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3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家庭教育普法宣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态度决定高度,思想决定出路。面对普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镇党委政府对做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给予充分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青少年权益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一是把对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少年普法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成立了法制宣传和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小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全镇中小学配备了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三是提供财政支持和保障。三年来,镇政府采取倾斜的财政政策和补贴,投入资金1万余元,主要用于中小学青少年普法宣传。
二、多方协作,整合资源,综合治理
做好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全社会人民的事。镇党委政府为使全镇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形成了以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在组织上指导、协调、检查、推广、提升上狠下工夫,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多方协作,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先后采取多项措施,确保法制教育环境良好。一是强化网吧管理,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营业性网吧、电子游戏厅和经营性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取缔。二是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对我镇枧忠中学和两所小学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进行指导,保证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基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三是通过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自尊自爱自护教育,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形成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四是结合“平安家庭”“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校园”等活动,加大普法力度,拓展普法领域,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法制底蕴。
要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提高教育水平。学校教育要做到“三个结合一个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
1.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按照国家的普法规划,要以教材为载体,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主要学习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处罚法》等。
2.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由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印发普法宣传材料,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形式,与当地街道司法办、法庭和公安派出所结成友好共建单位,利用每年的法制宣传日,配合司法行政主管部门上街开展法律咨询活动,参观监狱或者劳教所进行现场警示教育,旁听法院有关刑事、民事、经济和行政案件的开放审理活动,聘请有办案经验的公、检、法人员和律师开办法制讲座,深入浅出,以案析法。可向家长印发宣传材料,让学生送法回家,与父母共学法,开展“争当守法公民”主题实践活动。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充当小警察,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学习交通法的基本常识,从小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
3.学校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要坚持把思想道德品质放在首位,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每位教师都应当是德育工作者,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学校既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又要更多地关爱落后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任何违法犯罪都是从不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公德开始的,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文明执教。四是定期聘请医院医生来校进行健康教育,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主要解答《青春期的生理卫生》和《青春期的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
二、以家庭教育为主渠道,养成良好习惯
要努力提高家长素质,不断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会影响子女的素质,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易走上歧途。“子不教,父之过”,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不让学生登陆黄色网站,不打电脑游戏,不长时间地看电视或者上网QQ聊天,引导子女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学习或者体育活动中去。家长要多学习、少应酬,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子女的成长。
三、以社会教育为主格局,优化学习环境
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社会教育的框架体系,认真贯彻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空间。综治委、政法、工商、文化、教育主管部门要统一协调,联合行动,综合执法,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力度。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周边200米以内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和商贸摊点等场所进行必要的清理整顿,该关闭的坚决关闭,对其它不健康的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公共娱乐场所。共青团、“关工委”、工会、街道、社区居委会等团体组织要向青少年伸出热情的双手,多层次、全方位地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使青少年在温暖的集体中接受教育和锻炼,茁壮成长,成为国家有用之材。
二是开办__女性网,网页设置了妇儿快讯、时事聚焦、维权驿站、女性社团、巾帼风采、亲子乐园、时尚丽人等子栏目,一些与妇女儿童家庭相关的社科知识和资讯。
三是开通“__女性”微信公众号,开设关注、一线、悦读、生活、育儿、法问等栏目,每周两期,推送妇女工作最新资讯和女性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女性维权服务等内容,成为了妇联运用新媒体服务妇女儿童的新渠道。
一是“普法宣传进万家”活动。组建__市老妈妈普法宣讲团,进社区、进企业、进高校、进机关开展宣讲,用讲述故事、以案说法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在城乡村居创立了一批康乃馨家庭工作室,选聘法官、律师、心理专家、基层妇联干部等为调解员,通过接访调解的形式,宣传法律法规,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开展“反家暴联动快车”行动,通过展板、宣传册等形式,宣传反家暴法及制止家暴的操作程序等。
二是“科学家教进万家”活动。每年都举办50余场的科学家教知识讲座,普及科学的育儿教养知识。
三是“好家风好家训进万家”活动。在全市层层季季开展最美家庭评选表彰、好家风好家训有奖征集活动,组建最美家庭事迹宣讲团,开展“最美家庭讲好家训”百场巡讲活动,通过学古代名人家风家训,讲身边典型家庭故事的形式,宣传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些年来,农村青少年犯罪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经研究发现,农村青少年犯罪呈现出团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的特点。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呢?致使农村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第一,心理发育不够成熟,这是导致农村青少年犯罪的首要原因。因为生活在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发育不够成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此时的他们心理比较脆弱,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法律意思又淡薄,因而极易走上犯罪的不归路。
第二,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有的乡村学校甚至缺乏师资力量。在教学条件如此差的条件下,青少年在学校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少年的文化水平也难以提高。同时,他们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农村的家长,他们本身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农活又比较忙碌,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给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甚至有的农村家长为了生计,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孩子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这些孩子通常被叫做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和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又比较溺爱,有些留守儿童会比较任性。此外,加之爷爷奶奶疏于教导,使那些留守儿童在家庭里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缺乏良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会致使农村青少年走上犯罪之路。
第三,不良思想文化的冲击也是导致农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农村,改革开放使农民比以往富裕了,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农村的文化水平还相对落后。一些不良思想文化大量涌入农村地区,淳朴的乡村思想文化受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影响着农村的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此外,网吧、歌厅、舞厅以及一些不健康的书籍、音像制品对青少年也形成较大的影响,刺激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今,大大小小的网吧在农村可谓是遍地开花,由于监管不力,许多未成年的青少年进入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而网络中的暴力、犯罪、等不良思想又腐蚀、毒害着他们,进而走上犯罪这条不归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关乎社会和谐。面对农村青少年犯罪率不断攀升的问题,我们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是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远离犯罪。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措施,使农村青少年远离犯罪:
第一,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改善农村落后的教学环境。由于落后的教学条件,致使农村的青少年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头脑简单,受落后封建思想、不良思想文化毒害较深。因此,提升农村教学水平,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尤为重要。我们应该积极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投身到农村教育中去,为农村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更新农村落后的教学设备,对农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与指导。这样,农村学校就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教育好我们广大的农村青少年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从而使他们远离犯罪。
第二,丰富农村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课外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使他们的课外生活丰富又多彩。首先,可以对农村青少年进行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让法律走进他们的生活。我们的法律工作者要深入农村进行普法宣传,使农村不再是普法的盲区。对农村的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可以使他们了解法律,知道哪些行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提高法律意思和法制观念,进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源头上杜绝犯罪。其次,还可以开展一些体育活动,比如球类比赛,这样既益智又培养团队意识,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开设农村图书馆或是社会公益组织捐赠图书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组织广大的农村青少年多看些健康有益的图书、杂志、音像制品,促进农村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通过开展这些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农村青少年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进而能够减少他们犯罪的发生。
第三,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建设文明乡村。对于社会上的歌厅、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要加强监管力度,防止他们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清除农村文化中封建残余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净化文化市场使农村青少年远离那些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我们要共同努力建设文明的乡村,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此外,对于那些有过犯罪前科的农村青少年,我们不要放弃,更要加强教育,防止他们再次犯罪。
生活在农村的广大青少年,他们是家乡的未来建设者,是我们国家走上繁荣富强的强大力量。对于他们,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不归路。(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陆士桢、高洪主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导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中职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缺失,学生传统道德的修养缺乏,加上社会上非主流文化对学生的冲击,使得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产生混乱。法律知识缺乏,守法意识淡薄,成为很多中职生的普遍现象。因此,加强中职生的法制教育,对培养学生知法守法意识,营造和谐守法的社会环境,培养德才兼备人才,至关重要。
一、中职法制教育进课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法制教育进课堂,切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是提高学生思想重视程度和教学效果的必要途径。法制教育要取得成效,学生肯学、愿学是关键,而且还要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记在心里,实践在行动上。中职学校的学生,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主要精力集中在课堂上;并且,学生还存在一个普遍的学习认知心理,就是只重视课堂上开设的课程,重视期末考试。因此,将法制教育引进课堂,把它作为正课内容开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同等地位(甚至可以摆在与专业课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就会大大提高学生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也促进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记忆背诵、实践练习等学习热情,真真正正掌握到要学习的法律知识。只有学生心中有法律知识,脑海中有法律意识,自然在自控能力、知法守法上自觉落实到行动。
(二)法制教育进课堂,对加强学生自觉学习,遵纪守法,营造和谐校园,有重要作用。正如前面所言,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学生才能学法知法,知法才能守法。学生掌握了充实的法律知识,形成了知法守法的自觉意识,在校园才能守纪,在社会才能守法。就中职学校来说,学生的自控力较差,道德素质不高,男生之间更是容易产生摩擦,进而引发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学生通过有效的法律知识学习,充分认识到恶劣行为的严重后果,就自觉地加强了自控能力,避免校园恶性事件的发生。此外,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律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学生知法守法,学校才能对学生进行道德层面的深一层的有效道德陶冶和教育,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和道德修养,校园才能和谐文明,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才是知法守法的有用人才。
二、多措并举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育效果的有效落实
在坚持课堂教育为主的核心地位基础上,要推进中职学校课堂教育效果的落实,还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广泛的校园宣传活动,让学生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扩大法制教育的效果。
(一)丰富课堂法律教育的内容,完善课堂教学及考核制度。法制教育进课堂,让法律知识成为一门必修课程,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上下工夫,形成长效机制。首先,要丰富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作为一门课程,学校不可能像大学法律专业系一样把所有的法律教材都齐备地用来教学。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选用合适的教材,关键是国家的“宪法”“民法”“刑法”等内容必不可少,同时要配套有相应的、有针对性及实用性的练习。其次,要完善教学制度,保证充足教学时间。由于需要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较多,这就需要学校形成固定的教学制度,安排充足的法律课程时间,要将法律课程作为必修的基础课程,每周至少开两节课时,并且中职三年每学期坚持开设,形成课程教学的顺承关系;同时,也可增设每周至少一个早读时间朗诵法律内容,确保学生能在三年里学习到充分的法律知识。此外,要完善法律课程的考核制度。就中职学生而言,有考试的课程才会重视,因此,为提高教学效果,一定要将法律课程的科目考核设置为考试的方式,并完善平时学习考核以及期末考试的考核制度,增加学生对该科目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二)发挥移动电信和网络平台,加强法律知识的渗透。人的认知心理存在一个特点,要是每天都重复的内容,久而久之就会印象深刻。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校讯通等移动电信渠道,每天编辑至少一条法律知识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每天增强对法律的深刻认知;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QQ或微信等平台,编辑信息发送到学生的专门帐号上,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此次还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在QQ群或微信群内定期研讨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知法守法的意识。
一、建立组织,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创造条件
妇女权益的保障,涉及到社区的方方面面,需要全社区的共同努力。本着这一想法,该社区建立了社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领导组织,设立了由社区主任为组长,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小组长、辖区片警、辖区单位负责人和社区居民代表为成员的社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领导小组。还将居民组长、小区楼幢长、辖区单位负责人、有调解能力的居民,作为社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小组的信息员和义务工作人员,形成社区、辖区单位、居民小组、小区楼幢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网络。目前社区还设立妇女维权工作站、家庭暴力投诉站、调处站等妇女维权组织。同时还充分利用社区居委会下设社区服务委员会、社区卫生委员会、社区文化委员会、社区治安委员会等组织,积极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服务,使社区妇女维权工作步入正常轨道,有效保证和促进了社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的开展。
二、广泛宣传,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营造氛围
1、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内涵。坚持把宣传教育贯穿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提高群众对“平安家庭”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加大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宣传教育。一是面向社区居民广泛宣传。充分运用社区宣传横幅、宣传橱窗、巷道黑板、张贴宣传标语、社区广场宣传展牌等手段,宣传“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号召广大家庭积极参与。二是面向家庭深入宣传。印发《致居民家庭的一封公开信》,举办“三八”妇联维权知识讲座、与困难百姓手牵手与弱势群众心连心社区广场法律咨询、兴廉洁之风创平安家庭社区广场签字仪式等宣传活动,在社区内开展四进社区活动免费向群众提供科技、卫生、法律咨询服务、发放宣传资料,组织学生参加“消防安全”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活动,组织社区家庭参与“禁毒”知识宣讲和“不让进我家”活动,举办社区干部家庭参与“平安家庭”座谈讨论等形式,使“平安家庭”创建活动走进千家万户,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建立阵地强化宣传。利用社区活动室、宣传队、演出队等自编自演以创建“文明健康家庭”为题材的文艺节目,在社区内巡回演出,广造声势,形成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2、以特殊纪念日为契机,提高知晓率。社区妇联在每年的“三八”妇女维权知识讲座活动中,主要突出《妇女权益保障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宣传。其中,2005年社区在市纪检和市妇联的协助下在社区广场举办了“兴廉洁之风,创平安家庭”社区广场签字仪式,有150多名妇女参与了活动。在活动中社区两名妇女还作了表态发言,2007年社区在市民政局镇司法科的支持下开展了“与困难百姓手牵手,与弱势群众心连心”社区广场法律咨询活动。多次与驻区单位联合在社区广场举办“四进社区”活动,免费为居民提供服务,每年社区文艺队都要在小区广场举办1-2次大型的广场文艺演出,主要围绕构建和谐社区、创建平安家庭一些相关内容努力掀起宣传新;以家庭文化建设年活动为载体,开展“平安家庭”创建工作,努力促进普法宣传进家庭,文化科技进家庭,道德礼仪进家庭,安全知识进家庭,使更多的家庭实现无、无赌博、无暴力、无纠纷、无事故、无、无犯罪的目标。二是将“平安家庭”创建与“五好文明家庭”、“无毒家庭”等创建活动紧密结合,用家庭的和谐文明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6.26”国际禁毒日前后,社区妇联组织社区妇女党员积极开展“进社区、入学校、到家庭”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共发放禁毒宣传资料3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100余条,展出禁毒知识站牌10多块,动员千家万户积极参与到禁毒队伍中来,使家园更干净,社区更安宁。社区还定期召开社区妇女代表会议,交流如何进一步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通过家庭文化的建设,促进家庭的和谐幸福,以家庭的和谐带动社区的和谐,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和谐。同时,在国际家庭日、反家庭暴力日等特殊纪念日中,组织社区普法员为妇女开展普法宣传讲座,充分运用法制书刊、电视、普法知识讲座等宣传方式,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使家庭成员自觉参与“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努力提高我社区广大干部群众对“平安家庭”创建活动的知晓率。
三、注重维权,为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多干实事
1、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社区妇联始终坚持以妇女群众的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妇女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为目标,学习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全社区居民自觉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妇女儿童进步发展的责任意识。一是举办法律培训班。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活动。二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大力开展法律进家庭活动。结合当前妇女来信来访反映的家庭暴力这一突出问题,深入家庭宣传妇女权益保障等知识。截止目前,组织维权志愿者开展送法进家庭活动8次,共发放宣传资料200多份,接待咨询约500多人,接待妇女求助24次,举办普法维权讲座10期,有60多名社区妇女志愿者参与了社区各项宣传活动。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为重点,以各类家长学校为依托,引导广大家长学习家庭教育新知识,进一步提高家教水平。一是举办“儿童保护骨干培训班”,组织社区妇女志愿者学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框架、原则,儿童权利实质性条款等内容,树立儿童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的新理念。二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线,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家庭文明建设,以“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为主题,开展“知荣辱,建设廉洁、幸福、和谐的家”书法比赛,开展“学习型家庭”、“五好家庭”“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结合辖区未成年人的思想状况,利用驻区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儿童教育讲座,邀请儿童教育专家,举办“维护自尊、健康成长”、“家庭美德之我见”等有关环境保护、儿童心理、道德观讲座,使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结合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开展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护公物、讲究卫生、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的“五小”活动。以“小手拉大手,共创文明城”为主题,积极开展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公民道德建设、荣辱观教育、环境保护、节约能源、诚信互助、交通安全、廉政教育等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把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行为。
3、努力做好服务工作,加大妇女维权工作力度。一是建立健全维权网络。社区妇联成立社区维权工作站,设立维权工作岗,建立健全了维权网络。在社区成立巾帼维权志愿者队伍,把妇女群众的矛盾化解于最基层、化解于萌芽阶段,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家门口的维权服务。二是坚持工作规范化。建立文明接待、登记、重要回访、信息反馈等制度。同时,经常与居民小组长联系,掌握工作动态,努力化解源。
4、努力为妇女群众解决就业问题。社区妇联和劳动保障部门联合举办家政服务、绒线加工等劳动技能培训班,努力培育妇女再就业技能;组织社区失业下岗人员参加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举办的“庆三八.架金桥.促就业”专场招聘会。
5、搭建爱心平台,搞好弱势群体服务。社区妇联始终把服务妇女儿童、关注困难群体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充分体现暖童心,稳民心,聚人心。一是做好特困儿童救助工作,为贫困儿童教育提供经费帮助。社区妇联组织调查,及时掌握贫困女童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多方联络为她们争取助学资金。社区有24名贫困女童先后得到社区妇联的帮助。二是开展结对帮扶送温暖活动。每年在节日期间社区都要组织开展春节、“三八”、“六一”等节日上门慰问贫困母亲和儿童结对接帮扶,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社区妇联组织的力量和作用。
6、积极发挥妇女组织作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
二、点面结合的法制服务
作为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保障体系,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利用电视传媒手段,通过一系列法制节目,向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这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普法手段,但这一作法说教味浓,服务意识不强。在新时代下将定位指向科学、实用的法制节目,其要求不仅能够通过节目宣传法律,更应该切实地为公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法眼服务团”就是贯彻这一服务理念,由点到面,创新实践,通过各种形式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和提供法律服务。
(一)以点为范,全程介入个体事件
电视媒体的服务对象,往小的看是一个个的个体,往大的说,就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群体。那如何服务好每个个体呢?《法眼》栏目曾经就接到这样一个法制热线,当事人张枫(化名)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19岁了,但却没有户口,更不用说身份证了。问其原因,张枫告诉记者,他幼年丧父,其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相关手续不全,致使他一直没办法立户口。小时候读书就需要开各种证明才能寄读,长大后,没有户口更是办不了身份证,致使其无法像正常年轻人那样办证件找工作,这黑户的身份困扰了张枫19年,多方求助却一直无法解决,给其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张枫求助《法眼》栏目组后,“法眼服务团”立即启动援助行动,把张枫相关情况向当地派出所反馈后,得知像张枫这种情况要办理落户手续,不仅要张枫所属街道办事处出具相关证明,还要证明张枫与其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条件,却难住了张枫一家人19年。在了解了办户口所需条件后,“法眼服务团”全程介入,带着张枫在各个职能部门间奔走,并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为张枫寻找相关证人,从街道办事处帮张枫开出所需相关证明,还发动社会力量,找到热心司法鉴定所,免费为张枫母子进行亲子鉴定,经过几天的奔走,办齐了所需手续后,最终当地派出所为张枫立了户口,张枫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困扰张枫一家人19年的难题,在“法眼服务团”的介入下,几天时间就得以解决。有人曾经对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做了如下阐述:“电视法制节目一方面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披露以及评析批判,监督社会法制现状,担负着监督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还满足了公众舆论需求,表达公众对被监督对象的意见,并往往直接促进了个案的处理,使得民众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不否认张枫的事情很快得以解决,这与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有着某种关系,但我们认为更多的原因是“法眼服务团”介入得法,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把个人眼中的大事难事,化为小事易事,最终成功解决。同时,要强调的是,张枫事件的成功解决,在电视媒体播出宣传后,也为同类事件提供了一个范例模版,让更多的人受益。我们不能小觑“点”的作用,张枫的遭遇是一个个体事件,就好比一个点,把这个点的问题解决好,其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这个范例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将对受众的认知和判断起着积极作用。“法眼服务团”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对于个体事件介入与服务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上门为市民回答法律疑难问题,帮助协调解决;还有帮助受伤员工讨回工伤赔偿,协助农民工讨薪,全程介入一些业主产权证“难产”问题,督促开发商及时为业主办理产权证。“法眼服务团”全方位地介入群众的生活,真正使栏目贴近群众生活需要。另外,根据“法眼服务团”工作实例制作的法制电视专题,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版,例如“讨薪模式”、“产权证督办范例”等新经验,这些典范的产生,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法律认知,也为群众维权实践提供了可行的范例和经验。
(二)以面为基,普法活动广泛辐射
对于群众的各种法律需求,“法眼服务团”有面向个体的专门的法制服务,帮他们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就如上文所述的典范作用。那在面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基础数,扩大受众面,形成辐射带。而常规的电视节目普法宣传,由于收视群体的相对固定性使得拓展乏力,因此还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策划和组织各种普法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其实,媒体与受众之间,还是存在着距离感,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式各样的现场活动,可以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距离,促进媒体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让媒体的宣传功能得到充分地扩展和延伸。而“法眼服务团”的“进社区”、“进乡村”等受众面广的普法活动,就是颇具创新的事例。从2009年开始,每年的重阳节,“法眼服务团”都会与王庄菊园老人会合作,举办“送法进社区开心过重阳”活动。据社区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社区居民对家庭矛盾、遗嘱继承、财产等法律问题很关注。于是“法眼服务团”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在活动现场,“法眼服务团”成员们结合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婚姻家庭财产实际问题,以案说法,详细讲解了居民关心的夫妻共同财产、贷款买房、法定继承顺序及如何立遗嘱等多方面内容。另外,还邀请了司法局、律师所、鉴定所等相关人员到现场接受咨询解惑,一场活动就为60多人次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对于一些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问题,“法眼服务团”还会及时介入,帮忙协调。至今《法眼》已连续四年到菊园社区举办普法活动,亦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积极反响。而类似王庄社区这样的普法模式,《法眼》也在其它社区展开。与“进社区”相似,“进乡村”也是“法眼服务团”普法活动的重点。当然,社区与乡村,虽是两个同级别的社会基层单元,但由于本身存在生活和文化形态差上的差异性,其法制诉求也会有所不同。“法眼服务团”也针对乡村特色展开法制服务。在乡村,“法眼服务团”一般会联系当地村委会集中问题提供法律服务。老人赡养问题、土地承包流转相关政策、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留守儿童抚养和教育问题,这些都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村民的问题,“法眼服务团”的专业人士都会细心解答,必要时还会提供法律援助。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是“法眼服务团”普法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占整个普法活动量的80%左右。当然“,法眼服务团”对于一些特殊群体也从未忽略。如“3•8妇女节”,《法眼》除了开展常规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外,还开展了“‘法眼服务团’走进女子监狱”的活动,带领心理咨询师和律师,为监狱内近100名女子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法律诉求,现场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不能解决的,“法眼服务团”也会详细记录,整理汇总后,形成建议和意见交给监狱管理部门,协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在活动中,“法眼服务团”也会调查总结女性犯罪的成因及主要因素,这些调查的结果,也用于指导《法眼》的日常报道实践。“法眼服务团”的普法活动,有主有次、层次分明,既关注主流群体,也不忽视特殊人群。无论是人流密集的公园与商场,还是地处偏远的城镇和乡村,都有“法眼服务团”的普法足迹,使得受众群体和层面都有所拓展。“法眼服务团”成立至今已举办了50余场的公益普法活动,为群众提供义务的法律服务及援助,直接受益人近五万,辐射带动人群更是庞大,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功能丰富的普法方式
当然,“法眼服务团”除加强对个体的法制服务和“进社区”、“进乡村”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服务外,也在普法实践中求新求变,提升自己普法方法和手段。在平时《法眼》节目的报道中,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以《法眼》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节目中的刑事案件为例,犯罪嫌疑人中约有6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法律知识的匮乏、过早地辍学,还有不良玩伴的影响,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法律不仅要打击犯罪,其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预防犯罪。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这是一个社会大课题,也是法治社会努力的方向。《法眼》栏目作为普法宣传战线的重要一分子,这些年也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尝试。从娃娃抓起,加强校园普法,这是《法眼》栏目普法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如何普法才最适合,要如何实施才会达到最佳效果,这同样也是“法眼服务团”随着实践求新求变的一项核心内容。
(一)联合社会力量做深校园普法
校园普法,是媒体法制宣传常用的一个手段,但在特定的情形下,也时常沦为应时应景的宣传报道手段,形式往往大于内容,影响力可想而知。“媒体要使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活动本身必须具备可持续性”。[4]于2009年5月份开始的“爱心接力普法入校”活动,是一个针对校园学生的大型连续性的普法活动。为做好这一活动,提升其影响力和可持续性,《法眼》栏目在“法眼服务团”的基础上,组建“法眼讲师团”作为其功能的延续和升级,“法眼讲师团”的成员中有法庭的庭长、派出所的所长、未成年管教所的教导员、知名律师和法制节目资深主持人等近30名讲师。“法眼讲师团”组建完成后,《法眼》联合福州市教育局和福州司法局,根据地域性和各学校的代表性,在全市中小学中抽取相应学校作为代表,进行普法宣传教育。从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法眼》共为60多所学校做过普法宣传讲座,“法眼讲师团”的讲座不是干瘪瘪的做报告,而是利用多媒体环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影音并茂的方式,阐述法理人情,并在现场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以发生在身边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教育警醒同学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当然,讲座只是入校普法的最初级模式。媒体自身的优势我们也要好好利用,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时,新闻报道也紧跟其上,《法眼》栏目派出业务能力强的记者组,对“法眼讲师团”的讲课现场进行全程拍摄,精编成别具特色的法制电视节目,一边在《法眼》节目中播出,一边把视频材料分发给各中小学,让学校组织观看,多管齐下,让活动与报道互为映衬,形成合力,扩大入校普法的影响力。
(二)合理调配资源丰富活动内涵
“新闻媒体作为活动的核心,需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拓展服务领域,加大服务力度,提升活动品质与品位”。“法眼讲师团”的入校普法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普法活动本身,而是尽量利用“活动”这个载体,拓展服务领域,使“活动”承载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因此,在法眼讲师团“爱心接力普法入校”这一活动的过程中,还附带了一个任务,就是为八县市贫困山区学校捐建“法制图书园地”。带着这个使命,“法眼讲师团”到各个学校进行普法宣讲的过程中,也号召各师生们把自己的多余的书籍捐献出来,这一倡议,得到大家的热情响应,在入校普法活动中,《法眼》共募捐到各类图书30000多册。我们同时还在电视节目中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在大型图书城等地方设立捐赠点,这些举措,也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一些企业为这一活动送来数量可观的文具、书柜等物品,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仍在不断地为这个活动送上自己的一片心意,目前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当中。可以说,这些举措,让“爱心接力普法入校”活动的内涵变得不简单,爱心更加丰富。在整合利用社会闲散资源,最终把爱心汇集一处后,“法眼讲师团”也分赴各个山区贫困小学,为他们送去社会的关怀。目前,已为十多所山区小学建立了法制图书园地。一个故事,有时就可改变一个人;一本书,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法眼讲师团”的入校普法活动,就像在四处播洒法律的种子,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来影响每一个同学,让“法治”这一最质朴的概念,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
1、加强学习:作为一名基层 家庭教育指导——与Xx社区联合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与Xx社区联合建立了周末家庭教育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请专家作讲座。请法律专家董照永律师为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作《法律知识进校园、进家庭》专题讲座,夏海涛律师作《未成年保护法》专题讲座,深受教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假期德育作业——每年布置暑期德育作业,对学生假期在家的学习、生活、安全、参与社区的文明创建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让社区评定学生暑期在社区的表现等,受到家长、社会的好评,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爱留守儿童——学校特别关心留守、单亲及特困学生,大部分教师主动与困难学生分别建立了帮扶对子,及时补学补差,帮教工作有计划、有措施。
3、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成效卓著
学校一年来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市级青年文明号。目前校园环境做到了
三化:绿化、净化、美化
四无:地面无破损、无积水、无蚊蝇、无陈旧垃圾
四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
校园的每块墙壁都能“说话”,每块场地都能“开口”,每一寸空间都凝聚着“爱心”。漫步校园,赏心悦目,到处都呈现出自然美、艺术美和内涵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成为孩子们的学园、花园和乐园。
4、法制安全教育扎实,深入人心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巩固“五五”普法成果,积极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进程,充分利用“全国戒毒日”、“全国环境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请专家作讲座,开展征文比赛、出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传单等多种形式,普及《宪法》、《教师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法制建设,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工作预案、层层签定责任书、建立学生安全档案,开展了燃气安全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消防安全演练、进行紧急疏散演、冬季铲雪等活动。在今年流感的预防过程中,由于各位班主任的努力,课任教师和各部门的协助,我校的甲型H1N1防控工作非常成功,到目前为止,我校只有一个班级停课,是全区的唯一。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卓有成效,今年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
5、充分发挥工会职能,民主管理
积极发挥工会在学校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各方关系,增强教师凝聚力,致力于建设团结、协作、奋斗的团体,做老师的知心人。组织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民主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关心困难职工,慰问看望困难职工和生病职工。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组织教师暑假去西安、开封、洛阳等地去作寻根之旅、文化之旅,举办教工羽毛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篮球赛等,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虽然年过四十,体力不支,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计个人得失,只求为校争光。正是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我校今年三八节大众健美操获区二等奖,教职工男子篮球赛获区第五名和优秀组织奖。
三、做好兼职工作
兼职一:区教育工会组织委员,积极完成区教育工会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兼职二:区数学中心教研组组长,积极参加区数学中心教研组活动,深入七所学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一次区级骨干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所获良多。
四、主要不足和努力方向
我的不足:
1、在平时的学校管理中,工作还不够细腻,方法灵活性不足;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2-0062-02
一、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概述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法律知识的获得是法律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法律社会化是法社会学中的重要的概念。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郭榛树在《法律社会化问题导论》中指出,中外学者对“法律社会化”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从法律本位的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理解为法律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发展过程。二是从人的社会化意义上来理解这一概念,将法律社会化看成是一个人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这里的“法律人”是指具有较强法律意识和养成一定法律行为习惯的人。我们把前一个概念认为是“法律的社会化”,而把后一个概念认为是个人的“法律社会化”。
法律社会化与法律的社会化是两种概念。我们认为法律社会化是指社会成员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向‘法律人’的发展过程。它的内涵包括:①法律知识的习得;②法律规范的内化;③法律观念的树立;④法律角色的培养。由此法律社会化过程也是个体法律观念的形成过程。法律社会化与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一样,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法律的社会化主要是指专门的普法活动。周旋在论文《法律社会化的内在途径研究――遵循市民社会的视角》中说:
“关于法律社会化,我国付诸实践的主要是普法运动,中国法律的社会化运动肇始于1985年,这场法律社会化运动以学习法律性文件为基本指导思想。”这里说的法律社会化,实际上是指法律的社会化,是指中央宣传部、司法部从1985年推行的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规划。
综合以上概念,根据法律社会化的定义,可以认为农牧民法律社会化是指农牧民通过与法律的交互作用和通过社会互动,学习法律知识,内化法律规范,树立法律观念,培养法律角色,从“自然人”转变为“法律人”的过程。农牧民的法律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农牧民自主学习法律和有关部门推行的普法活动来实现的。
二、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社会主体
社会化的过程中对个体社会化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环境条件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同样,我们可以将对个体法律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社会环境条件称为法律社会化的主体。在普法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社会化主体的作用,创造条件和环境,更好的对农牧民进行普法。
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体有以下几种:
首先,家庭教育是个体法律社会化的开端。
(1)家庭具有多种功能,其中重要的一项是教育功能。家庭中父母从小教育孩子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儿时受惩罚的害怕是个体受法律社会化的开始。父母告诉孩子“不可以偷人家东西”“不能骂人”“不能与别人打架”等,这时,孩子们不知道法律是什么,但知道违背了父母的教导就会受到父母惩罚,受父母的批评。这样个体在父母和亲人的教育下慢慢学会了社会禁忌、社会规范、社会契约等共同遵守的戒律,慢慢养成能够被社会接收的合格的人格。
(2)父母长辈的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法律观念和可能受到的法律知识教育。邢红飞在论文《法律观念辨析》里将法律观念定义为:
“法律观念是人们对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比较自觉、比较稳定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要求和态度以及对人们某些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有一项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错误的认为从祖辈继承的耕地就是他们家所有的财产,并且认为土地是可以买卖的。这种错误的法律观念是从祖辈那里获得的,而且一代一代流传到现在。
这样,孩子在家所受到的教育有道德教育,也有零星的法律知识。父母的道德修养、法律知识水平、父母的言行举止都影响着孩子的法律社会化。所以,这就需要父母一辈更新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知识,给孩子们做出一个好榜样。
由此,发挥家庭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人手:
(1)普法宣传以发扬传统美德为铺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偷、不抢、不侵犯他人”、“尊老爱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发扬传统美德,能够让农牧民以道德准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致达到“自律”的境界。生活中,我们碰到很多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债务纠纷,这些纠纷大多不是由于农牧民不知道法律,而是没有浓厚的道德意识引起。发扬传统美德,会得到法律所得不到的好结果。
(2)更新农牧民法律观念是目标,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是主要内容。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牧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有很多错误的法律观念,如“以牙还牙”、“耕地是自家所有的”、“耕地可以买卖”、“耕地可以用来抵债”、“砌墙占地”、“权利大于法”、“以礼服人”。我们的普法工作应以这些错误的法律观念为突破口,个个击破,规范农牧民行为。做法上,应由原来的具体法律规范和条文的教育为主转为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为主,给公民灌输法律价值观、民主平等观、法律权威观、权力义务观等现代的法律基本观念,提高农牧民法律意识,让他们能够从被动学法,转为主动学法。
农牧民普法,内容上应密切联系农牧民生产生活,传授在他们生产生活中能够用得着的法律知识,比如《农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普法形式上,要针对农牧民从事农牧业、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使用民族语言,地方口音重、言表能力差等特点,探索并应用农牧民易于接收的方式方法宣传法律知识。
其次,生产生活实践是农牧民法律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农牧民没有念过书,文化水平低,很少受过正规学校教育,他们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主要从父母教导中学到以外,还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学来。他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所经历的、听到的、看到的事例中吸取教训,学到处理问题的方法,学到法律知识,产生法律观念。如,林业部门的人抓住砍柴的农牧民后重罚,他们也就知道不能再砍柴,砍柴是违反法律的,但他们不知道是违反了什么法律。农牧民来往密切,加快了社会规范、政策、法律在农村的传递,每一个特殊的“新闻”成为农牧民议论的话题,农牧民也就从议论中学到了法律知识。
农牧民的法律知识水平跟他们的生产生活经历有很大关系。外出务工几年的人,比长年待在农村的人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在嘎
查委员会工作的人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比单一从事农业或牧业的农牧民所知道的法律知识多。
由此,加强生产生活实践对农牧民普法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宣传。“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社会舆论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在农村社会,成员间来往频繁,这促使了社会舆论的形成。这时,舆论的正确性就变得尤为重要,错误的舆论会让农牧民产生错误的法律观念。比如,我们调解了一起土地流转的案子,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要回土地成功,这时,农牧民议论“目前,外出务工者返乡后返还原先耕种的土地”。这种错误的舆论就会在农牧民头脑中树立错误的法律观念,影响他们的行为。所以,我们需要在工作中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正面的宣传。
②结合实际,通过典型案例,提高农牧民学法兴趣。农牧民的经历会让他们增长见识,提高法律知识。然而,为了提高农牧民法律知识水平,我们不能让他们去从事各种活动,去尝试各种行为,但我们可以通过宣传贴近农牧民生活实际的典型案例,让他们在实际案例中学到法律知识,培养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
第三,电视是农牧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随着电视的普及,收音机慢慢被人遗忘,但喜欢听乌力格尔。的老人、在外放牧的牧民、没有电的牧业点仍然收听着收音机。报纸对于农牧民来说是奢侈品,而且由于他们不识字,报纸也是多余的。一句话,电视比起广播、报纸对农牧民普法作用更大。
电视媒体具有对象广泛、时效性强、丰富直观、接收随意等有利特点。这些有利特点给农牧民学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如果应用电视媒体给农牧民宣传法律知识,他们可以调整时间、选择节目,自主学习法律知识。但这种方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对于一个小单位是不太现实的。
第四。政府部门是法律宣传的骨干力量。①司法部门和综治维稳部门有宣传法律的职责。然而在基层,普法工作主要由司法所来承担。虽然乡镇法庭、派出所、乡镇宣传部等部门都有宣传法律的职责,但只是他们的一项附加职责。②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也涉及到法律知识,比如计划生育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林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森林法》和当地《禁牧》条例;土地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然而目前,各个单位的工作与法律知识宣传相脱节,有实际工作,但法律知识宣传不到位,加大了开展工作的难度。
发挥政府各个部门对农牧民普法中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普法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按照法律进机关、法律进单位的要求,需要当地党委、政府冲锋陷阵,身体力行,加强自身学法。如果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支持普法工作力度不够,也不加强自身学法,那么农牧民普法更从何而谈。
②普法部门需加强力度,普法对象需积极配合。一方面,长期普法工作中形成了一种“普法部门请求学法,普法对象被动学法”的局面,给普法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按照司法部“法律六进”的要求,司法行政部门应该将法律送进机关、单位、社区、学校、企业、乡村,但如果这些单位配合不够,普法工作很难开展。另一方面,胡尔勒镇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人员少,经费紧缺,设备不够,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局限性,普法对象的不配合,使普法工作人员失去了信心,影响了普法工作的进度和效度。普法工作需要建立有力的监督、指导、奖惩机制,能够使普法部门积极普法,使普法对象主动学法,提高普法工作效度。
③政府其他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应首先进行普法宣传
政府很多部门在工作中涉及到法律,并需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各基层站、办、所转变观念,不能蛮横罚款,应法律先行于工作,应用法律与农牧民对话,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学校教育是正规法律教育的开始。在学校,学生受校训校规的约束,它一方面能够塑造较好人格形象,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行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从课程设置来说,学生从初二起就接触到了基本的法律知识,受到了规范的法律知识教育,虽然内容不深,没有涉及到深层法律条款,但这对学生继续法律知识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些校领导和家长重视升学率,轻视学生法制教育,课程设置上减少法律知识课程,教材内容上初三和高中的教材中减少了法律知识内容。在大学期间也有法律基础知识课程,但这一课程被很多大学当作为一门选修课。教育考试制度问题,校领导和家长重视不够。这些都成了影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症结。
充分发挥学校正规法律知识教育的作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
我校近年来的法制教育工作在校长李清莲的发动和领导者下,动员组织学校教师、家长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历年来均成立有由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列入教师的考核目标,形成了统一规划部署、检查考核制度,明确各位教师的责任;从组织领导、健全制度、注重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法制教育进行布置,学校校长亲自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聘请织金县人民检察院韩琦检察官担任法制副校长,举办专题法制讲座,讲解相关案例的法律法规。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符合客观实际,是开展学校法制教育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保障。
二、以充分利用好学校主阵地的资源,多渠道宣传法治教育
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对学生从正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广泛普及。我校充分利用学科渗透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做到了教学有计划,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上课有教案,课时有保障。课堂上穿插法律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观念。通过多种形式的法治教育,使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基本普及,增强了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防范自护意识。
三、结合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1、紧密结合学生特点,紧扣时代主题是我校法治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开展好法律教育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现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成熟早、自控能力较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学生“世界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心胸十分狭窄,虚荣心又强喜欢争强好胜。针对这些特点,我校法治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结合学生特点,根据讲解的法律条文结合学生身边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学生容易接受。
2、利用宪法宣传周开展系列活动。在宪法宣传周,我校制定了“宪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并按方案开展了旗下讲话,师生举行宪法宣誓,背诵宪法誓词、读宪法、诵宪法等一系列活动。
3、举行普法系列报告会。为了更新、拓展教师、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教育水平,我们邀请法治副校长韩琦检察官举行普法系列报告,学生从听韩琦检察官《我的身体不容侵犯》的法治培训课后,更加明白了如何防范、怎样保护自己的身体隐私部位,增强了应对的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