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审计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2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经营管理审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企业经营管理审计

篇1

1当前核电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1内部审计与业务工作脱节

在内部审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内部审计与业务工作脱节主要表现在:审计部门是由相关人员组成的单独的、独立的部门,主要负责监督。由于内部审计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审计工作必须保持客观、公正、独立,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从“局外人”的角度来审查业务环节和工作,这就造成与业务工作相脱节的问题。此外,审计人员有一定的专业要求,一般是财会、工程等专业出身的人员,虽然审计人员在财会、工程等方面经验比较丰富,但在核电企业的经营管理、投资规划、生产运营等方面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从而导致审计人员只能单纯的从审计和程序的角度和因素出发来开展工作,而对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发现。比如一些核电企业的审计部门设定的内部审计方案虽然原则性足够,但在实际操作的层面缺乏可操作性,从而导致内部审计与核电企业的实际业务工作相脱离,内部审计也就难以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内部审计流程不规范

从内部审计的具体流程上来看,一些核电企业的内部审计流程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主要是审计流程不够精细化。一般内部审计的流程是从审计方案和计划的制订,到方案的实施和执行,以至最后的报告编写和整改行动这几个阶段和程序,在每个阶段中,又存在着很多精细化的细节和工作,比如每个阶段都需要制定详细的执行细则,确定活动的步骤、参与人员、输出与输入等,这些细节问题得不到确定,就会导致审计工作的不彻底和不到位。在审计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审计的文件支撑不够,从而使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缺乏充分的证据保障和支撑,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意见不够充分和到位。

1.3内部审计缺乏实效性

内部审计要求的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审计,但在很多核电企业中,审计往往局限于“秋后算账”,更多注重事后的审计,开展审计的时间一般是在业务工作发生之后,这种事后审计使审计工作严重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实效性。事后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程序,但事后审计的滞后性使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事后审计只能通过审计发现已经发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发生并给企业产生了实际性的损失,而事前和事中审计有利于发现潜在问题,从源头上进行纠错,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损失,降低经营风险。

1.4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实行的内部审计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财务审计,审计的目的也不是仅仅保证合法合规,内部审计更倾向于通过审计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方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不能再局限于掌握一门专业知识,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物资采购管理、法律、生产运营等方面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但目前核电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明显存在着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核电企业中已经采用充分提高内部工作效率的ERP系统,这种系统针对核电企业项目规模大、涉及的供应商多、物资采购复杂等特点,通过建立信息化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核电企业信息一体化运行。ERP系统的应用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充分掌握和熟练使用电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技术,才能通过ERP系统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内部审计影响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对策

2.1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审计工作重要性

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提供确认和咨询服务,来增加企业价值,调整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大多数核电企业是由董事会管理下设置总经理负责制的治理结构。要强化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就要求企业成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来总体上负责内部控制的运行和日常事务工作。一是可以设置总审计师的岗位,由总审计师直接向公司董事会来汇报审计工作,在行政职能上受董事会和总经理的双重领导。这种治理结构一方面使审计部门与公司总经理管理层关系更加融洽,从而保证了审计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也有利于合理充分地利用总经理所掌握的行政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加强权威性。另一方面通过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可以使公司的董事会通过内部审计第一时间了解企业的运营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二是可以设置审计管理委员会。核电企业可以根据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的要求,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管理委员会机构,通过该机构来审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审计管理委员会有权独立地开展调查工作,不受任何职务人员的干扰,从而保证有效地开展审计工作。

2.2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审计流程是否规范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规范审计流程,就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用制度来约束人和事。核电企业应根据国家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内部审计工作配套办法,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特点,制定本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和工作规范,对内部审计的权利与工作职责,基本设置,机构人员配备,以及相关的工作程度等做出明确的、具体的规定,使内部审计有规可循,通过对审计流程和质量制定具体的规范,提出明确的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2.3畅通信息沟通,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

健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机制,能确保内部审计及时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高效的筛选和核对利用,从而保障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内部办公网络、互联网等形式来进行信息沟通。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专业的办公系统软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使相关环节的工作人员及时查看工作进度,获取相关信息。内部审计通过重点审计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是否有效,来及时地向管理层提供准确无误的信息。此外,核电企业还应着力构建“大监督”工作体制,通过构建由审计、纪检监察、法律、安全质保、人力、财务等具有监督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协调小组,促进信息共享,确保监督无死角。

2.4提高风险意识,建立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所谓的风险管理机制就是通过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管理下可能存在的内部和外部的风险,采取定性和定量结合的分析方法,根据风险可能发生的等级进行评估,并制定应对方案和措施。核电企业应在进行全面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审计。在制度建设审计方面,内部审计应重点围绕管理的精细化和规范化进行,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审计,确保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都能紧紧围绕规章制度有序开展,查找是否存在遗漏或违规环境,同时企业应根据风险和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规章制度进行调整和修订。在组织结构审计方面,董事会下设总经理负责制,每个部门都应向总经理进行负责,每个员工通过各司其职和工作表现来进行考核过关。内部审计通过审计确定分工是否合理,奖惩激励制度是否有效等。在公司的财务管理审计方面,内部控制通过审计财会人员的工作确定是否合乎公司规范和相关法律的规定,相关的会计记账、报告等记录是否完整真实,是否存在遗漏等。审计部门通过综合利用风险评估分析方法,从各个方面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并根据风险系数的高低制定解决方案,有效地控制了非正常事件发生的危险系数,提高了管理水平。综上所述,核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控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核电企业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的增值功能。

参考文献:

篇2

在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重要工作之一。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后,企业单位面对着经济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经营管理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已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话题。

1.内部审计在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是内部审计部门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在实现审计目标过程中(或之后)产生的客观效果。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监督体系的主体,它赋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检查、督促责任。在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日趋明显。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促进管理,提高效益的重要措施和可靠保证。

1.1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和作用首先是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监督是对企业所有经济监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审计监督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企业自身经济的运行协调一致,从而实现自我约束。主要是保护企业的利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内部审计要对企业的重要部门、资金、经济动向和财务管理收支进行监督。对于企业运行全过程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同时要监督企业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进行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监督工作对问题的揭示与查处,促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规范经营,科学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服务,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良性循环。

1.2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分析风险和规计控制的方法,将未来事项的不利影响控制到最低程度。对风险管理首先要求在内部审计中发现高风险暴露的领域,对高风险暴露点进行分析,最后实施必要的变革,使企业的风险暴露水平与其所设定的目标相一致。以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

1.3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制度之一,是确保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企业经营是否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在公司经营的安全与发展上提供真正意义的保证,起到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企业经营中如何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完善的审计工作,可使企业有更好的经营管理,分清责任和降低风险。创建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维护企业合法利益,防止资产流失,利于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因此,为有效提高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应做好以下几个点工作。

2.1企业整体审计计划

审计计划是指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合理的科学审计体系,使审计工作更能有效的开展,可保持合理的审计成本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企业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由于经济或经营条件。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确实遵守了审计准则,但却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这种情况称为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将导致审计失败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审计人员使用的方法或工作存在缺陷,导致无法察觉存在的问题;二是审计人员察觉问题,但不及时向管理层报告。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检查风险与审计人员有关。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存在的风险,分析风险的对象,使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以风险为导向,企业资源为基础,加大审计工作范围,根据动态发展原理,制定由静态为动态的审计计划。以保证整个企业的审计范围。

2.2提高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

加强审计工作是提高审计质量的肯定,是审计管理的核心,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作用是内部审计功能的得到良好的发挥。较高的审计质量可有效减少审计风险,同时可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有助于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最后,完整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企业改革发展有重要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可以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既能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又能防止资产流失,利于资产保值增值。

2.3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外部评价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对内部审计活动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发表意见;二是对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建议;三是内部审计机构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外部评价报告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及时拟定工作方案或措施,改善内部审计质量。

通报内部审计结果是一件十分严谨而重要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向管理层报告审计结果和负面的评价意见,对复杂的负面评价意见,应考虑如何促进单位积极反映并采取改进措施。为此,审计人员要避免使用推断的方式,加剧沟通困难而产生冲突,应倾听并尊重单位的意见,促进他们执行可操作的解决存在问题的行动方案。

3.结语

企业的科学管理,需要内部审计的支撑;加强内部审计,促进科学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提高内部审计的战略地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组织加强管理的客观需要,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自身要求。企业领导要高度重视,内部审部门要积极努力,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才促进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蒋苏娅.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J].审计研究,2006(1);61-64.

篇3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像投资人公开企业的财务状况,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一个企业要想运行成功,是离不开资金的,而资金的筹集却离不开财务信息的真实性[1]。如果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投资方与经营方之间的数据无法统一,达不成一致,就会使得投资方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就必须要建立企业内部的审计机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以及数据进行审计,从而为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提供可靠的保障,降低企业运行的风险。

(二)降低企业运行的风险

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都会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风险,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因此,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就必须要采用企业的内部审计,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以及对企业运行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评估和报告,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将企业运行的风险进行扼杀,从而避免企业运行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增值企业的资产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的环节较多,以及经营的程序相对复杂,使得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无法得到保障。而通过企业的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处理,从而避免企业出现亏损的现象,对企业的资产质量进行提高,增值企业的资产。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制度的不完善

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涉及到了许多方面,但是我国目前颁布的有关于审计的法律只有民间审计的注册会计师法和国家的审计法。虽然,近年来国家根据是社会经济的效益以及企业运行实际情况,陆续的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的不完整性,以及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无法可依,无法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二)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不重视

由于许多企业的领导者受传统经济的影响,认为内部的审计机构只是国家审计机关才建立的,对于企业的运营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并没有在企业的内部设立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的审计活动也不够重视,从而使得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差

我国相关的法律指出,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财务、会计、统计、概率、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树立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2]。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总体上来看还是相对较低的,许多审计人员知识财务知识毕业的,更甚至于有些审计人员并没有受到专业的培训和训练,使得企业内部审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断的减低。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

(一)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

首先,在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上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标准进行明确,使得企业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有法可依,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提高审计的效果。其次,要对我国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保证审计结果的权威性,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信息。

(二)明确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

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开展内部的审计活动,不仅能够为企业设定的短期、长期目标进行有效地控制和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审计方法,对企业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运营和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处理,从而实现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开展审计活动还可以对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得内部系统能够很好的适应外部的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企业审计人员专业水平以及素质的高低对审计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企业就必须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以下2个方面的调整:1、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企业可以定期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让工作人员对审计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审计人员对平时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不断地完善自身的审计手段和方法;2、完善审计招聘的制度,企业要提高审计招聘的要求,实施持证上岗的规章制度,稳定企业内部的审计队伍,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四)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客观和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仅是审计部门的重要特性,而且也是审计工作的基础[3]。因此,在设立企业审计机构时必须要对以下2各方面进行体现:第一个方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要高于其它的职能部门,并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审计部门直接由企业的第一负责人管理;第二个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内部的人员已经各个环节的经费来源等其他方面进行独立的审计,从而确保审计结果的可靠性。

篇4

一、管理审计的内涵及选择

(一)管理审计的内涵

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而产生的管理审计是一种与财务审计相对应的审计,是基于受托管理责任在财务审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审计类型;如果说财务审计以审查基本财务信息为己任,那么管理审计的中心任务则是审查管理信息,即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王光远,2004)。

(二)管理审计的选择

目前,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这种状况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持续低迷,这既有全球经济不景气大环境的影响,更有企业管理水平低下的影响。而管理水平低下的基本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张定胜,2000),从而产生非配置型低效率现象(杨世峰,2009),而提高管理层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则是通过对其管理效率的评价以促使其改善经营管理。如何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使我国市场经济更加快速地发展,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根据委托—理论的观点,审计是基于受托责任而产生的,目的是鉴证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周莉,2009)。传统的鉴证主要是通过对管理层提交的财务报告进行审查,但由于财务报告仅是企业管理层经营管理活动结果的反映,不能有效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出在何处,即不能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所存在的问题,不利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因此,对管理层管理活动相关信息(包括管理水平、管理活动过程等)进行鉴证则成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关键。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来说,其在作出任何决策时都要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委托方来说,在考虑是否需要聘请专门人员或机构对管理层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鉴证时,会将该鉴证所支出的成本与鉴证所增加的收益进行比较,即考虑成本效益。而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在履行受托管理责任时,也会对经营管理过程中获取的收益与从事经营管理所支出的成本①进行比较。此外,委托与受托双方还会就对方可能的选择进行考虑,以此来确定自己的选择。基于此,本文利用博弈论的相关知识对企业管理审计需求的动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管理审计需求的博弈分析

(一)分析的假设

1.基本理论的假设

为了便于利用模型进行分析,特作出以下基本理论假设:

(1)企业委托经营管理的双方都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标,即都是“理性的经济人”;

(2)假定委托方通过亲自评价受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成本远高于聘请专业机构或审计人员实施评价所支出的成本;

(3)通过管理审计一定能够发现管理层未有效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事实,且对于同一企业管理审计的成本是一定的;

(4)假定受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其努力程度正相关,受托管理者努力工作就能够发挥出较高的管理水平,反之则会体现出较低的管理水平。

2.模型的假设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特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博弈模型作出如下假设:

假定委托方需要聘请专业机构对受托方进行管理审计,则其支出的成本为c:a为受托方不努力情况下给委托方带来的损失;f为受托方不努力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b为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获取的额外收益(具体包括将一部分精力花在别的工作上而获得的收益和增加的闲暇等);r为受托方因管理水平低下被审查发现而导致其遭受的社会形象损失②。

委托方与受托方之间的博弈,可以用混合战略博弈矩阵表示,如表1所示(表1中圆括号中的数字含义:第一个数字为委托方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受托方的收益)。

(二)纯战略纳什均衡的解

从表1的博弈矩阵可知,该博弈是没有双方均能接受的纳什均衡策略组合,即不存在一个双方均不愿意单独改变自己策略的纯策略组合。即:若受托方不努力,则对委托方来说最好的策略是选择管理审计,这样可以发现管理的低效率,以及时改进企业的管理,提高管理水平;但当委托方选择管理审计时,受托方最好的策略是选择努力,以发挥出较高的管理水平,这样可以避免损失;既然受托方会努力,当然委托方选择不需要管理审计合算,这样可以节约成本;而委托方不需要管理审计时,受托方不努力可以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其当然选择不努力(或者说偷懒),上述这种因果循环会永不停止,从而在上述假定条件下,委托方与受托方博弈中的纯战略纳什均衡是不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只需考察该博弈中是否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可。

(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的解

笔者用p表示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0,1],其不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为1-p;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为q,q∈[0,1],其努力的概率为1-q;对于给定q,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p=1)与不需要管理审计(p=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对式(1)和式(2)求解:E(1,q)=E(0,q),得:q*=c/f。即:若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qc/f,则委托方的最优选择是需要管理审计;如果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q=c/f,则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或不需要管理审计,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同样,对于给定p,受托方选择不努力(q=1)与努力(q=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对式(3)和式(4)求解:E(q,1)=E(p,0),得:p*=b/(f+r)。即:若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b/(f+r),则受托方的最优选择是努力;若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b/(f+r),则受托方随机的选择努力或不努力,其结果没有差异。

(四)对管理审计需求的混合策略博弈行为的基本解析

1.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动机分析

在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q*=c/f的博弈中,其不努力的概率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所支付的成本c和受托方不努力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f。若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所支付的成本c越高,委托方越缺乏动力聘请专业机构对受托方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管理审计,则受托方选择不努力的概率q就越大;如果委托方对受托方的报酬支付减少f越大,则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就越小,这也说明受托经营管理者是否努力是依据其报酬所受影响大小而进行的相机抉择。

2.委托方是否需要管理审计的动机分析

在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b/(f+r)的博弈中,其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取决于三个因素: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获取的额外收益b、因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f和受托方因管理水平低下被审查发现而导致其遭受的社会形象损失r。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获取的额外收益b越大,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动因越强烈,则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越大。因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而导致委托方少支付给其的报酬f越大,受托方努力的动因越强烈,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也就越小,从而不对受托方进行管理审计的概率1-p会增大。受托方因管理水平低下被审查发现而导致其遭受的社会形象损失r越大,则受托方不努力的概率越小,委托方需要管理审计的概率p也就越小。此外,由p*=b/(f+r)和q*=c/f可知,社会形象损失r越大,特别是r远远超过b时,则p*越小,而p*越小时,c也越小,最终导致q*越小。这说明受托经营管理者越在意其社会形象,则不仅会降低管理审计的成本,也有助于降低受托方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概率,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效益。

三、管理审计需求的博弈对提高管理水平的启示

对于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市场经济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追求额外收益等原因,受托方不必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理性人角度看,任何受托管理者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都是期望能够获取更多额外的收益(将一部分精力花在别的工作上而获得的收益和增加的闲暇等)。特别是在监督不力情况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受托经营管理者,为追求额外收益,总会抱着侥幸的心理,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这也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管理水平低下、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委托者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保护自身利益出发,要求对受托人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由此,管理审计便成为改善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首先,积极探索高效的管理审计方法,切实降低管理审计的成本,以此降低受托经营管理者不努力履行受托管理责任的概率。其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鉴于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委托方应当结合企业和受托经营管理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使受托方没有努力而被发现后其报酬所受影响远远超过其不努力而获取的额外收益,以此降低其不努力的概率。最后,在经营管理者的聘请方面,应该尽量聘请社会信誉度较高,比较重视自身社会影响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行业协会或政府监管机构也可考虑针对职业经理人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以增加受托管理者因不努力被发现后的社会形象损失,从而降低受托管理者不努力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8.

篇5

(一)企业风险含义随着当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全球经济联系的日渐紧密,市场竞争环境变化、经济环境变化、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经营策略的变化都将带来企业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企业经营管理的结果就是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而所谓的企业风险,就是受到来自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经营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偏离,企业不能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就是企业风险。

(二)企业风险分类1.企业战略风险企业战略风险是指企业做制定的战略目标受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素和外部经营环境等因素影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情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技术上具有的提升潜力以及行业变化和政策导向等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结果进行预判而确定的企业战略目标。由于企业对影响因素分析不足和对发展趋势缺乏预判进而带来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失误风险。我国经济建设发展初期,一些外贸型企业接收到国外企业集团大宗采购订单,带来了业务量的增长。个别企业开始调整战略目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行业竞争策略的变化,国外企业集团采购量忽然减少,造成企业出现经营风险,并对企业价值增值带来巨大影响。可见,企业战略风险的出现将会给企业带来较为严重的危机。2.企业经营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可以归结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具体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一般表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某些环节上对价值链产生的影响。例如:企业在物资采购、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环节上面临的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增加、生产加工环节上的工艺技术带来的效率低下和质量不达标,产品销售策略实施带来的产品积压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还包括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和企业信息风险。例如:人员聘任体制带来的人才流失、绩效评价体制带来的员工工作效率低下,企业信息管理不完善带来的企业重要信息外流等。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往往带来的是生产成本的增加和企业资金周转不畅,进而影响到企业价值增值[2]。3.企业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筹资和融资风险、信用风险、投资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角度上来讲,企业财务风险是与企业经营活动共存的,企业化解财务风险的能力越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的实力越强,市场竞争地位也越稳固。企业财务风险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影响较为严重。例如: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利率产生调整,导致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变化。同时也受到行业本身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影响。因此,企业财务风险不能够完全消除,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将财务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筹资环节和资金运营环节的变化,影响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进而对企业价值增值造成影响。

(三)企业风险管理内涵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它贯穿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风险管理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防范和抵御。主动有效的风险管理有助于企业减少决策和判断的失误几率,能够避免或降低企业损失,提高企业价值增值。企业风险管理能力是实现市场竞争地位的重要管理手段,企业是在各类风险中谋求发展和机遇,企业生存和发展与企业风险并存。

二、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

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和内部管理结构不断增加,控制范围不断扩大而产生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是企业内部实施管理和监督的必然需求。我国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发展较晚,在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初期,作为国家设计力量的补充,企业内部审计开始逐渐出现,传统的内部审计针对的财务和会计事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内部审计逐渐向着企业风险管理和企业整体经营管理职能转变[3]。

三、基于企业价值增值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内容

(一)风险管理体系的审查1.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审查建立和健全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是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企业管理水平,结合企业经营性质和风险程度等,在实现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组建专业风险管理团队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起企业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要根据风险影响因素和风险发生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在组件风险管理机构的同时要明确各岗位人员的权责利。2.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查要结合风险影响的基本因素,结合企业内部管理程序针对风险防范和抵御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对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能够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点,减少对企业的影响。3.风险预警机制的审查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审计是基于企业价值增值基础上对风险进行规避和抵御,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为目标,因此,风险预警是风险管理的重点环节。风险管理过程中,企业相关部门要积极收集和整理各类对企业具有影响的信息,在各类因素的动态变化中进行分析,对风险发生做到提前预判[4]。

(二)风险识别能力的审查企业风险识别是针对企业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和鉴定的过程,风险管理审计采取必要的审计方式对企业风险识别的过程进行审查和评价,对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对内部和外部风险的确认情况加以关注。

(三)风险评估效果的审查企业风险管理设计中要对风险评估的效果进行审查,重点审查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对于无法获取定量评价数据的风险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对评估结果进行审计。

(四)风险防御措施的审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要对风险应对措施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主要审查风险防范措施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组织接受的范围,是否符合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的需求,在风险防御措施设计中要对实施成本和实施效益进行综合考量[5]。

四、结束语

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审计通过自身的管理活动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审查和监督,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提高风险防范和抵御能力,获取稳固的市场竞争地位,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一定会逐渐走向成熟,在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产生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陶强.企业内部审计价值增值功能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10):185-185.

[2]丁登峰.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7,36(14):68-70.

篇6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服务,防范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方面,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其中,管理审计在企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笔者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早期,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查错纠弊而不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提出管理建议,审计的对象主要是各种会计资料,主要工作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职能部门,不仅具有监督职能,而且具有服务的职能,可以说是一种寓服务于监督之中的职能。其监督的目的是维护企业整体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害,实现企业活动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实现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是必由之路。

其次,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承担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加,要求内部审计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并对经营决策进行审查,以降低企业的风险程序;企业面临的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内部审计对生产经营技术方面的问题加以评价,深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为此,内部审计不但要及时、准确地向企业的管理当局报告有关查错纠弊和资产保护信息,还要针对企业在管理和控制上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的重点内容

1.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管理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评审主要是检查其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符合性测试,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相应调整审计方案,实施具体的实质性测试。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地、有效地、经常地开展物资采购内控审计,随时地了解企业物资采购管理工作的动态和信息,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促进企业不断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进一步改进物资采购经营管理方式方法,通过开展物资采购内控审计,抓住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点,找出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为企业加强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做贡献。2.经济效益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末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在财务收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经济活动的效益性进行审查与评价,并提出审计意见与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既要运用财务指标来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还要结合某些非财务指标,如:管理控制、企业资产、劳动力资源和发展战略等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企业内部审计应围绕经济效益作“文章”,把审计工作贯穿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对所发展的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要分析原因,从制度和机制上提出改进的建议及具体的措施,促进企业增收节支、开源节流、降低成本费用、挖掘内部潜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寓审计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切实做到“一审、二帮、三促进”。

3.管理过程审计。它是以改善企业的管理素质和提高管理水平为目的,审查被审计单位在计划、组织、决策和控制等管理职能上的表现。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从企业的经营活动策划阶段切入,如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生产科技发展计划、招标标底的编制过程,政策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等等。搜集掌握各项经营活动的目的、目标和评价各种业绩的标准。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后,从管理的高度而不是从具体业务处理的低层次提出改进管理过程的建议和措施,从根本上消除因管理缺陷而导致一系列的具体问题,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篇7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与政府审计工作,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它们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做好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使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同时,也可以提高政府审计工作的效率,增强政府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总之,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一、 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帮助企业防范风险

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日常工作的重点就在于监督企业的发展状况,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例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信息的监督与管理,能够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帮助企业管理者快速地采取措施,对企业发展方案进行更改。另外,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信息,而且能够帮助企业防范风险。例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及时地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出企业存在的风险投资,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来解决问题,从而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

(二) 、有利于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是企业依照国家相关规定而设立的、独立于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之外的一个专职机构。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就是监督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例如,监督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评价其行为的可靠性,并对企业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核管理,确保企业的收入不存在非法成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最大特征,就是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让企业的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 ,从而达到维护企业经济利益的目的。

(三) 、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大企业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要向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各方面着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者,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例如,企业审计部门,通过长时间的监督管理工作,可以掌握企业的最新发展状况。也就是说,企业审计人员最清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出谋划策,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有效性,而且可以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分配,防止出现大量浪费资源的现象,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影响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 、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

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该项工作的效果。当前,我国有不少企业的领导,都忽视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例如,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不但不倡导公司员工配合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而且不给内部审计部门分配资金和人员。这种状况直接加大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难度,不利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倘若管理者不加以重视,就会使企业财务状况不明晰,容易出现财务问题,从而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依靠,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仅要得到企业领导的充分重视,而且需要健全的制度做保障。当前,我国有不少企业都面临着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的状况,例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各部门管理职能混乱等。这些因素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不高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想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就是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以及较高的业务技能水平。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身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知识结构更新缓慢、与他人沟通困难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三、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作用的措施

(一) 、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企业要想在经营管理工程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保障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对此,作为企业的领导者,首先要意识到审计工作在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工程中的重要性;其次,企业要给予内部审计部门一定的权利,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确保每一位员工能够积极配合审计部门的工作。再次,企业领导要安排人员对审计工作加以宣传,让员工对该项工作进行充分的了解,例如,企业领导者在开会时,要向企业员工介绍公司审计工作的情况,另外,也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标语的形式,在企业内部对审计工作进行宣传。

(二)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为了使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就应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当前,针对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的状况,企业领导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善。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的措施,来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例如,对现有的制度要不断进行修订,建立独立有效的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制定系统、全面的政策和程序,确保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执行。

(三) 、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面前,要想保证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执行力,就必须重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学习问题。因此,企业领导者除了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之外,更应该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的途径有很多,例如,企业领导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另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经常性地进行自我检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结语: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企业就必须及时地采取措施,对内部审计工作加以改善,促使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唐新,闫立新.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措施[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0(03)

[2]张巧良,房亮. 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研究之国际比较[J]. 财会月刊. 2006(08)

篇8

一、 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手段,故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的重要保证和有效延伸。关于管理审计的概念,学术界仍没有统一的定义,笔者将其概况为:为了权衡公司相关者间的利益,内部审计人员对公司管理层的管理活动和决策作出独立客观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使管理人员更好的履行受托责任。

二、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

管理审计作为一种全面内部监督机制,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通过对企业日常管理活动的监控,有效的约束各层次人,减少了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同时管理审计具有一定的威慑力,管理层必须接受管理审计的不断检查和评估,有利于受托管理责任的履行。

2、有利于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管理审计通过对企业经营决策的程序进行检查评估,判断决策是否符合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审计意见,有利于保证公司治理的方向,在公司治理中形成合理的权利制衡机制。在对公司的控制过程进行审查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对其进行修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避免资源浪费,节约开支,从而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三、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审计发展环境不健全

管理审计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学者大都还仅停留在对管理审计必要性的探讨阶段,形成的理论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以至于理论落后于实践。追其原因,可以发现,管理审计的发展受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审计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企业对管理活动没有实施经常性的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实施,这些都影响了管理审计功能的发挥。

2、管理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管理审计部门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影响其实施的有效性。我国管理审计部门设置大都隶属于企业的其他部门,不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直接领导,影响了管理审计的独立性。由于审计部门在公司的地位较低,无法形成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进行监控,权威性较差,导致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3、管理审计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企业的管理审计仍停留在事后控制阶段,主要针对经营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不能及时发现企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目前我国企业中的审计大都是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审查,并不能够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进行控制和管理,不具有前瞻性,无法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及时、全面、有效的信息。

4、管理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

我国现行的管理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缺乏行业公认的评价标准。审计工作的实行大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虽然在某种程度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并未有严谨的审计证据,不能做到全面的风险防范。审计意见分量不足。

5、管理审计人才的缺失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我国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管理审计在企业的地位不高,独立性较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组织有效的审计程序,以完成管理审计的目标。

四、如何完善公司治理中的管理审计

1、健全管理审计的相关法律

我国目前对外部审计已经颁布了《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注册会计师审计条例》等,也了关于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如《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实务指南》,但与外部审计相比,在法律层次上仍然不健全。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加快《内部审计法》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从而推动管理审计的发展。除了法制方面,我们也可以建立独立的管理审计协会,类似于注册会计师协会,给予学者更好的资源进行管理审计体制创新,完善我国的管理审计实践理论。

2、设立管理审计委员会

管理审计是在公司治理的环境中产生的,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管理审计的发展。为此企业管理层应该深入了解管理审计对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设立管理审计委员会,管理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此,提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并为其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通过激励机制,对审计人员进行考核,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

3、提高管理审计的时效性

管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查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事后的监督意见无异于亡羊补牢,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将管理审计的监督过程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事中监督,才能及时的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一味的事后监督,只会降低审计的效果,不能发挥很好的预警功能。

4、培养管理审计人才

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具备专业胜认能力的人才,管理审计工作更是如此,我们急切的需要掌握管理审计流程和审计技术方法的管理人才。从我国现有的国情看,注重于注册会计师的培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直接对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从管理审计的角度进行知识培养和技能训练,以提升其除财务报表审计外其他的管理胜任能力。通过管理审计协会的成立,进行资格考试,培养高素质的管理审计人才。(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常.管理审计及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 2002,(6).

篇9

一、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现状以及内部审计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煤炭企业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钢铁企业和电力企业的发展给我国煤炭的生产和煤炭行业提供了机会。但近年来环保节能的理念深入人心,新型能源的兴起成为煤炭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煤炭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原煤库存量增加、经济效益下滑、资产投资额下降成为煤炭行业的普遍现象。内部审计作为煤炭企业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寻找经济活动中不合规之处并进行纠正,维护企业股东和企业自身的合法利益;其次,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对被审计对象的经济效益进行评判,指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内部审计通过对煤炭企业经济业务的审计,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完善企业的管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炭企业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合规性和合法性的判定,寻找经营活动中影响经营效率的因素加以改进,进而达到规避和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而我国煤炭企业目前的内部审计现状远远达不到内部审计的要求。

1、我国煤炭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认识不足

根据企业内部审计的定义及目的分析,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是管理层通过财务手段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一种方式,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加企业价值。而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将其主要职能停留在财务审计上,审计的主要手段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财务收支进行事后审查,审计的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在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上。内部审计的结果往往难以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意义的依据,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存在较大的脱节。

2、内部审计的信息提炼和供给存在不足,审计效率有待提高

一方面,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数据来源是企业的财务部分和各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在对各个信息进行提取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知识和培训,内审人员不能准确把握对企业发展真正有意义的数据,信息的提炼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信息的提炼不足,内部审计形成的结果大多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企业财务数据、经济活动等内容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等控制类信息的报告,并以定性陈述为主、定量描述为辅,而真正通过定量分析向管理层提供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决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具有预防性、前瞻性的审计信息缺乏。

3、煤炭企业内部缺乏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审计的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煤炭企业在内部审计制度的制定、审计业务的拓展以及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等方面明显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的体系,内部审计系统的滞后性决定了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难以达到深层次。而煤炭企业的审计技术目前大多数以现场审计为主,而审计手段主要是通过翻阅企业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报表等财务数据进行事后审计,而以过程审计为主的管理型审计手段却很少采用。

4、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人员组织有待加强

在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其它职能部门处于平等地位,虽然表面上是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但实际工作中却受到经理层和其它职能部门的制约,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同时,内部审计涉及到煤炭企业的经营领域、内控领域、财务领域等做个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各行业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管理水平和财务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水平,而我国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缺乏符合型人才。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发展趋势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着上述的诸多问题,内部审计的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健康长久发展的必然选择。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由对资产的审计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长期趋势,其具体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种类由财务审计向战略管理审计转变

传统的对经济业务的凭证的财务审计仅仅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而并非是内部审计的重点,以战略为主导的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主导方向。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战略管理审计过度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但我国大部门煤炭企业尚未实现这一转型。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基本性、长期性问题的规划,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决策的概述,战略的制定与执行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企业的战略管理可以说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层级。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者,战略管理审计应为其关注的最根本环节。企业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和控制,保证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重大投资都能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进行,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战略管理审计的转变过程是内部审计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和作用的过程。

2、内部审计模式由控制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

现阶段,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以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和评价作为主要模式。而随着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煤炭企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煤炭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经营的波动性增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广泛采用电子通讯和交易作为处理经济业务的主要方式。而由于互联网自身的特点,企业可采取的控制措施减少,经营风险进一步加强。在新的形势下,内部审计需要增强对于经济业务的敏锐性,对企业中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加以识别和预防,并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向风险管理领域的介入,必然会将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推向新的高度。

3、内部审计的内容向着眼于未来转变

目前,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历史数据的收集和评价,提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措施。而在快速变化的国际环境当中,只着眼于历史信息的审计方法难以有效的为企业预防各种环境风险。内部审计人员需要着眼于环境变化的信息,预测未来的环境风险,并对企业的风险适应能力做出判断、提出规避风险的措施。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也需要审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审计、管理等多方面知识,还需要提高法律和经济领域的专业技能。内部审计内容的转变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加强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的措施

1、转变传统内审观念,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

煤炭企业管理层及员工改变内部审计的传统观念是内部审计转型的基础。只有树立适用于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审观念,才能实现内部审计定位、内部审计内容和范围、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创新。首先,煤炭企业需要转变传统的纠错防弊观念,形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内部审计观念;其次,内部审计需要由传统的关注历史的观念向关注现在、关注未来转变,由事后审计的观念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转变;最后,内部审计不止需要履行传统的监督和评价职能,同时更应当为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最大限度的发挥内部审计服务功能。总之,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要立足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拓展内部审计的范围,规范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企业价值。

只有通过审计观念和审计重点的改变,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内部审计对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水平的服务意义。

2、改进内审技术和手段,提高内部审计的质量

随着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在采煤炭企业中普及,计算机审计未来也必然成为审计的主流方向。建立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效的审计平台,并运用这个高效的审计系统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外部环境进行信息对接,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反馈与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的数据信息,实时监控企业的经济业务的进程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效率是计算机审计的主要运作模式。这种运作模式能够实现审计从现场审计到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节约了远程审计的成本,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全面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内部审计监督,提升了内部审计的效率。

3、科学设置内审机构,培养内审人员的素质

煤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管理水平以及经营状况设置适合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且必须保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职责时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并对可能发生的管理层道德风险问题进行遏制。具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也是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将内审部门建立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学习组织,不断对员工的理念、知识系统进行更新,培养内审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与能力,培养高综合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

五、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煤炭企业的改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内部审计的对象、程序等有关内容更加复杂化。伴随而来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系统化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对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采用创新的方式促进内部审计的转型、谋求企业发展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篇10

1 国有企业实施管理审计的必要性

1.1 管理审计是国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需要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管理审计的着重点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控制活动及其相关的效率和效果。它能够评价企业的各项管理及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及目标等是否存在缺失或不当,从而帮助企业完善基础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1.2 管理审计是国有企业规避风险的需要 国有企业由于其经营规模比较大,其受到经济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比较大,虽然国有企业在经营策略方面进行了周密的研制,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国有企业管理者,违规处理企业资产等行为,而管理审计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管理审计通过对企业的经济决策进行检查并且进行风险评估与量化,根据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1.3 管理审计是国有企业增加财富的需要 企业各种经营活动环节经过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实现优化配置,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环节其必然会存在某种程度缺陷,造成管理不到位、业务流程衔接不完善等,管理审计通过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过程控制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正,实现效益管理,为企业增加财富。

1.4 管理审计是国有企业发展模式的多元化需要 随着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创新,许多国有企业出现了跨地区、跨国家的经营模式,结果给国有企业的管理造成难度,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为此国有企业建立管理审计制度加强对子公司的内部审计监督,尤其是对其管理流程以及财务情况进行监管,并且评价其管理效果。

2 管理审计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审计实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国有企业管理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后期进行监督管理控制,其主要是对企业管理者进行评价,而不是对管理者的经营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审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审计的应用效果分析其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行为进行审计,而对于即将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经济行为没有进行审计监管,不能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的经营信息。

2.2 管理审计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 我国现行的管理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综合评价,缺乏行业公认的评价标准。审计工作的实行大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严重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虽然在某种程度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并未有严谨的审计证据,不能做到全面的风险防范,审计意见分量不足。

2.3 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足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对管理审计的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管理审计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作用不大,管理审计部门的设置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与市场经济环境相不符;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的监管,而不是只针对企业活动结束之后的评价,但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基础人员却认为管理审计是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经济活动的审计,其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关系。

2.4 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管理审计的需要 国有企业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是具有财务知识与审计监管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由于得不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审计工作一般只限于对经济活动的评价,而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甚至一些国有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关心,是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专设,并安排非财务、审计专业人员凑数,造成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能力较差,他们更多地表现为缺乏相应的审计知识、不能利用现代技术从事独立的审计工作。

3 建立健全管理审计的对策建议

3.1 提高管理审计的时效性 管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查的过程中,应时刻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事后的监督意见无异于亡羊补牢,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有将管理审计的监督过程从事后监督,转移到事前、事中监督,才能及时的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供有建设性的意见。

3.2 制定明确的管理审计评价标准 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同,企业内部管理审计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开发与编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确定了适合企业管理的审计评价标准,才能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管理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3 全面改善审计技术手段 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建立了财务信息系统、库存信息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各类经济管理信息系统,而实践证明,网上审计能够增强审计及时性和审计工作效率,也适应管理全过程审计的要求。

3.4 不断充实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审计人员的作用,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加强对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知识以及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将管理审计先进的观念引入国有企业管理审计工作中;建立与优化审计人员组织结构,调整审计人员的队伍知识层次结构,积极引入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提高国有企业的审计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春燕.内部审计开展管理审计的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