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的技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效学习的技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效学习的技巧

篇1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思维,降低学生积极求索的欲望。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那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师生双方的协同发展呢?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和备课上多下功夫。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一些技巧。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采用自主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课堂上老师讲,学生被动听。这种模式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老师要积极鼓励和关心学生,让学生多发言,多讨论,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做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既能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二、合理进行分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要综合学生不同的性格和思维能力来对小组中的成员进行精心合理的分组。一个小组一般3~5人为宜,人数多了不好管理。在小组中,有人负责组织讨论,有人负责整理讨论结果,有人负责汇报等,让小组中每位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在小组合作中都会非常充实,从而提升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学习兴趣。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优势互补,在沟通和讨论中提高思维能力。这样经过合理分配的小组比起随意结成的小组来说,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明确小组规定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同样适用。在合作性学习的模式下,教师也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些相关制度。一个小组中,往往成绩较好的学生反应能力强,在讨论中会积极的发言,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学习较差学生发言的机会,从而导致两极分化。因此,老师可以制定:每位小组成员都先进行独立思考,并且每位小组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言论,最后,总结集体意见,全过程组长来进行监督。这样一来,每位学生都有了发言的机会,避免了旁听者的角色。

四、发挥老师的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一个平台,为教学的互动创造有利条件。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学习环境。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老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倾听不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发现小组脱离讨论主题时,可以适当制止或及时纠正,灵活调节课堂的教学。

例如,在讲小学四年级《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来让学生进行一个小实验。教师让学生自己先动手用小木棒(3cm,4cm,6cm,8cm)来拼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讨论,并汇报交流的结果。

老师:请对刚才的实验分成两类来进行汇报。

学生:3厘米、4厘米和8厘米的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其他的都能够围成三角形。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3厘米、4厘米和8厘米这三根木棍不能拼成三角形呢?(并引导学生认识到3、4厘米的木棒太短,因此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因为这两根木棒太短了,所以不能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

老师:非常棒,那现在你们知道,两个木棒相加的长度如果没有第三根木棒长就没有办法拼成三角形。那么,三条边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够组成三角形呢?请你们讨论一下。

学生: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课下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加深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总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老师要合理分配小组,建立合理有效的制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知识以及合作的能力。

篇2

1.阅读技巧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1.1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有些英语阅读文章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阅读者的水平又是不能与之相对应的,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者要想提取文章的有效信息,就需要通过分析、判断和推测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就是阅读技巧,通过这些阅读技巧的运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1.2提高阅读做题效率

提高阅读效率对于初中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是很重要的,为了能够高效的获取有效的阅读信息,阅读者应该根据阅读的内容和具体情况适当的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效率上去了,做题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1.3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阅读技巧的运用并非单纯的是指做对题的策略,其中不仅涉及到词汇的构成和句子逻辑判断,还包括阅读的方法和做题的习惯等等,因此在运用阅读技巧的过程中也就是学习和锻炼学习者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过程。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及技巧优化策略

2.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改变英语教学效果。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大多采取的是学生课下做练习、教师利用课堂时间对答案;教师一边讲一边与学生对答案等模式。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有着严重的弊端,假如学生没有提前完成练习题目,教师课堂讲解过程中就会听得一头雾水,使教学效果大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降低。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只是适用于短篇的或者趣味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并不能针对所有类型的英语阅读讲解。经过不断的探索,教师终于意识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技巧更能提高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

2.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技巧优化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分为课前、 课堂和课后三部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

(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前引导策略

优化阅读教材。阅读教材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料,合理而恰当的利用阅读教材对于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传统的阅读教学对教材的利用是单纯的,并没有将教材中蕴含的深层次的内容开发和利用起来。为此教师应该加强教材的整合优化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积累等,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规律。另外教师可以将自己的讲解和教材内容相结合,合理开发教材资源,并且使之成为对课本教材的有机补充,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

重视文化积累。语言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地狱文化差异性,为此即使有些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是仍然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和正确率。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缺乏对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英语阅读内容与英语运用地区的文化有着很大的联系,只有增加文化积累,了解英语运用地区的文化才能正确的理解英语阅读内容;另外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学习能力。

(2)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凸显主体地位。学生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为此教师应该及时的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将每一位学生都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努力的挖掘出课堂学习的潜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自我意识。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意义上挖掘学生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学习效率,只是帮助学生做对题是不正确的,应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阅读的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

尊重个性差异。每一位学生在阅读水平和思维方式以及阅读习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必须正视每位学生的个性之处,并且能够因材施教,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上存在的差异性,争取为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创作机会和空间。

(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后优化策略

写阅读笔记。课堂学习之后写阅读笔记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写阅读笔记的督促。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阅读笔记交流会,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教师要求学生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写阅读笔记,相互之间传换,使全体学生获得发展。

开设“英语角”。将英语阅读教学置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增强听说读写的融合。开设“英语角”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利用英语角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或者是利用学校的网站等信息交流平台,开展英语阅读技巧交流会,从而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过关于兴趣爱好的主题阅读后,可以让学生在英语角进行简单演讲,可以是教师的命题,“My favorite sport”、“The time after school”等,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定。这样在把握好阅读内容之后也实现更大的提高。

篇3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鉴于高一数学是整个高中的基础,我建议新高一的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预习

预习下一天的课程会让你面对新课时胸有成竹,老师讲起来你会更易理解,对于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更要认真听讲。

2.要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认真记课堂笔记

因为初中数学的难度相对较低,许多同学不记笔记也可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但到了高中就不同了。我在这里介绍一个学习很好的同学的笔记方法。每一门课都要准备一本笔记本,记好以下内容:

(1)记问题——将课堂上未听懂的问题及时记下来,便于课后请教同学或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

(2)记疑点——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有疑问应及时记下。 这类疑点,有可能是自己理解错误造成的,也有可能是老师讲课疏忽造成的,记下来后,便于课后与老师商榷。

(3)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于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以及提高解题水平大有益处。

(4)记总结——注意记住老师的课后总结,这对于浓缩一堂课的内容,找出重点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寻找存在问题,找到规律,融会贯通课堂内容,都很有作用。

3.课后巩固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课后的巩固,只是觉得在课堂上掌握一些知识就够了,其实这是错误的。高中数学的知识很多,并且不像初中数学那么浅显,而是有很多的内涵,如果不能进一步挖掘其内涵,那么只是掌握了这个知识的表面,于是在自己做练习时就不知道如何去解了,也不能运用这个知识。其实,我们还应该把这个练习中使用到的知识串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明白哪些知识在运用,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样能发现哪个知识点是重点,也能发现难题是如何把相关知识串起来的。

4.做好错题记录

篇4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帮助学生提高声乐学习质量,就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声乐的目标和意义。讲明这门课的性质和任务,说明它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专业思想,让他们不是为考试而学、为应付家长、老师、甚至自己而学。其次,防止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状态。对于声乐高考生,一些教师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往往不注意学生的承受能力,搞突击式教学,希望学生一下子就迅速成长起来。殊不知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大量的研究表明,只有难度适当的教学内容,才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要重视基本功的练习

一些学生当初之所以选择参加声乐高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认为自己的嗓子不错。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认为自己先天条件好,就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这样是很难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声乐是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如要有健康的发声器官,没有声带小结、没有息肉或者没有呼吸系统疾病等。即使嗓音条件再好,也要重视基本功的练习。例如,笔者就发现一些嗓音条件不错的学生,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训练,演唱水平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有一些则相反,他们由于学习不认真,自以为自己的声音条件好,唱歌(特别是唱民歌)时就直接用大白嗓(自然声区)唱,以为声音位置往前靠就行了。于是乎没有混声,音域窄,到高音就容易出现破音。这是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加上对民族唱法、美声唱法等知识不了解而造成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声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有着严格而科学的训练方法。

3.要有专业教师的指导

刚开始学习声乐的考生如果基本功不够扎实,对歌唱技巧没有把握,声音条件再好,唱歌时也容易出现破声,或者气息控制不好,如高音的地方容易冲,低音的地方容易出现虚声、空洞。因此,对他们来说,选择有经验的音乐专业教师进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考生选择音乐教师时要从以下两方面考虑:①教师要有好的演唱能力。声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教师必须进行深入实践和研究,才知道歌唱中容易在什么地方出现什么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教师只有自己唱好了,学生才容易模仿从而唱好。而教师演唱能力的重要性也恰恰体现在此。②教师要有高的文化素养。声乐学习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学习,在教学生歌唱的同时,教师要教会他们去挖掘歌曲背后的故事和感情,帮助他们理解歌曲的创作意图。只有正确理解歌曲的内涵并结合自己的情感进行表达,才能完美地把歌唱的意境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唱出歌曲的灵魂。

4.要掌握歌唱的技巧

要想歌唱的声音达到优美动听,学生必须懂得歌唱的技巧,理解和掌握几个关键知识点:①学会控制气息。我们平时都是按正常节奏进行呼吸,要想把歌唱好,就要学会控制气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像闻花香一样,吸气的时候鼻子和嘴巴同时吸气,把气吸满,找到丹田的位置(小腹位置),接着保持几秒钟(不呼也不吸),然后再慢慢发出一个“丝”声――呼气越慢越好。这是最基本的控制气息的方法。②咬字要清晰。咬字不清,通常是由于有喉音、鼻音等错误发声所致,因为错误声音的发出,大都伴随着错误的生理动作。只有咬字清晰,才能字正腔圆。在发音之前,我们要先在思想上把它“成型”,并赋予它适当的色彩、音色和表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先想好了再唱”。③掌握声音共鸣的方法。发声最讲究的是共鸣,没有共鸣的声音听起来干巴巴的;而唱歌最忌讳的就是喊唱――不能过多用声带来发声,要用气息来带动。唱歌时,要感觉到声音是从后脑勺传出来的,而不是嘴巴。感觉声音是像有一根线在头顶竖着拉出来似的。当然,共鸣的位置不是很容易找到,但是要求学生每次都要想着这种感觉,那么练习久了终会找到正确的位置。④要注意音色的变化。歌唱所需要的音色,并不是越明亮越好,也不是越厚、越圆越好。理想的音色,应是美声专家所提倡的“又明又暗”。所谓的“暗”,实际是母音变暗、变圆(即唱a时带点o音等)。这样的母音变形就可以使声音变得更为圆润、宽厚,可以使声音避免因过分明亮靠前而变得生硬、尖锐、刺耳。

5.在考试前要注意调整歌唱的状态

篇5

一、高中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差,记忆时间短。

一些同学对于词汇知识的记忆性、理解性差,学习英语词汇仅仅凭借死记硬背和反复循环实现简单的记忆,一段时间后几乎忘得一干二净,复习难度加大;对单词的汉译掌握不够清楚,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对单词的理解不透彻,不认识词义,就无法通顺地朗读全文。一些关键性词汇,理解错误就可能造成含义的千差万别,导致全文理解偏差,造成丢分现象。一些学生成绩下滑较快,就会打击学习的信心,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成绩差距较大,教学质量较低。

班级间学生学习成绩差距较大,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迅速掌握英语知识,实现对文章内容的快速理解;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烦琐的、陌生的单词缺乏兴趣。这一现象在英语听力练习上表现得尤为严重,不认识音标,单词发音不标准,听力阅读上无法跟随广播播放的语速,听不懂甚至听不清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是高中英语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高中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堂教学方式落后,过分彰显教师的主导地位。

高中英语与语文、数学等传统知识体系不同,语文知识的生活化特征较强,可以自主学习;对于英语学习,即使是基础知识,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也会造成学习的极大困难。新单词和陌生语法都需要教师的初次讲解,学生才能逐渐理解,这就容易导致教师过分重视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学习新单词时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新语法教师分析、学生模仿练习等,这样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过高,一旦脱离了教师的引导,就不会读、不会写、不会分析。还有的教师推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几十、甚至几百遍地抄写、背诵单词,这样只能实现对词汇的短期记忆,见效不高。

2.学习体系混乱,英语知识的学习缺少层次感。

英语学习应该是一个由难入简、由基础逐渐复杂的过程,但是一些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体系混乱,对英语学习缺少整体全面的认识,往往是缺哪里学哪里、不会哪里就临时补习哪里,没有制订全面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学习方案,造成学习的混乱,英语成绩的不稳定。词汇积累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尝试写一些难度较高的英语作文;单词的音标和正确发音还未确定,就练段落的听力,学习缺少层次感,造成英语学习效果不好。

3.缺乏学习技巧,对英语学习规律总结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英语学习需要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早认识到英语学习中规律总结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学习英语,仅凭借刻苦学习和死记硬背就能获得高分,便忽视这些。实际上,高中英语词汇量复杂,需要掌握语法、单词、句式、翻译、写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需要刻苦性和技巧性同时进行。一些同学缺乏英语学习技巧,或者使用传统的学习技巧,或者学习技巧不得法,造成高中英语学习成绩较差。

三、促进高中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具体建议

1.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明确自身定位,用课堂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身份代替领导者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喧宾夺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初次的语言学习,教师只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对生僻单词进行示范性阅读和基本词义解释,对语法的分解和理解进行方向性引导。对于重要的词汇,避免一次性重复、大量阅读,这样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感,可以让学生在段落中发现单词,结合语境和记忆进行分析,实现二次记忆。在不同的题目中重复出现,让学生认识到该词汇的重要性,加深学习记忆,自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地学习,效果更好。

2.构建英语学习体系,促进学习的系统化、整体化。

高中英语的特殊性再也不是通过短期学习、快速阅读就能够实现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学习体系的构建、学习模式的选择,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方针,督促实行。首先应该注重英语知识学习的整体化,对高中整个英语知识学习体系有着全面的认识。由于学历所限,这点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对高中英语进行分类,如可以按照试卷结构的不同分为听力、单词积累、阅读、写作三部分,听力较差就专攻听力,平时加强练习;语法知识不清,就加强对语法课的学习。其次注重层次化,英语学习,词汇是基础,有足够的词汇量才能做好阅读;标准的发音是听力准确的前提;正确的句式应用才能写出完整的作文,注意这些层次递进关系,实现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的突破。

3.巧用学习技巧,提高英语学习规律总结。

任何知识学习中,学习技巧的学习和学习规律的总结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勤劳刻苦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质的飞跃。学习技巧可以通过平时学习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还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工具、同学间交流获取。如学习单词可以联想记忆法,如business商业,就可理解为bus+in+e+ss,即公共汽车+里面+有鹅和蛇;提前猜想法,听习练习时,根据选项提前分析和猜想题干内容,便于及时反应和理解;细节积累法,准备一个口袋记事本,看到重要且容易忘记的单词,及时积累反复背诵,就能长久记忆。

四、结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智力、精神力量、意志力等学习辅助力量发展的黄金阶段,应该充分发挥这一时期的特性,认真、科学地学习。以上笔者对如何促进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解决建议,希望对高中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带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任佳.高职生英语学习态度调查及分析[J].湖南大学,2011.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0-0-01

现代信息社会人们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便是信息技术,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显得愈发重要。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这也是所有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究的课题。

1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导学案设计

1.1 激发学习动机,准确提出学习目标

在一般教学条件下,学生往往有着十分混乱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行有效的调节,从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此来帮助学生维持很好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设计信息技术课程的导学案时,进行特定情境和启发性问题的创设,从而对学生积极引导,帮助其主动思考和探索。[1]此外,考虑到信息技术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导学案的设计要做到明确学习目标,紧密结合实践。要在导学案中运用恰当的、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且目标明确。诸如,任务驱动式、主题探究式和研究式学习方式等都是比较切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

例如,八年级信息技术的一节课“元件及运动渐变动画”。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元件的含义,对制作运动渐变动画的技术加以掌握。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倾向于技能操作方面。所以,设计好课堂导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同时还要考虑案例的设计和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最关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解决提出的问题,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和导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从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效率,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比较常用,教师在出示任务之后再进行演示,学生在旁边观察模仿,最终独立完成任务。导学案的设计是要先学后教,在把知识问题化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发散其思维,也将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1.2 根据不同的学情,精心设计导学案中的学习任务

教师设计导学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包括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等。据此来思考让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是为了了解学生感知教材的能力;研究教材也要从学生的思维进行,导学案的设计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难有充分的考虑,并设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应对困难。信息技术课程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而学习任务的设置对把所学知识、技能放在具体问题中学习特别重视。教师精心设计的完整导学案,对于学生而言,其收藏价值很大,可用于学生的后续复习。

1.3 将分层教学融入导学案设计中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着不同难度的模块,可能会造成学生严重的两头分化,在程序设计模块可能更是如此。教师教学的关键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同时要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分层教学”是教师可以尝试的不错的方法[2],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导学案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同时学习任务的设计也要具有针对性,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善加引导,令其积极主动参与且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这时候就需要按照不同层次的班级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学生可自主选择,最终独立完成任务。

1.4 结合课程特点,做好学结

在信息技术课程当中的学习模块很多且不同,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因而教材中蕴含的知识可能很零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归纳小结,帮助学生一起形成完整、清晰的框架。所以,导学案对于这方面工作要做好。归纳小结存在多种多样的形式,文字概括或是图示总结都可以。

2 导学案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步骤分析

尽管不少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意识到导学案的重要性,可是导学案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的存在。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加以改善,这样才能在利用导学案的基础上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应用到导学案,教师应该对导学案的操作步骤加以特别重视,尽可能地避免操作问题带来不好的发挥。一般来说,关于导学案的操作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课前导学、课堂研讨和复习巩固。

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也就是课前准备阶段。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以教材学习目标作参照,并且要研究学情,即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经验水平情况。其次在导学案中加入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在信息技术课前导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与教材的重点内容相结合,编制适合学生的、合理的预习计划,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前一定程度地了解教学的重点内容。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在这一环节,对学生善加引导并促使其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且安排强化预习的内容。对于导学案中的有关知识可以给学生做展示,包括基础知识级、理解应用级和拓展级等。这样学生对自己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就有了一个明确的了解,从而适时地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促使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相关技能。

3 结语

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优化设计导学案将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并为此架起一座更便捷的桥梁。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就要努力对导学案进行精心设计,在设计的同时还需要对使用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导学案的思想。而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有效教学策略的采用也十分重要,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更有效的教学,但是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狮城中学,广东 佛山 528225)

篇7

数学是一门应用很广的学科,家长要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开始会感到枯燥无味,应该从多方面启发,并通过演算题目,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学生可以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技能,应尽可能地创造实际应用的机会。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了元、角、分以后,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买小商品的办法熟悉元、角、分。高年级学了正方体、长方体等几何图形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实际测量家具、房屋等物体的面积,使他们在实地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感到知识学得还不够,还需要努力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加深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孩子了解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可以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用结合上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二、引导动手操作,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发展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或辅导时,必须创造条件,让孩子动手操作,通过摆弄学具,帮助孩子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圆环面积计算时,先让他们动手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并剪好,再以这个圆的圆心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6厘米的圆,并将它剪去,这样手中得到的就是环形。然后,可进一步引导孩子联系操作过程得出:环形面积=外圆面积-内圆面积。这种以动手操作到语言叙述,从语言叙述到导出面积公式的过程,就是由直观到抽象,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孩子可以手脑并用,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

篇8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教给学生预习方法,提高他们的预习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数学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通过预习,可以将它们有机联系起来。

    一、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法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一开始就会“抢跑”领先,有助于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使学习变得积极主动。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前的有效预习,而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教材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而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在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

    例如在统计中,分层抽样的概念为: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层,然后按照一定比例从各层独立地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叫分层抽样。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举例说明,学生就很难理解。因此,课本首先提出问题:假设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中生10900人,小学生1000人,此地区教育部门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小学生的近视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区的中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接着分析:影响学生视力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例如,不同年龄阶段的近视情况可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宜将全体学生分成高中、初中和小学三部分分别抽样。为了提高样本的代表性,还应考虑他们在样本所占的比例大小,因此,按1%的比例应抽取24名高中生、109名初中生和110名小学生作为样本。从而自然引出分层抽样的概念,学生通过预习很容易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并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上例中,了解中小学生的身高抽样,再如在一个学校了解男女学生的肺活量的抽样等。表面上看,教材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实际上学生是用具体的例子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

    (2)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

    《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与同学合作交流,理解数学知识。

    为了正确理解概率的意义,我指导全班同学各取一枚同样的硬币,连续两次抛掷,观察它落地后的朝向(正面、反面),并记录结果。重复上面的过程10次,将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汇总,由班长统计并计算“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各一次”的频率与“两次均正面朝上”、“两次均反面朝上”的频率,结果发现“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各一次”的频率接近50%,其他两种情况的频率均接近25%。事实正是如此,“两次均正面朝上”和“两次均反面朝上”的概率也为0.25。“正面朝上、反面朝上各一次”的概率是0.5。学生通过亲自试验感悟了:随机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与否是随机的,但随机性中含有规律性。一旦认识了这种随机性中的规律性,就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概率的意义。再如,在学习弧度制这个概念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实数(弧度)表示角,我要求课前学生画两个圆心、半径均不同的圆,在两圆中分别作一个60°的同心角,量出相应的弧长,然后求出相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探究这两个比值的关系,最后要求他们多做几次这样的探究,得出结论: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确定的,与半径的大小无关。从而得出这个圆心角不但可以用“多少度”(角度制)表示,而且可以用这个“比值”(弧度制)表示的结论。而这个“比值”正是这个角的“弧度数”。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可以用实数(弧度)表示角。爱好活动,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地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2)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

    在数学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要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这种方法。如在预习《弧度制》时,可以指导学生将弧度制与角度制进行比较;学习函数的奇偶性时,将奇函数与偶函数比较;学习对数函数时,将它与指数函数进行比较,等等。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

    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发现难点、疑点要作出标注,老师在讲到该问题时要多加注意,领会和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将难点内容化解于无形之中。

    4.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

    二、开展课前有效预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通过课前有效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预习时,最初是为了完成书后的练习而看书。当学生无法解决练习时,他会认真看例题,对例题与习题进行比较,思考解决例题需要的新旧知识,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择恰当的方法分析知识。长期下来,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

    2.通过课前有效预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敢于回答的学生往往比不敢回答的学生来得自信。如果学生在课前进行了预习,那么他对内容的熟识程度和回答正确的概率就会较高。

篇9

一、小学语文课堂引入信息技术的现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是信息技术应用最前沿和最广泛的领域之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我国小学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的转变。信息技术融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所有学生和所有教师参与,信息技术作为整体纳入学校经费预算的所有方面,整合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全部学习都能应用技术和众多的装备,构建一个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在我国教育中也应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使我国信息技术能够与课程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可以将信息技术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具体的感受到语言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巧用信息技术,创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优化教学环境。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古板、枯燥,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是在课本的内容偏离现实生活太远时,如果只靠教师的朗读和在黑板上的书写,很难将语文课本里表达的寓意形象的传达给学生,使学生逐渐的失去兴趣。恰恰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引入信息技术,就可以优化教学的环境,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引入图像、声音、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感官、视觉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

如在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由于小学生对安塞腰鼓的了解甚少,就不会体会到文章描述的那种舞姿和寓意的黄土高原人的开放的性格。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搜索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视频表演等,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安塞腰鼓,帮助学生学习。

(二)让课堂灵动起来。小学生对于知识的不断掌握是由感性逐渐过渡到理性的。运用信息技术,恰恰能将小学语文教学中这种抽象化为具体,有效的弥补传统教学中的这种不足,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更具体的掌握语文知识。作为小学生,自身年龄比较小,正处于懵懂的阶段,理解能力比较弱。一些需要运用大量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归纳的内容,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重点。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以感性的方式学习,使学习过程的难点重点能够迎刃而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画和图片,让教学内容从书本上走到现实生活中。通过图片、图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观察,可以更清晰、更快的接受大量的教学信息。通过信息技术制作生动的图形、视频等,将图像、声音和文字有效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率。

(三)创设真实情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语境是很重要的场所。任何有关语言的魅力都是来自于它的语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些逼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到语文教学角色中去,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很快的学习到课本里的知识。当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差很远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接近课本知识的图像、声音或者动画,使教学内容与课本情景更相一致,缩短教学与现实的距离,创新小学语文高校的课堂。

如在学习《飞夺泸定桥》一课时,因为课文是战争题材,与现实相差很远,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很难掌握课本知识,如果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些场景、声音,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

(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够将图形、声音、文字、动画、影像等进行有效的集合,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打开小学生的思想空间,激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创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激励小学生主动提出疑问,进行不断的创新。

(五)丰富小学生的拓展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小学生将文章读懂并背诵,并且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掌握典型的词句。这些远远达不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一定让小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知识进行积累运用到课外知识中去。掌握更多的知识,多读书才是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所以,让小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每次学完一课,都运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些更新颖的环节,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小学生的文化底蕴,有利于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在学生学完《一夜的工作》以后,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为人民服务的生平事迹,还要让小学生有能够乐于助人、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综上所述,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教师传授知识,同时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并掌握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核心目标。而当前很多数学课堂要么表现为很华丽,要么表现为很抽象、很枯燥。究其原因都与其课堂设计的选题有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练习题的设计着手谈谈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标,注重双基

强化课堂练习的目标意识,就是要求课堂练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最大限度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提高课堂练习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以及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设计的课堂练习能完成既定的教学

目标。

如,学习了《数据分析》的“中位数”概念后,可以设计如下的课堂练习,进行针对性巩固。

1.数据1、2、3、4、5的中位数是 。

2.数据1、2、3、4、5、6的中位数是 。

3.如图为我市五月份连续7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图,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

A.28 B.29 C.29.5 D.30

4.求1、-2、3、4、3、4、3、8的中位数。

5.一组数据23、27、20、18、x、12的中位数是21,求x的值。

6.某中学篮球队12名队员的年龄情况如下,求这个篮球队员年龄的中位数。

这六道题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都是基础题,面向中下层学生。

二、循序渐进,注重层次性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呈梯度上升,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且每一类练习题中体现梯度,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一般要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基础的带有模仿性的习题,第二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带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习题,第三层次的练习一般指增加思考性与创造性的习题。

例如,在学习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这节课后,设计了如下课堂练习:

A组:1.已知一次函数y=kx-2中,当x=1时y=2,则k= 。

2.已知一条直线的图象经过点M(0,2)和点N(1,3),求这条直线的解析式。

A组题是基础练习题,直接把条件代入所求的解析式,列出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求出待定系数k和b的值,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求值。

B组:1.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交y轴于正半轴,y随x的增大而减少,请写出符合上述条件的一个解析式 。

2.已知一次函数y=x+b的图象经过第一、二、三象限,则b的值可以是( )

A.-2 B.-1 C.0 D.2

B组题目有较强的开放性,一次函数y=kx+b中,y随x的增大而减少的k值隐藏为负数,而图像交y轴于正半轴,隐藏着b的值为正数,这题的答案并不唯一,只有学生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的性质,判别k和b的符号,才能正确写出最佳答案。

C组:已知直线y=kx+b中,图象经过点M(-2,1)和点B,求此直线与x轴、y轴围成的三角形AOB的面积。

C组是一道拓展性题,面向优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要求AOB的面积,先求出OA和OB的长度,而OB的长度直接从图中获取,求OA的长则先求点A的坐标,要求点A的坐标,则先求直线AB的解析式。一些聪明的学生会发现根据题目的条件和图形信息易求出直线AB的解析式。接着引导学生得出一条规律:凡是直线与x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的值必为0,因此把y=0代入y=kx+b中,从而容易求出x的值,即为OA的长度。

三、联系实际,重视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家就在自己身边,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看到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学习不等式和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时,可以设计如下的练习题。某办公用品销售商店推出两种优惠方案:(1)购一个书包,送一支水性笔;(2)购书包和水性笔一律九折优惠,书包每个定价20元,水性笔每支定5元,某学校需要买书包和水性笔一批,请你设计怎样购买最便宜。

这是一道实际问题中的决策性应用题,主要考查列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能力,同时综合运用不等式,此类题型是近几年来中考常见的方案设计题型。通过这类题的训练,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也应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