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词精选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8 16:50: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现代诗词精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现代诗词精选

篇1

  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我从小就听说的名字——冰心写的。在小的时候,家人天天跟我讲冰心奶奶的故事,可是我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她的作品,那时的我还只懂得什么叫古诗,还不清楚现代诗的格律与古诗词的韵律有什么区别。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了《繁星春水》这篇文章,我才知道现代诗比古代诗更生动上口,给人的情趣更高。在不知不觉中我便迷上了现代诗。不信,您就听我说一说《繁星春水》这篇文章吧!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通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精选最新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子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可是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之后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经过笔来叙述自我的思念,迫切期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欢乐。可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此刻也怎样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

  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仅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经过冰心我读懂了母爱。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精选最新关于《繁星春水》读后感范文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记叙着人世间所发生的事,我爱世间所有的一切,更爱读书。

  读书对我们是有好处的。在寒假里,学校组织我们上网读书,我读了冰心奶奶的《繁星春水》,感触颇深。

篇2

纵观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诗词文赋是古代文化的伟大结晶,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从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唐诗、宋词、元曲,一相传,为中国文学留下丰硕的成果。文学和艺术自中国古代开始就已经相提并论了,因此在中国艺术歌曲诞生之初,文学的代表――古典诗词便与艺术之精华――音乐结伴同行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大多以诗词为蓝本,包括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其中以古典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尤为突出,这样的歌曲数量较多,其歌词严谨、典雅,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近现代作曲家在根据古诗词谱曲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在创作中探索如何应用西方现代创作技法来表达中国诗词所特有的神韵,无一例外地努力在作品中体现民族气质、民族风格,在音乐如何体现诗词的意境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声乐教学中发挥古诗词声乐作品的作用

(一)加强理论研究

中国古诗词教学应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我国几千年的音乐历史,历代音乐家都曾对民族声乐艺术作过理论总结,如战国时期的《乐论・师乙篇》《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唐代段安节的《乐府杂录》、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论著,不仅精辟地论述了歌唱中的咬字、呼吸、发声、润腔等技巧,而且详细地规范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声乐的审美意识,具有珍贵的学术价值。将这些典籍中有关声乐艺术的理论进行精选,并从现代声乐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加以系统整理,从而为古诗词教学夯实丰厚的理论基础。

(二)建立教材体系

编写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及辅助教材《中国古诗词歌曲萃选》,包括简谱、五线谱对照的声乐演唱谱与钢琴伴奏谱。教材中对每首古诗词歌曲的教学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古诗词的文学赏析(作者简述、创作背景、文学风格、诗境与艺境、白话体译文);(2)歌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曲式结构、调式风格、旋法特征、钢琴的背景与歌唱);(3)古曲演唱提示(基本音乐情绪、重要的吐字归韵、有特点的行腔、声音色彩的把握)。

(三)调整课程设置

为声乐专业所有学生开设学科基础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掌握古诗词歌曲的一般知识以及能够演唱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歌曲应成为声乐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同时,为那些立志研究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中国古诗词歌曲教学与研究”,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上课程的教学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切实按纲实施教学。在声乐教学中有系统和针对性的选用中国古诗词歌曲,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民族声乐审美趣味的理解,提高传统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利于有效解决学生气息、语言、音色塑造、风格把握等技术问题。

(四)加强技法传授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作的一开始就体现出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一体性。演唱与伴奏二者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完成对艺术歌曲的完美表达。钢琴伴奏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钢琴伴奏上注重营造诗词的意境,常采用采用富有民族色彩的音乐织体,强有力地烘托和渲染歌唱声部,刻画和补充音乐形象,充分、有效的发挥了钢琴伴奏的艺术功能。演唱者与伴奏者呈现一幅“和与度”的古画。例如-唐,李商隐词;许树坚\刘小明曲.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时,需要有极高的演唱技巧,同时在气质上要有了无颓唐痕迹,通过与伴奏织体的细微变化、融合贯通,达到了诗词意境,向人们展示出艺术与人生的觉悟,凸现生命价值.从这意义上看,演唱好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是一个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文本,它还向人们展示了创作者的心路历程,并昭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层面.演唱、演奏古诗词还符合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优美的旋律、丰富多彩的伴奏编配、清晰的意象,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探索领域。

总之,中国古诗词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使其成为声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有系统的让学习者涉猎中国古诗词歌曲,可以使其由浅入深,逐渐积累文化知识,丰富歌曲诠释手段,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同时,如何与钢琴伴奏达到“和”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徐竞存.戏曲声乐教程[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篇3

(一)感受传统,增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充满写实意义的《诗经》到散漫主义气息的《离骚》,再到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家,直至到艾青等的现代诗,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底蕴是值得后人所细细品味的。唐朝是我国诗歌的巅峰时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诗仙”李白的浪漫和洒脱,也可以在“诗圣”杜甫的忧思之中体味爱国的赤诚;宋朝时期以词为题材的文化形式开始达到辉煌时期,家喻户晓的婉约词人李清照和爱国词人辛弃疾,用生命见证了词的发展。在高中教材或者课外诗歌练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沉浸在浓厚的诗歌文化氛围之中,怀着对先贤的敬仰之情,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对诗歌之美的感受力。

(二)陶冶情操,提升正能量

人文主义是蕴含在诗篇中的一笔重要精神财富。诗歌语言精炼,它是作者观眼前之景,抒内心之感慨的表现形式。语文教材之中所收录的诗歌类的篇章,正是吻合了中学生的审美追求,向其传达一种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人性的真、善、美。而今,践行“中国梦”需要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具有良好的美学观,强大的正能量,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体味诗词中所散发的爱国情怀,正是其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的平台。

(三)以审美情趣的提升,促习作素材积累

高中生作文水平的高低除了主要看其内容充实程度以及框架结构之外,一个重要的评阅点就是其文采水平。以“诗”入文,正如美人发髻恰到好处的一枝发簪,能够给评阅老师带来一种视觉的美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行文水准。同时,学生在品读诗句的时候,感悟到的可以是作者美化的语言,也可以是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高尚的情操,这种熏陶自然会成为学生构建自我审美框架的要素。

二、以“诗性美”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策略

(一)侧重诵读,感悟诗歌语言

将诗性之美迁移到学生审美情趣的构建之中,可以将重视诵读练习作为一个切入口。本身语文教学就是一门重视语言文字的学科,而诗本身就具有一种凝练的文字美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注重语调的抑扬顿挫,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所透露的作者的跌宕情感。比如,诵读食指的《相信未来》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食指创作该诗的时代背景,在1968年那段灰色的时期,作者却依然保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期待。在反复诵读到“相信未来”的时候,声音应洪亮、铿锵,饱含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歌颂。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便能感受到一种坚持不懈的力量和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此时,学生的审美情趣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挖掘意象,体味古诗之美

古典诗词当中,创作者将自身或喜、或忧的情感,依托于具体的物象传达出来,引领学生感悟诗词之美,就需要让其挖掘出诗词意象,感受美化的诗词魅力。一轮皓月,寄托的往往是一种相思之情;一株腊梅,代指的常常是一份临寒的傲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畅想巨浪拍岸的气势。学生通过把握词句意象,不仅仅激发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也增强了学生对自然美的一种追寻。

(三)品味情感,升华道德品质

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在品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充分调动其自身的情商,感悟作者酝酿于作品之中的情感;作为教授主体,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感受一种向上的道德情操,从而不断的升华其道德素养。比如,学生在品读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以及情感饱满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词人勾勒的月色山水之间,体会其旷达的人性光芒;在江河的《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的字里行间,升华自己的人生信仰和对未来的期许。师生通过互读互评的环节,来共同感受作品之中所传达的正能量,从而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精选词句,提高习作文采

篇4

在“我能行”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校独创了以“精选国粹”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漫步校园,教学楼上方镶嵌的“今天我能行,明天我更棒”的办学理念,激励着学生走向成功;教学楼门厅里的各国国旗图案,启示着孩子们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语重心长的校长寄语,内涵深刻的校风、校训、教风、学风,都引领着全校师生团结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楼主楼以“传承龙的文化”为主题。一楼介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一个个故事中得以净化和升华。二楼引领学生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领略龙江独特的魅力,在青山绿水中感受祖国的秀丽风光。三楼所展示的中华瑰宝,闪烁着艺术华彩,浓缩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四楼列举了“中国之最”,足以让华夏大地的每一位炎黄子孙无比自豪。楼梯间的成语墙,孩子们天天拾级而上,扶栏而下,瞥一眼,念一遍,牢记在心。

独特的校园文化,犹如走进时光隧道,可以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与世界交流;可以聆听古今良训,欣赏中外名言;也可以领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怀。不仅带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洗礼,成为实验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香建设不断创新

1.开展读书活动

开展了十年之久的“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系列活动现已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习惯。学校每月一个读书主题,成功开展了“诗情画意”“古诗文诵读比赛”“好书推荐会”“多彩晨会”“故事大王比赛”“名人名言书签设计赛”“师生同台诗歌朗诵演讲赛”“读书手抄报大赛”“快乐假期,轻松阅读”等系列活动。此外,还成立了小记者团,开展了小课题研究等活动。

2.拓宽读书领域

2010年,学校制订了《实验小学阅读实施方案》,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籍。今年,又印发了《让我们读书吧!》阅读计划,规定了小学1至6年的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内容涉及国学、童话、儿童文学、世界名著、科普读物和系列小说等领域。此外,为了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实现“好书大家读”的共赢目标,以年级、班级或小组为单位举办了“小书虫超市”,开展换书、买书、卖书活动。这样,学生只花一本书的钱,就能读二三本甚至四五本书。

3.与读写结合链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2010年学校着手研究如何进行随笔化表达,并将读书活动与随笔化、与习作有机结合。经过教研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低年级“读—讲—划—记—写”教学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中年级“读—批—注—摘—记”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方式和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高年级“及时批注、学会整理、随记感悟”的感悟式阅读模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在不断积累和运用中提升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诵读千古美文,做谦谦君子——经典诵读魅力无穷

1.开发校本教材

自2006年确定以“经典诵读”为主的文化活动后,学校根据学生实际,在全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下,集众家之言,纳多方之鉴,将《语文课程标准》中140首必背古诗词、中华经典《三字经》《弟子规》等作品合理分布到各年级各学期的教学内容中。还自行研发了《诵读经典诗文,润泽智慧人生》校本教材,本套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每册均设六个板块,即古典诗词、中华古文、现代诗文、校园文化采、推荐选送篇目和课外背诵积累。

2.纳入课程方案

为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将校本教材《诵读经典诗文,润泽智慧人生》纳入课程方案,安排隔周一节诵读课,并将校本课程的备课、上课等教学常规纳入教师量化考评之中,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3.开展诵读活动

为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学校定期举办 “经典诗文书画展览”“经典诗文摘抄”“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些活动,犹如春雨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促进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

书香飘逸,硕果累累。每学年,我校都有60%以上的家庭被评为“书香家庭”,70%以上的学生被评为“读书小博士”“经典诵读之星,80%的教师和班级被评为“书香教师”“书香班级”。在近三年各级各类阅读和作文大赛中学校有千余人次获奖,还多次荣获优秀组织奖,创办的“我能行”校报受到师生和广大家长的青睐。

四、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国粹艺术走进学生

篇5

学校应高度重视经典诵读工作,成立诵读工作领导小组,使领导率先垂范,使教师全员参与,使学生日有所诵,热情高涨。

二、营造经典诵读氛围

“环境育人”已是尽人皆知的教育信条。教师可在校园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让经典浸润校园。一廊一柱、一室一楼都可展示经典佳句,每个班级也可创造富有特色的诵读环境,如开辟“我爱经典诵读”、“经典伴我成长”等专栏,让校园文墨飘香,书声琅琅,使学生走进经典,学习优秀文化。

三、师资力量

建设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超群的诵读师资队伍,是开展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学校要成立教师诵读俱乐部,建立学习制度,组织教师参加诵读培训和诵读活动,拓宽视野,提高教师的诵读水平。

四、精选内容,开发校本课程

为了使诵读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应从丰富语文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写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以国学经典名篇为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分类诵读,循序渐进,体现校本诵读教材的经典性、序列性和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可以阅读《千字文》和短小有趣的童谣。由于《千字文》所选文字,大都是常用字,一年级学生易于识读。二年级可以阅读《三字经》和充满生活趣味的儿童诗。《三字经》是中国早期的启蒙读本,自成系统,流畅和谐,易读易诵,家喻户晓;内容涉及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多方面,使学生诵读起来既有兴趣又能增长知识。三年级可以阅读《弟子规》和课内文本的精彩片段。《弟子规》是启蒙养正的最佳读物,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诵读《弟子规》,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品性。四年级可以古诗文诵读为主。古诗是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最光辉灿烂的一页,让学生从小学习这些文化尤为重要。五年级可以阅读《论语》和现代诗歌的经典篇章,如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卞之琳的《断章》、顾城的《远和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从先贤的身上获取力量,从诵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意境之美。六年级可以阅读《古今贤文》和声律启蒙读物,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情感美,陶冶情操,内化行为。

五、保证诵读时间

经典诵读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以将经典诵读融入教学,与教学同步,与学生生活联系。如固定诵读时间,长期坚持,做到“一日三诵”(早读集体诵读经典美文,中午阅读经典读物,晚上完成老师布置的诵读作业)。语文课课前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适时链接、课外阅读的有效拓展,都可以构建学生与经典对话的环境,使学生随时随地感受经典的魅力。

六、开展活动,推进诵读

为了让经典文化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引领、推进学生诵读。

1.举办全校型的诵读活动。如“诵经典,庆六一”、师生美文诵读大赛等,以活动促诵读,以诵读促学习,以学习促成长。

2.在各学段开展不同的诵读活动。低年级以童谣、童诗为主,展示形式为说唱表演、编演童话剧等;中年级以成语、对联、名言警句为主,展示形式为成语擂台赛、对对子比赛等;高年级以诗词、古文、现代美文为主,展示形式为“我与经典有约”征文比赛、课本剧表演、手抄报比赛等。这些展示活动,让学生受到了情的渲染、美的熏陶。

3.与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教师要将诵读活动与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经典融合在现实教育、实践过程中,在读中行,在行中读,做到读、行并举,确保诵读活动取得实效。

篇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7-02

审美作为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贯穿着人生的始终,人人为此努力,以提高个人的审美品味,完善其人生。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即高职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键期。如何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判断能力,帮助其形成健康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语文有其深厚的人文性,在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的教学资源极为丰富,如能充分挖掘、巧妙运用,必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们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笔者以高职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高职第四册语文教科书为例,尝试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总结和提炼,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归纳如下。

一、古典诗歌(第一单元),重在积累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辉煌灿烂。本单元所收录的文章,都乃传颂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对于我们治学修身、陶冶性灵、提升审美品味,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典诗歌的积累程度和鉴赏水平成为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

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更注重诗歌的积累教学(遵循事物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课堂中预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读、背、记,充实古典诗词的储备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记多了,理解自然顺畅,鉴赏水平又岂能不提高?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古典诗歌知多少的大比拼”,一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积累程度;二是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励其信心,肯定其成绩。事实胜于雄辩,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全员参与,热情高涨,竞争激烈,气氛紧张,效果非常好。赛后有学生感言,除了感受到比赛的刺激兴奋外,更多的是对古典诗文的热爱、迷恋、敬畏。

二、现代诗歌(第二单元),重在咏诵

本单元精选了中外各时期的优秀诗作,尽显诗歌的魅力。诗歌是一种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文学样式,具有抒情性、音乐性、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等基本特征。如能畅游在诗歌的海洋中,定能汲取灵感,启迪心智。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并没有把如何欣赏放置在教学的首位,而是更注重朗诵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因为咏诵至关重要而微妙,有时老师稍加点拨、讲解,无需讲得又多又透,其情、其意大可让学生们在诵读中自己去领悟、去感受、去想象,况且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又给我们的朗诵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这么好的资源不用,岂不浪费?反复咏诵不仅有助于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的意境,还能获得美的感受,性灵的熏陶。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语言流畅通彻,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朗读时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本单元结束后,特意留出一节课的时间,举办“飞扬的诗情”诗歌朗诵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展现个性,飞扬激情,效果也非常好!

三、散文单元(第三单元),重在品味

散文作为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就因为如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握文体的特点,充分利用散文中的美学因素,使孩子们置身于美的世界。为了让孩子们充分领略散文的巨大魅力,在进行单元教学时,确立了教学三步骤:创设情境是首要,赏析品味语言是关键,读懂情感、陶冶情操是目的。

创设情境,意在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热情,使其快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作品对话,与心灵对话,继而为下一步的品味语言做铺垫。其次在语言所创设的意境中,读懂作者所包涵的真挚情感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在赏析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尤其是在赏析声情并茂的美文时,对精彩语段及词句,得带着孩子们详加分析、揣摩,领会其内涵与情感。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通过比喻、通感、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其作用。第五段中多个动词的运用“泻、浮、洗、笼”抓住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寄托了什么情感?……需要指导学生认真研读、仔细揣摩、用心品味,读懂其中的精妙之处,读出“味道”来,在品味赏析中增强语言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单元教学结束后,专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带着同学们共同赏析美文的经典之作(课外的,配乐朗诵),在音乐的带动下,踩着情感的节拍,感受散文艺术的精华与深邃!

四、小说、戏剧、影视文学单元(第四、五、六单元),重在评析

篇7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从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学习只强调如何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历年来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对诗歌教学的体会,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意境、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

二、积累鉴赏知识

1、文体知识: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诗歌分类标准很多,常见的是按内容分类的有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写景诗: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还要把握时代特征,仔细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它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孟浩然诗风的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等等。我们应加强对作家的感性认识,注重归纳各个作家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古人云:"诗言志"。意象是诗歌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诗歌中的杨柳、流水、残月、松、竹、梅、等意象都是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东西。古人"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们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三注意。首先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

其次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篇8

在我国大海般的民族文化中,诗歌就像是海洋里一颗明亮纯洁的珍珠,高贵典雅。从《关雎》到《将进酒》、《长歌行》,再到优秀新诗《再别康桥》、《雨巷》,一首首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诗歌,净化着人们的情感,扣击着读者的喜乐悲愁,丰富着人们的心灵。怎样使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文化不在历史的洪流中消亡,在当代中学生身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呢?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一、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诗歌产生兴趣,才能步入诗歌的大门。教师怎样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呢?

(一)介绍写作背景时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

中学生爱玩、好动,对故事、传说比较感兴趣,而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有必要详细介绍写作背景,适时穿插一些故事、传说,以引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带着自我生活体验读诗,激发学习兴趣。

真实是指诗歌的现实性。一首贴近生活、引起共鸣的诗,会让人领略到诗歌不可言传的妙处。我们可以身边的事物为引导,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体验进入诗歌。如春天来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让人感受到春天挡不住的生机和热闹;秋天来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又让人领略到秋天的萧索和悲凉。

此外,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增加学生接触诗歌的机会。比如开展课前两分钟诗歌欣赏会、诗歌朗诵会、诗歌鉴赏会,组建诗歌爱好社团等活动,让诗歌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在活动中所选诗歌既可以是古诗,又可以是现代诗,还可以搜集一些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打油诗,以及一些名篇佳作更应该拿来欣赏。

二、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诗歌是高度浓缩的艺术精品,它的语言凝练而富有形象性,具有节奏美与韵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有利于中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诗歌鉴赏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诗歌意境。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无论是咏物还是怀古,都会寄寓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淡泊宁静的心情就蕴含在这种生活的场景中。这种包含着作者感情的场景,就构成了这首诗的意境。

(二)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中学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最为重要,但却是常常被忽略的。诗歌的艺术特色一般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①从炼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这些蕴含哲理的句子;③从修辞的角度。重点讲解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常见的修辞手法有这样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借代、双关、互文。如余光中《乡愁》把不同年龄阶段的乡愁分别比喻为“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把“乡愁”具体化了;④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⑤从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想象联想、烘托或对比衬托(动静相衬、以有声衬无声等)、托物言志、化用典故比喻象征等。

三、培养学生写诗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并不是终极目的,运用诗歌表达感情才是根本。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诗能力呢?

(一)加强仿写能力的培养。

诗歌是诱人的玫瑰,大家都喜欢,但写诗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语文教师要在丰厚的理论积累的基础上,由易到难地进行系统训练,把学生引上诗歌创作的道路。

如台州一位老师在一节诗歌写作课上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为下面的语句补写一句以上带有诗歌意味的句子。

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先做了示范:1.清清的小溪,躲藏在森林深处,但耐不住海洋的呼唤,驾着小河,驰着大江,奔腾着奔腾着,投身于海洋的怀抱里。

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的写诗兴趣被调动起来,这节课出现了不少佳句。如:“夕阳啊,/消失了今天的光明亮丽,/是为了创造明日的光辉。”“那颗最亮的,/是我童年的回忆;/它一闪一闪犹如摇篮一般,/摇回了我童年的故事。/那颗最远的,/金灿灿亮闪闪,/是我期待着的未来。”等。

教师也可以精选(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生的范例。我相信:通过多次这样的系统训练,学生一定能消除写诗的畏惧心理,提高诗歌的写作能力。

(二)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1.经常鼓励、夸奖学生。

对学生写的诗歌里运用得好的手法或写得好的诗句,要提出表扬;对其中不太好的地方也要找出可取之处,对学生进行鼓励。经常对学生和他们的诗歌进行鼓励、表扬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写诗的信心。

篇9

1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激发学生诵读的动力,使学生想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的战略主题。“中华颂·经典诵读行动”的目的就是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真正起到“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作用。只有让学生切实明白了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所在,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诵读热情。经典诵读的意义具体表现为:

1.1传承中华文化。所谓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它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熔铸成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它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志说:“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诵读中华文化经典,传承中华文化,对于实现中化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意义深远。

1.2培养人文情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的培养。现代社会结构急剧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青年学生的人文情怀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经典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作为中国人,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既能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也能涵养自己的人文情怀,提升自己的心性修养,这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和精神家园的建构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如诵读儒家经典《论语》,学习孔孟思想能够“养德”;诵读道家经典《道德经》,学习老庄思想能够“养智”,开启自己的智慧;诵读佛教经典《金刚经》能够“养心” ,通过降伏自己内心中的分别、狂妄与执着,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保持宁静;诵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能够了解生命的奥秘,健康的法则,从而获取“养生”的智慧;诵读文学经典《红楼梦》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国人情感世界(包括爱情、亲情、世态人情)的饱满与丰富,并从中得到情感的熏陶,怡情养性、保持自己的真性情即“养情”。因此,学生如果能以圣贤为师,与经典为友,那么就会从诵读中获得人生的智慧,就会有正确的价值观,懂得如何去面对人生的种种困惑,也会学会谦卑,懂得宽容和敬畏,不再狂妄和无知,并懂得尊重生命,把握幸福。

1.3进行美育熏陶。中华经典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结晶,渗透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中华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诵读经典,能充分发挥经典的审美功能,有助于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对经典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的感知,生动丰富的形象的感受、情感体验与分析以及创造表现,使学生具一定鉴赏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审美能力与想象力、创造力能得到充分培养。

1.4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经典作品流传于世,除了其思想内容的独到性外,其语言文字也往往极富表现力,在经典诵读过程中,耐心玩味经典之中的精美词句,仔细赏鉴其语言修辞效果,体会汉语语言文字的优美雅致,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并最终学会用雅言表达自己思想,传递人类文明精神。

2营造读书氛围,培养诵读习惯,让学生乐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经典诵读氛围的营造,将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有利影响,促使学生乐于读书,从而养成诵读习惯。因此,各级学校应当注意为“中华颂?经典诵读”积极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使校园处处充盈着中华经典文化的魅力。

2.1建设文化长廊,感受中华经典。学校可以将中华经典诵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建设文化长廊,通过经典上墙方式,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经典作品,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到文化墙上,让每一堵墙都是成为传递经典的桥梁,如浙江龙泉二中将《三字经》和《弟子规》上墙,使得学生即使是在课间饭后的戏耍中也能驻足欣赏吟诵《三字经》、《弟子规》感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达到童蒙养正的作用,既能规范学生行为举止,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又能有利于学生文化内涵的积累。

2.2打造书香教室,培养诵读习惯。教室是学生学习、生活、交际的主阵地,是师生情感共生互鸣的精神家园。打造成书香教室,对于营造经典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学校可以通过置办图书角、通过好书同享、流动书架等方式,让学生处处能读到经典,天天读经典,并通过经典诵读汲取着文化与精神的涵养,同时也学会交友,学会合作。

2.3诗化校园环境,营造人文氛围。结合校园环境美化工程,适时应景地用经典中诗词文赋与名言佳句来替代程式化标语口号,如在花草树木前,可以用给花木题诗词等方式,将写有经典的古诗词牌树在花前树下,使学生能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经典诗词的理解。

2.4调动校园媒体,强化视听冲击。现代心理学实验证实:“视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只是构成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中间穿插着,联想和理解;而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却构成了直接情感对应关系,可以迅速拨动阅读主体感应的心弦。”因此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模拟“子午书简”、“百家讲坛”等方式进行读书评书活动,用文化经典造成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冲击,能使学生在视听盛宴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经典文化的熏陶。

3针对学生实际,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读。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学生年龄、性别及文化等差异使得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诵读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果不注意根据学生实际,盲目读经典,使学生一知半解,糊里糊涂地诵读,只会徒然增加学生负担,这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从而达不到经典诵读的目的,甚至可能背道而驰。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经典作品会有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现象发生,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价值观还在形成过程中,鉴赏力也还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学校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注意精选经典内容,使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水平范围内,诵读具有相当接受程度的经典作品,以便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感受到经典所能展示的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典的诵读鉴赏与接受情况可以依次分为亲近经典、走进经典、体会经典和演绎经典四个阶段。幼儿诵读经典,可以从简单易懂而又琅琅上口的诗句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入手;小学生则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字句的理解,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深入理解作品内容,感悟经典中的情感思想;随着文化接受能力的提高,中学生诵读经典,要进一步在诵读基础上,深入体会经典内在思想情感,品味其文化内涵,并能生动演绎经典;大学生则当在诵读经典、品味经典、演绎经典得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并初步具备研究经典、传承文化的能力。

关于经典诵读的推荐书目,社会上较为丰富,但多数推荐书目是比较笼统的,缺乏针对性。2007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针对不同文化接受群体特点,组织编选了《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分为“幼儿篇”、“小学篇”、“中学篇”、“大学篇”、“壮岁篇”和“晚晴篇”,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总共8册)。这套书对学校教师精选诵读内容,解决不同阶段学生究竟该读什么的问题有一定参考价值。

各级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利用当地乡土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如绍兴是“名士之乡”,人文荟萃、群贤辈出,从绍兴的丰厚文化积淀这一本土资源出发,将经典诵读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与文化的传承,浙江绍兴北海小学编写了《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在与经典的融合呼应中根据本地实际,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了校本教材的个性化和存在价值。 其中“越中典故”、“越中名言”、“越州览胜”(描写绍兴风光的诗文)、“越地现代诗文”和属于儿童口头文学的“越中童谣”,以及从小学生必背古诗文70篇中挑选出来的“中华古诗采撷”等6个板块,深受孩子们喜欢。是经典内容选择中具有典型推广价值。

4正确把握“诵读”含义,丰富活动形式,使学生多读。

关于“诵读”一词,可以从“诵”和“读”两个层面来理解:“诵”可分为吟诵、朗诵、背诵三种方式;“读”与“诵”相对,是默读。根据理解与鉴赏的不同要求,读可分为略读和精读两种。经典诵读要根据所读经典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诵或读。

中国古代私塾中讲究吟诵、背诵,《三字经》里关于诵读有过交待:“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弟子规》中也谈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五四”以后,朗读、吟诵的方法一度曾被错误地连同姿态一起被现代作家批判讽刺,夏丏尊、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意识到这是矫枉过正的做法,就勇敢地站出来,分别在《文心》和《论朗读》中呼吁要还琅琅书声于校园,要重视吟诵,提出要心、眼、口、耳并用,认为“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方法。” 指出“读不一定要高声唱念,低声读或在心里默读也可以。”夏丏尊则更是在《关于国文的学习》强调“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徊地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地细看”。

正确理解了“诵读”的含义,我们就可以围绕“诵读”, 用吟、读、说并用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综合各级学校在诵读试点活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朗诵比赛、古诗新唱、经典推荐、百家论坛、文学沙龙、征文比赛、书写经典、话剧表演、文学社团、漫画经典、说书评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经典诵读的促进手段,激发学生诵读兴趣,促使学生多读经典。

5进行有效指导,适时评价,使学生会读。

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学生该如何着手进行诵读?这是很多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话除了充分肯定了唐诗的价值功用意外,也从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经典反复诵读,其义自见的道理。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学生通常很难有大量精力时间去反复诵读同一部经典。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有效地诵读经典,从而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大量阅读经典,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学生特点,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诵读指导。

诵读指导也包括“诵”和“读”两方面的指导。

“诵”的指导侧重于口头表现方式与表达技巧的指导,教师可以借助经典美文作为范例,在深入分析作品,深刻领悟作品思想,切实进行情感体验基础上,辅助声音表现技巧的学习,借助名家诵读欣赏,教师范读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感情地诵读,实现对经典进行用声音艺术再创造的目的。

“读”的指导侧重于阅读方法的指导。夏丏尊曾著述《怎样阅读》一文,指出“阅读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略读,一是精读。略读的目的在理解,在收得内容;精读的目的在揣摩,在鉴赏。我以为要研究语言文字的法则,该注重精读。分量不必多,要精细地读,好比临帖,我们临某种帖,目的在笔意相合,写字得它神气,并不在乎抄录它的文字,家丁在这部帖里共有一千个字,我们与其每日瞎抄一遍,全体写一千个字,倒不如拣十个或二十个有变化的有趣味的字,每字好好地临几遍,来得有效。” “我劝诸君多在精读上多用力。”认为阅读“第一是理解”,“理解以外,还有所谓鉴赏的一种重要功夫须做,对于某篇文字要了解其中的各局各段及其全文旨趣所在,这是属于理解的事。想知道其每句每段或全文的好处所在,这是属于鉴赏的事。”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释?前言》中也说:“只有能分析的人,才能切实欣赏;欣赏实在透彻的了解里。一般的意见将欣赏和了解分成两橛,实在是不妥的。没有透彻的了解,就欣赏起来,那欣赏也许会驴唇不对马嘴,至多也只是模糊影响。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诗是最错综的,最多义的,非得细密的分析功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若是囫囵吞枣的读去,所得着的怕只是声调词藻等的一枝一节,整个儿的诗会从你的口头眼下滑过去。”

为实现经典诵读的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理解以外有鉴赏,略读之后能精读,要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走向整体或局部的感悟,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要从解决新辞新语入手,正确理解其中文辞,在求得正解基础上,从更深层次对经典中的思想进行分析、对经典进行鉴赏,体验其中情感、感受语言魅力、体会文化内涵。

篇10

一、童话游艺,踏上幸福阅读专列

一学期一度的校园读书节是小学书香活动的盛事。我校的读书节启动仪式牵手童话,以儿童喜欢的童话为关键词。开幕那一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打扮成近期阅读的童话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手持自己制作的人物卡片,走进校园。整个操场被布置成童话图书超市,校图书馆的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在道路两旁,教师化身为超市服务员,协助学生自主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游艺前,为了选择喜欢的角色,学生再三阅读,慎重选择,和家长交流讨论,共同准备,这是对童话文本的再欣赏与个性解读。童话角色设计与准备时的神秘与兴奋,是对阅读节的心理期待。游艺时,童话角色的扮演与互动猜测,是阅读体验的展示分享,也是一种不言而喻的童话文本推荐。童话超市的淘书行动,则完全解放了学生的阅读选择权,学生非常珍视他们精心选择的书籍,其阅读价值自然会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

二、童话诵读,开启幸福黎明

“于清晨极静之时,听到鸟鸣,令人不敢堕落。”像沈从文先生说的那样,用晨诵开启清新静谧的黎明,让一首首诗歌委婉地润泽孩子的心田,让孩子的生命激昂、沉静、富有,捕捉一份灵性,共享一份灵犀,可以实现童心的澄澈敞亮,留下童年的悠远笛音。

我校的晨诵课程,是以适合儿童当下的童诗童谣、优美的现代诗以及中华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意在让诗歌与儿童建立关系,丰富儿童的心灵,强调儿童当下的生命与诗歌交融相汇,让我们的学生拥有博爱而敏感的心灵,拥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流连于天边的一丝流云。

我们舍弃了繁琐的分析,弱化背景的负累而强化诵的乐趣。如四年级学生诵读《晚风》这首诗:

师:同学们,新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用美妙的诗歌开启新的黎明。

师生诵读上半周学习的诗歌作为开启诗。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的是台湾洪志明的诗歌《晚风》。(出示全诗,范读)

学生练读。齐读。集体正音。

师:夕阳西下,花儿睡了,鸟儿不叫了。晚风是个调皮的孩子,它还不愿意过早地安眠。

出示诗句,引读:黄昏的时候,我不经意地,从花园里走过,惊起了一群灿烂的蝴蝶,以及,满院子的花香。

指名读,齐读。

师:淘气的晚风还会惊起谁?(出示:惊起了一群 ,以及 。指名说)

师:晚风吹送,蝴蝶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指名读:蝴蝶望了望,发现是我——爱散步的晚风,才安心地,一一落定。

师:请用“恍然大悟”的语气读这几句。

师:请再用“安心”的语气读这几句诗。

师:满院子的花儿呢?(出示,引读——满园子的花香,被惊扰了以后,却再也不肯停止,汹涌。)

师:园子里会有些什么花呢?把自己喜欢的花放到诗中读一读。

师:晚风徐徐,夜色正美,请男生用陶醉的声音诵读全诗。

师:晚风吹起的是幽香,留下的是诗。请女生无限向往地读。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学生在简洁明了的语言引领下,调动了积极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诵读,在朗朗书声中聆听风的絮语,走进花的世界、诗的画境。就这样,用最美的诗,给学生最美妙的精神之遇,引领每个孩子愉快地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心灵在诗情画意里得到自由舒展。

三、童话剧团,演绎缤纷童年

有调查显示:摘抄与读后感是学生最常用的阅读成果汇报形式,但这种机械而费时的展示方式,常常会把学生的感悟格式化,桎梏了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能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展示形式。我校一学期一度的童话剧团展演活动,摒弃了这种纸上谈兵的展示方式,把学生的身心解放出来,唤醒了他们前所未有的阅读激情。

各班自由生成童话剧团,每个学生参加一个剧团。各剧团从近期师生共读的书籍中精选内容,发挥剧组成员和家长后援团的智慧合力,共读经典,共解文本,共同创编剧本,共同排练书本剧。这些剧本或长或短,内容丰富,别有韵致,有的诙谐活泼,有的委婉细腻,有的大气磅礴。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年龄特点的文本,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每学年两次参演,两次创造,在精心的排练中长智慧、长胆识、长风度,人人都当主角,个个都成明星,在经典的童话里演绎自己的缤纷童年。小学6年,12次演绎就是12次心灵之旅,12次洗炼就有12次思想升华,当孩子们怀揣梦想走出小学校园时,那12次盛大的演出,将成为他珍贵的行囊。

四、童话论坛,守望童心童真

数字化书香校园是对以纸质文本阅读为基础的“书香校园”的发展,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媒介,使阅读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我校依托校园网书香阅读频道,建立了师生阅读博客群、阅读论坛、QQ群等,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数字空间,拓展了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为学生阅读搭建了人本化阅读交流的平台。尤其是童话论坛,顺应了儿童交往需要,满足了信息时代儿童的精神诉求,成为守护童真、反映童心、点亮童年的激越舞台。

例如五年级学生在论坛上发起了重读《海的女儿》的话题,帖子摘选如下:

叽叽咕咕:人鱼公主为什么不能跟王子终成眷属,杯具!

妙人妙语:王子是个声音控,肤浅。

叽叽咕咕:如果结局可以重来,可以怎么写?

流星雨:人鱼公主不要答应女巫的要求,逆流而上,找到王子,用歌声告诉他一切。

妙人妙语:顶一个!可惜人鱼殊途,找到了又能如何?不过是徒增烦恼罢了!

小荷尖尖:不要这么悲观嘛!既然女巫能让人鱼变成人类,那么人鱼的老爹也行,看过迪斯尼版的《小美人鱼》吗,结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皆大欢喜!

叮当猫:女巫属于诈骗行为,把她揪到海底法庭,邪不压正!

流星雨:顶!公道自在人心。

妙人妙语:人鱼公主爱上王子,很美的爱情,无望的爱情。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美好的,与其求而不得,不如好好珍惜身边的幸福。父母的疼爱、姊妹的亲情、美丽的海底,又怎么会舍得放弃?

叽叽咕咕:不要故作深沉啦!帮人鱼公主想办法才是王道!

……

这些对于《海的女儿》结局的帖子,虽然没有非常完美具体的续写,但不难看出五年级学生对爱情梦想的独特解读,对真善美的呵护和对美好结局的追求。论坛是一个自由、开放的天地,学生的真挚与浪漫、幻想与激情、智慧与文采,都在这里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