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5: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实践教学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实践环节教学工作规范》指出:实践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电大英语教师,通过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本人主要就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对教学主体的改革
(一)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面向全体学员,注重个性发展。教学的侧重点由原来的重结果转向重过程,由重知识转向重方法,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向重整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亲自体会知识的发现过程,从而使思维得到训练并分享创造的快乐,进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激情。
远程教学过程要求教师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并能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员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因此,担任远程教育教学任务的电大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为学员提供全方面的服务。
(二)明确教改的目的,树立教学目标
在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研究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学设计,探索并构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开放教育的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强化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是试点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直接目的。
开放教育试点本科采用的教材是全国试点学校统一使用的,由北京外国语大学顾曰国教授主编的“专升本”英语自学系列教程。该系列教程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育观念,都是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重在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逐步提高用英语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同时该教程也是专门为远程教育的自学者设计的,对远程开放学习模式的创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依托教学资源,制订教学计划
目前,远程教育任何一个专业在中央电大的学习平台上都有完整的课程说明,教学大纲,实施方案,及相关的教学辅导,课程考核说明等等。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职业培训模块,其中语言交际模块就包括《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等必修课程。《跨文化交际》所包括的主要媒体资源有:1)主教材及课程导学各一册;2)与主教材配套的录音带和光盘;3)中央电大提供的网上教学活动文本——辅导教案,包括教学实施细则、教学难点解析、网上辅导答疑、形成性考核作业、期末复习等等,以上这些资源都为我们学员学习提供了便利和帮助杂志铺。教师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并掌握这些资料,针对学生的情况,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把握学习进度,对整个学习过程实行宏观控制,使教学双方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二、对学习主体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从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来看,其受教育主体仍是成人,多数是为了满足成人继续教育或者弥补以往错失的教育的需要。这些远程学习者在年龄、知识水平、专业背景、学习环境、学习动机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性。但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们都是能动的,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创造价值的个体,通常承担着一定的生活(家庭)与工作的压力,接受相关的教育培训只是一项“业余性”的活动;他们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实践经验。如何使这些长期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影响的教育对象尽早适应远程英语教学模式,成为应用型人才,主要从三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
电大远程教育中相当一部分学员是为一张文凭来读书的,但当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即知识社会转变的时候,知识更新和社会变化速度加快,学历教育将会发展为终身教育。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等,已成为人们适应新社会的新素质的要求。学历只是人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表征,而能力则是衡量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事业的成功和对社会的贡献。正确处理好学历和能力的关系才能真正适应远程教育形式,才能为自己的全面发展作好准备。
(二)重视远程独立学习观念的培养
长期作为知识进行传授的英语教学模式,固化了学员的英语学习思想和习惯,其教学方法更是限制了学员的主动性,使得学员过分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远程英语教学以视频点播和课件学习为主要方式教学设计,辅以网络上的资源。这种学习方法与学员原有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许多学员就强烈要求教师下发学习资料、练习讲义,想省去上网查询查找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花大力气改变学员的观念,并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三)提升学员计算机应用能力
目前参加远程教育的学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甚至于还有许多学员没有家用电脑,连因特网都没上过。这样的计算机水平很难适应远程英语教学,因此必须加强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或者提前学习计算机应用课程,或者与英语课同时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以确保远程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对教学形式的改革
(一)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 教
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基础.学校组织教学,教师根据课程及学生特点,有选择性的就教材上的重难点内容进行讲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形成初步概念。教师要达到讲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指导学生“仿”的目的。
第二环节 学
学是对教的内容的消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深化和扩展学习第一环节内容,达到基本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对教师教学方法等作出反馈以便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第三环节 仿
学生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在小组活动时,对课程中一些重要交际场景进行模拟交际,以达到将“教”、“学”环节中所学内容实际运用的目的,它是在教和学这两个环节后的实践。
第四环节 谈
学生在第三环节完成后,对学习和交际模拟过程进行交流探讨,总结经验,加深印象,改进学习方法。该环节的结果应反馈到“教”、“学”、“仿”各个环节中,促使各个环节不断完善。
(二) 教学方法设计
《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以语言、文化、交际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介绍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基本概念,通过对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个案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任务。
1.课堂辅导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辅导面授安排六次,每次四个课时,每次面授我会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重点辅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语言技能的评价。面授辅导强调的是一个“导”字,但我发现由于摆脱不了传统面授课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把 它处理成了“讲授课”或者纯粹的“答疑课”。面授辅导不在于殚精竭虑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也不能把它简化为回答学生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面授辅导课中,学生的声音应该远远多余教师的声音。辅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馈性的检查,纠正学生学习中的偏差,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和理论概括杂志铺。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和书本,我们可以把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精心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和话题编制到教学活动中去,使教学活动浑然一体,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学生不知不觉的参与中解决了问题这样不仅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设计,而且也强化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
另外,为了节约时间,保证面授辅导课的时间和实效,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力和感受力,我们把整个课程分成8个部分,且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效果较好的幻灯片及自制的课件,运用文字,图例,动画,视频,声音等,突出每个部分主题的知识结构,使新呈现的内容结构清晰,层次鲜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从而更加快捷地捕获信息并得以接受和消化。
2.讨论
讨论学习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研究性和协作性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不仅能锻炼学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共同协作解决问题的益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讨论的内容,主题,形式,范围和时间的长短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安排。
课堂上,为了便于控制,我们可以采取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法就某一个话题展开:如Foreigners never talk about others’ privacy,such as women’ age,other’s salary,but our chinese like toask such question,then how do we think of this? 我要求所有学生轮流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表述自己对该论题的观点或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归纳和总结.其特点是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而且人人都能参加,彼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很快的实现了思想的传递和交流.当然我们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大家或交谈,或争论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教师也可在适当的时候穿针引线启发他们创造性的思维,引导他们多角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集中发言,阐释自己所在小组的观点。这种形式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和交际性,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协作关系的形成。
3.场景模拟
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或场景,在给出材料收集时间和讨论准备时间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员亲身参与模拟实践,有可能的话,给出实践活动总结。
《跨文化交际》是一门以语言交际为主要学习目的的课程教学设计,教材中有很多的交际实例,针对不同的情景,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场景模拟,以训练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后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授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Politeness时,就可模拟书中情景让学生体会东西方文化中人们对礼貌的不同理解和反应。
4.答疑
四、对测评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标准是最终考试成绩,对于远程英语教学来说,这种评价方法,不仅不能得到多数老师和学员的认同,而且还会令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远程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成绩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用一次考试评价学员学习情况的做法,将学生学习过程、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记录在学习成绩中,体现了学习评价方法的改革。
根据中央电大要求,《跨文化交际》已纳入基于网络课程改革试点的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6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40%。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进行,终结性考试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网上考试系统”进行。针对这种情况,课程辅导教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网上形成性考核作业情况,并对学生所做作业及时评阅,对那些没有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指导,对每一个学生网上作业的情况及时作出评价以督促和激励学生更好的完成下一次作业。
总之,远程教育中英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授课教师的积极参与,只有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地探索总结,才能逐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环节,贯彻远程开放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桑新民.远程学习新模式的战略思考[J]. 中国远程教育, 2003,14.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65-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由于不同的国家民族在风俗习惯,文化背景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难免会产生语用失误,进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减少语用失误。在教学实践中,经过观察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学生对英美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目的语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是造成学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由于学生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导致出现语用失误的现象,母语对英语学习者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负迁移,干扰学习者的思维。从一个经典的笑话中便可以体现出明显的文化差异。一个美国人赞扬中国同事的妻子:"Oh, your wife is so beautiful."中国人很不好意思,说:"where, where (哪里,那里),美国人无言以对,只得说:"everywhere"中国文化中认为谦虚是美德,故有满招损,谦受益之说,而英美文化中对此则持否定态度,故有"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之说,因此,西方人在被表扬时总是很热情地接受,而中国人却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这往往会让人无所适从,从而造成交际上的困难。又如: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往往会说:"吃了吗?"而如果这样去问候英美国家的人:"Have you had dinner?"
他们会认为:"Do you want to invite me to dinner?"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在中文中,我们往往会说:"你辛苦了",用以表示对别人所作努力的肯定,但如果你对一个刚做完讲座的美国老师说:"You must be tired. You must have a rest." 他会认为,你对他的能力产生了质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避免中式思维对交际的影响。
2.价值观念差异,引起语用失误
价值观影响着人们行为的选择。东西方价值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引起了思维方式的不同,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误解及冲突,造成语用失误,使得交际不能顺利进行。
比如,西方人极为注重个人隐私,他们把年龄,体重,收入, 婚姻状况等看成是敏感问题,如果被问到:"How old are you?" "Have you got married?" "How about your income?" " How much do you weigh?"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会感觉受到了冒犯,因此,此类问题被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的,极不礼貌的问题。而这样的对话在中国却是自然而然的,中国人乐意与他人分享这些话题,这就是价值观念的明显差异。举个例子:一位美国教师去向他的中国领导请假,说:"Mr zhang, I need one-day break because I got a headache today." 领导答道:"Really? You must have caught a cold.You should take some medicine, wear more, drink more water and have a good sleep." 这些关切的话语会令中国人非常感动,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他感觉中国领导潜意识里将他当成了一个孩子,这种感觉令他不愉快。又如:中国人有尊老敬老的传统,有时中国学生会对年老的外国老师说:""Please sit down. You are old. Don't get tired." 而西方人崇尚的是"youth culture", 这会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及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3.违反礼貌原则,引起语用失误
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认为:人们之所以在语言交际中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以间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听话人去意会自己的真正意图,那是为了礼貌的缘故。为了礼貌,说话人不愿坦率明言;为了礼貌,人们故意声东击西。利奇在1983年效仿格莱斯划分合作原则范畴,提出以下礼貌原则的准则:(1)策略准则(2)宽宏准则(3)赞扬原则 (4)谦虚准则 (5)赞同准则 (6)同情原则。比如:学生早上遇到英语老师并打招呼,很多人会说 :"Hi, Miss Wu", 但是, Hi和Hello一般用在朋友之间, 用以和长辈打招呼有所不妥,因此违反了礼貌原则。但是,如果过于礼貌,在有些场合又显得不够得体,如对出租车司机说:"Excuse me,would you mind taking me to the airport?" 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繁琐,其实,只需要简单地说:"Airport, please!" 就可以顺利达到交流的目的了。同样地,和好友说:". Could you possibly help me with the luggage?"也显得过于生硬,而"Help me with the luggage, please?"则非常适合这一语境。
4.不能辨别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引起语用失误
根据Austin(1962)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一件事情, 更重要的是根据所叙述的语言来做事情, 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具体语境中,不仅要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更要注意在表层意义之下所隐含的深层含义,把握语句所带来的交际目的。
5.文化背景知识缺乏,引起语用失误
英语中有许多成语、典故和神话,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一些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相当匮乏, 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避免语用失误,对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9-0144-02
语言学习应以交流为最终目的。涉外警务英语的教学,更应以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应结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进行教学观念,重点,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与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的概念很复杂,社会学家Goodenough对其的定义为“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G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不同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创造。”(贾玉新,1997)。中国和西方,由于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活动方式。人们通过交际确认和强化了这些规则和模式,因而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了不同的交际规范,也就是说习得了不同的群体文化。
(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正因为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有效的,能够被彼此理解和认可的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很好地掌握对方的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产生误会甚至是冲突,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在国际合作频繁,信息交换飞速的21世纪,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对目标文化的语言有很好的应用能力,另外还要掌握众多的文化层面知识,以及非言语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说,除了能够在语法层面流利的表达,还需要深层的文化背景知识支撑话语的得体性。
二、跨文化交际的特殊主体――涉外警务人员
(一)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为新兴的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同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不仅仅是为了交流,而是担负着服务与执法的双重任务。因此,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执法困难和沟通失败,顺利履行职责,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务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也是我国涉外警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角色
涉外警务人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担负着三种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为公众服务人员,能够流利顺畅的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种族人群的需要,为其进行服务是涉外警务人员应尽的职责。其二,作为执法者,用目标语言能够得体,权威性的表达执法法令,是增强执法力度的要求。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禁忌、宗教习俗的尊重都影响着执法的效果与力度。其三,作为合作者,能够与国际警务工作者进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对我涉外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国际化的今天,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警务合作。如针对的跨境联合行动,针对境外逃犯的猎狐行动,都需要警务人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国涉外警务人员的主体是全国各大政法警官学院的毕业生。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来源于其在中学学习的英语文化知识,及大学期间的警务英语课程。
然而,当前各警官学院的英语课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学近似的语言层面的教学上,没有真正地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学转化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学,更不要说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虽然可以在语言层面掌握最基本的对外沟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证,也不能保证不因文化差异,语用迁移产生不应有的误会和冲突。因此对警官学院在校生的英语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游刃有余的承担作为跨文化交际主体的三种特殊角色――服务者、执法者和合作者。
这对我国政法类高校的警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法层面知识输入,满足他们语言表达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课程体系内结合警务工作的实际,警务人员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与意识,选取合适的教材,设置合适的模拟情景,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同时扩充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在警务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美国语言学家Kramsch有一段关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论述:话语是意义的载体和反映,在承载意义时它具有双重表达功能,也就是说在表达话语本身意义的同时也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独特的文化语言。外语学习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的学习,因为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某种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了解这种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语言学习才能达到较高的造诣。
因此,政法类院校的外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文化知识对跨文化交际的重大影响,尤其对未来的涉外警务人员,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他们的课程传授上,不再以语言知识的习得为目标,而是以语言使用的得体和特定警务情景下能够完成特定任务为课堂的最终目标。
(二)教学重点的转移
警务英语课堂如果仍旧采取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传统的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即使学生获得了元语言层面的知识,并不能提高其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无法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应将教学重点从元语言层面转移为文化与交流层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异背景下,为学生展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语境。从警务英语的特殊性来说,更应针对涉外警察可能担当的跨文化交际主体角色,还原真实的警用语境,使学生能够在语境中掌握目标语言使用的得体性,提高执法的权威性。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务英语教学观念和教学重点的变化,笔者认为警务英语应抛弃传统的篇章教学模式,进行多维立体的文化情景式教学。在一个完整的警务英语教学体系里,应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学
浸入式教学,就是将语言学习者完全置入目标语言的文化场景中进行学习。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多维的立体教学环境,尽量使学生浸入真实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在警务英语课堂中,大量输入西方警务人员执法、执勤、街头服务的音视频材料。而后,以这些特定的警务情景为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设计真实的警务课堂任务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培养其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交流和思维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题角色式教学
警务英语要设计特定的主题式教学。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务英语教材已经开始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的单元。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笔者认为,应强调在特定警务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际角色地位。例如,将警务情景按照角色设定为三大模块:执法、服务、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块下设计主题情景,例如,执法中的交通违法处理,服务中的社区警务,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调查等等都可以成为警务英语教学模块中的一个主题单元。在每个主题单元中渗透此节出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对可能由此出现的误会,冲突加以总结,达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学,角色体现文化现象的目的。
3.专题对比式教学
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警务特定场景中体现,还要有针对性地将某些中西方文化总体上的差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警务情景毕竟是一些特定的场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要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异有具体的印象,用自己内化了的文化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对变化了的,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
应采用每周一次的专题讲座形式,抛开警务范畴,为学生集中导入中西文化差异的若干层面。如可设计题为“中西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差异”的专题讲座,将学生在警用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识进行针对性的整合,或将警务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异表现补充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兴趣拓展式教学
(1)建立警务英语文化词句库
尽管警务英语的讲授形式应以主题角色式教学为主,专题讲座为辅,对语言形式的学习还是不能全然放弃。重视听说,不等于放弃文字与书面表达。针对政法类大学生的特点,为课程体系建立警务英语文化常用词句库,让学生以其为重点,加强对书面文字的记忆,进一步促进听说能力的综合提升,提高警务英文写作和阅读专业文献的能力。
(2)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过语言本身传达的,而另外70%的信息蕴藏在非语言交际活动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传递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视在课堂,专题讲座里展现的以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中西文化差异,还应重视对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手势、眼神、肢体语言的表达。
这种很难在纯粹的语言课堂进行体现的拓展训练,可以在课余的时间内以兴趣小组的作业形式进行展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为单位,利用网络或图书馆的资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表达的内容和意义。每周在主题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加以补充,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促进学生自觉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化。
(3)跨文化兴趣培养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促使其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警务英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时事评论、观看英文电影、收听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视野,使其意识到原来中西文化的迥异不是只能成为交流中的障碍,而是可以成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现象,成为文化融合的桥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警官类院校的涉外警务英语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课程的重心放在:着力锤炼口语,重在得体交流;创造真实语境,再现警务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冲突;加强西方文化的输入,重视中国文化的输出。警务英语的教学要争取做到让我们的学生――未来的涉外警务工作者不但可以成为能得体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执法者,服务者,还能够成为中西方警务合作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参考文献:
一、高职涉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的背景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针对高职涉外专业学生学习了英语语言知识却不能顺利地运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的现状,我制定了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文化测试卷,调查的具体目标为:(1)了解本校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认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2)了解学生现有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测试学生的言语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
二、调查方法和过程
1.被试对象。
本次调查以高职涉外英语护理专业一年级099班学生为对象,共45名学生。
2.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
现有的文献中缺少测试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表,因此,我自编了所需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问卷,另一部分是文化测试卷。
3.《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的编制。
Kim等著名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可分为三个层面: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念的意识,它要求交际者具备能够理解并破译不同言语和非言语编码的能力;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它要求交际者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其他文化的态度、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种族主义等交际障碍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景中完成任务的能力。我从这三个层面建立了问卷,见表1。
表1 高职涉外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表
我针对各个层面的要求设定了一定数量的题目,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为便于被试者理解和回答使用中文,行为层面的题目使用英文。1―6题是跨文化交际的认知、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题目;7―10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题目;11―15题是跨文化情感能力题目;16―25题为语用能力题;26―35题是非语言交际能力题目。
4.《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的编制。
跨文化交际认知层面要求学习者掌握一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我参考了胡超主编的《跨文化交际实用教程》中的社会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已有知识中对美国和英国的国家历史、地理、人文、习俗的了解程度。
5.调查的实施。
《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和《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英美文化知识测试卷》于2009年10月12日在本校高职涉外护理09级099班实施,测试时间为45分钟,由我担当测试人。测试前明确表明该调查仅用于课题研究,与学生的英语成绩和操行无关,要求被试者坦率,真实回答。
三、调查结果分析
1.高职涉外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1)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了解程度,40.0%的学生有所了解,48.9%的学生听说过但不了解,11%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在介绍了跨文化交际的内涵后,86.7%的学生认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从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这为开设跨文化交际课提供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2)关于影响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交往的心理因素中,48.9%的学生归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33.3%的学生怕犯错误,24.4%的学生由于内向心理。在造成与英美人交际障碍的原因中,缺乏跨文化交际知识、不了解英美国家文化习俗、不懂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占60%以上。可见排除了学生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而回避交往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跨文化交际情景试题部分答题情况,我运用了社会科学的统计软件(SPSSV17.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描述统计列出了调查对象的平均分、方差和得分率,见表2。
表2 被测试者的跨文化交际语用与非语言交际情况
其中,在恭维、称呼、男女性别交往差异、接受礼物、看病等题目中,学生的正确率为75%以上。在表达异议、赠送礼物、与长辈谈话、非语言交际、正式书信方面学生得分率低于40%。
(4)英美文化测试卷共20题,我同样采用了SPSS分析学生的分数,见表3。
表3 被测试者的英美文化知识测试情况
学生最高答对9题,最低只对3题,平均正确率为29.8%。
我在分析学生试卷成绩后,进行了学生个别访谈,学生谈及主要是课外知识中没有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储备,有的常识听说过但记忆模糊,导致不能正确回答。当问及是否对这些知识感兴趣时,学生认为了解英美概况对自己以后从事涉外工作有好处,希望老师能提供帮助。
2.调查引发的思考和教学对策。
本次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说明了一些问题。总的来说,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知识匮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持赞成意见,喜欢的跨文化知识传授方式有真实案例教学、文化影片欣赏讨论、与外籍教师面对面交流。
四、基于调查结果制定的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拟进行以下教学对策来提高高职涉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真实的案例唤醒跨文化交际意识,系统的理论给予跨文化知识储备。
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专门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从各种本科英语专业的跨文化交际教程中选取符合高职涉外专业学生水平的案例给学生阅读思考,引起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分阶段教授词汇的文化内涵、日常口语交际、篇章结构、逻辑思维、非语言交际、社交准则、价值观等,给予学生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2.多种课内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跨文化情感体验。
在课堂中采用案例分析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学生通过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实例介绍等教学活动亲身体验跨文化交际;课外推荐学生观看《推手》、《刮痧》、《走遍美国》等文化影视作品,上网阅读原版英文报刊,与本校外籍教师面对面交谈,组成小组帮助其外出购物、游览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加学生课内外的跨文化交际实践。
3.有效评价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
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作出有效的多元的评价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本次研究中对学生的课堂实践教学作好记录,给予反馈;收集学生的文化影视作品观后感和网上阅读报刊的跨文化案例,在学生中交流、张贴;设置一个模拟跨文化场景让学生完成交际任务,评价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根据学生测试卷的反馈情况,确定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
五、结语
在本次调查中,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分析高职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交际需求和遇到的实际跨文化交际障碍,同时采用文化测试卷测试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并分析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薄弱项,并通过个别访谈深入了解这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困惑和平时应对跨文化交际障碍时的态度、策略,旨在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使高职涉外学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唤醒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能够顺利进行涉外交际,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姚君伟,张向阳,张伊娜.跨文化语境下的外语教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目前,全世界大概有20亿人在学英语。我国小到两三岁的婴幼儿的英语启蒙,大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在“活到老,学到老”。就更不用提在校的大中小学生了,英语几乎是所有院校的必修课。应运而生的各种英语辅导班也是不计其数,遍布各个行业。无论是银行职员、教师,还是政府官员、医生、企事业单位职员等,都被要求参加职业英语考试,大学生更是要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可见外语学习在我们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我国高校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并不那么令人满意,很多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同样让人担忧。从市场上泛滥的各种英语学习资料可以看出,英语学习者多注重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而严重忽视了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从高校涉外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以看出,只有英语专业专门开设了英美文化、报刊文学等文化类课程,其他专业大都只开设大学英语课程,而没有专门的文化课程。当然,现在英语自考本科段也已经开设了语言与文化科目,可见文化渐渐引起了重视,但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影响面不广,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被排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范围之外。所以,很多涉外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跨文化意识,以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就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了。殊不知,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和他国文化之间的异同会对这种交际造成很大的困难,甚至闹出笑话。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引入跨文化交际理论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学习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一是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跨文化引入的必要性。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化;文化对语言又有着制约作用。语言的理解和学习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因为人们在进行沟通、交流时是不能脱离所处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因此,要提高涉外专业学生学习语言的有效性,就要让他们置身于英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中,这样更能帮助他们快速、有效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敏感性,进而使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进行符合语境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二是社会的发展决定了跨文化引入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交流和合作越来越密切,而英语在这些交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所以跨文化交际成了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那些涉外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学习跨文化知识,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已经成为他们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关键所在。
二、英语教学在培养涉外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的策略
(一)注重文化知识的讲解和导入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都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因为我们不仅要给学生传授英语的语言知识,还应让他们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其他相关领域的文化知识,所以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加强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人文地理、生活习惯等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阅读等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对比分析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异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全新版大学英语听力第二册2单元Food and Drinks,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讨论中西方在节日、聚会、饮食、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不同和相似之处,让他们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并学会理解和尊重他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注重引导学生跨文化材料的阅读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于缺乏跨文化知识的涉外专业学生来说,好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都是他们很好的学习资料。因为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文化写照;而报刊则更好地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式。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他们在课后自行阅读一些流行的英语报刊。当然,也可以借助电子媒体,通过网络上的英文文章、电影等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在此过程中也要求教师本身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多种媒介方式,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与时俱进。同时,引导学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从而更有效地提升涉外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注重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口译能力的培养
涉外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变得更为迫切。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能够适宜地、有效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对于涉外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我国多年来只重视笔试、不重视口语的教学模式已导致了很多的“哑巴英语”,学生们不敢说、不会说,缺乏英语口语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口译能力又不同于口语能力,笔者认为,口语能力是能用英语流畅地表达自己,而口译则是建立在口语之上,要有良好的语言功底、理解能力、敏捷度、反应能力、记忆力等。涉外专业学生不仅要与西方国家的人进行交流,有时受专业影响,如导游、医生、护士等,还得对他们的风土人情、专业术语进行翻译。所以,英语教师可在英语教材教学过程中,穿插口译技巧、口译练习,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为以后的涉外活动和涉外工作服务。
(四)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
教师虽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传播,但课堂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需要学生课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现在很多高校开设的每周一次的英语角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英语角上学生不仅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思想,还能有机会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外教或留学生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的文化信息。当然英语教师还可倡导举办英语文化节、英语话剧表演、与留学生的交流会等活动,也可进行优秀英语原版电影推荐,这些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161-02
一、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广义上指来自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包括属于语言范畴的交际活动,也包括属于非语言范畴的跨文化活动。文秋芳(1999)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构成。交际能力侧重于语言相关的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侧重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简单地把英语水平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忽略了交际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能力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既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和语用能力,还需要相关领域的中外文化背景知识作为交际的支撑。
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是发生在特定学科领域中的跨文化交际,涉及的范畴包括一切与人的生命活动、保健、疾病诊治相关的内容。就语言范畴而言,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以英语为工具语在医学学科领域相应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就跨文化能力而言,包括理解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医学相关社会文化背景,洞察医学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并灵活处理文化差异,进行有效的医学背景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二、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跨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语,其在学术界的媒介语作用主要体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成果,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交流活动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攀升, 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涌入中国,他们在中国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涉足医学领域。人类的语言交际活动贯穿整个医学领域。以英语为媒介语的疾病诊治也逐渐成为医学生日常工作中日益增加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为了顺应这一需求,培养同时具备专业医学英语知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医学生,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与医学英语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医学生的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然而,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起步较晚,专门师资的发展跟不上,对课程的重视不够,致使我国的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发展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培养医学生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度不够
全国70多所具有本科招生资质的医学院校当中,开设医学英语相关课程的并不多。已开设相关医学英语课程的院校大体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以医学专业课程为蓝本,引用国外英语原版医学教材或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材的选编;另一类以语言为重心,选用的教材偏科普类,课文多选自科普英语读物,医学专业知识的内容方面涉及较少。两种情况都没有充分体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医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性。也有些学校开设了医学英语听说或视听说课程,涉及一定的交际能力,但往往忽略跨文化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这种现状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在医学背景下对跨文化能力需求的增长,不利于我们国家培养医学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门培训
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课也是专业课,其课程定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对相应师资的高要求。承担该课程的教师仅有英语背景或医学背景,都无法满足课程的特殊需求。目前师资的构成主要分成两类:英语学科背景的教师或医学学科背景的教师。第一类师资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但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的医学教育,缺乏医学专业知识。这一类教师多靠自学获取所需的医学专业知识,缺乏专业指导,无法就医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拓展和延伸。第二类师资拥有医学专业的高学历、高职称,能保障专业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大多数语言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和课程在英语语言活动和跨文化活动方面的高要求。毋庸置疑,要想教好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必须兼备较深的英语语言功底和系统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直接影响教学环节。
(三)学生层面对学习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
大部分医学院校考核学生英语水平的方式,仍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为主要衡量标准,所以学生普遍把精力放在过级考试上。有出国计划的医学生会针对出国英语水平测试进行有目的的攻关。医学英语课程涉及专业词汇繁多,词汇结构复杂,句子长学术味浓,学生学起来难度大,成就感不足,容易产生畏难和懈怠情绪。部分学生努力学习医学英语,以读懂文献和英文原版医学教材为指导方向,不关注医学学科在跨文化层面的相关知识,简单地认为能用英语进行交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就是具备了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些在认识上的偏差,都直接影响医学生学习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三、医学生对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需求度的调查
随着大学英语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正朝着工具性与人文性并进的方向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指出,大学英语的人文性使跨文化教育成为大学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指南》的制定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跨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深化,带动了大学英语教改。
笔者对本校400名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发放了针对医学英语学习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超过80%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表现在用英语做论文的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近90%的学生认为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与公共英语课不矛盾,也不影响过四六级,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也可以促进公共英语学习,六级主要靠自己努力。在目前最需要提高的技能这一项调查中,医学英语口语技能排在第一位,医学英语听力技能排在第二位。53%的学生希望医学英语教材内容侧重基于医学知识的英语语言技能(如口语表达能力)。
无论从语言学习的本质出发,还是学习者本身的需求出发,医学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跨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医学语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极有必要的。
四、结语
当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异常突出,加强医学领域的国际交往和交流尤其重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一个重要语言交流工具和媒介,对了解国外前沿的医学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国外先进的医学文化和文明,传播本国医学文化,提升国家医学实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设医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顺应大学英语改革的总体要求,有利于培养专业过硬,具有国际意识、跨文化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敏,廖荣霞,谌谐婉. 医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55-558.
[2]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12,01:17-18.
[3]褚宏蕊.医学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3: 6-7.
1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与交流,而在交流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保障谈话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考虑到西方人的文化背景与习惯差异。因此英语的学习过程就不仅仅只是语言的习得过程,更是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掌握,是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教育部于2003和2004年相继提出高中及大学应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达到最佳的英语学习状态,其后各学校也陆续开展教育改革。由此可见,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趋势,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2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教育部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要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但绝大部分学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标准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却有着相同的教学大环境,即应试教育。正是由于当前的教育环境,绝大部分学校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应试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口语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因此也就造成了当前典型的哑巴英语及“中国式英语”的现状。第二,现今各大学校虽已相继开展教育改革,但大多收效甚微,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陈旧,书中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与当今生活已相去甚远,并不适用于今后的实际交流,致使学生无法学以致用。部分院校虽已开始着手对教材进行改编,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材在改编过程中存在着极端的文化认知行为,这反而更加不利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现今各大高校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均颇为重视,但大多并不得法,究其原因便是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缺陷。下面本文将基于教学设计这一视角,对如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建议。(1)教学环节中情景模拟的设计从知识水平层面来看,中国学生理应能与西方人进行流畅的交谈,但就实际情况而言却总是误会不断。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理论固然重要,但实践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在教学环节中适当添加一些实践环节来确保其今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情景模拟是现下一种非常流行的测试方法,需将测试对象置于与真实情况类似的模拟情景中以检测其一系列相关能力。这种方法也同样可以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就教学设计而言,校方可以设置专门的课程,并由中外两名教师进行共同授课。在课堂上,教师应先给定一个主题场景,如美国同学的生日会,并要求学生与外教进行模拟情景再现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通过抵达时间、送礼物的习惯及对称赞的反应等细节来检测其跨文化交际水平。其他学生则需从旁记录,找出模拟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并在结束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该学生的表现进行自评及他评。然后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提交书面评估报告,在此例子中应掌握美国聚会礼仪等知识。教师在阅读后找出其中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如到场时间等,在后面的课堂上结合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身历其境,找出自身的不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同时应注意主题场景的选定应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如在朋友家借宿及同学聚餐等场景的设定均要符合以上要求。(2)英文原版书籍及报刊在教学中的应用文学作品历来是一个国家精神和文化的体现,而英文原版文学作品更是一代代英语学习者们获取西方国家相关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可将其利用到教学中来。但就书籍的选择而言,经典名著往往难度较高且因年代久远而与时代脱节,所以应选择一些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及兴趣的现代小说,如《分歧者》《理智与情感》等,以便让学生更能融入其中。从教学设计上来说,首先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阅读课程,但文学作品往往较长,所以需将课下时间也一并利用起来,采用课下阅读、课上进行书面测试的形式来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以《分歧者》为例,在阅读时,学生不能只是了解翠丝转派后的生活或是与老四的爱情故事,还应对其中的生词、语法点及相关文化知识进行批注。其后采用师生相互结合的方式对该部分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加清晰全面的认知,了解当代西方人的说话方式及文化背景,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于文学作品,报纸、杂志中的内容更新更全,对学生今后的跨文化交际非常有利,且因其篇幅较短,所以可在课上完成。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有目的地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提升其阅读理解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但教师在文章选择上应注意贴近生活、内容广泛且专有名词不宜过多。(3)英文原版电影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语言环境的缺乏是英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中国学生往往较为腼腆且自尊心强,不敢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导致哑巴英语的现状。而原版英语电影却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在电影的选择上应慎重,应选择发音清晰、生词不宜过多的对话,内容应积极健康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大学新生》《阿甘正传》及《歌舞青春》等。其次,在观影前教师应做适当引导。以《歌舞青春》为例,教师在电影放映前可先对人物设定及美国高中生活进行简要介绍;同时,要求学生在观影后总结故事梗概及观影感想以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第一次放映时,应隐去中英文字幕来锻炼学生的听力,并在放映结束后就片中的一些细节进行提问来检测学生的听力水平。在第二次放映时,教师应边放边停以便对其中的词汇运用、表达法、俚语、经典对白、文化内涵及重难点进行讲解,同时在课上内容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其形式可以是撰写影评或听写经典对白及习惯用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电影对话及内容编排话剧来锻炼其口语能力并在实践中体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不仅能够对授课内容及授课效果进行检验,还能够以此实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不能只是一味地注重学生的应试技巧,更应该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教学设计的层面出发,利用多种手段及形式进行辅助教学,不仅能够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眼界,增强知识储备,真正做到一举多得,为其今后成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外语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璐.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教学的方法[J].中国培训,2015(6):1-2.
一外语学科跨文化研究发展回顾
跨文化研究起始于“二战”期间。随着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多个国际性机构应运而生,如WHO、WTO、世界银行等,跨国跨种族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解决诸多跨文化问题,跨文化研究得以逐渐成形。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T.Hall在《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指来自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科的诞生[1]。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被运用于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逐步相互依附。1972年和1988年美国东北外语教学会议(NECTFL)强调了文化教学对于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者的重要意义[2](张红玲,2007:161)。外语教学界开始普遍认同了解外国文化和进行文化比较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教学进行探讨。此阶段把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手段,文化教学知识依附语言教学。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的兴起以及英语的世界通用语特征的出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不再局限于英美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研究者认识到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应逐步具备对学习者不局限于某一种文化的全球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Byram(1994)等人提出了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模式3[3]。Kramsch(1998:3)认为语言表达、体现、象征文化现实,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文化是语言教学的核心,跨文化能力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逐步凸显[4]。我国跨文化研究始于上世纪80、90年代,受Hymes等人的交际能力观的影响,外语教学的目的发展为如何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并明确地把文化列为教学的内容。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以及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概念越来越宽泛,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包含在内。当前,伴随我国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具有全球视野的宏观视角下,当前外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教学面临着教材设计、教学策略、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新问题。
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设计分析
(一)跨文化能力定义的变化和发展
跨文化能力的界定可以从人类学、语言学、教育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界定。在语言教学学者中,以下几个定义被认为更为适用。Ting-Toomey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交际者与来自其他成员展开有效协商,获得满意结果的能力。ChenStarosta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商讨意义、辨析文化身份,并有效得体地交际的能力。Kim认为,跨文化能力是交际者进行心理调整,适应新环境的内在能力。在诸多定义中,有一部分学者逐渐在原有西方跨文化理论框架中加入了本土文化的视角,从而丰富了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如学者戴晓东和陈国明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建立跨文化联系,发展和谐互利的关系,一起成长的能力。其他一些日韩学者从东方文化的特点定义跨文化能力,认为这种能力是准确、细腻地体会他人情感,克制自我,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戴晓东2018)。当前,西方理论界主导的跨文化研究对东方文化推崇道德修养、重视情感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往往采取回避态度。随着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变化的新局面,非西方学者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所提出的携带着特定区域文化特征的理论与方法应逐步得到重视。纵观我国外语学界长期以来对跨文化能力教学的研究,均能体现出适用于我国国情的研究论点。高一虹(2002)提出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交际技能和移情的跨越阶段,和文化差异意识、灵活性与开放性以及生产性自我认同的超越阶段[6]。张红玲(2007)提出跨文化能力是培养包容态度,掌握知识以及运用它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7]。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以外语教学为中心的四个层面的跨文化能力的模型[8]。上述多位学者的观点均反映出我国外语学界对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是以全球意识、跨文化适应、知识和交际实践层面构成。全球化意识是跨文化教学的基础,跨文化适应为中间层面,而有效的交际实践是跨文化能力的最终目标。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材应具备的特点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相应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文化包容性和跨文化适应性为目标,同时兼顾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外研社大学思辨英语系列教材为分析对象,探讨当前英语专业教材应突出哪些特征,以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根据我国学者高永晨(2006)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学习应该包含知识、意识、思辨、态度、技能、策略六个维度[9]。因此,凸显跨文化能力的培养的教材应该涵盖上述几个方面。外研社思辨英语系列教材由孙有中主编,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为培养目标。以精读教材为例,四册教程分别以“语言文化”、“文学与人生”、“社会与个人”、“哲学与文明”为选材主题,通过每册30篇文章学习,以达到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思辨能力的培养上,该套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了跨文化反思模块,以多样化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的构建。其中以文化、社会现象对比类问题占较大比例。例如,对比中美校园霸凌新闻报道;对比中国和其它文化关于创世的传说故事;对比中外国家当代青年单身现象;对比中外人口迁移方面对于移居城市的选择标准,同时对比北京、巴黎和纽约的城市布局,分析发达国家对当今全球环境问题采取的帝国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思路;在语言文化对比方面,以谭恩美小说节选为引子,引导学生对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和拉美人形象进行量化分析,进一步对比美国、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和中国少数民族自治政策的差异。纵观该套教材跨文化反思练习的设计,以中外对比、多国对比、多元文化对比为特征,为学生提供了多元文化视角,体现出英语学习不再以英美国家文化为目标语文化,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材的去民族中心主义和英语作为通用语学习的目标。以跨文化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材设计应以英语作为通用语使用为出发点,帮助学习者逐步获取跨文化能力。
三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
当前,我国文化发展态势决定外语教育应当从原有的以目的语国家文化学习为中心,转向以目的语为媒介,传播本国文化及了解多国文化的教学目标。以文化自信为出发点,通过英语教育达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目标,同时又以目的语为工具,了解学习多元文化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实现该教学目标,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当明确学习者的身份意识,在教学设计中突出文化对比和对话,指导学生运用目的语讲述中国文化。同时通过对比、比较发现了解他国文化,逐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全球能力。
(一)本土文化传播教学
本族文化在跨文化教学中属于知识维度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仅注重传播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中的一些显性文化符号,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反而对本族文化的表达缺少目的语的输入和输出训练,致使中国学生在和外籍人士交流时,对其援引的中国古典哲学、文化论点竟然毫不理解,不知《论语》、《庄子》中的名句英语如何表达,更遑论《易经》中的名句英译了。殊不知,中国典籍英译早在18世纪业已开始,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中国传统儒道著作在西方国家阅读广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典籍外译工作又迎来了更加蓬勃的发展。在此背景下,英语教学亟需弥补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传播能力缺失的不足,逐渐加大本族文化传播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比用英语表达他国文化具有一定优势。通过中国文化典籍英语译本、中国国家文化概况英文版的学习,不断积累有关本国文化的表达输出用语,不失为一种最为直接的教学方法。其次,设计多样化有关本土文化表达的教学活动,如地方风物演讲、传统文化介绍、成语故事英语解读等。通过此类活动,使学生在本土文化表达方面不断获得进步。
(二)跨文化能力教学贯穿听、说、读、写、译教学
跨文化能力教学贯穿高校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从英语听说课程到读写译类课程,跨文化能力教学要求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内容和语言教学内容并重,才能够达到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目标。在各类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反映目的文化和本族文化不同侧面的素材,不但为学生展示英美主流文化,也要展示本国及其他文化内容。通过分析篇章进行语言文化对比,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汉语成语的英语讲解,并对比不同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能力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多方位认知不同文化的信息渠道。随着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手段可以用来创设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场景。如Fantini所言,没有经历过第二语言学习的人,就不可能通过与异族文化的人进行交际来获取深刻的认识和益处。只说一种语言的人,纵然对异族文化有很多的了解,如果不经过亲身体验,那么他们关于这些语言文化的知识就只限于认知层面的努力[10](张红玲2007)。通过先进的虚拟VR语言实验室可为学生提供多种逼真的他国交际场景,诸如学校、机场、商务谈判、节日庆祝等虚拟场景,VR技术提供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的多文化场景,基本达到学生不出国门即可实际感受异域文化的目标。
(三)中国外语教育视角下的跨文化能力教学
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变化,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对汉语的重视逐渐加强,国际汉语教学事业如火如荼,对汉语教师的需求在持续增长,这也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改革和完善国际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为此我国设置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英文名称为“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简称“MTCSOL”,“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自2007年5月以来,全国近百所大学获批为该专业学位培养单位。2014年,北京理工大学成为第三批开展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单位,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素质、教学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能胜任多种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依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北京理工大学开设了硕士专业课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下面本文将以北京理工大学的MTCSOL为例,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012年,国家汉办在旧版《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第二语言教师认证的有关标准和中国汉语教师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简称《新标准》。《新标准》要求汉语教师要“了解中华文化基本知识”“具备文化阐释和传播的基本能力”“了解中国基本国情,能客观、准确地介绍中国”“具有跨文化意识、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对每个次标准做出了详细解释。在跨文化意识方面,其要求汉语教师了解世界主要文化的特点;尊重不同文化,具有多元文化意识;能自觉比较中外文化的主要异同,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在跨文化能力方面,要求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掌握跨文化交际技巧,能有效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并能使用任教国语言或英语进行交际和教学。[1]针对以上要求,北京理工大学制定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大纲及课程设置。除了让学生习得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学校更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
二、跨文化敏感度的探究
Chen和Starosta在1997年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种人们能够积极乐观地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以便激发在跨文化交际中行使恰当有效的行为的能力。它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得以解释:自尊、自我监督、思想开放、移情、交际参与度和理性判断。在交际中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和自信,不仅能在交际中建立自我价值和自我成就感,更有利于处理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压力和挫败感。国内外学者对如何测量跨文化敏感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陈国明和Sta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TheinterculturalSensitivityScale)在学术界使用较为广泛。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含有二十四项问题,能够反映跨文化敏感的五个要素:即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以及交际专注度。[2]度量表的选项分为五个程度,每一程度对应相应的分数。受访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答题,最后统计分数以判断其跨文化敏感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因此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北京理工大学会在该专业每届硕士生上课的第一天和课程结束的前一天进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目前,学校已接收两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对两届学生调查后发现,学期初的调查结果与学期末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学期初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分值最高,交际参与度和交际信心分值较低,而交际专注度和交际愉悦感最低。这说明学生在学期伊始时已经有了较强的文化差异认同感,在过往的跨文化交际中能够保持积极态度,同时在交际中能专注于互动,但在交际中缺乏自信且缺乏交际愉悦感,即只是完成了跨文化交际,并没有享受其中。针对这一特点,北京理工大学在课程安排上进行了调整,除了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增加了学生与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时间。学期末的调查显示,交际信心一项的数值上升最多,交际愉悦感其次。这说明,在对《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一学期的学习后,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有所提高,这能使学生尽可能靠近国际汉语教师的标准要求。
三、跨文化交际课程多元识读教学模型
(一)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拥有能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正常而有效沟通的能力。然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因此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有更深层的含义。国际汉语教师需要有能力成功传播汉语语言和中华文化,需要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批评地识读对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避免“非你即我”的思维模式。这样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即通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来实现。
(二)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多元识读教学模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呈现多模态化,因此我们交际和认知的方式也是多模态、多元的,仅仅掌握传统的识读能力已不能完成多元国际环境下的交际。新伦敦小组(NewLondonGroup)在1996年发表了《多元识读教学:设计社会未来》一文[3],认为随着传播媒介带来的交际方式的不断变化,需要通过交互运用不同的交流模式,包括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等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获得意义。[4]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建构多元识读教学模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批评识读能力,提高在多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效率。多元识读教学模式是指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设计”,包括意义的主动设计和社会未来的积极设计,具体地说是可利用资源的设计、设计过程及重新设计。[5]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情景操练、明确指导、批判性框定及改造时操练。[6]北京理工大学依据这四个要素构建了以多元识读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实际操作中,明确指导是指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的讲授;情景操练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视频、PPT等资源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角色转换;批判性框定是指学生通过对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文化语境中体会的不同文化含义,深层剖析世界各文化并再输出,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改造时操练是指学生在进行汉语教学活动时能够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北京理工大学按照多元识读教学模型安排了跨文化交际课程,见表1.所有的教学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1至8周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授为主,授课内容为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9-14周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对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消化理解,从跨文化角度展示世界不同文化特征,提升文化差异认同感,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信心。在课外,安排学生与留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体会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过程。15至16周仍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行选取汉语教学知识点,从跨文化的角度设计教学并演示。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实施了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改革,揭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飞跃发展。素质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培养成现实的人、人性的人、智慧的人、创新的人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二是为了社会更好地发展。科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已成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而英语教育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因此在英语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从事英语教育的工作人员较为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对实施素质教育做了一些分析研究,以期为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 高职英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符合实用性和针对性地要求,把语言基础能力和实际涉外交际英语应用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教学工作。高职英语有别于中学和大学的教育,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以能力教育为本位,重点强化职业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和针对性,力求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 高职英语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措施
1. 英语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首先,做好学习者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多元智能、学习风格、语言基础、兴趣爱好。其次,做好教学目标分析,包括课程目标、教材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同时分析学习者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或课堂教学目标。最后做好教学资源分析,包括教材分析,即分析教材内容、方法是否合适,教材包括了教师用书、教学设备、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等一切可以使用的学习资源。
2.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职英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生产技术员、现场管理员及设备操作员等,能够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流,能够看懂先进设备、仪器的操作说明书,增强人际沟通的能力。因此,在高职英语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要适当加强这些内容的教学,从相关专业信息资源里提取实际案例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更加生动化、生活化和实用化。同时,在课堂上建立起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的、随机的交流网络,在课余生活中,学校可设立如“英语角”、“英语戏剧社”等社团,让学生在生活中也定期的用英语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3. 加强师资培训与建设
高知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同时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求老师能够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人格魅力、教学思想及态度都是教师素质的具体体现。在高职院校,为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职业素质,可以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课堂讲评、举行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派教师参加教学实践培训学习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开阔教学视野,更新教学理念。
4. 开发学生智力
英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其他学科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如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要,除加强学生的自然智力(observing, watching, predicting)和语言智力(listening, reading, writing activities)等方面的开发之外,还需着重根据学生专业方向的逻辑数理智力(problem-solving, sequencing)和交往-交流智力(pair work, group projects/tasks, ask and answer)等方面的开发。
5.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涉及到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要完成一门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的要对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和学习。对高职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原则是实用性及适度性原则,即文化教育要结合教学实际,以激发学生了解文化背景的兴趣,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语言的动力,同时在文化导入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目的出发,进行文化教学设计,例如针对商务、管理等专业的学生可将西方的交际礼仪文化加入到英语教学课堂,针对旅游、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则可加强口语训练中跨文化的教学设计。高职英语教学中开设相应的听力上机课,给学生提供一些英文经典名片,可以让学生用英语对这些电影进行观后感评论。通过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及对电影的感想,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可以利用外国的原版教材,这样能够把英语文化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文化背景的了解也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这些外文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只有真实地了解文化,才能真正的学会这门语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6. 围绕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方式中,存在很多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1)从注重结果的教学向面向过程的发式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取得满意的成绩作为教学的直接目标。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其他相关联学科的知识的思维方式。(2)教学从教师灌输知识转变为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填鸭式”教学在传统教学中较为普遍,素质教育提倡在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3)从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转变为注重创造品质的培养。现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把创造性归为学生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三、 结语
面对新世纪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只有运用素质教育理念来指导高职英语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和实践教学能力,以素质教育为教学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