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对学校管理方面的建议,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65-02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及内容
(一)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含义
高校学生参与管理,是指在高校的管理中,视学生为能动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高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决策、监督等),并能实质性影响高校管理的一种现代学校管理活动。目前学界对此界定主要分为“全面参与说”和“部分参与说”两类。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学生参与自身利益相关事务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既是学校依法治校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培育学生主体性,实施德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随着国家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基于民主管理、学生消费者、学生发展等立场,高校管理的学生参与也定将逐渐成为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的重要组成。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现了政治民主化与教育科学化,是实现高校与学生双赢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要内容
学校从多方面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可以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是提高管理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个途径。高校学生参与管理主要内容分为学习权物质保障、高校教学管理、学校宏观管理等方面,一是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方面主要是参与学业保障、安全保障以及各种后勤服务的管理工作。二是参与高校教学管理。如教学质量评估: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提出对学校管理部门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等。此外还有科研与学术交流等。三是宏观方面参与学校发展目标规划的制订,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等。不过,如果根据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来看,高校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可以分为:第一是对自身的管理。包括自主学习,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实践活动;第二是对班级事务的管理;第三是对学校事务的管理。包括参与学校教研、科学、后勤、保卫等方面的管理。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从参与管理时大学生的身份来看,可分为参与决策的管理和直接决策的管理。前者是指大学生仅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管理决策,后者是指大学生本身就是决策者的管理活动。
二、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困境
按照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的三个不同性质阶段的划分标准,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在高等教育自身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同时,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在环境条件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不可否认,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高校都开展各种活动以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并多渠道多形式地收集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参与监督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过程。但是由于很少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前我国大学生在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学生参与意识缺乏,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校管理者方面来看,大部分的管理者将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看做是一个主体,只是依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学生的参与仅仅停留在象征意义层面,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都得不到有效发挥。从学生方面来看,长期以来的基础教育培育了学生善于依赖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倾向,普遍缺乏独立意识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观念,对维护自身权益意识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
(二)管理范围狭窄、层次较低、途径形式化
当前,虽然学生权利在许多高校得到逐渐重视,但学生主体地位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我国高校管理普遍不重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一是出于管理成本和效率的思考,二是担心学生参与管理影响自身地位,威胁自身权力。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仍然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和层次内得到了实现,普遍存在深度不足、内容有限、层次较浅的问题。不过,已有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教学评价、宿舍管理、园区服务等方面具有直接参与或者监督的相关制度并得到了实施,但涉及学校整体管理、学校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等学校建设发展核心问题,学生参与被极度排斥。由于参与管理得不到实现,部分学生通过其他不当途径维权,实际上对学校声誉也造成了不小损害。
(三)缺乏明确的机制和程序、管理机构交错繁杂、秩序较差
相比发达国家高校的学生参与,可以得知我国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实现机制仍然很不完善,我国高校管理机构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机构为学生会及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但学生组织大多是隶属于校团委,并接受学校的领导和监督,学生组织作为学生根本利益维护者的作用发挥很不理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不完善、保障较弱。我国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条文几乎为空白,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管理规定》中提出学生具有“参加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校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的权利,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只是一个指导性意见。因此,关于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没有完整的体系,规范性很差。就高校制度而言,大部分都不具备完善的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体制和制度,没有制定统一的制度,制度建设存在缺陷,学生的管理权得不到保障。因此,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高质量、高效率的管理方法,致使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到高校管理的过程中去。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效用不高、作用十分有限
学生对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愿望十分强烈,并认为应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过程,但实际中发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经历较少,且在访谈中发现当前学生仍普遍很少有机会参与学校的重要管理决策,愿望和理想相差悬殊。此外,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开展,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呈现象征性的倾向,学校管理者对学生参与能力不认可,学生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对学校管理者影响十分有限,大多很难被采纳。另外,学校对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没有任何反馈,直接导致学生对民主管理的实际情况的满意度很低。
三、高校学生参与管理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进程,因此,为了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教育理念的转变就成了首要之举。学校管理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全面进行学生素质交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教师也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应该大力支持帮助广大学生参与到高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肯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性,充分听取学生的建议,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其参与民主管理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仅仅有学校和教师的支持肯定仍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大学生作为学校民主管理的主体,也应该全面增强主动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识,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主意识。除了认真学好学校专业知识外,还需要积极主动参与民主管理,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二)高校应该拓宽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进一步丰富管理内容
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要改变象征性的参与方式,应鼓励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学校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和与学生紧密相关的其他政策都应在学生全方位直接参与下制定,应鼓励学生全方位积极主动地参与管理。结合学校特点,充分征求学生意见,体现学生的意愿,在学生全面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完善高校相关制度。除此之外,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全面参与,学校在面临问题时,充分征求学生意见,在学生的参与下共同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
(三)完善高校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参与管理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问题一直存在并得不到有效解决,这和不健全且不成体系的制度保障机制是紧密相关的。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须从组织制度上落实保障,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规范相应规章制度,真正支持并保障学生参与权的有效落实。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管理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尽管许多高校已经有学生参与管理,但是学校有关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明确,因此高校需要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同时,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也是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进程所必不可少的元素,学生积极有效的监督能促进学校管理制度和机制更加有效的运行。推进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是一项长期、持久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实现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除以上工作外,确定管理原则、完善组织机构、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借鉴西方成功经验也不容忽视。
(四)改进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方式和途径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研,目前,在我国高校管理中,大学生参与管理的形式主要九类:一是通过学生会组织参与学校管理。这是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二是以学生社团为中介参与学校管理;三是通过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干预学校的管理决定;四是学生出任学校管理委员会(或校务委员会)代表的制度;五是学生出任校长助理制度;六是通过建立校长接待IEI拓宽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七是成立大学生居民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机构参与学校管理;八是利用电子通讯工具进行管理沟通工作。一些学校通过开通“校长热线”“校长在线”、电子邮箱以及电子期刊等形式,定期和学生进行交流;九是通过选聘优秀高年级学生、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协助学校与学生事务部门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行使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能。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我们建议采取以下两种途径作为重要补充,一方面是发挥网络平台在学生参与管理方面的作用。这种参与机制的优点在于学生参与的范围更宽、更便捷,从而增加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是重视学生团体、学生自治组织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来管理学校相关事务。例如,学生会是学校中设置的最为基本、最为普遍的学生组织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机构。不仅是学生会,根据相关法律,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应该健全制度,同时大学生社团也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实现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同时也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管理是促进教学落实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工作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距离社会、家长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从管理工作的目的性而言,当前许多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依然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管理工作的唯一目的,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予的关注不够。表现在教学的安排上对所谓的“主课”给予极大的倾斜,而对体音美等科目则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的偏离。
2.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从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点,忽视教师这一教学关键因素的管控。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给学生设立了相对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对教师管理则依靠教研组和教师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在管理的重点上,往往将学校硬件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4.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加剧了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学校管理工作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桥梁,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上下都应当将提高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为教师服务,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为学生服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真正将学生的位置突出出来;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真正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能。
2.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深入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出来。一是转变教师观念,特别是一些担任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加强其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物质保障、奖惩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在管理工作中,在教师培养、课程安排、教学保障等方面,多给予关注,从而提高相关教学活动的质量;三是营造创新进取的教学理念。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真正使学校变为学生的学校。
3.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6-02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教育作为整体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一生成长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对学生科学合理的管理,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与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合理的管理能够有效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是小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际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实行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显得刻不容缓。
一、小学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小学管理体制落后
大部分小学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一味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传授,严重忽略了对学生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管理方式也只是注重学生各科成绩的提高,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仅仅只是表面文章,根本无法落实到位。可见,小学学校在管理体制上尚未冲破传统的束缚,导致管理体制严重落后,不利于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2.学校管理的民主性不足
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遵循“校长制”原则,学校所有的日常工作安排都是由校长全权决定的。在这种指示权利过于集中的情况下,导致小学学校管理严重缺乏民主性,不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的积极作用。即使教师有良好的管理建议也得不到采纳,完全按照校长的指令办事。久而久之,教师处于这种缺乏民主的环境下,逐渐滋生出诸多不满,导致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低下,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阻碍了小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严重
在中高考考试的压力下,虽然各大学校积极响应素质教育,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教师最关注的内容。尤其是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成绩的好坏始终是学校一如既往关注的重点内容。受这种思想的严重影响,小学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道路越来越窄,无法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小学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1.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观念
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在教育整个环节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学生一生造成无可替代的影响。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小学学校管理教育同时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观念,正确处理好教师、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小学生作为小学教育的主体,学校管理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关注并尊重教师群体,倾听教师的意见,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者应该走进教师,切实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将诶就各种问题。另外,管理者应该积极与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实现对学生全方面的管理。
2.加强小学管理工作的民主化
校长虽然是学校的主要管理者,但是其并不能一手独揽学校的管理权,适当放宽教师的管理权利,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一名优秀的校长应该集思广益,多多听取别人优秀的建议,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方面综合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小学教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例如,研究学生的个人成长问题时,校长应该组织教师积极进行讨论,合理听取教师的相关建议,制定出最科学有效的学校管理方案,实行小学民主化管理方式。
3.发动学校全体力量,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因此,在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教师的积极作用,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领导者作为学校的核心力量,其教育管理理念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方向。首先,领导者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合理渗透人性化管理内容。其次,教师作为管理教育的实践者,其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教育质量。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加强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内容,创新出新型的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对学生实施现代化教育。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改善以往学生被动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下社会环境下,实施以人为本的小学管理教育方式是大势所趋,是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实现学生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创新合作新模式
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
“家长夜巡”是我校提升教育管理水平、走向教育管理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主要包括下述几方面内容:
交流沟通信息。学校组织家长与学校校级领导、中层职能处室负责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家长通过深入沟通,可以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策略、课程规划等情况,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并为学校各项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同时通过与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准确而充分地了解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的真实详细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解决问题提出建议。
指导家庭教育。即指导学生家长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通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一方面学校向学生家长传达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家长也向学校提供各种家庭教育所必需的真实信息,以便学校和家长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并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完成育人任务。
参与教育教学服务。学校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各类无偿教育服务。如组织一些拥有一定知识信息量尤其与教育相关知识信息且教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家长,积极协助教师检查作业、辅导功课,或是协助班主任教育学生等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也可以请学生家长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甚至参与到选修课程设计与开发等宏观层面的教育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享有学校管理的知情权、监督权等,并能够对学校进行评价,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如学生家长通过参与学校选修课程的实施、夜间巡查、学生公寓检查等具体性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教育管理活动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又如学生家长可通过参与查阅学生成长记录等管理活动,享有对学校各方面教育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和提出发展建议的权利。经统计,家长在“家长夜访”后对氛围环境、教师工作方式、教育管理、开放办学等方面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
“家长夜访”家校合作模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合作地位不平等问题,从而使家校间在平等的合作中推进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学校的管理中的不足。
科学顶层设计
为“家长夜访”模式打好基础
“家长夜巡”作为一种家校合作新模式,是一个具有众多相关因素构建起来的复杂的系统,在实际操作时,我们从五大要素入手进行总体规划与设计:
一是建立由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家长夜访”管理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开展各项“夜访”活动。
二是聘请相关专家讲授“家长夜访”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技能,以转变教师等相关人员的管理素养与管理能力。
三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条件和需要,搭建由“家校面对面现场交流室”“家校共同巡查校园活动”“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公开室”“家校共商学校发展研讨会”等组成的“家长夜访”管理平台。
四是在“家校夜访”管理活动中摸索出一套协调家长与学校合作管理权限规则――“学校管理负面清单制度”。
五是各类“家校夜访”管理活动的文字载体:《学校夜自修手册》《学生参加夜自修申请书》《家校联系本》《学校管理手册》《家长建议手册》。
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科学的顶层设计为“家校夜访”管理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家校夜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多维度推进
扎实落实“家长夜访”管理模式
任何一种良好的学校管理模式都是在实践中取得实效的。“家长夜巡”管理模式能取得如此良好的育人效果,归功于学校能够始终扎实稳步地落实和推进每一个育人环节,最终实现整体管理效果的最大化。
从浅层合作向深度合作推进,扎实走好每一步。“家长夜巡”管理实施之初,我们侧重于利用学生家长夜晚来校访问之际,组织值班行政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与相关学生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信息、沟通教育学生的方法与观念及共同商讨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之后,我们在公开学校教育管理信息、让家长知情学校各项教育管理政策与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家长参与夜间巡查甚至是住校生公寓管理活动,让学生家长在参与具体事务管理中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在家校合作进入较为成熟时期后,我们利用“家长夜巡”所提供的新平台,以开会讨论、书写建议书等形式与家长一起商讨学校发展的问题与机遇、讨论学生、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等。
近年来,子长学校党政领导积极探索基于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学校管理机制。这种管理共同体是由学校党、政、工领导、教代会代表和社区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的管理团队。学校通过用“自主”的“认领”的方式或“招标”的方式,“吸引”不同兴趣的老师关注学校管理中的焦点问题,形成包括学校党政管理者在内的有共同愿景的“管理群体”,“管理群体”成员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彼此交流分享,共同参与、共同实践、共同管理,以期实现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
二、策划
比如“上海市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的出台和实施就是这样一个以管理共同体运作的典型案例,而且学校教师总体上还是比较认可此项改革,思想和工作总体平稳。岗位设置工作是人事制度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教师专业职称的晋升和岗位工资的兑现,关系到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导向。为此,学校将此项工作列为2011年重点工作,并采用管理共同体运作方式,稳妥有序推进改革。整个实践活动历时5个月,具体运作流程及成效表现小结如下:
三、流程
1、管理项目。将近期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岗位设置工作”的有关事项进行。
2、招募管理人员。围绕“岗位设置”这一焦点问题,以招标的方式,吸引广大感兴趣的自主教师报名,形成管理群体。于2010年10月8日,教工大会发放问卷调查表,具体采用参与意愿调查方式。经过统计,有31位教师对“岗位设置”这一问题感兴趣,有意向参与管理活动。
3、共同研讨问题。以沙龙、网络或座谈会等形式举办研讨活动。形成管理群体后,组织中小学多个场次的研讨活动,共同参与这一问题的讨论与研究。
4、提出建议意见。进一步畅通渠道,开辟网络论坛,让那些自愿报名参与此项工作讨论的教师,除了可以参与学校座谈会,也可以在BBS上随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设性建议。
5、形成初步共识。在广泛听取这些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草拟出台相对合理、适合校情的方案,提交教代会讨论,最后由教代会代表以票决制的方式通过方案。
6、制定通过方案。学校行政班子在听取群众意见和吸纳管理共同体的建议的基础上,立足学校的实际,经过反复酝酿、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在形成岗位设置细则的情况下,于2月22日和24日又分别召开了小学段、初中段教职工代表的座谈会,再次听取群众意见。在拟定的方案中,将职称的年限作为考量之一,同时又考虑到学校今后的总体发展,加入改革的因素。这样,整个方案既符合教育局精神,又符合校情,既照顾到职称评聘时间较长的专技人员,同时也为青年专技人员的培养和学校今后发展作了一个引导。2月25日召开子长学校四届七次教代会,通过了子长学校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
四、成效
1、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由于参加者都是自愿参与的教师,又是和自身的利益休戚相关,所以讨论非常热烈。对于专业技术等级岗位晋升实施细则,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谈出了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管理者必须要顾及和权衡的因素。比如:中小学教师是否给予适当的比例问题、是否应适当照顾老教师的问题、是否也应考虑年轻同志,尤其是脱颖而出的年轻同志,他们符合条件,应适当给予机会、方案要体现局精神,也要适合校情,体现改革的元素等,讨论的思路相当活跃和开阔,反映出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相当高。
2、增强学校管理的民主性。根据学校重点工作和项目,组建由教师、家长和社区代表参与的学校管理工作的各类决策团队,广泛听取各方代表的意见,共同进行决策过程中的利弊分析,既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互动性,又能发挥各类团队参与管理、民主治校的作用,增强学校管理工作透明度。在管理上,能发挥党政工集体智慧,积极开展管理共同体实践研究,尤其对于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岗位设置改革试点工作,能发挥广大教职员工作为群众利益表达的主体作用,通过座谈会、网络等形式畅通渠道,重视群众民主表达机制的建设,重视群众利益分配,在改革中凝聚群众开展学校工作。
3、弥补管理人员思维和能力的局限性。在推行和落实学校重大工作时,学校一般采用“项目竞标”的方式来进行。即先由校长室把重要工作化成一个个项目,招募信息,项目竞标后,成立由分管领导为责任人的项目工作小组,参与招募的教师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和推进,这样不仅弥补了管理人员思维和能力的局限,而且能调动更多的教师参与管理,参与实施,一个个项目的落实和完成,必然推进学校整体的改革与发展。
4、转变各级管理者的心智。针对管理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通过校级团队以及管理共同体的运行方式开展实践示范活动。转变各级管理者的心智,倡导民主、合作、高效、服务等管理理念。如校长、书记参与决策与决定,扮演促进者和服务者,同时更要逐步从权威式领导方式向道德式领导方式转变,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领广大教师从利益共同体走向事业共同体,推动管理团队乃至整个学校学习型组织的整体变革。
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进行观察、评估的基础上控制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要素之一,它是—个系统的过程,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等环节,其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
风险管理审计是在各管理部门所进行的风险管理基础上的再监督,我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充分了解组织的风险管理过程,审查和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高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是对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执行、运作进行审查评价,并提出建议,以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效益。
一、高校内部审计涉足风险管理领域的原因
1、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工作导向了风险审计的轨道。《标准》赋予了内部审计新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于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一新的定义,以风险为基础,对内部审计的对象、目标、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内部审计导向了风险审计的轨道。
2、高校办学的风险日益增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高校办学的环境变得日趋复杂,高校办学风险也日益增加。各方面的需求扩大需要大量的建设经费,仅靠国家财政的拨款已不能满足学校的发展,于是多渠道筹资办学成了一种新趋势,社会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经费的运作和使用状况。此外,高校也通过投资行为来进行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通过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各种对外联合办学形式来扩大学校的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已渗透到了高校的管理活动中,融资、投资风险,并校风险,合作办学风险,资金、设备管理风险等等各种风险越来越引起了高校管理层的关注和重视。从内部审计机构的责任而语,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学校的风险管理也就成为必然的内在需求。
3、高校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大和各高校筹集资金的多元化以及学校管理理念的发展,检查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有无疏忽引发错误,有无营私舞弊,资产是否安全的职能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高校发展的需求,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跟上整个审计职能发展的趋势,要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应逐步脱离会计导向向管理导向转变。《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为高校内部审计在新时期的定位指明了方向:“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学校与资源利用有关的业务活动及其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审查,并进行确认、评价、咨询,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这一定义演进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人员加入了管理者的行列,高校内部审计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控制活动,并将其在高校中的作用推向一个新水平。
二、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内审部门能从全局的、客观的角度参与管理。风险在学校内部具有相关性和潜在性,即一个职能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会传递到其他管理部门和教学系,例如学校的基建维修,如果基建部门在维修工程中对材料的质量疏于监督,就会对整个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从而也将风险传递到了使用管理部门;又如学校的设备采购部门如果在采购设备时只注重节约资金而忽视了设备功能,暗藏的风险会在使用部门反映出来,最终有可能给学校造成损失或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全局考虑,而学校的各职能部门有时很难做到这一点。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学校具体的业务活动,独立于业务管理部门之外,它可以其相对独立、客观的立场和对学校管理的全面了解对管理控制的各项活动情况作出评判,及时建议管理部门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2、宣传管理政策,提供咨询服务。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之间,可以充当学校长期风险策略和各系部风险控制的中间人,积极宣传学校管理政策,通过对长期策略和部门管理控制的分析,找出风险管理的薄弱点,对各职能部门控制策略提供咨询,促进学校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行。
3、管理建议更容易接受。内部审计是学校风险管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强调确认学校各领域的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理,由对事项和政策的遵循评价,转变为对风险管理程序的关注;内部审计的建议更加强调风险的规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提高学校整体管理的效果和效率。由于与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的工作目标一致、因此更容易与之沟通,其管理建议也更容易被接受。
三、风险管理审计的主要内容
风险管理审计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审计领域。在高校的风险管理中,内审部门主要是对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所进行的风险管理的再监督,旨在规范管理行为,降低管理风险,为学校科学的发展扫除障碍,以此来充分体现自己在学校风险管理中的价值和地位。
(一)对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制定进行审查评价。学校应在全体教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风险管理体系。内审部门应该是学校风险管理体系制定的重要参与者与审核者。促进学校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审计人员要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在充分了解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对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风险识别、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
转贴于
审核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漏洞和不足,是风险管理审计的核心内容之一,要尽量把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做到滴水不漏,百密而无一疏,从源头上达到减少风险的控制目的,这也是进行事前审计的具体体现。
(二)对学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和运作进行审查评价。审计人员要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即管理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措施进行审查与评价。例如,学校在物资设备采购的风险管理控制中,要坚决执行国家招投标政策,对供货商资质的审核、信誉调查、质量、价格、验收要层层把关,要有专门人员全程跟踪监督,有效防止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业务的操作程序监督,还要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具体执行人员进行再监督,使学校的各项管理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程序执行。
(三)在学校风险管理体系审计监督中,对发现的问题要能及时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审计建议,为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改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学校的管理风险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风险有可能增大或减小,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变化情况,并预防随着某些因素的消失或出现而带来新的风险,特别是对一些高风险的领域,更应该加强测试力度和主观判断,随时将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改进,不断完善和充实风险管理体系的内容。
四、内审部门参与风险管理的条件
1、建立学校风险管理框架
风险管理活动的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涵盖各个单项业务,各单项业务的联系性和影响性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有效实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框架应当包括以下要素:有效的监察审计监督机制;适合学校管理的政策、法规;各项业务工作的内部控制;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
2、转变观念,提高内部审计价值
内部审计的根本出路在于其模式要由“监督”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人员首要的身份应该是学校的顾问,而不是警察。内部审计工作只有给学校带来管理效益才有意义,才能被领导所重视。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学校管理层报告有关查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职能管理部门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类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以提高管理效益。
3、加强自身政治、业务素质,提高胜任能力
针对目前高校内审人员编制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内部审计人员,把具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部门,增强内部审计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综合培训,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增加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知识,提高其胜任能力。
4、提高审计工作水平,确保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机构的信誉和生命。内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熟悉学校内部机构、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优势,规范审计行为和工作程序,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加强审计综合分析,为学校的管理提出高质量的建设性建议。
结束语
在高校内部审计中引入风险管理审计,可以科学监测和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管理风险,防止资源损失和资源浪费,提升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按照《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的工作原则,风险管理审计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石贵泉,王凡杯.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2005,6.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S].
制度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好的制度可以使教学秩序规范、有条理、高效地实施。
建立健全的制度是教学活动的保证,树立制度意识,制定与时俱进的制度,结合现代教学观念的发展,制定有利于教育发展的可行性措施,目的目标管理制度,加强课程改革实验等。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评价,提出改进建议,帮助教师不断完善提高。要经常听课,指导学科教学工作,并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尊重教师个人意见,营造求实氛围,肯定教师成功的教学设计,善意地指出教学中的不足,帮助教师总结教学优秀成果,促使他们由不自觉的创新意识上升到自觉的创新行为,使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不断完善。
管理还应该引导教师在评价中要注重过程,强调多元;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不仅注重关注他们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使教学评价力求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采用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评价机制,使教学评价更客观、更民主、更透明、更有效,评价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要注重评价结果的激励性,评价结果的呈现要有利于呵护学生自尊心,有利于激励学生发展。
二、建立评价体系,客观公正执行
建立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学校管理中,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学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制度确立的基础上,保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价钱学校管理的人文关怀。基于这样的认识,要求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映学校发展和学生的进步。例如,学生你对哪些老师的教法效果较满意?哪些不满意?为什么?关心学生,管教管导,经常下班辅导的老师是哪几位?你对各科作业布置有何意见和建议?作业批改较认真的是哪些学科?作业批改不太认真的是哪些学科?你对具体学科教学有何要求和建议?等方面的评价要求。让学校与老师的管理更加可行和客观。
建立评价体系,是搞好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教学管理往良好方向发展的关键。也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没有目标便无法协调成员的行动。管理者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人们的行动,最终实现要达到的目标。为了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确定目标是方向。我校根据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经验、任职资格和所教学科的学生基础,制定出经过本人努力能够达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建立是管理的翅膀,既可以激励教学机制的活力,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促使教学不断取得更大成果的重要环节。
三、管理要与时俱进,落实学校发展
管理的与时俱进,反映了管理在实践中的可持续性和创新性,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对学校的发展要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实施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管理措施,具体要落实到学校发展之中。领导班子要高瞻远瞩,勇于创新。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导航者,要做到不辱使命,就必须具有高瞻远瞩的眼界、深谋远虑的胸怀和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一、 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定和考核。有的领导把取得教师评价的结果看成教师评价工作的结束。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反馈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而作为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仅看作奖金分配及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因此因为受利益驱动,部分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而走歪门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评价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经常依靠办公室、教室外边的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缺乏正确、准确、客观全面而又有效的标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教师的参与。评价时当事人也就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没有在场,反馈信息时也过于笼统,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评价,教师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强项在哪里。
(四)缺乏建设性意见。有的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只是提出批评意见,而不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评价过后也不召开教师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把教师评价看成一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评价制度及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 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正确的依据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预期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学生群体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以上几项评价依据中,尤以师德和教学能力为重。
三、 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表。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也可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 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一)正确的导向。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励功能。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三)鉴定功能。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
二、拓宽途径,引导参与,广泛引导家长参与管理
在以往农村小学的学校管理中,家校合作的方式较为单调,多以每学期的家长会形式为主,家校管理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还是停留在学校单方面管理的层面上。为此,在推进农村小学家校管理中,拓宽家校管理的途径对提高家校管理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1)在家校管理的方式上要以多样化的方式而引导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过程中。如可以村为单位,以村长或村社中具有一定权威和先进思想的家长作为带头人,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根据学校实际而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如学校也可举行开放日活动,在开放日学生家长可到校参观、参与学校的活动,和教师进行交谈,提出意见或建议,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如学校可建立班主任-家长管理模式,在每学期开学初,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家长对班级的学生情况、管理方法等进行探讨。(2)在引导学生家长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发挥家长的管理作用,引导其对学校的管理提出相应的意见或建议。如学校对学生的安全管理有什么措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学生家长提出意见,都可以让学生家长提出来。二是要注重通过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具体措施告知家长,让家长能配合学校的管理,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学校放学后学生是否及时回家,如果没有,家长是否和学校取得了联系,这就需要形成一种互动模式。三是要注重建立家校圈、校讯通、意见箱、朋友圈、QQ群等多种沟通方式,为家长参与管理提供方便,促进其广泛参与管理。
一、目前学校教师评价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对评价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目前许多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认为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鉴定和考核。有的领导把取得教师评价的结果看成教师评价工作的结束。并没有认识到教师评价其实就是为了反馈教师工作的效果,进而作为促进教师改进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而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甚至有的学校把对教师的评价仅看作奖金分配及晋升职称的主要依据,因此因为受利益驱动,部分教师为了取得好的评价而走歪门邪道,而不去反思自己的教学。
(二)评价制度结构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首先,从结构上来看,目前主要还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的、鉴定性的评价。经常依靠办公室、教室外边的走廊、校园里的道听途说或者偶然见到的现象下结论。缺乏正确、准确、客观全面而又有效的标准,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差。这种结构简单、信息传递方向单一的评价系统,不可能充分调动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缺乏教师的参与。评价时当事人也就是被评价教师一般没有在场,反馈信息时也过于笼统,往往是即便年年搞评价,教师们也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强项在哪里。
(四)缺乏建设性意见。有的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只是提出批评意见,而不能提出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建议,评价过后也不召开教师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把教师评价看成一种可以敷衍了事的任务。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现在的教师评价制度及过程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如何完善教师评价制度
(一)明确评价目标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首先,必须明确教育评价的目的主要是导向、激励、改进教师的工作。通过评价过程的反馈、调控的作用,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促进学校的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素质及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确立教师评价的正确依据。正确的依据应该是:教师的教育价值观、预期的教育目标、社会的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等。其中包括:教师的师德水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教师的工作能力及水平,要具有管理学生群体的能力,教育教学工作研究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业绩。在以上几项评价依据中,尤以师德和教学能力为重。
三、制定合理的评价方案
(一)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自评能促进教师自我反省,进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发展。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教学科的特点,找出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然后把拟定出的改进要点和改进计划,形成一个教师自我分析评价表。
(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首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局面,让自己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通过学校管理者向学生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作为定性评价;与此同时,教师自己还要不定期地召开学生专题座谈会,作为灵活性、过程性评价;学校还可以在校内设立学生评价教师教学专题信箱。也可以设计学生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纸面答卷的形式,完成对教师的评价。
(三)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在操作评价的过程中,首先要参与教师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个人单独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肯定教师的优势,指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可以改进的富有建设性的建议。
四、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作用提升学校管理质量
(一)正确的导向。给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激励功能。能够激起干部,教师发扬优点,促进人们工作的主动性与热情,激励人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学习。
(三)鉴定功能。成功的教师评价制度有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有助于确定教师是否需要及需要接受怎样的培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和教师间的交流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