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核心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8 16:50: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经济的核心,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经济的核心

篇1

关键词:网络经济;核心竞争力;企业;措施

经济发展的“互联网+”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表明,对于传统产业来讲网络经济不是一个颠覆而是升级。同时也推动新兴产业地位升级。如何提高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今企业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顺应时代的潮流,参与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概论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资源分配资源并将其转换成整体竞争力的能力。反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获得不同类型的资源和技术,将集成企业产品和服务技能的能力;二是企业组织,调动各种积极的生产要素,以保证企业协调经营能力。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和技术为基础的综合能力,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因为企业实际从事行业的不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决策竞争力,组织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品牌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等,但无论以何种形式的竞争力为核心,最终的目标都是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整体竞争力。

二、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环境的特点

(一)传统的中介作用淡化

当网络技术成为经济环境的基础的时候,经济交换情况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因为网络经济使企业和消费者直接支付交换,所以交易的第三方的参与或都是多余的。在交易过程中介不再需要参与调解,互联网就会成为终极媒介载体。当卖方和买方可以直接接触时,中介就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例如当游客想出去旅行时,旅客可以经过成本分析挑选最满意的目的地,直接预订计划,这时旅行社已经跳过了;当新闻和信息可以及时交付给用户。当他们直接发送到用户时。出版商和媒体等性质的公司已经被省略。对中介市场需求减弱。给中国传统媒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企业竞争激烈

网络经济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互联网上。如果企业想要得到生存发展。就必须受到互联网的限制。掌握互联网最新的信息。制定正确的产品计划。根据客户服务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

(三)空间限制消失

信息网络免费的业务活动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不再受制于公司的市场规模。同时,企业在网络经济中可以吸引顾客,为他们提供更低的价格和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更受欢迎的销售站点。

三、网络经济下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要使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员工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企业的工作理念、技能、信息、知R得到充分提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是一个绝佳的方案。

企业通过培训培养人才,保证人才的供应,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培训工作需要一个完善的培训制度,各层次部门的培训要分开,企业部门众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进行员工培训的时候要分别进行。 重视“岗前培训”。当应聘者通过面试,即将成为这个企业的一员时,就意味着要接受这个企业的一切,但新人对公司内部职位设定,工作环境,是非常陌生的,再加上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对企业的理解认识和定位也不完全相同。此时,“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员工的职前培训,可以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对企业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岗前培训,一方面让新老员工互相认识,以便更快融入集体,一方面向他们介绍一个合格的员工应该具备的相应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培训会提供一定的经营理念,工作群体规范的指导,还有就是价值观的培养,以建立共识,形成强势企业文化。 当下是由体力劳动带动经济到脑力劳动带动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而知识将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即要促进各种形式的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发展,在心理工作的方向上开发新的资源。人是知识的载体,教育是知识传播的根基,在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拥有较丰富的知识的人才必然能脱颖而出,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因此,企业在进行职场培训时,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加强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不断的培训,提高培训投资比例,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完善的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增强岗位的流动性,建立适度的淘汰机制

在企业层面上,一个完善的晋升机制对于人才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核心骨干员工的队伍的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影响对企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于中国大部分企业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虽然现如今市场经济主导,但企业员工仍然普遍缺乏市场和竞争意识。从员工的角度来讲,晋升是一种能够激发潜能,增加工作绩效从而实现企业和个人目标的动力;而淘汰降职所带来的压力也会让员工积极工作,避免自己被淘汰。所以降职淘汰从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一种负激励。晋升作为激励体系较为完善的制度,为了更好的发挥作用,增强岗位流动性,晋升应该包括正激励和负激励,让员工感受到收益和风险同在,从而提高工作中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淘汰机制的建立,会让一定比例的职位空缺出来,使得在工作中能力突出并取得良好绩效的底层员工有晋升机会。淘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岗位流动和淘汰机制的建立会给优秀人才一个更大的舞台发挥其才能,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三)利用网络优势重组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在当今时代,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网络的客户需求特征表现为在经济中具有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企业必须进行改革和相应的措施,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采集、处理和应用都必须经历相应的变化,企业必须适应内部结构的流程优化,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改革,将原来的金字塔结构的动态网络结构快速被精度高、创新精神强信息所取代。在业务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中,计算机系统可以用来取代传统的中层管理的相关功能,这样可以使决策和执行之间的衔接更加平滑和直接。首先,中层管理功能迅速降低,减少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可以减少企业的规模,企业可以降低成本预算;其次,企业内部的部门听从领导安排参与企业基本业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被动方式管理,应让各部门积极参与管理、充分授权部门和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让各部门和各部门之间平等的传播信息,从而实现企业的动态管理。这样,不仅使信息沟通更加顺畅,而且可以使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电子会议系统(EMS)有广泛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获得相应的能力,将信息资源的转移和应用迅速提高,可以更灵活、快速、准确的进行业务决策。业务流程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集成体,可以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信息处理能力,扩大企业管理的思考空间,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有效地减少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和主观性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Q策的效率。当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有限的计算机硬件,而且应该让企业管理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日常管理。各种经济信息基于互联网带来的全面、准确的优势,应该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不是削弱。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将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标志,因此,网络经济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黄仙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J].对外经贸实务,2002(02).

[2]王军波.网络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湘潭大学,2008.

[3]董晖.网络经济下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四川大学,2000.

[4]朱明雯,牛超.网络经济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中国商贸,2011(15).

篇2

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以信息经济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持续、全面的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主流。人类社会的这一重大发展,同样影响了会计这一古老而重要的职业,必将导致传统会计理论发生重大变革和创新,对现有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教育模式、经济管理及领导决策等产生重大影响。而会计作为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作为经济核算、监督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与方法必然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而变革和发展。

二、对会计组织和对象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企业普遍建立了基于计算机、局域网和互连网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实现了高度自动化。会计处理系统能自动采集相关的电子原始凭证和数据,并按设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和流程自动进行业务处理,生成电子记账凭证,然后自动登账,并随时可以根据需要生成会计报表,还可通过预测决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这对传统的会计组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会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在特定主体范围内指向的客体,会计对象是研究会计理论的起点。传统会计理论对财富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财富,对获利驱动力的认识主要局限于有形资产。在信息经济时代,对会计对象的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会计要素的冲击。信息经济时代,智力资本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财富的形成、增值起主要作用。因此,传统会计理论对资产的界定已不适应当今会计环境的要求,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相应地,其他会计要素定义也要做出修改。

三、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形成了两个学派:一是受托责任学派;二是决策有用学派。在导向上,前者是面向过去,后者是面向未来;在信息质量特征侧重点上,前者强调可靠性,后者则更着重相关性。传统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向经济决策人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主要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在信息经济时代,经济基础的重心由物质资产转向使企业资产增值、财富增加的信息资产,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信息资产的作用增强。因此,会计目标服务的主体将由物质资本所有者(股东)转向信息资产的所有者。同时,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范围将扩大,财务报告不仅要满足使用者对企业资本、物质等财务资源的增长和创造的兴趣,也要满足他们对计量企业信息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信息需求。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既注重经济目标,又注重社会目标。因此会计既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社会效益。其中四个方面的信息将在会计信息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信息; 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 三是提供市场产品和服务;四是对社会福利贡献方面的信息。总之,信息经济下,会计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兼顾受托责任信息,是会计发展的主旋律,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

四、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在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全球网络经济初具雏形。会计基本假设根据环境而产生,取决于会计所处的客观环境。一旦环境变迁,人们对反映和监督的经济活动就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基本假设就会偏离现实,依此而建立的会计核算体系就会扭曲而起不到正确反映实际经济情况的作用。因此,在信息经济来临之际,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会计基本假设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重构是时展的需要。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影响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该假设界定了会计活动的空间范围。在传统经济中,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晰,一般表现为独立核算的企业。一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资本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加强,会计的主体已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经济的日益发展,出现了网上公司和虚拟企业,这些公司和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横跨大洋把千千万万的个体联系起来,但当业务一结束,又可以在几秒钟内解体。另一方面,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控股、相互参股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兼并等手段整合,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解散,这就使得会计主体对应于两个空间:一个是实的“物理空间”, 即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概念;另一个则是虚拟的“网络空间”,各种网上实体就处于“网络空间”之内。也就是说,公司作为会计主体,可能时而膨胀,时而缩小,还可能立即解散,虚拟公司使会计主体具有可变性,主体可借助计算机网络迅速分合。在这种情况下,实体概念对于网络公司而言意义不大,这将给会计的核算和管理以及风险的控制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界定这些实体的界限,如何核算和管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实体,需要拓展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因此,以信息使用者为导向来界定会计主体是与会计目标的要求相一致的,并且,在会计核算上,使用这种方法能够根据信息使用者的范围来确定哪些信息可进入该主体的信息系统,解决了“网络主体”核算范畴不确定的问题。

(二)对持续经营的影响

传统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一个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的目标持续地经营下去,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在信息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复杂、竞争激烈、风险大,会计主体面临的是信息更新加速、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企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破产清算、终止。同时,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竞争加剧, 企业被兼并的可能性更大,购并成为趋势,更增加了单个会计主体失去持续经营的可能性。网络企业可按市场的需要,借助互联网适时地介入、退出和转化,一旦完成某项交易则立即解散。这种临时性的网络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将十分普遍, 呈现出“短暂性”、“临时性”的特点,这些状况使得持续经营假设变得有名无实,使企业持续经营的假设前提对它们不再适用。完善持续经营假设,特别是针对高新技术企业“适时介入、快进快出”与现有企业“持续经营、争取不出”这两种经营风格的不同之处,可考虑对类似的会计主体建立项目期间建设。对持续经营假设,应针对不同的企业采用不同的方式,对传统意义上的企业, 应继续采用持续经营假设,采用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制原则; 对一些知识密集型企业或“网上实体”,它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假设以外采用非持续经营假设。这样使建立在其上的会计方法更具有合理性。当企业一旦获得不能持续经营的证据时,会计处理必须按照清算价值进行。历史成本计量将趋向现实价值或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对这类企业传统会计中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取而代之的将是“暂时性经营”假设或者“破产清算”经营假设。因此,在信息经济环境下,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经营假设。

(三)对会计分期的影响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决策的需要,该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上,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期间,以便定期提供会计信息,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显然,这一假设的提出与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递技术受到限制有关。在信息经济时代,激烈的竞争要求决策必须高效率,从而要求及时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因此,该假设实际已变得毫无意义。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企业网络财务的普及和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的出现,即时的通讯手段带来了即时的操作和调控,企业内外部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在互联网上动态地得到企业实时的财务及非财务信息,而不必等到某个会计期间结束才可获得,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由于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公司”出现,各成员之间开展松散联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需要整合成公司,也可以在短期内因业务的完成而解散,其存续时间的伸缩性很强,且存在时间具有不确定性的情况,造成了虚拟会计主体大量涌现,会计主体的外延将大大拓展。鉴于上述情况,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减少决策风险的需要,应对财务报告的及时性进行创新,这就必须打破原有会计分期假设的框架,没有必要对会计期间进行整齐划一的划分。可以考虑在会计分期假设对期间的限定上实行浮动制,根据经营管理和决策的需要进行任意划分。如采用季报、月报、旬报、周报等;或根据企业经营业务的特点,实行灵活的不等距时差的报告制度。应对现有会计分期进行改进,变定期为适时,划小会计期,随时反映会计信息,动态掌握会计资料,充分利用网络等新技术,大力推广实时披露和在线交流。在新形势下,可以采用“网上实体的交易期间”作为会计期间,每次交易结束后编制一次会计报告,既可以使交易的账务处理保持完整性,同时又可有效地避免跨期摊配时人为调节的问题,成本与费用的分配和摊销也不存在不配比、不合理的情况,更加便于会计主体的清算。因此,可以持续经营假设重新表述为:经济利益相关的联合体,从开始组建到实现其经营目标为止,为其存续期间。对于会计分期假设,原来的涵义仍将存在,但对于一些完成交易后即行解散的临时性组织而言,会计分期已无存在的必要,因为不会产生成本费用的跨期分配问题,可以不对其进行分期,直接把交易期作为报表报告期更为合理。

(四)对货币计量的影响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用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情况,包含货币计量、币值稳定两层含义。在信息经济时代,用电子货币支付的网络贸易成为信息时代的商务主流,很多新型的对公司有重大意义的资产因无法准确计量而不能在现行报告系统进行反映,使企业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状况与实际脱节。同样,许多知识产权也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作为资产列示,如自创商誉、品牌、知识产权、人力资源都在资产负债表中毫无痕迹。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不能计量的资产恰恰是许多新型公司增长最快和最重要的部分。由于网络公司交易空间的扩展,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对有外币业务的会计主体来说,汇率的骤变冲击了币值稳定假设,会导致本位币价值和价格之间的背离,从而加剧其所面临的货币风险。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增加非货币化量度,以适应扩大会计信息含量的需要,货币计量假设要发展为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在计量属性的选用上,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的同时,辅助以公允价值计价,这样才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对会计报告的影响

篇3

虽然对网络编辑已经出台了国家职业标准,但时隔5年,由于互联网技术推动着网络媒体迅速发展,互联网管理制度的更新、社会环境的改变都推动网络编辑的工作内容、方式不断发生变化。如今在中国主要的网络媒体中,网络编辑职业内涵有什么变化,他们工作状况、工作满意度如何,一名合格的网络编辑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素质,具备哪些职业能力,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满足并真正适合网络媒体的发展需求,这些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我们立足于中国主要网络媒体的实际,从职业社会学出发,将处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与急剧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的网络编辑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全体,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调研结果,对当前网络编辑的工作状况、职业满意度、能力结构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需求进行描述,并联系相关社会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我们共调查了22家网站,首先将网站分6层:中央级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央视网、中国网)、综合性商业网站(新浪、搜狐、网易)、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千龙网、长城网、大众网)、都市报业网站(北青网、新京报网)、行业垂直网站(搜房网、和讯网、赛迪网等7家)、其他类别(移动互联网站空中网、视频网站第一视频、社区网站猫扑网、期刊平台网站龙源期刊网);其次随机在每一层中抽取调查单位(见前各括号中);再次,由访员到调查单位当面发放问卷并当面回收,共发放问卷452份,回收有效问卷4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5%。调查数据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网站高层管理人员和学者进行深访,共采访26位,网站中访谈对象以总编辑为主,也有总裁、副总裁及少数内容总监,我们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文本分析。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的研究方法

网络编辑能力结构调查为总调查问卷的第五部分,研究内容又包括5个方面: 1.专业技能;2.职业素质;3.掌握主要软件及程度;4.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语言;5.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前4个方面,分别从能力的具体构成进行考察。设计的问题按照不同分类,非常细致,可以看出目前网站和网络编辑本身对于各种技术、职业素质、计算机软件等的重视和掌握程度。第5个方面,编辑的主要信息形式,一方面也是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和所需要的能力进行考察,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此部分的答案对前几个方面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问卷都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分为不重要(不了解),2分为比较不重要(不了解),3分为一般重要(掌握),4分为重要(掌握),5分为非常重要(熟练掌握)。

我们按照前四个维度来考察网络编辑能力结构的具体构成。在调查样本中,所有选项的均值为4.13,处于“重要(掌握)”与“非常重要(熟练掌握)”之间,倾向于“重要(掌握)”。从对网络编辑工作内容的调查,我们已经看出,目前网络编辑工作的覆盖面很宽,包括文字内容的编辑、整合,网页的制作,专题的策划,甚至包括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反映在网络编辑的能力结构的调查中,各种技术、素质需求数值普遍很高,也是一个佐证。(如表1)

1.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均值最高的是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可见,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

2.从职业素质选项的选择情况可以看出,网络编辑的职业素质中,更侧重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包括新闻敏感,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等等,而对文学造诣和技术敏感则没有那么重视。

3.从专业技能的前四位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各项的数值都很高,都介于“掌握”和“熟练掌握”之间。日常编辑单条新闻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栏目型的工作;而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也被视为重要的技能。排在前四位的这些选项,包括面很广,也验证最开始的一个结论:网络编辑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很广,对新闻编辑、专题策划、基本技术都要求很高。

4.专业技能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3.75)、“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3.79)、“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3.8)。可以看出,这几种专业技能更偏重技术。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还是更偏重新闻编辑类的技能。

5.从网络编辑需要掌握的主要软件及熟练程度选项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大多数的网络编辑,网站信息系统、图形图像处理、网页设计等应用软件类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而对数据库或者专业的视频编辑的能力要求不高。

调查的数据中整体均值普遍偏高,而“职业素质”均值更是居于第一位,可以看出网络编辑要求各方面素质、技能都有所涉猎。而相比专业技能、软件操作程度和计算机语言这些实际能力,网站非常看重编辑的个人素质和潜力。关于基本素质的要求,采访新浪网总编室总监曾祥雪时,他有以下看法:基本素质特别是学习能力要强;技术方面的要求,图片、视频、原创文章能达到基本规范的标准即可;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没那么高,有一些是基本的模板,没有必要自己再设计。而新浪的网络编辑什么专业出身的都有。总之基本素质最为重要。

当然在所有职业素质当中,要求相对较低的是 “音视频信息制作与能力”、“网页设计与制作能力”、“网站建设与维护能力”。可见网站对网络编辑人才的技术要求不太高。而要求最高的是“敏锐的新闻信息把握能力”,新闻编辑类素质最被网站所看重。

各大网站在选择网络编辑时重视传统新闻编辑的种种素质,但这并不是单纯重视传统媒体的工作经验。恰恰相反,在职业素质各选项中 “媒体从业经验”的数值最少。可见很多网站在招聘网络编辑的过程中,并不在乎应聘者当前拥有的工作经验等具体的技能。相反,更看重其是否具有网络编辑所需的潜在素质。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会长闵大洪对此发表了看法:“现在对网络编辑的要求越来越高,网编需要了解互联网,理解如何做新闻。要能够给技术人员提出需求,或者是共同开发内容产品。对于现在的网络编辑而言,新闻敏感性以及对整个互联网技术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2.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

专业技能的各选项数值中,“网络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排在第一位,“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被看成第二重要;“专题策划与制作能力”紧随其后,被认为是第三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日常编辑单条新闻所需要的技能被看做是最常用,最应熟练掌握的技能;其次则是专题策划及制作这类策划型工作。

在对网络编辑要求日益提高,整合能力和策划能力要求提高的基础上,专业分工也在不断突显出来。赛迪网总裁李尚通谈到关于该网站的网络编辑分工情况时说:“我们有很明确的分工,或者说不同层次的编辑各有侧重,对他们的工作量考核也不一样,比如编辑分成初级编辑、高级编辑。初级编辑有一定的原创量与专题量的要求,但是不做访谈;对高级编辑的发稿量相对来说会低,但是访谈量还有专题的量要高,尤其是访谈量。”

总体来说,新闻敏感性、学习能力、整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项能力,也是网络编辑的核心竞争力。

篇4

 无对应概念    注意力经济

 无对应概念    学习曲线

 企业    虚拟企业

 空间    虚拟空间

 社会    虚拟社会

 营销    网络营销

 制造    灵活制造

 规模经济   供给方规模经济、需求方规模经济

 劳动分工    知识分工

 劳动价值    知识价值

 劳动生产率    知识生产率

 经济管理    知识管理

 无对应概念    网络效应

 竞争    网络竞争

 贫富差距    数字鸿沟

 大规模生产    定制、个人化、特定化。

二、原理的对比:

 物质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信息资源起决定性作用

 产品和服务分离,生产者和消费者分离,企业与企业分离。   

 产品和服务的边界模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模糊,企业与企业的边界模糊。

 供给不足   

 需求不足

 以供给为中心   

 以需求为中心

 稳定均衡   

 不稳定均衡

 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增

 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收益递增

 边际成本递增   

 边际成本递减

 规模收益经历递增、不变、递减三个阶段。   

 规模收益递增

 供给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需求方规模经济起主要作用

 负反馈起主要作用   

 正反馈起主要作用

 垄断受到限制   

 垄断是竞争的结果

 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   

 垄断会提高社会福利

 产品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网络竞争是主要的竞争形式

篇5

六大方向

 

2010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推进结构调整、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一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在国家的最新规划中,三网融合被作为新兴信息产业的重点方向之一,与下—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商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并列,十分引人注目。

 

我们注意到,在上述六个新兴信息产业的重点方向中,新兴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属于以技术开发、产品开发为基础的产业开发范畴;下一代通信网络引领的产业涵盖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开发与集成以及应用开发与集成等多个领域,体现了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各个层面的水平集成;物联网所代表的产业发展趋势,则是以传感器技术开发和物联网终端产品开发带动的端到端的产业垂直集成。

 

如果发展新兴信息产业选择的六个方向具有不同内涵的话,在国家战略新兴信息产业层面上的三网融合应该具有特别的含义。

 

 

国家把三网融合定位在战略新兴产业,就已经表明了三网融合不会是应对性的短期政策,也不会是简单的局部利益平衡措施。同时,既然作为新兴产业,它就不应该是传统产业体系的发展和延伸,而应该以全新的产业结构出现在国民经济体系中。这正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所以,从产业政策分类的角度看,三网融合不应该与下一代通信网络产业方向混淆,更不可能与物联网混为一谈。

 

遵循上述对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媒体上不少关于三网融合的定义是不够准确的。那么,三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的一个产业方向。到底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目标,具备什么样的内涵和外延呢?

 

垂直整合、水平分解与融合重构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考虑新兴产业,特别是新兴信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

 

在过去企业垂直化经营的时代,企业形态是大而全的。从钢铁业、汽车业、电信业,直到计算机制造业都是如此。随着全球化大分工的加剧,为了集中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传统产业开始了延伸性的水平功能分解。例如把制造、零部件加工、销售、人力资源、财务、呼叫中心等业务外包,企业自身转型为设计、集成和服务的提供商。互联网技术,为这种延伸性的水平分解提供了技术手段。这种外包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更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

 

但是,这种转型只是业务的水平延伸。并没有改变原有产业的形态。该模式的优势,仅仅是相对于那些依然保持垂直化经营模式企业的,一旦所有企业都进入这种新的模式,产业的发展就不可避免遇到新的瓶颈。与之相对,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新型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实现了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网络电子商务和许多Web 2.0的聚合服务、工业界的敏捷制造都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结构转型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从传统产业,包括制造业和服务业,到过去十年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通信信息服务业,都已经到了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调整经济结构,从生产角度看是转变生产关系,意味着在更大的格局下对产业治理结构进行优化。这种优化,不仅仅要靠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还需要开发新的技术、产品和服务;由于生产关系的转变不仅涉及到传统产业中的产业结构和企业功能的改变,还会打破传统的产业划分,建立跨越传统产业结构的全新的新兴产业治理结构;同时,传统产业中的监管体制、投资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也需要重新建立。

 

所以,与业务水平延伸的“分解”模式相比,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关系,建立全新的产业治理结构正是一种新环境下的“融合”。这种融合,将以它自身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为突破传统产业发展中的瓶颈,优化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工具。

 

三网融合的方向感

 

在本轮国家战略性新兴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中,推动产业融合从三网融合开始,也就是从媒体产业开始,是因为媒体产业的职能就是信息传播,应该成为产业融合的最好切入点。

 

互联网的发展是最好的例证。

 

互联网产业兴起时,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涉及信息和传播的媒体产业进行水平延伸。提供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包括新闻网站、黄页服务、网络阅读,远程教育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Web 1.0,已经被公认为互联网发展史的重要阶段。

 

其后,互联网进入了信息融合的发展阶段:搜索引擎、信息聚合RSS、电子商务平台、可编程Web、服务聚合等Web 2.0服务大量涌现。Web 2.0,其本质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传播生产关系的重构。正是这种生产关系的转变,为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新的飞跃,这是有目共睹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由于媒体产业只涉及信息传播,它应该是、也必然是通信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一个切入点。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走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互联网上复制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并根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功能的水平延伸,包括时间、空间和承载媒体的延伸;第二个阶段则是颠覆了传统媒体的生产关系,转变了传统传媒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以融合为基础的网络新媒体产业,在互联网范围内形成了新的产业治理结构。

 

按照互联网信息传播产业发展的轨迹做推论,三网融合实质上是在推动更大范同内对媒体产业的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并蕴含着未来进一步运用信息技术对媒体产业以外的传统产业,通过经济结构的变革推动产业发展的长期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三网融合的关键在于融合,融合不是传统产业的功能延伸,不是传统产业利益的再分配,融合是创新,融合是颠覆性的创新,融合是生产关系革命,融合是经济结构转型,融合是建立新的产业治理结构!

 

篇6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01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事业的飞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们知道,这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成熟,这种大环境给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再者,当代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网络环境不仅为信息资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技术支持,还让信息资源的获取迎来了新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不同的信息机构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大了建设力度,且这个庞大的体系在不断地完善。信息资源的建设在整体化方面有了一定成效。虽然资源建设卓有成效,但是不可忽视在这可喜的成果背后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由于“市场调节”具有优势和盲目性并存的这种两面性,所以,在市场环境下,市场竞争的过度会出现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弊端,如缺乏安全性,缺乏全局性,信息管理紊乱等现象,这些均造成不合理的信息资源配置。比如我们知道的外文期刊的订购,原版的外文期刊价格比较昂贵,这让许多图书馆无力承受,他们购买这方面书刊的条件有限,不得不减少采购量,导致馆藏量减少。而只有一些大型的高校图书馆等地方有可能加大这方面投入,建立较丰富全面的信息资源。显然,一来外文期刊的大量涌现是这种差距的根源,二来这种差距缺乏一种整体的协调。

其次,网络条件下如何协调信息资源的建设也是一大问题。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等原因,信息资源建设的水平差别很大。这些年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发展,这种时代潮流也伴随出现了明显的东西部不平衡的现象,近年来网络资源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同步表现为东部地区网络资源的分布远比西部地区丰富,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拉大。相关资料表明,东西部的脚步快慢不协调已经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明显问题。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尽管图书馆行业做了大量工作,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些矛盾,并不能做到大局的完善。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宏观的全面的协调,需要借助一定的具有强制和权威的体制来操作运行。只有通过多边的管理体制来协调并优化这一现有结构,才能实现信息资源建设的有序化和合理化。因此,必须对信息资源的建设加强下列几个方面的宏观调控:

1.对信息资源管理体制进行宏观调控

从宏观角度来出发,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落实。我国的信息资源是共享的国家资源,共享要建立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上,且要借助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行整体的优化,要通过各种政策的改革等措施来实现共享的目标。如:通过基础信息资源建设来支助信息管理行业的发展;通过完善信息市场的方法来促进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现代化;通过统一的管理来协调该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关系。

2.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

对信息资源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就必须构建合理布局,优化资源建设。我国信息分布广泛,各地科技发展水平不均衡,对信息产业的投入也具有偏颇。政府和相关机构有必要作为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利用法律环境作基础保障,贯彻分区域规划的原则,合理布局信息资源。让资源环境既集中又分散,建立有主线领导的各分线相互协调的完整大布局。

3.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自动化、网络化的宏观调控

必须对信息资源管理在标准化方面进行与管理体制和分布方面互补的宏观调控,标准化需要信息资源的建设有大标准统一管理,在这个统一的基础上对某地区某系统进行综合整治,比如使用统一的书目标准、编目规则和相同的分类表,编制联合目录。实行大环境下的统一采购,并实行联机编目、互借、检索。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系统,在数据处理和交换、通讯接口、软硬件配置和兼容等一系列问题上制订出严格的规范和流程,对此作出统一的规定。同时,为了最终实现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的信息机构大联网,我们要对现有计算机管理的硬件系统进行评估,向全国推荐适用于我国不同系统不同单位使用且可供不同的用户选用的机型,不断扩大网络范围。

总之,国家及地方有关领导部门应该尽快制订出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宏观调控应给予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使我国的信息资源建设更加完善,且在各地各系统的积极主动配合中,让完善的信息资源更优秀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克服各种不规范、不标准、不平衡现象,让我国信息资源建设出现崭新面目。

参考文献:

篇7

“交往,从语义学分析来看,即是‘有来有往’,平等交互作用的过程,其前提是交往各方的主体地位的相互确认,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

(一)教学交往的主体

交往关系中的主体――客体模式,这种模式只有“主体――客体”意义域,而没有“主体――主体”意义域,它排斥了人的理解过程中其他主体的现实存在,忽视了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关系。

(二)教学交往的主体

交往关系中的主导――主体模式,这种模式只有主导――主体的意义域,而没有主体――客体的意义域。它一方面肯定了交往的双向性以及个体理解的多样性和多元性,但是另一方面,它是建立在无“客体底板”的基础上,对于主体间的理解没有显示的事物加以限制,从而使主体间可能出现理解上的混乱。

(三)教学交往的主体间性

交往教学中的主体间性主要就是指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即教学中合理的主体间性,建立在“善”、“平等”和“幸福”等理论范畴上,主要变现在平等、理解和欣赏三个维度。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交往主体特征

交往教学做为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有其独特的教学规范和操作要领。这种教学规范和操作要领的基本特征是:

(一)以建构学生完整的主体结构为基本的教学目标

交往教学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人际交往活动的主体,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完整的主体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建立合作性学习机制为基本的教学策略交往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合作互动过程。如果没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学过程就只能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所以,建立合作性学习机制就成了实施交往教学的基本策略。就目前的教学实践而言,以下两种合作性学习机制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以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为基本的放学环境

从网络教学交往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方式来看,可以将主体的行动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羞涩型行动

某些学习者在现实交往中就处于很保守的地位,不善于表达也不愿意表达,当处于网络环境中时由于前面行为惯性的影响,将这种行动方式带入新的交往环境中。

(2)理智型行动

这类主体在交往中对网络交往的信任度高,能积极期望与其他主体的交往、沟通,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交往方式和内容。

(3)游戏型行动

这类交往主体并不注重交往的深度和广度,知识将网络大拿过程娱乐的工具,将与他人的交往看成是新奇有趣的游戏活动,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压抑或是兴奋的事拿到网络中来评论。

三、网络环境下教学交往的原则

交往教学的原则是交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是实施交往教学的基本依据和基本要求。交往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互动性原则。

(一)主动性原则

主动性原则是指教学中必须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主动地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人际交往,自主建构认知结构。

(二)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能动的、活跃的动力状态,从而引发学习动机,强化人际互动,促进学生主体结构的建构。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指在交往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人格上应保持平等,这是开展人际交往活动的前提。应当承认,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认知水平、认知方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他们在交往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

(四)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应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通过优化教学中的互动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强化学生主体与学习环境的交互影响,促进学生主体结构的建构。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交往效率的提升

(一)主体之间的互动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作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作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仅是按既定程序作一蹴即就的验证。

(二)主体之间的领会与共悟,理解与共识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效率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参与者的新角色,必须放弃“师道尊严”的陈旧观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兴趣、个性、思想等,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发展,使每个学生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张扬。

(三)主体之间对双方行为的预期

如果人们对自己与他人的行为有预期,那么不但会提高交往的效率,也会形成良好的秩序。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

篇8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个性化学习,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笔者认为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进行整合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几种教学模式

1.班级授课演示型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设计好教学课件或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借助网络教室,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屏幕、广播将学习内容传送到学生机上。在课上,教师随时可以进行网上测试,教师通过监看后可随时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变化不大。但由于借助了现代媒体,信息量增大,教学手段有了变化,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教学效果通常比传统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些。

2.自主学习个别化探究型

这种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辅导来实现。它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或教育城域网进行的。在个别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在资源与交互上提供的支持,使学生获得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学生的自我趣向将得到最大发挥,学生需要什么知识、什么技能都可以得到满足。如果是集中式上课,学生人数不宜多,以20~30人较为适宜,否则教师无法兼顾。这种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3.群体协作交互型

群体协作交互型学习模式是借助于网络,让学生互教互学,合作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价值。在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合作方式有三种:竞赛、合作和互教互学。

4.群体讨论型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信息量大、丰富活泼,并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讨论的不同主题,在丰富的资源库中自行取用合适的资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探讨进行教学活动。

二、实施建议

英语学习包括行为和认知,记忆和思维、归纳和演绎,综合和分析,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口语活动和书面语活动,理解和表达,交际活动和智力活动,形式和内容,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多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因此,我们在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教学时注意以上教学模式的交互使用,各取所需,用其所长,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同时,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广开信息渠道,丰富网上资源

学校和教师要想方设法丰富网上资源,开通信息渠道。要借助有关学习网站的搜索引擎和相关网站链接,特别是与英语学习有关的网站链接。另外,学校应为英语教学购置丰富的英语视听、阅读等方面的音像资料,供师生查阅学习,为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和便利。

2.分析学习特征,注重因材施教

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社会背景、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分析学生的学习期望、学习风格、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及知识结构。通过输入大量贴近学生英语水平的音像材料和读物提高学生接收、理解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锻炼英语的思维、联想、想象、判断和推测的能力,增强语言的分析加工能力,进而丰富英语词语的存储,强化语言知识,促进语言的表达和创作能力。

3.精选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英语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内容的选择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教学内容的范围规定了学生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的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规定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程度和能力水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除了运用好已有的教材外,还要根据对学生状况的分析,精选各种音像及阅读资料,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

4.创设教学情境,实现自主学习

以上介绍的四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来创设的。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大胆突破。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5 Welcome to the unit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根据教材上出现的五个国际慈善机构在网上查阅有关信息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然后对搜寻的资料进行整理、重组,然后进行小组和大组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大大地增强学生对各种慈善机构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心,同时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探讨目前仍处于刚起步阶段,仍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只有去大胆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外语教学的新途径,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增加新的活力,迎接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篇9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化外部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记忆;

3.按超文本方式组织的教学信息更符合人类的联想思维;

4.大容量存储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习者创设的各种模拟仿真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6.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各种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为不同国家、地域的人们网上协作学习带来了方便;

7.网络的开放性使学习者的学习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

一、网络环境下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基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为人们重新认识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视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协商交流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2.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1)应把学生的学习任务抛锚在较大的任务或问题中。

(2)支持学习者发挥对整个问题或任务的自。

(3)设计真实的任务活动。

(4)设计支持并激发学习者思维的学习环境。

(5)鼓励学习者之间的协商。

(6)提供机会并支持学习者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

3.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指导思想,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

4.信息素养理论

在以知识、信息和大量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经济要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个体的信息素养能力对于他的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生存等方面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还应包括获取信息、分析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能力,而且还体现在个体自主高效地学习、有效地与人协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利用信息去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各种能力等等。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所具有的许多优势,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应侧重于以下目标: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1)信息获取的能力;(2)信息分析的能力;(3)信息加工的能力;(4)信息利用的能力。

2.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建构主义新的学习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98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21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学生们凭着他们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做出了一幅幅好的作品。后来我对几幅想象力丰富的作品给予了表扬,课堂气氛达到了。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4.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5.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巨大利益,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造成的干扰和不良影响。例如:在互联网上除了大量丰富的学科知识外,也有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而这些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因此在学习网络这一章时,我不仅向学生讲解因特网的优秀之处,而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三、网络环境下的师生角色

网络环境下对教师和学生的许多传统角色提出了挑战,教师传统的“传道者”“授业者”角色将变得不像以往那么重要,“解惑者”“管理者”角色将一如既往,而且会针对不同的个体更个性化,“指导者”“协作者”“朋友”的角色会更加突出,教师“研究者”的角色将占很大比重:

(1)教师由知识的绝对权威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

(2)教师的帮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个支架的作用,当学生逐渐学会独立管理自己的学习时,教师的支架作用可以逐渐隐去;

(3)教师的主要工作由传统的讲授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的设计、准备者和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帮助者;

(4)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更应是一个研究者,一个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者、参与者、探索者。

篇10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图书馆是伴随人类文明而生的传统行业,即使在今天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图书馆仍然对社会发展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对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核心价值,以及其核心价值的实现途径的思考则十分耐人寻味。互联网的应运而生与飞速发展正越来越多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人们获取信息与资讯渠道、处理各类信息能力,乃至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均发生着变化,互联网也成为当今社会赖以高速发展的基础。而如何搭上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这个时代快车,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是每个图书馆人关注并必须作答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图书馆核心价值辨析现今关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的理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众多该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给出的相关论断。ALA核心价值特别委员会(Core Values Task Force)认为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现在8个方面:(1)人与思想的连接;(2)书面记录、信息、作品的自由开放和获取;(3)对阅读学习的支持;(4)尊重所有人的个性和多样性;(5)所有人对自身信念的形成、保持和表现的自由;(6)人类文化的保存; (7)向社会提供卓越的专门职业服务;(8)实现这些价值的协力关系的形成[1] 。这一关于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极大的认同,这里我们围绕风起云涌的网络时代,在新的平台上辨析与解构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及其深刻内涵。(一)架设人与思想连接的桥梁互联网时代,快餐式信息消费渐成主流,而阅读经典则正好弥补快餐式阅读与碎片化信息消费的不足,让人们的思维更理性,更有深度,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与思考各种问题。因此,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仍是人们充实思想,孕育灵感,实现个人与人类伟大思想沟通的主要桥梁之一。

(二)书面记录、信息、作品的自由开放和获取

著名图书馆往往在自身的馆藏量上有过人之处。哈佛大学图书馆堪称全美最受欢迎的大学图书馆,甚至有人直接认为,哈佛图书馆堪比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它收藏有1500万册图书,550万卷缩微胶卷,650万份手稿,500万张(盒)照片、地图、磁带在内的各种研究资料[2、3]。由此可见,在信息以光速飞速传播的当今社会,世界各著名图书馆仍致力于拓展自身的的馆藏量,以更大限度满足读者对于各类文献、资料的需求,并为其更加便捷地获取这些文献而殚精竭虑。(三)对阅读学习的支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广大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便利与学习环境,一直是图书馆的诉求之一。虽然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方式越来越成为主流,但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正确学习方式的养成均与图书馆有着直接与间接的联系。因此,在践行支持阅读学习方面,图书馆历来走在其他社会机构的前列,引领社会良好风气。(四)尊重所有人的个性和多样性 尊重所有人的个性与多样性是图书馆尊重人权的具体体现之一,这在全世界已渐成共识。在我国,杭州图书馆自2003年起开始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杭州图书馆向乞丐、农民工免费开放图书馆正是将这种人格尊严进行了回归,但就这种人格尊严的回归冲击了很多人习惯性的偏见[4]。(五)所有人对自身信念的形成、保持和表现的自由 图书馆在提供海量图书信息方面向来无人能出其右。大量对人类思想影响较大的典籍被图书馆重点收藏。而对于每一个读者而言,自由选择自己所钟爱的图书则是个人自由。因此,图书馆在确保人的信念形成、保持与表现的自由方面,因读者对书籍选择的自主性、开放性而更显突出。(六)人类文化的保存 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主要是人类各个发展时代最具代表性,最具价值思想之大集成。网络时代,虽然储存人类文化的方式方法已由以往的纸质文献记录转化为更为名目繁多的缩微胶卷,电子文件,磁盘等,这些网络时代的储存方式、储存介质以更加鲜活的形式,更加经济节省的技术,最大限度实现图书馆保存人类文化的宗旨。(七)向社会提供卓越的专门职业服务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特别是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使得现代图书馆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作用被逐步放大。人们在检索自己所需要图书或其他文献的速度与便捷程度上,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这无疑进一步凸显了图书馆在向社会提供专门服务方面的作用。(八)实现这些价值的协力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时代,图书馆功能也得以升级换代,其作用远非往昔可比。而以上各图书馆价值的体现与价值整合,也在网络背景下,变得更加便捷与可行。可见网络与智能终端的出现,并非改变了图书馆的核心功能,相反,她使得图书馆的诸多核心功能变得更加强大,其价值实现也变得更为简单,从而可以惠及每一位读者。

二、网络时代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路径探究

网络时代实现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有效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提高图书馆从业者待遇,强化图书馆服务质量

图书馆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内含较大玄机。如何服务好广大读者,使其在图书馆里学有所成,不虚此行,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较专业的职业素养。因此,强化图书馆从业者的职业意识,提升其专业服务水平,使其努力践行图书馆的核心宗旨,使图书馆工作上质量、上水平,这是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的的基本路径,是实现其核心价值的必由之路。(二)同一城市图书馆结成图书馆联盟,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同一区域图书馆之间一旦结成图书馆联盟,往往一个硕大无比的巨型图书馆群随即诞生,其馆藏量也随之以几何级数递增[5],其所能提供的图书馆服务往往是单一图书馆无法企及的。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法,虽然各图书馆均制定各种工作规范与条例,有各类文件对其作相应规范,但均不具备法律效力,且随意性大,干扰较多,需要通过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图书馆联盟的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方能确保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合作内容与形式等,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三)加快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虽然传统的纸质书籍仍是图书馆信息载体的主流,但是,应该看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知识、信息将采用更加科学的存储方式。而数字化的存储方式不仅利于存放,节省图书馆有限空间,在其利用上往往更加便捷高效。目前我国的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也在加快,但与读者的需求相比,仍显滞后,需要加大投入。(四)着手筹划并建设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筹划建设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是每个图书馆人的梦想,大数据时代,建设移动图书馆及手机图书馆的硬件、软件条件正在逐次完备,可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相信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时不我待,如何早日建设这一超现代化图书馆,依然是横亘在图书馆人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五)借助云计算,打造智慧图书馆在数字化技术应用与现代图书馆实践方面,现代图书馆业一直以较为超前的姿态,引领者其他行业。国内外图书馆从业者们在探索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方面,一直有着让人称道的作为,图书馆云计算应用即为其中的一例。可以预见,当诸多桥梁逐一建成,智慧图书馆也将最终践行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宗旨,而其建构也将是践行图书馆核心价值的最终途径与选择。(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田华,嫣喜爱.WEB2.0环境下图书馆核心价值的实现与提升[J].图书馆,2008,(04):9-12.

[2]林强.对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2010,(0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