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篇1

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训练,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2.要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要求每个公民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很高的智慧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双基的训练,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训练。

(1)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教师要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促使认识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2)要指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点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

(3)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的标志。因此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加强审题分析,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又要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篇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是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使体力活动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以及室外上课的特点,行之有效地组织教学。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行。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如:“请你跟我这样做”,或“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中的重点部分,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提高学习兴趣;结束部分。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

    (二)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教学。

    同一教材的组织教学。体育课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课时中重复练习的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如一年级投掷教材第一次课的要求是教会学生投掷方法;第二次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投掷方法,通过多次的重复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投掷方法等,每一次重复练习的难度都有所提高。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如果每次都采用同样的组织教学方法,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而分散注意。因此,对于同一教材的重复练习,教师要根据“动型”规律逐步提高动作难度,适当改变组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面举的投掷一例,随着课时的变化,教师可采用“打靶”一类趣味性游戏或竞赛等,达到激趣的目的。

篇3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面向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研讨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新的教育概念,并要求高等学校将学生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同时要求将它提高到与高校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高等学校必须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将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创业是一种创造性实践活动,而以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宗旨的创业教育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高等学校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是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重要举措。

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过程,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大学生的过程。因此,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而要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的各方面教育中并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之中。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面对大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加强,如何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他们不仅应当具备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而且还要具备品德修养以及积极心态等基本能力和素质。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建立在拥有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但不少内容通过接受单一的课堂教育是无法得到的,需要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而目前我们所倡导的创业创新精神以及就业指导有些过于急功近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自小养成的根深蒂固的“好好学生万事成”的思想。我们只有从根本入手,改变学生观念,注重对文理科学学生进行“逆向”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才能使其在社会上游刃有余,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既然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那么就必须将这种观念根植于高等学校的教育思想中并在实践中指导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1)要从学生入学起培养其创业、创新思想。大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就业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在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时,要使其充分认识到目前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产生强烈的就业压力感,这样一来,压力感就会带动并促使创业、创新思想在其头脑中的形成,让学生从客观上认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创业、创新思想认识贯穿整个大学生四年,不要让学生感觉提倡创业精神是一时的冲动;(2)要使学生的创业、创新思想在实践中得以充实。思想在观念形态的时候,仍然只是一种思想,只有将这一思想观念具体化以后,思想观念的作用便会凸现出来。我们商学院的学生基本上每年要搞一次创业设计大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为了较好的完成任务,他们通过图书馆和上网掌握了部分权威的市场状况和市场调查数据,将此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他们为了使自己设计的企划书科学、可行,还对饭店、酒吧、相关市场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以取得大量的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书本上都学不到的知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凡是参加过类似活动的学生都认识到,如今的社会只是掌握书本知识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一定的创业精神和社会协调能力也是不行的。(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强的素质。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崇尚个性的社会,将学生塑造成个性独立、鲜明的人才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创业精神需要的是不断开拓、发奋的新时代精神,而不是遇事唯唯诺诺、事事随大流的旧观念,要从根本上改变象牙塔中的以往大学生们一介书生的形象,使其树立起博学善用,能将自己所学都奉献给国家和社会的新形象。敢为天下先,应是大学生们的理想和追求。(4)着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其今后把握择业和创业机会的能力。无法想象一个不能接纳世界的人能够改造世界,因此,面临无数机会与挑战的大学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就必须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适应社会首先要调整自己的观念,勇敢地面对世界、接纳世界。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宠。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出现饱和的情况下,仅仅依靠自己所学的专业作为敲门砖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素质教育

(一)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并不是教育我们每个大学生都去创业、都去开办公司,而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在缺乏创业教育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创业机会多而创业意识相对较弱的现象。当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大学生是创业还是学业,就一直是社会一个争论的话题。时至今日,从第一代创业大学生到现在已历经十余年,大学生创业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对其进行了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走上正确的创业大道,在创业大道上如何顺利前进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创业教育变得日益重要。

(二)创业就是开拓事业,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开创事业的素质

这首先要求学生正确理解“业”的含义,创业教育的本质,然后懂得创业的程序,再次是要具备创业的能力。调查显示,18.7%的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赚大钱,而32.5%的大学生为了创业可以放弃自己的所学专业。可见,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业”的理解仅仅在于“物质”阶层。专家指出,现在很多大学生认为开公司经营实体就是唯一的创业之路,其实办实体、开公司是“业”;潜心于基础理论和学术探讨也是“业”。“业”就是事业,并非特指实业,开创任何事业都可以统称为创业。学和业本来就是互相联系的,学是业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对高新技术等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业”的一部分。所以创业教育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大学生如何开设公司,如何办理营业执照等等,而是首先对“业”的充分认识,这应该是学生的基本的创业素质。

(三)创业教育是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延伸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而创业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的这一素质。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鼓励创造性、自立和个人的主动性或者提供关于市场经济的知识等,还应该包括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我国对创业教育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专业性的指导。所以,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不少专家指出,大学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做好制度安排,在目前学年制条件下,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形成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系统,始终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也要给学生继续回校学习的机会,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创业对于当今教育制度下的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普及着手,而且有必要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就学校而言,把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应该围绕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并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其实早在2002年,国家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委以及许多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创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性工作,这种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持,我们希望在大学生勇敢迈出创业第一步,并在实践中勇敢前进,获得收获的时候,我们的创业教育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论性指导;我们希望通过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理性地创业,成功地创业;我们更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不仅改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还能造就出中国新一代年轻的知识型企业家、富翁。

三、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现实选择

(一)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宏观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据教育部部长周济介绍,2005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比2000年增加1071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5年已达到21%,“十一五”时期将达到25%左右,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5年全国共招收普通、成人本科和高职(专科)学生697.25万人,比2000年增加320.49万人,年平均增长13.1%,其中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招生504.46万人,比2000年增加283.85万人,年平均增长17.99%。同时,扩招政策的实施也使大学毕业生供需比例出现失衡,高校就业压力持续上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十分现实的难题。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如果大学生在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无法找到工作,从而使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受益无法得到补偿,势必在社会上产生负面舆论影响,挫伤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进而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推进。为此,高校必须认清形势,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大学生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同学合作,创造属于自己的产业或社会新的产业,也是高校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开展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随着高校不断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来的统包统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如何让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求高校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则要使学生将被动的就业观念转变为主动的创业观念,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帮助他们打消“等、靠、要”的依赖思想,通过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使他们了解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认识到自主创业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

(三)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之一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依赖性有余,开拓性和主动性不足;传承能力有余,创新精神不足。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这种毕业生可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但对要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这种人才规模必然难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而竞争的制胜关键是具有创业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如果高等教育还囿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将可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具社会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

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途径

(一)转变教育观念,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

首先要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与观念,使高校教师对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有新的认识,牢固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主动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一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积极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树立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创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毕业时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再次要从观念上改变为创业而进行的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校各方面教育中,贯穿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去。

(二)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业教育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2)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3)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此,高校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与能力放于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展开,把学生培养成视野开阔、主动创新、勇于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必须使学生对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三)推进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把创业精神内化到学生人格中去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既需要讲授创业教育的基本原理,更需要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过程中,利用“潜在课程”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创业教育。在探索创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高校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大胆尝试和创新:一是互动式学习方法。师生双方在互动沟通中相互启发,相互激发创业火花,并从中领悟创业的真谛。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师”既可以是创业成功人士,也可以是专职教师;二是技能培训式学习方式。这种培训方式选择某一种特殊的创业技能为主要内容,邀请一些成功创办小企业的企业主授课,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三是休学创业方式。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高校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和创业团队,进入社会创办公司,高校将为其保留一段时间的学籍;四是创业实习。各高校经济及管理类专业可以设置创业实习课程并可以建立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为学生创业实习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或为学生提供创业贷款。

(四)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建设,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一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创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二是通过校办产业、研究所、科技开发公司等创收部分筹集一定的资金,建立创业基金会、创业协作会等组织机构,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制定周密的创业培养计划,通过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鼓励广大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创立一些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实体。三是通过勤工助学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的创业能力、艰苦奋斗创业精神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学会社会交往。

篇5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引领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好的音乐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修养。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笔者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一、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认识

小学音乐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中的作用相当重要,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音乐教育对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文化和艺术修养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础教育小学阶段必须高度重视音乐课程建设,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指向性,是指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课程建设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音乐课程化、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课程建设的几个大的方面的影响作用整合,确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方向。研究表明: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广阔的前景,不少的学校做法是把校园文化作音乐课程开发的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进行导向的。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下开展音乐课程建设的做法是:依据2011年《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要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分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课程理念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从音乐艺术的特点、音乐教育的历史、音乐教育的哲学三个方面重点导向开展音乐课程建设是比较有效的。一方面,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的特点:非造型性、非语义性等决定了音乐的特殊性;在另一方面,音乐所具有的这些其他艺术所不具有的特点也决定了必须要以审美的方式去体验它,而这就决定了音乐区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本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音乐课程理念让音乐引导课程建设,可以满足人良好的听觉感性,满足人微妙丰富多样的情绪体验,更充分地呈现现出音乐所独有的审美价值。

事实上,学校课程建设有五个指向性的要求:一是校本化,也就是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转化为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教师素养和学生实际的课程;二是整合化,就是课程内和课程间跨领域整合;三是个性化,课程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就是给儿童课程选择的权利;四是生活化,生活是课程的来源,生活是理解课程的基础,生活是课程的目的;五是特色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儿童本位,要有对人的培养价值有独特的认知,有对学校资源的独特凝聚,有关于学校品牌的独特塑造。

二、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研究表明:学校课程建设的依据有6个:一是通过教育方针贯彻落地,搞清学校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国家课程方案;三是国家课程标准;四是儿童认知规律;五是学科教学规律;六是资源环境条件。小学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以有三个逻辑思考:一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建设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和美育课程,二是按照课程领域建设语文课程、数学课程,三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主要途径,个人主张应是在课程领域之下,将课程分为以学科教材为实施载体的知识课程和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经验课程。

1.认真学习领会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音乐课是一门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综合性育人功能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

2.把握小学音乐课程建设的特点。音乐不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审美教育,应当通过音乐的熏陶,通过声音艺术,提高学生的情趣。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制定,从根本上理解了音乐课的价值,突出了艺术教育的特点,渗透了对学生理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爱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3.促进小学音乐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有趣的方法教授学生,引导学生更积极更快乐的学习。如从节奏入手,以语言、动作、舞蹈、表演、音乐游戏等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去解释和再现音乐。如音乐课程的引入应该通过听、看、动、想、说、导的方式来进行,用以深化、强化学生的理解、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4.确定新的音乐课程实施评价指向。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评价的教育。评价需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准确性、流畅性,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重视学生参评的重要性。

5.开发形成校本化的音乐课程。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音乐知识的范围,培养、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并且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音乐、学习音乐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探讨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如何根据学校的情况来满足学生需求的音乐课程开发上,注意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兼顾、从分散教育实践到课程化、传统与现代的多向交汇、精英化发展与大众化需求的协调、注重多元文化音乐的融合、活动化与学科整合等要求,开发形成学校特色的音乐校本课程。

三、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

小学课程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在于全面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实践成为课堂的中心”。对于小学音乐实践课程建设的设计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6

2 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在主动中学英语

语言学习如果脱离了情境,语言就难以进行恰当的表述,难以发挥其进行交际活动的本质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关注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提升学习的自觉性。一是创设课文情境。在教学“Let's go tn thepark”,一课时,我在教室里布置了很多不同的地点,除了课文中出现的公园、动物园、电影院外,我还增加了北京、上海……学生不停地在这些地点之间穿梭,乐此不疲。由于有了特定的语境,因此学生学习气氛高涨,并能根据所设场景,将所学的相应语句恰当地运用进去,使学生完全沉浸在英语语境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二是创设角色表演情境。课文的教学我喜欢分角色让学生表演。比如,在服装类单词的教学时,我设计了服装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解决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把课堂推向了。三是活用教材中蕴含的情境因素。如教科书中的精美插图,卡通化的人物形象等,这些材料的选编完全符合儿童心理特征,教学中,我们可以活用这些资源,教唱儿童喜闻乐见的歌曲、歌谣等,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欲望。

3 注重口语交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学英语

篇7

长期以来,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至上,忽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只注重教学的成绩,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受到了影响。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将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将教书育人与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小学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我们的学习必须与生活生产相联系,必须为未来的发展服务,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从而让学生从小开始培养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良好学习习惯,善于纠正错误的习惯,这是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体现。

二、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摒弃旧的、不合理的教学方式,改变注入式的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定义和法则,对一些练习题进行反复的机械性训练,这些方式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初衷。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求新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教和学的统一。

素质教育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的好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感情的交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学科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提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提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谁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教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教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

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我们的学生年龄小,学科知识储备还不足,只具备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内化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思维也是需要培养的,需要教师方法的引导,比如,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与综合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解应用题时要经常用到;抽象与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先让学生对下面的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三、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分类指导

篇8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那音乐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是伟大时代的脉搏和优美心灵的流露。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映。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求的道德精神、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提高人的审美意识,锻炼人的记忆力,洞察力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情感,改善和调节周围的人际关系,起到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乐。

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因有了它变得更精彩,音乐与人类同在。

2.学好音乐的关键在于基本音乐能力的提高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的综合能力中还有另外两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基础能力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最高层次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分辨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铃木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来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样,音乐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许多人听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一味地摇头说:“不好听,听不懂。” 其实,音乐并不神秘,只是他们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要想“听懂”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摇篮曲造成的。”他还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想要有“欣赏的耳朵”就必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音乐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愈早,将来的效果就愈好。

3.影响提高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

篇9

【基金项目】2015年黑龙江大学新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西班牙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A18)成果;2015年度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基于黑龙江地缘实际的西班牙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WY2015006-A)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11-02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语言学理论发展及其学科分支增加,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巴克斯(Bax,2004)指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认为:“交际法不只是先进,事实上是唯一正确的语言学习方法。”国内西班牙语本科教学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学生的年龄心智和语言基础决定了西语本科教学既不能原封照搬中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进行机械、超大量的音节、语法训练,也不能直接效仿大学英语的教改模式,进入重交际,重技能的能力训练。因此,亟需探索出符合本科生年龄心智,能够实现交际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方法。其中重要的途径包括应用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已经验证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贯彻语言知识为主,策略能力为辅,语言知识融入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结合计算机网络创造与西语本族语者直接交流的机会。

一、学习英语教改经验,将交际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之一

本世纪初以来,英语教学改革蓬勃兴起,交际教学法因其包容性而得以广泛推广和推崇,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经过改良可以应用到西语教学中,为西语教改服务。

1.西语教学适度重视学生的参与度。

大学英语教学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然而西班牙语本科教学是从零基础开始,基础教学阶段必然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为主。但在语音、语法、词汇教学的基础阶段仍然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适当的交际活动,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之间的互动,增强师生交际意识,培养交际中学习语言的习惯。教师需要根据各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吸收学生参与,提供学生语言交流机会,通过长期、频繁、大量的西班牙语交流,优化习得掌握语言的过程。随着学生语言知识储备的增加,语言技能的熟练化,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逐步的培养。

2.西语教学适时容忍学生错误

交际法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对学生语言错误――特别是语法错误,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徐强, 2000)。近些年来一些语言学家,如Byram,Kramsch提出反对教学用native speaker的语言和社会文化标准来评判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虽然这种思想受到不少人反对,但这个思路指引着我们重新思考教学中学生语言提高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自由选择和交流目的的实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对学生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口头表达中的错误采取高容忍的态度。西语学习在低年级基础阶段要保证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对学生语音方面错误要及时纠正,对于语法错误要认真分析出错原因,通过强化训练避免反复出错。西语教学高年级提高阶段的教学可以适度放松准确性要求,这时学生语言发展处于中介语阶段,Selinker(1972)提出的“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所使用的外语,它既是外语又不完全是外国人自己说的外语,而是一种介于母语和外语之间的中间语或中间阶段。这时有错必纠的做法会使学生为规避犯错误而怯于用西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影响学生的交际欲望,影响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训练。教师需知每位外语学习者都会经过中介语阶段。因此教学中纠错要看教学阶段和错误类型,适时对错误采取容忍的态度,树立学生语言交流兴趣和信心。

二、重视语言知识,将交际活动作为知识的载体实现两者共同发展

西班牙语本科教育中语言知识教学是核心,任何轻视或忽视语言知识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会导致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变成无稽之谈。即使在培养交际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方案下,语言知识仍是基础和核心,词汇和语法是语言表达之源。重视语音、语法、词汇,不等于始终把语音、语法、词汇教学从训练交际能力中分离开来单独训练。在教学中,以交际任务为单位,在交际活动中融入语言知识,可以实现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协同发展。

语言交际过程,也就是自然语言使用过程涉及两类知识:一是系统知识――语言形式特征知识、语义学、句法学、词义和连词成句的知识。二是图式知识――有关世界的知识,信念、观念、经验、文化价值等等(widdowson 1991;桂诗春,2002)。其中系统知识与图式知识结合构成了潜在的交际能力。日常语言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下面细化常见的交际双方(即听话人和说话人或作者和读者)的交际活动类型。教师可以在一二年级《基础西班牙语》课程中细分课文涉及的多种交际活动,帮助学生构建交际活动图式,并在图式的框架内,讲解训练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在《西班牙语听说》课程中分阶段有计划的训练下面各交际活动涉及的语言形式和交流策略。在三四年级《高级西班牙语》、《西文报刊阅读》《西语写作》等课程中训练多种交际任务的整合完成能力,进而实践培养学生西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Hughes(2008)从测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语言听力和口语包含的信息能力和交际能力,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研究日常口头交际。书面交际与口头交际相比较,除了有时间上的延迟性,身体语言的缺失性和受话人的不确定性等交际语境因素的差别,所涉及的交际活动基本相同,因此我们可以将Hughes的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推广,将交际双方需要完成的交际活动进行总结。受话人/读者交际活动中理解或获取信息的活动包括:“获取事实性信息,理解指令,理解信息寻求,理解需求,理解请求允许,理解致歉,跟随时间顺序,跟随观点论证,理解信息比较,识别理解建议,识别理解评论,识别理解理由,识别理解喜好,识别理解抱怨,识别理解推测。”Hughes(2008:161-162)交际活动的另一方说话人/作者参与在互动中的具体方式包括:“提供个人或非个人信息,描述事件,提供指令,进行对比,提供解释,进行辩论,提供所需信息,表述需求,引出帮助,寻求同意,致歉,详述想法,表达观点,论证观点,表达推测,表达抱怨,分析,总结,提供建议,表述喜好,下结论,评论,表明态度。”(Hughes 2008:114-115)

西语教师在交际活动框架中填充语言内容,以交际活动为载体以语言知识为对象,教学中实践交际教学法,将语言知识融入上述交际活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应用性。教学法改革的同时,教学内容得以丰富,课堂气氛将得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培养具有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将得以实现。

三、利用电脑网络,将交际潜能转换为交际能力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慕课的不断推广,传统教学模式被打破,然而,外语学习基础阶段有教师亲身示范语音,课堂上师生无时差随时互动,及时回答学生提问,课下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关怀等方面的优势是其它远程教学手段无法相比的。

教师可以布置西语书评、书信、便条等写作任务,如要求要求学生与西班牙或拉丁美洲某所大学的招生部门或相关学院专业咨询留学事宜。整个任务可以要求在一个月内完成,要求学生书面报告其与国外大学相关人员的电子邮件往来,再设立语言、内容、格式等几个测试点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报告进行评价。这种测试题目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的交际活动,有真实的西语输出过程、文本读者真实具体化就是国外大学的工作人员,任务是否完成有确切的判断(国外大学是否就你的信进行回复)因此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同时学生会以很大的热情和学习兴趣投入到在任务执行前的知识技能讲解阶段,与外国人用西班牙语进行书面交流的测试过程中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到了锻炼。而最后基于语言、内容、格式和任务完成情况的语言内外多个观测点的综合评价将较全面、客观的反映学生英文书信这部分的学习效果。

西班牙语本科专业在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和互动平台势在必行也是大势所趋。其中互联网载体承载的世纪范围内的西语语音、语法、词汇、文化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资料。然而,这些是以文字、图形、图片包括视频等单边的形式呈现的,交际教学在这些材料资源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互动平台,设计交际任务,为学生创作真实的语言交际情景,激发学生实践语言的兴趣,提供学生在真实任务中检验、自省西班牙语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结语

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交际法展开的最初要帮助学生改变他们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的习惯,要依据课程类型和年级差异循序渐进的推进交际教学。交际教学中还应充分的关注学生,营造愉快的互动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在具体年级和特定课程的教学中要找到传统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契合点,探索出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保证西班牙语教学改革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Bax,S.The End of CLT: A Context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J].ELT Journal,2004(57).

[2]Dee L.Eldredge.Teaching Spanish,My Way[M].Xlibris,2014.

篇10

关键词 活动单导学 体育教师 校本培训 有效途径

梅贻琦先生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对于学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灵魂,体育教师的成长水平与成长合力则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关键。为此,构建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知识扎实、教学风格鲜明、治学态度严谨的体育师资队伍,已成为各个学校共同追求的目标。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唱响了如皋教育的品牌。其在文、理学科的不断实验成功,硕果纷呈的同时,开始走进体育课堂。体育教师面对这个立足于体育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改革实验,如何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方式,学习该模式的教学理论,掌握该模式的操作技能,形成驾轻就熟的教学技巧和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促进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成长?本文结合南通市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活动单导学’的师本培训研究”的成果,谈谈体育教师基于活动单导学背景下校本培训的几种有效实施途径。

一、自主规划

在学校教师成长总目标指导下,学校明确规定学习任务,由教师个体实施。体育教师根据自身实际准确定位,自主规划,自我研培,促进专业成长。实施时,可按“自我诊断、明确需求、制定发展规划、实施自我研培、反思与总结、学习成果呈现”的程序进行。为促进体育教师的自我研培,学校体育主管部门要以激发教师内在学习积极性为根本,必要时辅以制度、检查和奖惩;要积极为体育教师自主研究和培训提供物质条件,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成长规划,激发他们自主研培的热情和内驱力。

二、协同共进

体育组内的协同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相互了解,有利于相互间的扬长避短和共同提高。同事间的协作学习有3种方式:一是组织竞赛,培训者组织参训体育教师开展“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知识竞赛和模式操作能力竞赛,旨在调动体育教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二是协同攻关。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参训教师可组成学习小组,相互指点,分工合作,共同攻克学习难关。三是互教互学。可通过互相介绍学习经验、轮流担任学习导师等途径交流问题、探讨问题、体验培训的乐趣。协同学习对于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只是学习到书本的或者理论的知识,更在于能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自学所无法实现的。

三、课题引领

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要求教师实现从经验型到研究型的转变,因而在校本培训中应把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作为一件头等大事来抓。课题引领式的校本培训可按以下步骤来运作:(一)组织学习“活动单导学”的基本理论。(二)确立研究课题。(三)搜集研究资料。(四)通过体育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等“集体合作”组成课题研讨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五)课题研究结果的反馈:一是教师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或专著;二是教师要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看取得了哪些实践成果;三是教师反思自身学习、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方案;四是确立下一步的研究课题,继续接受“校本培训”。这种“师本培训”是一个连续的、不断螺旋向上进展的过程,是保证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培训形式之一。

四、帮扶结对

帮扶结对式即传统的“师带徒”的培训途径。受培者一般包括:一是新上岗的教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熟悉教材教法,掌握“活动单导学”的基本教学技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二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的,以帮助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三是新调入学校的教师以帮助其了解“活动单导学”教学背景,理解教学模式流程,掌握和运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技能。四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以帮助其继承名优教师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为目标。指导教师既可以是教师个体,也可以是教研组、教学协作指导小组等体育教师群体。指导教师主要来自校内,从充分挖掘资源来看,学校要积极组织校内外优秀教师参与本校教师的个别指导;从实际效果看,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使接受指导的教师和指导教师责任到人,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双方的积极性,使指导和被指导落到实处。

五、听评诊断

学校主管体育教学工作的负责人、导师、有关专家按照“查看课前准备――观察课堂教学――剖析教学情况――研究改进对策”这一程序对教师的“活动单导学”教学过程进行观察与诊断,开出“处方”,对症下“药”帮助教师提高“活动单导学”模式操作水平。运用该培训形式时,注意勿将其混同于传统的形式主义的听课评课活动(评课时常有讲套话、讲假话、夸大成绩、缩小问题的情况)。诊断者、被诊断者密切配合,探准“病”因,找准良方。

六、网络信息交流

网络是开展体育教师校本培训的重要平台。学校或体育主管部门可在网上举办学习讲座,定期教育教学信息,也可在网上布置学习任务;教师可在网上搜集、整理信息,了解“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动态、新经验;教师之间可在网上互传信息,互相指点迷津;为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参训教师还可在网上与校外专家、同行进行研讨、交流,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指点。

七、专题讲座

学校根据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带共性的需求,每年确定几个与“活动单导学”研究相关的重点专题,组织集中培训。如室内理论课与室外体育实践课的相关教学策略;不同类型的实践课中技术与技能教学的“活动单”在设计上的差别;教学实践中,“活动单”出示的时机及对学生影响等等。专题讲座应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侧重解决一些全局性、共同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侧重于信息交流;要注意适当性,不能过多和过杂。讲座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考虑,有后续活动或者要求。

八、参与互动

深化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中小学教师追求“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目标。以往,教师通常只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结果,爱问“怎么样”。今天,我们的教师不仅要考虑自己的教育教学结果,还要对结果及有关原因进行理性思考,多问“为什么”。这种“追问”会帮助教师增强问题意识,永不停歇地追求教育教学更高层次目标。鉴于此,在体育教师校本培训中,应充分考虑成人在职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课题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教师围绕“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涉及到的重点、热点问题,深入地进行教改研讨;引导教师与专家、同行展开平等的、坦诚的心灵对话与思想碰撞,借助群体反思,激励教师去思考他们所做及原因,改变过去一人主讲、其他人旁听的培训局面,促使大家多想、多听、多问、多做,以此达成认识的统一,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