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节奏教学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7 15:54: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音乐节奏教学,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音乐节奏教学

篇1

二、以肢体为语,于动作中体验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肢体语言即为利用肢体部位的伸展、节律性抖动来传达出音乐理解、态度等。结合小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肢体语言的丰富性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趣味性。学生在教师、同学的肢体表达中,感受着节奏,并形成了对节奏的惯性感知。在科达伊关于音乐教育的论述中,肢体语言被固定在学生所喜爱的游戏上。学生在游戏中运用肢体语言,感知节奏、欣赏韵律,其音乐感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一)肢体语言之“声势”奥耳夫认为,在设计节奏活动时,要注重将最为简单、最为便捷的动作做出来,并于节奏声音中进行节奏训练。这就是所谓“音乐声势”。这些动作可以是拍手、可以是跺脚,还可以是拍腿、踏步等。“声势”的利用,将使得节奏感在小学生身上得以理解、培养。学生的听觉因之集中,学生的反应因之敏捷。

(二)肢体语言之“律动”在日常生活中,肢体律动是儿童节奏感培养的重要手段。音乐教师可以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将身体动作等融入其中,以达到“学生理解音乐,感知节奏”的课堂目的。笔者在音乐教学中,首先将一些音乐的快慢、延续、强弱及终止等作为引导性内容,对其实施“乐曲欣赏”教育,选择节奏感明显的乐曲作为欣赏内容,并依照音乐来对肢体的律动特征等进行编制。要求学生在欣赏时,也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如听到《义勇军进行曲》的激昂来感受行走规律、听到《小夜曲》的幽美来模仿飞翔的飘然等。幼儿在这些节奏训练间,真正做到了节奏的自我表达。可继续让儿童的手脚头颈腰都参与到律动中来。如此切合学生实际的表演,将极大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借助肢体语言的灵活参与,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最大宣泄,表现能力大增。当然,在肢体语言中,演绎舞蹈、演奏指挥等也在音乐教学的可用之列。音乐教师除了要具备其他科目教师的基本素质外,就是还要有一颗发现美、巧妙演绎美的能力。将肢体语言用于课堂,课堂必定更为活泼、有趣、高效。

三、以乐器为法,于打击中强化节奏

在打击乐器中,一些清脆的声响、低沉的节奏等,体现出丰富的声音美感。这些打击乐器,将会成为小学生兴趣的触法点。笔者建议,在音乐教学时,可以将打击乐器作为结合性的手段,贯之于节奏训练中。小学低段学生,我们可以从认识打击乐器开始,并对其分类、属性及用途等,作为简单知识加以介绍,同时,通过演绎打击乐器,让学生初步感知打击乐器的魅力,培养打击美感。小学中高段学生,我们须保证学生对打击乐器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寻找自己的打击乐器,如饼干盒、矿泉水瓶、金铃儿或者碗筷等……这些奇特的声音将为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足以丰富的教材。学生在选出自己的打击乐器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回教室,到课堂去演示自己的成果。他们轮流展示打击乐器,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更为浓厚,节奏感也在打击乐中得以加强。教师还可以从这些打击乐器中获取灵感,并进行编排,组织学生尝试练习并演绎“自然交响乐”。学生在开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体会到音乐节奏感的魅力,不仅培养起音乐感知能力,更能够引导其形成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其细心观察的习惯,为其创作打开兴趣之门。

篇2

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指向。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音乐现象,从学生内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的热情,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进行独立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让他们在自我展示中,愉悦身心,增强自信,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创新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对音乐及外界事物的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创造力的一代新人;鼓励学生求异、求新,不断培养敢于创新的意识、勤于创新的思维和善于创新的能力。通过课题的研究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儿童的创造潜能,使儿童全身心的投入到美丽动人的音符世界中,创造性地体验、感受、想象和表现,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实施的措施和策略:

一、在音乐课堂中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主体参与,激励学生创新

在小学低段的音乐课堂中,应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的环境和能调动学生自发性的宽松愉悦的氛围。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体验和探索音乐现象的引导,而不是控制学生发现的途径和范围。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由外部强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内部激发参与音乐的热情,鼓励学生通过参与进行独立发展和创造性的活动。

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谛所在。在小学低段的唱游课中,教师必须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起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高,尊重学生意愿,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创新中去。

二、在设置情境中引发学生创新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愤,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如创设故事情节:李爷爷带着孙子去公园玩,李爷爷说:看那是什么?孙子说:是蝴蝶还有小鸟。李爷爷说:你知道它们谁飞的高吗?讲到这儿我先让学生回答,再说出孙子的答案:小鸟比蝴蝶飞得高。在小故事中我先引导学生对比蝴蝶与小鸟飞行的高低,使学生对高与低这两个含义有具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将祖孙俩的声音高低进行对比

三、启迪创造性想象,唤起创新

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与拓展,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开启各自的想象力。例如:歌表演《小企鹅》预先布置学生去想象小企鹅形象,上课时让小朋友们观看了一段南极小企鹅的生活录像,他们个个兴趣盎然,茅塞顿开,边看边模仿。待看完录像后,播放范唱音乐,叫学生们根据音乐情绪和歌词内容自由想象创作,如企鹅走路的姿态、捕食的过程、嬉戏的情景……再通过启发、提示、讲解、示范指导学生分段、分组想象创作,学生积极投入,创作出了很多动作,表演了各种情境。这样,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的心灵深处不断涌起创新的浪花。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在学生头脑中有一定的创新概念,让学生首先知道到底什么是创新的行为和表现。让他们在学习音乐中逐步提高创新思维意识。例如: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单纯,认为不管什么事,只要是教师说的都是对的。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不经思考随声附和的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错误”,反问学生,使他们自己认识“错误”的存在,随时提醒学生遇事要多动脑。

2.学生创新习惯的培养

创造性心理学中有一句名言:“创造力人皆有之。”儿童是具有音乐创造思维潜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挖掘这种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并不是一两节音乐课就能完成的,而是落实在每一节中。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支持和鼓励学生自己创编节奏型,发明不同的演唱形式,自己创编打击乐为歌曲伴奏,自己创编舞蹈,为听到的音乐命题等形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习惯的培养。

例如:引导学生做一些小动物的外形模仿。让学自主的进行练习,逐步发展下去,可以自由发挥。学生自编的动作源于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由于个性和爱好的不同,每个学生创想的动作各不相同。其次,让学生随着音乐把这三个动作串联起来,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发挥创编律动,让学生在有规律的动作中培养节奏感和韵律感。。不知不觉中既培养了形式的记忆力,模仿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前提是热爱学习,渴望探索,贪玩乐而怕拘束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应针对儿童这样的心理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在其间纵横千里,乐此不疲。

篇3

小学生大都处于孩童时期,具有好动性及较强的好奇心,如果老师上课的方式较为呆板,那么即使是陶冶情操的音乐课也会遭到学生的不待见。根据相关研究结果,学生只有处于自己喜欢的教学方式中、并且自己能亲身参与的教学活动中时,教学效率才能够最高化,学生也能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音乐教材中可以知道,小学音乐中节奏教学的任务相对简单,而且更加贴近生活,整个音乐的节奏充满律动感。因此,只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教材中的任务,让教学方法更加贴合生活场景、吸引学生,让音乐中节奏教学变成是与小学生在玩游戏,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去学习节奏并亲身参与,节奏教学效率势必会达到最高化。

例如,老师在开展节奏教学时可以带领孩子们组织一些与律动相关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自己肢体的节奏,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动性,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节奏教学中来,对提高节奏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以诗词的形式加强学生的节奏感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在注重诗歌的教学,不仅因为诗词句型优美,而且它还富含深刻的感情,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诗词大多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所以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可以以朗诵诗词的形式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音乐老师在开展节奏教学时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诗词,带领学生富有感性并适当加重节奏感的进行朗诵,当然在学生朗诵诗词时老师也可以用手打出节拍,让学生以更形象的方式去感受到诗词中的节奏感。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是小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一首,而且朗诵起来也具有较强的节奏感,老师可以在带领学生朗诵时双手拍打,让学生跟着节奏朗诵,让学生逐渐熟悉节奏的意义。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各门功课之间的相互交叉,同时对于其他课程及学生的想象力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将节奏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化

小学生在各门功课学习时总是愿意在更加熟悉的环境中,而音乐创作人在创作音乐时也大豆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因此老师在开展音乐教学时,更是要充分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及每首音乐的节奏,发挥老师的特长将音乐中的节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找一种更加适合小学学生的节奏教学。例如,老师在节奏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全班学生进行场景模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都参与教学中,让学生更形象的加强节奏的知识。因为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接近,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

例如:“咚咚咚”一听便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敲门声,老师在初教学生一些较为简单的节奏时就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敲门声进行模拟;像类似的还有钟表走动的声音也比较具有节奏感,老师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模拟:因为钟表走动声音比较小,老师可以以双手拍打模拟表针走动声音,让学生以走路的形式来对此节奏进行模拟,老师拍一下(钟表走一下)学生的脚步就动一下,与此同时老师可以教学生在行走时每行走以下就顿一下以加强节奏感。如此等等,老师可以寻找不同生活场景进行模拟,让学生了解原来音乐节奏与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自然就会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进来。

四、将教学与实训相结合

音乐器材在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老师在开展节奏教学时,不仅可以以场景模拟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而且乐器训练也是加强节奏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当然,在初次让学生接触乐器时一定要认真介绍,让学生先了解乐器的组成及特点,以便于以后对音乐的练习。在节奏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类型的乐器让学生演奏相同的节奏。在乐器练习时老师也可以让学生以比赛或者游戏的方式进行,例如,老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乐器练习,当某组学生在使用乐器练习时,另选一组学生站在对面一双手拍打出对组演奏出的节奏。为了不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即兴演出不同的节奏,通过练习之后再演奏给其他学生听,最终老师可以给予合理评价,并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逐渐提高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的效率。

小学生正处于孩童时期,是良好性格与健全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孩童具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而音乐是一门能够丰富人想象力的课程,所以在小学音乐节奏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采用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以不同形式对音乐节奏进行接触、熟悉并逐渐牢记。老师更要采取不同的节奏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乐中掌握节奏的相关知识,并以亲身体验的形式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如上文中提到的游戏、场景模拟、乐器练习等方式,争取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

篇4

中图分类号:J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54-01

一、引言

小学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重要阶段,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把握音乐节奏感的能力并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借助肢体动作来培养节奏感、利用形象化音乐来培养节奏感、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节奏感,这也是本文论述的切入点,希望对大家的日常教学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节奏感的培养

(一)借助肢体动作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动作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利用声势进行节奏感的训练。声势指的是把身体当作乐器,身体产生动作,这些动作在时间、空间中相互配合,发出有节奏感的声音。这些动作包括拍腿、捻指、跺脚、拍手等,这些动作大多简单,不需要特别的学习,利用这些动作发出的声音进行节奏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还能使得学生感知和掌握节奏。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声势来把握节奏和强弱,替换单调的数拍子的节奏练习法,比如第一拍捻指,第二拍拍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跺脚,这样就使得音乐的节奏能通过身体表现出来,把对抽象节奏的记忆转化为对具体肢体动作的记忆[1]。同时,老师应引导学生要适当地运用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音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避免演奏过于单调、死板。

(二)利用形象化音乐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相对于形式音乐或情感音乐,形象化的音乐更加普遍。形象化就是能借助文学、绘画来理解音乐,这种音乐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听觉、视觉,把抽象化的音乐转化为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形成即视感。在中国古代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中,“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正好揭示了利用视觉形象同样能实现对音乐的感悟和理解。比如,如果我们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能结合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那么我们对民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将会有一个更加形象的理解[2]。音乐本身是无任何形象的,它只是一系列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的声音组合体,每一次思维和感受的微妙变化都可能会产生一种感情,单纯地以语言和文字很难准确地描绘这些感情,也更难描绘音乐。而借助于形象,可以把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形象化,使音乐变得既可意会又可言传,使音乐由感性向理性转变。总之,我们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利用形象化的音乐,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感悟,让他们更容易找到音乐的节奏。

(三)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进行系统的音乐学习,比如定期参加校外的钢琴培训班、手风琴教学班等,并且当前的小学教学设备也在逐步完善,这都使我们运用演奏技巧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成为可能。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乐器设备进行教学,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弹奏技巧,引导学生结合弹奏动作想象生活中的具体景象,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理解。由于钢琴在弹奏的过程中是一系列动作的组合,如果我们注意观察这些动作,就会发现其生活中的影子。比如钢琴弹奏过程中的“小鸡吃米”动作,尽管这套动作对于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我们在弹奏的过程中能结合现实生活中小鸡吃米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相信学生能很快把握住音乐的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对弹奏感的把握不得要领,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引导学生观察演奏动作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动作要领进行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把演奏节奏和音乐节奏结合起来,教学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不过,由于成长环境的限制,学生并不是都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意象。城镇学生大部分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小鸡啄米是个什么样子,所以老师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过程中,应首先能保证学生能见过“小鸡啄米”,运用多媒体放映相关的视频影像,让学生对里面的动作认真观察,讲解动作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更加准确。

三、结语

小学音乐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音乐知识的任务,也是学生音乐能力的启蒙阶段。节奏感的培养无论对当前的音乐教学还是对学生未来音乐道路的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总之,节奏感是音乐学习的必备素质,是开启音乐世界的钥匙,是我国音乐教学的重点之一。

参考文献:

[1]毋丽娜.浅析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J].东方青年・教师,2013,(20):196-196,197.

[2]张宁.音乐教学中低年级孩子节奏感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21):151-151,88.

篇5

节奏在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节奏的把握情况直接对学生的乐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一旦学生节奏感相对较差,其视唱能力必然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的初期阶段,小学音乐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音准,更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节奏训练,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相关音乐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进行分析能够发现节奏训练的优化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对节奏训练的重视,学生才能够奠定音乐艺术的学习基础,为学生未来良好艺术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因此在研究中应该注意对节奏训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为节奏训练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指导。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意义

节奏教学是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由于节奏是学生学习音乐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关键点之一,承担着音乐学习支架的重要责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想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构建音乐知识体系,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就应该加强对节奏训练的重视。一方面,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能够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必然会得到良好的调动[1]。另一方面,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能够辅助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而只有借助学生想象力的不断激发,节奏训练才能够真正启发学生开启自身抽象思维,促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丰富,让学生在良好的节奏感作用下自由的想象,实现对音乐艺术的良好感知。此外,节奏训练的合理组织也能够对学生情感激发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而合理加强节奏训练就能够促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得到有效的激发,进而真正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巨大魅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向音乐真谛靠近。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加强对其的重视,借以充分发挥出节奏训练的作用,为小学音乐教育的合理开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对多种类型的音乐教学活动进行综合分析能够发现,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感受到音乐的模拟特征,节奏的轻重缓急可以实现对多种不同声音的模拟,促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感受到音乐在模拟方面的独特优势,进而更好的体悟音乐艺术的魅力[2]。此外,合理组织开展音乐节奏训练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好的积累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在节奏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几种简单常见的音符、休止符的时值等基础知识,并对拍号的意义和强弱规律等形成初步认识,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例如在对小学人教版音乐歌曲《摇啊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歌曲的录音,并要求学生结合音乐节奏做出划船的律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6/8的强弱感,并且在后期哼唱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对整首歌曲节奏的感悟,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必然会得到显著的增强。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节奏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发挥节奏训练的作用能够促使节奏训练在新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理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措施

基于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小学音乐教师要想凸显节奏训练的重要作用,促使小学音乐艺术在新时期取得新的发展成效,就应该尝试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措施,为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为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具体而言,小学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组织开展节奏训练。

(一)借助课堂游戏开展节奏训练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明确指出,只有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断的体验,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够保证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思想发育尚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自我、爱动、对未知事物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这一特点[3]。同时,从小学音乐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能够发现,音乐节奏相对较为简单,并且具有一定的生活化和场景化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律动感。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训练过程中就应该尽量把握多方面的特征,对音乐教材进行充分分析,对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特点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和把握,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可以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引入游戏教学法,为节奏训练的优化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例如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奥尔夫教学法,在组织开展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然后为学生播放节奏感较强的音乐,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拍手、跺脚等。这样在小组游戏活动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或者他人的错误并进行调整,学生的节奏感能够得到有效的训练,整体音乐学习效果也必然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合理应用诗歌朗诵比赛对学生实施节奏训练

诗词不仅具有意境优美的特征,并且还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在学生朗读过程中也能够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4]。借助诗词朗诵训练,学生带有感情的对诗词进行朗读,学生对节奏的感受能力和对歌曲的感受能力都能够有所提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进行诗词朗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朗诵打节拍,让学生能够对诗词节奏形成更为形象直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在诗歌朗诵训练过程中可以选择王维的《画》作为朗诵对象,并对诗句的节奏进行分析:××.×××—|××.×××|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样,学生在朗读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一步强化自身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艺术素养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

(三)模仿生活场景实施模拟训练

小学音乐艺术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要想提升节奏训练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完成对音乐的模拟,将节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节奏知识形成更为形象的理解和认识,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生活场景模拟训练中,学生对音乐节奏训练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显著的增强,有利于学生不断加深自身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记忆[5]。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寻找一些生活中的特殊声音场景并进行模拟,深化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师可以借助动物走路的场景将音符形象化的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公鸡“咔咔咔”走路,战马“嗒嗒嗒”奔跑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在乐器上进行适当的弹奏,让学生对相关音乐节奏形成更为形象的认识。此外,教师也可以使用不同的长短律动模拟生活中的象声词,如使用××|××||(咚咚、咚咚)模仿人的心跳声,使用××(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使用×××(咚咚咚)模仿人敲门的声音等。这样学生就能够对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合理组织开展教学评价工作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学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保证教学评价的质量,才能够促使各项教学活动得到顺利推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节奏强化训练时应该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结合学生的表现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节奏训练情况形成客观的认识[6]。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小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尽量使用赏识性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深化学生对于节奏训练的认识,促使学生的节奏训练效果得到逐步提升。此外,在组织开展节奏训练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小组互评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分析他人表现的过程中对音乐节奏方面的知识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保证学生的音乐艺术感知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唯有如此,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效果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凸显,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只有进一步加强对节奏训练的重视,注意充分发挥出节奏训练的价值,小学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将节奏训练当作重点内容,积极制定合理化教学策略为节奏训练效果的强化提供相应的支持,为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作者:孙丹丹 单位:杭州市闻涛小学

参考文献:

[1]陈奕萍.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新课程•小学,2014,(01):42.

[2]钟晨.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3,(07):135.

[3]赵戈非,陈萃萃.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戏剧之家,2013,(07):157-158..

篇6

首先,加强小学生音乐的节奏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乐感和表现力。在具体的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学生在这种长期的节奏训练过程中,不仅听觉更加敏锐,也开始用“心”去感受节奏,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其次,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视唱、读谱能力。在具体的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节奏是整个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牢牢把握了音乐的节奏,才能根据音乐的节奏感,有序地进行歌唱活动。同时,加强学生的节奏训练,提升了学生的读谱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的处理更加精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音乐水平和素质。

最后,加强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小学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式下,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无法实现音乐教育的审美目标。只有加强小学音乐节奏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节奏基础,才能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我国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现状

在音乐学习中,节奏是其核心内容,也是音乐的骨架,赋予了音乐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但就目前而言,小学音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节奏训练现状仍不甚理想。集中体现在:第一,多数教师在具体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并严重违背了小学音乐的教学目标;第二,部分教师虽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穿插了一定的节奏训练,但布置的任务相对比较枯燥,均是严格按照书本上的节奏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烦的情绪,失去音乐学习的信心。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

1.利用游戏,在玩耍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节奏训练是教学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具体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充分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天性,利用游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在具体利用游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例如,教师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各种各样的动物进行表演,并让学生在进行动物表演的过程中,切实结合动物的特点进行表演。这种有趣的游戏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并在模仿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节奏的魅力,提高其节奏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发现,以游戏作为节奏训练的方式,不仅提高了训练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2.利用儿歌,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在小学音乐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充分利用儿歌这一有效的载体,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掌握音乐节奏。与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相比,儿歌节奏训练方法的训练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于儿歌的兴趣,远远高于理论知识的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等,将节奏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编,使其变为朗朗上口的儿歌,以激发学生的节奏学习兴趣,并提高节奏训练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四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其理论性比较强,传统的节奏训练方式下,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具体的音乐节奏训练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儿歌这一形式,将其整编为: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加个/圆点要,记/住。四分/音符,加圆/点,是/半拍。八分/音符,加圆/点,是/半拍加上/半半/拍。通过这种儿歌的形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整编为有趣的儿歌,方便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并提高了小学生音乐节奏训练的效果。

3.充分利用模拟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过程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模拟教学训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需要说明的是,在利用模拟方式进行节奏训练的过程中,鉴于模拟节奏训练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更加适用于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节奏感训练中,并且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引导工作,充分利用提问等方式,促使学生将音乐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

例如,教师在具体的音乐模拟节奏感训练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发放一些竖琴、口琴,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播放一些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并让学生结合之前发放的乐器,对音乐的节奏进行模拟。当学生模拟完节奏训练之后,教师向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思考选择什么乐器进行模拟?为什么选择这一乐器?在模拟中注意节奏的什么问题等。在这一系列的提问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思考和理解,帮助其掌握了更多的相关知识。

4.利用打击乐器,自主创作节奏

小学生基本上都喜欢敲敲打打,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打击乐器,让学生在打击过程中,进行自主创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击打乐器,并将其投放到音乐角中,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自由的敲打,同时在乐器敲打的过程中,及时发现乐器发出响声的方法,并总结出最为科学的打击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示范、讲解的方式,教给学生这正确的乐器使用方法。而在研究中发现,学生在自主打击的练习中,不仅掌握了乐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在其中探索了不同的演奏方法。

篇7

节奏作为组成音乐的元素,是整体音乐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音乐当中是不可能缺少节奏的。如果节奏不对,那么音乐的整体意义和内涵就无法体现。故而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节奏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音乐教学时,对学生节奏训练要引起重视,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使音乐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

小学生处于孩童时代,对于被动接受的知识往往十分抵触,这时就需要音乐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能在主观上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的冲动,那么学生也就有兴趣、有能力去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想让学生在节奏感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就一定要让学生对节奏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作为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各种活动都围绕着听觉展开,因此,节奏训练一定要从听觉训练开始,使学生通过自己所听到的内容去感受节奏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水乡》这一课程当中的歌曲《采菱》时,教师可以先教会学生怎样演唱,先熟悉歌曲。在学生对节奏和旋律有一个基本掌握之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述歌曲的背景,以及这首水乡民歌所具有的地方特色风格与节奏特点,在理解了节奏的时候,还可以运用以手打节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使学生得到节奏的训练。这样做学生一定可以对音乐的节奏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将节奏与生活巧妙结合

学生对于节奏非常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但是,节奏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许多方面都有体现,为了降低学生对于节奏的理解难度,教师一定要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节奏引入课堂当中来,这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之余,对学习节奏还有了一个更加简单的渠道。

例如,汽车、火车的声音,动物的叫声,走路的声音以及机器运行的声音,这些都有一定的节奏,教师可以通过筛选,将这些声音的节奏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的节奏训练。日常生活中这些事物的节奏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到知识,对节奏有一个高度的掌握。

三、将节奏教学与游戏结合起来

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做游戏时接触到的知识往往会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如果环境过分枯燥,孩子没有兴趣,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要想让学生对抽象的节奏产生兴趣,要让学生理解节奏,就一定要把节奏融入学生的日常游戏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孩子对节奏感知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在教学歌曲《躲猫猫》时,教师就可以让大家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对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了一定认识以后进行躲猫猫的游戏,热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一定可以加深学习的印象,得到更好的节奏训练。

四、将节奏与语言结合起来

除了音乐有一定的节奏,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语言当中所带有的节奏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如果能够好好利用,对于音乐节奏的训练也会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基本工具,学生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因此从语言节奏入手,使学生在掌握了语言节奏之后再去掌握音乐节奏,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学生音乐节奏训练的难度。所以说,一定要把语言节奏的作用好好发挥出来。

五、运用打击乐培养节奏感

打击乐器一般体型较小,且使用简单、便捷,小学生掌握起来也毫无难度,而且打击乐器有着各种各样的外观与声音,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根据这种情况,教师要把打击乐器利用到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感受不同打击乐器的不同音质和音色,且伴奏时学生打击的力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这时音色会发生微小的变化。打击乐器如此丰富的变化,肯定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沉浸在这种好奇和快乐之中的同时,无形之中就强化了节奏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歌曲《蜗牛与黄鹂鸟》时,教师就可以在歌曲教学环节结束之后,为了强化音乐节奏的训练,将打击乐器运用起来,让学生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地用不同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对于活跃课堂氛围也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节奏训练。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创造力也是一种培养,使学生更加热爱小学音乐课程。可见,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当中,正确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使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美感有一个更深的体会。因此,教师一定要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用更好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这样,小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小学音乐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篇8

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参与体验、身心投入活动中,才能使学生学习状态达到最佳。处于小学学习阶段的儿童,其身心特征表现为喜欢表现自我,活泼,爱动,对未知的事物表现很强的兴趣。从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节奏教学任务来看,其表现为节奏结构简单、生活化、常识化、场景化,且充满律动感。所以,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的训练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这些身心特征,充分分析音乐教材,了解小学音乐教材中节奏教学的特点、任务,把节奏与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使理论化的节奏知识变成非常生动和形象的东西。比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玩律动方面的游戏,通过肢体有节奏的运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满足学生活泼爱动、表现自我、好玩等等这些的特点,也就达到训练学生音乐节奏的目的。比如,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将学生几人分为一组,让他们随着节奏摇摆身体,或者拍手、跺脚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或者围成一圈,进行手的舒展和前后的踏步。再如,将全班学生以6人为一组、分别扮演时针、分针、秒针,模拟时钟走动的快慢来感受节奏。还可以由教师自创一些节奏,由学生根据节奏通过肢体语言摹仿表演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己打出一些即兴节奏,由其他同学来模仿表演等等方式,都能有效加强小学生节奏训练。

二、运用诗歌朗诵训练节奏

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饱含深情,还能够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对诗词的朗诵,本身就必须把握一定的节奏,所以小学音乐中节奏的训练还可以用朗诵诗词这一方法。教师可以找一些学生熟知的诗词,饱含深情地朗读或者带读,增强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力。要注意的是,在朗读诗词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随着朗读的节奏,用手拍打出节奏,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感受到节奏。比如:

×   ×.  ×  ×  ×― | ×  ×.  ×  ×  ×|

远  看 山 有 色,   近 听  水 无 声。

×   ×.  ×  ×  ×― | ×  ×.  ×  ×  ×|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学生在朗读自己熟悉的诗词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节奏的形象把握,又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协调能力。

三、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

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创造音乐,从中取材,以自然声音、现象、场景等为启发元素,经过教师的即兴创作,把节奏融合生活中,将生活化的元素融入节奏教学中,使学生形象的理解节奏,掌握节奏。通过模仿生活场景训练节奏,能够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心态中来学习节奏,把生活场景融入节奏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节奏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明了的学会掌握节奏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节奏的记忆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如何认识音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生活中一些动物的走路姿态,然后根据动物走路的节拍把音符形象化表现出来。引导学生模仿公鸡走“咔、咔、咔、咔”,马驹跑“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等。教师再根据学生模仿的节拍在器乐上弹奏出来。教师还可以从生活中不断挖掘哪些声音长与短不同的律动,引导学生用熟悉的“象声词”读出来、拍出来。如:

(1) × × | × ×|| 读作:咚咚咚咚 (模仿心跳声)

(2)××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

(3)××× 读作:咚咚咚(模仿敲门声)

篇9

新课标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音乐教学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可以借助简单的游戏解决。节奏教学往往比较枯燥而又难于掌握,利用游戏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中,轻松地掌握节奏,在放松愉快的心态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有趣的游戏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两只小象》这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有一天,大象妈妈带着大象哥哥和大象弟弟去散步,要怎么做才能使大象哥哥和弟弟追上大象妈妈的脚步呢?我请了一个高个子同学当大象哥哥,一个小个子同学当大象弟弟,我来当大象妈妈。表演完,师生讨论,我们三个人是怎么做到整齐的到达目的地的。我引导学生说出:“大象弟弟个子较小,所以他要用跑的步伐节奏才能跟上妈妈,”我就出示大象弟弟的节奏

×× ×× ×× ××

大象弟弟 :跑跑 跑跑 跑跑 跑跑

大象妈妈个子较高,所以要放慢步伐等孩子,所以走路的节奏是:

× - × -

大象妈妈:走(哦)走 (哦)

大象哥哥刚好用走的步伐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走路的节奏是:

× × × ×

大象哥哥:走 走 走 走 。

接着,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模仿三只象走路的节奏。学生有的模仿着大象弟弟跑跑的节奏,有的模仿着大象哥哥走走的节奏,形象各异、趣味十足。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课堂上采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动一动、玩一玩中去感受节奏,实践证明,这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是卓有成效的。

二、听动结合,体验节奏蕴含的情感

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因此,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音乐教学的不少作品要求学生在学习后,能通过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是:律动、舞蹈、演唱、伴奏、演奏等等。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用心去感受每一首曲子,在欣赏时,适当地提些节奏律动的要求,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做好节奏律动的伴奏。如在教学《嘀哩嘀哩》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掌握“

XX X”的节奏, 再让学生在歌曲中找找“XX X”的节奏有多少处,然后用“响板”做拍击练习,接着,再聆听歌曲。聆听中,要求学生在出现“XX X”这一节奏的地方拍打相同节奏。这样一来,全班同学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会打错节奏。当这个节奏出现时,整齐划一的响板声便响彻在教室中,之后学生很快便掌握了歌曲中的这个节奏。这样的伴奏练习,还可以与拍手、拍腿、跺脚或捻指等各种不同的发响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调动各种感官,并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巧用模拟,化抽象节奏为形象事物

教学低年级时,若只告诉他们二分音符X-唱两拍,四分音符X唱一拍,这些概念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学生不明白两拍、一拍是怎么回事,时间长了,学生对节奏练习便会失去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使节奏练习形象化。我就将X-、X、X的时值形象化,用动物的走跑来代替单纯的“da”练习。如:二分音符就像乌龟走路,一步两拍,慢一些,;四分音符就像小白兔走路,一步一拍,不紧不慢;八分音符就像小白兔跑步,一步半拍,快一些。同时,还让学生在教室里学习乌龟走,小白兔走,小白兔跑,通过这样形象化的手段,学生便能较快的理解各音符在节奏上的区别,并逐步掌握其时值。

又如,在教授附点八分音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节奏,如骑马奔跑的节奏是怎么样的,并请同学模仿这一节奏,然后再从骑马奔跑哒哒哒哒的象声词节奏中,形象地进行附点八分音符的知识讲解。接着引导学生读出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24×・x Z×・x | ×・x ×・x

再引导全体学生模仿骑马奔跑的节奏动起来,使学生印象深刻、饶有兴趣地记住了本课的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四、短语渗透,让节奏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音乐节奏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本身就已含有生动、丰富的节奏,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的音乐必须结合语言的节奏。教学中我充分利用音乐节奏与语言密切相关这一特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从儿童生活环境中找出节奏感强,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耳熟能详的歌谣进行节奏训练。我先让学生读出儿歌,再把它还原成节奏型,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如:

2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小皮 球 驾脚 踢 马莲 开花 二十 一

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Z X XZX X Z X

二八二 五 六 二 八 二 五 七 二八 二九 三十 一

24X X X X X X X X X X X XZ X XZX X Z X

三 八 三 五 六 三 八 三 五 七 三八 三九 四十 一

篇10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音乐的骨架,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以下是我在节奏教学中的一些探索性做法,有的是自己摸索的、有的是借鉴别人的。

一、节奏训练的低段

1.节奏的模仿练习

低段的儿童,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在抽象呆板的节奏符号上,只有利用有趣的,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来激发他们对音乐节奏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效地诱发学习的动机。

2.节奏律动游戏

音乐教学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端正、安静地坐着学,然而低段儿童的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爱动,喜欢参与活动、游戏和表现自己。我认为可以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指导学生玩节奏律动游戏,看到不同的节奏就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

二、节奏训练的中高段

节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能灵活运用,就是要在低段的基础上将训练进一步加深,可在中、高段尝试学习较复杂的节奏并进行运用。

1.节奏能力的培养

(1)有节奏地说话

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人类的语言,人类的语言本身已含有生动、丰富而微妙的节奏。

(2)节奏的镜子练习

老师可以利用手、肩、臂、腰、脚等身体各个部位,拍击不同动作的节奏,同时要学生把节奏像照镜子一样重复一遍,把单项活动变成多项活动,这样既丰富了节奏的内涵,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2.节拍的学习

(1)感受重音

重拍音的感知是学习节拍的基础,也是对听觉的一种训练。老师在鼓上或桌上敲击,以四拍为一个单位,每个四拍中都有一个不同的重拍音。

(2)感受速度

在音乐声中列队进行,让学生感受进行的速度:做摇篮、划船或者模仿在风中摇摆的树枝等动作,感受三拍子柔和的音乐速度。

(3)情感的表现

在教学中让学生随着音乐的速度、重音等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的动作及情绪变化。比如,不同音乐形象对比;老师选择几首短小的或情绪方面有较明显的主题的音乐,连续播放或演奏,学生跟着音乐自由做动作,表现出乐曲的音乐形象、情绪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