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教案设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8 16:50:3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消防安全教案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消防安全教案设计

篇1

一、概述

交通隧道一般包括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和地铁隧道及城市其他交通隧道等。近年来,由于不断增长的交通流量和路况改善以及运输物品的复杂性,增加了交通隧道的火灾风险,引发了不少严重的火灾事故。例如1999年3月24日发生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的Mont Blanc隧道火灾,死亡41人,36辆汽车被毁;1999年5月29日发生的奥地利Tauern Motorway隧道火灾,死亡12人,伤50人;2000年11月11日奥地利卡布伦山过山缆车火灾,死亡155人,伤18人。

二、隧道的防火技术设计

在公路隧道防火设计中主要应考虑结构耐火和防坍塌,降低隧道内的材料的燃烧性能,设置火灾探测与报警、监控信号系统,规划与设置分隔、救援、疏散和避难应急系统以及烟气控制系统等。

(一)隧道的结构保护

隧道内的火灾往往持续时间较长,如Mont Blane隧道火灾持续55h, 36辆车被卷入火灾。研究表明,混凝土结构表面受热后,会产生爆裂现象,且在混凝土底层冷却之后,还将会出现深裂纹。结构的荷载压力和混凝土含水率(包括物理水含量和分子结合水)越高,产生爆裂的可能性越大,即使在混凝土配料中加入聚丙烯纤维也不会有明显改善。未经保护的混凝土,如果其质量含水率超过 3%,在遇到高温或火焰作用后5~30min,内就会产生爆裂,深度甚至可达40~50mm。这是造成隧道跨塌的主要原因。一般在150℃~200℃时,混凝土表面开始爆裂。 混凝土发生爆裂后,不仅直接威胁救援与逃生,还会使增强钢筋直接暴露在火灾中,减少承载结构的横截面面积。

因此,隧道结构耐火设计应考虑其内部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升温特性以及结构体的火灾行为,确定相适应的设定火灾规模与时间―温度曲线,能保证隧道结构在所规定类型火灾条件下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二)通风及防排烟

根据隧道火灾事故分析,由一氧化碳导致的死亡约占总数的50%,因直接烧伤、爆炸力及其他有毒气体引起死亡的约50%。通常,采用通风、防排烟措施控制烟气产物及运动可以改善火灾环境,并降低火场温度以及热烟气和火灾热分解产物的浓度、改善视线。

隧道通风主要有自然、横向、半横向和纵向通风四种方式。隧道内的通风系统在火灾中要起到排烟的作用,其通风管道和排烟设备必须具备一定的耐火性能。对于隧道通风设计,一般需要针对特定隧道的特性参数(如长度、横截面、分级、主导风、交通流向与流量、货物类型、设定火灾参数等)通过工程分析方法进行设计。我国规定通行机动车的一、二、三级隧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四类隧道可采用自然排烟方式。机械排烟系统可与隧道的通风系统合用,且通风系统应符合机械排烟系统的有关要求。隧道火灾避难设施内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送风的余压值应为30~50Pa。

(三)安全疏散与避难设施

人员在隧道内的正常疏散速度为1.5m/s,但在有烟气的情况下可能只有1m/s。一般人的极限辐射热耐受值为2~2.5kW/m2,消防人员在带有空气呼吸装置时的耐受极限为30min,5kW/m2。一般,160℃的烟气层的辐射热为2kW/m2,270℃的烟气层的辐射热为5kW/m2。人员在疏散时的最高空气温度不应超过80℃,在此温度下的耐受时间约为15min。

避难设施不仅可为逃生人员提供保护,还可用于消防队员暂时逃避烟雾和热气的场所。在中、长隧道设计中,必须考虑人员安全避难所的设置,考虑通道的布置、隔间及空间的分配以及相应的辅助设施的需要。有些火灾表明,火灾时有些人虽已进入安全避难所,但由于热和烟气的泄漏,最终还是导致了死亡。因此,安全避难所的最低耐火极限除应与隧道结构的耐火极限一致,还应能够隔绝高热和阻止烟气进入,通常应考虑在这些区域设置独立的送风系统。一、二、三类采用纵向通风方式的单孔隧道或一、二类水底隧道,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直通室外的人员疏散出口或独立避难所等避难设施。

(四)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建筑物内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火设施。但从现有试验和使用情况看,目前在公路交通隧道内应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其有效性仍存在很大争议。一般,交通隧道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应充分考虑以下情况:

(1)隧道内的火灾通常发生在车辆的下部、车厢里或车辆的发动机部分,安装在隧道上部的喷头往往达不到灭火效果。

(2)从火灾引燃到喷头动作之间有一段延迟时间,隧道内快速增长的火灾使喷洒的细小水滴汽化而产生大量高温蒸汽,不但难将火灾扑灭反而会增加对逃生人员的危害性。

(3)隧道内部狭长,车辆行使形成的活塞风使热量和燃烧产物会沿着隧道快速蔓延,仅启动起火点上方的喷头往往不起作用。

(4)灭火系统动作后产生的冷却作用往往使沿隧道顶棚的热烟气层降低并破坏烟气分层。

(5)系统中喷出的水会使路面变得湿滑、危险,并可能导致可燃液体火灾进一步扩大。

(6)水源及相应排水系统、泵站,系统维护、电力保障等。

根据世界道路协会(PLARC)的有关报告,大多数国家认为绝大多数隧道火灾发生于油箱和车厢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作用不大。因此,在欧洲,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仅用于特殊的目的。例如挪威有两条隧道中安装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为了保护添加了聚亚氨酯的隧道内衬。比利时、丹麦、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的隧道则从不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日本,只有10km以上的长隧道和3km以上且通行载重货车的短隧道要求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在美国,只有几条允许装载危险品的车辆通行的隧道安装了自动喷水灭火系统。NFPA502也建议仅当车辆运输危险货物时,才考虑采用水成膜泡沫雨淋系统。而我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对此未规定。现在比较认同的是:排烟速度> 6m/s 时,不能采用自动水喷淋系统。而隧道火灾时排烟速度一般> 6m/s。而常规的消防对策推荐自动水喷淋系统,很令人费解。

篇2

土传病害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线虫和病毒.条件适宜时就会从作物根部或茎部侵害作物而引起的病害。青椒常见的土传病害有疫病、根腐病、青枯病及根结线虫病等,对青椒的这些土传病害要采取农业、生态、物理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这样即安全又有效。

1.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品种是预防青椒病虫害安全有效手段之一,预防青椒土传病害也不例外。目前适宜日光温室栽培即高产、品质佳又抗病的青椒品种有红罗丹、红英达、萨菲罗。

2.种子杀菌消毒

设施栽培青椒要想安全有效防治土传病害,不能使种子携带病菌病毒,种子杀菌消毒是切断种子携带病菌病毒的有效途径。青椒种子杀菌消毒有温汤浸种和药液浸种两种方法:

2.1温汤浸种 将青椒种子徐徐倒入55%的热水中边倒边搅拌水温降至30℃时停止搅拌再浸泡4―6小时即可催芽。

2.2药液浸种:青椒浸种常用药剂有高锰酸钾、次氯酸钠和农用链霉素等药液。用高锰酸钾200倍液浸种20分钟,可防治病毒病;用1%次氯酸钠浸种5―10分钟,可防治疫病、根腐病;用200毫克/升的农用链霉素浸种30分钟可防治青枯病。药液浸种后一定用清水清洗干净再催芽

3.苗床土杀菌

育苗时苗床土一定要杀菌。方法是:每平方米苗床用50%的多菌灵8―10克与床土混和均匀,将2/3的药土铺到苗床上剩余的1/3药土覆盖到种子上。

4.利用太阳能土壤高温消毒

由于化学药剂土壤熏蒸处理法严重污染环境被限制使用,一些土壤物理处理防治方法成本较高现阶段无法普及,利用太阳能对土壤高温消毒是一种简便易行、低成本防治青椒土传病害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在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此时正值设施蔬菜休闲季节,占用20左右天的时间可完成。其方法是:将土地深翻25厘米,整平,撒施农家粪(3000公斤/亩),再撒施生石灰(50公斤/亩)和碎秸秆(5000公斤/亩)起垄;覆严地膜;灌透水;再覆严棚膜。经15―20天可揭棚膜和地膜进行定植。

5.适时适量浇水

青椒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单株需水量并不太多,但由于根系不太发达,不经常供给水分难以获得丰产。特别是青椒,青椒属于大果型品种,对水分要求更加严格。青椒淹水数小时,植株就会萎蔫,严重时成片死亡。所以设施栽培青椒要采用滴灌设施,避免沟灌使土壤板结而造成青椒土传病害的发生,浇水次数和浇水量以土壤见干见湿为准。

6.合理平衡施肥,削减设施青椒连作土传病害

平衡施肥就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蔬菜对养分的需求进行施肥。生产1000公斤青椒,需纯氮5.2公斤、五氧化二磷12公斤、氯化钾6.5公斤。

设施青椒栽培比露地青椒栽培施肥量大得多,施入的肥料不能完全被青椒吸收,大量残存的养分聚集在土壤表层,造成表层的土壤含盐量增高。同时常年覆盖或季节性覆盖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分平衡,土壤得不到雨水充分淋洗,形成设施殊的自下到上的水分运动形式,致使盐分在土壤表层聚集。加之棚室土壤温度显著高于露地,土壤的风化作用明显加剧,土壤矿物分解的离子和人为施入的肥料结合起来而使土壤盐分浓度增加很快。土壤盐类积累,造成土壤溶液浓度增加,使土壤的渗透势加大,青椒根系的吸水吸肥能力减弱,造成青椒土传病害的严重发生。

一定要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未腐熟的农家肥能造成植株根系缺氧呼吸而烂根。

因此,设施青椒栽培合理平衡施肥对青椒土传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7.利用秸秆粉碎生物发酵配置营养土技术

秸秆粉碎生物发酵配置营养土是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基础上的创新。其技术操作规程如下:

①秸秆粉碎 粉碎后的秸秆长度最好在3~4厘米,秸秆量4000~5000公斤/亩。

②混合:先将秸秆淋透水,然后按秸秆:土为2:1的比例(体积比)将秸秆与土充分混匀,同时每立方米混施50公斤有机肥,或与常规栽培同量的有机肥。

③发酵:将土、秸秆、有机肥充分混匀后,分层撒施菌种(固体菌种8公斤/亩、活化剂2瓶/亩或液体菌种1公斤/亩),堆成一堆或几堆(根据场地情况来定),进行发酵,在土堆上盖一层塑料膜每隔8~10天倒一次发酵堆。一般夏季发酵20多天秋、冬季节发酵时间适当延长。

④在日光温室内按南北方向挖宽65~70厘米、深30厘米的栽培槽,两槽之间留过道,以利通风和透光。此规格的栽培槽需营养基质7立方米/亩。

篇3

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017-02

doi:10.14033/ki.cfmr.2016.4.009

脑胶质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肿瘤,发病率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50%,其中恶性胶质瘤占胶质瘤的80%以上[1]。脑胶质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平均生存期约12个月,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2]。本文采用替莫唑胺联合外放射对脑恶性胶质瘤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4例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74例患者术后经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脑恶性胶质瘤。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18~69岁,平均(42.7±6.1)岁;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2例,胶质母细胞瘤15例;肿瘤直径3~7 cm,平均(4.1±1.3)cm。对照组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9~66岁,平均(41.3±7.5)岁;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4例,胶质母细胞瘤13例;肿瘤直径2~6 cm,平均(3.9±1.5)cm。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及肿瘤大小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外放射治疗,采用常规分割,2 Gy/d,5 d/周,6周为一周期,总剂量为60 Gy;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替莫唑胺,于外放射治疗2 h前口服替莫唑胺胶囊100 mg/(m2・d),在第1天化疗前30 min给予100 ml盐酸格拉司琼葡萄糖注射液,静滴,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临床有效率、控制率、不同时期存活率及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完全缓解:可见病灶完全消失,且维持4周以上;部分缓解:病灶体积缩小≥50%,并维持4周以上;稳定:病灶体积缩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末次治疗后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4094,P

2.2 两组不同时期存活情况比较

观察组1、2、3年存活率分别为67.6%、48.7%、35.1%,对照组分别为43.2%、24.3%、13.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恶心呕吐、血小板减少、白细胞下降发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恶性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快,常侵犯大脑的重要功能和解剖区域,临床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化疗、放射治疗等[5]。替莫唑胺是咪唑四嗪类药物,为第二代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经非酶催化水解为活性产物5-咪唑-4-酰胺和替莫唑胺酸代谢物,5-咪唑-4-酰胺可分解为5-氨基-咪唑-4-酰胺与重氮甲烷,其可有效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从而达到脑胶质瘤术后化疗的目的,同时该药具有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已成为NCCN指南推荐的应用于恶性脑胶质瘤的首选药物[6-7]。重氮甲烷通过对DNA的甲基化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核酸、蛋白质及肽亲核区,起到抗肿瘤活性作用。同时,替莫唑胺具有放疗增敏性,与外放射疗法有协同效应,可降低耐药性,延长患者的生命[8-9]。

本研究采用替莫唑胺联合外放射治疗术后脑恶性胶质瘤患者,末次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控制率分别为64.9%、86.5%,均高于采用外放射治疗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脑恶性胶质瘤术后使用替莫唑胺联合外放射进行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较少,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武新虎,朱锡旭,沈泽天,等.替莫唑胺治疗复发性恶性脑胶质瘤疗效[J].江苏医药,2012,38(7):788-790.

[2]王孝深,胡超苏,何霞云,等.恶性胶质瘤常规放疗与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比较[J].肿瘤,2008,28(12):1069-1073.

[3]狄淬砺,马晓东,许百男,等.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治疗恶性胶质瘤临床观察[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6):551-554.

[4]潘永,要洁,冯威健,等.替莫唑胺应用于脑恶性胶质瘤的研究现状[J].山东医药,2012,52(12):96-100.

[5]王跃伟,刘建波,李会荣,等.脑恶性胶质瘤术后适形放疗联合不同形式化疗的临床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3(7):367-370.

[6]李荔荣,赵建伟,胡昌辰,等.福莫司汀化疗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3):19.

[7]何景扬,林瑞蔼.恶性胶质瘤手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