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质量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物理质量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初中物理质量概念

篇1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习的基础,如果对于物理概念存在疑问,那么接下来的物理学习将无从下手,所以物理概念的学习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物理概念的学习非常枯燥,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所以,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物理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初中物理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

首先,物理概念自身的特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无聊的、枯燥的,并且过于抽象,学生学习起来需要非常强大的理解力。但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正在逐渐养成过程中,真正面对抽象思维运用的时候仍然会显得非常吃力,甚至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仍然存在具象化的思维阶段,使得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颇具难度。久而久之,物理概念的学习掌握不了,后面的物理学习也会受到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其次,学生的理解能力受到限制。初中生年纪都还小,没有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抽象思维还不具备。在学习概念的过程中既抓不到学习的重点,也难以对已知的概念理论进行理解。例如,在学习到质量和重量的有关知识时,很多学生受到自身理解能力的约束,难以真正区分二者的不同,形成错误的理解,大大影响了今后的物理知识学习。

二、初中物理概念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1.联系生活进行概念教学

生活处处有物理,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物理现象。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应当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概念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知识,那样必然可以提高概念教学的效果[1]。比如,在学习到“惯性”的有关知识之后,进行惯性概念教学时,物理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对惯性的概念进行讲解。如:大家平常在坐公交车的时候,司机减速停车靠站,想一下,你们的身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这个时候,学生将会结合自身的亲身经历,回想坐公交车的情景,然后积极回答身子会向前倾。然后物理教师继续:那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为什么我们在公交车的时候身子会向前倾。之后向学生阐述“惯性”的有关概念,惯性和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有了前面公交车的例子,物理教师再次让学生回忆哪类人的身子倾斜的最厉害。学生此时将会恍然大悟,惯性确实和物体的质量有关。

2.积极建立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的创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2]。新课标改革后,初中物理教学应当一改传统的呆板教学,而是要利用各种熟悉的场景活跃课堂氛围,尤其是创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帮助他们理解物理概念。在讲解到“气压”的相关知识时,涉及到“压强”的概念讲解,教师不要继急于抛出“压强”的基本概念,可以试着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着手,将生活情境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物理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平常背书包的时候是背宽带子的书包速度还是窄带子的书包舒服?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疑问,物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就地进行简单的体验,两两之间尝试交换一下书包。学生通过在课堂上的真实体验,了解到了“压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还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供充足的实验机会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提供实验机会给学生,从而将抽象化的概念教学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学生的理解力自然而然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磁场”的有关概念时,物理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个小实验:将球形物体作为地球,然后让学生用磁针扎在不同的位置上,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无论扎在什么位置磁针都会指向球形物体的顶端。当教师在学生进行小实验之后,将秘密告诉学生,这个时候学生才知道原来里面放置了一小块磁铁。

总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是其他内容教学的基础,抽象化的概念教学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物理概念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篇2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具有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完整、准确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来阐述发散思维在构建知识结构体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中《质量与密度》中,抽象的密度概念让初中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将概念传授给学生,将使这一物理概念孤立于学生自己已经初步构建形成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之外,且不利于整个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采取以学生动手、体验为主,师生互动,共同探究的探究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我们可以先测出不同体积的铜、铁的质量,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然后通过设问“体积相同的铜块与铁块质量是否相同?体积不同的铜块(或铁块),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初步感知质量不但跟体积有关,还和物质种类有关。进一步设问:“对铜块(或铁块)来说,它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关系?质量与体积之比又有什么特点?铜、铁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否相同?它表明了什么?”通过学生对表格中数据的进一步分析讨论,认识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对同种物质来说,质量/体积的值不变,与质量、体积无关,而不同的物质,质量/体积的值一般不同;说明质量/体积的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样学生们就能很直观地知道,为了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进了密度这一物理量。

要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体系,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的基础上。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规律、观念、方法呢?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或现象分析、数学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物理量之间定性或定量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归纳出物理概念、规律。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体会和认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这里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指的其实就是发散思维及其方法。通过对已知知识的运用推导出未知知识的原理。通过对已掌握内容的整体把握,归纳和梳理,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体系中存在的缺陷,进而有目标的吸纳新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相关概念、实验演示视频、现象分析、前置问题以及习题等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结构体系,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探究和建构新知提供必要的支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发散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可能的契机一点一滴地进行,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有序的物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

篇3

事实说明,很多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按照教师设想的那样顺利地发展,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这是由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概念数量多,而且涵盖面广,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将认知性的物理概念分成三个水平:(一)了解,是对概念的初步认识,只要求说出概念的要点、大意,在有关的问题中能识别它们;(二)认识,是对概念的进一步认识,除了包含了解的要求外,强调应知道概念的确切含义,要会用它来分析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进行简单的计算;(三)理解,除了包含认识的要求外,主要是运用知识的要求更高一些。因此,要想更好地做好物理概念的教学,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谈谈对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重视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物理概念的教学能否成功,引入是关键环节之一。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若教师能下点工夫,做点功课,用新颖的方式引入物理概念,吸引学生的兴趣,则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1.精心设计生动的演示实验,刺激学生感官神经

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从生动入手。生动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值得的。例如上《静电现象》这一课,讲到摩擦起电的概念时,我用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放在一个同学头上吸引该同学的头发,同学们很快被吸引住了,发出“咦……”“啊……”的声音,当我看到同学们瞪大的眼睛、张大的嘴巴时,我就知道我这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2.精心组织学生自主活动,引导初建物理概念

新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学生活动引入概念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引入“摩擦力”概念时,我让一位同学用两只手压住同座位同学的一只手,被压住的同学用力抽手,两个同学都能体验到手之间产生的力,从而引入“摩擦力”。学生活动除了动手操作实验外,也可以用问题讨论的形式,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参与讨论,最终引入物理概念,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

3.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从生活走进物理

对于初中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引入“惯性”概念时,让学生观察刹车、加速、转弯时乘客的表现,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从而引入惯性,贴近生活,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4.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引入物理概念

概念引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师也不能忽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可以用一段录音、录像、图片、动画等,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静态的概念动态化,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如在引入“速度”概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动画,一只大公鸡和一只蜗牛同时从起点出发,慢慢地大公鸡会走到蜗牛的前面,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将要学习的概念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物理概念的巧妙引入,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概念用来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而概念引入方式有多种多样,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各种物理研究方法,帮助形成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中涉及许多研究方法,诸如“类比法”、“对比法”等都对物理概念的教学有一定的作用。如在定义“速度”、“功率”、“密度”等概念时,思路是完全相同的,即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教师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

2.重视学生对概念的错误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在概念形成的初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不全面、不深刻,甚至还存在某些错误的认识,教师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对学生出现错误应高度重视,切不可视而不见或一带而过。例如,当像如图那样截去一半后,长方体密度将如何变化?或许有学生回答质量减少一半后密度也减小为原来的一半了。针对这种错误认识,我们要引导学生分析,截去一半后,长方体质量m如何变化?体积V如何变化?那根据公式ρ=m/V可知,密度ρ如何变化?最后再加以强化,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虽然可以由质量和体积进行计算得到,但与质量和体积均无关系。通过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这种不断释误,理解和反复认知的过程中,将会促进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长久记忆。

3.注重物理知识前后迁移,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很多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能够理解到位,却从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从而收到一石数鸟之效。

三、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

篇4

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打破过去传统的只重“双基”的教学目标,正确理解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下所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此项目标中包含重点知识(如密度、压强、电功、电功率等概念,欧姆定律、能量守衡定律等内容,要求领会、巩固、运用),重要知识(力、重力、惯性、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二力平衡、杠杆平衡条件、光的反射定律等)及一般的常识了解知识(如电磁波、材料、能源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有针对性,使学生掌握、理解重点知识、了解常识。

2、实验操作技能:要求学生会使用基本仪器(如刻度尺、天平、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测量基本物理量,并能记录数据及方法、会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养成规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

3、实验探究:初中物理中有大量的实验探究(如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影响物体吸热的因素、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因素、影响电流做功的因素等),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经过交流得出结论等坏节再现物理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类比法、等效替代法等),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制定计划和实验方案、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表达交流能力,养成学习、思维、规范表达的习惯。这是新课标背景下学生所必须达成的目标,也是教学质量真正提高的重要一点。

二、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体现

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最直接体现是考试分数,特别是中考的分数,但教学质量的体现不能简单体现在分数上,要改变传统应试教学中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现象,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

1、中考成绩及高中继续学习能力:在当今情况下中考成绩是物理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学生高中学习的持续性也可反映初中物理质量、特别是物理学习兴趣和能力是否养成的直接体现。这两点在当前新课标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一部分教师由于传统应试观念没有改变,虽花了大量的力气,但从考试分数上仍不能收到较好效果;有的学生虽然中考成绩好,但上高中后感觉物理学习太困难,这实际是一种短视的应试的后果、不应是高质量的教学成绩。

2、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兴趣的形成:物理教学中所逐渐形成的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掌握、进一步建立物理分析、建立基本模型等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大收获,也是物理教学质量提高的最终目标。

三、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基本策略

1、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教师必须在理解教材、课标、考纲和学生的前提下,确定教学标高,并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相应的活动,比如对概念课一定要讲透、不仅注重其内涵,还要注重其外延,在理解概念时必须字斟句酌,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相关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对复习课注重物理规律及知识的网络形成;对实验课既要注重规范性和严谨性,又要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对物理学家探索过程的再现,让学生真正参与和感受,反对机械式的训练和题海战术,更反对把物理当成文科教,而不注重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及物理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讲、问、看、练结合,注重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兴趣,不断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物理之美和教师魅力。真正使学生乐学、好学,进一步达到学好、提高教学质量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066-001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都是从生活、生产实践等实际问题中抽象、概括出来的,而物理实验对于建立物理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加强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初中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学习方法及抽象思维能力都还没有形成,因而从实验着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现在的学生在平时接触了大量的影视作品,有些影视作品由于视觉效果或制作手段的不足等原因,在作品中出现了相当多的反物理现象。例如太空传声,人下落时速度不变等。同时学生还在平时的观赏中不断的被动加深,以至于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观点。对于这类错误光是简单的知识更正,会造成学生感知与知识上的矛盾,这时一个简单并亲手操作的实验,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的观察力也比较敏锐,所以通过实验来教学,对于帮助中学生学习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特别是培养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方面。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抽象,它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所以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先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再加以分析、综合,最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下面,我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谈谈实验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供比较形象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属性的物理概念

物理学中很多物质的属性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比如密度、比热容、热值、熔点、凝固点等一系列概念,学生难以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比较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物质属性较为有利。例如密度概念学习中,学生对于密度概念的形成较困难,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的密度这一特性,学生难以接受这样的物理量。通过测几个外表涂成颜色一样、大小不一的几个金属块(如铜块,铝块,铁块各三个)的质量和体积实验,比较容易形成“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相同,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一般不相同”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得出“质量、体积无法影响质量体积比”这一简单事实,从而理解密度概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密度有大有小的感性知识,并加深为密度值是由物质种类决定的观点。这样,对学生形成利用密度等物质的物理属性可以鉴别物质的全部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二、提供系列化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电磁相互联系与作用的物理概念

在物理学中,电与磁是统一的,但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理解这一事实。所以,当学生在学习电磁相互联系与作用时,如果光是听老师叙述电生磁,电流的作用,磁生电是怎样的,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要想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是比较难的,甚至不同学生的想象也是不同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提供一系列的实验来展现电磁相互作用。例如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让学生看教材中的图片很难想象它真实的工作状态。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发光二极管,微型电扇,通过展示微型电扇内部结构,演示通电后电扇转动展示电动机工作的同时,把二极管接到微型电扇的插头处,让学生手摇扇叶,观察二极管发光,使磁生电展示于学生眼前,又可以让学生捏住电扇插头,体验“麻”的感觉,激发他们求知欲。教具手摇发电机和灵敏电流计的配合演示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直观观察交流电,便于理解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周期性变化。

三、提供真实、鲜明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能量概念

反映做功和能量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能量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例如红墨水在热水比冷水中扩散的快、热菜香味扑鼻等扩散现象,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热运动的概念。同样反映能量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我们并不一定要局限在书本上,可以结合生活物品和例题,对实验作一定的修改。例如,电热实验,用不同电阻丝给等质量的煤油通电中,煤油升高的温度不同,反应电流的热效应。可是换成给火柴加热使其燃烧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物理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物理概念,使具体的物理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打上深深烙印。

四、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方法的概念

物理学中有许多实验设计都利用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模型法、间接测量法,实验+推理法等物理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物理方法,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物理实验,引导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物理方法。例如在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比小车推动木块距离远近反映动能大小,形成转换法概念,借助保证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改变小车质量比较动能大小,帮助学生认识控制变量法。在平面镜成像教学中借助另一个等大的蜡烛与虚像重合,帮助学生理解等效替代法。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物理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物理实验方法概念时,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以上所述就是我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浅析。要教好物理,实验是首当其冲。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形成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的物理概念。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最后设计比较形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物理概念。

参考文献:

篇6

一、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认知差异

根据心理学理论,学习者的认知包括感知、记忆、思维和注意。因此,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认知差异具体表现为:

1、感知的差异

感知包括感觉与知觉,是学习的开始。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知觉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知觉的目的性不强,多凭个人兴趣与爱好;精确性不高,对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等概念的知觉比较笼统;持久性不强,知觉易分散转移;观察力不高,不懂观察的程序与方法。高中物理学习者知觉的目的性较强,能据个人需要有选择性地知觉;精确性较高,对空间与时间、微观与宏观等概念的知觉精细;持久性增强,能在一较长时间内靠毅力专注知觉;观察力提高,懂得观察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2、记忆的差异

记忆包括记与忆,是学习中的环节。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记忆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的无意识记明显,对自己感兴趣的识记好,其他的容易遗忘;以机械识记为主、意义识记为辅,主要靠死记,但也能通过简单的联想、表格与图表进行识记。高中物理学习者的有意识记明显,识记能服从于识记的目的与任务;以意义识记为主、机械识记为辅,不光会死记,更多是靠形成知识网络来识记;记忆力强。

3、思维的差异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是学习的核心。初高中物理学习者的思维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以形象思维为主、经验型的抽象思维为辅,其思维靠具体、直观、感性经验来支持,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都不高;思维具备初步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但较盲目且缺乏逻辑性;想象力丰富,但想得多做得少。高中物理学习者以理论型抽象思想为主,已具备一定的理解、概括及判断推理能力;思维活动已有较高的独立性批判性,但易受情绪的影响,逻辑性已经很强;想象力丰富,已经能把自己的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

4、注意的差异

注意是感知、记忆、思维的共同特性,伴随着学习的整个过程初高中物理学圣者的注意差异表现为:初中物理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比较突出,主要靠直接兴趣及客观对象的新奇性而被吸引,分心走神的毛病突出;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不高,容易受情绪影响;有一定的随意后注意能力,学会了分散注意,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自觉性,总体而言注意力不强。高中物理学习者的随意注意比较突出,能够靠间接兴趣而被抽象对象所吸引;注意的稳定性与集中性有很大提高,学会用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专注;随意后注意能力发展快,懂得分散自己的注意,注意的转移有一定的灵活性,总体而言注意力更强。

二、初高中物理学习内容的差异

物理学习内容分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两部分(简称“双基”)。以人教版初中《物理》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概念、规律、现象、常识、技能、实验六部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为例,其学习内容包括概念、规律、现象、方法、技能、实验六部分。表面上看两者相似,但本质上相差很大,这些差异反映了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也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学习特点以及对初高中物理学习的不同要求。具体表现为:

1、基本知识的差异

(1)初中物理中有的知识被高中物理延续了,但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了。例如质量概念,初中物理中它只是用来描述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量概念;而在高中物理中质量则分成了惯性与引力质量。又如声现象,初中物理中只是介绍了声的产生与传播、特性、控制与利用等常识性知识;而高中物理中则着重介绍波动原理、传播现象、声波种类等理论性知识。再如光的折射定律,初中物理只是用文字叙述;而高中物理则采用数学公式精确描述。还有物理学方法,初中物理没有专门介绍物理学方法,只是镶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而高中物理会专门介绍物理学方法,既包括发现、研究、建立物理学的方法,还包括物理学思想方法,以及应用物理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2)初中物理中有的知识未被高中物理延续。例如透镜成像规律、物态变化现象、升华与凝结概念、物理常识等。

(3)初中物理中没有而高中物理增设的知识。例如超重失重现象、热力学定律、安培力与洛伦兹力概念及规律等。

2、基本技能的差异

(1)初中物理中有且被高中延续的技能,其中部分技能不需重新学习,部分技能则需学习提高。例如作图(力与力臂图示、画光路与电路图等)、查表、判断等技能不需重新学习;而识图(运动图象等)、画图(示意图等)、估算(分子与天体的大小与质量等估算)技能需要学习提高。

(2)初中物理实验以测量为主、探究体验为辅;而高中物理实验则以测量为辅、研究验证为主。

篇7

关键词 情景教学模式;初中物理教学;应用

引言:

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指老师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讲解的某个具体的概念和问题而引入具体生动的情景,使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学到的知识的能力。我国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主要就注重课本理论的讲解,而很少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来向学生展示具体的物理问题,缺乏情景创设,使得学生只是很浅地知道了物理课本中的知识,而很难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初中的物理教学是一个学生物理学习的启蒙,所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初中物理老师在上课时,要科学合理地应用情景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加强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模式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使得教学更加灵活有趣,同时拓宽学生们的学习思路,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应用情景教学模式时,教师们应当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创设的情景一定要针对要讲解的物理知识展开,而且设计的情景应当在初中生能够接受和认知的范围内。初中学生有着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情景创设时要考虑是否他们能够理解,是否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所以情景创设时,最好能够尽量地和真实的生活贴近,最好是学生们常常能够看到或者经常经历的生活场景。远离实际生活的情景创设不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使他们接受速度较慢。例如,就可以拿学生们乘车过程中司机猛刹车而乘客会向前倾的情景来讲解惯性方面的知识。因为这种经历人人都有,使得学生们易于理解和体会。这样的讲解才可以使学生们印象深刻,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的物理知识。

针对具体物理问题设计的情境应当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探究性。所以需要科学合理地对情景的结构,内容和表述进行设计。同时该情景还应当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最后,设计的情景还应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这样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进行物理问题的探索。

2.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初中学校开始注重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具体实施的策略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进行展开讨论。

2.1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创建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能力,这是一个很好的应用情景教学模式的策略。物理课本中的很多概念都是根据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实进行抽象的概括总结,这就使得学生们仅根据概念理解规律比较生涩难懂。所以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就可以使学生们形象地认识该规律,从而深刻地理解规律。同时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为将来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学校应当重视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

2.2应用多媒体来创建物理情景,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在大部分中学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这一资源。现代各种信息资源都非常充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需要讲解的具体的物理概念,搜集相应的信息来应用图片或者制作动画进行展示和讲解,使得课堂知识更加丰富,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同学们可以通过直观的感受来体会和获得课本中的知识。

2.3应用生活中的现象来创建物理情景,使学生们易于认识

书本中的物理知识和概念都是来源于现实的生活,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应用科学的语言描述与物理概念相关的生活现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去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来解释当中存在的物理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们进行自我思考,拓宽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的能力。平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把具体的物理问题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一些巧妙有趣的来源于生活的物理实验,并付诸实践,这样才能让生活资源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

3.情景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情景教学模式将课本中的知识形象生动化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物理概念,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有助于促进学生们心理机能的发展。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好地完善了教学系统,使课本的知识能够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们活跃的思维,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和定义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来呈现促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情景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而是为学生们将来进行更深的物理研究作准备,为国家培养人才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应当要注重情景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它是学生将来学习更高深物理知识的基础。

4.结语

初中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地应用情景教学模式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认真深入地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内容,用心研究分析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而在这基础上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情景,来使学生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创新学习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军虎.浅谈情境创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11):102-104

篇8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物理规律本身表达了有关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只有抓住了物理事实的本质才能分析有关物理的内在联系,才能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物理规律)所以,物理概念又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

二、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即反映了物理对象中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某种属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单位。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个或一类的现象和实物。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一切力,如万有引力、弹力、电磁力、核力等都具有这特有属性,这是“力”的外延。

2、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各具特征。

(1)固有特征。

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外界的某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方向特性。

有些物理概念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切不可忽略方向这一重要因素,例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但磁场的方向总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3、概念的关键词。

物理概念的文字表述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所用词语经反复推敲,是很精练、准确、科学的,要正确理解它,就必须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比如滑动摩擦力的定义,要抓住“相对运动”、“阻碍”这两个关键词,对它的方向要抓住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两个关键词。

4、区别日常观念

在学习之前,人们常会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观念,而有些观念未经认真研究和推敲,常常是一些错误观念,如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里大于车拉马的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慢……这些错误的日常观念对我们正确接受物理概念有很大干扰,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一定要了解哪些观念是不科学的,并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大部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含义。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它的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如电功、电功率,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比做水流、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篇9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人,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应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教学方法出发,深入探究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模型教学的有效策略,通过模型来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具体、形象、简单,从而促进初中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初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初中物理中常见的物理模型

分析

1.条件模型化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解决物理问题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必须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进行,才能使所解决的问题更加简单、易懂.例如,在讲述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相关知识时,由于带电质量非常小,其所受的重力远小于电场力.此时,可以不考虑重力的影响,使问题得到简化,并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象模型化

当我们表达某些客观实体,如质点等的物理状态时,我们可以舍去物体的大小、形状、转动等物理因素,主要是突出其所处的位置和质量的特性,从而使复杂的实际物体简单化.同时,对于那些本身体积大小可以忽略但是重量不能忽略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例如,薄透镜、点电荷、弹簧振子以及单摆等,也能当做质点来处理.

3.数学模型

在初中物理模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相关物理数据不断地建造能够反映特定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规律的数学模型.再借助于所建立的物理模型来分解物理过程.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使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实际物理问题的目的,还能够使学生对那些原本乏味、抽象的物理知识更加明白,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述单摆作简谐运动的内容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分析,在单摆摆动过程中为什么要求摆角小于10°等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二、初中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

用策略

1.构造过程模型,通过图形来解决物理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许多章节的内容都涉及物理过程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课本的内容并构造过程模型,将物理过程进行模型化,从而建立相应的图形,使一系列复杂、抽象的物理过程经过简化、分解,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物理过程.例如,在讲述物体的平抛运动规律时,教师应该通过建立过程模型,使该质点的运动过程分为两部分:(1)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下运动,也就是只考虑质点做自由落体运动;(2)不考虑竖直方向,只考虑水平方向的运动.由于水平方向不受力,因此,质点在水平方向上可看成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见,通过建立相应的物理过程模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2.建立模型概念,加深物理概念的理解

所谓物理概念,指的是客观物理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也就是将原本抽象的、空洞的物理知识高度概括出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想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将具体的物理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物理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使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讲述牛顿第一定律时,如果仅仅讲解课堂上的内容将难以让学生明白它的真正意义,并且显得相当空洞.因此,必须建立模型,并且要通过实验来证实该模型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篇10

[Abstract] the duty high student just entered the school to start the physical study, because the foundation was not firm, simultaneously with deepened along with the knowledge breadth and the depth expansion, many students to the physical class felt difficult to study, the result was inferior to whe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ideal. How enables the student to adapt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study as soon as possible, is improves the physical teaching quality the key,

[key word] professional high school; Physics; Foundation; Teaching idea

职高学生刚进入学校开始物理学习,由于基础不牢,同时随着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扩展与加深,许多学生对物理课感到难学,成绩不如初中时理想。如何使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要消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由于学生在高年级同学、家长和社会的影响下,例如物理高考成绩及格率低,高年级同学讲高中物理难学,使高一学生产生了高中物理难学,怕学物理的心理障碍,缺乏学好物理的自信心,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逐渐消除学习物理的心理压力。注意把握第一、二次的单元测试题的难易程度,避免出现多数学生成绩偏低,使学生感到高中物理难学,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习的进取心,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多做一些趣味强的小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尤其将所学专业知识能和物理知识联系在一起更能吸引学生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讲物体在力矩作用下的平衡时,可将农贸市场常用的杆秤的原理进行分析,得出在秤砣质量一定的情况下,被称质量与秤砣离秤纽的距离成正比,从而了解不法商贩是通过减小标准秤砣的质量来坑害消费者的利益。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去理解所学物理知识。

2 补充有关的教学知识

数学是物理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由于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修改,初中数学教材中不讲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不便,如讲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时,求两个力的合力时,得出合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时,就必须用到余弦定理,所以在讲平行四边形定则前,应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必要的讲解,在许多求解力学问题中,需要综合运用代数、三角函数、几何等知识,还有一些问题涉及求最大值或最小值,就要更多运用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补充数学知识及常见的数学技巧,如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配方法等求极值,在某些地方还涉及到微积分的初步知识,如在瞬时速度的教学中,高一学生还没有“极限”的数学概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平均速度的概念出发,运用逐渐“逼近”的方法,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这个处理方法在以后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运用,通过这样的反复,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些物理量的概念,同时也掌握了极限的这一数学概念,而且逐步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

高中学生已在初中学习了两年的物理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继续学习高中物理的基础,但是有些知识进入高中后已有所加深和扩展,在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特点比较,寻找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区分它们本质上的差别。例如,在讲质量时,初中教科书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而高中教科书定义为:物理惯性大小的量度,讲解时可这样过渡:物体的质量、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们与物体的所处环境、运动状态无关,而惯性只决定于物体的质量而与其它因素无关,故质量的大小标志惯性的大小,这样就更加深了对质量、惯性的物理意义理解。

4 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差别

初中物理对学生的要求与高中不同,且知识多为记忆型的,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物理多以抽象思维为主,许多同学不能较快地实现这个过渡,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存在着简单化、片面化,机械地理解公式,一味背定义,照搬某些生活经验,只注意事物表现肤浅的认识。例如,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后,不少同学就认为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而不能透彻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其速度是一个恒量,与s、t无关。

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学习不同的学科也需要不同思维方式,只有掌握了学科的分析问题的正确思维能力,才能比较快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一些思维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时强调分析问题的方法,对物理学中的理想模型、整体法与隔离法、等效法、假设法等要有目的进行训练,尤其对高中物理新出现的一些思维方法更要做为训练的重点,如在受力分析中的矢量三角形法,在初中没有运用过,教师通过例题的讲解,习题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此方法在一些受力分析问题既简单又快捷,又如在利用图象去表示物理规律,在初中这方面的训练几乎是空白,这要求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帮助学生看懂物理图象,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5 深化基本知识

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两大部分,能否准确、透彻、完整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物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在高中教材中较初中有了很大的扩展和深化,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高中教材中,对力的概念处理,首先与初中教材一样指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然后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逐渐提高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由于许多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讲课时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进行阐述,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形象化、生活化,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静摩擦力时,强调是物体间存在着相对运动的趋势时,才会产生摩擦力,而物体间存在着相对运动的趋势不能用肉眼观察到,怎样去理解这个相对运动的趋势呢?可以这样去处理:打了下课铃,教师还有一点课程没有讲完,拖堂几分钟,这时教师没有宣布下课,同学不能出教室,但心理已经存在着出教室的想法,虽然同学相对对教师没有动,但相对教师产生了“运动”的趋势,这样讲解通俗易懂,以便学生较深深刻理解相对运动趋势这一概念。

6 树立理想模型思想

物理知识都是从复杂多变的现象中,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深入,因此在物理学中建立合理的物理理想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研究物理现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应通过实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影响物理现象的各种因素中,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应合理地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正确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进行合理的简化,得到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的建立有利于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能更深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例如,质点的概念的建立对运动学的学习带来了许多便利,理想模型的建立不仅是研究物理现象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透过现象抓本质的一种归纳综合能力。同时要使学生理解,任何物理模型的建立有一定的条件,因而在运用时一定注意适用的范围,如研究地球公转时可将地球视为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不能将地球视为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