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与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科技与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科技与管理

篇1

1.农业科技档案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特征,是对前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科研成果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连续协作,总结作物生长规律、栽培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的经验,顺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若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归档整理,方便农业科研人员查找研究课题相关的技术资料,助其迅速准确的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背景,并针对所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利用当前先进的研究技术手段,根据拟定的实验、技术流程,获得创新性科研成果。因此,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是促进现代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

2.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是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枢纽,完整、准确、系统的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成果向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的转化和推广,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农业科技档案是开展农业科研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条件,有助于农业科技工作者在了解前人科研工作和成果基础上,启发和开阔科研思路和视野,避免前人所犯的错误,从而有助于科研工作效率和研究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有利于对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4.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实践中,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农业科技信息,以“三农”服务为中心,将需保密的和可公开共享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大力建设农业科技档案资源体系,通过深度加工和专题编研,对档案信息进行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农民对良种选育、繁种新技术的推广资料的大量需求,最大限度促进农业生产。

二、当前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档案管理意识薄弱。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不像申请科研项目基金、落实科研计划、申报科研成果能给单位或个人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因而得不到农业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农业科技文件形成和累积环节重视不够,引起档案的不完整甚至流失。其次,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和专业素质高的档案管理专职人员,也不重视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培训,业务水平低下。

2.对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仍停留在手工立卷和保存的水平,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水平不高,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下。影响农业科技档案资料的检索查阅效能。同时档案设施陈旧简陋,档案室环境条件恶劣,高温、潮湿,档案放置混乱,易造成归档材料退色或霉变。

3.三个方面的原因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整理归档的难度:①经济利益的诱惑,某些科研人员想将利用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技术发明独自占有,同时单位也缺乏相关约束制度。②缺乏系统、安全有效的档案信息共享平台,限制了科研人员对相关技术信息的查阅,降低了科研效率,抑制了科研创新,同时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③对农业科技文件平时疏于积累和归档分类,造成不完整的农业科技文件档案,损失也将不可挽回。

三、加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措施的探讨

1.设立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引进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员,增加对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投入,硬件设施包括计算机、档案夹、档案架等设备,软件主要是合理的档案管理人员配备。将激励机制加以完善,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建立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定农业科技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密级,清理已无利用价值的档案,保护好单位的专利技术产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档案的作用。

3.根据对农业科技档案形成过程中各个阶段整理完成程度,制定切合实际的考核奖惩制度,做好农业科技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

4.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不能脱离实际,应建立互访和定期交流制度,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农业科技档案的整理和分类工作的有序进行。

篇2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度不高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科技档案中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对于后期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单位只重视保管科技档案,并不重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许多科研成果和数据都被摆放在档案室里,不能够投入到真正的实践当中去。

(二)农业科技档案出现缺失现象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有不少的的农业科技档案都出现了丢失现象,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资源,有些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欲而档案偷偷保存下来,通过变卖这些档案资料来获取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关注度不够,认为农业科技档案并不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并未形成记录农业科技档案的习惯,导致不少科研成果未有档案存储。

(三)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需加强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工作素养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越来越智能化和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专业、前卫的科技技能,例如使用电脑设备、数据处理、信息检索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门工作人员并未清楚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不少单位都出现了专业人员不足的现象,由于这类人才的缺失,所以很多较新的技术设备的功能并未完全应用,有些单位甚至还是采用手工操作。

二、解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力度

之所以保存农业科技档案,就是为了方便后者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候,借鉴其中的经验、数据,来更好的实现下一步的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真正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其的使用力度。第一,应该普及对于农业科技档案使用的观念,通过大力宣传这一观念,让大家都深刻明白档案对于科研活动所提供的帮助,从而逐渐帮培养查看科技档案的习惯。第二,应该开发出一些便于大家搜索和查询档案的程序,有了这些程序以后,获取农业科技档案较之前会更加的简单和快速,能够间接促进大家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率。第三,科技档案要科学的存档,同一类目的档案摆放至一起,分门别类以后档案的查找也更加有序,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信息。

(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规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管理规范会让工作允许更加高效。管理落后的单位可以向一些管理工作较为优秀的单位学习,例如实行责任个人制,每个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负责不同的工作,一旦哪个环节出错,则追究到责任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身上。从最先开始的资料收集,到最后的材料归档,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所对应的岗位职责都明确划分,这一制度会让员工增加对工作的重视度,更加认真的执行自己的任务。如果发生了丢失农业科技档案的事情,也能够第一实时间找到负责人,及时做一些补救的工作。除此之外,制定一套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对于档案如何分类、整理、存储等等,规范化的操作会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者的培训

篇3

作者:何东东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合理组织、策划各项农业技术活动,在最合理、最有效的经济和时间范围内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进而实现农业经济功效最大化。我国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传统的农业技术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农业强国。建国初期,为了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实行的是以农促工的策略,大力促进工业化生产,完成大量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以来农业发展不受重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虽然在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规范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但是因为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尚待改进。

二、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业科技管理主体不明确。现代农业就是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老路子,依靠科技、人才、资金、管理走新型农业发展的路子。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但是管理主体地位一直没有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部分科技投资主体、收益地位不明确,就很容易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制约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的长远发展。

2.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缺乏。国家政府在新时期虽然不断重视农业的投入和发展,都会将农业发展的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下面各级政府也会加大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但是我国依然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地方的主动权不是很大,用于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并不多,因此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管理的投入效果就不明显,现代高新农业发展就会因为缺乏资金错过良好的机遇。

3.农业科技宣传不到位,农民采用新科技的热情不高。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体要素,科技的具体实施还是要靠农民的支持和推动。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管理依然是政府主导,政府并没有加大农业新科技的宣传,这样就难以形成良性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农业科技难以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同时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规模化农业发展程度不够,也使得农业科技难以推广。

4.农业资金匮乏,总体机械化水平较低。资金匮乏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的研发,也影响了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自动化程度不高就难以发挥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三、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对策

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农业科技发展长期规划的制定,进行科技管理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国家、地方农业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为农业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要明确科技管理主体,打破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科技管理的法律制度管理体系,有效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次还要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起来,加强成果转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还要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将科研投入作为农业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

2.进一步贯彻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技转化。科技转化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一段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和机制,所以要建立健全良好的科技转化体系,加强各类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必须建立良好的利益关系,有效发挥科研成果的推动作用。农业科研机构与农民、企业的有效联系,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避免中间资源丢失,信息误差。

3.不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农兴国的根本在于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现代社会,人才是竞争、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同各级人才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转化力度,实现“政、企、校、研、资”良性互动。政府还需要建立人才储备库,在这种长效机制下建立一支文化、技术、管理兼备的现代化农业队伍,同时还要加强各种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加大对农技推广人员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人才发展机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4.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现代农业体制改革的成败关键就在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程度。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即使有一些农技站,也早已变成了空壳子或者变成单纯的营利性机构。为了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大力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推广体系,积极应对加入世贸后对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冲击;其次还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追求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尽力挖掘各地农业发展潜力,建立健全良好的农业风险抵御机制,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篇4

[DOI]10.13939/ki.zgsc.2017.08.043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由于农业科研人员对资金使用和管理要求认识不足及预算管理不当等问题,导致、滥用浪费科研经费等现象层出不穷。并且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新《预算法》的贯彻实施,农业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来源越来越广,类型多样化,以及规模在不断扩大。我国预算管理体系起步较晚,重立项、轻绩效是目前我国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最普遍的问题。同时,农业机构科研经费还受到科研实力、区域布局、学科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结合农业科研机构自身特点,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国内不少学者对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都有所研究[1],但是目前针对农业科研机构经费预算管理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从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两大理论视角出发,解释目前农业科研经费存在的问题,并利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一套适用于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绩效评价体系。

2文献综述

国外开展科研项目的评估工作时间较早,早在1860年左右,美法德等国就开始尝试评估政府支持的科研活动,包括投入、产出及影响力等方面。并且于1980年左右,欧盟部分国家也相继实施绩效考评,采用多种指标进行评价。Martin和Irvine(1983)最早提出绩效考评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维度、教育维度、技术维度和文化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评估指标也在不断扩展,Godindore等学者(2003)从科学、文化、政策、经济、环境、人才等多个角度,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进行探讨。

我国最早是在1950年左右开始研究绩效评估,但此时只是简单的定性评估。随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人们对科技创新及研发经费越来越重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袁海霞等学者(2008)从科研投入和科研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典型的三级科研绩效指标体系。顾雪松等人(2010)利用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2]这些学者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研究科研绩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朱云学者(2010)指出,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问题,内控制度设计不合理,管理意识薄弱,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宋歆炜(2010)则针对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激励制度进行调查问卷,实证研究影响科研人员工作绩效的激励因素。

自2014年8月公布的《预算法》提出了绩效预算的思想,从法律层面上支持预算管理、预算监督、预算执行等方面,关于预算绩效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任红艳(2014)学者基于绩效预算的角度,提出自己关于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的思考。[3]张钰等学者(2016)人则针对基础科研项目的预算绩效评价进行案例研究。[4]但是目前我国对农科院绩效评估的研究仍然较少,将绩效评估应用于预算全过程的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率先构建较为完整,且符合农科院特点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3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3.1委托理论

在20世纪30年代,因发现企业所有者兼经营者的做法存在很大弊端,于是美国伯利和米恩斯学者提出委托理论。委托理论是制度经济学契约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基础是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即笔者常说的信息不对称性。在委托理论中,委托人作为授权者,指定雇用人也就是被授权者为其服务,授予其一定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但是由于双方都在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和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存在,委托人并不能观测到人的行为,双方会存在利益冲突。在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经费的预算管理中,就存在这样的委托关系。首先是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方面,政府是委托人,农业科学院所是人,由于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性,农科院可能隐藏一定的信息,夸大或虚报预算额度,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使实际需要支出的金额与预算编制的金额并不相符,可能会造成浪费。其次是预算执行及监管方面,在这里,具体进行科研活动的是科研人员,可以看作人,而农科院执行预算监管和控制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以视为委托人。科研人员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和休息时间,可能并不会认真对待科研,而是应付了事,企图蒙混过关。同时,基于信息不对称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可能不会掌握科研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的一手资料,甚至基于追求自身效用,而对一些、浪费经费的现象视而不见,从而导致管理不恰当,监督不到位,控制不及时。不仅使科研成果的质量降低,违背了政府鼓励科学创新的本质意图,而且还降低了预算管理的职能,使预算流于形式。[5]

3.2激励相容理论

经过长时间论证,学者们认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的个人行为都会受利益的驱使。但是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企业实现集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契合,也就是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一致。这一制度安排,就是哈维兹创立的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相容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单位包括本文所讨论的农业科研机构都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即缺失激励机制。对科研人员的考核根据资历、学历、职称来确定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经常能听见“论资排辈”等说法。在这种情况下,科研人员只会片面地追求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同时长时间的劳动贡献与劳动报酬不对等,会导致科研人员过于看重个人得失,或多或少产生心理不平衡,然后消极怠工或是不作为,最终使得科研效率低下。[6]

通过上述委托理论和激励相容理论对农业科研机构中存在的项目预算编制不当、违规支出经费、经费监管不严等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主要是下面几条:一是要减少地方政府、农科院相关部门、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农科院的角度来看,需要树立科研人员诚信的价值观,让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后果及危害。同时在农科院内部,通过建立一套快速公开传递信息的信息体系,从而使农科院各个部门及科研人员能够共享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执行、控制等所有相关信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及手段,要将科研人员的劳动贡献与报酬直接挂钩,在做科研经费预算时,可以将一部分经费用于科研人员激励,根据科研成果质量高低实施奖励。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淡化资历、学历、职称等对收入的影响,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最终实现“双赢”。

3.3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先将影响评价对象的各因素按属性分类,不同类别的因素分属不同层次。再对较低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然后在单级模糊综合评判的基础上再进行上一层次各个因素的综合评判,依次得到二级、三级等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4实证研究

4.1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

4.1.1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农科院科研经费绩效评估体系和预算管理系统构建的相关文献[7],认为应把绩效评估应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即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科研经费的投入(经费投入A1)、科研经费的使用(经费管理A2)、科研结果评价(科研产出与效益A3)。本文结合文献法和实地访谈法,在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后,依据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农业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三级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所对应的七个二级指标和二十个三级指标。

4.1.2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征询高校及农业科研院所的15位专家,对预算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进行打分,同时借助AHP层次分析软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判断矩阵,分层次确定矩阵里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进行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得出CI=0.009,RI=0.532,CR=0.017,CR

综合以上内容,所得的具体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如下表所示。

5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简单易行,实用性强。从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用、成果三个角度出发,将绩效评价运用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对今后科研经费预算绩效管理在农科院的推广提供借鉴意义。并以某农科院的科研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最终得出的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等级为良好,但还是发现目前我国的农业科研机构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5.1做好预算绩效理念培训工作

目前在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预算,对预算绩效的应用仍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应大力做好预算绩效理念的宣传,多次开展关于预算管理专题培训会,增强科研人员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科研人员对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的认识。

5.2大力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5.2.1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在进行预算编制时,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能存在侥幸逃避心理,产生预算松弛。同时,科研经费应按需合理分配到各个阶段,进行分阶段编制预算。由于科研项目周期一般较长,一次性的预算编制往往不贴合实际,所以持续动态地进行预算编制,可以使科研经费与每个阶段的科研目标更加契合。并且,可以令财务部门加入预算编制工作中,让预算编制更加合规,提升预算编制质量。

5.2.2做好预算执行工作

在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中,首先关注重点支出,如劳务费、仪器设备等,对这些重要且金额较大的经费支出应该谨慎处理;其次可以建立信息公开机制,及时公布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在接受大众舆论监督的同时,提升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最后不能忽视结题的重要性,不能做“半吊子工程”,可以设立奖惩机制,对提前结题的科研项目进行激励,对未按要求完成的科研项目根据情况进行项目延期或是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5.2.3加强预算监管控制

加强预算监管控制是目前预算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农科院可以模仿企业设置内控审计,对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专项资金的使用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细致的审计。同时可以建立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科研项目的风险评价,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且利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农科院管理制度的建设,也能对科研经费科学有效地使用起到促进作用。

5.2.4注重科研成果产出效益

农科院应加强科研成果的绩效评价,不能单单只依靠论文专著发表数或是专利数量,应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如科研成果的获奖情况,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次数,专利技术的转化即实际应用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建芳,郭宇,张艳新.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4):38-40.

[2]顾雪松,迟国泰,程鹤.基于聚类―因子分析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科学学研究,2010,28(4):508-514.

[3]任红艳.从绩效预算角度对规范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4(4):11-14.

[4]张钰.基础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研究――以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为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篇5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进步是其现代化的动力,而农技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推广工作是桥梁。但农技推广深度和广度相对于农业科技进步速度来说,严重滞后。究其原因,其中人的因素是主要因素。为此,本文对农民这一群体在接受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时表现出独特的心理特征进行了分析。

1农技推广中农民的心理特点

1.1趋避冲突心理

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或动机斗争是很复杂的。有时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1j。趋避冲突在农技推广中表现主要有2种:一种表现是农民对农业新科技的渴求,他们知道农业科学技术可以给他们带来直接利益,他们是愿意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另一种表现是,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养成小农心理,跳不出旧框框,他们又不愿意接受新技术,对待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他们内心是积极的、主动的,而现实表现往往却是消极的、被动的,在权衡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用传统的耕作方法。他们是既讲实惠,又墨守陈规,这种心理影响了新成果的推广。

1.2感染从众心理

从众是发生群体行为的心理原因。从众乃是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在外界情况不明、把握不大的场合下,人们认为跟随潮流、人云亦云是安全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喜欢从众圜。农民相对与其他群体来说,对大范围的社会生活缺乏足够的适应能力,不善于从环境中获得必要的正确信息和排拒不符合自己心理倾向的错误信息。他们在对待农业新科技有时甚至是盲目的,他们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即使有答案,他们也极易受到熟人、朋友、村邻的暗示,且这种暗示相互影响.这样其原有的心理就瓦解了而受到感染,从而对农业科技容易采取一种不理智的行为。农民之间是一种朴实朴素的社会关系,他们意见的一致性很高,往往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为的人很多,加上权威人士(社、村、镇等各级领导)不明晰的言论,所以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很大,个人很容易采取从众态度。这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1.3求稳求实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科学技术进步给各行各业带来的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不满足自己原有的生产生活现状,渴求知识、寻求信息,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培训班,收集和购买技术资料,目的是想得到先进有效的农业科学技术。然而更多的农民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虽然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的思想有所变化,但多数农民仍把自己承包的土地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诸多变化.以及单薄的经济实力、多变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风险等因素.使农民形成了牢固的求稳心理,农民害怕在花了财力物力之后得不到应有的成效。因此,他们对一项新技术进行决策时,总是谨小慎微,思前想后,怕失败后影响自己原先的生活,所以农民更注重现实的效果,总会精打细算,从成本、劳动力投入到产出、产值等各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人微,他们要看到推广的技术真正有实效才愿意采纳。增产效果显著但成本高,他们的兴趣不大;增产效果显著但风险比较高,他们更不会感兴趣的。这种心理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4直观守旧心理

还有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低的影响,对一些新技术的判断比较简单和直观。他们重视结论经验,喜欢按常规经验办事,根据经验和实践判断其是否可行。他们看到别人,尤其是自己采用某种技术而获得成功后,他们会坚定地继续采用这种技术,并在长时间内保持不变,经验中没有的、没见过的就不相信,即使是听过也很难下决心。他们不会轻易相信推广人员的说教,不相信间接经验,不相信书本知识,当看见左邻右舍或亲戚朋友试用成功了,才能相信,次年效仿。甚至有一些农民,对一些老经验、老办法不管现在适宜不适宜都不愿放弃。改变这类农民的心理行为有一定的难度,尽管他们所占比例不大,但他们是农村中的元老级人物,影响力比较大。

2解决对策

2.1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首先强化农村教育,实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推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吸引广大农民学科技,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农民科技进步的意识和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使他们从封闭自守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对科技文化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其次.培养高素质的推广人员。他们应有足够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回答和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要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并且通过政策引导,协调其生产经营活动,使他们不是在新技术面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而是对新技术充满信心,削弱并逐渐消除其矛盾复杂的心理。

2.2增强透明度.抓好农田科技示范

由于农民有着易受感染和从众的心理,农民向其他农民学习的东西多于推广人员所教给的东西。因此,应充分发挥生产典型的模范作用,让各类农业生产典型登上培训讲台,以农民培训农民,增强透明度。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人员应放下架子,虚心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保护和激励农民的学习兴趣。每一项新技术的推出,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介绍农技新知识和技术要领,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县、乡、村、组要做好示范工作,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引导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使农民主动采用新技术。要多结合实地、实物进行推广,尤其在作物生长季节和收获季节,要及时组织农民对生产典型进行观摩,通过现场会的形式普及农业新技术.使农民通过自己身边发生的事,自己去对比,去判断,去转变。

2.3搞好配套服务。解决农民后顾之忧

根据农民注重效益的心理特点,农技人员在推广新技术时,要将该项技术需要的成本、劳动力投入及产出效益算给农民听,使农民了解该项技术的效益情况。在此基础上宣讲技术要领,农民就会愿意接受,推广的效果也会随之提高。也可以利用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业科技推广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采取农民与技术人员两者双向选择,风险、责任两者共同承担的方法,来最大限度地消除农民怕受损失而不愿接受农业科技的心理障碍。做好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在产前,搞好市场调查与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jJl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使农民从农业科技应用中得到实惠。

篇6

1.1 工农产业结构的性质变动

由原来传统的牺牲农业发展来促进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当前的工业反哺农业。为了促进产业结构的平衡发展,减少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国家必须加强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极力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来完成工业反哺农业的目标。当前我国的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已经具备了城市反哺农业的各项条件,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反哺农业的初级阶段。

1.2城乡二元结构的性质变化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化建设,不仅创造出了繁华的城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福利、教育水平等各方面都高于农村。现在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具备了以城市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国家也为此提供了诸多可行性的发展战略。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由二元结构发展成转化为城乡一体化的结构,这一经济结构的变化转变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各要素之间的组合效率,最终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 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的新变化

2.1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经济转型期间的研究重点应该放在农业产业链上,特别是随着工业反哺农业的开展,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打破了传统的农业学科研究,而更加重视对农业经济生产全过程的研究。产品的精加工、绿色生态林业、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农产品的再加工等方面都将成为以后农业经济研究的重点。

2.2 城乡二元结构的质性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对这一质性的改变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城乡经济发展结构逐渐瓦解,城乡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城乡结构的主要趋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将在经济转型期间得到高度的重视,这样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普及,城乡生产要素的大循环将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一个重点。

2.3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驱动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农业经济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将重点放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并且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思维方式革命式的颠覆和再生。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比较缓慢,和目前国际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际相比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国家化带来的挑战,这将成为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3 积极面对新特点、应对新变化,促进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3.1 差异化学科战略

考虑到上述笔者所阐述的农业经济转型期间的两大特点以及给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带来的三方面的新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研究的过程中要认识学科之间的差异性,实施差异性的学科战略,即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现代化战略调整、城乡结构的质性变化三个方面。还要对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加大城乡之间各要素的研究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

3.2 科研人才战略

在经济转型期间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要根据学科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科的实际内容和需要有选择地按照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研究需求进行有相对性的人才培养。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教材进行不断的更新与调整,同时也要根据研究的重点转变而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将研究重难点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到具体的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同时国家也要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出台更多有关的扶持政策,加大科研人才培养的力度。

篇7

一.《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概述

《农业机械化管理 》农业机械化管理的实质就是按照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要求,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及合理地组织农业技术设各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活动。其主要任务表现为运用各种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的决策,做到全面规划,有效的计划、组理论和技术织、指导及监督,从而使农业机械化达到最优的经济效果。其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管理学、运筹学、工业技术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基础知识,能够分析、研究如何用好、管好农业机械设备使农业机械化生产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目的,并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获得收益。

二.《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程建设与内容方法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农机企业生产管理,二是农机企业设备管理,三是农机话生产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少和讲课老师的不同,导致 《农业机械化管理》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差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学方式方法陈旧老套,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觉得费解难懂。而且学生学的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教材内容及实验实习设备陈旧老化,修订更新缓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存在教学效果差,课堂互动差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知道了一些关于农业机械化的理论知识,一大批学生,除了在学习阶段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等所限,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够牢靠,还由于工作中未触及到农业机械,很快便淡忘了所学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知识。大多数同学反映的情况表明感到现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条件与实际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

2.2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差。该课程是实践性很强并且与理论并重的专业课。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学习效果差。课时太少,教学内容无法展开。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计划学时太少,在这么少的课时里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难度有点大。使课程内容支离破碎,造成知识体系结构不完整。现在的学生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根本无法理解及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但农业生产机械化化的实践教学受到时间,地点的诸多的限制, 有一些实践教学根本无法完成或只是部分完成, 降低了教学的效果。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重视的程度不够,与教师互动性不强。实践教学虽然是教学的一部分,但许多同学对实践课没有兴趣,自主学习性不强,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态度不认真, 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2.3课程资源建设不完善。课程资源建设就是通过备课等活动,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等资源。在高校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存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就是案例的供给数量不足。由于编写案例是费时费力的工作导致我国高校的案例教学中案例缺乏,供给不足问题尤其明显并伴有案例内容陈旧与教学内容脱节的问题出现。其次就是案例的质量参差不齐,案例编写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用没有经过编辑和加工提炼的案例那么这个案例的适用性必然受到限制。管理系统开发滞后也极大的影响了案例库的建设。我国很多高校案例库应用管理系统开发的工作还很滞后,这又制约了案例库建设的进程,同时使案例的使用处于低效率状态。

三.改革的对策及建议

3.1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程的教学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出改革。教师要有先进的教与学的理念 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的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上下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一些问题,在讲课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通过习题增加理解记忆。可以以互联网为中心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教师也可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来进行交流,通过学生进行讨论增加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在争论和探讨中,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通过这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除此之外还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并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3.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为了解决实践教学中计划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也可以采用课内学时加课外学时的办法完成教学任务,把实践教学内容放在课外进行。然后由教师编写实验教学计划,对实验目的、方法、具体内容、考核指标做出明确规定后布置任务后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从而增加授课效率。由于该门课的实践性很强 ,然而传统的理论考试使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讲,成绩考核与学生的学习紧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对考试的改革来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在考试环节上应体现出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且实践考核应大于理论考核,理论考试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而实践考核则可以在实验室通过抽题的方式来进行。通过提升实践在教学中的比重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修订好培养计划和课程大纲,进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在大量收集案例之后,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案例库,也可按照同一专业的不同内容建立案例库系统,开发案例库管理系统平台并且将案例整理归库。案例教学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一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根据案例库建设的不同目标,案例库的提交形式也多种多样。案例库的建立要考虑案例覆盖的知识点与教材内容的相关性及多样性。案例的内容理论的深浅应与教学要求相吻合。为了方便查询和提高利用率,尽可能对案例进行数据处理,把入库的案例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存放在库中,进行有序化加工处理。案例库可以对案例进行统一编选、制作,并对入库案例进行及时更新,使入库案例具有良好的覆盖性和系统性,并形成大量的企业素材积累,从而使学生和老师更为方便的使用案例。

结束语:《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应该弥补以往课程教育体系的不足,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制定该课程的考核标准。该门课程应该充实教学的内容,注重因材施教,并且要依托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成果。该课程同时也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校应该提升实践课程在该课程的比重。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平台进行教材和案例库建设。 通过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推进先进教学手段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实践与研究, 一定能为培养现代化农业所需人才发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率先在学院开展了考核导向、多元评价的考试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由过去的期末考试一张纸变为考核形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方式。由于考核方式的变化,原有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教师、学生、教务监督部门以及企业导师都需要参与其中。基于以上原因,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工作化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方式要求进行研究和分析显得十分必要。

二、目的与思路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理性与实际,如何通过校企合作进行物流人才的培养,将人才与市场相对接,为企业输送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近年来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以考试为中心的课程考核方式,正逐步被以工作化过程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所替代。而在评价系统方面,已有系统多是基于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试卷分析评价系统,对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过程考核的内容及方式要求评价缺乏研究。虽然行动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已被职教界所认识,但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中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核的研究不充分,企业对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核的要求不明确,鲜有行之有效的实施办法。

本文研究的目地是对工作化课程考核的内容及方式要求进行分析评价,实现高职物流专业行动导向的课程考试改革背景下的课程考核信息,尤其是过程考核信息的采集、分析与评价系统,从而有效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增加就业,同时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调查内容与对象

教育的目的是人才培养,教育考核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测量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的具有甄选和鉴别性的问题,对应试者进行评价的过程,目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常用的教育考核主要有试卷考试和过程考核两种。

(一)调查对象

选取21位企业实践专家对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农产品储配管理实务及技术》这门课程的考评为例,校内教师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后,由校外企业专家进行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并将考核结果反馈情况进行分析,以体现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成效。

(二)调查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是通過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工作项目,从而进行的教学考核活动。在考核中,看中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教学项目的考核完成过程。在教学及考核中,学生是主体,校内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企业导师发挥考核主导作用,双方均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本次《农产品储配管理实务及技术》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内容及方式要求分析,是根据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5级1-4班212人共53个小组现场操作情况,由21位企业评审专家现场考核,以及考核后对企业专家进行问卷调研,对考核成绩表及问卷调查中的各项数据进行逐一统计,最后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

四、分析与结论

通过21位企业专家对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方式评审及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行动导向的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总体评价较好,说明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起到了检验教学和学习效果,切实有效的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正向引导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活动的作用。

本次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企业评审专家问卷调查表共发放21 份, 回收21 份, 回收率为 100%,主要来自重庆及万州周边的物流企业从事储配工作的部门主管或一线能手。回收后对每一份调查问卷的每一项数据进行逐一统计, 然后归总分析如下:

(一)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有迹可循有据可依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社会产业为宗旨,紧密与行业企业合作。从调查表可知,来自行业企业21位专家评委有13人参与过类似的工作化评审,说明有61.90%的企业专家在之前受邀参与过类似的考试评审。同时,通过专家的考评经历调查发现,有相当大一部分企业专业不止一次受邀参与类似的职业院校的实操考评,这与当前高职院校重视技能实操离不开,同时也说明企业专家也愿意参与此事,间接对企业的人才引进有帮助。

(二)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能促进学生学习动力

大学阶段考试大多集中在期中、期末时间,而所考内容记忆成分居多,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松紧节奏变换,平时懒散、考前振作。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投机心理。通过考核

导向、多元评价考试的具体项目和内容来看,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把一系列任务合理的贯穿连线,配套以真实的工作任务背景,将所学技能连贯的演示出来,这样,对学生的要求就更高。学生平时不注重分段任务的学习和技能训练,寄期望于期末突击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背诵,更多的是知识的转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动手,将个人融入团队配合。

(三)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能切实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不同的企业其对核心能力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同理,不同的学生对待技能的认识也是有差别的,比如男生普遍对叉车操作较熟练,女生普遍对系统操作较熟练,有的同学对数字敏感就适合培养数据员,有的同学擅长交流则适合培养为业务员等。通过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来引导学生学习及操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团队为中心,每个队员各取所长,在不断的训练磨合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位置,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不仅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职业能力。通过行动导向教学之后,学生不但产生了积极地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实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提高综合职业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四)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内容更符合工作实际,更受企业欢迎

以工作化任务考核为导向,开展综合实践训练,强化岗位技能,在教学中将对學生的职业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到未来工作的一线任务,随着一系列任务的深入学习,让同学们逐渐掌握从工作一线到中高层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可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职业的热爱以及坚定的职业信念,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创新的职业精神。

五、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建议措施

(一)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须符合企业需求

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考核任务设计必须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突出高职教育特点,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累积物流职业经验作为该课程考核的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基层管理者,这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库存管理为例,学生不仅要能够对库存物品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还要能够对库存物品进行分区、分位,及时发现物品的采购需求。因此,在工作化课程的考核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始终把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但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成为企业需要的高素养的物流管理人才。

(二)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须符合岗位需求,建立职业标准考评体系

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的任务设计,应由物流教师与行业、企业的专家组成考核工作小组,对物流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基于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人员的理论、技能、素养的需求与物流行业的职业标准,从而设计出更符合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工作化课程考核内容。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要融入真实的生产情境,使考核内容更符合企业的实际,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技能训练优化组合起来,既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又适应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考核导向、多元评价考试须符合企业生产过程,使教学环节项目化

篇9

[摘 要] 为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是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需求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调查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困境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 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 地铁运营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能力培养与实践研究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与需求研究分析 新时期农林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分析 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 QFD在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调查与研究 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施双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 230名医学专业本科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模式改革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科研现状与培养策略分析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年11月22日.

[4]柯水发,李红勋,王庭秦.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1(5):1-7.

[5]颜华,郭翔宇.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2):274-296.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R/OL].,2015年10月21日.

篇10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分析

    但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效果远未达到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的要求,建立高效、优质、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任重而道远。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形成于农业发展模式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中,虽然我国于1993年颁布了农业科技服务领域的第一部国家级法律《农业技术推广法》,各级地方政府与行政部门也在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相关农业科技服务政策,但总体而言,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供给严重不足,以“指导、激励、监督、问责”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体制环境尚未形成。投入力度亟待加强强有力的资金、人才和物质投入是确保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良性运行的保障。资金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农业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地方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持续扩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使用和推广[3]。人才方面,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机制尚未形成,高校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农业科技发展需求。物质方面,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供给失衡,有的地方缺少必要的专业仪器,无法应对突发性的农业灾害,农业风险抵抗能力较弱。有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取得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但转化率只有30%~40%;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只有48%,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30个百分点[4]。目前,政府部门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农业科技推广由于缺乏充分的论证和调研,常规的、单一的农业推广技术占了较大比重,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农民意愿强制推广科技成果,损害农民切身利益,导致农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性不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目前,我国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按照专业设站,种植业归农业行政部门管理,畜牧业归县级畜牧局管理,农机站归农机局管理,水产站归水产局管理,农村水利归水利部门管理。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条块管理既增加了农业科技服务的管理成本,又造成管理职责不清,无法满足农业技术应用综合发展的要求。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至今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伴随农业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新需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势在必行。1)农业科技是关系到粮食安全的国家战略。201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农业科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使用和推广有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科技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保障。2)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于2010年建设完成,并在12省开展“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了涉农资源的信息整合;2010年11月,由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创建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正式开通,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的适时和交互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5]。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极大地方便了农业科技的引进和推广,拓宽了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创造了技术条件。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2009年11月以来,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民田间学校教师培训计划,参训学员回到当地后已举办6个省级师资培训班和水稻、小麦、棉花、蔬菜、茶叶、水果等农民田间学校150余所,共培训农民约6000人[5];此外,农家书屋、农村流动书店、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推广、大学生村官等工程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4)管理观念的变革促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传统管理理念是以资源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的,但信息时代的管理理论则是以知识的无限性和知识投资递减规律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新经济时代,人本思想将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思想[6]。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本质是以获取和传播农业科技为核心的服务性工作,农业科技服务不仅需要资金、技术,更需要情感和态度,农业科技服务人员要与农民充分沟通,交流协作,不断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产品的需求。

    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的有效途径

    通过更新服务思想,营造良好环境,整合服务资源,重塑组织功能,优化流程设计,加强动态评估等一系列再造工序,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对科技服务的美誉度和满意度。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首要问题就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一是树立服务农民的意识,农业科技服务是农村基本公共体系的内容之一,农业科技产品本质上是公共产品,要以“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农业科技服务评价的重要标准,强化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制定农业科技服务规范标准,规范农业科技推广流程,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制度设计;二是树立目标意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再造目标要由流程效率转化为体系优化,要推动农业科技服务部门职能归并,明确农业科技服务管理部门职责,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解决科技服务管理多重领导的问题;三是树立发展意识,农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和管理人员要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和科技发展,及时快速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动态跟踪监测,潜心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发展趋势,为农民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科技成果。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对于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至关重要。在制度环境方面,要继续贯彻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理顺农业科技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制,建立农业科技服务政策激励机制和监督引导制度;结合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需求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农业科技服务管理办法”,形成完整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建立法律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加强《农业法》、《农业科技推广法》的执法检查,将农业科技服务作为农村党政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技术环境方面,加强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书屋、田间课堂的资金投入,强化产业集成配套,开展大规模高产创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推广平台,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对已有的农村科技服务进行信息化改造,启动“户户通”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程。资源整合是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一是整合人力资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选拔和配备工作,推行农业科技人员聘用制度,健全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高其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优化科技服务人员的分布与结构,鼓励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改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二是整合社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社会化水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农业科技服务格局,大力培育农村科技合作组织和农村科技协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合作。三是整合市场资源,引导农村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基层供销社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鼓励企业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宽科技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组织重塑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步骤。一方面要重塑组织职能,变过去以职能分工为主导为按专业划分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框架,坚持协同合作的组织目标,突破专业界限,建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实现动态化、过程化的农业科技管理和服务。另一方面要重塑组织功能,以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农业科技服务职能,不仅要注重农业科技的管理,更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服务,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一站式网络平台和服务大厅,降低农业科技管理成本,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将以“高效、优质、满意”为目标,为农民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服务,最根本的是变“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公众主导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变“自上而下”的农业科技产品供给模式为“自下而上”的农业科技产品需求模式。要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产品公众需求调查,根据农民需要和地理特征推广和发展农业科技;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科技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吸引留学人员、旅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创业,参与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和交流[7];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强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根据农民意愿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通过大众传媒推广农业科技成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及时解决农民的农业科技困惑。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动态评估有助于发现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不断优化和完善,实现流程的成功再造。首先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评估,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专业技能、工作方法等与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密切相关,在评估时,既要关注其是否有效履行农业科技服务职责,是否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有效处理突发性农业科技安全事件;同时也要关注其工作条件、生活环境和公众口碑。其次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流程的评估,包括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工作是否配合默契,是否存在职能交叉,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是否有效,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率如何。第三是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效能的评估,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成本-收益分析,降低顾客成本和服务成本,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