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学生厌学心理研究

篇1

案例:黄某,15周岁,我校初三(3)班学生。该生上初三后,各科成绩一般,上课总是无精打采,毫无精神,经常看着窗外发呆。针对他的表现,各科老师严肃地批评了他。老师的批评引起他强烈的不满,以后再也不愿听课,不愿记笔记,拿起课本就烦,总体成绩下降很快,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远。这属于一个典型的学生厌学案例。

一、原因分析

1.我校的学生进入初三后,重新分班,同学之间基本上都是新面孔。另外加上大部分的老师都是新老师,更加使得黄某感到恐惧和不安等负面情绪。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效学习课堂文化知识。进入初三后,学习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程的门类增多,学习任务加大。如果学生自学能力不提高就不能适应教师教学的快节奏,必然在激烈的初三学习竞争中慢慢落后。另外黄某的学习行为不佳,又有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学习效果非常不佳。

3.亲生父母离异,与继母生活在一块,逐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黄某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的父母因感情问题离异后,他母亲把他留在了父亲的身边,但是他父亲并不是一个负责的父亲,他又不能接受老师的批评,逆反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厌学表现。

4.黄某现在处于青春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春期闭锁心理,这个不良心理使得他没有真心朋友,这更让他在班级中显得自卑和孤僻。

5.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厌学的影响是巨大而不可忽视的。长期以来,我们教育学生的方式一直坚持道德和目标认知教育。号召学生学习这个人物,学习那个榜样等,潜移默化中将一种固态思维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只会想“我应该如何”,而不去想“我能如何”。进入难度较大的学习阶段后,很多学生由于缺乏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导致主体能力、价值观和客观现实的错位,进而导致厌学。[1]

二、厌学心理影响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青少年时代是形成个人智力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学习能力如何将是今后智力发展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成绩很有可能将不好,因而导致个人智力和能力滞后发展。现代社会是急剧发展变化的社会,对人们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普遍承受比以往年代更多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面对的是一生中最繁重的学习。如果不能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学习,而把精力集中放在应付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中,就会影响学习,也会因丧失自信而自卑,自暴自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身心遭受严重损害[2]。

三、辅导方法和过程

1.“尊其师,信其道”。帮助挖掘各科老师优点,逐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黄某的脑海中,我们老师浑身都是缺点和错误。因此,我给他布置了一个长期的课外作业,就是每天都细心地观察和欣赏各个老师的优点,不需要很多,每天找一个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我这样做是有效的。这样做了一段时间后,黄某认识到了自己的认知错误,同时各科老师也主动改善不良的师生关系,帮助黄某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用热情和爱心感化他,给了他重新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和挖掘学习兴趣。有个哲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本来是有趣的,只是没有找到兴趣点而已。各个老师都在我的建议之下给予黄某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学好语文必须掌握朗读技巧,在体验课文生动,凝炼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做到口到、心到、情到;掌握速读技巧,大量阅读课外书,扩大知识量;模仿范文写作,培养观察能力,学会感知;寻找成绩较好的同学,以他们作榜样,提高语文科的学习效率。

3.做好家校沟通工作。通过家访和家长来校座谈,使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上的错误和失位,提高了家长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父母也承认错误,并保证在今后家庭中不再出现偏激的教育方式。

4.发挥集体的力量,用同学的热心转化内向心理和青春期的闭锁心理。鼓励黄某正视现实,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心理弱点,发泄心中的抑郁。学会心理转移法、心理换位法、合理发泄法、感情升华法;积极融入班集体中,与同学老师多交往,开拓自己的眼界,培养良好的心境,使身心健康成长。

5.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能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烧烤、爬山等等,使我们班级了解社会,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强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激励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黄某身在这样一个活跃的班级中,也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四、辅导的阶段性结果

通过个体心理辅导,黄某改善了师生关系,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定位,能与父母能进行良性沟通。学习成绩在第二次段考中比第一次段考进步200多名,获得了学校的进步奖。

篇2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弹性概念

心理弹性来源于对“resilience”的翻译,它又被叫做“心理韧性”“复原力”“抗逆力”等。目前较多的用“心理弹性”一词。而对于心理弹性的定义一直未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三种类型,即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和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通过应对逆境、压力事件而达到良好适应的调试过程。结果性定义是指个体在经历创伤、逆境后仍能良好适应的行为结果。能力性定义认为心理弹性是与社会适应相关的人格维度,指的是在情境发生改变时,个体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倾向。

2学习倦怠概念

对于“学习倦怠”的概念目前并没有确定的定义。Pines(1980)和 Meier(1985)对学习倦怠的定义是: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而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与同学态度冷漠疏远,以及对学业持负面态度的一种现象。国内学者也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连榕指出学习倦怠反映了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学生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对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厌倦学习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3心理弹性与学中学生学习倦怠

3.1心理弹性对中学生学习过程的作用

心理弹性能够帮助中学生应对学习压力,克服学习困难。心理弹性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保护性的作用。而这些保护性因素正是帮助学生应对学习压力的重要源头。在这里,可以把保护性因素分为三类: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比如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气质,较高的自尊等。家庭因素是指民主的教养方式,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克服困境的积极作用。社会因素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学校。浓烈的学习氛围,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对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弹性提供了基础。综上所述,心理弹性正是以上述三种保护因素为途径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学习困难。

3.2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中学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也被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从根本上来说,厌学是缺乏学习兴趣,是学生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对知识的排斥,由此而引起的一种不良学习行为表现。那么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有哪些表现呢?(1)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2)成就感低。厌学中学生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在学习上经常的挫败感使得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找不到成就感。(3)人际关系出现危机。由于厌学的中学生不想学习,他们会对老师产生消极、否定的态度,尤其是当他们不学习时,被老师批评的时候。因此在与老师的关系中,会存在危机。

3.3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作用

心理弹性对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有着积极的作用。青少年发展中有最基本的需求,如爱、归属感等,学校、家庭、社会这些保护性因素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而心理弹性能够提供这些保护性因素帮助厌学中学生克服学习倦怠。心理弹性的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这些就是有利于青少年的外部保护因素,只要青少年拥有了这些因素,就可以形成利于适应的内部资源,这些内部资源可以保护青少年,可以减少学业上的有害因素对青少年的损伤,从而能在学业上表现良好,减少了学习倦怠的产生。

培养心理弹性有助于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那么我们从心理弹性的视角出发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预防和降低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倦怠呢?

(1)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弹性和内省、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高期望、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身调节能力、移情能力、意志力等这些具有正向、积极意义的因素有关。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面对学习困难时能够克服。

(2)从外部因素来看,学校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积极的外部支持,让学生在面对学习压力时能有所缓冲。外部支持是心理弹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包括学校心理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学校教学过程的及时调整。

(3)从另一个外部因素来看,应该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使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学会和孩子商量。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学习上有压力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提供适当的帮助。良好的心理弹性的重要保护因素必然少不了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和谐氛围。

(4)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丰富多彩,以此来激发厌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所研究,要精心设计。

参考文献

[1] 赵琴.高中生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考试心理问题的关系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 Masten A.S.(2001).0rdinary magic: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American Psychologist,56:227-238.

[3] 陈猛.情绪智力理论的整合:挑战、依据和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

[4] 连榕,杨丽娴.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篇3

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与物理学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由于物理学科说理严密、数学知识多、单位复杂、实验难度大等,学习难以入门,因而在初中阶段就出现了部分学生厌学的现象。进入高中后,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高中学生对物理厌学现象尤为突出。优化心理素质,就是在高中学习中攻克难点的信心与勇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运筹正确的战略技术;提高智力能力,就是改良攻关武器……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有一个高起点的开端。

一、高中物理为什么难

1. 从物理知识的层次来看,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经历了“现象物理”到“抽象物理”的转化

初中的物理知识大多数源于简单的生活现象,或对生活中简单物理现象的解释,个别抽象的如电磁波之类虽然较为抽象,但教材要求不高,往往要求学生只需“知其然”,而高中物理更多的要求“知其所以然”。因此,高中学生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思维能力,这一点不仅可以做到,而且应该做到。

2. 从物理现象的分析来看,初中到高中,物理知识经历了“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同一物理现象,初中物理要求定性分析解释现象,而高中物理要求定量计算说服现象。由于初中知识的定性特点,许多学生养成了用“识记”来学物理的不良习惯,而在高中要学好物理,一定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多总结规律。

3.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学生刚上高中时是抱着“高中物理难学”的态度步入高中课堂的,这无异对学习高中物理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将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上课、作业和考试等。也有些学生初中学习成绩很好,进入高中后,物理成绩平平,便由此产生了对物理学科的厌学心理。其实,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师首先应给学生们做好思想过渡工作,讲讲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的知识差别、认识差别、学习方法的差别,做好他们学好高中物理的思想准备工作。

二、如何完成初中到高中的转变

1. 树立高中生的意识

刚进入高中的新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上经历一个学习发展的曲线。这条学习的曲线大致有四种类型:稳定型、下降型、起伏型和上升型。由初中升入高一的新生,常常会在学习上出现下降型的情况,进而引起他们的恐慌和不安,导致家长的不解和埋怨;甚至有些新生因此产生心理障碍: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信心,以致一蹶不振。因此,千万不要忽视由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尤其是高一阶段的学习。

2. 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

对高中物理的学习,不主动地独立思考,往往就难以掌握基本概念的实质,更难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一个高中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如果仍依赖老师的传授,局限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不重视分析和概括,不注意借助思维融会贯通,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初高中的学习过渡。因此,高中生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要经常研究自己的学习,真正学会学习。

3. 树立高考竞争意识

每一位高中生,要参加高考,就要树立高考意识。这种意识需要在平时的学习、考试、竞赛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去锻炼和培养意志、能力与信心。

总之,从初中进入高中,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不适应,尤其对物理学科的过渡想在高一就领先一步,最关键的就是如何尽量地缩短这个过渡期。

三、高中学生对物理厌学心理的对策研究

1. “厌学”概念的界定

厌学是指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的不当教育和影响,以及学生本人自身的原因,造成学生对整个学习活动或部分科目的学习活动产生厌倦,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甚至产生强烈抵触情绪或行为的现象。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两部分。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需要、情感、意志、性格和理想等。研究表明,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学习成绩与智力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相同的智商状况下,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

2. 解决对策

教育学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设置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尽可能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同时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研究表明:教师方面的原因,特别是教学方法的陈旧和单一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有效缓解和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教师就要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艺术,同时加强学法指导,才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厌学情绪,增强学习兴趣和效率。具体做法如下:

(1)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改进物理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勤思考、勤动手,不怕累的去学习物理,使他们学习物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科学价值,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4

人的一生中,初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感觉到初中学生 “难教”。一些孩子往往会“消极反抗”,凡事都不太感兴趣;面对老师的问题,多半是用 “不知道”“随便”等作答;他们轻易地答应师长制定的规则,却又总是忘记而不去实践,给人一种“不负责任”或“光说不练”的印象。这些都是厌学情绪的表现。

厌学是初中生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从心理学上来看,厌学是指青少年消极地对待学习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不了解知识的重要性,消极对待学习,对学习失去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不按时完成或不完成。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厌学和他的聪明与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笔者对一些厌学学生进行观察、问卷调查、走访等渐渐洞悉了他们的心理,也尝试着让部分学生进行了改变。下面,就这一方面的研究做一个总结。

一、初中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可到了初中阶段厌学心理就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有这样大的变化呢?

(1)不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了厌学。有些初中生个性强,对自己期望值很高,过分地追求高分,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希望能有一个好的成绩。可往往事与愿违,由于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事倍功半。一次次的失败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天长日久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2)过大的学习压力造成了厌学。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都迅速成长的时期,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不成熟,而学校和家长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学习压力,再加上学习时间紧、任务重,所以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少了,造成一些学生不会与人沟通,在遇到问题而苦恼时总是把它深埋在心里,时间长了就变得孤僻,甚至注意力涣散,从而导致厌学。

(3)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造成了厌学。有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混日子的思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反应迟钝,这导致他们做什么事都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作业而抄,对读、识记的任务不能完成。天长日久,由于不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成绩一步步下滑,他们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叛逆心理越来越严重,在家长和老师责备的时候,产生很强的对抗情绪,进而产生厌学。

(4)对事物的片面认识造成了厌学。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于表面,更多的是片面的认识。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历低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知识无用论毒害了他们,造成了厌学。

厌学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那怎样矫正呢?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

二、初中生厌学心理矫正策略

(1)教育学生认识学习意义,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和学生聊天,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成长的需要,是丰富人生的需要,是实现理想的途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充实新的思想观念,才能成长。理想的实现不能依靠幻想,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的努力。学习不是单一为以后挣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更主要的是让自己未来拥有更多的精神财富。只有让初中生明白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此不再对学习产生困惑,产生犹豫。

(2)提醒学生认识自负危害,克服浮躁心理。不少的初中生是独生子女,因为家庭过分宠爱的原因所以就自负,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这就让他们缺少朋友,在遇到问题或遭受失败的时候无法倾诉,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尤其是在成绩不够理想时,他们总觉得别人会嘲笑自己,所以就自暴自弃。也有一部分学生对前途盲目,做任何事都缺乏思考和计划,学习时心神不定、缺乏主动、恒心及毅力。有些学生看到歌星能挣大钱,就盲目地想当歌星;看到作家受人崇拜,就想着当作家,整日浮想联翩,但又不愿付出行动。这就要让他们认识到为人处世要沉稳、含蓄,心平气和,不浮不躁,要谦虚,增强自我认识,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遇事时要善于思考,无论做什么都要“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3)帮助学生培养注意力,掌握学习方法。注意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那么他的学习一定会事半功倍。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可见培养注意力是多么重要。要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做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克服内外干扰,培养坚强的意志,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来提高学习的注意力。要帮助那些用功但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习事半功倍。一要多思考。二要学会质疑。三要学会发问。四要学会复习。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让学生制订严谨的学习、复习计划。五要学会练习,并做好归纳总结工作。这样,才能逐步地提升学习成绩。

(4)及时表扬学生的进步,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他们达到某一阶段目标时就夸奖他们,让他们树立信心。当自信心重回到他们身上,他们会渐渐摆脱厌学情绪。

当然,矫正学生的厌学心理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学生厌学心理的矫正。我们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推开学习的大门,乐学、爱学,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篇5

成长中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常发现,我们有的教师对待学生身上暴露出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以为靠训斥、批评、惩罚、讽刺、歧视等做法就能解决问题。很多老师并不懂得“心病还须心药医”的道理。如果我们教师给学生多一些关心、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美、多一些真诚、多一些帮助,则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或烦恼便可迎刃而解,至少问题不会被激化或加剧。要知道,任何教育都不是无效的:要么有益,要么有害。比如,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某些做法表示不满,如果老师采取训斥、讽刺的方法粗暴对待学生,这只会加剧学生对你的不满,同时也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教师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真诚地与学生交流沟通,甚至感谢学生的合理意见,那么,事情的效果就可能是双倍的好,结局就是皆大欢喜。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和教育艺术的提高,则解决学生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办法就会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有效。有时候,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无能或无效,正是暴露出教师自身的心理缺陷和教育艺术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由于处理不当而让学生心理问题雪上加霜。

二、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学生心理活力

篇6

体育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时又具备其固有的特殊性,那就是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达到“身”、“心”的高度协调统一。体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体育学习心理状态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体育学习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大量的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情绪高涨饱满。因此,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调控女生不良的心理状态,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够促进学生身体、身心的共同发展,让“健康第一”这一教学宗旨落到实处。

一、正确对待体育学习心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专女生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逐渐成熟又尚未成熟阶段,尤其是心理上的巨变,导致了她们在心理整合上出现暂时的混乱,短时间内不能很好地再适应自己、接纳自己,从而使得大部分女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学心理,这是一个极为普遍而正常的现象。

从以往的调查统计数据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和情绪过程。大致可分为兴趣浓厚型与反应冷淡型、注意力集中型与注意力分散型、积极配合型与情绪抵触型等几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学生的情绪特征对体育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然而,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又是随着体育教师组织教学的方法、课程的内容、气候条件、场地器材、学校风气、家庭环境以及学生的自身状况等诸多情况而产生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对体育课的需求,帮助他们提高运动能力,我们就要正确对待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广泛开展多样的体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调控好学生情绪情感、磨炼他们的意志、完善他们的个性、以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合理分析不良心理形成原因

由于学生的经历、性格和兴趣爱好有所不同,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心理因素上就有差别。有很多女生对上课没有思想、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集合时拖拉散漫,甚至常常借故不上课。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保护他们的热情。当学生在课堂上遇到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态度和方法,讲话时要注意用词,万不可情绪冲动,感情用事,以免对学生造成心灵上的伤害。

不良的体育教学,会导致学生心理状态差,不利于开展各项活动,甚至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个性发展,造成有缺陷的品质,从而产生过度紧张的心理状态,神经系统高度紧张会造成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出现一些与动作无关的错误动作。并对于学习掌握技术动作产生阻碍作用,同时造成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下降,不仅对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有困难,而且已领会掌握的运动技术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行有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学内容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他们要求过高,难免使学生顾虑重重。学生对某些运动项目怀有恐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自我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因素而造成的弊端。

除此之外,女生的不良心理状态还包括压抑心理、恐惧心理、抑郁心理。这样都会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精神不振、无精打采、消极沮丧等心理。这种不良心理会让学生的体力消耗很大,心率比较低,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开始分散,对于教师所教的内容和自己身边的事物产生不了兴趣,经常会寻找各种借口逃课,自身的情绪化色彩浓重,有时会充满自信心,有时则会灰心丧气,产生自己不如他人的自卑心理。有鉴于此,教者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控。

三、有效调节控制学生心理状态

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中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产生的不良心理状态现象较为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中专体育教学成效偏低。因此,我们要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改进教学手段,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进行调控,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心理。努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是大有裨益的。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南。若要消除女生的心理障碍,教师首先应该以关心人、信任人为出发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心理机能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体育学习心理状态优化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我们不仅要了解中专女生在体育过程中的心理卫生问题,还应掌握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以便遵循体育心理健康规律,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提高心理品质,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女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和干扰,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洪.体育中专生意志品质及其培养研究[J].

篇7

学习困难是国内外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一直是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长期关注的话题。高中阶段是初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与初中相比,高中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与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都有了质的飞跃,加上初、高中教法的差距以及有效衔接的缺失,使部分高中学生陷入“学习不适应―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成绩滑坡”的怪圈。在高考指挥棒下,社会、学校和家长过度地关注学业成绩、升学率和优秀率,促使学困生问题在高中阶段尤为凸显。

课题研究人员以辽宁省实验中学营口分校、营口市高级中学、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等学校作为实验学校,随机抽样120名高一学生作为问卷调查对象,9名较典型的学生为研究个案,以高中课改为研究背景,从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入手,从教与学的双重视角审视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学困生学习心理成因,研究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的优化策略,以改善学困生学业详情。

一、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成因分析

从课题组对研究对象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课堂观察、访谈记录分析发现,造成高中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复杂,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由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因素综合形成的。下面针对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认知结构等学习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进行分析。

(一)学习动机不足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关键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和内部动力。问卷调查显示:高中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总体上较弱,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上存在困扰。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弱,即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达到学习目标所必需的能力。在遭遇学习挫折时,52%的学困生被试觉得“自己的能力有限,即使努力学习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43%的学困生被试强调学习的外部条件,认为“家庭和教师的影响因素要比个人努力重要”。这些不正确的自我判断会引发他们消极的行为反应和心理健康问题,课堂上不注意听讲,随便说话,玩手机、传纸条,做小动作,甚至搞恶作剧,与同学打闹等,扰乱课堂秩序;课后不完成作业,有抄袭行为,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和训斥后,有的甚至采取逃学、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低水平的学习动机既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目标,又减弱了他们的学习努力程度,这种恶性循环使本来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在学习困难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二)消极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习的内心体验

学习态度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感受,对学习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最终影响其学习效果。被调查的学困生中,仅有46.7%的学生在没人督促的情况下能主动学习,说明大部分学困生学习比较被动;有47.5%的学生认为不努力学习不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好好学习没有正确认识,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具有两极性,积极的情绪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使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具有减力作用。高中学困生在学习中因屡次受挫而产生的消极情感和情绪就是造成其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这些消极情绪大多来源于学习过程。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够优秀,常遭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嘲笑,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久之会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演变成沉重的心理负担,降低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认知加工缺陷导致学习障碍

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分析和学习心理系列问卷发现,造成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低下的原因,除了与本人的学习动机、态度有关之外,还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缺陷密切相关,即学困生不具备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学习的核心,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好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后续学习的基础,是原有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同化,保证学习的高质量。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对知识信息接收、编码、储存及运用知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比较发现,学困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明显低于学优生,有37%的学困生被试表示“面对问题情境时,往往不知道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无法形成解题思路、步骤,以及如何选择相应策略完成计划达成目恕钡取

二、高中学困生学习心理优化策略建议

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在诸因素中,学校教育是关键环节。下面就如何通过针对性的学习策略训练与指导,优化、调试学困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逐步引导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改善学业状态,步入良性轨道,谈几点策略建议。

(一)运用参与式教学策略,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

参与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真正有效参与,主动进行学习与认知活动,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意义学习。调查发现,学困生参与课堂的时间远远低于优、中等生。教师要有效运用参与教学策略,实现学困生的教学参与。

1.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

一般而言,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难度越大,学困生参与度越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大多数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考虑到学困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布置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的任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激发学困生自我发现、自我鼓励的学习欲望,避免因任务太难而产生负重感和畏难情绪,让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参与教学活动,拥有话语权和交流权,能够通过课堂表现实现自我价值。

2.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影响学习参与度的外部因素,包括课堂环境、班级制度、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一个课堂气氛热烈的班级往往能促进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往往能感染和带动相对消极的学困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关注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困生愿意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困生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运用激励机制策略,提高学困生内在的趋向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激励和能力的发挥呈正相关,充分而有效的激励甚至可以使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出80%~90%,产生强大的趋向目标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实现目标。

1.实施赏识教育,催化进取心

高中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意识有了很大发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类似“你真棒”这样的激励语言,而要做到赏识行为有理有据,让学困生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行为值得肯定。教师要确定适合学困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差异性教学和分层教学,使学困生在学案预习、课堂参与、布置作业和反馈评价等教学环节中体验到成功感。这会对学困生学习产生持续的激励作用。

2.进行归因训练,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兴趣,给予成功体验,树立勤奋观念等方法强化学习动机。而归因训练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即指学生对他人或自己的学习行为的原因做出解释或推测的过程,归因风格会深刻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努力程度。每次考之后,教师都设计一些归因训练程序,启发学生做出恰当的归因,尽量将学习进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避免将学习失败归因为任务难度和机遇还有能力差等个人无法控制的因素。

(三)掌握适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

通过本课题调查结果发现,学习不得法,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导致学困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帮助学困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应该是使他们掌握学习策略。

1.使用自我暗示肯定策略,克服焦虑感

个体是根据自己的直接认识和他人的评价来形成自我概念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有助于人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特别是学困生学习的进步是有很大波动性的,为了巩固学困生已取得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关注学困生的情况,即真诚关心学困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唤醒他们内在的力量――相信自己“我能行”,积极使用自我暗示肯定的策略,减轻自我压力,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念。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调整内部学习策略

成为独立的学习者的前提就是掌握调节自己学习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教师要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可结合某学科的知识教学,帮助学困生制定学习计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能够将学习中的“执行性”落实到底。

篇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国内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后发现,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学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发展,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的情况了解,当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

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竞争比较激烈,心理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或同学的冷眼,产生焦虑。不当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种种心理问题。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而不良的人际关系就可能带来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初中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与老师间的关系、与同学间的关系和家长间的关系。只要其中一个方面人际关系紧张,他们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或行为。

(三)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感到心灰意冷,“前途渺茫”,以致逐渐失去自信心。

(四)青春期问题的困扰。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时期伴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成熟,其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之心,以及追求异性的渴望和需求,这个时期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出现早恋和青春期畸形等心理问题。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特点,在教育中就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为“差”的做法。个别教师在教育后进或“双差”学生时方法欠佳,常用简单、生硬的办法压服、排斥他们,或者孤立、歧视,或者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向家长、学校告状,如此,导致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另外,教师为了处理问题,有时会把家长叫来,当着家长的面用过激的言辞批评学生,这些做法必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了学生“反抗”的萌芽,接下来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

(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影响学生走向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些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求、意志、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如此导致学生心灵情感方面不健康。

(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社会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现在社会公德风气低落,社会价值观念扭曲,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甚至不少人轻视知识,崇拜金钱、权威,一些学生受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心灵受到玷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是诱导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和重要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稳定,常常被其他诱因左右;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迎难而上;学习兴趣不持久,特别是缺乏对学习的潜在兴趣;易受情感迁移;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强;学习无进取心,甘居下游;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

三、对初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中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良倾向,作为一名近20年教龄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开展好这项工作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实心理健康课程。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层面来说可从以下三点出发。

1.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心理调节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让学生在学习中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从教水平。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就要先有一桶水。”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较高的素养,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践者,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专业水平决定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程度。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学校对从教人员的素质要有明确规定。学校应选择具备一定心理学理论的从教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如外出进修、校本培训、远程教育等,提高从教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使其做到持证上岗,从而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不高的问题。

3.分阶段、针对性地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对照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在初中不同年级中,针对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初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初二阶段:教育学生立志进取、乐观豁达,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使之能正确处理男女同学间的友谊。初三阶段:培养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初中三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有力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自强自立、积极向上、趋向成熟的人。

(二)加强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教育,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没有二者的密切配合,没有教师和家长的通力合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就很难实现。

1.家长要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要想教育好子女,家长就应多了解和学习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多与孩子进行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才能做到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孩子把家长当做朋友,当做可以相信、可以倾诉的朋友。

2.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

孩子的行为能够折射出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尊重孩子,增强家长的社会责任感。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懂得怎样爱别人,尊重别人,帮助别人。

4.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分析、引导和解决。

(三)学校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信任、理解学生,让学生放心地诉说自己的烦恼、痛苦、困惑。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学生在得到情感宣泄和净化的同时,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

咨询活动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学生与咨询老师直接面谈,在老师的引导下自觉进行心理调整;二是间接咨询,让学生把难以启齿的问题通过电话、信件等匿名方式传达给老师,教师则可通过讲座、黑板报等方式解决典型问题。

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心理咨询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隐私,为学生保守秘密,不辜负学生的信任;(2)交友性原则。教师要与学生成为朋友,使学生在讲述心理困惑时没有顾忌;(3)教育性原则。教师应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排除心理障碍。

(四)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班主任是联系班级最紧密的纽带,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势在必行。班主任要把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他们自我排除烦恼、保持健康情绪、避免消极心理、保持积极心理等能力,从而积极主动地维护心理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互渗透,但绝不能混为一谈。一些行为表现差的“差生”并不一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一些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往往不是“差生”、“后进生”和“学困生”。

(五)学校应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1.当前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表现:(1)作业布置量过多;(2)学生学习时间长;(3)一些教师提高教学深度,加快教学进度;(4)考试频繁。

2.初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1)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2)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3)使学生成为“书呆子”,丧失创新能力;(4)造成更多的“后进生”、“学困生”;(5)造成更多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因此,我们呼吁,中小学应减少作业量,降低教学深度和考试难度,减少考试次数,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六)为学生营造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必须加强措施,避免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发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教育工作者入情、入理,善于引导,巧用方法,并持之以恒,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会取得理想效果,就一定能够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

篇9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国家、教育和社会对集中连片开发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救助政策方面大力倾斜,国家资助经费由2003年的18亿提高到2010年的510亿,经济救助机制已经相对完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所以,积极开展既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切合当地实际的贫困生心理救助理论和实践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地区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湘西州民族中学等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特困高中学生,通过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状况与救助机制的研究,着重于民族立人、立本教育,培养适宜区域发展的人才,对大湘西的教育、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教育理论与现实的研究表明,直接以普通高中贫困学生心理救助问题研究为题的现有成果散见于各种文献之中,尤其是对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研究,缺乏系统的理论、成熟的运作机制及适当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辅以统计归纳法、经验总结法,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一个较理想的研究水平。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4.12―2015.1)

组建队伍,开展培训。研究成员涵盖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心理专职教师及有关部门人员,阵容强大,结构合理,实践与研究能力雄厚,并通过多种形式培训提高研究成员的综合素质、心理帮扶专业化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2.调查研究阶段(2015.2―2015.6)

确定调查对象,编制《连片开发地区高中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据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救助策略和实施方案。

(1)调查了解现状。对州民族中学进行了多项调查,调查显示,州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8%,贫困生约占1/3,部分学生存在焦虑、厌学现象。以447宏志班为切入点,后推广至全校贫困生,作Zung普测。分析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数据,发现1194名受测学生中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的549名,46%学生有不同程度焦虑(见图1)。对参加清华北大推荐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测试》问卷调查,这一群体焦虑高达60%。在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中受试学生厌学、怠学情况较严重,个别学生有逃学、辍学现象。

(2)确定研究对象。据调查有效问卷结果分析,建立心理档案162份,采用“S机有目的性抽样”方法从中确定30个研究样本。对包含样本在内的1194名学生施以教育和引导,两学期后进行对比测试。焦虑标准分50分以上人数为382名,所占比例由46%下降为32%(见图2)。

(3)推广调查研究。在吉首丹青中学随机抽取30名农村学生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普查与分析。数据汇总分析如表1、表2。

分析普查数据,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良好的占50%,有轻度问题的占43%,问题中等的占3%,问题比较重的占3%,严重的占0%。焦虑情况分析结果为良好的占27%,轻度焦虑的占56%,中等焦虑的占7%,比较严重的占10%,严重的占0%,反映出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达到73%,有心理帮扶的必要。

3.实践研究阶段(2015.7―2015.10)

通过实践,总结出“351”心理救助的有效策略,调整方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指导、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撰写论文,为湘西民族贫困地区高中学生获得身心和谐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有效策略。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导课题的研究实施

课题组起草《湘西自治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州教通〔2013〕188号)。主持人制订《2015―2017年湘西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项目工作方案》,州局依此制定下发《关于实施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通知》。湘西州教育局成立湘西州中小学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组织及管理工作。

(2)州民中创建“351”,以辅导中心为基地,提供心理帮扶服务

州民中在校长王斌领导下,2011年创建湘西州中小学校首个心理访谈室,引进湘西州第二届教育学学科带头人舒暖主持专项工作。2013年,建成州民中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湘西州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心灵驿站)。2014年,构建“351”心理救助机制。研发了《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标准》,制定了《湘西州民族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和《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了每班每周一课时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2015年,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影响。

“351”由学校带动家庭、社会实施“五个一”心灵工程,以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五个一”即:创设一个心理帮扶教育机制;开展一系列课题研究;打造一个心理辅导中心;探寻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上好一堂心理辅导课。同时,举办“525”心理文化节、心理主题黑板报和作文竞赛等专项活动,创建州民中学生会心理健康部、女生部,开展心理拓展,培训朋辈心理辅导员,不断提高学生心理自助的能力。家庭“五个一”即:开展一系列家长心育活动;提供一个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窗口;建立一个家庭心理教育网络平台;参加一项家庭教育研究活动;成立一个家长委员会,完善家委会章程、制度、公约,争取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社会“五个一”即:在全州进行一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把辅导中心建成湘西州中小学心理疏导、学习培训及社会各界参观的基地;州民中对贫困生进行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物质、精神双重资助的做法,目前已成为湘西州学生资助工作乃至州委州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面旗帜;做好全州“助孤”教育心理帮扶工作;广泛送教,培养一支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创建一个注重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利用网络媒体、报纸杂志,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心理教育网络。

(3)专业学会引领“351”,边验证边修订边推广

在湖南学生资助研究会、湖南教育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专业引领下,进行校、州、省三级课题管理,“351”得到了有效验证。

宏志班入学即建立心理档案,予以全程心理关注,从2015年8月入校到2016年6月,共进行20次班级辅导,每次课后认真研讨并作行动研究,调整施教方案,增强班级辅导的针对性。4XX宏志班有心理咨询经历的学生的高考录取情况见表3,反映了心理救助颇具成效。

州民中实施“351” 由实验班推广到所有宏志班,2016届,51名宏志生参加高考,40人考取重点本科,其中2人分别考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1人考取二本,本科上线率为100%。由宏志班逐步向全体学生推广,为来访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351”心理帮扶,辐射到全校教师和家长,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色。

心育培训由课题组成员、心理教师推广为全体教师以及家长和社会全员。借助香港乐群慈善基金萧庄夫妇资助项目,全州资助专干、心理教师共2000余名接受通识培训,87名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66名考取资格证。同时,广泛送教,在全州企事业单位举办“幸福人生”等多场专题讲座,惠及几千名家长,为心理教育在湘西的普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州内多所中小学前来学习借鉴,“351”心理帮扶模式,对帮助湘西州中小学校乃至更大范围的学校达成理想的教育效果,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借鉴。

4.课题总结阶段(2015.11―2015.12)

研究形成阶段性优秀成果,此后修订研究方案,边研究边推广,边实施边验证,得出研究结论,完成研究报告和论文集。

三、研究结论

本课题研究,分析了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了运用差别化原则进行精准补偿完成对民族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性救助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管理、基地提供服务、专业学会引领的科学救助机制和“351”心理帮扶模式,优化了对学生进行物质、精神双重补偿,经济、心理共同帮扶的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通过对样本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连片开发地区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尤其需要心理疏导。

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焦虑普查和焦虑、厌学专项测查中,统计分析结果呈显著性,说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绪特征焦虑特点明显。随后开展的各项情况调查,反映出受测学生比对照组焦虑情绪比例高,厌学行为更常见。对州民中参加北大清华面试推荐生的群体进行焦虑倾向主观感受测试,结果显示:适度焦虑占40%;中度焦虑占35%;严重焦虑占25%,一名学生分值高达73.75,焦虑情况严重。调查发现,州民中贫困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比例高达46%,特别是在品学兼优的群体中,这一比例达到60%,厌学、社会适应不良等心理及行为也比一般学生强烈。对吉首丹青中学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推广,发现湘西其他中学民族学生焦虑情况达到73%。调查前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的测试培训,保证了调查的科学化和专业性。使用的测查技术工具《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系统(SAS)》《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中国常模,其信度效度都经过验证。《高中生厌学情况调查量表》系课题主持人编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借助现代媒体软件技术进行,提高了统计速度和分析的精确性。调查及验证说明,民族地区部分学生自卑封闭,民族和地区认同感强,大量贫困生和留守儿童存在心理疏导的必要。调查数据为学校和本地区制定预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论二: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实施“351”心理帮扶,是连片开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救助的根本途径。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健康发展不仅要求有父母和子女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完整家庭,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湘西州留守儿童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常面对亲情缺位,在孤立处理各种事件r容易出现心理困惑。连片开发地区土家族、苗族居民,在历代传承中形成了自卑等民族性格的集体缺陷。个体在本民族区域内生活时,民族群体心理接纳能让个体获得归属感。一旦离开原住地,高度的民族认同感降低,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湘西州青少年由偏远山区的农村走进城市,由民族零散分居地转到民族集中聚集地学习与生活,贫困的生活、艰辛的学习和追求理想的环境与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之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消除个体心理问题仅凭学校、教师是不行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因素,唯有学校因素最为可控。只有由学校带动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调整学生的不良认知。

结论三:通过个案分析、行动研究验证了环境策略、生―家―生―校心理疏导策略、情景假设―体验顿悟―行为指导―行为改变策略等心理疏导策略与方法,确保了没有一例学生因心理问题失学。

学校班级氛围、心理咨询功能室环境、家长的心育能力以及所处地区心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心理教育的效果。州民中“心理访谈室”两年接待来访学生168人,进行个别辅导258人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落成仅一年,接待来访学生265人,个别辅导323人次,多次接待各级各类个人及组织来访。可见,环境温馨、格调高雅,功能室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对来访者数量均有影响。心理辅导中心向社会开放,利用温馨的环境感染来访者,令人们心情愉悦。通过营造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良好环境,推进学生的心理教育。

四、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社会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学生及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有更迫切的需求,民族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践上有待进一步推广,理论上有待进一步巩固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1] RobertJ・Ursano等著. 杨华渝译.精神分析治疗指南[M].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00.

[2]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4.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1, 7.

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sych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arning

QIU Yue

(Zhejiang Jiande Hangtou Middle School, Jiande, Zhejiang 311612)

Abstract In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ocess,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by showing a strong psych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learning anxiety, more and more obvious with increasing grade. Students show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many negative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anxiety disorders is becoming one of the largest students' mathematics learning process emotion. After my year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learn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follow-up observations,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explored and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n common, in-depth analysis of its causes,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from endowed with love, of patience, perseverance held to discuss three aspects of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o ease anxiety,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efficiency of mathematics.

Key words disadvantaged students; psychological anxiety; countermeasures

1 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1 数学学科的特点导致焦虑

初中数学是中学学习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感觉最难的学科之一。由于数学学科具有严谨的逻辑性、较强的连贯性和高度抽象概括性,使用的语言形式化、符号化,而这正是数学学科的特点,因此先行知识没有学好,就会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从而形成新、旧知识的断链,使其间不能形成有效的网络体系,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知识结构残缺,最终给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开展带来困难,使得这些学生的学习数学能力越来越远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1.2 学生心理发展与数学课程难度之间的不协调

弱势学生往往在兴趣、恒心、专致等非智力因素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不足,非智力因素欠缺的学生,往往会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加大,而产生严重的数学学习的不协调的状况。在课堂中,非智力因素欠缺的弱势学生习惯于教师把知识咀嚼后再去学习,遇到困难总是喜欢依赖于别人给予解决,碰到稍复杂的问题就不愿意主动思考,坐等老师讲过程对答案,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性,缺失恒心,使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数学知识的发展间产生了矛盾,这种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焦虑心理。

1.3 多方高期望与现实情况的巨大反差

宥于传统之见,教师有意无意的偏心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存在着学生实际学习机会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也是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好恶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教师的个性、教学的方式往往比数学课本身更易引起数学焦虑心理,大多数数学焦虑心理来自数学教师个体和数学教学方法,教师对弱势学生的蔑视态度、对女生学数学没有信心、偏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等。

此外,家长过高要求、同学的歧视等也是产生焦虑心理的原因。有些学生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后仍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考试屡遭失败,使得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数学的神秘感增强,产生疑惑,失去信心等。这种情况极易产生焦虑之感,而心理焦虑却会阻滞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更加不理想,从而又带来更加沉重的心理负担。

虽然弱势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理想,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有强烈的依赖心,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有着比成绩优异的同学更强烈的获得成功的愿望。

2 消除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

2.1 降低标准,赋以爱心,体验成功的快乐

爱是教育的基础,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尤其是弱势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鼓励和指导。

一般来说,弱势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弱势学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缩短师生之间在心理上的距离。三要信任他们,每一个弱势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充分挖掘每一个弱势学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真正体验成功的喜悦。

弱势学生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成功的愿望。由于他们基础差,在平日里的月考测查中他们常常是低分、失败者的代名词,高分对他们来说是渴望而不可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先设置一好基本的问题,降低标准,然后一步步地引申提高。

如:《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教学时我设计如下问题:①如图1,ABC中DE∥BC,A=3,BD=2,AE=2,则EC=_____(A型基本图形)。②如图2,∠1=∠B,AD=3,BD=2,AE=2,则EC=_____(由平截型到斜截型的变化,对应边比的变化)。③如图3,∠1=∠B,AD=3,BD=2,则AC=_____(斜截型基本图形)。④如图4,DE∥BC,∠1=∠B,则图中相似三角形有____对。

(引导学生通过找基本图形得出结论)

图1 图2 图3 图4

通过以上系统的训练,让弱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多道题中寻求解题的一般规律,找到本质的东西,这样做,可以引导弱势学生开阔思路,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从中鉴别最简捷的方法,增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2.2 因人施教,期以耐心,享受厚爱与宽容

消除弱势学生的焦虑心理要有耐心。弱势学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教师不能急功近利。比如我们班的吴艇在以前任课老师眼里是个很聪明的拍昙妒保医恿苏飧霭啵髅殴巫饕挡唤弧>曳梦伊私獾剿钤诘デ准彝ィ盖壮D暝谕夤ぷ鳎谑俏矣胨仪谐ぬ福嫠咚衷诳佳盎共怀伲鹩Υ咏褚院蠖家袷丶吐桑⑶蚁蛭冶Vっ刻於及词蓖瓿勺饕怠R淮窝∈∽槌な保夜睦窝 T谝院蟮娜兆永锼耆淞烁鋈耍饕得刻於及词蓖瓿桑翁蒙弦渤3?吹剿⒀缘难印J导っ鹘淌θ绻匝诖突岵恢峙Ω谋渥晕摇⑼晟谱晕业哪诙Α?

其次,教师对弱势学生数学学习的指导要因人施教,帮助他们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来丰富他们的学习行为。比如,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分类笔记,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录下来,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帮助他们学会总结归类,从数学思想上、解题方法上、知识结构或应用上分类,构建知识体系。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身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再次,使弱势学生深刻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社会,而又服务于社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身边到处都有数学的实例,从而消除弱势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及畏惧的情绪。

2.3 循序渐进,持以恒心,点燃理想唤醒信念

消除弱势学生的焦虑心理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学生的进步过程也是比较缓慢的,不可能立竿见影的,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焦虑心理。所以,我们不仅要有爱心、耐心,还要有恒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了解弱势学生的情感世界,正确对待其缺陷,尤其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理,加强情感修养,不讲过激的、伤害其自尊的话,尽量以鼓励为主,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即使暂时没有起色,也要用温暖的话语激励他们。在日常教学中,应多从纵向去鼓励评价学生,赏识、感受他们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功能,教会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调整焦虑的程度。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不愉快的回忆中,或者满脑子都在想我怎么学不好、记不住时,情绪肯定会低落、焦虑,学习效率不高。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教他们,平常当自己处于焦虑当中时,要想一些愉快的事情,并鼓励自己:我能行! 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有助于增强自信,降低焦虑,充分挖掘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学生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要适当调整自己的理想目标,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让自己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 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分析与对策实施,数学学习中的弱势学生群体的学习自觉性、听课效率、学习的自信心都有所提高,另外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方法都有所提高和优化;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交往自信心有所提高,觉得自己和同学关系融洽了,感觉自己与优中等生平等了,老师也不再用怪异的眼光看他们了。

数学老师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明确了教育好每一名弱势学生,让每一名弱势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的理念。不求人人得优秀,但求人人有进步,老师们的爱心、耐心、信心感染了每一个弱势学生,让弱势学生觉得老师非常关心他们,对老师有信赖感。

弱势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以打骂为主,而以说理、示范、共同分析为主。

4 结束语

弱势学生焦虑心理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弱势学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优化的群体心理环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潮,使弱势学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总之,呵护弱势学生,就是将善心、爱心、关心、信心普洒全体学生。虽然我们的教育力量不免微薄,但只要我们认真关注,肯动脑筋,视帮助他们为己任,定能帮助他们放大自己的人生,让他们走上健康和谐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李孝琼.学困生自卑心理的探讨与转化.青海教育,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