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与课题的区别,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教研和科研的区别
1.1 研究的范围不同
教育科研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了一切教育现象和教育过程及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它不仅要进行宏观的研究,还要进行微观的研究;不仅要进行理论的研究,还要进行实践的研究;不仅要进行教育的内部研究问题,还要进行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教育问题。还要进行国际间的教育比较;不仅要研究教育的现状,还要研究教育的历史,预测和规划教育的未来和发展,它包括了教研。而教研主要研究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工作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问题,它只是教育科研的一个方面。
1.2 研究的要求不同
教育科研要求有较严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最大限度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教育科研要把握教育现象的内部、外部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揭示教育的本质,探求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严肃的科学精神,运用严格的科学方法。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就没有这样严格的要求。教学研究经常以个别的局部的经验为基础,所依据的材料没有教育科学研究那样严密。同时,由于在研究中常常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就不一定都能揭示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
1.3 研究的过程不同
教育科研是有目的、有计划、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过程,它包括课题的确立、立项、制定周密的研究计划、组织实施、实验研究、做出科学的结论、填写课题实验研究案卷、撰写研究实验报告、编撰专题论文或专著、组织成果鉴定,并在新的实践中加以检验等过程。而一般的教学研究则不需要这样严密的系统的进行。
1.4 研究的周期不同
教育科研一般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各类课题研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性课题,常常需要2~3年或5年研究时间;重点课题一般需要3~5年研究时间;重大课题一般需要5~10年或10年以上的研究时间。因而,教育科研存在着研究周期较长、形成研究成果较慢、研究手段多样、研究方法多元的特点;而一般的教研则不同。
1.5 研究的成果价值不同
教育科研的成果必须具有规律性和创造性,它必须是从个别的偶然的表面中获得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是反映共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运用的知识。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一般教研的成果则有地区性和单位性的特征,具有教师本人的特征,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其普遍性和应用价值因之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它主要是对某些教学规律的具体运作,不一定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教学研究是实用性教育研究活动,而教育科研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研究。
2 教研和科研的联系
教研和科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相同的
教研和科研都是为了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效益和质量。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观察、调查、实验、测量、统计等。
2.2教研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指导和帮助教研提高研究水平
由于教学研究侧重于应用方面,所以,它是教育科研课题的重要来源,是教育科研的载体和依托,是教育科研的重要经验基础。教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又需要科研的指导和帮助,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具有应用价值。
2.3教研扩大了教育科研成果的价值
推广普及科研的成果是教研的任务,即使是最好的科研成果,它也只有潜在的价值,要使这一价值变为现实的价值,必须依赖教研。
2.4科研工作促进教研工作的提高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如同建筑师的蓝图。有了好的开题报告,才能使研究工作者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制定开题报告是课题由设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关键步骤。当前许多教师由于过去从未做过课题研究,现在要申报课题,撰写课题开题报告不知从何人手。为了使广大教师更加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培养、提高教师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能力和水平,本文从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作用、结构等方面来谈教师应该如何规范撰写开题报告,力求对教师提供一点启示。
一、课题开题报告的含义与作用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何谓有价值、有创见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从何而来呢?这需要研究者长期实践、细心观察和深思熟虑。当自己提出的课题得到上级认可后,就要把自己的研究方案设计好,即撰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就是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规划和制定。换言之,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开题报告主要说明这个课题有价值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
撰写课题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创新新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正如学者文翁说过,搞好开题报告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大家理清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计。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和安排,是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提供探索的途径。课题开报告初步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对整个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科研经验较少的人来讲,一个好的方案,可以使他们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避免发生进行一段时间后不知道下一步干什么的情况,保证整个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可以说,课题开题报告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质量与水平的重要反映。没有科学的开题报告,就没有科学而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规范化不断加强,开题论证问题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
二、撰写课题开题报告的基础性工作
写好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要了解其基本结构与写法,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首先,要了解别人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熟悉了别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才不会在别人已经研究很多、很成熟的情况下,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而是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方面去研究;其次,要掌握与研究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否则,没有理论基础,你就很难深人进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一定要多方面地收集资料。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开题报告才能更科学、更完善。
三、课题开题报告的结构
撰写开题报告是进行科研课题申请后的首要工作。通过开题报告的思考与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究竟想做什么,想得到什么,怎么做,能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若分析后觉得不现实,则可以立即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使课题目标的达成有可能性,从而避免大题小作或小题大作。课题开题报告的写法根据课题研究的类别略有不同。但一般地说,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的背景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4.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5.课题研究的目标
6.课题研究的内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7.课题研究的过程
8.课题研究的方法
9.预期研究成果
10.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1.参考文献
四、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规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最后就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一位高中化学教师在课题开题报告中对其课题意义是这样写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平,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1999届至xx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平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和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分析现时不少教师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时出现的怪现象,大致可归类这几种:一是假课题。有的教师面对浩繁的教育实践,找不到切入点,更无从下手。等领导逼急了,便道听途说也好,信口开河也罢,逮着一个话题就立项。这样的课题自然被“枪毙”淘汰的多,也有些单位和主管部门为了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敞开网批准立项,但事实证明这样的科研只是泡沫,根本缺少价值。其开始就没有目标方向,“在黑暗中远征”,自然难有实质的科研成果。二是假研究。过去我们批评一些学术单位组织的课题研究只管两头:开题和结题,中间的研究是不管的。现在的小课题研究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教师一旦课题获得立项,立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课题申报书里所谓的研究计划、过程步骤,需要进行的各种调查、实验、尝试全部放下。这样的科研哪里有研究呢?纯粹是假的空的,一旦需要结题了,则忙着编造一些虚假的资料,自圆其说。课题管理部门既缺乏过程的监控,又缺乏鉴别资料真假的能力,这就使一些人从中钻空子,出现虚假研究的情况。三是假成果。课题研究需要成果,但是以什么作为成果,却颇需要研究和定义。观察有些单位组织课题结题报告,要么以相关的论文获奖或者发表为主要依据,要么以提供的原始资料多寡为依据,这样的课题研究成果是低劣的。笔者曾经受邀参与一些单位的结题鉴定会,其课题成果粗制滥造,让人扼腕叹息。
CSKS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始建于1956年,是我国专门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研究的重点专业技术研究院,具有专业配套齐全、实验设备先进、工程配套能力强、科研成果丰硕、影响面广等特点,在我国金属矿床开采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1999年7月研究院列入全国242家改制科研院所,单位性质由原来的科学事业单位转制为科研企业,按企业模式进行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准则由原来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转为企业会计准则。体制转变的十多年来,研究院除自身正常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外,仍然承担大量的国家公益性、社会性课题研究,如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等。各项国家课题经费的管理核算即“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核算成为研究院财务核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科技专项资金”核算的特殊性
2006年,财政部、科技部共同制定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试行办法》(财教〔2006〕159号、160号、163号和219号)。“科技专项资金”核算的国家课题专项经费来源于中央财政拨款,按上述管理办法,项目和课题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独核算。专项经费管理和使用要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经费来源、经费管理、经费结题审计的特殊性都决定了“科技专项资金”与企业一般资产、负债类科目核算的不同,“科技专项资金”财务核算不仅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还需严格遵照执行上述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二、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方法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之前,研究院对“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如下:
(一)收到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拨款时,按拨款的种类、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借: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贷:专项应付款--××项目
(二)经费使用时形成资产部分
借:固定资产--××项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
科技专项资金购置的设备不计提折旧,按设备原值一次性计入专项应付款,增加企业资本公积,不影响企业当期利润。
(三)经费使用时不形成资产部分,即发生其他研发费用,按项目预算开支科目设置明细账,并按实际发生额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费用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四)项目完成验收后,如有资金结余需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银行存款科目
如不需上交部分
借:专项应付款--××项目
贷:资本公积―拨款转入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方法
2009年研究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科技专项资金的核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规定,企业收到的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列入政府补助范畴核算。企业从政府部门取得的政府补助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企业取得政府补助时采用收益法中的总额法进行会计处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企业将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如果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企业将其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如果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按照准则的上述规定,研究院在收到科技专项资金项目拨款时,按拨款的种类、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借: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在成本类科目增加“研发支出--××项目--××费用”,归集各课题的明细支出,月末将“研发支出”余额结转至相关费用科目,
借:相关费用科目
贷:研发支出--××项目--××费用
并将递延收益按相应金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借: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项目
贷:营业外收入
形成资产部分,购入或工程完工时
借: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每月按该固定资产应提折旧
借: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贷:累计折旧
四、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账务处理的区别与思考
(一)新旧企业会计准则下“科技专项资金”账务处理区别
1、经费管理科目由“专项应付款”改为“其他非流动负债―递延收益”,月末按当月发生费用金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确认当期收益;
2、增加研发支出科目作为经费明细支出过渡性归集科目,严格控制监督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3、形成资产部分账务处理发生较大变化,以往的核算办法中,所购设备原值一次性计入专项应付款,同时增加资本公积―拨款转入,此类设备不计提折旧,不影响企业当期损益。新准则中设备费在所购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二)按新准则核算不可避免的出现以下问题
在“研发支出―设备费”科目中确认的设备费是该课题所购设备的累计折旧金额,而非设备原值。该课题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单独填写课题设备备查簿,方便日后计提折旧与查账。因设备使用寿命与课题周期始终存在年限不一致的情况,在课题结题审计时,出现 “研发支出―设备费”归集的金额与课题预算金额不一致情况,且课题结题时, 课题仍有余额,实为尚未计提的折旧金额。这样对研究院科技专项课题结题造成很大的不便。
(三)思考与启示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可以对科技专项资金中的设备费做如下账务处理:
科技专项课题按课题预算进度购置设备时,按设备原值
借: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固定资产--××项目
贷:相关科目
研发支出--××项目―设备费
该类固定资产每月计提折旧时
借:相关费用科目
贷:累计折旧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0(a)-117-02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增长迅速,这是我国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也是大学扩招以来的继发性效应之一。庞大的研究生队伍,给高校带来的巨大压力就是如何保证研究生质量,使之成为合格或优秀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就业压力下的“超长期本科生”。
要实现研究生基本的教育目标,最关键的措施之一是实现研究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我国,研究生属于精英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教育。其性质不同于本科生教育。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就必须对比二者的差别,并制订相应的措施,积极地加以引导,使之完成这一角色的转变。本文以理工科研究生为例来探讨研究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存在很大的问题[1],其主要表现为,①考研动机多元化,热爱科研的研究生不多;②部分研究生功利性太强,与导师的互动不足;③对研究生学习特点认识不够;④研究能力较弱。为数不少的研究生是怀着找一份好工作的目的来考研,并非热爱科研。这部分人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对以后工作有利的事情则有动力,对与今后工作可能关系不大的事情就比较拖沓。另一部分人则是属于研究潜质较弱的人。前者主要是通过端正心态来进行自主学习,后者则须刻苦学习研究方法,循序渐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质的飞跃?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执教经验在此阐述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异同点、研究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以及研究生如何转变学习方式这几个问题,以期对今后研究生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 研究生与本科生教育的异同点
很多学生费尽千辛万苦考上研究生以后,以为还是像本科生一样整天在教室里听课,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考试,拿到相应的学分即可毕业。事实上完全不是这样的。研究生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初步科研能力的一种教育模式,在理工科学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研究生课程的特点是:①理论课程大大减少。研究生只会在一年级有理论课,而且通常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甚至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接触实验。理论课中,课堂教学只是较小的一个方面,更多地需要自主学习。共性的理论课通常是外语、科研方法、政治课。理论课教学也不同于本科生,多数以引导为主,而不是像本科生那样的灌输式为主。理论课程的减少,给了研究生很大的自由支配时间,也就给了研究生思考、创造的时间,而不像本科生那样每期都忙于应对考试。
研究生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给了研究生较大的自由。这样的设置事实上就是为了充分发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时间及空间上的保障。研究生必须在入学之初意识到这样的差别,并认识到与本科生差别的重要性,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增强学习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1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
2 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意义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能在步入社会后基本独立从事某一方面研究,或者掌握某一方面专门技术,从而服务于社会,而本科生则是较为系统地学习了某一专业的课程,具有初步的实践。步入社会之后,还要经历一个训练期才能从事某方面的专业性工作,且其设计思维还需一段时间来提升。研究生事实上就是既要有专门技术,又要有设计思维,具备组织实施一定的科研项目的能力。从其培养目标上来说,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更接近社会一些。在工作中,研究生通常没有太多的实习期,而是直接上岗。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适应新岗位的能力实际上来源于学习期间的能力储备。此时不再像学校一样有老师的指导,而是几乎完全独立地应对各种各样的事务。因此,没有自主的学习,不可能完成这一能力的提升过程。
3 研究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方法
研究生学习方式相对于本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自主学习。
首先,培养科研意识,学习内容要多元化,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一般而言,本科生是以课程为中心,而研究生教育是以课题为中心[2]。因此,研究生学习不是以掌握本专业的各类课程为目的,而是以课题为中心的全面的能力培养为目的。除了科研中具有共性的课程外,每个研究生由于课题的不同,所学习的共同的课程不会太多。这些非共性课程通常少数由专业老师来讲授,但更多地是研究生自主学习。理论课程的学习是以完成课题为目的。科研实际上是几个方面能力的协同来完成的。因此,要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例如,研究生学习外语,其目的不再是像本科生那样为了过四、六级或托福、GRE考试,而是服务于科研。因此,要大大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而将公共英语置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学习文献检索,是为了给科研指引方向。当然,并非说研究生除了课题以外的东西都不要学习,而是说,要相对于本科生更加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
其次,培养主人翁心态。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习科研基本方法与技能,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一基本过程主要是基本能力的训练及课题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导师主要是引导者,而不是学术“保姆”。研究生应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或半自主地设计自己的课题,而不是由导师完全设计好、自己只是去实施。那样,就达不到培养研究生的目的。要把课题完完全全当作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导师布置的任务。这样,从课题的设计、经费的预算、实验的组织实施、结果的后续处理、研究成果的表现,研究生都应起到主要的作用。导师只是从大的方向上提供参考或建议,从经费上提供相应的保障。只有具有主人翁意识,才能更大地激发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主人翁心态可大大促进课题的顺利进行,也是孵化科研成果的基础。事实上,不少有成就的科学家代表性的成果是作研究生期间做出的。我国著名神经药理学家邹冈,在20世纪60年代上海药物研究所上研究生时发现了吗啡的作用部位,成为他学术生涯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3];日本著名生理学家Yanagisawa正是在研究生期间发现了迄今为止收缩血管作用最强的物质――内皮素[4]。
第三,增强与导师的互动性,摒弃功利思想,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对于理工科的导师而言,课题通常有一定的限制性:①导师研究方向相对固定,不可能特地为研究生设置一个他(她)特别感兴趣的课题。②研究经费决定了只能用于相应的课题。③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使之成为科研后备人才。因此,要实现研究生的目标,顺利毕业,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①增强与导师的互动性[5]。选择导师课题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一个,是激发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②学会在做科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储备潜在的工作能力[6]。研究生找到一个与自己学习期间方向特别对口的工作不容易,但对于新工作的适应还是依赖于研究生期间能力的培养。如,购买试剂可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组织多人协作的实验可锻炼团队组织能力;撰写实验小结或论文可锻炼文字组织、编辑能力等。这些能力的拓展,其前提还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因此要注意及时与导师沟通,使课题既能使导师满意,又能使自己得到相应的锻炼。③在科研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循序渐进。导师在研究生起始阶段布置一些较易完成的小课题,逐步培养其科研成就感。只有在顺利完成一些较小的课题之后,才有信心和动力去挑战一些难度较大的课题,这样才会在较高层次锻炼组织、设计能力。对于热爱科研的研究生来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质的飞跃,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基础。④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充实自身,提高能力。毕业课题是研究生研究成果的一个体现,但不是研究生学习的全部内容。研究生需要做的不仅仅是完成课题,更多地是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以及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适应今后工作岗位的能力。因此,除了毕业课题外,还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全面地自我培养。
综上所述,研究生要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就要端正学习态度,摒弃功利思想,摆脱对课堂、对老师的依赖,在导师的启发、引导下,自主学习,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为今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包水梅,高洁.从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看研究生教育的本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39-145.
[2]秦发兰,汪华,胡承孝.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8-150.
[3]胡国渊,朱兴族.怀念敬爱的邹冈老师[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1999,15(12):168.
[4]许爱梅,庄向华,董砚虎.内皮素-1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4,31(5):198-200.
在实际的普及小课题研究工作中,教师对小课题的题目表述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是没有体现小课题的特点,有的受“问题即课题”的误导,还有的将小课题的题目写成论文式题目等。
一、 “问题即课题”的小课题题目表述误区
小课题研究之所以非常容易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很大的原因之一就是“问题即课题”的核心理念所致。一线教师天天接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具体的实际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成课题来研究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在课题的表述中,教师很容易走到一个误区: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直接表述成课题。如如何快速理解文言文、面对中考,如何减少语文中的失分现象,等等。所有问题式题目或带有疑问词的题目,都不是课题的准确规范的表述方式。如使用“如何”“怎样”等字眼,在课题申报中,这类问题出现的最多。
教育科研课题一定是教育问题,而教育中的问题不一定成为科研课题,如果把教育问题转化成科研课题,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具有研究价值;2.可操作性;3.没有明确的结论或规律。因此,小课题题目的表述中一般都没有“如何”“怎样” 等疑问词。
二、课题实施中,课题表述的不规范现象
1.选题偏颇造成课题表述不规范
(1)选题偏大。小课题的特点之一就是“小”,即研究范围小、周期短、见效快、可操作性强。小课题的研究过程简便,研究方法多样,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彩。
根据小课题的特点,选择小课题时必须克服贪大求全毛病,最好选取一个“点”来研究,而且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小课题题目的表述也要突出这些特征,在研究的范围表述中,尽量限制,尽量“小”。如:“初中英语单词教学研究”是一个不错的课题,但如果从研究限制范围上来说,至少涉及初中三年的内容,时间较长,内容偏多,而且“单词教学”的指向是学生如何记忆、如何理解,还是教师教的策略,很难确定。如若改成“八年级英语单词记忆策略研究”就比较合适了。
(2)偏向理论研究。理论的研究不适合一线教师,更不能成为小课题研究的对象。小课题研究要求操作性强一些,更贴近教学实践。在选择课题时,如果该课题的研究过程或者研究成果中大量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大都不适宜一线教师。
2.课题表述不准确或不规范
(1)研究对象不明确。课题的表述中,必须明确研究对象,使人一目了然。虽然教师都清楚自己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但在表述中往往含混不清。如“中考生物复习的关键”这一课题中,教师想研究总结近几年的生物中考情况,抓住关键问题,提高学生中考成绩。但中考生物复习的“关键”太多:就学生而言,有理解的、记忆的、实验的、综合的关键,还有答题技巧、书写规范、思维方式、情绪特点等都是复习的关键;就教师来说,教学风格、习惯特征、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也是复习的关键,学校的教育环境、学习氛围也是关键问题。所以课题表述必须明确研究对象。
(2)研究范围限制不清。小课题的“小”即研究范围小,在课题的表述中必然将研究范围进行限制,修饰限制词语越多,研究的范围就越具体,课题就越小。但在教师的课题表述中很多题目的研究范围没能确定清楚,如“做中考语文题如何多得分”,内容大而多,研究范围限制不清指向不明。
(3)口号式或标语式的表述。有些教师的课题题目表述成“口号式”语句,不能从题目中看出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等,不能使读者清楚地了解研究者的意图。从题目上看容易使人感觉是口号、标语,这也是课题表述不规范的现象。如“改变哑巴英语,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等。
一、课题制科研管理政策的概述
1、课题制产生的背景
在对传统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中,我国曾尝试了诸如基金制、合同制、同行评议制度等措施;但是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于是,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被证明行之有效的一种基本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课题制应运而生。
2、政策解读
课题制是指按照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原则和规定的立项程序确立课题,并以课题(或项目)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来进行课题的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科技部有关管理部门确立了管理三要素以保障课题制的实施,即科学的组织管理、全额预算管理和有效的财务监督。
3、特征
课题制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课题制和传统的科研计划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是把过去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了以课题组为基本单元。课题申请部分引入招投标机制,并按照招投标方式管理;课题组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课题负责人可以打破单位所有制界线,自主聘用课题组成员;课题实行合同制管理。
(2)课题责任人负责制。实行课题责任人负责制,课题责任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过去课题负责人只能是法人。课题责任人在批准的计划任务和预算范围内享有充分的自,同时对完成课题任务承担法律责任。有些研究课题,特别是基础研究,自然人作为课题责任人是很合适的,这样自然人在法律上有了明确的地位,责权利是统一的。
(3)完善的课题立项审批制度。坚持以专家评议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为主体。专家评议与政府决策相结合,强调最终的决策权在政府部门,但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专家可以是我们请来评议的专家,也可以请中介机构来进行评估,中介机构组织评估的时候,也是依赖专家的意见。
(4)参与课题管理与课题研究各方的责权明确。课题制体现了参与课题各个主体方(发包方――资助主体和相关管理机构、承包方――课题组主持人和成员及协助者)之间的自主、平等关系和责权利基本统一的原则。课题制实行合同管理,课题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同协议成为规范各方行为及权责关系的法律依据。管理各方公开办事程序,特别是公开审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5)严格的经费预算与使用管理制度。依据课题规模,将经费资助方式分为成本补偿式和全额补助式(如863计划)及全额补助式(如973计划)等,资助金额一经确定,不能调整。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对课题中期检查、审核,并依据审核结果进行下一阶段拨款,解决了课题研究经费与课题进度脱节问题,使课题计划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一致,这是课题制管理在实践中的重大突破。课题制科研管理模式把预算管理、过程控制、成本核算与决算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确保经费使用范围与其预算相一致。
(6)课题验收、资产管理规范。课题验收中技术成果验收、资产验收和固定资产的验收要同步进行,有的课题验收完了,但财务账还没有结,很多课题到把经费花完才结账,很不规范。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一般归依托单位。在课题制中提出用课题经费购置资产是国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归依托单位。资产的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使用权和将来的经营权归单位之后,实际上资产是视同单位所有。但由于明确了所有权是国有的,有的企业改制、上市时应如何处理,还需要研究。
(7)加强了课题成果,尤其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课题制实施后,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空前高度,成为科技部实施的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之一,这有助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总量的增加,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国家、依托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合法权益。
(8)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2001年,国家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实施后,又于2002年成立了专门监督机构,使得课题监督工作能做到独立、公平、客观、及时,并且又不干扰和干预课题的实施,同时实行了重大课题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专家信用记录制度,这些为课题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国家科研计划全面实行课题制管理,需要对科研计划从立项到业务管理、经费管理、资产与成果管理、监督检查等各个环节都加以规范,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二、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的难点与问题
科研项目课题制管理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方式,固然比传统的行政化科研组织模式有不少优点,但也存在不少难点甚至问题。完善课题制不能仅看其优点而忽视其问题。根据对国内外课题制管理制度的了解,我们发现课题制管理方式也有不少矛盾与问题。
1、课题招投标申请方式有待完善
课题制的实施明确了课题(项目)的确立采用评估评审制度,有条件的采用招投标方法,使课题的立项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提高了科研项目立项的科学性,但投标过程中准备的材料过于复杂,涉及的中间环节多,耗费精力极大。这类课题适宜较大的工程化、产业化项目,对于研发类项目应保持合适的比例。
2、课题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立项课题需编制经费预算书,其预算内容不全面,过于笼统、随意,支出项也没有经过认真考虑和估算,预算内容没有反应出课题的实际需求;预算和支出不对称,不合理支出普遍存在。课题制管理原则的核心是经费管理,而经费管理的核心是预算及其执行。按《规定》课题制允许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的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列入支出预算,这与以往的科研项目预算有明显的差别:人员费用可以作为科研成本直接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充分体现尊重人才、以人为本的思想;依托单位课题服务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可作为间接费用在课题经费中支出。因此,只有在立项时准确地做好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项目资助方、项目承担者和项目依托单位的利益。但目前在申报项目做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时,往往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出课题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3、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人才的流动
课题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遍采用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实行课题制能极大地激发研究人员的创新潜能。课题制的实施,要求全国乃至各个科研院所人事制度改革措施与之相配套。但是目前不少地方还沿袭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的科研管理模式,实行院、所、室多级管理。研究所是由法人资格的所长负责的独立科研机构,存在多级行政领导与课题负责人之间的协调问题。难免造成课题责任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课题组主持人在人才使用、招聘自主性较弱。科技人员流动受到户口、住房、职称、职务、考核、收入、家庭等条件限制,使得在进行动态的科研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系统成本大大增加,甚至受阻。目前,不少科研机构开放程度依然不高。课题组织管理和运行受到各种行政干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
4、容易滋生学术腐败
课题制由于参与者众多有投资人、管理者和研究人员管理程序复杂整个过程包括从申请、资质审查、评审立项、经费拨付、研究展开、结项评审、成果推广等一系列环节,客观上存在着监管困难、成果质量难以稳定预期等实际。正是由于课题制有上述特点,使一部分缺乏职业道德、企图以投机方式谋取私利者有机可乘。一段时期以来,各种学术腐败现象,如资历的弄虚作假,研究中的剽窃抄袭和粗制滥造,评审中的彻私枉法、走后门、托关系、代人设计课题等等,不同程度地出现在课题研究的各个环节中,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引进的课题制在中国出现了异化。
5、课题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不够密切
课题制实施后,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在于将传统的以单位为中心改成以课题为基本单元进行研究与开发,赋予课题负责人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这一方面加强了立项主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的直接联系,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淡化了依托单位与主管部门的联系,也不利于课题负责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依托单位的科技资源,提高科学研究效率,促进科研的发展,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完善课题制科研管理工作的建议
1、建立和完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
比较完善的课题评估体制和机制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关键配套措施之一。对国家重大课题以及科技计划项目的进展情况、财务状况、研究成果的水平、研究成果的应用等应建立全方位的评估制度,充分发挥评估在课题立项和执行、经费使用和监督、成果管理等各环节的作用。
2、建立和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
在课题申报、立项过程中引人招投标制度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促进公平竞争,规范课题管理,保障课题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重大课题涉及国家安全的除外应该逐步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公开招、投标制度。
3、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以及科研人员的学术信誉体系和课题担保机构的信誉体系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课题资助方依据课题组成员尤其是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和行为,研究成果的水平和影响,组织同行专家对其学术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合同的信誉、以及科研道德等。课题资助方还有必要对课题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和信誉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应逐步积累,以形成科研信誉数据库系统。该系统既可作为以后选择课题承担者和课题担保机构的重要参考,还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面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以便形成一种有序的、平等的竞争和监督机制。
4、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在课题的招投标、监督、评估等方面,鼓励发挥各类中介机构会计、审计、评估、法律等的作用,处理好科研人员包括科研机构与市场的界面关系,促进良好的社会分工和合作体系的逐步形成,提高整个活动的效率。
5、营造良好的环境
课题制能否顺利实施,营造一个适宜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体制、政策等各个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改革和科研条件管理体制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改革,逐步打破阻碍课题制实施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创造一个与课题制要求一致、配套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贺德方:对课题制管理相关政策问题的研究[J].中国机电工业,2002(8).
[2] 戴国庆:关于课题制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4).
1、开题报告基本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着重说明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目前的水平。本课题的目的、意义和开展研究工作的设想,准备在哪些方面取得进展和突破,课题的最终目标以及可能达到的水平。
(2)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
(3)论证完成课题的实验条件,预计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4)论文工作和经费的估计。
(5)论文工作计划(起止时间,分年度的具体实施内容)。
2、开题报告格式基本要求
(1)纸型:A4纸,单双面打印均可;
(2)页边距:上3.5cm,下2.5cm,左3cm、右2.5cm;
(3)页眉:2.5cm,页脚:2cm,左侧装订;
(4)字体:开题报告正文全部宋体、小四;
(5)行距:1.5倍行距;段前、段后均为0;
(6)字数:不少于5000字。
3、页眉页脚的编排
页眉,宋体,五号,居中。填写内容是“开题报告题目”。
页脚,宋体,五号,居中,正文起始页码为1。
4、目录的编排
标题“目录”:黑体,居中,字号:小三;
目录内容:宋体,小四号;点击鼠标右键,选择更新域自动生成目录。
5、章节标题格式
(1)每章的章标题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1”,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三,每章另起一页。章序号为阿拉伯数字。在输入章标题之后,按回车键,即可直接输入每章正文。
(2)每节的节标题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2”,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四号。
(3)节中的一级标题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标题3”,居左;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左,字号:小四。
开题报告各级标题编号的示例如图1.1所示。
图1.1标题编号的示例
6、图表、公式序号的编排
开题报告中的图、表、附注、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章编号。具体格式请参见硕(博)士学位论文模板。
7、参考文献相关要求
标题“参考文献”:黑体,居中,字号:小三;
参考文献内容:宋体,字号:小四号;
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引用顺序排列;
参考文献数量不少于25篇,其中外文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并且包含一定数量的期刊。
参考文献具体书写格式参见学位论文模板。
8、装订顺序
开题报告封面—开题报告目录—开题报告正文—开题报告参考文献—开题报告记录—开题报告审查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级别
学科专业
姓名
指导教师
入学年月
填表日期年月日
任务来源
校项目
编号
经费
课题名称
论文题目
或
选题范围
阅读文献
情况
国内文献篇
开题日期
国外文献篇
开题地点
内容提要:研究的目的、对经济、社会及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概况(文献综述、科研调研)、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设备和条件、预期困难和对策、预期结果等(附报告全文)
起止日期
论文工作进度(主要内容、完成要求)
论文阶段完成日期
文献调研完成日期
论文实验完成日期
撰写论文完成日期
评议答辩完成日期
导
师
评
语
导师签名:年月日
评主
议要
小成
组员
姓名
职称
姓名
职称
评
议
小
组
意
见
评议小组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教意
研
室见
主任签名:年月日
院意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已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科研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增长,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和方式日益多样化,经费数额同时大幅上升,但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环节现却也成为学术腐败的产生地带。《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2011)指出个别高校出现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甚至违法违纪行为。《通知》要求各高校尽快制订和完善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措施和办法。科研经费是科研活动消耗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所表现出来的最终货币形式, “管理服务”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英国,最初用于物业管理服务,收取一定比例费用,具有社会化、专业化、收益性特征。现转变并广泛适用于各类企、事业、机关单位既是管理又是服务的工作定位。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为最大程度上实现科研目标,而在项目全过程布置的系统行为,贯穿科研经费为主线的项目全程协助、指导、监督等,包含对科研经费需要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管理与服务。
在当前外部政策新形式要求与高职科研自身突围发展共同作用下,本文从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现状、与普通高校有何区别展开分析,以尝试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服务能力,继而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形成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
一、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是以项目合同为依据,严格执行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经费预算,预算经审查通过即成为合同经费执行的根本依据。科研经费预算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个大类。德国高校的科研经费98.0%来自州政府的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由课题负责人管理支配。科研经费结余划入该课题负责人的下一年度经费中,如超过总数l一5%的结余则收回。德国对科研项目成本核算包括人员成本、消耗成本、运行成本、仪器设备成本、用房成本等。拨付方式分为直接资金和一般资金。英国大学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和科研项目资助者。后者主要包括研究委员会、慈善机构、企业和欧盟等,为大学教师提供具体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成本核算按照标准方法,包括:直接发生成本、直接分配成本、间接成本。日本高校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民间投资,科研成本主要是支付人员工资、购买原材料和科研设备等。人员经费占的比重最大。日本政府制定了防止公共研究经费不正当使用的措施及研究机构公共研究费管理监督指南,并且每年面向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修订和科研经费手册。
二、国内本科院校研究现状:郝立纺、聂占五(2004)认为,加强科研成本管理是实现节支增收、增强科研单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黄爱华(2005)针对高校科研结余经费管理提出完善科研财务管理办法,鼓励奖结余经费用于自主课题方面,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孙玉霞(2006)分析了高校管理部门与课题组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上的差异,强调要理顺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课题组三者的关系。蒋业香(2009)提出开发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牛述芳(2010)阐述了科研经费报销中的违纪违规现象,提出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亲自领导,明确学校各相关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与权限。
三、国内职业院校开展科研经费研究现状:根据对《中国知网》的不完全统计,2003年至2013年这十年中,关键词含“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研究经费”的期刊论文为4篇,吴丹总结了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单笔金额小、科研能力薄弱、配套经费能力不强等特点;陈艳(2008)分析高职院校对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足的原因,建议加大财经法规宣传等对策完善管理;陈霞(2008)例举了当地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已快速增长实际数据,针对存在重经费争取,轻后续管理等问题提出建议;钱瑛阐述了高职院校严格科研经费管理和推进科研快速发展的矛盾,提出要制定制度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
小结:“职教发展,科研先行”,而制约科研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资金。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 高职院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校企合作中成为科技应用和技能推广的“中转站”;为科教兴农服务面向“三农”; 具有科研项目区域性,科研成果鲜明应用性,科研工作灵活性等特征。西方发达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在长期发展中已形成规范制度;国内本科院校研究者已尝试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以解决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某些方面问题的相关对策;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研究极少。
对策: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的研究,既是适应科研经费管理新形势的需要,又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机制。通过研究与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构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服务体系,有效地管理与服务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经费配置、经费结余的全过程指导,为科研经费管理绩效评价提供目标相关性、经济合理性,经费支出的效率和效果等参考性指标,规范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性,提高科研管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提升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高职院校应用技术研究能力,促进高职院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英]罗伯特·W·布什威.高等院校科研管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徐元俊.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刘爱军,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与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
中图分类号:F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a)-0235-02
随着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及经费类型也种类日益增多。如何使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与会计成本核算科目合理有效的结合,即做好科研经费的合理有效执行又在实际运作中符合《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成为在编制科研预算、执行科研预算、完成财务决算、达到项目验收审计合格的重要环节,给纵向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和核算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
1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管理协调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弱化
近年来国家国力的提高,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加强。每年申报各类科研项目、项目立项、获批科研经费是科研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有创新、有热点、有前景成为申报项目的重要关注点,相应的项目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执行中符合会计核算制度投入的精力和思考不足;在获得立项批复,得到经费后的项目执行过程中,经费执行的合理、符合会计核算科目的要求时常常遇到问题,出现项目预算没有列支的项目,在实际科研实验过程又必须开支,产生计划与保障、监督与控制脱节,降低了经费整体使用效益。
1.2 科研纵向课题执行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协调力度不足
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隧道视野”影响对科研经费全面管理的效率。在项目申报、立项中科研管理部门和课题组更关注的是课题选择、资源开发、项目设计,重视申报、立项的成功率,课题的技术质量;在经费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及核算人员并不了解项目申报的过程、课题技术指标,只能按部门从各自的角度来管理,只照财务政策规定的原则和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形成了: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靠核算人员进行整体理顺和协调力度不足。
1.3 科研纵向项目预算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难点
第一,科研纵向课题和经费预算,主要是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课题组人员根据科研实验条件资源的配置及课题需要,预测、估算的基础上编制,财务人员及核算人员并没有参与编制,使项目经费与会计核算科目从项目预算开始就存在差异;第二,科研工作存在着不确定性强,不能像其他工程和生产产品一样有规范遵照,能比较准确地预测进度和制定预算;第三,有些科研项目批复经费时,不会完全批复申报的预算经费,需要有自筹资金配套。
会计成本核算:经费到位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和核算人员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对每一笔发生费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审核,在满足会计科目要求的情况下与科研项目预算相符的达到执行项目预算的目的。
科研纵向课题在运作管理过程中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务决算、审计验收、申报成果、专利等环节。在预算环节,课题组科研人员按照预算科目体系申报经费支出项目;在预算执行环节,财务人员使用的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在财务决算环节,财务核算人员与课题组科研人员协同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中按照科研预算体系将支出成本分类;在审计环节,审计人员为了弄清楚科研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详细内容及符合法律法规性,掌握科研预算、决算与实际支出的差异,就要在科研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之间困惑地反复切换。
2 改进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与协调措施
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是从项目立项、项目执行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的管理。项目申报时按照相应的项目经费申报政策指导制定项目预算;再根据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准则与项目批准计划书监督科研项目的经费执行过程;在项目验收结题时对项目经费进行合理规范的处理。
2.1 创新科研管理体系,加强科研纵向课题管理
针对科研项目多,纵向科研经费来源不一,预算科目不同的特点,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协同项目课题组及核算人员共同组成纵向课题经费管理架构体系,从项目申报、立项源头开始,编制既符合科研项目预算要求,又不违反财务管理制度的、合理可行的预算。
2.2 规范项目预算的编制
科学的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构成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体系的基础。为了充分解决科研项目技术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对脱节的问题,在项目立项时就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的管理,使经费预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在指导项目组科研人员填报项目申请、将立项思路表达出来的同时编写科研预算科目过程中能有财务或核算人员参与一起制定。首先科研项目课题组成员从专业技术角度上建立科研项目的任务及目标,根据历史数据分析,设置环境假设,确定限制因素,协调限制因素,最后产生项目的基本预算;其次财务部门或核算人员根据国家的财务相关法律、法规,从财务管理制度的角度为项目基本预算提出指导和修改建议,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中的支出类别及额度的合理控制。在考虑到项目研发不确定性、专业性留有适当的调整和追加范围。
2.3 科研纵向课题经费管理与会计核算科目管理体系的具体比较探索协调办法
(1)科研纵向项目预算科目。
目前在研发中的纵项科研项目可以分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973、863)及科研支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院所技术开发项目;重点新产品项目;省院省校科技合作项目;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发展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军品配套项目;省部产学研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1]等仅项目分类就多达十多种,经费来源也各不相同。在做项目预算时的要求也有区别,那么如何掌握好政策法规,合理编制科研项目预算就愈发显得重要。
中央财政科研项目预算科目规定支出预算十二个科目,名称及反映内容为: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交流与合作、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
(2)会计核算科目。
国家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科目进行了规范,对科研项目支出的会计核算科目还没有严格统一的规定,承担国家项目的单位会计核算管理级次或管理模式不同,执行的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也就会与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产生差异,在项目执行、项目财务决算、项目验收和审计过程中就要反复进行不同科目的切换。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按会计准则规定:基本工资、补助工资、材料费、水电燃料费、设备购置费、差旅费、修缮费、养老保险、业务招待费、其他业务费、劳保用品等。
(3)比较与协调。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科研纵向课题国家项目的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名称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出某些对应关系:①国家项目预算科目的名称与会计核算科目完全相符(相同关系)差旅费、材料费;②名称不同内容相符(基本相符)燃料动力费;③一个会计核算科目对应多个预算科目:设备购置费对应设备费、设备管理使用费、租赁费、修缮费;其他业务费对应劳务费、研究生培养费、国际交流与合作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会议费、专家咨询费等。
可见,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之间既有相同可以完全对应的科目,又有基本相同,名称有别,内容基本一致的科目以及包含多项目的科目。在执行科研项目预算过程中有效地区分好预算科目与会计核算科目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合理地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其他业务费”项拆分合理,对应上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才能在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审计验收中顺利通过。尽可能地减少审计师审计过程中的困惑切换。
(4)发挥三级核算会计优势,合理设置科研项目执行科目。
针对科研项目预算科目体系与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区别,结合各类纵向科研项目预算科目的特点编制有针对性的科研成本核算科目,每月根据会计核算科目总账,统计汇总编制符合科研预算科目的要求的专题成本帐,跟踪科研预算执行进度,根据经费执行进度情况,提醒科研人员在下一步科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费支出的针对方向,做到科研预算执行进度与科研项目试验进度保持一定的同步,使的科研预算科目有效地与会计核算科目相结合。尽可能地提高预算管理有效性和科研效率,特别是在科研项目预算执行及中期审计检查过程中极大地方便了按照科研预算科目进行经费支出的统计,提高了科研效率和财务数据统计的准确性。
(5)借助现代科技,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科研预算执行服务。
在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类迈入了全球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以软件、硬件、网络、通信、多媒体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管理、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与科研预算科目、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共建一个高效平台使得两种核算科目得到相符、相容,实现既满足科研项目预算执行的要求,又符合会计核算科目、会计制度的法规、制度实现双赢是势在必行的发展道路。
3 结论
(1)科研纵向课题课题种类多,渠道多、经费类型多,科研预算科目各不同,在执行预算中如何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有效衔接存在差异。
(2)合理认识差异,掌握国家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规则,运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法律法规,探寻有效解决途径,减少项目计划执行、中期检查、审计、财务决算的困惑。
(3)发挥三级核算优势,建立科研纵向课题经费预算支出与会计核算科目有效结合平台实现科研项目经费执行与科研开发进度紧密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