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违法案例,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卫校中专护理专业4个班学生共180人为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90人,年龄16.1±2.0岁,均为女生。为了防止学生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2个教学组的教室不在同一楼层,同时2组学生在年龄、上一学年度平均成绩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教学方法 观察周期为4个星期,总教学课时为12学时。教学方法如下:(1)传统教学组。教师按预备的教学程序,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有步骤地将原理、结论等讲授给学生;技能操作课按“教师示教、学生观看;教师辅导、学生练习;教师评价,学生考核”[2]的传统的护理操作程序施行。(2)案例式教学组[2]:学生每5-8人为1小组,教师在课前将准备好难度相似的不同案例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集体讨论自学后对案例进行分析。授课时教师针对书本内容结合案例进行启发、诱导式的分析讲解,授课过程中适时的引入新的案例。实践操作课中让学生反复操作相关步骤,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课程结束后教师对本次内容进行概括和归纳,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利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每次操作的得失和心得,教师适当引导,理论联系实践,对问题进行系统解答,并对本次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
1.2.2 评价方法 整个评价体系分为2方面:其一为理论考核:从该部分微生物题库中随机抽取部分试题,对学生的微生物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共100分,考核分别在接受课程前和接受课程后进行。其二为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学生对各种教学法在培养自身综合能力方面作用的评价,问卷为自行设计,主要是对本课程收获的自我评价,内容包括5个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是否能提高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急症护理操作的能力、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自学和组织的能力。问题答案分为非常能、基本能、不能3个等级。所有学生均参与问卷调查和理论考核,问卷调查和理论考核在课程结束1周后进行。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用SPSS17.0录入,数值资料描述用x±s表示,组间比较用近似正态的μ检验,课程收获自我评价的统计分析用有序分类变量的秩和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学生接受课程前后理论考核成绩情况
2组学生在接受课程前对微生物基础知识的考核成绩无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课程
后案例式教学组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传统的教条主义教学方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反而会严重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而一旦让学生亲自动手或亲自经历过,就会记忆深刻[3]。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心里热爱所学专业,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技能型人才,应该具备各种医学专业知识,而微生物学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teaching,CBT)是利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主要将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课前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上课教师讲解也围绕着案例进行,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很大优势[4]。因此我们认为CBT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可以结合教育实践,把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引入中专学生微生物教学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对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磊,王来根,潘铁文,等.案例法在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5):1039-1040.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研究保护和增进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6岁幼儿健康的一门学科,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前教育的主干理论课程,是幼儿园教师、早教培训机构教师、社区幼教机构工作人员、儿童社会工作者、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以应用为主,尝试在该课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现实意义。
一、选择案例
1.联系实际
学前卫生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教师可在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适当安排案例讨论,创设情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改变学习方法,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前儿童小肌肉群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些常见的例子,如低龄儿童不会用筷子吃饭,拿勺子吃饭会用整只手抓握的方式。教师通过列举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难易适度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年龄多为15~18岁,年龄小,知识结构掌握不平衡,科学素质基础相对薄弱。而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弥补学生的这一欠缺,选择难度适当的案例有助于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形象化,将概念知识具体化。如果案例过难,会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师课前的准备工作不能够按照预期的设想进行;如果案例过于简单,学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提不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案例,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保证案例教学能够深入开展。
3.与时俱进
社会在发展,事物在变化,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也应该不断变化和更新。案例教学离学生的实践越近,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也越好。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过于陈旧,缺少时代特色,则会降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最新的信息融入到教学案例中,通过多种方法调节案例展示的气氛,通过细节提示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通过将成人案例与儿童案例进行对比的方法,使教学案例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满足教学需求。
二、分析案例
教师展示教学案例后,让学生分成小组,或者由学生独立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可利用教材等工具对案例进行初步的分析,教师还可允许学生在上课期间合理利用手机查询资料。如今,手机成为学生必不可少的工具,教师与其禁止学生在上课期间使用手机,不如让学生利用好这个智能工具,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职责就是组织、调控,创造一个整体参与、充分民主、鼓励争鸣的开放式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评价案例
对于案例,教师不应简单地做出结论,而应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以正面激励为主,对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对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予以表扬等。随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汇总,对案例的症结点作系统的分析,并且引导学生对问题与答案进行深入思考,对在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或欠缺进行弥补性、提高性的讲解,也要对案例中涉及的理论问题指明其中的关键。教师也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自己在案例理解和原理运用上的收获。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保证学前卫生学案例教学法的顺利实施。
四、小结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使学生之间学会了沟通和合作。要使案例教学法充分发挥作用,教师还需要不断钻研,选择适合的案例,筛选出案例中的有效内容,推动案例教学产生实效。
参考文献:
[1]万钫.学前卫生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4.
[2]胡献明.学前卫生学中的案例教学[J].科技风,2012(20).
[中图分类号] R1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90-02
案例是对真实事件的叙述,包含了事件的人物、情节、困境或问题,以作为分析、讨论、问题解决等的基础[1]。
卫生监督学是研究卫生监督制度和卫生监督实践、揭示卫生监督工作一般规律的综合边缘学科。它从卫生监督管理的实践需要出发,结合我国卫生监督实际,将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监督学等社会科学与公共卫生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阐明卫生监督学的基本理论、监督程序、具体监督事项等内容。卫生监督学是预防医学的必修课之一。
1案例教学的概念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采用满堂灌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一种让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能动性的最大发挥,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开放式学习、探索研究型学习的能力,使其将来在实际工作中更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2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均运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对于学生自身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则缺乏培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习惯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只知道被动学习,不能够勤于思考,不敢大胆质疑,没有创新精神,虽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与实践相脱节,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培养出来的学生习惯于按部就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发展知识的创新性[2]。
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查找相关资料,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同时经过讨论、教师答疑等过程,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维训练,通过反复的思维锻炼,既能够巩固理论知识,又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有独立见解并能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全面的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由于案例教学法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案例教学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3]。
3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3.1案例准备
精心准备与本节课相适应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是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案例的准备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要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要收集大量的实践案例,并从中选择最能够体现本次教学所要掌握目标的案例。由于每一个案例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新奇的事物对青年学生有特殊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案例必须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在此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对案件材料进行整理,对材料的推出要认真琢磨,既要保证案例基本要点必备,学生听后能够理解,不产生歧义;又要留下讨论和思维的空间。总之,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达到好的效果的重要保证。
3.2课前准备
案例教学实施前,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十分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应该在精心选择案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提前设定相应的问题,并且提出讨论提纲,对讨论中有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为了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上课的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思路等都要考虑到。而学生上课前1周就要针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大胆质疑,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学生要注意案例材料中的每一个细节,与之有关的背景知识均不能放过。认真查阅资料,积极开展社会调查,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4]。
3.3讨论阶段
讨论阶段不同同学的观点可以尽情发表,充分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并且可以在讨论阶段丰富各自的内容,为下一步的发言打好基础。在发言的时候,发言学生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以论据加以说明,其他学生有不同观点可以发言加以驳斥,有必要的时候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辩论。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提出的观点有的是正确的,有的则可能会显得有些幼稚或偏激,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加以引导,或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补充意见。尽管管理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但这并不妨碍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5]。
3.4评价阶段
评价学生在案例教学活动过程中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是否达到一定的高度。考核学生能否理解案例的考察点,是否具有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分析是否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案例教学法不单单能够让学生获取有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案例教学法培养的不是能够记住多少知识,是否能够得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培养能够有独立处理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正由于案例教学不追求、不重视是否能够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而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案例教学的过程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进行讨论,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促进合作,从而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关心他人感受。
[参考文献]
[1] 张民杰. 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 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64.
[2] 苏润泽,门九章,李晓芳. 浅析病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6):59-60.
[3] 刘晓燕,郭霞珍,马淑然. 中医案例教学实现若干关键环节的探讨[J]. 中医教育ECM,2006,25(1):26-28.
关键词 :案例式教学法 微生物学教学?应用
课?题:广西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后期研究成果,主持人:陈潇,项目编号:2012B24。
一、案例式教学法与微生物学教学
案例式教学法起源于哈佛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的情景案例教学课,是培养法律专业人士所创用的教学方法。由于此种方法贴切实际,因此,被企业管理、教育等领域所借鉴。在教学中,案例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最主要的区别是,传统教学是灌输式的、枯燥的教学方法,而案例式教学法是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进一步做出分析、判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方法和技能的教学目的。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思考和教师的点评反馈,学生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的工作和生活,把课本中枯燥的知识形象化,把要掌握的知识点融于实际案例之中,学生就能够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便于在以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加以运用。笔者从事教学工作20余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一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比其他教学方法效果要好。微生物学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医学、药学、农学、食品及酿造等专业中都开设微生物学这门课程。在教学改革中,由传统的、单纯的教师讲授转换为案例式教学,教师在微生物学理论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形成对微生物的合理认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微生物学技术,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运用微生物。实践表明,在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法,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二、案例式教学法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都是来源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因此,通过案例式教学法引发学生学习是一种可行的、便于操作的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运用案例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消极被动变为主动积极方式,大幅度提高学习和教学效果。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案例式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设计、问题的设计和教学过程。
1.案例设计
案例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案例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工作岗位结合起来,从而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体验。案例的形式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甚至是歌曲,案例要力求精美、简洁、具体、生动,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学效果与教师选取的具体主题案例有关,案例选择得恰当,则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一般来说,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案例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目的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如果所选择的案例不能达到这一目的,那么案例就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例如,在讲授微生物的特点时,案例“琥珀中的芽孢”听起来、看起来都很美,但离现实太遥远,没有实际作用,达不到教学目的,这样的案例不宜使用。而案例“触屏手机细菌量是厕所的18倍”,与学生每天都接触手机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显而易见,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为实验教学做好准备,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实验——手机真的有这么多细菌吗?这个案例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案例要形象生动。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普遍不高,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选择一些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点产生好奇和兴趣的案例。例如,学习放线菌时,案例“百花争艳,百果飘香”的图片立即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被图片调动起来。接着教师抛出问题:放线菌(尤其是孢子丝和孢子)的形态和颜色以及鉴别方法是怎样的?显然,这样具有吸引力的案例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3)案例要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中职学生的特点是基础参差不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有强有弱,所以,在选择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能力的差异,尽量选择和设计令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和接受的案例。例如,在学习消毒与灭菌时,笔者选择了耳熟能详的《禽流感之歌》,那甜甜的童音、诙谐易懂的语言和画面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学生。学生在自娱自乐中和教师的引导下,开心地、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4)所选案例最好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尽量选择与学生将从事的工种、岗位相关的案例。这样的案例贴近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使他们更有兴趣参与,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2.问题设计
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抛砖引玉的过程,即教师利用案例进行提问,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自我总结,教师讲评、总结,最终完成教学目的的过程。所以,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案例提问要起到“鸡尾酒效应”。心理学著名的“鸡尾酒效应”,即选择性注意,是指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能选择性地注意到某些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心理学家通过经典的“双耳分听”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心理学家让实验者戴上耳机,耳机的左右两边同时播放不同的内容(歌曲或词语),最后检查实验者对歌曲或词语的记忆。实验发现,实验者的两耳都能听到一些内容,但某只耳朵会更占优势。也就是说,注意力确实存在一定的选择性。中职学生的注意力也符合这个效应。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所提的问题要围绕教学内容且针对学生较敏感的事物精心设计,这样不仅能为教学目的服务,教学效果也很显著。例如,讲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在案例“预防艾滋病”视频中,只要提出三个问题,即性接触是传染艾滋病病毒的唯一途径吗?传染的后果是什么?怎样预防艾滋病?相信这些问题对每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都会起到“鸡尾酒效应”。
(2)案例提问要有层次性。要科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一般应由易到难,跳跃性不可太大,否则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利用不同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层层剥茧,最终得出预期的结果。例如,讲授细菌的致病性中的“细菌的毒力”,教师在案例中先引入蛇的毒性,再提问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有没有毒性?毒性的强弱是不是和蛇毒一样也有强弱?创造悬念,巧妙设疑,层层递进,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对课程主题产生好奇,从而引发学习动机,自然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案例教学的有趣之处,而且达到了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技能。
3.教学过程
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形式,而职业学校的教学强调的是能力本位。如何在案例式教学法中得以实现?首先,在进行案例学习之前,需要教师先介绍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学习。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案例,让学生熟悉案例内容,结合教学内容思考案例中的问题。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案例后思考、讨论问题,包括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技巧。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进行分析和讲评,通过案例举一反三,说明案例蕴含的知识和技能。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出案例传递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反思、讨论得出结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次教学知识点和技能。案例式教学的一般流程如图所示。
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传统教学是学生被动地学习,而案例式教学法则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为中心。在讨论的过程中,有时学生会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教师又必须对此做出必要的解释,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才能从容应对。教师最好在备课时预设可能出现的答案,并事先做好回答,以组织好整个教学过程。
(2)要有很强的引导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事先准备好的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出主题,再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吸引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开动脑筋,回答问题。教师在引出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尽量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自己判断、评价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引路人的角色,不能直接将答案说出,而是要视绝大多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掌握情况进行引导,让学生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果。如果教师不能引导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那么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6).
[2]史美兰.案例式教学在干部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OL]. ccps.gov.cn/designated_topics/rdztlgglyth/dhfy/2,2013-04-08.
[3]曾惠,舒为群,邱志群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9).
DENG Youcai LI Xiaohui LIN Yongyao LI Jin ZHOU Xing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is cultivating high-level, applied talentswithstrong capacity of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to becompetent for drug production, use, circulation, supervision and service. Different from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talents, class design for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o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to solve practical issues. In order to integrate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pharmacy under limited teaching conditions, hot topics in pharmaceutical field were introducedin class forguiding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by themselves via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pharmaceutical theories. This teaching method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degree and applicableability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e, which indicated that teaching case method is a good way for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ing case method;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 degree; Teaching model
2010年起教育部新增?学硕士专业学位,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药学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充分完善了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体系[1]。传统的药学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主,而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则为培养应用型的药学人才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以药学职业实践为导向,培养具有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3]。然而,由于我国药学专业学位设置较晚,在教学方法、方式与模式方面仍整体处于探索阶段。如何适应现代化药学的发展需求,其课程设置仍面临诸多改进的方面[3-4]。特别是在现有教学条件下,探索一条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有效纽带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则十分重要[5-7]。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目的、内容和要求,引入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知识与资料背景就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强化操作,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8-12]。为探索案例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组以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课程为中心,引入药剂学领域中的热点案例,在案例分析、讨论与总结等各环节中培养学生的文献查阅、理论应用、问题分析、语言交流及问题解决等综合能力。现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及应用情况陈述如下,为广大药剂学教育工作者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时作参考。
1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1 启发式教学思路
传统的药学理论课教学大多是教师讲解式的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学习热情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较低。而通过在传统的讲解法中穿插与理论知识具体应用相关的案例教学,则可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和总结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含义、适用范围等,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药学中各项基本理论的理解深度[12-13]。案例教学法将从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师生双方的互动性。不仅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更是促进了其对所学知识的可实践转化性。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通过对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培养了其开拓性思维。
1.2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理论教学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缺乏关注。而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药学人才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突出的问题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可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引进实际案例将药品设计、研发、生产与流通等药学上下游活动真实生动的呈现于课堂。而将分析问题与研究对策的空间交由学生,根据案例中所描述的情景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利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中的情形进行分析判断[13-15]。这将有助于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进行升华,同时增强学生对药学理论学习的兴趣。
1.3 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形式。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管理学的教学中。据报道,哈佛商学院采用案例教学法后,学生毕业后最多经半年实习即可快速进入企业管理者的角色中,这显示出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应用人才中的突出优势[16]。应用型药学人才必须在文献学、药学、管理学与统计学等方面具有综合型素质,并融合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药学各专业的多学科知识。在实际案例中往往涵盖了多学科的内容,需要学生融合所学的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辨别与融合,从而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分析,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而在学生自行对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还涉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写作、决策、理解、协调、沟通、管理、说服与演讲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药学专业应用人才。
1.4 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对于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调整[17-18]。为上好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课,教师在课前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药学发展动态与理论课要求,从文献、新闻、科研实践与药企车间等多个渠道挑选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并提前对学生可能发散的多个领域进行知识与背景的补充[19];在课间,教师工作更具挑战性,需要随时跟踪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不同学生的思维与反应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获得知识。整个过程对于教师素质的要求远远超过传统的理论教学,从而在挑战中助推教师素质的提高[14]。
2 案例教学法在药学课程的开展
2.1 案例准备与展示
首先,教师应在相应章节的理论课前2周开始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所学理论课程和药学最新发展前沿遴选并撰写3个合适的教学案例,并于理论课开始前一周将案例内容提前发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投票选择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作为课堂上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案例,其余2个案例作为选修案例,课后讨论。在确定主要案例后,在课堂开始前3 d提出学生预习案例的要求。
在正式的案例教学中,教师把精选的案例通过纸质材料、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案例情景去探讨问题,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贯通,或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引导。另外,课前教师还应根据案例与所涉及的理论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探索与运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情景中,去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发现案例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2 案例讨论与对策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对案例理解后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华部分。在案例讨论后,教师将学生按3人小?M进行分配,提出若干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多学科内容对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分析与讨论。在实际开展中,分析与讨论的形式可以多样,如小组讨论、资料查询与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在学生讨论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名代表对该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陈述与总结,并在陈述后适当的添加全班讨论与辩论的内容。教师在此期间加以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在案例讨论中互相启迪、摩擦火花。
2.3 案例的总结点评
学生与教师互为课堂的主体与主导,在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解析并提出对策后,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存在的优、缺点进行评价,并分析案例问题的疑难点,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教会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包容其他意见,在综合大家的方案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教会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助于其分析和解决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教师在总结点评中要有目的地涉及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药剂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药剂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案例示例
3.1 选题来源
资料来源于公开文献与FDA数据库:
①2006年9月美国辉瑞公司曾首次推出了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
②2007年10月吸入型胰岛素Exubera在上市1年后惨淡的推出了市场。
③2014年6月27日,MannKind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速效吸入型餐时胰岛素制剂Afrezza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9]。
3.2 内容摘要
2014年6月27日,MannKind公司研发的新型超速效吸入型餐时胰岛素制剂Afrezza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这是自2007年辉瑞公司撤市以来,又一次在吸入性胰岛素制剂方面的重大尝试。相对于皮下注射胰岛素,Afrezza为新一代吸入型超速效人胰岛素,以非侵入性给药方式为亮点,满足了部分需要餐前胰岛素而又不愿意进行皮下注射的患者的需求,不仅和传统的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疗效相当,并且具有模仿生理浓度的优势。然而,Afrezza目前在市场上的表现仍举步维艰[20-21]。本案例将通过探讨吸入型胰岛素制剂的发展与潜力,使学员可以充分认识剂型设计和开发的重要性,提高对剂型设计时所需注意事项的理解,可以获得一次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剂型设计理论,解决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困境的机会。
3.3 预习问题
①胰岛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使用现状?
②胰岛素临床使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③吸入型胰岛素制剂失败的原因及其改善方向?
④你认为胰岛素未来的制剂发展方向是什么?
3.4 本案例的针对性
本案例基于对目前药学领域中最热门、最具争议的胰岛素吸入给药的现状进行分析与探讨,在实际的热点问题中引导研究生自主总结胰岛素吸入给药的优势和缺陷,自主分析胰岛素吸入给药走进困境的内在原因,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胰岛素吸入给药困境的新思路。从而让研究生从实际问题中更加深刻理解剂型与药动、药效和安全性的关系,剂型与经济效益,以及剂型与患者依从性的关系;同时增强研究生在未来实践中面对新型剂型设计时对药动、药效、安全性、药物经济学和患者依从性等多方面因素时,通过综合衡量最终选择合理剂型设计的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估
4.1 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积极性提高
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新型药物递送系统课程的热情。在案例选择上,学生们积极查询资料,相互讨论,在投票中表现出对药剂领域热点案例的关注。同时,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已对案例内容熟记于心,并已查询和了解大量的案例背景相关知识,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学生们争先发言,热烈讨论,课堂气氛良好。此外,通过学习兴趣提升度、知识掌握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等项目做调查问卷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对案例课兴趣浓厚,知识掌握程度高,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非常满意。
4.2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
案例教学法关注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讲授后,发现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提交的综述写作中,相比于以往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学生在寻找药剂学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分析该领域发展的前景与困难中均体现出更强的逻辑与总结能力。部分独特的见解令教员们普遍感觉到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很高的积极价值;另一方面,在企业见习期间,学生主动的发现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企方导师的一致好评。
4.3 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及注意事项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需为学生讨论提供大量课时。这与有限的课堂时间形成了矛盾,在课堂上无法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意见与问题。其次,对于案例教学法而言,参与的学生与教师均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教师需要按照课程需要在课前查询大量资料、思考问题来设计案例,保证案例的新颖性、真实性、代表性与理论相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还要兼顾案例的理论意义。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自身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在药学相关学科与研究背景方面具有深厚的知识积淀与热点跟踪。对于课堂中而言,不同于传统教学法以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观察能力、语言能力与发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讲,还要听学生讲;不仅要自主分析问题,还要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48-02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在实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科学对接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都和微生物有着比较紧密的关联。由于微生物具有种类繁多,内容抽象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很难理解与记忆。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侧重于教师讲授,学生被动的学习,教学效果不佳。笔者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合理的应用在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中,并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即为具体应用与体会。
1 案例教学法的设计和应用
1.1 案例设计
首先,应依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选取合适的案例。应该寻找具有代表性、可讨论性以及具有启发性的案例,并且与教学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便于问题的提出与讨论。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分析,再充分结合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对其灵活运用,并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依据案例选取合适的问题,应该在充分研究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择和临床紧密联系的关键知识与较难理解的知识,对此提出问题[1],例如引起食物中毒的病原体、肝炎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组成、致病特点、临床检测方法等。从而以问题为核心开展教学,以期解决问题。
1.2 课堂总结
首先,设定案例与提出问题。教师在对医学微生物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阐述以后,应该将案例合理的加入到各论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帮助学生借助自身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分析,这样不但能有效的巩固其所学知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其它知识的兴趣。在各论的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后,再提出一些和此案例有关的问题,之后给予讲解,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听课的同时对问题给予深入思考;其次,讨论与总结问题。教师在完成讲解后,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首先让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回答,其他学生可对此进行补充或提出异议,之后教师给予总结。最后梳理本节课所讲解的具体内容,按照教学大纲,对此病原体的基本特点给予总结分析,从而便于学生理解,加深其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起点,围绕案例展开教学,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为归宿,经过总结完成教学任务。
2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服务临床的使命感
通过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解“立克次体”时,可以先介绍立克次体是由美国著名的病理学专家立克次在1909年对落基山斑疹热进行研究时发现的,次年,立克次因感染斑疹伤寒而为科学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在1934年,中国著名科学研究人员谢少文首次运用鸡胚成功培养出立克次体,从而推进此领域的发展。学生感动于诸位科学家为医学事业献身的伟大事迹,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学习兴趣。
2.2 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充分结合目前疾病流行的现状,有效培养出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人才。例如在讲解艾滋病毒的时候,应该充分分析当前艾滋病流行现状的基础上,列举典型的艾滋病例,详细的介绍感染方式、实验室防治与临床症状等知识,从而借助一个案例,就可充分传授艾滋病毒的防治、生物学性状等知识,同时实现了临床实践以及理论知识的充分结合,有效缩短临床以及理论彼此间的距离,为学生未来的临床工作与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
2.3 拓宽学生知识面
案例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涉猎到其它医学相关科目,如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等学科。如讲授“结核分枝杆菌”一章中,提供给学生一患者体征、病史、检测结果、治疗药物史等资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了解了结核杆菌的基本知识,还了解到了结核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预防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等知识,将各个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开拓了学生视野,为以后临床工作打下了基础。
2.4 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高效开展案例教学,教师不但需要具有深厚的本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很强的课堂引导以及组织能力,并要了解其它相关医学知识,如此才能深入的理解与分析临床病例,科学完成案例的编写以及设计。案例选择也要求教师不断的学习本学科的前沿动态,以保证选取案例更具有前沿性和启迪性,能够反映出教学的新知识、新动向。在应用案例时,教师必须要反复的分析案例内容与相关的问题,随时解决授课过程中可能要遇到的所有问题。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教师必须要不断的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3 案例教学法存在的缺陷与对策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虽然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多优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3.1 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挑战
为了获得深厚的临床知识,教师不但要认真的备课,要掌握丰富的资料信息,同时还必须要进行临床实践,但是大部分基础课的教师都缺乏临床实践经验,难以充分把握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将案例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强化知识点间的联系,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系统的点评,这些都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2 学生面对的困难
由于学生还没有进行过临床实践,缺乏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意识,所以难以理解案例中涉及的一些体征以及症状等问题,同时也难以理解这些内容和本课程的关联,无法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这要求教师应及时的鼓励学生不畏艰险,战胜困难;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的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对有关信息进行查看,从而更快的找到所需信息,同时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而且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采用辩证的思维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解决问题。
3.3 课时限制
由于教师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学生讲解案例中包含的临床知识,同时也必须利用一定时间进行课堂的总结以及讨论,所以就会导致教学课时出现紧张的状况。为此可以采取提前将案例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提前的对有关知识进行预习与讨论,从而减少课堂占用时间[3];在上课之前教师要进行精心备课,有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
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不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同时还能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但是目前其也存在一些不足,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结合教学现状,寻找有效措施合理的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双赢,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8—0080—01
在中医临床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临床工作,成为合格的医生。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训,是教学中的难点。将病案教学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现将几点认识总结如下。
1 借助病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病案教学法起源20世纪初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经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推广和完善,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在医学教学课堂中,病案教学法的应用,是围绕一个常见病的典型病例,由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治疗意见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病案教学,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于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是否用得上存有很大的疑问。因此选择病案式教学,通过病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病案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针对所讲授理论知识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病案,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从疾病的临床特征到诊断治疗,使得基础知识转化为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
2 契合大纲。选择并编制病案
在病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大纲中的要求,精选并设计、编制病案,使得病案教学能够成为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首先,在病案的选择上,要经典、准确、简单,一个病案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可。
其次,针对所讲授的疾病的关键知识点选择病例,针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对病例进行编辑,尤其是对典型症状、关键时点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突出描述,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再次,根据学生水平、教学层次要求,应用名医医案,提出问题—启发—讨论—总结,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在医学课程的教学课程中,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疾病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还要对学生的诊疗能力进行培养。病案教学就能够很好地对理论教学进行补充,充分利用病案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病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病案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应用关键知识点,分析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与理论知识教授的方式不同,病案式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开创思维为主要目的。理论知识教授由于授课内容较多,所以以课堂讲授为主,为了使学生全面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的基本理论,通过教师提出病例,学生进行讨论等多种方式,避免理论课中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4 通过引用病案,角色扮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由于现在患者难以配合,在示教课过程中,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锻炼,也难以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如何达到示教课的教学目的也是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示教课中,通过引用病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式。在此过程中,引用的病例要经过精选,主要是以患者的就诊情形为主要模拟景象,进一步提高患者临床能力培养的要求。
综上所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医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临床思维是临床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对医学知识和医疗经验进行合理运用的认识活动。中医学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医学科学基础知识。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医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恰当的运用病案,运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医辨证思维的培训,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实现认识的飞跃,实现角色的转换,尽快由学生进入医生角色中。
为什么一部分中学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教师们应该怎样培养出执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中学生可以怎样获得健全的法律意识?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法治;青少年;法律意识
一、由一起欠下巨额赌债三名中学生故意杀人案件引发的思考
2003年9月24日上午,贺兰县新平村附近的一个排水沟里发现了一具男尸,贺兰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很快确认这具尸体系该县9月20日失踪的某企业职工马某,用了14个小时将涉嫌及此案的中学生铁某、方某和杨某3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铁、方、杨3人均为贺兰县某中学高中学生。3人于今年6月至8月份,多次到马某家“诈金花”赌博,马某以记账形式给3人“放板”,致使3人共欠其赌债13.2万元,其中杨某一人就欠赌债11万元。因为3人都是中学生,没有能力偿还巨额赌债,他们便开始躲避马某。据铁某说,马某让熟人给他们捎话或打电话,催他们尽快还钱。今年秋季开学后,马某在校门口堵过他们两三次,威胁如果不还钱,就将他们赌博欠债的事告诉家长或学校。于是3人便密谋杀掉马某,以彻底抹去赌债。
9月15日,铁某让方某在市场上购买了一把斧头,自己又准备了一把军刺。9月19日晚,铁、方二人上完晚自习课后,将马某骗至一僻静处,将其杀害,并将尸体抛掷3公里外的新平村附近的一排水沟。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1]
虽然本案已事隔多年但本案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却令人深思。本案中的青少年们由于不懂法,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导致发生这起血案的主要原因。想想如果本案中的青少年们稍稍有一定的法律常识,他们就能明白赌债是属于非法所得不受法律的保护,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司法程序的合法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必付出血的代价。
实际上,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并不仅仅局限于本文提到的这则案例,当今,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呈现出“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2]的特征。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 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从蔓延性看,青少年犯罪模仿性强,其犯罪行为、手段相互传播,结帮成伙,同一类案例在某一地区迅速蔓延开来,重复发生。团伙犯罪愈演愈烈。[3]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4]
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是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这两个方面分别论证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二、部分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5]造成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造成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部分中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他们认为法律是司法执法人员以及律师维权的武器,与自己无关。许多中学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学生被社会青年敲诈、殴打,他们本应理直气壮地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伸张正义,可是,他们都不懂得法律知识,或忍气吞声,或采取极端措施报复,有时糊里糊涂走上犯罪道路。某项调查表明,中学生中认为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不到一成;认为遇到不法伤害、被敲诈几块钱是小事不必计较的近一半。这不能不给我们深刻警示。[6]
实际上,法律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把法律比喻成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权利与义务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最基本的两件事情就是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举个例子来说吧,比如某个人去商店买件日用品,他(她)必须要付钱。用钱买东西就是中很简单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合同行为。很多人对合同的理解局限于书面合同因此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法律行为被忽视了。由于部分中学生忽视了法律的学习使得他们认为法律很神秘,法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以至于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不懂得如何通过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人甚至是“以暴制暴”,以身试法,造成了很多让人悔恨的悲剧。要是这些违反犯罪的青少年能懂得法律,知道怎样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许很多悲剧将会得到避免。
此外,当今部分中学生对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认识较为肤浅,他(她)们对法律的认识更多的来自于港剧中英美法系制度的律师的法庭辩论。社会主义法系法律制度与英美法系法律制度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于许多中学生主要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法律,他(她)们遇到一些法律基础理论通常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加上港剧中对律师法庭辩论的生动刻画,使得许多中学的法律意识今停留于港剧中律师们的法庭辩论阶段这就阻塞了中学生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知。
部分中学生在思想上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是有一定客观原因的。造成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客观原因有,第一:在应试教育仍呈如火如荼之势的今天,德育本身就受到极大冷落,作为德育一部分的法制教育更是接近忽略不计。虽然初中阶段开设了法律常识课,可中考应试内容中比例很小,高中又不再开设,高考时只有文科考生才少许涉及一些法律方面的内容,很明显,中学生法制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7]第二:虽然现有的教材体系,在初二就已经开设了“法律常识”课,法律常识课的首要功能是要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然而部分中学的许多老师却简单地将法律常识课与其它“文化”课划等号,教学中讲授灌输、强记硬背,在最后的考试中用一个分数来界定学生的好差。没有教会学生在理解必要法律常识的基础上,用法律知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学会用法律去分析身边的事。因为部分教师自己在思想上对法律常识课的教学产生误解,造成许多学生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律意识,导致许多中学生面对侵害的时候并不懂得运用法律捍卫自己。第三:部分学校缺乏开展法治教育的组织和人力保障。法治教育没能做到常抓不懈,没能根据法治教育的需要,配有兼职或专职的“法治辅导员”。对中学生进行新法规的教育,进行义务法制宣传的力度还不够,造成了部分中学生体现不到法律的威慑、引导教育等作用。
三、培养中学生健全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法律意识不同于一般的思想观念,它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自发养成,高度的法律意识内容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8]结合中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
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之一是重视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中学生的思想、行为虽然已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家长的管教和言行对他们仍然起着重要作用。这不仅是由于他们从小生活在家庭、养育在家庭,与家庭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而且还在于他们仍处于未成年、未完全自立阶段,生活仍依赖于家庭,学习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长的指导、管理和监督,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必然有着浓厚的家庭烙印。通常情况下,中学生在校由老师管,在家由家长管,家长算得上是子女最重要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思想作用、法制观念以及监护力度、管教方法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子女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有时甚至能够决定子女的前途命运。因此,法制教育也应是家庭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家长的言传身教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可以抵御社会不良风气对未成年人的影响。这方面,目前大部分家长是能够注意做好的,但许多家庭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的父母思想意识不健康,自身就缺乏法制意识,甚至家人中就有违法乱纪现象;有的家庭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等等。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由家长、学生、学校几方面共同努力搞好配合。目前一些地方行之有效的方法是:(1)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的教研活动;(2)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制度,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互相通报和交流学生表现及教育情况;(3)开展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监督活动,相互检点日常行为;(4)开展对特殊家庭学生的特别帮教活动。[9](5)希望家长能有意识地引导青少年们观看《今日说法》、《社会与法》等栏目在观看这些节目过程中家长应向青少年们讲解社会的稳定需要正义,法律是捍卫社会正义的重要武器。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如能很好开展起来,对增强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是能起到积极作用。
增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之二是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力争上好法律常识课,努力提升中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笔者曾经听过一位资历很深的思想品德老师讲授的财产属于谁这节法律常识课。这位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问同学们说:“你们认为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有哪些?”同学们显然对这么个提问很感兴趣于是便有很多同学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法律对一部分中学生而言是专业性较强,难度较大的知识,然而这位老师的导入提问使得同学们摒除对法律的畏难情绪,很好地让同学们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在上课过程中这位老师举出许多就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如她通过展示“某位农民伯伯拥有的一辆拖拉机”这段视频让同学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所有权的四项内容:“占有、使用、受益、分配”。课后有许多同学围住这位老师问问题,从这么个热烈的场景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法律是非常的感兴趣,这位老师和颜悦色地为同学们解答疑问,由于法律常识具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要帮助同学们解答疑问以消除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畏难情绪。有位女同学问了这么个让人感到很可喜的问题: “如果有位好朋友送我一件礼物,后来这位好朋友又想把礼物要回去,我该怎么办呢?”一个初二年的学生能较为深入地思考民事法律行为中的赠与行为是很难能可贵的。由这则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能否以饱满的热情讲授法律知识,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前文提到初中思想品德有部分内容已经涉及到法律常识,这些法律常识对于中学生而言是喜闻乐见的,教师要上好法律常识课。就必须自己懂得法律,由于法律本身的专业性很强,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广泛阅读法律书籍。要阅读的法律书籍有法条与司法案例。弄懂法条为的是能准确地为学生们讲解司法案例,通过司法案例的讲解能让学生感受到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有助于学生澄清对法律认识的误区。另外,通过讲解司法案例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学法、知法、守法和用法的能力。要是思想品德老师都讲授好法律常识课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学生获得健全的法律意识。
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方法与途径之三是在各个学科教学当中教师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法律思想与法律知识。法治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法律常识课,还要将其有机渗透到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之中,形成教育网络。法治教育不单单是法律教师的职责,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学中应结合学科的自身特点,不忘法制教育。例如,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宣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加入对水土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有关法律知识的介绍;上生物课时可贯穿珍稀动物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也可结合课文人物性格分析,进行法律知识教育。[10] 以语文课中的《祝福》为例,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设问:“假如祥林嫂生活在法治健全的社会中她会有怎样的命运?”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社会的优越性,让学生体会法律的价值。当然,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切忌生搬硬套,应该做到水融,恰到好处。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是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希望家长们与老师们能把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落实到实处,积极将法治教育的方法付诸于实践。
四、小结
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们而言是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相信通过有意识地对中学生进行法治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的综合运用,会有更多的青少年拥有健全的法律意识,会有更多的中学生成为知法、守法和用法的好公民。(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注释:
[1]百度.有关中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视频、图片、问答.案例二十.
[2]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网页.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3]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网页.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4]黄冈中学广州学校网页.法制教育.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5]百度.法律意识.
[6]黄冈中学广州学校.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
[7]黄冈中学广州学校.法制教育.强化中学生法制教育.
“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
首先要让学生知法。中学思想品德课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要先让学生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同时让学生明白法律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由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即:一法律有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让学生懂得法律与日常生活中的规矩的区别,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法律对我们具有保护作用,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不开法律,我们享受法律的同时需要法律的保护。
其次,让学生明白与自己健康成长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知道什么是犯罪行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即凡不履行法律规定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让学生知道犯罪的特征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知道刑法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法不可为,违法必受法律的制裁。让学生在思想上对法律有最基本的认识,为学法打好基础。
二、结合学生实际渗透法律教育,让学生感受法律尊严
在思品教学中,许多学生总是认为法律离自己很远,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许多学生甚至接近于法盲,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在思品教学中,针对这种现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大了法律知识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律常识教育,如教学《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内容时,向学生介绍有关正当防卫法律常识的教育,在教育学生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侵害、实施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意外情况,对正当防卫的定义、范畴、标准具有准确的理解,尤其是对防卫过当等概念的理解更为重要。二是利用教学拓展活动强化法律知识教育。如教学《走进法律》这一内容之后,可组织了情景剧辨析讨论活动,从网上下载几段教学情景剧,如涉及损坏他人财物、侵犯人身安全以及侮辱他人人格等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评述,在此基础上补充相关法律知识,生动形象地增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运用宣传载体强化法律知识教育。在板报中专门设立了《法律园地》,安排每周一期,摘取各种法律常识要点进行宣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法律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对法律常识的了解。
思品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中发生的涉法案例作为教学素材,可以增强学生的生活感知,对学生的思想发展与行为规范产生警示作用,感受到法律的尊严,增强教学成效。如教学《法不可违》这一内容时,除了运用教材中事例之外,还可补充发生在本地的较大影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案例入手,对学生强化法律教育,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案例中人物因为违法而付出的重大代价,进而深入分析这些涉案青少年身陷囵囫的思想深层次原因,让学生明白:法制意识淡漠、法律知识缺乏,是造成这些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思想根源。
三、拓展思品教学空间,震撼学生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内涵
“经济素养”一词在西方早已出现。“经济素养”通常被称为财商,与情商、智商并列,共同构成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在现代社会,经济素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经济素养教育已经成为西方各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美国经济素养教育的成效比较显著。美国学者安德森(Anderson)明确定义了经济素养教育,并把经济素养教育视为一个人理财能力发展的全过程。他认为,经济素养教育是人们借此管理财政资源、制订财政计划,从而影响财政福利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设立理财目标、制订理财计划等[1]。经济素养是学生对于经济的理解以及现实运用的程度和水平,是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必备的一种知识和能力[2]。经济素养主要包含经济观念素养、经济知识素养、经济能力素养等三个维度[3]。经济素养教育就是对学生经济素养三个维度的系统化培养。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是根据学生对于金钱的意识水平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教育内容和目标,并实施的以消费、理财和投资为核心的经济教育,以形成必备的知识体系。经济素养是建立在经济观念与经济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培养,侧重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重视培养中学生适应现代经济生活的本领,为中学生将来跻身商品经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属于教育实践层面的内容。
二、经济素养教育现状及文化归因分析
1.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学生手中可供支配的零花钱越来越多,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近年来,校园中出现的“炫富”、非理性消费、盲目消费等现象,彰显了我国中学生由于经济素养教育欠缺而导致的理财能力的缺乏。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水平低下,与以下两个原因关系密切。第一,思想上不够重视。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在我国整体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家长、社会往往把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摆在首要位置经济素养根本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素养教育未得到足够重视的表现是:学校开展的经济素养教育不系统,仅停留在简单的批评和说教上,无法使中学生经济素养能力得到根本提升;经济素养教育内容空洞,缺乏具体实践的指导功能;教育形式单一,仅仅采取封闭的课堂教学,缺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形式;师资队伍不健全,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理财教师,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内容不足,中学阶段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与经济素养教育相关的教育内容,仅在初二“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二,经济素养教育缺失。中学生不具备成熟的金钱观,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差,而他们可以支配的钱财却是无偿获得的,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引导,其盲目、浪费、攀比等不良经济行为将难以避免。长期以来,学校、家庭、社会都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升学考试上,而忽略了生存能力、消费能力等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经济素养教育”严重缺失。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的有关消费、生产、价值规律等知识,抽象有余,具体不足,不能在现实中加以应用,不能对学生经济行为起指导作用。经济素养教育缺失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理财能力较差。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可供支配的资金,但是,在他们头脑中相应的消费规划尚未形成,更谈不上理性消费和合理的理财之道了[4]。
2.文化归因分析
第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职业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读书、考试被置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读书被崇尚、被追求。儒家大力宣扬和倡导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子的“学而优则仕”影响极大,波及天下,震古烁今。通过读书、科举考试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是古代士子孜孜以求的梦想。在传统中国社会,通过“读书”以外的渠道获取经济利益的观念是受压抑、被鄙视的。现行教育体制下“分数至上”的考试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考试依然是大多数人实现命运转变的主要方式。因此,学校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升学考试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包括理财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第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自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之后,义利之辨便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家追本溯源的命题。孔子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追求个人私利,社会便会动荡不安。在孟子看来,一切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现象,都是由逐利造成的。孟子认为,只有讲“义”,而放弃对“利”的追求,国家、社会才能安定。汉代董仲舒发挥孔子和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主张“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里不急其功”[5]。董仲舒之后,宋代朱熹又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加以引申和发展,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新型“义利观”。他有感于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思想,在其著作中疾呼:“小人则只计较利害,如此则利,如此则害。”[6]不可否认,传统文化“重义轻利”思想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其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一味地以言利为耻,用“义”去绑架正当利欲的需求,势必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三,“德本财末”的经济观。道德中心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道德在传统文化中是高于一切的,道德是衡量、评判一切人或事情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在道德与财富二者关系的问题上,“德本财末”的价值观便是必然的选择了。“德本财末”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其中讲“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自此开始,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德本财末”是一以贯之的倾向。无论是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是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抑或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均将道德置于财富之上,均体现了“德本财末”的经济价值观。在“德本财末”经济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下,整个国家与社会以谈仁说义为根本,人们追求物欲的需求被压抑,国家不思进取,社会不发展生产。更重要的是,在“德本财末”思想影响下,我国社会出现了仿佛离物质利益越远道德品质就越高尚的道德假象。第四,“享乐至上”的人生观。狄德罗•伊壁鸠鲁把“纯粹的”享乐视为人生最高的目的。这种享受主义在西方有庞大的市场,在当代对我国民众的冲击也很大。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消费文化崇尚享乐,追求刺激性、炫耀性、奢侈性消费。给人带来感官刺激和体验的以享乐主义和消费至上为核心的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背离。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人的价值是根据其所消费和占有的物来衡量的,这给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青年人传递的信息是:生命的意义不再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是一个尽可能奢华地消费和享受的过程;人生的价值也不在于奉献,而在于从社会中索取物品和服务的多少和档次。在我国,消费主义文化已极大地影响并改变了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使其价值观念功利化、生活方式低俗化,使他们缺乏道德责任感。
三、我国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一工程只有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三个维度共同发力,才能取得实效。
1.家庭教育——经济观念培养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曾经预言,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展开,人类的“工具理性”将压倒“价值理性”。也就是说,人类在日益清醒的自我意识下,“理性”将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欲望。当前,我国许多人都已习惯于将幸福定义为物欲的最大满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造成中学生价值观念功利化、生活方式低俗化及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因此,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财富价值观已成为中学经济素养教育有效开展的首要任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中学生的观念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观念萌芽于家庭中。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已经开始独立,但是其行为、观念仍深受父母的影响。家庭教育要有的放矢地端正中学生的财富观、义利观、消费观和劳动观,使他们形成对金钱的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学校教育——经济能力养成
经济素养教育内容广泛,知识体系庞杂且时代性强,将中学生经济素养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现行的将经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的做法,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必须设置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的经济素养教育目标体系,即将经济素养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正常课程体系,设置独立、系统的经济素养教育课程,严格规定课时、学习任务、考试形式等。常规教育的形式将使中学生掌握理财方面的基本知识,如金钱知识、储蓄常识、消费知识、基础金融知识以及经济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将培养学生理财能力,包括钱币识别能力、通过合法劳动赚取金钱的能力、储蓄能力、基本的投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