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分析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旅游产业分析,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旅游产业分析

篇1

(一)国际旅游显著增长

国际旅游见旺的原因有:一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渐频繁;二是电子邮件等现代化新闻媒体的迅速传播,使每一块旅游资源大现于世界,吸引了消费者;三是政治交往伴生而来的观光考察显著增多;四是多数国家和地区在打出旅游这张牌时,让消费者在饮食、卫生、购物、风俗游等方方面面有相当周全的考虑,使消费者在旅游的同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身心得到莫大享受,从而刺激了消费。

(二)国内旅游行情看好

近年来,国内旅行社如雨后春笋,遍地而生。原因在于各地都看中了旅游产业这块大蛋糕,各自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风情等优势,开发出了“山水游、故居游、遗址游、民俗风情游”等旅游特色产品,给消费者提供了一份相当丰盛的“满汉全席”。让各个阶层的消费者事前有选择,游览有特色,游后有余味,这是国内旅游兴盛的本质所在。

二、旅游投资的着眼点

发展经济离不开投资,投资就脱离不开一个趋向问题。以浑源北岳恒山和悬空寺为例,旅游投资的着眼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交通环境

影响旅游产业的主要瓶颈之一是交通。近年来,浑源县委、县政府大树旅游城市新形象,围绕旅游方面的交通作了不少文章。先后修建了国家森林公园牌楼至北岳恒山后背恒阴路,拓宽整修了恒山隧洞,2002年动工新修了大同——恒山的旅游专线。即使如此,作为大同市的一个旅游拳头产品,交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多数路况不尽如人意,亟待进一步改善。

(二)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今后大同发展旅游的关键在于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精品线路;增加旅游投入,改善配套设施;加大旅游促销,提升旅游形象。”[1]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住宿、餐饮、娱乐等因素的制约,多数消费者游览之后都要驱车到大同市住宿,这是浑源旅游产业的一大损失。好在近两年来,浑源全力实施城市形象工程,在原来恒山饭店、恒麓宾馆的基础上,在城市主干街和旅游专线上新建了恒吉利大酒店、华泰大酒店和水利培训中心,使原来捉襟见肘的接待能力有所改观。但是,在景点范围内,北岳恒山和悬空寺没有一家象绵山景区那样的配套设施,或在悬崖筑宿楼,或在峭壁建酒店,让消费者夜居时“手可摘星辰”,用餐时“把酒(可)临风”,“其喜洋洋则矣。”

(三)提升服务质量

近几年恒山景区的服务质量较前几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景区以及县城的宾馆、饭店在地方风格上还没有完全为游人提供浓厚的地方风味的可口饭菜,在文明服务上存在普通话不标准、大部分服务员没有按规定的国家标准进行培训,不能保证对游人的服务质量。另外,在导游服务方面,导游人员只局限于风光山色和古建风格的讲解,对古老的华夏文明和恒山文化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缺乏起码的了解,没有起到文明使者的作用。还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没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工艺品,这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是一个大缺口。需要对这几个薄弱环节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结构调整的尝试,使旅游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四)加大促销投入

市场营销是一门科学,旅游文化的营销是旅游事业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目前,大同市各旅游企事业单位都存在着促销投入严重不足的突出问题。就2001年旅游促销经费作一横向比较,黄山年促销经费投入4亿元,九寨沟年促销经费投入1.7亿元,泰山年促销经费投入4000万元,黄龙年促销经费投入1000万元,而我们恒山年促销经费投入只有80万元,尽管这几年促销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们的促销投入和以上几家国家风景名胜区相比较实在是太少了。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北岳恒山”,由于近几年在宣传方面上的落后,随着全世界旅游产业的飞速发展,已经到了快被游人遗忘的边缘。恒山要想牢固住“中华北岳”这把交椅,就必须在促销上想办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建立投资约束机制

投资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投资的最根本动机是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产业也一样。但投资涉及一个度的问题。投资过剩,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投资不足,会造成效益的弱化。那么,投资的适度由谁来定?由市场定,还是由政府定?在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有观点认为,“应该划分政府与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在微观经济领域,即企业和个人经营的竞争性领域或范围,应该由市场机制调节,政府不应干涉。市场竞争机制会有效地把各种经济资源组织起来,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产出。在宏观经济领域,即市场机制顾及不到的有缺陷的领域以及非竞争领域,应该由政府管理和承担起责任。如公共物品的投资、市场竞争秩序的规范、资源和环境的开发与保护、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国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基础科学和国民教育的资助和开发,以及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战略和政策问题等。”[2]笔者认为,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上,政府可充当“领导者”和“驾驶员”的角色,但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对市场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规律有深入认识。而这个深入认识的前提之一,是会计人员应该也能够为政府部门主要决策者提供准确、科学的会计信息。

另外,在投资融通过程中,各环节必须予以监督和管理,防止资金的截留和挪用。因为每个环节都由人来掌握,人是社会的人,要生存,有欲望。市场经济不抹杀人的社会性,“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的设计,市场制度的建立的基础就是理性的‘经济人’,即追逐自身利益并努力使其最大化者。他承认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必须得到制度的尊重。……如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行为,政府也在追求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个体的自利行为更是本能。”[3]理性的实现自身利益是合法的,也是允许的。但会计人员在整个投资过程中绝不能利己主义至上,产生如马克思所说的“对物的依赖性”,其他人包括政府和企业单位的领导,也不例外。因此,建立投资约束机制是极为必要的。

要精心打造旅游航空母舰,必须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作后盾。作为会计人,如何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最具价值的经济信息,将旅游收入真正投资在潜在利益最大的地方,从而促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是摆在会计人面前的新课题。

(一)依法强化会计监督权利

现行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束缚着会计人员依法行使监督职权。“会计人员归单位所有,其切身利益受制于各单位法人意志,极大地限制了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4]因此,实行体制创新,建立起科学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是当前规范市场经济中的法人行为、进而促使投资产生最大效益的关键之一。问题是,体制创新需要时间和进程,作为会计人,在这个时间和过程当中,仍要“大义凛然”担负起会计监督的神圣责任。

要处理好责任与义务的关系。“会计责任主要是承担正确选择和运用会计法规和会计处理方法,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性质。”[5]而决不是当好领导的奴仆,会计责任主要是对国家和集体负责,而不是对个人负责。旅游收入进了账,支出的走向在哪儿,重点在哪儿,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科学估算大体是多少,这些问题,会计人应该了如指掌。会计的义务主要是对会计信息的载体——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责。要处理好责任与义务这个关系,需要会计人员具有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高超的业务处理能力,高尚的思想境界和社会公德。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要不断努力学习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以及本职业务技术,提高从业执法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职业道德素养及敬业精神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4]事实上这正体现了以法理财与以德理财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念。

要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研究与改进。传统的财务报表在服务对象、服务目标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作为会计人,要切实加强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应对各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的经济理论带来的严峻挑战,将财务报表作为一种约束和监督投资的有效形式和手段,从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充分性和及时性等方面加以改进,正确反映企业真实的资源状况和单位时间、单位投入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要依法行使会计的参与决策权

会计作为一种文化,是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经历了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活动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会计人应该也完全有能力参与决策。会计最主要的本质是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经历了由报告受托责任到参与决策的转移,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最高形态,决策正确与否决定了投资的成败,企业的兴衰。会计由被动报告受托责任到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和参与决策,不能不说是其管理层次的一次上升,代表着一种更先进的管理或更先进的生产力。”[6]近年来,浑源县恒山管理委员会积极组织和大力鼓励会计人外出学习,对同行业的旅游产业投入作科学的动态分析,这对于发展壮大浑源旅游市场、提升恒山品牌价值,起到了推动作用。作为会计人,应该在这些考察活动中,对本市、本省乃至外省的旅游产业作出多角度、全方位的会计分析,从而提高会计人的决策参与能力。过去两年来,我们从绵山不惜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作为中得到启示,下大力气对恒山道路和悬空寺景区进行规模性改造,效益十分明显。

(三)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开源节流,确保旅游产业投资的效益

1、建立财政预算管理制度。年初作出最严格的财政预算,支出由结算中心按进度核拨;年终,财政按指标审核批复决算。

2、建立“联签审核管理制度”。所有支出原始凭证必须由经手人签字、有分管领导签字、有领导审批签字,方可过账。

3、建立票据管理制度。所有票据必须统一从上级财政部门购回、发出、定期缴销。

4、建立现金管理制度。单位取得现金,必须先存入指定专户,不得坐支现金。规定现金管理五不准:不准用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不准单位之间相互借用现金;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不准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储蓄;不准保留账外公款。

5·建立岗位负责管理制度。根据设立的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各负其责,定期稽查,哪道环节出现问题,追究哪道环节工作人员的责任。

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浑源旅游产业要走强劲发展之路,必须创新发展思维,要立足于大旅游,紧紧把握住着眼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要加快旅游产业改革步伐,加强投入,管好投资,充分发挥会计人的管理职能和参与决策作用,力求资金管理工作有突破,有效益;要确立开放意识,从践行“三个代表”的高度出发,建立科学、规范、灵活的投资约束机制,开创旅游产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以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凯民.山西旅游业:抬起龙头保增速[N].山西日报,2003-03-22(2).

[2]薛治龙.经济增长模式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10-11.

[3]范志海,崔景俭.从“道德人”到“经济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3):8-9.

[4]邱元荣.当前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J].财务与会计,2001,(11):8、7.

[5]郭华,余榕.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的差别[J].山西财税,2001,(1):40.

篇2

一、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概述

旅游产业演进建立在人类主观需求基础之上,与人为性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旅游产业相似性、差异性特点日渐突出,并逐渐渗透至其他领域。从旅游产业演进时间层面上来看,旅游产业演进按照产生、成长及进化等过程进行,是一项长期过程。

旅游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并规范旅游产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办法的总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旅游产业特征、公共管理方向等影响因素。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旅游产业涉及到的相关型、服务型供给等发生了变化,影响政府理性目标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形成了双重演进格局。目前,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我国在财务、价格及出入境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法律政策。

二、旅游产业演进与旅游公共政策之间的关系

(1)旅游产业演进是先决条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产业收益与游客数量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特点,整个旅游产业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特点,但是旅游格局当中,与经济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出现阶段性波动等现象。旅游经济增长与人们收入、国家经济实力息息相关。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生活水平越高,对旅游经济的刺激也就越大,反之,则会阻碍旅游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旅游产业演进与相关政策关系分析可知,旅游产业演进是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前提,直接决定旅游公共政策内容设置。同时,政策能够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法律保障,创建良好、有序的旅游发展环境。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引导和鼓励旅游产业立足于自身存在的不足,重视对自身调整和优化,不断发挥自身优势。

(2)旅游公共政策是保障基础

国外发达国家在处理二者之间关系取得了成功。经过分析能够发现,旅游产业演进水平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的社会地位,尤其是由于经济发展对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1]。如解放初期,二者目标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政治性特点,但是到了改革开放后期,经济性成为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旅游产业演进会对政策目标产生一定影响,还会对政策的管理方式、内容等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完善我国旅游公共政策对策

经过上文研究我们已经明确,旅游公共政策在旅游产业演进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促使政策积极作用的有效发挥。

(1)建立跨省区域性政策组合

由于我国旅游区域具有多元化特点,针对各省区来说,可以采取区域性差异化发展战略,促使不同区域能够在产业定位、市场战略等方面具有差异性、特色。提出跨省区区域性政策的组合,能够协调产业演进进程,缩小区域之间的差异。过度追求统一、一致并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尤其是针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等,要坚持弹性原则,从而为旅游产业演进提供更多制度支持。

(2)确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为了缩小各省市旅游产业不平衡,需要公共政策要兼顾统一与差异双重原则,逐渐走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区域协调性方向发展。如针对旅游产业演进处于弱势区的地区,可以选择两条道路[2]。一方面,采取强势的政策,促使旅游产业发展能够紧随经济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借助其他产业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旅游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采取多元政策体系

篇3

一、旅游文化swot分析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一直备受文人的青睐,而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具备了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这为黄山市的旅游特供了很好的契机。为了更好的认识黄山市的旅游产业,笔者运用了SWOT分析工具,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黄山市旅游产业加以综合介绍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和措施,以此提升其旅游综合竞争力。

(一)优势

1.历史悠久,文风昌盛。黄山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明的源头可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其后,秦始置县,古称新安。徽派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深广,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为我国三大区域文化。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原因和历史原因,徽州文化的发展基本没有间断。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他们“衣锦还乡”的思想传承,为徽州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黄山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不仅有自然旅游资源,而且还有以徽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全市9807平方千米的版图上,可供旅游观光的景区点60余处,其中世界遗产2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地质公园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在区位优势上,黄山市作为皖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地理优势十分优越,西南与江西省的景德镇市、婺源县相接,东南与浙江省的开化县、淳安县、临安县交界,这使得黄山市便于融入长三角地区旅游市场并继续向全国市场推广。

3.品牌特色鲜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交流发展,黄山市的品牌旅游从单一的以黄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观光旅游,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的旅游,包括以休闲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为主的一系列规划旅游,鲜明的品牌特色将会发挥更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

(二)劣势

1.景区开发模式单一、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个旅游项目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以及对旅游资源的管理水平。调查发现,目前黄山市旅游大多以观光为主,但现代的某些游客较偏好于景点的游乐性、趣味性,这就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也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服务意识的单薄、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导致黄山市旅游景区的服务体系存在着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

如上图所示,近年来,黄山市的国内游客人均停留天数和入境游客平均停留天数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黄山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黄山市教育缺乏人才培养基地,整个市只有黄山学院一个高等院校,严重制约着黄山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满足接待国际游客的需要程度。

2.景区票价上涨幅度过快。杜森贝里的棘轮效应说明消费者在决定当期消费时,不能摆脱过去消费习惯。潜在市场决策之前,消费者根据产品的基期价格形成预期支出,但伴随着票价上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费用要低于票价这就制约着消费者前去消费的行为。那么消费者剩余减少所带来的生产者剩余的增加会小于消费者因票价带来剩余的减少部分,即社会净福利减少。

票价的涨幅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政府在价格变动幅度与游客数量之间的权衡比较不够恰当。由于黄山是世界旅游文化遗产,因此提高票价可以为当地政府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近20年来,黄山成为了景区门票增长幅度最大的景区之一,造成游客的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消费者剩余不断减少。这体现在一些旅客难以接受较高的门票价格,产生了一定的逆反心理而选择其它未上涨的景区。

(三)机遇

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黄山市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黄山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并重,徽文化与黄山地貌、特殊的景区景观均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15+1高峰论坛的召开,极大地拓展了黄山市与上海、浙江等城市在商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各种限制的减少使得旅游者的出游更加便捷;各竞争者的引入,将改善黄山市旅游业的竞争格局,降低旅游的各项费用。其次,黄山市旅游的对外合作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黄山市旅游业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产品,并提高自身服务水平,满足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产业更强的目标。

(四)威胁

1.外部竞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速,黄山市融入长三角旅游城市圈的趋势不可改变,然而旅游发达城市上海、杭州等在资金、技术、宣传等方面比黄山市更具优势,并且,各城市旅游竞争合作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影响黄山市旅游业的相对竞争地位,进而对黄山市旅游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目前,黄山市城市整体经济水平欠发达,某些基础旅游服务存在滞后性,旅游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点吸引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

2.内部忧患。黄山市旅游资源基于特殊的区位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多文化的汇聚而显得丰富独特,但是,其中绝大多数的构成因素并不是其所独有的资源条件,各景区之间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共同的地貌环境,在资源特色上也有相通之处。例如,宏村、西递都属于徽派古民居,游客反复参观会感觉乏味。

二、旅游产业价值链swot分析

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核心节点是为了明确旅游产业优势、劣势和发展方向,促进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下图:

内部环境

外部环境 优势 劣势

1.历史悠久,文风昌盛

2.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3.品牌特色鲜明 1.景区开发单一

2.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门票上涨幅度过快

机遇 S-O战略 W-O战略

1.国内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

2.15+1论坛带来巨大的推动力 1.优化文化环境

2.加大宣传力度

3.积极融入长三角旅游圈 1.打造创新旅游产品

2.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3.合理制定景区价格

威胁 S-T战略 W-T战略

1.周边城市竞争激烈

2.旅游安全 1.灵活运用区位优势,树立积极的市场战略

2.加强旅游管理监督 1.实施全方位营销策略

2.对安全隐患进行全方位排查

三、基于SWOT分析提出黄山市旅游业发展对策

通过黄山市旅游产业现状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黄山市旅游优势较劣势明显,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保证黄山市旅游健康快速发展,就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黄山市旅游的发展提供几点对策。

(一)S-W-O战略

1.促进旅游资源的合理规划。S-W-O战略要求我们放大优势缩小劣势,注重对有利资源的开发和宣传,根据游客需求导向进行合理规划诸如门票价格、管理机构等。S-W-O战略更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养,通过岗位培训和在职培训是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政府可以增加开设旅游专门院校的数目,细化旅游的专业设置,使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旅游实际需求相结合,并加强小语种导游的培养,为旅游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2.在旅游产品方面,保留精华的基础上,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旅游产品的推广中,注意结合黄山市旅游的自身特点,打造具有黄山特色的旅游产品。同时,细化相似旅游产品的功能价值,对其内容形式进行全方位提升和拓展。

(二)S-W-T战略

1.积极应对周边城市旅游业的竞争。S-W-T战略首先面临的是旅游业的竞争。虽然黄山市作为世界遗产因其资源的独特性而具有市场垄断的特点,但毕竟不是人们旅游唯一的选择,加之其价格的不断上涨必然会对潜在市场存在较大的影响。浙江的西湖、千岛湖,江西的武功山,湖北的武当山、神农架,安徽的大别山、九华山等均匀分布在黄山的周边。只有针对周边旅游资源的竞争做出合理的规划,充分考虑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加强旅游产业的监管力度。S-W-T战略另一方面要求我们注重旅游安全,即加大对旅游业的监管力度。针对“黄山门”事件,黄山市政府应该加强与公众沟通,纠正其错误印象,尤其是那些希望到黄山旅游但仍惧怕自身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的游客,对其传递积极正面的信息,凸显黄山市旅游健康安全性,重塑黄山市良好的旅游形象。并且,政府应加大对黄山市旅游的监管力度,对景区的服务业进行统一管理,规范经营,建立公平有序的旅游市场秩序,为黄山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积极的市场环境,避免旅游发展中的大起大落。

参考文献:

篇4

1.新疆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分析

区位商法是用来判断区域内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现象的主要方法之一。

区位商公式:LQ=EijEiEkjEk

式中Eij指i地区产业j产值,Ei指i地区总产值,Ekj指国家k产业j的产值,Ek指国家k的总产值。LQ大于1,意味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大于1.12,即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在产业集群识别中,LQ大于1,就可以认定产业集群形成[2]。

根据区位商公式,我们把全国和新疆的相关资料列入下表,并计算出新疆的旅游业相对于全国的区位商。

由计算结果可知,新疆相对于全国的旅游产业LQ值,从2001—2006年分别为1.24,1.30,1.44,1.30,1.34,1.29各区位商均大于1.12。这表明新疆旅游业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专业化且水平较高,旅游业的空间集聚显著。根据从2001年到2006年的LQ值数据可知,2002年和2004年的LQ值均为1.30;2006年LQ值相对于2005年降低0.05;这种区位商数值的不变或下降,似乎显示新疆旅游业的空间聚集程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是因为伴随新疆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项产业也随之发展且产值不断增加。各项产业产值的增加从而导致总GDP基数变大,使得旅游业区位商发生如上变化。

由表2可知,从2001—2006年(除去2003年非典特殊时期),新疆国际旅游收入稳步增长,且位于整个西北地区第二位。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分析,其主要得力于新疆自然性因素和民俗文化的吸引力。新疆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是吸引旅游者的原始动力。相比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新疆属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且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使得其形成了绝对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集聚,从而加强了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新疆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性,表现为核心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的密度不断增加。

2.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相关分析

地理集聚性是所有产业集群的空间特征,是集群效应产生的前提。旅游企业及其相关支持组织的数量增加使得新疆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性不断加强。

由表3可以看出,新疆五个主要旅游城市(地区)的旅游产值逐年稳固增长,且首府乌鲁木齐均保持首位,这是由于旅行社、酒店、旅游商店等都主要集聚在首府的交通主干道,概括为“两带”“两块”。首府乌鲁木齐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心位置,区内现有12个航空港,有24条国内航线以及到阿拉木图、塔什干、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斯兰堡等国际航线。同时其又是第二亚欧大陆桥连接欧亚的纽带,可以说,新疆完整的公路网络以首府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且首府旅游企业和支持性部门以及公共基础性部门之间,形成了网络结构复杂的庞大旅游产业协作系统。乌鲁木齐作为重要枢纽对于全疆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结论及启示

综上分析,新疆旅游产业初步显示以下特征。

1.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不断加强,会将有直接联系的技术、人力资源、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实现基础设施共享和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并且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将吸引更多相关产业甚至不同的产业,提升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3]。

2.随着新疆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扩大影响,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促使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促使新疆旅游企业及相关支持性组织合理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协作。

3.新疆旅游产业企业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互动关系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有利于构成各旅游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创新活动,推动产业升级,得以使新疆旅游产业进入全国这一行业的前沿地带。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各级区域政府所公认的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载体[4]。但我们认为,新疆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无论其自身功能的发挥,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没有显示它应有的分量。

因此,新疆旅游业在发展政策的制定上,一方面,应遵循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鼓励公平竞争,促进分工和企业的专门化;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面对集群负面的外部作用,应施以政策引导,而不是亲自指挥以至于扭曲市场,更不应由政府选择将某个或某几个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疆旅游集群的不断加强,从而带动整个新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47-148.

[2]张陆等.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层次结构问题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1,(6):21-24.

[3]夏正超,谢春山.对旅游产业集群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篇5

引言

绿色产业作为21世纪追求的新型产业模式和经济体系,在本质上是实现最低代价生态内生经济发展的模式[1]。旅游产业作为绿色产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以保护自然资源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提高和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战略。从旅游产业的绿色发展内涵出发,助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2]。旅游产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现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旅游业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资源于一体,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可实现资源的最小消耗。而且旅游业的发展能带动诸如餐饮、住宿、交通、旅行社、商店、游乐场等多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吸纳大量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本研究依据绿色旅游产业内涵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在阐述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绿色旅游产业体系的概念

1.1绿色旅游的概念

绿色旅游最早是由法国的欧贝尔提出,目的是让人们从嘈杂的都市走向宁静的乡村,重新认识大自然的价值,舒缓、释放都市紧张、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增进乡村经济发展及城乡文化交流。由此可知,欧洲的绿色旅游是由乡村旅游转变而来,乡村旅游是绿色旅游的一种。日本农业部在1992年将绿色旅游定义为:“能够享受目的地的自然与文化以及与农村、自然景观丰富的山区的当地居民互动的停留式休闲活动。”20世纪80年代,绿色旅游的概念传入我国,因此我国对绿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学者对绿色旅游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绿色旅游就是环保旅游,在旅游的过程中注重自然、社会、文化等资源的保护;二是绿色旅游等同于生态旅游,就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放松,放松中增强生态意识的旅游;三是按照广义和狭义之分来界定绿色旅游,狭义的绿色旅游就是将绿色理念深入到旅游产业中,而广义的绿色旅游还包含了环保旅游和生态旅游的内容。本研究定义绿色旅游为: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强调在享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社会环境最小化破坏的一种旅游形式。

1.2绿色旅游产业的界定

绿色旅游产业作为旅游产业的一种经济形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绿色旅游产业是开发自然资源获取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形式;其次,绿色旅游产业的经济活动是绿色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再次,绿色旅游产业是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一体,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3]。据此,本研究将绿色旅游产业定义为:作为构筑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绿色旅游的概念,依托自然旅游资源,以保护环境为目的,以旅游市场为导向,在产业的网络化、集群化、交叉化、一体化的联合推动下形成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动力和保障

2.1丰富的旅游资源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南部,全区以山地为主,是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涵养区。“京都第一峰”的灵山、“天然动植物园”的百花山、“古刹奇松、怪石异卉”的妙峰山、“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潭柘寺、“天下第一坛”的戒台寺、“北方的地质博物馆”的龙门涧、“京都小漓江”的珍珠湖和永定河,合称为“三山、两寺、一涧、一湖、一河”,这是门头沟区主要的自然旅游景点,亦是构成京西旅游发展的基础。境内峰峦叠嶂、青山绿水,生态优良,成为在快节奏、紧张的都市中生活的人们首选的休闲圣地。全区现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5处、2A级景区4处、1A级景区1处。同时,门头沟区历史文化悠久,潭柘寺、戒台寺、爨底下村古建筑群、“东胡林人”遗址、龙泉务辽金瓷窑遗址等著名的文物古迹承载着门头沟区的历史印迹。

2.2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是门头沟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更希望给快节奏的生活放个假,由此,旅游成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都市人口密集、生活节奏快、生活环境相对压抑,人们的幸福感较低,需要一个环境优良、闲适自在的好去处放松身心。旅游需求的增加带动产业规模的壮大,旅游业不但成为第三产业也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门头沟区旅游收入大幅提高,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乡村旅游增长迅速,乡村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不断上升。2015年门头沟区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3.50亿元,旅游业收入为18.85亿元,占第三产业收入的25.65%。2006—2015年,门头沟区旅游业收入增长536.35%,其中乡村旅游业收入增长193.96%;旅游业接待总人数变化不明显,略下降4.11%,但乡村旅游业人数增长明显,增长56.58%(表1)。近年来,交通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私家车及汽车租赁业务的发展等也助推人们出游积极性的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和周末期间,城区居民更多地选择在郊区的“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业示范园”等度过休闲时光,成为门头沟区构建绿色旅游产业的重要力量。

2.3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门头沟区是北京重要的生态涵养区之一,2015—2016年,门头沟区水域嘴村和灵水村被评选为“北京最美乡村”,截至目前,北京市113个“北京最美乡村”中门头沟区有11个。2016年,门头沟区实施高压线绿色廊道生态景观、戒台寺郊野公园建设等多个项目,严格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控车、减油,村庄实行煤改油、煤改气工程,加强环境保护执法监管,成为全国29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之一。随着旅游接待环境质量的提高,游客数量有所增加,接待场所也随之增加。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门头沟区从事乡村旅游业的观光园和民俗户有1145个,比2014年增加了28个,同比增长2.50%,其中,民俗户增加了17户,观光园增加了11个,但实际经营民俗旅游的农户较2014年减少了22户。根据“十三五”期间门头沟区发展规划,门头沟区的发展将重点围绕生态涵养、旅游文化和科技创新三大功能开展,永定河绿色生态带的建设工程将逐步推进;政府将斥资2亿元用于门头沟区各景观园区质量的提升和环境的整治,打造山水环绕、宜居宜业的生态园区,重点突出以“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京西大峡谷—百花山—灵山”等组成的旅游景区,完善配套设施和景区规划。

3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1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与消费观念不强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游客潜意识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差强人意,还停留在自己“消费”、景区“买单”的层面上。旅游消费者环保意识不强的问题体现在采摘园里的乱折现象、景区里的乱写乱画现象以及对基础设施的破坏等,而这些行为都有悖绿色旅游的理念。此外,自驾游造成的停车场拥堵、乱停乱放现象也已成为当下北京市旅游景区面临的新问题。旅游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是影响门头沟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门头沟区旅游业的营业收入总体上呈现增长状态,但缺乏新的增长点,游客消费呈现下滑态势。门票收入对营业收入的贡献较大,且较为平稳,商品销售收入则波动较大,其他收入近年来有所增加。具体来看,2006—2015年,商品销售收入由2006年的518.6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1432.50万元(近年来最高)后,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降至2012年的155.90万元(近年来最低),之后又有所回升,2015年升至380.40万元(表2)。此外,据2016年《门头沟统计年鉴》,2015年星级宾馆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0%,商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26.50%,其他收入同比下降26.30%;休闲观光农业接待人数上升,但农产品销售收入和餐饮业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7.30%和12.10%。据分析,上述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一是景区商品价格高,人们不愿意购买;二是商品缺乏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三是农产品受天气影响大,缺乏品牌支撑等。

3.2旅游经营者绿色可持续经营机制未形成

据2016年《北京区域统计年鉴》,北京5个生态涵养发展区中,2015年门头沟区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数、民俗旅游接待人次、高峰期从业人员以及民俗旅游总收入都是最少的,观光园数量处于倒数第2位,仅高于延庆区(表3)。这主要是因为:一是门头沟区旅游业还缺乏自己的特色,其旅游经营者没有利用区内独特的地形因素,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和品牌产品,观光采摘没有形成规模,消费者的旅游仅停留在观光上。二是随着旅游经营者增多,旅游市场竞争加剧,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旅游经营者的利润相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缩水,其为降低成本和争取利润,减少了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如使用低廉的餐具、提供非专业的导游、销售劣质的产品、提供带有欺骗性的信息等,造成旅游客源的流失。

3.3旅游发展规划和监管体系需要完善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政府和各级行政部门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有效指标,由于当前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当地的发展规划时往往以当地的GDP作为着重考量的标准,使旅游发展规划局限于短期利益而失去了系统性和长远性[4]。由于旅游业整体发展缺少明确和系统的规划,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基础建设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现象。门头沟区特殊的地形因素使其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难度较大,道路条件有待完善,景区交通不够便利,旅游公共交通工具较少,进一步拓展旅游线路的深度有一定难度;高标准的接待场所较少,4星级宾馆只有1家,3星级宾馆只有3家,提升旅游收入的空间较窄;一些旅游项目不规范,加之监管不到位,严重损害生态效益。

4推动门头沟区绿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培养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旅游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之一的消费者,环保和消费是消费者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正常的旅游过程中要培养绿色出行的习惯、培养绿色审美和绿色消费的观念。例如在出行方面选择环保、低碳的交通工具,短途采取步行或者骑行的方式,降低私家车出行的频率,减少私家车对空气和交通造成的影响。同时,旅游经营者应该依据门头沟区的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建设集多种产业为一体的高端乡村旅游生态农庄,满足消费者多方位的休闲和体验需求。为产业储备后续发展资金。政府可加大绿色理念的宣传力度,并颁布施行有关法律法规,有效约束消费者行为。

4.2加大重视力度,打造绿色产业

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一方面需加强景区设施建设,观光园、采摘园、接待场所等根据政府旅游规划,同一级别的旅游接待场所设置统一的配套设施,提高游客的舒适感和便利感,同时可增加设备优良、功能完备、高服务和高管理水平的星级接待场所,打造高端的乡村旅游生态农庄;另一方面需不断增强对景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景区内绿色标识、设立绿色理念广播站,重视能源的综合利用,利用太阳能、风能、有机能等低碳能源,如餐饮做到绿色清洁无污染,为游客提供健康饮食的同时,减少“三废”的排放,从而减少对景区的二次污染。根据门头沟区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开发多样性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不断增加的消费需求。如打造像中医养生黄岑茶、大山山货等的特色旅游品牌,宣传渠道多样化,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同时,辐射周边乡村旅游,提高旅游产业产值,实现旅游业的持续长远发展[5]。

4.3完善发展规划,健全发展机制

旅游业在门头沟区第三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为实现旅游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发挥政策导向和整体规划作用。鉴于门头沟辖区内98.80%为山地,其发展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更高,政府需加大旅游交通投资力度,改善和提升交通硬件设施;适当增加旅游公交或延长旅游景区公交的线路,减少私家车的出行。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类行政手段引导系统性地开发绿色旅游资源,并建设一套系统检测、有效监管、合理开发、规划建设于一体的运营机制[6];随着旅游业进入微利时代,为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平稳发展,政府应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或给予资金扶持,缓解经营压力,特别是对能更好地解决就业的企业、观光园、星级宾馆等给予更多扶持,提高旅游经营者促进就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制定相关奖惩制度,鼓励旅游经营者绿色转型,严厉打击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罔顾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尤其是在国家明确提出禁止开发和提倡保护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杨威.低碳经济视角下的绿色旅游实现方式探析[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2]陶表红.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韩光明,邓秀勤.生态文明建设与福建省绿色旅游产业体系构建研究[J].市场论坛,2014,(7):19-21,32.

[4]陈玲玲,冯年华,潘鸿雷.我国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6-29.

篇6

中图分类号:F592;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6.04.011

2010年7月广东在文化建设专题会上提出建设文化强省,广州以此为契机做出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旅游产业为导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提出把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广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在此背景下,研究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既是推动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广州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随着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消费模式改变,旅游产业融合的地方特色文化越多,便越能吸引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多元化文化因子渗入。由于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其他产业为载体,而文化和旅游业的关联度又很强,因此,文化产业以旅游业为载体便能得到很大的发展,并在发展中产生二者融合的效果。旅游产业融合文化产品能促进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文化产业融合到旅游产业发展中既能为文化产业拓展其发展空间和提供发展动力,又能为文化产业开拓巨大市场。探索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二者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广州是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这些年来广州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得到一定的发展,但距离人们对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求相比,广州旅游业的发展仍需要进一步完善。探索广州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并实现二者不断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分析

1.1 旅游产业

学界对旅游产业概念的含义至今仍未达成一致共识。对旅游产业属性的理解,马波认为旅游产业具有为人们提供旅游服务功能的产业[3],张辉指出旅游产业为旅游者提供有竞争性的旅游产品[4]。虽然上述学者对旅游产业的属性作了一定解释,但没有概括旅游产业的本质含义,综合现有文献分析,本文认为旅游产业是指依据旅游资源和相应的设施,为旅游者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主要由与旅游相关的景区、饭店、交通和商品买卖等部门构成。

1.2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形态的产业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表述。国际有关机构从文化产业包含的内容来表述文化产业,比如,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1997),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新闻出版、影视、通信和信息等体系[1],而欧盟认为文化产业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创作、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音像业和网络业等内容[2],我国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界定虽未完全形成一致的意见,但基本认同国家统计局(2012)的解释,文化产业是指为居民生产文化与文化相关产品的产业,包括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制造和文化产品经营等三大行业,覆盖了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业务等。

1.3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

现有文献对产业融合作了多种不同的解释。Rosenberg 指出,产业融合是产业边界随着产业增长出现的产业收缩的现象[5]。Nicholas 认为产业融合的决定因素是技术,技术能够改变产业的产品形态[6],Yoffie从产品的视角指出产业融合是各种产品的整合[7],Stieghtz Nils认为产业融合包括产品的替代性融合与产品的互补性融合[8],Lind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在消除市场准入条件之后的合并现象[9]。我国学者对产业融合多是从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形成新产业业态来分析产业融合的概念。颜林柯认为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形成的新业态的动态过程[10],程锦指出,产业融合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关联产生的新业态[11]。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是由二者在产业中的地位、特点和市场关联决定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属于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两大产业在资源、技术和市场等方面有较强的关联性以及它们的活动都具有综合性产业等特点,二者融合不仅会提高双方市场需求,更能催生一个新的文化旅游业。基于此,本文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是指两大产业在资源、技术和市场有着较强的关联性而形成融合的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具有产生新业态的能力。文化产业中的各种元素是旅游产业融合开发的主要资源,旅游产业创新的核心手段是融合的信息技术,审美的需要是融合的市场的共同价值,旅游产业融合的品质提升在于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

2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与效应

2.1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理

机理是指系统各元素为实现特定功能而发生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运行规则。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机理表现为:第一,旅游和文化产业有着天然的关联性。旅游产业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要素,这些文化要素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旅游者对旅游过程中的文化需求的满足是其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旅游产业的特色文化对旅游者能产生核心吸引力。旅游产业对消费者的满足仅仅停留在自然景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挖掘旅游活动的特色文化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深层次精神需求。现代旅游产业融入的文化元素构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没有文化的旅游产品很难得到持续发展。反过来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能增加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继承,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第二,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渗透力强。文化产业的各要素较强渗透力,它们与旅游产业不同的子行业融合,打破两大产业的边界划分,不仅实现了两大产业的渗透、整合、延伸,还弥补了单一产业的产品同质性影响的竞争力的缺陷。产业的融合产生的产品可引导时尚消费,开辟新的消费市场实现了产品的乘数效应。第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能开拓巨大的市场空间。独特地方文化与优势旅游产品融合形成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价值,能够最大限度的整合地方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并吸引人才、资金的流入,进一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地方经济的软实力。第四,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各个子行业的深入开发,尤其是对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能够衍生出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功能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而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复杂的产业结构重构的行为,该行为不仅改变了作为微观层面上的市场结构,更重要的是在宏观上改变了两大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因而能够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优化。

2.2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效应

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客观要求,而两大产业融合的直接表现为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的效应。文化产业对旅游产业的促进效应体现在提高了旅游产品品质,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拓宽了旅游资源范围,提高了旅游者精神价值,最终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旅游产业对文化产业的促进效应表现在拓宽了文化的应用范围,提高了文化应用价值,扩大了文化传播领域,提升了文化社会效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12]。

3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机制

3.1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力是满足现代旅游者高级需求

人们对精神生活高品位的追求引发了人们对旅游高级消费的需求,之前旅游观光初级形式已不能满足时下旅游者的需要。旅游产业必须以更高的形式满足现代旅游者以追求个性化、多元化为主要特征的消费观念的转变。旅游者文化水平的普遍增进,使旅游者从旅游产品的消费中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消费者对旅游文化需求的增加导致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客观要求。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不仅使得旅游者在旅游消费中欣赏旅游景点的自然风光,又能获得文化的享受。附上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旅游者能从旅游产品的消费中更好的获得高级消费的满足。这种高级消费的满足又会不断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当然也为旅游产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利益。

3.2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是二大产业对利益追求

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方能持续发展壮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产生的文化旅游产品正是两个产业创新的结果。具有文化和旅游双重功效的文化旅游产品能够为两大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进一步而言,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程度的提高,旅游活动中渗入文化因子越多,一方面提高了旅游活动品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旅游产品的项目;文化产业随着旅游产品融入,旅游者通过旅游这个文化的载体了解了更多的当地文化,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拓宽了文化产业空间,取得了范围经济的扩散效应,同时提高了文化产品市场化程度,最大限度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增值。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要求是双方对利益的共同追求。

3.3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基础是技术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产业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小,技术的进步填平了产业之间的界限,现代技术应用越来越突破某一领域的应用,可广泛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正是两个产业技术应用的结果。现代先进的技术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从而产生新型的产业业态。技术进步有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产生创新的力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进程中,技术进步催生了创新思维。文化产业运用先进传媒技术,将文化演艺与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形成有特色的现场演艺产品,旅游产业运用云计算技术和高速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智慧旅游新业态。旅游产业融入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新思维元素,可使旅游产业产生高级形式的旅游产品。旅游产业在旅游区借助各种形式演出节目等创意文化,能够大幅度增进旅游景点的吸引力,让旅游者达到观光、娱乐和文化教养的综合效果。

3.4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推动力是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认识的转变

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了旅游者对旅游消费的认识。以往的旅游者关注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旅游景区的风光和名胜古迹,现在旅游者拓宽了旅游产品的范畴,认为只要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各种客观环境都是旅游产品(李天元旅游学概论(第六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因而旅游产品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旅游产品,还包括各种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事物,这里的文化事物就是文化产业的范畴。由于对旅游产品重新认识,使得消费者心理的需求由过去的同质需求转变为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消费者对旅游产品越来越注重差异化的体验,凸现个性化的需求,旅游者选择旅游产品根据“求新、求异、求特”心理要求进行选择, 个性化的、体验式消费心理成为旅游消费的主要内容。同时消费者由过去的单一化服务转向“一条龙”综合服务。要求旅游产品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一条龙”服务。旅游者对旅游产品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文化和旅游融合。

4 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实证分析

4.1 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广州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几年来在文化产业单位数量、增加值以及从业人员数等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名列前茅,文化产业单位总数2.5万家,经营性文化产业骨干企业达到4.6千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5%。广州文化产业中的互联网信息、包装装潢、电视机和玩具制造、软件开发等行业发展迅速,2012年这些行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08.3亿元、206.4亿元、330.7亿元和135.3亿。广州文化产业在骨干企业的引领下形成了有一定规模效益文化企业集群。虽然广州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名列前茅,但离广州人均GDP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还是有较大差距,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居民对文化服务产品会产生较高的需求。有数据表明时下广州人均GDP已超过8000美元,因而广州文化市场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积极发展广州的文化产业,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此外,时下广州文化发展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许多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的创新能力不足,例如,广州许多动漫企业研发能力缺乏,只能进行产品的加工,这种情况不但影响企业竞争力,也难以实现企业有“制造”到“创造”转变。广州要进一步探索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以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广州凭借毗邻港澳地区位置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发展优势。广州在2015年推进旅游综合改革促进了旅游产业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旅游消费产品。广州旅游产业综合实力在全国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广州2014年旅游业总收入、增加值和接待游客等指标分别是2521亿元人民币,1062亿元人民币,1.62亿人次,广州近年来一方面对现有的南海神庙、南越王宫署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旅游景点进行整合,另一方面不断对广州休闲度假等项目进行开发,产生了以“广州文化艺术游”、“岭南园林文化游” 、“广州帽峰山生态游”等“广州一日游”为代表的系列产品,其中的“珠江两岸游”成为广州旅游精品。同时,广州国际美食节和旅游展销会等节庆活动也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 目前广州已构成观光和会展旅游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多层次旅游产品。另外,广州旅游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旅游产业的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包括国际旅行社120 家和国内旅行社164 家的旅行社总共284家,主要宾馆酒店432 家,其中星级饭店266 家,广州旅游资源综合增长促进了旅游产业竞争力加强。

4.2 广州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分析

4.2.1 广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通过构建融合发展指标体系来计算二者的协调度,根据协调度评价其融合的程度,反映产业之间协调程度的评价指标设计要考虑两大产业及产业内各个子行业之间具有良性互动的关系。协调度是度量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之间在融合过程中和谐的程度。目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尚未有成熟统一的来度量二者协调程度的指标,因此,基于上述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机理和机制分析并根据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文献的分析,本文设计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有文化产业单位数、从业人员、收入总额、增加值、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旅游产业收入,旅游总人次和星级饭店数量、增加值和增加值占GDP比重,来测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协调状况。

4.2.2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度的计算方法

依照上述分析,我们采用产业之间的协调度来衡量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的程度。由关联度系数公式:

U(k)=min(mink)+pmax(maxk)k/k + pmax(maxk)

其中:k=kij-ki的绝对值, min(mink)和max( maxk)分别为两级最小差和最大差。分辨系数p为0.5, 计算关联系数, 根据关联度公式Ri=ΣU(k)/n 计算关联度,再根据协调度计算方法是;C =U(k)/m*n。(i=1,2,3,……,m,j=1,2,3,……,n)计算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度。协调度的值在[0,1]之间,该值越大说明产业之间协调程度越好,反之协调程度越差。一般来说,多数文献把协调度划分为八个等级,分别是0.3以下为不协调,0. 3至0.4为比较不协调,0. 4至0. 5为弱协调,0. 5至 0. 6为协调,0. 60 至 0.7为初级协调,0.7至0.8为比较协调,0.8至0.9为较高协调,0. 9以上为非常协调。

4.2.3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测定和结果分析

计算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度以广州2007 -2013年数据为样本,依据上述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评价指标,指标数据从《广州统计年鉴2007-2014)获取。

根据关联度计算方法,计算了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各指标间的关联度(表1)。

上述关联矩阵发现: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各个指标之间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说明二者产业各个指标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第一,旅游产业各个指标与文化产业单位数的相关度多数在0.8以上,其中星级饭店数量与文化产业单位数关联度达到0.8935, 说明旅游产业各项指标与文化产业的数量有很大关系,这一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第二,文化产业各个指标与旅游产业的收入总额的关联度在0.8以上,具有高度相关性,特别是旅游总人次与文化产业收入总额为0.8842,说明旅游人次的增加能带来较大的文化产业收入的增加。第三,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指标与旅游产业的增加值关联度0.8748, 表明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产值中的比重必然会带来旅游产业增加值的提高。

依据产业之间的协调度计算方法,我们计算2007 -2013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度数值,并据此对两地产业的协调现状做出评价(表2)。

从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度数据发现两大产业在不断互动发展中,从2007年至2013年二者协调由初级协调到较高协调再到良好协调阶段演化,这一演化态势与广州这些年的经济不断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相适应,广州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2012年和2013年广州文化和旅游协调进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是因为广州积极响应《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决定,以及广州经济正处于经济转转型的重要阶段产生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广州文化产业使之成为广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会不断促进广州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5 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建议

5.1 制定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根据《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政策文件制定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规划:要能够全面深入反映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资源状况、技术条件和市场特征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对目前广州文化和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归纳广州独特的文化资源;要加强广州与珠三角合作,打造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文化旅游项目,树立广州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形成文化旅游集聚发展新格局。

5.2 实现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机制新突破

广州要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必须要实现两大产业融合机制突破。

按照市场经济的模式,发挥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和利用广州文化旅游资源,以广州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产权改革,促进两大产业在资金、管理、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互动,通过企业,联合、重组、兼并、连锁经营等形式,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文化旅游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对广州文化单位进行市场化转型,使具有行政事业性质的文化单位转变为参与市场竞争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

同时,政府要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要进一步放宽和降低文化旅游市场进入门槛,吸引社会、外商等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形成文化旅游发展的多元化经济,打造全国乃至国际著名的广州文化旅游品牌。

5.3 提升广州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内部融合的途径

集成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各自的优势是实现两大产业融合发展基础,两大产业在融合发展上依据其优势的不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比而言,旅游产业比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高,旅游产业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先导作用。广州拥有丰富文化资源,提高旅游产业的品位离不开文化产业构成元素的参与,在产业功能方面,文化产业中影视传媒、工艺美术、体闲娱乐、节庆会展等均与旅游产业的功能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因而实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要探索上述文化产业元素与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

第一,促进影视传媒旅游产业融合。影视媒体宣传由于传播范围广和速度快,而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消费对信息传播有很强的依赖性。影视传媒能够较为形象的塑造旅游景点,提高旅游景点形象的价值,对旅游者选择旅游景点产生的积极的引导效果。影视传媒对旅游者的影响主要是促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引导旅游者出行方式和满足旅游者获取旅游信息等方面起到很好宣传的作用,加强了潜在旅游者的转化为现实过程。

第二,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旅游产品的需求,广州应该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以大型工艺品中心为依托,提高旅游工艺品的知名度和游客购买旅游工艺品的兴趣。

第三,加强旅游与会展业的融合。会展旅游具有明显的城市旅游特征,广州作为全国著名的会展城市,每年都要主办国内外知名会展,比如广交会、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参展人员在会展期间需要吃、住、行、游、购、娱,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和广州经济繁荣。

5.4 抓快推进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

广州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要结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市区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

第一,可按照产业集群的方式,建设文化旅游产品集群,在集群内培育重点文化企业和富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以影视演出等形式打造历史文艺精品,通过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的规划,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的产业集群。

第二,打造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区,在产业区内通过整合区内的网络、工艺美术和动漫等文化产业资源,并将其价值链延伸到旅游产业价值链上,对其进一步创新和营销包装,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旅游、动漫旅游、娱乐休闲等多种广州文化旅游特色产业。同时,应加强区内网络数字、动漫业以及工艺业之间的互动,提高区内的文化旅游资源品质,形成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群,给旅游者带来多元化全新的文化旅游享受。

第三,深入挖掘主题公园内涵。对现有的旅游景区,比如白云山、长隆欢乐世界、越秀公园以及黄埔军校等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融入主题公园中,提高主题公园的科技文化内涵和品位。探索拓展新的主题公园项目,将网络数字和动漫产业项目参与拓宽主题公园,形成具有动漫游戏优势的新的主题公园,通过加入文化产业的影视演艺,形成完整的具有一定特色影视演艺队伍品牌效应的主题公园,实现具有先进理念、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的主题文化旅游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 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国外关于文化产业统计的界定[J],中国统计,2004 (1) : 52-54).

[2] 苒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 马波.转型:中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选择[J].旅游学刊,1999,10 (6) .

[4] 张辉.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5] Rosenberg N.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the Machine Tool Industry: 1840-1910[J].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63 (23):414-446.

[6] Nicholas o Negrouponte.Industry evolution and competence development:the imperatives of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1975,19 (7-8):726.

[7] Yoffie D B.Introduction:Chess and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C].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Boston,1997.

[8] Nils Stieghtz.Industrial Convergence: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R].Edward Rlgar Publshing Limit, 2003.

[9] Lind J. Ubiquitous Convergence market redefinitions generated by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Industry Life Cycle[R].Paper for the DRUD Academy Winter 2005 Conference, 2005.

[10]颜林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走向开放与联合的中国旅游业[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24-234.

[11]程锦,陆林,朱付彪.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11,26 (4):13-20.

篇7

目前,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已经起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成绩。但从长远来看,产业运行尚存诸多问题,例如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产业内部存在恶性竞争,产业规制措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民族地区将有可能遭受多方面、深层次消极影响。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运行机制,以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本文重点分析旅游产业运行的五个主要构成要素,以期为下一步构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机制提供支撑。

一、明确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

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是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开始的首要任务,任何一个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都应建立包含一个或若干个核心目标和系列扩展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其核心目标一般为产业发展目标和实现产业在区域经济中作用和地位的贡献率目标;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涵盖文明发展、价值发展、社会结构发展和社会环境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1]民族地区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尤其要关注产业发展的扩展目标,这是因为扩展目标的实现,既是旅游产业经济目标实现的前提,同时又具有独立的社会、文化和环境价值,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依据。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定位一经确立,便具有纲领性质,其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不可动摇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每一环节都将在发展目标的框架内进行。

二、编制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是指在旅游产业要素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针对旅游产业的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并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综合协调旅游产业的总体布局,关系内部要素功能结构以及旅游产业系统与外部系统发展为目的的战略策划和具体实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就是缺乏产业发展规划,旅游产业的运行完全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由于宏观层面的规划指导缺失,在微观层面就表现为市场秩序混乱、旅游者投诉不断、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等等。所以,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谋求发展,首要的工作便是编制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指导发展。

三、考量旅游产业供给要素

生产要素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实际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也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旅游业的生产要素囊括的范围非常之广泛,它具体涉及到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的众多生产要素,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讲,最为紧缺的首先要数资金;其次为人力资源,即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再次为满足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要素。

(一)资金

民族地区相对较小的经济总量,决定了其在资金要素上供给严重不足,必须借助外来资金要素的投入。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吸引外来投资,可以出台旅游投资优惠政策,给予外来投资者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等民族地区旅游业吸引外来资金,在引进外来资本的同时,要努力开辟多种渠道实现区域内融资,培育并引导区域内生资本流向旅游产业。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来说,产业发展基金是一条重要的资金渠道[2]。

(二)旅游人力资源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要发展,必须具备充足的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为此,首先要从本区域发掘旅游专业人才,通过有效途径,如职业培训中心、旅游院校等,培养不同层次的适合不同岗位的专业人员;其次要通过优惠政策,打造展示才华的平台,以吸引区域外的各种旅游专业管理、技术人才不断流入。要加强对本区域少数民族居民的专业培养,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帮助他们实现在旅游行业就业。

(三)现代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要素

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生活服务设施的配备,如银行网点、邮政网点、移动通讯网点以及网吧等的设立,这些设施的配备情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整体感知。

四、扶植旅游微观企业组织

旅游微观企业组织是旅游产业运行的真正主体,只有微观企业组织的强大,才可能有旅游产业的强大。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一般来讲,人们把旅行社业、饭店业与旅游交通业并称为旅游产业的三大支柱行业,这些行业中微观企业组织的发育程度标志着一个地区旅游产业的成熟度。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运行,首先要有选择地扶植一批有竞争力的微观企业组织,并通过它们的不断壮大带动整个区域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其次要进一步培育1-2个龙头企业,形成大的企业集团,使之具备较大的抗风险能力,并有实力参与对外竞争。

五、提升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3]。旅游市场营销的四大因素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及促销策略。

1.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要立足本地旅游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特别对于富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要精心打造,在激发游客参与度上多下功夫。

2.在旅游产品的价格制定上,可以广泛应用心理定价、折扣定价、招徕定价等定价策略[7],特别对于民族地区的特色手工艺制品,可以尝试心理定价策略中的声望定价策略。

3.在旅游产品销售渠道的设计与安排上,一方面要广泛采用传统的依靠旅行社销售旅游产品的策略,并不断根据需要加以改进,一方面要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手段,实现旅游产品的网上销售。

4.在旅游产品的促销上,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进行对外宣传促销的主体应该是地方政府,由它们统筹使用相对较少的促销费用,研究确立并对外宣传民族地区的整体旅游形象。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形象的定位及树立是其营销工作的核心,而形象定位又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要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1)形象定位应以市场调查为出发点,通过详细而周密的市场调查、市场分析,深入了解并把握客源市场的消费倾向和旅游偏好,找出定位的切入点;(2)形象定位当立足于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征;(3)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及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动;(4)形象定位必须考虑本地区的竞争优势,避免定位与竞争对手重复。

参考文献:

[1] 把多勋.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纲[J].旅游科学,2005(3):10-15

[2] 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71-72

篇8

中图分类号:F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41-03

2008年, 中国旅游产业连续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不利因素的冲击,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严峻的旅游市场形势,全国旅游行业克服困难,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大连作为辽东半岛的海滨城市,依托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旅游总收入再创新高。本文利用迈克尔・波特的“ 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机会、政府六个方面对大连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提升大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途径,进一步促进大连市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简述

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在继承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该理论着重讨论了特定国家(地区)的产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各种条件,即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优势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密切相关。四个基本要素为:(1)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两个辅助要素为:机会和政府。

四个基本要素以及两个辅助要素动态结合,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的特定产业能否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这六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系统,由这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组成一个菱形结构,类似于钻石形状,习惯上称之为“钻石模型”。

“钻石模型”把产业内各个企业纳入一个动态的分析框架中,理论中的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业竞争要素可以理解为产业组织的市场行为,这种市场行为是在一定的市场机构中的,而这种市场结构在钻石理论中受到相关和支持性产业、需求条件和生产要素情况的影响。在上述四种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政府又承担这一部分责任,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使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使产业顺利的发展进而实现升级,而机会要素则通过影响四个要素的变化给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和活力,因此,整个“钻石模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每个要素的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变化 [2]。

二、由“钻石模型”分析大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1.生产要素的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是指旅游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等要素。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三面临海,地处暖温带地区,具有海洋性特点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全国闻名的滨海城市,中国北方的旅游避暑胜地。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大连拥有丰富的海滨资源和海岛资源,拥有长达1 906公里海岸线和170个大小岛屿,大连的滨海景区(景点)多达100余处,海滨风光是大连旅游资源的主体。到2008年末,大连市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A级旅游区(点)24个,其中五A级1个,四A级10个,景点和景区达200多个,有城市广场58个。大连商业门市星罗棋布,旅游休闲娱乐项目众多,旅游硬件设施日趋完善。大连已经普及了国际化的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置,游客密集地带都设立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大连的海产品丰富,鲍鱼的产量占全国的60%。2007年2月8日,大连市荣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奖杯,这是中国旅游界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荣誉。

大连市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相对丰富,辽宁省有旅游学院50多所,而大连市就占了大部分。目前,大连市旅游产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23万人,占全市城镇就业职工的12.8%。但是,从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构成来看,高中以下学历的占76%,这些服务人员专业技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旅游地的生命周期长短和可持续发展,缺乏旅游专业人才,尤其是缺乏懂国际业务的国际型人才、高层次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连市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2.需求条件分析。一国或地区的旅游需求条件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旅游产业竞争优势比较强。大连市的旅游需求条件是比较好的,除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国内外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有所下降外,其余每年接待的国内旅游者和入境旅游者人数呈逐年递增态势,约居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十二位,旅游总收入也连创新高。但也可以看出,相对于国内旅游者来说,入境旅游者的人数很少,说明国际旅游需求相对较低。

根据2008年大连市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市场统计数据 [3] 分析,大连市国内旅游市场客源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周边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中部地区除安徽、山西、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外,其他省区所占比重较少,西部地区游客则更少;海外客源市场主要是日本、韩国、俄罗斯,其中日本是最大的海外客源市场,每年都有大量的日本游客入境;韩国因与大连地区地缘、血缘关系密切,成为大连市第二大客源国;俄罗斯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本市的第三大海外客源市场。此外,由美国和加拿大组成的北美市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为主的东南亚市场以及以德国为首的西欧市场在大连市海外旅游市场中均占有一席之地[4]。

3.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东北、乃至中国商贸重地,大连市拥有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大连是东北地区星级宾馆酒店最多和最全的城市,酒店宾馆规模、设施、装修、设备具备国际水平,与之相关的软件服务也是走在业界前列。截至2008年末,大连市拥有旅游宾馆(饭店)212家,增加6家,其中星级宾馆(饭店)168家,增加2家;五星级6家,增加1家。但宾馆酒店的空间布局太过集中,星级饭店几乎全部分布在中心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近几年,大连交通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飞机、火车、客车和轮船通往全国大部分省市以及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大连周水子国际机场的国际口岸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航线总数达到147条,其中国内航线100条,国际和特别行政区航线47条,与15个国家、94个国内外城市通航,其中国际、特别行政区通航城市40个。2008年,两岸直航大连至台湾航班正式开通,烟大铁路轮渡正式运营。大连市的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市内有公交线路百余条,其中有全国仅存的有轨电车线路两条,有多条轻轨列车线路;大连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2009年6月正式启动拟定2013年5月完工。虽说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从下表可以看出,大连的旅客周转量除了水运和民航外,其余在辽宁省所占的比重不是很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即指企业的战略决策特点、组织结构及竞争程度所赖以存在的环境。由于所处环境不同,企业目标、管理体系和激励机制也往往不同,而其产业优势则来自于对它们科学、合理的选择和搭配 [5]。到2008年末,大连市旅行社达362家,其中国际旅行社26家,国内旅行社336家,其数量占辽宁省旅游旅行社总数的1/3以上,在全国各旅游城市中也居于前列。

此外,旅游企业还结合大连特色推出了海滨度假游、都市观光游、都市会展游、购物游、休闲游、节庆文化游、近代历史文化游、军港观光游、温泉游、乡村游等多元化复合型旅游产品,能根据不同旅游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又相继推出“海上看大连”,阳光(sun)、沙滩(sand)、大海(sea)的夏季旅游“3S”产品和运动(sport)、温泉(spring)、购物(shopping)的冬季旅游“3S”产品;在原有的国际服装节、烟花炮竹节、国际赏槐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四大节庆活动:国际啤酒节、国际沙滩节、国际冬泳节和国际滑雪节,成为大连拉动游客新的增长点。

5.机会因素分析。机会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变量。2008年奥运会为大连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申奥成功后,大连市很快就打出了“奥运在北京,观光到大连” 的奥运旅游宣传口号,在中国内地及海外电视台连续播放其旅游城市形象广告,大连市还建设了一批适应奥运旅游的大项目,其中包括高标准的大连金石滩主题公园,重新规划旅顺口旅游项目,将星海湾建成集体育、文化、会展商务、娱乐四大中心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广场,把滨海路建成精品浪漫旅游线路等。2008年大连市旅游总收入达400.8亿元,占全市GDP的10.39%,相当于第三产业的25.44%,比2007年增长23.3%。

2009年9月10―12日中国夏季达沃斯论坛即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在大连举行,给大连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夏季达沃斯年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大连全面走向国际化的新平台。成功举办年会,进一步提升了大连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彰显大连浪漫之都的魅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提高了大连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自2007年首届年会以来,国际规划师大会、世界生物大会和被称为“海事达沃斯”的国际海运年会等一些高规格国际会议主动来到大连举办。随着本届年会的回归和成功举办,必将引领国际高端会议大量涌入,进而拉动大连市旅游、餐饮、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6.政府因素分析。政府行为是影响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又一重要变量。大连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是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因此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为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开发和建设,政府给予政策优惠、政府贷款等支持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使得旅游产业不仅成为大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现已成长壮大为支柱产业。大连市政府积极引进一些国外知名旅游企业进入大连,推进政府及相关旅游组织和旅游企业加入国际性的旅游组织协会。大型国际国内会展的成功举办,很好地宣传了大连市旅游形象,增强了大连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截至2008年末,大连共举办展会96个,比上年增长4.3%;展览面积95.7万平方米,展会平均规模接近1万平方米;参展企业24 746家,增长14.6%,其中海外参展企业1 869家;到会参展商88 456人,增长18.4%;参观人数544.6万人次,其中海外参观人数4.6万人次。

三、提升大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本文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对大连市的旅游产业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提出了提升大连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途径。

1.注重旅游产品开发,增强大连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大连市的地理区位和自然景观优势,溶合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打造具有海洋文化、海滨风情、浪漫情调、独特风格的旅游资源。以提升城市休闲旅游和城市商务旅游为重点,积极推进商务会展旅游;加快邮轮、游艇、高尔夫、马术、温泉、滑雪等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统筹城乡旅游发展,建立特色旅游乡镇村、农(渔)家乐示范项目,使其成长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

开发产品的同时注重增强文化底蕴,大连市应通过文化旅游的发展,积累本地区和城市的文化资本,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品格和标识,着力开发和培育节庆旅游产品,通过国际性节庆活动,提高城市的文化品拉,凝聚人气,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以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积极开拓旅游市场。大连市要制定中长期旅游宣传促销规划和市场开发战略,出台符合实际的市场开发规划并贯彻实施,改变粗放型的宣传促销模式;创新旅游宣传促销体制,探索组建全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中心,具体实施宣传促销各项工作,逐步实现旅游宣传促销机构和队伍专业化;针对不同市场和客户群,建立起包括旅游推介词、宣传片、画册、招贴画、导游图、导游词以及不同版式的旅游指南手册在内的宣传品体系,并及时更新相关内容;不断创新旅游宣传促销的方式,加强主要客源市场有针对性的促销,注重客源地推介活动与互联网、新闻宣传、媒体广告和影视机构的合作,拓展宣传促销的领域。

积极开展与国家旅游局驻外办事处、各大旅游批发商、主要客源地骨干旅行社的合作,增强宣传促销投入的实效性;抓住在大连举办各类重大国际活动的时机,主动提供旅游宣传品开展促销;继续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在巩固日韩俄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发港澳台、东南亚和南亚市场,积极开发欧美澳远程客源市场,逐步实现旅游市场结构国内游、入境游均衡发展。

3.促进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是一个融合了文化、交通、餐饮、建筑、房地产、农业、制造业等多个产业的复合性行业。因此,对于大连市的旅游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城市交通、通信、物流、房地产、文化产业、美食餐饮、娱乐活动、休闲农业、工艺制造等多个行业,形成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战略,使旅游真正成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产业。

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的必要条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逐步促进软硬件环境与国际接轨,满足游客的需求,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硬件方面,应根据主要客源市场的特点与需要进行交通设施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拓展航线,完善铁路、公路建设,构筑三维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大连旅游的可进入性;软件方面,应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服务,增强大连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4.建立集团化旅游企业,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扶强做大旅游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抓好旅游企业的改制工作,对已进行改制的要加强完善和深化,使旅游企业加速向集团化方向发展。旅游企业集团化可以形成规模综合效益,形成组合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融资功能,提高综合竞争力;政府还应综合运用土地、资金、税收等政策杠杆,鼓励本地大型企业集团进军旅游业,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股份制改造,整合大连市现有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来大连投资,以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建立全方位开放的旅游产业体系,为国内外资本进入创造良好条件。

此外,大连旅游产业还应该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企业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强旅游院校建设,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强旅游产业普通员工的规范化服务培训,为大连旅游品质化发展提供基础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招募旅游产业人才,以抢占旅游人才的制高点。

5.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增强城市吸引力。树立合作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打破区域分割。首先,应该加强大连区域内旅游合作,同时促进与辽宁各旅游城市之间的联合,加大与东北各旅游区的资源整合;其次,加强同与自己特色接近的青岛、烟台、威海等滨海城市的旅游开发合作,共同打造海洋旅游品牌,形成地区间的整合营销体系和海洋旅游链,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第三,加强国际旅游合作,继续加大与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合作力度,同时要不断扩大大连市远程客源市场,创造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大国际空间。

6.加大旅游市场管理力度,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旅行社条例》,使得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大连市相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新条例,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综合执法部门、旅游专职执法队伍和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检查执法体系,形成对行、游、住、食、购、娱六个环节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督查作用,在景区景点、购物、餐饮、娱乐等旅游消费场所聘请监督员,开展全方面全天候的社会监督检查;进一步整治导游队伍,提高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水平;加强旅行社标准化管理工作,对旅行社实行百分制管理;依法整治出境旅游市场,提高规范运作水平;大力净化旅游景区(点),提高游览环境的质量;严厉打击旅游购物欺诈行为,提高旅游购物的诚信度;加强星级饭店的管理,全面提升星级饭店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充分发挥旅游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国内外民间旅游组织的合作与交流,为大连市旅游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游客服务满意率。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第1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65-120.

[2]王小平.钻石理论模型述评[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3):33-36.

篇9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是以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为基础,以旅游者的需求为导向,为旅游者提供吃、喝、住、行、游、娱、购等服务,满足旅游者精神、物质需求的综合性产业。文化产业则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基本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经济行业。尽管两个产业的内涵清晰、边界分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大众旅游需求的改善,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服务旅游的产品愈来愈多。同时通过旅游来传播文化、展现精神产品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文化与旅游的渗透、交叉、融合越来越广泛,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乃至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一)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产业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旅游是文化性非常突出的经济现象,也是经济性十分鲜明的文化现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交叉相融更加普遍。旅游产业要快速发展,必须依赖于文化资源的加入,如文物古迹、历史传说、民俗传统等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业中的文化内涵越丰富,文化的渗透融合越紧密,品位层次越高,旅游产品就越受大众欢迎,同时,旅游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文化可以通过旅游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体现其精神价值,既增强社会大众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理解,又能推动更多文化资源的开发,从而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转变。因此,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渗透互融,实现了两个产业相互促进、合作共赢。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形势下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当前,我国旅游进入了大众旅游时期,然而,纵观旅游业的发展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粗放式经营,产品形式单一。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产品居多,旅游服务质量不高,甚至坑蒙拐骗,诟病较多。如何适应大众“求新求特求奇”的旅游需求,需要找寻行业发展的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产业的渗透,以更多的知识型要素来推动旅游产业更新,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国际旅游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旅游产业的提升、旅游业收益的增长,有赖于旅游产品的多元文化含量和特色旅游服务的质量。只有经过文化渗透的旅游业,且烙上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才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利润空间,产业功能更趋完善,竞争力也将全面提升。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是新时期满足大众更高层次旅游消费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均GDP已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审美情趣的转变,大众旅游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改观,传统的以观赏为主的旅游产品已逐步被赋予较高文化品味并能互动参与的体验活动所取代,求新求知求特的旅游产品更受大众欢迎。文化产业的适时融入便为旅游产品的更新带来了契机,通过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发掘、改造利用,加工生产新的旅游产品,如新的景区景点、新的旅游项目、新的服务形式等,给旅游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多样化旅游产品的选择,使他们从旅游中获得知识、娱乐、体验和享受等多面的满足。

二、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形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纵观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起源和发展,两者从概念到属性都有本质区别,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泾渭分明,各自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不同的属性和功能,相互之间没有可替代性。从两个产业融合的程度和方式看,可分为延伸型、整合型和渗透型三类。但从融合的基本元素来看,主要涉及技术、资源、企业以及市场等四个层面,也是导致旅游文化产业多层级界限的突破重组和多层次联动整合的核心要素。

(一)技术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催化剂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的变革,使不同产业的经营管理和产品属性日益趋同,引发了产业边界的模糊。旅游产品的开发速度较快,更新换代时间较短,更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需要技术创新的全面支撑。而文化产业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它的渗透将大大提升旅游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比如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运用,就大大丰富了两个产业的技术内涵,催化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快速融合及发展。如文化主题公园就是通过产业渗透的方式,借助产品的文化内容优势,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将其产业活动扩散到旅游业,打造出“文化主题公园”这一新兴的休闲旅游新业态。

(二)资源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显著标志

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重合性,利用文化资源和旅游发展元素开发出来的具有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产品,是两大产业资源融合的显著标志。积淀深厚的文物古迹,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多彩绚烂的风情民俗等,既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丰富生动的现实旅游资源。它们作为两个产业的共同生产要素,通过信息化、多媒体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运用,便能开发多样化旅游产品,既使各种有形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得到科学传承,同时,还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精神需求,实现产业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双赢。当前深受大众追捧的古城古镇古村落游等,就是将历史文化资源成功结合的好形式,深刻彰显了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体验游、休闲游和度假游等产品形态,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三)企业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革新,旅游企业和文化企业的业务边界逐渐模糊,相互重合交叉日益普遍,旅游业中出现了以专门开发文化资源、文物古迹为主要内容的经营企业;文化产业中也出现了生产旅游者需求的文化产品的企业,如文化会展企业、影视动漫企业等。这些企业的业务就融合了两大产业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完全可以在共同的平台经营管理,相互促进补充,同时,这类企业的融合发展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仅为纵向一体化演进,而是转为横向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演进,资源的利用率更加优化,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正是企业层面的融合演进才使两大产业的整体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四)市场融合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内在动力

市场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基本依托,也是衡量产业发展重要依据。无论是旅游景点的打造,还是文化产品的开发,都必须顺应市场的需求,市场是引领两大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在市场层面的融合,主要是通过产业的市场化运作、营销方式的创新、品牌的整合与培育等来实现的。如互联网与旅行社结合,将形成旅游产品的连线销售。传统的文化演出经过艺术家的创意,在景区景点提升为实景演出,与旅游消费紧密结合,借助的就是市场力量。许多影视拍摄基地按景点打造,通过影视作品的热播,旅游企业的推销,都成了旅游热门产品。随着大众传媒手段的革新,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文化与旅游市场融合愈来愈密切,这种市场层面的高度融合,又推动着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在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等方面的整体融合。

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为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和谐融合,必须准确把握两大产业的交叉点,产品的交汇点和市场的互动点,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创新体制机制,引领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方方面面,既受制于经济基础、教育程度、科技发展水平,更与政府引导、政策推动紧密相联。作为政府层面,需要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政府要充分认识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要依据本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制定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整体规划,明确发展布局、阶段目标和政策措施。规划要科学论证,切合本地实际,也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二是要强化政策措施。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是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地方政府强化领导,大力扶持,落实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和地方性法规,特别是对职能部门要提出明确要求,强化服务,坚决纠正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三是建立一套工作机制。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切实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推动政府逐步由办向管、由微观管理向宏观调控的转变。

(二)强化品牌战略,加速产业融合

产业的兴起有赖于品牌的确立。各地要充分挖掘本地的旅游文化资源,顺应旅游“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新趋势,不断开发有特色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和新品牌,比如,农村可以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批古村古街,大力发展乡村游;北方可以利用寒冬冰雪做文章,打造冰雪旅游文化品牌。经济发达的城区,可以将影视、动漫、娱乐演艺融入旅游景点的开发中,培育新的旅游线路。各地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曲艺、手工技艺、民族体育竞技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知名度。要按照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整合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景区景点的联合,企业与企业的重组,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精品项目,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三)立足市场导向,推动产业融合

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既要用好用足各种扶持政策,又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要致力于品牌的培养。各地应紧紧盯住旅游文化市场的变化,依据本地实际,整合两个产业的优势资源,并注入主题鲜明、地方特色浓郁的文化元素,以打造适应市场需求新的旅游品牌。要致力于营销手段的创新。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旅游市场,更呼唤着旅游产品销售模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引导旅游文化企业,加快技术、产品融合,打破原有各自的运营方式和销售渠道,克服盲目无序竞争,构建营销共享与协调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推广捆绑式营销、联合性营销、精准式营销方式,推动产品的深度融合。要致力于发挥新闻媒介的作用。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视角推销旅游文化产品。既要善于挖掘电影电视、节庆会展、广告橱窗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多种新兴传播媒介作用,加大对旅游文化产品的宣传和促销。在宣传中,要努力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篇10

一、引言

所谓的旅游业是指直接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提品和服务的行业的总称。它包括的行业有:旅游饭店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行社业、游览、娱乐业、旅游购物(旅游商业)等5个行业。旅游业的经营活动是这5个行业形成的行业群。

从产业供给出发,旅游产业应该是以旅游业生产力六要素吃(旅游餐饮业)、住(旅游宾馆业)、行(旅游交通业)、游(旅游景观业)、购(旅游商品业)、娱(旅游娱乐业)为核心,以旅行社为产业龙头,由一系列行业部门组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整合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进入新世纪后,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把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认真规划布局,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旅游业的“二次创业”。

二、云南旅游产业各要素发展现状

下面从旅游饭店业、交通、购物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云南旅游产业各要素的发展概况:

(一)旅游饭店业

饭店业是旅游产业六大核心要素之一,在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8年底,云南省全省评定星级饭店总数为834家,其中一星级99家,二星级489家,三星级181家,四星级54家,五星级11家。目前国际上旅游发达地区星级饭店的高、中、低比例均接近l45,云南省星级饭店中高级、中级饭店数量过多,而低端的饭店数量偏少,造成饭店业结构不合理,饭店业经济效益低。

(二)旅游交通业

交通业是旅游产业中的基础部门,是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基本条件。云南地处云贵高原,交通条件不占优势,铁路、公路和水运条件较差,交通运输的瓶颈长期制约云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云南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公路为主、铁路为重要运输工具、水路运输为辅的较为完善的陆地运输网络。2008年云南有民航机场11个,其中国际口岸机场2个,正在建设的昆明新机场是全国第四个门户机场。云南省交通基础设施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云南旅游景点分布广泛,全省大部分旅游景点分布在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滇东北、滇西等旅游区,旅游者需要在交通方面的花费较多。

(三)旅游购物业

新加坡和香港的购物收入占旅游收入的60%以上,而我国的比重大约是20%左右。云南省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构成中购物比重接近我国平均水平。根据近几年对海外旅游者的抽样调查结果:50%以上的海外旅游者喜欢购买云南的土特产品、茶叶、工艺品和纪念品等;30%以上的海外旅游者喜欢购买云南的民族服饰、中成药和保健品等;大约18%-20%左右的海外旅游者喜欢在云南购买香烟、珠宝首饰、字画和瓷器等。

(四)旅游游览业

游览是旅游的目的,是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全省拥有10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2008年云南省有旅行社460家,其中国际社60家,国内社400家。拥有导游资格证的导游2.6万多人,持有导游IC卡的导游员1.7万多人;旅游从业人员180多万人,其中直接旅游从业人员30多万人,间接旅游从业人员150多万人;旅游汽车公司17家,旅游汽车1860辆。

(五)旅游餐饮业和娱乐业

2008年云南旅游购物店有121家,云南省物产丰富,各地食品餐饮各具特色。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少数民族餐饮得到发掘和提升,在云南可以品尝到种种地方佳肴和山珍美味,使得海内外旅游者感受到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旅游文化。

云南有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楚雄州的火把节、大理的“三月街”等将多样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旅游资源有机的结合。但是,各个旅游景点还缺乏较为完善的娱乐设施,娱乐业是一个需求收入弹性较大的部门,云南发展娱乐业还有较大的空间。

三、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

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不单单是几个产业部门的简单组合,而是能够发挥经济效益的组合。本文采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对产业结构的效益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产业结构的优劣或合理与否。该方法是以一定时期内旅游产业的年增长率为基准,分别测算某一地区按照全国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进行比较,从而分析某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偏离状况,进而分析和评价其旅游产业结构的效益状况。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法,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经济增长的全国分量、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分量、经济增长的竞争分量,即区域(产业)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的(全国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

以云南入境旅游的外汇收入为例,分析云南旅游产业的结构效益:Yjo和Yjt分别代表云南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收入;Zjo和Zjt分别代表全国旅游产业j部门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收入;YO和Yt分别代表云南旅游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总收入;ZO和Zt分别代表全国旅游基期(2002年)和t时期(2005年)的旅游外汇总收入;则云南旅游产业j部门的旅游外汇收人增长率rj=(j=1,2,…,n)。

在(0,t)时段内,云南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j可以分解为份额分量Nj、结构偏离分量Pj和竞争力偏离分量Dj三个分量,表达为:

Gj=Yjt-Yjo=Nj+Pj+Dj;其中Nj=Yj×Rj

Nj为份额分量,它是j部门全国总量按比例分配,云南j部门规模所发生的变化,即云南标准化的产业部门收入按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量。

Pj=(Yjo-Yj)×Rj

P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它是指云南j部门比重与全国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云南第j个产业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排除了云南省增长速度与全国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相等,而单独分析j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因此,此值越大说明j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越大。

Dj=Yjo×(rj-Rj)

Dj被称之为竞争力偏离分量,它指云南旅游业第j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与全国旅游业j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异引起的偏差,反映的是云南旅游业j产业部门的竞争能力。Dj越大则说明j产业部门竞争力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

根据偏离份额计算公式,以2002年作为基期,用云南旅游统计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提供的云南旅游外汇收入构成数据作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得到云南旅游业产业结构效益偏离份额分析表(见表1):

根据偏离份额分析表分析:

第一,云南交通部门收入的增长慢于全国的增长速度,竞争力偏离分量较小说明云南交通部门相对全国缺乏比较优势,说明云南交通业还需要进一步建设,尤其是通往省外国外方面。但是交通部门的结构偏离分量Pj较大,说明其对整个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

第二,住宿餐饮部门收入增长速度均比全国高,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j看,住宿餐饮部门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住宿餐饮两个部门对云南整个旅游业收入增长额的贡献小,Pj值为负。应该增加中低档旅游酒店的数量,提高住宿餐饮部门的经济效益。

第三,景区旅游部门的结构效益较好,Pj、Dj值都是正,景区旅游不但对云南旅游收入增长有贡献,而且和全国比有竞争优势。主要得益于云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年来对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四,娱乐部门收入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翻了一倍多,从竞争力偏离分量Dj的值看,娱乐部门与全国相比,竞争力很强。但是值为负,娱乐部门对整个云南旅游收入增长的贡献比较小,所以还需完善景点娱乐设施,才能充分发挥云南民族风情和人文旅游资源的优势,把优势转化为收入。

第五,购物部门收入增长速度缓慢,落后于全国水平,竞争力也不强。云南有丰富的、有特色的土特产品,旅游购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加强宣传,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第六,邮电通讯部门从指标的数值看结构效益比较好,增长也很快,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第七,市内交通部门结构效益差,没有竞争优势,增长也很缓慢。

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旅游产业效益的对策

(一)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政府部门对旅游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状况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税收等措施强制进行调整,避免市场失效和滞后。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旅游业供给是受市场需求引导的,市场调节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在促进旅游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协调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二)加强旅游业各行业之间的互动发展

旅游业涉及的多数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入门槛不高,竞争激烈。景点企业收入单一,成长性差;旅行社和酒店竞争激烈,行业利润低。但旅游业产业链比较长,产业延伸性好,所以可通过旅游企业的集团化、多元化发展,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形成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的一体化,来实现旅游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避免恶性竞争、资源浪费,同时增强旅游企业的盈利能力。

以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锦江国际集团为例:锦江集团核心产业为酒店宾馆业、餐饮服务业和旅游客运交通业,同时还涉足食品、商业贸易、教育、地产等产业。通过集团化、多元化发展,锦江集团提升了核心竞争力,提高了品牌影响力。“锦江”商标在“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名列前50位。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06[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3、罗明义.旅游经济研究与探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