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教学的基本任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新生入学时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就遇到过一个高二的学生,入学已两年,竟然还不知道学校图书馆的位置。指导的缺失可能会造成学生很难适应寄宿制生活,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而传统的纸质新生入学指南大多是文字形式的,不能体现地理环境、建筑布局等信息,不能吸引新生兴趣。新生往往在翻看几页后就扔在一边,不能发挥其作用。
1.RMXP应用现状
RMXP多用于角色扮演类游戏的制作,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有一些很好的作品,如北京大学的《北大英雄》就是其中之一。北京大学每年都会在寄给新生的入学通知书里附带这个采用RMXP制作的新生入学指南。使用者在规定时间里了解今后的校园生活,而时间结束后系统会根据使用者的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结局和评价。但以寄宿制高中生活为内容的新生入学指南尚未有人制作。《天一校游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2.使用RMXP的优点和局限
RMXP是一款基于RGSS语言的图形化PRG游戏开发工具,它具有简单易学、功能强大、图形化界面等优点。在地图制作中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其图形化的学习界面十分适合制作新生入学指南这样认知新地理环境的学习任务。但RMXP是一款单机游戏开发软件,没有多人联机功能,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新生入学指南》的设计
1.确定指南内容
新生入学指南的目的就是让新生快速、高效地熟悉校园环境。寄宿制高中学生的在校生活是丰富的,军训、学习、宿舍生活、社团、选修课、研究性学习、校园文化、课程设置等需要做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都是需要指导的内容。
2.设置任务
《天一校游记》在剧情设计上采用开放式分支任务结构(如图1),分为入学准备、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校内学习四条任务分支并行处理。分支任务内部按时间顺序进行,各分支任务之间基本没有联系(需完成“入学准备”中的部分任务才能继续其他任务)。各分支任务在结束时都有相应的问题或剧情对使用者进行考核,只有答对问题才能完成对应任务。当完成度达到100%时,说明使用者已完全了解了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细节,《天一校游记》结束。
3.根据任务制作脚本
RMXP脚本应包含以下基本部分:场景、事件及对话、任务控制、状态控制、物品控制等。脚本应围绕剧情设计,人物对话应尽量简洁,必要时配以图片,语言风格根据场景、人物需要或幽默风趣或严肃认真,重要信息可加粗、变色突出显示。以下是《天一校游记》中主角报到后去宿舍的一段脚本:
场景:男生宿舍楼。
事件:男生宿舍管理员、公告栏、403宿舍门、新生甲、新生乙。
新生甲或新生乙:你好,你也是来报到的吗?先看看公告栏吧。(开关[报到看公告]=开)
公告栏:欢迎新同学报到,请先到宿舍管理员处领取蚊帐、被褥、迷彩服、钥匙等用品,然后去寝室认识一下新室友吧!(任务[领取宿舍用品]=开)
主角:管理员阿姨你好!
管理员:同学你好!这是你的东西,请当面点清。(物品[403宿舍钥匙]=+1、[宿舍用品]=+1;开关[403宿舍可进]=开;任务[认识新室友]=开)
主角:没错,东西都齐了。
管理员:请妥善保管好钥匙,如有遗失请到管理员办公室登记,请爱惜宿舍电话机、空调等电器设备。希望你在这能度过快乐、充实的三年寄宿生活。好了,快去寝室收拾收拾吧。
主角:谢谢阿姨提醒。阿姨再见!
403宿舍门:如果物品[403宿舍钥匙]==1,那么用钥匙打开门,主角进入室内;否则提示没有钥匙,请去管理员处领取。
《天一校游记》的开发制作
制作的大体流程是首先利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绘制地图素材,将素材导入数据库并绘制地图。然后根据脚本设置数据库、NPC(非玩家角色)及其相关事件等。最后对软件进行测试和,下面逐步介绍制作的流程。
1.地图的设计和绘制
RMXP的地图素材由基本图块构成,图块之间可以任意组合搭配,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和成本。RMXP中一共有三层地图绘制层,绘制时应注意图层顺序和实际逻辑相符合(如上页图2)。
地图绘制时应尽量还原学校的真实地理面貌(如上页图3),注意建筑之间的比例、布局合理,带给使用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时根据剧情需要可以详尽或简化场景设置,对于剧情较少的场景可采用缩小比例尺、简化物品设置等方法,上页图4是利用地图素材绘制的《天一校游记》主地图。
2.设置数据库、NPC以及相关事件
当地图做好后就可以设置数据库了,入学指南中涉及的各类物品及其功能都要事先录入到数据库(如上页图5),在后面事件中调用时只需要选择物品对应的编号即可,以后如果想修改物品名称或属性只需修改数据库的相应内容。
入学指南中除了主角以外的角色我们称为NPC。NPC是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部分。引导使用者下一步做什么或是对其进行阶段考核抑或是给予其关键物品等,都是由NPC完成的。NPC的设置不宜过多,过多的NPC和冗长的大段对话会让使用者产生倦怠感。
如果说地图、数据库、人物是入学指南的身体和四肢,那么事件的设置就是入学指南的灵魂。它是所有人物、物品、剧情发展的内驱力。从对话设置到条件分歧,从事件开关到各种属性的更改,RMXP中内置了90种事件,绝大部分事件都可以轻松设置完成,大大提高了制作的效率。以下是《天一校游记》中主角报道时和管理员对话的事件(如图6、图7)。
3.测试和
当所有制作步骤完成后还要对软件进行测试,测试的重点是地图和事件。测试地图中是否有角色能走进去却无法走出的“陷阱”区域,因为这会造成角色被困在这个区域。检查事件中是否存在逻辑错误,有无死循环、因果倒置等情况。这些bug都会造成软件无法继续下去。
社会要进步,高校要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需要,而且是高校良好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模糊数学是高校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如何在模糊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设计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模糊数学教学改革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一、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模糊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增长,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高。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而且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
高等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设置的,都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模糊数学作为高校必修或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模糊数学就是经典数学的推广,很多知识都是已有经典数学知识的推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近年来模糊数学理论已得到飞速发展,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模糊数学与计算机密切联系,如模糊模式识别,模糊逻辑等都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中。学习模糊数学能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大学生的思维,为写毕业论文提供更多的思路,为今后继续学习深造、将来参加工作、转变思维方式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能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大学生继续学习和工作,参加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二、结合实际,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分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无处不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在实际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结合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大学生了解模糊数学的作用和魅力,激发大学生对模糊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生活中存在着的健康、不健康,好人、坏人,稳定、不稳定,长、中、短,合格品、次品,美、丑等许多模糊现象,直接用以前学过的经典数学很难解释明白,但可以运用模糊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使之变得更合理、更精确。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用到实际中,尽最大努力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模糊数学教学强调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把学到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应用到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这是以往教学所无法相比的。现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的若干问题也可以通过模糊数学理论去建立数学模型,更好地去解决数学建模问题。在模糊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真正让大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模糊数学教学改革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在教给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应用模糊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大学生体会到理论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让大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模糊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所传授的知识提出问题,让大学生根据所拥有的知识背景结合提出的问题不断地思考,深思熟虑后做出解答。教师必要时可给予一定的启发,最后做出完整的解答。一切都顺理成章。大学生在快乐中收获了知识,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而不是任务和负担。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这样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模糊数学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大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开展课堂讨论,自己去解决问题。大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自觉质疑问题所积淀成的问题意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他们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比如,在经典数学中是学过R为U到V的一个关系指的是R是U×V的一个子集,其隶属函数为R:U×V{0,1},在模糊数学中学习模糊关系的定义时,让大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提示大学生根据前面学的经典集合的隶属函数推广到了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的过程,总结出模糊关系的定义:R为U到V的一个模糊关系指的是R是U×V的一个模糊子集,其隶属函数为R:U×V[0,1]。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理解模糊关系的定义,而且能拓宽大学生的思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正忠,陈怡,朱宝叶.“模糊数学”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J].工科数学,2011,17(6):52-53.
高职学生是较特殊的大学生群体。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具有一些不同于普通本专科学生的特点:如文化基础差、成绩参差不齐,个性差异大、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重,集体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性差、行为习惯普遍较差,思想、道德、行为、动机、兴趣与情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和不足等。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就越发突显了上述缺点。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来发挥和充实其基本职责,即传承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就成了极其重要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完成传承知识的基本任务
首先,教师要在思想上把高职学生认为是“潜力生”而不是“学困生”。因为虽然就高职学生的生源而言,他们并不是优秀的中学毕业生,但其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智力存在问题,而是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有待改进。其次,教师要明确自己的教学重点和课程方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不是理论或研究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必强调学生掌握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再次,教师要熟练运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充当“引导者”。信息时代使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使用成为了普遍现象,这样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受知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创设生动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把课堂的“主角”身份让给学生,自己充当“引导者”,即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学习并发展各种能力,从而保证在未来的离开学校的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不断地自我扩充知识。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提高讲授内容的深度、广度,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做好科研工作,完成创新知识的基本任务
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外延扩张阶段转变为内涵质量提升阶段,这对高职教师的能力要求也必然提高了。高职教师的能力除了体现在教学上,还体现在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科研素质。而事实证明,教学和科研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真正优秀的教学首先取决于教师的学术功底,而学术功底只能得之于长期的、扎实的学术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高职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为了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首先,高职教师要培养较强的科研意识和能力,明确研究领域和方向。培养教师的科研意识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根本要求。只有具备较强科研意识的人,才能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才能创造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其次,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积极吸取和借鉴各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研究,并在选择课题、搜集资料、申报课题、撰写开题和结题报告方面多下功夫,将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才能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呈现出来。最后,教师还应该深入企事业单位,了解科技发展动态。高职教育的发展应与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紧密联系。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熟悉国内外本专业的先进技术,了解本专业的学术前沿动态,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因此,教育实践是教师提高自身科研素质的根本途径。高职院校教师应将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科研、实践一体化,并努力增强科研实践的有效性和应用性。将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反思式教学和情境教学等模式引进课堂,使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实践过程、能力锻炼过程。并针对企业生产和管理服务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展开技术项目和协作项目的联合攻关,切实锻炼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三、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完成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
时常听到有学生会抱怨在学校学的知识到了社会上派不上用场,其根源就是教师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或学校使用的教材过于滞后。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目标是相违背的。要改善这样的局面,关键就在于教师要积极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去,及时获取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与社会的接轨铺路。
服务社会也是大学的基本功能。教师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不把自己的学识用于社会,不融入当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学就无法服务社会。而一个大学,如果不能为他所服务的社会对象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支持,与社会的互动发展机制就会停顿。大学也必然会失去发展的基本方向。
四、结语
作为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信息技术,要善于思考和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还要通过服务社会来不断提高自我,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牢记自己的基本职责,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大舞台下的角色,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更新知识和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充分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以适应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欧进萍.现代大学教师的职责应如何界定[M].中国教育部,2010,(1).
[2]庄晓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探析[J].职业与教育,2005,(21).
[3]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识记,忽视语文知识的运用。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往往定位于“以语文课程培养审美情趣,以审美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在这一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总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甚至还停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的陈旧框架之中,缺乏大学语文所应该具有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与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
2.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偏向于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方面。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这些教材仍然还是以作品为主的结构模式。其主要编写体例主要包括介绍作家基本资料、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讲解、写作艺术特色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等。这些内容要么以时间为分类标准,要么以体裁为分类标准,但其核心仍然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选编,甚至有些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直接冠名为“中外文学名作导读”、“文学作品鉴赏”等。
3.课程定位模糊不清,地位日益边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普遍不重视,甚至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大学语文课成为部分高校的选修课,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人文课程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人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语文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所以大学对大学语文的功用没有深度认识。
二、大学语文与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路径
不可否认,大学语文通过文学和文化经典的阅读与理解,根本上具有人文精神传承、塑造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大学语文所应承载的职业工具功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之一,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也承担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任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日渐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更趋多元。根据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的排序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4%,专业能力占40%,外语能力占40%。可见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均离不开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和熏陶。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修养,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无疑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2.培养书面写作能力,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学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就业方面来说,不能熟练运用中文写作成为一些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严重影响他们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大学语文对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写作技能。基本写作技能主要指大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语法的规范化应用。说白了,就是基本的汉字和词语要会写、基本的语法规范要掌握,不能出现错字、病句。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二是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撰写求职信、调查报告、请示、报告等应用文体和公文。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教给他们应用文的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三是创意写作技能。创意写作是美国等国家的一种写作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技能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等多种文体的写作,以及大型文化活动、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创意等。具有高水平写作能力和创意才华的应用型写作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由于我校地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和大型高教园区,生源来自五湖四海,而高校教师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背景更是极其悬殊。有些家中配备了两台以上电脑,而有些家庭却连一台也没有。因为种种原因引起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极为普遍,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据统计,每年进入我校学习的学生之中,信息技术属于零起点的大约占30%,基础一般的占40%,而接受过家庭培训、有较高操作能力的也占近30%。虽然发展性教学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但毋庸置疑,过大差异的存在必将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化解过大差异给教学带来的难题的困难突出表现为:(1)定位教学目标非常困难。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过大,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无法统一标准,采用的教学方法当然也难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课堂领悟上的巨大差距也造成了他们课堂接受的速度与学习效果的差距,因此造成有的学生不够学,而有的学生又学不会的现象。(2)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兼顾程度不同的学生,造成教学目标分散,教学进度受到制约,无法提高总体效率。(3)学生学习兴趣日渐丧失。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但如果长期按照教科书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度好的学生势必觉得学习过于简单,没有挑战,而日常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又会觉得学习有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我校自建校以来就非常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为差异的化解和差异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非常好的课堂研究环境。经过五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我校初步形成了几种较有成效的方法,本文就对这几种方法做一些介绍。
一、按照水平差异,课堂教学分层
分层教学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我实施两种分层,一是对学生按信息素养差异分层,将他们划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层次:基础层、提高层和发展层;二是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个别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对A类学生(基础层),重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类学生(提高层),重在突破重点、掌握技巧;对C类学生(发展层),则以培养自学能力为主,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教师要对每个学生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地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的任务也不同:A层学生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重在完成基本任务;B层学生在基本任务基础上还有选做任务;C层学生任务难度相对高些,以课堂知识的实践应用任务为主。通过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发展。
如在教学“漂亮的课程表”时,我就分别给A、B、C三层同学设置了不同的任务。A层的同学因为上堂课的作品完成不是很理想,所以本堂课的任务是完成一张完整的课程表(包括一个7行7列表格的插入,时间、课程内容的输入以及部分单元格的合并);B层的同学则要求在上一堂的基础上完成边框、底纹、斜线表头的设置;而对C层的同学则增加了挑战任务:(1)用艺术字美化表格:添加表名及自己喜欢的一句座右铭;(2)添加漂亮的页面边框。当然了,前两个层次的同学在完成本层次任务以后,都可以向更高层次挑战,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问题。
二、利用水平差异,采用“围坐式”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指导纲要重视对学生求知能力、做事能力、共同生活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教学过程的重心从“教师主体型”转向“学生主体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无疑为实施合作学习、化解学生差异悬殊所带来的课堂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策略。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机组合,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智力状况、学习速度、性格等,按一定的比例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成几个学习小组。另外,教师应注意组员之间要有一定的互补性,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在课堂实践中,我把学生按六人小组分,采用“围坐式”, 每组由A两人、B两人、C两人组成(如图所示)。每组设一个组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随时调整组长人选,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分组学习前应指导组长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学习角色,如何解决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概括和汇报小组成员的观点;教会合作小组的其他成员在合作时如何倾听和相互交流等。通过精心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也从中体会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团体的合作。
如在教授“我的文件夹”一课时,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为此我设计了偏重合作学习的教案,把创建新文件夹和命名新文件夹作为合作学习的基本任务,把A、B、C个三层次的学生平均分配到各个小组中,让他们互相合作,探究各种新建文件夹的方法,并说明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任务后将有一个神秘的挑战任务(整理各种各样的文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小组成员的合作热情。A层学生努力学习,并向C层学生寻求帮助;B层学生积极探索;C层学生则热情辅导,主动合作,为小组的目标而努力。这样,学生全部完成了基本任务,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下完成了挑战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了与人沟通,培养了责任感,分享了成功的喜悦。
三、关注学生的差异,并做到及时反馈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课堂上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采取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实现个别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的特点,尤其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应该以启发性教学为主,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一)利用“温馨提示”,让每一个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的“温馨提示”是结合教学内容、针对重难点进行的提示,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探索,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其突出优点是特别适合于差异悬殊的小班教学,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水平差异所带来的问题。
上课时,教师可把编写好的“温馨提示”当堂分发给学生或者直接在教师机上进行文件共享。学生根据“温馨提示”进行自学,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教师则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需要说明的是,信息技术的“温馨提示”和操作手册不一样,它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通过换位思考而设计出的重难点攻坚术。“温馨提示”的栏目应条理清晰,内容贴近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的课堂才能激活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
如在教学“我喜爱FLASH作品”时,我设置了如下提示:
1.如何从网上下载FLASH
(1)从IE临时文件中查找。步骤:打开IE――工具――INTERNET选项――INTERNET临时文件――设置――查看文件――搜索* .swf(工具栏中)――复制文件。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用迅雷软件下载。提示: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当你把鼠标指向FLASH时,就会有一个下载链接出现,点击下载就可以了。
2.在PPT演示文稿中插入FLASH文件
重要提示:(1)请将FLASH文件与PPT演示文稿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以免出现访问路径错误。(2)输入FLASH文件的全名,不要漏掉扩展名swf。
通过这两个提示,本课的重难点得到了化解,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及时反馈自主探究结果,点拨释疑
新课程指导纲要强调“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因此,反馈评价也应强调全员反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扩大了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出座位,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幸福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而经过努力获得的成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启发法而不是直接讲授答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和努力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教师在教学中应把难点分散,各个击破。这样,学生在第一步成功的激励下,就会去主动探索更有难度的第二步、第三步,直至最终完成。教师依据学生的信息反馈,应适时引导并给以示范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探索。教师对学生的任何一个成功,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下课前,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课堂得失,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构建知识网络,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总之,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要多研究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差异、尊重多元智能理论,即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在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发展潜能,只要有合适的机会、恰当的条件,每一个孩子都能成才。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才能化差异为资源,合理运用差异,为具有不同发展潜力的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把他们培养成为各种类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郑煜.把学生间的差异当作教学的财富.基础教育,2008(11).
[2] 邹硕.谈小班化教学的策略.教学论坛,2009(1).
[3] 王攀峰.尊重差异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江西教育科研,2007(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24-03
分类教学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课题。研究表明[1,11],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可使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让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强调,我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密切与产业和行业的联系,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因此,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正是落实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要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点从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基本素质等方面入手加强建设。
一、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
要建设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优良师资队伍,首先应该明确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师资队伍建设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既然是为了实施分类教学,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探索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分类教学模式。所谓分类教学,是相对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目标需求、岗位取向、个体特性与差异、发展潜能等,分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分类实施教学[1]。如今,在中专教育或高职教育中,为较好解决招生难、教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积极探索“分类教学”的新模式[1,3]。大学本科教育中,关于大学物理实验课[4,5]、计算机基础课[6,7]、高等数学[8]、大学英语[9]等课程的分类教学探索较多;蒋晓玲对我国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和研究[2,10]。目前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教学现状表明,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学中采取分类教学模式十分必要。某农业院校《分析化学》教学以下现状可以证明这一点。
1.随着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同生源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逐渐拉大;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各不相同,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但现行的《分析化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是统一的,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屡见不鲜。
2.该校蚕学与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等20多个专业开设了《分析化学》课程。不同的专业对分析化学知识的要求显然不同,侧重也不相同。但目前西南大学对各专业的学生开设的《分析化学》课程都是一样的,即教材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均相同。这种不考虑学生专业特点,“一刀切”及“一锅煮”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为顺应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该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已改革为按环境生态大类招生。为此,该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做了相应的调整,《分析化学》已不再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部分专业已将其定为选修课,开课时间也从大一下学期移至大三上学期。同样,该校的《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也存在和《分析化学》课程相似的情况,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
现实表明,目前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与新形势下学生的需要仍然有明显的差距。为解决这一难题,克服化学基础课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考核要求整齐划一与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十分有必要采取新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已有研究表明[11],分类教学模式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符合因材施教的理念,符合生源现状的需求。因此,在探索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模式时,可将其借鉴到化学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这既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
二、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建设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优良师资队伍,必须明确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素质要求。
1.身心素质。(1)身体素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分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分类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在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等方面都会有所增加,尤其是目前不少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教师相对欠缺的现状下,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就无法适应分类教学的需要。(2)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是教师必备的素质。实施分类教学更是要求教师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分类教学必然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如果教师没有正确健康的心理,可能会对实行分类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分类教学要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健康心理,要有对任何学生都不抛弃、不放弃的健康心态。
2.知识素质。(1)专业理论知识。要对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师必须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普通化学》(或《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课程一直是农业院校学生的化学基础课。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掌握化学理论基础,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原理条件、仪器技术和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实验态度、优秀的实验素养及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化学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作为农业院校实施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上述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将上述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其教学对象对化学知识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化学知识,而不是对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传授同样的知识。(2)相关理论知识。要对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进行分类教学,教师除具备上述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分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相关理论。①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出各种人才,这便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精华。分类教学就是依据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理论而提出的一个崭新命题。②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集体教学的框架里依据专业不同进行分类教学,对不同类别学生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不但顾及了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差异性,避免不同对象“一刀切”的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升到可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正是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具体体现。③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或“教学最佳区”。而分类教学正是针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方法等更符合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从而确保教学与各类别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相适应,并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使教学成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手段。④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提出:使全班学生都得到发展,就是让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在自己的智力起点上,按照自己的最大可能性,得到最理想、最充分的发展。分类教学就是让教师“区别对待”学生,力求将相同或不同的教学内容,建立在每个学生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上,实施差异教学。
以上教育理论表明:实施分类教学,结合不同专业优、中、困各类学生的实际,分类提出教学目标,分类进行教学、考核和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学习动机,解决教学中的“齐步走”问题,能充分发掘各类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因此,上述教育理论也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
3.创新素质。创新素质是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必备素质,因为分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行为。具体来说,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时,主要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1)教学手段和模式创新。这是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时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因为实行分类教学主要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上区别处理。(2)知识体系创新。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然要求教师结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传授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改变过去对所有专业都传授同样知识的现状,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传授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化学基础课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在知识体系上进行创新,在教学大纲等方面改变原有体系。(3)教材创新。为更好地在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必然要有适合分类教学的教材,而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中,教材基本上是通识性的教材,针对性的教材很少。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结合实际需要在教材方面进行创新,编写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教材。
三、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前面已经明确了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素质,在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时必须围绕如何实现基本任务和达到素质要求来进行,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选拔,选择符合分类教学标准的新教师。招录适合工作需要的人员一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同样,在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师资队伍时也必然会选拔招录教师。为满足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现实需要,在教师选拔时,除了要求其具备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之外,其思想品德、身心素质、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等方面都是选拔的重要因素。
2.加强培养,使现有教师资符合分类教学的要求。除在招录新教师时重点选拔适合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的人员外,加强现有教师的培养也是建设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分类教学师资队伍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新进教师数量有限,绝大部分农业院校非化学专业化学基础分类教学课师资来源于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多年都是采取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开展教学工作,要使他们满足分类教学的需要,必然有一个培养的过程。根据分类教学的需要,重点是在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修养、教育理论、创新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
3.保障经费,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分类教学探索。要在农业院校化学基础课中实行分类教学,在教学场地、课时酬金、教材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增加投入,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分类教学探索和实践,学校必须在经费方面给予保障,采取教改项目、教研创新奖励等方式加大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李银霞.高职英语实施分类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5-96.
[2]张铁军,赵峻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教学的教学分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8-40.
[3]苏中滨,孙红敏,赵洁.农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6):39-41.
[4]贺莉,闫厉,李慧玲.工科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8):24-25.
[5]王瑶.英语分类教学的合理性与可行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128-131.
[6]蒋晓玲.法学本科分类教学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3):203-205.
二、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依据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结合我国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体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体育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和体育教研组的计划管理。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是分析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提出工作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全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全校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应该包括课堂教学、校内竞赛、校外竞赛、课外活动。体育教研组的计划管理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具体完成学校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主要是指体育教师的备课、上课、考试及成绩评定、课外辅导。备课主要有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2种形式。集体备课要为老师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向老师们提出备课要求,要从备课中鼓励老师们体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管理在为教师与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前提下,主要是组织好课堂听课工作,课堂听课的形式多样,可以组织同行听课、专家听课、公开课等。听完课后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讨论研究,肯定授课教师的优点,分析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提高的建议。重视和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现代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内容。现代教学理念下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查更加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中评价,以往的体育教学重视学生的成绩,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的运动技能,重视学生的体质,采用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三、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措施
3.1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
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体育教学管理者与学生之间、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关系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保证稳定的教学秩序,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制定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解放思想,摒弃传统的观念,切实保障教与学的自由,完善体育教师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
3.2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加强教学档案管理
规范、严格、科学的体育教学档案管理,能有效地推动体育教学的规范化,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体育教学管理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档案的管理,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引进现代科技成果(包括计算机、网络等),加快体育档案管理的现代化进程,建立体育信息管理网络。
3.3以人为本,提升现代教学管理理念
人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对象,体育教学管理主要围绕着人展开,体育教学管理主要的对象就是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加重视教师的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发出教师实现自我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3.4建立一支稳定的体育教学管理队伍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体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和能动性,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体育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重视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培养和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目前高校足球教学的突出问题
(1)教学缺乏目标性。在目前我国高校足球课堂之中呈现出来的最大缺陷,笔者认为是教学缺乏目标性。我国高校足球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以高校足球教育教学课堂为基础,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整体提升,并在此过程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与个性,促成其在学校之中对于足球运动的热爱,同时,使其能够树立体育终身教育理念,为体育终身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足球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首先,高校体育教师要努力完成学校对体育课堂的基本任务要求;其次,体育课堂自身需要大学生进行一定的体力消耗,许多学生则更期望能够上得轻松一些;最后,部分高校与体育教师在制定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时,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就课论课”,缺乏全局化思考。种种因素直接导致了我国高校教学目标的实践性缺失。
(2)教学方法一元性。目前,在我国的高校足球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仍然多采取教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高校足球课堂教学之中,依然是体育教师进行直接的耳提面命的传授,对于足球的历史、足球的基本动作、各种技巧进行直接阐释,而缺乏让学生亲身感受的“试误性”训练。许多高校体育教师虽然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进行了较为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是,常常缺乏必要的硬件等辅助配套设施的支持,这直接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改革积极性严重受挫,进而直接影响了高校足球教学法的多元化发展。
(3)评价与考核标准缺乏实践的合理性。我国高校足球教学活评评价与考核标准之中,对于学生的考核往往是结合学生日常体育课出勤情况登记表、学生的课堂表现、印象分再加之通过选择一两项足球技术进行考试。依据学生对于这一两项足球技术的掌握进行综合评分。虽然评价与考核方法相对科学,但是,当笔者看到足球课堂成绩统计表时,则大部分成绩都在九十分以上。调查其原因,在于对于评价与考核标准缺乏客观、实事求是的实践。
二、关于高校足球改革的思考
(1)树立正确的足球教学目标,并将其客观地贯彻于具体的足球教学活动之中。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足球教师,应当加强对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相应研究成果在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方面的运用。同时,应当将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相结合,在高校足球教学活动之中,要有全局理念,要能够系统地传授与个性化培养目标相结合。对于足球教学活动而言,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但是,没有严格目标指导的足球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真正的足球人才。
(2)对目前足球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从传统的、相对单一的足球教学方法转向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仅是方法的转变,更是教学理念、教学思维的转变。高校足球教师要能够在加强普遍意义上的足球教学活动的同时,也要充分地重视个体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足球教学方法更好地适应不同基础学生的发展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008-01
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对疲软的状况,原因之一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陈旧、内容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低,难以适应时代和学生特点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是时展的要求,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改革的要求。想要培养出更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创新成为迫切要求。
一、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十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德”的重要手段,“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都要围绕这个基本任务来开展。所以对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立德树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才能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在教学目标中重视学生的德育培养,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政治观。
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与教育意识、教学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关,长期下去,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的良性运行、社会的负面影响都不可忽视。所有只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才能打破教育方法陈旧、内容单一的局面,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才能挖掘高校的发展潜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有利于贯彻国家对学生德育培养的精神。总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学生是人才的后备军和生力军,高校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又取决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对学生的影响,又可以以点带面,以小代大,进而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有助于顺应国家人才规划的要求,按照社会的要求培育符合国家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应该注意:第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程度提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学习和科研能力培养,确保他们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坚持正确的政治倾向,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给予指引。第二,培养符合时代特征,能够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汲取新的血液,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完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以让学生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第二,加强心理教育。这一时期的大学生自我意识、民主意识增强,个性张扬、思想独立,依赖网络、时代感强。心理教育不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高思想上的保证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在实际生活中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比如,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梦”联系起来,使学生们把自己的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容易加深学生的理解,督促学生的努力奋斗。
3、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
发达的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互联网。高校学生这个群体也是深受影响,针对他们依赖网络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该合理利用互联网这一载体。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相对于教学的枯燥,网络可以更加形象的进行思政教育,可以用形象化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可以用动画讲故事,把思政教育内容结合故事一起,把思政教育和娱乐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教育。第二,防止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上面的内容良莠不齐,大学生分辨能力还不强,容易受到不良观念的影响。高校应该注重网络环境的净化,要指导学生甄别信息,加强对学生运用互联网正确的引导,确保其成为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交流平台,防止沉湎网络情况或者受到网络不良观念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彭明生.谈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干部的素质[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高校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重视成绩,忽视能力的现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英语能力本位”教育有利于教学方式地全面性改革。本文分析了英语能力本位教育的含义,并提出了相应地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教育解析
《开放英语》由主、辅文字教材、录音、录像和计算机辅助课件等多种媒体构成,是一个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适合成人在职、自主学习的多种媒体课程资源体系。学习活动(Activity)形式多种多样,涉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开放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让学生具备基本的外语素质,毕业之后能够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运用到相关的工作实践中。在这个基本任务的促进下,能力本位教育应运而生,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高校学生的就业背景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高校教育对象的职责需要为基本教育目标。
从能力本位的教学理论来讲,教育思想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知识立意”是单纯的以学习知识为目的,通过知识的简单传授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观念重结果而轻过程,往往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状况。“能力立意”虽然仍然重视知识的传授,但是更多的是强调运用英语知识的作用,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从这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中可以看出,开放英语英语教育更倾向于向能力本位转变,通过技能训练来逐步弥补课堂知识传授的能力训练之不足。
《开放英语》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过程包括兴趣培养、实践训练和成功展示等几方面。“兴趣培养”要求激起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学习的兴趣,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本身诱因。这一步就是要展现能力教育的基本模式,应该避免强迫式应试教育,而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实践训练”则是要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新鲜的教育模式融入到课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实践教育要大胆走出课堂,对学生现有的能力做出估计,并设置相应任务,确保任务教育在教学体系之中的融入。“成功展示”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能力的展示平台,将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更为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拓展的空间和发挥的空间。这种教育的融入其实展现了“成功教育”的优势化作用,使得《开放英语》的教育认可度有所提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明显的,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育过程中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严重,而且高校内部缺乏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持。
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60%还停留在通过卷面成绩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这种评价方式使得大学生越来越忽视对读写的掌握,同时也导致目前高校英语教学体系对学生运用英文能力的反面影响,使得学生对于实际的英文运用能力和读写能力不够重视,语言实际操作能力较低。例如:目前高校听力课课时安排较少,大学英语课程平均每学期60课时,其中听力为12课时,只占总学时的五分之一。听力训练之中更多更深更复杂的教学根本就无法完成。而对于读写训练来讲大部分教师比较清楚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但出于要应付考试、评比,而放松了某些方面的教学,如听说能力的培养。用老师的话说:“听说内容不考试,也就没有注意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类考试是应试教育的结果,这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把重点放到了追求通过率和应付考试上,客观上降低了对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要求,其结果自然就是学生记住了大量单纯语法,但是却缺乏英语交际能力、英语翻译能力和实践工作能力。长期从事这样的语言教育必然会使得高校英语教学走入误区,影响教育体系改革,影响课堂教育实效性,无法凸显学生能力本位的优势地位。有一部分教师对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任务很模糊,教学目的不明确,当然就更难完成教学任务了。另外,听说读写训练需要更多的学习资料做为支持,而《开放英语》教材内容比较集中,教师又忽视教材的有效拓展就是使得相应的训练不能开展,无法实现基础知识的能力本位教育。
三、《开放英语》英语能力本位化实践教学总结
1.强化课堂教育实效性。为了更好地展现课堂教育的能力培养,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的需求进行教材的分解,进行二次创作。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善于对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处理,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一些隐含的内容,通过对教材全方位的深刻剖析,加以灵活运用。同时对教材展现的内容设置更多的听说读写任务,保证对能力的有效训练。
例如:教材出现的课文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以此来训练写作能力。要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听说训练,在听力阶段要练习完全用英语进行思维,把耳听、思考、理解和笔录完美地用英语统一起来,如果客观上没有这种听课条件,就要大量阅读专业资料,听有关专业风空的英语报告,并积极开展英语讨论,与同学交换看法等,也或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课堂教学不足。另外,中国学生比较拘谨,自我表现意识差,长期的教学形式都是被动地听,以致课堂气氛十分沉闷,进入大学以后就更是含蓄了。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听说活动,并主动参与其中,自身做出活动参与者的姿态,以此来激励学生开展实际模拟听说训练,以此来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
2.加强翻译能力培养教育。英语专业教育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因为在工作实践之中翻译能力是最基本的素质,强化翻译能力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的重点。具体来讲,首先,要开展“实例教学”。教师将实例教学引入课堂,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语言沟通的原则,而这种实例的互动为课堂教学增添了讨论、情景展示等内容,学生的兴趣更高涨。教师在翻译方面展现的渊博知识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重视文化翻译差异问题,例如:“大象”牌电池在东南亚地区十分畅销,因为它是东南亚的吉祥物,而在欧美市场上却无人问津,因它的英文名”White Elephant”意为“累赘无用,令人讨厌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