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中小学教育辅导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2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教育辅导,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小学教育辅导

篇1

倒回几十年前,课外辅导并不普遍。然而如今这类辅导机构不仅存在,而且还十分火爆,特别是英语辅导。可以说,在今天,补习班、家教的学习经历,几乎已经成了每一个学子的必备经历。

1.现象成因

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复杂的,从社会学角度这与经济利益的驱动、社会流动的需求以及就业形势的逼迫不无关系,但在教育学领域,则更有其深层次原因和值得思考之处。

1.1教育资源不均衡

为更快更好的培养出高质量的精英人才,我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教育培养模式,重点学校集中了优势教育资源,重点班级更是其教育资源的精华所在。为使孩子成为重点学校里重点班级的一员,家长间的争夺从未停止过。升学考分,英语这门学科,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家长希望孩子从辅导中能学到更多的外语知识和答题技巧,从而增加一份进入重点的胜算。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是很不均衡的。总体来看,农村教育资源贫乏,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城市的重点中小学,为了接纳这些借读生,学校里的班级被迫扩充人数,学生太多,教师便很难兼顾好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许多学生课堂上听的云山雾罩,校外辅导便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为了保住孩子的领先地位,也将孩子送到辅导班。

1.2教师观念陈旧

很多教师认为“严师出高徒”。学校教师往往不太注重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对学生进行无所顾忌地指责,学生因此会对老师产生反感情绪而影响该科目的学习成绩。为找回课堂上失去的知识,不得不进行课外辅导。学校教师的另一陈旧观念,便是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往往会建议家长对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补比不补强,多补比少补强”。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认为,场域的特性之一就是集体成员之间的竞争性。家长听了教师的建议,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班级这个场域里面取得优势地位,送自己的孩子进行课外辅导也就不足为奇了。

1.3 考试制度不完善

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即是考试。考试是社会出现了强制性社会分工,特别是脑体分工之后的产物,主要是为了选拔出作为管理人员的脑力劳动者。然而,现今的考试制度却已偏离这一初衷,成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唐,一直是我国选拔人才的相对最公平与主要的手段。如今,考试成绩是基础教育的最终目的,考试分数的高低体现着学生学习的好坏、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学生的升学。而有些模拟测试题目超出学生学习范围的现象,更促使学生选择课外辅导。也有的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而在课外辅导班那里提前学习了高年级的知识。可以说,现行的考试制度促进了课外辅导的迅猛发展。

2.家长影响

课外辅导,究其根源是以家长的行为为根本归宿的,毕竟价格不菲的辅导费用源于家长的口袋,所以,学生家长的因素不容小觑。

2.1家长过度偏爱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向来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三字经》中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孩子教育成功与否,家长承担了较大的责任。有的家长把自己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十分关注。面临全球化的大趋势,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国际化的人才,而国际化的前提即是国际化的语言:英语。同时,英语也是孩子以后升学、考试的重要科目,所以,不管家里有没有条件,都要送孩子进辅导班,期待以此作为孩子考高分、上好大学的保障。课外辅导热的直接推动力正是由此。

2.2家长过于繁忙

学生家长大体分为两类:上班族和商人。上班族中普通职员工作时间规律,但没有寒暑假,假期无人看管或是辅导功课,便会送孩子进行课外辅导;而经商的家长则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更不用说辅导功课了。出些钱送孩子去辅导班,既不影响自己打理生意,又可以让孩子在专业的指导下学习,两全其美。

2.3 家长文化贫乏

很多家长感慨自己文化匮乏,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谁受的教育多、掌握的知识资源多,谁就更有可能、更有实力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如今,许多中小学在寒暑假期间都留有大量的作业,这些作业的布置本意是好的,为使学生假期也能不荒废学业,但无形中却给学生造成很重的负担,给部分家长也带来一定的压力。受其文化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也难以解答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家长为了让孩子保质保量地完成假期作业,对其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外辅导便是很好的选择。

中小学英语课外辅导热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参加各类的课外辅导也已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延伸。社会需要它、家长需要它、教师学生亦需要它,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事物,而它发展和繁荣的驱动力则是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逐利心态使然。中国的学生普遍埋首书本,很少关注社会与生活,在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下,他们的唯一目标便是考得好分数,升入好学校,以期以后获得好工作,有更好的发展。似乎考试早已成为实现成功的捷径而令所有人都趋之若鹜。中国的中小学生的课外英语辅导何时能不以考试为导向,而切实以提高学生英语兴趣和综合水平为宗旨,那的确令人期待,也才是真正的英语学习辅导的王道!

参考文献:

[1]成力,成云. 对“假期辅导班热”的现状分析及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2]王从庆.关于中小学生假期辅导班的社会学透视.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篇2

随着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更多的中小学校正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纲要》颁布以来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来看,不少专任教师简单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科课程,仍不太了解它的特性,把握不准教学与辅导的要求和要领,出现了《纲要》所要求力戒的学科化教学、传统化教学等不良倾向,未能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与辅导的基本特性和要求等问题,尚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与宣传。

一、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1.1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

心理健康是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如果把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对少数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疾病的治疗,心理障碍的疏导,用治疗取向代替预防、发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医学化的倾向,就会忽略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咨询仅仅面向个别学生,它只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健康教育的全部内容。

1.2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

因为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把学生表面的行为“上纲上线”到品行不良的高度,而忽视了行为背后潜藏的真正原因――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只理解为是班主任和政教、团队工作者的任务。误将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代替心理教育。

1.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形式和内容上,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单纯地开设心理课,或开展心理咨询,或进行心理测验。首先,学校这方面工作者大多为半路出家,专业性不是很强,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身体验的方式才能实现,而且心理课程只能解决一些共性的或一般性的问题,很难能解决个性的或特殊性的问题。常常因措施不当以致公开结果,人为分类,结果无意中伤害了学生,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疾病。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教师的表率作用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质量。”教师完善的人格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并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有理想,有抱负,对事业兢兢业业,刻苦认真。有正气,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行为等,体现出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学识广博,思维敏捷,良好仪态,充沛精力,开朗性格,乐观幽默,愉快的表情和文雅的风度,有较强的承受挫折能力,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友善等。教师的人格魅力悄悄打动学生的心,足以使学生心悦诚服,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2.2课堂的渗透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的主渠道。

2.2.1选择恰当教学内容

强加给学生的心理教育是枯燥无力的,是很难被学生接受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例如通过介绍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如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会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等古代的化学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讲纯碱时,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化学家、制碱工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侯德榜为打破外国技术垄断,投入全部身心完成了氨碱法,并将其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公布与众的高尚人格。通过“化学与社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从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到人造卫星上天,从现代海洋开发到合理利用资源,从现代化工业发展到人类环境的保护,从人的衣食住行到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化学知识,从而使学生适时产生社会责任感。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时机,向学生展示学习化学的价值。使学生明显地感觉到,学好化学能够培养科学情感和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意识,优化思维品质,培养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2.2.2营造良好心理环境

篇3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81-01

随着英语课外辅导机构的大量兴起,其作用不言而喻,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与学校的教育模式相比,课外辅导更加灵活,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同时,课外教育体系的发展并不完善,存在很多需要正视的问题。经过我和我团队成员的多次问卷调查和走访,现将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教学现状

1.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准入制度不完善

有很多辅导班打着新东方概念、剑桥少年英语的幌子,实际师资不过是中师、中专、大专刚毕业的学生,甚至有的还没有教师资格证等相关证件,而真正有教学经验的在职老师的辅导班只占了很少一部分。通常人们更愿意相信教龄较长的资深教师,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老师的学术水平一定很高,知识储备也未必很大,但是其教学经验很丰富。尤其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对于国家考试大纲了如指掌,而且更懂得如何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讲解知识。所以,学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未必就教学出众。但是,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其知识储备必定丰富,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也能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

2.教师流动性过大

校外英语辅导班教师流动性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兼职教师来说。有些辅导机构为了缩减开支,大多聘用兼职教师,更多的选择和更丰厚的收入增加了教师的流动性。

3.管理体制不完善

以本溪市某镇为例,镇上的几家英语辅导机构均来自本土。其创办人都是从家庭辅导逐步扩展而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辅导机构。这些机构通常只有一个人主管,其他人属于“工作人员”。最为明显的是缺乏考核制度。这些辅导机构的老师按课时结算工资。不同于学校的老师,这些老师没有升学压力,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难以衡量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

4.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过多地注重英语学科的学习会使孩子减少在其他学科上的学习,造成偏科,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英语辅导机构过度注重应试教育,只看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而不注重英语讲究的“听、说、读”,因此,不少孩子的英语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绩,但却是“蹩脚英语”,语音语调等方面都相差甚远。辅导班对成绩的过多追求无形中也给孩子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对策与建议

1.制定合理的工资待遇,稳定师资力量

首先辅导班要完善教师待遇,分类管理,强化竞争意识。教育本身是一个社会学工作,但是校外辅导班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盈利性,教师的工资待遇通常是与招生量相关的。招生人数多,辅导班收入高,教师的收入自然会有所增加。但是,教师工资应该与教学水平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但能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也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此外,教师待遇不仅是经济上的考量,还包括情感上的需求。辅导班应该在教师管理中注意对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认可和赞同给予充分的空间。其次,定期组织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辅导班应该在完善自身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这既是教师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身在一个学习型社会,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在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更卓越的教学水平。

2.实施科学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一,辅导班要完善服务机制,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办学宗旨。虽然辅导机构具有一定的盈利性,但是也应该重视其教育性的特质。辅导班在招生前应该认真考察自己所在的环境,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状况,以学生的利益为己任。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后,认真为其推荐合适的班级。这是对辅导班负责,也有利于辅导班展开教学。第二,做好辅导班、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家长只有在了解孩子上课状态的情况下方可对症下药。同时,辅导班老师更应该注重社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结合。英语是一门听、说、读、写、译皆有的学科,学习切不可断章取义。老师可以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加强学生英语其他方面的训练。

笔者认为对于英语辅导班而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端正自身的办学理念,合理管理教师学生,方为辅导班持久之道。对于家长而言,辅导班的选择一定要冷静慎重,对孩子英语的学习要做到有度,不可操之过急。

篇4

二、积极进行家校联系

知道小孔的情况后,我积极做其父母的工作,使之了解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人生观、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重要时期,现在如不及时教育或者教育失当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终生遗憾。我与他们商量教育孩子的方式,一起分析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建议他们尽量少打骂,多讲理。我的观点基本得到家长的支持,特别是在交谈中其母亲意识到他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愿意配合老师改变对孩子的教育。如有小孔与同学打架,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为使孩子改正错误,家长不要偏袒孩子,而应让学校教育解决,否则孩子可能有恃无恐,对孩子的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父母积极配合,一改以往在学校偏袒而回到家就暴打的做法。同时也使该学生明白,通过暴力途径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后来我经常与其父母通过电话或“校讯通”联系,了解小孔在家情况,反馈他在校情况,出现问题一起解决。

三、软硬兼施,强化正认知

因长期受批评,家长训斥打骂,同学厌恶冷落,所以小孔心理失衡,越消极就越制造问题,以至招致更多指责,形成恶性循环,我认为应该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链,多争取契机点亮其希望之火。针对他打人、欺负弱小的现象,我就经常找他谈话,心平气和地分析事件的正误;更多的我会严厉批评,严格按照我和小孔原来协商好的方法去处理。我为他特意设了个文件夹,他一打人就要写检查,然后收进文件夹,经常和他一起点数检查的份数,因为到了一定份数是要到派出所的,这多少对他起到一定“威慑”作用,从而帮助他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在他攻击严重时,我会适当使用“冷冻疗法”。针对他内虚的特点,他怕别人都不理他,特别是怕老师当众批评他,当他一天之中多次无端打人的情况出现,我会以他不接受老师教育为由当众点名批评,并私下希望同学配合(当然这只是一种策略,家长也会配合),让他切身体会到“面子”是何等重要。此后,他就逐渐减少了攻击行为。

篇5

2.社会发展的现状要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党的以后,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由于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实施,我国目前已有5000多万独生子女,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产生的特殊群体,受到来自家庭的过分爱护与保护。越来越多的长辈把孩子捧为“小太阳”、“小公主”,过多地讲究孩子的营养、打扮、排常这些“过度”的爱,使大部分孩子变得骄奢任性,缺乏自理能力,缺少理解心、孝敬心和责任心,他们不知父母工作之艰辛,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时父母行为稍不合孩子之意,就遭到孩子的斥责,甚至是漫骂。一些孩子还认为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应该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也是顺理成章的孩子的这些言行。使我们惊呼:现在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教育如果还不摆到议事日程,那么,我们现在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在素质方面大打折扣,难以接受21世纪的挑战。

3.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倡导的“孝”是摒弃了封建主义糟粕之后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道德观念相适应的“孝敬父母”的道德观念,它具有传统美德的健康内核。我们提倡的孝敬父母强调亲爱父母之情,敬重父母之心,顺承父母之意,侍奉父母之行。

这些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是相符的,也是目前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改变目前家庭中存在的孩子专横、缺乏同情心等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搞好孝敬父母教育,父母本身应是其直接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学校开展孝敬父母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家长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成效。在家庭,如果家长对子女过分宠爱、关心,必将导致其忽视或放松对子女摆脱依赖、自理生活、学会关心、帮助父母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家长倘若纵容孩子任性、专横而不以为憾,任何时候对孩子都百依百顺,必将导致学校的孝敬父母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失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这种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使之成为家教中经常和长久的内容。

4.对转变目前家教中的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一般来说,现在的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他们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也知道必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纵观现代家庭,由于家长的文化素养不同,教育观与方法自然也不相同。目前,对于教育孩子有两种类型的家长,一是放纵型的。这类家长,平时整天忙于挣钱或搓麻将、跳舞等,对孩子弃而不管,认为“树大自然直”。

二是严管型的。这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虽抓的很紧,不过他们的目的却很狭隘,只不过是为了孩子将来念大学。能“出人头地”。于是家长们尽可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请家庭教师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这往往导致孩子在学业上不堪重负而对父母不满,有的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父母顶撞起来,使父母感到自己的“好心”没有得到好报。这些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些技能时,忽视了对其进行良好思想品德教育、道德行为的培养,尤其是孝敬父母的教育与培养。

二、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的特征以及实施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观念萌生与道德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的特点是,道德行为的情感性强,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而中学生正处生理上的青春期,个体的道德心理发展虽然情感性强,但道德意志已开始在成长发展中,随年龄的增加,正逐步走向坚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一致水平要超过小学生。但是总的来说,中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行为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现状发展的整体水平与其年龄特点、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适应,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苗头,许多父母的溺爱并没能赢得孩子的敬重。从心理方面来看,学生各种道德品质(包括孝敬父母品质)均处于萌生和发展阶段,虽然父母子女间的亲缘情感是学生发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础与内驱力,但仍需要通过中小学长期系统的教育培养与实践以及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稳定形成。影响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质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陶冶,而社会环境对其影响较小。

2.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水平总的来说优于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发展不平衡,经常出现道德行为偏差。小学生的这种行为偏差主要有:不听从父母教导,常惹父母生气;在家庭生活、娱乐活动中喜欢独享独占,不会礼让父母;不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中学生这种行为偏差的主要表现有:时常顶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随意之处,就撒娇顶撞、毫无礼让约束;对自己的事过分地“保密”,不愿让父母过问;缺少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话入耳则听,不入耳则不予理睬。

中小学生由于道德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情感色彩浓厚,其道德意志尚处于发展阶段,不够坚定,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具有不一致性。

因此,认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会去实施,而在行为实施过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难以维系,这就导致孩子道德行为发展滞后于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

3.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方面的差异与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异不尽一致。

在平时,一般学习较好的学生,有时常发生对父母不孝敬的行为,而有的差生,却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闪光之处,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发展的特征,为科学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笔者认为,中小学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认知教育;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辛劳等的道德行为教育。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应区别,其具体要求如下:小学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意见和教导,学会从小礼让父母;②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起居饮食,保持身体健康;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努力向上;⑤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有个交待,以免父母挂念;⑥要诚实,杜绝撒谎的行为,不在外面做违犯纪律的事。

中学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听从父母的教诲;②听取父母的意见,不要事事任性,尽量避免与父母有任何的隔阂,重要的事,要请父母发表意见;③帮助父母做家务,注意在家接人待物,为父母分忧;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锻炼身体;⑤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用功学习,充实自己,争取学习不断有进步;⑥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有事在外必须向父母做好交待。

三、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对中小学生进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不仅需要教师在学校付出辛勤的劳动,而且要家长的配合与参与。在实施这种教育时,应采取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科学性原则。这种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要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和行为现状,适时适度,防止成人化。二 是实践性原则。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这种教育活动要重在导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三是渗透性原则。教育的方式重在渗透,除课堂讲授和专项训练活动外,应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学校教学、家庭活动中进行渗透。四是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则。这项活动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必须开展家长工作,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引导,防止学校孤军作战。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具有多重属性,它属于青少年儿童道德教育的范畴,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还是家庭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应将中小学生孝敬父母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中小学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主要必须通过学校和家庭两个主渠道开展。在学校开展这种教育应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通过开设专门讲座与学科教学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通过上专门课,可以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理解孝敬父母的通俗道德,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学科教学中适时适度地渗透孝敬父母教育内容,这是德育的共性。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强化渗透意识,特别是在中学,由于学科较多,教材内容丰富,教师应该依据学科教材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道德品质实际、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内容,运用具体联想、展开想象、观察比较和系统归纳等多种方式进行渗透,并力戒牵强附会,做到适时适度。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父母真挚而强烈的爱心。

2.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的教育。将中小学孝敬父母教育渗透到学校德育活动中去,既是这项教育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的德育活动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针对性,有意识地在各种德育活动中渗透孝敬父母教育,能使德育活动收到综合性的效益。因为孝敬父母这一主题既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又可以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突破口,故只要我们选准目标,选择有利的时机,针对学生实际,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形式,就一定能使这一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学生家长普遍欢迎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但在具体操作时,家长的行动往往滞后,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就算是孝敬父母了,更有的父母不懂得自己应如何与学校配合。因此,进行孝敬父母教育应加强家长工作,密切家庭与学校联系。目前,家庭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迅速改变家教观念,杜绝家长随意打骂训斥孩子和宠得过分、爱得过浓的行为。笔者认为,首先应使孩子消除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优越感,把孩子放在与家庭成员平等的地位。要教育孩子懂得关心帮助家庭的其他成员,能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起码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不给父母添负担。父母要为孩子在家庭中创造一些锻炼意志品质的机会与环境,培养他们自强、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父母应树立和气待人、文明礼貌、努力向上的好榜样。

篇6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水平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主要形式,中小学生通过在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达到教育目标。但是,随着中小学课程难度不断增加、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影视教育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中小学补习班和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始出现,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补习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性质进行认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很多侵害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属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化教育机构,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包括文化课、特长班、兴趣班及各类专业教育服务。根据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化教育机构的管理政策规定,中小学教育补习在本质上是合乎政策规定的。但是,根据现有规定,如果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私自组织、参与补习,则属于违纪和违规行为。笔者认为,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规范教育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规范教育市场发展秩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类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是社会化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补习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是规范教育市场秩序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杜绝中小学教育进程中存在的“课堂不教、课后补习”的问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教育公平。

3.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教育矛盾。当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和家长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学教师私自参与或组织补习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将会有效地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1.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作为一种性质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主管部门。但是如果将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视为教育市场的经营主体,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由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令出多门”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甚至是公安部门等都参与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并不明确,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区”,给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2.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并不完善。虽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严禁组织和参与补习,但是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却很难杜绝。此外,由于缺少相关政策规定,对于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补习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也很难准确地进行定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3.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当前,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其中有很多家长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甚至认为“不补课就会落后”,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很多家长就会主动找到教育机构给子女补课,给子女增加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容易给很多非法补习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给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应当采取下列对策和措施:

1.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主体。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在现阶段相关政策没有制定的情况之下,应当建立联动管理的机制,即坚持政府主导,并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各自职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工作。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制定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性质认定、补习行为性质认定、补习师资管理、教学效果考评等相关制度,杜绝虚假宣传,严格限制在职教师私自组织和参与补习,获得非法报酬。

3.加强观念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对中小学家长的观念引导,让他们要求子女尽量通过日常学校学习掌握知识,避免过度补习造成的沉重课业负担和经济压力。与此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认真敬业,高质量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篇7

2014年10月,总理在第三届莫斯科国际创新发展论坛上提出“我们强力推进改革,就是要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让想创业、能创新的人都有机会、可作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2015年6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实现全社会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人心。”因此,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就是双创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战略性需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环节,在双创教育意识启蒙、能力培养,政策宣传、创业指导等几个方面都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导员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就目前来看,各高校的辅导员大都忙于处理各类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引导。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很多辅导员在这方面也缺乏经验和理论基础。因此,辅导员应如何应对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挑战,更好的指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成长成才,是辅导员应积极思考的问题,那么,辅导员在双创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也就尤为重要了。

一、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辅导员要从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对其有意识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与引导,其中一点就是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年代,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特别多,辅导员可以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活动当中。在活动的过程中,辅导员可利用自己的工作经历和人生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树立创新创业精神。作为大学生最先接触到也是接触最多的老师,辅导员要承担起启蒙者和强化者的角色,并在整个大学生涯中通过各种形式不断地进行强化教育。因此,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的启蒙者和强化者。

二、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基地,孵化园、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些交流沟通的机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现实的社会,了解到一些真实的创新创业的故事。让大学生了解别人创新创业成长的过程,体验到创业的艰辛,以此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素质。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创业能力更加成熟,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者和提升者。

三、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仅在2014年到2015年间,从国家和广西层面下发的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就有十三条,从政府到财税到人社等部门都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但是大学生关注到了解到的政策信息并不及时,也不够全面,对政策的内容也不能很好的进行解读。比如说大学生知道国家对创业者有资金扶持,但是不知道具体从哪些政策入手可以申请到资金支持。所以辅导员应该关注并有意识地收集相关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析工作,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与导向的宣传者和解析者。

四、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现在高校里面都开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指导课,但是大学生在创业教育课程中学到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如何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这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在高校中,显然辅导员比较适合这个角色。而且从高校辅导员的职责来看,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使命。由于辅导员经常跟学生接触,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的想法,比较容易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创业模拟等实践活动。因此,辅导员要积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训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五、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

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化为创业实践的时候,他们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说资金周转不过来、合作伙伴意见不统一、国家的政策出台了,但是地方的政策还没落实,比如说因为创业影响到了学业等等这类问题。大学生对创业很有热情,但往往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时候,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信心与心理的树立者与疏导者。积极主动地对创新创业大学生进行指导和疏导,对他们的想法和做法,给予一定意见和建议,给与他们支持与信心,对负面情绪给与疏导。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下的新任务,辅导员应认清形势,积极调整角色定位,通过各种途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与发展提供支持。收集大学生创业故事,以创业者沙龙,创业经验讲座等形式分享创新创业者的真实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稳步发展贡献自己力量。参考文献:

篇8

教育经济

教育管理

一、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现状

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在未来5-10年,中国教育培训市场潜在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其中中小学教育培训将超出一半,并且以每年30%速度增长,这将是一个无比巨大的市场。目前全国品牌化的教育机构像新东方、环球雅思、清华少儿外语等教育培训机构占据英语、课外辅导等行业领头地位。而中小机构发展面临着危机。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

二、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存在和发展优势

(一)教师队伍的组成

优秀负责的教师是许多家长给孩子选择教育培训机构所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教育培训机构的老师一般都是培训机构自己招聘的。他们的教师队伍一般由一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并已经退休的老师、部分正在从事教学的一线教师、学历较高的一些在校研究生、博士生组成,一些实力较好的培训机构甚至还会聘用一些外籍教师。这些教师学历高,教学经验丰富,能够迅速地找到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选用

在课程的设置上,教育培训机构会充分考虑到学生本人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有的直接引进国外或是港台地方的原版教科书,有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教育需求自行设计。因此,比普通的中小学的教学更具有前瞻性、趣味性。

(三)教学的过程

大多数教育培训机构实行的是小班教学或者是一对一教学。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为亲密,真正做到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不足,并为其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力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培训成效。

三、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特色和精品课程

大多数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其广告宣传中标榜自己使用最新的最优秀的教材,有着普通公立学校和其他同类型的辅导机构无法比拟的教学优势。但是这些往往只是停留在广告上的空谈而已。由于资金有限,导致在教育教学上的投入不足,难以开设所谓的特色和精品课程,在真正的教学中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对培训的实际需求。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师的专业化素质不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师资是一个学校的生命和保证。然而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只是聘请几个著名的教师作为其名誉教师,而真正从事教学的往往是一些兼职老师,而这些兼职老师普遍存在着专业化和职业化素质不高。60%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外籍教师作为其办学的亮点,成为吸引和招纳学生的噱头。然而这些外籍教师并不都是经过正规的渠道引进的,一部分外籍教师并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和拥有一定的学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教师流失严重

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根本。由于教育培训机构的特殊性,一个优秀的教师完全可以不依靠机构就能独立完招生和授课。所以这个行业初期曾涌现过不少优秀的机构但都因为教师的流失而很快就从市场上消失了。一个教育培训机构要持续发展下去,要么建立一种保证教师不会轻易流失的模式,要么建立一种降低教师重要性的模式。

四、我国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教育培训市场趋于完善

教育培训市场的不断扩大,竞争愈加激烈,最终形成了各个教育培训机构竞争的是教学质量、师资水平、教学环境的格局,无形中从内部做了自我完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势在必行。因此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必将加大监管,又从外部完善了这个行业。内外完善的相互结合,必将促使我国教育培训行业走上正轨,形成良性发展。

(二)形成品牌化模式

在未来,教育培训业的品牌化模式将会形成定局。例如:英语培训领域将是新东方、环球雅思等这样的机构领跑英语培训市场;中小学课外辅导领域将是像巨人教育以多元化的优势占据全国市场,最后将形成像家电业和食品业的市场格局。各大品牌在自己的领域内不断圈地扩大,将标准化和专业化的运营模式向全国推广,这也将是我国教育培训机构的未来发展格局。

(三)进入国际市场竞争

国际教育集团进入中国教育市场的同时,我国教育培训机构也要走向国际大舞台,同时要展开与国际教育集团在国内市场的竞争。而本土品牌需要联手行动,加大产业联盟,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科技技术,同时也要发挥本土的优势,研发国内教育产品,提高竞争力。

总结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服务国际化的时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教育也作为服务业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小学教育市场呈现旺盛的增长趋势,成为我国经济领域闪亮的市场热点,是未来行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作为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的创办者要抓住这个市场发展的机遇,力求把这个行业做强做大。为教育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将中国教育市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一轮的教育掘金行动即将开启!

篇9

中国与英国是两个不同政治体制的国家,它们之间的教育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英国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启发他们主动探究,而不是简单地从老师那里接受知识。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深入研究。并就所学内容提出疑问,不断思考,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中小学的教育只能集中开展教学,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是需要联系国情,迎而追求一种集权化的教育,追求统一化的教学、统一化的学生,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

一、授课方式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国家之一。他们在发挥这一现代教育制度长处和优势的同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弥补其在个别教育方面的不足。为此,英国中小学的教学组织始终保持着课程教学和个别辅导两个系统。课程教学系统以教研组(按学科划分组成)为纽带,由任课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面向全班学生系统授课。个别辅导系统以年级组(按年级划分组成)为纽带,由辅导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对本年级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这种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发扬了班组授课制系统讲授、成批培养、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顾到了每个儿童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而在我们这个人口大国,要实现人人平等的教育就无法满足个别辅导系统化的要求。我国的受教育人口很多,教师的教学压力大,除了边远的地方外,我们中小学的班级规模都是超大容量的,一个班级可以有大几十的学生,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教师只能重视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平等受教育的公平性,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再加上我国对个别辅导没有相应的规定,就算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那也只能是针对几个个别的学生而已,学生的受益面不广,严格地说,因材施教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英国中小学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充分体现了对个别教育的重视。通常学校对每个年级和每个班级订有整体性教学计划。整体计划规定了儿童必修课程的门类、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和辅导教师还要负责为每位儿童制订个体教学计划。每一所普通中小学又都设有特殊教育教研组。特教组的主要职责是对全校那些经过国家标准检测已注册的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这种特殊教育的高度普及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对个别教育的重视。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是儿童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充满朝气和创造的活力。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为了统筹兼顾就得追求统一,授课的进度也要根据绝大部分学生的接受水平而进行,追求学生的同步、统一。所以,个别学生的需要没办法得到满足,在教学活动中也就难能得到体现。这给人一种我们整个中小学教育四平八稳、没有激情、没有活力的表象学生的潜力和特点得没得到显现、重视,学生得没得到充分的发展,使他们成为既具有公民一般素养、又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并对社会有用的人,做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些似乎都在表象的掩盖下变得模糊起来。

二、教学方式

英国的中小学,任课教师从每学期开始,根据课程要求,制订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征得校长或专业组长同意后实施。但是,教师很少按部就班按照教材上课,而是根据自己对课程要求的理解灵活地选择授课材料。报纸、杂志、因特网和广播电视等都是老师们选择材料的来源,学校可根据学期进展的情况、家长建议、突发性事件等随时调整教学内容。这种在一定框架内灵活选择授课材料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新奇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英国的中小学生一节课50分钟,通常教师只讲授15~20分钟,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己钻研教材或独立完成作业与练习。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提纲挈领地讲透教材的主要内容,然后进行巡回解答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教师围着学生转。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五花八门。走进教室,你会看到有的在研读课本,有的在相互讨论,有的在操作教具,有的在向教师询问。尽管教学秩序看上去不太安静整齐,可是学生的学习神情都很专注、很投入,而且课堂气氛富有生机,十分活跃。这种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积极状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培养和锻炼了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意识和能力。

在我国,根据我们实习时了解到的情况,我们的课堂跟他们的课堂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的课程实施是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来进行的,虽然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要求、鼓励中小学开设校本课程,使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是从整体来看,大多数的中小学是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的,为了升学率这个指挥棒,只因为没有合适的教师、人才来开设这门课程,课堂的开展也是跟英国有截然相反的地方。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是属于老师的,虽然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学生课堂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但这种理念不能得到实施,课程更多的还是教师的主体性的发挥。一节课40分钟,教师讲的时间超过半节课,整个课堂都是由教师来掌控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有互动,但那是为了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对于学生主体地位发挥的作用不大,他们还不知肩上担负的重任。

三、教学实践

英国中小学的教室里,总是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教具和玩具。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活动相当一部分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这些教具、玩具。与此同时,学校还常结合教学内容举行各种参观、见习、实习等活动。讲生物课会带学生到自然博物馆参观,讲历史课会带学生到历史展览馆参观,讲天文知识会把学生带进天文馆,讲宗教知识会把学生带进教堂等。除此之外,英国中小学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突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有一门课叫做技术课程,主要内容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由于高度重视教学实践环节,英国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强。

而这正是我国教育所应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我国的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由于教学任务与教学进度所限,我们老师绝不会为了某个问题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进而把学生带出学校去体验,最多只能是为了让学生写作文而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去看看校园,就因为安全问题是首要的因素,我们不能把对学生、对家长做出不负责任的事情,所以也错过了跟学生一起了解世界、了解社会的大好方法。我们的教学更多的是进行理论上的教授,而忽视跟实际生活、实际社会的联系。这种纸上谈兵的教育方法自然就会出现“高分低能”的尴尬。比如,一个学生的物理成绩非常好,可是他面对实际的电路时,却连最简单的电路都不敢碰,这真可谓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啊。不只这样,几年前,媒体还曾经报道过有学生“指鹿为马”的可悲场景。

四、道德教育

英国是一个倡导“绅士风度”的国家,然而纵观英国的教育,却很难找出专门的德育课程。过去,中小学以宗教课程为主渠道来渗透道德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青少年已开始不信奉宗教,这样宗教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日渐萎缩。现在除少部分教会创办的学校外,大部分中小学已取消了宗教课程。如今德育实施的主渠道是各科教学。英国的教育基本法中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公民素养教育作为教学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同时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贯穿教育性原则,即把道德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种教学之中。因此,英国中小学的教材是遵循科学与价值的双重原则来编写的,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把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传授和人道主义、国家意识的渗透有机结合。在教学管理中,英国中小学普遍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讲解既要体现科学观念、真理观念,又要体现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人格品行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校园文化、礼仪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管理以及学校与家长和社区等相互配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由此可见,英国对中小学生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多样。

我国对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设立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进行,把道德教育归于教师的职责,社会和大众还没能真正担负起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责任。这就让道德教育的实施面相对窄了好多。

在这里,我们进行中英两国中小学教育几个问题的比较,目的就在于,通过对比,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面临的处境和不足,吸取别国的教育经验和教训,不断地通过取长补短,发展我国的教育,使我国的教育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可能一味模仿甚至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但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或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的,这些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

参考文献:

[1]王素霞.扫描英国中小学教育.山西教育,2006(05).

篇10

而中小学教师呢,他们往往是每天埋头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这样的教学工作中,再加上应付一些日常性的事务,他们已经是疲于应付,很少有时间、精力去搞教育教研。长此以往,他们的知识大为萎缩,仅仅盯住眼前办公桌上的几本教科书,失去了教科研的能力,最终成了一名“教书匠”。这样,中小学教育教研形成了“你研究你的,我教我的”两张皮不相干的怪现象。这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令人堪忧。

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教育科研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对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大胆尝试,将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中小学教师要改变只埋头备课、上课,教研与自己无关的错误认识,并克服对教科研的“畏难”心理。

其次,中小学教师要处理好专和博的关系,既要学精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广泛涉猎扩展知识面,要知识渊博。另外,一些理科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这也阻碍了他们的教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