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篇1

要理解自然环境及其基本要素有哪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按照环境的属性,可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科院地理所集体编撰的《现代地理学词典》对自然环境是这样解释的:“地球表层指与人类直接有关的一部分地球环境,其范畴〔围〕大致上始大气对流层顶,下至岩石圈上部,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在内的特殊圈层。”这个特殊的圈层即自然地理环境。通俗地讲,就是指环绕在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不同教师对基本要素有哪些及如何命名上就存在分歧,甚至同一教师在前后授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的表述也是不统一的,这源于教师自身对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理解的模糊。以《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为例,有的老师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产的条件时是这样呈现的:“湄南河平原生产水稻的条件分析:平原—提供广阔的肥沃的土地;河流—提供充足的水分;气候—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和温度。”同样是《稻作文化的印记》这课,另外一位老师在分析湄南河平原水稻生产的条件又是这样呈现的:“纬度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地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土壤———土壤肥沃;水文———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两者相比较,不难发现老师在表述自然环境基本要素时,有时候是比较混乱甚至是错误的,第一位老师在分析第一个条件时,用了“平原”这个词,而平原只是五大地形之一而已,把它与气候等同,显然是不科学的。另外,在分析时,这位老师还提到位置—低纬度有充足的光照,其实,前面在讲气候这个因素时,已经提到了高温,在这里又出现,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还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表述上,不同老师之间也存在差异,第一位老师用了“河流”,第二位老师用了“水文”,还有老师用了“水”,在选择自然地理要素的专业术语时我们应当尊重长期以来在地理学上形成的传统,取“水文”更为恰当。这是因为,仔细回味“水文”这个概念,我们发现这个概念不仅包括“水”“河流”等物质性方面的含义,还能体现其运动状态、功能等方面的含义。还有老师把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也归纳为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根据“划分的各个子项应当互不相容”的逻辑规则,这种归类应当是错误的,因为地理位置是造成气候等因素不同的原因,地理位置与气候等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上册综合探究三中还提到“区域的自然条件包括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河流与自然资源等”。《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而教材中自然资源应该指的是狭义上的自然资源,是指实物性资源,即那些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学生只要能理解到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自然资源等就可以了。

篇2

物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极其重要的,其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高中阶段的物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就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探究。

一、高中物理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1.科学假说素养

所谓的科学假说素养是科学探索的基本素养,是由爱因斯坦首先提出的,基本要求就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猜测性陈述并加以验证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高中物理教学就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假说素养,保证学生的高中学习能够有科学假说能力,但是也要注意,假说的提出既要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要有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2.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将物理学科内容与学生的探索精神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科学研究态度、创新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理性思维,探究方式要依靠实验教学、课堂教学和习题演练。

3.综合的科学能力

综合的科学能力不仅要包括探究能力、假说素养等,还要有多方面的动手和思维能力。高中物理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出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来完成。物理教师还必须要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勇于否定别人,支持学生对实验过程发表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善于运用知识、将科学能力发扬下去。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教学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说,实验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环境,人为地控制物质变化的过程,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下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进行的操作。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牛顿管实验,设计实验,不抽空气,观察会出现的现象;抽一部分空气,观察现象;抽成真空观察现象。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发现规律。这样,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生成的过程和来龙去脉,而且有效地提高了探究能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就会找出物理变化,同时验证科学假说,以此来不断地培养科学素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即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力,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两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然后,让学生进行独立实验,来进行结果验证。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趣味的物理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实验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实验。

2.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能力的培养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能激活教师的思维,从集中思维走向发散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立信息反馈渠道,通过收集意见、小组报告、网络沟通等渠道来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信息反馈来进行教学再创造,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发展,使得课堂教学变成教给学生准确知识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空间。

三、课外科学素养的培养

1.网络学习

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我们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是学习的好材料,而互联网更是一个蕴涵着丰富教学资源的宝库。物理科学素养的培养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让学生通过网站进入到丰富多彩的物理学习天地。同时,网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方便的交流沟通机会,使得师生直接的沟通更为方便快捷,学生也可以自由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对物理问题的看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网络学习展现的物理新问题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的探究能力,养成终身探究学习的习惯。

2.活动教学

篇3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它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内在关系、演变规律的揭示。地理国情按照普查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全国性的地理普查和区域性的地理普查。全国性的地理普查由区域性的地理普查构成。地理国情的普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合理布局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地理国情普查,需要具备巨额的资金、高精尖的技术人员和精密的设备,是一项复杂且难度极高的工作。

1 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指本国国土、自然资源与本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状况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即地形、地质和生态环境。其二是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的关系。地理国情的普查,对本国国内而言,是国家了解本国国情的重要手段。对本国与国外而言,是本国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安全的保障。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维护国家军事安全。通过对地理国情的普查,了解国家的土地、山川、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以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情况,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国家的军事安全。第二,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通过对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情况的了解,政府能在更大范围内调整资源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有利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地理国情进行普查后,国家能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地理情况做出不同的发展规划,从而能在更大程度上保证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要素

2.1 普查的主要对象

根据地理国情的定义可知,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对象为我国国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土地、山川、河流和气候,人文环境包括经济、人口、交通等社会经济状况。

2.2 普查的主要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对水系,自然地理单元及界线的普查。水系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渠,水库和坑塘。其中,对河流的普查根据河流的实际宽度进行界定。当河流宽度大于二十米时,用河范围线表示该河流;当河流宽度小于二十米时,采集中心线来表示该河流。对水渠的普查是根据水渠的宽度进行界定,表示水渠的方法可以参考河流的表示方法,这里便不再赘述;对湖泊、水库和坑塘的普查根据湖泊、水库和坑塘的实际面积大小进行标记。当水源实地面积大于一平方公里时,标记为湖泊;实地面积大于一千平方公里时,标记坑塘;实地面积大于五千平方公里时标记水库。自然地理单元及界线的普查根据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专业资料,标记为黑龙江流域、黄河流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扎龙湿地等等。

第二个方面是对交通,建筑物,行政区域的普查。交通又可分为铁路交通,公路交通和乡村道路交通。在对交通进行普查时,铁交通需要全部标记,公路交通和乡村道路交通要有全面的了解;建筑物在地里国情的基本要素数据中只表示水工设施(堤坝和闸)、交通设施(桥梁、码头、隧道、车渡)、城墙、其它建筑物。

2.3 普查的主要流程

(1)普查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一,进行资料搜集,包括正射影像,1:10000和1:50000DLG数据和专题资料的搜集。进行这方面准备工作时需要提前和水利部门、国土部门、交通部门、旅游部门、规划部门、民政部门、林业部门和教育医疗部门进行沟通协调,获得这些部门的协助。第二,准备软件和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包括数字测绘系统,质量检查系统和一系列编辑、入库软件。硬件设施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亚米级手持GPS,手持测距仪,皮尺,相机和车辆等。

(2)基础地理数据和专业资料提取工作。在对地理国情的实地普查中,要对提取到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这项工作涉及到两个比例尺,1:10000和1:50000,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将这两个比例尺搜集的数据进行坐标系的转换和进行数据的重构,若在这阶段发现问题,应做出及时地调整。

(3)做好外业的核查。外业的核查是整个普查流程中最具技术含量的工作,不仅要求普查者自身技术素质过硬,更要求普查者具备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核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前期数据资料的整理和检查,对普查过程中所绘图纸的分析与整合,对普查区域的查漏补缺等等。普查者在进行外业核查时,要做好相应的标示工作。

2.4 质量控制与成果呈报

质量控制和成果呈报工作是地理普查的最后一环。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就是要认真审查并核实数据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认真审查并核实数据的标识和格式的正确性;认真审查并核实要素关系的合理性以及接边情况等等。将审查并核实的结果编制成最后的的底图数据、技术小结等等内容,完成向国家的提交工作。

3 结语

地理国情普查要素众多,普查的范围十分广泛,普查的环境格外艰苦,地理国情普查本身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作。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普查者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细心和吃苦耐劳的责任心。此外,地理国情普查者的技术在整个普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第一部分从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不得不进行地理普查的原因。第二部分依次介绍了地理普查的对象、地理普查的主要内容、地理普查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与成果呈报,得出了普查者要在日常的工作中注重提高自身技术素质和加强身体素质锻炼的结论。希望本文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地理国情普查提供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卢秀兰.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探究[J].地球,2014,(6).

[2]汪本荣.地理国情普查基本要素内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4).

篇4

探究教学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但是实质和特征都基本相同,只是反映在形式方面略有差异。在高中化学的探究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基础等因素的不同进行选择,一般来说主要包括“实验探究”和“问题探究”两种基本模式。

1、实验探究模式。“实验探究模式”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通过实验探索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思考,去探求未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一般流程见图1:

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② 提出问题或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明确问题;

③ 根据自身已有的认知经验提出解答问题的猜测和假设;

④ 搜集资料或收集必要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⑤ 作出判断,形成结论,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与他人交流。

2、问题探究模式。“问题探究模式”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践活动为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并初步尝试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此模式教学贯彻“问题解决”这一中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能达到学生知识的主动构建。其一般流程见图2:

其主要步骤如下:

① 教师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生认知冲突;

② 运用猜想与假设,与认知结构中的前概念建立联系;

③ 在对各种假设整理归纳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出合理的探究方案;

④ 通过实验探究或逻辑推理,验证假设,寻求认知冲突的解决;

⑤ 引导学生以科学概念代替错误概念,达到认知重组。

二、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基本程序

篇5

(2)调好后,第一组按图1(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1(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

组实验更好,理由是 .

分析 本题考查了实验器材的使用及其实验步骤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又体现出过程和方法的目标的检测.

在问题的设计方面,通过“如图所示”要求同学们能通过观察图像得出“杠杆左低右高”的信息,跳出了传统实验题靠背步骤、背原理、“照方拿药”得高分的怪圈.根据观察得出的信息,提出如何通过调节“左端”的螺母实现杠杆平衡问题,它考查了科学探究活动分析和推理能力.在第2小问要求同学们“选择哪种方法更好”,突出了同学们探究活动的感悟和体验,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最后1小问,要求同学们对两种方法做出评价,考查科学探究的要素问题.

答案 (1)右;(2)二;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

例2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 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

=30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 .理由是: .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 .

(4)如图2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 端将下沉.

分析 该题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问题情景是“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这种设计打破了“听实验”就能解答题目的弊端,不经历实验过程、不能真正理解实验的同学是难以得分的.这体现了物理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

答案 (1)左;(2)不能得出探究结论;因为一次实验获得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规律;(3)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实验方案好,便于测量力臂;(4)右.

我们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是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制订计划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本题突出了科学探究中评价这一要素.

要正确解答评价问题,必须了解什么是评价,什么是科学探究的评价,如何评价.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8

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讲堂”为“学堂”。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最佳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在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六步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观念的转变。应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注的工具,它应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的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是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研究和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可以推动整个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二、“六步教学法”的基本要素

“六步教学法”课型模式是以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实现学生自觉、合作、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要素包括:(1)导学:课前或课内由教师指导学生自学;(2)质疑:师生交替提出问题,创设学习环境;(3)探究:教师组织、点拨,学生创造性探究;(4)精讲:教师答疑、解疑,讲解重点和难点;(5)应用:学生运用知识去实践、解题、实验、创造;(6)总结:师生共同参与概括、归纳、深化、升华。在“六步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由于教育内容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六要素的程序也随之不同,实现每一要素的具体运作也不同,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结构必将变化多端。

三、“六步教学法”的尝试措施和途径

1.导学有尺度

导学是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无论在课前、课中、课后,导学都要有一个导学提纲,遵照《课标》的要求,掌握教学尺度。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根据课标和教材学习提示和课后练习要求,并结合班级实际,制定出具体的、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要突出教学重点,有德育渗透内容。创设情境要达到两个引发:一是引发内容,新旧知识自然导入;二是引感,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指点迷津,帮助学生围绕导学提纲,应用发教、集中、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进行自学,注意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2.质疑有力度

通过质疑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化学知识的思维价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化学思维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质疑是在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本节教学目标和教师在巡回辅导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而进行的。质疑是双向互动的,学生质疑的质量反映学生的思维程度,这与教师的质疑力度息息相关。教师质疑应恰到好处,发人深省。

3.探究有深度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索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程度决定着探究的深度,探究的结果来自不同层次的思维。

4.精讲有梯度

根据认知结构,精讲既要有层次性,还要有针对性:一是针对学生质疑的问题;二是针对教学目标,教师抓住重点“少而精”的剖析,扣住难点“对症下药”点拨,帮助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精讲要讲究方法。教师精讲宜采用“点拨式”教学法,针对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模糊不清,甚至错误的问题进行点拨讲评。“点拨式”教学以“问题”作为载体,要求教师以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为前提,在教学中抓住契机,用画龙点睛、留有余味的方法点拨学生学习,关键是设计选择点拨点,点在学法指导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

5.总结有高度

篇7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正在蓬勃开展。宏观论述与微观阐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普及和提高起到指导作用;为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引领作用。本文论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遵循的基本要素。

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小学生是刚从幼儿园来到学校,他们正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是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天真活泼,都有积极进取之心,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心理单纯,要求简单而随意性大。有时难免犯错。 即使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心理也处于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很朦胧和粗浅。所以,在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其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活动内容。要让他们在同伴的相处、交流、融合的基础上,接触青少年乃至成人的一些活动项目内容。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与实践,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循序渐进地提高实践能力,获得社会经验。活动内容应该是轻松活泼,怡情激趣,学中有做(动手),做中有学。在快乐的“游戏”中逐渐体会到做人做事的简单常识;慢慢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懂得尊重他人,注意安全、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自然。为今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奠定基础。初、高中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但也是一个很不稳定的活跃期(“危险期”)。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有自己的见解和一定的价值判断。对于他们的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偏重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领悟到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性;增进生存意识,理解珍惜生命学会关爱自己;体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会尊重自然尊重科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进一步明确将来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成为祖国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心理准备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

二、实践活动内容要有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综合性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这些基本要素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各种复杂的关系构成的,它们像“灌木丛”一样,相互交织在一起。在这些关系中,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或社会,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是生活世界中最普遍的关系。要符合好奇、好动、好模仿,思维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学习的兴趣更为广泛。同学间开始进行个人简单交往,往往偏重于情感而分不清是非。自我意识有所发展,自主性要求日趋强烈,但仍然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但在中学阶段,学生有基本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有进一步探究事物奥妙的欲望和冲动。因此,在活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自然、社会、科学、艺术、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在内容选择上,要突出可操作性,科学性,探究性,关联性。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活动中学生能通过动手操作得到感性的认识,体会成功的愉悦。如果内容抽象、繁琐、简单机械、操作性不强,学生就没有活动的兴趣,也不会有成功的收获。最终将使综合实践活动失去生命力。

三、要遵循自主、民主平等的原则

篇8

读图是基础,析图是关键。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而不是地理知识的简单罗列。在“无图不成题”的考试原则下,提高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成为更高层次的要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读图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

1.培养学生读图的积极性。首先,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对于学习地理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读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的重要特性,即自然科学性和社会科学性,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培养综合探究能力,将地图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通过读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通过读图熟练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渐渐走进了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借助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地,图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表达与传递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教学容量,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与习惯。

二、打好读图基础

1.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地理的基本要素是学生了解地图的第一步。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名、比例尺、方向、图例与注记,等等。其中,图例是学生读懂地图的基本前提和基础,它是地理事物的标记,其主要意义在于让学生懂得用什么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

2.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学会读图、用图,地图的基本知识、图表语言和概念是必须熟知的内容,而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读图的基本步骤:首先看清图名,大致了解地图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其次阅读图例、注记和比例尺,了解地图的表现方法;最后,再深入到地图内部,了解地图的具体内容和信息。通过以上步骤,大大提高读图效率,增强学生的读图、解图能力。

三、认清图的类型

高中地理教学中会出现很多种不同类型主题的地图。而不同主题和种类的地图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功用。从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来看,涉及到的地图系统主要包括:经纬网地图、等值线地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分布图、地理统计图、地理模式图、景观图片、地理关联图,等等。对不同类型的地图宜采用不同的分析读图方法,注重其中有用信息的提取、归纳、总结、利用。

四、学会常用读图方法

1.形状比喻法。形状比喻法是读图的一种常见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总结其明显的特点,牢记形状和特征,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地判读有关图形,如英国的轮廓像一只正在吃一堆青草的兔子,法国像六边形,伊朗像礼帽。

2.综合分析法。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对区域图及区域平面组合图的考查力度加大,针对以上题型,可以用综合分析法解题。第一步,先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确定区域特征与现象;第三步,运用地理观点综合分析,进行演变趋势预测,并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篇9

1.实验方案的设计内容与类型

(1)实验方案设计内容

从题例中的五个小问可以看出,实验综合探究题方案的设计内容包含了实验目的与原理、用品与步骤,方法与现象、结果与讨论等.就实验方案设计的内容来说,虽然看上去较多,但高考题很少出现让考生设计一个完整的较为复杂的实验方案.如题例中的第 (5)小问,仅要求考生以简答的形式补充其中的两个实验步骤节点.这是由于考虑到中学生能力发展和认知水平.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不等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是在某种程度上学习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学习.所以,一般情况下,实验综合探究题实验方案设计与题例相似,原理与问题大多是现成的.如题例中,由绿矾制备柠檬酸亚铁的反应原理、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等都作为信息直接呈现,让考生去识别与加工.实验具体操作方法的设计,有的是现成的,有的是开放的,如题例中的第(1)(2)(3)三个小问,让考生去整合与联想.实验探究过程的设计,绝大多数是开放的,有弹性的,如题例中的第(5)小问,虽然是补充其中的两个实验步骤节点,但这种补充简答的设计,是开放的、富有弹性的.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实验探究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注重操作、注重交流与体验,才能用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对综合实验方案作出正确的判断.

(2)实验方案设计类型

题例从绿矾制备柠檬酸亚铁的综合实验中给出五个小问题,基本涵盖了目前中学化学综合探究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即: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的制取与性质、分离与提纯.就此实验方案设计的类型来讲,题例是物质的制取、分离与提纯的探究设计.然而,命题专家考虑到中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在题例第(3)、(5)这两小个小问中分别设计了台阶,让考生的思维既聚焦在设定的问题中,又具有一定的发散性,可能有一个或多个解答途径;既降低了难度,又使考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2.实验方案的评价

(1)实验方案评价原则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无论是对哪一方面的探究内容进行评价,都应根据探究实验设计的原则来进行,即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和简约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正确与错误、严密与疏漏、规范与随意等.要分析是否合理、是否经济高效、是否有干扰因素、是否符合安全环保化学的思想.

像题例中第(1)小问,制备FeCO3时,选用的加料方式及其原因,应从反应物的性质即科学性的角度进行评价.题意中表格所列出的相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已提示,因Na2CO3溶液碱性较强,为了避免生成Fe(OH)2沉淀生成,所以应将Na2CO3溶液缓慢加入到盛有FeSO4溶液的反应容器中.

对于第(3)小问,将制得的FeCO3加入到足量的柠檬酸溶液中,再加入少量的铁粉,80℃下搅拌反应.对于加入铁粉的作用,应从生成的产物亚铁盐溶液的性质来评价,因为溶液中的Fe2+易被氧化,加入铁粉可以防止+2价的Fe元素被氧化;对于除去过量铁粉的方法,不少同学用加入稀硫酸的方法除去铁粉,这是不对的.只要我们分析一下,此时反应的进程已陈述为“反应结束后”,不是反应开始或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柠檬酸溶液呈酸性,目标产物是得到柠檬酸亚铁.从这几个节点上来看,既反映了科学性的评价原则,又反映了可行性、简约性的评价原则,过量的铁粉无需过滤而除去的方法,很容易联想到柠檬酸呈酸性,应加入适量的柠檬酸达到除去过量的铁粉的目的.

在第(4)小问中,反应后溶液经浓缩、加入适量的无水乙醇、静置、过滤、洗涤、干燥,获得柠檬酸亚铁晶体.这时加入无水乙醇的目的,只有从无水乙醇对柠檬酸亚铁溶解性的影响这个角度来评价.因随着无水乙醇的加入,水的浓度降低,柠檬酸亚铁在水中的溶解量减小,有利于柠檬酸亚铁晶体的析出,这也是实验评价简约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所以,综合探究实验的评价,要分析每一步实验方案的目的,抓住探究实验方案设计的评价原则,一定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

(2)实验方案评价内容

篇10

② 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1997(1):16-21.

③④李润洲,石中英.人・学习・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哲学思考[J].教育学报,2006.2(1):62-67.

⑤ 蔡铁权,姜旭英.新编科学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

⑥ 徐秀娟.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浅议[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5-36.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1.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