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4 09:13: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2

高职学生的培养具有职业性、技能性和岗位性的特点,其知识结构、专业特性及学习能力都是为以后走向社会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高职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化学知识与相关器具药品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当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一项素质。

1 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高职化学教学,发现刚进校学生的共同点是化学基础薄弱,少数学生甚至连分子符号都不会写。以前在中学里根本没有好好学习化学等理科课程,可以说在他们的头脑里还未形成鲜明的学习方法。由于化学这门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多,散见于各个章节中,因此不少同学会越学越觉得化学知识内容繁杂,掌握起来有相当的难度,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常见的问题主要如下。

1.1 学习无目的,仅满足于通过考试

应该说,这一类型的学生是占大多数的,为什么?对来高职校的学生来讲,他们学习的目的仅仅是学习一门技能,好早点走上社会工作岗位,而化学是基础课,是他们毕业获取学分的必修课,因此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来学习,只要能通过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则万事大吉。

1.2 课后不整理,仅满足于课堂听讲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形神专注,同时也能很好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解决随堂练习,但是课后根本不注意整理知识点,认为自己已经都明白了,不需要再去复习了。在单元测验中往往会出现有的题目很眼熟,一看就会,但是做出来常错或不全对。

1.3 提问不主动,仅满足于课堂复习

教师也是过来人,知道的所教课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学生在理解上可能有困难,这在所有的课程教学里也是非常常见的,所以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会通过提问或练习的形式把这些问题提出并详细解答。但是有些学生也许出于害羞、面子薄等原因,不愿意当堂发问,课后也不去整理解决,时间长了当然也就忘了。

1.4 思路不清晰,仅满足于字面记忆

例如化学中的一些概念、定义、公式等,在语言上有些比较拗口,如果学生不靠理解去记忆,而仅仅是字面背诵,那么在考试中往往会将知识点用错地方,牛头对了马嘴。此现象还体现在课外作业的抄袭现象严重这个问题,学生们不是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养成了这种不良习惯。

造成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初级中学的教育模式,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教育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知识的实际应用,只能围绕着试题进行反复的记忆与练习。对此,本人觉得在高职院校化学教育中,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氛围,最重要的一点是学有所用。

2 生活场景(生活任务)导引下的化学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生活场景引导下的化学教学模式,也就是强调了在做中学的一种过程。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任务进行整理与分析,并通过相关实验进行推论与验证,在独自或协作中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1 教学任务的设计

(1)任务目标明确

在设计任务过程中要明确主线,那就是本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设计任务或提出生活实际问题要包含这些内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进入任务操作角色,同时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点,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过程注重互动

在生活场景任务中学习,是以完成任务来达到学习目的的一种行为,在操作中,学生会与教师进行互动,在沟通交流中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进行互动,在协作交流中达到资源共享与培养协作精神的作用。

(3)设计题材适当

教师在分析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后,选取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在符合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能力的前提下,设计学生可独立或协作操作,难易程度适当,安全无危害的任务,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顺利完成。

2.2 教学任务的实施

(1)设定教学任务

在教学任务设定的过程中,不仅要有明确的主题,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结合一定的生活情境,把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展示出来。这个步骤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启发思维,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理解。

(2)指导准备任务

学生所需要操作的任务也是平时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真实任务,在这里面包含有学生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协助者,在任务实行中指出知识要点,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操作,从而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与动手

能力。

(3)互动协作任务

在学生实行教学任务过程中,要能够体现出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精神。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在讨论、分析交流、协助等形式对教学资料及方法进行修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吸收和利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4)总结评价任务

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发挥总结归纳学习要点及对学生评价的导向作用,全面的总结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结归纳的方法。而积极的评价对树立学生学习的自尊心、自信心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有利于任务更好的完成。

2.3 教学任务的实践

在高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和教材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任务,在处理任务所遇到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获得经验,达到学有所用的目的。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及教材内容的深浅,创设一定情境下的工作任务融合于教学中,在任务准备―指导分析―分工协作―任务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传授。这里以“碱金属与卤素的生活应用”为例分析任务教学法的实践过程,构建出“碱金属与卤素的生活应用”、“发现生活中的蛋白质”、“最简单的炼铁方法”等任务,指导学生完成。

(1)任务设定

高职化学教材中,着重分析了碱金属与卤素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同时举例一些实际应用方法。通过分析学生与教材特点,提出“常见碱金属及卤素与生活的关系”这一学习任务,其目的是能通过元素的性质,找出它们在平时生活过程中常见的地方,并解释一些相关的问题如盐的组成、碘与淀粉的显色等问题,养成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及乐于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2)任务指导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改变传统思维,改变学生原有的老习惯,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解决与生活中实际相关的任务。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每一种元素的特点与性质向学生说明,包括可能在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及危险情况等,从而有利于学生有目的的学习与操作。要求学生在了解元素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与完成任务有关的知识信息和材料,达到学习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3)任务协作

所谓协作,需要两人以上共同完成任务,在教学实践中,通常将学生分为4人一组,在相互讨论、问题分析、资料交流过程中,对获取的各种材料及观点进行修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对问题的正确理解与操作过程。

资料来源多见于各类课外书籍,网络资源库等,信息量大,种类繁多,良莠不齐,这里要求学生学会在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教师的讲解下,通过阅读及上网查询关于碱金属与卤素的知识作息,通过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研究能力,将众多的信息进行提炼,提高知识信息处理能力。

(4)假设与验证

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多来源于其实验的过程及现象,所以在教学时要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对现象进行观察及验证物质的性质。在碱金属与卤素中,实验相对集中,可操作性大,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教师可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加以引导,在解释出现危险的原因时阐述元素的性质,可以起到加深印象的效果。

学生在收集相关资料时,一定会找到与元素化学性质相关的实验材料,在组织他们动手的过程中,能更好的验证他们自己总结的问题与实践过程。

(5)任务总结

学生在通过实验等手段验证了任务出现的问题及推断后,需要对任务材料进行完整的归纳和总结,分析碱金属及卤素各元素之间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联系与区别,分析化学反应过程,根据现象了解反应的本质。在教师点评后,对学生总结的内容进行完善,评价每一位参与的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的优缺点,这样有利于今后的实践教学及学习兴趣的拓展。

(6)知识拓展应用

操作总结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如碱金属单质的生产过程、卤素元素的制法和存储、卤素有毒气体泄漏的处理等,这些内容可以在学生实验操作后视情况进行讲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知识拓展,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及操作技能的全面性,由点及面,使化学教学不再呆板,更多的是充满了好奇心与学习乐趣。

3 化学教学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活素质培养的启示

当今的社会提倡和谐发展,而和谐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体现在社会中实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友好关系。而在上述这种化学教学模式下,也正好能体现出对人的培养方法与过程。

3.1 注重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下,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研究过程中,以便加深印象和获得亲身体验。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深入地了解化学与自然、社会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观,了解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关注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注重交互性学习

交互性的学习,不仅包含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含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通过交流,更好地达到信息共享,推进学习进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更好的达到知识、实践的传递。

在此过程中,能让学生了解人与人是不可独立,只有在友好协作中才能更好的交流与总结,更好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剑春.化学教学前沿的智慧[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一、背景

复习是学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复习方法的好坏往往决定了我们能否高效地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知识体系的构架。对于九年级化学来说,总复习时难度较大,知识点很多、很分散,茫茫题海,无从下手。

如果教师在课堂复习时,还是机械地对原有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再重复,对学生来说是收不到任何效果的。因此,在时间紧、知识容量大、要求学生学习速度快的条件下,化学教师复习时只有在“新”字上做文章,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借鉴教学理论,总结归纳出复习中的整体思路:注意抓住课本,牢牢把握课本设计的知识主线,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学化学的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穿插强化知识难点、考试热点,注意这些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复习中要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

二、复习方法

1.抓住课本的知识主线,构架整体知识框架

教育专家论证了在高考复习进程中要抓纲务本,回归教材,

纠正高三复习中片面追求“新、奇、怪”的现象,关注教材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再学习,强调知识的运用,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初中化学复习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化学题型虽然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但涉及的基础知识都离不开课本。所以,充分重视课本的作用,复习好基础知识是根本。通过对课本知识主线的学习、体会,让学生用逻辑把课本知识串在一起,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具体来说,复习时指导学生三遍看书法:(1)看章节设计。通过每一节的题目的文字描述,回顾、重温重点知识。(2)看课后练习题。课后练习题往往能表明考试出题点的方向。(3)看课本上的特殊点。如插图、表格、具体例子。

同时,要改变学习化学时所具有的单一章节、单一内容的单向思维定式。通过复习可使学生把原来分课、分单元学习时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同时使学生原有知识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明确复习的准确目标或问题。让学生通过复读课本,把每单元、每课题课本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呈树状全部列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体系。

2.注意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

在初中化学复习中,我始终坚持选择一些贴近实际生活、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和日常现象,通过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题材,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化学教学效果非常好。所以,初中化学学习应该从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出发,让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源泉,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对实际生活和自然界的化学现象的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3.注重复习方法的传授

复习中要指导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概括能力。如,(1)实例法。通过实例,建立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内在联系的。例如,在复习氢氧化钠的性质时,根据它的性质认识它的用途和保存方法。同样,复习用途和保存方法时,也必须充分了解它们的原因。(2)联想法。复习时要善于将前后知识进行联想,利用联想思维,使知识系统化。(3)归纳法。归纳是指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知识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其服从的基本规律或共同规律,并假设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从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些规律作为预测同类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种认知方法。将归纳法具体应用于复习实践中,可以把零散的知识、复杂的内容整理成提纲或图表。如金属和酸之间,通过学习就可摸索出它们相互间的反应产物的规律,归纳成图表。

总之,九年级化学复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零碎的化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加工,使学生构建中学化学的知识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对具体知识点、考点、热点进行思考、总结、处理,使学生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具有实际应用的本领。最后,通过复习学习帮助学生构筑坚实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方持.刍议化学复习教学中应用教材习题的策略.化学教学,2010(5).

[2]黄立新.中学化学复习要注重“五新”.新课程:中学,2011(10).

[3]李明亮,瞿显荣,田棋宏.高中化学习题教学中变式探究学习模式的研究.化学教育,2009(30):3.

篇3

即使是高中化学教学已经加入了新课改但是高中化学教师仍旧对知识及理论的讲授比较重视,对于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讲授是比较缺乏的,而学生在这样脱离实际的化学知识讲授当中,也必然不会对化学产生兴趣。

1.从教学内容上来讲,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况相脱离。

现在的高中教师当中还存在着很大一部分的人对学科知识过分的强调,尤其体现在对其完整性及严密性的重视上,而和化学联系的生活问题也只是在不得不提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将其联系在一起。所以这样与生活相脱节的化学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及作用产生怀疑,也没有办法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教学方式上讲过分的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现在绝大部分的高中化学教师仍旧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点在老教师当中是最为明显的,但是实际上化学教学要与实验器材、生活场景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效果,再加上课本当中所要求的大部分实验都是教师动手进行的,学生压根就没有动手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对新课改所要求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是不相匹配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是遵循着教师的设计开展学习的,学习过程是被动的,这与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是相悖的。

二、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索

1.重难点内容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在高中化学教材当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所占的比例是较大的,同时这部分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属于重难点内容,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点多、杂,学生学习、理解、记忆起来也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再加上这部分知识点当中涉及到的生活联系、实验都是比较多的。而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注重引课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引课是否精彩是这节课进行是否顺利的迁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学教师在备课的阶段就需要认真的查阅有关资料,重视罪行的科技成果,在教案当中就将所教授的内容和生活联系到一起。

(2)教学的内容上做到创新。教学的内容不能禁锢在教材当中,要将教材当中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同时化学课堂当中还需要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教师每个知识点的导入都要注意科学化,要让学生对化学有着深刻的体验,让学生理解化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生活化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对学习方式进行优化。要改变原来学生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化学课堂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多思考、多动手,同时还需要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

2.理论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

理论知识在高中化学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化实践教学要注意下面几点内容:

(1)注重知识的讲授过程。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及乏味的, 所以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将生活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引课要契合生活,知识点的讲解要主要由浅入深。首先引课的内容要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在一起,知识代内的讲解上要注意由浅到深的逐步推进。

(2)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做到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 所以学生参与到其中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理解知识的最有效思路,提高掌握化学知识的效率。

(3)探究性实验在化学理论生活化教学实践当中的运用。我们知道化学理论知识是较为抽象、难理解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设置一定数量的探究性实验,然后让学生去自主思考,自主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最后所得的结论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所得到的教学效果与教师枯燥的讲授相比较是非常有效的。

三、提高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措施及建议

1.教学过程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所以在教学当中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R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所以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当中,要将师生、学生互动及交流做为重点内容。教学的形式也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教师应该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将教学课堂创设的更为生活化,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

2.教学用具要具有生活化。高中化学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整个教学的开展应该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并且课堂当中所学到的很多知识都是需要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的。那么高中化学教学用具不一定仅仅的拘泥在实验仪器、药品挂图等方面,可以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寻找教学用具,例如我们在研究过滤的时候可以用泥水进行,我们在研究蒸发现象的时候可以用食盐水进行,可以使用橘子来进行原电池实验等。

篇4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63-03

Abstract:Food Biochemi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course of the food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urses, we made some exploring research about the 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from adjus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widening the curriculum appraisal methods, which in ordering to culture students' interes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Food Biochemistry;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利用化学、生物学的知识,对食品的各种组分进入生物体后,在分子水平上发生的代谢反应进行研究,掌握代谢规律。本门课程研究内容涵盖食品的化学组成、构成比例、理化性质、生物学功能、营养和安全性,还包括食品在加工、储运及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食品安全性产生的影响[1]。

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课程构成中,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核心课。是食品专业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具有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许多基础知识点需要学生记忆,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后才能继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而高职高专的学生大多高中阶段的知识掌握并不牢固,有部分学生还是文科生,学生的基础知识明显不够用。与此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有陌生感,在尚未形成专业认知前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如果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继而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设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辅以简单易懂的方式生动体现,通过兴趣引导学生自身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主动者,懂得利用网络和学校图书馆资源探寻生活中的食品生物化学知识,才能真正提高《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这就促使《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 结合高职特色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专业2009年才开始正式招生,而现有的出版教材大都沿用了传统的课程内容,由食品基本组成成分的性质、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这些组分在体内的分解合成(即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以及色素和添加剂等构成全部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结构不能体现高职高专特色,对后续培养专业核心技能的理论指导作用不强。所以,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亟待调整。

为此,根据高职高专食品专业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和以此为中心构建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结合我校食品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学生和教师双向反馈调查。调查发现,学生仍然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未能将知识活学活用,存在应付考试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大量查阅课程改革相关资料和广泛了解其他高职高专同类型专业课程的教学情况[3-5],进行总结整理和认真分析,结合我校食品专业的特色和《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现状,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极强的如下调整:

1.1 食品的基本组成方面 对食物中普遍含有的几种成分,如水分、糖类、蛋白质、脂类等要在保证原有课时数,对于其中涉及化学结构的内容要减少课时数的同时讲授这部分知识时注意紧密贴近生活和后继专业课程,突出食品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水分知识点里很抽象的吸着等温线,学生不好理解,但是借助食品加工中的食品干燥环节,吸着等温线在实际生产中的重要意义立刻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都能得到提高。

1.2 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功能 食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素的功能这部分内容,涉及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生物学功能。其中生物学功能部分内容知识较分散,但是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举例生动体现。如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专一性和高效性,可以用双氧水分解为例,借助多媒体或者挂图将生物催化剂和化学催化剂的作用条件及效率进行直观对比,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幅度提高。而对于代谢部分内容,因为涉及大量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可以缩减课时,联系食品加工工艺中涉及的代谢过程,只要学生能掌握如何从食品加工的产品出发,分析糖、脂肪、蛋白质在不同代谢条件下会产生不同产物的原因即可。

1.3 食品安全 这部分主要包含食品在加工、贮藏中的品质变化等内容。增设这部分内容,不仅与生产生活结合紧密,还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以后的专业课。

调整之后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实施,收效很好。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度大大提高,对学生将来从事食品检验、食品质量监管等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知识储备。

2 革新教学模式

《食品生物化学》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还是各类化学反应,要使学生能真正掌握,并能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关联,恰是授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必须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正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采用能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尝试,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被应用到《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

2.1 实物演示法 实物演示法借助实物,直观性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这个方法学生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具体化地掌握抽象知识,缩短认识过程。特别是当前的90后学生缺乏日常生活经验,对身边经常发生的食品生物化学现象不留意,而高职高专食品专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又开设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是学生首次接触的专业课程,专业知识缺乏,没有积淀。这时若在教学过程中单独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即便加上教师的说明,仍然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创新性地采用实物演示法后发现,该方法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独使用案例教学法的弊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在讲授“糖的甜度”这部分内容时,在学生了解甜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后,现场让学生亲口品尝预先配好的标准甜度蔗糖溶液和果糖溶液,品尝时教师要告知注意事项,并要求学生在品尝后,评价2种糖溶液。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给出的评价进行点评,在点评过程中讲授不同糖类甜度的性质。通过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反馈信息显示对甜度部分内容中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过程变得轻松且记忆深刻,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事实证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物演示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也得到激发,能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只要任课老师能巧妙地利用实物演示法的优势,课堂教学就能充满趣味性。

2.2 案例教学 《食品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与食品加工、贮藏与保鲜和食品安全等专业内容前后联系,理论性的基础知识点很多。讲授这门课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面临如何借助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针对教授的方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适时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很好地改善了学生的厌倦情绪,而且还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很好地关联起来,促进教学与职业能力的“零距离”。

案例教学是借助对真实案例的引用、分析,针对生产实际中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展开讨论,指导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和过程[6]。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食品生物化学》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深入浅出”,从与学生最熟悉的食品入手,选择与要讲授的内容相关的典型食品案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实质,提出疑问后由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和知识点的讲解,通过解答问题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最终使学生掌握目标内容。如:代谢部分的“TCA循环”授课。因“TCA循环”是非常复杂,反应过程包括很多的酶促化学反应,学生理解起来即抽象又困难,而这一循环又是代谢部分的核心内容。结合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弱化对酶促化学反应过程的要求,以近些年流行的食醋保健和食醋减肥等案例的分析,使同学们了解食醋减肥的原因是饮醋可以促进体内“TCA循环”的顺利进行,促进了代谢,才打到了减肥的目的。这样学生就对“TCA循环”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印象,下一步具体学习“TCA循环”就轻松许多。

案例教学能够灵活地将生活案例与课程理论知识相关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3 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以某一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预先设计和组织好,启发学生就某一中心议题先发表自己的见解,再分小组探讨,形成小组共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法[7]。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寻求解答问题的路径,听取小组内不同意见以完善自己的见解,努力通过语音表达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文字总结。这一系列的课下准备和课堂过程,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导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讨论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需要授课教师了解高职高专学生特点,注意提出议题的难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学生学习程度有选择地实施。

议题尽量选《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中一些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关键知识点,如“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酸奶是怎样凝固的”等,指导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等资源查阅资料,并给出明确的资料整理要求。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整理的资料阐述观点,并分小组展开讨论。教师要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引导并能始终驾驭小组讨论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思辨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的点评和小组总结都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观点充分肯定,鼓励学生今后更加注重独立思考和创新性地学习。通过撰写小组总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加深学习印象,而且文字形式的总结可以服务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并对学生将来书写学术论文打下基础。

3 拓宽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课地位,一直以来无法改变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这一考核方式虽然能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但却无法获知学生是否具有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高职高专是要培养具有可操作职业技能的毕业生。显然,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无法达到高职课程的考核目的,也不能体现高职特色。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评价对教学的促进和检查作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结合教学实际,在保障考核评价能科学合理地反映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对《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拓宽,考核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经过探索研究,拓宽之后的课程考核评价包含3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课堂表现成绩,占总成绩的20%。构成要素是上课出勤、学习态度、平时回答问题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情况、各种总结报告的质量等。

第二部分是实训成绩,占总成绩的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实训教学时数有限,但是地位不容忽视,实训环节是基础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一个缩影。考核的构成要素有实训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准备、操作过程的严谨科学、实训结果的准确性、实训报告中是否有缜密的分析过程并能查阅资料注明与之相关的生产实践等。

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试卷题目分2大类:一类考核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类考核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会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更好地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必须要完成的重要任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才能逐渐成熟,这个过程需要收集企业、同行、学生的的反馈信息,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高职高专食品专业《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之路,为培养高职高专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谢达平.食品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李佩艳.提高《食品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6,(20) :271-272 .

[3]陈海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4):266-267.

[4]孙芝杨,翟玮玮,魏福华. 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10):116-117.

[5]李佩艳,尹飞,刘建学,等.《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1,(01):169-170.

篇5

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与学习,都讲究与日常生活的高度联系。在数学中,尤其是针对一些比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讲解时,教师更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学生学习的理解和记忆。将抽象、深奥、难懂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加以讲解,对于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数学教学里,教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地衔接起来,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斗志。

例如,对于数的认识知识讲授,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在低年级时期,学生对数的概念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再在原来的数中加强对负数概念的融合,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刚刚接触负数,会觉得负数比较抽象和难懂,对于这种特殊情况,教师在讲解负数的认识时,要积极思考和探索,尽可能地将负数的知识讲授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对于负数,教室可以天气预报中的零上和零下、日常生活的上车和下车、收入和支出等来分析负数的运用和认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零下10摄氏度,就是负10摄氏度,记为-10℃:而零上5摄氏度,就是正5摄氏度,记为+5℃。对于上车和下车来说,一般情况下,上车用正数表示,下车用负数表示。在生活的计算中,支出用负数表达,收入用正数表达。通过这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教师由浅入深地讲解负数和正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记忆力的提升,具有莫大的帮助。倘若在课堂的伊始,教师直接开门见山地提出负数和正数的表达,不将其与生活进行一定的联系和融合,那么,不仅教师的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掌握都会不太完整,没有一定的记忆作为根基,日后复习起来,仅仅像是例行公事,索然无味,无法深入理解和认识。

密切联系生活,强化理解。这是教师为了提升学生数学知识记忆的一项基本策略,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W生的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完美结合在一起,不失为一个可行的选择。

二、知识点不断整合,加深认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眼高手低,教师照本宣科,将书本的知识井然有序地灌输给学生,这是一种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知识点的不断整合,根据重点和难点知识,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归纳,不断完善和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师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知识点的不断整合,就是需要教师在原有课本的基础上,不断寻求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探索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以中国古代教学中“教是为了不教”为基本的教学战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用教师对于知识点的整合分析,强化学生的知识认识,提升学生数学记忆。例如,在小学的数学中,有关运算定律的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定律,分配定律、交换定律、结合定律等等,这些定律系统内容繁多,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学生也不是轻而易举地就能够理解和记忆,并学以致用。在这种复杂知识体系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知识进行一定的巩固和提升,将所有定律放在一个知识框架中,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各种定律的表达和应用清晰于表,教师不断地加强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和记忆势必会更上一层楼。对于运算定律的知识巩固和归纳,教师可以将这些定律放在一个图表中,进行归纳和整合,帮助学生记忆的提升。如下:

知识点不断整合,加深认识。这是在数学教学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的知识巩固和归纳,对于学生知识点的认识和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广大教师的考虑。

三、有意识地强调,深化学生记忆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每天都在听到,就会在人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反射,每当别人一说起经常被强调的这件事情,脑海中就会不断涌现出关于此事物的一些重要记忆。在教学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也要不断地强调知识点,深化学生记忆,让学生对于知识有一定的反射,不再提到知识时感到陌生或是茫然。

例如,以小学数学中角的分类为例,来进行一定的分析和阐述。在学习关于钝角、锐角、直角等的知识时,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角度的知识,难免会感到一些陌生和无助,这理应得到教师的理解。对于学生的这种基本情况,教师可以采取不断强调的教学模式,对于角度分类的重点知识进行反复、多次的讲授,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如,教师在角的分类教学中,可以从角分类的根本属性出发进行强调:小于九十度的角是锐角,大于九十度而小于一百八十度的为钝角,等于一百八十度的为平角,等于三百六十度的为周角。教室可以把这句语言反复强调,在课堂上引起学生的重视,深化学生的记忆。

有意识地强调,深化记忆。这是对提高学生数学记忆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师不断地对重点和难点进行诠释,能够激活学生的记忆细胞,在潜意识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该方法值得教师的使用。

篇6

二、进行归纳总结,抓内容要点

《医用化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大,知识点比较多,并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合系统化。同时各知识内容存在着许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是最容易混淆的地方,同时也是要掌握的重点,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内容要点。例如溶胶和高分子溶液,性质相近,容易混淆,针对这个知识点,就要多归纳总结,抓内容要点,可以从二者的溶解性、透光性、分散相、分散系、热力学稳定性、光学想象等几个方面进行区别,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应用多媒体教学

篇7

附录是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涉及高中化学的大部分知识体系。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I)教材中零散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如“中英文名词对照表”、“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2)为某些抽象理论提供必要支持的科学原始数据,如“人体内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的含量”、“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等;(3)课本某些内容的补充、延伸,如“几种常见塑料的外观”,“常见合金的组成、主要性质及用途”。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或教师对教材附表的使用仅停留在浏览、查询的最初阶段,而忽略了附表所蕴含的丰富教学资源。本文试结合具体的操作,举例说明此类资源合理开发的若干措施。

一、苏教版化学教材附录(或表)的统计与分类

I.统计:本文共统计了我省正在使用的七套苏教版教材,附录共计32个。

2.分类:按知识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据上可知:附表中涵盖了高中化学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与生活和化学与技术等多个模块的知识体系,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注定它不应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二、附表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一)立足本位,让附表成为课堂教学辅助资源

教学片段:

《化学与生活》专题2:“营养均衡与人体健康”中的“人体必需的元素”部分。

师:元素周期表中112种元素的发现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人体本身就是一座蕴含大量元素的宝库,真有些犷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人体中含有哪些元素呢?必需的元素有多少种?按照其在人体内的含量,又是如何分类的呢?请查阅课本后附表4“人体内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的含量”,结合相关内容讨论后回答。

学生活动:查表,讨论。

生:人体内含有的元素有印种以上,人体必需的元素有27种。含量高于0.01%的有11种,称为常量元素;含量低于0.01%的有16种,称为微量元素。

师:缺乏必需元素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调节日常饮食来补充必需元素。许多常见的食物中富含各种元素,请结合课本附表5“一些食物中的营养素含量”,说说缺钙、缺磷的患者可以多吃哪些食品。b_break]

生:缺钙,豆腐等豆制品、牛乳等乳制品;缺磷,花生仁、卿鱼、鸡蛋等。……

点评:附表的存在,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信息检索提供了可能。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形成了有效的互动,学生为寻找正确答案所做的查询、比较、归纳等活动又使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

除了作为教材补充资料的可查询、可检索的基本功能,附表还有一定的规范指导功能,如实验室安全守则、实验室事故处理、基本操作与气体发生装置、误差和有效数字运算规则等。

(二)挖掘内涵,让附表成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命题资源

例:以下表格摘自《化学反应原理》教科书附表n、m.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I)在含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的溶液中,逐滴加人MgCl2稀溶液,刚开始生成沉淀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沉淀的生成与转化

(2)25℃时,AgCI, Agar, AgI三种盐的溶解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 与溶解度的相关计算

(3) 在水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的原因是: ___________;相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_____。

考查要点:水解原理、离子反应问题

点评:本题为信息题,涉及水解原理、离子反应、沉淀溶解平衡等知识点,综合考查了考生处理信息、运用信息和整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能力。原本我们熟视无睹的教材附表在重新组合设计后,隐藏的知识点一一显现。正所谓“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学生通过类似练习,可以逐渐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完成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能力飞跃。

(三)拓展外延,让附表成为研究性学习资源

1.直接作为课题使用。

篇8

化学的本质是研究物质,它是以原子、分子为依托,对物质的组成、性质以及结构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虽然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但是正式开始接触化学是在初中阶段。初中化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其侧重点在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是从最后的考查结果来看,并不是很理想,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基础知识很扎实,但却不能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了很多化学实验,拥有良好的实验素养,却不能清楚地表述出设计一个实验的方法与过程。作者结合初中化学的特点,在此探讨一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点拨,勾画记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学生扎实地学好化学基础知识,是教学成功的要点,而课堂教学也一样。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上好第一堂课,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一门学科的时候,可能有一点欣喜,也可能有一点害怕,有个好的开始,是日后教学成功的关键,下面是作者上第一堂化学课的一个教学场景。

师:“欢迎大家来到化学知识的殿堂,在上课之前,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知道化学是什么吗。”

生:“……”(集体沉默)

(等待30秒)

师:“好的,既然大家不清楚化学是什么,那我就给大家演示几个实验,让大家看看,到底化学是什么?”

接着,作者取出两支试管,分别滴入3滴紫色石蕊试液,而后在两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入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两支试管内的溶液立即变为红色与蓝色。做完这个实验后……

生:“太神奇啦……”(大家都是惊讶的表情)

(等待2分钟)

作者又取出1支试管,滴入几滴硫酸溶液后放入一块氧化铜,溶液立即变为蓝色。

生:“怎么颜色变啦……”(仍然是惊讶的表情)

师:“你们不知道化学是什么,那么,我刚才用直观的现象告诉了大家,这就是化学,而刚才产生这些现象的原理,则是化学的基础知识。”

……

作者在化学的第一堂课采用这样的开场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化学,让他们不要产生对新知识的恐惧,能够通过化学小实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只要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上就能做到少教多学。让学生有了兴趣,化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化学知识形散而意不散,是一个有机的理论体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万丈高楼,源于垒土。化学的基础知识都比较散乱,需要进行记忆,只有记忆了,才能够应用。比如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连化学方程式都不会,那么他又怎么能用化学方程式去解题呢?又比如石蕊试纸遇酸变红,遇碱变蓝,这样的基本现象,学生必须熟记。

例如,向pH=11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 )

A.无色 B.紫色 C.红色 D.蓝色

显然,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试题,考点是有关“石蕊试纸”的小知识点。虽然这些知识点很小,只要记忆就能掌握,但是从历年中考的经验来看,越小的知识点,学生越不重视,认为这样的知识点无足轻重。在此,作者要强调的是,所有复杂的题目都是由简单的知识点穿插而成的。如果将其进行分解的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只是我们日常学习中的一个个小知识点的集合而已。所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教学的要点。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作者认为可以采取“教师勾画,学生记忆,每日督促”的方法去执行。

所谓“教师勾画”,就是教师对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勾画,其中包括对教材中知识点的勾画,以及对化学常识性知识的勾画。比如“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化学实验药品的存放”“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子结构的认识”等,都是基础知识,都是要求学生记忆的。学生记忆后,需要教师进行隔日考核,以此来督促学生。作者认为,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就是默写,虽然办法有点强硬,但是效果最为明显。只有这样日积月累,当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到一定量时,才能由量的变化发展到质的变化。

二、动手动脑,融会贯通

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还需要学生勤于思考,多动手,多动脑,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有的教师上完课就让学生做题,做大量的题,通过题海战术去巩固所学的知识点,不可否认,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又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后会规规矩矩地找几本参考资料去做练习呢?毕竟所学的知识点是“死的”,而题目是变化的,做的题目再多,也很难保证没有疏漏。所以作者不提倡对学生实施题海战术,而是注重对学生思考过程的引导与启发,

作者认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将知识灵活运用,才能说得上是“掌握了该知识点”。有的教师会说:虽然我们知道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我们找不到好的例子。作者要说的是: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师细心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案例,而这些案例恰恰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生活中,大家为了清洁卫生,往往将漂白粉(含氯漂白剂)与洁厕精(含盐酸)混合使用,这样做的效果如何?

上面这个问题就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显然答案是不可取的,因为漂白粉和洁厕精混合使用后,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气,会造成人员中毒。

再如,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亚铁离子,能否设计出一个方法,利用生活中所用的石灰除去废水中的重金属?

这个问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难易程度上来看,需要拐个弯,解决方案是先用石灰调节废水的pH,然后向废水中吹入空气,将亚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再过滤就可以了。作者在上完“酸和碱”后,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课后去讨论。

每节课后,作者都会留出10分钟的时间,出上这样一道与当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题,或者出上一道省略掉部分题设的化学题(省略了部分题设,题目就具有了扩展性,或者说多变性,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课后去思考,以此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他们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学会总结,授人以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后还要学会总结。由前文可知,化学的知识点是零碎的,更需要我们去总结。在每章节课程结束后,作者都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总结的范围主要包括本章的基础知识点和记忆要点。比如本章学习了哪些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匹配方法有哪些?本章做了什么实验?该实验的要点是什么?在化学实验中产生了什么物质?它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在本章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哪些解题方法?最后再对课后留下的、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进行总结。

在总结后的第二堂课开始的15分钟,作者会叫上几个学生在黑板上进行总结,以此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态度上的一种督促。虽然这样或多或少会影响本节的进度,但是作者认为,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作为教师,除了讲授知识,引领学生认识化学物质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去学习,引导他们去思考与总结,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面临陌生的化学问题时,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思考,继而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

篇9

以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作为线索,帮助学生们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抽象、深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意见。

一、教学难点

1、教学模式陈旧

高中化学新课标课程的明显标志就是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这是与必修课程相区别的关键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教师通过对该模块核心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结合原理的应用和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研究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各种理论之间的整合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与物质结构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呈现物质构成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有关性质。该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分子间作用力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进一步整合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与化学科学相适应的研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思想,并且在化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该模块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

二、应对教学难点的策略

1、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打好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其各个主题是相互独立的,其知识点分散穿插其中,对于来龙去脉很难理解透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顺藤摸瓜”似的由浅及深,逐层推进地来揭示此模块的教学内容。

以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为例,首先,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层”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能级”。然后,在能层和能级的基础上,给出构造原理,并让学生联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且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和光谱。最后,通过以上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见的分组讨论,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作出猜想与假设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制作模型、使用计算机化学作图软件、课堂讨论及教师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教师陪同验证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及参考最终结果来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比如,老师拿出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开发学生想象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习和探究问题。

3、理论结合生活,结构联系性质

由于该模块的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知识联系社会进步和生活实际等来辅助讲解。 不仅要注重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更要注重具体结构和具体性质之间的关联,归纳总结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学习该部分知识,还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视角。

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时,可以结合范德华力和氢键,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胶带,来讨论水的特殊性质。讲授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原子晶体时可以结合金刚石的形成、 生产与应用来联系女生们喜爱的水晶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应该注重本模块知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4、抓主线编网络,系统教学

将现有的知识点转化成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部分内容更是适用。学生通过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 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已经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变成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的主线,将重点知识点编织成网络,系统教学。

篇10

类属学习(下位学习),指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会与原有的知识产生关联、并把新知识归入认知结构中相关部分,就好像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入图书馆中一样。

总括学习(上位学习),新知识为上位概念,已有的知识为从属概念,旧知识从属于新知识,比如我们是在学习认识了白菜、胡萝卜之后,才知道蔬菜这个概念的,而胡萝卜与蔬菜就是从属关系。

并列组合学习,新知识既不与已有知识产生类属关系,也不产生总括关系,而是并列组合关系。比如生物中的遗传和变异,既不是类属,也不是总括关系,但它们之间仍有一些共同的关键特征,根据这些关键特征,它们形成组合关系。

奥苏贝尔还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这是根据学习内容和已有知识的关系进行划分的,前者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后者是对学习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的学习过程。他主张学生的学习应主要是意义学习,而绝大多数的意义教学是通过同化发生的。就高中生物而言,认知同化论不仅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还能进一步有效推进高中生物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二、认知同化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温故而知新,构建知识网络

认知同化论强调知识结构的构建,这与高中生物教学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将认知同化论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将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高中生物教材的各个章节的内容很多是环环相扣的,联系十分紧密。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梳理好内容之间的联系,做好知识结构的构建。比如在教学“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过程中,为了认知同化论在课堂教学上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要把这些知识点的相互联系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对整个细胞生命周期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认识,然后再具体的讲解各个小节的具体内容,最后再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搭建起学生的知识网络。为了加强教学效果,老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通过复习旧知识来挖掘新知识。例如在进行“呼吸作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问“绿色植物是怎样进行呼吸的?”,让学生回顾一下“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让学生明白“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来进行呼吸的”,教师进一步追问“植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供应,那么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怎么被释放出来的呢?”通过这些铺垫不仅对“呼吸作用”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能复习旧知识,加强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关系的理解。

2.应用范例,加深理解

高中生物知识的很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非常抽象的,如果不结合具体的实例加以详细解释,学生很难理解理论的内涵。传统的教学中虽然老师也会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但大多数都是书上的例子,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实际出发,考虑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将生物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生活中的许多生物现象,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生物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教学“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时,学生对这一概念肯定会觉得陌生,教师此时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中的现象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测量一天内自己的体温并记录下来,将学生的测量值做成一个线性图,学生就会发现人的体温始终在“微笑”范围内波动,这时候在提出“内环境问题”的概念,学生就可以理解人体内环境稳态对自己生命活动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一门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学科,进一步地将生物知识同化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生物水平。

3.注意定期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