的需求,仍存在较大距离。另一方面,服务对象还较为单一。由于目前临终关怀资源有限,使其服务对象也较窄,目前主要服务于高龄晚期肿瘤患者,但事实上高龄老人、艾滋病晚期患者、运动神经元疾病等慢性疾病生命末期患者,都有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临终关怀(舒缓疗护)晚期肿瘤患者,只占慢性病死亡人数的1/5,目前其他慢性病仅仅是普通护理,还得不到应有的救助和关怀。
2.疗护质量不高。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不仅是提供一个场所,而是一个人性化的照顾理念,它对资金、空间、人员有很高要求,需要将人道精神发挥到极致,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缓和及支援性的照顾。从理念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临终关怀应该是身体、心理、社会、灵魂四位一体的。特别是心灵的抚慰,是临终关怀的核心,没有心灵的抚慰就不能构成完整的临终关怀项目。而目前来看,由于受种种约束,临终关怀(舒缓疗护)主要停留在身体层面,还达不到对临终患者心理和情感关怀的要求,而对患者亲属的关心抚慰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疗护机构不足,设施好、技术先进的综合医院不仅费用高,而且对晚期病人的收治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而一般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往往对临终照护了解不够,难以提供有效的临终关怀服务;另一方面是疗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长期以来医护人员只是把病人当作一个患者来看,而不是一个有感情有独立思想的“全人”,所以医疗服务主要是技术,鲜有心理、精神等人际间的情感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临终关怀的质量。
3.政策支持不够。上海市已将临终关怀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但仍有相应的政策障碍。首先,资金来源不够。经费不足现象较突出,虽然有来自市财政、区县财政、街道及机构自筹等经费来源,但数量较少,收支情况不平衡,项目还没有实现和医保的接轨,因此整体亏本运行,亟需资金支持保障。其次,没有建立制度。目前临终关怀是作为实事项目而存在的,而实事项目因是年度项目,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面临着某年度取消的可能,这给项目的持续发展带来一定风险。再次,立法存在空白。面临许多伦理、放弃治疗处理方面的挑战。第四,学科需要建设。虽从1988年允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研究和实践己经开展了25年,医疗学科和临终关怀学科的专业规范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临终关怀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除此之外,政府在监管方面也存在一定缺陷。
4.观念意识落后。作为一个新兴项目,临终关怀(舒缓疗护)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对普通公民甚至相当一部分医务人员来说,临终关怀也是个陌生的概念。虽然临终关怀工作从社会公众来看普遍持认可态度,但目前对临终关怀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含义等认知度都偏低。几千年来社会忌讳讨论死亡,家庭儿女尽责忠孝,给中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许多人不能正确理解临终关怀的真正含义,致使临终关怀的发展举步维艰。为此,需要对临终关怀(舒缓疗护)做进一步普及推广,需要人们在观念上进行思想革命,改变讳言死亡传统,敢于承认无效治疗的无谓;改变使用卫生资源的传统观念,通过舒适的照料来替代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
面向未来的临终关怀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
在临终关怀事业已经起步并小有所成的的背景下,特别是在临终关怀获评上海十大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在更大范围内获得社会影响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面向未来,推进临终关怀工作进一步提能升级,做好临终关怀的体制保障与政策创新。具体来看,体现在下述方面:
1.扩大政府支持力度。形成具有上海特色、上海风格的临终关怀事业,需要政府主导,全力支撑。一是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投入,资源投入,推动临终关怀工作在区域上逐步扩大覆盖,在服务对象上逐步延展关怀类别,这样才能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关怀惠及民生,帮助临逝者走完人生的最终一公里。二是注重政策突破。要盘活相应资源,看到临终关怀对无谓治疗产生的节约性,设定临终关怀医保预算专项,并逐步扩大专项使用范围,对已纳入临终关怀服务的生存期评估、心理护理治疗、音乐疗护、哀伤辅导的明确收费标准,以用者付费的方式维系补贴项目运行。三是推动临终关怀从实事升级为制度。在有效评估临终关怀实事项目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上海适时率先将临终关怀纳入上海市民健康人生关怀的重要组成,形成制度化的政策设计。四是加大法治保障。主要是加强立法研究,能够有效解决目前的伦理、放弃治疗等一系列问题。
2.推进临终关怀医疗机构建设。除了在宏观上给予临终关怀以政策保障以外,还要在微观上做强做大临终关怀医疗机构。一是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中心临终关怀科的功能定位。明确相应的业务范围,增强其专业能力建设,并形成二三级肿瘤医院肿瘤科、疼痛科与社区服务中心的联动。二是做好临终病人的顺利转介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转介细则和规范化的转介流程,从而有效合理使用相应资源。三是加强药品物供给。特别是镇痛药的供应和管理,保障临终关怀机构的用药支撑。四是加强考核和经验总结。逐步形成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作业方法。
3.加大队伍学科建设。要把临终关怀学科作为新兴学科给予看待支持,一是要努力形成单列化的职称评定体系,解决临终关怀医生从事工作的积极性,扩大队伍的稳定性,以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二是要努力推动临终关怀学科的成长与壮大,着眼于老龄化社会来临,加大对其研究和学术活动开展的支持,通过人才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推进,逐步使之成为高峰高原学科体系;三是要大力开发工作岗位,通过岗位开发,加速有大量需求的医务社工、心理咨询、护士、康复医生等专业人员的来源拓宽,并强化其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28-03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相关科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随着干休所老干部群体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越来越强烈[2]。临终关怀的任务是使老干部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期内,在充满人间温暖的氛围中安详而平和、舒适而有尊严、无憾无怨地离开人世。干休所医护人员接触临终老干部患者的机会最多,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水平和行为特征直接影响着临终关怀的质量和发展。该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探讨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临终关怀提供依据。现选取2010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患者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次调查对象为干休所在职医务人员,其中医师120名,护理人员80名。男性76名,女性124名;年龄最小22岁,最大56岁,平均31岁。大学本科128名,专科65名,中专7名。高级职称40名,中级职称82名,初级职称78名。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20年以上24名,10~20年81名,5~10年52名,5年以下43名。
1.2 调查内容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对临终关怀知识的认知、对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希望加强学习临终关怀的相关知识等。为了更清楚地反应调查对象的态度强弱程度,部分试题采用利克特式量表的五级记分方法,对正向问题记分为: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确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对负向问题反向记分。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及知识需求参照其态度情况进行5级记分。
1.3 调查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形式,由笔者亲自发放,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统一指导语,但不做引导回答。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及有效率均为1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统计数据,计数资料数据以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
2 结果
2.1 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
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获取途径见表1。
2.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情况
对于临终关怀的对象,66名干休所医务人员认为是患者,占33.0%,134名医务人员认为应包括患者及家属,占67.0%。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概念、宗旨和内容的认知情况见表2。
2.3 临终关怀行为特征
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多比较积极,能最大限度为患者创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消除患者及家属对死亡的恐惧心理;积极控制不适症状,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选择适宜时机告知患者及家属真实病情;并积极对患者家属试试临终关怀。该组内容努力控制疾病疼痛得分最高(4.12±0.64);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得分最低(3.32±0.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
加强临终关怀知识教育是提高临终关怀认知水平的重要环节。调查中有58.3%的医务人员表示需进一步加强有关临终关怀知识培训,重点是对患者及亲属生命伦理教育及不良心理安抚技巧,与亲属关怀知识及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学科,而医务人员处于临终关怀的最前沿,是临终关怀工作的主体,其知识认知与态度行为对临终关怀服务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3.1 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
该调查显示,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为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而学校获得仅占21%,学校后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占79%,说明学校对临终关怀教育缺失。这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①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自1988年天津医学院成立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20余年时间,我国20~21世纪初毕业的医学生,基本未涉及临终关怀知识内容。②目前即使医学院校涉及此项内容,也多以讲座形式,并未列于必修课程。彭琰等[4]于2007年9月,对全国135所本科医学院、医科大学和中医学院教育工作者发送自拟问卷调查表,结果显示,有临终关怀教育的大学为12所,开设必修课的仅有7所。军队院校培养的医学生,临终关怀的对象,在战争环境下,以士兵个体为主,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关注的对象方包括患者家属[5],均未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列为教育内容。目前,总后卫生部委托各军医大学专门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开设的全科医师轮训班,较为系统的介绍临终关怀的发展史、国内外现状、社会伦理问题、临终期相关症状控制、心理援助、死亡教育等,是干休所医务人员获取临终关怀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医学院校临终关怀系统知识的教育,是保证临终关怀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3.2 临终关怀知识认知状况
该调查显示,对临终关怀的概念、内容、宗旨完全了解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分别为49.0%、48.5%、44.0%,均明显高于郭辉等14.7%、9.6%、6.6%[3]的调查结果。这与3方面的因素有关:①郭辉等与本文调查时间相隔数年,在这数年中,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有了长足发展[6]。②2010年,由总政干部部和总后卫生部联合颁发《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把对老干部临终关怀作为医疗保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情况作为评先创优的必要条件,并提出具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老干部的关怀,无疑也是对老干部临终关怀工作的一个极大推动[7]。③干休所离休老干部年龄均在80岁以上,普遍进入“两高期”,每年都面临着老干部的离世,临终关怀已成为干休所一项常态医疗保健服务项目。目前干休所临终关怀服务,已达到“4赢”的目标:即“患者赢”,老干部获得生活品质的提升及善终;“家属赢”,因生死两相安而使家属顺利度过哀伤期;“卫生所赢”,圆满完成了最终的医疗使命;“国家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社会公共资源的浪费[8]。
3.3 临终关怀的行为特征
该调查显示,作为干休所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的态度及行为是积极的,正向的,他们对老干部的临终需求有着深刻的体会,因此在医疗实践中面对临终患者多积极进行症状控制和心理援助,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命质量,维护临终患者的权利和尊严,让临终患者安详、无憾地到达生命终点。但临终关怀不同于一般的医疗服务,它对从事这一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心理承受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从事临终关怀的医护人员应具有高尚的医德,有同情心、爱心、有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适应和应变能力,能对患者及家属突发事件进行适当的处理,还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护技能[9]。该调查中,干休所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行为特征中最为重视的内容依次为:努力控制疾病疼痛,积极开展死亡宣教,关怀患者亲属,创造良好医疗环境,告知患者真实病情。另外,通过调查还发现,从事老干部保健工作时间越长,对老干部临终关怀的积极性就越高,掌握临终关怀的技能就越娴熟。
3.4 临终关怀知识需求
该调查显示,58.3%的干休所医务人员希望更加系统的学习有关死亡及临终患者的医护技术,重点是生命伦理教育与心理安抚技巧,而亲属关怀知识与症状控制方法知识需求相对不很迫切,这与前者学科相对较新,而后者与日常医疗保健工作紧密相连有关。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医疗关怀服务,它集医学、护理学、伦理学、以及心理学于一体,是在医学不能最终解决病痛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心理疗法和暗示疗法,进而从精神和心理上去关心和安抚每一个病人,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生存的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从而以正确态度面对死亡[10]。国内有关资料显示,41.1%的医院提供的临终关怀重点是疼痛控制,而心理服务比重仅为35.1%[11]。《军队干休所卫生工作考评标准》中明确要求“重视临终关怀工作,掌握临终关怀知识、理念与方法技巧”。虽然军队还没有开展大规模的临终关怀技能培训,但干休所作为一线医疗机构,老干部临终关怀需求日趋增加,应采取多种形式,自行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临终关怀生命伦理及心理安抚知识与技巧,按照《干休所工作条例》要求,积极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为老干部提供亲情化、人性化、精细化服务[12]。
通过对我区部分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服务认知度及行为的调查,证明干休所医护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积极的,行为是自觉地,但要加强低资历医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从事老干部临终关怀成为自觉行动。同时干休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让医务人员普遍接受临终关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从而树立正确的临终医护观,主动为临终老干部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奉献爱心,让临终老干部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达到生命的终点。
[参考文献]
[1] 姜学革,杨晶,夏文俊.医务人员对临终关怀知识的需求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0):1406-1407.
[2] 秦根生,孙红娟,刘勇,等.在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1):63-64.
[3] 郭辉,李小惠,范爱飞,等.某院肿瘤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状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6B):9-11.
[4] 彭琰,张杰,王治仁,等.医科院校临终关怀教育初步调查[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3):286-287.
[5] 顾珊,常运立,杜萍,等.军事医学院校“死亡教育”的伦理诉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6):750-751.
[6] 尚巧玲.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3):65-66.
[7] 郭雨禾.干休所卫生所规范化建设与服务管理[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3):263-264.
[8] 李萍,张梦梓,吴荣彬.干休所开展临终关怀工作初探[J].人民军医,2011,54(8):655-656.
[9] 杨晶,杨萍,刘玉春.老年病房护士对死亡及临终关怀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4,19(9):14-16.
[10] 杨莉,刘慧.临终关怀与心理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0(3):156.
关键词 临终关怀 问卷调查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8-0035-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in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CHEN Rui, YU Yan, JIANG Shiyi
(Yanji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9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eliminarily explore the service practice of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and its significance. Methods: Thirty-six patients were provided with three months of the hospice care at home. The awarenesses of death and degree of the hospice care for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a questionnaire of the hospice care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Results: After three months of the hospice care service, the fear of death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 reduced (65.52% vs 27.78% P
KEY WORDS hospice care; questionnaire survey; service mode
临终关怀是有完整照顾方案的一种特殊服务,为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缓解性及支持性的照顾。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临终关怀的6条标准:①肯定生命、认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历程;②不加速和延长死亡;③尽可能减轻痛苦及其他身体不适症状;④支持患者,使他在死亡前能有很好的生活质量;⑤给予心理、社会及灵性照顾;⑥支持患者家属,使他们在亲人的疾病期及去世悲伤期中作出适当的调整。
2013年,本中心组建临终关怀(舒缓疗护)服务团队,包括医生1名,护士2名,预防保健人员2名,进行居家临终关怀。服务对象是贫困的晚期癌症患者及其家属。主要服务内容为镇痛治疗、护理照顾、心理辅导、家属教育、哀伤辅导、宁养知识宣教等。居家临终关怀不同于医院病房临终关怀,易被患者接受。受观念的影响,患者和家属更能接受临终阶段在家中,在熟悉的环境,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能更好的面对死亡。本中心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共对36例患者进行居家临终关怀,本文探讨临终关怀患者及家属对死亡观的看法,对临终关怀的了解度,以及患者和家属所希望得到的服务。
对象与方法
对象
研究对象分为居家临终关怀患者的家属(家属组)87人和患者组36例。患者组中乳腺癌16例,肺癌10例,结直肠癌7例(2例分别伴肝转移和肺转移),肝癌3例,男11例,女25例,平均年龄(75.3±7.1)岁,经两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诊断,卡式评分(Kay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50分。
方法
患者家属的临终关怀干预及对死亡认识的测评
临终关怀服务团队对家属组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哀伤辅导、宁养知识宣教。在知情同意下,于干预前调查家属组对死亡的看法,分为:①恐惧害怕;②拒绝回避;③接受。干预3个月后,再次调查对死亡的看法。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两组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对临终关怀(8项内容)的知晓度(分值范围0~10分,0分为不知晓,10分为完全知晓)、知晓途径和最需解决的问题。
临终关怀所涉及的问题
在居家临终关怀时,开展镇痛治疗,护理照顾,心理辅导,家属教育,哀伤辅导,宁养知识宣教等。在团队服务过程中,患者和家属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结果
干预对死亡认识的影响
干预3个月后,患者组死亡10例。在知情同意情况下测评家属组干预前(87人)和干预3个月后(54人)对死亡的认识。结果显示,家属组对死亡恐惧的认识从干预前的65.52%下降到干预后的2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问卷调查
共发放123份问卷调查(家属组87份,患者组36份),所有被调查者对临终关怀8项内容的知晓度均值为(7.47±2.11)分。知晓途径来自街道或医院、医疗卫生服务站宣传(橱窗和宣传,健康教育等)占39.00%,媒体占23.00%,网络占19.00%,综合医院占11.00%,亲友间传递的信息占8.00%。临终关怀最需解决的问题中,需求镇痛占67.62%,医学支持占24.00%,心理支持占7.40%,创伤性过度治疗及化疗占0.98%。
居家临终关怀所涉及的问题
在居家临终关怀团队服务中,患者组与家属提出需要随时随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占58.00%,患者有些未了心愿、希望临终关怀工作团队来解决的占47.00%,患者对于能有宗教协会参与居家临终关怀的需求占33.00%,家属对临终患者在临终阶段营养问题的需求占65.00%。
讨论
临床判断疾病末期,或意外伤害导致进入不可逆性生命末期,至临床死亡的这段时间视为临终期。患者要求镇痛治疗,患者本人和(或)家属常主动接受居家式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居家临终关怀受到患者的欢迎[1]。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更能享受到家人、朋友温馨的亲情和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在居家环境中,患者更能感受到家属的爱,同时更能接受临终关怀团队给予的心理疏导。临终关怀是现今老年社会重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参与和国家政策扶持,使整个社会提升尊老、敬老的氛围[2]。同时,作为在社区工作并深入居家参与临终关怀的工作人员认识到人员培训不是临时性,而需要从教学开始规范培训,从最基本的理论开始,使之成为一门学科,这样才会使临终患者有扎实的依托[3]。
本调查显示,居家临终关怀可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家属减轻精神压力,将精神心理和灵性的关怀融为一体,帮助家属正确对待患者的死亡过程,提供哀伤辅导,重建新的生活模式,对患者家庭提供全方位照顾。经过3个月的团队式服务,家属的死亡观得到正面疏导,说明居家临终关怀对家庭成员有利。同时显示,社区居民通过街道和社区医院及医疗站点获得信息是最便捷、迅速的途径。居家临终关怀有其薄弱之处,患者和家属对于能提供24 h服务给予希望,这是机构服务难以完成、也是居家临终关怀不能达到的目标。本调查显示本市居民30%以上有,参与社会团体和宗教协会,使患者获得身心平安,有利于患者;47%的患者有未了心愿,这需要社会、社区的大力协助。因此,需要深入社区,开展宣教活动,推动宁养理念,合作推动对晚期癌症患者的积极照顾。
居家临终关怀的团队模式能更贴近癌症患者身心,充分体现对晚期癌症患者的“五全”(全人、全队、全家、全程、全社区)照顾[4],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命全程的介入照顾。该服务模式得到贫困家庭及大多数老年患者的强烈需求,同时能减轻患者家属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也可解决晚期癌症患者对机构的临终需求压力,即可整合医疗资源,减少费用支出,利国利民,是现今比较理想的临终关怀模式。实践证明,居家临终关怀是临终关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一种新型的关怀模式,已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赢得了社会的支持。
参考文献
唐跃中, 陈雯. 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服务回顾[J]. 上海医药, 2013, 34(18): 49-51.
施永兴, 王光荣. 缓和医学理论与生命关怀实践[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9: 196-198.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23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事业的发展,临终护理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现已经成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临终护理是指为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包括医疗、护理、心理支持和社会帮助等方面的全面的照顾,旨在减轻病人的痛苦,甚至无痛苦地度过生命最后的时间,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提高。临终病人的护理不仅需要医务人员的精心照护,也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使临终病人能少一点痛苦离开人世。中国临终护理的发展与国外相比无论在发展时间还是发展的模式、性质都有很大的差别和距离。本文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临终护理的现状进行比较,阐述如下,旨在对中国临终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国内外临终护理的起源与发展
1.1 国外临终护理的发展
临终护理起源于中世纪的西欧修道院和济贫院,那里为垂危濒死者提供精心的照料。现代较健全的临终关怀院是由西希里桑德斯傅士(Dr Damt Cieely Saunders)于1967年7月在英国伦敦创建的,名为圣克里斯多福临终关怀院(St christopher Hospice)[1]。之后,临终护理在很多国家与地区都得到响应与发展,如美国、日本能国家对临终护理都比较重视。
1.2 我国临终护理的发展
我国内地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临终关怀的研究及相关临床实践工作。“临终关怀”的应用,也是开始1988年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的建立。随着媒体的报道和社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开展起来。其中,1992年在北京建立的松堂医院算是比较完善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也是我国第一家民办的临终关怀医院。临终护理不仅在医疗机构中有着显著的发展,在护理教育中也专门增设了临终护理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更早地建立起临终护理的概念和认识。
2 国内外临终护理发展现状的比较
2.1 临终护理模式
2.1.1 我国临终护理模式
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类型主要有: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式临终病房三种[2]。在我国,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数量还很少,而且大多是都集中在发达地区。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目前开展地比较多,因其有更多和更方便的医疗资源。家庭式临终病房是随着社区医院的发展而开展起来的,这种模式可以使病人不用远离家庭,能让其心理上得到更多的安慰。
2.1.2 国外临终护理模式
国外(以美国为例)的临终关怀机构类型主要有以社区为基础:提供居家照顾为主;以医院为基础:在医院内设有安宁病房或短期住院照顾;以医疗小组的方式:是独立于医院的临终关怀机构,是专门从事临终关怀而设立。在美国,由于社区护理的发展,他们的家庭临终护理更为普遍,并设有临终护理服务中心,有专门的医生和护士。
2.2 临终护理的性质
2.2.1 我国临终护理的性质
国外,临终关怀是以慈善为主[3]。如美国的临终病人一经接受临终关怀,其临终照料的费用可由医疗保险来支付。
2.2.2 我国临终护理的性质
我国目前的专门临终关怀机构皆为非盈利性,仅有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为盈利性质[4]。但我国由于人口、社会发展程度等的原因,临终关怀的各种制度措施还不完善。接受临终关怀的病人的医药费大部分还是要由病人自己承担。
2.3 临终护理实施的时间
临终护理实施的时间:对于临终护理实施的时间,目前各国尚无统一的标准,在美国,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者,被认为是“终末,在日本以住院治疗至死亡平均17.5天天为标准[5]。我国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是根据病人的情况适时地给予照护。
2.4 临终护理发展的规模
2.4.1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的规模
目前,我国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开展了临终护理的临床实践。北京的朝阳门医院“临终关怀”病区有40余张床位,医护力量雄厚,是比较著名的临终关怀机构。上海的临终关怀机构现已经发展了几十家,在内地是比较有规模的。香港的临终关怀发展地比内地早,早在1982就已经开展起来,发展得也比较完善。但我国的临终关怀计划还很少,仅在2007年在深圳才启动了第一个。
2.4.2 国外(美国)临终护理发展的规模
美国在1974年建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如今,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NHO)在50个州正在运行和计划之中的临终关怀计划超过3650个,在美国有54万病人及家属接受了这种服务。临终护理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发展。
3 我国临终护理的展望
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思想的束缚,缺乏专业的临终护理人员等的原因,临终护理事业还不能很好的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临终护理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临终护理能充分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也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6]。针对我国临终护理存在的不足,希望在以下几方面能加快变化,促进发展:更新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思想的束缚;加快培养专业的临终医护人员,提供全面、专业的照护;健全临终护理的模式和制度,保障病人的权利;使临终护理能加入医保范围,有利于临终护理的普及。虽然我国的临终护理发展时间还不长,但随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努力,我国的临终护理事业必定能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唐颖,李晓玲.我国临终护理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华西医学,2009,24(9):2475.
[2]李玲.我国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0,23(9):1235-1236.
[3]邹敏,徐燕,袁长蓉.三甲医院护士姑息护理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6,12(20):3133-3134.
临终关怀作为对临终阶段的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的一种“特殊服务”,体现了“尊重生命”“正视死亡”的伦理价值。在几千年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下,面对死亡很多人依旧坚持着保守的思想,临终关怀的发展不是传统理论而是一种延续与发展。临终关怀的出现,促进了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生命赋予了新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亲情的依赖感越发浓厚,这也正是临终关怀所体现出的一种人性化的表现。在我国,临终关怀起步相对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相对缓慢,尤其是公立机构临终关怀事业的开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公立机构的临终关怀的完善与否,直接体现了一个社会文明程度,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剧、恶性肿瘤患者不断增加,以伦理学的视角来关注公立机构临终关怀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公立机构临终关怀现状
上海是国内最早推行临终关怀的城市之一,早在1988年,上海南汇县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构型临终关怀医院。同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从此标志着我国公立机构临终关怀事业的正式开展。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公立机构的临终关怀病房通常被称为“生命关怀病房”或“关爱病房”,截至目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地区在内的30个省、市、自治区已经相继创办了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拥有近千名从事这项事业的专业人员。
1.公立机构临终关怀病房病人的特点
公立机构临终关怀病房收治的多为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或其他病情危重患者,其中老年人占其中的大多数,与一般病房患者相比,临终关怀病房病人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心理状况不佳。临终关怀病房的患者为慢性病癌症患者居多,面对生命终结的事实往往呈现自暴自弃的态度。因此,常常不能很好地遵循医生的医嘱,打乱正常医生治疗过程,导致患者自身病情加重,过早终结生命。第二,对医生信任度不高。很多老年人盲目相信部分媒体的虚假广告,在入院前自行服用很多虚假药品或保健品,对于真正的医疗诊断结果和治疗措施并不信任。第三,家属陪伴不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现今“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由于无人照料,因此将临终关怀病房作为“老年托儿所”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很多时候医生在需要做诊疗决策时儿女和直系亲属往往并不能第一时间做出决定,影响诊疗效果。
2.公立机构临终关怀病房医务人员的现状
笔者在走访辽宁省内设置临终关怀病房的公立医院后发现,目前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务人员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流动性很强。我国公立医院均属事业单位,尤其是三甲医院,对学历要求较高,部分年轻的医学毕业生为了能够占有事业单位编制,无奈选择临终关怀病房科室作为过渡,从而进入公立医院。而临终关怀病房的医生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一些经济负担较大的年轻医生来说,一旦有机会他们更愿意转入其他科室。
二、公立机构临终关怀病房发展受限的原因分析
临终关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如果没有前期的生命教育和对临终关怀的正确宣传,难以让人正确认识死亡,接受临终关怀;如果没有中期的内涵丰富,让人感受到临终关怀服务真正做到细致、人性化,提升生命质量;如果没有后期服务的延伸,那整个临终关怀服务就不完整。
1.国家相关政策的缺位
临终关怀作为医学的特殊学科,其患者病情和人群的特点并未被充分认识,但是与其他病种和科室的政策却是相同。政策的缺失,不仅仅是导致患者无法在正常疾病周期内进行治疗,更多的是对关爱病房的忽视。因此,临床上医生往往只能采取让患者暂时性出院、一个月后再次入院的方式来收治患者,这就使医疗行为更加复杂。同时,我国对于临终关怀病房的设立并无硬性要求也缺少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往往依赖个人及社会的捐助,这对于全国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只是杯水车薪。
2.临终关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专业中并没有设置临终关怀的相关专业,临终关怀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也并不完备,相关工作人员无法得到系统的、专业的学习。在此种培养模式下的临终关怀病房医生并没有过硬的交叉学科知识,从而制约了临终关怀的医疗水平快速发展。
三、伦理视域下公立机构临终关怀病房发展的对策思考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临终关怀制度保障
(1)医疗保险制度层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符合临终关怀开展实际的医疗保险制度,如不限定临终关怀病房医保限额等措施。从医院层面来看,建立和健全医院的医疗保险规章制度,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同时,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为患者提供最额度的优惠,以保证患者可以得到完整的治疗;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用最少的金额获取最大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减少病痛的同时,也要减少经济负担。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是保证医疗行业走向正规的重要条件之一。
(2)病房基础建设层面。国家应当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将临终关怀病房的设立加入三级医院复审当中来,强制改善社会临终关怀病房现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临终关爱医疗条件。让关爱病房逐渐走向规范化,完整化。
2.医生待遇层面
临终关怀病房医生的流失与其待遇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医生的待遇高低应该与其所付出的技术含量成正比,长期的收支不平衡,势必导致临终关怀专业人才的流失。因此,国家应当对临终关怀病房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制定进行改革,并逐步加大对临终关怀科室的资金投入。
3.强化医务人员伦理精神培育
临终关怀医院重视病人的尊严与价值,真正体现了对病人的人道主义关怀。它不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主,而以提高临终病人临终阶段的生存质量为宗旨。并能理解病人的各种心理需求,应用相应的心理照护方法,给予病人心理上的支持,使病人正视现实、摆脱死亡的恐惧、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其弥留之际生存的社会意义,使病人在有限的时光内,安详、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临终时保持人的尊严与价值。
四、结语
当今社会人员对于临终关怀还有很多盲区,并不了解临终关怀的根本要求和意义,临终关怀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高校的课程设置、医院的运转方式及社会影响意义宣传等方面全方位构建和实施。我们相信,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把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也会不断向前,迈进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