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2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物联网安全监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普遍存在着监管人员少、企业分布分散、监管难等诸多问题。监管部门往往只能在事故发生后才能发挥作用,导致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落后的监管手段。”航天信息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系统项目负责人张立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实现对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监管,近年来我国开始尝试采用信息化手段,对食品药品进行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的全程监管,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国家食品药品“十二五规划”》、《食品安全法》等国家有关食品药品安全的法规文件为依据,利用高科技、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航天信息结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实际工作设计研发了一套完整、规范、长期有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
目前,该系统已成功地在辽宁省的锦州市、本溪市、辽阳市、朝阳市、抚顺等城市实施应用,对药品生产流通和餐饮业的生产经营实现了安全监管。
全程监管供应链
“作为国家级信息化企业,航天信息先后研发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以及北京口岸进口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等食品药品安全解决方案。”张立岩告诉记者,基于此前的经验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实际工作要求,该监管系统的功能架构由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追溯管理系统、食品药品经营和服务许可审批管理系统、从业人员上岗信息管理系统、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台账远程巡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管理系统、指挥监控调度中心等六大系统组成。
“其中食品安全监管追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对食品、药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管;食品药品经营和服务许可审批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服务许可证核发、变更、延续、补发以及注销等业务的受理、审查、审核、审批、制证、送达等全过程的信息自动流转与管理。”张立岩说道。
中图分类号:TP212;TP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10-00-05
0 引 言
近年来军队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新型智能化装备大量涌现,其应用范围从封闭的军用专网扩展到开放的移动无线网络[1]。部队装备管理的难点正在从管理少数核心级装备转移到管理适用范围更广的普通智能装备。新型装备管理模式需要对在野外遂行执勤、处突等作战任务中的关键装备的出入库情况、在位应用状态进行监管,并进一步推广到装备的贮存、定期检查、报修、退役等环节的信息自动采集与管控。
在军事装备管理领域,一些研究工作探讨了我军装备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2]、中外装备管理体制和模式的差异[3]。更多的研究则关注如何建设信息化装备管理系统,例如基于IC卡、RFID和军事物联网等新兴软、硬件技术构建武器装备智能监管系统及管理体系[4,5]。但由于安全问题的制约,目前我军在战地环境中的装备管理能力还比较弱。
部队在遂行执勤作战、反恐处突、抢险救灾任务时,通常处于野外的恶劣环境中,特别是在发生了地震、水灾、强热带风暴等灾难后,通信网络设施可能被部分摧毁,从而导致无法通过固定网络即时掌握前方装备的在位情况和运行状态。必须借助具有移动性、便捷性的物联网实现对所使用的重要装备进行实时、连续、精确的现场监测与管控,以保证紧急任务或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论文研究战地环境中军事装备的安全监管问题。提出利用RFID无线射频标签、GPS全球定位系统、无线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存储和传输,实现对部队野外驻地、重点防范区域、灾害发生区域内重要装备进行智能监管的思想;并针对复杂网络条件下装备管理的安全需求,提出了基于军事物联网的战地装备安全监管体系。
分析了符合该体系的战地装备安全监管应用系统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层次,给出了硬件平台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集成无线传感网、GPS芯片、RFID芯片以及温度、湿度、烟雾、声音等多种传感器构造装备安全监管硬件平台;依托部队内网,以数据采集、分析、融合和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研发监管系统软件。基于该体系实施网络化战地装备全生命周期分级监管,确保装备管理的安全性与高效性,提高部队的指挥决策能力。
1 物联网及其军事应用
目前普遍认可的物联网概念是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的,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系统,按照约定的协议,把物与物T2T(Thing to Thing)、人与物H2T(Human to Thing)、人与人H2H(Human to Human)之间进行智能化连接与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6]。
用于军事领域的物联网称为军事物联网(Military Internet of Things,MIOT),可将军事实物通过各种军事信息传感系统与军事信息网络连接起来,进行军事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7]。军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扩大战争的时域、空域、频域和能域,对国防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最早应用于军事物资管理方面,随着其与军用网络的融合与发展,军事物联网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物流领域,更体现在军事侦察、环境监测、无人作战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军事应用系统向战场态势感知实时化、武器装备智能化、指挥能力高效化、后勤保障精确化四个方向快速发展[8]。物联网对军队信息化建设影响巨大,但要真正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标准化问题、信息安全问题等[9,10]。
2 军事物联网装备安全监管体系
2.1 战地装备安全管理需求
信息化战争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的战争形态,它以机械化武器装备为载体,以信息化武器装备为主要作战手段。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对各类装备的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战争中,信息武器高技术局部战争是整体力量的对抗。要打赢这样的战争,不仅要夺取制空权、制海权,与此同时还要争取到信息优势,将各军兵种的各类武器装备的软件硬件有机融合起来,发挥整体优势。
基于军事物联网进行装备管理可以成倍提高装备的应用效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任务现场感知的精确化、敏捷化和智能化,成为装备的生命线。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物联网本身和军事装备的安全问题。即由多种装备、无线传感网和固定的军事指挥网络构成的装备监管体系涉及到装备认证、访问控制、物理安全、数据安全、系统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问题[11,12]。
2.1.1 身份鉴别
在军事应用中,身份鉴别既包括对用户身份的鉴别,也包括对军事装备的鉴别,基于条形码、二维码、物理卡、RFID标签等方式,具有确定装备“身份”与记录相关信息的功能,可用于装备管理。
2.1.2 访问控制
在军事应用环境中,对于核心区域、重要装备的管理依赖于严格的访问控制机制。例如对枪弹、军事机密等的保管必须采取双人双岗、24小时监控等措施。在机动性强、情况复杂的战地环境下,对重要装备和关键设备的管理除了防止外部非法用户的侵入外,还必须加强对内部人员非授权访问的管理。这需要将用户授权与身份认证相结合,建立符合部队管理和应用模式的访问控制策略。
2.1.3 物理安全
新型智能装备种类、型号、数量的增多与小微型装备的普及,易引发装备丢失问题。因此,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利用多种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装备及工作周边环境的温度、湿度、振动、噪声、光强、压力、物体移动、速度、方向等各物理量的变化,并依托GPS或北斗卫星定位模块对战地装备和人员进行实时精确定位,能够提高部队对周边环境、装备状态和位置感知的实时性、连续性和准确性。
2.1.4 数据安全
基于物联网采集监测区域周边装备的状态,会得到大量冗余甚至不可靠的数据,除采用过滤、融合手段进行数据清理外,还需进一步考虑数据存储、使用与传输中的安全问题。装备管理系统从各节点采集数据后,需要通过有线网络向上级单位发送,逐级汇总数据后进行分析与进一步上报。同时,由于装备数据涉及编号、类型、数量等机密信息,为防止窃听和篡改,保证数据完整性,需要采用加密手段对数据传输进行保护。
2.1.5 系统安全
同其他系统一样,军事物联网的安全目标也是网络的可用性、可控性以及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审查性等。但由于军事物联网组成的复杂性、分布的广泛性、形态的多样性和节点资源的有限性等特征,使得其比一般系统更容易受到侵扰,面临着略读、窃听、哄骗、克隆、破坏、干扰、屏蔽等更加严峻的安全问题。其安全形态表现为节点安全、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处理安全。
2.2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体系
针对上述军事物联网装备安全监管需求,提出野外移动环境中装备的安全监管体系如图1所示。该体系采用了五种对策以提高装备监管安全性。
2.2.1 加强身份鉴别
为装备配发“身份证”,即依托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出入野外移动环境中的关键装备都加装电子标签,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标签与装备绑定在一起,通过对标签进行扫描来完成装备身份鉴别。当装备出库时,利用RFID扫描仪可将装备的相关信息存入数据库,以供系统查询和核对;当装备入库时,扫描标签核销相关记录。装备进入野外战地环境后,利用手持扫描仪可随时检查装备的在位情况,实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2.2.2 严格访问控制
在野外移动环境下,“三铁一器”、视频监控等访问控制措施较难实施,可使用红外线监测、在位情况探测等技术手段代替。同时,建立基于角色的安全管理机制,装备管理部门通过角色配置,可限制用户只有对本级装备信息进行管理和查询的权限,保证装备信息访问和操作的安全性。另外,引入严格的审计制度,利用系统日志对所有用户的登录请求和活动进行记录,以支持后续的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
2.2.3 监测物理安全
为防止装备损坏、丢失等问题发生,可利用声、光、温度等传感器构成装备运行状态监测模块,随装备发放,实时监控装备是否正常工作,以便及时补充或更新故障装备[13]。同时可为装备安装GPS模块获得定位功能,通过GPS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准确定位,并将该定位信息存储到记录仪的存储器中,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转发到监控中心,以及时获知装备所在位置,防止装备丢失[14]。
2.2.4 保证数据安全
基于军事物联网建设装备安全管控体系,必须针对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应用等多个环节分别采用相关安全机制,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与可靠性。
(1)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符合国、军标的设备与技术防止采集节点假冒与略读;
(2)在数据处理阶段,采用科学的数据融合技术去除相似、冗余、不可靠的信息;
(3)对于数据的存储与传输,需要采用密码算法对关键数据实施加密,加强安全性;
(4)对于数据的安全应用,可通过对不同级别的管理应用人员进行严格的认证和授权措施来保证。
2.2.5 强化系统安全
为确保军事物联网应用的系统安全性,需要制定严格的、面向各级官兵的信息安全管控技术规范。由装备管理职责部门牵头,应用部门参与,成立部队内部统一管理的安全认证机构,制定针对不同级别、不同装备人员的严密的安全认证规范。对于所研发的基于军事物联网的应用系统必须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与验证,通过验证者方可获得装备许可证,防范由于研发和生产机构急于求成而产生的技术漏洞,造成安全隐患,危害装备管控系统本身及已有系统的安全[15]。
3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体系应用设计
基于军事物联网战地装备安全监管体系,提出了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由前指无线传感网络采集装备信息,通过军队内网实时传输到基指控制中心,使上级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装备的分布和使用情况,为军事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1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总体结构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由RFID标签集、特定传感器监控节点、通信与数据处理软件构成。系统结合无线射频(RFID)技术[16]、智能传感器网技术[17]和有线通信网络技术,可在野外恶劣条件下快速构建一个以无线自组网为末稍、以军事指挥内网为骨干的混合型军事物联网。系统通过监控节点协作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内特定装备对象的信息,实现重要装备自动注册、关键设备运行状态自动监测、前指装备定位、监控和报警等多种功能。来自多个前指的数据通过军事指挥网在基指汇集、加工和呈现,实现对战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整体结构如图2所示。
利用该系统,可解决移动环境下重要军事装备数据的安全监管问题,实现装备全时可控、可查。系统能满足部队以下装备管理业务需求:
(1)基于RFID电子标签技术实现装备出入前指战地环境的及时登记;
(2)利用多类传感器采集装备运行状态数据,实时传送给装备控制台;
(3)装备控制台实现监控数据的清洗过滤、融合处理、安全存储及预警报告等;
(4)利用部队内网将前指装备数据汇集至基指数据中心,实现装备的实时监控、统计查询和可视化管理;
(5)系统分级部署到总部、总队、支队,实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自动化管理。
3.2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功能层次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实现部队各级单位初始实力和新增实力装备信息的采集和存储、电子标签制作和分发、用户角色定义和权限分配、单位目录和装备目录树结构的建立及管理维护、装备实力统计、装备信息查询、基于手持式读写设备的实力核查核对、与装备调拨等相关的业务管理。系统以装备业务管理为核心,可分为表示层、业务层、数据访问层和物理层四层,系统功能层次如图3所示。
4 战地装备安全监管体系的应用构建
军事物联网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由前指装备监管控制台和基指装备监管中心控制台两部分构成。前指装备监管控制台实现战地环境下装备的安全管控,包含装备RFID电子标签管理子系统、环境监测子系统和智能分析子系统。基指装备监管中心主要实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自动化管理和实时监控。
4.1 军事物联网装备监管硬件平台的搭建
(1)用符合GJB7377.1军用标准的RFID标签、手持式和固定式RFID标签读写器作为装备认证管理设备;
(2)选用REB-3571LP GPS模块作为装备定位设备;
(3)选用CC2530 1A ZigBee无线模块以及温度、湿度、烟雾、声音等传感器作为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设备搭建战地装备监管系统的硬件平台。
4.2 前指装备监管控制台的实现
4.2.1 标签管理子系统
装备RFID标签管理子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标签管理子系统由RFID标签发行模块、RFID标签识别采集模块和RFID标签信息应用模块构成,三者之间互相联系,共同实现装备标签管理功能。RFID标签信息应用模块运行于前指监控控制台,是装备管理的核心,RFID标签发行模块是整个系统的前提,RFID标签识别采集模块是实现管理功能的基础和手段。系统通过手持设备(PDA)或固定读卡设备读取标签信息,通过串口(或网口)通信完成RFID标签数据的识别、采集和存储。
装备标签管理子系统对需要写入装备标签的装备信息进行定制、采集、保存,最后通过手持机或台式机写入标签,完成标签制作,并将标签的装备信息、发卡状态、发卡时间保存在装备标签制作信息表中。该子系统解决装备的身份认证问题。
4.2.2 环境监测子系统
该环境监测子系统实现对装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系统由若干传感器节点、具有无线接收功能的汇聚节点及一台计算机构成。无线传感器节点分布于需要监测的区域内(例如配备了多种重要装备的前指野战帐篷)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无线通信,汇聚节点接收与装备绑定在一起的传感器的数据并以有线方式将数据传送给计算机。无线传感器环境监测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
无线传感器节点由传感器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电源管理模块组成。
(1)传感器模块负责采集监视区域的信息并完成数据转换,采集的信息包含温度、湿度、光强度、声音和大气压力等;
(2)数据处理模块负责控制整个节点的处理操作、路由协议、同步定位、功耗管理及任务管理等;
(3)数据传输模块负责与其他节点或汇聚节点进行无线通信,交换控制消息和收发采集数据;
(4)节点电源采用微型纽扣电池以减小节点体积。
4.2.3 智能分析子系统
智能分析子系统接收传感网采集的应用环境中与装备相关的各种事件与温度、湿度、光强度、声音等参数,实时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并及时给出警告或适当的处置建议。装备监控数据智能分析子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该智能分析子系统包含数据存储统计、分析诊断、方案录入、告警感知4个模块,分别实现统计、分析、诊断、建议等多种功能。该系统为装备管理、环境监测及安全管理子系统提供数据接口,将其他子系统提交的重要数据存入数据存储库。
数据存储整合分析部分由数据库、数据融合算法及方案录入子模块组成,数据库部分除上文提及的数据存储库外还包含趋势库及异常事件处置方法库,其中数据存储库与趋势库在模块内建立联系。告警感知模块负责实时监听其他系统发现的事故告警,并接收诊断分析模块的处理结果。诊断分析模块在分析到事故发生后会借助趋势库的数据立即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异常事件处置方法库的协助下提供最合理的方案,经告警感知送至显示模块与管理人员进行交互。
4.3 基指装备监管中心控制台的实现
除了战地指挥部对当前战地装备可以进行实时智能监管外,依托现有的部队专用网络,上级部门或指挥部可以对下级部门或前指采集到的装备信息进行远程监管。通过将整个智能管控平台部署在总部、总队、支队相关业务部门,形成多级监测结构,实现便捷、高效、安全、智能的战地装备信息收集、处理和监管平台。基于军队内网的装备安全监管系统整体结构如图7所示。
前指装备监控数据通过部队专网上传到基指。由于战地装备相关的信息和参数属于部队作战的重要秘密信息,为了确保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需要设计适当的安全和认证协议,在网络传输时对核心数据进行加密保护。装备管理中心控制台是系统业务管理的核心,通过对装备器材的入库计划、分配调拨计划、维修计划、退役计划、报废计划和装备电子履历进行管理,实现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自动化管理。
5 结 语
构建安全监管体系及应用系统,能够实现装备全生命周期自动化管理,有效解决战地装备安全监控和管理问题。本文主要贡献包括如下几点:
(1)通过分析部队装备安全监管需求,提出了军事物联网战地装备安全监管体系,给出了针对身份鉴别、访问控制、物理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问题的对策。
(2)遵循上述安全监管体系,基于军事物联网给出了由前指装备监管控制台和基指装备监管中心控制台两部分构成的战地装备安全监管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案。
(3)该系统能够为部队各级指挥机构提供战地装备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状态信息,提高部队战斗力和指挥决策能力,准确把握战场态势,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
参考文献
[1]肖果平.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3(1):62-64,67.
[2]王扬,吕杰.我军武器装备管理思想研究综述[J].价值工程,2012,31(24):324-325.
[3]王自成,陈炳福.中美军装备管理比较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8(2):72-73,76.
[4]王建平,李庆全,刘艺,等.大容量IC卡在现役装备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8):68-69.
[5]吴启武,李广林.基于军事物联网的武器装备智能监管体系架构[J].物联网技术,2012,2(3):76-79.
[6]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 [R]. Geneva:ITU, 2005.
[7]陈海勇,朱诗兵,童菲.军事物联网理论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1,1(7):37-41.
[8]蒋源.物联网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3(4):63-65.
[9]尤春燕,朱桂斌,王炀.物联网及其军事应用研究[J].军事通信技术,2011(3):70-73.
[10]陈柳钦.物联网国内外发展动态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J].决策咨询,2010(5):15-25,32.
[11]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12]方滨兴.关于物联网的安全[J].信息通信技术,2010,4(6):4.
[13]张西红,周顺,陈立云.无线传感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14]鄂志东.军事卫星通信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应用[J].卫星与网络,2013(3):36-41.
中图分类号:F294文献标识码: A
一.监管平台设计背景
烟花爆竹是有近1400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在国家庆典和民间喜事等场合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发展,烟花爆竹具有更强的美学和实用价值。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出口国。产品销售遍及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30万吨左右,占全球生产量的90%,约占世界贸易量的80%。美国的Phantom,德国的WECO、FKW Kelle等著名烟花爆竹品牌的代工大部分由湖南浏阳的企业包揽,现在这些代工企业也开始自立门户,发展自己的中高端品牌。
我国烟花爆竹生产主要分布在湖南省浏阳、醴陵两市,江西省萍乡上栗、万载等市县和广西北海市,江苏建湖、浙江桐庐、河北安平等地也有少量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7600余家,批发企业3600多家,从业人员150多万人,主要分布于湖南、江西、江苏、广西等省(区),其中,以湖南、江西两省产量最高,合计超过2000万箱,占我国年产量的80%以上。目前,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已成为我国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烟花爆竹具有易燃和易爆等危险性,属于高危制造行业范围,在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存储过程中频繁出现重大安全事故。
表1 近几年发生的烟花爆竹安全事故
时间 地点 事故描述 发生阶段 伤亡情况
2010年12月17日 湖南省宁乡县 一辆满载烟花鞭炮原料的大型运输车辆发生爆炸。 运输过程 6人死亡、4人受伤
2011年1月15日 广西全州县 一辆载有大量烟花爆竹产品的大货车与另一辆货车发生追尾碰撞后,两车冲出路外,导致载有烟花爆竹的大货车起火燃爆。 运输过程 3人死亡
2010年8月16日 黑龙江省伊春市 华利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烟花爆竹爆炸事故。 生产过程 34人死亡、3人失踪、152人受伤
2010年1月1日 陕西省蒲城县 生产双响炮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 生产过程 9人死亡、8人受伤
2010年9月13日 广东省电白县水东镇蓝田坡 在一处废弃养猪场内村民非法生产爆竹发生爆炸。 生产过程 8人死亡、10人受伤
2011年1月19日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豫田花炮厂生产双响过程中,进行封口作业冲压纸片时引发爆炸。 生产过程 10人死亡、21人受伤
2011年3月2日 湖南永州市宁远县 莲花喜炮厂爆竹药物生产线(称、混、装药及药饼中转)发生爆炸。 生产过程 4人死亡,1人受伤
2012年6月17日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 隆发花炮厂爆竹封口工房发生燃爆事故。 生产过程 7人死亡、1人受伤
2012年6月18日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 东屯花炮厂发生爆炸事故。 生产过程 7人死亡、14人受伤
2012年10月13日 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国际博览会开幕市上燃放烟花时,烟花窜入杭州运河区域观众看台 燃放过程 151人受伤
2013年2月1日 河南三门峡市 一辆运输烟花爆竹的大货车行至连霍高速公路河南三门峡市渑池段义昌大桥时发生爆炸 运输过程 桥面垮塌,部分车辆和人员坠落桥下,9死11伤
为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监管,遏制烟花爆竹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管理监督机构颁布了多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公布施行以来,对全国烟花爆竹事故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在一些地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运输、燃放烟花爆竹等行为仍屡禁不止,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这说明我国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状况仍不乐观,这是因为烟花爆竹行业包含庞大的产业链,生产、经营、运输、贮存等过程具有覆盖面广、流动性强、不确定性大等特点,致使对烟花爆竹行业综合安全监管难度很大。所以,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辅助烟花爆竹行业的综合监管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对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倡导,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出台的《安全生产科技“十二五”规划》,危险品产业如何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面向物联网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生产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可以通过射频识别(RFID)、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烟花爆竹及其运输车辆等相关“物”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信息交互、监控和信息服务。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加强对烟花爆竹生产、存储、运输、经营过程的综合监管,从源头遏制非法生产烟花爆竹现象,促进烟花爆竹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和安全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和提高,促进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有效减少烟花爆竹事故,以达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最终目的。
二.建设目标
1)、加强危险品的全程监管,防范事故发生、发生事故后第一时间掌握各类信息及时做出应急方案,减少损失。
2)、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节约企业安全成本:使用电子标签封锁,有效降低人员现在检查的人力、交通、施封设备等的总成本,在运输量大的情况下将为企业节约可观的安全成本。
3)、杜绝货物运途中安全漏洞:电子标签封锁途中安全防范功能将最大程度上杜绝货物途中的安全隐患,使解封操作和途中报警等数据全部可永久保存,作为数据依据,出现事故时责任明晰,避免无法举证造成的企业损失;
4)、提高车辆调度管理水平:电子签封锁施封/解封等信息可与车辆调度、任务安排等系统相结合,为车辆承担任务中或任务已完成的实时状态提供可视化的管理途径,提高车辆调度管理水平,提高车辆人员等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
三.建设规模和内容
(1) 建设一个全面、一体化的危险品物流信息全程可视化监管平台,实现危险品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整条供应链管理.
(2) 建设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以烟花爆竹行业的监管与信息服务为目的,建设服务于烟花爆竹行业生产企业、物流企业、贸易企业及监管部门的烟花爆竹基础数据与实时动态数据中心。
(3) 完善相应的软硬件支撑环境。按照应用功能和数据管理需要,建设完善应用支撑系统、主机及存储系统、网络系统。
(4) 建设安全系统。按照国家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相关要求,以及本工程新建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对安全保障的要求,建设安全系统。
(5) 建设机房及配套工程。建设物流交通信息中心的监控中心和机房等配套设施,为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提供设备存放和人员工作场所
四.需求分析
4.1危化品运输现状
在当前的危险货物运输、交接、监控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传统铅封监管耗费较多人力,只能实现抽查放行
为有效地对货物运输车辆进行实时在途监控,保证车辆人员及危险货物的在途安全,现在通用的方法是在货物车厢门加上机械签封,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检查机械签封的外型是否完好来判断货物在途运输是否安全,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实用,但极易仿制和作弊,存在着极大的安全管理漏洞和风险。
2.运输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
由于现行方法采用“起运地货物车厢门加上机械签封,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检查机械签封的外型是否完好”来判断货物在途运输是否安全,造成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相关方面的政府机构、企业等无法实时了解到货物途中的情况,如箱门是否被打开过、是否被加装货物等等,甚至出现途中高价值货物被盗现象难以控制,导致了大量的企业资产的流失。
3.缺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危险品货物运输中,爆炸事故频频发生,死伤惨重。管理上的漏洞,政令不通,政府部门都处于信息孤岛,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无法更好地掌握危险品运输情况,造成监管不力。
4.2现有业务流程
首先,执法部门众多执法信息无法共享。公安、安监、海事、商检等执法机关都参与其中但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对各个监管部门提交的资料现在都是纸质材料,而且其中很多材料有都是重复的非常不环保。
其次,申请下来的诸如换证凭单、准运证等管理起来非常不便,没有合理可行的核销机制,导致现在很多车队一证多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再次,现在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的铅封技术含量低,防伪性能差极易被防止,照成货主的财物损失。
最关键的是运输过程不透明,车队无法实时掌握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对于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都没有办法进行预判或干预,事后也无法判断事故原因和追溯事故责任。
4.3功能需求分析
1.数据内容
面向物联网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涉及到的数据信息包含烟花爆竹信息、相关人员信息、车辆信息、企业信息以及事件信息等。如表2-1所示。
表2平台涉及数据信息内容
信息类型 内容
烟花爆竹信息 产品类别、产地、生产日期、防伪信息
人员信息 身份信息、培训情况、资格认证信息
车辆信息 车辆代码、车辆位置、装载量
企业信息 企业代码、生产信息、运输信息、燃放信息、仓储信息、销售信息
事件信息 烟花爆竹流向信息、检查信息
2.数据采集需求
平台建设所需的烟花爆竹数据、从业人员数据、运输车辆数据、行业企业数据以及事件数据是满足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烟花爆竹相关企业、以及消费者等不同类型用户应用需求的基础,也是实现烟花爆竹生产、存储和运输全过程动态监控与管理以及重大事故安全预警的根基。因此,应对以上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涉及到的数据资源实时采集,根据各类型用户对基础数据内容提出的需求,建立全省统一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数据中心,作为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基础性数据在各业务部门间进行共享。
3.数据存储需求
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监管与服务所需要的数据涉及多个业务单位所采集的数据,大量感知设备采集得到的海量感知数据对数据存储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对于海量数据存储较多情况下采用的方式包括本地存储、海存储和云端存储。针对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的特殊需求,面向物联网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跨区域实时智能监管与服务平台,针对原始感知数据采取本地存储/海存储方式提供给各类用户用于现场处理,而在无异常情况下的日常感知数据会通过互联网连接由云端存储方式进行数据保存,从而实现对数据的分布式存储,提高对海量存储数据查询速度和使用效率。
4.数据处理需求
从目前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现状基础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手持读写器、固定读写器、视频图像、智能车载终端等多种不同物联网信息采集技术获得的海量感知数据,缺乏实时、快速、准确地集成、分析、融合、挖掘等数据处理功能。因此,对于存储于烟花爆竹安全监管数据中心的动态实时感知数据,结合云计算技术对所有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实现多源感知数据的相互协同,生成科学的烟花爆竹行业安全监管决策指挥方案,提高烟花爆竹行业跨区域安全监管与服务能力。
五.建设方案
5.1建设目标
1、跟踪道路运输情况,实时掌握运输过程中的温度、压力、位置等信息。
2、规范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出口、运输、燃放等整个过程中的信息采集工作流程。
3、规范运输操作流程,确保货物安全,做好防火防盗工作。
4、规范从业单位个人的资质申请流程,并纳入无纸化管理。
5、加强烟花爆竹道路运输许可证的管理做到全自动的颁发作废管理。
6、加强烟花爆竹集装箱铅封的技术含量,做好高技术含量的防伪工作。
5.2总体架构
平台以RFID、GPS、GIS、无线数据网络等技术为基础,突破原有的应用模式,创新性进行整合和应用,在低成本、高效率、可靠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物流全程的实时安全监管新模式。平台有效解决了行业中运输、交接、结算等各环节的管理难点问题,解决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对监管不到位的忧虑,也解决了危险品运输企业、货主、收货人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透明性,既提高了运输企业的效率,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服务质量,降低管理成本和运输风险。
此平台的基础物理架构,采用同传统的通过GPS模式监管运输一致的模式,如下图所示:
上述示意图,采用这样的一个架构,使得新的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传统的监管模式,无需进行基础性的架构的改造,只需经过适当的应用层的改造,即可适用“新一代智能化危险品运输管理平台系统”。
“新一代智能化危险品运输管理平台系统”,实现危险品运输全过程管控,具体原理如下:
通过为每辆运输车辆或运载工具配备电子押运员设备,而在每个货物容器的箱门上安装电子封锁设备。容器箱门上安装的电子封锁设备,基于有源RFID电子标签,能够实时向电子押运员发送数据。运载工具上的电子押运设备形成电子封锁分布式控制信息终端,可实现与每次电子封识绑定的动态数据认证、数据录入、数据存储、实时监控数据传输等功能,电子押运员设备通过GPRS 网络与平台系统数据互通,建立覆盖运输全程、全线的数据监控网,实现了对整个危险品物流供应链进行的实时监控、统一管理。
平台将采集到的信息,如锁号、货物、行驶路线等信息,通过GPRS技术发送到电子押运员,并将数据写入到电子封锁;在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电子押运员设备实时采集电子封锁的状态、车辆行驶数据,并将发送到监控中心,实现对车辆、运输容器实时监控,实现随时随地了解车辆、货物等各种信息。
采用这种模式,货物的跟踪设备成本大幅降低,而作为信息控制终端的电子押运员,固定于运载工具上和一些重要货物交接节点,在经济条件下,避免了监控盲区,实现全程监控,形成信息闭环。
5.3应用系统
本项平台将为物流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危险品生产、销售、仓储、运输企业,以及交通部、公安局消防部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相关政府监管部门,提供运输货物、车辆、人员违反危险品运输规程的事件报警、安全防范以及突发事件的快速综合响应服务。该平台体系框架可抽象成一个集中管理式(运营)分层嵌套的系统模型。全局系统由一个运控管理中心和多个子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
在以上示图中,运管中心和这些子系统由一个或多个通道耦合起来。全局系统的功能是子系统和通信系统全体功能的总和。该平台以货物流转过程为跟踪主体,实时监控每个附加了RFID芯片的货物容器,包括出场、在途运动、换车(船,以及其他运输工具)、进场等各个物流环节。它的主要构建思想是利用RFID技术的识别、短距实时无线传输能力和适用于各种环境下的特性,结合现有的GPS定位技术、GIS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构造一个覆盖全国的多层次、多嵌套的提供危险品安全运输实时监控服务的平台。
该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
(1)运控管理部分
是对系统全局进行业务与工况的实时监控,为用户提供安装、入网注册、告警响应、数据存储与管理、用户服务、报告生成、费收等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控制中心。它是系统实施管理的中心节点。
(2) 平台应用部分
由若干区域和行业应用中心组成,根据多地域多用户的特定需求,根据区域管理的需要而设置的业务应用管理子中心。应用级子中心可根据其设置的用途分为地区业务应用中心和行业应用中心,地区业务应用中心是为方便该地区基本服务管理需要而设置的,主要用于平台提供的通用服务的实时监控与管理;行业应用中心是为满足行业用户特殊服务的管理需要而设置的,用于包括通用服务在内的行业增值服务与行业信息实时监控管理。
(3)服务响应部分
服务响应中心(SRC)组成的服务提供、指挥调度和车辆监管。
(4)通信处理部分
是由一个主TCHub处理中心和若干子TCHub处理中心组成的实现全系统基于GSM网络SMS/CSD/GPRS通信机制的实时服务数据采集、处理和分发。
(5)用户终端部分
包括电子押运员终端和固定用户终端两大类。电子押运员终端主要是指安装在用户车辆、船只等移动载体上,具有GPS定位、载体状态信息采集、遇险告警求援等功能的终端设备;固定用户终端常是指安装在固定地点,用于目标状态信息采集、回传,为管理部门提供实时远程监控服务信息的终端设备。
综上信息平台主要组成部分描述,系统主要功能示意图如下:
用户授权管理
该模块主要管理一些支撑信息系统正常运作的系统级功能模块,包括用户信息管理、角色信息管理、权限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系统日志管理等等。
基础数据公共模块
该模块包括基础代码管理和基础数据管理,维护系统常用代码、公共数据、数据字典等共有信息,并对系统涉及的单位、人员、车辆、设备等基础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备份。
电子商务应用模块
该模块包括在线准运证管理和在线货物跟踪,在线准运证管理提供电子商务用户进行在线的准运证申请以及相关部门的审批发放,及时便捷的进行网站式窗口服务。在线货物跟踪提供电子商务用户进行在线的货物跟踪,及时准确的了解自己货物的运输过程行程。
业务应用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监管所需要的功能如货物跟踪、准运证管理、运输过程监管、电子押运员跟踪、预警提示、综合报表等等以及动态监控过程中所需要设备的信息管理。
财务应用模块
该模块包括财务管理系统和商务结算系统,主要面向企业用户,提供用户查看自己在使用系统时所花费的GPRS流量费和短信通信费。
5.4数据管理方案
本平台系统数据主要包含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静态数据由车辆基础信息、人员基础信息、危险品物资基础信息、RFID卡号信息、GIS地理位置信息和GPS定位信息。动态数据由人、车、物和位置组成的动态过车记录组成。
车辆基础信息:车牌号码、车辆类型、使用年限等
物资基础信息:货物的名称、使用日期、种类、数量、特性等
RFID卡号信息:RFID卡号等
GIS地理位置信息:地理位置坐标、时间
GPS定位信息:经度、纬度、定位时间
RFID卡号由RFID读写器采集,GIS地理位置信息由GIS采集,GPS定位信息由GPS设备采集,上述设备采集的信息以有线方式或无线方式上传到后台数据中心。
人、车、物等基础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采集的人、车、物和位置等动态过车记录信息通过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接口上传到平台信息存储区,外界若访问动态过车信息,通过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相关数据的访问。
六.经济效益
(1)带动相关产业效能。
本平台的实施需要购置一大批传感器、电子元件和通信设备,将促进苏浙沪传感器供应商、通信模块供应商、电信运营商、中间件及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服务二次销售商的快速发展,在苏浙沪培养新的物联网设备制造企业,促进物联网产业链的搭建。同时,推动数据采集设备、监测传感器、数据安全传输设备国产化。
本工程将应用智能交通技术,将带动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相比于国外智能化和动态化的交通系统,我国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 通过平台实现对非法烟花爆竹生产的严厉打击,从而增加烟花爆竹正规产品的需求,进而带动烟花爆竹产业链上所有正规企业的发展,并且增加国家的税收收入。
(3) 平台建成的烟花爆竹物流交易平台可以有效地整合烟花爆竹供需信息及运输车辆信息,可以降低仓储企业的库存量,提高运输企业的运载效率,减少对物流交易撮合坐席的需求。从而降低物流交易过程中的库存成本、运输成本及人力成本。
(4) 平台投资方通过该平台汇集烟花爆竹行业的静态及动态信息,可以通过出售物流交易信息、出售(租赁)专用电子标签等监管设备的方式收回成本并获得收益。
七.社会效益
(1)平台的实施将实现公安、交通运输、安监等监管部门和企业间各个系统彼此之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在保持原各信息系统独立完整运行的前提下,本系统新产生的信息能充分为各部门所使用。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台建设和运行,使原有的单一封闭型管理模式变为开放型平台服务模式,使信息由单方面、单通道变为双向性、多通道的信息渠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烟花爆竹物流透明化、一体化运作。
(2)平台的建设将为烟花爆竹事故救援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为下一步建立健全“烟花爆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平台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研究烟花爆竹物流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其采用的关键技术及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应用到全国范围内的危险品智能监管服务。
(4) 促进物联网产业化发展
信息化应用是驱动产业发展的引擎,是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结合的纽带。本工程建设将促进传感器供应商、通信模块供应商、电信运营商、中间件及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服务提供商、服务二次销售商的快速发展.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矿山安全管理系统,将矿山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分析[5],然后将采集到的环境与设备的信息及时处理,实现矿山生产、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与管理,从而达到矿山安全管控智能化目的。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安全管理系统主要是由三个层面构成:采矿现场和重大危险源的感知系统层、信息传输层和智能处理应用层。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感官,主要利用RFID标签和读写器、M2M终端、传感器、GPS以及其他感知设备感知物理世界中发生的物理事件与采集各类数据,并通过通信模块将物理实体连接到网络层和应用层,它是实现物联网全面感知的关键;信息传输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和大脑,主要实现异构网络之间信息的可靠传递,包括局域网、延伸网、接入网和主干网,可以通过电信网、互联网、行业专用通信网络实现传输;智能处理应用层提供物联网和用户之间的接口,它与具体的现实场景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矿井环境监测及管理系统主要的功能模块为矿山资源监控运维平台、通风系统监测监控、视频监控、地压监测、系统管理、查询平台、统计分析平台和报表平台等。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矿井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由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地压监测和视频监控等4个部分构成。1)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矿井中通常含有很多有毒有害气体,其中需要监测的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一氧化碳(CO)、硫化氢(H2S)、二氧化硫(S02)、瓦斯气等,其中对H2S和S02的监测主要在深部中段。2)通风系统监测监控。对通风系统的监测监控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通风系统环境及其设备运行状态参数的监测,包括井下风速、温湿度、粉尘浓度的监测,主通风机的负压、电机温度、电流、电压监测,主通风机、局扇、辅扇的开停监测;二是对通风系统中主要设备的控制,如主通风机的开停控制、转速控制以及风机的自动轮换控制等。3)地压监测。为保证矿体开采过程的安全可靠,需对深部中段的地压实施监测。4)视频监控。井下视频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对井下重要区域的可视化直观监视以及对井下工作现场生产情况的图像记录,使值班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为事后分析事故或特定查询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
通过矿山安全管理平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实现智能矿业、数字矿山。本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实时性:矿山安全管理物联网能获取原始的采矿生产过程数据、生产安全信息,实现实时控制与管理;(2)可视化:通过安全管理平台,将生产安全管理有效数据可视化展现;(3)精准化:决策者通过对实时生产、安全信息数据的判断,实现精确化管理[6];(4)自动化:通过物联网功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自动反馈与实施,从而提高矿山生产效率。
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矿山信息化建设,尤其是提高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己成为矿山开采者的共识。然而,物联网技术在矿山开采行业方面的成功的案例还比较少,相应的技术研究也较少,概念上研究多,实际应用相对来说较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矿山开采安全管理系统的感知、传输和智能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希望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实现这样的系统,为矿山开采的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作者:时强 王国帅 单位:甘肃工程地质研究院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幼儿园;安全管理
幼儿园是一个充满童真和快乐的地方,但是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安全意识弱,自我保护能力差,天真好动,几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望,缺乏基本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幼儿园是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地方,加强对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是家长和老师们需要共同关注和面临的问题。基于此,引入物联网技术手段,构建网络化、信息化的全方位安全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效率。物联网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网络,广泛应用各种感知技术。利用RFID、传感器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等实时对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以及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将万事万物联系起来,实现现实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物联网在幼儿园安防系统中的应用包括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感应门禁控制系统、幼儿精确定位系统、身份识别安全接送系统。
1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对图像、语音的压缩技术与网络通信传输技术相结合,将远端的视频、语音信号数字化并传输到接收端,网络中的用户就可以通过操作终端对图像和声音进行浏览、播放和控制。该系统由前端、客户端和中心服务器三部分组成。系统前端的作用是实时采集现场的视频、音频、报警信号,并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压缩编码成数字信号,通过IP网络将信号传输到中心服务器,同时系统前端保留历史录像资料。中心服务器是整个平台服务的提供单元,可实现前端与客户端的连接、指令转发处理及系统信息处理等。客户端可支持多类型设备。幼儿园安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幼儿园安全防范控制,提高管理效率,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针对性。网络上任何一台与监控主机相连的客户终端都可进行远程监控,同时,监控信息联网后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实现实时掌握安全要点范围的动态情况和图像数据的保存及查询。
2感应门禁控制系统
为了防止非法人员入侵和幼儿走失,幼儿园需要在对外开放的门口处安装感应式门禁系统。门禁系统由主控单元和辅助单元组成。辅助单元通过外部接口与非接触式读卡器相连,主要用于与外界交换信息,如读卡器信息,门磁信息,报警信息等。而主控单元主要负责接收辅助单元感应到的信息并发出相应的指令控制门锁,实现门锁的开启与关闭。当人体靠近门时,非接触式读卡器通过搜索人体身上佩戴的卡片,鉴别该卡片是否具有合法的开门权限。当鉴权过程完成后,对于符合权限的持卡人,门锁将自动打开。门锁开启后自动计时,到设定的闭锁时间后,门锁关闭。在幼儿的接送时间,门锁的闭锁时间可配合接送系统另行设置。而对于不符合权限的持卡人,将其拒之门外并可进行语音提示。这个过程通过TCP/IP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仅需短短的几秒钟。管理者可以自由调整该系统来控制开门的范围,如仅当佩戴授权卡片的使用者在指定区域时门才会打开,而当有陌生人靠近门禁时可以发出语音提示。幼儿园可以自行给小朋友录制不同的语音,如“小朋友,你已越界,前方是大灰狼的家哦!”
3幼儿精确定位系统
该系统由RFID读写器、RFID射频标签、终端设备、系统软件和终端软件五部分构成,通过远距离、非接触式采集信息,在人员移动状态下实现目标精确跟踪。关键区域可以设定阈值,当人员数量超过阈值时,系统会发出疏散警报。该系统具有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等特征,可以实现对园内幼儿的精确定位,对幼儿的行动轨迹进行跟踪,实现对区域内的信号全覆盖,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实现报警求助,同时也可以实现与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联动,实时掌控幼儿的全面信息,构筑一道安全的防护网。
4身份识别安全接送系统
身份识别安全接送系统可以轻松避免幼儿被误抱或非法离园事故发生。该系统由智能终端和智能卡两部分组成。关于智能卡,一个幼儿可登记多个接送家长,这些家长的详细资料包括照片、与幼儿的关系等信息会被事先采集到智能卡数据库中。将智能终端放置在幼儿园门口,家长在接送幼儿时排队进出,依次通过智能终端在幼儿园门口进行刷卡验证,系统自动识别家长身份,并在终端机上显示详细信息。当验证通过时,系统会语音提示“验证成功”,即可正常接送幼儿,教师也可通过终端信息接送孩子。如果验证不成功,系统则会提示“验证失败”。所有验证成功的信息,系统将进行实时信息存档。
5结语
幼儿安全是大事,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将物联网技术有效运用到幼儿园的日常安全管理中,将从根本上遏制恶性事件的突发,真正实现“高高兴兴上学去,平平安安回家来”。
参考文献
煤矿安全监管有其特殊性,相当多一部分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研究人员、乃至安监部门都充分考虑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打造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此类研究包括如下三种:(1)基于某种技术来探讨如何构建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例如以NET技术为基础打造监管信息系统,以Web地理信息系统为架构设计监管信息系统。(2)研究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功能结构,例如将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分为日常监管、生产隐患治理、事故情况以及统计分析等多个不同模块。(3)结合煤矿生产作业现场来研究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应用。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方面表现出如下几个问题:(1)系统用户和目的不够清晰。煤矿安全监管通常涉及诸多实体,各个实体的目标、流程以及责任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系统所需数据以及功能设计也是迥异的。现有研究一般以煤矿为出发点,针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的并不多,但是在研究实践中经常发生混淆的问题。(2)对高层功能架构较为重视,但不够关注信息采集体系。信息输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系统运行的有效性,及时准确采集所需信息并精准传递是安全监管系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研究实践中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充分关注。(3)需要进一步研究信息管理模式。全国煤矿生产规模极为庞大,且煤矿生产具有连续性特点,安监部门需要面对巨量多样化的信息,如何存储并予以有效管理,进而加以分析和挖掘,确保安监部门及时察觉问题和危险,是设计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
2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
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安全监管信息系统中,其信息结构体系应符合国家、省、市、县四级安全监管层次。按照安全监管信息危险程度将其设置为四个等级,各等级监控都对应相应类型的数据。一般来说国家级监管仅仅以重大危险隐患为主,县级基层安监部门应对安全相关信息实施全面监管,并据此完善安全监察策略。各个层次面对的信息具有包含关系,也就是说越是底层所面对的信息越详细,涉及范围越小,但实时性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以物联网为基础打造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将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相结合,该数据管理模式具有分布集中式特点,包括两大层次,即国家级安监信息中心数据库、省级及以下云安全平台。考虑到煤矿安全信息种类繁杂、实时性较高以及层次复杂等特点,可考虑增加物联网云数据存储平台,利用无线网络或者互联网将煤矿安全信息传输至云安全平台服务器,后者按照预设安全管理模型实时计算存储数据,最终得出相应等级数据,对煤矿生产乃至工作面安全作业情况做出实时反映。
3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应解决的问题
在物联网的基础上,煤矿安全监管和信息管理模式因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迎来新的挑战:
3.1统一数据标准
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在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同时面向全国煤矿,所以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数据标准,确保各煤矿采集反馈的信息格式等标准一致,以便于安监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目标煤矿作业情况,也有利于展开横向对比。
3.2安全影响因素分级
安监层次不同,则关注目标信息的内容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越高层的安监往往对重大安全隐患信息越关注。因此,如何合理分级煤矿安全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安全形势和作业安全事故及时作出动态合理的调整,是该系统不断适应生产形势变化,加强安全监管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
3.3物联网技术面临稳定性以及经济性问题
虽然在当前诸多行业中都已经广泛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然而煤矿生产环境较为复杂,很容易干扰电磁信号,所以在应用实践中如何确保物联网技术的稳定性,合理有效地控制应用成本,是当前煤矿行业能否广泛应用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3.4调整安监信息管理部门职能
一般来说,安监部门包括办公室、规划室、安全健康监督室、政策法规室、应急救援办公室、安全监管业务部门以及人事部门等等,需要设置一个具有较高层次的信息管理部门。在物联网的支撑下,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成立高层次、独立性的国家级以及省级安监信息管理部门。这样一来,现有部门需要做出调整,相关管理流程以及考核内容也发生变化,而且这一变化存在从安监系统开始向其他矿业集团以及煤矿延伸的可能性。
4结语
在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过程中,以物联网为支撑的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满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以及信息甄选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建立煤矿安全监管信息管理系统有利于促进煤矿安全监管工作的发展,提高监管效率,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信息标准、安全因素分级、系统稳定性等多个关键性问题。
作者:刘文杰 单位:瓦斯灾害监控与应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
我国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码头数量在不断增加,港口危险化学品存储罐区及输运管线规模也在日益扩大,港口大量的危险化学品储罐和运输管线给港口区域带来的安全风险也与日俱增。2010年,大连市“7?6”中联油石油管道爆炸事故造成逾430 km2海面污染,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33亿元,事故救援费用为万元,事故清污费用为11.68亿元; 2013年,青岛市“11?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所属危险品仓库发生爆炸,造成165人遇难,已核定直接经济损失68.66亿元。可见,港口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危害大、影响面广、应急处理难度大等特点,给港口安全生产和监督管理工作带来非常严峻的考验,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港口危险货物安全管理规定》已明确规定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是港口危险化学品储罐和运输管线的安全监管部门。目前已有部分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开展相关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以加强对港口危险化学品信息的动态掌控,提升其对港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监管能力。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1)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仍以人员现场巡查监管为主,缺乏相应的监管设施设备,监管方式和手段落后,监管信息化水平低;管理部门缺乏对建立完备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思路和能力。[1]
(2)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数据资料的有效汇总,静态数据多,动态数据少;缺乏基于电子地图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的数据分析,缺少在通过信息系统开展应急指挥调度辅助决策方面的技术支撑。
(3)目前已建成的应急指挥系统在运行初期尚可使用,但由于缺少与日常安全监管业务工作的结合,“平战脱节”,导致应急指挥系统中数据库信息无法及时更新,当发生突发事故时,难以有效辅助决策。[2]
针对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基于“平战结合”思路,提出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建设方案,将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应急预案演练等工作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指挥调度等有机串联,通过整合数据资源,使数据资源“常用常新”,实现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信息化。
2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建设目标
(1)建立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建立港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码头、罐区、管线,以及安全、应急设备设施“三维可视化”电子分布图数据库。
(2)建立基于“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为便于直观分析,基于港口电子分布图对危险化学品罐区、管线等建立三维场景,从事故信息报警、事故地点,到周边现场分析、应急救援指挥,形成层级明晰、联动迅速、指挥有效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3)建立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立足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管理工作,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和备案、港口企业安全管理和标准化管理、港口安全评价备案、港口日常监督检查等信息的整合。[3]
为保障应用系统使用效果,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指挥场所,配置相应的远程监控设备、监管检测设备、现场取证设备、监管交通工具、应急通信工具等。
3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3.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根据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实际需求和系统的建设目标,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的整体架构设计如下:
(1)网络平台层。此部分是承载数据传输、交换的基础条件,一般依托政务外网等现有的网络实现信息的采集、整合、处理、分析和展现。网络平台层为数据资源层、业务应用层等在网络传输方面提供支撑服务。
(2)应急指挥中心。此部分包括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大厅、应急会商室、会议室、新闻室,以及应急指挥分中心应急会商室的装修设计(机房、机电系统等设计)。移动应急指挥平台是应急指挥调度平台的延伸和扩展。
(3)基础支撑系统层。此部分包括港口安全监管业务数据采集整合、视频数据整合、呼叫中心系统、二维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等。基础支撑系统层为应用系统的运行提供软、硬件支撑。
(4)数据资源层。此部分是在通过交换平台整合现有业务系统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采用统一的建设规范和数据交换标准,确保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传输、分析、管理和共享的整个流程在各系统间顺利交换,以实现知识管理和决策支持的目标。数据资源层为各类应用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5)综合应用层。此部分是在基础支撑系统层及数据资源层的基础之上,基于“平战结合”的思路,深入分析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工作需求,整合、设计和开发“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和“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
(6)信息层。此部分包括大屏幕、视频会议系统、显示终端、电话传真、手机、门户网站等,其中除门户网站和视频会议系统外,其余均主要为应急业务管理使用。
(7)应用接口层。此部分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接口,为上下级应急信息资源接入和共享提供数据基础和通信机制,也为将来与其他行业的各类外部应用(安监、公安、消防、环保等)进行数据共享打下扎实的基础。
3.2 应用系统功能设计
3.2.1 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地理信息系统
此系统主要实现对包括地面、建筑物(如辅助建筑、锅炉房、污水处理厂、配电所、消防泵站、办公楼、消防车库等)、储罐和管线、细节设施(如消防设施、仪器仪表等)、码头及其设备设施等整个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区域和地上地下设备设施建立精细的地理信息模型。此系统不仅可实现包括罐区、化工泊位、管线等重要设备设施的三维可视化,而且还可实现包括放大、缩小、旋转、平移等在内的外部环境交互式浏览功能,同时实现公共设施、消防设施内部精细化建模和交互式浏览功能。
3.2.2 基于“二维与三维联动”的港口危险化学品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此系统用于港口危险化学品突发事故处置决策,主要功能包括应急值守管理、应急资源管理、应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调度、应急信息、应急评估、事故案例管理和综合统计分析等。为体现“平战结合”的思路,用户可开展全程计算机模拟的应急演练演习及基于情景规划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危险化学品应急事故模拟演练,同时实现演练计划制订、演练场景搭建、演练过程控制和回放、演练效果评估和记录等功能。
3.2.3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管理系统
此系统主要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港口危险化学品企业基础信息、港口危险货物作业审批、人员持证情况、港口重大危险源备案、事故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备案、安全评价机构备案和综合统计分析等港口危险化学品日常安全监管业务功能。
3.3 应用系统数据库设计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数据库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与空间位置有关的数据,其主要用于描述港口及与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有关的地理位置和几何形状;第二类是与空间位置无关的数据(见表1)。
4 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在 大连港的应用
大连市港口与口岸局针对大连港实际业务情况,设计开发了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平台,平台应用情况及特点如下。
4.1 海量多元数据的三维可视化和高效展示
大连港港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平台采用自主研发的三维地理信息平台,可以高效支持海量三维场景数据加载及模型显示处理,具备分级加载、高效展示能力,同时能够叠加展示高分辨率影像图信息。大连大孤山区域三维模型、高分辨率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等一整套数据量在系统中可以流畅加载、漫游,并且可以与地理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兼容和共享,实现数据同源化处理。
4.3 以分类图、剖面图等方式展示管线数据动态
大连港范围内管线繁多,传统的地图展示无法直观了解管线的材质、管径、货种等信息。因此,按照原油、成品油等不同货种对管线进行分类,并在管线交汇等重要节点处以剖面图形式展现,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4.4 既定预案与随机触发并存的应急模拟演练
除可实现按传统的预案方式开展演习外,此系统还可以模拟各种突发状况。系统有观摩功能可为评估和教学提供场景演示,完善的评估功能对演练全过程进行记录和数据采集,且可以随时回放。整个演练过程完全基于三维场景模型进行,其中控制转向可对三维空间中的场景、设备、人物、事故表现等元素进行控制,从而使演练参与人员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模拟演练的内容和效果,实现演练过程的所见即所得,大幅度提升演练效果。
4.5 基于“互联网+”的港口安全监管
日常安全隐患排查和企业整改工作是港口危险化学品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采用“互联网+”思路,将日常安全检查工作从计算机端移植到手机等移动设备端,开发相应的安全监管软件,使现场检查人员可通过智能终端查询港口企业安全基础信息,下载安全检查记录表,在移动终端上记录检查结果。同时,通过蓝牙连接便携式打印机,可以进一步实现现场检查结果单的即刻打印,整个检查过程的全部信息可以自动同步至服务器端,方便后期统计和分析。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038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01
0 引 言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中明确提出:“建设覆盖各级民爆主管部门、民爆企业的行业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动态信息全程监测。建立民爆企业生产、流通全过程安全管控体系,实现对关键安全生产要素的闭环信息化管控,提升民爆行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因此,如何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实现民爆行业的“两化融合”,更好地提升民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这是摆在民爆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问题。
1 夯实信息基础设施,搭建高效通讯网络
信息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网络、硬件资源等基础设备、设施。企业根据信息化发展与应用的需要,应当建立企业级标准中心机房、配置专业企业级服务器、部署企业内部的VPN网络或SDH网络及建立数据统一存储管理平台等,夯实网络基础设施。
2 加快生产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两化水平
为提高民爆产品生产技术水平,确保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对传统包装炸药生产线进行全面技术改造,实现生产线连续化、自动化控制,为工业生产实现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在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中,应当选用了大量的安全可靠的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生产数据和各工序的反馈信号,经过安全型的PLC集中控制处理,将生产各环节的控制系统组成一个具有自我决策能力的工业互联网络,同时与“四超”信息动态监管、现场巡检和设备综合管理等系统集成,实现生产控制与信息化管理的高度集中。如产品捡装工序,可采用基于视觉系统的抓取机器人,实现对高速运动药卷的动态跟踪、方向定位,以便抓取机器人能够精准定位药卷位置,智能抓取药卷,极大地提高了捡装效率。
3 构建智能化监管平台,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
3.1 构建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生产场所安全监管
民爆行业属于高危行业,加强对生产过程的视频监管尤为重要。企业应构建起覆盖全生产厂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全部生产线、库房、厂区视频的远程实时监控。为了让海量的视频监控图像变成系统可识别、可跟踪、可管控的数据信息,企业还应加强对图像动态分析技术与现场安全管理的融合应用研究,通过对关键监控区域部署视频智能分析器,运用人体体型、运动位移等特征算法,实现了智能化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通过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的习惯性违章频率,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操作水平。
3.2 构建集团化参数监控系统,实现生产过程安全监管
民爆企业还应建立生产工艺、设备参数运行实时监控系统,对每条生产线生产工艺参数、核心设备参数运行数据,可以借助二维流程图的方式直观展示。通过阈值设定,实现参数自动报警提示,并与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匹配。通过参数监控系统的建设,实现了对生产过程工艺运行参数直观的、可视化的监管,有效地控制和降低了生产过程的风险,保障了生产过程的安全,同时采集的生产数据为大数据应用奠定基础。
3.3 构建可视化运输监管系统,实现流通过程安全监管
借助物联网技术,即在每件炸药箱上粘贴RFID标签,在产品下线、车间出门、入库门、出库门等处设置FRID读写器,RFID读写器数据实时更新至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对民爆物品信息从产品下线到出入库过程的动态监管,改变了传统手动扫描模式。同时在危险品运输车上安装基于GIS、GPS、3G、传感器、视频监控的车载终端,实现对车辆运行视频、行驶路径、责任人、行驶目的及运输货物等信息绑定,实时更新、追踪产品的生产量、库存量、销售量及物流过程。通过可视化运输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从产品下线到产品运输过程的可追溯、可追踪,有效地控制危险源,保障物流过程的安全。
3.4 拟建大数据基础分析系统,实现生产经营辅助决策
随着两化融合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数据与物质、能源一样,逐步成为企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数据的管理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3个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实现了少部分数据的分析,例如:对违章事件的趋势分析,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各单位在纠正习惯性违章的力度;对生产工艺参数的报警分析,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设备的稳定性,对设备管理部门的设备选型起到辅助作用等。
目前,大数据的利用是安全管理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企业应利用大数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如ERP)进行集成,使企业的生产控制和产供销、人财物等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生产过程自动控制、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企业经营分析与决策管理、安全监控管理等信息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4 结 语
民爆企业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安全监管的可视化、智能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对高危生产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应充分借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保障企业安全、快速、可持续发展。
近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食安委统一领导和食安办协调指导作用,统筹研究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食品安全工作。要全面落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守土有责”,监管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与、对自身负责,加快形成全社会共治格局,汇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2013,可谓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正式开局年。
监管打破“分段治水”
在我国,按照原有的监管体制,食品最初的种植养殖由农业部门管,加工生产归质监部门管,流通销售是工商部门管,餐饮单位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管,中间还涉及公安、商务、卫生等部门。
这种分段监管体制,原本是为了形成合力,但在各分段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缝隙”,存在着监管盲区。这种情况,被很多人称为“九龙治水”。九龙治水,水患难除。整合监管主体,减少监管环节,分清监管职责,建立无缝衔接的监管体制,成为强化监管的必然选择。
那么,如何理解监管体制的无缝衔接呢?“无缝衔接”,通俗地说,就是要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首先,将以前分散在各部门的监管职责整合起来,消除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之间的缝隙,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统一监管。其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监管部门,不留死角、没有空白。
新组建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统一监管职责,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种植养殖,卫生部负责食品安全标准和风险评估。这一系列的体制和机构改革,迈出了食品安全统一监管的关键一步。但是,要让改革之花结出硕果,还需要各级政府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细化改革措施,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目前,武汉食品安全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中涉及的职能调整、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划转基本到位,开始实行新的全链条食品监管模式。
武汉市打破食品安全监管“分段治水”格局,完整锁定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主体。农业部门负责种植养殖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督部门负责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等环节监管,两部门共同承担全链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这种新体制在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中尚属首例。整合以后,在食品加工、销售、餐饮任何环节发现问题,统一由食品药品监督局负责。整合后的食品药品监督局实行市、区分级管理。市局管标准,负责监督、指导、协调、督办,承担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技术监管责任。原直属市局的区分局整建制下放各区和功能区管理,由地方政府直管并对食品药品安全负总责。各区政府还将在街道(乡、镇)设置食品药品监督所,加强基层执法力量,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常态化。
新体制运行后,食品药品监督局工作量将成倍增加。该市将从质监、工商划转部分执法人员,充实食品药品监管力量。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数量将达到2000余人,是原有的两倍。
正如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所强调的,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核心是优化体制、整合职能、下沉管理、明晰责任。工作成败关键取决于人。
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
今年上半年,中央财政下拨2013年中央基建投资预算(拨款)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山西、内蒙古、重庆、四川等20个省(区、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让食品安全监管“智能化”,给食品安全架设牢不可破的防火墙仍是关键。
新大陆科技集团总裁王晶认为,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王晶表示,更重要的是,应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强食品安全的追溯监管。一是应当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工程与服务中心和食品企业信用平台,建立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服务体系。二是学习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实行源头追溯管理。
实践证明,大多数的食品安全都发生在种植、养殖和加工环节。同时,食品的源头生产环节相对时间较长,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监管,找到问题。因而,食品安全的监管环节应该尽量往前移,抓住主要矛盾,要在源头上下工夫。建议全面开展农业食品溯源工作,应做到食品从田间、农场到超市都有安全信息和生产信息可即时追查。
物联网技术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将实现食品的全程可追溯。我国政府也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建设试点。对于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在记者看来,质量追溯任重道远,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上的场景,就是电梯物联网技术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实际应用。
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处长李亮华介绍,目前在北京市东城区,有2013部电梯已经试点“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至“十二五”末期,全市的电梯都有望纳入物联网监控平台。
电梯安全 引发思考
2011年7月5日,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站一上行扶梯发生设备溜梯故障,造成1人死亡、3人重伤、27人轻伤。事故发生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起事故也给北京的电梯安全运行敲响了一记警钟。
“北京市电梯行业有着自己的特点。电梯事故稳中有降,但仍然是防范的重点。”李亮华介绍说,首先是数量多、增速快,截至2013年5月底,全市电梯已达15.2万台,“已经超过了美国纽约的电梯数量,居世界城市第二位,并且还在以每年1万多台的数量增加。预计到2020年,全市电梯将达到20万台。”但是与全国相比,北京市电梯整体安全状况还相对平稳。
另外,电梯故障频发,社会关注度高,投诉占比也较高。据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统计,电梯投诉举报已占到北京市类特种设备投诉量的86%。
因此,北京市电梯安全监管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电梯安全环节链条长、安全责任分散。”以一个居民楼为例,电梯的使用单位、物业、电梯制造商、维保单位都对楼内的电梯负有安全责任,但是各自的责任又不明确。
老旧电梯占比不断攀升。李亮华列举了一组数字,截至2013年4月,北京市“10岁”以上的电梯已达3万2577部,占全市电梯总量的23%。
李亮华分析说,当前电梯安全工作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渠道不畅,导致电梯发生故障时难以使用专项维修资金进行维修,安全隐患无法及时消除。二是电梯零部件质量参差不齐,市场供应混乱。由于原厂配件价格较高,不少维保单位为降低成本而选择劣质配件,导致电梯部件频繁维修,使用寿命缩短。三是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单位数量多、规模小,安全管理水平和组织化水平低,企业诚信机制不健全,低价恶性竞争等问题突出,均难以保证电梯的质量。
除市场机制外,李亮华还提到,目前我国电梯行业法规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例如最为关键的电梯报废制度,目前我们并没有出台。”为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牵头单位,出台了一部地方标准——《电梯主要部件判废技术要求》,并已于2013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的制定,不仅改变了电梯部件报废无据可依的现状,而且还将大大推动全市老旧电梯的更新改造进程。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梯数量快速增加,但承担电梯设备检验任务的人员数量却严重不足。“电梯检验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系统的培训,这就使得检验工作量大与专业人员数量匮乏的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李亮华表示,“物联网技术,是未来电梯安全监管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思路,是用新技术提升安全工作效能,从而达到科技创安、智慧监管。”
智慧监管 智能感知
北京电梯物联网技术,是在电梯控制系统增加数据接口板,采用直接读取电梯主板协议的方式获取电梯控制系统输出数据,辅以部分传感器信息,实现对于电梯运行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应用。
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将物联网优先应用于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实现城市运行智能感知。2010年,电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项目被列入《北京市市级国家行政机关2010年度创新创优项目汇编》;2011年,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平台物联网应用被列入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13个应用示范工程之一;2012年,该项目被列为北京市2012年为群众办理的35项重要实事之一。
李亮华告诉记者,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搭建市区两级电梯信息检测平台,实行对电梯的全面监测,包括安全信息的收集、监控,对电梯故障事故进行预报预警、分级响应和应急处理。
2012年,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在东城区开展了电梯物联网的试点工作。
“比如某写字楼的一部电梯发生卡门故障,以往被困人员会通过电话向维保单位求救,但维保单位可能距事故现场较远,救援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被困人员在焦虑的心态下,可能会采取不恰当的自救方式,反而给救援带来不利影响。”李亮华举例说,“如果采用电梯物联网技术,电梯的运行情况可以被实时监测。发生故障时,整个物联网监管系统会自己判断故障,并立即启动分级响应救援机制。故障发生后,电梯维保人员、使用单位安全管理人员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或网络收到电梯故障消息,消息已经注明故障类型。如果维保人员在半小时内没有到达现场,电梯属地安全监察机构,将收到报警短消息。若被困人员在2h内还未得到解救,平台系统将自动向上一级主管部门传输数据进行报警。”
“概括来说,电梯物联网系统有五大功能。”李亮华介绍说,一是对电梯基础数据和动态运行数据实时监测、采集,为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实现电梯故障、事故的第一时间报警。发生故障后,维保单位和使用单位第一时间响应,30min内到达现场;超过30min的,将逐级启动区、市级应急机制。三是实现电梯故障的统计分析,落实各方责任。四是以电梯故障分析为基础,进行电梯风险评估,实现分级分类监管,如:对某一品牌、某一关键部件,在某一时刻的质量状况进行分析,给出预测结论。五是科技惠民,能够通过该系统向公众公布应急信息,或者进行重大事件的预警。
困难重重 逐项突破
从电梯物联网项目立项至今,已有两年多时间,李亮华坦言,在这两年中,他们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每一步都走得很难,但是每一步都踏踏实实。
“首先是物联网技术前端的问题。该技术需要在电梯内安装一个数据采集设备,也就是一个类似黑匣子的设备。这个工作看起来简单,但是却花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去协调沟通。”李亮华告诉记者,这需要电梯制造商的配合与支持,以及技术集成开发。
“其次是网络问题。”李亮华介绍说,物联网的应用,离不开互联网,如果要在电梯上实现物联网监管,则必须有网络信号覆盖。但是目前根据试点情况,发现有的电梯内信号不稳定,“这也需要我们和一些通信商协调,争取建立电梯内的网络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