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实践教学的特点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2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践教学的特点,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践教学的特点

篇1

1 艺术院系学生的特点分析

在艺术院系担任外语教学的教师,都有过类似的感受,那就是与一般院系的学生相比,艺术院系的学生有着更鲜明的个性。在一般院系行得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于这些学生就不太适合。要让他们学好英语,并能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有目标的交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要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就必须了解外语学习者、了解影响学习者学习外语的因素,并针对学习者的自身特点在教学环节和步骤上进行调整。艺术院系的学生除了具有大学生普遍的情绪、心理、技能、知识结构与行为倾向外,他们还具有艺术院系专业学生特殊的共性。总结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艺术院系学生具有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不喜欢呆板固定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如:释意、例句、诵读文章,通常无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专业课程与外语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艺术创作过程通常有时间的连续性,前期构思、收集素材、反复修改、后期制作等往往需要几天、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一蹴而就。而外语学习的特点是持之以恒,每天坚持学习,如果不能将零星的时间合理调配好进行学习,学习者通常由于没有成就感,而放弃了对外语的学习。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虽然学习艺术的学生有崇尚个性,我行我素的特点,但在校园集体生活的环境里,仍免不了受集体不注重外语学习的大氛围的影响。很难想象,在一个普遍对外语学习热情不高的环境下,能有人持之以恒地“孤军奋战”学习外语。自制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往往在考试前,才选择“突击性”的英语学习方式。这些特点中,大多数不利于外语教学。由此造成的艰难教学局面也是外语教师必须面对的。而这些特点也正是影响艺术院系学生学习外语的症结所在。因此,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实际水平、学习现状对教学方法做出适当调整。

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根据艺术类大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方法、习惯和不同的课程内容,可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视听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等。根据实践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展个性化教学,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现代外语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外语教学朝着个性化的、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这符合艺术类大学生喜欢宽松随意的学习环境,而且现代教学手段克服了以往缺少语言环境的弊端, 提供了地道的外语材料,标准的语音、语调以及各种现场真实的语言场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适合艺术类学生感性、喜欢创新的特点,容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注重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多样性,更能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3 考评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外语学习更多的是注重语言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考试方式多种多样:考试与考查相结合;把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的考核结合起来;把论文写作、专业阅读、翻译等科目的考评结合起来,有些科目还可提交论文,例如翻译、阅读和写作,把学校考评、学生自我考评和学生间的考评结合起来,以便教师及时了解课程设计、教材使用、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英语学习是艺术类大学生的弱项,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提高。对于学生在考评中的不足和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人性化的评价,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4 教师自身的深化提高

构建立体化教学模式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外语教师的素质问题。外语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不断决策的过程,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决定着立体化教学模式构建成败的关键。立体化教学模式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外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既懂得现代外语学习理论、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育心理学、艺术类学科知识、课程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还要有教学能力,也就是要有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因此要有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的能力;教师要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外语立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外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而且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构建立体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个性化教学,才能达到外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才能利用教育国际化大背景资源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建红.多元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 迟延萍,朱晓艳.论现代外语教学新趋势:语言与内容融合教学[J].前沿, 2010(14):187-190.

[3] 周海燕.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风格个案研究[ J]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4] 董焕玲. 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思考[ J] . 中国音乐, 2013(2).

篇2

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也在逐渐的显露出来,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体,因此,教学活动的成果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使得我国的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将简要分析一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分析

(一)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和直观。传统的课堂只能提供静态的文字和图片,即使有教师的讲解,学生也无法直观的了解所学习的内容,无论教师怎样努力的讲解,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只能停留在想象的阶段,因此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人的认知是有一定的选择性,客观存在的事物多种多样,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总是选择其中的少数,作为直觉对象,并且能够从大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他们作出反应。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这样一个选择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教师的粉笔和讲解,很难使学生把知识从抽象的大背景中分离出来。而多媒体技术,就能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赋予具体的表达方式,把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学概念,物理化学上的宏观实体和微观粒子结构,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和声音,进行具体和直观的描述,加上鲜艳的颜色、动听的声音,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化起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开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知识,这是常规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信息容量扩大,课时容量扩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扩大了传统课堂的容量,它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丰富的内容用直观的图形和影响表达出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表达同一个内容,这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微观和宏观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抽象和具体之间进行交替,能够彻底将知识进行分解并传递,化繁琐为简单,减少信息在学生大脑中的加工和转换时间,缩短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无法进行信息的大量扩充,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授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接受比传统课堂多很多的信息,利用所节省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同时,多媒体技术中包含了很多书本上不具备的知识,在对书本知识进行丰富和补充的同时,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整个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和完整,有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更加符合新时期信息型综合素质人才的标准。

(三)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上课之前教师己经做好了各种与上课内容相关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就省去了大量书写板书的时间,把节省的时间用来演示不同的课件,这为教师的讲课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有利于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把文字,图片和声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直观,形象地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前教学模式所提倡的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清楚的展示出各种真实的事件,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学生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出判断,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一)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多媒体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它不可能脱离传统教学而独立存在,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程的编制时,要正确处理其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有时很简单的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并不比幻灯片的效率差,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记录和思考时间,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点进行记忆,课时是有限的,要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就要把多媒体和传统板书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篇3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纽带,还充当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角色。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传统的教学内容与形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实践发表个人看法。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标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和一节课成功与否的行为起点,教学目标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这一节课的成败与课程目标的达成。如今小学语文新课程强调的重点不同于以往,教学目标具有整合性,不像从前每个目标是孤立存在的,之间没有相互关联。这主要表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组合、过程与方法的有机组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组合。不难发现,通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教师要兼顾每个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深刻理解作者的深意,同时记住作者心目中美好等的形象。

(2)教学内容开放性。美国教育家说过:“一个人要成为优秀的教师,那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向前看的人,一个进步并且富有新思想的人。”开放性语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教学思想的开放。新课程理念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开放性的胸怀。如今的时代不比从前,即便是小学生,铺天盖地的信息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所以,在讲授语文课的时候,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了。以语文课为信息之源向外延伸,尽可能多地引进与之相关联的信息,展开立体式教学,以此来强化学习,但是中心必须是课文本身,最后才能把课文吃透,让学生得到知识。

(3)教学方式互动性。教学方式互动,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施最大的变化体现在课堂上,从前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不见了,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清新的气息,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从前那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气氛活跃,热烈而不喧闹,争辩而又温馨,师生间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和补充,教师没有了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彼此间交流着情感、体验和观念,最后达成共识,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

(4)教学过程活动性。新课程教学理念倡导学生参与进课程中来,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应如此,因为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仅仅是一味、死板地讲课,就不能培养他们对语文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让学生参与进课文中来,融会贯通,就能够更好地让他们掌握知识。

二、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方法

(1)注重积累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语文成绩,要通过对平时知识的积累来实现的。因此,语文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能巩固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语文教师应在阐述文章内容的同时,渗透关于说明文的写作特点,并引导学生注重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

(2)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生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各种需要的情绪表现。新授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我也从多年的小学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关爱是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正确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有效措施,要获得教学成功,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是外因条件,学生就是内因根据,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

(3)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的教学模式给语文教学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也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感人场面,从而促使学生切实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注重加强横向思维训练。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思维的深度发展,忽视思维的横向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大家慢慢认识到了横向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多种解题策略屡见课堂,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变宽了,大脑变灵活了,创新的积累也就深厚了。就老教材而言,涉及对横向思维的训练是比较少的,对课堂中的重点问题,我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还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多方法解决问题,想方设法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这样的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大有裨益。

总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参考文献:

篇4

张家界旅游学校创办于1983年,是湖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旅游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学校一直把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和宗旨。为了实现这个办学目标,学校结合学情、校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在重视专业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将实践性教学纳入了学校专业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所谓实践性教学就是在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紧紧抓住专业应用性的特点,突出应用特色,强化实践性环节,将理论学习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以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的各种现场教学和专业实习活动。

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是相对于学校的理论教学而言的,与理论教学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是传授专业技能,是通过合理结构配置呈现的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而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理论知识和思维逻辑,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授课。此外,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方面也表现出与理论知识教学的很多不同点,种种区别使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加快,实践性教学已经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一环。为了使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符合新时期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笔者认为在实践性教学中只有透彻研究这些特点,并在了解该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探寻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实效。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教学目的的明确性

职业教育中采用的实践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中的基础知识教育,也不是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而是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从对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转向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所以实践性教学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训练,是具有明确的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范围甚至明确的就业岗位的教学。为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在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以应用性为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为旅游行业培养所需的导游、旅行社计调与旅行社管理、外联、景区景点讲解员等相关人才。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相对应的管理知识,如上、下、平行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财务报表能力等。

2.教学计划的系统性

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生活实践,不是单个的行动和事件,是一个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人员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是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即是一种系统性的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是系统有序的,要符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积累和深化、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因此要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学校应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方案,每个方案都要明确的实践教学的设备、场地、资金规划、师资、期限、过程等,体现出各阶段的培养计划,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实践教学目标必须与社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总体要求一致,要分阶段、有层次、有梯度地来指导整个实践教学活动,优化和完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一年级时让学生学习、了解了旅游概论、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基本理论课程的内容后要有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在旅行社、景区参观、见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各个部门业务分工及合作的框架;二年级通过案例教学、实操等手段,使学生掌握实操的技能;三年级考取专业技能证后到相关企业实习,进一步掌握旅行社、酒店的服务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形式的直观性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贯彻实践性教学的直观性,可以使学生获得真实、具体、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认知,了解、熟悉技术的操作要领,突破时空和思维模式的限制,使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抽象知识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的感知、理解和掌握技术规范创造条件,增强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技能培养的效率。例如,讲授“地陪导游中首次沿途导游”时,笔者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学生清晰地看到了沿途导游的全过程;同时,教师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能很直观地明确沿途导游的内容及要领。

4.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环境与其他教学不同,需要的是一种真实的或仿真的情景,需要的是可操作的实际设备,所使用的设备未必能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所组织的活动未必能在教室这个固定的空间内展开,所使用的素材未必能在教室等特定的空间内获得,所培养的能力未必能在师生单向交流中形成。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在教室内进行情景模拟外,应把学生带到旅行社学习不同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技能,此外还要让学生走进景区(景点),融入到现场导游的具体环境中去。因此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必须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

5.教学内容的动态性

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基于人类知识的积淀,而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源于当代的职业世界,是对职业世界中技能的归纳和整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专业知识的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许多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思想逐步应用于专业管理领域,专业管理教学应及时追踪新技术、新装备的发展进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由于旅游服务与酒店管理的教学实践是开放的体系,必须同外界尤其是旅行社、旅游景点景区发生信息的交换,因此实践性教学也应有一个动态更新机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广泛地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职责和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求,并根据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对人才的要求来调整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实际所需的人才类型来培养学生,落实具体的课程,强化教学“应用能力”。其教学内容与职业需要必须尽可能的保持同步,至少不能落后于社会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必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使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

6.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重在培养人的智力水平,增加人的知识总量,但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照搬普通教育中的方法。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学习内容的特殊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应变能力,以适应旅游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分组讨论法、团队合作法、案列分析法等

通过与时俱进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吸引开放性教育条件下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既受到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又受到素质教育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7.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像理论教学考核那样单一和客观,带有主观性和主体的自主性的特点。因为实践性教学活动完成情况的考核标准以文字说明为主,除完成的字数、完成的时间是类似量化的指标外,基本上是定性指标及原则性说明,任课教师或指导教师对考核标准的文意理解必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而开放教育下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完成需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但开放教育下的学生质量差异较大,而且整体水平不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很难靠自主性保证实践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的教学质量。这种主观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导致评价的多元性,从主体视角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由学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学生家长、职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从过程角度来看,实践教学评价可以包括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从评价内容看,实践教学除了技能评价外,还有知识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等。 但无论是谁评价,评价内容是什么,总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对学生实践活进行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实施方式

实践性教学是传统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不断进行探索,采用了实训、见习、案例教学、毕业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等方法,从技能初步形成、技能操作实训到技能强化等分层次、分阶段逐步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将知识技能与工作岗位结合起来,突出操作,重视合作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适用人才。

1.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技能形成性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技能学习从无到有的成长过程的实践教学形式。作为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对所学的专业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和了解,组织好校内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技能操作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按照技能学习的发展顺序和规律,可以分为感知认同实践和仿真模拟操作实践等方式。

1.1感同认知实践教学。所谓感同认知实践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利用感官了解职业工作的过程、企业的环境、设备的形态以及职业发展的空间等。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从各方面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并产生喜好等认同感,为以后的学习和教学打好基础。感同认知实践的方式主要有参观、调查、访问、演讲等,这些方式可以集中组织,也可以分散进行;实践的地点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让学生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内各大旅行社看一看各旅游部门的工作流程,或让学生分批跟团了解导游员的工作实况。或通过演讲、班会等形式强化他们对所学专业的感受,增强专业意识,激发专业热情。

1.2案例教学。在《导游实务》、《旅游法规》等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我校专业课教师都非常重视案例的教学,收集了许多的案例进行补充教学。一般采用如下过程进行案例教学:①课前布置案例内容,由学生自主分析或互相讨论;②课堂指定学生重点发言,并进行全班讨论;③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课后要求学生书面归纳。

1.3仿真模拟。这是技能的初步形成阶段,是按照职业世界的真实情况、构造,尽量模仿真实的工作环境,体现旅游服务业的原始原貌,营造职业工作的气氛,通过教师的示范、影像教材的演示等让学生了解、掌握技能操作的顺序、动作标准和注意事项等,学生经过模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了解相关设备、工具的性能、使用方法等。

这个阶段往往是学习新技能的基础阶段,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以理论为基础,重点突出实践操作,一步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以上实践性教学以在学校内部开展为主。

2.技能强化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学生在理解、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后,需要开始强化这些技能,并通过教学项目等不断综合单项技能,以达到熟练再现技能的程度。强化的方式主要有实训、见习和技能竞赛等。

2.1实训。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中职学生理论实践结合的重要途径,实训是为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而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实训目前是我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占相当大的比列,实训的时间一般在学习专业课之后,是在一定理论和技能基础上进行的,实训的内容不是仿真模拟操作实践教学期间的单项动作训练,而是单项能力、甚至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因此,实训教学中经常采用项目教学等具有复合型的教学方式,实训的地点随所需条件而定,校内有实训基地等条件的可在校内展开,也可依靠企业资源展开。

2.2见习。见习是实践教学的补充形式。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采取招标的形式与旅行社联系,由中标的旅行社派出精干的导游员组织学生到岳阳楼、衡山、韶山等湖南经典旅游线进行实地教学活动,这些带队的导游员既是学生的导游工作者,更是学生的“师傅”。从这些导游员身上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他们的导游工作能力,还有他们的应变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从课堂、学校走出来,开阔视野、增长实践知识与技能。

2.3技能竞赛。技能竞赛是实践教学的促进形式,有利于提高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因此,应定期举办或参加全国、省、市、校级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竞赛,将其制度化、固定化。需要注意的是,技能竞赛应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却不能用技能竞赛完全代替系统、全面的专业教学,毕竟技能竞赛前的强化训练不可能面对所有的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技能竞赛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用于指导以后的实践性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3.技能整合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

这是综合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检验性实践,进一步完善技能,并不断获得工作经验的教学方式。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3.1校外实习。以毕业实习这种方式为主,这是学习期间的最后阶段,是中职教学中必有的实践教学形式。学习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的特性,包含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方法策略及社会能力等。学生兼有学习者和工作人员的双重身份,还可领取一定的劳动报酬。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复杂的难题,进行创造性实践,由此达到最高级别的的实践,因此这种教学实践教学具有最终性特性,是职业教育整体培养目标的综合反应。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必须重视校外实习。在校外实习首先要和相关的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所谓“双元制”教学是一种国家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这种“双元制”模式重视能力培养,针对性较强,能充分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在这种制度保证下,企业不仅会制订完善的培训规划,促进专业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培养,而且能提供充足的培训经费,使教学有足够的物质保证。不过当前由于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使得学生的毕业实习变成了就业实习,这样做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的,因为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只是初步具备了基本的导游专业技能,学生必须要在实际工作中去锻炼、提高并积累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生不能始终在单一的岗位上实习,必须要有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一方面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3.2社会实践。这是指导学生在社会中从事的一项实践活动,常以3-5人为一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布置相关任务,目的是增强学生对实践活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上这些实践教学形式是循序渐进、互相补充的,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是由简单技能的组合逐步形成复杂的技能,有一个熟能生巧的发展过程,只有熟练掌握了单项技能才能学习复杂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给学生充分反复操练的机会,即结合专业特点,不断的强化操作训练,在最后阶段整合实践经验,联接所学技能,形成较完整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33.

[2]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初探[z].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22.

篇5

所谓学生视角,简言之,即站在学生的认知角度观察事物、看待问题。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应表现为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学生学习心理、认知特点出发,定位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推进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起始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

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换句话说,一节课的教学预设,连学生的学习基础都不太清楚,那么体现学生视角便是一句空话。唯有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预设,才有可能做到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准确,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恰当,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合理,教学活动的推进上有序,教师才能对“什么时候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什么时候需要给学生以帮助”等问题做到了然于胸。

2.学习过程体现学生的独立精神

我们知道,一节课虽然由不同的教学环节组成,但终究是学生对某一个知识内容学习的过程。因此,保证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独立精神,是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特质。也就是说,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始终需要明确自己首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然后是“合作者”,最后才是“帮助者”。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一般在材料提供、问题引出以及活动推进时,介入得多一些,而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应尽可能退后,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教师应始终牢记,保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精神,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3.学习环境保有生生交流的平台

课堂教学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环境建设,其次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生态建设,而学生视角的课堂不单单着眼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它同样关注学生群体的学习活动。因此,课堂上生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是课堂生态环境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学生智慧生长、情智发展必不可少的过程。笔者认为,生生交流渠道通畅也应该是学生视角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基于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实践要点

下面笔者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从学习起点的发掘、学习过程中独立精神的维护以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三个方面,对构建学生视角的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

1.把握适切的学习起点

正如前文所述,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体现学生视角课堂教学实践的根本。那么,实践中教师通过怎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以下介绍两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1)课前微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所谓微调查,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调查研究而言的。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微调查的调查范围较小,调查手段简便易行,调查材料简洁,数据分析简单及时,突出实用性。课前进行微调查,操作时一般需要围绕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相关问题,采用简易的问卷或小型的访谈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者掌握状况,以帮助教师在课前预设时设定恰当的学习目标。

如笔者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的认识”一课时,就是在采用课前微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后设定教学起点的。

调查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全班学生进行问卷测试,内容为“计算8道加法式题:1+4、2+3、4+1、3+2、6+3、4+5、5+3、3+7”。第二部分,随机选取一个大组学生(11人)访谈两个问题:问题①,果树上原来有3只小鸟,又飞来2只,现在果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请学生口头列出算式;问题②,请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举例说明。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了解到一年级学生对“加法”的认识基础是:能够进行10以内的加法运算,但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及价值的认识尚未建立。于是,教学重点设定为:帮助学生在经历加法运算模型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教学进程设定为两个层次:前半节课重点引导学生从“境”到“式”,经历加法模型的产生与提炼过程;后半节课则重点关注从“式”到“境”,体验加法模型的应用与解构过程,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运算意义提供更多的帮助。

(2)课始重尝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组织合理的学习进程

所谓尝试,即先试着做一做,然后再讨论。了解与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除了采用课前调查的方式之外,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在一节课的前5分钟设计一个组织学生尝试的环节来完成。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这个内容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

首先通过媒体逐个呈现三组图形,每组图形在屏幕上出现5秒后消失,随即请学生说说刚才屏幕上出现的是怎样的一组图形。三组图形中,前面两组图形是按重复排列规律排列的,第三组则不按规律排列(如下图)。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活动后,请学生围绕“记忆的难易”,谈感受、说体会、找原因,最终得出结论: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两组图形容易记,没有按规律排列的那组图形不容易记。

接着便组织学生尝试。问题: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记起来容易,那你能不能画一组有这样的排列规律的图形呢?试试看吧。

没有研究规律的特征,只是凭着游戏活动中学生的自主观察与体会进行创作,这本身便是一个尝试的过程。实际教学中,因为有了学生的尝试,后续的学习材料也便足够丰富,既包括“简单重复排列”(即2个或3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又包括“复杂重复排列”(即4个或5个,甚至有6个图形的重复排列)的材料。活动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则暴露不同层次学生原有的对“重复排列规律”的认识经验,二则利于教师随后组织交流活动时设计更有层次的学习活动。

2.设计独立的学习空间

新课程实施已经十多年,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已经在一线教师中达成共识。体现学生视角的课堂,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独立性。现围绕《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就如何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独立学习空间谈几点做法。

(1)关注人人参与,保证学习活动的参与面

人人参与是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说说容易,做起来却不太容易,要保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是需要设计的。笔者在《认识钟表》这节课中,设计了三个“人人参与”的基本活动。

一是课始“画钟面”活动。呈现钟表的图片,请学生观赏,然后提出任务:这些各式各样的钟表面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画一个可以用来看时间的钟面吗?要求每位学生动手画。

二是课中“画时刻”活动。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并能够初步认读时刻后,请学生根据电子钟呈现的时刻(6:00和12:00),在教师提供的不完整的钟面上画出相应的时刻。同样要求全体学生动手画。

三是课末“做时刻”活动。组织学生根据提供的电子时刻(3:00和9:00),请学生用肢体表示出来(左手臂为时针,右手臂为分针)。同样是全体参与。

以上三个活动都有相应的活动目标。活动一,既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也为后续的讨论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活动二,引导学生建立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建立钟面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活动三,在进一步巩固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关系的同时,强化空间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每个活动都有“人人参与”作保证,使得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适时调整指导策略,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能够适时帮助更多的学生个性化地完成学习任务。

(2)关注独立思考,保证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独立思考既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要过程,也是课堂上学生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是保证学习活动有层次、有深度推进的关键。从本节课来看,“认识钟表”的显性知识点是知道钟面的构成,了解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关系,知道生活中表示时刻的记录方式――电子计时,理解电子计时与钟面计时的关系。从思维角度来分析,这又是一个从观察到理解,从直接反映到间接反映的过程,是思维从实物形象逐步走向概念表象的过程。完成这样的过程,需要学生有深度的独立思考作保证。

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维活动,即在没有人帮助下的个体思维。比如任务一中,学生在观察了一部分实物钟面后进行的尝试“画钟面”,需要其结合看到的实物钟面,独立分析钟面上的本质要素,去掉无关要素,在此基础上画出比较完整的钟面;任务二,同样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短针(时针)与长针(分针)的作用,画出相应的时刻,特别是在画“12:00”时,需要学生独立解决时针和分针重合的问题。

二是在交流学习成果后的思维活动,即在同伴启发下的个体反思。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独立思考,是思维成果交流的基础,而成果交流后的个体反思,同样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学生自我反思的环节,以保证学生自我比较、自我调整,激起学生反思性的思维活动,调整或完善自身的思维成果。如在交流所画的钟面时,请学生自我修改;当学生在做游戏时,又请学生自己调整,等等。这些活动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偏差,修正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相当有效的。

3.营造生生交流的学习平台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学习素养的提升,除了个体的努力之外,当然也离不开群体的互动与交流。因此,学生视角的课堂在保障学生个体的学习状态的同时,也需要在群体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工夫。生生交流平台的建设,是保障学生群体发展的重要因素。实践中,教师要做好以下两点。

(1)减少师生对话,增加生生互动,让生生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常态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减少了,但“满堂问”的现象多了起来,而“满堂问”的课堂其实质还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学生视角的课堂更应该关注学生间的对话,即教师更多地履行自己作为活动“组织者”、问题“协调者”的角色,尽可能将学生呈现的问题或材料,作为“皮球”抛给学生,由学生帮助学生处理。主张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建设课堂学习共同体,以保证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反映在实践中,则可以采用大问题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提出一个核心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请学生结合这个实际情境问题讨论交流,从而完成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就不失为一种改变教师“一言堂”或“满堂问”现象的好办法。

篇6

1 教学方法的分析与讨论

1.教学方法的定义:“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学的方法。

2.“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3.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健美操组合动作多,内容变化丰富多样,节奏感强,促进健美操教学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通常运用的有线性渐进法、金字塔法、递加法,连接法、过渡法和分解变化法等六种。健美操组合动作变化丰富多样,节奏感强,为使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使抽象感觉具体化,还可以利用电视、录像、多媒体和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系统全面的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达到健身的目的。

现代健美操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达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改革开放对当前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学校体育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所教科目、动作,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能力,使其终生受益。而目前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仅教给学生各种组合、套路,然后学生学习、模仿。这样,学生只是一味地完全按固定模式被动学习,离开课堂,掌握的只是教师教的固定套路。21世纪已经来临,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新的视角去看待学校体育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实践。一种“学习――创编――实践――再学习”的创造力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适应当代需要,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铺垫环节、发展能力环节和多维综合评价三个模块构成的新的模式运行系统。在铺垫模块中,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基本技术、基本理论的运用能力,为下一步的能力发展进行铺垫。发展能力模块主要让学生通过课堂领操实践的锻炼,达到能力和胆量提高的目的,通过课内外实践的反馈,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水平,同时不断改革,充实模式系统,提高教学质量。多维综合评价模块是对学生和整个教学模式系统进行客观评价,以利于检验系统的效能,发挥系统的作用。

2 实施与运用

(一)创造力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技术,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创编套路、组合,并在课堂领操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提高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必须对教材和教法进行改进,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健美操教育,合理安排教材内容和运用教学方法。在教材内容的构建上,突破传统的以竞技健美操项目为主的格局,重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和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在完成健美操专项技术教学之外,增加自我设计体育锻炼能力训练、心理品质训练等内容,充实健美操专项课的教材内容,构建多方位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创造力教育教学模式三个模快的实施步骤。

1、铺垫模块教学部分:第一学期进行,重点提高学生的认识,从基本技术、心理训练、科学锻炼原理、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等方面进行理论和技术的教学,为学生下一步创编操进行铺垫,引导学生对突出自身个性特点的自编操做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1-2套热身操模式套路,并将动作编排原理、动作特点向学生介绍,同时在理论教学中讲授动作编排及记写方法,然后让学生任意创编体现自己个性特点的动作、内容。

2、发展模块教学部分;安排在第二学期进行,在培养创编能力、记写能力、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

教师将每节课的热身操分配给每位同学,让他们按运动规律和编排原则编排动作,并把动作用文字和图解记录下来,在实践课之后,教师给予评价,使学生能够及时在技术上、心理上进行调整。

3、多维综合评价部分:学生的考核通过教师评定和学生自评,互评形式,对学生体育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总结

创造力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中,学生不是复制性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创造力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职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施,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健身方法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了自我锻炼能力,这无疑对终身体育观的树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推动作用。

健美操事业的改革、创新是无限的,新世纪一切事物都在飞速地发展,作为体育教育领域的引领人,我会加强健美操教学研究工作,了解健美操最新动态,发展和完善健美操教学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健美操教学质量和训练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敢于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为推动我国健美操运动的快速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沛,马鸿韬,孟宪君 健美操概念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q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3.方熙嫦编著 时尚健身导航 2006年1月出版

篇7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植物生产类专业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特点。培养的农科类毕业生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符合种植业生产、农业资源配置、生态环境改善等领域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院根据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特点,加强了实践环节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和自主创业能力,满足了新形势下社会对农业管理技术人才的要求。

我们按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宗旨,提出了植物生产类本科生培养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应用”,突破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在长期教学改革实践中建立了以综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授课中纯理论授课带来的僵化、呆板,缺少活力的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授课质量。

首先,贯通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增加认知实践课,适当前移专业基础课程,达到拓宽口径、了解专业、稳定思想、明确目标的目的;其次,缩减课程学时,按照“小型化”、“综合化”和“精减理论、强化实践”的原则,重点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课程内容重复、划分过细以及内容陈旧等弊端。精减单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教学内容强调“少而精”,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减少死记硬背内容,突出实践重点知识;最后,选修课程多样化,增加选修课程数,取消限制选课,规定选修学分,这不仅加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而且保证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性,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实践动手能力是社会评判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准,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实践教学“系统性、整体性、循序性、全程性、平衡性”的特点,一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另一方面,构建四年持续的实践教学体系,即认知实践、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等“四段制”实践教学体系。

所谓的认知实践就是根据专业特点,在新生入学后采用参观实验室、实验基地生产田、生产标本田、科学研究试验田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本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试验设计,及时的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实践-理论-在实践的认知过程。

基础实践就是在认知实践基础上,结合所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试验,包括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教师的科研实践等。要求各教研室配备理论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真正的把知识和经验传承给学生,即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又培养了科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学院又组织了学生社会实践,科技下乡、科技服务等活动,免费现场分析、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问,了解“三农”问题和市场经济下的宏观政策、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专业实践是在大学的三年级,针对所学专业,开展生产实习。我们制定完善的实习体系,采用校外实习和校内实习相结合,联系不同生态区位的大规模校外实习基地,配备指导教师并聘请校外生产相关部门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规范管理学生的生产实习,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组织管理能力。通过几年的专业实践学生普遍反映在知识水平上,在个人修养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实习单位的评价也较好。

综合实践是在这种不间断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师和学院的科研工作,参与科研工作并结合科学研究撰写毕业论文。为此,设置了文献检索和科技写作等课程,使学生能快捷方便的查询资料,撰写规范的毕业论文并答辩。通过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要求有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教研室采取了引进+培养的方式打造学缘、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对学生实施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导师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不仅稳定了学生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导师们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志趣和特长,为因材施教,挖掘学生个性潜力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复合型农科人才,我们要不断地搞好教学研究,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杨金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15/16).

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8—150-03

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是高师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该大纲不仅勾勒出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框架,而且也提出了课程的教学组织结构与教学目的,通过文学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知识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方法,领会作品传达的正面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一个内容广泛、要求全面、符合学习者在较高水平上学习展开语言学习活动的大纲,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近年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似乎越来越无法完成大纲的要求,原因有三个:第一,外在环境迫使学习者不得学习一些更加“实用”的语言技能课程以满足未来就业的要求;第二,学生对文学课程的误解,以为文学讲解的都是远离现实的知识,因此是无用的知识;第三,文学课程较基础段的听、说、读、写课程在知识层面上更难,在形式上更复杂,所以学生有相当大的畏难情绪,再加上课时的限制,使教师难以完成授课内容,学生难以取得相应的成绩。这些问题促使我们首先应深刻了解英美文学课程的本质,然后发现其学习过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正确的方法、形式与手段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是关键。

一、英美文学学习的理论依据

由于英语文学课程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的课程,不会像听、说、读、写通过反复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它必须经过阅读、思考、讨论、写作等环节的渐进过程才能掌握,在此期间,学生必须主动使用以前学习过的人文和英语方面的知识,必须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中才能获得对文学文本的深刻理解,这样才能有所长进。以诊断性与反思性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意味着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设置的目标。显然,英美文学课程必须时刻提醒学习者和教师注意自己的目标是否合理,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超出了学生知识理解范围和学习目的,以及教与学双方的互动是否有效等问题,这样控制整个教学过程,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英美文学教学的建构主义特征说明了该课程应该是以获取知识为依归的积极的互动学习过程和教学双方建立知识体系为真实行为。它是社会的、交往的和自我反思的行为,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延伸到课堂之外,那么,网络环境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网络化英美文学的知识结构

网络化教学环境,按照C,Bereiter的解释,是为学生提供共享数据的网络系统,为学生的互助学习提供环境。学生自己创造结点,包括文本和图形,并进入数据……学生通过阅读和评论他人的反映,在提高自己的认识和思想中得到实践。外语教学广泛利用网络资源和手段已经取得的成绩,主要是在基础阶段课程方面。然而,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教学中使用网络的情况鲜有人从理论上、实践上进行探讨。集中探讨网络化或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文章尚不多见。其中,有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有的局限于网络或多媒体的某个功能,有的采用认知角度等来讨论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但大都没有关注网络知识的本质和网络学习的策略。

有的大学和教育机构也在积极地建立英美文学教学网站,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向外界扩大自己在该专业的影响,也有直接拷贝国外网站内容的,如盐城师范学院外语系的精品课程和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都以PPT形式向外公布了课程教案。同时,也分别开辟了“影视作品”、“模拟考试”、“试卷库”、“在线交流”和“课程答疑”等5个板块,在全国范围都是不错的网站。但教育部英美文学精品课程以教师的PPT教案就相形见绌了。

篇9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NSEFC)是在1993年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以下简称SEFC)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NSEFC教材为了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对SEFC教材做了较大的改进,成为由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向新课程标准过渡的教材。因此,NSEFC教材自2003年使用以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线教师普遍认为,NSEFC教材带来的启示大于指示,挑战大于机遇,跨越大于过渡。

一、对教材体系的认识

1. 在编排内容上,它一改以往教材大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赋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语言综合知识能力的责任,通过大量贴近社会生活的真实材料,向教师和学生展现了一幅幅实际的语言学习场景。教师和学生均可按照自己的喜好,有侧重地展开教和学,从而全面提高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来表达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的素质和能力。

2. 在编排步骤上,采用了分课型任务教学的方式。对教师而言,这无形中减轻了年轻教师在课型设计上的迷惑,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素材的收集上,从而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我们也看到,一些教学步骤对于学生来讲,知识起点较高,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难,且具有不甚合理的地方。

3. 课本附录中的一些语言点的解释还有不尽详细的地方,个别还有疏漏之处,艰难适应今后高考的目标和要求,这些都需要编者和教师加以改进和补充。

二、NSEFC教材的特点

1. 基本特点

NSEFC教材的结构合理,形式活泼,设计美观,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欣赏需求。该教材仍采用单元划分的方式,但取消了每个单元设置4课的做法,而是设置了若干个板块。

NSEFC教材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富有较强的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人为修养。

NSEFC教材在采用话题、功能和结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些任务型教学活动,符合新课程标;位的精神。

NSEFC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体现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练习册各个单元所设计的评价内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逆行反思。教师用书中还提供了补充建议,并设计了一些诊断性测试题,供教学时参考。教学中淡化语法,重视听说读写能力,提倡整体教学法和交际法,鼓励教师用英语授课。而NSEFC教材则淡化单元课型,加大听读量、词汇量和综合信息量,强化语言综合技能的整合;同时倡导任务型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改造评价方式,鼓励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 NSEFC教材带来的挑战和困难

(1)NSEFC教材学生用书中只有单元话题,听、说、读、写各技能的训练混合一体,对于长期习惯于依据教材按图索骥的教师来说,很难把握课时的分配。

(2)NSEFC教材中的生词量、阅读量、话题信息量以及各种任务活动量提高的幅度较大,教师难以整合,学生也难以掌握。据介绍,该套教材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24个话题,66个功能意念项目和3000多个单词及300余条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在SEFC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8个话题,23个功能意念项目和1500多个词汇。

NSEFC教材中的Speaking,Reading,Language Study,Integrating Skills以及Project和Assessing等板块都设有弹性任务;原本简单的口语训练(Speaking或Talking)变成了提供主题情景和语言功能项目,让学生开口说英语,讨论、辩论、采访或写调查报告等耗时较多的活动。

(3)NSEFC教材的单元板块多,教学步骤也多。学生用书中单元板块包括Goals, 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 Prereading, Reading, Postreading, Language Study, Word Study, Grammar, Integrating skills, Readings and writing Tips和Checkpoint14个板块;练习册(Workbook)包括10个板块。教师的最大困惑是:这么多板块很难全部完成,但该如何整合呢?

(4)NSEFC教材中的听力材料趋于生活化、场景化和口语化,应该是最佳的听力材料;但朗读者语速太快,口语味大浓,学生对材料的背景知识不熟悉以及材料的生词量大等因素增加了学生听力的难度。

(5)NSEFC教学参考书中的“教学建议”、“补充参考资料”,特别是用英语编写的“学生用书教学指导”和“主题任务建议”等部分都颇具学术指导意义。可能因为内容和体例全新的缘故,目前其对教师教学的参考作用却难以发挥,有的教师甚至反映读不懂这些英语材料。

三、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我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兴趣都不是太高,听力、口语、阅读这几方面尤其困难,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很大的难度。因此,灵活地利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减,重新整合,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要完成以上任务,笔者以为:

1. 大胆处理教材,树立教师及教材的理念

教师没有必要把教材中的所有的板块都教完,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任务”都做完,因为教材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包。教师应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依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删减,增补和重组教材内容。

(1)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教材内容,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落实最重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比如,简化Warming up,Speaking,Talking, Postreading, Project以及Assessment等板块的教学步骤。另外,教师可以舍弃一些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专业性太强的内容,如The silver screen(Book 1A Unit 5, Fact and fantasy (Book 2B, Unit 12)和frightening nature (Book 2A Unit 10)等单元中的部分内容。)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通过报刊阅读等手段增补和拓展教材内容,比如,在教学News Media(Book 2A Unit 2)的近两周时间里,笔者要求学生阅读至少5份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语报纸,如《考试报》等。学生不仅能高效率完成课上所学内容,还可以增强课外自学英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学生日常活动的主题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材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学时教学Good friends (Book 1A Unit 1),Good manners (Book 1A Unit 6);在运动会期间教学Sports(Book 1A Unit 8); 在元旦和春节前夕教学Healthy eating (Book 1B Unit 13), Festivals (Book Unit 14);在旅游黄金周前夕教学Going places (Book 1A Unit 3),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s (Book 1A Unit 4)和Cultural relics (Book 1A Unit 7);学校开展理想教育时教学 Great women (Book 1B Unit 17)和Making a difference (Book 2A Unit 1)。

2. 分步实施,突出听读,落实任务

针对NSEFC教材“有单元无课时”的特点,教师可对围绕单元话题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巩固和整体运用。备课时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划分课时,粗线条把握进度,自主确定教学进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根据NSEFC教材的特点,听力(特别是高一年级)和阅读是各单元的重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听力理解感到困难的语段,教师可以采取先精听后泛听的方式;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有难度的语料,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梳理材料,以降低难度。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知之甚少,实施时颇感棘手。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特点:(1)必须有明确的活动目标;(2)尽可能接近现实生活和贴近学生生活;(3)必须有获得、处理和传达信息的过程;(4)必须运用语言做事情;(5)运用语言的重点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语言形式;(6)必须有具体的活动结果。因此,任务并不等同于练习,也不意味着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行动;同时,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并不意味着每堂课都必须采用这种方式,也绝不应否定两种任务型教学的方式:

①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选择并完成好重点教学任务。费时少的任务随堂完成,中等难度和复杂的任务周末完成,费时多的任务可以利用长假或寒暑假完成。另外,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大型英语活动或实施专项课题研究。比如,我校举行爱校爱乡的英语演讲比赛及单词竞赛等。

②尝试单元整体任务(即课前布置,课后展示,包含听、说、读、写的综合整体项目)。每单元按照任务设计、听力输入、阅读输入、语言学习与训练、读写输出和任务展示与评估等几个阶段进行设计和实施。教师可大胆精简和整合Warming up和Speaking等板块中的小任务.单元整体任务的设计可遵循变任务为项目,变分散为整体,先输入(听读)后输出(说写),先认知后交际的教学原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其获得学习进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比如,在教学Scientific achievements时,笔者给学生一些提示词,只谈论These are some great scientific achievements that have changed the world,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Why?对其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话题,就不一定得花费时间去完成。

3.合理处理词汇教学

新版教材增加的词汇主要是只要求理解的词汇,其次是专有名词。新、旧版教材在要求会使用的词汇上也有很大变化。原高中教材听力部分词汇安排到了初中,原高二的部分词汇安排到了高一。因此,新版高二教材中要求运用的词汇有很大一部分对于旧版教材来说也是新增词汇。高中学生应掌握和能够运用的总词汇量变化也很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要求词汇量为1200+75,现行高考考纲的要求为2200。实践证明,按这个标准毕业的高中学生其英语水平非常有限。因此,新课程标准七级目标将词汇量定为1400―2500,入级目标定为3300,九级目标定为4500。这样的词汇量标准可以基本解决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到的一般性词汇障碍。另外,新教材还要求学生不局限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词汇。可以说,达到了这种要求的高中英语教学就为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新版教材的词汇数量大幅增加,而每学期的教学时间却没有变化。那么,教师应如何完成词汇教学任务呢?其实答案就在教材的词汇练习之中。

1. 用已学的英语词汇解释生词,建立单词与概念之间的联系

新版教材提倡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其练习的特点或是以旧引新,或是以新习旧,扩大词汇量。这种练习在高二上册教材中有两种形式:①连接英语单词与英语概念的练习,如课后习题中的Item3 Vocabulary;②根据英语释义或句子语境填写英语单词的练习,如每个单元中的Word Study。③词的构成规律,如加前缀、后缀等。

2. 在单句语境中运用所给词汇,学会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

在新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中,编者在阐述语法和词汇教学时指出:“教师可尝试改变全部由教师讲解词语用法和分析语法现象的教学方法。”教师用书中提供了一些词汇教学的方法以及词义推测的策略。比如,如何通过上下文线索,词的构成和已有的知识来猜测词义以及如何使用词典等。该套教材编入了一定量的在单句语境中运用词汇的练习。这些练习又分为词汇意义运用和语法形式运用两种。从练习的比例看,编者是以意义运用为主,但也注重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和词汇之间的正确搭配等。

3. 在短文语境中运用所给词汇,体会词汇在语境中的逻辑关系

在新版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中,编者谈到词汇教学时还说:“要真正掌握词义和词的用法,还必须通过有情景的课文教学,并结合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才能达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词汇的运用要在意义和语法形式方面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联。学生只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词汇的意义,并学会和掌握它们的用法。

4. 适当对比英汉语言差异,建立英汉语言形式之间的正确联系

现在有不少人强调英语课要全部用英语组织教学。但有专家指出,在英语课上一味地排斥母语也是不可取的。为此,新版教材中增加了汉译英和英译汉词汇练习。通过这两种练习,学生能够体会英汉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异同,只有通过仔细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形式和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学生才可能真正理解所学语言形式的意义。从这方面练习的比例分配来看,编者是以用所给英语词汇翻译汉语句子这种形式为主。同时,该部分练习还包括用所给汉语完成英语句子和用所给的一个单词翻译多个英语句子等形式。

5. 运用构词知识剖析生词,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掌握英语构词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新版教材充分利用这方面的知识,编写了各种练习.例如,高二上册中的这类练习有:Item 1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3(派生); Item 2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3(合成); Item 1 vocabulary, Work book Unit 4(派生);Item 2 vocabulary, Work book Unit 9(派生); Item 1 vocabulary, Workbook Unit 10(词形变化)。这些练习系统地分散到各个单元,对学生学习和掌握构词法知识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四、完善评价手段

在实施教学时,把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控,表扬后进生,把文化意识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竞争意识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笔者所教学生较开学以来有了较浓的学习兴趣,成绩有了较明显的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学习,处理教材各板块时较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篇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指由广西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及所辖的行政区域为主组成的区域,地处环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是沟通中国与东盟的重要桥梁。2008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北部湾开放开发纳入国家重要战略范畴,各类大中型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陆续上马,这为该区域房地产业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房地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对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和学生来说,也是个决定命运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在土建大类专业日趋国际化和业务日趋跨国化的大势中,学生也面临着专业和外语的考验。如何让学生喜欢本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教改形势和北部湾地区建设发展的要求

2004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它标志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必将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张尧学同志所指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场人才培养模式的革命、教育教学方法的革命,将对我国今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文件明确提出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教学模式改革应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体现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以及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方面的积极性。此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出台,给北部湾高职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指明了方向,要求这些高职院校必须跟上全国大学英语教改的形式,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改革,走自己的路,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特色化、实用化、北部湾化,以指导和活化该地区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

潮涌北部湾,土建大发展。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建设的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商贸中心、物流中心、加工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功能的逐步实现和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住房、工商业用房需求量激增,成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刚性需求,大大推动了北部湾经济区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促经济、保民生的支柱产业,拉动了北部湾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北部湾地区土建大类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北部湾地区的24所高职院校中,就有19所高职院校不同数量、不同规模地开设了土建大类的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筑设备工程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工程测量技术、工程造价、房地产经营与估价、工程监理、市政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道桥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16个专业,占北部湾地区全部高职院校的79%。北部湾经济和高职教育已经“建筑化”。北部湾高职院校应该与时俱进,从实际出发,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构建有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做先驱和框架。

二、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大学英语教学由EGP向ESP教学方向转移和北部湾地区高职土建大类学生特点的要求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即我们常说的一般用途英语)为主。然而,二十几年来,中小学外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大力发展,全国多数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基本达到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也就是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的目标,这预示着大学英语教学的重心将逐渐向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教学方向转移。

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者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有四个区别特征:需求上满足特定的学习者;内容与特定专业和职业相关;词汇句法和语篇放在与特定专业、职业相关的活动的语言运用上。根据学科门类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分为科技英语、商贸英语和社科英语。每个分支可以再次分为学术用途英语和职业用途英语。建筑类院校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范畴,例如:建筑英语、土木工程英语、工程管理英语、环境工程英语、土木工程材料英语等。

对于建筑房地产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门及其重要的、与专业相关的学科。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必须改革,重心必须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必须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为构建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作先驱和框架,服务于北部湾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土建大类高职教育的发展,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北部湾地区高职土建大类学生最大的特点是英语基础薄弱。以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对该学院毕业生

35项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度排行中,口语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排在前两位。该学院毕业生英语各项能力对就业的影响数据统计中显示,影响最大的是英语口语,依次是英语翻译与英语听力。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一般学习态度端正,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较强,但语言表达缺乏自信、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当然,语言的交际表达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在特定场景下经过反复的思考,不断实践才能逐渐提高。而大学的英语课堂就应该要给学生提供大量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机会。这就为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改革指明了方向:必须联系北部湾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学生的实际,特别是从英语基础差但土建大类专业又特别需要高行业英语水准的特点出发,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解决英语基础差而专业英语要求高的“剪刀差”问题,走出大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三、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有关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

为了编好和用好北部湾特色的高职土建大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有关任课教师从如下五个方面努力:

1.做好调研,为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做好准备

在授课前,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掌握度。了解学生来源高考分数,进行摸底测试。首次课不做讲述,通过对话交流取得一手材料。填写学习进度方法意见建议卡,做到心中有数。

2.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学生来自普高、职高不同且层次有别,同班程度亦不一而足。要整体把握教学计划进度难易程度,决定起点终点两点距离决不能一以贯之,教学目标过高过低都将背道而驰。此环节是否设计得当,其关键在于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重要内容包括专业英语目标无论长短,都要围绕培养具有土建大类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目标去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除阅读材料外,专业听力资料、日常会话和专业应用文写作全部就此展开有的放矢,培养该专业学生在英语环境中的专业工作能力。

3.工学结合,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虽说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课,但是离开专业题材和场景即失去了意义,还会逐渐失去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时,要注意利用北部湾城市建筑场地,要有效结合高职学生的未来工作需要,保证可操作和具体化,避免空洞和枯燥;要注意在校内建立和使用语音室和实训室,为学生校内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职业技能训练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提供保障;要编选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和真实的工作岗位上顶岗实习内容。任课英语教师要深入到校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调查研究工学结合情况,把这些情况编进大纲,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学生具备岗位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平台。

4.以学生达到能力为目标,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任务目标要建立在学生达到能力基础上,要改变传统的以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发挥教师的教学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把英语当作工具去了解和学习其专业及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素质。

5.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注意“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

课堂学校的时间有限,大学英语教学不过70学时,难免挂一漏万。最重要的是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思想去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教材是教学之本,教学大纲是教材选用和编写之本。编制和实施土建大类专业特点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是选用和编写有建筑特色和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材的指导思想,也是构建有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先驱和框架,对北部湾特色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陈艳.在改革中求发展:回顾大学英语教学三十年[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

[2]吴伟英.从“教学大纲”看大学英语与通识教育的关系[J].惠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2).

[3]王霞.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吉林省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5).

[4]夏英姿,吴倩.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探讨以建筑专业英语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5).

[5]叶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J].才智,2011(20).

[6]张聪义.纵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2).

作者简介:朱仲纪,男,汉族,广西钦州市人,研究生班毕业,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论,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人文与外语学院语音实训室副主任,本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