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究的重要性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课堂探究的重要性,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课堂探究的重要性

篇1

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固然重要,设计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恰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如果能加上好的结尾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归纳小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作用与效果远超过导入、过渡,有时甚至不亚于讲解、演练,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小结。归纳小结既有每道例题的小结,每次练习后的小结,更有一节课后的总结。它的内容包括每节课的内容、每个单元、每个章节的小结,既包括知识点的梳理,又包括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总结。下面我结合近三年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小结的个人见解。

一、过程性小结

就是在教学的某个过程中及时小结,比如在教学新知这个环节中,可能讲的是一个公理、定理、法则或是一个例题。在探究完新知识后,如果能够及时小结,则效果更佳。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做铺垫。但实际学习时,由于时间关系,往往只能就所学内容进行讲解,对本课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讲解得较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往往死记硬背,或者虽然暂时记住了,却难以长时间记忆。因此,每节课结束前花一些时间适当进行小结,把本节课所学内容与前后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灵活、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归纳小结,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激励性小结

激励性小结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比较注意学习好的学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就不能公正地评价学生。在教学时要对症下药,特别是学困生,要先让他们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并及时恰当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巩固练习这个环节加以体现。比如同一道题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会有很多学生犯相同的错误,待学生解题完后,老师应及时指出错误的原因及需要纠正的地方,而不能简单地说“对”或“错”。因为评价一个人要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其值得他人学习的地方,其次才找需要改正的地方。教师必须关爱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激励导向功能,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①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兴趣、情感是否得到培养,课堂气氛的和谐程度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②关注学生是否从自己实际出发,在不断提高和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③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能否从不同角度灵活解决问题。④在掌握双基的方式时是否省时高效扎实。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合理、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使不同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终结性小结

课堂小结起到梳理思路,整理知识,总结方法,深化提高的作用。准确的、系统的、科学的小结对于学生巩固新知识有较大的帮助。因为一堂课下来,学生头脑中涌入大量的信息。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尚缺乏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辨别不清,运用起来感到困难重重,所以最后的归纳小结是不可或缺的。小结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趣味性小结,知识梳理性小结,思想方法小结,互动性小结,悬念性小结,等等。

(一)趣味性小结

所谓趣味性小结是指在课堂小结时,把所学的重点内容归纳整理成几句有韵律的词语或富有诗意的短句,使学生感到富有兴趣,又简洁好记。

(二)思想方法小结

数学教学中,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必备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好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和一定的数学意识。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将使学生受益终生,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悬念性小结

设置悬念在教学的各环节中都可以使用,但在最后阶段,能精心设计一个小小的悬念,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会主动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

总之,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课堂中归纳小结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归纳小结,充分发挥归纳小结的作用,其方式方法必须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只要能让学生产生余兴未消,意犹未尽之感,就是好的归纳小结。

参考文献:

[1]刘希仁.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流程模式的探究[J].学周刊,2011(31).

篇2

探究性学习理论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是新课标对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对培训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能力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该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有了探究性学习数学课堂也不再是枯燥的了,这也许就是探究性学习的魅力所在吧!数学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组织。数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数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要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为了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成长

以往的教学,我们所关注的是一节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组织提问,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好奇心是推动探究学习展开的原动力,它不但能激励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能驱使学生去寻求答案。根据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是探究发现的第一步。因此,提问是探究得以继续进行的基础,它在探究的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故教师应设置情境,利用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并成为一种新型的思维习惯,促使课堂上形成质疑的风气,使学生自由地进入未知的领域去探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那些不能进行科学探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进行科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学会识别那些能带来收获的、持久的、足以激发我们开展丰富的研究活动的饶有趣味的问题。

(三)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组织研究和探索,让学生探究过程更加和谐

这是探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三个环节――实施研究和探索。学生开始着手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时,教师就应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如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网络等途径;二是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性学习不同于科学研究,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较多地获得他人的帮助;三是当探究过程受阻或学生无法研究下去时,教师可提供信息或提出新问题,帮助学生继续探究。学生在完成各自信息收集工作之后,重回探究小组,利用新信息来重新审视问题,进行质疑、交流、研讨,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去,给予积极和适时的指导,协调整个班级的活动,使研究过程得以和谐发展。

(四)初中数学课堂需要利用好问题的形成,激发学生探究的求知欲望

教学中我们会提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如果我们设计好教学中的提问,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可以把学生引入探索的学习状态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什么是好的提问呢?我认为问题能直接给出的话最好,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探索学习就成功了一大半了。因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提要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老师的神速一定会让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强烈欲望。

(五)初中数学课堂需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在合作中加强各方面的联系

学生在完成探究性学习时,他们需要得到帮助以弄清探究结果的意义。此时,仅仅收集证据已显得不够,他们需要更进一步着手解释自己发现的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释过程时不仅要找到探究结果的模型,综合分析各种信息以便获得整体的意义并将其描述出来,还应考虑各变量间的联系,以及确定数据是否支持相关的假设。因此,将探究结果与起初提出的问题及观察到的现象联系起来考虑,这一点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至关重要。

1.要拓展探究空间,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

把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融进课堂里,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探究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书本知识,而要拓展到广阔的生活空间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2.要拓展探究的空间,需要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之后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样课堂才会自始至终都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

3.要拓展探究的空间,需要选择灵活的方法。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变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访问、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总之,研究性学习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要我们要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由对知识的认识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由对知识的认知掌握转化为对问题的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与创造,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和改造社会,从而获得发展的基础。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数学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数学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老师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

参考文献:

篇3

什么是探究?探究即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

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内涵:通过动手尝试、实践与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归纳与综合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一般性的规律,掌握问题解决的策略、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实验、思考、验证等探究活动,组织好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探索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探究”的乐趣,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一、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概念的生成

教学案例1:《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

课前叫同学们准备好一张矩形纸和小剪刀或小刀。开课伊始,我叫同学们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着图中虚线剪下,打开后,叫同学们观察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然后根据操作结果来探究菱形的特征。

评注:《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概括出菱形的特征,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让已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体验成为科学的结论,进而理解菱形的概念并从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形成探究创新的意识。

二、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案例2:《日历中的规律》

探究性活动1:课前探究

问题①:日历的由来、日历的作用;问题②:月历表中的数字规律。

探究性活动2:学生探究成果交流

下图是2011年8月的月历:

问题①:日历中数字的排列方式中每一横行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每一竖列中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②:在这个月历表中,十字框出5个数,这5个数之间有哪些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十字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5个数的和能是45吗?能是54吗?若5个数的和是50则十字框中是哪5个数?

问题③:问在这个月历表中,用长方形框出9个数,这 9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对其他方框成立吗? 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如果九个数之和是90,你能求出这个长方形中的9个数吗?

探究性活动3:应用反思、拓展创新

将上述月历表改成将自然数1~1001按如图的方式排列成一个长方形阵列,用一个正方形框出9个数,这9个数之和能否等于:①2008 ②2025 ③2016 ④2034?若可能,求出框中最中间的数,若不可能,说明理由。

探究性活动4:课后探究

日历当中还有许多规律,等待着同学们课后去继续发现。如:(1)今天是12月6号,星期三,请问:①再过8天是星期几?②再过20天是星期几?③2012年12月31日是星期几?

(2)除闰年之外,公历年中的每年第一天总是同最后一天的星期数相同。

(3)只要公历不是闰年,1月1日是星期几;10月1日也是星期几;4月1日与7月1日、9月1日与12月1日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世纪的第一天都不会是星期三、五或星期天;每隔28年公历中的月、日、星期的日子就会重复一次。

......

评注:日历表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图表,日历的由来、日历表中数字规律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话题,为此执教者设计了一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可行性的“任务链”,完成了“课前自主研究学习――课堂合作探究学习――课后自主拓展学习”这一系列步骤。从课堂效果看,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共享资源,互助合作,从做中学,在学中用。重视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参与和在交流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实现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教学活动从封闭式的知识型变成开放式的智能型。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

三、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符合下述两条那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灌输的、死记硬背的:其一是合理联系;其二是实质联系。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要从新知识产生的过程设计问题,突出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从学生原有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将公式简单地告诉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猜想等探究性活动得出结论,再对所得出的结论进行论证。

探究1:依次连结任意一个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叫做中点四边形。它是什么图形?(人教版,八年级下册P128活动3)

探究2:依次连结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3:依次连结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4:依次连结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什么图形?

探究5: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

探究6: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矩形?

探究7:依次连结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充分掌握四边形这一章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等。使学生感悟出: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有重点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归纳。这种归纳不是概念、性质的重复和罗列,也不同于一个单元的复习,而是一种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一种知识概括。“概括”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它是通过对许多知识的提炼而得出的条理化、规律化的东西,学生亲历探究才能进行概括,经过概括的知识易记、易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探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案例5 :如图1,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 。探索S 1,S 2,S 3之间的关系。

探究2:如图2,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边作正三角形,这三个正三角形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探索S 1,S 2,S 3 之间的关系。

探究3:如图3,在ΔABC中,∠C=90°。在ΔABC外,分别以AB、BC、CA为直径作半圆,这三个半圆的面积分别记为S 1,S 2,S 3。探索S 1,S 2,S 3 之间的关系。

篇4

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探究,所以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和契合度。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的学习环境。一直以来,学生们普遍认为高中物理学习难度较大,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都处在较低水平。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物理理论知识的教授和物理习题的讲解,课堂氛围得不到较好的调动,因此学生们就普遍缺乏对物理教学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探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相应的物理探究实践,极大地抑制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力,因此对物理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物理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去,可以有效构建实验探究性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和探讨,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学习的自信心和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学的实践原则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坚持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原则,尽力革除以往应试教育遗留的种种弊端和不足,秉承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逐步改变物理教师的教学观念,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老师采取一定措施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坚持课堂体验性原则,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验器材,将实验探究性的学习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坚持课堂合作性原则,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行分组合作学习和实验研究的制度,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并通过经验交流,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措施

1.探究式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师的要求

物理教师依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对传统应试教育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与不足进行细致分析,探究后提出针对性策略,全面改革物理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发展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落实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各个细节工作。物理教师在讲授物理理论知识时应注意变换和尝试新的讲述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直接建立实验室课堂,同时教授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的具体规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应该主动意识到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步培养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形成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逐步锻炼手动操作实践能力,加强与同班同学的实践经验交流和实验合作,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质疑精神,不寻找科学分析的方法,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学生在课后要学会将物理课的理论与实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通过互联网不断拓宽物理理论及实践操作的知识面,服务于自己的课堂学习。

3.课堂探究过程中的交流反馈

篇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尝试,取得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应用已有知识去主动地探索未知,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的知识的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会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关心周围的环境,更加关心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性发展。

二、探究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探究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教学在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在学习方法上传统教学强调认知层面的记忆、理解,而探究式学习注重实践、探究,在做中学;在学习内容上传统课堂偏重对结论的理解、记忆和运用,而探究式学习则偏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偏重探究的过程。探究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的范围和途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充分的自由,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名副其实的主体。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到探索研究、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操作,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聪明才智获得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开发和提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建立一种真正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者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系统传递给学生,而是经验比学生多些的求知者、组织者,平等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是求知过程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在此过程中师生间建立起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的过程

1.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周围事物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逐步学会从物理学角度明确表述提出问题,并逐步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2.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问题的答案提出假设,对物理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逐步认识到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

3.知道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探究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

控制方法,并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

4.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操作,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认识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5.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猜想实验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关系,尝试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描述,并逐步认识在实验中进行分析论证的重要性。

6.尝试分析假设与实验结果间的差异,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发现新的问题,吸取经验教训,改进探究方案,认识评估的意义。

7.写出实验探究报告,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8.把探究性学习开放到课堂之外,进行课题研究,即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选题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性、开放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示的过程。

篇6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的课程。通过教学实践和课程研究,发现通用技术课程在教学中最大的难题是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通用技术的课堂上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活动或内容开始时,运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和建构知识间联系的一类教学行为。“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精彩有趣、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不但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使学生情绪高涨,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而且能引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好奇心,产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导入环节设计的原则

1.导入环节要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

导入是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的,导入环节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关,与教学目标一致,不能哗众取宠,选取学生喜欢的却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虽然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与教学目标想去甚远,同时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对学生造成困扰。

2.导入环节设计要灵活多变。

再好的导入环节如果一成不变,则学生也会厌烦、最终失去兴趣。所以通用技术课堂的导入环节设计必须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大胆尝试,灵活多变,保持学生的新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导入环节设计必须把握好时间的度。

导入环节设计时间不宜过长,必须把握好时间的度,一般来说导入环节的时间应控制三五分钟内,如果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整个课程的进度,最终要么拖堂,要么无法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

三、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探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用技术课堂的导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效果较好的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

1.活动引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由于通用技术课程性质和特点,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课程开始时设置一个小小的活动环节,如在《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一节中,开篇让学生在三分钟时间里用A4纸设计制作一个小作品,方法不限,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什么是设计,顺势导入新课《技术与设计的关系》。一个小的活动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使传统说教不再沉闷和枯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2.巧用多媒体导入,引领学生快速入境。

(1)图片导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文字相比,图片更直观、形象,能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和思维的依据,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图片的来源有三种渠道:第一选用教材中的插图、教学挂图;第二从网络提供的图片资源库,选择下载合适的图片;第三自行拍摄、制作相关图片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自行拍摄、制作的照片更感兴趣,记忆更深刻。

(2)视频导入,愉悦身心,抓住眼球。

视频具有图文并茂、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特点,利用滚动的文字、动听的声音、动态的画面让静止的文字教材丰富起来,将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移到课堂上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身心产生愉悦之感,更提高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如在《结构赏析》一节中,一段《风雨桥》视频的播放,优美的文字、美丽的画面,在呈现知识、愉悦身心的同时对学生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可谓一举多得。

3.展览演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1)展示实物,直观导入。

通用技术课程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但又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在平常多收集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包括学生作品和自制教具等在课前展示,既形象直观,又能具体呈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同时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和主动探究的求知欲望。如在《稳固结构探析》中,利用实物矿泉水瓶带领学生对两个重点问题进行探究:装满水的瓶子和装半瓶水的瓶子,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哪个瓶子立得更稳?矿泉水瓶身上凹凸纹路有什么作用?在学生的好奇中顺势引入新课。

(2)试验演示,主动探究。

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易于在课堂操作的小试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如在《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节中,导入环节设计一个鸡蛋承重试验,在大家的怀疑、好奇中顺势导入新课,然后通过大家尝试和验证完成试验,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技术试验及其重要性。一节课寓教于娱乐中,实现有效地导、快乐地学的目标。

在实践教学中,除了上述几种导入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故事导入、案例导入与时事导入等方法。总之,教学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性,有效地设计导入环节,演绎精彩的课堂前奏,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模式的不断改进,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身体锻炼和身体素质的提升,而更多的是通过高效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体育精神,把学生培养成复合型人才。

一、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从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缺乏对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探究等等。

(一)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够

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中,学校与教师不够重视体育教学。认为小学体育教学,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体育锻炼,没有深度认识体育教学的意义。因为这种认识,教师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只是让学生简单的做些活动来锻炼身体,没有在体育教学中增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二)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

兴趣在很大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影响到了课堂的教学质量。想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就必须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很多学校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却忽略了这点。教师的教学内容出现单调枯燥的现象。例如,在小学体育课上,教师只是带学生做了简单的准备活动后便解散,让学生自由活动。而这样的课堂,没有内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学不到知识,教学内容的单调枯燥,自然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也就提高不了。(三)缺乏对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探究虽然有的学校意识到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想要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但却缺少对小学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深入探究。学校强调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却不开展对小学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如此也不能打造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

二、探究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

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小学体育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便能得到有效锻炼。探究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才能够打造更加高效的课堂,学生的身体素质自然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所以,积极开展对小学体育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加强,促使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在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首要目标,而拥有高质量的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却不仅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在课堂中,通过团队的互相协助,学生的团队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学生开始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所以,探究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有很大的帮助。

三、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和策略

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为祖国培养复合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我们需要对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途径和策略进行探究。

(一)创新教学内容,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的个人想法不敢表达,或者教师很难理解学生真实想法,学生对于课堂效率的反馈难以体现。而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就需要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现象,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多走到学生的生活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通过询问和换位思考的方式,理解学生的想法,从而改动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就能够融入课堂,对于课堂的反馈,也会更加明显,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抓住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就能够自己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提高,所以教师要学会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平时和学生相处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爱好,把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知识放到课堂上,以此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通过平日观察教师就会发现,小学生大多喜欢跳绳项目,而跳绳项目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所以把跳绳项目带到课堂上。在教学生基本跳绳技巧和注意事项后,告诉学生团队的协调合作,才能将跳绳跳好,只有摇绳子的同学协调一致,跳绳的同学把握好节奏,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把学生的爱好带到课堂上,学生在喜欢课堂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如此,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有提高。

(三)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实践培养学生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实践的锻炼,才能够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要意识到这点,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创设情境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加入具体场景,这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他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效率。在进行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多开展实践活动。例如,在组织接力跑教学时,如果只是在教室讲解技巧,学生恐怕很难理解。这时将学生带到跑道,让学生先自己试着接力跑,在跑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错误和优点,然后指出错误,讲解接力跑的技术技巧。这样学生就有了深刻的理解,也会更好地掌握接力技巧。这样,原本抽象的技术,就可以轻松的让学生掌握。所以通过实践,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高效的小学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和提升身体素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积极健康的运动精神。所以,学校和教师要重视小学体育教学。通过创新课堂,吸引学生兴趣,在实践中教学,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作者:郭连武 单位:唐山市丰润区小张各庄镇大坎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突出生本教育,落实高效课堂”。教师要逐渐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合作探究”“语言表达”。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更重视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在现实的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依赖小组,忽略了独立思考,到了考试时,束手无策。面对这样的冲突,必须探索二者的有效平衡机制。 

一、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表达自己对知识的认知度,了解和借鉴他人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实现兼容互补。 

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的过程实际上是对独立思考学习成果的反思、升华和完善。新课改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群众史观”时,学生合作探究的结果是“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源泉”,第二节课一个学生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民群众本身不能成为财富的源泉,这个源泉只能是实践。这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所以,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并不矛盾,要联合应用。 

二、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现实冲突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存在误解,认为每堂课都不能缺少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认为小组合作能打造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而把让学生独立思考看成是一种封闭的孤军作战,不论教学内容难易都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然而经过课堂反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因为对于难点部分,积极发言的总是小组内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听众”。 

曾有过这样的比喻,自然界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而与众多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共生效应”。其实这也彰显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但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合作探究时是“十根筷子紧紧抱成团”,到了独立考试时,却是“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减少或消除两者的冲突,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 

三、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在课堂中的有效平衡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用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探究之前,教师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并要求学生整理知识体系。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当问题的难度不大时,可以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按先独立后合作的思路进行;对于思维发散度要求较高的问题,可采用先合作后独立的方式进行。 

(二)根据教材内容,寻求结合点 

教学中,学生经常会有不能独立解答的问题,这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个人与小组形成良好的关系。在教学重难点知识时,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还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篇9

在新课标背景下,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小学语文教学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师生角色颠倒,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针对这种情况,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课文内容,结合班级学生各方面情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注重探究性教学法的应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促使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

就探究性教学法而言,是一种以探究为基点的教学活动,探讨、研究是其组成要素,在探讨学术性问题基础上,全面、深入研究某种或多种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探究性教学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自身创造性思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探究性教学法已成为我国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可以不断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逐渐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素养,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传统教学模式作用下,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教师过分注重课文“字、词、句、段、文本”的讲解,没有将语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一次性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他们真正吸收的并不多,对课文含义理解不到位,对于教师留下的背诵作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语文学习效果并不好。而在探究性教学法作用下,教师教学方法发生了质的变化,师生、生生间互动增加,课堂氛围活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极大地提高其参与课堂的程度,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等能力,利于其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1.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也就是说,想要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疑惑必是关键所在,利于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客观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结合其已有的水平,巧妙问题情景,强化其主动探究意识,激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以“”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充分利用其集“图片、文字、动画”等于一身的特点,让学生观看“”相关片段,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迅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新课题知识留下初步印象。观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内心的感受,结合课文内容巧设问题情景,比如,为什么要,中的林则徐有着怎样的形象,成功与否。在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教师可以让班级学生带着问题一起朗读整篇课文,朗读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这些问题,激活他们的探究性思维。教师要多鼓励班级学生勇于发言,大胆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积极引导、适当点拨,展开针对性教学,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课文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有效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还能在无形中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多方面素养。

2.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构建开放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开放课堂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借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融入到学习全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探究时间与空间。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结合其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促进其主动发展。以“黄果树瀑布”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收集一些关于“黄果树瀑布”的资料,对我国的黄果树瀑布有大致的了解,做好课文预习工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的PPT课件,欣赏黄果树瀑布的美丽景色。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比如,绘画黄果树瀑布,结合黄果树瀑布特点、性质,为其做一首小诗,还可以让班级中观看过黄果树瀑布的学生说说自己的亲身感受,促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特点,为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做好铺垫。

3.注重小组互助学习,提高探究课堂有效性

就探究课堂来说,任务教学是其核心形式,也是小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积累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课文内容难易程度,向其布置难易程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构建学习小组,让他们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结合各小组成员各方面情况,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确保其能顺利完成,增加语文探究课堂的趣味性。以“三顾茅庐”为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分角色来朗读课文内容,也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让不同小组来朗读课文内容,评选出最佳的小组,结合各方面情况,采用适宜的奖惩对策,促使班级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促使他们在朗读过程中全面、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课文深意,作者想要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并能受到启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法、表演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探讨、交流,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相关表演,更好地体会课文深意,提高探究课堂的有效性,确保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沟通合作、分工等能力,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

4.加强学生的知识体验,注重自主探究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各种体验都具有某种感彩,是提高学生其语文综合素养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将语文教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激起他们的主动思维,使其在参与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以“军神”为例,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通过不同途径自主查找一些以“战争、手术”为中心的信息资料,还可以向做过手术的亲人、朋友等了解对手术的感受以及痛苦程度,在自主探究中,使其对课文中的主人翁―那种坚强的意志有更加真实、深刻的体验,准确理解课文标题“军神”的含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探究性教学法应用的重要性,要将其放在核心位置,与时俱进,树立生本教育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在应用探究性教学法中,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探究性思维,营造良好的探究环境,构建开放性课堂,注重小组互助学习,强化学生知识体验,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等。以此,优化设计探究性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其多方面能力,为其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改变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利华.探究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9:210.

[2]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07:107-108.

[3]黄秀礼,曹大清.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篇10

初中思品课堂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集中表现于教师占用了大多数的课堂时间向学生们灌输知识,剥夺了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这样,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才能增强自己的学习体验,并主动地对一些知识和案例进行思考,并由此获得感悟。这会大大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种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了实践,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心得,在此展开论述。

一、选好课题,做到有的放矢

探究活动并不是随意组织的,必须围绕一个课题进行。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发现教学效果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理想,感觉探究活动可有可无,于是就放弃了这种课堂教学的方法。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适合进行探究,教师需要在组织探究活动前,就要有效地调控@些环节,设计更加适合探究的课堂融入到课堂中,真正地发挥探究活动的作用。

选课题时,教师需要建立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力求在探究活动中有效地完成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教学价值。比如在讲解《要“鱼”还是要“渔”》这课内容时,就比较适合开展探究活动。我在执教这课内容时,首先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目标,不仅帮助学生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让他们意识到掌握“渔”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意识。并且,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先对“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进行简单的讨论,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中掌握方法的重要性。接下来,我让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然后与他人共同分享。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匪浅。同时,又在与他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由此可见,选好探究的课题,才能有效地组织探究活动,并能有目的性、有方向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探究的效率。

二、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探究式学习平台

要有效地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探究式的学习平台。这样,学生们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优化探究活动的方法有很多,如创设情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形象生动的氛围,组织一些讨论、演讲活动,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开展教学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比如在讲解《法律就在我们身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播放一些相关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情景。然后,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个人成长必须要要遵守社会公共准则,并通过探究了解法律的特点。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初步形成观察生活、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并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法律意识,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比如可以以“法律伴我同行”为主题进行一次活动,引导学生们自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结合所学的知识深化对法律的认识。并且让他们根据所收集的资源,在课上进行演讲,这也是对他们探究活动效果的一个反馈。

教师要意识到探究活动并不应该是单一枯燥的,而是应该将某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进行灵活的整合,为学生们创设更加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思品课堂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主动意识不能得到激发,他们的主动地位得不到凸显。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们的学习是比较被动的,思维也受到了极大的压抑。学生们不仅难以有效地消化知识,还阻碍他们个性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怀着一颗质疑、探究的心理对陌生的事物和问题进行探索,进而帮助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在探究式课堂中,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所做的是引发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质疑,并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真正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只有确立了学生为课堂主体后,探究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比如在讲解《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调查活动,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进行一个问卷调查。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问题,帮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让他们联系实际,探究如何养成生活自己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明确正确的目标,提高目标意识。

总之,教师要让学生们在“探”中质疑,带着疑问对知识进行探索,并利用合理有效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究”中取乐。这样,探究式学习的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