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自信的特征,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023-01
根据目前对于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研究成果,图书馆理想化的服务无疑是要实现泛在图书馆环境下的泛在化服务[1]。因此,开展对于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特征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
1.任何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2]。这些文献信息资源的类型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仅就目前而言,其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包括有按文献格式分类的文字文献、图片文献、照片文献、音频文献、视频文献、动漫文献、多媒体文献、三维虚拟文献、光盘文献:按常规文献分类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地图、电子论文、网络工具书;按特种文献分类的学位论文、学术会议文献、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研究报告、竞争情报、产品样本、政府出版物;按历史文献分类的古籍文献、家谱文献、地方志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按分享资源文献分类的文档文献、网络硬盘文献、搜索引擎文献;按教学文献分类的网上课程、精品课、讲座、慕课、课件、教学资源文献;按新增文献分类的数据库、科学数据、在线展览、电视台、博物馆、摄像头在线直播。
2.任何格式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格式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格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献信息资源的格式,从大类上可分为纯文本文献、超文本文献、可移植文件文献、数据文献、表格文献、图片文献、照片文献、幻灯片文献、动画文献、音频文献、视频文献、三维立体文献、多媒体文献等多种格式。如果将各大类格式继续进行划分,则文献信息资源的格式会更为丰富繁多。
3.任何语种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为用户提供任何语言文字种类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提供多语种服务,使用户可以毫无语言文字障碍地开放存取各种信息资源,而无论他们的源语言文字为何种,以及他们的外语水平如何。泛在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搜索引擎,自然也应该包括任何语言文字支持的泛在化服务这个特点。不过,由于目前受到网络在线翻译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截止2015年6月底,目前互联网有4种汉语与外语在线翻译系统,分别可用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其中谷歌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91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44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3],36种语言文字为谷歌翻译特有的可翻译语言文字;必应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51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18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4种语言文字为必应翻译特有的可翻译语言文字;百度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24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11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2种语言是百度翻译特有的可翻译语言;有道翻译系统目前可实现7种不同语言文字网页的在线文献信息资源自动翻译,其中5种语言文字可实现语音翻译。
4.任何成本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为用户提供任何成本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其中最受用户欢迎的莫过于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全文获取的具有零成本特征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即使是那些具有一定限定条件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如果用户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或采用必要的软件,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仍然能够获得,用户也是会乐于学习和接受的,因为它们毕竟仍然属于零成本的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用户也可以接受必要的低成本文献信息资源,例如通过网络阅读或购买电子图书等文献信息资源。甚至在特殊情况下,如紧急需求情况时,也可以承受较高成本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负担。对于文献信息资源的成本问题,上述各种情况完全取决于用户的自由选择。
5.任何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理论上应当能提供任何历史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即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包括此时、近时、当日、当周、当月、当季、当年、当代、现代、近代、古代、远古等多个历史时期时间段的数字化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资源。这一服务特点不仅对于应用互联网摄像头在线直播开放视频文献信息资源极为重要[4],而且对于从事考古、历史、各类学科史学等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领域的用户,更是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参考意义和实际研究应用价值。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这种理想化的任何时期的文献信息资源是难以完全实现的。另外,其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真实地客观存在这种信息资源,并且一般都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文献信息资源。不过,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考古发掘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新发现,这种任何时期文献信息资源的满足程度会被逐步接近完善。
二、泛在图书馆泛在化服务的服务特点
1.任何服务方式的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当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服务方式的泛在化服务[5]。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现代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开放获取运动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服务方式提供了可能性。这些服务方式包括常规服务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外借流通、阅览、复制、参考咨询、虚拟咨询服务、新书展览服务方式;情报服务类型的科技查新、定题跟踪、学科服务、在线翻译服务方式;用户教育类型的读者教育、用户培训、信息交流、专题讲座、文献信息检索课服务方式;创新类型的下载获取、文献推送、远程传送、开放存储、网上旅游、在线展览、虚拟图书馆等服务方式。
2.任何服务语种的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以任何语种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特点。即图书馆除了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作为主要服务语种之外,还应该可以采用其他语种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当然,在这其中仅靠图书馆自己的技术力量是难以做到的,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线翻译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多语种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根据目前互联网在线翻译的技术水平状况,使用特定浏览器、搜索引擎、翻译软件,以及转换文档格式,配合在线翻译、利用图像文字提取软件配合在线翻译等多种方法,图书馆可以实现采用近百种语种及方言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3.任何获取方式的服务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资源任何获取方式的服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格式的信息资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其中既包括那些在正常情况下的获取方式,也包括在部分具有某种限定条件下的获取方式。正常情况下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方式包括在线阅读获取,以及直接、自动、压缩、合成、分散、保存文件、订阅、打印、下载器、阅读器、浏览器、播放器、手机、网盘下载获取和复合下载获取等多种方式。非正常情况下的获取方式包括打字、手抄、照相、录音、录像、摄像头录像、截屏和软件下载获取等多种方式。另外,还需要注意各种开放获取条件的合理利用。如无限制、验证码、免费注册登录、免费积分、积分破解、解压密码、延时开放、浏览器设置等开放获取条件。
4.任何传送方式的服务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传送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泛在图书馆提供各种传送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这些文献信息资源传送方式,包括网上传送方式中的电子邮箱传送、网络硬盘传送、网络同步盘传送、网络电话传送、即时聊天工具传送、文档分享资源网站传送、文献信息资源网站传送。还包括网下传送方式中的利用U盘、读卡器、移动硬盘、可读写光盘、手机蓝牙、电子书阅读器、软盘、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载体传送文献信息资源。还有利用同步盘可以实现的网上网下同步传送方式。
5.任何存储方式的服务特点。这是指泛在图书馆能够应该能够为用户提供任何存储方式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其中包括小容量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邮箱存储,中等容量文献信息资源的U盘、读卡器存储,大容量文献信息资源的网络硬盘存储、同步盘存储,以及不计文献信息资源容量的文档分享资源网站存储、原始文献信息资源网站存储和自建文献信息资源网站存储。在图书馆为用户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各类开放存储服务时,还需要注意到文献信息资源开放存储时的容量条件,包括总容量、初始容量、扩充容量、当前容量、单文件容量、永久容量、临时容量;速度条件,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上传速度和下载速度;保密性条件,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保密存储、半公开存储和开放共享存储;时效性条件,包括文献信息资源的永久性存储、临时性存储和共享存储的时效性限定。
参考文献
[1]孙韶菊.IOA-8A泛在图书馆的泛在服务及特点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10):3-5.
[2]李大林.泛在图书馆理念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探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2,32(2):93-9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65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131- 02
1 引 言
作为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之一,过度自信理论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最早被心理学家定义为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学家们发现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学理论来合理解释的现象,这也促使他们尝试从人的内心活动的角度来弥补这一理论上的缺陷。
在传统经济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都是以经济人作为前提,即每个人都自利且理性的,对自己下一步的行为都是经过充分理智的算计而决定的。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一前提显然是不适用的。原因有三:其一,人的思维并非像计算机一样完全由数据和代码来支配,我们在追求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非理性思维的干扰;其二,即使在完全已知的环境里,对当前形势最有利的决定可能需要决策者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专业积累,但并非所有管理者都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某些方面的不足就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其三,当今社会里,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全面可靠的信息来源是每一位管理者都渴望获取的,但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的不可知性总是会让管理者陷入未知的决策环境。如此看来,之前根据传统完全理性假设推导出的理论在有限理性的管理者身上未必能够得出一样的结论。现实情况提醒着我们,非理在日常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研究经济理论的时候不应该再将人的内在因素排除在外。
心理学研究证实过度自信心理在人群中普遍存在,而纵观我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并结合我国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不难想象:我国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现象可能更甚。我国传统文化赋予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地位,依靠着改革开放的势头发展起来的大批企业的元老如今大都身居高位,他们曾经为企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辉煌的历史极易使人居功自傲;从外部条件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不成熟的,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极易自我膨胀,肆意妄为。
基于以上现状,本文认为很有必要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概念进行系统的阐述,并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出发,回顾和总结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以便使其他学者对这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管理层过度自信定义及度量
“过度自信”一词源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人们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率比事实上的程度更高的一种思维倾向。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社会上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几乎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
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之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研究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的决策者以及他们所指导的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国外的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得较早,整体上也具有较强的连贯性。
Merrow(1981)和Statman(1985)先后分别对美国不同行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调查,但二人最后的调查结果却一致显示:管理者们总是对预期的收益进行积极的估计,而实际结果却大打折扣。在之前这些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学者Roll(1986)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狂妄自大假说”(The Hubris Hypothesis),认为狂妄自大的管理者会使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在这之后不久,Cooper(1988)也对美国近3 000位创业企业家进行了类似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家都认为自己企业成功的概率比别的企业要大,但之后的追踪调查却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调查企业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同最初的两位学者一样,Cooper用具体数据证实了相似的结论;Mahajon (1992)认为人们在决策的时候对一些事件出现的概率进行过高的估计之后,一旦这些事件确实或者只是巧合发生,人们就会因为自己估计正确而加大自信程度;10年之后,又出现一位里程碑式的伟大学者Heaton (2002),他将过度自信定义为“乐观”(Optimism),并通过建模的方法将乐观的管理者与企业自由现金流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对象,并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企业的投资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流收益,同时也会低估公司的价值;Hackbarth(2004)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低估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并会使企业偏离其最佳的资本结构;Malmendier和Tate(2005)则用实证研究验证了Heaton (2002)的结论,并提出了“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这一概念,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就是指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会高估自身的能力,使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并导致管理者高估决策成功的可能性并且低估与决策相关的风险;Ben-David, Graham, Harvey(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过度自信的首席财务经理倾向于使企业有更高的负债比率,同时也与Hackbarth(2004)的结论相呼应。
3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用于军事领域,意指作战的谋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领域中出现了企业战略这个经济名词,指对企业的谋略,用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和增强竞争优势。Chandle(1962)出版的《战略与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要研究企业战略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开创了企业战略问题的研究历程。
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过度自信与战略选择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从并购战略的角度来看, Roll(1986)认为, 狂妄自大是大部分企业被并购的原因,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了大部分并购活动,使没有必要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Malmendier 和 Tate(2005)关于500强公司CEO的个人投资组合和公司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具有更强的投资冲动,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且他们组织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Glaser、Scehers 和 Weber(2007)发现德国多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且企业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同时也使得企业并购活动频繁发生。
从投资战略的角度来看,Kahneman, Slovic & Tversky (1982) 认为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各项经营决策所施加的影响不可忽视。Heaton(2002)通过建模推演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乐观的管理者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投资过度。郝颖,刘星 等(2005)通过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外因和表现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分析,和对其与企业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实证检验,得出过度自信的管理层会使企业投资增长率显著提高,且对现金流的敏感性更高。Ben-David,Graham 和 Harvey(2007)通过盈利预测偏差来衡量企业 CFO 的自信程度,发现 CFO 过度自信会使企业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都较大。黄莲琴,杨露露(2011)引入了情绪感染理论和迎合理论,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者的情绪这两种心理因素共同作为导致经济人非理的原因,认为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会通过影响投资者情绪来使企业的投资水平得到提升。马润平,李悦 等(2012)在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规模的过程中,考虑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对由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而导致的过度投资行为的约束作用。前已述及,我国经济市场的法律体制还很不完善,不论是外部监督制度还是内部约束体制都还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在缺乏合理管制的情况下,过度自信对企业的影响就更为明显。其最后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公司的治理机制对过度投资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过度自信还是会导致企业投资规模增大。叶玲,王亚星(2013)认为投资决策在财务决策过程中是最为关键的,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使企业投资水平有所提高。
从扩张战略的角度来看,姜付秀,张敏 等(2009)以并购金额等变量替代外部扩张,以内部投资额替代内部扩张,以总投资额替代企业总扩张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的结果显示,拥有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激进的扩张战略,企业投资规模也会相应扩大。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从管理者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回顾了过度自信理论,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战略选择的影响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的来说,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现象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将心理学带入经济领域,开始探索人的内心活动,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了全新的独特视角,同时也对传统理论在解释非理性现象时的不足进行了适当的补充。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行为金融学的一项研究课题,而是通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传统理论,对经典的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进行补充进而发展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但就目前的研究格局来看,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且不论是从系统的逻辑性还是完善性来看都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探讨。例如:①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选择激进的投资战略会对企业的绩效和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呢;②很多行为金融文献集中研究投资者非理性决策的影响,那么当面对过度自信的投资者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战略。这些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J R Ben-David, I Graham, C R Harvey.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ies[R].2007.
[2] A C Cooper. 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 Suc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3(2):97-108.
[3] M Glaser.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Is the CEO
Alone Responsible for the Relation [R].2007.
[4] J B Heaton.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31(2):33-45.
[5] D Kahneman,P Slovic,A Tversky.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6] U Malmendier, G 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5,60(6):2661-2700.
[7] E W Merrow, K E Phillips, C W Myers. Understanding Cost Growth and
Performance Shortfalls in Pioneer Process Plants [M]. Santa Monica, CA:
Rand Corporation,1981.
[8] R Roll.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 [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2):197.
[9] M Statman. Optimistic Capital Budgeting Forecasts: An Experiment [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5,14(3):27-33.
[10]阎达五, 陆正飞. 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
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 会计研究, 2000(9):2-6.
[11]郝颖, 刘星, 林朝南.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
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5(5):144-150.
[12]姜付秀, 张敏, 陆正飞, 等. 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J].
经济研究, 2009(1):131-143.
[13]黄莲琴, 杨露露. 投资者情绪、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投资[J]. 东南学
术, 2011(5):157-167.
[14]马润平, 李悦, 杨英, 等. 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过度投资行为与治理
自1997年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以来,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做为贯穿的主体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报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近几年,在思想意识领域和文化领域都掀起了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注。
准确认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内涵,探索有效的实现途径,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内涵
1、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最早由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开办的第二届社会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要进行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目的是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形势发展,从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并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首先充分了解和理解中西方文化,掌握中西方文化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核心精神等,二是要深刻认识文化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深刻。认识并掌握文化自身发展独特的规律和社会作用,对新形势下的中华民族来说尤为重要。
2、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中华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对中华文化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中华文化持久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不自轻自贱、妄自菲薄,我们才能在于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持镇定从容、不卑不亢,才能以包容的气度对待西方文化,理性批判并学习借鉴西方文化,才能不断创新中华文化并将之传播开来。
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先进文化或优秀文化因素的一种自觉追求,它能够自信地吸纳各种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而不担心在进行这种文化交流时会被对方吞噬。另一方面,文化自信表现为大胆地推介和宣扬自己的文化,并且注意认真研究其他文化的内在发展需求,以使自己所推介的文化要素正好契合了对方发展的文化需求。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
1、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2、现代化对当代中国文化的挑战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矛盾成了历史上任何时代、任何正常发展的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既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又必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保持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
3、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性
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发起的、、,分别从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向西方学习,都以失败告终。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浪潮一直持续至今,造成了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浅薄、文化自卑、崇洋。在教育、传媒、消费和科技等方面,都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模仿和照搬照抄。
我国民族文化主体性的严重缺失告诉我们,全球化背景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主体性是当务之急。我们务必要提高文化自觉,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把握文化规律,重视文化的作用;巩固文化自信,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闪光灯,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不卑不亢,对中华文化未来充满信心。
三、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的文化基础
1、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
2、中国文化绵绵不绝的文化创新力。
当其他文明古国不断被社会发展所淘汰时,中国能够保持历史的连续性,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创新力来源于对历史文化的长期积累传承,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以及对未来文化的敏锐把握。文化创新正是古老的中国和年轻的中国实现融合的最佳途径。
四、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途径探析。
1、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当前中国价值体系体现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落后与先进等一系列尖锐的矛盾和冲突,强烈地冲击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因此,要从信仰、道德、群体、政治、自然、民族、国际等方面深化我们对中国核心价值的理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坚持政府主导,拓宽文化建设渠道。
最大范围的普及文化自觉意识,激发文化自信,需要大力开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应以政府为主导,把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提升到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多方筹资,全民共建,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
3、鼓励文化创新,追赶时代潮流。
文化发展的本质是创新。创意、创造、创新,是将中国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最佳方式。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在传统文化资源中,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使文化产品能够与时俱进,让人耳目一新。另一方面,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能够激发创新意识、保护创新企业产业的政策措施,为各个领域的文化创新提供条件。
1中国文化自信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价值
中国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不仅对人们的精神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1.1文化自信是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动力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培养技术能力扎实的人才,而且还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重要动力:第一,树立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使得高职院校能够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利用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第二,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与国外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自信能够更好地提高英语课程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比重,使得教师和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更好地将文化的相关知识纳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依靠文化的力量推动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1.2文化自信能够应对文化交流中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世界交流的不断加快,国外很多文化开始对本土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而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感和自豪感,能够应对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问题:第一,避免产生盲目崇外西方文化的现象发生。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过分崇拜西方文化,例如:忽视本国传统的节日,但是对国外的圣诞节、感恩节等非常崇拜。由于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很多学生没有对自身进行合理评估,就去出国留学。第二,文化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为了更好地发扬本国的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要树立文化自信,对国外文化采取包容的态度,学习优秀的部分,摒弃消极的部分,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三,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积极与国外有人进行文化交流,拓宽英语学习的途径,不断提高公共英语的应用能力,发现英语学习中的不足,推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
2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象非常严重
对于大学生来讲,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高职公共英语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本文对目前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情况调查发现,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首先,很多大学生对本国文化不够自信,盲目崇拜国外的文化,没有考虑到自身能力和家庭实际情况等,毅然决然地选择出国留学。然而数据显示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环境,也无法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其次,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国外的节日,对情人节、圣诞节和感恩节等节日的庆祝活动趋之若鹜,但是对于本国传统的中秋节和春节等节日不感兴趣,认为这些节日已经过时。
2.2大学生英语教材缺乏传统文化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国外文化的相关内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目前高职院校英语教材普遍缺乏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描述:第一,在高职英语教材中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学生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达也不是很清楚,过多地学习国外的文化,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忽视,不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第二,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往往是根据教材进行讲解的。如果选择的教材缺少传统文化,那么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也会缺乏传统文化内容。同时,大多数的英语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成绩,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了解国外的文化,但是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3高职院校没有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自信表达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和自豪感,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并没有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第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方面没有体现文化自信的相关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和宣传内容也比较少,没有利用校园文化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第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没有体现出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培养内容,无法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帮助高职院校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三,课程的设置方面缺乏传统文化课程。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培养,导致语文课程、文化课程等等沦为选修课内容,由于选修人数有限,使得传统文化无法发挥广泛的感召力。
3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文化自信对于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缺失,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没有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因此,本文总结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相关策略,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3.1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和语言学习的关系
文化自信和语言学习的关系,公共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无论是在形成和发展中还是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离不开相关的文化。而文化自信和语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第一,树立中国传统文化自信,才能够正确看待国外的文化。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国外文化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能力的提升,将对语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转换为语言应用的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公共英语的学习效果。第二,当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自信对公共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够在国外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冲突时,更好地选择和保留文化中积极向上的部分,摒弃文化中消极的部分,从而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文化的内涵。
3.2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内容中加入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中应该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内容用英语知识表达出来,让国外友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对于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能够对传统文化起到继承和发扬的作用。教师应该积极学习传统文化,寻找英语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同时,教师应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展示出对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更好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大学生不仅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而且为了更好地提高英语成绩,需要不断学习国外文化。而当两种文化产生碰撞时,学生应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用包容的眼光看待其他国家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国外文化的先进之处,补充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可以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3.3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高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自豪感。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责任,从而肩负起学习他国文化和学习本国文化的重任。大学生可以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片,通过视频和音频的方式可以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另外,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或者写作比赛等等,设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从而使得学生更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上面。
3.4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
提升文化自觉的培育力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与自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觉悟和觉醒,体现在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松桃是黔东北地区保持苗族传统文化突出而富有特色的自治县,以苗族为主的2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0万人的48%。对松桃文化的自觉,必须追溯文化根脉。历史上,松桃“地接川楚、位遏三湘”,处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的缓冲带,同时受中原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使这里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原生态文化习俗和富有神秘色彩的传统文化。
实现新时期文化的高度自觉.关键在于加大培育力,核心是在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升民族文化地位作用的认知水平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实现文化地位认识上、规律把握上、责任担当上的高度自觉。松桃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神奇独特的原生态文化特征,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誉为“当代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的苗族四面鼓舞、600多年历史的寨英滚龙文化、堪称“中华百绝”的苗族民间绝技绝活、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苗族傩戏等,构成了松佻文化的灵魂。提升文化自觉的培育力,松桃更将开放包容,实现从“深层次发掘”到“深层次发展”的转化,在培育文化自觉中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形成自身民族文化品牌。
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才能深化民族文化根脉的认同感,并依托文化认同感具有的同化力、引领力,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整理、开发上的自觉与自信,凝聚发展共识。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体现在主动承担先进文化引领责任,要摈弃狭隘、庸俗的文化观念,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忘本、包容并蓄。松桃受巴风楚韵的强烈影响,有与本土民族文化融合中形成了以苗族神功艺术等为代表的绝技文化,以苗族花鼓舞等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以苗王城、寨英古镇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以梵净山、桃花源为代表的生态文化等。松桃有16个村、11所学校被命名为县级民族民间绝技绝活文化村和培训基地,有18名绝技绝活传承人被命名为“民族民间绝技绝活大师”。上刀山、下火海等绝技绝活蜚声海内外,苗族花鼓舞《鼓之源》、绝技《武陵神功》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项“山花奖”等。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是提振文化自信的载体,为实现松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载体,增强文化自信的凝聚力就是要提振承担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促进民族地区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力。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个体的自信,还是由个体转为群体,转化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并以先进的文化凝聚人心,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松桃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挖掘代表松桃先进文化的传统精神、时代精神、历史事件、人文景观、民族民间艺术,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先进文化成果,增强全县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把握文化自强的发展力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文化自强。实现文化自强,则是在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的大框架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为目的,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握文化自强的发展力,最根本的是立足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文化发展的规划和投入,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硬,做到双轮驱动、两翼齐飞,扩大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发展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使之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松桃将加大对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实施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工程,建设基层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室,扩大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松桃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其支撑点在于把深层次开发民族民间文化与发展文化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抢救工程和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积极争取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投入,加强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实现文化资源科学保护、传承开发。依托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一批民族文化名镇、名村和民族文化风景区,推动有条件的镇、村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民族文化名镇、名村等。
随着有效资本市场大量“异象”涌现,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的感情、情绪和偏好等心理因素对财务决策的影响,将心理学融入到金融学中推动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对“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修正,提出“非理性人”假设,从而很好地解释了完全理性假设下所未能发现和无法解释的财务决策中的异常行为。Shefrin(2001)认为,行为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上述影响:第一:假设投资者非理性,理性经理人对市场定价错误的理性反映;第二,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考虑公司管理者的非理性对于财务决策的影响。Heaton(2002)认为企业内部的激励制度或企业文化可能会助长管理者的非理性。而Shefrin (2007)指出,偏差、直接推断与框架效应等三类心理现象妨碍管理者对传统财务方法的最优运用,导致管理者作出损害公司价值的决策,产生高昂的决策成本。
Fbrian Englmaier(2004)指出,过窄的置信区间、自助偏差、控制幻觉和过度乐观这些心理现象可以用“过度自信”来描述。过度自信是指人们由于受到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私人信息的准确性。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自信存在于许多职业人们的判断和决策中,如外科医生和护士、心理学家、投资银行家、工程师、律师、投资者和经理们等。Moore和Kim(2003)认为,过度自信在企业管理层中体现尤为明显。自从Roll于1986年首次提出傲慢假说,将管理者过度自信引入公司并购事件中对公司溢价问题进行研究。学者们相继对管理者过度自信进行一系列研究:如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并购影响的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其薪酬以及晋升影响的研究等。而我国从企业管理者非理性角度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结构才刚刚起步。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
由于过度自信是一种行为特征,因而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准确衡量成为一大难点。以往学者对管理层过度自信的衡量主要采取以下标准:第一,管理者股票持有量(Malmendier and Tate,2003,2005;Hayward and Hambrick,1997;)。该方法认为,当管理者的股票期权或股票持有量超过一定的标准,则视管理者过度自信;第二,管理者盈余预测。该方法根据上市公司的盈余预测是否发生变化来判断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将管理者预测的公司年度盈利水平超过实际盈利水平就视为管理者过度自信(Lin et al.,2005;Hribar and Yang,2007;姜付秀、张敏等,2009);第三,CEO对企业并购的频率。吴超鹏、吴世农等(2008)以首次并购与否来度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第四,CEO或董事会主席是否是企业的创办者。这种方法认为,如果管理者是CEO或董事会主席时,管理者过度自信倾向越大(Barros and Silveira,2007);第五,相关主流媒体对管理者的评价判断。 该种方法需要构建一个表示过度自信的虚拟变量,如果管理者更多地被主流媒体评价,则赋予该虚拟变量取值为1,否则赋值为0(Hribar and Yang,2006;Malmendier and Tate,2005;Deshmukh,Goel and Howe,2008);第六,以消费者情绪指数或企业景气指数来度量(余明桂、夏新平等,2006;Oliver,2005);第七,CEO相对薪酬(姜付秀、张敏等,2009)。该方法采用管理者中前三位高管的相对薪酬比例来衡量。
尽管学术界对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衡量提出了上述方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有一种公认的方法来定义和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
国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决策进行了很多研究与尝试,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顺序。早在1984年,Myers把信息不对称引人资本结构理论,提出了新优序融资假说,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如果需要外部融资,则先选择债务融资,最后选择权益融资。而Heaton(2002)对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对新优序融资假说进行了全新解释,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先选择内部融资,再选择债务融资,最后选择权益融资,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认为市场低估公司发行的风险证券价值,而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但是当公司必须进行外部融资时,由于股票的成本比债券高,管理者会选择债务融资。Malmendier,Tate和Yan(2006)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显示,因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市场低估公司的价值,外部融资特别是权益融资代价过高。因此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进入外部资本市场(包括债务市场)都比较保守。Peng and Wei(2007)认为,相比于男性管理者,女性管理者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较弱。
由于各国融资机构、公司治理等迥异,因此管理者过度自信假设能否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异象”,有待于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的比较检验。
第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负债水平。在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负债水平的相关研究上,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会造成企业高负债水平。Shefrin(2001)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容易低估投资项目收益的波动和风险,选择风险高的项目,而且可能采用以债务融资支持投资的激进财务政策。Hackbarth于2004年分别基于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问题、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问题,提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并不遵循融资优序理论,倾向于选择更高债务水平的观点,但没有给予相应的实证支持。在此之后有些学者用实证数据验证了上述结论:Ben-David等(2006)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过度自信的CEO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Barros等(2007)对巴西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与由外聘的职业经理人担任的管理者相比,由公司创始人担任的管理者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比率;Oliver(2005)以美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司的负债水平随者管理者自信程度的增强而提高。Hackbarth(2007)、Frank和Goyal(2007)实证研究也得出与上述一致的结论。
第三,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上,国外学者没有达成一致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高估自己的经营能力和项目的盈利能力,低估投资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从而愿意借入较多的短期债务,使得企业采取激进的融资策略。Heaton(2002)、 Malmendier, Tate和Yan(2006)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从而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的融资方式,选择债务融资。Hackbarth(2004)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选择短期债务;Landier和Thesmar(2005)以39000家法国企业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与上述一致的结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项目的前景,认为未来的现金是较为安全的,从而选择长期债务来取得资金(Ben David等, 2007)。
相比国外研究,国内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决策的研究发展较晚,且相关文献较少。我国学者李定安、周健波(2007)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房地产企业存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使企业有盲目融资和投资的冲动,但是研究缺乏实证支持。余明桂、夏新平等(2006)以2001年~2004年深沪两市128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企业景气指数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在控制企业成长机会、企业规模、有形资产、盈利能力、行业、年度变量,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产负债率尤其是短期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债务期限结构也显著正相关。但是由于管理者对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与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以企业景气指数作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可能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差,从而,结合我国现实经济情况,企业景气指数是否能真正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值得商榷。
第四,反对发行股票,增加股票回购。Ben-David et al.(2007)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总是认为市场低估了企业价值,反对公司证券的错误定价,因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过利用感觉到的市场的错误定价来最大化股东的价值。这样导致管理者不会倾向于发行股票,而是回购发行的股票。这点与融资优序理论一致,并且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过度自信造成高负债的论断。
四、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价值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多为理论模型推导,较少有实证研究。Gervais,Heaton 和Odean (2005)的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能增加公司价值。Hackbarth(2004)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特征对公司价值具有正面作用:因为较高的债务水平限制管理者转移资金,通过减少管理者与股东的冲突而增加公司价值;尽管较高的债务水平影响了投资,但通过减少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冲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的投资决策能增加公司的价值。 Fairchild (2006)通过构建信息不对称模型和道德风险模型综合考虑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管理者过度自信导致了债务的过度使用,使公司价值降低;另一方面,管理者的乐观态度会起到诱导管理者努力工作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提升企业价值。
上述研究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价值关系不明确。这意味着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可能存在一个临界点,但如何寻求该临界点、如何通过实证研究使上述理论模型得以验证有待探索。
五、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行为财务学研究的逐渐兴起,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的融资决策研究不仅已成为行为公司财务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且成为现代融资决策研究的一个新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决策现有研究仍存在缺陷,因此未来研究方向有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加强行为主题的心理实验研究;第二,为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变量寻求更为恰当的替代变量;第三,应该拓宽研究视角,进行系统研究。一方面,综合信息不对称模型、委托模型以及管理者过度自信等,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融资决策之间的关系模型;另一方面,未来研究可以从管理层集体视角,研究其他高管人员、监事、董事的过度自信存在问题及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否会影响公司融资决策。第四,未来研究可以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探讨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不同财务杠杆效应的检验及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Ben-David, Graham and Harvey. Managerial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Policy. AFA 2007 Chicago Meeting Paper. 2007,(11):55-190.
[2]Frank, Murray Z. and Goyal, Vidhan K. Testing the pecking order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67):217-248.
[3]Hackbarth, D. Managerial Trai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Working Paper, Indiana University. 2004.
[4]Heaton, J. B.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2002, (31):33-45.
[5]Hribar Paul and Holly Yang. CEO Overconfidence, Management Earning Forecast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2006.
[6]Landier, Thesmart. Financial Contracting with Optimistic Entrepreneurs: Theory and Evidenc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Working Paper. 2005.
[7]Lin, Y. S. Hu and M. Chen.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J]. 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05, (13):523-546.
[8]Malmendier and Tate. Who Makes Acquisitions CEO Overconfidence and the Market’s Reaction.Working Paper. 2003.
[9]Malmendier and 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J]. Journal of Finance. 2005, (12):2661-2700.
[10]Oliver.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Confid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R].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 2005.
[11]Roll, Richard.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 Journal of Business. 1986, (59):197-216.
一、引言
心理学家Weinstein(1980)和Alicke(1985)的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在管理学领域同样存在这一现象。Cooper et al.(1988)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Nofsinger在2005年经过研究发现,管理者因具有信息优势、专业知识和经验等特点,更容易出现过度自信的倾向,即他们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夸大自身的控制能力,而低估行事的风险。
通过梳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投融资、企业绩效、企业价值等方面产生相对消极的影响。现有文献基本上从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产生的后果这个视角研究问题,本文将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角度试图找到一些可行的办法弱化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帮助管理者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管理决策。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文献综述
“过度自信”是指人们在实际的活动中往往会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习惯于把成功的原因更多地归功于自己,而低估运气、机遇、他人的帮助等非自我因素的影响和作用的一种认知偏差。有研究表明,相对于普通员工,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CEO、CFO等,通常更容易表现出过度自信。
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影响。Heaton(2002)从理论上分析了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公司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认为市场低估了他们公司发行的风险证券的价值,因而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当必须进行外部融资,也更偏好债务融资。江伟(2010)认为,当董事长拥有经管类教育背景时,董事长的过度自信行为更强,董事长越更少地利用外部融资来为其投资进行融资,从而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越强。
企业的投资决策也会受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姜付秀(2009)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的总投资水平、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时,正相关程度更大。马润平(2012)认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过度投资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叶玲和王亚星(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与管理者理性的企业相比,其内部投资、并购投资和总投资的水平更高,但投资规模的扩大并未带来业绩的提升,投资行为导致了企业绩效的下降。
过度自信还会对企业债务政策、股利政策、信息透明度和会计稳健性等方面产生影响。黄莲琴(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奉行的债务政策是激进的,将对公司绩效产生不利影响。胡秀群、吕荣胜和曾春华(2013)发现:高管过度自信与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支付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但这种负向关系只有在非国有上市公司较为显著。罗进、李延喜(2013)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和股权融资成本具有负面影响。罗劲博(2014)认为:公司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对会计稳健性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前人文献可以发现,过度自信在管理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对企业决策产生深刻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融资和并购等决策扭曲,进而影响企业价值,而企业价值减少到一定程度即意味着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三、道家“无为”的管理思想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国家四分五裂,统治者横征暴敛,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老子认为,人应该从天地自然的规则中学习道理,自然界水流花开,鹰飞鱼跃,春华秋实。这一切并非刻意追求的结果,大自然创造这些时都是无意识的,但却处处充满生机。天地并不是想实现什么,但却无意中实现了并成就了。所以人类也应像大自然一样,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背离自然去片面的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能到达自己的目的。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什么应该为,什么不能为,也就是要“无为而无不为”,在有为的地方有为,在无为的地方应当无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首先,无为是不妄为,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无为是少为,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有限,要适当授权。
四、对管理者的启示
(一)适度授权
“无为而治”的第一个维度提倡的不是不为,而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在决策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大事上,管理者要做到有所为,而对于小事,则应该有所不为。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一般会遇到两类事:一类是有关企业战略和方向的大事;另一类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内结构会随之变得复杂,管理层次也逐渐开始细分,即使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大事小事一起抓。所以,作为企业领导者,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得周全,应做到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管理者适当授权意味着管理者应充分尊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给每一级部下与其职责相应的充分的自,使每一个层次的人在规定的权利范围内能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部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个企业中,最重要的不是企业生产什么产品,而是企业是否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只有员工树立起对企业的归属感,用适当的方式激励员工,员工才会全心全意地为企业服务。
对于一个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而言,适当授权,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是减少自己过度自信程度的一条黄金法则。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是多职合一,而且拥有很多的权利,极容易被权利、金钱等迷惑双眼从而盲目自大做出错误的决策。适当授权,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可以让员工有更大的空间施展他们的才华,也可以让管理者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于企业的重大决策。
(二)遵循客观规律
“无为而治”的第二个维度是在管理者行为上,“顺其自然”有所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对于管理者,特别是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做决策时既不要毫无方向胡乱的做,也不要脱离客观实际勉强去做,而要从“道”出发,按照事物自身的规律,按照市场的规律去做事。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只有真正站在高处,考虑全局,掌握方向,持超脱态度,才算是一位聪明的企业家。
对于那些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做决策时要注意听从员工或其他管理层的意见,虚心求教,认真分析利弊得失,而不是盲目自信从而低估风险或者高估收益。当一个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涉及多元化、上市、扩张等问题。管理者在做出这些重大战略决策时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切不可盲目乐观,任何一个决策都有利有弊,管理者要尽量规避风险,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很强,做出错误的决策,可能导致企业股权分散、市场份额骤减、成为被并购的目标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破产或被并购。
(三)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 企业文化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一个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关注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受顾客欢迎,还要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愿景等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凝聚力的要素。例如,海底捞的老总张勇让优质服务的企业文化渗透到了每个员工,每个员工将饭店的前途化为了自己的行动,他们的行动成就了“海底捞”的品牌,顾客享受全过程的同时,快乐的消费成就了“海底捞”的业绩。
在“海底捞”的企业文化中,充分体现了道家的无为智慧。首先,海底捞对员工适当授权,并建立起公平的员工晋升机制。在“海底捞”,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适当的授权让员工觉得自己被尊重,员工会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企业业绩自然会上升。海底捞几乎所有的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只要肯吃苦,肯付出,就会在海底捞有很好的晋升途径。其次,海底捞在开店的速度上遵循客观规律,不盲目开店。海里捞的宗旨是一定要保证服务质量,如果没有优秀的店长,没有优秀的服务团队,海里捞就不会开下一家店,海里捞的这种宁缺毋滥的精神刚好和道家遵循客观规律的想法契合。其他企业也应该遵循这种客观规律,即在保证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再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五、结论
通过梳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是一个普遍现象并可能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但道家“无为”的哲学智慧告诉管理者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适当授权,要所有为有所不为。而且要顺其自然有所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做决策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切不可盲目自大,不可盲目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从海底捞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也可以让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管理者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但本文只是从道家无为智慧的角度分析管理哲学对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借鉴意义,中国的管理哲学博大精深,一定还有很多精华值得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借鉴和应用。
(作者单位为吉林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COOPERA,WOO WILLIAMC,CAROLYNY.Entrepreneurs' perceived chances forsuccess[J] .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88,3(2):97-108.
[2] KAHNEMAND,TVERSKY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risk[J] . Econometrical: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1979,47(2):263-291.
[3] Heaten B .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Finance FinancialManagement[J] . 2002.
[4] 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 [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2-148.
[5] 姜付秀,张敏,陆正飞,陈才东.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财务困境 [J].经济研究,2009(1):131-143.
[6] 江伟,黎文婧.董事会独立性、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结构决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9):64-70.
[7] 刘帅,王玉莲.道家“无为”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辩证分析[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5).
[8] 黄莲琴,傅元略,屈耀辉.管理者过度自信、税盾拐点与公司绩效[J].管理科学,2011(4):10-19.
关键词: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
Key words: tennis;commercial value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322-02
1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的文化内涵
1.1 文明、高雅、礼仪 网球运动是一种文明、礼貌、高雅的网球文化礼仪。网球运动文化拥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它源于传统的习俗,管理者和参与者的意愿。网球礼仪结合了高雅古代网球的文化和现代网球运动文化大众化。球员、教练、观众之间以礼相待。
1.2 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诚实讲信用是网球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多的业余网赛都是无裁判下的信任制比赛,参赛者一定要诚实守信,好球不能出界,出界不是好球。诚信品质的网球运动体现个人的道德风尚也贯穿于运动的全部过程之中。
1.3 培养自信,提高竞争意识 网球能培养运动员更加自信的心理状态。在网球技术相差无几的选手之下,个人的心理状态则有高于技术的重要性,自信的心理状态是一决胜负的关键点。自信相对于自负的那种不切实际的思想,是一种踏实认真、持之以恒、谦虚谨慎、不畏困难的心态。自信的心理状态下努力付诸实践,训练自己不受他人和环境影响,确保赛场上发挥出正常的,甚至超常的水平。网球运动就是要锻炼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1.4 施展个性、释放压力 网球运动可以展现个人特点,愉悦身心的运动项目之一。实践证明,一定的运动量能够促进人的新陈代谢,增进体能,增强免疫力,比如缓解上班族的工作压力上,学生的学习负担,年轻人的爱情烦恼,已婚者的婚姻问题,老年人的慢性病困扰。由此可见人处于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结合适当的运动并配以良好的作息以缓解压力增强免疫力。经过一天的疲劳和烦躁,当加入在网球运动,摒除杂念全心全意的专注于击球扣杀,舒展筋骨驰骋于赛场,各种各样的烦心事都得以释放。尤其是击球激动之时,嘶声咆哮,乱蹦乱跳,使性的仍拍子完全释放了个性气质。
2 网球运动商业价值的竞技学基础
2.1 网球的场地特点 网球场地有迥然不同的红土、硬地和草地三种。这三种的场地要求不一样的打法,对运动员的要求不一样。因此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
草地球场最古老、最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场地。其特点是球落地地面球摩擦力小、球的反弹速度快。往往需要球员反应快、灵敏度高、运行速度和技能高。由此,草地往往被看成是“攻势网球”的天下,想要在草地网球赛场上一举制胜,获得成就就得成为强攻型选手,掌控好发球上网、随球上网等各种上网战术,相较而言的底线型选手则很难在草地网球场上很难一展拳脚。然而,因为草地网球场对草的的品质、规格非常高,而且限制于气候和维修和昂贵的维护成本,很难被扩展到全世界。当下每年的草场职业网球比赛几乎只集中于英国举行,时间集中在六、七月,温布尔登锦标赛是最古老、最著名的一个网球赛。
法国网球公开赛为代表的红土场可以被确切的称作“软性球场”,其它一般性的各种沙地、泥地等叫做软性场地。这种对运动员的体能、奔跑和移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场地在球落地时与地面的较大的摩擦减缓了球速,如果运动员急停急回会造成很大的滑动。在红土场网球场上如何获胜取决于底线球员的费尽心力的艰苦拼搏,而打法凶悍的发球上网型选手则不占优势。
硬地网球球场是最普通和常见的一种场地是目前大多数赛事中占主导地位的场地类型。硬地网球场是水泥和沥青作为铺垫,上面涂增加场地硬度和平整的红、绿色塑胶面层。硬性场地使得球的弹跳很有规律,但提高了球的反弹速度。多数人认为硬地网球更具“爆发力”。这种场地不利的地方是质地比其他场地的弹性弱,地表的反作用强而僵硬而致伤选手。
很多企业的投资呈现出异化现象,如过度投资、投资不足、投资短视行为、盲目并购等,这已经为众多研究所证实。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传统的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如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理论)已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投资异化现象,为此,人们开始从有限理性假设出发构筑新的理论。其中,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角度所进行的研究是近年来刚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侧重于研究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投资异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价值损毁问题,从新的角度诠释了企业投资异化,为理论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也为实务界提供了新的决策依据。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的相关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本文试图对国内外主要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以资借鉴。
一、过度自信的特征及其在企业管理者中的表现
过度自信是心理学的一个专业术语,是指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而低估失败的概率的心理偏差(Wolosin,etal,1973;Langer,1975)。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是心理学家们首先发现的。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例如,Weinstein(1980)的实验研究发现,受试者们普遍认为自己在将来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能活过80岁等积极的方面的可能性要超过别人,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在将来会经历离婚、得癌症等不好的事情。Sevenson(1981)在以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一份研究中发现,82%的受试者认为他们的汽车驾驶水平在前30%以内。这种“优于平均水平”(better-than-average)的心理特征被其他许多研究证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Alicke,1985;Taylor,etal,1988)。
在管理学领域,许多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普遍要高于一般大众。Cooper等(1988)对美国企业家的调查显示,创业企业家们认为别人的企业成功的概率只有59%,而自己成功的概率则高达81%。其中,只有11%的人认为别人成功的概率为100%,而相信自己成功的概率为100%的高达33%。这说明创业企业家们普遍存在着过度自信心理。但后续研究却发现,这些被调查企业中有66%以失败告终。Landier等(2009)对法国企业家的调查得出同样的研究结论。在成熟企业,这种过度自信特征也很普遍。Merrow等(1981)考察了美国能源行业设备投资情况,他们发现,企业管理者们往往非常乐观地低估设备投资成本,而实际成本往往是他们所预计成本的两倍以上。Statman等(1985)调查了其他一些行业,发现管理者们在成本和销售预测方面普遍存在过度乐观。
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的这些研究发现为本文所要回顾的研究主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们才有可能考察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心理特征对企业投资及其他财务问题的影响。
二、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理论研究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看,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这方面的研究首先是从理论研究开始的,早在1986年,Roll在他开创性的论文里就首次提出了管理者“自以为是”(Hubris)假说①,分析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但在随后的十几年内,该研究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最近几年,人们在逐步开始认识到该文的重要性。
Roll(1986)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高估并购收益,而且相信并购能带来协同效应,从而会使得本身不具有价值的并购活动得以发生。他进而根据该理论作出了一些预测:(1)当一个未预期的并购被宣布时,目标企业的股价将上涨;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股价又会跌回原来的水平。(2)如果并购是未预期的,而且未包含并购方的任何额外的信息,当并购被宣布时,并购方的股价会下跌;如果并购最终未能成功,并购方的股价又会上涨;如果并购最终实现,股价又会下跌。(3)并购完成时,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增加额会被并购企业价值的减少额所抵消,即并购并不会带来财富的增加,并购所发生的费用构成最终的净损失。Roll没有直接去验证他的理论,而是通过回顾其他人所得到的实证研究结果间接地证明这些预测是正确的。
Heaton(2002)是继Roll之后的第二篇经典性论文,该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投资异化模型,该模型将管理者过度自信、自由现金流变量结合起来,推导出在不同的自由现金流下,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分别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具体结论如下:(1)一方面,乐观心理会使得管理者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因而他们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当企业依赖于外部资金时,管理者有时宁愿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也不愿意从外部融资,因为他们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这样会导致企业投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自由现金流能充当“拯救者”的角色,纠正这种投资不足。(2)另一方面,乐观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从而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可能会被他们误认为具有正的净现值。在自由现金流匮乏的情况下,乐观的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负的投资项目
Gervais等(2003)发展了一个资本预算模型,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政策的影响以及股票期权计划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他们的结论如下:(1)理性的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的,在没有获得关于一个投资项目确切、完备的信息之前,他们不会实施该项目,即使这些项目会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价值,从而造成股东的价值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股票期权能缓解这一问题。(2)管理者适度自信对股东来说是好事,因为一方面他们是忠诚于股东的,不存在问题,从而不需要额外的激励;另一方面,他们是一定程度的风险偏好者,能投资那些具有正的NPV的项目,为股东创造价值。(3)对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来说,股票期权计划不仅不能缓解因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过度投资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恶化。
Xia等(2006)基于实物期权框架,提出了一个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动态并购模型。他们通过该模型证明:(1)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不是特别严重,并购所带来的市场回报通常是正的;(2)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很严重,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是负的;(3)如果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或产品竞争程度较低,并购企业的市场回报状况依赖于该企业的规模;(4)竞争会降低并购企业的回报,但会增加目标企业的市场回报。
从这些理论模型来看,它们的结论简单明了,便于进行验证。事实上,这些结论基本上都被后来的实证研究所证明,这一点可以从下文的分析中看出。
三、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实证研究
自Roll(1986)正式开创管理者过度自信条件下的企业投资研究以后,一直没有直接的实证研究对其进行验证,其原因可能是该理论在当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但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首先回顾相关研究中所提出的用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变量。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类研究中一般将管理者定义为CEO,但也有个别研究将其定义为CFO。
(一)管理者过度自信变量的构建
1CEO持股状况。这类变量首先由Malmendier等(2005,2008)提出,具体又分为三个变量:(1)当CEO持有一份5年期的期权时,如果在这5年内至少有两次机会通过转让可以获得67%以上的收益。但CEO未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2)如果CEO将期权持有到期而不转让,则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3)如果在样本期间内CEO所持有的本企业的股票数净增加,则也认为他是过度自信的。郝颖等(2005)、王霞等(2007)的研究都采用了上述三种变量中的第三种。
2相关的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这种方法可能是目前在西方的相关研究中应用最广的方法之一。该方法首先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搜集了《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对样本公司的CEO的各种评价,然后将这些评价分为六类,依次是:完全正面的、主要是正面的但有一点负面的、中性的、主要是负面的但有一点正面的、完全负面的、没有评价。他们分别赋予上述六类评价3、2、1、-1、-2、0的分值,然后将每个CEO的所有分值相加得到最后的分值,并以此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分值越高说明越过度自信。Malmendier等(2008)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修正,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五类:(a)自信;(b)乐观;(c)不自信;(d)不乐观;(e)可靠、稳健、务实。然后以此为基础设置了一个哑变量,如果a+b>c+d+e,则取值为l,说明管理者是过度自信的,否则为O。Brown等(2007)则采取比例的形式来衡量,他们将主流媒体的评价分为三类:(a)自信;(b)乐观;(c)可靠、稳健、务实、不自信。然后用(a+b)/c来衡量CEO的过度自信,比例越大,说明越自信。Hribar等(2006)、Jin等(2005)等研究中都采用了这种衡量方法。
3企业盈利预测偏差。该方法首先由Lin等(2005)提出,他们认为,过度自信的CEO在做盈利预测时一般会有偏高的倾向,因此可以用盈利预测是否偏高来衡量过度自信。具体做法是:如果“预测值一实际值”大于0,则说明预测值偏高,反之则说明偏低,如果在样本期内偏高次数多于偏低的次数,则说明CEO是过度自信的。余明桂等(2006)、王霞等(2007)的研究借鉴了这一方法。
4CEO实施并购的频率。该方法由Doukas等(2007)提出,他们认为,CEO越自信,他发起的并购次数就越多,有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Malmendier,etal,2008)。因此,他们将样本期内发起的并购次数多于5起的CEO确定为是过度自信的。
5CEO的相对报酬。该方法由Hayward等(1997)提出,他们认为,CEO相对于公司内其他管理者的报酬越高,说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易过度自信。他们用CEO的现金报酬除以现金报酬居第二位的管理者的报酬来表示。
6并购企业的当前业绩。该方法也由Hayward等(1997)提出,用“(并购前12个月内股票价格的增加值+股利)/期初股票价格”表示。这一方法根源于一个研究结论:企业的历史业绩越好,管理者越容易过度自信(Cooper,etal,1988)。
7企业景气指数。该方法由余明桂等(2006)提出,他们以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为基础,如果景气指数大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过度自信的,景气指数小于100,则说明企业家是悲观的。他们以4个季度的行业景气指数的平均数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
从上述几种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方法可以看出,这些衡量方法的主观性较强,噪音较大,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在以中国证券市场为基础进行研究时,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难度更大。以第1种方法为例,国内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才刚刚起步,不具备研究所需要的条件,虽然其中第(3)个变量在国内勉强可以应用,但《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所持股票只能在离职或退休六个月后才能出售,这显然会影响该变量的有效性。相对而言,第3种方法可能比较可行,因为中国证券市场也有盈利预测制度,会存在相应的盈利误差。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前已述及,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二是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并购行为。为了研究的方便,本部分将这两个方面分开进行分析。
1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
Malmendier等(2005)对Heaton(2002)的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首先开创性地用前述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进行了实证检验,他们发现: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投资和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越高,说明在现金流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造成过度投资;而在现金流缺乏的情况下,又会造成投资不足。此外,他们还发现,对于权益依赖型企业来说,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现金流之间敏感性的影响程度更大。
Lin等(2005)采用类似的方法用台湾的数据进行了检验。他们用前述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在内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比非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投资更多;(2)当融资约束程度更大的时候,上述两者的投资差距更大。
在本文所回顾的文献中,几乎所有实证研究都将管理者定义为CEO,而Ben等(2007)则是例外,他们将管理者定义为CFO,考察他们的过度自信所带来的财务政策的变化。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确定CFO是否过度自信,发现过度自信的CFO会进行大量的投资,并且大量通过负债融资的方式筹措投资所需的资金,同时,为了保留更多的内部现金流用于投资,他们也很少支付股利。
中国也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郝颖等(2005)用第1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内部人控制因素对投资与经营现金流的敏感性的影响程度超过了过度自信因素。
王霞等(2007)则采用第1和第3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董事长)过度自信,他们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过度投资程度越大,但管理者过度自信并不影响投资和自由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而是影响投资和融资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过度自信程度越大,敏感程度越大。姜付秀等(2009)采用第3和第5类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越偏好内部投资,而且越容易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2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并购的影响
1997年,有两篇论文试图用实证的方法对Roll(1986)的“自以为是”假说进行检验,但因为方法上的问题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几乎没有形成什么影响。
其一是Boehmer等(1997)。他们没有直接用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而是采取了间接的办法,研究企业并购和内部交易(InsideTrading)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那些没有成为并购目标或最终成为善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在内部交易中能获得显著的非正常收益,而那些最终成为敌意并购目标的公司的管理人员则基本上没有获得收益。据此,他们推断:管理人员之所以会拒绝并购要求是因为他们很自信,认为公司在自己手里要比在别人手里更有发展前景。显然,他们的这一推断有些武断。
其二是Hayward等(1997)。这一研究要强于前者,他们直接检验了并购和管理者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他们用第2、5、6类变量以及根据这三类变量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新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管理者越过度自信,他们所实施的并购的溢价程度就越大。并购会为股东带来财富的损失,管理者过度自信和并购溢价之间的关系越强,这种损失程度也越大。这一研究立意很好,但总的来说做得比较粗糙,这也许是它未产生什么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影响的是Malmendier等(2008)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和企业并购的实证研究。在该研究中,他们采用第1和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易发起并购,而且绝大多数是多元化并购;(2)对于权益依赖程度越低的企业,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并购发生的可能性之间的相关性越显著,也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偏好通过现金或债务融资的方式发起并购,而很少用股票的方式,除非他们企业的价值被市场高估;(3)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所发起的并购会引起市场更强烈的负反应。这些结论表明,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确实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造成大量损毁价值(value-destroying)的并购行为发生,为企业带来损失(Malmendier,etal,2008)。Ben等(2007)也得到了类似结论,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发起的并购会带来负的市场回报。
Doukas等(2007)采用第4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发现:(1)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会为股东带来正的市场回报,但程度要低于非过度自信管理者实施的并购,从长期业绩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实施的并购表现很糟糕,这一结论不同于其他类似的研究;(2)高频率的并购比低频率的并购业绩要差,说明管理者倾向于将以前的成功归功于自身的能力,从而造成过度自信,进而在过度自信心理的支配下发起更高频率的并购。
Brown等(2007)则提出,不仅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会影响企业的并购行为,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dominanceorpower)也能对企业的并购行为产生影响。所谓管理者的控制力,是指管理者将他们的计划或想法付诸实施的能力。在该项研究中,他们用第2类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同时用管理者的报酬额除以企业总资产的对数来衡量管理者的控制力。他们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管理者的上述两种特征程度越大,并购的可能性越大,而且管理者的控制力越强,越易实施多元化并购。
四、评价与展望
通过上述回顾,我们可以将基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投资异化问题的特点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点:
(1)基于完全理性假设的理论认为投资异化源于管理者或股东等参与者的自利心理,但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在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出“利他”等倾向。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往往会认为自己是忠于股东并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的,换言之,他们和股东的目标是一致的。这样,传统的激励机制就不能解决这种投资异化问题,相反,按传统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加重这种异化行为。例如,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收益而低估损失,他们所选择的投资项目很多是损毁价值的。如果我们根据传统的激励理论提高管理者的薪酬(货币性质或期权性质),他们会更积极地为股东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从而造成企业投资于更多的损毁价值的项目,加重投资异化的程度。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为改进激励机制提供了依据。
(2)从现有文献来看,虽然这一主题才刚刚引起学术界的注意,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多,但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研究结论几乎是一致的,这在财务学研究领域还是不多见的。几乎所有的研究结论都显示,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特征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包括过度投资、投资不足、过度并购、通过并购造成股东财富的损失等。这说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不仅普遍存在,而且确实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从理论和实践来看,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但换一种角度来看,结论大一致也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只有更多的争辩才能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我们不能排除这类研究中有些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人云亦云,这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逐步加以改进。
(3)国内的相关研究还较少,而且大多是关于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与归纳,缺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的研究,特别是用中国的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才刚刚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与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相关的数据难以获得。例如,在这一研究领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度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但从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些度量方法来看,在中国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更适合中国国情的度量指标。新晨
最后,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有如下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将这一研究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从现有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方面,实际上,企业不同的财务问题之间是息息相关的,例如,现有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过度投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融资方式和策略以及企业的分配政策等问题。Ben等(2007)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值得我们借鉴。近年来出现了几篇有价值的文献,如Hribar等(2006)研究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盈利预测的影响以及由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Jin等(2005)研究了过度自信和税负对管理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影响;余明桂等(2006)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引起的企业激进负债问题。这些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1.文化自信及其所面临的挑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或个人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坚定信念,表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一体化的趋势,加之我国正处在严峻的社会变革时期,各种文化相互融合,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我们的传统文化中。
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崇洋,认为外国的经济制度是优秀的,政治制度是完善的,就连文化都是新颖的,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电影院里的美国大片场场座无虚席,反映传统文化的《大鱼海棠》却人烟稀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八荣八耻”成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负担;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了一句虚无缥缈的空话;外来文化的糟粕(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圆滑的腹黑学)成了抨击传统儒家文化精髓(勤劳、节俭、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利器……
2.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文化的渗透。由于青少年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会不自觉地沉迷于国外的影片、动漫、游戏、书籍,久而久之,便对西方文化产生了迷恋和认同,甚至会不加区分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糟粕。
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在目前的中国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片面重视学生的分数,因此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教授文化课,实行题海战术,音体美的课程被大量压缩,语文课深受轻视,综合实践课程成为摆设,所谓的德育和文化传统教育更是只字不提,素质教育早已成了一句空话。
最后,是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扭曲塑造。他们打着标新立异的旗号“批判和反思”中国文化,将“中庸”解释为墨守成规,将“四书五经”看做过时的论调,尤其是一些影视作品,总把中国的文化传统与陈规陋习相关联,不但不起应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反而产生了更大的消极作用。
3.如何利用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力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楷模,我们肩上肩负着国家教育复兴的重任,如何通过我们的日常教育渗透文化自信?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是每一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传统文化的教学。
语文作为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任务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所谓的语言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还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的优良文化和正统价值观,只不过前者在考试中得到量化和体现,后者潜移默化地渗透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教师的教学可以不局限于文本本身的情曲折、语言凝练,而要透过这篇文章,让同学们了解《水浒传》,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魅力,感受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坛上的影响力。在讲授《中国建筑的特征》时,教师也不要局限于文章的结构分析,而是通过大量古籍阅读和图片展示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特征,感受中国建筑的伟大,就是感受中华文化的精深。古典诗词的教学更是如此,在平平仄仄中感受诗人伟大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的传播。
其次,让学校建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
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历史中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们拥有众多的文化典籍、历史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中国也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团体,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值得发掘,只有充分了解,才能肯定与坚持,进而形成文化优越感和自信心。学校可以加强对图书馆的投资建设,多引进一些文化类的书籍,作为语文教育的补充书刊,定期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体验,多举办传播主流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学校晚会、读书交流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校园风气。
但要注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培育文化自信的经济基础。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通过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的深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用最高效的方式引导民众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并且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另外,在学习本国文化的同时,也应放眼世界,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抛弃民族文化的糟粕,用理性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辩证取舍,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放眼未来,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向世界,传向未来。
只有上下万众一心,努力在社会、学校、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自信力才会慢慢在学生心中生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