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现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29 16:42: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德育教育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德育教育现状

篇1

我们于2013年4月到7月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经过了精心设计。调查对象为11所本专科院校学生,涉及近50个专业,其中包括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医科大学、河北科技大学5所高校的全日制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以及石家庄城市职业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等6所高职院校学生。本次共发放问卷3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236份。我们对问卷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将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一、复杂社会环境的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相互渗透与交流,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调查中,关于“你对‘只要能得到个人最大的满足,违背一点道德规范也没关系’这句话的态度是什么”的设问:有52.7%的同学表示非常赞同,36.9%同学表示比较赞同,只有10.4%的同学不赞同。这说明我们一直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道德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目前的社会环境已经让大学生更多的为个人利益着想。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诱发学生诚信意识淡薄、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受访的学生中,有51%的同学表示经常遇到考试作弊的现象,45%的同学认为是个别现象,只有4%的同学表示不会作弊。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然而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原则却让许多人忽略了公平正义,这直接影响到身处社会中的大学生;同时,理论与现实的冲突也冲击着高校尚未完善的德育教育,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很大制约。

二、滞后的学校教育

在调查中,56.7%的同学认为合格的大学生学习成绩应排在首位,26.4%的同学认为实践能力排第一,只有13.5%的同学认为道德素质最重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从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中可见一斑。大学的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四六级过级率、计算机水平以及一些学术性学科性竞赛成绩等。这使高校教育更倾向于知识取向,而忽略了道德取向,导致德育教育在高校的实际工作中遭到冷遇和排挤,德育教师不受重视,德育课为专业课让路。由于政治理论课要求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使其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这与“90后”的学生追求新颖的特点形成矛盾。加之单一的说教形式和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难以与学生形成有效互动,使得高校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受访的学生中,93.5%的同学表示德育课教学形式单一,也正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反映。在各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条件制约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非常重视理论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分配上,基本上是理论36课时,实践18课时,这与当前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相背离,因此减弱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效果。

三、家庭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影响

当前高校学生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都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家庭教育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家庭教育的环境更为宽松,父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更加重视,由于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情操教育,使一些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以自我为中心、怠于关心他人等等。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2.6%的同学在家从不帮父母做家务,34.7%的同学是父母要求做家务才做,只有12.9%的同学是经常主动做家务。在能否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个问题上,33.1%的同学选择会积极参与,56.7%的同学有时参加,8.4%的同学从不参加任何活动。独生子女在较为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他们享受着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在“舔犊情深”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独生子女为主的大学生往往特立独行、喜欢彰显个性、希望自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这些都与我们的高校德育教育发生着碰撞。现实情况往往是“五二零”效应,即学校教育的五天,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情操天天好转,家庭教育的两天使教育成果几乎全部归零。

四、养成教育缺少必要的氛围

大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不仅要靠思想教育,而且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为管理和德育生活熏陶,把德育生活融入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中去,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习惯和意志力。但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中,有些制度虽已制定但由于执行不严或操作性不强而只能流于形式。调查显示,有51.9%的同学认为大学里的“课桌文化”和“墙壁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只有15.7%的同学认为课桌和墙壁属于公物不能乱涂乱画。对于见义勇为行为,有43.8%同学认为自愧不如,21.4%人觉得可敬但不可学,甚至有7.8%的同学勾选了傻帽。可见养成教育氛围的缺失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现实生活中,有人把摔倒的老人送进医院却被反过来讹诈,在好事做与不做之间徘徊的已经不是自己的道德良知,而是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势必会减弱高校德育教育成果。也正是因为缺乏一种良好的互相推崇和模仿的德育学习氛围,在学生的心理上才出现了许多矛盾和疑问,这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学生思想上以正面引导。

五、高校德育教育对策

首先,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在高校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作的核心任务,其中人才的首要素质是思想品德的健康合格。因此,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应深入到高校的各级工作部门,坚持德育首位,优化育人环境,把它作为当前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德育工作置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德育为首即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中,德、智、体、美诸育缺一不可,正如我们常说的“有才无德是次品,德才兼备是合格品”,德育应居于主导和统帅的地位。强化德育教育的首位意识要求高校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课程建设,发挥德育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德育渗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专业课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各方面都体现育人的宗旨,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综合教育应成为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同时,应该把高校德育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将学校的各种校园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联系,比如把我们河北省正在建设的“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中,从而形成全员共建的德育氛围,全面营造高校德育教育的立体、综合的育人环境。

其次,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德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同时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仍然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往往考虑最多的是“今天我的教学任务是什么”,而不是“学生今天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要教育者改变这种情况,把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转变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重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整理教学思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学习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课上爱上德育课、课下想上德育课,生活中能够自觉的按照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自觉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再次,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

知识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注重知识教育而忽略了道德实践,在德育教育中理性说服和灌输教学就会占据主导地位,教育过程不乏显得过于空洞。德育教育本身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道德内化转化为道德实践,而且道德实践要比道德知识的教授和获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道德品质,学生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只有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改变德育教育“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现状。因此,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应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积极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开展一系列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并一以贯之,充分发挥大学生关注社会的特点,将德育教育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实践活动,实现知识教育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帮助大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强化道德内化、巩固道德信念,做到知行统一,提升高校德育知识教育的实践效果。

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水平。高校可以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改善和提高学校德育实效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会传达出个人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进而使学生受到影响。作为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的德育教学,学生受教师的影响更深。因此高校德育教师要发挥人格示范作用,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要注意培养师德和敬业精神,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通过自身的人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使自己成为学生尊敬的老师、崇拜的对象、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达到成功传递科学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韩传信.德育原理教程[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3]聂松竹.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2).

篇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进度不同程度的偏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有: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教育;现状;解决策略

衡量人才不能只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还应看到他的优秀品德。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优秀的人。小学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是形成良好的品德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综合性人才。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

1.学校只重视学习知识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德的培养。

新课改中规定,教师也要培养品格高尚的人才。我们很多教师也知道要培养,但是实际做却一点都做不到。他们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认为教师就是传授知识的,而品格的教育是家长的事情。因此,实际教学中,德育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反而更加的重视升学率。

2.一些德育课程被学校私自删除,改为了语文以及数学课。

新课改中加入了一些关于德育的课程,但是学校为了升学率还是私自改成了所谓的重点课语文课和数学课。

3.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了校规校纪上,没有重视他实际的用处—育人。

我们学校认为学生如果能克制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就是品德好。把行为上表现的好坏作为德育的好坏。但是德育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在品格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德育要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4.学校和家长的交流太少。

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很单纯,独立意识还是不够多。往往老师和家长教什么就是什么。可以说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最重要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有时候会很溺爱孩子,这就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开展的不会那么顺利。

二、解决策略

1.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比。不能只看学习成绩的好坏。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综合性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迎合时代的需要,德育教育要从小做起。

2.增加德育教育课程。

在一定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小学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我们要根据《小学德育纲要》来教育学生,一点一点的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

3.德育教育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

要重视精神的教育,把培养品格作为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学校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不能只靠背校规校纪,要在日常的活动中顺势进行教育。

4.加大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

德育教育不是光凭教师就能完成的。有时候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多和家长交流,看看孩子有什么心理变化,然后和家长一起努力,让学生更出彩。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德育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教师要尽自己的努力培养品德高尚的学生。

作者:苏荣秋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篇4

1.1由于消息闭塞,农村德育教育不符合时代要求:

很多农村深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地域闭塞,与外界沟通很困难,教学信息不够畅通,教学资料的传递也不够及时,导致农村小学各科目教学都受到限制,德育教育更是如此,教师获得信息的渠道较少,与城镇学校的交流有限,加之部分城镇和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导致偏远地区的德语教学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1.2教师承担教学任务重,德育教育内容涉猎不全面:

很多农村小学教学多是这种模式,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多种科目的任课教师,甚至个别落后学校一个年级的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科目,数学语文等主要科目已经占据了教师很大一部分精力,德育教育的时间和课程设置自然就减少了,加之个别教师不重视,教学压力较大,教学任务繁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1.3传统的德育教学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部分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十分简单,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枯燥而乏味,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学内容都是理性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缺乏热情。其次,由于个别农村学校的条件艰苦,学校设备设施不齐全,学校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使教学停留在原始教学层面,没有明显进展。

2加强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2.1有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学生人生启蒙的阶段,小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人格和品德意识尚未形成,这一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非常重要,关乎到小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小学生正确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形成,尤其农村小学生父辈接受教育较少,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接受全面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可缺少,小学生在正确的德育教育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一定的优良基础。

2.2有利于培养学生与教师的感情,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内容在于提高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遵守自然法则,遵守社会公德,知晓一些法律常识等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养成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加强德育教育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教师关心学生,尤其是一些农村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健康近些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要与他们多接触,多沟通,对这些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和德育教育,代替父母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为他们健康发展负责。德育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符合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3加强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探析

3.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德育教育硬件:

一些农村地处偏远地区,经济比较落后,小学教学环境比较恶劣,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这些都是阻碍德育发展水平的因素。相关部门和城镇领导要积极重视这一问题,从政策上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完善农村小学的基础教学设施,保证教学所需的资料的购买和设置,保证德育教育的硬件得到满足,这是德育教学的基础。

3.2加强德育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创新:

师资力量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不够,德语教学工作不到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就不可能进展顺利,因此,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现在农村教师缺乏、工资较低的情况,有关部门要予以调整,使一些教师能够有留下来的可能,这是保证师资力量的关键所在。其次,要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德育教育经验,定期为农村教师培训德育知识,保证教学水平的提升。

3.3关注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疏导:

目前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经济落后,一些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谋生,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由于祖辈管束不严,部分儿童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甚至个别学生性格孤僻与偏激,与同学关系恶劣,上课不认真,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多关心他们,与他们多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允许他们释放心里的压力,发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这些孩子和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实现全面进步。

3.4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推进德育教育:

篇5

关键词:地方小学;小学教育;德育工作;方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而不断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创新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的发展在小学教育中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红占有基础性与先导性的地位,对其他各育的发展具有带动与支持的作用,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当前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并不乐观的现状,本位就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质量进行探讨。

一、地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1.地方小学德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在思想上缺乏认识

在当前地方小学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对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缺乏认识,对于德育教育的意义与作用缺乏重视,因此,对于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的与教育方式缺乏一个根本上的认识与探索,因此。在小学德育中,教师不能够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与知识结构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如:在课堂教学中我要采取何种手段进行德育教育,这种教学手段能否实现德育教育的效果达到最优化,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生的点点滴滴,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师需要去思考但是却有很少一部分教师去探索,在思想认识上就轻视德育教育工作,教师没有精心的准备,学生对于德育的学习根本上难以提起兴趣,教师的德育课堂就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只是单纯使得说教,学生被动的接受德育教育理论上的只是,没有自身的实践与体验,学生的心灵感悟,思想体验不会有发展与升华,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与连续性,学生无法进行深入学习。

2.德育、智育发展不平衡

当前大部分地方小学教育工作发展的重点都是培养学生的智育,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传授理论知识与技能,分数万能论与应试教育影响的根深蒂固使得家长与学校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高质量盲目追求。学校教育工作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与道德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形式上的课程,实践过程中确实形同虚设。在大部分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德育教育展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课时安排少;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教科书,学生的实践活动非常少,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理论根本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读教材内容,其深入的思想内涵教师很少去探究。

3.德育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没有专门的与教师进行专业的讲解,一般都是语文教师来兼任。这种现象时有一定原因的,其主要表现如下: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教师进行专职的德育工作,学校认为这是对于国家培养人才的浪费;其次,大学生在大学进行专职的高等教育之后,被分到地方小学感觉大材小用,无法甘心工作,地方小学一般都是地处偏僻的山区,与大城市相比信息闭塞,福利待遇与工资待遇都比较差,所以有的大学生不愿意到地方小学来工作。因此,地方小学的师资力量非常欠缺。德育课被科任老师兼任上。教师的专业比较缺乏,教学经验不足,甚至有的老师干脆改为正常的教学活动,学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基本上就是被取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得到德育熏陶。

二、地方小学德育工作长远发展的有效措施

1.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对德育的重视,重视德育教育工作进展。

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根本上提高对于德育的认识,加强德育工作的进展,使得教师和学生公共认识到德育教育的教育目标、德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意义,教师在加深认识的基础上,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进展会更加积极主动,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于学生的道德认识、人格品质、道德意志进行培养,会起到教师的模范作用,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态度去影响学生,学生会有个性的发展与健全人格,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会将教师的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作为衡量自己对与错的标准,将教师的行为方式与思想特点作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有一个更加积极主动地态度与学习情感。

2.采取灵活有效的教育方法

在德育教育的工作过程中,德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学生在德育方面的人格发展缺陷与思想上的问题,认真的分析这些问题的来源并且积极探索解决的方法策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德育教育的工作原则,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便于接受,易于理解,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金,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举办灵活多变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与兴趣;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建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3.建立合理的而评价制度

德育教育要与正常的教学活动一样,实行相关的评价制度,学校要及时的管制德育教育中教师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形式创新与否、教学思想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对于德育的进展是否有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学校要积极的观察,并且形成相关评价再如教会档案与学生档案,作为考核标准,教师就会端正教学态度,学生也会改变学习态度,德育教育会长远发展下去。

总而言之,虽然地方小学德育建设存在令人担忧的现状,但是教师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成为新社会新阶段所需要的德才兼备型的人才。

篇6

中职院校的课程中德育教育是必修的基本课程,它对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使中职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中职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也起着很好的推动作用。不过,在现今的德育教育课堂教学中的效果不尽人意,同中职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这种形势下,好多中职生都已经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当然也是越来越差。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也对设置德育教育这一课程持有怀疑的态度,都以为德育教育这种理论性的课程,完全是可有可无。还有一部分中职院校过分的侧重于对中职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完全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将德育教育课程直接叫停,使中职生能有更多时间去参加实践课程的学习。

以上这些误区,让现在的中职生在专业的技能上都能够达到目标,其他方面的能力都有待商榷,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对就业人才综合能力各方面的要求,已经对中职生日后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对策研究

1. 创建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新观念,对理念进行更新

想对中职院校德育教育中的现状进行改善,不能光靠德育课教师去改变,一定要在中职院校内改变全体师生陈旧的德育理念,创建并健全院校内各个部门以及各方面的工作,全体行动,设立从党委各个成员到每个职教老师再到广大中职学生的全体德育教育组织机构,在队伍的壮大、管理的严谨、体系的完善、制度的规范以及对教师的德育教育责任等各方面给予明确的目标和规范的制度。只有在这样大的一个环境下,德育教育的教学才能够被重新正视,现有的教学情况才能够会有所改观。

在对陈旧的德育教育理念进行更新的同时,还要重新建立现代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教育。第一,要着重对课堂教学的内容同社会上的热点话题相结合,例如在课上讲到“内因和外因关系”的论证课程时,任课教师可与近期比较热门的“富士康员工群殴事件”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去分析“富士康员工群殴事件”发生的内因及外因,对此次事件各方的关系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证。在这样的热门话题讨论以及辩证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积极的发言,激烈的讨论,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再者,要着重德育的现代化教育,让德育教育课程结合现代的技术工具和交流手段。例如讲到“事物发展的永恒性及本质”这一课时,按照简单的教科书内容去授课,那肯定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在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工具,把原有的文字知识,变换成视频播放,将种子长到幼苗,再长到参天的大树;水冻结成冰,冰再融化成水,再由水变成汽体等等,让学生直观的理解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一过程,提高教学的效率。

2. 着重中职生学习中的主体性培养

中职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反感呆板、空洞的述说式教育,侧重于自己的思想观念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在课堂的教学当中,要改变原有的单方向灌输,变为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使用启发式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首要的是要重视导入式的课堂教育,要想具体实施,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①了解中职生的学习水平现状;

②根据主题进行导入;

③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

再者,就是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主要是要注意在课堂教学当中,多组织一些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互动,能够让学生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畅所欲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课堂对学生的影响力。

3. 开设心理咨询课程,设立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

多年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侧重中职生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却不够重视,中职生正值青春期,遇事容易冲动、走极端,有些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却被划归为品质道德方面的问题,将思想认知和心理疾病相互混淆,这种情况制约着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德育教育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对教育的对象进行分析,再运用心理学来进行对比,遵循这两条原则,对中职生不同阶段的心理思维特征来进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设计。还要运用组织的各种优势,吸取各种比较有效的形式,开展挫折教育,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宣传,在全校的德育工作中开展中职生心理问题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如给中职生打电话、发短信或者是利用网络进行聊天互动,而且不要局限于教师和中职学生二者间,还可让学生同学生、学生同家长、教师同家长、学校同中职生实践的企业、中职生同实践的企业之间的沟通等等,让家长、教师、学校、实践企业充分掌握中职生的思想,对中职生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结合实际,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

4.提高德育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

篇7

一个国家的公民道德素养,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公民道德素质越高,社会发展的代价就低,发展就越能持久;否则,已有的发展和繁荣也不过如过眼云烟,昙花一现。无数的历史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国民道德素质低下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当前,我国提出“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国家的同时,也提出了“以德治国”。作为为国家培养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行业,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当前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教育者肩上的担子更显沉重。

仔细分析目前教育界对中小学生所采取的德育教育模式,效果如何?现状已经堪忧,前景更不容乐观!

一、当前我国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重智力,轻德育

素质教育提了许多年了,但在相当多的地区,片面追求智力发展,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德育教育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一俊遮百丑”“成绩好”的光芒盖住了学生身上也许是致命的道德缺陷。教书育人,本是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两条腿。素质教育的口号曾经响彻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当我们试图用搞运动的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时,结果可想而知。如今,德育教育的缺失还在继续,并没有任何被重视的迹象。

(二)重理论,轻实践

在教育界,弥漫着一股假、大、空的虚无缥缈的腐朽酸败之气,沉醉于各种理论的学习。论文铺天盖地,一派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景色。可惜仔细读来,不过是转载、翻译、借用、拼凑起来不知所云、面面俱到的空泛的说词,很少有人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调查、做实验。研究报告没有多少可行性,也没有相应的案例可以借鉴。急功近利“赚快钱”的思想在教育界泛滥开来了。

(三)重形式,轻内涵

每个学校都提出以德育为首,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关于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有许多口号和标语;学校也会组织许多活动,譬如在三月植树节,四月学雷锋月,五四青年节,希望通过活动来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但这些活动往往只局限于办一期黑板报,写一两幅标语,热闹一阵就烟消云散,并没有真正达到塑造学生人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等基本的德育教育目的。长期的蜻蜓点水式的模式化活动,麻木了学生的头脑,还使学生养成了走形式的恶习。

(四)重经验,轻科学

在校园德育教育过程中,从主管德育的领导到普通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教学或各种形式主义的评比,不学习,不仔细研究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特征,不考虑时代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关注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习惯,一味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拍拍脑袋,计上心来,盲目的设计德育教学手段,为课题而课题。“摸石头过河”的做法居然也用到了学校德育教育中来了,最后的成果只能是束之高阁,贻笑大方,更危险的是居然推而广之,祸害无穷!其实任何事物的解决都有其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必须依照科学的程序来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德育教育也不例外,不能为通过某项课题而忽略了这一步。

(五)重认知,轻情感

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时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朱小蔓认为,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目前中小学校的德育目标,主要注重于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于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她)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查,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同时,我们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也往往忽视了利用情感性的机制,也就是说没有运用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弥散、激励和动力,来促进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认同。朱小蔓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投入程度。

二、失败的德育教育导致的不良后果

德育教育不同其他,教育不当就很容易造成“反教育”,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德育教育方法不当,评价机制的不合理,导致我们德育教育成了失败的教育。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目前在许多中小学,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或者知道一些道德规范的词汇,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这种扭曲的人格特征,如果不及早加以辅导和纠正,有可能发展为危害性极大的人格障碍。刚刚发生在浙江绍兴的中学生连续跳楼事件,前不久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以及马加爵之前的研究生杀害自己的女友,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杀了自己的导师,清华大学学生给狗熊喝硫酸……这些血的事实提醒我们:忽视德育教育,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将带来多么大的损失!

三、开展校园德育教育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中小学生敬畏感和幸福感的培养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培养孩子的敬畏感,包括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崇高、敬畏美好等,也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对崇高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的向往。如果青少年没有这种敬畏之情的话,就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约束的人,一个缺少憧憬与精神追求的人。

在中小学阶段,应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成长是幸福,不断超越自我是幸福,克服困难实现了教育目标同样是幸福。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孩子往往仅仅满足于物质的幸福,而家长给他们的也往往只是物质的幸福,这样,即使他有了很多物质的幸福之后,仍然体会不到精神的幸福。还有一些孩子,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变态的心理,他们也很难体会到学习的幸福。如果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总是痛苦和心灵扭曲,那么这肯定是一种没有被学生认可的教育形式。情感性学校德育模式,主要是针对我国目前偏重认知而忽视情感的德育状况,其目的也在于呼唤一种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教育新模式。

(二)活动教育

学校可以考虑在三月组织学生去踏春,这个活动既陶冶情操,又可以欣赏祖国大好河山,在其中可以穿插爱国主义教育。不要为了安全的理由抹杀了学生的自由和乐趣,当年孔子带领他的学生游学列国,差点饿死在陈蔡一带,不过孔子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四月学雷锋月,可以办板报系统的介绍雷锋的生平,学习讨论他生活上的朴素,学习上的专研精神,对同志的热情关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质;展开讨论雷锋精神在现实社会的意义。不要单单局限在一两次活动,而要全校动员,营造出一种令人感动的气氛。五四青年节,学校可以开办历史讲座,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精神。

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开展爱国奉献希望工程活动,发动师生为贫困灾区捐款捐物,参加义务献血活动等。

(三)在道德教育的天平上,行动永远比语言更重要

“全员育人” “学校教育无小事”,这些教育理念都很好,落实到行动上最重要;如果是“天桥的把势——只说不练”,在没有教育学生的同时,相反给他们做了“言而无信”的模仿对象。古人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有着“人类灵魂工程师”美喻之称的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在工作、学习、为人处世等细节上下工夫,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是一项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我们应竭尽全力,以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亡安危为己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正确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振奋学生为祖国、为四化而学习的刻苦精神,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篇8

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关键时期,在心理上会发生一些改变,因此需要加强引导和教育,使得他们转变得更为顺利。青春期的中职生正处于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急需引导和教育。因为中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思想问题,具体如下:

1.习惯不好:习惯养成教育是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最头疼的事情。例如,对于讲究公共卫生,这一日常生活的最基本行为准则,抱不屑一顾的心态。

2.沉迷于网络:网络高发展给中职生的学习方式、课余娱乐消遣带来便利,但也产生很多的道德问题与社会问题。他们既是网络的受益者,又是受害者。网络带给学生快捷丰富的信息资讯,让许多学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尤其是网络游戏对于他们的危害更大。

3.传统道德的缺失:当前中职学生素质低下的最大原因在于道德的缺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难以体现。在社会公众的心中,他们诚信缺失,道德缺失。例如,直呼老师名字、课堂上随意吃喝、玩手机,顶撞甚至辱骂老师,偷盗同学钱物。有的学生甚至拉帮结派地向同学收取“保护费”,存在以恃强凌弱为傲、以破坏公共财物为荣等错误思想。

4.社会的因素:目前中职学生招生比较困难,生源渐渐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就能录取的现象,导致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较差,学习的积极性较低,厌学情绪很重,职业道德教育也就出现很多困难。

虽然当前中职学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很多,但总体来说还应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代,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不断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改善中职生德育现状的办法

1.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德育环境。校园的物质文化是教育资源的一个部分。它是特殊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校园物质文化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感情。校园物质文化为学生提供感悟的平台,成为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催化剂。

培养德育环境观念是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重要条件。环境影响人、改变人。德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是灵魂和中坚。但要形成局,不能把德育只当成是“思想政治课”,而是要形成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大德育环境观。

2.完善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思想政治课是中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所以要抓好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不断推进德育工作。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从企业对中职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出发,要求全面发展。我们根据中职学生认知的特点、规律和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要求,突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环节的整体设计与安排。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切入事实、引发思考、提炼知识”的方针,为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贴近专业,为专业服务;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贴近社会,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的“三贴近三服务”。如此促进知行结合,让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得到切实提高。

3.发挥校园的精神文化德育功能。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相结合,有助于发挥精神文化的德育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中职德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潜力,锻炼学生的能力。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深层内核,渗透于校园的各个方面。我们要将演讲比赛、社交礼仪训练与职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相结合,通过讲座、比赛、社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通过义工、爱心活动,采用社区卫生服务、企业调研等方式,注重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强化主体认识,促进思想道德的升华,培养中职生高尚可贵的道德情操。

4.提升教师素养,进行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求,人师难得”。教师的人格力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成为高素质、高学历、专家化的德育工作者,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一支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

5.以生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一定要有一块基石,那就是生活。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时,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让学生学会辨别生活中的真假、美丑、善恶。在学习书本的同时,更应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现实生活,从生活中感受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篇9

2.任性孤傲、自私自利。这类寄宿生的父母多数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缺乏温暖,这类孩子对家庭、社会怀有不满之心,父母的打骂使他们麻木,老师的苦口婆心左耳进右耳出,他们很难与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苦闷、孤单失群、嫉妒心强,特别喜欢挑别人的毛病。加之祖父母一代的宠爱,滋长了这类学生的心理疾病。

3.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由于学校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个别教师又缺乏应有的耐心、做事推诿、摆老资格,班主任关心不够等,导致一些寄宿生纪律散漫、学生之间互相偷盗,导致他们从学习的困难生演变成为学习的落后者,时间一长,他们在行为上就会出现失控的现象,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不良行为和习惯的学生,他们不敢也不愿与同学交往,以至于逐渐对他人、对集体失去信心,在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的诱惑面前无法控制自己,变成了“破罐子破摔”的所谓“坏学生”。

二、农村学校寄宿生德育教育的管理对策

1.深入学生寝室,坚信爱能改变一切。爱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主题。爱学生,不仅爱他们的聪明懂事,关键是理解和宽容,尊重和信任。农村学校寄宿生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亲人,每个星期只能回去一次,冷了、热了、饿了、病了,受人欺负了,他们都希望有人乐意听他们说说,有人来关心和过问。寄宿制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是育人者、服务者、管理者三重角色的统一,是教师、保姆和父母三重身份的叠加,三者缺一不可。

2.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培养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针对学生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教师要以爱心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为此我校师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激发问题学生的荣辱观,使师生们都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并给予引导,使问题学生逐步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这也是学校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3.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学生自我体验幸福的途径。读书重在陶冶情操,从读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转变学生厌学的不良情绪,不致谈“书”头痛,这是教育者时刻要注意的问题。其实,书香校园的建立必须扎根于每个具体的班级管理细节及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上,而这项工作的起步是重在参与。随着读书活动的深入开展,逐步扩大经典阅读的影响力。我校在七、八年级分别编写了《古诗文诵读与鉴赏》来激发大家的读书热情,只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便能在不断的探索中跟随学校的管理步伐,体验到读书的乐趣,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从而高效地投入这场读书的盛宴。

篇10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和法律教育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根本,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随着新课程教育体制的改革,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评价不在拘泥于成绩、分数,逐渐加强了对学生品德和素质的关注。小学教育是孩子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个受教育场所,德育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良好行为品格、优良素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教育意义,为促进小学生日后遵纪守法、健康发展起到一个根源作用。下面本文就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创新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1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1.1小学教育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德育教育:现在我国教育体制虽进行了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很多学校也打响了口号,但实际教育中仍然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大多还以学习成绩、分数为主。而且,某些城市将中学分为了普通中学和重点中学,无形中增加了小学生家长及学校对分数的看重。学校教育仍偏倚应试教育,考什么、学什么,目的以送小学生进重点中学为主,学生家长则以小学生进重点为荣,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学校及家长均不重视学生除成绩以外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和教育,不考虑小学生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德育教育被忽视的环境中成为了学习工具,不仅加重了小学生学习的压力,而且也使学生失去了自由,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2德育教育单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衔接:传统的德育教育只是采取说教,不予以实际行动,学校疏于对德育教育的关注,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根本不能感受到德育教育对其道德素质、思想品格形成等的正能量影响。而且,学校由于不重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在校的一些行为表现又不能及时与其家长进行沟通,学生家长也没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将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提供给学校,导致学校与家庭教育出现无法衔接的状况,而且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将学生送至学校教育,以后孩子的教育情况都是学校负责,也会增加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困难性,进而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出现断档情况,对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严重造成影响。

2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方法

2.1加强学校领导、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的改变:要想在小学教育中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先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学校应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普及和培训,提高领导与教师的重视度,同时设立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通过切实落实德育教育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只有具备德育、才干双修的人才是社会的栋梁,才是真正的人才。同时学校应加强校领导、全体教师德育教育观念的正确理解,德育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工作,不只是需要班主任教师或品德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需要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学校应加强对全体教师德育教育正确思想的指导,在各科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均需适当对学生行为进行道德引导,促使学校形成一种优良的德育教育环境,进而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2加强道德模范教育作用,改变传统说教方式:小学生处于人格逐渐形成时期,由于其未完全形成健全的道德思想,并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和榜样心理,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行为都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人,小学生没有完全形成错对意识,对好与不好的行为都可能进行模仿,因此,教师与其空洞的教育学生,如不可以学坏、不可以乱丢垃圾、不可以随地吐痰等,莫不如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加强对自己行为规范的约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为小学生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说法来感染学生的行为,屏气传统说教方式,一味空洞的传教不如做一件实际有意义的事,其影响效果更大。或者请一位能够找到本人并乐于言传身教,做过好人好事的模范人物,到班级对学生讲述其事迹,让学生真实感受道德榜样的作用。

2.3加强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德育教育的衔接:小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实施,是一项时间比较漫长的工作,为了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在校及在家的综合表现,进一步提高德育教育效率,学校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了解,增进学校与家庭的关系,除了留有学生家长联系方式,通过不定期沟通来增进两者间的联系,学校还需要定期开设家长会,教师借助家长会机会对每个学生在家的表现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将学生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双方在各自环境中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纠正,综合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2.4学校要增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所以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理论教育的同时,需加强对学生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体会。学校可根据不同节日设置一些大型实践活动,如植树节,学校可开展集体植树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植树过程中,体会大自然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益处,真正了解什么是爱护环境,增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树木保护的意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或者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开展感恩活动,在学校开展的活动中,通过设计的游戏来促进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而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用心体会父母的爱,从而真正了解什么是感恩。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合芹.小议加强小学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23).

[2]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3]路生泉,尤秀玲.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教育).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