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动物医学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1实验的偏倚和控制
偏倚是在研究中从设计到实验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环节存在一些人为的、有系统倾向的非随机误差,它不是由于抽样造成的,而是某种偏性使得实验结果偏离它的真值。从所选择的生物医学问题到研究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实验的完成过程、实验的分析与解释,乃至实验结果的发表,均可能存在各式各样的偏倚[2]。这种偏倚常常表现为系统误差。偏倚的大小取决于研究的方法和具体的实验条件。常见的偏倚主要有选择性偏倚、观察性偏倚和混杂性偏倚。必须认识实验过程的偏倚,从实验设计起直到整个研究过程结束均要加以控制。正确的实验设计可控制选择性的偏倚,事前人为控制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避免和减少观察性的偏倚。对于混杂性偏倚,可将重要的混杂因素在设计阶段进行分层随机设计,使混杂因素在组间分布均衡;在统计分析阶段将混杂因素作为分层因素或采用有协变量分析方法,以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只有有效地控制或消除偏倚,方可减少结果的假阳性或假阴性。
1.2减少偶然性的潜在影响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可以减少,但不能完全排除。因为即使是在精心实施的研究中,接受同样处理的动物,其反应也不可能完全一样。适当的统计分析可使实验人员评估出现假阳性的概率,即根本不存在处理效应的情况下观察到差异的概率。这种概率越小,实验者发现真实效应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更有把握地检测出真实效应,有必要减少偶然性的作用,并通过实验设计确保能在“噪声”之上识别真正的“信号”。
1.3实验设计的要素
要消除生物医学实验中潜在的偏倚,减少偶然性,就应对实验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这三个实验设计要素,按照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项原则进行周到的设计与控制[3]。1.3.1实验对象实验中处理因素所作用的对象称为实验对象。不同性质的实验研究需要选取不同种类的实验对象,一个完整的实验设计中所需实验对象的总数称为样本含量。生物医学试验中考虑动物实验对象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动物种属的选择:选择实验动物的种属与品系时,尤其需要注意其背景反应的水平。为了将反应“信号”水平最大化,常常意味着应避免选择那些背景反应水平极低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但如果采用过度反应的动物种属或品系也同样会出现问题。动物物种选择中的其他问题,无论是实际问题(寿命、体型、易得性、对动物学特征的了解情况)或是理论问题(生化、生理或解剖结构与人的相似性),都需要从专业的角度认真加以考虑和权衡。②动物的数量:虽然从统计设计角度考虑可得出某项实验所需的动物数(样本含量),但所得出的数值往往很大。因此,虽然样本含量估计是保证结论可靠性(精度和检验效能)的前提,但基于实验的可操作性及经济原则方面的考虑,应结合统计学的计算结果与以往的生物医学研究经验予以确定。③动物的体重与年龄:为确保实验对象的同质性,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体重与年龄应尽可能相近;动物体重的标准差不应超出平均值的10%;啮齿类等小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周,大动物年龄相差不应超出1个月。④动物的分层:为了准确检测一种处理因素引起的差别,各处理组在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其他非处理因素方面应尽可能具有同质性。当存在动物亚系间的差别时,有两种方法可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一是在结果分析阶段将亚系作为一个“分层变量”处理,包括对两个亚系的结果进行单独分析,然后将结果综合,得出处理效应的总结论;二是将亚系作为实验设计的“区组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使对照组与处理组中每个亚系动物数量相等。除以上所讨论的“亚系”之外,其他的非处理因素,如性别、窝别、体重段等也可作为分层变量进行局部控制,并据此进行分层随机化分组。1.3.2处理因素设计实验研究时,要明确研究中的处理因素和影响实验效应的非处理因素。研究者希望通过对研究设计进行有计划的安排,从而能科学地考察其效应大小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或实验因素;研究者往往忽略对评价实验因素作用大小有一定干扰的重要的非处理因素或非实验因素(如动物的窝别、体重等);其他未加控制的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统称为实验误差。实验结果是处理因素和非处理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实验效应,因此如何控制和排除非处理因素的干扰,正确显示处理的效应,是实验设计的基本任务。1.3.3实验效应实验效应是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的反应和结果,是反映实验因素作用强弱的标志,它通过观察指标(统计学常将指标称为变量)来体现。如果指标选择不当,未能准确反映处理因素的作用,获得的研究结果就缺乏科学性,因此选择好观察指标是关系整个研究成败的重要环节。指标的观察应避免带有偏性或偏倚,要结合专业知识,尽可能多地选用客观性强的指标,在仪器和试剂允许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多选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可靠的客观指标。对一些半客观(如尿液pH试纸读数值)或主观指标(行为测量、病理观察),一定要事先规定读取数值的严格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分析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1.4实验设计的原则
为了防止结果的偏倚,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最大化的表达,在进行生物医学实验设计时必须遵循统计学设计的对照、重复、随机化和均衡四个基本原则。生物医学实验中对照组的设置必须具备三个条件:①对等原则,即惟一差别原则,除处理因素外,对照组具备与实验组对等的非处理因素。在相互比较的各组间,除了给予的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方面应与实验组具有一致性,如相同的实验单位来源(动物种属、体重等)和相同的实验条件、操作方式和喂养环境等。②同步原则,对照组与实验组设立之后,在整个研究进程中始终处于同一空间和同一时间。③专设原则,任何一个对照组都是为相应的实验组专门设立的。不得借用文献上的记载或以往结果或其他研究资料作为本研究之对照。
1.5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类型
如果需要在同一实验中同时评价几种不同的效应,实验者应该安排能区别各自效应差别的实验设计方法。生物医学中常用的实验设计有以下几项。1.5.1完全随机设计完全随机设计是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实验设计方法,它是一种单因素有k个水平(k≥2)组的实验设计。即实验设计可设置一个对照或多个剂量组的实验方案。本设计保证每个实验动物都有相同机会接受任何一种处理,而不受实验人员主观倾向的影响。本设计应用了重复和随机化两个原则,因此能使实验结果受非处理因素的影响基本一致,真实反映出实验的处理效应。1.5.2随机区组设计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简称随机区组设计,又称配伍组设计,是配对设计的扩展,它将几个条件相同的受试者划分在同一个区组或配伍组,然后再按随机的原则,将同一配伍组的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该设计方法的优点是每个区组内的k个实验单位有较好的同质性,比完全随机设计更容易察觉处理间的差别。这种方法须特别注意的是要求区组内实验单位数与处理数相同,实验结果中若有缺失值,统计分析将损失部分信息。1.5.3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从横行和直列两个方向进行双重局部控制,使得横行和直列两向皆成区组,是比随机区组设计多一个区组因素的设计。在拉丁方设计中,每一行或每一列都成为一个完全区组,而每一处理在每一行或每一列都只出现一次,也就是说,在拉丁方设计中,实验处理数=横行区组数=直列区组数=实验处理的重复数。1.5.4析因设计析因实验设计又称全因子实验设计,属于多因素、多水平单效应的设计。它不仅可以检验每一因素各水平之间的效应差异,而且可以检验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是指一个因素不同水平间的效应差受另一因素的影响,包括协同交互作用和拮抗交互作用。析因实验主要用于分析交互作用,当因素及水平数过多时,所需的实验对象数、处理组数和实验次数大幅度增加,故一般采用较简单的析因实验。含有较多因素和水平的实验一般采用正交实验设计[5]。
2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描述统计学
2.1生物医学实验资料的类型
生物医学实验对实验对象(动物)进行干预后测定的观测指标通常有以下类型:①连续性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有数字大小和单位的数据,统计上称定量资料,如生理、生化指标,体重值,器官重量等。②分类数据:测定结果表现为按某属性划分的定性类别,统计上称为定性资料,具体又可以分为二值资料、多值名义资料和多值有序资料。如某反应为出现或不出现,死亡或未死亡,有畸形或无畸形;病理损害的严重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等。
2.2统计描述指标
描述性统计学(或归纳统计学)是对样本观察/测量数据频率分布的定量研究,描述性统计的目的在于:①对测量值或观察值进行归纳浓缩,用统计量、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表现;②估计总体分布的参数。2.2.1资料的整理与探索对于某一测量指标,一般应从文献资料中了解其分布类型。如果没有判断概率分布的理论基础,应重复以大样本测定,绘制样本的频数分布图(理论上样本量要大于100),并经统计学检验拟合其分布。2.2.2数据的描述统计量①连续性数据的频数分布:通过对样本资料编制频数分布表或做茎叶图,以确定资料分布的类型、频数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估计总体参数,也便于发现离群值。②中心位置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常用指标为算术均数、中位数、众数、几何均数等。③离散程度的描述统计量: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趋势,常用指标为标准差和方差、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变异系数和离散系数等。④统计学图表:统计图包括连续性数据分布的直方图、茎叶图,表示数据中心位置和离散程度的点杆图(做图时表示均数和标准差)和盒须图(做图时表示中位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描述构成比数据资料的百分条图、饼图,描述经时变化趋势的线图,以及预测和检验分布类型的概率-概率图(P-P图)等[6]。统计表具有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比较的优点。编制统计表时原则上应当重点突出、层次分明、避免层次过多或结构混乱。一般的统计表应为三线表,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统计表的标目应层次清楚,不宜过于复杂。
3生物医学动物实验的假设检验
生物医学动物实验中最常见的情况是给予不同受试物后进行组间比较,通过统计学中的假设检验,说明受试物的作用。假设检验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检验方法的选用依据
3.1.1资料的类型和变量的数目不同类型的资料(定量、定性)的组间比较应采用不同的统计检验方法。单变量、多变量的统计检验方法也各不相同。3.1.2实验设计类型应该根据实验设计的具体类型选择对应的统计检验方法,以便得到处理组效应的真实结论。3.1.3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选用假设检验方法前,应了解所分析的数据资料是否满足相应检验方法的前提条件,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参数检验方法要求数据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χ2检验要求样本含量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
3.2正态性检验及拟合优度检验
统计学假设检验须判定样本的频数分布是否符合某一理论分布,如符合要求就可按此理论分布来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正态分布可采用正态性检验,其他分布可用拟合优度检验。通常可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实验参数符合何种理论分布。
3.3方差齐性检验
连续性数据未达到参数法统计分析前提的第二种原因即为方差不齐。一般而言,数值愈大,其固有的变异性也愈大。例如,若某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100,其数值范围可能为80~120;而另一组动物的平均反应值为300,其数值范围可能会扩大至240~360。解决方差不齐的措施是进行数据转换。若数据的标准差与平均值成正比,在统计分析前宜将数据转换为对数值之后再进行分析,据此,不仅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同时还可确保其更符合正态分布。若数据变异度增加幅度与平均值的关系不太明显,采用平方根转换则更易使数据的变异度与平均值大小无关。某些数据经对数或平方根转换后可能仍存在方差不齐,此时宜采用非参数检验。
3.4单侧检验与双侧检验
检验假设选择单侧检验或双侧检验,应事先根据专业知识做出选择。一般而言,若研究目的仅须了解是否存在组间差异、实验者无法预测组间变化的方向以及实验者希望获得正负两方面的结果时,应采用双侧检验。若事先可预测组间差异的变化方向,实验者仅对某一方面的重要性感兴趣,实验者仅希望了解与对照组差异或正或负一个方向,则应采用单侧检验。此外,剂量设计预试验中应采用双侧检验,正式试验在了解相关信息后可采用单侧检验。
3.5多重比较及多重性问题
生物医学实验经常在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做多个变量的比较。即使不存在真正的实验效应,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然性而有一个或多个变量在5%检验水平出现显著性差别。除了上述均数多重比较导致Ⅰ类错误概率增加的多重性问题之外,其他的多重性问题还包括多次的中期分析、关注多个结局、亚组间的多重比较。处理多重性问题的原则包括:①预先计划进行多重比较;②限制比较的次数;③多重比较时采用更严格的界值标准;④多重比较具有生物学方面的依据。
3.6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的独立性
许多统计检验方法要求比较的观察值或实验对象相互独立,如二项分布的率检验、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但是,有的生物医学实验中观察单位并不独立。例如,生殖和发育研究中就存在窝效应:由于遗传因素、宫内的发育环境和药物的代谢环境相似,与异窝胎仔相比,同窝胎仔之间对毒性效应的反应概率趋于系统,即同窝内数据为聚集性数据,这就是一种常见的非独立数据。在统计学分析时,忽略数据的窝内相关性具有潜在的风险;因同窝母鼠所产k个胎仔的观察值存在共性,其所提供的信息不及k个独立的来自不同母鼠所产胎仔所提供的信息;窝内相关性愈大,其信息量愈少。聚集性数据的均数标准误小于独立的数据,因此,若基于观察值独立的统计分析方法,就会增加犯Ⅰ类错误的概率,即假阳性的风险增加,降低实验的有效性。
3.7历史对照数据的应用
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发生率较低的情况下,单项研究可能提示处理可影响肿瘤发生率,但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可能想到的分析办法之一是将处理组的数据与来自其他研究的对照组动物相比较。虽然历史对照数据具有重要意义,但值得强调的是,众多原因可导致不同研究之间的变异度大于研究之内的变异度。动物来源、饲料及饲养条件,研究期限,研究中的动物死亡率、读片的病理学家等均可能影响最终的肿瘤发生率。故此,忽视这些差异,将处理组的肿瘤发生率与合并的对照组发生率相比较,可能得出严重错误的结果,并进而明显夸大统计显著性水平。Tarone[4]曾对历史对照组的比率数据分析进行过综述。
适配体的概念在1990年由Tuerk等首次提出,来源于拉丁语“aptus”,即“匹配”的意思,指能结合蛋白或其他小分子物质的单链或双链寡核苷酸片段。研究表明,在一定环境下,单链DNA或RNA能与某些物质形成多种热力学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而成为各种功能分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溶液中的单链DNA或RNA的空间构象是不确定的,当有目标分子存在时,在合适的环境下寡聚单链会发生适应性折叠,形成发夹(hairpin)、假结(pseudoknot)、凸环(bulge)、G-四分体(G-quartet)等特殊结构,通过氢键、疏水堆积作用、范德华力等与目标分子紧密结合[1]。研究者们在单链DNA或RNA自身形成的空间结构与目标分子高效特异结合的基础上,建立随机寡核苷酸文库,将该库中的核苷酸序列与目标分子混合,用洗脱、过滤、亲和色谱、磁性微球等方法筛选出与其特异性结合的核苷酸片段,再通过PCR进行扩增,经多个循环分离得到亲和力和特异性都最高的寡核苷酸结合序列[2]。筛选出的寡核苷酸片段被称为适配体,与适配体能进行特异性结合的目标分子称为配体(ligand)。
与传统抗体相比,适配体具有以下优点。①靶标广。适配体可以与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金属离子、辅助因子FMN、核苷等结合,也可以是药物、类固醇、糖类等,甚至是完整的细胞、病毒和细菌等结合,拓宽了其应用范围。②有高亲和性和特异性。
核酸适配体只识别与其互补的分子空间结构,能够分辨出靶分子结构上的细微差别,比如相差一个甲基或一个羟基或D/L镜像体之间的区别等。同时核酸适配体与靶分子结合的解离常数(kd)可以达到纳摩尔甚至皮摩尔水平,具有比抗体或其他类型配基更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有的甚至高于天然配体[3],几乎可以完全避免非特异性结合。如茶碱与其他黄嘌呤类似物咖啡因、可可碱的结构非常相似,常规的茶碱单抗与后两者有交叉反应,而核酸适配体只特异结合茶碱,与其他两种物质无反应,且与茶碱的亲和力比与咖啡因高10000倍。③可以大量、快速地在体外合成,筛选制备简单快速,结构易改造与修饰。2001年Cox等[4]成功地建立了适配体自动化筛选平台,筛选到了溶菌酶的适配体。筛选流程包括:通过链霉亲和素(SA)与生物素的相互作用将生物素化的靶蛋白固定在磁珠上,随后特异结合序列的分离,RT-PCR扩增和转录都通过设定的程序自动化完成,最后将筛选得到的序列克隆到载体中进行测序鉴定。2002年又做了进一步改进[5],直接利用基因体外转录与翻译的方法产生靶蛋白。④稳定性优于抗体,利于储存。核酸适配体在亲和力和特异性方面可与抗体媲美,甚至优于抗体,并且具有抗体所不具备的其他一些优点[6]。⑤具有低免疫原性,能干扰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核酸适配体不具有免疫原性,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即使应用剂量高于治疗剂量的1000倍[7],也不会引起免疫反应,没有明显的毒性和副作用。
2适配体的研究现状
2.1治疗药物的选择
理论上,适配体可以被用于治疗任何由有害基因的表达而引起的疾病,如病毒感染、癌增长和炎性疾病等。核酸适配体作为治疗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被证明具有治疗功能的适配体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适配体,也是适配体治疗药物中最成功的一例,后来被EyetechPharmaceuticals公司和Pfizer公司共同开发为一种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药物,已经通过第三阶段临床试验[8]。
此后,适配体作为治疗药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推进,并深入到各个领域,如心血管疾病治疗、肿瘤的显像和治疗、流感病毒的检测和治疗药物等各个方面。近年来,核酸适配体类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究进行得尤其迅速,如通过筛选抑制A20蛋白适配体来抑制牛痘病毒的复制[9],丙型肝炎病毒RNA复制子的适配体的筛选[10]及抗HIV药物筛选等。其中,对抗HIV适配体类药物的研究最多,如Kissel等[11]通过抑制HIV-1逆转录酶制备的适配体、Hannoush等[12]通过抑制HIV-1核糖核酸酶H制备的适配体及Katahira等[13]通过抑制HIV-1Tat蛋白介导的反式激活制备的核酸适配体等。
2.2小分子物质检测
人们设计出各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来检测金属离子、药物、核酸、蛋白质和细胞等小分子物质,并通过荧光染料、荧光共轭高聚物、纳米粒子、电化学活性探针等材料以及核酸的级数扩增特性、核酶的催化活性及镜像适配体的手性识别特性等多种形式增加检测灵敏度。基于适配体的检测技术也令人振奋,如荧光染料TOTO常温下直接与适配体混合即完成“标记”而用于靶分子检测[14],基于适配体的生物传感器可达到“无试剂、可再生、超敏感”的靶分子检测新要求[15]。McCauley等[16]以核酸适配体制成生物芯片,能同时、定量、特异地检出3种混于血清和细胞提取物中的肿瘤相关蛋白(次黄嘌呤单磷酸脱氢酶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性和应用前景。
目前已开发了基于适配体的比色、荧光及电化学等方法,用于各种疾病相关蛋白质的检测。Wang等[17]利用硅纳米颗粒与金电极技术结合,将适配体应用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上,采用竞争模式对凝血酶蛋白进行了定量检测,检测限可达1.0×10-12mol/L。2006年我国徒永华等[18]利用凝血酶的2条核酸适配体与凝血酶的高亲和力构建了三明治结构,利用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性分离技术,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新型的荧光纳米生物传感器,用其检测凝血酶,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由于目标分子在适配体上精确的结合位点与构象变化通常并不十分清楚,直接导致合适标记核酸适配体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适配体的无标记型检测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尤其在生物检测、环境监控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基因调控领域
适配体可通过与靶位点结合而影响生物体的遗传功能,适配体可以直接在转录和翻译两个水平上对基因表达产物进行调控。适配体通过对构成表达体系中的各类因子的作用,抑制或激活调控蛋白的活性来影响mRNA或蛋白质的表达量。或将适配体作为调控元件插入到表达体系中,通过适配体与靶分子结合时的变构效应,影响蛋白质最终表达,从而对蛋白质的功能进行调控。LXRs是肝中胆固醇逆向转运调节的一种重要因子,它通过干预机体内众多胆固醇调节蛋白的表达量来调节血液中胆固醇代谢。Surugiu-warnmark等[19]通过体外筛选技术筛选到一种LXRs受体抑制剂,该适配体能有效地降低LXR-α和LXR-β受体浓度,通过控制脂肪酸的合成和高密度脂蛋白的组装来调节胆固醇的合成。该适配体是一种潜在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药物。Charlton等[20]利用适配体结合中性粒细胞中弹性蛋白酶从而阻止其催化反应,其作用超过了此蛋白酶的天然抑制因子。而可识别凝血因子Ⅸa的RNA适配体在临床中已可替代肝素,并可通过适配体的互补序列来调控抗凝效果[21]。最近人们开发出一些与肿瘤、艾滋病、肝炎相关蛋白质的适配体,可直接用于干扰疾病的发展过程[22]。原核生物中发现的Riboswitch更是适配体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一大里程碑,该发现提示不需要蛋白质因子的参与,RNA与代谢产物结合即可调控自身的转录和/或翻译。根据这一原理,人工构建的Ribos-witch能够实现目的基因的可调控表达[23],利用Ri-boswitch特性有可能开发出新型抗生素。
3适配体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3.1动物疫病治疗中的应用
适配体在治疗动物疫病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始阶段,近年来在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治疗方面都有了初步探索结果。病毒性疾病方面,Cheng等[24]利用SELEX技术筛选出与H5N1亚型流感病毒HA1蛋白结合的DNA适配体,对H5N1亚型流感病毒具有抑制活性;Jang等[25]在体外筛选出抑制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SARS)NT-Pase/解旋酶的RNA适配体,通过抑制该病毒双链DNA的解旋来抑制病毒复制。King等[26]以纯化的朊病毒蛋白质作为靶物质,筛选到了适配体97,试验证明该适配体在脑组织匀浆中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朊病毒蛋白质。细菌性疾病方面,江丽等[27]筛选到了与葡萄球菌肠毒素B(ESB)特异、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DNA(ssDNA)适配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诊治奠定了基础;潘勤等[28]筛选出了针对伤寒杆菌IBV型纤毛操纵子的适配体,该适配体能显著抑制伤寒杆菌侵入THP-1细胞。这些研究成果使得开发新型预防和控制动物传染病感染的药物成为可能。
此外,在寄生虫病的防治方面,也有人进行了初步研究。非洲布氏锥虫是人与家畜易感的致命的寄生虫病的病原,目前所使用的药物毒副作用大,且存在耐药现象。Homann等[29]构建了85个核苷酸的RNA序列文库,得到了3个家族的抗布氏锥虫适配体。其中,适配体2-16能折叠形成假结发夹结构并能够与血流阶段的布氏锥虫结合,亲和力达到6·0×10-5mol/L。这不仅对寄生虫病的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索,还为适配体用于活组织或其他复合物表面成分的鉴定及定位提供了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40-02
动物医学是以各种动物为对象,系统地研究其疾病诊治方法和发病机理的学科[1]。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本专业学生由基础理论学习向深层次专业学习的过渡阶段。实验教学引导学生掌握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学会采集、分析病例资料,利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更深层次地了解、掌握疾病的发病机制[2]。实验教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研究生能否胜任未来临床工作,进行动物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改革模式,建设内涵,向外开放,提高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文件等进行完善。按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促进研究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在研究生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政策支持与落实
1.强化教学管理、推进研究生实验教学规范化。从学校到教研室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统筹协调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制定并修订《研究生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加强教学实验室设备类建设项目立项管理》、《实验技术项目管理办法》等多部实验教学相关文件,全面规范研究生实验教学,促进研究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2.完善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申请并建立国家、省、校三级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人员负责制。建成针对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实验教学、二级学科实验教学、专业特色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接轨。
3.重视研究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坚持研究生为主,创新与动手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对研究生注重科研成果和试验新技术、新方法的引进。在研究生导师之外,选择实验导师,开展研究生创新实验计划,为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4.加大实验教学建设投入。通过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211”工程项目、“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修购项目”,以及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专项经费,不断增加实验室建设投入,完善公共实验教学平台,科学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
二、实验条件及环境
1.教学场地及设备。硬件建设是基础,是相关改革的先决条件。我们建立独立的实验教学大楼,针对不同学科分类整合为设备齐全、功能配套的先进专业教学实验室。建立与实践相结合的农业试验基地、教学动物医院等,促进研究生在深层次研究的同时不脱离实际[3]。对大型仪器由专人管理,及时地为研究生提供指导。
2.辅助项目建设。实验教学大楼内配有标本馆、档案资料室、实验材料库、中央纯水制备系统、专用消防设备与网络系统,各实验室配有中英文对照门牌、装置洗眼器、配备医药箱,有专门的病理解剖室、生物废物储藏室。全程进行实验录像,让研究生更好地检测自己的不足。
3.环境安全。生物学实验带来巨大的环境安全问题。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按照数字化、环保型实验教学标准建设[4]。实验台采用防强酸碱、阻燃的环保材料。教师与研究生全部进行安全环保知识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则,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严格实行实验室水、电、火和有毒有害药品管理制度。危险药品均定人定量取用。实验动物必须购买检验合格的标准动物,进入实验室前再次检测,确认无共患疾病方可进入。生物实验垃圾及动物尸体均存放于大型冰箱,由防疫部门定期集中处理。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实验模块重组。对各类实验进行汇总,去掉重复实验、验证性实验,整合相关性实验,探索创新型实验,合并重组动物医学各方向实验课程模块。同时将动物公共卫生与实验动物专业的实验课程与实验项目并入研究生实验教学,期望可为国家管理机构输送高水平人才。
2.多种实验教学手段结合。合理应用计算机模拟、多媒体网络、动物模型、视频录像、现场指导、临床病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从感官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研究生应依照其各自的特点因材施教。对于研究生的实验教学做到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相结合、课堂实验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科学研究与探索发现相结合、必做实验与选择实验相结合[5]。
3.推广前沿技术。注重对国际相关分子学研究的先进技术普及,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及技术。注重对国内相关先进科研成果的展示,在研究生实验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其对我国科研水平的认知,增强其学习信心,增强其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创新实验精神。
4.多元化人才培养。在进行研究生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交叉、促进与国外知名高校的交流互访,增加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开阔其眼界。培养研究生自主地从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6],独立完成试验,缩小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的差距,为动物医学研究生成为国家有用人才做出努力。
研究生阶段是承上启下的一个教育环节。动物医学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必须形成先进的实验教学理念,构建综合的实验平台,完善以人为本的配套设施,完成实验教学基本任务,同时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在上述基础上将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合为一体,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探索有效措施。积极地改进并实施有效的措施提高动物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动物医学专业的对外交流、扩大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7]。相信动物医学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将会建立探索与实践相融合的、共享的、高效的动物医学科研模式,加速动物医学专业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讯,黎德兵,宋薇,等.谈执业兽医师资格考试与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3)(下):40-41.
[2]骆艳秋.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与动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吉林畜牧兽医,2012,(11):61-62.
[3]黄建云.对畜牧兽医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牧业通讯,2008,(11):29.
[4]王丰.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方法探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72-74.
[5]黎丽.利用实训基地进行畜牧兽医教学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2):52.
[6]张秋菊,周第先.创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最佳情意,引发学生的求知欲[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7):880-881.
一、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动物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而企业却苦于无人可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由于毕业生毕业时缺乏企业所需求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说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脱节现象。[5]
动物医学专业是一个专业性较强、对临床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作为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备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近三年的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可知:除去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有近85%的毕业生选择了去企业工作。可见在当前的形势下,选择到企业工作已经成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流。
但是当前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刚毕业时往往很难立刻适应企业的需求,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还没有为就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另一方面,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还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对本行业认识的途径,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高校也应当积极与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使之能够毕业后尽早进入工作角色,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真正展示个人能力,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要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前养殖业、动物保健品企业、饲料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才能真正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行业形势教育,转变学生就业思想
近三年来,我院对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本行业的发展状况不了解,对于即将从事的岗位认识不清,在就业过程中过分看重就业单位的环境、条件和待遇。还有小部分学生没有目标,不知道何去何从,缺乏对未来的规划,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总体来说,学生在思想上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虽然也知道即将走入社会,怀着激动但却茫然的心理,小心选择但却不知如何选择。在企业来校招聘时想着下次再来的企业是否会更好,而不知道从自身的条件和自己的未来规划来选择企业。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我院邀请企业高管、优秀毕业生和成功人士到学院举办就业主题报告会。例如邀请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先生为学生作报告《经济危机下的就业方向》,邀请了哈尔滨禾丰总经理许连祥结合个人成功经历为学生作报告《如何摆正就业心态》,邀请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哈尔滨事业部经理陈杰先生为学生作报告《学农爱农》。通过这样的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了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
2.充分利用好企业奖学金,加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回馈社会,资助在校学生学习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设立奖学金,宣传企业文化,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公司工作。我院积极努力,与一些企业联系并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双赢。通过多年的努力,先后与禾丰集团、农标普瑞纳公司、大连三仪集团等九家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合作设立了奖助学金和素质教育基金,并创办了英瑞斯动物科技专刊。设立企业奖学金的企业有饲料企业、生物制品企业、养殖企业等,涉及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各个领域。每年通过奖助学金的评选、颁发和企业文化宣讲,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了解当前畜牧业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尽早对将来的就业去向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此外,通过让获奖学生到设立奖学金的企业进行有目的的实习和实践,使他们掌握了专业技能,丰富了社会经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3.建立多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综合能力
动物医学专业的学生选择到企业工作已经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因此,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困惑和自身能力的欠缺,学院有针对性地成立了素质拓展训练第二课堂之雏鹰成长训练营,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产实际所需的工作能力。邀请十余家企业来学校,利用2个多月的时间,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无偿为学生讲授企业成功经验,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学院还与国际企业合作,开展“国际青年成就《事业起航》工作坊”(简称“JA《事业起航》工作坊”)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管理和模拟面试三个板块。JA《事业起航》工作坊的培训使学生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技能。同时,学院与大北农集团签订了“2+3”人才培养协议,2代表校企双方,3代表企业培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企业文化培训:对学生进行军训、企业文化教育、产品知识培训等。第二阶段为生产实践培训:参观饲料生产基地,在集团所属畜禽养殖基地学习畜禽生产技术、疾病防控知识,参与生产实践操作,提升专业技能。第三阶段为市场实践培训:进入市场实战演练,培训结束后公司根据个人表现提供就业岗位,甚至指导和支持学生的自主创业。
4.以实践基地为依托,努力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在与企业的交流过程中学院了解到,当前企业看重学生的实践经历,因此,学院着重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实践经验的培训和积累。
学院充分利用校友和用人单位的资源,先后建立起40多家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与全国100多家企业保持长期紧密联系。每年寒暑假,学院专门组织学生深入到各个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企业不同的岗位进行实践,从感性上了解企业,了解行业,并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与实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使学生真正了解了现场工作中需要的能力和知识。学生回校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这方面能力和知识的学习,为未来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组织学生到英瑞斯种猪场实习,到禾丰集团实习,到摩天兽药公司实习等,学生在生产一线虚心向现场的师傅学习,积极动手实践,在专业素养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效
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就业在有些院校已有实践,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中通过校企合作促进就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通过奖学金颁奖、企业宣讲、行业行情报告会等,使学生对自身有了较为准确的定位,能根据自身实际特点进行企业和岗位的选择。统计结果显示,仅2009年到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就业的学生就占进企业就业学生总数的40%以上。可见校企合作对于企业以及学生本人来说都是良好的平台,使企业能够招到想要的人,使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
此外,学院与企业根据社会需求联合开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种能力的训练,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等,并通过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践,提高其专业能力,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提高。如在普瑞纳公司开展的多个高校学生联合实习竞赛中,我院学生以实干的作风、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获得竞赛的冠军。学生在企业中经过实习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就业时十分抢手,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动物医学专业是传统的农科专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操作技能,能胜任在兽医管理部门、基层业务单位从事畜禽疫病防控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这个培养宗旨决定了实践教学无疑是动物医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1]。毕业实习作为动物医学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联系课堂与生产最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毕业实习,可以达到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行业与专业的再认识,从而建立清晰的专业意识,进而形成专业视角稳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毕业实习是其他专业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然而从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普遍较弱,必须经过长期磨合才能开展业务工作。动物医学专业是塔里木大学传统的农口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分布在新疆各基层动物防疫站、动物卫生监督所、养殖企业和宠物医院,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性人才,笔者现就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毕业实习进行改革。
1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的现状
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毕业大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由学院主管领导统一安排,依据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对分散的封闭式管理。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历时3个月。实习前由学生填报志愿,学院根据班主任及辅导员的动员情况进行统一分配,部分实习点配备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期间的业务工作由实习单位全权负责,并配备技术指导员,无特殊情况不允许学生擅自离岗。实习结束后,学生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单位根据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出勤和专业技能表现出具实习鉴定和实习成绩。
2塔里木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教育有待加强
要将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毕业实习的主要指导思想,传统的毕业实习无论在内容、方式和实施过程上都存在问题,学生的思想教育亟待加强。很大一部分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去实习,尤其不愿意到基层养殖场去锻炼,而选择相对待遇较好、劳动强度较低的实习单位,从而错过了专业一线的学习机会。近年来部分学生借考研究生的名义留在学校复习,据了解50%以上的学生是为了躲避毕业大实习。因此,需要加强对毕业实习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2.2过程管理难以到位
目前本校部分实习点配备了专业指导教师,但是毕业实习的带队教师大多数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没有足够的精力到实习单位检查指导,绝大部分实习点的管理工作仍由实习单位自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往往会导致毕业实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欠佳,部分实习单位配备的技术指导人员缺乏责任感,致使不认真实习的学生也能得到较高的成绩,甚至个别没参加实习的学生,也能通过关系拿到实习单位鉴定表,毕业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的过程。
2.3就业与实习日趋矛盾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部分科研院所和动物医院,甚至一些大型养殖场都不太愿意接纳实习学生,理想的用人单位也趋于饱和,使得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因此,实习生也忙于提前参加各种就业供需见面会而无暇顾及毕业实习,这种“人在心不在”的局面给毕业实习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实习质量不能完全保证[2]。现行的毕业实习模式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需要对动物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进行探索改革。
3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措施
3.1建立稳定、高效的毕业实习教学基地
毕业实习教学基地是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理想场所,稳定高效的实践教学基地应该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能够为教学与科研提供各种服务。因此,学校应当谋各方力量将毕业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摆在与实验室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能够融合教学、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高新科技示范园。学校应追求质量,不图数量,集中精力、财力与物力打造2~3个高效的滚动式毕业实习教学基地,使毕业实习教学基地能够真正起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3.2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对整个毕业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实习内容、实习方法和专业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指导,还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生活安全和为人处世等方方面面的全方位指导。因此,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毕业实习管理经验。对于不配备专业带队教师的实习点,学校应为实习单位指定的技术指导人员颁发聘书,以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确保毕业大实习的质量。
3.3加大经费投入,激励教师潜心于实践教学
学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会同实习单位尽量改善学生与实习带队教师的生活问题。实习单位能够为学生就餐与住宿提供便利,学院应当设立专项实习基金,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差旅与生活补贴,使更多的专业教师,尤其使具有专业特长的老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大实习的环节中来[3-4]。
3.4强化毕业实习的过程监督
学院应当建立一套规范化、常态化的毕业实习教学管理制度,以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建立切实可行的学生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职责与奖惩制度、实习鉴定标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具有指导性的教学文件,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促使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技能再上台阶,真正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托。
参考文献:
[1]计红,王春仁,张旭,等.动物医学专业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范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02上):150-151.
[2]刘晓红,张东晓,董迎娜.新建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实习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冶金教育,2010(6):63-65.
医学院学生学习医学基础和专业知识时,不仅需要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校生锻炼动手能力的机会主要是在实验室,可是众多医学院校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学时有限,许多实验操作不得不被压缩,以保证理论学习,久而久之,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其实验主要是通过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切片、无菌操作技术、体外抗原抗体反应来进行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它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同样也存在着上述情况,这令教研室和实验室教师苦恼不已。科研兴趣小组这一形式广泛应用于基础和高校的教育教学中,该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调动学习兴趣,甚至对于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条捷径[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联合形态实验中心,专门成立了对科研兴趣小组进行研究的课题组,通过让学生深入实验室和开展户外相关科学研究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实践,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教师的业务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介绍如下。
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制订培养目标和活动方案
经过多次教研室例会讨论,借鉴兄弟院校和其他学科成功的经验,研究小组最终决定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我们依托实验室,通过实验准备、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及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感官认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1成立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兴趣小组成员的确立采取“兴趣+选拔”的方式进行。首先,在开课1~2周之后,由带教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这项活动的目的、过程和意义,强调兴趣优先、严格筛选、定期考核等关键点,人数控制在10~15人/班,以保证科研兴趣小组的质量。结合课题的需要,2015年3月初和9月初,在所带的班级中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在报名的学生中选取7名作为组长,其余随机分组。
1.2制订培养目标
针对三年制专科和五年制本科不同专业教学培养目标的不同,科研兴趣小组的目标亦不同,具体见表1。
1.3制订活动方案
根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制订相应的活动方案,具体见图1。
2实施过程
2.1规则先行,习惯养成
无规矩不成方圆,遵守实验室规则是保证实验操作的前提和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主要实验对象是病原生物、小白鼠等,因此,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的第一天就必须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禁吸烟和饮食、实验仪器和用品的正确使用和清洗消毒、节约水电和实验材料、实验意外的处理、实验后物归原处、打扫卫生和水电的安全等。
2.2量身定制学习和活动内容
结合课题的需要、不同学制和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以教研室为单位的课题组为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量身定制了学习和活动内容,具体见表2。
2.3“短板”调查,有的放矢
实验室基本操作包括显微镜、移液器、普通天平、电子天平、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完全掌握,甚至教师也只能在幻灯片上对着图片或者视频讲解,学生对于如何操作一无所知或者知道得很少,这就是操作的“短板”。教师在带领科研兴趣小组活动之前,需要对他们了解清楚,调查学生对哪些仪器设备或者操作存在“短板”,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具体调查结果见表3。
2.4以身作则,示教基本操作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欠缺的技能导致其根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实验,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下达前以身作则,给学生示教这些基本操作。同时这些学生在课堂实验中可以给其他学生提供帮助,是教师的得力助手。比如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中精确定量时都用到了移液器,教师从移液器的构造、操作要领等方面亲自指导学生练习,保证了操作的规范性。“细菌培养”,名字中有细菌,但要求必须无菌操作,既要防止空气等外界环境中的杂菌污染所培养的细菌,又要防止所培养的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人员。由于平时课时紧张,此规则仅是告知学生,他们往往体会不深。然而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验真切地观察和体会,给后面的实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显微镜的使用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备技能,然而许多学生即使上过课仍然不能熟练掌握。教师先指导科研兴趣小组的组长掌握这项技能,然后再由组长教组员,时间为两周,让学生有充分时间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小鼠实验的危险性在于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被咬,一旦被咬,需要打多次疫苗,造成了实验中许多学生不愿意做小鼠实验的情况。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次尝试,最终对小鼠的捉拿、注射及处死熟练掌握,为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和课堂实验打好了基础。
2.5能力提升
经过1个月的基本技能培训,科研兴趣小组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备了完成较高层次实验的能力。接着,课题组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了周密而又合理的实验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由学生独立完成,具体见表4。
2.6定期考核
通常一个学期的科研兴趣小组活动需进行两次考核,分别安排在期中和期末,考查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能力。针对学制和专业的不同,考核的内容具有差异,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五年制临床专业的期末考核内容最多、难度最大,而三年制护理专业的内容最少、最简单,这是依照培养目标而定的,保证学生在专业能力范围之内完成考核。
2.7反馈和改进
期中和期末考核的结果是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技能掌握情况的反馈,为教师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同时,学生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反馈,针对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为今后完善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具体活动积累宝贵经验。
3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的效果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已经开展了两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课题组教师和科研兴趣小组学生代表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展此项活动具有如下效果。
3.1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灭菌消毒、细菌接种、空气中细菌的分布、口腔内细菌的鉴定等,学生真正明白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和护理中的无菌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显微镜的学习,学生仿佛拥有了“火眼金睛”,为学习更多更广的医学知识增添了一项强有力的本领;通过抗原抗体反应的操作,学生知道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是可以通过体外实验预先判断的。
3.2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
一项实验的完成不光需要基本技能,更需要科研素养,比如坚持、严谨、科学、合作等多种能力。科研兴趣小组是一个小的科学团队,需要具备以上的科研素养才可以完成一项实验。科研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研究的机会,让学生锻炼了科学思维,提高了科研素养。
3.3有利于教学相长
学生刻苦向上、乐观积极的学习精神感染着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提供更有实用价值的实验项目,做好学生的导师和领路人。事实证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科研兴趣小组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2]。
4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
科研兴趣小组的活动开展了两届,在为今后活动的继续开展积累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实验室建设的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实验室
科研兴趣小组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实验准备人员的积极性,仪器设备、实验用品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应用和开发,唤起了实验室新的活力和生命。在这里,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人,最终也提高了教学能力和科学素质。因此今后仍需本着以人为本、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来建设实验室,让实验室充满着人性化的色彩[3]。
4.2建设开放型实验室
实验室的职责之一是一个教学场地,但这只是其中之一的基本功能,要想其发挥更大的作用,须向开放型实验室迈进[4]。开放型实验室的作用可延伸至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领域,科研兴趣小组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锻炼了科研思维,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时,开展科研兴趣小组活动本身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建设开放型的实验室使教师和学生获得最大收益,更好地服务了人才的培养[5]。
4.3建设教科研于一体的实验室
学生与教师在更加人性化、开放型的实验室学习和工作,为他们带来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新思路,他们的潜能得到了挖掘、价值得到了实现,实验室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童婷,张新玲,阎晓菲.开展生物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以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16(1):163-164.
[2]赵珠峰,李艾鹏,陈光忠.关于开展人体解剖学兴趣小组活动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9):74-75.
[3]李宽庆,李雅梅.浅谈药用植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指导[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0):78-80.
一直以来,我校动物医学院院办与教师对毕业论文环节是非常重视的,组织到位、学时保证、程序完整,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科研认识不足、实验设计不合理、实验缺乏创新、科研经费不足、专业指导老师缺乏、学生认识不足、论文答辩把关不严等。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当今教学改革当中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
1.1毕业论文选题不恰当
选题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实验条件、指导老师自身能力、学生自身素质限制,选题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和范围和深度不当等问题普遍存在。选题要么过大,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哪着手。要么过小,研究的范围过窄,过于深奥,学生理解困难。要么缺乏创新,完成的毕业论文水平一般。要么完全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上面,缺乏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1.2实验设计不合理
毕业论文设计方面,一些水平较高,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多年的专业老师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不愿意来进行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专业老师指导有限,有的老师缺乏科研和实践经验,导致实验设计不合理,以至于实验进行到中途开展不下去了,不得不重新再来,既浪费了时间,又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1.3实验经费不足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论文,整个实验对经费要求比较高,学院投入的经费紧张或不足,经费按人头算,分配不公,没有与论文完成质量挂钩,挫伤了认真带学生的教师的积极性,也助长了部分不负责任教师的不正之风。这些都直接影响到论文完成的速度和质量。经费不足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往往前期一切进展顺利,学生在进行一项很有意义的实验的时候,到了中途或结尾,由于经费预算不足,这样导致了实验的质量大打折扣。指导的学生多,指导老师的科研经费紧张,毕竟实验经费充足的老师不多,大多数老师经费少,对于讲师来说更是负担不起现在高昂的实验费用。
1.4专业指导老师缺乏
指导毕业论文的师资力量薄弱存在于农科院校的许多专业中,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是以动物养殖的实验为主,论文指导所花的精力和时间很多。近年由于扩招,每个老师所带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由于许多指导教师同时又要兼顾教学和科研任务,有的在校外任职,或经常出差,作为教授还指导研究生,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其它原因导致专业老师在论文指导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的指导老师不严格要求学生,缺乏对学术研究的严谨。
1.5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
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思辩能力、基础知识和创新精神。但是,现实中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做论文,不愿开展科学研究,经常以时间紧为借口参与实验研究的时间偏少。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的匮乏,使不少人抱着应付的态度,知识缺乏积累,也就难以去完成高质量的论文。同时毕业论文质量把关不严,论文答辩及评审走过场,评分标准过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上头把关不严,下面敷衍了事,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1.6论文写作基本功不扎实
本科教学没有设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方法及技巧知之甚少,有的时候实验完成了,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得差不多了,就是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动笔,最后只好依葫芦画瓢,各种投机取巧的心理也滋生了。其实论文写作是很讲究的,这需要我们的专业老师在课堂上一一讲解以及实验论文写作过程中加以耐心指导。
1.7毕业论文时间安排不合理
现在的毕业论文设计及操作都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而这时恰是同学们找工作、考研或考公务员的时间,与做毕业设计时间冲突,现在的社会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大,尤其是对于农林院校毕业的学生。由于找工作和考研对同学们来到说是最重要的两件事,且都与毕业论文无太大关系,权衡利弊后,大部分学生必然选择前者,以至于毕业生都无法安心去认真查阅资料,认真地去做毕业论文设计、实验操作及后来的论文写作。从而导致了论文“拼凑”、“掺水”现象严重,质量下滑,而且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2提高我校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导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立足高校,共同探讨扩招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措施。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对策,在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调查基础上通过从时间前移提高认识、加强选题指导、增加经费、严把论文答辩关从而有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2.1时间前移,提高认识
时间前移、认识到位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基础。为了更好地解决就业与研究生复试对毕业设计质量带来的冲击,我们应该在第七学期结束前一两个月就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指导教师下达任务,学生可以利用第七学期以及寒假期间查找资料,争取让学生在下学期开学前就对本课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到下学期时,学生就可以直接进入实质性的研究工作。此外,最好是将毕业论文设计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过程。组织从事教学、科研方面的骨干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方面,吸收各年级中优秀学生一起参加,导师不定期的向这部分学生提供毕业设计选题,供他们选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提高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更多的时间来查阅资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他们在学习之余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2.1.1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对其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储备、综合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有重要意义,他们才会尽可能地排除各种干扰,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更大的投入。
2.1.2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程度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对指导教师的监督管理机制来发挥这一作用。
2.2加强选题指导
加大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使选题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应加大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力度、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毕业生数量。
2.3增加经费
学校在加大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的同时,对本科毕业论文也要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不仅要增加投入学生的实验经费,还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使他们有动手实践的空间。
2.4严把论文答辩关
一、“动态教学法”的提出
当今传统课堂教学多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课堂参与程度较低。在高职学生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情况下,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忽视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由此,动态教学法应运而生。动态教学法,既在原有的教学过程中,为改变师生思维矛盾的动态、平衡体系,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平衡不断打破,向着学生的思维矛盾运动方向不断的移动,进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现存的几个主要问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高职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报关等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该课程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具体业务流程,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本人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高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很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主要以教师的理论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材内容,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式的形式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枯燥无味,学生们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缺乏自己动手操作和自我探索的机会。因此,如何丰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成了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中的重要问题。
(二)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较低,学生缺少实训基地和实习平台,很少有机会能够亲身感受进出口贸易的流程、体验外贸业务员的真实工作过程,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操作技能较差,不能很好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外贸实践。而目前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在招聘外贸人员时都很重视应聘者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操作能力,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降低了他们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和适应工作的速度。因此如何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让学生亲身感受国际贸易的真实业务过程,掌握外贸业务员的具体工作内容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方面需要解决的又一重点问题。
三、“动态教学法”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运用为了配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响应学院号召,在引进国际商务实训室和外贸实习平台simtrade软件的条件之下,我在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13国际商务1班的教学中,尝试采用了动态教学法,试图进行基于动态教学法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效果。本人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运用的动态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训基地软件教学相结合,以“提出业务背景———自主探索———完成任务———教师点拨”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全程参与教与学的活动中,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一)教学地点的“动态”
本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分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训基地教学两部分,这首先就是一种尝试,以前的课程一直都是在单一的授课地点普通大屏教室来进行,而这次我将实训基地的外贸实习平台simtrade软件引入到了教学过程中来,学生在后半学期有一半的学时都要在实训基地的国际商务实训室来完成。外贸实习平台主要分为交易中心、认证中心、国际业务中心等模块,以真实的国际贸易业务环节为训练要点,学生将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进口地银行、出口地银行等角色真实模拟进出口贸易的全过程,真正将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理论内容在外贸实习平台上进行实际的模拟操作,使他们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的理解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了工学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动态”
在教学方法上,我也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摒弃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将分组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双语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结合,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设计,它包括提出业务背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完成任务和教师点拨等四个主要环节。
1.提出业务背景
本学期我采用的教材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来设计的,整本教材都是以河北绿色陶瓷公司和阿联酋ABH公司的进出口业务环节展开,学生的角色为绿色陶瓷公司销售部的业务员,每一个项目都是以任务引出本项目要学习的内容,这就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任务来源。在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后,我将教学内容整合为8个典型性的工作任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我还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了子任务,让全体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使学生迫切要求往下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同时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每一个业务背景基本都是以英文的外贸函电作为任务提出,所以我还用到了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一些常用英文单词、专业术语进行记忆,加强外贸英语的学习。对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我还在教学时,创设“虚拟剧场”开展情景表演,这样可以使教学内容不拘泥于静止的纸面叙述,而是以生动现实的情景模式展现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使之在身临其境的环境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主动学习,并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2.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索相结合
在我的教学之初,我就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课上学生的回答问题、讨论、案例分析、任务完成等都是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的,每个小组和小组成员的每一次表现都会计分,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都会有竞争,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节课中,我将提出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子任务,在对主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后就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学生根据任务要求,首先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再进行阅读、分析教材,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还在教学的后期安排了学生讲课的实训环节,将学生比较熟悉的“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这一教学内容,分配给各小组,让学生课下查资料、做课件,然后派小组代表在课上讲解,再由学生评委点评打分,这种教学设计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完成任务
在学生对每个任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后,就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内容来完成每一个项目所提出的任务。在这个环节中,各个小组会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来完成,小组成员通过讨论达成一致,委派一名成员陈述任务的解决方案,各小组还会对于一些问题进行论辩,在这样的讨论与论辩中,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教师点拨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整个对外贸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帮助学生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从而解决外贸实际业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完成任务的质量,教师应该给出及时的点评和点拨。这一点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该在“精”和“活”上下功夫。“精”要求教师不做简单重复的泛泛而谈,而是要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疑问,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掌握外贸业务各个环节的操作要点。“活”指不应把讲解过程仅仅定位在告诉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更要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运用、学会操作,从而提高解决对外贸易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动态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通过动态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应用和实施,无论从课堂效果还是考核成绩看,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分组之后,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了,课堂生动、活跃起来,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回答课堂提问,还经常在课下与老师进行交流。另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在案例分析和任务完成环节,小组成员之间会在讨论之后给出答案,每当得到教师的肯定与鼓励,都会大大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实训基地的教学中,学生真正动手在外贸实习平台simtrade软件上进行实训,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考核结果上看,学生成绩的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都在20%以上,成绩较为理想。本人在2013-2014年第二学期教学考核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获得了课程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也证明了动态教学法实施的教学效果。当然,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步尝试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和探索的地方,如自主学习与软件模拟的配合问题,自主学习时间与课堂时间匹配问题、考核方法的合理化等,但我相信这种尝试,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作者:赵红梅 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二、社会实践开展中的问题和不足
1.存在的普遍问题
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社会实践的认识深度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尚未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从而承担应有的责任;很多高校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将社会实践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导致学生在参与实践过程中得不到专业指导,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承载社会实践活动的客体,如企业、地方医院等往往把接收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负担,不能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本单位的长远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主动支持并为之提供便利的条件;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致使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医学生社会实践的问题
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认识型、锻炼型、服务型三种模式,虽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目的欠明确、覆盖面不够广、专业性不强等。有的学生虽然参加了专业性社会实践,但是大多仅限于卫生宣传、分发健康资料等短时性、阶段性工作,效果不是很明显,缺乏可传承可操作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在长期的学生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对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更好地实现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建立医学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志愿活动长效机制的对策和路径,使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达到系统性与整合性、长期性与隐蔽性、教育性与实效性、有机型与创新性的整合,做了一些探索研究。
三、研究基础
1.政策保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进行的相关研究、探索给予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对临床医学院优良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传统,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并形成比较规范的社会实践体制和制度。校学生会机构下设社会实践部,帮助在校医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已具规模;并且在多年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
2.社会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临床医学院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实践、服务意识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也很高,激发了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为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探索
2013年3月—9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组织各专业学生充分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临床医学院学生在学校团委的统一组织领导下,选择了8个社会实践主题,并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组成8个社会实践小组(详见下表),分赴省内外8个地区进行相关社会实践。
五、结果与讨论
1.结果
通过对农村合作医疗现状以及农民和基层群众生活状态的了解,学生们提高了社会认知度,增加了责任感。通过为农民和基层群众进行健康体检,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健康体检的常用方法和基本程序;医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为农民和基层群众诊断、解决疑难病症,加深了对农村常见病、易发病的了解,不仅提高了诊疗水平,提升了实践操作能力,也为今后的毕业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农民做医疗卫生知识宣传,不仅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也提高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此外,学生深入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收集整理基础数据资料,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撰写相关研究报告,既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又为相关部门改善农村基础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卫生意识、保障群众的健康卫生水平提供了基本素材。
社会实践活动还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医学院课程教学效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低年级学生的课程以基础医学理论为主,缺少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社会实践活动恰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学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近距离地接触和诊断存在身体健康问题的基层群众,从了解病史、观察患者基本身体状况,利用现有的设备条件为病人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诊疗检查,以及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病人科学合理的医疗保健建议等,都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理论知识指导医疗实践,用实践检验医学院课程教学效果。社会实践包含诸多内容和环节,如制订实践计划、起草工作部署、检验评估效果、撰写评估结论等。每个实践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主动与当地乡镇、社区、医院等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协调;成员之间的工作安排和分工由社会实践分队自己组织实施;团队成员共同处理、解决实践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践指导老师和校团委对实践活动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充分调动实践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并最大程度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计划、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恰当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坚决维护集体利益,服从团队意见,充分认识并认真履行团队成员所应履行的基本职责;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以及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2.讨论
医学院校社会实践,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国情、接触社会、关注民生、培养毅力、锻炼品格、提升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更要发挥医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志愿者活动的形式开展社会实践;要深入推进课题型社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要完善工作机制,保证持续长效发展。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认为对于建设医学生的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层面:加强规范建设,建立制度保障。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织者,只有领导重视,各部门、组织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学校应从教学计划、考评测定程序给予支持。
[关键词]
移动医疗;生物医学传感器;电极;动态血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医疗产业正飞速发展。移动医疗是指通过移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及便携式生物医学传感器技术的集成,提供方便快捷的生化检测、实时生命体征监测等移动远程医疗健康服务。并可集合临床医疗数据,为医务人员、研究人员和患者提供医疗信息服务。生物医学传感器分为电生理类、生化检测类、心肺监测类以及运动监测类。
1可移动与穿戴监测设备
1957年,Holter首先尝试在临床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的心电图仪,并使用磁带记录,这正是现在24h心电图设备的原型[1]。在移动医疗方面,便携式产品成为了开发研究的重点。随着现代微电子和机械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可以制作出家用型的更加紧凑和方便的设备,如生命体征监测腕表,具有动态血压、心率、血氧及呼吸等监测功能[2-7]。可移动穿戴监护系统,包括生物传感器,便携式数据处理、存储器,数据显示单元。生物传感器或电极可以是传统方式佩戴,也可以设计成嵌入衣服或紧贴皮肤。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各单元之间可通过无线蓝牙等技术连接,避免了使用繁杂的连接线。
2电生理类传感器及电极
2.1电生理测量的新型电极
通常测量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及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等电生理信号均采用电极直接与皮肤接触的方式,如何提高信噪比、稳定性、不刺激皮肤成为研究重点。临床上较常用的是湿式凝胶电极,而干式电极可以保证电极长期运动下的稳定性,其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干式电极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电容型电极,可通过衣服采集ECG信号,由硬币大小的非接触式电容式生物电极和低功率放大器组成(940μW)。Prance等[8]使用电容型电极和一个超高阻抗电位传感器,输入电容10pF、输入电阻1015Ω,用来测量人体周围40cm范围内的电场,可以检测到与ECG同步的波形信号。虽然40cm空气间隙的测量效果比10cm空气间隙的噪声大许多,但仍可以获得较好的结果;并可以同时测量呼吸信号,尽管目前呼吸测量结果还不非常稳定,但此种真正意义上的非接触式传感器将成为电生理测量的新方法。易弯曲的干式表面电极,使用时可以不需要电解质凝胶,也不需要对测量表面进行预处理[9]。Gargiulo等[10]发明的导电橡胶电极和高输入阻抗的放大器,使用蓝牙通讯24h不间断的采集心电信号,可应用于塑身和游泳训练中及监护运动员健康,防止运动员猝死。新材料碳纳米管或微米线阵列电极,Ruffini等[11]通过真空铸造的方法研制出直径6μm、长110μm的微米线微阵列电极,这些微米线可以刺破表皮角质层,增加导电性。采用真空铸造的方法比传统的电沉积或光刻、电铸和注塑(德文Lithographie(LI)、Galanoformung(G)、Abformung(A),LIGA)方法成本更低。
2.2心肺监测可穿戴传感器
鉴于监测心肺功能的重要性,可穿戴是监护设备成为近数十年来的研究目标。其中包括测量反映心肺功能的基本生理指标,如心电、血压及呼吸等。其在小型化、微型化方面具有显著改进。欧盟“第五框架信息科技计划”中的健康计划,提出实现心电和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为用户研究开发穿在身上的织物传感器,且不会带来任何不适感。织物传感器采用具有导电性和压敏电阻特性的智能纤维和纱线编织而成。与常规方法相比,该系统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满意度,并且可以长时间的应用于康复训练或者更高强度的环境中。Mitchell等[12]设计了1件T恤,嵌入织物压敏电阻传感器和Zigbee无线发射模块,用于监控呼吸,呼吸信号可实时显示,结合无线生物反馈系统可以用作呼吸训练(治疗呼吸道疾病,如囊性纤维化)。Rantala等[13]设计出用于监测呼吸和潮气量的光学传感器,传感器具有16根光纤,光强会随着呼吸运动引起的光纤弯曲形变而发生变化,通过换算可以代表潮气量。Fletcher等[14]使用光电体积传感器用来探测脉搏振动,结合研制的皮肤电传感器测量手腕处的信号,可用来评估自主神经的活动。在传输方面提出了同时采用两种类型的网络系统,即内部IEEE802.15.4网络系统,用于为多个传感器提供服务;另一个是使用蓝牙网络与手机通讯。关于血流动力学检测,移动血压监护仪(ambulatorybloodpressuremonitor,ABPM)已成为商业化研究成果中最成功的案例之一。虽然这种设备非常方便实用,间隔30min或者更长的时间来测量一组血压值。然而,该仪器测量的血压数据量将<48次。而由于人体每次心跳搏动的差异,一日的血压变化却可能达80000~100000种,ABPM只能采集全部血压数据的0.05%,不能完全满足动态采集的需要。因此,如何测量与心跳同步的血压变化,同时采集心输出量数据,并能结合其他心血管数据,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详细分析血液动力学的响应,可以研究心血管系统在应对各种日常压力时的自主调节能力。Nakagawara[15]基于体积补偿法和心电导纳法,开发了与心跳同步的血压动态监测系统;Ogawa等[16]已将该系统应用于心血管应激反应研究,使用Gregg等[17]的方法分析日常活动中单次心跳的变化,成功分离了主动、被动和混合压力。
2.3生化检测传感器
迄今在移动医疗领域中,人们研制了很多种类的可穿戴生理监测的系统。然而,很少有监测生化参数的传感器。如能准确、便捷的检查生化参数,将为更好的监测个体的健康情况乃至诊断疾病带来可能。Yang等[9]直接将生物传感器印制在内衣上,可以监测微量的化学物质,亚铁氰化物(0~3mmol/L)、过氧化氢(0~25mmol/L)及还原辅酶NADH(0~100mmol/L)。此外,“BIOTEX”的欧盟计划[18]资助开发了一种基于织物的可穿戴生物传感器,用于监测汗水的pH值和Na+含量。该传感器由一个织物泵,一个pH值敏感染料和LED光电探测器组成,其中织物泵由超吸水材料制成,可不断从人体皮肤吸入汗液,LED光电传感器用来检测由汗液内溶质含量改变而导致的pH敏感染料颜色变化。同时,还使用金电极和离子敏感膜制成Na+传感器来监测汗液里Na+含量。在生化检测中,血糖测量对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今的方法大部分都是有创的,需要在手指上针刺取血,采用光化学法或电化学法进行检测。在不需要血液样本方法里,经皮提取分析物质是其中一种值得关注的方法,市场推出的一种血糖检测装置GlucoWatchBiographer即是采用离子渗透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对皮肤刺激较大之类的缺陷。因此,需求度最高的是开发无创血糖测量仪器,如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等光学技术、光声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以及漫反射光谱法等。不同于需要复杂仪器的技术,近期开发的一种采用分光光度测量技术的方法,命名为“脉冲血糖测量”,是基于高速近红外光谱结合多变量分析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的微型化检测仪器尚未研制出,但完全无创的血糖仪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监护中有着广泛的需求和前景。
2.4运动监测传感器
在老年医学、康复、运动训练和常规医疗保健领域,运动或步态监视的重要性受到广泛认可。在康复领域,医师必须评估如站起、散步或其他活动的运动特征,直接观察和定量评估的方法最为理想。以往的方法是使用三维运动捕捉系统进行直接观测,但这种方法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数据处理起来也较复杂,不大适合实际应用。一些可穿戴的设备使用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传感器,能够监测运动、步态和姿势;Motoi等[19]通过对矢状平面、步态和步行速度的研究,可监测人们姿势的静态和动态变化。该系统使用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原理,并将三组微型传感器分别固定在躯干、大腿和小腿上,通过测量相对与重力方向的角度变化分析运动状态。每组传感器上都有Ziggbee无线通讯模块和SD卡,保证实时观测和长时存储。这套系统在定量评价康复计划的效果和日常生活监测方面都有很高的可行性。Lee等[20]研究出运动训练的传感系统,将三轴加速度计和导电织物电极嵌入衬衫中,可同时监测运动以及实时心电图,并建立了基于IEEE802.15.4和Zigbee传感网络。这种类型的传感网络配合传感器的微型化改造,可以实现多种数据采集。
3展望
通过文献评阅、调研国外近年来生物医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发现,多功能集成化、无创化及微型化是移动医疗中传感器的发展方向;集成化创新,即将现有的种类的传感器集成在同一可穿戴设备上是发展标志,但集成成为重要课题,既要求并行工作,又不能相互干扰等。无创化主要针对生化检验类传感器,作为日常监测使用人们对无创无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技术、新算法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微型化的要求也是便携性的要求,即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监测,对日常生活不产生影响,既要求体积小、重量轻,也不能降低准确性和精度。这些新思路对于我国的科研和产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移动医疗的迅速发展,势必将带动便携式、多功能传感器的发展,同时,更多创新性的传感器及传感系统将更大程度的促进移动医疗的发展,从而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医疗服务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实现随时随地的健康监护和健康管理服务[21]。
参考文献
龚渝顺,吴宝明,高丹丹,等.一种抗干扰穿戴式血氧饱和度监测仪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12,25(1):6-10.
郭维.穿戴式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吉林大学,2012.
刘光达,郭维,李肃义,等.穿戴式人体参数连续监测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41(3):771-775.
王子洪,吴宝明,银健,等.具有人体活动情景辨识的穿戴式心电监测仪的研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2,29(5):9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