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与优化模板(10篇)

时间:2023-06-30 15:45:3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网络规划与优化,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网络规划与优化

篇1

【关键词】网络 传输 微格化

1 微格化规划内容

1.1 一般地区网络架构分析

1.1.1 全业务传输基础网络架构

全业务传输基础网络的三层结构:骨干层、汇聚层与接入层。光纤传输网和城域数据网在汇聚层以下的物理分离,汇聚层以上的波道区分。

1.1.2 全业务基础网络主要问题

(1)部分机房利用原有基站建设,存在着面积小、楼层高、租期短等诸多问题,给全业务基础网络安全与稳定带来隐患。

(2)机房选址条件限制,未完全达到非常理想覆盖和接入效果,造成部分机房覆盖范围过大,接入距离过远等问题,影响接入质量。

(3)因基础网络阶段性建设和业务发展不均衡性,存在较多的跨区接入业务,影响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4)部分主配光交采用双节点归属两个汇聚机房,近端满远端不能用。

(5)部分主配光交下挂多个辅配光交,主配光交成端满或辅配层落地纤芯少。

(6)因没有更进一步的底层收敛,所有业务都成端到主辅配光交,导致成端利用率高。

(7)因阶段性建设和业务发展不均衡性影响,跨区接入较多,导致早期的主干纤芯利用率高。

1.2 微格规划架构

1.2.1 传统传输基础网络架构向微格化传输基础网络架构转型

全业务基础网络规划的最小区块单元,也是用户业务需求的来源,是网络基础资源需求测算的依据。微格在规划区域内无缝覆盖,承载有多元信息,包含多种业务形态。

1.2.2 微格划分

根据业务形态不同,微格划分为7种:住宅小区、农居点、商务楼宇、政企楼宇、学校、聚类市场、开发区、待建空地。一般每一个业态类型区域划分为一个微格。

1.2.3 微格业务测算

(1)微格纤芯测算:考虑微格内用户数为σ,补偿系数为C;终期渗透率为S;分光比;分光器利用率为F;上行纤芯收敛比r;得出所需的主干光缆独享纤芯数量A。

(2)引入层光交:在各个微格内设置引入层光分配点进行接入光缆收敛:政企商务楼、沿街商铺考虑采用光纤分配箱,驻地网小区及农居点考虑采用小区光交。

(3) 主辅配光交:根据接入半径、纤芯容量、光交成端等条件因素限定设定主辅配光交覆盖范围x,y。综合考虑管道、业务需求等因素设定主配光交G的位置和容量。

(4)汇聚机房:根据用户密度、接入覆盖面积、运营维护成本、机房安全、管道资源等条件限定因素设定汇聚机房覆盖范围及汇聚机房位置。

(5)微格场景类型纤芯计算方式:住宅小区、农居点、综合市场A=S*σ*C/(64*F);政企类重要用户A=12*r;一般企事业网店A=6*r;学校大于1万人A=24*r;学校小于1万人A=12*r;大型商务楼宇A=24*r;中型商务楼宇A=12*r;小型商务楼宇A=6*r。

1.2.4 规划基本步骤

对全网的汇聚接入机房、主辅配层光交、光缆和管道等传输基础网络资源进行排查和梳理,以及区域内所有业态数据的排摸。构建微格平台,以微格信息数据为基础,从底层向上层推导。以微格用户数据、密集程度等为基础,划分微格类型。确定主辅配层光交覆盖范围、接入容量、数量,以及所需的上联主配层光缆芯纤数量。确定全业务汇聚区覆盖范围和全业务汇聚接入机房位置、数量,从而达到全面无缝隙覆盖。

1.2.5 平衡优化

平衡优化对全业务跨区域接入的情况,应通过割接、优化调整主辅配光交以及用户上联光缆到各自归属全业务接入区和规划主辅配光交节点内,提高业务接入反应能力。

制定基础资源预警原则,包含光交成端、主干纤芯、管道资源。

(1)光交成端:对光交成端占用率超过70%的光交,采用新设、扩容光交,释放主干纤芯的方式优化。

(2)主干纤芯:针对主干纤芯占用率超过70%的光交,采用新设、扩容光交,新放主干纤芯的方式优化。

(3)管道资源:对管孔占用率超80%的管道进行梳理,对同一路由的小芯数光缆,可以由光交放出大芯数光缆,在合适位置做接头,将小芯数光缆割至此接头,将剩余光缆拆除,由此对这些光缆进行收敛,从而腾出部分管孔资源。

2 总结

2.1 对全地区进行微格化划分

首次以用户数据、密集程度等为基础,划分7种微格类型: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开发区、专业商业街、聚类市场、学校、待建区域。

2.2 明确业务归属区域

合理布局全业务汇聚区、主辅配层光交区、引入层光配区,划分业务归属。汇聚层规划主要以覆盖距离及人口密度为主要制约因素,主辅配层规划主要以接入半径及纤芯容量为主要制约因素。引入层光配主要以收敛多个微格区业务为主,缩短接入距离降低主干管道利用率。

2.3 传输基础网络平衡优化,提升网络接入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CDMA它是在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即将需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高速伪随机码进行调制,使原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并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码,与接收的带宽信号作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通信网络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自从2008年10月,中国电信成功收购中国联通的CDMA技术,CDMA通信网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随着业务量和用户的增加,需要不断提升网络能力和网络覆盖,通过科学的网络优化和网络规划创造出精品的网络,从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二、CDMA规划、优化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C网规划、优化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CDMA的知识储备比较匮乏。尽管我们标准体系、设备制造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在网络规划和优化等技术领域还显得比较落后。在这一方面无论是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和优质的应用工具的研究,还是实际的工程建设和日常维护队伍以及网络的质量评估体系都相对薄弱。

其二,由于我们的移动通信网络一直是一个高发展阶段,所以人们始终重视的是设备的引进和网络的扩容,注重发展更多的用户,而对网络优化和系统评估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重视不够,以至于过分依赖设备制造商来保证网络的质量。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将会是,当所谓的“交钥匙工程”结束后,如果网络再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我们很难给出准确的评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此时再去依靠设备厂商,我们将会付出较高的费用。

其三,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在我们已经为网络规划和优化付出很大代价的同时,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规划、优化和质量评估体系。这使得整体网络的评估和监控以及评比无章可寻,各自为战。

三、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重点与难点

网络规划需要进行站址的选择、勘测工作,实际工作中要求实地勘测每一个在搜索圈内可能的候选站址。勘查工程师既要考虑网络性能的要求,又必须考虑建设基站的困难。在设计工作中,基站选址甚为重要,需要具有战略的眼光和思路。如果能够在网络建设之前,充分利用规划软件在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就能够给出一个较为科学的设计。

在城市地区,建网初期站址选择相对较为容易,主要是解决无线覆盖的问题,但在网络不断扩容的过程中,特别是已具有相当规模的今天,大中城市中的基站数目已经越来越多,站间距越来越小,一般在600M以下。覆盖问题一般只存在与市区的地下室与部分大中型建筑物内,目前已经不是主要矛盾。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网络容量的继续发展受限于CDMA网络的自干扰问题,一般来说,网络中的所有基站均需要严格控制其服务区覆盖范围,任何的偏差均可能导致干扰。如果设计结果未能满足设计目标要求,就可以使用调整天线方向、下倾角或高度,改变天线类型、甚至调整站点位置等措施来尽量预先避免干扰等问题的发生。

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合理的选站,尽可能让少量的基站覆盖更大的范围,吸收更多的用户和话务量,来提升网络资源利用率和农村网络建设投资收益比。但由于无线电波传播环境的复杂性,加上地形地物的影响,加速了基站无线电波的衰减速度,规划人员往往很难通过一些简单的判断来预测基站建起来以后的覆盖效果,则另外还需要在规划软件中进行验证,根据实际数据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和优化,在对部分站点位置作调整、同时寻找新的候选站点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系统仿真,直到满足系统设计目标的要求。

确定所有的站点位置和站点数目后,需要确定系统参数,完成最终的网络设计和基站参数配置工作,来保证网络的良好运行。设计结果以文件及图纸的形式体现。

基站参数配置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1)天线结构类型和配置:天线数、天线类型和尺寸、水平和垂直的射束宽度、方位角、水平间隔、机械下倾角、天线中点高度等。

(2)GPS天线特性:GPS天线类型、同轴电缆类型、估算的电缆长度和损耗、天线高度等。

(3)草图部分应该用图解释出大部分上述的位置信息和其他相关数据,包括周围建筑物高度、设备配置和安装位置、天面布置及具体安装位置。

(4)基站设备配置:载波数量、发射和接收频率、电缆类型和长度、天线类型和型号。

(5)每一个扇区分配一个可以使用的PN码。

四、CDMA无线网络优化的重点与难点

在网络建设过程中,网络规划也有一些考虑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建网后对网络进行优化。网络优化是指在网络设备运行正常、配置基本满足话务分布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拨打测试和路测,结合用户群的动态变化,无线环境的变化,发现网络中存在的隐性故障和问题,找出影响网络质量的原因,并通过技术、工程手段进行频率/PN、参数、覆盖、网络配置及网络路由的调整,使网络质量保持较高的水平,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目前,无线网络优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基站隐性故障检查;路测及CQT测试。

(2)公路、铁路主干道的覆盖优化。

(3)无线参数调整。

(4)天线倾角、方向、挂高、位置调整,天线型号的更换。

(5)基站信道、配置调整,站型的更改。

(6)微蜂窝设备、直放站的增设。

(7)室内覆盖系统的设置。

(8)进行上述工作相关的频率计划/PN码规划,无线参数的修改。

(9)基站传输方式的调整。

无线网络优化包括对影响网络性能的多种参数的调整,在CDMA网络众多的性能参数中,接入失败率、掉话率、误帧率和软切换比率是我们最关心的,这些参数基本客观地反映了网络的性能。根据网络优化软件的分析结果对网络的配置参数进行调整,从而达到网络的最优化。网络优化过程分为单站优化、小区优化、系统优化三步。单站优化的目的是确定单站的覆盖区域,更软切换是否正常工作,是在基站安装完毕后进行的,它包括:

(1)基站设备的调试,包括基站初始数据的加载、基站设备发射参数的测试和设备基础性能参数测试等。

(2)环境噪声测试,目的是为了解基站周围环境的电磁干扰情况,并消除干扰源。

(3)基站工作验证,在环境噪声测试和基站测试进行完毕后,在基站正式开通之前,应对该基站进行必要的工作验证。验证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固定-移动呼叫、移动-固定呼叫、移动-移动呼叫、扇区与PN偏置指数的对应关系、接收信号强度、信噪比以及本基站扇区与临近基站扇区间的切换。

小区优化是为了确定在多个基站工作的情况下,软切换区域是否合理,基站的无线参数设计是否可行、邻区列表是否合理等。

系统优化是确保整个系统的质量。

好的网络优化不仅能改善网络的性能和服务质量,还能增加系统共的容量,因此加强网络优化,可以有效提高网络的运行效率。

五、结束语

CDMA网络规划和优化是技术密集型的工作,除了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之外,还需要有效的规划、优化工具。而CDMA网络的建设运营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重复进行的规划、设计、建设、优化的过程,规划是依据市场目标来评估需要的资源,设计是把规划了的资源使用具体化,建设是把设计内容实体化,优化则是解决和修正所建网络实际状态与期望目标之间的差异。解决好这些重点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完善无线网络,不断地提高网络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市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支撑。

参考文献:

篇3

0 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从20年前大款用来谈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开始普及的方便通讯用具,再到现在不论城镇乡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经离不开的万能信息平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国庞大用户群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完毕,而围绕着这些用户,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更新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和性能成为移动运营商增强竞争力的杀手锏,如何高效且经济地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需求,已经成为三大运营商急需重视的问题,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作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无线通信网络优化与优化”这门课程的设立,正是为了响应通信领域对具备移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是根据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性以及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业务数据分析、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无线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而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训移动通信规划与优化工程人员而设立的,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且相当复杂的专业课;并且需要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使学生们从理论上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与目标,在此之外再尽量从工程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解决实际网络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院从数年前就开始开设此门课程,也与企业进行过一些培养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改进。从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问题归纳

 

在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网络规划与优化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存在着普遍性。下面将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后续教学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1.1 课程知识面覆盖内容太广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多而细,且较为复杂。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和组成、天线原理和结构、电波传播模型、频率分配、干扰控制等等,然后才能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具体步骤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学生会遭遇铺天盖地的知识点、缩写词、概念、公式等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

 

对于本课程来说,长篇大论地教授理论知识似乎不可避免,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教学效果堪忧。理想情况下,先重点讲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基础,然后一步步介绍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操作,会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可以更顺利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技术。然而实际情况下,如此多的内容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比如我校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32学时,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有限,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讲解案例和实际操作,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大量内容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1.2 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太快

 

移动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不仅仅是3G、4G的技术在飞速发展完善,5G技术也已经提上日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通信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际操作的改变来修改教学内容。旧的通信技术逐渐被淘汰或改进,新的无线传输思想和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新的系统中。在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对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对网络规划与优化操作的变化能够从原理上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技术的发展,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但如果不断更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因为每次更新教材教师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掌握,然后再重新编写教案和讲稿等等。另外,受限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即使经常更新教材,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自行修改和补充,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

 

1.3 授课对象对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不足

 

在过去与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的教学论文中,经常会提到这门课程由于应用性极强且涉及大网络做背景,需求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由于与企业进行合作,课程的对象不仅仅是本科生,也面向企业员工。过去的文献指出,对一般高校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等原因难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能接受的只有与网络优化相关的一些原理性的方法、流程和算法知识,如果面临实际的网络操作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过去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改革手段,类似的手段我们也有所采用。

 

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企业员工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只不过和高校学生处于完全相反的方向。从我们对合作企业的了解来看,实际从事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较高,要求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要能用一定的电磁波、微波理论基础来分析电磁波传播特性。此外,相对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信号传输需要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号的特性。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复杂,这样就会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学生必须先打好上述的这些基础,再去学习通信技术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才能达到对移动通信完全彻底的掌握。许多员工原本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要点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人员来说,如果从头开始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补充,则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培训,比较难以实现。

 

2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归纳的问题,本文针对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 明确授课目的,改变授课重点

 

本课程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预培养合格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二是,为企业员工补充必要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看似有所区别,实际上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核心。

 

作为企业,必定会对新员工进行实际工作内容的培训,以及让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操作。因此对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际操作过程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让学生通过本科课程牢牢掌握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网络规划与优化原理,这样的学生能够轻易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意义,因此可以预见能够在企业顺利完成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员工开课的目的是给他们补充移动通信网络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际操作对他们来说也早已熟悉。因此,与着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教学改革方向相反,我们做出对基础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着重加强的决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实验、实践方面的教学,毕竟本课程注重的是实用性,并且单纯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本课程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课程。为了对这方面进行兼顾,我们选择将日常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的实例进行拆分,把拆分后的适当部分加入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中作为例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可以为理论教学添加必要的缓冲和总结,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这种做法的难点在于对实例的选择和拆分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但好处在一劳永逸:一旦完成这方面的例题准备,哪怕通信技术再更新,也只需要在同一层次和方向上找类似的实例进行同样的拆分。在此之外,我们也会请企业教师进行数个课时的授课,主要是在讲解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流程之后带给学生更多实例,这些实例的复杂程度比理论教学中遇到的更高。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

 

由于本课程覆盖范围太大,知识点太多,且授课时间有限,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授课时间,以传授更多实用信息。

 

首先,尽可能避免把上课时间浪费在教授过时的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例如,在目前的课程内容中一般会安排天线原理、电波传播模型等章节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教授,然而这些章节的知识点在微波与天线以及通信原理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只需要进行简单回顾即可,着重强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比较不熟悉的领域,例如覆盖、容量等等。

 

然后,减少对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具体操作来说没有实际帮助的教学内容。例如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科教材,经常会习惯性地将从已知公式推导得出新公式的过程放进课程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固然容易加深理解,但对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的本课程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本课程的公式多且复杂,一一讲解其来历会占用太多时间,作为学生也很难全程都集中精力听讲,更何况很多公式都是从经验公式推导而来,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意义。此外,根据对企业员工的调研,大多数此类公式只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即可,而且一些在本科期间学习过这方面课程的员工早已忘记公式的来历,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2.3 承前启后,兼顾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运营商所服务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从2G到4G同时存在的,并且已经开始考虑5G网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兼顾历代通信系统,还需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承前启后的分析讲解。不同世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异同,一一讲解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因为课时的关系,我们需要在重点考虑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层面上适当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其余内容只能一笔带过。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实质是移动通信向更快数据传输、更好服务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都离不开蜂窝网络的基本架构,虽然技术细节存在很多不同,但网络规划和优化就是针对构成蜂窝网络架构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把蜂窝网络、天线选择、频率分配、覆盖和干扰分析等学习任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在前半部分的课程中进行讲解,然后在讲解技术方案和通信标准这些存在代差的内容时,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加以区分。把重心放在对于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介绍,通过对不同系统的学习去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不同系统对于系统容量,位置更新方式,鉴权方式,越区切换策略,信道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处理,并且,更重要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异同。

 

3 结束语

 

篇4

TD-SCDMA、WCDMA等3G网络综合解决方案,包含了传播模型校正、网络预规划、站址勘查与选址、无线网络规划、网络预优化,以及后期网络优化等完整系列的过程;从点、线、面来规划与优化网络,使得网络建设与优化工期大大缩短。

传播模型校正获得了合适特定地理区域传播模型,为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提供了基础。

网络预规划,从覆盖、容量、质量三方面,初步估算出网络规模和投资成本。

站址勘查和选址,选出合适站址(包括根据现有2G站址获得3G站址),以及推荐出可用站址。

网络规划,从覆盖分析和容量仿真两个方面模拟出网络性能,输出公共信道和业务信道的覆盖预测结果、终端用户接入成功率、数据业务的吞吐量等。其中,将2G业务转换到3G网络中,是百林通信方案中的一大亮点。

网络预优化,快速自动优化天馈参数,获得小区个性化参数(如:P-CCPCH发射功率、机械下倾角、方位角、天线挂高)。

网络优化,基于路测、OMC-R等采集到出的现网数据,分析网络问题,针对频率、邻区、扰码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于城市主干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线性网络,百林通信开发出了特有的LO(LineOpting,线目标优化)工具软件,可加速线性网络优化。

针对不同通信标准,解决方案中使用不同的规划工具、优化工具。其中,NeST是百林通信的规划系列产品,Optimizer是百林通信的优化系列产品。比如对于TD-SCDMA网络,NeST支持“BBU+RRU”方案。

GSM网络优化方案

百林通信GSM网络优化方案,主要实现频率优化、邻区优化、切换优化等。基于现网路测、OMCR、Scanner数据、CQT、MS测量报告等数据,分析网络,发现网络问题,给出解决建议方案,在优化工具相关软件中模拟出建议方案效果,从而给出网络优化方案。

篇5

网络路由部署与规划是现代IP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致,路由协议的选取和路由结构的制定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应用性能,特别是在大型IP网络中,网络管理者和网络用户对网络的健壮性均具有较高的要求。为实现IP网络的合理规划与部署,必须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和网络特点选取适当的路由协议。IS-IS路由协议是大型网络中最为常用的路由协议之一,相较于其他协议而言,其实现相对简单,路由表构建方式更为迅速,常被用作骨干路由协议。

1 大型IP网络的网络特性及路由需求分析

大型IP网络通常是由数千台路由或数据交换设备构成的,这些设备在网络中存在严格的层次结构,每一层中又包含大量的网络节点,路由数据量大,网络环境相对复杂,需要频繁进行刷新以更新网络状态,故其对路由协议的要求更为苛刻和严格。

综合来看,大型IP网络中的路由协议需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1)良好的扩展性能。路由协议应该满足大型网络的扩容需求,当网络容量增大时,不应该因路由协议的制约而出现性能的快速大幅下降;(2)资源利用性高。大型IP网络中的数据流量非常大,适用的路由协议需要具有较小的协议负载,在进行数据路由时可以通过高效的路由算法实现尽量小的带宽、内存和CPU占用;(3)网络鲁棒性好。网络发生拓扑结构变化时能够及时对路由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最小化影响网络应用;(4)稳定性高。大型IP网络的负载量大,为保证数据被正确高效的路由到接收端,路由协议必须提供必要的防抖动措施。

目前常用的大型IP网络路由协议有RIP、IGRP和EIGRP等,但是综合网络资源利用率和路由效果来看,链路状态路由协议更具应用优势,IS-IS路由协议即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路由协议。该协议占用内存资源和链路带宽更少,路由效率更高,且实现与部署低昂对简单,因而常被用于大型骨干网络的路由部署。

2 IS-IS路由部署与规划

2.1 网络区域设计

鉴于多数路由信息只需要在小范围内进行传输,故大型IP网络通常会被设计为多个区域来区分不同网络的架构层次。这样每个区域内的路由需要维护的信息量和路由表等就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区域内传播的信息被在有限的网络空间内即可完成传输,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整个网络的通信带宽。此外,路由器链路状态库中存储的信息只包含该区域内的链路状态,在对路由信息进行路径计算时,CPU计算速度更快,路由时间更短,且即便出现路由抖动也都被限定在该区域内,不会对整个IP网络造成影响。

2.2 IP地址划分

IS-IS协议支持CLSM,其会对路由中的LOOPBACK接口分配一个IP地址,利用该地址可以登陆路由器对其功能进行管理。为提升IP资源利用率,IS-IS鼓励为区域内分配连续的IP地址。

2.3 CLNS地址设计

大型网络中的路由器是通过CLNS地址来唯一标识与确定的。CLNS地址区域编号Areanumber和路由标识system-id两部分。前者的分配规则为49.0001、49.0002等,后者的分配由LOOPBACK接口地址按照相应的规则衍生得到。如假设路由器的LOOPBACK地址为159.67.15.5,则其system-id为1590.6701.5005。

2.4 路由器级别设定

L1层和L2层的路由器只需要保存该层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即可,而L1层与L2层的路由服务则由L1/2提供。其中区域内路由器可被规划到L1层中,而L2层与L1/L2层路由器则被规划为逻辑骨干层。显然,这种网络分层方式逻辑结构更为清晰,系统资源占用率更低。

部署初期的网络规模可能比较小,此时可以将网络内的骨干路由器部署到同一个区域内作为L2层。网络需要进行结构拓展时只需要增加新的路由器并部署新的网络区域即可。

2.5 链路级别设定

为提升信息路由效率,IS-IS路由协议中规定,L1层的路由器只能与临近的路由器建立链路关系,所有该层的链路都属于L1链路。L2层的链路设定与L1层的链路设定相同。连接L1层与L2层通信的L1/L2路由器链路则具有三种状态,分别为L1链路、L2链路、L1/L2链路,每种链路状态的路由器均只能与其相同属性的邻居路由器建立关系。需要说明的是,L1/L2链路的通信需要发送两种Hello报文。

为保证骨干网的连续性,骨干区域内必须使用L2或L1/L2路由器建立L2层链路。为保证区域内不同路由表的一致性,区域内必须使用L1或L1/L2路由器建立L1层链路。该链路设定方式与图1所示IS-IS网络层次结构示意图相匹配。

2.6 路由聚合

为进一步降低路由器内的路由表数据库管理地址数量和路由信息时的设备负载,同时提升整个IS-IS网络的链路状态维护性能,可以使用路由聚合对处于边界位置的路由器进行路由聚合,即L1层路由器或L2层路由器被公告或泄露到另一层时,先对其进行聚合后在进行重新分发。

3 结语

IS-IS路由协议是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其所使用的最短路径优先算法对大型IP网络的支持性好,网络部署与规划方式有利于维持网络的稳定性、增强网络的可扩展性,是大型骨干网络部署所使用的主流路由协议。

参考文献:

篇6

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03-10695-02

1 引言

宽带城域网作为数据、语音、视频及其它新兴增值业务的承载平台,要求能提供99.999%的电信级可靠性。而传统的IP协议只能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传统的路由协议收敛也比较慢,只能提供99.9%的可靠性,已经不能满足承载实时业务的需求。

2 MPLS基本原理

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签交换)是一种将具有相同转发处理方式的分组归为一类(Forwarding Equivalent Class,转发等价类FEC)的分类转发技术。[1]在MPLS网络中,通过LDP(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签分配协议)可以动态地建立一系列由源到目的LSR(Label Switching Router,标签交换路由器)的LSP(Label Switching Path,标签交换路径),形成逻辑的全网状拓扑结构。[2]进入MPLS网络的IP分组被封装成标签分组后基于标签高速网转发,而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路由查找和转发。MPLS结合了IP与ATM技术的优点,路由功能强大灵活,能满足各种新应用对网络的要求。

3 基于IP城域网的MPLS规划

3.1 规划基于IP城域网的MPLS域

使用华为Quidway S8016交换机组建基于IP城域网(Area 0)的MPLS域(MPLS Domain),其中核心层包括LSR1和LSR2两个节点,向上连接城域网出口LSR0,负责各种宽带业务的汇接。汇聚层节点与核心层使用主备线路互联,汇聚接入层业务,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拓扑结构图

3.2 流量分担和网络备份

为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MPLS域中的流量一组主用到LSR1的链路上行,另一组主用到LSR2的链路上行,主用链路的cost(10)值小于备用链路的cost(30)值。在正常工作情况下,LSR1和LSR2共同分担整个网络流量,当其中一个节点失效后,另一个节点能够承担起所有的流量,保证业务的正常运行。[3]可以同时使用以下两种方式:

静态路由协议:静态路由是由管理员手工配置而成,优点是配置简单、易于维护、不消耗路由器和链路资源并可以为重要的应用保证带宽。因此,为保证骨干网核心层链路带宽和可靠性,在LSR1上配置两条静态默认路由,高优先级指向LSR0,低优先级指向LSR2。而且一定要使LSR1与LSR0互联的VLAN仅包含其和LSR0互联的物理接口,这样,在上行物理接口down掉后,VLANif接口也是down掉了。保证了高优先级的静态路由失效,而低优先的静态默认路由生效。LSR2也做同样配置。但是当网络故障发生后,静态路由不会发生自动变化,必须有管理员的介入。

动态路由协议:IP动态路由协议是最基本的网络层可靠性保障机制,负责进行网络层IP转发路径计算,当主用路由或者节点发生故障导致原数据转发路径中断时,对数据转发路径进行动态重新计算,自动使用备份链路。由于整个系统运行在一个区域AREA 0中,所以城域网的IGP选择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协议。其优点是提供路由分级管理,在减少网络振荡的同时路由变化收敛速度快(平均水平在秒一级)。通过加快链路之间Hello消息的发送频率,加快SPF计算速度和为路由更新消息设定高优先级等优化措施,OSPF可以快速发现、处理故障,并且准确快速地进行路由更新,加快路由协议的收敛,通过优化IGP路由协议可以实现小于1s的收敛。对于传统IP业务这个恢复时间可以接受,但是对于承载实时业务等多业务的电信级IP网来说要求毫秒级恢复响应时间,传统IP动态路由技术和这一要求有很大差距。

3.3 MPLS快速重路由

MPLS快速重路由(Fast Reroute,FRR)技术优势是:可以提高保护恢复的速度;通过有选择的在网络薄弱环节配置保护能力,避免了在可靠网络重复保护、无谓消耗核心网络资源;可以实现在没有信令介入情况下,由故障检测点直接对故障链路流量根据预先设定的保护路径进行重定向。启动FRR的方法是在LSP的入口LSR使用“ip-reroute”命令,入口LSR会向LSP上的所有LSR发送信令,每个LSR都计算出一条旁路下一跳LSR的备份LSP,当LSP上的LSR检测到下游故障时,由该LSR将本地将流量切换到备份LSP内。

FRR切换时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链路/节点失效的检测时间,可以通过双向失效检测协议(BFD协议)或RSVP Hello(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资源预留协议)实现。BFD是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协议或应用、不影响设备性能的硬件实现办法。BFD协议通过定期发送基于UDP的故障检测数据包,检测和判断传输链路、光接口和设备端口的中断故障以及链路层以上存在的误码、丢包等软故障。缺省检测间隔是10ms,连续3次检测到故障(即30ms)就判断链路故障。另一部分是切换流量的时间,主要由CPU及系统的负载程度决定。S8016的高可靠性设计(主控板和网板的主备倒换和路由表一致性检查)配合MPLS流量工程技术完全可以使切换在20ms内完成。因此MPLS FRR可以提供50ms内的保护切换,完全满足城域网承载实时多业务的可靠性需要。

4 结束语

对城域网MPLS域内链路进行系统地规划,使用FRR并结合BFP、流量工程等技术,完全能够满足骨干网络对电信级的高可靠性要求。

参考文献:

[1][美]Eric Osborne,Ajay Simha.基于MPLS的流量工程[M].张辉,卢炜.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8.

篇7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信息产业的提升;在巨大的信息产业面前,网络建设的势头也是急剧增加;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发展,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目前我国的校园网络建设尚存在应用层次比较差的特点;而基于校园网络的可靠性、安全性、适用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保障校园网络改造、扩充网络应用水平,以实现校园网络飞速发展,是摆在校园网络建设者面前重要问题和挑战。

 

2网络方案设计建设原则

 

2.1方案设计原则

 

校园网络系统由软件、硬件两个部分组成。软件部分包括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Internet应用、规模化教学管理、办公管理系统是应用软件部分;系统软件主要是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操作系统、网络设备上的操作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以及安全系统。硬件部分主要由网络布线系统、网络设备、主机(服务器)系统以及各种外设组成。

 

2.2方案建设原则

 

2.2.1网络规模。规模决定应用的大小,校园网络要实现与相关横向的网站互联、实现Internet的互联、还要实现国际网络的通信流畅,能够快速搜索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并在使用功能上能够辅助课堂和实践教学的作用。为学院各部门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保证;并保证网络高性能、可扩展。

 

2.2.2网络业务。电子邮件功能及OA;电子图书馆;讨论和交流功能;视频点播;无线网络;宽带上网。

 

3网络方案技术选择

 

3.1方案技术选择前提

 

校区网络建设应该以应用为核心,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教育管理、教学和专业性质的教学要求,并且网络技术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同时还要为以后的扩展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太网技术是现在最富有弹性的网络技术之一,从校园网的要求来看,使用以太网技术是最佳选择。

 

3.2方案技术选择要求

 

一是网络的可靠性;二是网络的速度反应性;三是完整维护性;四是安全性;五是可控管理性;六是符合发展趋势性。

 

4网络设计实施

 

4.1.1网络拓扑总体设计

 

石家庄邮电学院园区的网络点主要分布在办公大楼(145个信息点)、教学楼六栋(160个信息点)、图书馆(90个信息点)、实验楼电脑室(共两间,分别62个和64个点)、教师宿舍(70个信息点),学生宿舍(六栋楼,共约384个信息点),饭堂(5个信息点),体育馆(10个信息点),实验楼的部分实验室(15个信息点)。

 

拓扑总体设计:

 

4.1.2IP及VLAN方案

 

4.1.3Internet接入方案

 

(1)Internet接入规划:校区网络出口为双路千兆光纤接入,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双路固定公网IP的方式接入骨干网;设置权限同时采用有线加无线方式在校区布置内网。

 

(2)Internet接入方式:校园网与骨干网通过固定IP方式,采用光纤接入,在校园网入口处,添加安全防火墙;网络内部用户,在使用校园网的时候,可以通过多终端进行接入。

 

4.1.4网络管理及安全

 

(1)网络管理模式

 

校园网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用户管理和设备管理。用户管理的内容:校园网络的用户分为多种,多数是学生,剩下部分有教师;用户管理在大体上可以分为:流量统计、行为分析、访问控制三方面。设备管理内容:数据网络是光纤和双绞线通过综合布线的方式把各式各样的设备连接起来的,网络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

 

(2)网络流量统计方案

 

网络流量统计方案,现在惯常做法是使用服务器和直接使用路由器两种操作手法;服务器有日志功能,读取即可;路由器则可通过采集数据和分析手段来实现。

 

(3)安全方案

 

安全问题最大的防范手段就是安全管理能够彻底被执行,所以安全方案的实施,必须在技术上保证安全管理的可实施性。一是网络分段技术;二是交换式集线器到桌面技术;三是虚拟局域网(VLAN)划分技术。

 

4.1.5设备选型及依据

 

校园网中主要的设备是路由器和交换机一是选择交换机时,应选择在国内市场上有相当的份额,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可扩展性、高可维护性的产品,以及良好的售后服务。二是选择路由器时,采用成熟的、经实践证明其实用性技术的产品。

 

4.2网络安装与维护

 

校园网络规划设计实施完成以后,尔后最大的问题就是网络就是网络的安装和维护问题;安装维护有几个点必须要把握好,一是系统的集成方案问题,这要在安装之前彻底进行考证和分析;二是基础建设是否给予支持,基础建设内容包括布线、设备性能以及实施的平台环境等因素;三是对应用软件的测评工作;四是安装后的维护管理功能方面,主要是针对于校园网的特殊性,而采取的网络管理是否能到位问题的纠错工作。

 

结语

 

篇8

1 序言

城市轨道交通的绝大部分线路及车站均设置在地下,无线信号主要在隧道内传播。由于隧道的直线距离较短、弯曲路段多,造成无线电波直线传播较难,同时隧道会大量吸收无线信号,产生严重多径衰落,造成无线信号的极化紊乱,增加信号衰减。随着信息的需求迅猛增长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公众网已经从2G时展到3G时代,选择又进入到4G时代了,无线通信的应用日趋综合化,无线通信技术向宽带化,宽带化,IP化的方向发展,各种通信制式趋于融合,电信网、计算机网、广电网融合趋势明显,将汇聚功能强大的多渠道,多媒体综合信息平台,信息网络将覆盖各类终端。

2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的组成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主要由专用通信、公安通信和公网通信3个通信系统组成。公网通信系统应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公众通信服务,将电信运营商移动通信系统覆盖到城市轨道交通全程地下空间。公网通信系统由传输系统、移动通信引入系统、集中监测警告系统和电源系统等组成。

3 城市轨道交通无线系统的覆盖

城市轨道交通的主要形式是地铁。地铁地下站有“站台”“站厅”“商业层”和“设备层”之分。“站台层”为上下列车点,和隧道同层;“设备层”为地铁专网和公网设备的安装地点,一般在“站厅层”和“站台层”之间;“商业层”则通常和“站厅层”同层。

在对地铁地下车站进行无线覆盖时需要考虑地下站的结构对信号覆盖的影响,行人出入地铁站时和列车在隧道内行驶时以及列车进出隧道洞口时移动通信网络小区信号切换的影响。

为满足移动运营商公共无线信号在地铁内的延伸和覆盖,在地下车站设置了公网通信机房。各运营商的信源设备与配套的传输、电源设备等,均安装在各地下车站的通信机房内。

3.1 覆盖的方式

由于地铁覆盖范围变得更为广泛,因此实现信号覆盖的方式也有多样。

(1)隧道漏缆覆盖:地铁90%的区段是在地下,采用漏缆覆盖的方式非常普遍。通常从设备房的基站或直放站内通过功分器接出一定类型的射频电缆(一般有1/2、7/8、5/4、13/8型号几种),再通过跳线接入不同类型的漏缆。漏缆按尺寸可以划分为7/8、5/4、13/8三种规格。在实际工程中,一般依据区间的长短来选择:通常13/8型号的漏缆应用在2.2 km左右的区间,5/4型号的漏缆应用在1.5 km左右的区间,7/8型号的漏缆应用在0.8 km以内的区间。

(2) 定向天线、八木天线与极柱天线:在隧道或联络线处,往往需要对无线信号进行补强,因此采用定向天线的居多,在广州地铁一号线大量采用偶极天线,作为车站站厅及停车库的信号覆盖。八木天线与极柱天线一般安装在车辆段,覆盖该地区的空旷区域。

(3) 站厅低廓全向天线覆盖:在各车站,一般将设备房内的基站或直放站信号馈出到站厅处,以方便车控室的车站电台的信号接收,同时便于站务人员在站厅值班及巡查。按照目前的覆盖要求,一般在一个典型车站需要5-7副天线(站厅3副,设备区2副,长通道2副)。一般基站的典型输出功率为10 W(40 dBm),而且信号优先保证覆盖隧道,因此,一般在设备房采用20 dB或30 dB的耦合器,耦合出信号作为上述天线的输出。

4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无线系统的现状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无线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由于技术,历史等原因,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缺乏统一规划,种类繁多。城市轨道交通的无线通信系统分为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和公共无线通信系统。专用无线通信系统包含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列控信息车地无线传送系统,移动电视系统,公安无线,消防无线应急系统,导乘信息及视频监控车地无线传输等。城市轨道交通的专用无线通信系统还停留在第二代和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水平上。其中只有无线调度通信系统使用的TETRA数字集群系统被业界认可,其他各种无线宽带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还没有形成标准,同样的应用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线路都可能采用不同的技术。

从目前轨道交通对于通信的实际需求来看,TETRA系统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其带宽有限,无法传输大量宽带数据,从而无法实现移动电视,视频监控等宽带数据应用,WLAN,WIMAX等宽带接入技术因为延迟,VOIP效率不高等原因,无法提供可靠语音业务,这些现有的宽带接入技术都很难单独发展成一个完整,通用的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在稳定快速的接入基础上,同时能够提供语音业务和更宽的宽带数据业务就成为我们下一代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的目标。随着无线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一目前的实现肯定可以。

5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无线系统的优化

为了实现城市轨道交通通信无线通信的优化,下列关键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大容量宽带技术,语音集群通信技术,切换优化,分布式基站及载波聚合技术等。

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以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和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为基础,综合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自适应调制编码,功率控制,同步技术,动态信道分配等先进技术,而正交频分多址则是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基础上来实现多用户的接入,相比其他多址方式,正交频分多址具有频谱效率高,接受信号处理简单,支持灵活的宽带扩展,易于与多天线技术结合,易于与链路自适应技术结合,易于多媒体业务的传输等优势。

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必须向下兼容,继承现有数字集群调度系统的所有功能,实现调度员,死机,车站值班员之间的语音通信和短数据传送,具备单呼,组呼,广播,回忆,PTT话权抢占,迟后进入,动态重组,通话组扫描,优化级呼叫,强插,强拆,限时通话,端状态呈现,监听录音,禁话等功能。为了语音和数据更好地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必须有服务质量保证。按照不同业务类型,划分不同服务质量等级,语音数据服务质量优化级数据,视频监控及电视直播等数据因为实时性不高,可划分为最低优先级,通信系统的介质访问控制层调度算法将优先发送语音数据,然后是高优先级数据,最后是低优先级数据。

目前一般语音业务对无线传输速率要求很低最高只需13 kbit/s就可以保证清晰稳定的通信效果,但该速度对数据业务来说是十分低的。随着各专业技术发展,地铁列车监控数据、信号控制数据、视频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业务,也会通过专用无线传输通道进入各自的中央设备,届时这些数据业务对无线覆盖的要求将进一步加强。

作为无线覆盖的延伸设备,直放站类产品的特点是补充网络覆盖的不足,广泛使用在各无线覆盖领域。但该设备目前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安装、调试和维护,大大增加了直放站使用的局限性和成本。随着未来大量使用和低成本化要求。直放站将更为微型化、低成本化和更易于安装,以此带动延伸覆盖的简易性、便捷性。

随着覆盖技术的发展,将区间隧道信号系统无线覆盖、民用无线覆盖、PIDS无线宽带传输系统覆盖、公安无线集群覆盖等渠道统一,通过设备整合馈入信号,使区间无线信号可以从同一根漏缆馈出,实现覆盖资源共享。

随着4G技术大规模对智能天线的利用,地铁无线集群通信系统也应广泛引进此类设备。不但精确控制下行发射功率,降低功耗,同时也能进一步优化各值班点、办公楼等区域的信号覆盖。

6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发展如果能在稳定,可靠地实现传统语音度基础上,提供更宽的数据通信,实现列控信息可靠传输,电视直播,乘客信息服务,视频监控等宽带应用,将极大节约频谱资源,简化系统设备,以最新无线技术为基础,兼容现有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技术的多通道综合通信平台,将是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线电视已经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并且网络方式逐渐从模拟过渡到数字化,由单向管理变为双向管理,增强了有线电视用户的自主选择性。这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规范有线电视网络的必要途径之一。但是在新形势下,对有线电视网络的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电视网络不仅要方便统一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更要适应广大用户的实际需求。长期以来农村电视网络的管理方式并不理想,以致电视网络常年滞后,难以得到更新。本文针对我国一些农村的有线电视管理经验,初步总结了规范有线电视网络的一些有效举措。

一、规范服务制度

一般而言,广电网络公司在农村电视网络管理中居于垄断地位,竞争机制的缺失使得运营商的服务态度和服务制度都不尽人意。规范的管理往往取决于细节,所以服务制度有必要得到改善。建立规范合理、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不仅有利于了解到用户需求和意见,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一)服务程序标准化

在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引导服务程序,力求服务程序规范化。在标准化的服务制度的指引下,确定规范的服务程序和环节。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提升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效率。通过为服务环节制定统一的标准,不仅能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明确职责所在,在有效的服务过程中提升自身技能,进而提高网络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和质量。

(二)服务态度主动化

作为企业,就应本着“顾客是上帝”的原则来对待所有客户,全心全意为民谋利,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将服务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为了更好地满足有线电视用户的实际需求,广电网络公司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对电视网络发生的突发状况,要有系统的维修程序和规定。比如信号中断、网络不稳定等情况,应及时予以检查和维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维修任务。其次,完善服务体系,各乡镇设立专门的网络服务点,负责处理有线电视网络的业务受理、收费缴费、安装、系统维护、用户咨询等工作,确保有求必应,处理及时。再次,网络管理工作人员在与有线电视用户的沟通过程中,态度尽量热情友善,变被动为主动。沟通方式除了电话和网络以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等方式进行,切实了解客户需求并及时予以解决。

二、规范成本管理

广电网络公司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只有规范成本管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规范成本管理应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

(一)合理分布服务点

为了避免企业内部出现人多事少或人少事多的现象,应该合理安排服务部门和分布点。当前体制下,很多乡镇没有网络服务点,县级网络公司闲置部门人多,实际外出维修人员相对较少,应把县级闲置人员下派到乡镇,设立网络管理服务站,根据乡镇人口分布状况和地形分布等因素确立乡镇网络服务站的位置和规模,以免浪费不必要的人力和财力。

(二)财务管理

作为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乡镇由于没有网络管理站点,在财务管理上存在各种不力,比如发票不正规、用户消费档案管理不到位,收支情况缺乏必要的监管,乱收费等等。为了杜绝这些现象,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首先,建立规范的财务系统,保证财务正常运营。其次,让员工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中来,为如何理财出谋划策,使用最小的支出谋求最大利益。最后,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定期缴费,提前催费,收费后建立真实全面的档案。严格监管收费程序和费用。

(三)资产管理

企业资产以档案形式进行管理,将责任明确到位。对有线网络的收费情况定期进行审计和总结,分季度或者分年进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积极引进节能环保的硬件材料,以提高网络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周期,减少不必要的维修和更换费用。此外,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特别是偏远地带,根据实际情况将废弃设备回收利用,节约开支。

三、规范人事管理制度

优秀的企业领导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以网络公司应该慎重选择和聘任领导。电视网络公司的负责人除了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并经过重重选拔之后上任,在试用期合格后方可正式上任。而乡镇网络服务站应该是在技术上占优势的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网络安装和维修技能,直接服务地方电视网络。同时,以合理的奖励制度来促进企业的发展的电视网络的优化,根据每个乡镇的运营情况优劣,予以适当的奖惩。

四、结束语

如今,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有点电视,只有在规范的管理下方能保证电视网络的正常运行。所以,广电网络公司应该本着服务优良化、成本最小化和人事管理规范化的原则,对当地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1001-9081(2011)07-1924-04doi:10.3724/SP.J.1087.2011.01924

(1.滁州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安徽 滁州 239012; 2.炮兵学院 二系,合肥 230031)

()

摘 要:大规模传感器网络中常见路由算法耗能严重,不利于网络生命期最大化。在抽象出传感器网络移动路由模型的基础上,将移动路由归结为一个优化问题。为了优化移动路由,结合混沌搜索的全局空间能力和模拟退火算法的快速寻优能力,设计了一种具有记忆功能和多种邻域搜索方法的混沌模拟退火算法。理论分析和模拟实验表明,随着传感器网络规模增大,算法在优化结果、收敛速度及时间效率方面均优于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明显延长了网络的生命期。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优化算法;移动;模拟退火;混沌;数据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3.07文献标志码:A

Mobile Agent-based rout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in

large-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ZHOU Qiang1, CUI Xun-xue2, CHEN Gui-lin1

(1.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12, China;

2.The Second Department, Artillery Academy of PLA, Hefei Anhui 2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common routing algorithms tremendously dissipate energy in large-scal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hich goes against the maximization of the network lifetime. A routing model about mobile Agent in sensor networks was drawn out, and then an optimization problem of mobile Agent static route was derived. A chaotic simulated annealing with memory ability and various neighborhood search methods were proposed to optimize the route of mobile Agent in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superior to other intelligent algorithms in terms of the solutions, the convergence speed, and the computation time. It proves that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obviously prolonged the network lifetime.

Key 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 routing optimization algorithm; mobile Agent; simulated annealing; chaos; data fusion

0 引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 WSN)是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实现对物理世界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数字物理系统又称物联网,是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交互的网络系统。传感器作为物联网采集信息的终端工具,体现物联网人和物之间相融互动的精髓[1]。

传感器网络是由大量随机分布在某一地理区域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节点通常使用电池供电。节点测量的数据可看做有一定结构的分布式数据源,这些数据源通过通信接口以无线多跳的方式传送到sink节点。目前硬件技术的局限使得传感器的通信带宽有限,电池能量不足,失效率较高。因此,通常需要部署上千个传感器来组建传感器网络,意图通过冗余来克服传感器硬件上的局限,然而,有限的能量和通信带宽难以传输大量的传感数据,如何有效地融合传感数据以减少网络通信量一直是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要课题[2]。

在实际应用环境中,使用数据融合技术能够合并多个数据源产生的数据,去除冗余信息,减少网络中的数据传输量,从而达到节省传感器节点能量、延长WSN生命期的目的。文献[3]提出的低功耗自适应分簇(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分簇路由策略让簇内节点把数据发送至簇头,然后由簇头对汇总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再通过多跳方式发送给sink节点以节省能量;文献[4-5]采用分布式的数据融合技术,将各个节点的传感数据按一定的路由协议直接发送到sink节点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得到较为可靠的综合信息。这些方法虽然节省了一定的系统能耗,但仍然存在网络延迟、能量消耗大、带来安全隐患和自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特别是当WSN的规模非常大时,节点数量可能达到成千上万个,例如森林监测[6-7]、活火山活动情况的监控等。即使中间节点采用了数据融合技术,但末端的传感器节点仍会向网络中传递大量的监控数据,极度消耗无人职守区域宝贵的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