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5: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如今,社会各界都开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办法并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学生心理健康缺陷引发的犯罪、自杀、危害家庭及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仍然频繁发生,因此一定要建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教育体系。全面、成熟及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快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步伐。本文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我国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趋势
根据国内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存在心理问题,在校学生作为涉世不深、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不仅存在与学业有关的问题,在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为成长中的困惑,这是由学生矛盾的心理特点决定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与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及家庭环境有关,个人因素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对于绝大多数新生来讲,在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时,出现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离开父母和熟悉的环境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心理上的不适感。这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角色转化的适应及对学习的适应。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的转变,学生一旦不能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适应全新的学习生活,就会产生有关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更有一部分学习目的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的学生由于不能正常地学习,引起行为混乱进而引发心理疾病,因此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是阻碍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是学生中常见的问题,由于学生并没有完全步入社会,因此学生为人处世时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经常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人际交往经验和技巧是学生缺乏的,再加上情绪及个性因素的影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困难和不适感。这些人际关系严重失调及人际交往受阻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焦虑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
由于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不能良好地控制自身情绪,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遇到问题时容易造成情绪波动,情感两极性及矛盾性的特点会导致学生产生各种负面情绪,缺乏决断能力的学生群体对社会没有良好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偏差导致学生不能客观地对事物做出准确的评判,意志力的薄弱导致不能抵抗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
最后是有关学生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考场上的不顺及老师的批评都会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形成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
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及教育体系的构建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乎国家未来人才质量问题,不容乐观的是,通过多年教育实践,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有针对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综合体系及探索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载体,是一种超前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要高效率地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满足学生心理状况的需要,另外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学生极端行为的一种心理学反思。总而言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学生的成才成长,还关系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关系校园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是学校必须完成的工作。
第三,学校要建立全员参与机制,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教育工作者的行为对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要采取一定措施帮助教育工作者给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观念,这种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渗透到教育活动中的行为才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3.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使得我国社会发展迅速,也使得各种竞争激烈起来,因此,健康的心理是当今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学生在提高身体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只有心理健康得到良好发展,学生的成长才有十足的动力。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健全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存环境及人们良好的生存感觉和体验是基础,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生活的真正目的同时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总而言之,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
【Abstract】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a special group,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learning life,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majors. a great deal of domestic research has done in this field, so, the status quo of mental health domestic research on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show the mental health state of contemporary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Research Status Quo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诸多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
1 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的特殊性
和其他专业相比, 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医学专业学制一般为 5~6 年, 需要学习 30 余门专业课, 因此, 医学生要学 习的知识总量要大于其他专业。在学习方法上, 医学生主要以 记忆为主, 学习方法较为单一, 这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学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 使学生缺乏娱乐活动, 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 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急诊、手术等科室, 面临重危、濒死患者,经常接触受疾病之苦的病人, 亲临生离死别的场景, 也会使医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医疗工作的特殊性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全面准确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医疗技巧、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需要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敏捷的思维、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有研究显示,医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类型是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医学生较多的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必要。医生不仅要治好病人的躯体疾病,而且要帮助病人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情绪感染力和体察病人体验的“同理心”,要求医生能以健康的心理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医生本人要心理状态健康,人际关系良好,并能及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这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相关训练,提高其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
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务工作者。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也应该是对医学生的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在过去,人们较注重医疗知识、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社会因素和病人的心理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有关社会、伦理、心理等学科也正在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代医学研究已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客观上要求医学与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学相互交叉结合,改变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不重视心理和社会知识培养的单一性,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
2 国内关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学者们基本上采用的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有将SCL90用于评定不同人群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2],显示SCL90能够很好地反映受试者的心理整体状况。
陈福国等人[3][4]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连续4届,共210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定。结果显示: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和河南省大学生,但阳性因子比例较高。②男生的偏执因子得分高于女生。③护理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专业P
赵凯1996研究认为,与文科和理科专业相比,医科学生有较多的SCL90 因子达到中度以上。周英等人的研究发现[5]护理本科生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占12.2%、医学本科生占11.1%。这一比例较中国大学生已有的研究结果(18.5%)略低[6],此研究同时显示护理专业本科生心理水平不但比医学生低,而且比全国常模低。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张仁汉教授提出医学生“三年级病”现象[7],即医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时,其学习处于由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他们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同时,有学者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做了研究[8][9],结果表明大约有10%-20%的研究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而且这一群体中具有不良心理健康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大幅度扩增,在校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加,研究生中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增多,如个人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学业与择业的矛盾、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等,一些极端事例如自杀、凶杀、精神障碍等屡有报道。医学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也有着特殊的一面。
孟小平以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 对某医科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10],指出在校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卫生问题,他们在强迫、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精神病性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常模,而且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差异。
刘步平[11]用症状自评量表随机调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七年制学生和专业五年制学生。研究表明七年制女生的恐怖因子和因子总分显著低于男生,因子分≥3的检出率居前10位的多是强迫、抑郁症候;七年制学生的因子分、恐怖异常发生率、因子分≥3的总检出率及抑郁、恐怖、偏执因子分≥3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同校五年制学生;表明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说明文理结合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期望值、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严格学分制、实行软淘汰等是提高七年制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措施。
陈瑜等人对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做的研究表明[12]: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女生SCL90得分较高的因子是强迫、人际、抑郁等因子,得分较低的是躯体化、精神病性等因子,这与张运生等人的研究结果类似[13]。军校护理生SCL90的9个因子得分中,恐怖因子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与军校学员得分。
王丽荣[14]提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表现为与工作厌倦相关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成为医护行业中影响医护工作者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王丽荣通过对职业倦怠内涵与表现的分析,提出在高等医学院校应以预防职业倦怠为目标,加强对医学生心理素质的系统培养,并对医学生可能出现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性训练的策略。
3 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意义与建议
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工作责任性强,风险性大,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在医疗工作中,医生的工作关乎病人的健康和生命,稍有不慎,出现误诊、漏诊或其它医疗差错。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需要。
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15],发现医学心理学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应对方式,对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两组学生首测有14.2%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经系统完整的医学心理学—学习后的实验组学生再测结果显示各因子阳性均分有显著改变,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组比较已无明显差异。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人际交往、婚恋、生活适应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使医学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 - 35.
[2] 金华,吴文源,张明圆.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3.
[3] 陈福国,王芳,伍志臻,鲁威: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26).
[4]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卫生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
[5] 周英,赖淑英,尤黎明,马列凯.医护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944-946.
[6] 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8(4):2281.
[7] 张仁汉.从医学生“三年级病”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04;12(5):382.
[8] 史清敏.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2002,3 :27-29.
[9] 金海燕.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 3 :34-38.
[10] 孟小平.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 (2):9 1 -109.
[11] 刘步平.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中医教育,2004(23):7-10.
[12] 陈瑜,张小远.军医大学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29-531.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共计518名学生展开调查,范围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年龄10~14周岁,平均年龄11.6岁,男女学生分别为337人与181人。问卷回收518份,回收率为100%,最后获得有效问卷501份,有效率为96.71%。其中,按性别统计,男生共计325份,占64.9%;女生共计176份,占35.1%。按年级统计,四年级有160份,占31.9%;五年级有169份,占33.7%;六年级有172份,占34.4%。
(二)研究工具与方式
本研究采用了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教授等在1991年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MHT)进行检测,该量表广泛适用于我国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MHT由八个内容量表构成,分别是: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各分量表及总量表均是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心理健康状况越差。该量表信度较高,其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数在0.84和0.88之间,分半信度值在0.635和0.809之间,量表结构效度良好。测量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协助下,使用规定的书面指导语和口头指导语指导学生测验,现场发放问卷,学生独立填写,当场回收。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二级计分方法,计算出每位被测者的分量表及总量表得分。所得数据运用Excel和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进行了主成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在MHT测验当中,若总量表得分≥65分,表示该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较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可认为其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表2不难得出,在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501名合格被测高年级学生当中,存在着26名有较为明显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被测学生的5.19%。在MHT测验当中,若分量表得分≥8分,表示该名学生在该项内容上存在适应不良,需对其进行特别心理辅导。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人数达247人次,比例为49.31%。各分量表得分超过8分的人数由多至少依次排序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恐怖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孤独倾向。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
分析表3中数据不难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男女生在MHT测验的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均低于女生,且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这几个方面更是趋于显著,这说明女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对较严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差异
从表4可以看出,贵溪市象山学校小学部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在各分量表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存在一定差异。四年级学生在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吓倾向分量表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且呈显著差异;五年级学生在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的得分稍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但并无显著差异;六年级学生在MHT总量表与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且呈显著差异。
2影响口腔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1学习因素
研究认为,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导致其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2]。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的学制长,内容多。在课程安排上,本校口腔医学学制为5年,需要学习30余门基础课,知识总量大。而专业课均在大四开设,加上考研和临床实习,大大增加了口腔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学习方法上,以记忆为主,较为单一,使学习变得单调而枯燥。一项对口腔本科生压力源的调查发现,常见的10种压力源是:“准备及参加考试”“毕业分配情况”“社会对此专业的看法”“学习的任务重”“时间不足,不能做想做的事”“与其他同学的竞争”“不能按时睡眠”“考试成绩的公布”“家庭的经济情况”“教师的评价”。这些压力源充分说明了口腔医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2.2家庭因素
家庭对于医学生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培养方向、对子女的期望值以及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文化修养、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等都对医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校97期口腔专业共106人,其困学生共计28人,特困率达26.4%。绝大部分贫困生来自于农村,由于教学条件的局限,综合素质可能会较其他同学有一些差距,同时受经济方面的困扰,容易滋生自卑、自闭、挫败,焦虑等不良心理。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又往往因为自身的问题变得敏感脆弱;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和怜悯[3]。这些问题可导致人际关系淡漠,影响医学生心理健康。
2.3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样影响着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专业的限制,就业范围较窄,随着就业竞争的愈发激烈,口腔医学生心理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受传统教育模式及校园环境的影响,很多医学生重科技轻人文社科的知识培养[4]。人文知识甚少,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缺乏对社会历史,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认识,使部分医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差。
3增进心理健康的对策
3.1学校方面
3.1.1点面结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力度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要面向全体医学生,预防和缓解医学生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适应问题,“点”和“面”有机地结合起来。(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授课质量。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讲解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增强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认知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2)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参与。开展心理问题课上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里对学生进行趣味心理测评等。(3)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学会正确自我观察及自我评价,从而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减少心理负担或应激。(4)充分利用媒体,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可通过校广播、电视、网络、校刊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1.2注重学校文化建设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日、游戏娱乐、野营拉练等对医学生进行心理训练[5]。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医学生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帮助医学生走出繁重的学业,调剂单调的生活,防止医学生变得迟钝,封闭。创设出医学生健康成才的校园环境和氛围[6]。
3.2口腔医学生自身方面
3.2.1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讲究卫生等。口腔医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应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和休息。生活有规律,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思维和记亿能力减退。
3.2.2学会与同学沟通
增强环境适应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样有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乐于与和他人交往,在交往中用理解、宽容、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周围人和睦相处。与他人同心协力,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力,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内容。
(一)认知与学习心理
一般而言认知与学习心理主要包括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学习环节和方法、思维方法、社会认知。研究表明,加强这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使小学生按学习规律去学习,讲究学习方法和用脑卫生,注意劳逸结合,消除学习中的被动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注意记忆、观察、思维规律,学会学习。
(二)心理品质
一般而言心理品质主要包括认识自我、自信、兴趣、动机、能力、性格、气质、情绪、意志、战胜挫折等。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从而学会做人。因为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情意结构,而内化的程度将取决于他们自身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因此,心理品质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重头戏。
(三)人际关系
一般而言人际关系主要包括社会交往,善待他人,正确处理与同学、家长、教师与集体的关系。通过这方面的教育,可使小学生提高交往能力,学会调整人际关系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能在和谐、安逸、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一)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
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来说是好的,但确有少数同学存在心理障碍。从类别上讲,心理障碍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厌学。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些原因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学校班级集体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
第二,逆反易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方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感到厌烦,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导致关系紧张。在受到一般或轻微的刺激时,情绪易产生较大的波动,如,生气、急躁、发怒等。
第三,抑郁恐慌。有些小学生不爱与人交往,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龄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他们喜欢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稍有不顺心的事情,便陷人痛苦之中。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对老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映。
第四,是不良品行。一些小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的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不但不学习他人的长处,反而进行挖苦讽刺,甚至对其他同学怀有敌意。少数学生私欲强烈,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常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早退甚至旷课,打架斗狠现象在小学校园中时有发生。
(二)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现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生变化,小学生周遭的一切也急剧地变化,他们在社会中不断成长,周围世界发生的变化都对他们产生了重要影响,总体而言造成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心理等四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祖父母辈,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祖辈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由于照顾太多,这些小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在自主、自立、受压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独生子女往往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在孩子们中也开始流行起来,孩子生日讲排场,对孩子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将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抛之脑后。
第三,学生心理因素。新时期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受新思想影响较大,这些学生能力普遍较强,自我表现欲过强,希望得到周围人群的肯定,往往会采取一些极端的形式表现自己。如有些学生希望老师注意他,让老师看到他的能干,故意在课堂上讲话、吵闹。
第四,教育因素。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他们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影响他们一辈子。小学教育中过分强调对小学生的成才教育,忽略了小学生作为人的成长教育。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小学生造成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 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 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 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
[2]肖汉仕著:《学校心理教育研究》,论文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林建华主编:《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田学岭:《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5]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7期
[6]曹建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之审视》,《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7]覃奇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初探》,《广西教育》2005年第1期
(一)对象。
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青岛、泰安、济南三地,选取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本科生共3378人(男1662,女1716;文科1851人,理科1527人;大一1917人,大二854人,大三607人),以每月家庭提供生活费低于200元为特困生,约占13%;高于200元为非贫困生,约占77%。
(二)方法。
SCL-90量表,评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十个症状因子,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及饮食状况。在评分规则方面,SCL-90采用5级评分制,现有两种记分法:“1-5”制,其中,1分表示没有该情况;2分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强;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重;5分为严重。得分越高,心理障碍越严重。
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量被试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共有十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三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其受到的社会支持水平就越高。
统计方法: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将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九个因子得分分别作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1)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各项得分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其中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得分显著高于非贫困生(p
(二)各类群体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四个维度,对贫困大学生的SCL-90得分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显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城乡、是否独生、是否班干部四个维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不同性别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总体来看贫困女大学生的SCL-90得分均高于贫困男大学生。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得分女生普遍高于男生。
城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来自城市的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普遍高于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得分。其中,强迫症状、敌对情绪得分城市贫困大学生显著高于农村贫困大学生。
独生、非独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独生的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普遍高于来自非独生的贫困大学生得分。其中敌对情绪得分差异显著。
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不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SCL-90得分普遍高于担任学生干部的贫困大学生得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症状、恐怖症状、偏执症状得分差异显著
三、分析与讨论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各项指标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障碍比非贫困生严重,尤其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抑郁、焦虑、恐怖症状和精神病性方面,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贫困大学生由于自卑和自尊的过强心理矛盾性,使其在人际交往和群体活动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情绪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贫困生渴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却又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这种矛盾心理容易引起他们情绪情感出现强烈的波动,并引发同他人的冲突,给人难以相处的感觉。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而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不能调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交织在一起,使贫困生产生持久的抑郁、焦虑体验,损害了他们的正常活动,导致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应更加关注并加大扶持力度,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及时的干预:1.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机制,从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同时增加学生勤工助学岗位,为贫困生提供更多自立、自助的机会,尝试建立起一套依靠政府、学校、学生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要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探索设立专门用于奖励优秀贫困生的奖学金;2.加强对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构建全方位危机干预网络。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思想状况、生存状况,定期开展贫国生心理普查工作,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做到关注其动态、研究其心理、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及时捕捉他们的异常行为、异常情绪。同时,积极开展团体辅导结合个人谈心、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邮件咨询、QQ咨询、电话咨询、与家长配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为贫困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积极的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在新生进校之初应为独立学院贫困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心理测量工具,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大致的了解,并在大学四年中进行跟踪测量,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动态,确定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和范围。
新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地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地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全体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儿童心理分析和治疗的学者安娜•弗洛伊德(AnnaFreud)认为:当构成个体人格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按各自的运行法则运行时,会出现冲突,其体内积累过多的心理能量不能得到有效地疏解而被压抑至潜意识时,就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困扰。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面,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一、运用心理游戏辅助教育教学
(1)学生在学校适当的接触心理游戏,可以增进团体的活力和趣味性,引发团体成员情感的交流,降低心理防卫,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经验交流的机会。在游戏中体验、觉察自己的各种情绪、语言、行为模式,在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不断调节着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并学习和尝试新行为,有助于教师有效地介入与工作。(2)对学校来说,有利于推广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教师关心、关爱每一个学生心灵成长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3)在人类社会中,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自然人”到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必须经过“个体社会化”这一进程,而丰富多彩的游戏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则为儿童社会化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密切与社会合作,家校配合,共同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近年来研究现状
近两年,随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和规范,游戏被广泛地运用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之中,成为心理教育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市已有三所学校被评为河北省心理教育示范学校,我校2015年被评为保定市心理示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在我校开展,校本课程不断完善中。保定市某小学课题《游戏辅导对学困生的转化》中,分析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游戏辅导对问题儿童的转化,有借鉴意义,但过分局限于对有心理问题的儿童进行分析、观察与治疗。而我市又一所小学的《游戏辅导技术在小学的应用》仅关注体育学科中的游戏,没有关注所有日常教育教学,且没有关注后续学生心理发展。在我们这一课题中,这种游戏教学模式,可以把儿童意识或潜意识中的东西自然地表达出来,并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训练、促进健康成长的目的。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然而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大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已是社会心理的“晴雨表”。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不仅非常敏感,还有许多特殊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新形式的独立学院,其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困惑的原因更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在此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的想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汇总
随着近几年全国各地一些与大学生相关的重大恶性犯罪事件的发生。如北大学子向黑熊泼硫酸案件、马加爵杀人案件、“我爸是李刚”案件、药家鑫撞人后刺杀案件。无不给予全国高校教育者当头一棒,让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给予莫大的重视。作为独立学院的三本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更为突出。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社会各界尤其是各高校迫切需要共同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为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的开展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靠依据。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进行随机整班抽样的方式,对综合性大学2800名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2800份,收回2595份,其中有效问卷2401份。调查报告显示:16.37%的学生可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34.9%的学生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属心理健康者仅为48.73%;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在可能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P
二、三本的出现以及生源分析
独立学院是指近年来一些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以公立高校(母体)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淀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如声誉、师资、设备、图书资料等为后援,以政府财政拨款外的社会资源为主要经费来源的民办机制的办学形式。独立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原则是“积极支持、规范管理”。独立学院的招生计划由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按国家普通高校三类本科招生,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将获得获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
三、结合实际说明三本学生心理困惑的特点及应对方法
作为一名政治辅导员,工作中经常与学生打交道,常能遇到一些心理困惑较严重的学生,通过与其交流我发现,三本学生除了普遍存在心理困惑以外还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大部门学生会因为自己没有考上二本或一本学校而失落、有的会因此而自暴自弃,甚至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