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职研究生研究成果

篇1

1.耐力项目的比赛历来被誉为心脏的较量。

生理医学研究发现,有45%的长跑运动员左心室肥大,而左右心室均增大的约占20%。这种增大是由长期进行耐久力训练使心室容积负荷增加,因而心室腔发生了适应性增大,使心容血量增多,每搏输出量增加,以保证长跑时对肌肉有更多的血液供应。科学工作者应用超声心动图等技术对马拉松运动员的心脏进行检查,证实这些运动员心室壁并无显著肥厚,但心室腔较显著增大。所以说,要获得良好的耐久力,那么首先就要锻炼强大而有力的心脏。

2.运动时需要肌肉,肌肉运动需要耗能,运动时间越长它的能量消耗也必然多。

生理医学研究表明,耐久力运动员最大吸氧量比常人大1―3倍,肌肉内有氧代谢场所中肌糖元较一般人增加一倍,甘油三脂增加83%,肌红蛋白含量和磷酸肌酸量也有增加。这些是保证耐久运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除了有赖强大的心肺功能使每分钟最大吸氧量增加外,肌肉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糖元、肝糖元贮量的增多,动员脂肪供能能力的改善,都是保证耐力运动的能量供应充足的生理基础。

3.耐力跑运动对人体神经系统也要求颇高,需要各肌肉群高度协调,节省能量。

人体的肌肉运动与协调是神经系统协调的结果。神经系统一旦疲劳,工作能力下降,对各器官的协调指挥不力,其它器官机能也随之降低,就无法耐久了。神经系统是人体要求最高的系统,它对血液及氧的供应十分敏感。以体重60千克的人为例,脑的重量仅为体重的1/40,但安静时脑的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脑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13%。在长时间耐久运动中,由于全身耗氧的增强及心脏工作的繁重,一旦对脑的供血供氧略有降低,就会导致神经系统协调指挥能力的下降。所以,神经系统对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对各器官系统和肌肉的活动保持较长时间协调调节的能力,也是耐久力运动的重要保证。

二、在教学中应加强对耐久跑的训练

1.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向学生讲解耐久跑运动对锻炼身体的好处,让学生认识到耐久跑比赛不单纯是名次的比赛,而是人体重要器官的较量,让学生认识到锻炼可利用心肺使血液大量吸收氧气,它可使头脑清楚,工作学习效果加强;在大量吸气的过程中,它的深吸深呼过程就是隔肌、肋间肌、腹肌、肩带肌和背肌参与活动的过程,尤其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时期,可促进胸部增长和内脏发育;利用大量业余训练的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身高、胸围、肺活量、心脏每搏输血量等数据的变化,从生理基础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从而提高学生重视耐久跑锻炼的意识。

2.在耐久跑锻炼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慢到快,由近到远”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中长跑教学中应首先强调呼吸节奏问题,即两步一呼,两步一吸,并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意念导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跑步时让学生默念“两步呼吸练长跑,心情愉快成绩好”;又如在“极点”过后让学生自己心里默念“脚下生风,越跑越轻”等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3.要有较长时间的匀速跑练习。因为有氧代谢是耐久跑的核心,这是让人体各器官系统适应耐久练习,锻炼强大心脏工作能力的好办法。在匀速跑时,心率应在150次左右,这种匀速的长时间跑不易疲劳,又使心脏长时间维持在一定水平工作,能得到很好锻炼。

4.要有较长距离的间歇跑练习。在匀速跑时心率总维持在一个中等水平,这是一个不足,而间歇跑可使强度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用心率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如配备心率接收器更为方便,在一个距离跑完后心率要求达到每分钟170―180次,然后休息至心率恢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再跑第二次,使心率再达到180次的高限,它和匀速跑交替配合使用可互补不足,作为耐久跑间歇跑每次距离应在800―3000米。

5.在生活中人们在很多地方都需要耐久力,如走路、爬楼梯、骑车子等,要善于发现其与耐久跑的相同处,可参考以下方法做:①利用医学保健监测法,让学生用齐步走的速度(每分钟100―120步)上一般的五层楼,上去后心脏跳动次数,增幅不超过原心率40%,没有明显的喘气现象,说明心肺功能好。中老年人用此方法做实验若能达到这要求,证明心肺功能最少还可再正常工作二十年。②学生上楼锻炼前,鼓励学生在楼下进行3―4次深呼吸,这对心肺锻炼有好处,古人云:“登楼如登山。”它的锻炼价值很有相近处。

三、对如何提高耐久跑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1.应在学校大力宣传国家倡导的全民健身计划,提高自觉锻炼意识,把提高全民素质当成百年大计来抓,为青少年终身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2.建议教育有关部门在修订体育教学大纲时加大提高耐久跑教学内容的比例。

3.在学校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要给青少年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要多组织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要让人们认识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出色,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不亚于家庭作业,实际上优秀学生往往“玩像玩的样子,学习像学习的样子”。只有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才能对提高耐久跑起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六西格玛法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是对“零不合格产品率”的追求,是以质量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企业对于产品的合格率要求越来越高,而在压铸生产过程中,由于模具、生产工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产品质量差、返修、报废等事件,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形象。六西格玛法是优秀的质量管理技术,在企业的推广中为企业带来了理想的质量管理绩效,推动了企业的发展。文章通过对六西格玛法的研究,探讨其在压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作用,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六西格玛法的概述

1.1 六西格玛法的含义

六西格玛法中的西格玛是希腊字母σ的音译,是标准偏差的代指。六西格玛即是六个标准偏差,在企业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中,是指百万分之3.4不合格率的流程变化(六个标准偏差)尺度。在一般情况下,企业产品生产的不合格率约是3西格玛或是4西格玛,4西格玛换算后是百万分之6.21的不合格率。六西格玛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质量改进措施,使企业产品生产的不合格率降低到百万分之3.4之内,即六西格玛。由六西格玛的含义可以引申出六西格玛法的含义,即以客户为中心,合理配置资源,改进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以此来提升产品的品质。六西格玛法的核心即是量化,其具体的步骤为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通过一系列的步骤来使产品生产的不合格率降低到百万分之3.4之内。

1.2 六西格玛法的特点

以客户为中心。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其产品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征服市场。六西格玛法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以此提升市场份额,拓宽市场。六西格玛法是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需求和客户所重视的问题高度关住。注重量化。六西格玛法非常注重数据,决策的制定和信息的收集都依靠直观而准备的数据来进行。通过严密的计算将难以开展的产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数据量化,使产品的质量可量化、可评价,有助于及时地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强调团队合作。六西格玛法加强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和检查工作,拓宽了各个部门、各个岗位之间的合作机会,增强了各个环节中工作人员和部门的依赖性,使工作人员意识到团队的整体性和责权的明确性,通过高效的团队合作,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加强了员工的团结,提升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消除了部门之间的隔阂,增强了工作的成效。

2 六西格玛法在压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应用

2.1 定义阶段

在压铸生产过程中,六西格玛法在定义阶段应当结合企业具体的发展战略、部门发展计划和市场客户的反映情况,从进货检验合格率出发,组建合作团队,立足于直观的数据,对项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改进计划。

2.2 测量阶段

由于六西格玛法注重数据的量化,所以测量阶段是压铸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阶段。在测量阶段中,利用多种策略工具对数据进行确认,同时深入分析其产品质量的变量,根据数据来确定出最为关键的变量,也就是找出关键质量特性(CTQ)和Y,根据具体的CTQ和Y,来制定质量改善措施。

2.3 分析阶段

在六西格玛法的分析阶段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工作,通过科学而正规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对测量阶段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关键输出变量。在分析阶段中主要包括了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数据确定三大部分。

2.4 改善阶段

改善阶段是根据分析阶段中的结论,选择改善的方案。根据上一步骤中对于变量的设置进行检验,制定出改善的具体措施。具体的步骤为制定出改善方案、优选出关键的少数因子、设

2.5 控制阶段

控制阶段是六西格玛法的非常关键的阶段,通过前期的数据收集、分析和验证,使压铸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得到了很大的优化。若后续工作不到位则质量控制的效果难以持续化和长久化。通过建立计划、实施质量控制计划和共享质量控制计划才能保证质量控制效果持久。

3 六西格玛法在压铸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例

文章以A精密铸造压铸企业的压铸合金标牌的质量控制为实例进行分析。A精密铸造压铸企业由于客户多次反映其压铸合金标牌的质量问题,将压铸合金标牌产品的质量控制提到了日程。

3.1 定义阶段

篇3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反战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随着信息化发展的“微时代”到来,传播的信息内容更简短、更吸引人的注意力,且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震撼。催生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微课程备受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关注,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随时播放、素材丰富等特点,成为课堂中的创新的教学方法,优秀的微课资源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一种便利的在线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微课程的特征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为微课程的推广提供了广阔舞台。微课程采用建构主义方法,以移动学习或者在线学习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含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完全符合“9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微课程一般5-10分钟比较适宜,主要有三种制作形式:一是PPT式的微课程,利用幻灯片的自动播放功能,通过录屏软件完成,PPT中包括文字、图片、音乐等素材;二是讲课式的微课程,对老师的授课过程进行拍摄,视频需要经过后期剪辑制作;三是情景剧式的微课程,此课程需要一个团队,老师对课程内容撰写脚本,需要导演进行策划,再进行拍摄,视频经过后期剪辑制作完成。微课程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短时高效,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进行学习,内容精简,能较好地突出某个知识点或是某项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授课者可以出镜,也可以不出境,通过图片、视频展示教学内容;微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配有相关练习、拓展训练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学生有需求,即可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

二、“90后”高职生的特点

现在,高职院校的主力军是“90后”学生,他们分数普遍较低,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但他们的个性强、形象思维与动手能力较强,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技艺等多方面各有所长。他们既具有普通高职生的特点,又被贴上了网络时代的标签。“90后”高职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等都受到互联网的大力冲击,具有属于自身的网络特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90后”高职生不再保守,他们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就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增强。“90后”高职生的电脑使用水平比较高,微信、微博、QQ、飞信等俨然已成为“90后”高职生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教育者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利用“90后”高职生的突出特点,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做成10分钟左右的微课,让同学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在手机、电脑上进行学习和巩固,便于同学们从网络上接受课程信息、学习课堂上没理解的教学内容。

三、微课程对“90后”高职生的影响

出生在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更加依赖网络,似乎也更善于运用网络,“网来网去”成为“90后”大学生的最大特征。如今,高职院校的主力军正是这些“90后”学生,而高职院校的微课程也充分符合“90后”高职生的特点。微课程是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使“90后”高职生能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他们可以借助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媒体阅读观看各种数字杂志、电子书籍和公开精品课等。

微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采用智能手机拍摄、录屏软件录制、数码摄像机拍摄等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与传统课程相比,微课程大多围绕某个知识点讲述知识的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具有独立性和松散性。微课程是由若干个精短的微视频组成一个系统化、模块化的内容,内容浓缩、可视,一个微视频播放时间大多5-10分钟,视频配以动画、音乐、文本等形式呈现讲述内容,容易吸引“90后”高职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课上没有掌握的内容,还可以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学习,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因此,“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标志着社会已进入全新的信息时代,“网来网去”是“90后”高职生的最大特点,微课程的开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按知识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割,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使“90后”高职生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若干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开发与应用优质的微课程学习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充分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微课程成为一种新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应用和推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推进微课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

四、微课程在“90后”高职生中运用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了更好的展示平台,使得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作为基于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微课程在“90后”高职生中的应用具有较大优势。

1.微课程完全符合“90后”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微课程以碎片化、移动化、互动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90后”高职生课余时间比较富余,而微课程课时一般为5-10分钟左右,教学材料小,灵活性大,形式多样,如理论解析、实战案例、flash演示、情景模拟等各种素材,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需要,筛选感兴趣的教学内容。

2.微课程在“90后”高职生中可操作性强。随着智能手机、手提电脑、iPad和其他设备的迅速发展,对于“90后”高职生来说,学习已变得越来越自由,移动学习时代的学生不需被限制在四面墙的教室里。移动学习为“90后”高职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微课程是移动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90后”高职生利用自身优势,可以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上在线观看教学视频、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登录网络学习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这在“90后”高职生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灵活方便地实现移动学习。

3.微课程为“90后”高职生提供了充足有效的学习资源。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手段,配有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反思等辅助内容,创设了真实情境的微教学资源。微课程充分考虑到“90后”高职生的特点,以知识点为核心,视频中使用了动画、图片、声音,并配合文字,给予学生更多学习主动权。但“90后”高职生的学习基础薄弱,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需要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并做好答疑指导工作,使学生依据自身知识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微课程不仅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的教学和学习资源,而且将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五、结语

微课程的应用、推广符合“90后”高职学生的特点,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求,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微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提出了很高要求,高职院校需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制作出真正让学生喜欢、能更好地提高职业技能的微课程,解决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全丽莉.微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

[2]朱艳红,杨慧.微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4,(11).

篇4

Abstract: In the conditions of the small batch manufacturing, use the traditional Shewhart control chart will produce false results.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sis the techniques of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in the small batch condition, then point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quality management; control of 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chart;

small batch

中图分类号:C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 引言

“预防为主”的原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核心和精髓。制造业中传统的方法是通过检验最终产品并筛选出不符合规范的产品进行质量控制,这种检验策略通常是不经济的。在现代化机械制造生产中,为了有效地进行现场质量控制,可以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质量数据随时间变化的统计规律,进而发现可能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实现预防为主。为了保证预防原则的实现,1924年美国人休哈特(W. A. Shewhart)首创过程控制理论及监控过程工具――控制图,现今统称为统计过程控制。 [1]

2 统计过程控制概述

统计过程控制(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是一种借助于数理统计方法的过程控制工具。在企业质量控制中,可应用SPC 对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区分出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正常与异常波动,进而对过程的异常波动及时提出预警,提醒管理人员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生产过程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SPC技术的应用,使质量管理从被动的事后把关发展到生产过程中积极的事前预防,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定单和更好的商誉。[2]

2.1 统计过程控制原理

产品质量具有波动性,产品质量的波动具有统计规律性,这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之一。当过程受控时没有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即总体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在正态分布范围内, 即样品特征值出现在中的概率为99.73%,超出该范围的概率仅为0.27%。

过程受控时,过程特性一般服从稳定的随机分布;而失控时过程分布将发生改变。SPC正是利用过程波动的统计规律性对过程进行分析控制,因而,它强调过程在受控和有能力的状态下运行,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稳定地满足顾客要求。

2.2 休哈特控制图原理

根据所控制质量特性的情况和数据性质,休哈特控制图可以分为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其中,均值―极差控制图(图)主要用来监控生产过程均值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水平,适用范围广、灵敏度高,是计量控制图中最重要、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图的作用类似于图,但是更精确,效果更好。

图中,总体分布为时,的分布为,按照方式,控制图和控制图的中心线和上下控制界限为:

图中,若为计量值,从总体中抽取大小为的样本,样本标准差,根据原则图和图的控制界限分别在和的三倍标准差处,即

3 小批量生产中的质量管理

在大批量生产模式下发展起来的休哈特控制图,需要采集大量数据来建立控制界限,若将它直接应用到小批量生产环境中会产生以下问题:[3]

①在小批量生产过程中,不可能得到大量样本。例如,要确立控制图界限通常需要25个左右的样本,每个样本有4~6个观测值,如此大的样本在小批量环境中是不可行的;

②在小批量生产环境下,由于批量小,往往采用连续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具有相关性,而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建立在数据具有独立同分布的前提下;

③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要求特征参数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而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有些质量参数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是服从二项分布或泊松分布;

④由于先进制造技术在小批量生产过程中的不断应用,使得生产不稳定因素明显减少,工序质量参数有可能长时间保持稳定或仅发生微小变化,而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对过程参数的微小变化检出率很低,甚至会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失效。

因此,如果在小批量生产模式下仍使用传统的休哈特控制图,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

4 小批量生产模式下SPC技术的改进

4.1 利用成组技术方法

该方法设法从相似的生产工序中提取更多的质量信息,通过数据变换的手段来构造服从同一分布的统计量以增加样本容量,从而直接使用传统的SPC方法对各生产工序进行控制。但对于一些新的工序或是很少有类似工序或历史数据可供参考时,则不能用数据变换的方法来增加样本容量。因此,它只适用于有较多相似工序和有充裕历史数据的质量控制场合;同时,对数据进行变换并不能反映实际质量参数的状况。

4.2 利用更为敏感的控制图

CUSUM(累计和)控制图和EWMA(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控制图的设计思想是对数据的信息加以累积,这使它对过程的微小偏移变得更加敏感。CUSUM控制图对于所有的历史数据具有相同的权重;而EWMA控制图的独特之处在于:距今越远的数据权重越小,距今越近的数据,权重越大。这两种控制图适合用在小批量控制场合,但不能反映质量的真实特性。

4.3 调整控制图的控制界限

调整控制图控制界限的方法是利用改变控制界限的方法来使犯第一类错误(误发警报)的概率保持在一个比较小的固定值,使其不受样本量大小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动态的、变化的控制界限。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使误发警报的概率保持为固定值,且随着采集样本数量增多,对工序的分布参数及控制限的估计趋于合理和精确,具有通用性;其缺陷是一味保证误发警报的概率,使得在样本量较少时使用此方法建立的控制界限有时会超出零件本身的公差范围,从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失去意义。

4.4 对生产过程建立动态模型

一般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时间序列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作为一种动态模型,既考虑过去的加工值,具有记忆功能;又反映了检测序列的随机和统计特性,具有预测功能,对动态加工过程的随机性误差和随机化的系统性误差反映比较充分,适用于较强随机性加工过程的质量预报。但时间序列模型应用在小批量质量控制中也有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模型定阶过程十分复杂,且准确度不理想;建模预报速度慢,预报范围及精度受限,对加工过程中系统性误差趋势反映较弱。而且,时间序列分析法一般要求事先有50个可用数据为最佳,这也限制了它的使用。

4.5 代码值图

代码图是用实际观察值减去标称值或其他目标值所构成的控制图。[4]这些控制图要经常进行标准化,把测量值转化为整数且无量纲。通过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变换:Y=(X-目标)/度量单位,使用变量Y来计算控制界限,并将Y绘制在均值和极差控制图上。代码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工具,尤其适用于短周期、小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它无需收集大量的检测数据就能很好的反应过程控制状态,对过程的质量波动进行分析,而且此方法可以在一张控制图上实现对多个质量特性的控制。

4.6 改进的休哈特控制图和表格式累积和控制图

文献[3][7]中,胡兴才等提出了一种将改进的休哈特控制图和表格式累积和控制图结合使用的方法。通常情况下,对生产的产品要求有一定的(过程能力指数)值范围,且应大于1,生产的产品有一公差带,假定生产过程的瞬时质量特性服从正态分布且没有历史数据可用。上下界限按照标准建立时,应有(这里,代表规格上限,代表规格下限),据此建立控制界限:

根据给定的值和公差带计算方差:(该值为理想值);

根据公差带,计算出过程理想均值:;

建立控制线:;

考虑到实际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偏移或随机波动,根据测量值落在哪个区间采取相应的决策措施。

以上方法只建立了过程的单值控制图,主要用来监控过程中的突发因素,在小批量生产过程中,若考虑用已成熟的CUSUM(累积和)控制图来发现过程的微小偏移,将两种控制图组合使用的话,可以达到对过程的严密监控。表格式累积和控制图是传统的累积和控制图的一种改进,较传统方法更方便有效,且更易于用计算机实现。

4.7 单值实时标准化控制图的数据模型

在小批量生产环境下,过程质量特征数据少,又需要在收集到少量数据后就绘制控制图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为了实时利用生产过程中逐个获得的质量特征数据,运用抽样分布理论、概率积分变换方法获得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 以该统计量绘制控制生产过程均值、方差的标准化控制图,其中心线为0,在给定第一类错判概率时,其上、下控制限为固定不变的数值,不随样本数据量的递增而发生变化,克服了传统统计过程控制图应用于小批量生产存在“误发警报”加大的问题。[5][8]

设为来自服从正态分布的独立、同分布、顺序型的随机样本。由于,则个样本数据的均值,为消除位置参数,引入标准差的抽样分布,构造不含位置分布参数的统计量:

求出服从自由度为的分布的统计量的概率密度积分并进行反标准正态变换,得到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统计量:

由此建立控制过程均值的单值标准化控制图。类似可建立控制过程方差的单值标准化控制图。

公式中为服从标准正态分布的无量纲的随机变量,如采用原则,上下控制限为。

4.8 基于Meta分析思想的统计过程质量控制

Meta分析是当今一种比较流行的对同一主题下多个独立试验结果进行综合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统计方法。将Meta 分析思想引入SPC 也应有显著的效果。“Meta”为一前缀,表示改变、转型或某系列的一部分。1976年美国教育学家Glass对Meta分析下的定义是:为了综合研究结果,对同类单个研究分析进行统计、综合及再分析的统计方法。

李淑庆等结合成组技术讨论将Meta分析思想引入SPC。[6]如前所述,成组技术常常用于小批量生产中解决控制过程质量数据不足的问题。与成组技术相比,将Meta分析思想引入SPC可以集合以往的分析和研究结论,更客观地反映以往的研究结果,从而获得更有参考意义的统合结论,指导当前实践。

在SPC中引入Meta分析思想时需注意三点要求:首先,所需的研究资料必须从多方面搜集,包括各种期刊、文献,最好利用网络技术和各个企业的资源组建一个公共的数据库,以获得多企业、多地区甚至多国家的较全面的信息资料。其次,在选择和评价时需要设计符合具体要求的参考标准,按标准客观的选择和评判纳入资料。最后,在具体统计分析处理时,要求按部就班,认真操作,一般需要执行以下五个步骤:①选择合并统计量;②进行异质性检验;③对多个独立研究的合并统计量进行假设检验;④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⑤对所得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指导实践。

5 结语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顾客对产品的需求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市场竞争形势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应用以柔性自动化为基础、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正是这样的趋势驱动了各专家学者对小批量生产条件下SPC技术进行研究和改进。文献[3]至[8]都对实际问题进行了分析,证明所采用的理论具有实际效果。虽然现在各个方法理论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由于其理论先进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相信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来进一步完善小批量生产模式下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案。

参考文献:

[1]尤建新.质量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崔喜权,解治宇.SPC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矿业工程,2007,(3):9-11.

[3]胡兴才,叶文华.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统计过程控制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1):36-38.

[4]宋书强,叶春明.统计过程控制在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应用研究[J].电子质量,2008,(5):88-90.

[5]陈炜,苗瑞,杨正娥.面向小批量生产的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5,(1):43-45.

篇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景观生态规划(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通过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使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并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且适于人类居住。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则是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深入和细致,更多地从具体的工程或具体的生态技术配置景观生态系统。

2目前我国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局限性

我国景观生态规划中,更多的是从单一的水平生态过程或垂直生态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而针对二者融合在设计中的应用提到的很少,一方面由于景观规划过程的复杂性,同时考虑时间和空间上规划容易使设计陷入困境;另一方面时间上的自然演进和空间上的人类开发在选择平衡度上难以取舍。而现阶段社会发展,城市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需求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注重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融合在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这种融合不仅要考虑景观规划之后的生态持续性,还要考虑符合人类开发的可利用性,同时满足人类使用的需求和生态延续的目的。

3摩尔广场简述

摩尔广场占地面积4英亩,距今已有220年的历史,是威廉克里斯摩斯1792年为卡罗莱纳州北部的罗利市规划的五大广场之一。在现存的三个广场中,联合广场(Union Square)现已成为卡莱罗纳州首府用地,纳什广场(Nash Square)则成为19世纪的漫步花园和纪念广场;但是摩尔广场始终是一片公共绿地,深受罗利市民喜爱,并被列入国家历史名胜名录。如今罗利市人口是初建时的400多倍,人们对公园绿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摩尔广场的存在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但最初规划的公共空间网络却已退化了50%。在摩尔广场周围繁华的城区,包括儿童博物馆、公共交通系统、历史名城市场、热闹的餐厅、酒吧和咖啡厅在内的地区,这种需求的增长显而易见。

4摩尔广场案例分析

4.1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融合应用

场地设计的切入点是针对水平生态过程对整体景观格局进行简单干预,在此基础上再融入细部中的垂直生态过程,增加摩尔广场空间丰富性的同时,保证广场内部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植被得以保护、雨水得以收集、生物得以多样。

4.2 水平生态过程打造景观格局

尽管摩尔广场的物理特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作为公共空间所发挥的作用,根据国家公园管理局对历史风景的规定改建广场以提高其公共性能。但是这块城市瑰宝正在走向破败,急需改建以适应罗利市繁荣的城市生活。摩尔广场的整体规划是基于其最独特、最显著的特点设立的,通过打造中心城市地形拓展其空间上、经验上和规划上的范围。这一设计特征将从功能上和视觉上将广场划分出几个特别的空间,满足更多人群的要求。中心地形概念巧妙的打破了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结构,充分激发了广场的潜力,增修了36%的道路,可占用阴影面积增至原来的2.5倍,树林覆盖面积增加了39%,专用休息区增加了10倍,原生栖息地扩大至原来的3.45倍,同时保持95% 的地方视野开阔。这种简单的干预将广场功能拓展到最大化,在这块4英亩的广场上,人们将有更多的娱乐选择和体验,这样的户外环境将占地面积和多功能
花园放在首位。广场将成为一个多维度的开放草地,具有良好的前景和广阔的绿地,既可用于紧急避难,还可用于休闲娱乐场所。

4.3垂直生态过程打造细部设计

摩尔广场项目在垂直生态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对植物根部的破坏,仅把花槽移除以增加景深。现有的铺路材料将被回收用做新广场内铺路图案的材料,这样可以举办大型表演和即兴表演活动。广场地形有很多是自然形成的,北面的缓坡成了天然的露天竞技场,人们还可以在那里沐浴日光,欣赏美景。规划还设计了一系列可持续项目,比如:将雨水收集到雨水花园、在自然区增加生物栖息地等,确保该设计有利于生态系统,同时打造一个安静的阅读环境和赏鸟胜地。

4.4 水平与垂直生态过程的成果

摩尔广场项目设计中秉持可持续性原则,这包括一系列元素,例如:长期的树木管理、场地规划和选材。对现有树木的保护和寿命的考虑帮助完善了项目的各个方面,从而引发出一些创新的设计,如抬高路面,利用墩子做成边缘系统保护
树木保护区,嵌入中央地貌内的地上基础设施核心和景观动态循环系统。保护性建设技术可以保护历史悠久的橡木围,同时赋予广场更多的占地和娱乐空间。

5 结束语

不同的生态景观设计在尺度上和地域性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差别,项目尺度较大,采用在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整体景观规划,将景观格局和整体的水文、地形、植被综合考虑,注重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的综合应用。摩尔广场景观规划项目尺度较小,采用先打造大的景观格局完善水平生态过程,然后在此基础上融入细部设计完善垂直生态过程。但在塑造景观生态过程中,考虑了地域景观在未来发展演进的垂直生态过程和人的活动进入地域景观之后的水平生态过程。在建立合理景观格局的基础上,逐步考虑土地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改善、人类活动规划等一系列景观生态过程。这种景观生态规划的过程都是基于对未来地域生态环境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遵循自然优先原则、可持续原则、针对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规划设计,将景观生态过程中的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有效合理的融入到景观规划的过程中,以保证景观空间格局的完整性、连续性和时间格局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章俊华. Landscape 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13-114

[2]王云才.上海市城市景观生态网络连接度评价[J].地理研究,2012.28(2):284-292

[3]曾辉,夏洁,张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地理科学,2013,23(4)

篇6

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meritocratic education)”时代逐渐过渡到“大众化教育(mass education)”时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层次的教育阶段在这一系统中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统一完整的教育体系。我国的强国之路需要各类人才,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高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要与就业市场匹配得到优化组合。但我国中学与大学教育之间往往存在着断裂问题,不仅存在着为社会需求上认识问题,而且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也存在着差异,最终学生职业选择与就业途径成为学生与家长最为郁闷的事情,为社会选用人才也形成了许多障碍,所以作为最后的教育接盘者-高校教师,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当肩负起职业生涯教育的责任,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在发展我国经济中发挥自身的价值。

1 基于沟通机制的教学导向

1.1 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衔接主要通过高考,因此,要增强考生在选择学校与未来高校培养学生的引导作用。中学教育是倾向于应试教育,学生只有顺利地通过高考,才有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但大学教育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可以从应试教育方法中吸取不少经验,但大学生动手与实操能力要求更多,仅从高考分数是不容易识别优秀人才的。应试教育中出现大量的高分低能的现象造成了教育的大量浪费,对学生来说是重要的生命浪费。中学教育中除了极少数的专业如语言类、数学类与高等教育有直接的知识衔接外,大量的专业是基础教育的界外发展,大多数只是学习方法的衔接,所以中学教育应当从能力培养上来让学生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最终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的社会化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它要求教育具有系统性,既要贯穿受教育者各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同时也要求不同的教育内容之间保持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那么高校教师也要归纳总结中学教育的特点与现实问题,利用中学教育培养学生踏实的学习风格来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同时克服中学教育中的呆板模式,增加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填报志愿时,高校应当派出专业老师去进行指导,让高校培养方向与能力与兴趣完好匹配,这样中学结束时就是未来职业的启动时。

1.2 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高校教师不能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更不能把高校的教学看成流水线的生产。高校教师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彼此沟通,通过沟通搭建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根据学生的具体心理来进行针对性教学,以便因材施教。

高校老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及课后针对学生的提问通过口头语言沟通外,还应当热情接待学生在科研上的一些想法,不仅要耐心倾听,而且要认真辅导,这种问题思考型的导向是任何课堂所不能培养的,是让学生进入全新的一种学习方式。

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沟通来解决很多学生不太敢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问题。高校教师了可以通过以纸质为载体用书面语言的形式传递信息书面沟通。当然,现在网络沟通更加便捷,师生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教学平台、qq聊天工具、bbs(网上论坛)、博客等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指导,起到培养学生的目的。

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让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怀,道出自己的价值观与未来发展理想,老师才能因人特质进行专项指导。

1.3 教师转变沟通角色

进入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加了,并不是非得从学校与老师那里才能获取知识。教师的地位已经由过去的 权威者向平等者、由传播者向求知者转变。教师必须积极转变沟通角色,在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构建一种基于知识而产生的人格平等、互动密切、氛围和谐、亦师亦友的新型沟通氛围。

所以高校教师对学生更多的是导,而不是教。在平等角色的沟通中,学生与老师沟通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掌握问题了,更多是专业知识与社会应用的问题,也就是

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及专业与职业的结合问题。

2 课堂中的职业导向

每当谈到大学生职业规划时,大家想到的就是专业的职业指导老师。全美职业教育学会 (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ava) 与全美职业辅导学会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委员会( national vocational guidance association commission on career guidance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对就业指导老师的职责内容作了专门的规定。但除了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辅导员外,专业教师也应当是学生的职业导师,而且是在专业与职业指引上的权威指导者,如同学生挂专家号一样。

2.1 知识上的导向

专业知识在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并非是高职学校的特有的。综合性大学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综合性大学虽然不像高职那样手把手地教实践技能,但各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更深邃、在社会实践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是高职高专技工式的教学是完全不能比拟的。有人感觉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知识与社会实用性相距太大,特别是现在大学生为了就业发生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情形。

其实这是对专业知识的误读。综合性大学开设的专业是开发学生的思想,形成学生的工作方式,塑造学生思维的模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引导。这样的学生走入社会是精英,是高端人才,他们面临的选择是统领全局的职业,而高职高专学生的选择是专项精尖的职业。  所以高校老师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地传授知识,让学生感觉专业知识与社会应用是两张皮,有的学生一门课学完了,竟不知这门课将在哪个领域应用,更谈不上如何应用了。有些学生学了许多高深的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又束手无策,把所学的知识丢得远远的,完全不能联系起来思考解决问题。高校教师不能把专业知识孤立起来,在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在专业知识的应用时行导向,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专业与职业发展。

2.2 学生行为的导向

我们看这样一个案例:曾有一位老师推荐了几名学生给一个副部长,这位副部长很热情地接待了几个年轻人。落座后,副部长亲自给同学们倒茶,没想到有同学不客气地问:“屋里太热,有没有冷饮?”随后,副部长给同学们分发本单位的介绍材料,所有学生都坐在那里单手接过来,只有一个站起身,用双手接过这份材料。可想而知这个副部长会留下谁。

虽然这个双手接材料的同学学习不是最好的,但职场上需要懂得尊重别人的人。部分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体行为的随意性,缺乏自律,不懂得尊重他人,缺乏公德意识,不讲诚信,缺少反思精神等,这些同学往往是平时上课散漫与不认真,甚至目无尊老师的学生,这些与高校教师对这些行为的漠视无不相关。比如上课说话、打手机、吃东西、发短信,迟到,逃课,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下课时把门关得嘭嘭直响。老师怕批评学生引起反感而听之任之,没有正确的导向,让学生形成低文明状态。这部分学生不注意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一定会影响其就业,应聘时将面临失败。

3 可持续导向的建设

大学生的择业观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就业方面的反映和表现,关系到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功利化的择业取向突出、择业期望值过高、盲目消极就业、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等确实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

构建非应急式就业指导模式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群体更高质量地就业,也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品牌的建立。

3.1 阶段式指导

大学生在学校一般为四年制,从时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来进行指导:

大一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靠辅导员与通识课的老师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启蒙教育,针对人际关系、环境的改变,引导大学生认知新环境,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因为还未开设专业课,可以请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让他们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当前的就业形势。

大二阶段主要是专业教师的任务,他们通过课堂教学与沟通帮助大学生在自我剖析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兴趣,确立职业方向与目标。

大三阶段老师与学校联合培养一些职业技能,在既定的职业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用实践来获得职业经验,在实践中培养社交能力与协作能力,并不断省视修正自己的职业目标。

大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靠就业指导老师通过培训他们的求职技巧并参加招聘会,在

实战中明确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3.2 就业导师制

可以把就业导师分为“就业思想导师”、“专业知识导师”和“职场导师”三类。

就业思想导师主要辅导大一和大二学生,这些教师主要从德高望重并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高职称专业老师或在相关领域中已经取得较高成就的校友中进行选拔,。其职责是要端正大学生的就业思想,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知识导师就是从专业教师中进行挑选,主要也是辅导大一和大二学生,对大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技能指导。

职场导师由就业办的老师来组织与担当,一是这些老师可以把研究的好的职场经验拿来与同学们分享,也可以从丰富的职场经历的优秀校友中挑选,这时主要是对大三和大四的学生的指导。

3.3 融入社会的导向

高校教师桃李满天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校友资源,通常是,校友的年龄较大,阅历较多,资历较深,网络资本也很丰富。高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职业规划大赛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也可以利用校友的业缘关系,为大学生创造行业调查、实习实践的机会,提升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导师会接触众多与专业相关的单位及个人,有机会了解用人单位的内部结构和人才需求标准。不少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与老师是校友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网将会让教师在职业指导中方向更明确,会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加以培养。

【参考文献】

[1]social capital: its origins and application in modem sociology [j]:porters annual social review,1998(24):l-24.

[2]马磊.高校全程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模式的建构[j].科教导刊,2011,10.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篇8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4―165―02

一、引言

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生活为根基的体育教学,创设学生可能接触的体育生活情境,提炼体育与生活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他们在生活中享受体育,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极其重要的方面,教师应在教学中以关心爱护学生、激发和满足需要、确立和强化目标、启发引导和树立榜样等四个方面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实现非智力因素与智力水平协调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各类学校学生共1200人为调查对象,就影响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实施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在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进行了文献收集、检索工作。

(2)调查法。一是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江苏苏南城市(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的各类学校抽样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二是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通过邮寄和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相结合的形式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080份,回收率为98.3%,有效率为90.0%。

(3)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准备访谈提纲,在调研期间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了解有关情况。

(4)数理统计法。在计算机上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 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动机调查。根据调查得出动机排序分别是:促进健康,改善体质(614人,56.9%);丰富个人文化生活内容(596人,55.2%);锻炼社会适应能力(457人,41.3%);培养意志品质(321人,29.7%);创建自信、增强活力(312人,28.9%);培养个性、发展审美情趣(300人,27.7%)。我们可以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正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体育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生活作为教学的知识建构的根基,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对新知识技能的建构作用。课程的选择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情景化再现过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

2.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兴趣的原因。根据调查原因分别是:(1)日常体育教学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激励性(因素负荷量为0.736);(2)缺乏体育运动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因素负荷量为0.717);(3)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自己不感兴趣(因素负荷量为0.622);(4)校园体育生活文化风气不浓(因素负荷量为0.537);(5)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不高(因素负荷量为0.518);(6)课外体育活动休闲时缺少运动指导员(因素负荷量为0.437)。由此我们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使教学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联系。它的核心是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使体育能够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技能,以体育课堂教学为主体同时兼顾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需要和好奇心人皆有之,体育教师在生活化教育过程中应当因势利导,讲明白体育知识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明确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自我需要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3.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情感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排序前六的是:(1)怕累、怕脏、怕受伤(因素负荷量为0.823);(2)会受到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有意向选择参与锻炼的体育运动项目(因素负荷量为0.768);(3)锻炼时找不到兴趣相同的伙伴(因素负荷量为0.678);(4)锻炼的外界环境影响了我的运动动机和运动情绪(因素负荷量为0.649);(5)没有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因素负荷量为0.587);(6)自身动作技术不好,怕同学见笑(因素负荷量为0.436)。分析得出体育生活化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的,没有学生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没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就谈不到体育生活化教学。优秀的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求学的情感,要用准确诚挚的语言、准确到位的形体示范,声情并茂地创设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境。

4.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教育的意志因素调查。根据调查统计因素主要有:功课紧张,没有时间(408人,37.7%);体育教师水平差影响运动情绪与兴趣(279人,25.9%);运动强度太大,易脏易累,且怕受伤(262人,24.3%);缺乏指导,怯于动作技术难看(245人,22.7%);周围同学都不去,只好随大流(207人,19.2%);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149人,13.8%)。分析可以知道,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动作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体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教师也要确立生活化的态度,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要特别注意个体差异,对盲从轻率的学生,要多启发他们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胆小犹豫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学会大胆、勇敢、果断;体育教学和锻炼过程尤其重要。对缺乏自制力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虚心接受意见,独立完成锻炼的能力;对学习锻炼虎头蛇尾的学生要重视培养其坚韧不拔的意志。

四、结论与建议

1. 学校体育教育的生活化的重要性再次被凸现出来了,它既是青少年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摇篮,电是连接社会体育、形成个体终身体育的关键点。

2. 以确立和强化目标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化体育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的培养依赖于明确的学习目的、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而富含启发性的教学方法、丰富的实践活动、正确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以及学习动机的可迁移性等若干因素。体育继续教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应当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学生的学习动机培

养。

3. 以激发和满足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体育社会化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在承认不同学生有不同兴趣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方式围绕各种流行的社会化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利用典型事例来证明必须学习好本门学科的重要性,适当减低要求,让学生通过成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终身体育”的概念和项目。

4. 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生活化学习的积极而丰富的情感。教师时刻都应注意把积极情绪和美好印象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满足学生对成功的渴望和自尊的要求。多创设学生易于产生情感的教学环境,多引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体育学习生活化学习情感的培养又会有力地推动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5. 以启发和树立榜样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体育生活化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把诸多非智力因素转化为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在体育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差异,多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鼓励学生学会大胆、勇敢、果断;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和接受建议,独立完成的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参考文献:

[1]Tracey,T.J.&Sedlacck,W.E.(1984).Noncognitivevariable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by race.Measurement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16:171―178.

[2]唐振宗,生活教育[M],上海:上海联合发行所,1949.

[3]王世友,课堂教学生活化[EB/OL].http://blog.省略/18892/791077.aspx.

[4]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80.

篇9

第一,在大学的生活中,许多活动都是以宿舍为单位的,这就意味着宿舍成员们不仅生活在一起,连学习、活动都是在一起的,久而久之,他们可能有相同的爱好、兴趣,大家会有更多相同的话题。第二,宿舍文化是平等的,不存在绝对的权威和服从。在这个文化圈里面,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不影响参与这个文化圈,进而,每个人对于这个文化圈的责任和义务是平等的。第三,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踏入大学就意味着你已经一只脚迈入了社会。大学是学生正式踏入社会的一个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内,我们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良莠不齐的,所以说宿舍的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第四,宿舍文化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和作用范围仅仅限定在宿舍空间内,它更能造就一种舒缓、轻松的文化氛围,从而促使宿舍成员自我教育。

2 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一,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能够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未踏入大学之前大学生还是父母身边的小皇帝、小公主,受父母的保护,对于社会的了解很少,适应能力较差。大学其实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适应性的过渡时期,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的形成,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正是由于经历了这个过渡期,大学生才能以一个良好、健康的面貌踏入社会。

第二,优秀的宿舍文化可以净化心灵,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宿舍是学生休息的场所,他们在宿舍的言论、行为以及情绪发泄相对自由。而宿舍成员之间大都年龄相仿,因而人生阅历基本相似,某些问题极易引起成员之间心理的共鸣。而和谐融洽、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往往容易使其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虽然宿舍成员之间的相处会有摩擦、小误会,但是良好积极的宿舍文化会让成员们面对面把矛盾和误解讲出,从而化解,也就是这样,优化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三,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汇集了五湖四海的学生,宿舍成员们在踏入大学之前互相并不认识,宿舍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处的空间,在这个小集体里面,大家互相交流,和谐共处。和谐融洽的舍友关系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其形成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前段时间,“感谢舍友不杀之恩”的新闻让我们清楚明白的意识到,好的宿舍文化能够促进学生的成长,反之容易诱发刑事案件。

第四,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能够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大学里面,经常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宿舍成员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另外,大学里面上课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室,宿舍便成为一个重要的学习场所,因而大学生个体学习效率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宿舍的学习氛围是否和谐融洽。比如男生大都钟情于网游,宿舍成员很容易就形成游戏联盟,成员们会很默契的达成逃课玩游戏的共识,所以说优秀的宿舍文化会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

第五,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的宿舍文化环境,大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政治修养。第六,优秀宿舍文化的建设增强大学生的集体观念。

3 增强宿舍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的学生宿舍已成为思想行为教育的主阵地,以宿舍为载体的思想交流在当代大学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各大高校大力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进而抓好学生的思政教育,为营造社会和谐融洽的氛围添砖加瓦。而另一方面,如实全面的呈现大学生宿舍文化的现状,进一步探究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作用将对构建健康和谐的宿舍文化以及优化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意义。

增强宿舍文化建设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是一个持久战。可以从建立健全宿舍规章制度、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等方面做起。

3.1 建立健全宿舍管理规章制度

①建立宿舍文明公约,积极宣传科学地作息制度和规范化的行为表现,学生互相监督,拒绝污秽的言行,杜绝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污染宿舍文化。

②高校应制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学生在宿舍的行为表现,并将其纳入学生德育考核范畴,监督每一项量化标准有效落实,促进宿舍管理的规范化,通过制度和量化标准来约束学生行为。

③宿舍内严禁乱拉乱扯电线,采用电炉做饭,使用电暖器要注意周围近距离内不要放置可燃物,无人时要关闭电源;使用电褥子时,首先要购买合格产品,防止使用时漏电,无人时不要开通电源,防止温度过高引燃褥子、被子等可燃物。

3.2 积极推进宿舍管理创新

第一,加强宿管人员的职业素质培训,对那些素质较好,肯用功、有潜力的管理人员要营造提倡冒尖、鼓励冒尖的氛围,并为他们全面快速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和空间,以他们的发展带动全体人员的发展,组建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良好,业务精干,作风扎实的管理队伍。

第二,着力改善服务质量,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要广泛开展情感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协调服务和环境服务,以情动人,以德服人,增强学生对宿管人员的认同感,促进管理工作顺利落实。新形势下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多变性促使高校的文化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宿管人员要立足本职工作,以学生宿舍为主阵地广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关心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3.3 注意宿舍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实效性

要保持宿舍文化的实效性和长期性,制度和机制建设是保障。要制订加强职工宿舍建设的意见和宿舍文化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把宿舍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学生考核范围;要积极开展宿舍文化建设竞赛活动,以学生宿舍为主阵地,营造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氛围,监督宿舍文化制度有效落实,并使之常态化。要建立健全宿舍文化制度,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提供保证;要将学生组织文化活动成效作为班级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宿舍文化活动交流,并适时组织学生到其他宿舍互相参观学习,共同促进,以满足学生对文化活动的渴望和需求。

3.4 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

一个优秀的宿舍离不开寝室成员的团结一心,大家彼此包容,彼此理解,彼此帮助,互相尊重彼此的劳动成果,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爱的宿舍。宿舍好比冬天里的一个大火炉,每位寝室成员好比一块木炭。只有把所有的木炭一齐投入火炉,才能发出最大的光芒,放出最大的热量,才能使整个宿舍的所有成员享受共同战斗的温暖与乐趣,才能提高整个宿舍的竞争力。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容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多方面文化内容。这就要求在具体实施阶段,要根据时间、条件、具体状态不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宿舍文化建设相结合、主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等原则,注重宿舍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3.5 提升宿舍文化的层次和艺术品位

构建宿舍文化的内容体系应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实践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篇10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254-03

Applic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Guidance to County Territor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LUO Qun-sheng

(Lech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Lechang Guangdong 51221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carrying ou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subsidy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for years,feasible utilization models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put forward:using soil nutrient testing data and field fertilizer experiment data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of grain,vegetables and staple crops were established;farmland productivity evaluation results were also used to put forward suitable planting district,soil type,soil nutrient,major evaluation factor and modified direction of different crops;using yield regression equation of the technical index system of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yields of staple crops were estimated.Therefore,through using the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test data and spatial data from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usable range of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 was extended,operability and intelligent degree were increased;using fertilization mathematical model from the crops fertilization index system,target yield of crops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accuracy of evaluation content of soil fertility evaluation system wa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farmland;productivity evalu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ion;utilization model;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2005年农业部在全国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以来,各地项目实施县开展了大量的土壤测试、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在此基础上大部分实施县完成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各地在利用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测土配方施肥、改良中低产田、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过程中,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主要提出:粮食、蔬菜或当地大宗特色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题报告、改造中低产田或农业生产布局专题报告。在结合各地自然、社会条件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利用方式的同时,也存在利用方式随意、标准不一、效果差别大的问题,不利于全面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1]。

本研究在乐昌市多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利用模式: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中的土壤养分测试数据和肥料田间试验数据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1 建立粮食、蔬菜和大宗特色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1.1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根据耕地地力评价成果,选择不同地点、不同肥力的耕地,设置不同农作物田间肥料试验,对施肥量、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和农作物相对产量等试验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求取相应的回归方程,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以此建立不同农作物的土壤有效养分丰缺指标和不同肥力土壤的推荐施肥量指标[2-4]。

测出试验地基础土样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根据“3414”田间试验中基本处理的农作物的产量数据,计算出缺氮、磷、钾处理小区的相对产量(不施氮、磷、钾区农作物产量占施氮、磷、钾区茄子产量的百分比),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与田间试验相对产量分别配置对数方程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求相对产量分别是50%、75%、95%时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将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按相对产量分别在95%的范围定为极低、低、中、高等几个等级。

将每个试验的产量与施肥量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农作物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函数,根据产量和肥料价格通过边际分析计算每个试验点的最佳施肥量。并将每种养分最佳施肥量的计算结果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并分别求取相关性数学模型,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各级等级水平推荐施肥技术指标。从而建立超级稻、辣椒、茄子、柰李、香芋、马蹄施肥指标体系[5-8]。

1.2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

1.2.1 按上述方法建立乐昌市不同农作物施肥量回归方程。按照耕地地力评价成果划定的粮食、蔬菜及其他大宗农作物的生产区域,在不同年份选择高、中、低肥力地块,进行“3414”田间试验,并对每种作物的试验结果进行每种养分最佳施肥量的计算结果与相应土壤有效养分测定结果的相关分析,并得出乐昌市超级稻、柰李、辣椒、茄子、香芋、马蹄等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数学模型[9-11](表1)。

1.2.2 按上述方法求出乐昌市主要农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计算不同年份、不同地力水平的农作物“3414”试验缺素相对产量,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与田间试验相对产量分别配置对数方程数学模型,确定不同作物的养分丰缺指标,再把根据各种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模型计算出不同土壤养分含量的推荐施肥量(表2)。

2 提出耕地适宜性评价

为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根据地力评价成果、乐昌市大量农作物栽培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提出不同农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土壤类型、土壤养分、大权重评价因子及主要改良方向(表3)。

3 利用测土施肥配方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

在提出乐昌市主要农作物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主要农作物的适宜区域、土类、土种、有效养分适宜含量匡算出主要农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中的产量回归方程估算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为农业产业布局提量依据,从而提高农业产业规划的科学性[12-14](表4)。

4 结语

利用地力评价系统提供的土壤有效养分测试数据和空间数据,扩大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的使用范围、提高了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智能化程度;利用农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供的施肥数学模型,地力评价系统可对规划的农作物进行目标产量的估算,提高了地力评价系统评价内容的准确性[15-17]。本研究在建立乐昌市主要农作物施肥体系及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提出当地农业产业规划的参数过程中,均采用人工计算,因为当前各地使用的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及耕地地力评价系统均未开发相关的数据处理功能,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测土配方数据管理系统及耕地地力管理系统的升级过程中应增加相关数据功能,以方便基层更好地应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

5 参考文献

[1] 田有国,辛景树,栗铁申.耕地地力评价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6.

[2] 陈新平,张福锁.通过“3414”试验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体系[J].中国农业技术推广,2006,22(4):36-39.

[3]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壤分析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 高详照,马常宝,杜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5] 张福锁,陈新平,陈清,等.中国主要作物施肥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6] 张桥,黄旭,梁友强,等.广东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氮素指标体系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技,2010(4):19-23.

[7] 黄旭,张桥,梁友强,等.广东省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的磷钾指标研究[J].广东农业科技,2009(9):76-80.

[8] 古子怀,魏伟谦.优质高产超级稻五优308的引种示范与抛栽高产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0):105-106.

[9] 伍胜华,彭雄文,魏均明.超级杂交稻五优308在龙川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技,2011(10):15,25.

[10] 刘怀珍,黄庆,陆秀明,等.施氮量和插植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998产量的影响[J].杂交水稻,2010,25(1):41-44.

[11] 温皓,张景文,黄晓凤.天优998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87-88.

[12] 潘惠玲.超级杂交稻天优998引种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1):1181-1183.

[13] 赵永志.果树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2.

[14] 陈杰忠.果树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