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计量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前言
基于价值和现值理念的公允价值会计代表财务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对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来说,公允价值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是一个复合的会计计量属性。实际上,它直接影响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从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到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每一个要素的不同倚重。
公允价值的运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规则的约束。对会计计量基础由历史成本转换为公允价值后,必须对原有的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概念框架及以此为基础所形成的会计准则体系的有关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二、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我们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应尽量在做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同时考虑与国际接轨。此外,逻辑起点联系和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尽量明确和单一才能更好的指导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和准则的指导与选择。结合以上标准,我国以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较为合适。
会计目标的两种主要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我国特色的财务会计目标:强调受托责任,兼顾决策有用。考虑到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以及国企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很大以及银行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日渐强大的证券市场在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了,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必然是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因此将决策有用作为财务报表的间接目标,是现阶段国情下的一种明智选择。
三、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在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会计理论界基本上公认的有四大基本假设。我国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个基本假设。会计的基本假设不仅是整个会计运行的起点和前提也是整个会计体系正常运行的奠基石,离开了会计假设,其他会计理论都无从谈起。虽然这四大假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这四项会计假设构成了我国常规会计理论及会计实务,它们还是应该包括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来。
四、以会计信息为桥梁
公允价值的本质就是真实与公允并存、合理可靠和相关并重。公允价值计量不可避免地需要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和折现率做出主观判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可核性可能不如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但其具有更大的预测价值,更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源自两个须予分开的特征,即反映真实性与可靠性。可靠性可用真实性和公允性两个具体质量标准来表示。这样做既可以使会计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更为严密,表达更为准确,也使“真实与公允”这一最为重要的会计信念在财务会计框架中有了一个恰当的位置。
五、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是关键
财务报表的确认与计量是将某一项目作为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列入某一会计主体的财务报表的过程,也可称为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在会计理论中,确认在广义的确认包括计量;在狭义上,财务报表的确认是根据一定的基础和标准来判断某一项目属于哪个会计要素,应何时列入会计报表。对于计量可包括计量单位以及计量属性的选择。各国大体上对于确认的基础和标准没有太大区别。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确认的标准提出了四条基本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相关性。这四条确认标准争议不大且考虑到我国成本效益原则,我国完全可以借鉴。
六、以财务报告为重心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财务报告引入利得和损失的概念使完整的公允价值财务报告体系中体现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应是全面收益表。利得和损失要素的引进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企业价值的变化,保证财务报告体系的完整性。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财务报告的内容要更加丰富且不断创新。所以目前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建议是:一是坚持财务信息的核心地位,通过非财务信息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二是突破会计主体假设,同时报告与会计主体信息相关的关联方信息;三是企业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重心;四是增加相对值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五是在不放弃历史成本计价信息的同时,以公允价值计价的信息将大大丰富财务信息的内容并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财务报告是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汇总日常确认、计量和记录的结果,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数据。所以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成果和最重要的部分,理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周长鸣.论会计准则导向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商业时代.2008,(20)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19
运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对120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12个月的治疗和对照,通过监测血脂变化和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2月收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与20mg组(B组)。其中,A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龄70.6±5.4岁,体重指数26.9±3.6,合并高血压病者26例,冠心病20例,糖尿病15例,脑梗死12例,高脂血症38例。B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9.8±6.9岁,体重指数27.0±3.8,合并高血压病者28例,冠心病22例,糖尿病14例,脑梗死者13例,高脂血症37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脂及病因构成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②有影响血脂代谢的疾病(肝病、甲状腺疾病、结核等)及服用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如激素等;③有重度心功能不全存在(NYHA分级Ⅳ级);④脑出血者。
研究方法:所有入选患者均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继续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药物服用,进行2周洗脱期,而后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10mg/片),每日1次,晚餐后服用。A组每次服用10mg,B组每次20mg服用。疗程12个月。
检测指标:①实验室检测:在治疗前、治疗后2、及12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在清晨空腹(禁食12小时)抽静脉血4ml,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肌酸磷酸肌酶等指标。②彩色多普勒检查:采用GE ViVi 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mHz。测定时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由同一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操作,分别在双侧颈总动脉远端1cm、分叉处、颈内和颈外动脉近端1cm处8个部位,测量IMT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受试者IMT值。对于多个斑块者,选择其中面积最大的1个斑块进行统计。以颈部动脉血管中层内膜厚度(IMT)≥1.0mm定义为粥样硬化斑块。
1.公允价值的内涵。IASB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会计准则的定义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似,只是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2.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目前国内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存在多种不同的认识。概括而言,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一种独立计量属性,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第四十二条明确地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并列为一种独立的具体计量属性;与之相对比,也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是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复合计量属性,代表学者有谢诗芬、王建成和胡振国等;还有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只是计量目标,公允价值只是人们期望达到的交易价格,是会计计量力图实现的一种理想目标,各种计量属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估计手段。综合借鉴各种观点,我认为需要根据客观的会计环境,循序渐进的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不能超越现阶段的经济环境。具体而言,保证计量属性内部一致性和可比性前提下,条件符合时5种具体的计量属性都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估计手段。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1.概念框架的内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着重指导并评价财务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最早由美国FASB提出。概念框架是指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望引出前后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分别从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对概念框架的主体内容进行约束所以将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第一个层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会计要素作为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概念框架的第二个层次;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和报告及披露是概念框架由抽象变为具体的成果则是概念框架的第三个层次。2.会计基本准则我国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中扮演着同样的角色,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统驭地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是由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部长令签发的。基本准则包括了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要素计量和会计报告。这些虽然体现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但是它只是法律规范,不能替代作为理论范畴的概念框架。因此,应该构建概念框架以便更好的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符合国际趋势,弥补现阶段基本准则在指导会计实务上的缺陷。
二、公允价值视角下会计概念框架第一层次的构建
上文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新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采用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属性。第二,本文采取“会计环境(会计假设)———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会计报告”的构建框架。本文将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要素作为第二层次,将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报告披露作为第三层次。下面我将具体讨论,在公允价值会计的视角下以基本准则为基础的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三个层次的构建。
(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从客观方面约束着会计信息的供给。基于会计环境的会计假设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基础。会计假设对财务会计的处理信息的反映范围,时间分期,计量单位等基本方面做出了规定,为会计工作的展开提供了统一的基础。1.会计主体假设。所谓会计主体假设是指会计报告的记账主体,会计主体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外延,即会计只为其会计主体提供会计服务。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主体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会计主体假设的无关因素,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会计主体依然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所服务的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破产或者清算,将永续经营下去。公允价值会计下,要求必须坚持持续经营的假设。在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中,都需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的经营。并且这一假设可以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下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从而增强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性和可行性。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是与持续经营相关的假设。它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需要人为的划分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报表。公允价值计量下,仍然需要坚持会计分期的假设,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所以使得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将连续不断地企业运营过程分割开来,进而估计、判断会计折旧,摊销、坏账计提等会计政策,因此应该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尤其要注意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是指:会计核算应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格,会计主要借助于价格进行核算,为了保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应保证货币的购买力是不变的。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名义货币下,资产的账面价值就是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使得货币计量假设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提高了企业会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性。5.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除此以外,在使用公允价值之后,会计假设应当包括: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设。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前提是公允价值的数据能够可靠的得到,而根据定义:公允价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即交易双方必须熟悉当前的市场情况,能够对资产或债务的价值达成一致。熟悉市场情况,也就是说,市场是公开透明的,能够被交易双方把握有关交易的相关信息,市场是公正的,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同的有效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不存在投机的机会。
(二)会计目标
以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已成为FASB和IASB合作制定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共识。在财务概念框架中,会计目标应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能提供的主要信息。1.会计假设与会计目标的关系。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各个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对会计目标有明确解释。IASB和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都对会计假设有明确的解释,FASB虽然改革了以会计假设为起点的概念框架制定模式,但是在新的概念框架体系中,许多具体的公告中都默认了会计假设。2.公允价值视角下的会计目标。公允价值会计强调计量,坚持真实反映,因此真实反映事实上成为会计的内在目标。应该看到“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具有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差别决策的能力,公允价值会计视角下公允价值虽然是更相关的计量属性,但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追求的并不是决策有用,而是通过真实反映,不误导信息使用者,达到与决策相关的目标。因此,从深层次分析,会计“决策有用”目标只是公允价值会计内在目标的外显。
三、公允价值视角下会计概念框架第二个层次的构建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信息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它是“会计信息为满足规定或潜在的需要而必须具备的那些特征和特性要求,它是进行会计选择时应追求的质量标志”。1.信息质量特征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地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在整个概念框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会计理论界已经认识到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继续加快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逐步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所以,在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目标,仅次于目标的是会计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2.信息质量特征的内容。在IASB/FASB2006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联合项目中,信息质量特征分为基本质量特征、增进的质量特征和报告的约束条件三大部分。基本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和如实反映;增进的质量特征包括可比性、可稽核性、及时性、可理解性;约束性条件有两个即重要性和成本5。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相比于联合项目中的表述,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从内容上看已经比较丰富,但从形式上看有一定差距。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缺乏层次,没有对首要特征、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进行说明。3.公允价值视角下的信息质量特征。在当前的会计实务中,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原因是公允价值的取得需要有严格的市场条件,当前的市场经济尚未达到理论要求,并且公允价值的估值手段中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机会主义的威胁下,现阶段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仍然需要防范和监督。但是应该看到公允价值会计本身与会计信息可靠性并不矛盾。通过动态反映,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真实反映6;以此为基础,相关性和可靠性不再是矛盾的,可靠是相关的基础,而相关则是信息具备可靠性后的结果。公允价值计量的出现,对相关性和可靠性相互关系认识上的一次颠覆。公允价值计量是对会计要素的价值计量,其目的是实时反映会计要素的价值信息。它与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并不违背。
(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指对会计对象按经济性质所作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财务会计对象是企业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经济活动,即核算和监督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财务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公允价值会计下,应当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是指除了业主投资和分配给业主款项之外的一切权益上的变动。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后者则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所有这些损益项目均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中。从金额来讲,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重组收益,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应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上的“其他全面收益”中。采取这种收益确认方式,可以减少企业操纵利润的动机,也将不会有人热衷于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以下简称概念框架)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76年最早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通过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关系概念体系,解决各项会计准则在概念运用、处理程序与方法上的缺乏协调而产生的矛盾。这种使用概念框架来指导准则制定的理念现今被广为接受。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名称不尽一致,但实质是相同的。通过对概念框架的比较,可以相应地评价其会计准则的制定标准与其既有会计准则的质量。本文拟将中国-东盟五国,即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越南、柬埔寨五个国家起到概念框架作用的文件进行比较,以此反映中国-东盟各国实现国际会计趋同的程度及其制定会计准则的特点。这五个国家亦各自分属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具有不同的会计环境,比较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中国-东盟五国相应的概念框架文件及其地位
本文所比较的中国-东盟五个国家由于准则制定模式的不同,起到概念框架作用的文件也不相同。
(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非准则概念框架
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采用了与IASB一样的名称:编制与呈报财务报表框架,在地位上都不属于会计准则,内容与IASB的概念框架基本相同并略有自己的特点。马来西亚在概念框架中与IASB一样强调了概念框架并不是一份准则,因而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或披露问题确定标准。此外,马来西亚在2007年对概念框架进行的修订中,增加了“所有的财务报表必须依照证监会、中央银行或公司注册处的所有法规,按马来西亚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可的会计准则编制”的新内容。新加坡概念框架的内容简洁明了,在目标、地位部分指出制定框架是为陈述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概念基础,但不特别说明框架不是准则的组成部分,不对任何特定的计量或披露问题确定标准,也未修订类似马来西亚的新增内容。相比之下,反而更突出了概念框架对准则制定的指导性。
(二)中国、越南和柬埔寨:准则式概念框架
中国、越南和柬埔寨起到概念框架作用的文件都归入了准则体系。越南、柬埔寨将之作为第1号准则,而中国作为基本准则,统驭的地位更强。
中国的基本准则第三条明确规定,具体准则的制定应当遵循本准则。可见,基本准则是具体准则所必须遵从的依据。越南则制定了“越南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准则框架”来作为概念框架。柬埔寨起到概念框架作用的是“柬埔寨会计准则1号――财务报表呈报”。在该准则的目标中,明确指出此准则“制定呈报财务报表的全部条件、财务报表的结构与报表最基本的内容”。由于受柬埔寨本身会计发展水平的约束,1号会计准则内容较为简单。但是,1号会计准则的制定大量引用了IASB“编制与呈报财务报表框架”与IFRSs具体准则的内容。
二、概念框架内容比较
五个国家起到概念框架作用的文件形式各不相同,内容体系也不尽相同。但是,国际会计趋同使许多国家的概念框架都与IASB的“编制与呈报财务报表框架”趋同。因此,在内容的比较上笔者以IASB的概念框架内容为基础进行比较。
(一)基本假定――普遍接受但表现形式各异
IASB的概念框架基本假定是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这两个基本假定在所比较的五个国家中都得到了普遍接受,只是表现形式各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将之作为基本假定,中国在基本准则的总则中仍延用以往的习惯,把约定俗成的会计主体、会计分期、货币计量的基本假设与这两项一起列出来。在越南,这两项是会计基本原则中的组成部分,柬埔寨在财务报表要考虑的全部因素中列为两个需要考虑的因素。
(二)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理论层次、应用要求及所强调的会计目标的差异
1.五个国家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
(1)新加坡、马来西亚――采用了与IASB概念框架相同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1)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2)对相关性的进一步解释:重要性;3)对可靠性的进一步解释:忠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谨慎性、完整性;4)相关与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及时性、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质量特征之间的平衡;5)真实与公允的列报:虽然概念框架不直接涉及这类概念,但是,对主要质量特征和恰当会计准则的应用,通常可以产生能够传递真实和公允的信息或公允地反映信息的财务报表。
(2)中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有: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3)越南――会计准则框架没有明确提出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概念,但是与此相关的内容分别在两个层次中反映,一是在基本原则中,包括:配比原则、一贯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另一部分在“对会计的基本要求”中,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完整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4)柬埔寨――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要求在“全部需考虑因素”中反映,包括:一贯性、重要性和综合性、可抵销性、可比性。
2. 理论层次的差异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概念框架与
IASB的概念框架内容基本一致。作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性框架,它们体现出一样阐述概念理论的分明的层次,各种层次的质量特征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体现出在理论上高于具体准则的特质。而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虽然与IASB的概念框架大部分相同,但是并没有对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不过从罗列的次序上可以发现在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分级体系。越南和柬埔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对地显得更重视可操作性而忽略理论体系。
3.应用要求上的差异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与IASB的概念框架一样,要求在提供相关和可靠信息时,考虑提供信息的收益与成本,但是中国、越南、柬埔寨没有这样的要求。这与后三个国家的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制定,对其执行和应用具有强制力有关。如柬埔寨的可抵销性就要求资产和负债、收益与费用须按准则和指南的要求才可抵销。
4. 强调会计目标上的差异
虽然各个国家概念框架文件的目标中,都认同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这一目标,但从具体的质量特征要求中可以发现,中国、越南、柬埔寨这三个资本市场发展较不发达的国家更强调可靠性。强调可靠性更符合受托责任观会计目标的要求。而“实质重于形式”这种属于相关性会计目标所要求的质量特征,越南、柬埔寨均未提及。这体现了信息质量特征背后不同的经济环境需求。
(三)财务报表要素及其计量――应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环境制约
1.财务报表要素趋同
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与IASB的概念框架一样,反映财务状况的报表要素有资产、负债、权益;反映经营业绩的报表要素有收益和费用。中国因为使用习惯和一直强调利润的原因,反映经营业绩的报表要素分别是收入、费用和利润。而柬埔寨在“财务报表提供信息”部分列出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权益、收益和费用(包括利得与损失)、其他权益变动、现金流等。各国的财务报表要素基本是趋同的。
2.多种计量属性与单一计量属性的选择
(1)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定义了多个会计计量属性
新加坡、马来西亚与IASB的概念框架一样,定义了四种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结算)价值、现值。这里的现行成本与我国所定义的重置成本是一样的。
中国的基本准则定义了五种会计计量属性,即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相比,多出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允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这种会计计量属性进一步完善了会计计量属性的组成。基本准则还强调,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2)越南、柬埔寨――环境对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应用的制约
越南在“基本原则”中的成史成本原则体现了越南对会计计量可靠性的要求。而柬埔寨在1号会计准则中没有对会计计量的要求,指出“确认、计量和披露具体交易和其他事项将由其他准则与指南来解决”。其具体准则大多数参照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表准则制定。
历史成本以外的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需要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较先进的会计核算手段。如果各种因素不够完备,应用这些会计计量属性不仅不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反而使之走向相反的方向。我国在推行公允价值的计量时就经过了一波三折。从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要求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各个不同国家所处的会计环境差异。柬埔寨和越南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与中国早期一样,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四)资本保全概念――与应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一样的难题
新加坡、马来西亚与IASB的概念框架都提出了资本保全的概念,包括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而中国、越南、柬埔寨均未明确提出资本保全的概念。
实行资本保全有利于保护企业各方的利益。在资本充实原则下采用财务资本保全概念,仅仅是会计账目的保全。要实行实物资本保全,就要对实物资产进行现行价值计量,较好地应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我国虽然提出了多种会计计量属性,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与会计人员素质等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仍然强调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需以可靠性为前提。因此,资本保全概念与多种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一样,受着应用条件的制约。
三、比较结果之一――会计环境使概念框架差异仍将在较长时间内存在
五个国家在概念框架的文件形式及其内容上都各有差异。作为指导准则建立的文件,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特质。这种表现在理论上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其会计环境的差异。各国会计环境的差异将使概念框架的差异在较长时间内继续存在。
首先是会计准则体系的差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同属海洋法系国家,海洋法系国家在会计监督上更倾向于行业自律,会计准则的制定大都由民间团体来制定。因此,脱胎于这种环境的概念框架对准则理论指导的特点更为纯粹。而中国、越南、柬埔寨均属成文法系国家,在这些国家,会计准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起到概念框架的准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还具有类似上位法这样的地位。
其次,是经济环境的差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五个国家中,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都较其他三个国家高,但又由于本国经济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因而在财务报表质量特征、会计计量属性的运用上,与代表发达国家会计水平的国际会计准则亦步亦趋。而其他三个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层次不同,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对财务报表的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属性的应用更趋于偏好可靠性和体现本国的特点。
除上述的环境差异以外,这几个国家在国家政治体制上、会计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种差异都会对制定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将在较长的时间内决定着各个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
四、比较结果之二――中国-东盟五国概念框架的趋同判定区域会计合作的空间
从比较中也可发现五个国家的概念框架虽有差异,但也有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反映了长期以来进行国际会计协调,进而实现国际会计趋同的成果。IASB所确定的会计目标、财务报表质量特征、会计计量属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到了认同。在基于会计环境与会计水平所能达到的前提下,很多理论概念实现了趋同。概念框架的趋同,奠定了各国间财务报表可比性基础。前述已指出,这五个国家在东盟十国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它们为基础得到的比较结果,可以发现尽管这一贸易区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级差,但由于国际会计趋同的成果,仍然有着较好的会计合作基础以及区域会计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新利,吴明涛.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比较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1).
一、中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迫切性
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从无到有,是会计规范工作的一次重大尝试。企业会计准则(2006)对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维系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一则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定经验,二则因为缺乏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导致我国的会计准则在颁布实施后不久,即需要进行相关的修订,会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大量的补充规定。“公允价值”概念在我国会计准则中应用过程的“一波三折”,我国会计标准中出现的、对于同样交易会计处理规定的非“对称性”等都是佐证。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规范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从而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确保资本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对已经颁布的会计准则进行评估、指导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并能够借助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缺乏会计准则的领域内起到基本的规范作用,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从国际范围看,几乎没有任何一国或国际组织一开始就制定了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此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杜兴强、章永奎,2003)。更多的情况是,在颁布了若干会计准则之后,有感于准则内部逻辑体系的问题及为了确保准则制定不至于“救火”般的修修补补,才开始着手研究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情况都是如此。但是应急与救火式的修订、不断的补充规定等颇具“特色”的举措正考验着我国会计标准的严肃性和质量。可以说,目前正是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良好时机。
此外有人认为,我国目前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的总则可以替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但是本文认为,我国应制定独立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非用已颁布的某部、或某几部法规的一部分来替代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原因在于,概念框架不属于会计准则(会计标准),它阐述的是财务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在制定会计准则(会计标准)的过程中需要经常引用,且它并不直接指导会计实务中的会计处理。
二、中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制定思路与基本内容
会计理论具有继承性。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借鉴与发展的过程(葛家澍、杜兴强,2003)。因此,在我国建立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美国FASB、英国ASB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有的“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可资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借鉴的,不仅包括如上指出的一些准则制定机构制定和颁布的权威文献,似乎还应该对一些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推进作用的公告和文献――如APB S-
tatements No4 (1970)、英国的公司报告(Corporate Report)保持密切的关注,并吸收其中合理的部分,且不能因为这些历史文献中的某些部分曾因种种原因被否定,而不加辨别地予以排斥。这一继承与发展的思想,是葛家澍教授在一系列的、关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文献及著作中多次提及且极力支持的,譬如对Moonitz(1961)提出的“市场价格”和“暂时性”两个概念的辨证理解和采纳问题。
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先后出现过以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目标为起点构建概念框架两种观点。本文认为,虽然会计目标作为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目前的选择,但是并不意味着会计基本假设就将退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领域(因为会计目标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项会计基本假设)。本文支持葛家澍(1997)的观点,认为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两者相互依存,应该共同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或第一层次。但是,由于会计目标最为直接的“感触”到会计环境的变化,最能直接接受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决策相关信息的“反馈”,因此应该对会计目标在进行详细缜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暂行”结论,并以此为指导发展会计准则,更好地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基本假设作为对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的客观概括,尽管“不言自明”,但它对会计信息披露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其限定了财务会计的边界与若干基本特征,也应该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适当地描述,揭示会计基本假设的内涵及违背会计基本假设而可能导致的、不当信息披露的程度。
本文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包含的内容如下:
1.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
2.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含主要质量特征、次要质量特征及特定的会计惯例(如稳健性原则、重大性原则等)与约束性条件(如成本效益原则等)。
3.财务报表的要素,含会计要素的分类及各个会计要素、特别是资产要素的定义。
4.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会计确认包括确认的基本标准,确认的时间基础及针对收入确认的实现概念的界定等。
5.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及财务会计报告的表述,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以上内容也可以用图1来表示。
三、我国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若干相关问题
(一)会计目标的定位
会计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信息质量特征的构建、计量属性的选择及财务报告体系的内涵和外延。会计目标(财务报告目标)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典型的观点。就目前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涉及的会计目标来看,FASB极力推举决策有用观,而ASB和IASC更为提倡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提(FASB,1978;ASB,1999)。本文认为,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并提是关于会计目标的科学表述。尽管如此,在构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关于会计目标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斟酌:
1.我国目前处于转轨经济阶段,资本市场还属于新兴资本市场,且我国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股权结构还留有鲜明的“烙印”及“特色”,如“一股独大”、“流通股比例不足”等。由于会计目标是密切依存于会计环境的,所以在定位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会计目标时不得不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权衡和分析。因此,虽然本文提倡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提,但是受托责任观的内涵应该受到更大的关注,通过财务报告评价国有企业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情况的信息披露应该得到强化,并应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中予以充分考虑。
2.FASB、ASB与IASC的会计目标,都明确地指出了“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其中FASB认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是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因此在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位时明确指出,应该向他们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而ASB和IASB则强调将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同样我国会计目标在辨认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时,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本市场及公司治理的现状,并需要注意“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使用者、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信息需求。
3.关于使用者最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本文认为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必须立足于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行审慎的调查研究,而不应不加分析地继承FASB或ASB提出的“现金流量的流入流出的金额、不确定性的信息最为决策相关的论断”。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侧重于相关性还是可靠性
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的质量特征,两者往往因及时性而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产生冲突。本文认为:第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属性,会计信息在满足可靠性之前,不可能对决策有用,甚至是有害性和误导性的。为此,进行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抉择时应该首先考虑会计信息基本的可靠性是否能够得到满足。第二,可靠性存在一个“度”的问题,没有必要为了追求绝对准确而牺牲信息披露的时效。换言之,在会计信息满足了基本的可靠性之后,企业就必须强化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来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避免因为及时性不足、过度的时滞导致会计信息在与其他信息源的竞争中居于劣势的地位,也需防范财务报告因为延误时效而导致在正式公布之前就导致信息内涵几乎被“清空”的现象出现。
(三)会计要素的分类
目前,我国的会计要素包括6个,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6项会计要素的分类,比美国SFAC No6中10个会计要素(FASB,1986)、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7个会计要素的划分要粗略(ASB,1999),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5个会计要素的分类相当(IASC,1989)。
问题在于,要素不论多寡,关键要赋予确当的内涵。以“收入”要素为例,我们看到,我国的收入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收入”,显然我国收入概念等价于“营业收入”。但是,我国将利润定义为“收入-费用=利润”,但从我国企业标准的利润表结构来看,利润不仅包括了营业利润,还包括了大量的“线下项目”或非正常损益,而这部分内容并未在收入和费用定义的内涵范围之内。所以本文的建议是,若要保持目前收入和费用的定义内涵不变,那么我国可以在“收入”、“费用”要素之外增加“利得”和“损失”要素,借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业绩(收入费用观的“总括收益观”);若不增加要素的种类,也可以仿效IASC、将“收入”要素内涵扩展为“收益”(收益(Income)=收入(Revenue)+利得(Gains))。
本文认为前一种意见(即增加“利得”与“损失”要素)更为可取,这需要联系我国资本市场的现实进行说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在利益的驱动下,往往为了获得IPO资格、配股资格,或为了避免被ST、PT,往往会操纵盈余来粉饰其经营业绩。更为甚之,其操纵盈余的手段几尽极至,体现为往往借助于“线下项目”、恣意地依靠操纵营业外收支、补贴收入这些利得项目来达到目的。而靠“线下项目”、借助于操纵利得而得到的利润往往不能长久、“变脸效应”不可避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或抹杀了“营业利润”作为“核心利润”(core profit)和“利得”作为“非核心利润”(non-core profit)的区别。当且仅当核心利润即营业利润是持续的、可以预期的,对评价企业经营业绩和管理当局经营绩效至关重要的。本文认为,“收入”、“利得”、“费用”、“损失”四项要素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正确区分核心利润与非核心利润。只有区分了“收入”与“利得”、“费用”和“损失”、“营业利润”和“非正常损益”,企业提供的财务业绩信息才是透明的、高质量的。此外,对于会计要素的定义,本文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贯彻“资产负债观”而非“收入费用观”,这样既可以突出资产负债表作为第一财务报表的重要地位,通过夯实资产来净化利润,又可以通过对资产负债表要素的定义,自然地解决利润表要素的定义问题,还可以使利润的确定奠定在资产负债观基础上,为日后制定全面收益表的相关准则提供概念基础。
(四)会计确认标准
美国的FASB、英国的ASB和
IASC都界定了确认的一般标准(FASB,1984;ASB,1999;IASC,1989)。FASB的确认标准(符合要素定义、可计量性、相关性与可靠性)应用最为普遍。本文认为,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确认问题必须得到重视。目前,具有部分概念框架性质和功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总则)中,均未详细涉及确认的一般标准问题,并应该对收入实现概念进行详尽地论述,以指导相应准则地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会计确认部分,还应该区分初始确认、后续确认及终止确认,并应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五)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或混合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属性一直是会计计量的重中之重。目前,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揭示的会计量属性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展示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混合计量模式”。理论上讲,企业可以以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现行成本的任何一种作为单一计量属性,但是这只在理想状况中才存在;企业也可以采取混合计量模式,即报告主体可以针对不同的资产和负债项目,选择不同的计量属性进行计量。从会计环境的发展现状看,混合计量模式尽管并不完美,但却是一种得到使用者普遍接受的方案。
透过我国目前的各项会计准则,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实务中所采纳的会计计量属性,初始计量基本上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在个别的项目如存货、短期投资上的后续计量,允许可变现净值、市场价格等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综合进行运用;公允价值等其他非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一般并不应用于初始计量。换言之,我国目前会计计量是历史成本为主、其他计量属性为辅。
此外,注意到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应用中的“进、出”反复的现实,本文认为若将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排除在外,会计计量属性体系将是十分的不完整。诚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企业伦理道德的因素,导致若允许公允价值广泛应用,可能会导致盈余管理、乃至财务欺诈屡禁不止。但是,限制公允价值的应用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将公允价值纳入计量属性中并不矛盾。我国完全可以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针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特点,既明确规定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基本应用原则,又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指导性的范例。此外,本文认为,考虑到我国会计人员水平的现状,甚至可以仿效英国ASB在“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ASB,1999),对各种计量属性的混合应用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六)是否应该包括财务报告及披露的有关要求
本文注意到,英国ASB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第七章详细论及了“财务报表的呈报”问题。与此相对应,FASB的SFAC因为未曾涉及“报告”环节方面独立的概念框架,所以一直受到指责和非议。本文认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专门论述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的构成,财务报表中信息呈报的基本原则,财务报表项目明确的分类、良好的信息呈报方式及必要的附带信息(如重点和综合指标)。
【参考文献】
[1] 杜兴强,章永奎.WTO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 葛家澍.会计基本准则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J].会计研究,1997(10).
[3] 葛家澍,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 APB.Basic Concepts and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S].New York:1970:10.
[5] ASB.Statements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S].London:1999.
[6] FASB.Objective of Financial Reporting by Business Enterprise [S].New York:1978.
[7] FASB.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S].New York:1980.
[8] FASB.Recognition and Measurement in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S].New York:1984.
1.遵循系统性、中立性、前瞻性及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等原则,以确保会计准则的制定效率和依据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系统性原则要求其概念明确、内容完整、结构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中立性原则要求其不偏向和屈从于任何一方利益集团,使通过会计准则生成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公正性。前瞻性原则要求其概念的外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避免其经常的修改和变动。兼顾国际化和国家化原则要求其既要顺应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又要考虑会计准则作为利益博弈结果所固有的经济后果特征,采取国际化前提下的国家化立场。
2.增加财务报告目标的阐释,将其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
财务报告目标应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最高层次,决定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和结构。
3.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补充并完善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衍生于会计环境,是财务会计报告发挥作用的限定性条件。基于国情和会计环境的变化,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保留并充实会计假设的基本内容。
4.对规范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会计原则划分层次
会计原则可划分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和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三个层次,并对各项原则进行主次排序,对其如何应用加以详细说明,并可考虑在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中补充成本效益原则,按国际惯例将现有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合并为可比性原则。
5.重新划分并定义会计要素,细化其确认和计量标准
基本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表要素和利润表要素两大类,资产负债表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表要素为收入、费用、利润。其特点是收入和费用要素仅指与营业活动有关的收支,利润作为一个单独的要素,由收入与费用配比的结果及利得和损失组成,其缺陷是利润要素的解释过于含混,使各要素的内容更加明确。此外,对各要素的外延可以例证的形式作适当的延伸,以其前瞻性为准则制定和规范新的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提供理论指导。还可考虑增加现金流量表要素,增强现金流量表的理论性,使会计要素的内容更加完善。
6.对财务报告体系的内容进行详细规定,并明确指出其缺陷和不足
目前,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体系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三部分组成,这种报告模式,主要基于产业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适用于传统的制造企业。在会计报表部分,应增加和细化可计量的无形资产内容;对企业合并、关联交易、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等重大事项应重点详细披露;在财务状况说明书部分,应适当、谨慎地增加财务预测的内容。
7.补充资本保全概念,为价格变动影响下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根据资本的财务概念,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购买力,即企业净资产,只有当期末净资产超过期初净资产时,才算赚得利润;根据资本的实物概念,资本如同营运能力,只有当期末的实物生产能力超过期初实物生产能力时,才算赚得利润。实物资本保全概念要求采用现行成本计量基础,财务资本保全概念则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为主。
二、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原则
1.系统、完整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从总体上把握应包括哪些概念要素,划分为几个层次,如何进行系统归类,应尽可能地保证概念框架基本内容的系统、全面和完整。
2.一贯性原则
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前后逻辑一致、用语一致,使整个概念框架形如一体。
3.立场中立原则
在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要坚持不偏不倚, 保持中立性,不偏向任何一方利益集团。
4.相对稳定性原则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属于规范性文件,要尽可能稳定,避免经常修改和变动。为保持稳定性,概念框架的内容可以考虑有一定的超前性。
5.国际化原则
会计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会计国际化是发展之趋。作为会计准则理论依据的概念框架,也应向国际化方向努力,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6.继承性原则
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不能全部抛弃,而要“扬弃”,对其合理、科学的部分要继承,做到古为今用。
三、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层次
1.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目标和会计对象三者应是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主要应确定: (1)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2)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信息;(3)财务会计可提供什么信息。会计假设,又称基本前提,是由财务会计所处的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所决定的若干基本前提,即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这些基本概念代表了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和会计假设都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会计假设由客观环境所决定,会计对象来自于财务会计的客观环境。会计目标则反映使用者的主观意图,受制于财务会计的主观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处于同等地位,因此,它们均构成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第一层次。
2.第二层次,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受基本假设的制约,考虑财务会计的目标,会计对象便具体化为财务会计的要素。为了实现会计目标,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会计信息应具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备规定的质量特征。为了正确地进行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必须坚持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会计基本假设,考虑会计目标对会计对象进行具体化。
3.第三层次,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财务报告四部分内容。根据确认与计量的概念和标准,把应由财务会计系统处理的数据――产生于过去的各项交易和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与特征,分别当作不同的会计要素及其所属的账户来计量、记录,并通过会计报告等手段,转变为有用的会计信息, 传递给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是财务会计的最终要求。因此,这一系列的会计处理过程构成了财务会计概念的第三层次,也是最终层次。
四、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构建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现阶段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一方面应努力借鉴国外已经取得的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国际协调和趋同,另一方面又根据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具体的会计环境,保留或创造了特色。
1.前言
主要说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制定背景、性质与地位等内容。
2.财务报表的目标
财务报表的目标既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又是贯穿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条主线,它对为什么要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做出了规定,并确定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会计原则和基本方法。
3.会计假设
尽管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没有专门针对会计假设的论述, 但这并不表明由环境产生的客观假设就不存在,基本假设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前提与基础。但在以目标为逻辑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应如何表述基本假设,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有学者曾经探讨过建立“会计目标”和 “会计假设”双起点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模式。
4.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应当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各种质量特征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重要性、各种质量特征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何权衡、有什么限制条件等。对这些问题的全面探讨很难在简明的作为部门规章的基本准则中完成。
5.财务报表要素
财务报表要素是编制财务报表的基础,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的数量和种类并借鉴国际惯例来确定这些要素。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是采用“资产负债观”还是“收入费用观”来定义这些要素、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承认“全面收益”等。
6.会计确认与计量
会计确认与计量是实现财务报表目标的技术流程, 也是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应当根据财务报表目标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确定会计确认的标准和程序, 并对会计计量基础、计量模式的选择做出规定。
7.报告主体
应明确“报告主体”的概念不仅包括营利性主体,还包括其他的非营利性主体。另外,报告主体还应当是一个“经济聚合体”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单一的主体,也可以是具有经济利益关系的不同报告主体的聚合体。在确定报告主体的范围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应该采用“所有者观”还是“实体观”,并对控制及共同控制的概念做进一步的研究。
8.财务报告的列报与披露
该部分应明确财务报告的边界、财务报告的体系构成以及如何进行列报与披露等。尽管现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较少关注列报与披露部分, 但此部分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9.在非营利组织中的应用
在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时,不仅应考虑制定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还应考虑制定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所需应用的基本概念。
参考文献:
[1]周新玲“试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2003年12月4日,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下简称韩国概念框架);2006年2月15日,中国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①。与英美相比,中韩两国的会计环境具有更大的相似性,因而,在会计准则基本的定位上,似乎应该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本文将对此进行考核,并试图研究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差异及成因。
一、中韩两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及特征
(一)韩国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韩国概念框架由七章157个条款构成。主要包括引言、财务报告的目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财务报表要素、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内容。从总体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在名称、结构设计和内容安排等方面与IASB概念框架比较相似。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概念框架相比,韩国概念框架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充实了财务报表要素的内容
在IASB概念框架的“财务报表要素”一节,只界定了反映主体财务状况的三大要素——资产、负债和权益以及反映主体业绩的两大要素——收益和费用。但在韩国的概念框架第五章“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中,不仅界定了以上两类会计要素,而且还界定了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其中权益变动表要素包括所有者的投资和对所有者的分配两项内容;现金流量表要素包括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要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和融资活动现金流量要素三项内容。另外,韩国概念框架还将“综合收益”界定为损益表的要素之一。我们知道,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界定综合收益的概念,综合收益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概念框架中的一个损益表要素。在FASB概念框架中,也界定了权益变动的两大要素:业主投资和业主派得。可见,在财务报表要素这部分,韩国不仅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做法,而且借鉴了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同时还有新的补充。
2.增加了“财务报表”一章
在IASB概念框架中,没有直接关于“财务报表”的专门章节,但在韩国概念框架的第四章专门界定了财务报表,内容涉及了财务报表的一般意义、财务报表的基础假设、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及其所提供信息的特征和局限性。对于财务报表之间的相关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结合使用,可以对财务会计信息做出更有意义的解释。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特征和局限性,韩国概念框架指出:财务报表大部分反映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财务报表包括推定的估计值;财务报表提供特定会计主体的信息,并不提供关于整个产业或全面的信息。
3.重新归纳了会计计量属性
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指出,企业可以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账面净值、可变现净值和履行价值。这种表述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显然有所不同②,韩国概念框架对当前流行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其特点表现在:(1)将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安排为会计计量基础,并以此取代了现行成本和现值计量属性。(2)将账面净值安排为一个独立的会计计量基础。在韩国概念框架里,企业持有价值被分别表述为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和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资产的企业持有价值又称使用价值,是指随着资产的使用,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现值。负债的企业持有价值是指因企业履行义务将来会流出企业的资源的现值。因此,企业持有价值在本质上就是现值的计量属性。而公允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早已流行,因此说,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分类。
(二)中国基本准则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中国的基本准则共包括十一章50个条款。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计量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从本质上看,我国的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基本趋于一致。但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中国的基本准则仍表现出以下特征:1.在名称上,我国以基本准则取代了概念框架的称呼。众所周知,从基本准则的内容及其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它实际上就是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流行的概念框架,但我国没有将其称为概念框架,而将其称为基本准则。2.在体例结构和表述上,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3.增加了“财务会计报告”。4.增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属性。5.重新理顺了损益表要素。IASB概念框架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益和费用。其中收益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收入以及利得;费用包括在主体正常活动中的费用以及损失。我国基本准则的损益表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利润包括收入减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IASB概念框架相比,我国基本准则关于会计要素安排的另一个重大特征是,将利得和损失区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而IASB概念框架中的利得和损失只属于损益表要素。
二、中韩概念框架的重大差异剖析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借鉴IASB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因而,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应该大同小异。但仔细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一)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
不论在体例结构安排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韩国概念框架都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风格,因而,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详尽,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比如,韩国概念框架第一章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二章明确指出,其定位的会计目标是根据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来的;在第三章又指出,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计及企业对它们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方向进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2006年新的基本准则在称呼、体例安排和内容表述等方面,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了1993年首次的基本准则的风格。由于中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中国具体准则的制定,因而,从其表述的形式上看,更多地体现了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二)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二章“财务报告目标”第19条指出:“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使用财务信息最多的代表,他们的决策对经济资源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概念框架将为投资者和债权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作为财务报告的最终目的。③”在第20条,该框架又指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投资和信用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对投资和决策有用的信息,是指为了投资而预测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通过对韩国概念框架对以上表述的具体解释,我们看到,韩国概念框架将财务报告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供“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上。虽然韩国概念框架也要求企业提供受托责任的信息④,但这种安排是基于满足投资人需要的“投资和信用决策信息”,而展开的。
中国基本准则第一章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因为两国都认为财务报告应该同时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仔细研究会发现,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定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通过前面的阐述可以看出,韩国概念框架更强调提供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我国基本准则更强调提供以可靠性为特征的受托责任信息。比如,在对会计目标的表
述上,基本准则将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中,仅本准则将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计量的表述中,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而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韩国概念框架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描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我国的基本准则相比,这些特征的安排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与财务报告目标是相符的。2.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位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可比性定位为次要特征。其中相关性排在首位,被分解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可靠性排在第二位,被分解为如实反映(又被分解为实质重于形式和完整性两个特征)、可验证性和中立性。3.强调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4.没有明确提出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说,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在总体上,应该是借鉴了美国FASB概念框架的做法,它强调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并指出当这两个首要特征出现矛盾时,应该以满足投资人投资决策的需要为主。从理论上讲,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与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中国基本准则的第二章描述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在我国的基本准则中,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形式上,我国的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尽管中韩两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主要特征的涵盖面上看,中韩两国还是具有较大共性的。
(四)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
根据前面的阐述,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中韩两国与IASB概念框架之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差异。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更相似。可以说,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别,基本上也表现为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比如韩国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和权益变动表要素,而中国没有设置;韩国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而中国也没有设置。但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界定,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只将它们安排为损益表要素,而中国则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五)在确认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第六章描述了会计确认的标准。关于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韩国概念框架提出了三个条件:(1)该项目应满足基本要素的定义;(2)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利益很可能会流入或流出;(3)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属性。除此之外,韩国概念框架还指出,进行会计确认的项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特征。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确认提出的这种要求与美国概念框架的表述是一致的,从本质上看,它更强调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我国基本准则没有明确阐述会计确认的一般标准,但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基本准则明确指出了资产和负债的确认标准。从表述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确认一般标准的界定完全相同。有所不同的是,没有强调进行会计确认的事项必须具备相关性的特征。
(六)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前面已经阐述,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重新归纳后的韩国计量属性比中国基本准则多了企业持有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从本质上看,企业持有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值;而账面净值就是一种摊余价值。这样来看,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范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实,在绝大多数已经建立了概念框架的主要发达国家,其在概念框架中对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与中国基本准则中的表述是大同小异的。因此,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别就在于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另外,韩国概念框架中详尽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第七章第150条关于计量基础的选择原则中指出:“计量资产和负债时,选择哪种计量基础,应从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信息有用性,即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进行判断。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可见,在会计计量的选择上,韩国比中国更强调现值或公允价值计账。
三、评价与借鉴
(一)对中韩概念框架恰当性的评价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片呼声中、借鉴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构建起来的。然而,两者的基本构架以及会计目标的导向并不完全相同。从总体上看,韩国的概念框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了IASB和FASB概念框架的特点,会计目标以维护职业投资人利益为导向⑤,会计信息比较强调相关性。而中国的基本准则更具有法规式概念框架的特征,会计目标没有明显偏向职业投资人,会计信息更强调可靠性。
应该说,每一个会计准则模式的背后都有着强有力的会计环境作支撑,概念框架模式也不例外。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是会计目标,因而,会计目标定位的因素对概念框架的导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会计目标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分层次、分程度的,其中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而经济因素主要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梁爽,2005)。根据财政部《会计目标》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经济环境决定了“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应总体定位在为管理型投资人提供真实可靠的经管责任会计信息上,并同时要考虑未来潜在的职业投资人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目标课题组,2005)。应该说,中国基本准则对会计目标理论导向的定位是由中国的会计环境决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模式的定位也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被归结为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为了克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上看,它是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负责会计准则制定以及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全方位改革。1998年12月11日,根据金融监督委员会与国际通货基金的协议,韩国大幅度修改了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之,尽管在世界上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呼声比较大,但中韩两国在建立本国概念框架时,还是比较理性的。可以说,新近的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基于本国国情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化的概念框架,两者的总体定位都是恰当的。
(二)对韩国概念框架的借鉴
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曾经表示,韩国的概念框架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化的概念框架,这说明韩国的概念框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因此,韩国
概念框架能否真正成为“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或修订会计准则时所依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根据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告”(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2003),还有待于未来实践的检验。对于韩国具有超前特征的概念框架可能与未来具体准则之间发生的抵触,韩国概念框架已经有所预料,并第一章第2条阐述到:“在本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之间发生抵触的情况下,会计准则优先于概念框架。”但不论如何,从理论上看,韩国概念框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逻辑性,因而,是一份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概念框架理论。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和思考:
1.关于整体框架的安排
本文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国际化。概念框架的国际化不仅指会计要素概念、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内容上的国际化,而且还应该包括概念框架的称呼、体例结构以及内容表述等多方面的国际化。目前中国的基本准则尚属于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因而,具有法规式会计概念框架的特征,比如对相关会计概念及标准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不明确表述各部分会计概念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认为,中国基本准则在国际化的方面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当然,一部法规式概念框架是否适合全面借鉴或者采用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还有待于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2.关于财务报表要素的表述
关于会计报表要素的表述,多年来一直是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关于会计报表要素,按照I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根据交易和其他事项的经济特性而将它们在财务报表中所分的大类;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表述就是构建财务报表的材料,是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各类项目。在中国,财务报表要素通常被称为会计要素,“所谓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中通常所含有的大类项目,是构建会计报表的最根本的组件,会计要素就是会计报表的要素”(娄尔行,1993)。在目前世界各国普遍要求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权益变动表的情况下,在概念框架中的“会计报表要素”一章,全面描述诸如资产负债表要素、损益表要素、现金流量表要素以及权益变动表要素也是比较恰当的。
3.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表述
在现行会计惯例中,会计计量属性通常被分为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但韩国将其重分类为历史成本、公允价值、企业持有价值、可变现净值和账面净值,这种重分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现值和公允价值关系的安排。在韩国的概念框架中,现值和公允价值没有同时作为会计计量属性出现。公允价值被表述为在独立的主体之间当前交易中的交换价值,是被限定在特定市场价值及其推定值之中加以定义的。而企业持有价值被表述为站在企业的立场上确认的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负债的结算价值。从计量技术的角度看,企业持有价值和公允价值可能都表现为现值,但两者各有侧重,各有各的适用空间。韩国概念框架第七章规范了现值计量的技术,但它只是作为公允价值和企业持有价值计量的技术手段,不是作为单独的计量属性出现的。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创新分类,值得会计界思考和借鉴。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相互关系的表述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层次清晰,内容充分,对于主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及其可能出现的矛盾以及在出现矛盾时企业的选择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如,在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第52条描述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间可能相互抵触。例如,如果对有形资产以历史价值计价,则由于可证实性提高,从而可靠性提高,但相关性会下降;对于没有市场的有价证券用历史价值计价,则其资产价值的可验证性提高,但因为无法表示其实际价值,故其相关性会有所下降。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往往在了解某一交易或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就可能必须做出报告,虽然这样做会提高相关性并损害可靠性。”在第53条又描述到:“在相抵触的质量特征之间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目的的方向进行,而质量特征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应根据情况加以判断。例如,可能对企业的财务状态产生影响的、进行中的损害赔偿诉讼是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但在无法预测诉讼结果的情况下,将损害赔偿金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会损害可靠性。”本文认为,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具有更大的实用性,它能够传递给企业这样的有用信息,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如何提供会计信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会计目标的基本要求,并保证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高质量。
注释:
①为论述上方便,有时本文也将中国的基本准则称为概念框架。
②IASB概念框架第100条指出,财务报表的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价值和现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
③根据韩国概念框架“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段的解释,这里的债权人应该指证券市场上的债券持有者。
④韩国概念框架第33~35段指出,财务报告也应提供有利于评价受托责任的信息(崔顺姬,2006)。
⑤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股票、债券等的投资者,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投机套利。
主要
崔顺姬。2006.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翻译稿
中国财政部。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1版)。北京:经济出版社,1-6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2005.国际会计准则2004(第1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33-54
二、公允价值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在表外披露过程中由于对企业影响不大,所以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论。但一旦牵涉到在表内确认,便遭到主要使用者——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反对。AICPA1994年的调查报告(Jenkins报告)证明使用者并不主张以公允价值模式代替历史成本模式,主要是出于对财务报告信息的一贯性、可靠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等的考虑。公允价值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一)反映的动态性与报表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
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被准则制定者寄予了太多的期望,希望通过公允价值的计量动态实时反映企业的价值,提高会计报表的有用性,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公允价值却只被发展成主要围绕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一种属性,脱离了其字面所含的本源思想。众所周知,金融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极大,信息瞬息万变,希望通过一种计量技术来完全定量化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确定某项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难度很大。公允价值在制定时就被赋予实时和动态反映企业目标价值的作用这一点从FASB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57号中公允价值的定义“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在有序市场上出售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付出的价格”就可得到证明。该计量日是指从初始计量到资产退出或负债结算之间所有可能的日期,可以是任何一个日期(葛家澍,2008)。所以计量日期的不确定性表明这种计量需要动态实时反映计量对象定量化的信息变化,动态实时本身就包含着信息的不稳定性。而对于财务报表编制来说,却是定期反映的,这种定期报告内含着静态和稳定的要求。把一种动态的计量赋予一个相对静态的报表,本身就是矛盾和不合理的。所以期望公允价值动态、实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是不合理的,并且定期编制的报表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也达不到这种要求。
(二)价值的衡定性与价格的波动性之间的矛盾
按照劳动价值论,价值是由凝结在商品中人类无差别的劳动构成的,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它应该由生产某种商品所消耗的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来衡量。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态,它不会完全脱离价值,在一定时期内价格将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价值在一定时期应该是一个衡定的数字,价格只是捕捉价值的工具,这种捕捉是需要较长时间、多角度的信息反映才能实现的。但是准则制定机构却把会计报表上反映的价格定性为价值,通过波动来反映衡定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所以狭义具体的公允价值计量难当此重任。
(三)公允概念的全局性与应用的局部性之间的矛盾
公允是一个描述会计人员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全局性概念。正如James W. Pattillo(1965)所说的,财务会计的基础是公允。“真实与公允”观念没有多少技术操作性,它的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支持会计职业的发展,二是约束会计师的行为,使其遵从公认会计原则。而后一个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会计师的素质。目前无论FASB还是IASB在发展公允价值概念时都把公允价值定性为一种狭义的计量属性。但是,把一个全局性的概念用来定义一个目前只能部分应用到金融工具计量的“狭义的计量属性”,这显然有违公允的本义。这种把全局性的概念运用到狭义计量属性还容易产生下列后果:
1.计量过程中的错配问题。会计错配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于确认引起的会计错配,也就是承担金融风险的一些资产和负债在资产负债中进行确认,而另外一些则不予以确认。第二种是由于计量引起的会计错配,也就是承担金融风险的资产和负债按照不同的基础进行计量,例如,企业可能会发生一笔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互换业务,以便管理其固定利率债券,如果互换按照公允价值基础进行会计处理,而债券以摊余成本作为基础,那么就会产生会计错配,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化会造成互换的损益立即确认,但是在债券上却无法体现(苏莉,2007)。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发展之初是希望运用于所有项目的,但由于政治以及实际可操作的原因未能坚持其最初的发展方向,而变成部分计量确认的工具,即主要只对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确认和计量。另外,即使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也未能完全做到全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部分金融资产和负债仍然采用摊余成本(历史成本的变形)进行确认和计量。这就把不具有可加性的由不同计量属性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累加在一起,会使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降低,产生计量过程中的错配问题。
2.公允概念单独被赋予一种计量属性的合理性问题。公允价值在发展之初是包含统合理念的,这一点可以从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第7号的论述之中得出结论。在SFAC No. 7第7段中FASB认为“近年来,FASB以公允价值作为多数初始确认及后期新起点计量的目标。第5号概念公告中没有采用‘公允价值’这一术语,但其中提到的一些计量属性与公允价值是一致的。在初始确认时,除非有反方面证据,否则收入或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即历史成本)通常会被假定相当于公允价值。现行成本和现行价值均在公允价值的定义范围内。但第5号公告所述的可实现净值和现值的概念与公允价值的定义不相符。”如果贯穿这种思想,则公允价值概念应该是一种广义的、包括所有计量属性的混合计量属性①。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则被公允价值统合的这些计量属性在一定的条件 下都符合公允价值概念。但FASB与IASB当前逐渐把公允价值发展成一种狭义的计量属性,是与其他几种计量属性相提并论的一种计量属性。他们强调公允价值的理由无非是在运用这种狭义的计量属性时,由于估值基础是建立在假想交易基础上的,所以会计人员必须要注意公允的立场。这种强调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独把公允概念运用在一种计量属性之上,却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其他计量属性得出的信息到底公允不公允,如果不公允的话,则当前的会计实务中还能不能使用。James W. Pattillo(1965)曾指出,财务报表的编制应该建立在公允的基础之上,会计人员在编制报表过程中无论使用任何方法都应该保持公允无偏的立场。这样说来,公允的前提条件取决于使用者的立场。无论使用何种计量属性,只要反映了交易发生时的客观情形,应该都是公允的。如果把报告者的立场单独赋予一种计量属性(狭义的公允价值),则容易给信息使用者造成错觉,即只有这一种计量属性得出的计量结果是公允的,而其他计量属性得出的计量结果都是不公允的。
(四)公允价值运用在现实过程中的困境
公允价值作为狭义的概念,对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这是建立在市场流动性较好基础之上的。但如果市场流动性消失,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也完全消失,则衍生金融工具也无法计量。就是说,真正的公允价值,可能就是在活跃市场(也就是交易频繁又正常有序流动性较好的市场)中金融工具的市场公开报价。对于生产经营用的资产来说,公允价值作为狭义规定所需要的运用条件,显然无法满足。另外对于生产的实物商品来说,他们显然不像金融衍生工具一样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五)从公允价值的三级估计来看更适合于虚拟经济
社会经济交易按形式可分为实体经济(各种实物的生产和交易)和虚拟经济(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从公允价值的发展及估值过程要求的条件来说,公允价值更适合在虚拟经济下运行,而历史成本却更适合在实体经济下运用。虚拟经济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和发展。对于实体经济来说,持有资产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直接销售,而是希望通过生产增值。因此,建立在脱手价格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由于对资产的市场流动性要求较高,其能在多大程度上衡量所持有的各种生产性资产,以及衡量的可靠程度是值得怀疑的。
(六)公允价值作为具体计量属性的先天不足
1.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公允价值难以承担作为主要计量属性的重任。财务会计分为表内确认和表外披露。表内确认的数字应该是企业已经实现的、有历史数据可以稽核的信息。就这一点来说,作为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表述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如实反映以及可核性的特点,在实际运用中符合会计核算系统的要求以及作为纳税机关征税的基础,是审计单位进行审计的重点部分。表外披露的信息是表内不能确认而又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如果不进行披露可能对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决策失误。但表外披露的信息重点在于解释和说明,需要应用会计进行核算的信息非常之少。如果把公允价值仅仅作为表外披露的补充计量属性,显然有违IASB与FASB的初衷,但如果把公允价值作为表内确认的主要计量属性,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又难担此重任。因为通篇的报表如果都建立在估计的基础之上,所有资产(包括企业长期持有、并不准备出售、也无公开市场的资产)都按估计价格估计,财务报表变成了估计报表,这样的报表很难使使用者接受和相信,会计的基本功能在这里也消失了。
2.中介机构难以对公允价值提供的信息发表有效的审计意见。传统的审计是进行账证、账实、账账核对,随着企业经济业务的增加,在不影响审计质量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地节省审计成本,审计变为制度审计。后来随着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增加,审计单位为了规避审计风险,同时节约审计成本又发展成为风险导向审计。但无论审计如何发展,审计师审核的最终基础都离不开凭证和账簿,并且其承担的风险在统计上也是可以确定概率的。但是如果让审计部门去对根本没有凭证、并且又以瞬息万变的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公允价值编制的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很难对表内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的审计。在不能有效审计的情形下,如果让审计师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显然审计师承担的风险将会被无限放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是审计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要么就是审计收费会大幅度提高,或者是审计行业全部变成价值评估行业。
3.IASB与FASB在处理公允价值中的困难处境。从公允价值的理论基础上来看,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尤其是在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方面,无与伦比,其他计量属性根本做不到公允价值那么完善,具有及时性、动态性及决策相关性。因此IASB与FASB非常急于把公允价值纳入到制定的具体准则中去。尤其FASB更是出台了一系列的准则指南,如FRS133号以及后来的FRS157与FRS159。尽管这些准则出台了,但在具体操作上却困难重重,因为准则实施的市场条件要求较高,如活跃的市场、最高最佳使用等一些定性的条件,虽然理解并不难,但操作却非常困难。FASB花了很大代价以及很多年制订的公允价值相关准则只能沦落为进行表外披露或者编制辅助报表才能使用的计量属性,这可能有违FASB制订公允价值准则的初衷。同样IASB虽然想在FASB公允价值相关准则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关公允价值的国际准则,并在国际范围内推行,但FASB花费如此长的时间尚且不能有效增加公允价值计量的可操作性,何况IASB。加之IASB制定的准则准备在全球推行,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条件根本不适合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所以从这方面看,IASB无论从需要的时间角度,还是从需要的支持力度来看,都离公允价值的推行很远。而历史成本虽然广受非议,但却还得依靠其进行确认计量。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的发展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实践层面都难以承担确认与计量的重任,这是与公允价值不恰当的发展方向有关的。即公允价值不能作为单一的具体计量属性,而应该作为统合其他计量属性的广义属性进行发展,这才是公允价值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计量属性体系的重构
公允价值本身不是一种计量属性而只是一个检验尺度,一种计量属性是否符合公允价值的含义,要看此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石本仁和赖红宁,2001)。公允价值分为 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广义的公允价值涵盖了其他几种计量属性,是一种抽象概念,而狭义的公允价值是与其他计量属性并列的一种计量属性(黄学敏,2004;杨晓磊,2006;周春明,2009)。但更多的学者认为公允价值应该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葛家澍和刘峰(2003)指出,公允价值的目的在于确定由市场机制决定的当前市场价格(脱手价),历史成本就是过去的市场价格,现行成本也是当前的市场价格(买入价),它们都符合公允价值概念,因此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谢诗芬(2004)认为公允价值的表现形式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短期应收应付项目的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目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并概括了各种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严格地说公允价值应当被视为“公允价格”,因为公允价值最理想的代表是市场价格(葛家澍、杜兴强,2003)。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无数交易被买卖双方普遍接受的公允价格,应是由市场形成的价格。市场价格是动态的。任何时候,从时态分,市场价格都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预期)三种。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职能,就是将一个企业已发生的,过去已经交易的事项作为处理对象,即APB Statement No. 4所明确指出的“财务会计与财务报表主要是历史性的,即有关业已发生的事项信息”。因此,公允价值应当作为统合性的概念,而把当前应用到金融工具及其衍生产品上的计量属性更名为现行市价将更有利于公允价值概念的应用和推广。
(一)公允价值概念作为统合性概念的优点
1.公允价值作为计量企业整体价值的统合性概念更符合该定义的本源。公允是一个支持会计职业发展的概念,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公允,则会计职业将会失去社会公众的信任,最终将导致会计职业不复存在。作为会计核心任务的计量过程必须贯彻公允的立场,这样才能使得会计信息建立在公允的立场之上。在某一时刻的价值是一个均衡的概念,而我们只能通过各种计量技术手段去模拟和近似反映某种商品的价值。如果把公允价值作为一个统合性的概念,则意味着利用所有其他的计量属性来模拟和近似取得公允价值。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提供不同的信息,只要这种信息是相关和可靠的,则提供的信息就属于能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样规定的结果将更加符合公允价值的本源。
2.可以解决运用的局部性和概念的全局性之间的矛盾。如前文所述,概念的全局性与运用的局部性的矛盾是公允价值发展不顺利的原因之一。但如果把公允价值概念作为统合性的概念,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矛盾。(1)解决会计错配问题。以公允价值统合所有计量属性,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以不同计量属性基础生成的会计报表,可以一体解决会计错配问题。比如对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来说,其只能反映已发生的交易事项信息;而现行市价则只能反映当前及未来的信息,它们之间如果混合计量则可能出现会计错配问题。在公允价值复合概念统合下,分开列报以不同计量属性生成的汇总数字,比如以现行狭义的公允价值(本文提倡变为公允价格)与历史成本双重列报,这样可以避免不同计量属性所计量的数据在累加后变成毫无意义的会计信息情形的出现。(2)解决公众误解情形。如果把公允概念单独赋予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可能会导致公众对其他计量属性的误解,认为除了狭义的公允价值以外,其他计量属性提供的信息都是不公允的。这与当前为了取得不同的信息需要采用不同计量属性的现实情况是不符的,对于会计职业的发展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以公允概念统合所有的计量属性,则可以表明所有计量属性在不同的情况下只要正确采用都是公允无偏的。比如在市场高度发达且流动性较强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现行市价获取当前及未来信息,而在市场不发达或者流动性消失的情况下,采用历史成本获取过去的信息等都是公允的,它们都是企业公允价值的近似。不同的具体计量属性可以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反映企业的相关信息,方便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3.可以使概念框架逻辑一致,解决计量属性的混乱问题。随着人们对计量属性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增加,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曾提出过九种计量属性,它们分别是:过去的购买价格、过去的出手价格、修正的账面记录、当前的购买价格、当前的出手价格、当前的均衡价格、使用中的价值、将来的购买价格、将来的出手价格(见FASB与IASB联合概念框架计量阶段的讨论稿),而且这几种计量属性已出现了在财务报表中混合使用的实际情况,哪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存在的理由,FASB和IASB在制订概念框架时也难以取舍。IASB与FASB在目前情况下虽然力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实务中主要对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有效,对于其他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及负债难以计量,因此这两大机构也没有指定主导的计量属性,这体现在IASB与FASB在联合概念框架的声明中。研究者为了得到估计可靠的公允价值,加大了对计量属性的研究。但作为概念框架来说,我们认为不应该出现计量属性混乱不堪的现象,而应该出现一个主导的计量属性。因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②是由一部章程、一套目标与基本原理组成的、互相关联的内在逻辑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指导前后一贯的会计准则,并指出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目标辨明会计的目的与意图,基本原理则指引应予以进行会计处理的事项的选择、各项事项的计量以及汇总并使之传递给利害关系集团的手段。由这类概念派生的其他概念,在制定、解释和应用会计与报告准则时又必须反复引用他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概念是最基本的(葛家澍,2000)。概念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导致一个逻辑一致的概念体系,现在连自身的计量属性概念体系都混乱不堪,又如何能对外部进行指导,以使外部制定的概念和准则内部逻辑一致呢?如果以公允价值作为复合概念来统合全部的计量属性,则可以贯彻和实现概念框架的意图和本源。
4.可以为公允价值的研究与推行争取时间。按照Irji(1975)的观点,会计计量应该属于会计的核心,缺少会计计量属性的概念框架必然是有缺陷的概念框架。如果能够将公允价值定义成统合的概念并作为诸多计量属性的集合,则弥补了概念框架的不足,也为新出现的业务选择计量属性时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由于最初的会计信息披露只有几种报表,因 此长期以来会计信息披露的途径都被称为财务报表,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化,信息瞬息万变,仅仅依靠几张报表远远不能反映企业所需要的信息,也满足不了决策者的决策信息需要,于是产生了表内报告与表外披露联合进行,对外的会计信息披露的称谓也从财务报表变成了财务报告,从而也使概念框架在会计信息表达的定义方面更加准确。那么对于当前的计量属性的多样性,同样可以从其本质方面去定义。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这种信息要想对决策有用,必须符合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但是会计数据的产生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估计,如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估计、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资产折旧的分摊等等。要想使估计和判断能如实反映经济事实,离不开会计人员的立场,即站在公正、公允的立场处理经济业务。因此会计人员的立场对于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的影响至关重要。建立一个能够给人以公允反映态度的信心也至关重要,这就是公允价值在颁行之初虽然研究结果与经济决策关联性不大,但却能够给投资者提振市场信心的原因。因此在概念框架中可以从广义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即能够提供给决策者决策相关的公允信息的计量属性。同时作为统合的计量属性,只要能找到公允计量企业价值的计量属性,都属于公允价值计量的范畴,这就为公允价值的研究和推行争取了充分的时间。因为作为统合性的计量属性,包含了各种计量属性,为公允价值的广适性打下了基础。
(二)计量属性体系的重构
公允价值作为独立计量属性存在不足,而作为统合性的概念却有诸多优点。因此,需要对作为统合性概念的公允价值和其他计量属性的关系进行重构。
1.以公允作为目标。公允是会计职业存在发展的必然,作为贯穿会计实务全局的会计计量属性在应用过程中离不开公允概念的支撑。当然,公允是一种个人判断,不是估价规则,使用公允价值一词是一种有趣的策略;这个聪明的标签使得反对者在辩论起始便处于劣势(Sunder,2008)。以公允作为计量体系的目标对于计量体系的稳定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它既可以起到保护会计人员的作用,也可以作为反击的工具。所以在重构的会计计量体系中以公允作为目标可以保持计量体系的稳定。
2.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寻找企业的价值。市场是商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在市场经济中,商品都以公平交易中形成的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而交易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价值正是在买卖双方力量达成均衡时的发现。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企业的价值是他们进行决策的基础之一。同时市场交易价格应该作为计量属性体系首选的参照基础,因为市场交易价格具有客观性、可观察性,可以满足会计上的可稽核性、可验证性的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的如实反映或可靠性的要求。但如果没有直接的市场交易价格可以作为参照,则利用的各种估值模型也要尽量以市场获取的参数作为首选,因为市场才是价值实现的真正场所。
3.以脱手/购入价作为外在表现形式。按照FASB157号第16段的陈述:所谓购入价格(entry price)是指在资产或负债交易中购买一项资产或承担一项负债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代表了购买资产所支付的价格或者承担负债而收到的价格;所谓脱手价格(exit price)是指以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代表销售资产将会收到的价格,或者转移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就概念而言,购入价格和脱手价格是不同的。主体未必按照取得资产时支付的价格出售该资产。同样地,主体未必按承担负债时收到的价格来转移负债。但在相同市场上对于买卖双方来说,在相同时点脱手价格应该等于购入价格。脱手和购入价格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映企业的不同信息,“购入价”反映企业的投入成本,“脱手价”反映企业的产出价值,价值和成本对比可以计算企业盈利。
购入价代表的是企业的投入,表明企业在生产组织方面的效率。这部分是结合市场从主体角度对企业的考量。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相同的商品,但投入较少,这个企业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也必然是投资者投资的首选。相反,则企业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最终必遭市场的淘汰。购入价还是衡量企业价值的基础,因为成本是企业价值的有效组成部分。购入价与时点结合可以衍生出过去的购入价、当前的购入价、未来的购入价。这三种购入价格可以反映企业不同的信息。过去的购入价即历史成本可以反映企业过去的投入信息,通过横向对比,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效率,通过纵向对比,可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经营效率的变化情况,并可以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当前的购入价可以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实力、经营效率和财务弹性,同时当前的购入价为实物资本保持提供了相关信息;至于未来的购入价则可以衡量企业的未来投入情况,可以间接反映企业对未来风险的把握情况。一个善于经营的企业通常可以锁定未来的投入,使得企业的风险被确定在较低的范围之内。而相反,一个不善于经营的企业对于未来投入的把握能力较差。
脱手价代表的是企业的产出价值,表明企业当前所占有的资产或承担负债的市场风险情况。公允价值所定义的脱手价值仅是指单项资产、负债或资产组的脱手价格。如果能够把企业整体脱手,脱手价格代表的就是企业的整体价值,所以脱手价只能是企业整体估值的基础。从资产角度来说,脱手价表明企业拥有的资产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企业的市场风险;从负债角度来说,脱手价格代表企业承担的义务情况。同样脱手价格与时间结合可以衍生出过去的脱手价格、当前的脱手价格和未来的脱手价格。通过对比当前与过去的脱手价格可以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情况,这种变化结果在某种情况下(比如市场完美)可以作为企业综合收益的计算的直接依据。如果知道未来的脱手价格,则可以确定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持有或买入的衍生金融工具必须以买入价记账,在后续期间或摊销或与脱手价进行对比可以得出持有收益或者已实现的收益。
对于企业来说,作为价值的产生单位,投入和产出是企业的价值创造的起点和终点。有了这两方面的信息,再与时间结合,就可以把握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未来的财务状况、现金流的分布以及财务弹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无不是购入价与脱手价在不同时点的称谓。即使估值 模型的使用也离不开购入价与脱手价等相关参数的输入。因此我们从中也不难理解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中,为什么抛开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现行市价等形式,而直接采用购入价与脱手价与不同时间结合衍生出不同的计量属性了。
4.计量属性体系的重构。综合上面的论述,并参考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图解,同时根据IASB和FASB的联合概念框架计量阶段的初步设想与会计计量属性形成的相关观点,本文试图按图1构建统合的计量属性体系:
图1 统合的计量属性体系重构
该体系以公允为目标,各种计量属性为形式,但计量属性以市场价格(价值的表现形式)为基础。所以会计计量的合理体系是以公允价值统合的计量属性体系。公允价值不应是计量的具体属性,过去与当前的市场价格才是可信的计量属性。如果将来预测科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未来的价格有80%以上的概率能够证实,未来价格也将成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中的新成员。此外,狭义的公允价值即当前的市场脱手价(或买入价)也可以成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因为它毕竟对金融工具计量最相关,对衍生工具的计量唯一相关。但它应当是金融工具活跃市场中公开公正有序的报价,使公允价值真正产生于市场,并由市场参与者共同裁决,而不带主观的利益偏向。如果此种工具确实没有市场公开报价,也要进行估计。然而估计的假设与方法、技术及其数据来源必须充分披露且整个估计过程与结果应由社会上独立的、公正的、有定价经验的估价与定价机构全程参与,以确保其得出的结果可靠和客观。在统合计量属性体系之下,通过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列使用,可以从不同侧面提供与企业相关的信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根据企业的相关信息做出相关的评估与判断。而不是由公允价值直接实时、动态地去反映企业的各种信息,从而导致狭义公允价值的使用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112-02
一、中韩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差异比较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借鉴国际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制定出来的,因而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大同小异。但仔细研究发现,中韩两国概念框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着差异。
(一)在体例结构及表述方面的差异
中国2006年新的基本准则在称呼、体例安排和内容表述等方面,较大程度地保持了1993年首次的基本准则风格。由于中国的基本准则属于法规的范畴,其主要功能被定位在指导中国具体准则的制定上,因而从其表述的形式上看,更多地体现了法规式的概念框架特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隐含着概念框架本身应该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韩国概念框架不论从体例结构安排还是在表述方式上,都借鉴了IASB概念框架的风格,各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详尽,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比如,在概念框架第一章指出了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第二章明确指出,其定位的会计目标是根据绝大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提出来的;在第三章又指出,概念框架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设计及企业对它们的取舍应依据最大限度地达到财务报告的方向进行。
(二)在会计目标方面的差异
中国基本准则第一章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从本质上看,中韩两国对会计目标的表述大同小异,因为两国都认为财务报告应该同时提供对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但两国对会计目标定位的侧重点略有不同,韩国概念框架更强调提供对投资和信用决策有用的信息,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更强调提供以可靠性为特征的受托责任信息。比如,在对会计目标的表述上,基本准则将提供受托责任信息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中,基本准则将可靠性放在了第一位;在会计计量的表述中,基本准则指出:“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计量时,一般应该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计量。”而在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上,韩国概念框架第150条指出:“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据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会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三)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差异
中国基本准则的第二章描述了八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但并没有明确表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划分层次,也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彼此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做出必要的说明。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形式上,基本准则表现出高度概括的法规式的概念框架特征。
韩国概念框架第三章描述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中国的基本准则相比,这些特征的安排具有以下特点:1.明确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与财务报告目标是相符的。2.区分了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将相关性和可靠性定位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特征;将可靠性定位为次要特征。其中相关性排在首位,被分解为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特征;可靠性排在第二位,被分解为如实反映(又被分解为实质重于形式和完整性两个特征)、可验证性和中立性。3.强调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因素。4.没有明确提出谨慎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应当说,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在总体上借鉴了美国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的做法,它强调了美国会计信息质量所强调的相关性与可靠性,并指出当这两个首要特征出现矛盾时,应该以满足投资人决策的需要为主。从理论上讲,韩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这种安排与其对会计目标的定位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尽管中韩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从主要特征的涵盖面上看,中韩两国财务概念框架还是具有较大共性的。
(四)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异
关于会计要素的分类,中韩两国与IASB概念框架之间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它们各自之间在这方面也有不同。相比之下,中国基本准则与IASB概念框架对会计要素的分类更相似。可以说,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在会计要素分类方面的差别,基本上也表现为中韩两国之间在这方面的差异,如韩国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和权益变动表要素,而中国没有设置;韩国设置了综合收益要素,而中国也没有设置。但关于利得和损失的界定,韩国与IASB概念框架的安排基本一致,即只将它们安排为损益表要素,而中国则将其区分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与损失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与损失。
(五)在会计计量方面的差异
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比中国多了企业持有价值和账面净值两个计量属性。由于企业持有价值就是资产或负债的现值,而账面净值就是一种摊余价值。这样来看,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规范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中韩两国关于会计计量属性的差别就在于韩国概念框架对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重新归纳。另外,韩国概念框架中详尽描述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并在第七章第150条关于计量基础的选择原则中指出:“计量资产和负债时,选择哪种计量基础,应从为财务报告的目的服务的信息有用性,即从相关性和可靠性观点出发进行判断。在不存在计量误差的条件下,依照公允价值或企业持有价值的计量将比其他计量基础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二、中韩两国概念框架产生的背景
中韩两国概念框架都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一片呼声中、借鉴国际流行的概念框架建立起来的。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经济环境,会计制度的建立要符合各自的经济需求。而除了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外,政治力量、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决定这种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两者的基本构架以及会计目标理论的导向并不完全相同。
(一)我国的经济背景
我国尚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在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监督等方面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经济背景是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会计造假普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也不规范,内部治理结构薄弱,政府还具备相当的影响力;我国财务信息的使用者还不能完全以投资者为主。因此,从新准则看我国会计国际趋同,则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客观环境和特点,在对会计目标的考虑上还必须兼顾国家宏观管理、投资者决策和公司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需要。
(二)韩国的经济背景
韩国概念框架的目标导向与这几年来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定位是分不开的。1997年韩国经济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韩国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导致的经营不够透明以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低下等因素造成的。为了克服金融危机,韩国政府对金融、企业、公共、劳务市场等几个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方针是从政府主导型经济转换到市场经济,全面采用国际标准的经济发展模式。从改革内容上看,它是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实施的世界经济的重组模式,即活跃市场经济模式为目标的。为实现这一目标,韩国在会计准则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试图将韩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变成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会计准则体系,从而尽大可能地在财务报表上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等信息,来增加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提高国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程度。在这样一种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目标引导下,韩国概念框架全面借鉴国际流行概念框架的做法就顺理成章了。
总体上,韩国的概念框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借鉴IASB和FASB概念框架的特点,会计目标以维护职业投资人利益为导向,会计信息比较强调相关性。而中国的基本准则更具有法规式的概念框架特征,会计目标没有明显偏向职业投资人,会计信息更强调可靠性。
虽然人们多年来最关注和拟解决的难题是现值会计计量属性(以下简称“现值计量属性”)的“方法论”问题,①但研究并总结现值计量属性的“世界观”(理论基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将使我们发现和掌握现值计量属性乃至整个会计计量和会计本身的发展规律,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但是,迄今为止,对现值计量属性之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仍属空白。
本文研究发现:现值计量属性不仅与规范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产生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某些实证会计理论(如计量观)和财务学理论(如净盈余理论、有效市场假说)有紧密联系,它也体现了经济学中的经济收益概念、委托—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决策理论等的思想,现值还是许多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或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值计量属性不但能体现现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精髓(如决策有用观、未来经济利益说),更能祛除其内在逻辑上的不一致性,使其能真正一贯地坚持作为概念框架所应遵循的规范的演绎法(而非中途转向实证的归纳法)。对本文主题的深入研究证明:虽然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经济越发展,现值计量属性越重要。这是现值计量属性发展的历史规律,是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在相当程度上是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
一、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收益概念
经济学家对收益所持的观点(即经济收益)与会计学家对收益所持的观点(即会计收益)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经济学家一致认为,收益是随着未来服务的现值的增加而同时产生的。”②他们认为,收益计量与资产计价是不可分的,资产是依据企业使用这些资产所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计量的,而收益则是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
显然,要计量经济收益,在会计上就必须采用现值计量。而在FASB的第7辑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7)和IASC的现值问题文稿(IssuesPaper)③等之前,如何计量现值多少年来一直是会计界的老大难问题,经济收益的计量也就成为会计学家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在过去的200年问,会计学上的企业收益概念和经济学上的企业收益概念是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但近来的文献表明,传统的会计学立场似乎正逐渐转向经济学上的收益观点”④。经济学和会计学发展史已经证明,经济收益是比会计收益更全面和正确的收益概念。可见,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经济收益概念。它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要求。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现代会计目标的要求
从这里到本文第六个大问题,我们从规范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角度来研究。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关于会计目标,众所周知,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一)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受托责任观的要求
受托责任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委托—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减少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对会计信息进行随意操纵的败德行为,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以事实性数据为基础并具有可验证性。受托责任观代表人井尻雄士(IjiriYuji)将此称为“硬”计量(HardMeasurement)。⑤因此,在这种观点下,对计量属性的选择主要采用历史成本。
但是,以历史成本甚或现行成本作为计量属性都有其局限性。成本属性只能反映资源的存在、反映资源过去和现在用到何处,不能代表可能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对资源委托者的报酬。只有现值计量属性才能体现经管责任的全部要求。然而,由于现值计量基于一系列假设与判断,难以实现“硬”计量,因此,在这种观点下,现值计量属性不适用。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
决策有用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决策理论。⑥决策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要求决定了会计信息的内容、种类和披露的深浅程度。信息在时间的分布上既表现为过去的信息,又表现为现在的信息,更表现为将来的信息,因为决策总是面向未来的。因此,会计计量往往采用多种计量属性,而现值是这多种计量属性中对决策最为有用的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会计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将是大势所趋。因而,现值计量属性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现值会计信息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受制于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强调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更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人们一般认为,既然现值计量属性更符合决策有用观的要求,那么它一定更具有相关性。所以,在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现值计量属性所产生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最强,而其可靠性最弱。似乎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从来就很难“鱼与熊掌兼得”。
作者以为,正确的(全面的)说法应该是:(1)现值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环境。在理想状况下,现值会计信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在非理想状况下,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将有所降低并产生矛盾。(2)可以创造条件,改善非理想环境,从而提高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经济学和财务学中的理想状况(IdealConditions)是指:(1)可以确定和公开地得知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和经济中的利率;或者,(2)在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折现率是已知和固定的,有一套完整的和为众人所知的状态(States),状态的实现可公开观察到,状态的概率客观和公开。理想状况下的市场是完美而完全的。理想状况下的会计模式就是现值会计模式,这时资产和负债的计价基于期望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财务报表既完全可靠又完全相关,资产负债表包含所有的相关信息,收益表没有信息含量。⑦
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现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特别是可靠性,是许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国际会计界最新和一致的研究结论是:在现实情况下,完全可以得到既相关又合理可靠的现值会计信息。对这一结论的详细论证和总结,可参见有关文献。⑧
四、现值计量属性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定义
各会计要素均有不同的定义。以资产为例,主要有“未来经济利益观”和“成本观”两种定义。其中,FASB(1985)提出的资产定义最能代表资产的主要本质特性(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⑨而现值计量属性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未来经济利益”本质特征的计量属性。
显然,基于过去和现在的计量属性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要求,未来重置成本和预期脱手价值只能计量资产未来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市场交换价格),不能计量资产未来的获利潜能。所以,理想的资产计量属性应是各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推而广之,可以说,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最能恰当反映会计要素本质定义的计量属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SFAC3中,FASB中断了“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内涵”之后的演绎法,而开始采用归纳法,即在后续的“会计要素内涵会计要素外延会计要素确认会计要素计量会计要素报告”的过程中采用了实务中的做法,由于实务中不存在现金流量的确认与计量,因此,与现金流量有关的要素始终没有出现在概念框架中。此外,SAFCl一方面强调财务报告应能提供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的信息,另一方面又规定传统财务报告中确认和计量的要素仅以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为基础,因此也不可能产生未来的现金流量信息。⑩总之,作者认为,FASB是正确地定义了会计要素的内涵,但却没有正确地界定会计要素的外延。
五、现值计量属性符合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
按照FASB概念框架的结构,财务报告目标是起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目标与其他概念的“桥梁”,财务报表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报告是财务会计目标的具体体现。
但从国际会计改革的现实顺序来看,却正好相反,即:先提出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再深入研究会计计量中最复杂、最关键的现值问题。(11)对会计确认的根本性改革(非局部性改革,如金融工具的确认)尚未启动。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最终产品,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意见最能使会计学术界感受到改革的迫切性;二是因为如上所述,FASB中断了概念框架的演绎过程而屈从于会计实务的现状。当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信息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时,改革财务报告的呼声虽不致撼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根基-财务报告的目标(因为它已相当正确地“提前”反映和考虑了信息用户的决策需要),但却会波及其未按目标演绎而来的会计计量和会计确认。(12)笔者认为,不论是报告内容的扩大(把许多表外披露内容纳入表内),还是计量对象的扩大(如包括许多金融工具),在概念上实际上都离不开确认范围的扩大化。因为,广义的确认是包括计量和报告的(SFAC5,para.6)。
葛家澍、刘峰(1998)主张,未来会计确认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与现金流动制的融合。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属性符合现金流动制的要求。这里的现金流动制用公式表示就是: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其中的净资产是通过盘存法确定的。收付实现制只确认交易的影响;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还确认一些对企业权利和义务已产生影响的事项或情况。现金流动制则彻底摆脱了交易与事项的限制,它从盘存制思想出发,只确认期初、期末净资产的现金等量(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笔者认为,不难看出,现金流动制所确定的收益与经济收益十分相似,只有一点不同,这就是,经济收益只是指“企业在某一期间净资产现值变动的结果”,而现金流动制收益除可以用净资产现值变动计量外,还可用净资产现行市价的变动来计量。实质上,这是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收益,当净资产的现行市价不能直接观察到时,就要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六、现值计量属性是会计计量的关键
SFAC5曾指出:现行会计模式是一个以“历史交换价格”为主、同时采用多种计量属性的模式;FASB不企图选出单一的属性,强使实务进行变革,用该属性来计量一切类别的资产和负债;它还相信,多种属性并存的现状将会继续下去。可见现行会计理论和实务都没有采用最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作为主要计量属性。而且,正如后来的SFAC7所指出的,现行理论和实务甚至从来就没有将现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而“只是一种在资产或负债得到确认并按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进行了计量之后使用的摊销方法。”(SAFC7,para.6)
如前所述,按照概念框架的逻辑顺序,既然人们已普遍接受“未来经济利益是资产的一项本质特征”,那么,在对资产计价时,就应在计量属性的选择上着重考虑现值属性。FASB已于1980年提出介于传统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之间、但更接近于经济收益的“综合收益(comprehensiveincome,也称全面收益)”等概念,但其真正实施仍有赖于会计计量属性尤其是现值计量属性的变革。(13)但是,过去由于从可靠性考虑,因而,现行的资产计价都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至多用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来代替;同样,建立在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实现原则之上的传统会计收益一直充斥于会计信息市场,而经济收益则只是收益决定中的一个美好理想。显然,目前这种着眼于过去和现在的会计计量不能体现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它是会计理论界中断理想、规范和演绎而屈服于现实、实证和归纳的又一结果。
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的呼吁迫使会计界重新审视现有的概念框架。作为一种信息商品,会计信息必须与其他各种信息进行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同样适用于信息社会。只有细心体察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未来决策需求,面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处的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坚定地重续“理想、规范、演绎”之梦,财务会计才会有出路。而要实现这一远大目标,会计计量是关键,而其中的现值计量属性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七、现值计量属性符合计量观和净盈余理论
证券市场中的实证会计研究有两大流派:信息观和计量观。它们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提出的关于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观点。
财务理论认为,企业的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现金流量(即股利)的现值决定的。但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告不可能提供这一信息。那么,现行会计信息在股票定价方面究竟有什么作用?信息观和计量观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做了说明。
(一)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信息观(InformationPerspective)
以Ball和Brown(1968)为代表的信息观以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MarketHypothesis,EMH)和决策理论为前提,对会计信息(主要是盈利信息)、股票价格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至少某些会计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估计证券报酬的期望值和风险。(14)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证券价格变化的程度=信息含量=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即信息观。(15)
由于信息观只是从外部研究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在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不研究市场是怎样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因此,在这种方法下,股票价格的形成是一个黑箱。它认为,投资者将寻找和吸纳所有有关的信息(而不只是会计信息),以便自己做出对未来证券报酬的预测(而不需要会计人员为他们做出这种预测);为了使会计信息的竞争优势最大化,可通过充分揭示补充信息来提高历史成本会计模式的决策有用性。
作者认为,FASB产生于1978—1985年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前6辑)在许多方面是体现了当时流行的信息观思想的。例如,如上所述,其对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以及会计要素定义的论述符合决策理论,但是,FASB又认为,财务报告并不一定包括对未来企业盈利的直接预测,因为,“编制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经发生的业务和事项的财务结果”(SFACl,para.21)。相反,如果会计信息具有概念公告所希冀的某些质量特征,则它们可以是帮助投资者形成“他们自己”(SFACl,para.21)对这些盈利的预测的有信息含量的输入。(16)可见,从确认、计量到报告,现行会计模式在本质上是彻头彻尾的历史成本会计。FASB强调,财务会计旨在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客观地说,历史成本信息对于预测未来、做出决策有一定作用,但它毕竟不如直接着眼于未来的现值信息),但看来FASB没打算让财务会计尽力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提供尽可能多的新计量属性信息(如公允价值信息,包括现值信息),以减少信息用户搜寻信息的成本并更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和竞争地位-当时的FASB不可能象今天这样对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会计环境有一个更清醒的认识。FASB也没有打算改变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的现状,而只是希望通过增加披露来加强其相关性。但增加披露并不等于增加计量,增加披露也不等于改变计量,所有这一切表明,经过时间的洗礼和认真的分析,即使现在看来仍为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研究典范的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其历史局限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我们只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旧的SFAC、最新的SFAC7及一系列相关文献,才能理解现代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它。总之,现值计量属性不符合信息观。
(二)现值计量属性符合计量观(MeasurementPerspective,也译作计价观)
1968年至1989年,占绝对优势的、以证券市场有效为前提的、认为会计只是许多信息来源之一因而必须与其他更多及时的信息来源竞争的信息观首次对会计的地位与作用敲响了警钟。从BallandBrawn(1968)的10%~15%(17)到Lev(1989)的2%~5%(18)的研究结果看,公布的会计盈余数字对公布日前后的窄窗(NarrowWindow)内的股票超额报酬(AbnormalReturn)的解释力日益减弱。然而,1990年代兴起的、以资本市场不那么有效为前提的、认为会计数据在股票计价和企业定价中有明确和重要作用的计量观又给了会计职业界一剂兴奋剂。Ohlson(1990,1995)、FelthamandOhlson(1995)的市值/帐面净值计价模型(Market-to-BookValueModel)(19)确立了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计量观,就是指会计人员承认,会计人员已有了增加了的责任把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均包括现值(20))体现在财务报表本身中。人们可以通过增加对计量的注意(IncreasedAttentiontoMeasurement)(不仅是增加披露),或把更多的计量导向的(Measurement-oriented)方法引入财务报告来提高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21)
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是符合计量观要求的。不难看出,与信息观相比,计量观是更设身处地为用户着想的。当然这主要是为了未来会计的生存和繁荣。
计量观取代信息观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实证方面,如上述,报告净收益似乎只解释了盈余公布日前后证券价格变化的一个小部分。这就提出了历史成本报告是否具有相关性的问题。另外,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证券市场并不象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样有效。这意味着,投资者可能需要比他们从历史成本报表中所得到的信息更多的信息来帮助评价未来报酬的概率。(2)理论方面,净盈余理论显示,企业的市场价值可以按照收益表和资产负债表中的变量来表达。尽管净盈余理论适用于任何会计基础,但其“企业价值取决于基本的会计变量”的证明与计量观是一致的。(3)实务方面也支持增加计量(不是增加披露)。因为运用市场基础方法、最高限额测试技术和其他现行价值基础方法的会计准则有助于减少审计人员对金融企业审计失败的审计责任。(22)
(三)现值计量属性符合Ohlson的净盈余理论
净盈余理论(CleanSurplusTheory)为直接根据会计信息(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数据)估价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提供了数学模型。它也提供了一个与计量观一致的框架。该理论认为,企业价值最基本的决定因素是其股利流。股利是投资者获得的报酬,所有股利的现值构成企业价值。在同前所述的理想状况下,一个企业在某时刻t的(简化的)价值计算公式为:
企业价值(PAt)=资产负债表中的企业资产帐面净值(bvt)+未来非常盈利的预期现值(gt)
上式成立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利得和损失都必须通过收益表反映,这也是该理论“净盈余”术语的由来。gt为零是该模型的特殊情形,被称为“无偏见会计(UnbiasedAccounting)。”也就是说,当会计无偏见时,非常盈利不具有持续性(Persistence),这时,企业的全部价值都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收益表没有任何信息含量。(23)。
然而,Feltham和Ohlson指出,在现实中,理想状况并不存在,因此,有足够的理由说明收益表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常盈利的持续性越强,收益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一个企业的价值的作用也就越大。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知道,他们所处的非理想状况中的未来状态的出现概率是主观估计的而非客观公开的,因此,他们需要寻找其他有关信息来修正其可能错误的预测,而收益表就是这种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
但是,有效证券市场异常(Anomalies)的许多证据(24)表明,投资者并不能象信息观所假设的那样能自己熟练地从其他信息来源中算出gt.因此,会计人员应尽可能完整和精确地计量bvt,以减少市场投资者从其他信息来源估计gt的需要。例如,如果能合理可靠地做到的话,至少按市场价值估价某些资产和负债并在帐簿上记录无形资产,这样就会在bvt中包括更多的企业价值,而在gt中包括较少的企业价值,这样做可能对投资者有益处。
可见,净盈余理论直接导向了计量观-会计人员已有了增加了的责任把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均包括现值)体现在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本身中,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所以说,现值计量属性也是符合净盈余理论的要求的。
八、现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四点启示
(一)虽然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共存是永恒的必然,但经济越发展,现值计量属性越重要。这是现值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发展的历史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会计发展的规律(因为“会计就是一个计量过程”)。
由上可知,现值计量属性之于财务会计的重要性早已为人们所感知。两百多年来,人们实际上已经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不少与现值计量属性有关的世界观,但由于长期以来现值计量困难所形成的桎梏,人们难以更深入地从理论上探究现值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否则,许多计量性经济学科(25)将会是另一个样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会计计量理论和实践问题日益突出和重要,当现值计量桎梏被打破之时,人们便有了探求计量属性发展趋势的强烈愿望。我们还不难领悟到,由于现值与公允价值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现值越来越重要)使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侧面诠释公允价值风靡21世纪的原因,它为从理论上进一步解开公允价值这一新的复合计量属性之谜提供了一条重要思路。
(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值计量属性,对现值计量属性的作用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不夸大,指强调现值计量属性绝不意味着该属性将取代其他一切计量属性;不缩小,指现值被使用的可能性正在加大,这一点与近年来各国和IASC将公允价值作为大多数初始确认计量和新开始计量的目的的现实有关。作者认为,与活跃市场(26)国家相比,非活跃市场国家(如我国)运用现值计量属性的机会相对还较多。因为,按确定公允价值的一般原则,如果资产或负债或基本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可被观察到,就没有必要用现值计量。(现值的市场估价已被包含在价格中。)然而,如果被观察的价格不能获得,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SFAC7,para.68)。(27)不难推断,在活跃市场中,市价易得,因而使用现值的机会相对较少;在非活跃市场中,使用现值的机会相对还较多。
(三)也许我们以前没有明确地认识到,会计学和财务学中的许多概念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两条线索(其中一条线索中的一个概念对应着另一线索中相应位置上的另一个概念,而每条线索上的所有概念又各组成一条相关和协调的概念链):
(1)决策有用观-相关性-未来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现金流动制-现值(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全面收益(经济收益)-损益满计观-资产/负债法-计量观(净盈余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的悖论
(2)受托责任观-可靠性-过去经济利益-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会计计量-传统会计收益-当期营业观-收入/费用法-信息观-有效市场假说
(四)现值计量属性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标准、会计实务都互有影响,研究现值计量的理论基础问题有助于提高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水平。
研究表明,在截至2001年底我国(修订)的16项和即将的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涉及公允价值和现值的准则达56%,间接涉及者达39%,两项合计达95%。特别是,我国目前的具体会计准则在现值和公允价值运用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局面。(28)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研制我国自己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迫在眉睫!而在我国目前的概念框架研制中必然要涉及计量属性、计量模式的选择问题。忽视甚至回避现值和公允价值这一国际会计关注热点和发展方向的概念框架不会是高质量的概念框架,它将不能逃脱当初《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很快被淘汰的同样命运。因此可以说,探索现值计量理论和方法对于提高(包括我国在内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FASB和IASC等组织已深入研究了现值计量属性的方法论问题(即:如何界定现金流量?什么是适当的折现率?如何反映内在于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已于近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参见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当代财经》2001年第1期。
②参见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97,Chapterl8.
③参见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当代财经》2OO1年第1期。
④参见Chatfield,AHistoryofAccountingThought.NewYork:RobertE.Krieger,1977,Chapterl8.
⑤Ijiri,Yuji,TheoryofAccountingMeasurement.Sarasota,FL: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1975,p.36.
⑥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Chapter3.
⑦对此段的详细论述,参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5—16,p21.
⑧下列文献深入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均得出了上述结论,谢诗芬在《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第13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中对此进行了总结性专题研究:
。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March1997;
。FASB,PreliminaryViews,ReportingFinancialInstrumentsandCertainRelatedAssetsandLiabilitiesatFairValue,AppendixA,Decemberl4,1999;
。AccountingStandardsBoard(U.K),DerivativesandOtherFinancialInstruments-ADiscussionPaper,July1996;
。JWG,FinancialInstruments-ComprehensiveProjeot:DraftStandardandBasisforConclusions,FinancialInstrumentsandSimilaritems,December2000,p.150—155.
。AmericaAccountingAssociation‘sFinancialAccountingStandardCommittee,ResponsetoaDisussionPaperIssuedbytheIASC/CICASteeringCommitteeonFinancialInstruments,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AccountingHorizons,March1998,p.90—97.
。AssociationforInvestmentManagementandResearch,CommentletterofJuly24,1997onIASC/CICADiscussionPaper,AccountingforFinancialAssetsandFinancialLiabilities.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⑨FASB,SFAC6,1985,para.26.
⑩参见葛家澍、刘峰编著,《会计理论》第六题“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之研究”,《会计大典》第一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58—159页。
(11)各国和有关组织研究上述问题的具体时间先后各不相同,这里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法。
(12)迄今为止,笔者似乎还未看到对会计要素外延的根本性的权威性的变革。
(13)谢诗芬,“综合收益会计理论浅论”,《中国注册会计师》2001年第5期。
(14)Ball,R.J.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1968),p158—178.
(15)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26,p.100.
(16)IASC(1989)在“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第13段也指出:“不过,财务报表并不能提供使用者为了经济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因为财务报表主要是描绘过去事件的财务影响,而且不一定提供非财务信息。”
(17)Ball,RayandP.Brown,AnEmpiricalEvaluationofAccountingIncomeNumbers.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Autumnl968),p.159—178.
(18)Lev,B.,OntheUsefulnessofEarnings:LessonsandDirectionsfromTwoDecadesofEmpiricalResearch.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Supplement1989),p.153—192.
(19)Ohlson,J.A.,ASynthesisofSecurityValuationTheoryandtheRoleofDividends,CashFlows,andEarning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0),p.648—676;Earnings,BookValues,andDividendsinEquityValuation.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216—230;Feltham,G.A.andOhlson,J.A.,ValuationandCleanSurplusAccountingforOperatingandFinancialActivities.ContemporaryAccountingResearch(Spring1995),p.661—687.
(20)因为现值往往是决定公允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现值计量的可靠性是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的前提和保障。参见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9期。
(2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4—135.
(22)详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ll,Inc.,1997,p.135.
(23)其实,上述公式对任何会计基础都适用,而不只是在理想状况的无偏见会计下才能运用。例如,如果该企业使用历史成本会计,相对于其市场价值来说,bvt将有偏见地被低估。结果,未记录的商誉gt>0.
(24)详见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ntingTheory.Prentice-Hail,Inc.,1997,p.136—143.
(25)指其中运用现值很多的经济学、财务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证券投资、金融、保险、精算、资信评估、资产评估、价值评估、数量经济学等学科。
(26)活跃市场“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市场:(1)市场中交易的项目是同质的;(2)通常可在任何时候找到自愿的买方和卖方;(3)价格公开。”(IAS36“资产减值”)
(27)评估价有时也可以,但往往也要遇到折现问题,如使用最常用和最重要的评估方法之一收益现值法时。
(28)详见谢诗芬:《会计计量中的现值研究》第14章,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7月。
参考文献:
[1]WilliamR.Scott.FinancialAccoutingTheory[M].Prentice—Hall,Inc.,1997(firstedition,)2OOO(secondedition)。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A].会计大典(第一卷)[C].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3]谢诗芬。现值研究的国际动态概述[J].当代财经,2001,(1)。
[4]谢诗芬。公允价值、现值和现行价值的关系辨析[J].财务与会计,2001,(9)。
[5]葛家澍,裘宗舜。会计信息丛书-会计热点问题(第四辑)[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