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0: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对策建议
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我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确保课题研究常态化。
(一)转变观念、明确思想,建立常态化机制。
首先,帮助教师明确教育科研与教师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关系,树立“教育科研是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的观念,知道这不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需要,而且是学校管理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使教师对课题研究更加重视。其次,让教师明确,我们不必像“术有专攻”的专家们那样开展研究,不要一提到课题研究,好像就必须是他人从未做过的,研究的成果最好是要“填补某一空白”或者必须是“实验研究”的,片面地认为,只有这样的课题才是“有意义的”,才是属于“规范的”研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教育研究者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有别于专家的研究。“教师研究的课题应该是自己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应该是自己有兴趣去研究的、与改进和提升自己教学实践相关的问题,而且是确实需要以课题形式深入开展研究的问题”;“对幼儿园教师来说,从自身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是其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思想”。
课题研究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建立与之相对应,适合其发展的研究制度。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决定效果。为了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也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我们还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制定了课题研究考核机制:每月填写《课题实施记录表》,把课题实施过程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最原始的宝贵资料;在实施课题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大家各自提出问题,再找出具有共性的,一起商议讨论,形成《每月一议》;最后每人根据自己课题实施的真实情况,每月撰写科研随笔,每学期撰写两篇科研论文。
(二)加强过程性研究,从小处入手,细化子课题。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在幼教领域中存在着举不胜举的问题,研究者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是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进行一一研究的,而是只能从中选择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予以研究。因此,在确定课题后,首当其冲的便是要对课题中所面临的诸多实践问题做一番的梳理与分析,以判断哪些是属于迫切需要解决的、能够解决的重点问题。对课题所涵盖的若干具体的“小”问题进行逐一分解,并根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者的主客观条件对所分解出来的这些“研究问题”进行分析,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后,再对所分解出来的具体研究问题进行增删,保留与课题研究目标有关的“主干”,而去除其“枝蔓”,形成各个子课题。例如,我园这学期的课题《幼儿园家园沟通的途径和策略》,就是根据老师和当今家长沟通之间出现的问题而确立的课题,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又把它细分为五个子课题:《对各年龄段幼儿家长沟通心理特点的研究》、《对老师各种沟通方法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方法多样性的研究》、《对沟通人际密度所产生效果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对建立网络家园沟通平台的研究》。一学期实施过后,我们发现,有些子课题的内容有所重复,有些子课题的内容不易实施,又把子课题改成三个:《对沟通的途径方式多样性的研究》、《对不同类型家长沟通针对性适宜性的研究》、《对沟通技巧及沟通语言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这些子课题很“小”,但指向性明、实践性强、周期性短,因而便于施行,实用价值明显。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一种方法、手段,又是一扇思想、智慧之门。这扇门有些窄,但耶稣告诫人们“要走窄门”,由此入门并出发,将走向宽广,走向顶峰。
为确保子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还做到“四保证”。保证学习时间:将自主研修与集体学习培训相结合,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的科研学习,平时进行自主学习。保证学习内容:将自定学习主题与引导性主题相结合,每次科研活动,确定一个共同的学习主题。保证学习形式:将教研组学习与学习型小组相结合,学习型小组的确立,可以是相同子课题成员组成的,也可以是由有共同问题的成员组成的。保证研究效果:将绩效评价与自查反思相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思路是这样的:
一、专家引领,指导实验班教师的研究工作。
凭借专家的理论优势指导课题的实际操作者――教师――则是使课题顺利进行的重点之一。针对我园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先请相关专家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实验班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教育新理念讲座”,让教师们把新的理念贯穿课题的研究中、从新的角度审视课题的切入点:为了使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我们定期邀请专家对实验班的工作进行阶段性评估,专家们与教师充分交流探讨,及时调整方案,鼓励教师们在研究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个性尝试。
二、相互渗透,把保健室和实验班的工作结合起来。
请保健医生对教师们的体育活动设计提出专业意见:例如,体育活动的强度是否适合小班幼儿;什么样的活动密度才能有效的对小肌肉群起到锻炼作用;不同年龄阶段的肥胖幼儿应如何区别对待等。
三、家园携手,既培训教师也培训家长。
由于地处经济落后的西北地区,大部分家长依然认为幼儿园就是小学教育的“预科班”,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应放在学习识字、数学和英语上。这种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观念曾经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拦路虎。各实验教师利用家长开放日和亲子园活动向家长们讲解课题内容,举办“您也应该了解幼儿教育新理念”的讲座,使家长们逐渐转变了观念,在相关的研究范围内,开始理解并能主动配合体育活动工作的开展。
四、发扬特色,把军体活动和普通体育活动结合起来。
鉴于我园是军队幼儿园特殊优势,实验班的教师们设计了一些富有军体特色的活动,如:小小工兵连、小小救援队、小小消防员、勇敢的小兵、军营小花等,面向中班和大班开展了军训,极大的提高了幼儿的兴趣,并且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方法是这样的:
1、把保健室和实验班教师的工作结合起来。
2、把专家指导和实验班教师的工作有意义地结合起来。
3、把培训家长和培训教师结合起来。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幼儿园体育规范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1、探索开展体育活动的最优时间安排和场地利用,逐步形成较规范的幼儿园体育活动模式。
2、使幼儿形成可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指导下自觉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
3、提高了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开发、运用新的体育活动模式的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与研究,我们深切的感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无论是对幼儿园、对参与科研的教师、还是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而言,可用“收益匪浅”四个字来形容。
对幼儿园而言,建立了园本体育活动教案集,成立了教师自制体育活动器械素材库(收集的废旧材料和已完成设计制作的体育活动器材)。
何谓整合?整合,也称为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他们成为一个整体。基于这一认识,结合我园科学与体育整合课题研究的现状,就如何渗透科学与体育整合性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科学与体育的整合,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园科学与体育整合创新发展的活动中,圈、球、沙包、盒等都是常见的器材。在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他们都选最感兴趣的来进行活动,使常见器材发挥新功能。我经常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当器材,像报纸、奶粉罐、纸盒、布条、各种饮料瓶等。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以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这样既可从小培养幼儿的朴素意识,又可以器材为媒介引导幼儿大胆创造、主动创新。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动中探索、在玩中学习,能大大激发幼儿对科学与体育整合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如:有一次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对玩呼啦圈很感兴趣,我就启发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他们有的把呼啦圈当作小汽车方向盘,把“汽车”向前开、往后开、转弯、倒车,还想出了打气、修车;有的幼儿几个人合作把呼啦圈连接起来,把圈套在身上一个拉着一个变成一列火车,练习走、爬,一个跟着一个走,锻炼了平衡能力。幼儿还想出了跳圈、滚圈。还有的孩子把呼啦圈当作小动物的家,做起了“小兔找家”的游戏。看到幼儿的创造我很兴奋,非常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创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玩的快乐。通过培养,锻炼出幼儿拿到一种材料就能想出许多种玩法,开发出他们的多种运动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幼儿更好地去实践和探索。
二、科学与体育的整合,是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体现在内容整合上。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将幼儿的体育活动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例如在“纸绳力量大”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观察干旱图片,告诉他们某地发生了旱情,需要我们运水,但是只能用餐巾纸来运水。让幼儿尝试餐巾纸拧成纸绳,用纸绳提一桶水运到灾区。有的幼儿能用纸绳提水运到灾区,有的幼儿纸绳断了,水运不到灾区,这样就引出了如何按照不同的纹路拧成纸绳,纸绳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在发现了这一不同之后,幼儿会非常想知道为什么有的餐巾纸拧的纸绳会很结实。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两种不同的结果都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断的纸绳打开后,餐巾纸很容易撕开;而没断的纸绳再打开进行撕纸,餐巾纸很难撕断。幼儿再一次用自己制作的纸绳提水运到灾区后,我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做一条更有力量的纸绳?让幼儿理解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纸绳的力量会更大。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用自己小组一起做的纸绳合力提一桶更重的水运到灾区。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本次活动中,都是幼儿自己在操作实践。提水桶环节也是幼儿最喜欢的环节,这些都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与方法,并从体育游戏中获取了科学知识,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从探究体育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关键词]幼儿园 主题课程 本土化
幼儿园的主题课程种类繁多,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升了全民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多的人对幼儿的教育进行研究。我国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本土地域性的社会资源,如何将文化从小传承,如何将我国古老却又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指导意义的文化传递,这是我们幼儿教育者需要重视的一大重点。
幼儿从早上入园到晚上出园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作为幼儿教育的我们该做的是如何充分地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幼儿,在适应其身心发展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将本土化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形式与方法传递给幼儿,使其在游戏、娱乐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随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方式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这样的教育理念:生态、开放、创新、终身教育。由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课程改革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资源的丰富不仅能够增加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而且也可以很好的拓展幼儿教育的空间,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近年来,很多幼儿园开始尝试通过本土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来增加幼儿园主题课程的内容,开展更多的本土化的主题教学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一、丰富的本土化资源主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以便于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探究本土化的主题课程,就是在不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本土化的地域文化、民俗、民风及发展现状的熏陶及学习,通过让幼儿自行观察事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等,来开展与幼儿发展相整合的活动。
1.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的学习与熏陶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他们事迹对现今人类很多方面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总理,今日事今日毕;雷锋的故事,做好人好事,不图回报;王二小放牛,不怕牺牲,保护村民。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秀事迹可以通过课堂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幼儿,通过故事情节的丰富,也可加入一些图片说明,给幼儿形成一种较直观的故事内容的了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其形成优秀的品德,激发其爱国主义、爱家乡的情感。
2.民俗习惯于地域游戏的掌握
在我国有着各种民俗节日,都有着不一样的庆祝方法。比如,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这些民俗文化的传递及学习,可以增加幼儿对我国庞大文化底蕴的学习及了解。同时可以让幼儿参与到民俗习惯中,真正的体会民俗的魅力。
我国不同地区还有着不同的乡土游戏,如跳皮筋、跳格子、打荞麦、丢沙包、木头人、藏猫猫等,通过这些游戏的玩耍,可以使幼儿充分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及具有家乡特色的幼儿游戏。
3.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遗产
在我国不同地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北方的吹糖人,山东海阳大秧歌等。根据幼儿园所在地不同,可以带着幼儿感受临近地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情感。
二、新课程思潮下的幼儿园主题课程本土化实施的方法及要点
主题课程又称“核心课程”,就是围绕生活中的某个主题设计的课程,是指以儿童生活的主题为轴心(中心、核心)设计的课程。
在新思潮课程的影响下,幼儿园主题课程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主题课程关注的重点是儿童在想什么
只有充分了解这个阶段幼儿思想的主要趋向内容,我们才能设计出适应幼儿的课程内容,通过课程的设计来达到目标的实现。
幼儿这个阶段好奇心很重,无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都会问为什么,基于这个特点,在安排我们的本土化主题课程时,要选择那种更能引起其好奇心的主题内容。比如,在讲小时候的故事中,对古诗“锄禾”内容的深入了解中,明白了大米饭是怎样来的,可以引导幼儿回家去问父母自己吃的米饭是怎样来的,通过一问一答中了解米饭的由来,也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从而养成不浪费粮食的好习惯。
2.课程实施的方法要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课程内容的选择很重要,实施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基于幼儿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课程的设计要让幼儿直接参与进来,通过活动、游戏、动手操作等来达到让幼儿的身心进入到课程的整体活动中来,要引起幼儿的兴趣,绝不能枯燥地传播、传递。
比如,本土游戏的玩耍,要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其中,充分体会这种乡土游戏不同于现今的高级玩具及一些游戏机。藏猫猫游戏,一个是锻炼了幼儿性格中的耐性,只有在数完一定的数字才能开始寻找同伴。在寻找同伴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幼儿的观察力,通过观察周围环境的不同及变化来确定同伴的位置。
在木头人的游戏中,可以组织幼儿一起在游戏跑动中锻炼了身体素质,也同时锻炼了幼儿的自制力,自己变成了木头人就要不许说话、不许动,只有在同伴的“救活”(身体接触)下才能改变姿势。
3.互动是主题课程的中心思想
幼儿不同于入学后的儿童,他们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活动为主,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幼儿本身。只有在良好的互动、配合、参与下,才能调动起幼儿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才能在活动中将知识传播,将教育目标达成。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参与,自己动手操做尤为重要,只有他自己亲自动手操作了,他才真正明白这一过程的实施,才能记牢这个自己操作的结果。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他也将体会到与老师、与小伙伴之间的伙伴关系、配合关系、合作关系、交流关系,也锻炼了与同伴间的沟通能力。
三、结束语
幼儿园主题课程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课程内容上将本土文化引进幼儿园的主题课堂里,这样幼儿从小就能了解本民族的起源与发展,知晓本国的传统文化,也为培养传承民间文化的新生力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课程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养成各种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也促进了幼儿的各种认知、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发展。主题课程内容的丰富,也能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玉凤.幼儿园主题课程本土化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1,(28):17.
三、研究对象:小二班全体幼儿
四、研究时间:2005年9月-2006年6月
五、研究方法: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七、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5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二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
第一阶段(2005年9月——2006年1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在课题开展初期,嘉裕幼儿园对开展课题研究存在很多困惑,感觉无从下手。新景幼儿园首先帮助嘉裕幼儿园开展课题剖析,梳理具体的研究问题。向老师发放问卷,收集老师们的困惑,如“什么是低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从哪里来”“如何收集,如何使用”“如何规划区角”“什么是高低结构材料”“什么样的高低结构材料配比,更适合幼儿的发展”等等。接下来开展园本培训,在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基础上,逐步厘清本课题中“高结构材料”“低结构材料”“合理配置”等核心概念的定义,以此为突破口,对课题研究方向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然后,结合幼儿园自身特点,确定研究的切入角度。课题的开展需要比较稳定的研究团队,所以幼儿园先选定大中小的段长班级为试点班,初步展开研究。经过这个过程,到课题正式启动时研究团队已经做到目标清晰、分工明确,课题组成员还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研究兴趣认领了具体任务。
第二步:引路子――加强示范引领,步入研究正轨
课题开展以来,根据各个园所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我们将公办园新景幼儿园、集体办园欣高林幼儿园、民办园嘉裕幼儿园三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组织起来,成立了学习共同体,通过出点子、引路子、做示范,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开展课题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低结构材料的玩法具有多样性,与之相关的教育目标也呈现多样性。但是,由于老师本身对材料的多种目标没有做任何思考,就出现了区角游戏玩法单一、孩子的游戏水平缺少递进性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摆弄一会儿就不想玩了,区域活动无法延续开展。又如,中班年段的孩子收集来牛奶盒,孩子们只会将牛奶盒用来垒高,游戏水平没有进步,孩子兴趣不浓,牛奶盒变成一堆垃圾……这时新景幼儿园首先起到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向片区开放区域活动,通过事先分发区域观察记录表,引导参与研讨的老师们学习观察材料如何体现各年龄段各区域的活动目标,如何针对孩子的个别差异创设有层次性的材料、分阶段投放材料等等,然后组织研讨,让民办园教师对区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在这样手把手出点子、引路子、做示范的带领下,欣高林幼儿园、嘉裕幼儿园从模仿到思考,逐步走上开展课题研究的正轨。
第三步:架梯子――搭建学习平台,做实研究过程
公办园新景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开放,让民办园老师们感触很大,对区域游戏有了全新的认识。接着新景幼儿园和新高林幼儿园到嘉裕幼儿园分班详细指导,并实地研讨,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嘉裕幼儿园的班级空间场地小,建构区、表演区放在班上不合适,建议嘉裕幼儿园开发公共空间,利用走廊、小楼道、大厅、寝室,把空间还给孩子;有些区域,如桌面的操作拥挤,孩子会互相干扰,建议充分利用地面、柜面、墙面操作,把空间扩大,便于区域活动合理有序地开展,使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最大化。紧接着嘉裕幼儿园参与到新高林幼儿园的区域观摩研讨中,回来后,嘉裕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如投放的材料目标性太强,为操作而操作,忽略了材料的游戏性,这种材料带给幼儿的是被动的、机械的操作,使得幼儿没有自主活动意识。针对问题,三家园马上开展了低结构材料不同玩法的研讨。思考“如何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调整材料”“大班科学区材料如何投放”“美工区材料的规范调整”等问题。通过研讨找出对策,幼儿园实践出许多好的案例,如“低结构材料的多种玩法”“瓶盖的多种玩法”“扑克牌的多种玩法”“同种材料的递进性玩法”“一次性筷子的递进性玩法”“高结构材料的游戏性玩法”“扔骰子说数字”等等,投入到日常的区域游戏中去。就这样,幼儿园经常“架梯子”,通过手把手帮扶,输送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活动案例,不断做实研究过程、提升研究水平。
第四步:结对子――结对帮扶模式,产生乘数效应
新景幼儿园每周定期到嘉裕幼儿园,针对幼儿园的区域环境、材料投放与主题整合、园公共区的创设上加强指导,并通过跟班蹲点,一对一帮扶,分年段进行研讨、评价、交流等,及时解决研究困惑。主要做了几大调整:一是走廊的充分利用。原来班级走廊是空的,看不到孩子玩耍,班级里又显得拥挤。调整后,三楼大班走廊创设操作性强的剌绣坊、编织坊、绕线坊、木工坊,很受孩子喜欢;二楼小班走廊创设了适合小班操作的墙面,如“来来往往”、小超市、扣扭排序等。二是格局调整。二楼中厅原来是彩绘吧和阅读吧,经指导,把阅读吧调整到班级,中厅全部布置为巧手彩绘吧,整体协调性更强,区域之间互不干扰,保证幼儿在合理的环境下进行区域活动。三楼中厅是梦剧场,原来只提供几把椅子,让孩子坐着看表演,孩子们无事可做,嬉闹不停,游戏无法进展。经过调整,大厅把剧场后台呈现了出来,孩子们可在剧场的不同区域自主设计服装、选择服装、化妆、选择饰品等。当台上孩子开始表演,台下孩子可以利用道具打节奏,很受孩子的欢迎。通过一次次的研讨与调整,区域活釉实稳步地向前推进着,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稳步发展,进步显著。
第五步:摘果子――分享收获喜悦,释放催化效应
一 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
1.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我们应积极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氛围。在幼儿园房舍四周种植花草树木,为幼儿开辟种植园地,让幼儿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各班设置自然角,老师们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更换自然角的植物,并要求幼儿观察记录;我园的废物箱分两种:一种是装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另一种是装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教幼儿将垃圾分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去,在国内外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幼儿园应积极主动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幼儿园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机动性,为了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有意识地渗透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采用多媒体、看碟、讲故事、唱儿歌、游戏、绘画、实地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学习有关水的知识时,我们就从过去单纯地让幼儿了解水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记忆有关水的抽象概念的教学形式,转变到着重让幼儿认识: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之一,水的污染对我们生活乃至全部生命体的影响,水质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育过程不只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观察杯子中自来水是什么形状、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还要让幼儿观察比较现实中的各种水,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气味,使他们产生疑问,探究为什么水会有这么多的变化,通过了解人类发明的各种水利装置和水利设施,加深人与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利用以水为主题的诗歌、绘画作品、音乐、舞蹈、电影等,丰富幼儿对水的感性认识。
二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
在幼儿环保教育问题上,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加强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呢?
1.加强自身的环保素质,事事处处为孩子树榜样
父母平时应多阅读一些有关环保的书籍,收看相关电视节目,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多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的环保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素质;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2.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面对远离自然的孩子,家长应怎样做呢?我认为,保护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尤为重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为孩子了解、探索自然创造条件,平时,让孩子多看一些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及书画等,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多与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通过观赏自然景色,收集树叶、石子、贝壳,捞养小蝌蚪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欢乐,从而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树木花草、动物的爱惜。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外出游玩时,给孩子准备一个塑料袋,把果皮、塑料袋等装在一起,再扔进垃圾桶。总之,在点点滴滴的环保教育中,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得到培养。
三 社会应积极为孩子营造环境保护的氛围
1.新闻出版界应注重环保教育
新闻媒介是对全民进行环保教育最重要、最生动、最富有影响力的工具。多开辟一些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这些家喻户晓、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多出版一些如《地球家园》、《21世纪不是梦》等生动形象的环保科普读物等。一方面,让儿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汲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儿童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在环保日要紧扣某一环保专题,深入开展有效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环保宣传教育。
2.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组织一些环保活动
环保活动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即可反映当地的环境特色,也可结合“纪念日”主题进行。
传统的幼儿园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教师负责讲,幼儿负责听和做,所有的话语权几乎全集中到教师的手里,幼儿所存在的疑问大部分都不敢提出,形成长期的疑惑。而且在幼儿教育当中,很多教师倾向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常识的讲解部分就显得十分缺乏,导致幼儿一开始耳濡目染的就是书本知识,而他们最感兴趣的恰恰是生活中的常识,这样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无法达到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首要目的。近年来,随着教育体系和模式的整体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教育界对幼儿园的教育更加倾向于提问教学,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甚至可以说,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在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教师提问活动中,教师可以以活动内容为穿插,通过对常识及幼儿所关心的话题的提问,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上学习的课堂,并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回答,加强幼儿与教师的交流,促进彼此间的配合。
一、互动下的教师提问在幼儿教学模式中的意义
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刚刚有认识世界能力的时候,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并且渴望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而在幼儿园中进行科学的教学活动就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可以带领他们认识社会和生活,顺利进入义务教育阶段。但是,这些活动大都是以抽象性游戏为主,如果仅仅让他们乐在其中,他们可能并不能掌握什么,因此,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所以就出现了现有的基于对话的教师提问教学。教师提问教学主要是指在进行科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以活动的内容为题材,进行各方面的提问,同时,题目应切合实际,便于幼儿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提问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进行活动,在幼儿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主动地向其询问,并把正确的答案或者解决方式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除此之外,通过教师提问也可以使学生敢于大胆与老师进行交流沟通,主动提出疑惑和不解,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自觉的发展,如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教师与幼儿的感情交流,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一种学习上的依赖感,从而使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人。
二、以对话为基础的教师提问的具体实施步骤
在科学的幼儿教学活动当中,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整个活动的主人公,而应该以幼儿为基础,提出的问题也要符合幼儿的思想,便于他们接受和认可。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要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他们的想法,并对他们的抽象性思维进行适当的鼓励和指引,不能一味地反驳或批评,这样的教学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意义。其次,由于教师提问教学是以科学的教学活动为前提的,教师在课前应根据孩子的习性对教学活动进行创设,不仅要有趣味性和可玩性,同时要使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最后,科学活动中的提问应当遵循符合情形的原则,不能突然提问和教学活动无关的内容,而且教师提问也要选择恰当的时刻,从而促使幼儿产生回答的欲望和求知的理念,形成一定的学习兴趣。
三、教师提问对开发幼儿思想的重要作用
由于幼儿的思想正处于发展的阶段,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也处于最强的时候,教师的合理提问会很自然地使他们融入其中,并且乐意朝正确的学习方向走。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当是十分开放的,没有固定的答案,方便孩子进行探讨和争论,最后给予一定的解答。幼儿的思想是千奇百怪的,他们喜欢按着自己的思想去发展,因此,教师的提问就可以激起他们自我提升的心理,产生探索的欲望。在回答的过程中,由于幼儿的思想各异,教师应当不厌其烦地进行一一鼓励和指导,使他们养成主动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
时代的发展必然导致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基于对话的教师提问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幼儿对教学事物的感知,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同时便于教师教学的开展。但是,其在进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切实的要求,需要老师多方面的配合,因此,教师提问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为幼儿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2010年4月,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正式启动。在总项目组的带领下。幼儿园研究团队历经三年,于2013年4月完成阶段研究工作。这期间,形成了《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以及子项目研究成果《让评价成为教师的专业行为——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质量监察与管理的研究》《基于“思优”价值的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理想课程的执着追求——幼儿园游戏课程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等一批具有引领实践作用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作为学前教育内涵发展的一面旗帜,不仅对经历其中的项目幼儿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一批锐意改革、具有课程意识和课程领导能力的园长和教师在项目研究中获得了成长,而且项目的实施过程是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核心内涵不断深化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反思与对规律的总结,将成为指引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未来发展方向的航标,对促进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为什么开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与发展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关系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问题,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激发基层幼儿园的活力,并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如何开展研究
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
1.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的指导思想,采用“研究一开发一试点一推广”的工作模式,达成如下目标:探明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实施、完善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评估方案,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假设
在设计总体框架时,我们重点研究并厘清提升课程领导力最核心的问题,由此确立研究的假设,并将这种判断衍生到项目的总架构与子项目的行动研究中。
本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设:第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规划、设计课程以及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吃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园本化的精髓,园长的思考力、规划力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全体人员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体员工包括家长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专业自觉。第三,营造适合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有利环境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3.内容框架
该项目研究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性认识与行动策略”作为整体目标。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为具体内容,架构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必选项目”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课程方案编制的思考、基础性要素、实践性要素、更新与完善、案例与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课改基地幼儿园以及市立项幼儿园承担,每所幼儿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中选择一个切入点,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自选项目”有6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研究内容,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遴选,又根据研究的假设,最终确定10个“自选项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操作手册编制与施行的研究”“幼儿园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由10所幼儿园承担子项目的研究。
4.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我们具体采取了聚焦问题、点面结合、专家指导、纵向衔接(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横向贯通(每个子课题之间横向联系)、强化过程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过程与实践探索
项目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要明确研究从哪里切入以及该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要把全体实施者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找准并分析阻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
研究始于幼儿园中的真实问题。比如,从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提炼的问题是:(1)如何落实课程理念(核心价值)问题,并使之成为联系课程各要素的纽带?(2)如何使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变为“应用性”文本?(4)如何进一步彰显园本特色?(5)如何将“系统化”课程文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如,南京东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家长资源流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固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周边资源通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节日活动与学习主题活动的平衡与整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幼儿园要探索的真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从现状调查人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使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从文献资料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对关键概念的诠释。例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项目研究中经历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献研究,包括对有关儿童需要的文献进行再研究,获取了能解决“儿童需要高满足”质量观实践化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儿童适应的界定,随后梳理了对本项目价值最大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所有项目幼儿园根据总项目组整体工作要求,均要对国内外本项目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这些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断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
项目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清晰、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本研究最大的难点也可谓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某个“点”的研究,形成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与机制。而项目幼儿园起初还是用惯性思路搞研究,比较注重项目研究的本身,没有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联系。
要调整研究思路和确立与总课题相一致的研究重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对原有思路的颠覆。对原有内容的调整,对已有经验的放弃。当幼儿园项目组陷入沉思、困境时,市项目组及时组织了项目研讨、交流、评价活动,尤其是中期评估,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质疑、对话、交流等环节,对各幼儿园的项目研究方向、重点及与实践的适切度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引导幼儿园着重思考子项目与总目标之间、与幼儿园实际发展的有关目标以及重点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与内容作出适度的调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着眼“技术路径”,不断明确研究定位与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幼儿园既要有关于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行进中承上启下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技术路径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明确项目研究在本阶段的可操作的目标、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研究的主要路径。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聚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厘清幼儿园项目研究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把项目研究的目标置于幼儿园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中进行长远考虑,厘清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3.伴随“过程反思”,不断跟进实践行为与策略
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一样,园长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杂,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停留在问题表面。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明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点在哪里,可以从什么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等等,伴随“过程反思”,找到规律性的领导思路与领导方法,把研究内容转变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内容以及操作程序,进而有效地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观点
三年来,基于问题的行动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是一个包括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士等的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2)园长在课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专业自省,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根本。
(3)促进教师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反思性实践,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4)幼儿园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幼儿在园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园本化体现。也是幼儿园文化和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重点突破、团队攻坚的策略,以加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从课程实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儿园“案例报告”阐明了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哲学。课程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方式。项目幼儿园对课程的探索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这种生机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幼儿成长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突破。
(2)瞄准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路径,梳理了自主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形成了有关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可玩性设计及集体教学游戏化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保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园长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园长直接统领保健室与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难点。
(3)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构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动态机制来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型的研训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炼了教师有效发展的三个定律——扎根于教师实践的需求,扎根于教师鲜活的经验,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反思。
(4)多途径保障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争取园外资源支持,为“我”所用;在“互动、共建”中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内资源。
(5)攻坚克难,夯实评价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做实评价底部;寻找评价研究突破点;创新机制,构建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
(二)实践效果
1.实践中的变化
(1)园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重视对课程计划的整体性思考与规划;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全面地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更注重细节,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内涵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与此同时,园长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氛围正向着民主、开放、沟通、合作转化。每所项目试点幼儿园都形成了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并优化了课程教研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教师发展文化初步显现。项目试点幼儿园的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设计、评价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逐渐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关注群体合作发展。而幼儿园管理者则以服务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这种教师发展文化的培育,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项目研究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实践研究历程提升了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关注度。
(4)研究成果对其他幼儿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采用开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通过展示交流等途径向全市幼儿园宣传、推广课程领导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与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项目组在思南路幼儿园、南西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举办了4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学到了项目试点幼儿园的宝贵经验,又看到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又如,市以及区县教育局结合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组织了68场展示交流活动,黄浦区教育局还组织了“幼儿园专场”,幼教界有2600余园长参加。这些举措给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同行分享了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的信息及阶段成果。项目组还围绕项目主题,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研究专著和项目试点幼儿园的经验总结类书籍等,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托幼》和上海学前教育信息网等媒体还作了报道,项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项目研究与管理上的突破
(1)整体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包括:必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自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研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课程领导力的所有方面,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除了完成必选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原有基础选择一个自选项目,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质。文献研究先行——从现状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重新修正计划——再次实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是在踏踏实实做项目,而不是“写”项目。
(3)注重机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体现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动态平衡的教师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教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与课程相连接的社会资源和资源活动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由此,保证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试点幼儿园在自选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儿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干预平台”“幼儿园保教活动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行等。
(5)项目管理上的优势。项目整体顶层设计先行,培训到位,对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指导意义;专家定点指导,使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依靠;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园长注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基层幼儿园教育实践人员三支力量的有机融合,使各个主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四、项目反思与展望
三年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已有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还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提炼项目研究中可视化的研究路径及普适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不仅要有理论性研究成果,还应有可推广的操作性研究成果,为全市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使更多幼儿园从中获益。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使研究变为“常态”,走向“自觉”
本项目研究虽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研究过程还不够从容,获得的经验还略显粗糙,很多经验还需经过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同时,对已梳理的经验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的管理制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不断推进项目研究常态化,形成自主的、自觉的课程文化。
由于实际操作中的PPT课件设计内容单一,缺乏生动性,未凸显活动重点等原因,造成了课件在活动中基本都是“播放器”的功能,没有起到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辅助教师解决活动重难点等关键性目的。
所以我尝试以小班美术《听风听雨》为例,来谈谈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在情境化美术活动中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二、实践研究
本次《听风听雨》课例改编自《小班建构式教材》下“天气我知道”主题的美术活动。如何让幼儿感知狂风暴雨呢?于是我们想到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风雨,让幼儿通过多媒体情境了解。
(一)多媒体课件之初体验――图像、声音组合失效
1.初次设计
在《狂风暴雨变出来》的初次多媒体尝试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一个喜欢风雨的晴天娃娃图像,利用有生命的晴天娃娃等待风雨的故事,加入刮风、下雨的声音特效来唤醒幼儿对风雨的已有经验,而狂风暴雨的印象则通过观看单独的动画视频来熟悉。
2.课件实施――无法进入情境
课件中出示晴天娃娃的形象,教师讲述着晴天娃娃喜欢风雨的故事,引出刮风下雨和狂风暴雨的声音和视频,看完后教师引导、“刚才听到的风雨声音是怎样的?”“还能怎么表现风雨?”幼儿的回答几乎都是单一的“雨是哗啦啦的”,表现动作时,一般都是用手挥几下代表下雨。到了绘画环节,幼儿随意地拿着工具涂抹,有的还说,我这是在给晴天娃娃涂色呢……
3.分析与反思
本次课例所用到的多媒体课件中,我们用到了图像与音乐的情境,但是为什么还是引不起幼儿的兴趣呢?
(1)静态图像乏味
娃娃的图像只是一张静态的图像,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生活中晴天娃娃并不是幼儿熟悉的卡通形象,自然在活动中也就不能引起共鸣。
(2)动态视频干扰
由于课件中运用的是动画片视频,干扰幼儿对狂风暴雨经验的接收,自然也就无法说出对于狂风暴雨的印象。
(二)多媒体课件之第二回――情节、背景的自然呈现
加入了人物表情的小石头形象变得生动有趣,同样的故事,课件中出现了小石头愁眉苦脸的表情,当教师问道:“小石头的心情怎么样?”幼儿一边看着图上小石头的表情,回答也变得五花八门:“难过、孤单、痛苦……”随着故事的推进,课件中出现了动态的雨和随风摆动的植物,所以在用动作与语言表现风和雨的形象时,幼儿说出“雨是细细的”“是一条一条的”……也有慢慢转的小风、激烈的龙卷风……绘画时幼儿作品不仅有单一的刮风、下雨,有些还有一边刮风一边下雨的创意场景。在评价环节,大家一起将作好的画送给小石头,课件中一直愁眉苦脸的小石头表情变成了笑哈哈的了,有个幼儿说:“小石头肯定很喜欢我们的画!”
多媒体课件中主人公表情的变化让幼儿的心也跟着一起变化,有了为小石头实现愿望的意愿,让整个活动更加连贯,更加自然,而风雨真实场景的出现,则将幼儿的回忆唤起,将自己所看到、听到的转化成经验的表现。
三、研究成效
通过本次课例的研究,我对于多媒体课件在情境化美术教育中也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
教育来源于生活,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同时和自己已有生活经验相类似的或真实的情境,使幼儿具有为理解主题所需要的经验,帮助幼儿自主在这一情境中进行探索。
(二)多媒体课件技术需追求有多样性技术的整合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从活动主题出发,力图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供多变与多样化的情境创设,也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完成意义建构。
(三)多媒体课件内容需要体现生动性
在课件中,我们运用的素材不再是单一的、静态的图片,而是将软件中自有的短线、椭圆等资源进行整合,制作出与Flash效果相差无几的下雨场景,让画面更加生动。在场景制作中,利用PPT特有的层次关系,让主人公的形象、表情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