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技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辩论的技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辩论的技巧

篇1

攻击,即在自由辩论中的主动进攻,主动发问。这在每个辩论队都是不可无的。然而,攻击能不能有效,又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攻击的准备。

这在辩论战略方案确定、辩词定稿之后就应该着手准备了。一般而言,每位辩手应该根据自己所阐述的内容准备向对方发问的问题,可根据自由辩论时间的长短来准备问题,日是初次上场,则应该准备20个问题左右。如果是这样,四个辩手准备的问题就应该大约有80个,一般有足够的可能坚持到自由辩论结束。我们看到,在有的比赛中,有的队员有时间却没有问题可以问,这就是准备不足导致的。

准备提问的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自由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三类问题中,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而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有了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准备,就能够构成立体阵势,可以打自由辩论的立体战斗,让对方陷入立体包围之中的被动局势就很而已造成。我们看到在比赛中,不少辩论队只准备了一个层面的问题(大多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只在有趣上花时间,其结果是打击力不强,且问来问去总是流于肤浅的现象之争,有时则又事实引发事实而偏题,变成了一般的语言游戏、提问游戏去了,辩论的深度不容易看到,这就令人遗憾了。

2、攻击的组织

自由辩论中的有效攻击,应当体现出攻击的有序性,即看得出轮番上阵的脉络,而其基本,就是在场上要有主动权,处于控制场面的主动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场上应该有“灵魂队员”,或者称为“主力辩手”、“主辩”。又哪个辩手来充当这个人物都可以,但是一般又三辩或一辩、二辩来充当。有时,四辩也是很好的充当此人物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要不仅透彻地知道本方的立场,也要透彻地知道对方的立场,规定陈词一结束就能够发现对方的主要问题,从而有效的发起进攻。灵魂队员的任务是:(1)有冷静的把握整个自由辩论战斗局势的眼光,攻击务求有效。(2)充当场上的指挥员。发问不在多,而在精。其发问不仅是对对方的攻击,也是对本方立论的揭示和强化。(3)承担主动转移战场的任务。如在一个层面上问久了,则转向另一个层面发问;在一个层面处于被动,僵住了,则要转向另一个层面,开辟新的攻击点和战场。(4)对对方提出的危及本方底线、事关要害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化被动为主动。(5)对本方误入对方圈套、远离本方、陷于被动之中的局面,要能够晚会并再发起攻击。

当然,其他队员要主动配合,主动呼应,才能形成整体的力量,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形成“流动的整体意识”。

攻击的组织,起要害就在于形成整体的有序流变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鸡零狗碎。零碎的攻击谈不上组织,它或许也能够有鳞光耀金的效果,但是对于群体辩论而言,是不可能握有主动权的。

攻击的组织在上场前可以有如下的检查指标:一是有没有组织者,也就是有没有“灵魂队员”,其组织、应变能力如何?二是整个队伍与之有没有心悦诚服的默契和感应?三是整个队伍对特定的辩题的立场认识是否完全一致,有没有大的梗阻?四是准备了几个层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对付、支撑多难的场面,能够支持多长时间?五是对于非常艰难的、苛刻的尖锐问题,本方研究到什么程度,有没有好的应对策略?六是自由辩论中将会出现的最为险难的局面,将会一种什么状况?本方应该怎么对付?把这六个问题都想清楚了,都有了解决的办法了,那么攻击的组织也有序了,主动了。

3、攻击的发问

攻击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1)设置两难。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做无病。(2)主动引申。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本方主动、对方被动。(3)以矛攻盾。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这个辩手和那个辩手陈述中的矛盾、某个辩手陈词中的矛盾、答这个问题和答那个问题之间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4)归谬发问。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5)简问深涵。即问题很简单,但涵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6)撕隙抓漏。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7)熟事新提。人往往对于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却不经意,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8)逼入死角。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9)多方追问。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上同时问一类问题。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即辩论的主要立场和观点,以造成合围的阵势,使对方没有招架的能力,更没有回手的能力(10)夹击发问。即两个回多个人同时问同一类或一个问题,造成夹击态势,使对方顾此失彼。(11)问题同异。即面对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对方难以自圆其说,应接不暇。(12)异题同问。抓住对方的不同问题、不同表述加以归纳,概总而问,从问题的深度与高度上使其无法把握,无力应答。(13)反复逼问。对本方提出的对方非答不可的问题,对方闪避了,就可以反复逼问,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三次,不可以无限发问,那样反会造成无题可问、或令听众厌烦的负面效果。(14)辐射发问。即一个问题的提出时,同时威慑到对方四个辩手,犹如子母弹一般。这类问题,一般多在哲学或价值层面上发问。(15)同义反复。即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或角度不同,或问语不同)发问。这类问题,多为辩论的主要立场、观点方面的问题。(16)近题遥问。即看似很近的事,用远视点来透视和提问。对方遥答往往答不得,近答又很难接上,陷入了难以捉摸、无从下手的窘境。(17)击情提问。即用心理调控的手段,直击对方情绪层,使其激动,印绪连动,从而淹没对方的理智。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够进行人身攻击与情绪对情绪,更不可陷入无理纠缠甚至胡搅蛮缠,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18)布陷发问。也就是布置一个陷阱,让对方来钻,或想方设法将之套进去。其更高技巧就是连环套。(19)长抽短吊。即忽然提这样的问题忽然又提那样的问题,不离辩题却又忽东忽西,以思维的快捷与急智来取得主动。(20)答中之问。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对方答问时发现问题(包括陈词阶段发现的问题)予以提问,另一种是在自己回答对方问题时的反问。

4、攻击的风格

由于自由辩论如疾风迅雷,所以不同场次、不同队伍的辩论风格也不尽相同。没有形成风格的队伍即使辩胜,也只是初级层次的。因此,有风格意识并力争形成自己的辩论风格,是一支辩论队有追求、有实力的表现。它其实是一支队伍整体人格的呈现。

攻击的风格,一般而言有情绪型、理智型、稳健型三种。

情绪型的队伍往往只在趣事、情绪化的层面上实施攻击。它也能够引发一些活跃的效果,但是也易于耽于情绪、就事论事,甚至会误入漫骂的泥淖,使辩论流于表面,层次不高,缺乏应有的深度。

理智型的队伍往往执著于理辩的层面,这容易体现思辩与深度,但是又会失之于辩论的活泼不足,弱化了应有的观赏性。_

稳健型的队伍因为其理智和稳健,也因为其稳健而注意到了应有的活泼,是兼取了前二者之长的。显然,自由辩论的风格当以稳健为上,从比赛的实践看,稳健型风格的辩论队不仅易于取胜,且留给观众、评委的印象也比较深刻。

5、攻击的节奏

应以张驰有度、疾徐有致为佳。一味快疾或一味徐缓都有缺陷,前者易流于狂躁,后者易流于沉闷。

二、防守技巧

辩论中的自由辩论阶段,就是由进攻和防守两个方面组成的,因此,不仅要有进攻的准备,还要有防守的准备。只会进攻不一定能够取胜,只会防守当然有就更容易陷入被动了。该防守就防守,该进攻就进攻,能攻能守的队伍才能游刃有余。防守中,应该注意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盯人技巧。即各人盯住各人的对象防守。一般就是一辩盯一辩,二辩盯二辩,……。即一辩回答一辩的问题,二辩回答二辩的问题,……。这样各人就会有关注是具体目标,就不会出现好回答的问题就抢着回答,难回答的问题就你推我让的。当然,在分工之后又讲合作,最难回答的问题,就由“灵魂队员”补救了。

2、长项技巧。即根据各人的长项来分工,首先确认辩手各人的长项,如长于说理,长于说史,长于记忆,长于辨析,等等,则承担相应的问题来防守,这也不至于出现混乱局面或冷场。

3、合围技巧。假如对方有一位非常突出的辩手,不仅对方整个局面靠其支撑,且对本方威胁很大甚至本方队员对其有畏惧感,一对一的战术是不太可能奏效的。那就采取合围技巧,即以全对的四个人的力量来围击、合击,从四个人不同的侧面对准他的问题,以守为攻,一般都会有效。只要他顶不住了,那对方的阵脚就会乱了,自然就会垮了。但是要注意的是,有实力甚至实力更强大的队员靠一两个回合是难以制伏的,因此要有韧劲,不可太急切,争取5、6个回合使其难于招架,提不出更尖锐的问题,内在的进攻力度大大减弱,才能有取胜的基础。

4、夹击技巧。就是对有的问题,有的队员采用二人夹击的方式来对待。

5、高压技巧。一般在辩论赛中,由于参赛队的实力比较接近,所以在自由辩论中容易出现同位推顶的情况,这一方面容易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不容易取胜。破解的办法是采用高位迫压防守。如对方提出的是现象问题,就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上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现实问题,那就从历史的角度来回答;如对方提出的是具体问题、微观问题,就以全景认识、宏观认识来回答,以此类推。若此,对对方的问题以高位下罩的方式和统照下盖的方式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思维位势稍逊一筹,从而内心产生动摇,攻击力也就随之动摇而弱化了。

6、指误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指出对方所问问题在逻辑上、理论上、事实上、价值上、立场上、表达上和常识上的毛病,使之陷入尴尬局面。

7、归谬技巧。即对有的问题不做正面回答,而是将之做概纳引申归谬,直指其终端的谬,陷其于被动的境地。

8、反问技巧。即从反方向上反问其问题的悖常性、悖题性、悖理性、悖逻辑性、从而化被动而为主动。

9、幽默技巧。即面对自己从容回答智有宽余的问题,适时幽对方一默,效果一定是绝佳的了。

10、短答技巧。岁于一字、一词、一个成语、一个句子就能够答清,且能够反陷对方于被动的问题,就应该果断而适时的使用。

11、启导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滔滔不绝有演讲欲而又容易动情、不易冷静理智的辩手,表现欲特盛的辩手,语词罗嗦繁复的辩手,在回答问题时不妨巧妙启发他的教导意识,任由其滔滔不绝地讲,其直接效果是消耗了对方的规定时间。

12、揭弊技巧。在回答问题时,巧妙合理地揭示其弊端。如同一个人陈词与发问中的弊病与矛盾,前一个问题与后一个问题的矛盾,两个或数个人问题中的矛盾等等。揭示其弊端与矛盾,使其问题本身站不住脚,防守便转为攻击,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13、激怒技巧。即是答问时巧激其怒,使之心理由理智层进入情绪层,无法冷静,无从自控,就可望令其自己乱自己心绪。但是切忌不可使用人身攻击,这是犯禁行为。

14、评价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对其问题予以评价,指其目的,断其归路。

15、闪避技巧。即对那些一两句话难以答清的问题,采用合理闪避的方式,其基点是不离开辩题的立场。

16、反复技巧。即以同义反复的方式回答。也就是意思一样,但语言不同。

17、类比技巧。即面对对方的问题,不做正面拦截,而是用同类比较的方式,把问题抛回给对方。

18、陷阱技巧。既在答问中巧设陷阱让对方来钻,然后在下一个回合中予以指驳,使对方露馅。

19、联动技巧。即本方二人以上联动,回答问题问题时一唱一和,此唱彼和,你呼我应,以整体的优势对之。

20、侧击技巧。即不正面回答问题,而从侧面引出相关问题,反请对方来回答。

21、连环技巧。即在答问中故设连环,环环相扣,将对方的问题定格在某一环中,将其扣死。

22、组接技巧。即将对方自己的立场或陈词、反问、答问中的语言予以组合回答,即让对方自己打自己嘴巴。

23、名言技巧。即恰到好处的巧借名言、警语、格言、民谚、诗歌、歌词、流行语等来回答。当然也可以改头换面,重组搭配来回答。

24、错接技巧。即有意错接问题,反让对方判断,以之主动防守。

25、引申技巧。即将问题引申开来,揭示其实质与要害,再一口咬破,直断其喉。

三、其他技巧

1、节奏把握:自由辩论的时间不长,但是由于争锋剧烈,对抗性强,故往往呈现出很强的快节奏。一般而言,一强到底,一胜到底的队伍不多,这就需要有韧劲和力量持久才能取胜。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是先弱后强,欲擒故纵。其利在于先让对方强,以观察其底气,辨别其优劣,在制伏它。

2、避锋折锐:针锋相对,往往会陷于对峙和僵持。你针尖我麦芒,你推我搡,既不利于取胜,现场效果也不好。故有经验的辩论队往往不正面迎击,而是闪避一旁,轻轻折断其锋锐。这种闪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巧用智力,或侧击、或高压、或机智、或幽默,巧击要害,巧借场上效果来使对方退却。简言之,即以大智大巧而对,不以表面热闹、直硬相拼见高低。

3、时间把握:即从严把握本方时间,有意启导、引导对方在无意识中把规定时间及早耗尽,以造成缺席审判的情势,这对本方极为有利。

篇2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便是这些策士的游说方法及其所体现的辩论技巧。

游说便是希望被游说者听从自己的意见并接纳才可以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你所说的意见必须要对其有利。所以,策士们便抓住诸侯的这一弱点并加以放大达到:“诱之以利,使之惑近利,而为我所趋”的目的。在《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中,游腾曾说过这样的话来打消楚王的疑虑:“今秦者,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使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周君惧焉,以蔡?由戒之,故使长兵在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也。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恐一日之亡国,而忧大王。”①其实,着眼于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这一事件来看,我们可以做出多种解释,而游腾出于自己的利益,就做出了这么一番解释。由此观之我们可以看出他善于揣摩领导者的心思,然后自己主动讲出符合其心意的话来满足他。这便是策士们的厉害之处,而揣摩对方心思,在《战国策》里是谋士们的一种通用方法。与之相结合的方法是在猜测到对方心理的同时,他们还会寻找并抓住对方的弱点,然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说的每句话看起来都是在为对方着想。在众所周知的《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一文中韩庆为了打消齐国向西周求粮借兵的想法,他以齐国的利益为出发点,为齐国的前途着想,然而他在为齐国出谋划策的同时,不知不觉中也就到达了自己的目的。所以,说服他人时以他人利益为出发点,揣摩对方心思,摆明你我的利益所在,让他人听取自己的意见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战国策》的论辩技巧的一大亮点。

在《战国策》中策士们还通常使用一种方法那便是比喻,他们通常使用比喻来打动领导者。他们充分运用所能运用的一切比喻来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喻体可以是动物可以是植物还可以是不存在的生物。在《庄辛说楚襄王》中,庄辛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王独不见夫蜻蛉胡?六足四翼,飞翔乎天地之间。俯啄蚊虻而食之,仰承甘露而饮之,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己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②就是用蜻蜓为喻,他通过讲蜻蜓的故事告诉君主必须要有忧患意识时时自强。在这篇文章中,庄辛还用了黄雀、黄鹄来做比喻,大段的比喻由小及大最终得出整个国家也要有忧患意识的结论让楚王不得不信服,这就是比喻的威力。

在这篇文章中,庄辛还运用了另一种方法来劝说楚王,那就是引经据典。庄辛通过对以往的知名人士,重大事件的整理筛选找出自己需要的材料,然后对楚王进行劝谏。文中的这段话就是庄辛通过引用史实用来进行劝谏的,“昔汤、武以百里昌,桀、纣以天下亡。今楚国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③从而让楚王懂得了没有忧患意识的危害也达到了自己劝谏的目的。这种方法在《战国策》中被广泛应用。

除了在前文中提及的那种比喻,还有一种比喻更有说服效果,能起到更好的打动人心的效果,那就是由己及彼的比喻。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先以自己的一件小事说起,随后以这件小事跳板过渡到国事上,得到了下面这段话:“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④这段话让期望深受启发。这种由小到大,由己及彼,用设喻来说服人的方法,也非常容易让人接受。而且如果语言委婉含蓄,忠言也会变得非常的顺耳。

《战国策》还有一大特点那就是运用寓言故事和轶闻掌故来增强论辩的说服力,如《齐策而》的“画蛇添足”,寓言的目的是劝说昭阳要知足,不然会遭到丢官身亡的下场。还比如《魏策四》中的“南辕北辙”,《燕策二》中的“鹬蚌相争”等等。这些寓言所反映的思想大都合情合理,源于生活,用来说服领导者非常合适。

相对于上面那些循序渐进的游说技巧,《战国策》让人印象最深的论辩技巧莫过于耸人听闻,虚张声势了。这会使统治者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在心理上屈服,听从这些谋士的建议。

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普通的陈述每天听得太多太乏味了,可是,如果有一个人在他面前突然很放肆,直言不讳的抨击他的过失,怒骂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反而会让君王对他刮目相看。例如,在《东周欲为稻》中,苏子一开口就指责西周君什么什么做错了,言辞激烈,这样做的后果是西周君没有发怒反而就很轻易的接受了他的意见。

而夸张的手法也特别能说服人。“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中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像这样的排比句和夸张句铺陈开来,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所以,游说时讲究语言艺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

总体来说,《战国策》的论辩技巧是非常繁复的,每一种技巧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也都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起到说服人的效果,容易让人接受,这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我欣赏《战国策》欣赏它的文辞之盛更欣赏它所体现的智慧与胆识,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文人以及他们所体现的气魄,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他们的智慧与才华更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

注释:

①《战国策》,《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②《战国策.楚策》,《庄辛说楚襄王》

篇3

95国际大专辩论会半决赛第二场中有这么一节辩词:

正方:可是我们也知道香港“九七”就要回归祖国,我们听说要颁布《基本法》,可没有听说要颁布“基本道德”呀!

反方:……我深深记得对方三辩同学在前几天的辩论场上曾经说过:在我一张伶牙俐齿之下是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笑声),那为什么不说是颗“法律心灵”呢?(掌声)

正方立场是“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依靠法律”,于是以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为立足点。举香港将颁布《基本法》为例向反方发难,反方立即就地取材反唇相讥,与之构成尖锐的对抗。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请看正方是怎样反对抗的:

对呀!我善良的心灵是要大家认识我才知道的,可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我首先是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啊!(热烈掌声)……

正方咬定法律不放松,以敏锐的洞察力从反方构成对抗的例证中“窃取”与法律相关的事实,以先主后次的逻辑强调“首先的”就是“主要的”,从而压制对方的对抗。

还有一些对抗的例证,表面看来牢不可破。实际上如果稍作推敲还是可以反对抗的。

例如在“女性找男性更需要关怀”辩论中,正方为了论证中国文字反映的男尊女卑,举例说:

中文有两个字表示结婚的概念,一个是“娶”字,另一个是“嫁”子。男人是“娶”媳妇,女人是“嫁”给男人,那这个“娶”子它表示一种主动性,“嫁”子它表示一种被动性。(笑声,掌声)请回答!

反方马上以牙还牙:

像这个例子,我们也发现了中国字的“好”字和“妙”字。都是一个褒义词,那么请问“妙”字和“好”字是不是用“女”字旁开头呢?(掌声)

当反方举“好”和“妙”进行对抗时,正方居然束手无策。其实。正方完全可以在反方的例证上做文章,作出反对抗:“妙”可以拆为“女”和“少”,“好”可以拆为“女”和“子”,、从造字角度看,这都是两个会意字,也就是“女”性“少”方为“妙”“女”性得“子”才叫“好”。这岂不正表明了女性受压抑的社会地位了吗?

上面两个例子表明,从构成对抗的例证本身发掘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可以有效地进行反对抗。

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不是所有的对抗例证都存在着漏洞,更多的情况下,辩敌的对抗是严谨缜密、毫厘不爽的。这时候,避开对抗的冲击力,从侧面突发反问进行“强攻”,是行之有效的反对抗技法之一。但是有一点。这个反问必须直接攻向对方的立论点,不能有任何偏差,否则就会影响反对抗的力度。

我们来看关于“治愚比治贫更重要”的辩论中的一段辩调:

正方:中国作家写了这本书《愚昧比贫穷更可怕》,说明了治愚比治贫更重要,可见对方同学似乎是没有看这本书呀!

反方:中国政府也说:生存权、温饱权是人的第一权利。对方如何回答?

这一组对抗中,辩论双方都选取了权威言论作为例证。权威能制造不容置疑、无以反驳的特殊效应。正方在不可能正面向权威发起攻势的情况下,突然反问:

篇4

对于高等院校而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是为了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的答辩学生,对其所着论文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答辩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对于答辩学生来说,答辩的目的是能通过论文答辩,按时毕业,取得毕业证书。毕业生要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就必须了解学校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的目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准备,继续对论文中的有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论文中提到的基本资料搞准确,把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文章的基本观点彻底弄懂弄通。

二、答辩过程

本科论文答辩是答辩委员会成员即答辩老师与撰写毕业论文的毕业生面对面,由答辩老师就论文提出的有关问题,让学生当面回答,它有“问”有“答”,还可以有“辩”。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我校实行答辩过程一分为三的形式,即指导老师指导、评阅老师评审和论文答辩3个环节。

(一)宣讲论文

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15分钟概述论文的标题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可以事先准备好讲稿,讲稿是答辩学生在答辩时宣讲的稿子,它比摘要详细一些,根据所限定的宣讲论文的时间而定,最好能在规定时间内宣讲完,否则会影响评委对论文的总体评价。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或幻灯片,尽可能脱稿宣讲。

(二)问题答辩

主答辩老师一般提2-3个问题。老师提问完后,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准备1”-15分钟,再来回答;或由主答辩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即作答,随问随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数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适当插问。

(三)成绩评定

毕业论文成绩包含毕业论文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其中论文评阅成绩由导师评阅成绩和1-2位论文评审人评阅成绩组成。评阅成绩依据包括开题报告的情况、学生的业务水平、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和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过程中的工作态度等。评阅成绩和答辩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所占分值比例,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毕业论文的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其中优秀比例控制在2”%左右,优秀的毕业论文必须参加学院的大组答辩,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总体应呈正态分布。各学院根据本学院制定的评选细则评选院级优秀毕业论文,申报后,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参照相关规定对申报的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审。教务处公示评审结果,公示时间为1周。经公示无异议并报分管校领导批准后公布评选结果,并由教务处将优秀毕业论文汇编成册。

(四)论文存档

学生毕业论文的资料要以纸质形式装入学生毕业论文资料袋;同一专业所有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汇总资料,要以纸质形式和电子文档形式(光盘)装入毕业论文专业汇总资料袋。学生的毕业论文要长期保存。学生个人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毕业论文任务书; (2)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3)指导教师中期检查报告; (4)毕业论文正文; (5)导师评阅表及评阅人评阅表; (6)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表; (7)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资料袋材料包括: (1)按专业汇总的毕业论文任务安排情况表; (2)学院有关毕业论文的补充规定; (3)毕业论文评分标准; (4)毕业论文组织安排(包括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名单及参加大组和小组答辩教师名单、学生分组名单和答辩时间安排表等); (5)同一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汇总表; (6)同一专业所有学生毕业论文正文的电子文档(光盘若干张)。

三、答辩技巧

答辩是审查论文写作质量的一种补充形式。教师在答辩会上提出一些问题,让答辩学生回答,以便进一步了解答辩学生立论依据及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答辩学生为取得满意的成绩,应掌握必要的答辩技巧。

(一)答辩前的准备

答辩前的准备,最重要的是答辩学生的准备。要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在于答辩过程的表现。答辩学生在提交了论文之后,不能有所松懈,而应抓紧时间积极准备论文答辩。

1.认真做好幻灯片。幻灯片主要内容应包括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姓名,选择该题目的起因,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以及本论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学位论文答辩一般要求将讲稿与多媒体或幻灯片紧密结合在一起。幻灯片内容要简洁,控制在1”-2”页。宣讲用的图表宜精简且具有代表性。图要选可视性强、趋势明显,不同曲线最好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在论文中使用的表格如不适合宣讲时,表格项目尽量简化。一般行不超过4项,列以1”项以内为宜。说明趋势、表示差距的表格可改用图表示,因为图比表更易理解,解释起来节省时间。

2.熟悉论文全文。要熟悉论文的主体和结论部分的内容,明确论文的基本观点和论题的基本依据;弄懂弄通论文中所使用的主要概念的确切涵义,所运用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要仔细审查、反复推敲文章中有无自相矛盾、谬误、片面或模糊不清的地方,有无与党的方针政策相冲突之处等[8]。如发现有上述问题,就要及时补充、修正和解说等。只要认真设防,在答辩过程中,就可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和沉着应战。

3.掌握相关知识。如自己所研究的这个论题学术界的研究已经达到的程度,存在的争议,自己倾向哪种观点及理由;重要引文的出处和版本;论证材料的来源渠道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材料都要在答辩前做到有比较好的了解和掌握。

4.总结不足之处。论文有哪些应该涉及或应该解决,哪些在论文中未涉及到或涉及很少等,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是在研究过程中确已接触到并有一定的见解,还是力所不及而未能接触的问题,只是由于觉得与论文表述的中心关联不大而没有写入的问题等。

(二)答辩会的表现

1.携带必要的资料。首先,学生参加答辩,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如果一时记不起来,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和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更好地理解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同时可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自然。

2.树立良好的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可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3.听清问题再作答。老师在提问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思路略记在本子上,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所提问题没有听清楚,可以请提问老师再说一遍。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答。只有这样,才会避免答非所问。

4.答题要简明扼要。在弄清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能犹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和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

5.答题时不可强辩。有时老师对答辩学生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答辩学生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学生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是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与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答辩学生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问题,就应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学生在答辩会上,某个问题被问住是不奇怪的,因为答辩委员一般是本学科的专家。当然,所有问题都答不上来,一问三不知就不正常了。

6.有冲突展开辩论。答辩中,有的老师会提出与论文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答辩学生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答辩老师在提出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问题。

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答辩学生作出正确和全面回答,不具有商讨性;对于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互相切磋商讨[9]。如果答辩学生所写论文的基本观点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又是言之有理和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的,就不要因为答辩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就随声附和,放弃自己的观点。否则,就等于是自己否定了自己辛苦写成的论文。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与论文不同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答辩学生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察答辩学生的答辩能力或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答辩学生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时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和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让提问老师感受到虽接受答辩学生的意见,但自己的自尊并没受到伤害。这样的辩论,答辩老师不仅不会为难答辩学生,相反会认为其有水平,基础扎实。

篇5

1、当你准备参加答辩的时候,答辩的第一个内容,往往是给你3-5分钟时间,请你陈述一下论文的大体内容。这段论述需要包含你这篇文章的结构、观点、依据等。通过你的叙述,答辩老师才能对你的论文写作思路有一个大致的判断,而这个陈述的过程,也能看到你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第二步,进行现场答辩。答辩老师向你提出2—3个问题后,做即兴答辩。其中一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提出问题,考察学生对引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是否准确。第二个问题,一般针对你的论文中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论点,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或专业实务进行讲(论)述。考察你学习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你实务(实际)工作的联系及帮助,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个问题,根据学生有一定工作经验,提出专业理论或实务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案例和实务,研讨理论依据或当前所学专业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及热点问题。考察学生专业方面的潜在能力

 

(二)注意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二、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

 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一)论文答辩——熟悉内容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

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三、大学毕业论文答辩自述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是因为……,主要表现在:……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我针对……这个命题,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导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写开题报告初稿,毕业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年*月*日正式定稿。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 

第二部分,是在对……进行了详细论述的基础上,运用……法对……的深入挖掘。

篇6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40-02

态度是主体对对象反应时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它由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图因素组成。态度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决定着人们想些什么和做些什么,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效率,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应从改变罪犯的态度入手,实现改造罪犯的目的。

一、研究改变罪犯态度的基础

(一)研究改变罪犯态度方法的重要性

态度是人们行为的基础,如果改变了罪犯的错误态度,罪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就可以推动改造工作向前健康发展,监管单位的生产、经济也会不断上升。如果消极地让罪犯的态度自由运动,将会严重影响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积极地推动和促进罪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监狱人民警察的正确引导迅速有效地改变态度,才会有利于监狱秩序的稳定,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新生。

人是复杂的社会人,让犯了罪的人改变其已有的错误态度,是一件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所以,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改变罪犯态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推动改造工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二)影响罪犯态度的基本因素

要把握影响罪犯态度的各种因素,首先得全面地了解罪犯态度改变的基本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各个方面。改变罪犯态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沟通、劝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权威性所形成的可信程度,信息传递过程中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罪犯原有的态度,以及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改变罪犯态度的效果。所以,监狱人民警察必须认识到改变罪犯态度的复杂性,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有效地从事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

二、改变罪犯态度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可信度

所谓“可信度”是指监狱人民警察所具有的影响罪犯改变态度的特征。可信度与很多东西有关,通常信息传达者的工作履历与当时状况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力度。具体来说它决定于两个主要方面,即干警的专业性(或权威性)和可靠性。

1.监狱人民警察的专业性。它是指监狱人民警察的身份具有使罪犯信服的权威性,包括干警的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社会经验、年龄、社会背景、社会地位等。这些因素,能使监狱人民警察在罪犯心目中成为某方面的权威形象。据社会心理学家哈弗兰德的实验,在接受同样内容宣传的情况下,权威人物宣传的态度改变率为23%,而普通人宣传的态度改变率仅为7%[1]308。所以,我们在改造教育罪犯,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中,一定要注意提高监狱人民警察自身的素质。在提高其政治素质的同时,进行岗位培训、专业训练等。同时,也应该请一些有权威身份的人,如有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名律师、有影响力的司法实践工作者等参加改造罪犯的工作;另外,监狱人民警察也应该走出去,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2.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即使罪犯相信监狱人民警察的言论真伪的程度。具体来说,监狱人民警察的人格特征、外表仪态以及讲话的信心、态度等特征,都与监狱人民警察的可靠性直接有关。在改造实际中不乏这样的实例。如果一个干警讲话铿锵有力、理直气壮、信心十足,且衣着整洁、外貌端庄、举止文雅,就容易赢得罪犯的喜欢和敬重,因而他的教育效果就好得多。这是由于人们试图认同、愿意接近一位很喜欢很敬爱的人,进而往往采取那个人的态度、爱好、行为方式和服饰样式,故喜欢能引起态度的改变,成为改变态度的因素之一。正因为如此,每一个从事管教工作的干警都应该加倍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外表仪态,特别要注意通过学习和摸索,掌握一套能吸引人,改变人的宣传、说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诸如怎样对不同年龄、不同性质、不同刑期的罪犯进行个别教育等。

(二)有效地传递信息

改变罪犯态度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传递信息作用于罪犯,以引起其态度变化的过程。要使传递的信息有效,必须做到。

1.合理地安排信息材料。首先,正确利用恐惧唤醒。所谓恐惧唤醒即通过传递恐怖的信息作用于目标对象,使其内心感到有压力和威胁,从而听从劝导者的劝告,改变态度。社会心理学家利文撒尔等人通过实验证明,在充分说明的基础上,注意发挥恐惧唤醒的作用,充分利用恐惧的引发力量能达到态度改变的目的[1]316-317。因此,监狱干警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工作中,应正确利用恐惧唤醒,充分说明违法犯罪的危害,并举例说明抗拒改造的后果,促使罪犯听从干警的劝告,改变态度,进而认罪伏法,自觉改造。

其次,正确运用单方面论据传递或双方面论据传递。所谓单方面论据传递,是指劝导者在传递信息内容时,只叙述有利于自己的立场的言论,而对不同立场的观点绝口不谈;或在谈不同立场观点时只讲对立立场的毛病和缺点而不谈其他。而双方面论据传递则是劝导者安排包含有正反两种立场的信息内容,甚至承认对立言论也有可取之处,但巧妙而婉转地表示缺点超过优点,从而表明传递者所主张的立场是有道理的[1]313。这两种传递方式各有优、缺点,在实践中选择何种传递方式,要看具体情况。例如,对惯窃犯,就应使用单方面论据传递,强调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改造措施;而对初犯,则在强调其社会危害性和行为的方式、方法错误的同时,也对他的处境表示同情,并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有关工作。这样,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不同的传递方式对改变罪犯态度的效果如何,还要看罪犯的教育程度及信息与原态度的方向是否一致。

2.正确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改变罪犯态度,是监狱人民警察把设计好的信息传递给罪犯,使其态度得到改变。但再好的信息,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没有选择正确的途径传递给罪犯,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实践中,常用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宣传改变、说服改变和规范改变等。一是宣传改变,即监狱人民警察借助一定的手段,面对一定的罪犯,传递特定的信息,藉以改变他们的态度。宣传之所以能起到改变罪犯态度的作用,是因为宣传可以使罪犯在同一时间接受同一信息的影响,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当然,宣传时必须了解罪犯的需要、动机、爱好等心理状态,以便使宣传有的放矢;宣传还应做到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以吸引罪犯。在宣传中,内容和观点要清楚明了,避免罪犯的错误理解。二是说服改变。说服教育是罪犯教育改造中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改变态度的方法和传递信息的途径。在这种说服教育中,不一定要借助工具,而且目标对象又往往是特定的个人,因此,它是一种通过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式。这种方法最明显的特征是双向沟通。一方面,监狱人民警察作为沟通的主体发出信息,罪犯接受信息;另一方面,罪犯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对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作出反馈。这样,经过不断地信息传递和思想沟通,罪犯就可能会对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以及有关的政策、法律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达到改变罪犯态度的目的。三是规范改变,即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罪犯去了解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促使其改变态度的方法。只要这种外力能够使罪犯经常接触符合监狱人民警察要求的信息,就可以使罪犯逐渐地改变态度。

(三)正确把握罪犯的特点

1.把握罪犯原来态度的特点。要改变罪犯的态度,就必须了解他原来的态度,并且估计我们发出的信息会落到罪犯的什么立场范围(拒绝、中立、接受)之中。如果我们发出的信息与罪犯原来态度差距太大,落在罪犯拒绝立场范围,我们就应冷静思考,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分阶段逐步向罪犯提出要求,使信息的落点逐步从罪犯的拒绝立场移向中立立场,再移向接受立场。这样,改变罪犯态度的工作才会收到真正效果。

2.把握罪犯的人格特征。在教育改造罪犯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即使是同一个监狱人民警察,同一个信息,同一个情境,有的罪犯转变了态度,而有的罪犯却不易转变态度。为什么?这与罪犯的人格特征有关。人格特征包括需要动机方面的人格倾向性特点和人格特征方面的特点。

就需要动机方面的特征来看,每个罪犯都有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动机;在关押改造的不同时间中,罪犯总会有一种需要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形成一种主导动机。正因为改造实践中存在这种动机差异性,也就决定了罪犯对同一信息的接受程度与方向会有不同。因此,我们在改造教育罪犯时,必须了解罪犯需要状况,因人而异,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安排信息的内容和改变态度的方法和技巧。

就个性特征而言,气质、性格、能力等都会影响罪犯对监狱人民警察发出的信息的感受性。就改造工作实际来看,智力高的罪犯不是不易接受说服,而是不易接受意义浅显、简单的说服。因此,要使智力高的罪犯改变态度,就有必要进行意义复杂、深奥的说服,要进行双方面论据传递,要强调罪犯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危害性,分析其犯罪的原因,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而对于智力低的罪犯,则强调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

同样,自尊心的强弱在一定强度上也决定着改变罪犯态度的难易程度。自尊心强的罪犯比较相信自己,自我防范能力强。因此,对他们一定要注意改造教育的方法和技巧,既要改变原来的态度,又要注意不要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篇7

关键词:高中物理;匀速运动;变速运动

首先,我们在了解匀速运动以及变速运动的相关公式之前,需要了解匀速直线运动以及变速直线运动之间的区别。匀速直线运动主要是指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一样的,并且物体的速度始终保持不变。而变速直线运动则主要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是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换句话说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每时每刻都是变化,直接通过公式V=S/T就能够计算得到,其中S是物体运动的总路程,T是物体运动的总时间,V就是物体匀速运动的速度。但是物体在变速运动的过程中,无法直接采用V=S/T得到,因为物体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往往速度是不同的,因此上述公式所求解出来的数值称之为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即整个时间段下,物体的平均运动速度。

很多时候如果简单的观察速度上的变化往往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是很多变速运动以及匀速运动的题目需要涉及到有关加速度的问题,而这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误解。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变化问题

匀速运动在实际的运动过程中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以及方向是不变的,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加速度不变指方向、大小两个方面。而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是变化的,可能加速度的大小、加速度的方向一个发生变化或者二者均发生变化等。

因此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往往就有多种。首先在不知道时间的条件下,可以利用Vt2-Vo2=2as来求解,其中VT是物体在最终运动状态下的运动速度,V0是物体在初始运动状态下的运动速度。a为物体的加速度,s为物体的运动路程。

第二,在不清楚路程的条件下,采用Vt=V0+at的公式求解。第三,在不清楚加速度的状态下,可以利用(V0+VT)/2×t的方式求解物体运动的路程。在没有最终速度的情况下,可以利用V0×t+1/2at2公式求解得到物体的运动路程。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量有s、t、a、v,这几个物理量除了时间以外都是矢量,因此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向的问题,合理的设定好初始方向,将其他方向设置为负数,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变速直线运动做题解题的过程中保证正确率。[1]

二、当前阶段匀速运动以及变速运动的主要解题技巧分析

前述主要分析了当前匀速运动以及变速运动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困惑,下面笔者来分析目前阶段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的解题技巧。[2]

1 逆向思维的方式

很多学生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过程中,往往喜欢利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来求解,同时当题目当中出现匀减速的时候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在这一基础背景之下,我们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看作是方向相反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如,汽车刹车后以3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若其刹车前的速度为30m/s,它在刹车后,还能滑行多远?

这道题目换句说话可以看成是初速度为0,末速度为30m/s,加速度为a=3m/s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直接采用公式2aS=vt2-v02求解得到最终的滑行距离。

2 平均速度法

在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前述笔者分析了其平均速度为S/t,因此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是均匀的,物体在t内的平均速度就等于在这段时间里的初速度与末速度的平均值。将这一思想应用到实际的题目当中,便能够有效的提升解题速度。

例如,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规定车辆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有一车辆遇到情况紧急刹车之后,经过了1.5s停止,量的路面刹车痕迹为9米,询问这辆车是否违章?

在解答的过程中可以将车辆看作匀减速直线运动,刹车前速度为60km/h,刹车后速度为0,利用S=(V0+VT)/2×t公式求解得到最终车辆的末速度。

3 逐差法

利用匀速直线运动以及变速运动的相关规律能够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连续时间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为S=aT2。利用这一个公式,能够解决大量的求解初速度以及加速度的有关题目。

例如,一个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24m和64米,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S,求解质点的初速度以及加速度。

题目当中给出了所有的公式所需数据,直接套用公式便能够求解得到物体的加速度为2.5m/s2,在利用匀变速运动的基本公式,便能够求解得到质点的初始速度。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在当前高中物理匀速运动以及变速运动的学习过程中,技巧往往是多元化的,一道题目的求解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有效的解题方式是我们需要训练的。[3]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46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8-086-02

当前,建筑市场与其他行业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竞争日趋激烈、“僧多肉少”的市场形势下,施工企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与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还需要在项目投标时,采取灵活、多变、科学、正确的投标策略,通过采取恰当的报价技巧,赢得主动权,做到事半功倍。笔者在本文中拟对项目投标策略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同行的重视,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从而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做好项目投标报价工作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

一、项目投标报价在投标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1.项目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为了获得工程项目而确定的承包此项工程的总造价,是能否获得工程项目的关键。众所周知,投标报价是投标单位与业主进行合同签订的依据,也是业主选择哪家施工单位作为合作伙伴的前提,是此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作为投标单位必须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在对建设项目进行投标前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工作,恰到好处地选择合理的、最优的报价,既不过高也不过低,既能够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又能够有一定的利润空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方能从容应对,“百战不殆”。

2.目前,建筑市场上一般采用由技术标、商务标、经济标打分制构成的综合评标方法,在这一方法中,经济标要占到总分值中的70%左右,技术标只占到30%左右,因此,经济标在整个投标报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经济标出现了偏差,偏离了拦标价抑或是基准价,就会导致全军覆没,失去中标的机会。所以,认真研究建筑项目的投标报价工作,做好方案编制,关系着大局成败,关系着“逐鹿中原,鹿死谁手”?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投标报价的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二、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的选定

通过项目投标报价最后获得工程项目,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程序,也是每一家参与投标企业能够做好投标报价的试金石。因此,在设计项目投标报价投标方案时,必须举一反三,反复论正,科学地进行投标报价。要充分考虑到以下方面的因素:其一,业主方面。主要考虑业主方的资金来源是否到位,是否可靠;其资金划拨是否顺畅;招标的范围、内容是否在允许的条件下;现场施工情况是否可行,业主的信誉等等。其二,工程方面的因素。主要考虑这项工程有多大的盈利空间;工程的工期、质量、性质、规模、自然环境、地质条件以及难意程度,等等,决定最终是否参加投标。

项目投标报价要按照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投标?投哪一种性质的标?这取决于工程现场的具体状况、工期对时间的要求、技术含量的高低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等等。因此,要高屋建瓴,从大局出发,不因一时一事的成败而放弃。例如,某个工程项目工程投资额度不大,利润空间也很小,但是经深入调查了解,发现业主在完成这一项目之后,会加大后期的投入。这就意味着前期工程的投标能否成功,对后期能否获得更大的项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竞争策略――低价中标,从而为后期的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在投标过程中,一定要让业主明白,这次中标几乎没有利润可言,让他们知道日后应该进行弥补。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利互惠的关系,从而在长期的合作中取得双赢的效果。

三、项目投标报价的编制技巧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在“硝烟四起,一片厮杀”中异军突起,赢得胜利,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投标报价的技巧。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对拟投标项目进行深入研究。要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与掌握业主的信息情况,了解与掌握工程进展状况以及工程各标段的详细内容、地质水文情况、施工难易程度、当地建筑材料供应情况、报价、物流等等,做到胸有成竹。

2.仔细研究招标文件,认真解读标书。当前投招标的惯例一般为从购买标书到开标为1个月左右的时间。这其中除了购买标书、现场勘验、标前会议以及上报标书等,用在投标的时间基本上是15天左右。因此,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如果要想编制出比较高质量的标书以及比较准确的报价,就必须拥有一支具有相当素质抑或是综合能力的投标人员队伍,他们要能够比较熟悉地掌握和了解投标须知、技术规范以及各项合同条款。只有充分应用投标文件中的市场价格信息、施工方案、技术措施等数据作为投标报价计算的基本条件,才能做到编制科学、合理,有效、实用。

3.详细了解招标单位与参与竞争企业各方面的详细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了然于胸”。对每一次投标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竞争对手?他们各自的竞争优势和侧重点是什么?他们可能会以何种方式、何种价格进行投标?等等,在参加投标前要对可能面对的形势进行准确的分析,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在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再制定有效的投标策略。从而作出最后的报价,尽可能地提高中标的可能性。

4.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利因素,防患于未然。近年来我国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难度。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工程所在地的具体区域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资料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要对当地的水、电、气、暖、交通、通信、材料、设备以及社会治安等情况,做好调查了解,做到万无一失。

5.认真测算工程量,做好清单预算,确保报价准确无误。由于参与投标的时间一般都比较仓促,准备时间短,往往会导致一些工作人员手忙脚乱,有的甚至会遗漏相关数据,导致施工图纸不完整抑或是清单内容重复或者漏算。这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因此,在参加投标之前,要认真检测相关数据、图纸、内容是否准确无误?是否有遗漏?发现问题,连夜弥补,从而能够避免一旦中标后才发现但已无法挽回的损失。

6.组织相关人员精心编制成本核算,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投标报价。参加投标就是为了中标,为企业赢得最后的“拼搏”。因此,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在做好前面几项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根据已经掌握的各项指标、数据、费用、成本等,预测所投项目的保本价;之后,再详细分析参加投标的相关各方的具体情况,对设定的投标价在进行合理的调整;最终确定科学、适中的报价。从而使自己的企业能够在最后的角逐中脱颖而出,一举夺标。

四、项目投标报价中的相关策略

建筑市场硝烟四起,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一举中标。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还真得有两把刷子”。笔者认为,要想在项目投标报价中取得胜利,就必须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学习和掌握投标取胜的方式、方法、手段、艺术――即投标策略。

1.根据各种不同的项目特点采取不同的投标报价。在参与投标报价之前,要做足功课,首先,要认真分析对方的具体情况,工程项目的不同特点以及具置、节点等要素,分析他们的“短板”;其次,要根据自己单位的优劣势,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比较容易拿下的标段选择投标策略。第三,针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不同的“出牌”,比如,对于施工条件比较差,时间要求急、技术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要选择比较高的报价;对于竞争对手多、技术含量一般、工期比较长、回款比较快的项目,选择比较低的报价。以此类推,灵活掌握。

2.根据工程项目内部的各个项目报价进行调整,在既不影响总报价,同时又不影响中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取不平衡报价法,从而使企业获得比较高的收益。其具体方法为:一是早结算的费用,尽量提高报价,比如基层工程、前期动迁费用等,使资金能够加快运行,较少成本。二是考虑到将会增加工程量的项目,可以适当地提高单价。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工程量有所减少的前提下,最终结算可以增加盈利。三是对于一些项目设计图纸不明确,可能在修改后工程量将会有所增加的,可以有意识地提高报价;反之,对于施工内容说明前后矛盾,甚至明显有误的可以适当地降低报价,但是要在日后的施工进程中寻找机会进行索赔,从而要求业主提高报价。

3.没有利润的报价。咋一看这个标题,还以为是写错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无利润报价已经成为常态。究其原因,其一是一些企业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拿到工程,如果还这样下去,企业、员工就会陷入一个非常纠结的状态。所以,尽管明白眼下的工程项目报价已无利可图,但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为的是保证银行的资金链不断,以期日后重振旗鼓。其二是对于一些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可以先以较低、甚至无利润的价格拿下工程,为的是在后续的项目中获得比较大的回报。

五、新形势下企业如何练好内功立于不败之地

1.要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企业领导层与项目负责人要从关系企业生存、关系企业发展的高度认真对待项目投标报价工作,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以大无畏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向命运挑战,认真对待每一次项目投标。

2.要在企业领导的牵头下,成立由计划、生产、技术、财务、审计、供销、材料、物流、人力资源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投标报价领导小组。有条件的企业要形成常设机构,定期抑或是不定期地开展研究、部署近期投标工作,并对中长期发展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3.要积极参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推广和运用,制定完整、可行的企业定额,切实提高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资信状况、管理能力以及整体素质。同时,要建立与完善造价资料积累制度,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手段开展网络化数据库管理,进一步提高工程造价资料的适用性与可靠性。

4.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企业投标人员的整体素质。每一位企业家都明白,人才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市场,投标人员的素质是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要积极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各种手段参加培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从而能够利用所学到的新知识与所掌握的新信息,在所投项目中根据实际项目的特点和要素,科学、完整地制定投标文件,提高报价质量,选择正确的投保报价,从而“一箭中的”。

六、结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了新常态,“三期”叠加,形势不容乐观。作为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认真研究和学习报价策略与报价技巧,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准备工作,结合项目的具体特点、施工方案、现场状况、合同条框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恰到好处地对项目进行综合判断,科学、准确地制定出投标报价方案;同时,要全面考虑企业在这一项目中所能接受的利润与承担风险的能力,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也要认识到,失败总是难免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在众多的、具备各自优势的竞争对手面前,只要我们不断地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找到自己企业的“短板”,学习先进企业的长处,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投标报价的策略与承担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投标报价的水平和自身的整体实力,掌握话语权,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篇9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导演张艺谋的初期的经典作品。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展现妻妾之间的勾心斗角,老爷无处不在的至尊地位,女主角由女学生到四太太的性格转变与心理活动,最终精神失常等多方面,多视角的表现女性的悲剧,封建制度的腐朽,对命运抗争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等多个主题。

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红高粱》,《菊豆》改编自刘恒中篇小说《伏羲伏羲》,电影《秋菊打官司》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灯火》,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同样走的是文学剧本的改编电影剧本路线。通常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剧本是需要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电影语言的,而不是单纯的将原故事一字不差搬到电影中。在改编过程中张艺谋运用了多种技巧。

一、中国传统民俗仪式的运用

张艺谋把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从小说抽象语言到具象的声画语言转换是顺畅连贯的。影片比小说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添加并大量运用了很多中国传统民俗仪式,并强化了其存在的老辈子传下来的规矩的不可侵犯性,造成某种仪式感。比如影片中颂莲(巩俐饰)与陈老爷的洞房花烛夜之前的一系列准备。让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颂莲第一次见识到有钱人家的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点灯,捶脚,点菜,这些规矩都是封建富人家里的民俗仪式。

张艺谋是有名的电影色彩行家。他偏爱红色。红色在张艺谋的电影中已经幻化为中国符号。红色的灯笼,红色的嫁衣,红色的鞭炮,红色的盖头,甚至于结尾处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画面出现的也是黑红色调,去渲染颂莲悲伤无奈被深宅大院囚禁其中的哀怨。红就红的热烈,黑就黑的悲壮,红灯笼的挂起,在电影中已经作为陈老爷的象征,一种封建规矩的象征,其形式的本身已经大于超过它的本质,成为一种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对人性的束缚。点了灯就能享受捶脚的待遇,才能按自己的口味点菜,那些丫环、下人就不敢轻视你、糟践你,点了灯在这个院里才有老爷庇护下的所谓的发言权。所以,点灯成为在深宅大院里唯一的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颂莲出嫁十天后,要按规矩守门。四房太太都要站在门口,等着听老爷的吩咐。各太太守门停吩咐这件事在小说里是没有的。导演把妻妾之间的斗争外化出来,四个人像牲口一样被挑选。上层人物有挑选权,妻妾只是一个物件,一个发泄的工具。四个太太间的勾心斗角,心照不宣都在门口等老爷吩咐住哪屋时,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在饭桌吃饭时候的争风吃醋这一场景的展现,也是紧扣主题,女人被争宠的欲望彻底拴住成为规矩的奴隶,点灯,捶脚,点菜,守门在原小说里面是没有的。张艺谋巧妙的添加这写场景,并且反复在影片中出现运用,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这部分内容是张艺谋为了突出封建压抑的氛围加上的“祖上规矩”。这是比原小说精彩之处,使电影剧情更加紧凑富有戏剧性。吸引了观众的观影兴趣。

二、人物塑造的多面性

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人物塑造上,陈老爷的形象安排处理上是与小说中不同的。在剧本中陈老爷是陈佐千,而在电影中张艺谋只是让陈老爷一个代称,去名留姓的称谓,体现出对陈老爷只是封建大家族中的一员,封建家长制度下老爷群体中的一员具有代表性,符号化还体现在陈老爷在电影中没有一个正面镜头。却掌控着整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小说中陈佐千与颂莲第一次在咖啡馆见面和陈佐千过五十大寿生日等情节都被筛除,电影考虑的更细致,把陈老爷这样处理是非常巧妙的。点灯,捶脚,点菜都牵动每个太太的争宠的心,就是小丫环也在自己房里偷点灯,也坐在床上抬起腿,即使享受捶脚的声音,都觉得舒服。因为这是陈老爷宠爱的表现,更是陈老爷本人的代表。电影把陈老爷虚化成一个符号,却又无处不在的,高高在上的去压迫、控制、奴役整个家庭。

围着一个男人转的太太们,在渴盼着男人的宠幸,打发着无聊孤寂的生活。这些嫁入有钱人家的女人又是怎么样刻画的呢。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二太太的菩萨脸蝎子心,三太太的不甘寂寞的戏子之心,都表现的有血有肉,各有特点。而作为影片中的女主角四太太颂莲的塑造更是生动形象,由青春靓丽的女学生转变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四太太。嫁入陈家短短一年的变化让人十分同情。

小说中颂莲失宠的标志是在床上给陈老爷脸色使小性儿,满足不了陈佐千的性需求。发现自己始终没有怀孕,而冲雁儿发火让她吃马桶里的草纸后致使雁儿死亡。电影对小说的最大改变的地方是颂莲假怀孕。例假来了弄脏了裤子,被雁儿发现,告发她假怀孕事实。结果被封灯,至于惩罚雁儿与醉酒后无意说出梅珊与高医生的完全是被封建礼教压抑背后沉默太久的爆发。

在影片中,颂莲不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特立独行者,更是一个普通女人和封建礼教抗争最终的失败者。当她得宠时,规矩围着她制定,当她失宠时,规矩就是牢笼束缚住她的行为,压垮她的精神。颂莲人生的起落变化,或许是创作者想要表现的地方。或许在封建社会中,女人注定是失败者,男人是胜利者的一方制订着游戏规则。另一方面,颂莲和梅珊用疯狂和死亡,来反抗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死亡和疯狂或许是抗争失败的结果,或许是胜利是对这种封建吃人生活的一种解脱。

大太太年老色衰,像个老古董,服装是蓝紫暗色花纹,手里拿着一串长长的佛珠,头发盘起来像个道姑。早已看破这个家族的生存法则,封建社会正房太太的形象。二太太卓云表面看起来是面慈心善,见谁都笑嘻嘻的,实际上人心隔肚皮,表面姐姐妹妹的和颂莲相称着,背地里却扎小人诅咒她,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一位心机颇深的处心积虑想在大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女人。三太太梅珊是不甘寂寞的戏子心。一方面在家里娇宠使性子,另一方面和自己的医生在勾搭调情。梅珊是不甘于寂寞的,是叛逆的女性,是不满足现有的生活,起开反抗,但是最后失败是必然的。因为是伤风败俗绝对不允许的,梅珊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而丫环雁儿的人物设置,这是妻妾之间斗争蔓延到下层群体。丫环心里装着太太梦。雁儿利用老爷对自己身体的喜欢,一心想着往上爬,借着老爷的宠爱,改变自己在这个家庭的下层地位,从而改变命运。雁儿是这个家庭的最末等的阶级,老爷并不会履行自己的诺言让她当四太太,五太太,即使以后娶了六太太也不会是雁儿。这就是命运的可悲性,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被上层阶级把玩于股掌之中。最后被命运编排致死也是早晚的事。

飞浦作为封建家庭年轻英俊的少爷。小说中颂莲与飞浦的关系还是相当暧昧的,听萧学萧,重阳赏菊,送行临别对话等等事件,特别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男人,夸赞自己和其他女人不一样,对颂莲来说,这是莫大的安慰,遇到懂自己的知音了。最后颂莲过二十岁生日在独自喝酒,与进门找她的飞浦的对话这一情节的设置,便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影片中则大量删减了颂莲与飞浦之间的戏份,故意弱化了两人暧昧的关系,也没有详细的描绘飞浦在这个家庭中的懦弱,没有展示飞浦怕女人,与男人顾少爷关系交好这一软弱可欺无主见的性格特征。导演删去小说中繁琐的情节点,找出头绪以一根主线颂莲一位少女沦为怨妇的过程讲述故事,其他额外的情节点不必旁外节枝。改变后的电影比原小说情节设置更加紧凑,戏剧性更加强烈突显。

管家陈百顺这一人物设置是原小说没有的。小说中是陈老爷带着颂莲拜访三位太太,而影片中改成管家带着她去,省去陈老爷出面,管家只是一个传声筒,在其背后是陈老爷的意志,所有人的命运的宣判,都是出自管家之口,省去一些不必要的情节。所有这个新增加的人物是必要的,是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视听造型的多元化

影视剧独有的优势是运用视觉元素和听觉元素共同叙述。这是比小说剧本单纯的文字叙述的优势。张艺谋导演当然对此更了熟于心。《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量运用固定镜头展现深宅大院的闭塞,沉闷。许多静止的画面与大院融合营造出陈旧、压抑的气氛,使得颂莲变疯这个结局显得合情合理。

从电影名称上就能看出导演大肆渲染"红灯笼"这个抢眼的意象,从视觉上抓住观众,在听觉和感官上给观众冲击,让观众慢慢回味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红色的灯笼,红色的旗袍,红色的空气,其中点灯,灭灯,封灯的过程,最后只剩下,黑色的灯罩,灰色的砖墙,灰蒙蒙的天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拍摄,红黑色调的强烈对比,刺激观众视觉,由风光无限的点灯一片光亮,到黑色灯罩封灯一片凄清。灰色的调子给人以无限的凄凉哀怨之感。

色彩的运用还体现在各位太太们的穿着打扮上。大太太已经是人老珠黄,出场就是年老色衰的大太太穿着深紫色的以暗色系为主要的衣服。符合正房太太严肃死板、不苟言笑的的形象。被颂莲称之为老古董。二太太的着装不抢眼也不扎眼,一副好好先生的温顺样子。三太太则美艳动人,房间的装置也是按照她嫁过来前曾是戏子的身份布置的,像个大戏台,这与她被处死前夜的素白色有着强烈的对比冲击。

篇10

(1)广播编排技巧。广播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新闻与新闻的联结,每一时段节目的段落也受“节奏”的影响。同样是几条长消息,连在一起发,就会使人觉得疲倦,换一种排法,在几条长新闻插入两条短消息,就会张弛得当。节目段落的起伏体现出一定的节奏。同时,并列式以及对比式的编排方式,则可以形成相应的声势,显示出鲜明的褒贬色彩。广播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直接的传达给观众。任何编辑都有一个选题、组稿和选取稿子的角度问题。更多地关注于“民生”,关注“实用”,这大概是编辑在选取稿件的角度上的最大特点。提出编辑的视角问题,不仅仅是对编辑个人的素养而言,对于任何专业媒体来说,把握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在确定自己的舆论导向。

(2)广播语言技巧。在新时期,广播新闻在播报的语言风格上发生巨大变化,“四平八稳”的单一播报方式正逐渐向丰富多彩的方式演变。播报新闻口语化是当今新闻播报方式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但它首先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文字语言风格上求新求变。让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用通俗、口语、自然流畅、与生活语言相近似的语言来“说新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播报新闻。广播新闻播报口语化,不仅拉近了广播新闻与听众之间的距离,更易于听众去接受和理解,而且还突出了广播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了生活的原貌、原汁、原味。一方面使听众对新闻内容,新闻分析感到确实可信,另一方面能通过记者的权威唤起听众的正义和责任、良知和感悟。如“黑江交通台”之所以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这也和他们始终坚持一种口语化的播报风格密不可分。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在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世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而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更是有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需要新闻工作者去学习和探究。这就要求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快的时效性、较宽的知识面,对各层次、各领域的知识要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受众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空前提高。他们走出原先的狭小天地,建立起越来越广泛的社会交往,他们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及时快速得到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已成为受众新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新闻编采要以新以快取得最佳效果。现在,人们不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要发生?还将要发生什么?现在的听众对新闻时效性、全面性、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广播新闻采制、传播中,有许多陈旧的思维需要去突破,有许多形式需要去更新。如今在各家媒体之间进行的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双方都想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来赢取新闻的时效性。于是在很多地方就出现各家媒体“互相抄袭”的现象, 但有些媒体却做到了快速反应,对新闻事件采拍、播发的“快速”特点,使它的新闻时效性就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这其中当然少不了高素质的新闻编采人员的功劳。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说,要当好编辑的同时首先要当好记者。新闻编辑仅有文字功夫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不够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广播直播技术成熟的今天,广播新闻已经由过去的预制式向现在的直播式迈进,在新闻节目播出中直接插播由现场同步发回的信号以成为各台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策划、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时间位置切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