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8 16:50: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思政课建设基本情况

篇1

(一) 学生基本情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网络的普及和文化的多元化等致使学生价值观发生较大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在问您对思政课教学是否感兴趣的问题中,有9%的学生选择回答反感;在问学习思政课程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问题中,有28.1%的学生觉得是为了过关,有11.5%的学生不知道;在回答“你认为思政课教学效果如何”的问题中,有15.9%的学生认为“较差”,在问您认为思政课程教学对您今后的发展有无帮助的提问中,有5.8%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虽然这些负面影响和不良的心态只是存在少数学生中,但是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消蚀了在信仰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二) 教师基本情况。高职院校教师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主体,肩负着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航线,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乃至职业教育成败。因此,思政课教师更需提高自身素质,应该起到先锋带头模范作用。据前一阶段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学历、职称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等。有少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不被学校重视,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趋于形势,以完成任务为目的,表现为教学目标的片面化、教学内容宽泛化、教学活动的形式化、教学评价的简单化,这样,导致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不大、动机不强,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缺乏教学质量鉴定机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是因为缺乏教学质量鉴管,没有一个健全的评监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基本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学部,建立了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都有教学督导部门,也组建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教学信息和学生对教师打分评教制度等。但是没有真正起到教学质量监督作用,思政课考核方式主要是学期考试为主,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学生考试过关,考前会划重点等多种形式给学生复习,考试难度不大,多数学生卷面分数较高,这种考核方式不能正确反映教学效果。目前没有校外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监督办法。因此,学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有不少教师感觉到教师教好教不好一个样。

(二)教学内容宽泛、教学条件受限。“05方案”实施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要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形势与政策,从教材来说,统一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优点是编写比较规范,而且每年都要修订,增添新的内容,注重教学目标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有序性。但是,根椐高院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较差,知识面较狭窄;加上,没有足够的多媒体教室授课,课时不足等限制,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普通高校至少要开72学时,高职院校一般只开36学时。所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一致认为,这本教材内容较多。此外,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较少,而教学内容一直刷新,因而,有部分教师感到授课有一定困难。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对策和建议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紧密联系当前高职学生的实际,不断加强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并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模式,才能确保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一)重视教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担任的课时较多,教学任务重。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学研究,要围绕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结合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将三门必修课的教学目标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以政治思想、公民意识、人生价值、职业精神等为系统要素,加强教学研究,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目的。没有科研的教学是没有创新的教学,所以,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以说课、听课、评课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聚集体智慧,自制适合本地区、本区域高职学生的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课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此外,要创造机会让思政课教师外出业务学习、进修培训、社会实践和参与学术交流;加大科研投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以科研的形式进行教学,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质量。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做”一体的新模式。思政课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承担宣传、灌输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是关键,向学生“灌输”党的理论,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思政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如把传统的书本教材转变为由声音、图像、文本等构成的动态教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信息灌输给学生。此外,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求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当今的理论热点提出一些问题、观点或案例,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各种思想得以交流,不同观点彼此碰撞,在相互比较中,学生的思想见解得到丰富,创新意识得到强化,思考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得到增强,教学目标得到实现,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体现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篇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07-01

以人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为本,以此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以人文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指教育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使其具有平等性,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确保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制定的方针与教育手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其具有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其具有生活性,教育内容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使其具有实效性。文章从以人为本视角出发,提出了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坚持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从而大大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效率。

一、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坚持的原则

(一)三贴近原则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是三贴近原则的主要内容,这是对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应遵守的基本规范。[1]就贴近学生而言,高校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恋爱经历、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等内容。高校工作者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基本情况、不同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此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学生。就贴近生活而言,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和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大学生自身对外界事物接受的能力较强,好奇心较重,对一些事物的是非好坏还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尚未成熟。高校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这一普遍的特点对其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就贴近实际而言,高校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未来就业、买房、创新等重大实际问题,进行有条不紊的讲解和解决问题,以此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和目标。

(二)分层次教育原则

分层次教育原则是指高校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别看待,在这里分层次教育主要指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来说明。对于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工作者要积极鼓励这类学生为集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性格内向、胆小的学生,工作者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因此,坚持这一原则可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以人为本理念下的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途径

(一)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的考察和考核,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对思政课这类公共必修课一直以宽松的态度和形式加以对待,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说话,无视教师的存在。学校对此保持听之任之或者不理不睬的态度,让这一现象愈发严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学生自身的专业课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对学生的督促时,要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素养和品格修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征和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和突况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做出选择。

(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的变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展开工作。在这里,主要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方面来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政治教育而言,要在党的重要方针、政策、路线的指导下,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了解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其政治敏感度和灵敏度。就道德教育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向大学生积极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大学生要有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这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达到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环节,高校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内心动态,对一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予以排解和舒缓,从而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和态度。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在过去,高校教育工作者过分依赖课堂教学,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内容进行死记硬背,效果却不显著。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的主要群体,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中介和载体,在课堂上通过播放一些频、图片和纪录片,让大学生可以在这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的教育方式之下,以较快的速度和时间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内部的消化和吸收,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篇3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其教学中存在内容设计简单、行程流于形式等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阻力重重。当代大学生大多属于90后, 90后的大学生是个性。他们年轻、活力,具有创新精神,但是更喜欢标新立异,喜欢与众不同。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活力,但透射出冷漠;他们身上体现出创新,但透射出搞怪。90后是孤独的一代, 90后是缺少情感感化的一代[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常以团队、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运作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团队合作精神、和谐共赢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兼顾理性知识和非理性知识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

(1)授课教师确定选题,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进行研究,完成调查论文,调研报告。最后教师根据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种实践教学形式适用于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政策贯彻实施及效果等问题的调查研究。从经费计算的角度来时,最为经济实惠。从组织管理的角度,也最为简单轻松。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赖于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敏锐的观察力和高素质的科研能力。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组织的带领大学生到社会重点行业、企业、街道或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等地方进行考察调研,完成调查报告。这种实践教学方式有利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与第一种实践教学相比,具有更高的纪律性要求,可获得教师的现场指导。但是,参加活动的人数有限,活动成本相对较高。

(3)情景模拟。根据教学内容,模拟一定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从中获得启示。这种实践教学形式可以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扩大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2]。

(4)专题讲座、座谈。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成功人士或先进人物等,到学校做专题报告,就社会热点、学生关心的问题与学生现场互动。

(5)课堂讨论、辩论。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6)与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勤工俭学、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联系起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条件保障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指导力量、经费条件、基地建设等方面。

2.1组织领导

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中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分管校领导具体负责”。并成立“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负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表现出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度重视。

当前,由于生源问题,高职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学校的领导者都“聚焦”在不可回避的生存发展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国际形势复杂,不能放松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级领导也应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2.2教学管理

关于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问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完善实践教学制度。要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提供制度、条件和环境保障”。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也同时规定“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覆盖所有学生。”各高职应根据这些文件的精神,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真正地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到实处。

2.3经费条件

关于实践性教学经费,教育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明确规定应设立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实践性教学经费主要包括交通费、差旅费、讲课费、门票费、场地费。随着实践性教学参与学生数的增加,实践性教学成本也会越来越高。这笔教学资金最主要的来源是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但在具体的实践性教学中,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外援,增加实践性教学收入来源。如: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获得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资助,同企事业单位双赢[4]。例如,同移动公司的合作,可以使学生身穿带移动宣传标语的T恤从事实践活动,宣传移动公司的形象的同时获得移动公司经费的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学校有关部门的关系和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系和支持。

2.4基地建设

柳礼泉在《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一文中指出:“基地教育,就是利用地方教育资源优势,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是一种基于认识与感受的实践教学环节。”基地建设是开展基地教育的前提。基地建设要体现本地化、规范化的原则,深入开展基地建设。本地化是指基地建设要积极利用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历史文化等特征。规范化是指基地建设中教育基地的合法化、规模化,合作关系的稳定性、长期性,教育内容的代表性、指向性。随州职业技学院在基地建设包括随州高城镇“傅本发残疾人自强基地”,广水“单身母亲养殖基地”等在本地具有影响力的基地。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的路径

3.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各章节也存在重复的内容,必须进行优化整合。如:第一章可以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必然性、科学内涵、成果、意义”的线索进行整合,把中国化各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放在其他专题重点介绍;第一章和第六章都涉及“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可以只在第一章重点介绍;第六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都涉及“科学”、“教育””等内容,一定要避免重复;第八章和第十一章都有“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容,也要避免重复。可以把重复的内容集中在某专题重点讲解[5]。

3.2将理论热点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理论热点问题,如:“六个为什么”、“四个划清”、“七个怎么看”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如能充实到“思政”课精彩教案中,将使教学更具时效性和针对性。“六个为什么”可以与第一章、第三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四个划清”可以与第八章、第九章和第十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七个怎么看”可以与第八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五章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3.3课程评价与管理学相结合。

现有的“思政”课教材是章节式的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为了照顾结构的逻辑严谨性、章节的均衡性和前后呼应性以及内容全面覆盖性、学术权威性和表述的准确性等,存在着内容重复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教学。因此,精彩教案不能照搬教材体系,必须将其转化成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政”课精彩教案可以把章节式的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围绕中国化的主题、中国化的主线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点,把十五章设置成十五个专题,这十五个专题又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总论部分、思想核心理论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其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又可以分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政外交政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教育对象及实施过程所进行的价值评判[6]。“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政”(简称“思政”)课精彩教案,对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思政”课精彩教案的价值、特点、结构和内容。

3.4精心设计“思政”课精彩教案的结构

在把章节式教材体系转换成专题式教学体系以后,“思政”课精彩教案每一个专题的结构都可以从教学简况、教学过程和教学小结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首先是教学简况。这是对教学基本情况的简要认识和把握,包括授课对象、学时安排、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课后作业、阅读书目等。授课对象要把本专科区别开来,以此了解不同授课对象的总体情况;学时安排是指对每个专题教学任务完成所需时间的总体把握;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对整个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重点难点是教学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教学的主要方面,包括教材要求的重点和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采用的策略、方法和手段;课后作业是教师教学任务完成后为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阅读书目是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拓展学习任务,除了一些经典选读外,还可以推荐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教学简况最好安排在每个专题的最前面,以表格形式呈现,简洁明了。

其次是教学过程。这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布局,也是精彩教案的主体部分,包含了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实际上把整个教学流程都进行了安排,包括告知、导入新课、讲授、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教师归纳或点评、知识链接、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等。告知是告诉教学对象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导入新课是教师在新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注意和激发学习兴趣,既可以通过复习提问自然过渡到新课,也可以通过案例、名言、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讲授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它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环节,也是时间分配最多的部分;视频与案例是指通过播放视频资料、分析教学案例进行辅助教学的环节;提问、讨论及自学等,是指教学中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而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归纳或点评是指在视频、案例、提问、讨论、自学等环节完成以后,教师对其进行简要的概括和指点,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知识链接是指教学内容中涉及的知识点,通过专门的介绍以加深教师和学生的理解;时间分配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分配的时间;板书设计是对板书的内容、形式布局的设计,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

最后是教学小结。这是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总结和思考,包括教学效果、教学经验分析和改进措施等。教学效果是对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效果进行总结与评价;教学经验分析是在对教学效果总结与评价的基础上,对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经验总结,发现优点,找出不足;改进措施是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柳礼泉.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3]柳礼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西安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现状,找出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从而更好地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本课题组成员于2013年5月到2013年7月对西安外事学院、西京学院、翻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市的四所民办高校的本科、大专、自考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访谈为主。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760份,回收有效问卷708份,回收率为93.2%。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现状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

根据调查情况,大学生高度认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了解的并不深入。

为了了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整体认知情况,本课题组设置了三道题目“你听说过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吗”“你认为当前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吗”“你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吗”。第一个题目选择“听说过”的同学高达98%,第二个题目选择“有必要”、“非常有必要”的同学占到90%,而第三个题目选择非常清楚的同学只占35%。通过访谈也发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不完全清楚其具体内容。由此可见,从十七大以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任重而道远,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

2.对指导思想的认同现状

根据调查,大多数同学比较清楚指导思想的基本内容,并有78%的同学开始用的观点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理论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的思想整体上是良好的态势。但是当问及“是否信仰”时,65.2%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清楚”,根据访谈也反映出在当前,大学生存在信仰危机。而且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看不到的生命力,对的指导思想持怀疑态度。

3.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现状

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同学高度认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成绩,对于未来的发展大多数同学也是充满信心。多数大学生认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当问及是否赞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时,选择“不太赞同”、“不好说”的竟然分别占到31.7%和41.9%。可见,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关于共同理想存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4.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现状

根据调查现实,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对民族精神的认同上,大家的认同度非常高,97%的大学生都以自己是华夏儿女而感到自豪,92%的学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弘扬民族精神,发挥民族精神的纽带作用”。不过,在调查中发现,有4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爱国的方式“缺乏理性”。89%的大学生认可当今时代是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所有的大学生都认可创新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自己是否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大多数大学生选择的是欠缺,可见,大学生对时代精神的认同度并不高,而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现状

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根据调查发现,大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性一致认可,但是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在“您怎样看待考试作弊现象?”中,有39%的同学认为可以理解,只有29.1%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在“您怎样看待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只有40.3%的大学生选择“坚决反对”,在“您怎样看待大学生傍大款”的现象,选择“无所谓”“很正常”“可以接受”的竟然占到68.9%。可见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出现模糊的情况,并且知行脱节现象非常严重。

三、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因素的调查现状

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是很复杂的,本课题组从大学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家庭情况、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和效果、社会影响,四个方面设计可能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展开教育。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包括“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是否党员或者入党积极份子、是否学生干部”,“家庭收入情况、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政治面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思政课的授课方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态度”,“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多种价值观、功利的时代、网络化时代”等。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专业、政治面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功利的时代这六个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其它因素也有影响,但是不是太明显。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影响因素,专业因素较明显,其中,文科学生的认同要高于理科学生,认可度最高的专业是法学类专业,认同度高达87%,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最低的是体育类专业的学生,认同度只有49%,这和专业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和普通学生相比,大学生中的党员、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认同度较高,高达82%,比普通学生的认同度高15%。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对大学生的认同度影响也较高,父母有大学水平的学生的认同度要比其他同学高出21%。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9.1%的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受到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功利思想,多元社会思潮和价值观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的影响。

思政课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很深的影响。调查现实,大多数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太强,与现实脱节,不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学生密切关心的交友、就业等实际问题,教学方法比较单调,教学效果不好。93.9%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一般”或“不好”,60.1%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脱离实际,4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同学认为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要通过教学方法改革,找到更加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调查也现实,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每进行一次有效的方法改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就增加10%左右。

由此可见,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教育要和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家庭情况、社会影响、教学情况等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只有将实践性、实效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四、当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途径

根据调查现实,当前,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8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选择校园社团活动的占22%、选择学校党团活动的占18.9%、选择学校BBS论坛的占10%、选择各种讲座的占21.7%、选择其他学习材料的占8.9%、选择校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占12%、选择各类媒体的宣传的占51.8%、选择社会上的其他宣传方式的占7.1%。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包括多种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是主渠道,学校的党团和社团活动、各种社会媒体的宣传效果也很明显。

五、调查的结论

本文在对西安市的四个民办高校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主要结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学生高度认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了解的并不太深入。具体来说,大学生对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认同度最高,对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认同度一般,而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认同度不高,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

篇5

福建省2002年思政重点项目“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课题组进行了一年多的细致调查,走访和深入了解了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省内几所高校的网络建设和思政教育进网络状况,向高校师生发放问卷千余份,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基本掌握了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网络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课题的研究报告。

一、当代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

一份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0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8~24岁最多,占上网总数的42.8%;上网用户中,大专生占32%,本科生占45%,硕士生占6%。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及思政工作进网络的可行性,课题组对福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092份,其中以大学三、四年级学生居多,分别占37.9%和36.1%,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分别占5.6%和19.7%,还有个别五年级的学生,占0.6%。从调查对象来看,三、四年级相对一、二年级在运用计算机技术上还是对事物理解上更为成熟,上网时间更为固定。以下根据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等形式得出学生对网络认识和态度等问题进行分析。

1.大学生对网络的接触程度

经调查发现,被调查的理工科学生有26%拥有个人电脑,文科和经管类学生分别有15.7%和14.2%拥有个人电脑。有42.5%的学生几乎天天上网,43.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1~3次,从来没有上网的学生仅0,8%。在上网的学生中不管周末与否,一有空就上网的学生达38.6%,占比例最大。平均一周上网时间为5小时以上占5.8%,3~5,J、时占10.1%,1~3,J、时占41.9%,1小时以下40%,通过测试70%的学生对网络符号和语言比较精通,从中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

2.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对“我校推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有62.5%持“欢迎”态度,明确表示“不欢迎”仅14.3%;学生对“网页的实用性”要求最高,有58.2%的学生要求利用网页进行咨询、交流等,对网页的制作主观性、风格化、内容等要求均不超过20%,说明学生利用网络隐藏性进行沟通很感兴趣;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主页最感兴趣的内容”,有39.5%的学生对“网络心理辅导”最感兴趣,对“网络讨论”和“与辅导员交流”最感兴趣分别占30.1%和11.4%,说明我国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当今社会最需解决的是心理脆弱问题;有46.3%的学生认为“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可行,仅17.5%认为不可行;对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最为理想的交流方式为“面对面交流为主,网络交流为辅”的占42.6%,“网络交流为主,面对面交流为辅”的占18.8%,“面对面交流”的占16%,“网络交流”的占9.4%,说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双管齐下,既要继承前人传统的面对面说理教育,又要增强现代网络互动性亲和教育,使之相辅相成,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

3.学生对网络传播信息所持态度

对网上传播的内容,24.3%的大学生认为“是小道消息,看过就算了”,66.5%的大学生“凭自己的经验有选择性接受”,3.6%的大学生“非常重视”,4.2%的大学生“积极参与讨论”,1.8%的大学生“立刻传播”。调查还显示,5.9%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传播社会新闻,6.7%的大学生经常校园新闻,5.4%的大学生经常小道消息,58.8%的大学生经常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感想参与讨论,其余的不发表任何言论。这显示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不是一味接受或排斥,而是根据经验加以选取,同时借助网络与他人探讨或巩固或证明自己观点。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大学生们更多地承担了接收外界信息的角色,是“受众”。

二、网络思政教育的特性

从以上调查显示,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占中国大学生比例不断增大,网络将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有足够必要研究并根据网络教育资源对受教育者思想影响的特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1.网络思想教育的不可控性

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传统思想教育的教育者从信息源到信息传播过程始终受主观控制,使受教育者接收到的内容是经过“过滤”的纯净信息;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信息源和信息流动呈现出不可控制性。失去控制的网络使受教育者接触的大量信息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既有正面也有反面的,好坏难分。

2.网络思想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性

传统思想教育强调正面灌输,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接受教育者发出的指令: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而网络思想教育是潜移默化性,通过网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流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学生可以轻松地在BBS、聊天室等虚拟空间发表不同的言论,而教育者则要以客观、公正甚至科学、时尚的面目出现,这样才能与学生进行深层次沟通,并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潜移默化教育。

3.网络思想教育的互动性

传统思想教育很大缺陷在于受教育者是被动的,常常是“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讲”,至于教育效果如何,常常不得而知,教育者着重正确性而忽视个体针对性,使受教育者不能发挥主动性、能动性以达到自治效果。网络思想教育很大优点在于互动性,由于网络隐蔽性使受教育者可以恣意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需要等自主选择接收信息或发表观点。

4.网络思想教育内容广泛性、深层性和现实性

传统思想教育内容相对面狭、理论多、抽象化多、说理多,注重主旋律教育,缺少日常行为伦理道德教育;注重本国国情教育,缺乏国际视野教育;注重理想教育,缺乏现实应对教育;注重集体教育,缺乏个性培养。网络思想教育内容是把整个世界呈现在受教育者面前,不仅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不仅有本土文化,更有世界文化;不仅解决现实问题,更加注重探讨深层次问题,适合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三、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占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

由于互联网是管理难度较大的高科技传媒形式,一些西方国家把互联网作为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强有力的工具,把焦点直指向高校青年学生。面对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增强“守土有责”的阵地意识,构建网上思政教育新阵地,建立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网站,并且是真正为学生而设而不是当摆设。第一,要时刻抓住大学生的视野,让其乐意登录,乐意浏览网站内容,进而乐意参与其中互动。第二,要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个性,在风格上力求新颖独特、时尚又不花哨;在内容上力求广泛性、现实性和具体性,力戒空洞说教,尤其要关注学生中难点热点问题,既可以是社会上的也可以是校园内的,对现实问题不能回避而要积极引导。第三,应立足于校园网,兼收并蓄其他网站精华,密切注视整个网络新动向,使思想教育网站能成为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导向灯。第四,增强内容的思想性。思想教育网站是为用户提供思想源泉、进行思想交锋的地方,在内容上,应该重视理论文章的建设。一方面广泛搜集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理论文章,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撰稿人,力争让现实中热点的思想问题在网站中都得到体现及引导。同时,为了增强说服力,应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原则,采用多种观点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说话,将思想教育生动化、具体化。第五,建议配备专人负责信息采编,提高信息更新率,保持动态效果,使思政网站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网络。

2.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网络化的学生思政工作队伍,构建一堵网络教育的“铜墙铁壁”

目前我省思政教育队伍认识滞后,技术落后,人员编制、经费无保障,管理人员辩别能力缺乏敏锐性,分析能力缺乏客观性,因此,要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队伍建设是关键。

1)充分认识思政教育进网络的重要性,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真实有效。要全面了解网络发展的基本情况,保持思政教育工作的前瞻性;要加强思政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理论探索,并注重在实际工作中总结提高。要注意对网络教育深层次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确保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2)大力整合思政教育队伍的力量,提高网络技能和知识水平。首先高校要充分调动辅导员和校园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集辅导员、“两课”教师、心理辅导医生、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研究生及各校园网站长在内的网上辅导员队伍,实行轮流值班制,借助网络的支持,深入把握网民的基本思想状况,使思政工作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对网上辅导员队伍要精挑细选严把关。网上辅导员在网上既要代表学校在网上发表见解,又要对校园时事政策等问题进行导向,同时又要以普通学生身份上网,因而,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网民的思想世界,掌握工作的主动性。

3)应加大思想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大学城的空间优势,整合我省技术力量,发挥资源共享,创建“德育之窗”品牌。

4)要经常性地有的放矢开办网络技术、心理解疑技巧和法律法规培训班,提高队伍素质,以适应网络思政工作需要。

3.增强网络服务功能和渗透功能

1)规划建好学校主题网站

坚持全面性、广泛性、主动性和针对性原则,切实针对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问题,努力增强网上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突出栏目特色,开辟网上专题论坛

如开设校长信箱,使学生能直接与校领导对话,在全校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维护学校的稳定,拉近学校与学生距离,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篇6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对其实效性的追求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受到重视的。比如,2010年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设置调整中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和理念就是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为探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问题,研究组特成立教改课题组,以太原理工大学2012级1500余名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先后进行了三次问卷调查。第一份以教师教学总结的形式,设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小结调查问卷》。此次调查以分别发放学生为主和教师为主的问卷为主,辅之以面对面访谈的形式,通过5个问题对太原理工大学9名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进行了教学现场情景还原,调查的情景内容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设置等。第二份以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被访者基本情况调查、18个相关选择问题以及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第三份是在思政专业研究生入学复试加试题目中,设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问题。这些调查数据和客观资料对探寻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相关话题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一、教师对于教学实效性问题认识的现状调查

在个别访谈中,我们以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的数名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问题及面对教学问题的处理方法、教师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展开问题,集中汇总了研究生导师的观点。在对“教学效果实效性的认识”一题中,教师认为应把“重视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和“真正关注学生在政治理论课程学习中想学什么、能学什么、肯学什么”相结合,教学理论知识与“研究生教学应该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以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为原则,以提升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力为方向,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为宗旨”相结合。这不仅在主观上要求研究生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在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教授的知识与教学对象所期望的知识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效性。

在“对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的方法”问题中,教师提出了“教学内容是上课之根本,好的教学内容同样会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并激发他们自觉或者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进行研究的积极性。教学体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它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体系强调逻辑严密性、内容完整性、风格普适性。教学体系的变化有可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或正或反的变化和研究生教学内容体系安排应该本着两个方向,一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与能力水平,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观点。这种定位是基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提升思想理论和能力水平,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最终指导实践、验证理论,从而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根据统计,呈多元化趋势。“课堂面授”、“课题讨论”、多媒体工具、“学生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能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因素。但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使用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是否有助于增强学习效果方面,只有14.27%的学生持肯定态度,而选择“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学生多达86.82%,这充分反映出研究生不愿意参与课堂讨论与回答。此外,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从而降低了教师课堂活跃度,加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创新和改变了教学风格与方法,采用多媒体工具、增加学生考察环节。在问题“您觉得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效果如何?”中,有79.24%的学生认为效果好。种种数据表明,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的创新与与时俱进都带来良好的效果和不俗的反响,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生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形式上的改变的。

在课堂考勤环节上,有教师时常检查考勤,因为总有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原因不到课。有教师考虑占用课堂时间,所以很少点名,一般每学期两三次,有时候“迫于”学生的“强烈”要求才点名。有教师考勤采用两种方式:对统招学生抽查考勤,对工程硕士,考勤与实践结合。总体而言,教师的意愿还是偏向于轻松自由的授课环境,借此来挖掘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也体现了人性化的教学形式。

在考试形式环节上,教师考虑学生规模庞大、专业涉及范围广泛等因素,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为主,以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教师也充分认识到闭卷考试的弊端与不足,所以尽量使考试题型更加多元化,比如考试为主,作业为辅,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也有教师尝试采取开卷方式考核。

篇7

近两年来,****中学紧紧围绕**、市教育局创建“互联网+教育”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开展工作,通过科研切入,电教开道,以“能用、管用、够用、常用”为标准,积极开展行动,扎实做好“互联网+教育”建设工作。

一、基本情况

我校2008年建成校园局域网,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300m光纤接入到学校,现有学生机房9个,学生机558台,生均比达到8:1。2014年后所有班级都陆续配置了86寸触控一体机,并实现了100m宽带进教室。学校建成ip广播和模拟广播各一套,录课室一间,名师大讲堂二间,人工智能活动室一间,数字模拟实验室三间,学校安防系统一套,并依托电子资源网点使用及**教育云平台的推广,建立了名师工作室,达到了教师空间、班级和学生空间100%的开通率。

二、明确目标任务

(一)实施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培训计划。推进教育云平台深入应用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强化网络空间培训。内引外联,成立学校教育云应用培训团队,做好与**、**市培训团队的对接与合作。同时普及深化网络空间应用,为师生注册开通**教育云网络学习空间,建立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学习环境。

(二)促进“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名师网络工作室、创新素养与教育精品示范课品牌效应,积极探索创新素养教育。建立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创新素养教育培训研讨活动。

(三)开展数字校园达标建设。积极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试点,积极推动教师利用智能助手和情境化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探索,同时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基于**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全员智能研修,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综合运用,促进信息技术“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新常态。

(四)实现党建工作智慧化。建强网上党建工作阵地,增强线上线下立德树人合力,用好网络思政平台。

三、强化工作保障

1.结对保障:推进与上海市市西中学《关于“互联网+教育”合作互助协议》的落实与实施,加强与**一中、**三中等市内外兄弟学校在“互联网+教育”建设方面的共建互助。

篇8

为解决如何掌握诸多信息化手段,如何将信息化手段更好地融入教学全过程等问题[1],研究团队自2014年起开展了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2018年成功申报护理药理学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经过深入研究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与传统教学理念、方法的深度结合[2],构建了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即“线上—线下—行业”三位一体,“理论—实践—拓展”三段渐进,问题驱动、课赛结合、线上线下、过程评价互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现总结如下。经过多方调研,对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对从事岗位工作所需知识进行整合和序化,以用药护理所涉及的专项技术模块为主线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将课程内容整合为7个模块。针对7个模块的知识特点及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药物相关概念及处方等基础知识为第一模块,采用传统教学法;临床常见疾病用药等知识更新快且学生不易学懂分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模块,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受场地及设备影响,无法开展的实验项目为第七模块,采用行业情景体验模式,如借助模拟病房使学生真切感受岗位情景[3],从视觉上增强认识,进一步熟悉用药护理全过程(见表1)。课程组教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将不易懂、难讲清、看不到的解剖结构、药理机制、临床应用等细化成知识点碎片,以工作中常见岗位任务为主线进行可视化教学资源开发,通过课件、临床病例、动画、虚拟仿真、习题、测试等生动地呈现,再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模块任务,按顺序上传到课程云平台,让学生在岗位情景中学、在形象生动的案例中学、在小组辩论探究中学、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学。

1课程实施

1.1课前学习

(1)教师根据上一周期的测评结果,调整学习小组成员及各组学习任务单;在线课程学习目标、小组划分详情及学习任务单等。(2)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并领取学习任务单,明确团队合作者及本模块知识点。(3)学生学习由该模块知识点衍生出的教学案例,观看课件、视频、动画等,并完成课前测试。(4)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在线参与讨论并答疑。(5)学生完成该模块学习测评并撰写学习报告单(学习到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技能,还期待学什么)。

1.2课中分析

(1)教师针对线上学习反馈的问题,制订具体教学流程,包括教学环节、学生活动、教学时间、课程资源、评价方法及应急备选方案。(2)教师以易错题、学生线上咨询较多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与分析,采用虚拟人体仿真系统等教学手段,确保重难点可在课堂上予以解决与突破。(3)教师创设疾病模型,现场布置各学习小组实践任务,如辨识疾病,模拟病房等岗位情景,引导学生结合用药指导类App,小组合作探究,总结药物剂型、适应证及不良反应;检验学习效果,体验岗位情景,强化职业素养。如在讲解抗心绞痛药时,应用了9类App,并按疾病概述—药物种类—用药指导推荐—药单的顺序,分为痛心疾首辨绞痛、别具匠心对症药、明心见性巧指导、心开目明推药单的4个板块展开教学。(4)教师组织课堂实时考核,提醒学生上传小组互评及自评成绩。

1.3课后拓展

(1)线上:教师根据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课后知识拓展,如鼓励学生上传自己编纂的药理知识记忆口诀及宣传海报。教师定期答疑或联系资源库专家进行远程答疑,协助解决课堂上未完全消化的学习问题。(2)线下:教师依据学生在线时长、各种资源的浏览学习时间及学习报告单,定期收集师生意见,统计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及组间互评成绩,总结反思,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2混合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在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出现过将简单知识点反复渲染,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记忆的“表面信息化”现象,也曾因为堆砌种类繁多的信息化手段而被专家质疑,成为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唯一论”。通过反复召开研讨会,明确了适合用信息化手段表现的内容,除了药理机制需要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展现外,诸多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渲染,也需要信息化手段的呈现[4]。如在介绍药物双重性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寻找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和药品非法添加案例。课上通过视频展示2018年山东疫苗事件,强调药物安全对人民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展示作业作品,并在课后撰写读后感及制作手抄报。在介绍用药护理时,提前学习任务单,并在学习平台《毒魔》等视频,督促学生观看。课上,讲解吗啡的发现史、作用及用途,引导学生合理推导不良反应及中毒解救;课后,带领学生做宣传海报,深入社区向群众介绍药物滥用及的危害。除理论教学融合思政元素外,也尝试在实验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5],引导学生敬畏生命及关爱实验动物。在开始动物实验前,引导学生默哀3分钟,将平等、尊重、关爱的人文素质贯穿实验教学全过程;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撰写“感恩动物,善待动物”的文章,并举办征文比赛[6]。药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见图1。

3讨论

3.1个性化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调整学习进度,学生也无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且传统教学模式普遍重理论、轻应用,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7]。不同学生因生长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思想观念和需求,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课题组通过收集整理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操作的数据,分析总结出每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可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教育,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目的。

3.2“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位、三段、四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护理课程传统课堂和实训室的时空限制,打通了各教学环节的阻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师生线上线下的配合,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愈发强烈,用药护理能力及爱伤意识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达到了情感目标的最优化传递。

3.3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如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面对突发性问题缺乏应变能力,在未来教学中可增加岗位情景练习比重,加强突发状况处理的训练,教师主导激励性评价[8],借助教学平台实时反馈,掌握每位学生基本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问、纠错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指出教师指定小组长时,主要依赖测试成绩与平时表现,导致身份固化,鉴于此,小组长的任命采用竞选方式。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兼顾了实习生(调查问卷)、实习带教教师(座谈)及患者(电话咨询)的意见,但由于样本量不足,有较大偏差。未来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实时录入云班课题库,增加调查问卷数量及访谈精准度,以期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3.4展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分,如何实现教学相长与思政相结合,使思政教学效果深入人心,还需要诸多信息化手段的加持。未来将着眼于青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挖掘更多鲜活的药理学思政案例,研究更多信息化教学手段,以期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李逢庆.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108-113.

[2]李天煜,梁继娟,许子豪,等.跨专业外科学总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右江医学,2020,48(4):315-317.

[3]汪海燕.基于工作室的大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教育技术专业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5):119-123.

[4]李改玲,张晚霞,张郦,等.混合式案例教学在《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及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1):100-103.

[5]张良,蔡丹红,李玉,等.整合哲学与中医药文化探讨药理学课程思政融入新途径[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6-8.

[6]赵文英,公衍玲,金青,等.药理学教学中的“微思政”及实践路径探索[J].药学教育,2021,37(1):59-63.

篇9

省庄一中占地92亩,建有博学楼、厚德楼、至善楼、综合艺术楼,高规格塑胶操场及风雨操场正在建设中,现有25个教学班,在校生1046人,教职工126人。

二、总体目标:三年后建成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现状分析、与省定标准差距、预期目标及措施。

(一)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与省定标准的差距。缺实验楼一座,操场未完成塑胶化改造,篮球馆内设不完善,艺术楼内舞蹈室、微机室、语言室等内设不完善,空调缺30台,绿化美化差距较大,实验室实验仪器陈旧,图书室图书陈旧。

每年任务目标。

第一年:完成操场塑胶化改造,完善艺术楼内舞蹈室的、微机室、语言室等内设、添置空调30。

第二年:建成2400平米的实验楼一座,更新实验室实验仪器,购置部分图书。

第三年:完善篮球馆内设,强化校园硬化绿化美化。

(二)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现状:

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改革虽在进行,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虽然开全开足,但思政课、生物课教师配备不足,音乐及体育教师配备不足;学生社团活动虽然开设,但社团活动较少,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音体美兴趣小组虽然开设,但学生兴趣小组人数较少,艺术特长学生覆盖范围较低。

第一年任务、目标

1、积极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配足思政、生物及音乐、体育教师。

2、聘请专家举行专题讲座,指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更新观念,2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

3、走出去学习经验,组建部分社团,使4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第二年任务、目标

1、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优秀学校教育教学经验,博采众家之长,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学水平,初步形成我校课堂改革模式。

2、进一步深化音体美等社团,开展体育、艺术特长优秀评选活动,使7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3、初步建成校本课程体系。

进一步丰富社团系列活动。

4、4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年任务、目标

1、50%教师进行课题研究,30%教师顺利结题。

2、使100%学生掌握2项体育及1项艺术特长。

3、形成独特课堂改革模式,使课堂高效增效。

4、建成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5、教学成绩逐步提升,与城区优质学校差异率相比低于0.15。

(三)育人环境特色突出

1、现状:学校当前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整体规划尚未成型,难以打造切块鲜明、主题突出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欠缺,缺乏特色;学校硬件难以达到省标准,诸如地面硬化、绿化、美化等。

2、每年任务目标与措施:

(1)第一年,研究确定学校文化“特色内容”;抓好现有条件下的文化氛围建设——力争于2021年3月底把厚德楼墙面利用起来,建设“文明城市”创建专版;于本年底前把学校博学楼、综合艺术楼的文化氛围规划、建设好。

(2)第二年,逐步健全、打造我校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体系;做好校园的硬化、绿化、美化,力争使整个校园环境取得显著改观。

(3)第三年,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我校文化品牌,创建幸福校园。

(四)完善师资结构

现状分析:

我校现有专任教师123人,其中30岁以下5人(4%),31-40岁28人(22.76%),41-50岁42人(34.15%),51-60岁48人(39.02)。从学历情况来看,研究生有2人(1.62%),本科105人(85.37%),专科16人(13.01%)。骨干教师人数计19人(15.45%)。

目标任务:

第一年,完善教师培养考核制度;对教师递进式培训,完成培训教师30%,强力打造班主任队伍。本科以上学历达到89%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到30%以上;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投入5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

第二年,深化对教师培训,完成培训教师70%,中青年教师达到4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92%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到40%以上;投入10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绩效考核;

第三年,强化对教师培训,完成培训教师100%,中青年教师达到45%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100%以上,骨干教师人数达50%以上。投入15万元用于课时、教学效果、课程开发、个人发展等绩效考核。

(五)较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1、现状:校内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低,仅局限于讲课方面,带动效果不理想。作为镇驻地学校,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大。

2、每年任务目标与措施:

第一年,健全辐射带动制度与考评,校内帮扶,深化青蓝工程,发挥青年互助会优势。

第二年,加强与城区学校的合作、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提升学习。

第三年,加强与镇域内学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六)家长、学生满意度达90%以上

1、现状: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低,再加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甚至空白。

3、

第一年:

初步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体系。满意度70%。

第二年:

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体系,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体系,形成有系列性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合理的教育模式。满意度80%。

第三年:

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特色体系,深化形成对初一至初四家长的教育特色体系,有特色的系列性的教育内容、评价方式、课程合理的教育模式。满意度90%。

(七)生源稳定率稳步提升。

初中适龄儿童在本地就读率要在2020年60%的基础上,每年提升10%,争取三年内达到90%以上的适龄儿童在本地学校就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魏述勇负责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及家校建设,郭荣强负责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及师资结构完善,张文广负责育人环境特色提升及生源稳定率稳步提升。,赵兴超负责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按照要求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2、加强督查全面实施

成立宋绍军为组长,以赵兴超为负组长的督查评价小组,建立形象进度表,结合上级部门的标准,每一个月进行检查调度一次,查缺补漏。

3、量化考核

篇10

一、绪论

随着建设和谐社会的逐步深入,以及高校教育模式的逐渐转变,加强及完善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处维护高校和谐发展的主题。另外,为有效处理高校特殊群体的管理问题,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者,必须为其的管理模式加以创新研究及尝试。

二、高校学生特殊群体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有力促进本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物质水平。以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物质利益与利润追求的观念,使我国经济与社会活动中出现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现象,进而产生贫富分化、就业困难、严重腐败等问题。此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办学制度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以往政府的单一承担变为至今学生教育经费的教育模式,造成我国的贫困生逐年增多。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严重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甚至多数大学生扭曲了“三观”的观念。部分学生过度追求享乐与个人主义,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少数学生缺少责任感,集体主义的观念不强,这些社会弊端均影响较多大学生的心理平衡。

2、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家庭,而父母则是其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人们通常是通过自身的成长环境以及父母的行为以认识客观现实,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少数家庭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要求严厉,造成多数孩子出现叛逆行为。部分家庭对孩子过分宠爱,致使孩子养成严重的依赖性,缺少信心与自控能力。部分学生基于家庭生活拮据,承受过重的生活与学业压力。或者有些学生由于家庭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原因,而产生自卑、郁抑的心理,进而歪曲自身的恋爱观。近年来,单亲家庭的大学生逐渐增多,其缺少较多的父爱、母爱,进而缺少健康的教育,缺少安全感。因此,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密切联系。

3、学生自主学习及就业压力的干扰

高校学习、高校生活与中学的全然不同,高校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压力相对较大。部分学生对高校生活的期望过大,进而导致产生的落差越大。学生无法适应高校的学习生活,每个学期均有多门学科的考试不通过,若学生对此产生自卑的心理,无法克服难题,最终将难以摆脱这种学习压力大的阴影。少数学生设计的目标过高,但能力有限,最后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比如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的等级考试等,学生均考前会出现紧张不安、难以入眠、试后悲观失望的现象,长久下去,便会形成心理障碍。此外,学生刚踏入高校的大门,便要思考未来的就业方向。此刻,其将会撕破头脑、想尽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就业筹码,却失去了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为此苦恼不已。就业压力的影响,也会给高校校学生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问题,对此,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极其重要。

三、目前高校特殊人群的类型及体现

根据心理学理论,群体主要由互相影响、依赖的人构成,群体中各成员间常存在面对面接触或者互动的可能。目前高校特殊人群的类型及体现主要有:1、经济困难型。对于这类学生,由于不善于交流、性格孤僻、自尊心较强等,易表现冷漠、自我封闭的现象。对此,可借助多渠道进行资助这些学生,如国家、政府及学校设置的贫困生奖学金等。积极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的工作,以便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此外,选用临时补助与定期补助有机结合的方式,对经济困难型的学生给予适当补助等。2、心理障碍型的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对学习、就业及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承受不强,进而出现孤独、自卑、焦虑不安的心理。为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疏导其的心理,正确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其学会自我调节。或者设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室,以便疏导及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鼓励学生构建友好的人际关系,真正面对自我、走进人群,从而获得应有的信任及理解。3、沉迷网络型的群体。这些整夜耗于网络游戏,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满足感的群体,易于出现责任心不强、自律能力低及厌倦学习的心理。因此,可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首先,国家应加强高校附近网吧的整治工作,杜绝大学生通宵上网。其次,重视网络资源的监控与管理,尽量减少黄色网站或者不良信息的出现。与此同时,不断开发高校的网络资源,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好服务。最后,对痴迷网络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对于违纪或者学习受挫的特殊群体,也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

四、目前加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路径

关心学生特殊群体,关爱学生中的特殊个体,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从处理高校特殊群体学生的具体问题开始,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接近生活、接近学生,以有效增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特殊群体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完善的经济支援体系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必将有所调整。通过“扶贫”结合“扶志”的形式,鼓舞高校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树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能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未来人生的挑战。首先,设立助研、助教等新型的勤工俭学岗位。在高校学生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鼓舞学生通过业余的时间,配合教师组织科研教学的活动,以全面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其次,设置经济困难学生的奖学金。为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置专项的奖学金,尤其是奖励学习优越、均衡发展的贫困生,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从而增强其的自信心。最后,和社会各企业共同联合,以培养全能的专业人才。我国各高校可与实力较强的企业联盟,利用签订协议、按需培养、定向培养的形式,使企业投资参与专业人才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2、利用科学理念指导学生特殊群体的政治教育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综合把握学生特殊群体的实际情况,仔细分析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努力寻找处理问题的关口,积极开展对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不断增强其的未来人生的信心。(2)利用专业课、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形式以及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配合职业道德与专业思想的教育。与此同时,以诚实守信、技术精湛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全面实现教育和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借助思想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科教影片以及录像等进行教育,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其的共鸣。(3)积极开展有关“感恩教育”的活动,使学生特殊群体保持一颗感恩的心,进而学会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虚心教诲、感谢社会的和谐稳定。(4)积极组织及开展有关“责任意识”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特殊群体深刻意识到责任对自身生活的重要性,唯有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才能全面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人生的意义,进而有效引导其走入正常的轨道。

3、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首先,构建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信息档案,以便及时、准确及完整的了解学生特殊群体在学习、心理及生活等方面的状况,加以跟踪管理高校学生特殊人群的行为,并给予相应的政治教育。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及健康教育机构,制作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明确科学先进的心理教育内容及方法,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与讲座答疑活动,对症下药,确保学生特殊群体的不良心理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最后,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对高校学生特别人群的情感教育。在尊重学生特殊人群的基础上,通过亲切的语言、交友聊天的方法,努力减少或者处理特殊群体面临的困境。以尊重唤起其的自尊,以关爱温暖学生特殊群体的冷漠心灵,以激起其对学习、生活的希望。

4、树立全方位、全面教育的友好格局

第一,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首要阵地,能真实、全面以及直接的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能给予相应的统筹安排与全面调动的措施,在学生危难时刻,更能冲锋上阵、摆脱危机、排除万难。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管理者,应加强提高自身的思想理念水平,逐步深化自身的专业技能,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服务,从而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二,制定导师制与班主任制,全面发挥高校教师的德育为先、教书育人的专业技能。安排思政水平高、事业心强、具有责任感的教师担任学生的导师及班主任,使其与辅导员积极交流关于学生特殊群体的日常行为表现,并加以研究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政教育方法与思路。第三,通过高校学生干部等部门,加强学生特殊群体的监督与管理。在各年级、各班设立相应的信息员,并由班委会、学生会以及学生党团组织等学生干部受职担任,让其定时检查学生宿舍的环境卫生、学生早退、迟归等情况。与此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动态,努力做到尽早发现、及时报告、密切跟踪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