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42: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习惯养成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著名的情感智商理论后,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个体事业成功无不与EQ(情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都认为,成功与否70%以上取决于EQ(情商)的高低,而EQ中主要一点就是习惯的培养。美育的顺利进行有赖于习惯养成,而习惯养成又是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习惯是个体在长时间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所以说,青蛙即使坐在金椅上也要往水里跳。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应该是他们必须养成的习惯,而核心则是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习惯相互关联,互为映衬,形成一个整体,而尤以课外学习习惯的养成为重要,因为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存素养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及主要内容。同时,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将十分有助于优化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知识是会遗忘的,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经养成,尤其是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的一经形成,会使其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学习习惯是一件“功在眼前,利在一生”的事情。笔者所在学校在习惯养成教育工作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校园是我家,人人爱护她”,要求学生先从爱护校园开始,进而推及爱父母家人、同学老师、街坊邻居以及他人。这些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处事接物习惯的养成,都对优化学生外在条件和内在素养,并掌握客观规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这些良好的习惯,又正是学生圆熟地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社会、自然的必要条件。
三、情感渗透
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应该多借助言传身教的方法来进行情感渗透。所谓渗透,即是“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出内心,丝丝缕缕总关情。
当前,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小学群体中,为数不少的人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心理障碍,有人将“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和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的五大不良心理。因此,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中小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关注。
利用诸种手段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纠正不良心理,使人的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使各种非智力因素、各种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心理教育,毫无疑问地成了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绘画教学凭借其有趣、生动、形象等特点和优势,在学生心理教育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绘画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
从某种意义上讲,绘画是作者心理现实的展示,它具有深刻的心理孕育功能,绘画教学过程实施心理教育的潜在优势是其他教学活动无可替代的,充分发挥其作用应当成为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1,线条、色彩的心理暗示作用。线条和色彩是最基本的绘画艺术语言。线条从本质上看,是人的主观的、情感的、理性的创造。线条源自心灵,又有再度感发心灵的能力。与线条相比,色彩与心理的联系似乎更为明显。“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欧洲一位足球教练,让人将足球队员休息时的更衣室刷成蓝色,造成一种放松的氛围,而当他作赛前动员时,则让队员站在涂着红色的接待室里,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气氛。这是一种非常高明巧妙的做法。
2,绘画创作过程对心理磨练的功效。绘画创作高度自主。学生完全可以自由发挥、自由主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必然养成自知、自尊、自信、自强以及独创、革新等良好的自我心理。
绘画作业严谨有序。对于浮躁、焦虑、粗疏等不良心理的消解和纠正很有效果。作业过程是艰苦的劳作,绘画作业常会遇到的“越描越黑”“前功尽弃”之类挫折性困难,很有助于帮助受教者增强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矫正知难而退、畏难而弃、遇难而溃的脆弱心理。
3,绘画活动中蕴含着积极地心理因素。小学绘画融入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各种课外教育活动),如:参观画展、举办画展、绘画讲座以及教室绘画墙报、宿舍床头绘画、校园主题画廊等。这些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使参与者既是创作者、施教者,又是受教者、观赏者。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学生之间交流、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竞赛和学习,增强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现代意识。
二、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绘画教学实施心理教育的方法很多,“定向教育”是诸多方法中最基本的一种,所谓“定向教育”是指从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出发,学生学习接受构建说、类化经验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应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学习为主而创建的一个教育心理学体系。
绘画艺术作品通过主体审美感受力的中介作用,影响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与主体的气质、性格乃至心性产生“同构”对应,从而使这些心理因素产生各种积极变化,这就为绘画的定向教育提供了现实的依据。通过定向教育,以有效地改变、完善学生的心理结构。教育定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研究课题,根据国内外一些研究和实验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总的判断是:我国正处于走向服务业主导的历史节点,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关键是“十三五”在走向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升级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产业结构。
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与突出挑战
“十三五”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背景下的现实性选择、战略性选择和主动性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客观把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趋势。
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第一,“十三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我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点。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成为世界工厂,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未来几年,如果加工制造为主的格局不改变,势必在多方面处于被动的状态。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工业的转型升级。第二,“十三五”我国将进入“互联网+”的新时代。依托新信息技术,“互联网+”将带动我国工业信息化的新突破。第三,“十三五”我国将开启一场以智能化为重点实现制造业的革命。预计未来几年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城镇化转型升级大趋势――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第一,我国城镇化仍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未来5~10年名义城镇化率仍会以年均1%~1.2%的速度推进,到“十三五”末期名义城镇化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第二,“十三五”是我国形成人口城镇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2013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与2012年世界平均52%的人口城镇化率水平有较大差距。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未来6年人口城镇化率有望以年均2%~3%的速度推进,到2020人口城镇化率有望达到50%左右。第三,“十三五”有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历史性突破。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看,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未来几年城乡一体化在制度与政策层面有望实现重大突破。
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大趋势――从物质型消费走向服务型消费。第一,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我国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新阶段,城乡居民的吃饭穿衣等生存型消费需求基本解决,而与人自身发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医疗等发展型消费支出开始全面快速增长。第二,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升级。以信息消费为例,近年来我国信息消费规模以每年20%~30%速度快速发展。估计“十三五”新型消费年均增速将保持在15%~25%的水平。第三,从物质型消费向服务型消费升级。这是消费结构升级最为突出的特点。我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接近40%,预计到202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将提高到45%,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能达到50%以上。农村居民总体上正处于由日用消费品为主向耐用消费品为主转变的阶段。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我国将形成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面临三大挑战。
一是创新不足。创新不足仍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矛盾。比如,我国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l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15%,而发达国家德国生产l生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在70%左右,占GDP的比重在30%~40%。
二是产业结构与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服务业比重偏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是一个基本趋势。201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8.4%,2015年第一季度达到51.6%,这是个历史新高。但仍然远低于2000年发达国家70.1%的平均水平;与同为金砖国家的巴西(2013年69.3%)、俄罗斯(60.3%)、印度(57%)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三是改革尚未实现重大突破。第一,服务业市场开放度不够。服务供给不适应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在于服务业市场垄断,尤其是行政垄断。以教育为例,教育体制“考试型、封闭式、行政化”的特点十分突出,不仅有违教育发展规律,而且也很难满足全社会的教育需求。第二,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目前我国财税结构、金融结构、教育结构同经济转型大趋势不相适应矛盾日益突出,“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要求明显增强。第三,在某些方面制度化、法治化环境尚未有效形成。比如,尽管这些年法治政府建设有明显进展,但还面临相当艰巨的任务,需要加快推进。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牵动影响转型发展全局
“十三五”我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实现这一转型,既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经济增长新常态,又能够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形成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需求明显加大。一是工业转型升级对现代服务业的依赖全面增强。第一,创新对生产业的依赖性增强。在工业化发展初期,生产业的作用并不大。进入工业化中期,尤其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第二,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互联网发展的依赖性增强。“互联网+”时代,离开信息化,离开“互联网+”,制造业转型升级就比较困难,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头戏和突出优势就比较困难。第三,企业发展模式转型对服务型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之所以能够打败诺基亚,关键在于苹果的服务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只有包括服务模式在内的商业模式变革能够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趋势,企业才能在新阶段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二是人口城镇化对眼务业发展的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进入工业化中期之后,全社会对城镇化的需求和期望发生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对城镇化的就业、居住等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十三五”时期从规模城镇化走向人口城镇化,意味着近4亿农业转移人口将要进城,这带来巨大的教育、医疗等需求,并为生活业释放巨大的市场空间。三是消费结构升级对现代服务业需求明显增强。以教育为例,2014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30万左右,同比增长16%。中国在美留学生占了全部国际学生的31%,2014年为美国经济贡献了约220亿美元。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服务型消费需求,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服务的有效供给。
我国经济法的制定和修改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当前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稳健康发展,在这期间,经济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和补充,但无论国内经济形势如何复杂多变,经济法的法律实质必须符合实践性的基本要求,必须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法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不断深化,《民法通则》的颁布使我国经济法彻底拥有独立的法律地位,随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如《矿产资源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循环经济法》等新型经济法律体系作为补充。
我国经济法立法原则的国情化支持
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构成比较广泛,经济法不是单一的法律,而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各种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而确定的。我国经济法的立法体系具有独立性,但必须联系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的程度进行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我国经济法理论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和独特的阐释。同一时期的经济法对于现有经济发展体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其法律表现可以就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秩序进行解释,由于国情比较复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改革开放,以价值规律为导向,进一步开展立法建设,因此我国经济法又需要对于市场经济中的各个活动领域分别制定对应的法律,这些被细化的法律又共同属于经济法的构成体系。因而,我国经济法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立法依据,这是经济法在我国市场经济领域发挥法律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是在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和改革的基础上,以国有大生产来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来满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生产目的由价值规律的导向作用来决定,因此我国经济法体系的制定必须在满足国家利益、市场原则和人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要兼顾三者利益。
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断升级,优化政法体制,使改革方向能够不断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例如,在农村经济税费改革实践中,我国大胆实行免除农业税政策,提高农村补助标准,从根本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企业转型和优化升级过程中,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的生产发展目标,指明企业转体改制的发展方向,为提高我国工业生产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现有的经济发展规律。以价值规律为参考,对我国现有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宏观调控,满足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国有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完成自主运营和自负盈亏的改革目标,使国有企业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经济法还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缺陷漏洞及时修订和补充,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对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不法行为予以法律制裁。
我国经济法的立法和修订要时刻参考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使各项经济法规措施也能充分地反映出国家对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从而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我国经济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相对开放,充满活力的经济体系,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参与者必须以我国具体国情和本土情况为竞争参考依据,经济法也在协调经济关系和改善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对市场经济参与者予以法律保护,并以此为法律职能,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合理地运行。
我国经济法对管理经营权、集体经济权利进行了系统规定。根据目前经济运行状况,已经陆续出台了针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村集体经济保护的相关条例,规定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法律基础,参与市场竞争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侵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合法经营权的行为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另外,也对集体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竞争规范的要求,对我国民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提供必要的法律补充。
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企业的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优秀企业可能拥有市场垄断能力,新兴企业可能在发展起步阶段面临更多困难与挑战。因此我国经济法的制定必须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对企业的经营范畴作出全面具体的规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实施体现出经济法对于企业自主产权的重视;在企业的发展规划方面,经济法根据市场需求的标准,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微观调控,保证企业的性质职能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能够健康发展;在协调企业利益纠纷问题上,以公平公正的原则解决企业间的利益纠纷,维护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一、创建情境,突出探究,激发认知动力
历史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内化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科学设计的情境是学生历史多感官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生本理念在中学历史教学应用的日益深入,借助其强大的现实价值,为历史教学情境的搭建塑造更为直观、生动、形象的观念指导,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生活体验与认知兴趣。
借助生本理念创建历史情境,就要具体实施中,要结合学生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以往传统教学设计中的刻板性、单线性问题,转而朝着可视化、形象化、多元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把握的一个宏观原则是:以生本理念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借助听、说、读、写等多种手段,运用眼、耳、口、手等多种器官,了解历史、体验历史、感知历史,借助情境教学设计的系统化,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归纳总结,综合在一起,更加系统化。
课堂教学在传递基本知识的同时,借助情境教学来实现学生能力的转化,促进其能力发展。当然,通过生本理念完成情境教学设计还应该在具体结构与形式等方面科学考虑,需要体现的是技术在历史情境搭建中的现实价值,需要学生能理解与接收,不能将其简单地当作教师运用生本理念进行“炫技”。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在客观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大限度,以及最佳的情境教学完成顺序。科学性也体现在情境教学要贴近生活、深入现实,让学生能从自身环境体验到。因为无论是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还是社区生活,不论是天上地下还是海洋陆地都是青少年十分熟悉与向往的东西。面对这样情境性强的情境教学,学生只有乐于参与的心态,而没有思想负担。且能够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美国南北战争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仁慈、谦逊的人,可是为什么他当选为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自己却被刺身亡? 教师设置的这个有着鲜明对比的这个情境,深深地抓住了学生,让学生开始动脑筋,自觉地去课本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在活动的展开中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与修正,丰富与完善自己的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所以问题的开放性对教学目标的生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深化思考,引领差异发展
在学生运用生本理念开展历史课堂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历史素质存在较大差别,综合把握历史的能力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在运用生本理念开展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包容大部分学生的思考,通过面的扩展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区分多感官教学的层次与难易度。一般的,可以在运用生本理念开展课堂学习的时候考虑按照基础、发展、创造的逐级上升层次,对于基础层次,要求所有的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借助生本理念所呈现出概括性、形象化历史思维图式、问题线索、内容结构,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寻找知识,努力完成。同时,学生还可以借助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进行一对一沟通,或者用QQ群建立讨论组来进行沟通互动。此外,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成果到Q-ZONE等空间之中,让自己的同学进行跟帖留言,对于历史问题展开沟通互动,帮助全体同学进行互助提高。
三、突出激趣,优化引导,推进共同进步
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良好的情绪状态既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教师运用生本理念开展历史课堂学习计能否产生实效,对于学生立体全面的感知历史,了解历史的内在魅力,进而提升对于历史的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动有效的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历史教学,需要教师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生活与教学经验,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不是超越一名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另外,伴随着历史教学的日益发散性与灵活性,教师应发挥生本理念图形结合的优势,融抽象于形象,化刻板于生活,重视学生的感性思维术思维训练,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途径进行自我调整、亲身体验、自我感悟与质疑,能发表个人思考的意见或见解,而这也就从更为广阔的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创新评价,强化激励,增进参与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07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046
在中学教育的历程中,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中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科学教育侧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通过“求真”,使其行为合乎客观规律;人文教育侧重于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通过“求善”,使其行为合乎本真人性。一个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既需要有科学教育使其拥有理性方法,同时,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组成其全面的知识结构,进而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完善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教育现状中,高考的杠杆作用使学校和个体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应试教育之中,人文教育基本被忽视是一个现实。尤其是在占据较高比例的理科生的教学中,其教育内容除了语文之外,主要是数理化生等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内容,无论是从学生个体还是学校的整体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都不容乐观,都亟待提高。因此,应该重视人文教育,使培养学生的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应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如下:
一、传授人文知识
(一)开设人文素质学科课程
与现有实行的文理分科相比,即将取消分科,实施新的高考方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分科以后,虽然人文类课程(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成为了所有学生日常授课的正常内容,但实际效果恐怕也只是停留在课程表面或者课程表上而已。在考试杠杆的作用下,感兴趣的学科才是值得学习的科目,偏理和偏文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分化出潜在的文理生,其本质上和以前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只是对于文理兼修的学霸而言,多了一份选择。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文素质教育受到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可以尝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强制性,使其成为高考的一份子或者参考成绩。要创新办学与育才的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将史地政等基本常识汇成一个门类课程,传授基本的常识,使学生能接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同时,增设一些文学艺术类的选修课,既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也使学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
在人文素质教学中,语文课无疑是最基本最现实的科目。作为言志载道的精神工具,语文教学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和散文类文章,除了承继文学的作用,同时也兼有历史甚至是地理的教育作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无论是英雄还是侠客、帝王还是平民,其自身中都会包含有传统的价值观和善恶是非的观念,这些形象在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中会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和思想;同时,一部作品既是文学也会是史学,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历史的身影。尤其是文学常识部分,其本质上是史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不应该简略而过,而是要浓墨重彩,从而弥补历史教学缺失带来的空白。再者,结合文章中出现的地理内容,教师也应该融进地理知识,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作用应该被充分放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性,使之能够在学习中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人文常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很多真实的英雄人物和虚构的美好形象,以及对国家自然、历史的描绘,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民族美德等正能量。而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价值观和是非观念等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情操,塑造理想的人格。使学生既能通过读书掌握书籍中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领悟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 组织人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传授人文知识只是工程的一个方面,组织人文实践活动则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化。
(一)举办知识讲座和人文社团活动
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和社团活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有力途径。
在正常的教学之余,举办普及性质的文学、历史或艺术等方面的讲座,不求深奥,但求宽泛。既讲究知识性,也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娱乐身心的作用,从而对学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召、净化的作用。讲座时间可以固定,形成一个机制,时间的长短要适度,既能达到传授基本人文常识的目的,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把握好时间和内容全面以及趣味性是其重要所在。从这一点出发,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要高一些,如果达不到要求,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于社团活动,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专利。其实不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中学中,也大有市场。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就是一个成功的社团活动。该社团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级别的活动,小到全市,大到全国、国际,参加的人数之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这个社团的活动中,不仅仅是英语口语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于联合国机构的模仿建立,对于世界问题的参与、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和稿件的写作等,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语言辩论能力、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解读能力、对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力,甚至小到学生自我的生活管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
模联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实,在学校中还可以有很多合适的社团活动,比如读书会、艺术团体等。读书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宽度、也可通过写作读书体会并加以交流而加深自己的知识厚度。艺术社团则可以了解艺术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所以,社团绝不是大学生的专利,在中学开展社团活动,对于提高人文素质有着不小的实际作用。将社团活动全面禁止或者抱有偏见的观点无疑是眼光短浅的表现。
(二)发挥共青团的特殊作用。
长期以来,共青团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被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是通过隐喻教学来实现的,观念隐含在作品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思想教育则是直观可见的,二者之间的作用不可以相互替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的美德教育,仅仅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是不完整的。必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始终教育学生把树立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点,长抓不懈。通过辅导讲座、观看影像、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形成立体教育,从而使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政治热情,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从家门到校门,一心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这种局面大多是由学校和家长造成的,而学生本身对于走入社会、和外界交流有着浓厚的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接触社会,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等方式,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总之,只有不断更新人文教育的观念,拓展传授人文知识的方法,活化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涵,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作用不会马上显现,但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一生将会受益无穷。
语文的基本功(素质)表现为口语交际、阅读、写作三种显性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通常称为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支柱撑持着语文能力赖于区别于其他诸学科能力的框架,构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这四种能力构成了语文能力系统,虽然功能各异,但彼此相通。从生理来看,眼、耳、口、手等各种感官相通;从心理来看,由同一大脑指挥,是大脑多种功能的灵活运用;从系统论来看,听、说、读、写四大要素形成语文能力素质的结构,显现出集合性,各要素互相联系,体现出相关性,各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不是听说读写的简单迭加,而整体效应大于各部分之和。
要提高语文能力素质,必须全面展开听说读写训练,并以此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素质能力贯穿一切语文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始终。因此,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
听、说能力是人类进行有声言语活动所必备的两种基本能力。听、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听的过程中要很好地利用大脑。凭着听觉器官对别人讲话的信息吸收,大脑就要进行分析理解,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要善于抓重点,善于抓实质,要能概括归纳。对各类讲话,如有条理的话、杂乱无意的话、啰嗦重复的话、词不达意的话等能分析比较,做到扬优弃劣,这里面就有一个判断评价问题。在听别人说话的过程中,凭着自己良好的记忆和敏捷的思维,作出判断、辨析、评价、迅速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恰当的反应。主要抓相似语言的听辨,语群意义的整理和提要,言语动机的分析,反应的准确和迅速等。培养“听”能力素质的途径有很多。
“说”的能力训练主要抓说话的勇气和热情;普通话的表说和朗读;言语的集中性、动作协调条理性、准确性、连贯性、简洁性以及灵活性;说话方式的选取,行为语言的运用等。
启发式、问答式教学,增加学生发言的频率,使他们养成“思考”后再“说”的习惯,回答问题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段意.中心,归纳写作技巧、概括小说喜剧的故事梗概等,锻炼他们整体把握文章后归纳概括的口头表达能力。利用第二课堂,就现实生活中焦点、热点问题中时间展开辩论,如“李向群的人生价值观”、“神舟五号宇宙飞船试飞成功”、“大学生马加爵为何成为凶犯”等。通过辩论会各抒己见,激发了他们的思维,大大锻炼他们“说”的能力。
“读”的能力训练包括字、词的掌握和积累,尤其是字的音、形、义及词的特定含义与共用;长句、复句结构的把握与意义和理解,篇章脉络和作者意图的分析,读物要领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读物形式和语言特点的把握;对读物的全面评鉴;良好的读书习惯,各种读法的掌握,读的速度、记忆和创造性等。
读有朗读和视读,即用口念读和用眼看书阅读。培养语言素质首先要培养正确的书面语感,其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是多朗读文章。语文教学都重视分析而忽视朗读。朗读少,所受的书面语言薰陶也少,当然难以形成良好的书面语感和书面表达能力。在一些用方言教学的地区,学生作文普遍语句不通,其原因也就是学生身处方言环境,用方言思维,用方言表达。多诵读文章,就是多创造书面语言环境,学生不断地、反复地朗读语言规范的文章,等于跟着语言大师不断地?学说书面语言。学说久了,“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就有了规范的书面语言积累,书面语感就自然形成是,书面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三国的董迂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那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应熟读成诵,仔细品味其思想内涵及构文技巧,从中也培养了语感,心灵感应上也能得到美的启迪,美的薰陶。
中学语言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但学生要学好语文,掌握语文工具光靠课内是不足的,还有赖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学语文的重要领域。
“写”的能力素质训练包括书写的正确、清晰、工整和快速性;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尤其是造长句和复句;作文的积极性、目的性和速度等。
写作技能是作文素质的综合反应。只有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写出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技能,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学生的观察素质。观察是写作过程的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能进入写作过程。巴金说:“倘使我写人写得不好,写得不像,那就是因为我缺乏观察。”提高观察技能,首先要教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做到随时随地留心观察。自然万物的多彩多姿,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变幻莫测,四季时令的更迭,生物的新陈代谢,作为人的社会的光怪大陆离,社会环境下的形形的人的活动等。叶圣陶先生说:“要叙述失误,必须先认识它们,了解它们,这惟有下功夫去观察。”注重观察及其能力的培养,是写作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指导学生注意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写作中的“无米之炊”的困扰问题,而且对于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趣,发展学生智力,增长其知识,丰富其写作技巧,都有极其重要意义,要经常组织观察活动,如参观访问博物馆、纪念馆?名胜古迹、文物、旅游胜地和自然风光。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还要求他们将观察结果储存起来,以备写作之用。储存观察结果的重要方法是多写日记、观察笔记、生活札记、读书笔记等。这种方法可以弥补大脑记忆的不足,有利于写作材料的积累、储存,还是练笔的重要方式,记得多,写得多,就不会手懒笔生,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著名数学家怀特海曾说:“数学就是对于模式的研究。”
所谓数学模型,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研究对象,为了某个特定的目的,在做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并通过数学语言表述出来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而抽象出来的数学概念。各种数学公式、方程式、定理、理论体系等等,都是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举个简单的例子,二次函数就是一个数学模型,很多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而通过对问题数学化,模型构建,求解检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学模型方法。我们的数学教学说到底实际上就是教给学生前人给我们构建的一个个数学模型和怎样构建模型的思想方法,以使学生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
具体的讲数学模型方法的操作程序大致如下:
实际问题分析抽象建立模型数学问题
检验 实际解 释译 数学解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必须首先通过观察分析、提炼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再把数学模型纳入某知识系统去处理,这不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抽象能力,而且要有相当的观察、分析、综合、类比能力。学生的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把数学建模意识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也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表示各种事物关系、空间关系和数学信息,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用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建模意识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二、 构建数学建模意识的基本途径
现阶段人类已经进入一个知识资源生产、分配 、配置、占有、使用或消费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本, 而图书馆作为一种搜集、保管、整理、利用与消费知识资源的社会服务机构,在知识快速增长、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其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知识需求日益增长,知识经济时代给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的转变提供了机遇与条件。
一、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必要性研究
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内部驱动力和外部拉动力。从内部来说,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缺陷,比如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缺乏良好的图书馆员的再教育和培训等等,这样会导致馆员的整体素质较低,服务质量较差的后果,甚至会引起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这种现象的日益加剧,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也会随之流失,影响图书馆的持续发展;而从外部来说,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不能实现读者用户之间知识的良好转化,更不能适应读者用户一体化、个别化、实时化的信息需求,此外,随着社会对知识的日益关注以及其知识需求的逐渐增加,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成为促进图书馆发展的良好机遇,所以,为了图书馆的自身生存与发展进步,图书馆应该加强知识资本的管理,对其自身的定位与任务进行不断明确,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外部环境,实行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基本模式,促进知识转化机制的开放。
二、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就是指在图书馆对知识资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实行的以人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与管理理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内部馆员与外部读者用户两个主体对象。
1、提高馆员的积极性。为了有效提高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图书馆要通过激励或培训的手段不断开发馆员的潜能,提高其知识技能,增加图书馆的知识资本,为其知识资本的管理提供持续性的资源基础,馆员的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信息意识以及服务理念是影响图书馆产生、发展、积累、转化以及创新其知识资本的直接因素,所以图书馆要重点培养馆员的知识技能,提高其业务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使其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身于图书馆的日常工作。
2、创造和谐的环境氛围。在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应该创造一种自律、自爱、自勉、自尊以及互相尊重的环境氛围,用一种比较公平、宽容以及和谐的环境氛围进行民主管理,使馆员成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主体与客体,提高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工作环境中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不断增强其凝聚力与战斗力,促进图书馆各项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
为了顺利地进行知识资本的管理,图书馆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使其成为知识资本进行运作的强大后盾,促进知识资本的有效运行,与此同时,知识资本的运作和管理还要通过对知识资源进行析取、重组、分类以及创新等流程使其形成真正的知识资本,所以图书馆要促进其知识库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一种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条理化、流动化、有序化以及关联化,为图书馆的读者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积累与转化,而作为图书馆知识资本系统中一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库也是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特征,它主要将知识点作为基础,包括出源数据库、知识元库以及专业知识仓库等相关知识库的建设,具有动态变化的特征,其建设思路体现出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的新思路与新方法,所以图书馆要在知识管理模式的支配下,将知识作为图书馆的生存资本,进行决策与知识创新,以适应社会外部环境的挑战。
(三)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管理模式
图书馆是知识的聚集地,而信息技术是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本管理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图书馆在进行知识资本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将先进的信息科技作为基础与前提,实现知识增值的管理目的。图书馆进行知识资本管理的主要的四个阶段为知识的搜集、转化、创新以及积累,这也是促进其知识资本增值的四个主要历程。各种先进的信息科技在知识资本管理的过程中为其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促进了知识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实现了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以及图书馆隐性知识资本和显性知识资本的转化,将图书馆知识资本的价值链创造出来,提高了知识资本的创新性。所以,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图书馆知识资本管理能够促进其知识信息资源的丰富,也为图书馆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图书馆管理的高效性以及读者用户获取知识信息的便捷性,为广大的读者用户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结语:综上所述,作为一种在知识经济时代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知识资本也是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阶段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所以要实现这些优势的有效利用,加强图书馆的知识资本管理,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以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以及以信息科技为主要推动力的管理模式,促进知识资本价值的转移,提高馆员的服务质量,实现知识资本增值的目标,促进图书馆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晓露.知识经济时代下图书馆知识资本的管理[J].广西社会科学,2011(06)
[2]刘晓鸥.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知识管理[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11(03)
在学习时,如果光扣字词的表层意思,那学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知识。这样的精品,我们只有在把握表面意思之后,反复去读,反复去品味,方能嚼出其中的滋味,理解其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欣赏到艺术的精华,食其琼浆。同时通过朗诵古文,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语气,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屈原的《离骚》,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封建家长制等制度的强烈不满,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祝愿。实际上,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是如此。读《黄河颂》时,我们通过大声地、包涵深情的朗读,感动同学们,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对祖国的深情。
二、诵读可以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
在古诗文中,联想和想象是常用的手法。例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整个的过程都是作者联想与想象的,想象自己飞入仙境,最终表达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又如在李白的《月下独酌》中,作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与它一起谈心、赏月、喝酒,看似热闹异常,开心快乐,逍遥自在,其实这只不过是为了显示作者更加寂寞而已。想想这些作品,如果没有加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恐怕难品其真昧。可见联想和想象是理解、欣赏古诗文的一个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古诗文中,“诗人感物,联类无穷”。而要激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那就需要我们大量地诵读,在诵读中感受那变幻多姿的画面,在诵读中去遐思迩想,去想象其人、其事、其景、其境,在诵读中加深对诗作内容的理解。
三、诵读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形成
“语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言语交流中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语感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高品位的语感还能使人听得真,懂得深,说得好,写得美。过去,语感训练并未真正引起语文教育界的重视,近年来,开始呼吁语感的归位。目前,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并重视语感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诗文是在古汉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它被应用的时代早已过去了,人们平时说话是不会用它的,因而无从听到,这使得学生的古诗文学习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语感对的诗文学习有重大作用,这就需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培养好语感,就需要我们的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心想口诵耳听,朗朗书声构筑起相应的语言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反复读,反复去背,日积月累,许多词、句、篇都积淀在头脑之中,文言语感也就日渐增强,语感增强了,文言的学习也自然轻松自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