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教育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前言
素质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是及其重要的,目前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及要求就是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在初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中,使用素质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及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实施素质教育下的化学教学工作对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与传统化学教学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点的把握成为改进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特点进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指的是以促进全民素质提高为宗旨,根据每一名学习者的个体身心发展状况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这一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兼顾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更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促进全民素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培养人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素质教育的意义
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体现了当前社会对于教育的思考,在过去传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收到了严重的阻碍。很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而素质教育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人的个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我国教育事业以及人才培养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上升,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也有积极作用。
二、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特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在素质教育条件下,初中化学教学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例如,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能够辅助化学学科的学习。初中阶段的教育一般以综合课程为主,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各学科之间都有相应的交叉。因此,初中化学教学还是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学会化学原理,而且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启发学生的思维。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化学的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有一定的要求。传统的初中化学学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初中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素质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则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会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化学实验,在安全范围内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质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势必会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有所区别,而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下面本文就将以实际教学案例分析在素质教育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教学。
以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水氢为例,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首先对全班同学的化学基础进行一个简单的摸底。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水平进行相应难度的教学。在课堂上,我并不急于讲授这一堂课。因为初中化学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较为枯燥,一味的讲授可能会使得学生们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在这堂课知识点的讲解之前,我对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水,那么你们能说出一些水的性质吗?这个问题一提出来,课堂的氛围立即活跃了,学生们都在积极地进行讨论。其实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个目的,一是打破枯燥无味的讲授,激发学生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的扩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们的反响也很强烈,有的学生说水是液体的,有的学生说水是有浮力的。当然也有学生说水是可以喝的,对于这部分学生我并没有去批评他,这是一种创新思维的体现。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创新思维对于每一名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思维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接下来对于水的组成这一部分知识的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要表现自己,这时候我给予他们鼓励。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今天你们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推测出水的构成?这时候班级开始安静下来,学生们陷入思考之中。我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想要培养学生们的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们大多直接告诉学生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讲课虽然能够使学生们知道水的构成,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素质教育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一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通过结合素质教育的内涵,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理念将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今后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的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从多方面对体育教学进行改进。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创新与优化,有利于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从新课标对教学体育的要求出发,教师在进行内容的选择时具有自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一)以大课程观作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摒弃了原有的教学传统,不再拘泥按运动类型进行教学安排,反之将内容体系重新构建,将体育学习的范围不断拓宽。初中体育教学具有在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更注重其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变革达到了大课程观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将“健康”放在体育教学的首位。
(二)使体育教学具有灵活性与指导性的特点
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初中体育教师普遍陷入迷茫的境地,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并没有给教师以明确的指示,这就对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问题,虽然给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余地,但是使习惯按照大纲进行授课的教师对教学充满困惑。因此,新教学内容标准为教师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指导性的同时保证了教师选择的灵活性。
(三)需要教师发挥自身在实践中积累的智慧
体育教学新内容对初中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体育教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将体育教材的文字转化成实践活动的操作者。这就需要初中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实践智慧。新课程标准给学校及体育教师列出了很多教学的项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明确选择的内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及意义,能否真正使学生受益。
二、体育教学内容新特点选用的原则与方法
(一)原则
1.实效性
从体育教学的本质看,其教学内容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定的,因此,体育课程内容一定要符合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在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时,应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这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在上课时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并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热情,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2.科学性
体育教学新的内容特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之处,能够更好地“因材施教”,顺应每个学生独特的发展特点,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做到保障教育内容的安全可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受益者。
(二)方法
1.从现有的教学内容出发,对其进行分析筛选,发现其中存在的老旧内容及时地予以取缔,从而发现现阶段教学内容的问题所在。例如跳高项目,教材中将跳高定位在竞技化体育上,教授学生跨越式、背越式等高难度的动作。从实际情况讲,跳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性质只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的一种基本体能训练,但是教材的要求已将超出初中生普遍能接受的水准。所以,体育教学内容在进行新一轮的选择时,应该多纳入符合学生情况、能够其实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2.现存的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中大部分都源于竞技体育,但是进行竞技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使学生得到身心发展,而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所以就要对现有的竞技体育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使其适应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要摒弃竞技体育中对成绩过于追求的这一弊端,发扬竞技体育对学生的鼓励精神,充分展现竞技体育的本质。
3.在内容选择上要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向学生的生活贴近。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更浓厚的兴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可以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三、结语
体育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内容与综合效应相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要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在内容选择的过程中也要深思熟虑,这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是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在进行内容选择时,要对其价值与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规划,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心理健康发展,更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师;结合;初中;特点;英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语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的相互联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吃透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创新,扩大视野,结合生活,学以致用。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培养、挖掘潜能
1、创造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淡化老师权威,培养学生对英语老师的良好情感。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课堂上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监督者,教学态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有“亲和力”,创造一种开放、平等、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借助音乐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不但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入手,借助音乐手段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抓好英语课堂教学。《新标准英语》这套教材词汇量大,对学生要求高。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重,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容易厌倦。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景、进入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习英语的课堂变成说话的课堂。因此,在英语课上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把课本要求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人人参与教学中来。老师对学生的表演、汇报进行更正和点评,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潜能。
如在教学What row are you in? I’m/We are in Row…这一句型时,先以接龙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询问What row are you in? I’m/We are in Row…学生对句型比较就悉以后,创设一个去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的情景。
首先找三位学生配合老师示范表演找座位,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活动表演找座位。
A、验票员 B and C 观众 D、领座员
A:Excuse me. What row are you in?
Band C: We’ re in Row Five.
D: What row are they in?
A: They are in Row Five
D: OK. This way, please.
Band C: Thanks.
这个对话既简短,又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对话操练积极,表演栩栩如生。通过愉快的对话表演,学生熟练掌握了 What row are you /they in?及回答We/They are in Row…的句型,学生对数字表达也更熟练到位。
三、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创新
中学生充满朝气和想象力,他们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不愿意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流于一般,希望自己出类拔萃。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提高能力。在课堂中抓住机会组织开放式讨论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
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九(上)Module 4 Unit1 Paper and printing have been used for ages时,在学完对话后,就电脑这一发明的利弊展开一场辩论,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各式各样的,言之有理的新见解。在辩论中,同学们积极发言,阐述的观点明确合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要点,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整堂课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创造性利用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英语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效率
1 身高体重有了较明显的增加,心理上有着强烈的自主要求,但同时又要依附成人。初中生在初中阶段似乎突然长高、长大了,四肢发育很快,显得大手大脚。他们的肌体发育和肌肉力量的增长,往往超过神经系统对各运动器官的调节能力的发展,以致产生暂时的一些动作不灵巧、不协调或笨拙之态。由于身体猛增,性腺开始成熟和活动,加之活动能力增强,自我交往逐渐频繁,他们的自主要求很快就发展起来了。此时,他们以“大人自居”,不喜欢大人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讨厌长辈对他们的细微照顾和关怀。此时,他们喜欢在各种场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并且希望大人尊重和采纳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也不那么爱听,有点“犯上作乱”,对大人开始“冲撞”、“顶牛”。但对妹妹、弟弟则又以保护人自居。这期间。他们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往往显得比较紧张,这给成年人,特别是家长带来一些烦恼。因此,家长和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要看到孩子成长到这个年龄段。出现的自主要求,是个体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家长、教师都应抓住这一时机,调整原来的关系。引导他们由依附地位转到自主地位,但由于此年龄段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很不成熟,他们基本上要依附成人。还不能离开成年人而独立生活,因此,成年人应在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他们,使他们逐渐地由依附地位发展到独立自主的地位。
2 性成熟和活动能量的增大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其认识却往往落后于他们的行动。所谓性成熟期,就是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的时期,性成熟首先引起外部的一些生理变化,如男生的声音开始变粗,甲状软骨开始增大,并出现胡须;女生声音变高,乳腺形成,开始发育,皮下脂肪增多,开始有月经,这些电是所谓的第二征。由于性开始成熟,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重大变化,这表现在:一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接近成人;二是开始有了性意识觉醒,因而容易兴奋、冲动和神经过敏,并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但表面上又表现为回避、疏远,这是思春期的一种否定倾向,但内心又向往和异性在一起,出现了所谓牛犊恋期。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关怀、教育和照顾,要对他们进行有关生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并积极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他(她)们在活动中形成自然交往,打破男女之间的神秘主义。由于该期间的学生身体发育很快,虽然他们的活动能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其认识却往往落后于他们活动能量的增长,因此常常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无用的甚至于是盲目的活动,如踢撞、疯疯打打以及一些恶作剧的活动,等等。根据这些特点,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认识,把他们的行动与认识统一起来。
3 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的机能有了显著的发展,能学习一些比较深刻的理论知识,同时看问题又很不全面深刻。初中生的神经系统比起小学生来讲有了显著的发展,此年龄段的大脑重量和体积增加得不多。但结构进~步完善,特别是神经元的髓鞘化已经形成。从机能看,兴奋性较强,但兴奋点不易集中,第二信号系统的支配调节作用日益占主导地位,加之知识经验越来越丰富,因而思维能力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其表现为:第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发展到占主导地位:第二,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使得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常常不满足于教师甚至于各种教科书中对某些事物的解释,喜欢“刨根问底”,好奇心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能够学习一些比较深刻的科学知识,理解一些理论问题,因此,行动上好动,多变,容易分心。又由于神经细胞的工作耐力较差,容易疲劳,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善于组织他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不要使他们的神经系统过度紧张,以免影响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但是,由于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得不完善。经验也不足,因此,他们在看问题上必然会很不全面、很不深刻,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因而往往只能就一些现象便作出结论。
4 情感变得丰富而深刻,但其情绪容易波动,不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初中生的情感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变得丰富而深刻,特别是高级的社会情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已初步形成,此外,理智感(如责任感、义务感)和美感都有所发展,因此,与小学生的情感相比较就变得丰富而深刻多了。由于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往往从个别现象看问题,情感电往往随着现象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由于处于性成熟期,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较强,加之他们未充分养成控制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的情感容易波动,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例如,他们会因一件小事而狂喜得“得意忘形”,同时也会因一件小事而非常痛心;他们有时积极热情,容易被一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动,但有时又突然“翻脸不认人”;他们对人真诚坦率,非常重视友谊,每个人都有自己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但对自己最亲近的人――父母、教师往往不谈心里话;他们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有乐观主义精神,却又常常带着抒情诗歌的情调;他们有时表现得很严肃,但一下又出现不加控制地幸灾乐祸地取悦别人。
上述种种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他们行为表现的依据,因此,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成长
应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根据一些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和自己几年教育工作的实践,我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比较切实可行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3-0044-03
1.研究目的
情绪表现是指一个人情绪的外显行为,其对自我和他人都具有重要影响。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积极与否,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积极情绪情感的养成和人格的完善。但是,从现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关于教师情绪表现的研究并不多见,已有的研究又多以理论描述为主,尚缺乏系统的实证性研究。为了解初中教师实际的情绪表现状况,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提供参考,笔者进行了此项研究。
2.研究方法
(1)被试
在黑龙江省绥化市4所中学(绥化二中、绥化三中、绥化四中、绥化六中)选取初中教师210名,其中有效被试170名(见表1)。
(2)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主要是两种问卷。
①情绪表现问卷。该问卷共分为5个维度:表达性自信、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和掩饰。
正性情绪表现度:指个体兴奋、愉快、欢乐、满意等积极情绪的表现。
负性情绪表现度:指个体愤怒、沮丧、不满、忧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的表现。
掩饰:指个体对其真实情绪的隐藏。
表达性自信:指个体对其情绪及情绪表现的肯定。
冲动强度:指个体缺乏理性思考,在情绪冲动下行动的频率和程度。
②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申继亮、辛涛编制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问卷。
(3)数据收集
研究人员在征得校方同意后,发放问卷,待教师答完后马上收回问卷。
(4)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研究人员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中教师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如表2所示,初中教师的情绪表现除了在表达性自信上没有性别差异外,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掩饰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其中,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上,初中女教师的均值明显高于男教师;在掩饰方面,初中男教师的均值明显高于女教师。
初中教师在表达性自信方面没有性别差异,说明男女教师对情绪表现的自信体验大体相同,无论男教师还是女教师都认为他们有能力以灵活、积极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绪表现,能够很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环境。
初中教师在正性情绪表现度、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上,女教师明显高于男教师;在掩饰方面,男教师明显高于女教师。我们认为这主要有3个原因。第一,这与男女两性对情绪的生理体验不同有关(Halberstadt,1986)。有许多研究表明,女性在情绪意识上要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更强烈(Fujira,Diener,sandvik,1991),因而,情绪表现度也要高于男性(Shields,1987)。第二,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特殊的文化和群体标准规定或制约个体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情绪表现。在中国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一般认为男性不应该有太多的情绪化的表现,但是一般可以接受女性的各种情绪化表现。第三,社会期望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会对男性的成功期望较高,为了与社会期望保持一致,男教师对于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可能就表现为掩饰的行为。
基于此,建议初中学校管理者更加关注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鼓励男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宣泄、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避免因负面情绪的累加而影响身心健康与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管理者应引导女教师注意把握情绪表达的适度性,学会情绪控制的一些方法。
(2)不同教龄、职称的初中教师情绪表现的差异比较
我们以情绪表现的各个维度作为组内因素,以初中教师的性别、教龄段、职称作为组间因素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性别有显著的主效应;教龄段、职称没有显著的主效应;性别与组内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职称与组内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教龄段与组内因素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由此结果可知,不同教龄、职称的初中教师,其情绪表现的差异不明显。对此,我们认为可能是初中教师的个性因素对教师的情绪表现影响比较大。比如:性格外向的人正性情绪表现比较多,表达性自信也高;而性格内向的人负性的情绪表现会比较多,掩饰的表现也会多一些(Gross,John,1998)。同时也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教师是以国家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为人师表、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做学生的表率,要求教师在学校中以一个良好的精神风貌面对学生。大部分教师也的确是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包括情绪表现的。
上述结果提醒学校管理者,在关注教师情绪表现特点时,要更多地关注其稳定的个性特征。
(3)教师的情绪表现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个人教学效能感与情绪表现的表达性自信、正性情绪表现度、掩饰呈显著相关,与负性情绪表现度、冲动强度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初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其内部情绪与外部情绪的表现越一致。在很多情况下,掩饰多与负性情绪相联系,人们对正性情绪一般很少加以调节和控制的。一个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就会越趋向于正性情绪表现。
这个结果提醒初中管理者,培养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养成其健康情绪表现行为的关键。
(4)初中教师的整体情绪表现特点
对被试进行的整体分析结果表明,初中教师在情绪表现上更倾向于正性情绪表现和一定的冲动性。
初中教师更倾向于正性情绪表现,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笔者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期望效应。社会期待教师具有积极健康正性的情绪表现,要充满活力,成为学生的楷模和表率。因此,教师在与人交往过程中,或是在公共场合都非常注意自己的教师形象,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绪。
初中教师更倾向于冲动性,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一些教师的观念还比较落后。有许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赞成师生关系应民主,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是把自己当领导者、权威,所以,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凭个人的情绪来控制课堂(欧小松,2000)。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个性特点使然。有些教师性格比较急躁,难以有效控制其情绪。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时所运用一系列的措施和办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接受和反馈信息的主要方法,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是相对性。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就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用这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好利与弊之间的平衡。
二是针对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自然,教师一般会采用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针对各种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三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综合选择,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示范、引导和点拨,又要培养学生观察、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只有有助于发挥两方面作用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是多样性。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二、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是坚持启发性。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都应该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需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二是坚持培养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实现对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使它们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因材施教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把这些教学方法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话,可以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传递语文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本堂课的语文知识,包括课堂导入、课程引导、介绍背景分析课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使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目前讲授法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语文课,教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而不敢开口讲,该讲则讲,而且还要讲透彻讲到位。
2.串讲法。串讲法一般是指教师把文章中的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章全部连贯起来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进行概括,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串讲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由教师单一的讲解转变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讨论法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探索新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法中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
(三)常见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或者疑问,在小组内或者班内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讲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美感染人、以情感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具体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并妥善实施,都会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努力探索,创新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森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125-126.
[2]苏敏.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7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7-01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效率低下,这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一、初中语文活动课的特点:
作为课程的一部分,语文活动课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相比,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
1、语文活动课的"活动",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
活动课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
2、 在教学内容上,它强调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语文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活动课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新闻会"、"语言的艺术--广告"、"错别字普查"、"编手抄报比赛"等专题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情况,也加强了学生实际应用语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又实实在在。不少学生反映,开展语文活动课以后,自己才感到语文原来是那样有趣、那样有用。
3、在教学方法上,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
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过分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常常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语文活动课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比如“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课,自始至终都以学生的口头表达为主,几节课下来,学生的口才就会有所提高。一段时间实践后,许多学生说,语文活动课给自己提供了不少锻炼的机会,现在自己对学好语文也有信心了。
二、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策略:
1、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无疑必须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教师切忌越俎代庖,暄宾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让学生自发“活动”。课前对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组织、引导、点拨,活动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等,都需要教师为此付出心血和汗水。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相机行事,随机应变。
2、必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活。
语文活动课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因此,设计语文活动方案时,应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精神。在组织活动时,应按照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活动的内容构成和学生的情况,适当分工,适当轮换,从而既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又能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3、必须使语文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切实有效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强有力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教师语言特色要拥有相声演员的幽默,播音员的流畅,哲人的周密,数学家的严谨,故事家的激情,形成政治教师自己特有的语言特色。下面拟就初中政治教师口头语言的特色问题,浅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教师语言要流畅
政治课本来就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课程,稍不注意,便会伦为呆板的说教,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技巧,把理论性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喜于接受、乐于听闻,没有流畅而运用自如的语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课堂上两眼老盯着教案,看一句,讲一句。这样做,教师讲起来难受,学行听起来难懂,根本谈不上知识的体系是否完整,教学结构是否恰当,知识内容是否详尽等等。当然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好。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二、教师语言要生动
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探讨教学语言艺术,并有目的地锤炼课堂教学语言。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教学语言形式多样,特点众多。教学语言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争艳的景象。其中,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的运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变“厌学”为“乐学”,。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生动可感、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变“厌学”为“乐学”。
2、增强教师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促进教学互动,使师生双方积极投入课堂中,从而促进教学顺利有效地展开,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才干。
三、教师语言要富有情感
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充满感情呢?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说过:“教师要把课上得情思横溢,使学生学有劲头,学有所得,先自己要进入角色。”“进入角色”就是指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中,把这种感情转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在讲课时把它再现出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起到潜移默化之效。
初中政治课注重情感教育,具体来说,表达悲哀这种情感,就应该选择色彩不太强烈,声音不太响亮的字词,采用稍长一点的句子讲述出来,让学生听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若要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就须使用明快而强烈的语言。教学语言语调的急与缓、高与低,语式的长与短,节奏的快与慢,语气的重与轻,都要在因文而导的前提下,做到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在情绪上见起伏,在语言上见变化,以真实、清晰、明白、亲切地表达教学内容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语言要准确
课堂教学语言用词要准确。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课堂语言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更不能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满堂三七疙瘩话,使课堂语言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是以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门课程。它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很多,都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因此,每句教学语言都不能有半点的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例如:初一“热爱集体”这一课,基本概念是“集体”,只有把这个概念准确地教给学生,才能为讲清以后的其他概念原理铺平道路。集体这个概念共有几层含义,教师可通过层层分析的方式把这个概念交给学生。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集体?一个人能不能叫集体?学生会考虑到,集体是由许多人组成的。老师再引导,很多人组成的群体都能叫集体吗?通过类似的逐层分析,最后准确地得出集体的概念:集体是许多人集合起来的,有组织、有共同目标和行动的团体。
五、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
人类正步入对话的时代,“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成的状态,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对话”将会发挥它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因此,教学可以理解为一种言语性的沟通或言语性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由“训诲――驯化型”教学到“传授――训练型”教学发展为对话教学是社会进步和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1 和谐性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语文对话教学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要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这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对话的对象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对话者要有博爱之心。师爱荡漾,民主人道,公平正义,保证每一位对话成员的对话权利,维护对话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秩序的对话行为规范。
2 发展性
正如彼得对吉所说“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对话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它却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批判,使每一个人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人”。
3 多维性
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指出,学习压力大是学生自杀的最主要原因[1]。减轻学生学业压力和学习负担已成为教育部门的共识。2013年教育部开展了“减负万里行”活动,从合理安排作业量、规范教育教学活动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减负做了明确规定[2]。但持续的“减负”运动并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学生校外补习现象仍十分普遍,学生的作业时间越来越长,睡眠时间越来越短,学业负担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顽症[3]。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固然是减负的一条途径,但诚如某学者所言[4],“减负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其在许多概念使用上不准确,“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互用,客观的作业量、学习任务量与学生对此的压力感没有区分,对于学习压力的来源也众说纷纭。因此,对于减负而言,一方面从外部着手改变教育观念、教学方式[5],另一方面,只有重视学生本身的感受,了解他们的压力感受现状和特点,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减负措施,才能取得成效。
学业压力,是指学生对学业内外环境要求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感受,是反映学业负担的重要指标[6]。初中生学业压力的来源主要有两方面[7],一是外在压力,包括过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时间等;二是内在压力,包括个体对学业目标、要求的评价,自我评价等。相关研究表明,学业压力过大对学习成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影响。如龙安邦等人的研究表明[8],学习压力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上对学生存在双重消极影响,一方面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延长学习时间,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学生成绩下降。李桂青、林蕴博的研究发现[9-10],中学生学业压力与学习成绩有显著负相关,其中,心理韧性、希望特质在二者之间起调节作用;徐丽丽、刘秋萍的研究表明[11-12],学业压力通过人格特点、应对方式等中介作用导致初中生的学习倦怠;葛岩等人的研究表明[13],初中生学业压力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负相关。这些研究表明,过高的学业压力会导致学生降低自我效能感,产生学习倦怠和厌学心理,进而影响学业成绩。
学业压力不仅影响学习成绩、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且会伴随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影响学生的幸福感水平,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14]。如蔡杰等人的研究表明[15],中学生学业压力与焦虑、幸福感有显著负相关,学业压力可以直接影响幸福感,也可以通过焦虑来间接影响幸福感。李海垒等人研究发现[16],初中生学业压力与抑郁有显著正相关,同伴支持在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总之,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减轻学业压力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第一中学、新世纪外国语学校初中部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15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问卷率95.24%,调查对象人员构成见表1。
2.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用自编《中学生学习压力调查问卷》调查初中生学业压力状况。问卷包括20个题项,4个维度:任务压力、时间压力、环境压力和要求压力。采用1~5分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本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a系数为0.82。
(2)半结构式访谈法
随机抽样访谈了学生、教师、家长共24人,其中学生14人、教师5人、家长5人。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进行了t检验和F检验。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初中生学业压力现状
为了解初中生学业压力现状,对其压力各维度分布情况做了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中学生压力总均分为3.13,高于3分,说明中学生学业压力感在中等以上。四个维度中,任务压力得分最高3.32分,环境压力得分最低2.66。进一步对总均分分布情况进行统计,从表3中可以看到,感受到中等以上压力的学生占测试总人数的81%,其中感到较大压力的占29.5%
2.初中生学业压力的主效应分析
以性别、年级、成绩、学校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各个自变量的主效应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见表4。从表3中可以看到,性别、年级和成绩在学业压力总分上有主效应,性别、年级、成绩和学校之间没有交互作用。
3.初中生学业压力的性别、年级、成绩差异
分别以性别、年级、成绩为自变量,以学业压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到,初中生男女之间在任务压力和总压力上有差异,女生压力高于男生压力,而在要求压力和环境压力上无差异。各年级在要求压力、任务压力和总压力上有差异,其中初二年级压力最大,初一次之,初三年级压力最小。不同成绩组除环境压力外在压力总分及其余维度上均有差异,好成绩组学业压力最轻,中等成绩组在要求压力、时间压力、和总压力上的压力感最重,差成绩组的任务压力最重。
三、减负视角下初中生学业压力的干预对策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学业压力主要来自要求压力、任务压力、时间压力和环境压力四个方面,总体压力感在中等以上。其中,任务压力感最重,环境压力感最轻。相关研究表明,适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17],因此保持中度左右的学习压力对学生来说最有利,调查中有51.5%的学生感受到中等左右的压力,这对于学生来讲是有必要的,不需要干预。但有29.5%的学生感受到较大压力,需要进行干预和调节。如前所述,较大压力会影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绪状态,使人处于应激状态,长期下去不利于身心健康。但减负减压不是单纯的降低学业要求和减少作业量,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1.加强对女生的指导
从性别特点上看,女生的学业压力感高于男生,女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方面的压力感较大,这与李敏和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8]。其一方面与客观上的学习任务重有关,如作业多,考试多,需要掌握的内容多、难度大,另一方面与男女生应对压力的方式差异、思维特点差异有关。有研究表明,男生在面对压力时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应对方式,而女生则更多采用自责、退缩等应对方式。因此,在减轻学习任务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女生加强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调整心态,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自信心,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学习任务。此外,有研究表明[19],虽然男女生智能在总体上具有平衡性,但也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初中阶段,女生抽象思维水平优于男生,但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不如男生,随着年级增高,初中课程中逐渐增加了几何、物理等课程,可能这些更需要思维灵活性的课程造成了女生在学习任务上的压力感。因此,应加强对女生的学习策略指导,帮助她们调整学习方法,寻找适合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2.重视对初二学生的减负减压
从年级特点上看,学业压力在各年级间有差异。其中初二年级总体压力感最大,初三年级总体压力感最小。初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较初一都有明显提高,但初二学生的压力感却被忽视,导致初二学生的压力感最大。初二学生的压力感主要来自于任务压力和要求压力。因此,一方面要采取对初二学生的作业量、考试量的减负措施,另一方面,老师和家长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减压,学生本人也要建立对自己的合理期待,提高自信。
3.对不同成绩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从成绩特点上看,学业压力在不同成绩组间有差异,好成绩组学业压力最轻,中等成绩组的要求压力、时间压力感最重,差成绩组的任务压力最重,说明需要对不同成绩组的学生进行压力的分类指导。中等成绩组的学生,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其自身对成绩提高都有一定的期待和要求,以致于他们有较高要求压力,因此应帮助他们建立合理期待,学会时间分配,有效利用课外时间,从而缓解相应压力。差成绩组学生的任务压力重,这可能与他们本身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学习能力不足等有关,因此,对差成绩组学生应加强学业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过高的学业压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会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的“减负”举措中不仅应包括加强学业指导、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应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辅导训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帮助学生掌握调节压力的方法,从而能够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面对压力,保证心理健康,顺利完成学业。
总之,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虽不严重,但也不容忽视。学校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减负减压措施,如学业指导、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帮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愉快地进行学习。
参考文献
[1]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活动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3]13号.
[3] 许蔚萍.学业负担过重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15(8).
[4] 罗建河.“减负”政策的限度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2009(11).
[5] 刘家访.未来十年立足减负的课程改革[J] .课程・教材・教法,2013(5).
[6] 朱巨荣.中学生学习压力、学习动机、学习自信心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 路宏,王爱兰,郑学燕.城市初中生学业压力源的实证研究[J] .甘肃高师学报,2011(1).
[8] 龙安邦,范蔚,金心红.中小学生学习压力的测度及归因模型构建[J] .教育学报,2013(1).
[9] 李桂青,谭光霞.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J]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
[10] 林蕴博. 希望特质、学业压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2012(5).
[11] 徐丽丽,王威威,于立娜.初中生学习压力、人格对学习倦怠的影响[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6).
[12] 刘秋萍. 农村初中生学习压力、应对方式和学习倦怠关系研究[D] .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13] 葛岩,尹丽娜.初中生学习压力与考试焦虑、自我效能、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J] .教育导刊,2013(10).
[14] 肖莉娜,梁淑雯,何雪松.青少年学业压力、父母支持与精神健康[J] .当代青年研究,2014(5).
[15 ]蔡杰,董圣鸿,周骏,等.高中生学习压力对幸福感的影响-焦虑的中介作用[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5).
[16] 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的学业压力与抑郁:同伴支持的缓冲作用[J] .中国特殊教育,2014(10).
[17] 廖红.中学生学习倦怠与学业压力的关系[J] .现代预防医学,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