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音乐单元教学设计,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4-01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与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为学生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现实教学中,音乐课堂尚存在一些问题,在我校本次的阳光杯教师课堂竞赛中,笔者针对新入职音乐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如下: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注意高中的音乐鉴赏课与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区别。
鉴赏不同于欣赏,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音乐来评价和判断各种音乐间的区别和不同,着重点在对照,故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新教师设计的课堂中内容不能过于简单,不能只停留于欣赏的层面,在面对普通学生的时候,更不能通过对作品的背景、情感介绍,从音乐技巧上加以梳理然后完整欣赏一遍即可。这不仅没有很好地把握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初中音乐欣赏课的区别,同时表现出对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认识不足。
如高中音乐鉴赏《中国新歌剧》一课中,教学上不仅仅停留在欣赏歌剧选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的直观感受,而且还应该从歌曲的风格、曲调中去体会和感受中国新歌剧是如何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基础上融入中国戏曲等民族曲调风格,详细剖析中国歌剧中的“唱”,从而使学生体验中国歌剧的发展、借鉴、变化,理清中国歌剧的演唱技巧与咏叹调\宣叙调的关系等等。高中音乐鉴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为目标,从这一目标出发,新入职的音乐教师要深入研究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把自己的理论修养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融入到课堂教学设计中,体现出高中音乐鉴赏的实际价值。因此,深刻理解音乐课程标准,精心设计音乐鉴赏课教学,是新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上好一堂音乐鉴赏课的前提条件。
二、深入研究教材作品,使音乐鉴赏课堂体现音乐育人的目标。
深入研究教材中的音乐作品是备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只有深钻教材、挖掘教材深度才能带来课堂教学中的自由和灵感。新入职音乐教师往往对音乐作品不熟悉同时也不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停留在音乐技巧的教唱上,认为课堂上教师展示基本功,弹唱、演奏活跃课堂气氛便可上好音乐鉴赏课,这不仅仅容易让学生觉得音乐鉴赏中给予学生的知识含量不够,同时也没有完成音乐鉴赏课堂中的教学目标。
以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中《高亢的西北腔》为例,新老师使用范唱的方式来表现西北民歌的技巧与特点,但这显然对西北民歌没有深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以西北地理、风俗民情、民族特征等为基础,结合西北民歌的唱腔特点、技法运用,引领学生进入高亢的《花儿》、《信天游》等经典西北民歌鉴赏中,通过作品体现出的西北风情表现出来,才能实现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达到音乐育人的目标。由此可见,深入去研究音乐作品,将音乐作品的音乐技巧、人文性与审美情趣统一起来,渗透到音乐鉴赏课堂,是上好高中音乐鉴赏的根本之道。
三、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切忌将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成语文等文理学科课。
高中音乐鉴赏课与其它文理学科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鉴赏课不是单纯的传授音乐知识,而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人文科学综合课,由于音乐其非标题性、非描绘性,被称为神的语言,因此语言文字作为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媒介,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情感揭示音乐形象,音乐鉴赏中的教学语言在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分析音乐的表达方式、提示音乐描绘的形象及揭示音乐所表达的思想等三类。新入职的音乐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常陷入这样的误区,一味重音乐文化而轻音乐魅力:把与音乐作品相关的人文背景、创作动机、思想变化甚至作曲家的生平当作是音乐鉴赏的重要部分,而忽视了音乐作品本身的各大要素,不能很好地将音乐情感、音乐风格、作品结构、技巧运用等结合起来展示出音乐的魅力。
如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七单元中《祖国颂歌》为例,在讲解艺术歌曲《忆秦峨.娄山关》中,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反复分析此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反复朗诵体会歌词的意境,体会先生创作此诗词的情感,而不是通过大量的哼唱、聆听、感受去在音乐中体会歌词和歌曲的密切关系,教师在分析中尺度的把握不到位,音乐课就变成语文诗词课。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把握歌词叙述技巧在音乐形成中的表达,把音乐要素如强弱、力度、速度、音色、和弦等纳入到课堂的鉴赏活动中,学生才能体会到音乐作品的魅力在鉴赏过程中体会到音乐之美。
四、注重自主合作探究,高中音乐鉴赏课堂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如果不是高考需要,往往出现对音乐课堂关注度低、兴趣不高等问题。高中音乐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音乐鉴赏对学生缓解压力、疏导心理、提高自身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提高学习积极性,转变学生观念。
如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学会聆听》一课中,新教师用非常流畅的语言和教学设计把聆听音乐的各大音乐要素的常识分析很详细,但整个课堂中使用了大量的讲解授课法,导致课堂气氛难以活跃起来,学生参与度不够。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可以采用多种音乐活动、音乐游戏的形式,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在合作探究中感受音乐每个要素的特点。当然,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上要重视高中生喜欢表现的特点,通过学生自我的表演、探究,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五、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高中音乐鉴赏课堂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合作。
关注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音乐课堂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感受音乐的魅力,生本学堂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主体,设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尽量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能够真正实现师生互动。
由于我们的音乐课堂为一周一次课,音乐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接触不多,因此大部分新教师往往喜欢有一定音乐功底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活跃、课堂反应灵活,音乐思维较好,因此新教师在课堂上只关注活跃的学生,或者是坐在前排的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被忽视,出现开小差等不认真听课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一定形式的分层教学与小组学习,不仅有利于音乐鉴赏学习氛围的营造,而且也是探究、体验学习的要求所在。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有功底的学生通过节奏模仿、演唱、舞蹈等运用到鉴赏过程中,还要引导音乐技能功底差的学生参与到音乐鉴赏过程,通过与功底好的学生相互合作,促进共同对作品的鉴赏。
总之,新教师在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中要深入研究新课标,以教学目标来指导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在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要在注重学生音乐技巧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使学生自觉接受音乐艺术的陶冶,从而避免音乐鉴赏课堂教学的误区。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和重要性
随着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不断渗透,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不断地改革,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开始在教学之中得到渗透,这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就有合作学习策略。下文首先分析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以及其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1)合作学习策略的内涵。合作学习策略是以学习小组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协作达成小组的共同目标,并以小组活动的整体效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指标的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产物,目前,这一教学策略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并且在实践过程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化的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是核心素养的教学产物。合作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之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定小组。也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以及兴趣爱好特点,把不同学生分配在不同的小组之中,由此实现小组内部的实力平衡,从而推动学生优势互补。第二,定目标。就是教师或者小组内部根据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来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第三,定分工。在确定了总体的目标之后,小组内部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内部分工,从而实现对学习目标的实现。(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总体上来看,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情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教学形式刻板僵化,无法让广大初中生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但通过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趣味。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传统的初中音乐教学往往更为强调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这就让学生出现了被动接受的情况,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合作学习策略下,课堂形式更为生动灵活,这对于学生学习趣味性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最后,通过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想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充分提升,单纯依靠课本的教学还是不足的,还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学习,从而实现彼此取长补短。借助于合作学习策略,可以让学生实现相互学习,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快速养成。本人在音乐课堂中会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设计适当运用1-3种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如:‘辨真批假’策略,1个小组公布自己组的讨论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表决。在这策略中,教师能够更快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如,在创编环节我会采用“海报旅行”策略。在小组创编结束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指令传递、阅读作品,直到每个组都把所有组的作品阅读了一遍,并对喜欢的作品投票。这个策略无形中让全班同学都进行了交流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通过学习策略在课堂中的运用,学生在音乐课上表现更主动、积极了,同时音乐知识水平的提升也较为明显。
2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不足
合作学习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价值目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初中音乐教师的普遍认可,并且在实践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但实践过程之中的不足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组分配不当,无法实现学生优势互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小组。但在实践过程之中,一些教师对于小组的分配较为简单随意,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合理的小组分配,这就造成了学生后期无法实现有效的互补学习。第二,目标订立不当,学生无法实现技能提升。在初中阶段,不同的学生因为天赋素养不同,以及音乐知识积累水平不同,所以僵化的教学目标往往无法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当前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往往采取了僵化的目标设计,从而无法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成长。第三,小组分工不当,学生音乐技能成长缓慢。要想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还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之间实现更为合理得当的分工,由此才能够推动学生的成长。但是目前一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小组内部的分工安排,从而造成了学生的知识进步缓慢。
3教学策略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建议
音乐课的有效拓展教学是指以文本为载体、以发展音乐素养为目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堂学习资源进行必要的迁移延伸,以促进学生扩大音乐视野、增进感知体验、建构新知识,同时促使学生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与创造能力以及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能获得充分地发展。总结多年来对音乐课堂教学拓展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笔者认为,初中音乐的有效拓展教学主要可通过“丰富表现形式的‘感受式’拓展、加强审美体验的‘活动式’拓展、开阔人文视野的‘文化式’拓展、触发创新思维的‘思考式’拓展、优化教学手段的‘纵横式’拓展”五种策略来实施。
一、有效拓展的策略
1.丰富表现形式的“感受式”拓展
根据教学内容对作品进行多种表现形式的拓展,是教师丰富教学手段和发挥学生个性的重要途径。在拓展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特长,搜集到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音像资料、教师的优势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围绕音乐作品进行相关表现形式的拓展设计,使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有充分地体现,容易被学生所感受、所理解。
2.加强审美体验的“活动式”拓展
根据拓展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音乐体验的重要手段。在拓展教学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与上课主题相关的拓展活动,比如:拓展欣赏时的聆听活动、评价交流活动,拓展表现时的创编活动、表演展示活动等,引领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知识、体验活动的乐趣。这样不但可以拓宽知识面,而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与情绪,从而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与创造能力。
如:我在人音版实验教材第13册“天山之春”单元《青春舞曲》一课的教学时,在学生学会歌曲的演唱后,鼓励他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参与到歌曲的演绎活动中。学生有的用铃鼓、串铃、双响筒来设计简单的小合奏为歌曲做伴奏,有的用舞蹈来表现,有的则二人组合,用口琴吹奏加拍桌子模拟手鼓的节奏来表现。
在整个拓展表演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创编欲望被激发,以亲身参与体验的方式表达了自我的审美、表现能力。
3.开阔人文视野的“文化式”拓展
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性。教师应结合本地、本民族和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丰富具有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因地制宜地把握教学领域内容标准的弹性尺度。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相关的音乐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文化式”拓展,帮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渗透相关文化的素养、理解多元文化的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在人音版实验教材第16册第五单元“化蝶”第三课时的教学中,我针对本单元的越剧选段内容《十八相送》加以拓展,以拓展课的方式为学生专门上了一堂地方戏曲综合课《乡韵越剧》,使学生通过听、看、唱、演的方式体验了越剧的念白、唱腔与程式化的动作表演,增进了他们对我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
4.触发创新思维的“思考式”拓展
在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问或讨论,是检验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的重要环节。教师以预设性和随机性的设问,引导学生根据音乐作品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上。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的方法,表达对问题的认识,是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
在设计相关问题时,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包括学生的阅历和文化程度)以及本学段的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其次,教师要关注教材内容的主题,在相关音乐、相关文化以及音乐情绪、音乐形象、音乐表现手段等方面进行思考;再次,教师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与艺术性,面对学生设问时,教师要注意表述的方法和态度,以引导为主的方式,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善于归纳和整理学生的认识和见解;最后,教师要注意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想象力的发挥,可以运用评价和讨论的方式进行归纳和整理。
5.优化教学手段的“纵横式”拓展
在拓展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从拓展的使用手段角度,灵活运用“纵拓展”与“横拓展”,以优化拓展的手段。
“纵拓展”即围绕教学内容从相关文化、表现形式、音乐游戏、模拟活动等手段进行深入研究和拓展,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如:同一部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以作品内容创编的音乐场景等。“横拓展”是围绕教学内容,引申拓展的相关民族、相关文化、相关作品、相关的场景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地域音乐、中外音乐在音乐风格对比上的印象,提高音乐修养。如:同一民族的不同作品、同一作品的不同演唱形式与不同的演唱方法、同一乐器演奏的不同作品等。
如:在人音版实验教材第17册第二单元“西北放歌”第一课时《黄河水手歌》的教学时,在学生通过学唱本课歌曲,初步体会到陕北民歌音调粗犷高亢、节奏自由悠长、方言韵味浓郁的特点后,我用“横拓展”的方式,让学生来听辨《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三十里铺》《紫竹调》《走西口》《马灯调》中哪几首是陕北民歌,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对比歌曲间在音调的高亢与否、声腔的粗犷与否、方言的咬字特点方面,有了之前的学习经验,能很快地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实践反思
1.建立有效拓展的教学途径
(1)依据拓展层面,寻求拓展切入点
音乐教学中开展有效拓展,其内容应紧扣文本的中心,帮助学生感悟音乐作品的内涵。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可依据三个层面去寻求拓展的切入点,即:拓展文本的表现层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文本的知识、技能层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现力、创造力;拓展文本的情感层面,升华学生的情感,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2)围绕拓展切入点,设立拓展方式
在做拓展教学预案时,教师可围绕不同的拓展切入点,设立相应的拓展教学方式,如:激发兴趣的主题式拓展、落实知识技能的训练式拓展、升华情感的情境式拓展、发展潜能的自主式拓展,扩大人文视野的综合式拓展等。
(3)选择最佳切入点,确定拓展内容
围绕文本的教学内容,在深度挖掘出多个可行性拓展切入点后,教师可结合课前预测学生对主体教学内容的兴趣点与关注度,综合考虑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师生的技能特长、拓展内容的音乐性,最终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来确定相关的拓展教学内容。
(4)根据既定内容,合理安排时段
确定最终的拓展内容、方式与形式后,教师应合理安排相应的时间段来开展拓展教学。比如:预习新课时,查阅有关音乐信息、搜寻相关音像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况及主要代表作品等就可安排在课前拓展。
(5)精心组织过程,及时反馈评价
除了做好课前预设的每一项工作,在实施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处理好应课堂的生成状况而进行的随机提问,做好组织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表现、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另外,根据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后再及时地给予孩子们一个活动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态度、效果等方面作出客观的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性评价。
2.把握有效拓展的关键点
(1)拓展要守本
音乐课与其他课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课的音乐性。一堂好的音乐课应该是在动听的音乐中完成的,课堂上丰富的音乐活动,教师自身充满音乐性的教学行为,使音乐课时刻给人以美的享受。初中音乐课中所涉及的综合式拓展教学内容,既可以是加强情感德育的,也可以是姊妹艺术知识的关联,还可以是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但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拓展内容与形式,都只能是作为一种辅佐手段,必须与音乐文本的内容形成一个整体,为达成最终的教学目标而服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守音乐的本位,凸显拓展教学内容、方式、行为的音乐性。
(2)拓展要务实
在我们的音乐拓展课堂中,让学生学得快乐固然提倡,但在快乐学习的背后,教师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喜好,追求课堂表面形式上的热闹而进行肤浅化的拓展。教学中既然有拓展的必要和空间,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实质性的拓展内容,有深度的拓展来帮助学生养成储备丰富的音乐知识的能力、扎实的音乐表现技能与敏锐的音乐鉴赏能力,而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通过几个趣味性的音乐游戏、活动来获得心理上一时的愉悦与满足即可。因此,对于实施拓展教学,教师唯有追求拓展设计上的翔实,拓展操作上的扎实,才能实现拓展的实效。
(3)拓展要灵活
在实施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现行的初中音乐教材的框架,以教材各章节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等作为切口来进行发散性、辐射式的拓展教学。尤其是有时在某堂课的教学过程中,会遇见学生倍感兴趣却又觉得陌生的教学内容。此时,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以专题“拓展课”的形式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使学生通过拓展课的学习,增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空间。
适度、合理地开展有效的拓展教学,不仅是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与变革,同时也促成教师对教材处理极富创新性,学生的音乐能力获得长足进步。深度挖掘教材资源,灵活、适当拓展文本相关的内容,可以为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有益途径。“拓一方教学乐园,展你我才能智慧”,让有效拓展教学似锦上花,赋予初中音乐教学以无限灵动的课堂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娟妙.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4-01.
[2]龙卫军.音乐教学中教材与拓展教学的思考.音乐天地,2007(2).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较为稳定的注意品质,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个注意力优势,通过有效的教学刺激,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目的明确的有意注意,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们在注意力集中的前提下,能够投入自身的真情实感,用心去聆听音乐,用心去品味音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寻找他们的注意源,为教学设计最具说服力与震撼力的教学刺激。
备课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一单元《天山之春》中的《牧马之歌》时,考虑到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主要围绕着哈萨克族民歌及风土人情展开,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此,在教学导入的设计中,为了有效吸引学生对“哈萨克族”的注意力,有效刺激学生进入本课教学主题,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哈萨克特色歌舞――《心爱的冬不拉》。通过欢快的歌舞视频,引领学生们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情绪,领略哈萨克族的风土人情。在导入主题,渲染气氛的基础上,笔者播放了本课教学重点――哈萨克族民歌《牧马之歌》,引导学生们用心听音频,说一说你听的感受。在这个倾听活动中,笔者将文化背景与音乐本身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结合自己的知识背景,大胆地展开联想,说一说自己对这个少数民族的了解与认识。
二、回归主体,合乎音乐个性需求
在音乐倾听教学中,笔者十分关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在听音训练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回归主体,留有余地,充分促进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
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花季如歌》中《我听见时光的声音》的欣赏教学中,笔者考虑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围绕着青少年风华正茂的花季岁月展开,对于正处于花季的学生们而言,他们对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也最有想象权。因此,在这个欣赏教学中,笔者尝试以诗歌――《献给青春的花季》为引线,通过配乐朗诵的欣赏,以流水般轻缓的方式流过学生们的心间,打开学生们青春的心扉,引发学生们对“青春”这个话题的关注。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播放《我听见时光的声音》,引导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生活体会,感受音乐所表达的内在情绪,并以“致花季”为主题,以这首歌曲为背景,开展小组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们在听的基础上,根据主题,结合背景音乐,以诗朗诵、小组合唱、角色扮演或者歌舞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花季最真挚的情感。
三、活动介入,增强音乐学习趣味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行,初中音乐教学也迎来了久违的曙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从而促进其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以及音乐素养的提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新课程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更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知识及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充分重视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展音乐课教学却困扰着音乐教师。
一、目前音乐教学低效的现状
(一)对升学率的追求,导致了对音乐的忽视。
目前,很多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所谓的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上,什么活动都围绕主课转,而对我们所谓的副课(音乐、美术等)放置一边。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教育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于音乐有时是放置一边,能上则上,有事还可能把音乐课冲掉等。对于家长,在家也是一味地叫自己的孩子做语文数学等,在家总有做不完的语文数学题,而对于音乐等学科家长总是制止学生的学习。这样,导致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减少。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漠视。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开放教学,但很多学校在教学中没有真正地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出来。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很难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很难因材施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因此,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学生们感到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些“重要的学科”影响着自己的前途,为此不得不“爱”不得不学外,对别的都无所谓。这种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导致对音乐课的漠视。
(三)过重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忽视。
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考试分数,导致了我们整个教育产生面向少数人的少数方面(单一的分数提高),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拼命的为了分数而努力,从而放弃了能不学就不学的科目。
(四)音乐课堂中细节的忽视导致课堂效果低。
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当前的音乐教学,一方面由于师生家长等多方的不很重视,另一方面由于监督与考核机制的欠缺,因此,普遍都为显现出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忽视了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魅力,就是要使教学细节具有魅力。从自身的音乐课堂教学细节着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作思考,在现代音乐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努力改善课堂教学细节,一步步、一点点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益,使学生真心地爱上音乐课,爱上音乐,应该是当前形势下音乐教学的一种正确的走向。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音乐课堂教学应该是动与静的交替与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尽力让每个孩子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从学习群体来看,有效的主体参与是一个全体参与、多向互动的过程。
就音乐学科而言,如果赋予它更宽的外延那就要从三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对教学目标来讲,它是有效果的,是明确、具体、科学、简明、切实的。其次,从教学方式来讲,是根据教材特点,歌曲的难异程度及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进行适度调整的。再次,从教学过程的层面来讲,它是有效益的,符合音乐学科艺术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征,是一种师生共同学习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中问题。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探索
要提高音乐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推进音乐教师专业化。
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需要更加专业化的音乐教师,当然音乐新课程实施也会促进音乐教师专业化,这个过程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推进音乐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1)增强音乐教师的知识涵养。
(2)加强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3)推进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4)音乐教师的自我反思。
(二)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音乐课堂教学是音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音乐教师与学生是音乐教学中的主体,音乐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两者形成“主体间性”,音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我”与“他”的关系而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与学生形成一种对话与交流,理解与促进的发展性师生关系。
(三)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
积极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发展。也要让家长认识到:音乐新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对其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也可以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开展音乐教学,提高学生们的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因此,我们教师要多花心思在教学的设计上,只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可以开展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感兴趣的事儿来调动一下学生们的情绪。比如,临时做个小游戏“击鼓传花”,传到哪位同学那里,就让他来演唱一段歌曲。
(1)精彩的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优秀的教学导入环节,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对导入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地运用各种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课前导入的形式多样,就常用的一些方法总结如下:
①故事导入法。中学生对叙述性内容的艺术作品较为关注,对剧中人物情感变化也甚感兴趣。课前精选一段与课题相关的故事题材作为开场,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尤其是大型艺术作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为顺利欣赏作品的过渡。
②设疑导入法。学生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或疑问时,往往会产生很强的知道愿望。这时大脑特别兴奋,于是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地去探索其中的奥秘。教师在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可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的问题。例如:在欣赏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片段《两个犹太人》时,我会先让学生自己讨论一下,如果你是作曲家,你会用怎样的乐器、力度、速度来表现这两个人?然后听一听作曲家是怎么做的?你的想法跟他一样吗?这时,学生总是听得特别仔细,并由这类充满想象且难度中等的问题会给他们多少带来一些成功感。
③情景导入法。制造一种气氛,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受到一种特定气氛的影响,而不知不觉随着这种感觉去思考、学习。运用这种导入方法可借助于多媒体。
例如: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单元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幅有关爱心的画面,教师在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的旋律中动情解说(A非典事迹;B抗洪抢险;C美国9.11救灾现场 ;D希望工程)由此展示主题《让世界充满爱》,让学生在感动中进行新课的学习。
另外还有“直接导入法”、“温故导入法”等多种方法,运用好的导入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音乐流动,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爱好。
教师要不局限于课本,把课堂设计成有利于学生主动介入的音乐流动。在流动中,学生是主体,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大胆勇敢地去动,去唱,去跳,真正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正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做到以人的发展为本。
(3)竟猜音乐谜语加强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音乐知识的学习是音乐教学的一部分,是提高其它音乐能力的基础,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偶尔也用竟猜音乐谜语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4)讲音乐故事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经常需要了解一些音乐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品。如果只是枯燥地将这些内容照本念给学生,只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没有情感上的认可,学生在欣赏中是被动的。反之,如果给学生们讲一些生动的音乐故事,情况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五)重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1)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资源。
在音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充分地发掘民族的传统课程资源,实现“古为今用”。音乐教师需要充分的理解我国音乐历史和音乐传统,了解不同背景下的音乐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传统资源,将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为今天的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创作服务。
(2)社区音乐课程资源。
不同社区具有不同的音乐文化资源,音乐教师需要进行不断的开发和利用。特别是在校本音乐课程开发时,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3)网络音乐课程资源。
在今天,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有人戏称当今世界已经是个“地球村”了,教育领域也逐步在实现教育信息化。学校的校园信息化的程度在不断提高,网络在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成为了音乐课程资源开发重要环节,网络以较快的速度传递着各种音乐资源信息,音乐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加强音乐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音乐课堂作为学生和音乐教师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音乐课堂也是生活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音乐课堂离不开生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需要加强音乐课堂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第一、关注学生的音乐生活经验。第二、音乐教学贴近生活。所以音乐课堂教学是在音乐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进行,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
(六)改进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推进音乐教学方式的转变。第一、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课堂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课堂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在音乐教学的活动中,音乐教师要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而不只是观众,音乐教师是策划人和欣赏者而不是裁判员或评委。第二、尊重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需要去欣赏学生,指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和创造,对于学生的音乐创作需要尊重。第三、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不同于生活共同体,它由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形成的“同一性”。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体现出音乐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中的一员,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
从课内到课外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流动拓展到课外等。从本学科到跨学科。音乐教育必需具有宽广的视野,必需保持开放的立场。如在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音乐与跳舞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七)创设情境,引导参与,体验、感悟音乐。
“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音乐教学情境有:故事或谜语情境、实物模拟情境、视屏或画面情境、声音或音乐情境、问题或对话情境、活动情境等。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例如:在教授《让世界充满爱》单元的歌曲《手拉手》时,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会歌《我和你》,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来。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例如:在学习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前,学生就已经在语文课中了解了相关知识,并学习了《黄河颂》。所以我们可以请一位同学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朗诵《黄河颂》引出作品,熟悉的知识可以让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很好地将新知和旧识连接了起来。
(八)变换形式,拓展知识。
随着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推进,音乐教育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几首歌、几段乐曲或简单的乐理知识,而是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让他们用跳动的思维去创造更自由的“音乐王国”。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反应快捷、活泼好动,促使着教师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启迪学生进入创造性的活动。如选择某乐曲的片段由学生视唱、视奏,或是让学生为乐曲命名,或是随音乐律动、表演等,进行生动活泼的创作练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通过旋律接龙、节奏模仿、节奏、旋律填空等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结合课本内容引导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课前让学生在网上、书本、刊物等收集资料,课堂师生通过以故事、表演、疑问、创造性的活动导入,围绕音乐作品一起共享、共析,激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另外,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个性、自决心信念,把音乐放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新课程尺度要求学生自信地在他人眼前表演,这好像和音乐没有联系,但它体现了对学生自决心信念的培养。例如:在七年级音乐课《阳关三叠》情景剧教学中,设置为一人扮演诗人、一人扮演诗人的朋友、一人吹萧、一人扮演侍者、一人或几人伴舞,模仿诗人和朋友在阳关话别的情景,在教室前面表演。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可培养学生的自决心信念,还可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九)有效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教学行为,对于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平时积累法:即把学生平时在课堂中学习音乐的爱好和立场作为重要成绩给予记载,期末再加上特长展示评价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上进行表演以综合评价,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高,平时的音乐课也能保证他们的学习爱好,效果比较明显。
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音乐课程的发展和音乐教师的发展,所以音乐课程评价需要不断进行改革。音乐课程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需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评价。
总之,只要我们音乐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优化运用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学生在音乐课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学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使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深化为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以形成乐感,从而使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一、利用音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能感受到乐曲的强、弱、快、慢及音乐表达的情感。如果再经教师的分析,就更能够正确地体会与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意境。例如: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就先讲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并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之后再欣赏交响乐演奏《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那优美的声音时而深情,时而激烈,时而如泣如诉,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加入动画《梁山伯与祝英台》,学生被故事情节感染,有的随着音乐小声哼起了化蝶的旋律。充分了解了作品表达的内容后,通过对直观的音乐形象的感受再引导学生对乐曲深入感受,带给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由于学生的基础与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对音乐的感受也因人而异。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挥他的想象能力来进行再创造,利用直观的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是丰富而复杂的,有时通过聆听就能萌发超越音乐范畴的灵感,给审美带来顿悟。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听赏兴趣。
多媒体课件集音频、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利于于拓宽学生视野,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枯燥与单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欣赏戏剧《红灯记》片段时,教师可适当扩展教材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戏剧中不同行当、不同脸谱等信息用直观的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辨认、欣赏。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了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了知识的保持时间,开阔了视野。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环节的需要,灵活运用,同时还要设计好各种呈现形式的使用时间、顺序和次数。使用得合理,能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可使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课件声画并茂,视听结合,能激绪,丰富情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三、以音乐为主,关注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课程标准》在理念上提倡“科学综合”,而这种综合指的是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不是和其他学科平起平坐、不分主次的综合。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明确音乐的表现形式,注重启发、感受、体验、创造表演等相结合,让学生在欣赏的状态下,还能够学到知识。如在学习说唱艺术单元的时候,让学生理解不同曲艺种类的音乐风格,包括苏州评弹《风雨归舟》、京韵大鼓《丑末寅初》等,让学生尝试着用京韵大鼓或者苏州评弹的形式来进行演唱。这其中的难点就是京韵大鼓与单弦牌子曲比较难以分辨,应从伴奏乐器、唱腔结构和旋律音调特点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他们能从感性上对这两个曲种有初步认识,进而能初步感性地理解曲艺音乐的特点。在各个曲调都欣赏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的认知,为学生们讲解一下音乐方面的知识,综合比较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苏州评弹的音乐特点、方言种类、伴奏乐器,并结合教材,着重讲述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以苏州方言为主的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苏州评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体系,产生了几十种唱腔,现今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曲艺的代表之一,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四、运用对比手段,增强欣赏教学效果。
对比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件事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区分。这样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法让学生结合各种对比因素分析音乐。不同音乐在音乐家的创作、演奏及相关技巧方面也存在着不同。所以,我们应该合理运用音乐对比教学法帮助学生全面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首先可以对同一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形式进行对比。特别是经典作品,后人会进行改编或运用不同的乐器来演绎。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作品在演奏过程中的要求必然存在不同。一些炫技性的作品与注重情感宣泄的作品在表面看来是有区别的,但是其实却有着本质的相同。这些是学生经过对比、思考才会真正总结出来的。例如:《野蜂飞舞》与《春江花月夜》在很多方面有着不同。它们的主题、传达的情感及演奏方式等都存在着区别,然而就本质来说,它们都传达了作者内在的情绪。这两部作品在抒发作者情感这一作用上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这种效果是怎样渲染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深刻思考才能领悟到。
参考文献:
一、初中音乐课堂管理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音乐教师努力学习,勇于探索,众多新观点、新方法推陈出新,许多音乐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欣喜地发现,音乐课堂内容丰富了,形式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学生变得灵活而充满活力,教师变得睿智而饱含激情。但令人忧虑的是,不少音乐课堂上有“休息或放松”的,“无精打采”的,“叽叽喳喳”讲话的,唱歌时“乱吼乱叫”的,搞小动作的,等等。有些音乐老师上公开课和上普通课简直判若两人,在公开课上非常投入,神采飞扬,同学们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而在普通课上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导致教师的情绪低落,学生的兴趣降低,最终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心理学家弗雷法克・琼斯研究认为,无序的课堂会使教师失去大量的教学时间。
二、分析初中音乐课堂无序的原因
1.家长、学校、学生对音乐课不重视。初中音乐学科目前属中考非考试科目,家长、学校、学生更关注的是中考科目的成绩,他们对音乐学科普遍存在轻视心理。①家长对音乐课抱无所谓态度。2009年本人在对学校七年级八个班的一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时发现,有90%的家长让自己的孩子从读初中开始中断了各类音乐培训班,有近75%的家长对孩子在家里听音乐会生气或指责,家长们更希望孩子们能专心学习中考科目的课程。②学校对音乐教学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机制。学校领导对艺术节的节目和音乐特长生会比较关注,但对平时的音乐课质量从来不关心。我校自从实行随堂听课制度以来,还没有对一个音乐老师进行过随堂听课。当然,音乐老师如果想争取评优评先的话,那就要比中考科目的老师付出更多的艰辛,至于奖金的分配也是远低于中考科目的老师。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优、评先时,也不会综合考虑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更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学校的这些做法使音乐教师没有了压力与动力,同时也使学生忽视了个人能力、魅力和情商的成长。③学生把音乐课当作休闲课。对于学生来说,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能考进哪所比较满意的学校,随着家长、学校领导、中考科目老师的不断引导,这一目标会越来越明确。因此学生们会认为来上音乐课只是来休息一下,或者看在音乐老师的面子上应付完一堂课。
2.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接受或不感兴趣。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人音版新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有歌曲、欣赏曲、实践与创造等,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编排在可操作性、时间顺序、素材选取等方面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如歌曲《走进》前半部分的音域很宽,节奏比较自由,歌唱难度较大。按正常进度,上到《渴望春天》这课时已是初夏,学生们不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褐色的鹅》为混合拍子,旋律悠扬、宽广,用哈萨克语演唱,由于学生缺乏这些方面的认知经验,对欣赏这首歌曲毫无兴趣。另外,教材中没有及时注入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雅俗共赏的音乐,与当代初中学生的审美需求有一定的距离。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导致初中学生对教材内容缺乏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①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满足学生渴望获取大量新知的需求。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音乐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铺天盖地的音乐讯息,音乐课堂已经远远超过了音乐教室本身,电视、网络直播,专家、名师讲堂,演唱会、音乐会等近在眼前、触手可及。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学生对音乐教师的心理期望值增高,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标准在提升,音乐老师面临的挑战空前。但一些音乐老师不能虚心学习音乐专业及相关知识,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的规律不作深入探究,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到底依赖什么样的条件不作深入思考,上课形式单一、课堂语言干瘪乏味、教学设计缺乏新意、教学管理僵化死板,学生渴望通过音乐课堂获取新知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满意率就大打折扣,最终导致课堂组织涣散、课堂效率低下。②教师的粗暴训斥破灭了学生渴望得到关注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夸奖,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调皮生”,他们更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因此,他们往往会想出许多的“歪”点子来吸引老师们的注意,如怪笑、出怪声、插嘴等,然而他们得到的却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和一顿不问青红皂白的训斥,他们从此就对上音乐课产生反感,对老师失去信任。
三、改变初中音乐课堂管理现状的对策
课堂教学的和谐有序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而影响初中音乐课堂嘈杂无序的因素有很多,有间接的来自家长、社会、学校的,也有直接的来自教师、学生的,本文主要叙述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研究对策,促使音乐课堂有序、和谐,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1.构建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目前,杭州地区的初中学校上音乐课一般都有专用音乐教室。作为音乐教学的主阵地,教室环境布置、室内环境卫生管理、设施设备摆放非常重要。如果教室墙上张贴凌乱、地上纸屑果壳随处可见、课桌设备摆放杂乱无章、学生进教室没有规章制度,这样的状态等于在告诉学生,这里的地方乱得很,你也可以乱来。笔者的做法是,在开学前对教室环境进行精心布置,力求体现音乐性,又做到简洁、统一、和谐。在开学第一堂课对学生进音乐教室讲明要求,并在布告栏张贴。因为此规定必须要学生们共同来遵守,所以在定要求时要考虑到是学生们容易做到的,而不能有意刁难,同时先征求同学们的同意。定下规矩后,每堂课都认真执行,有零食和课外书带进教室的一律先由老师保管,走出教室时哪个座位下有纸屑或椅子不整齐了,马上督促做好。只要开始一段时间细心一点,一发现问题马上督促改正,就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了。教室内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起到了很好的约束和感染作用,促使学生安静、有序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①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被老师所表现的艺术美所感染。音乐是一种艺术美,音乐教学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从而激发起学生对音乐艺术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这种优势的取得,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本人在歌唱教学中比较重视范唱,每次唱完,学生都会鼓掌,并且还会用钦佩、羡慕的眼神看着老师。有一次欣赏越剧选段《十八相送》,当老师宣布这节课的内容时,发现同学们都皱起了眉头,这时我还做了一个调查,没有一个同学举手表示喜欢戏曲,所有同学也都举手表示在看电视时若遇到戏曲频道,都会把频道转掉。在这种情形下,我还是开始范唱《十八相送》,演唱时尽量体现越剧婉转细腻、圆润流畅的特点。老师发现了他们诧异的表情:老师还会唱越剧?学生听得很入神,有的甚至还一起轻轻地模唱起来。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的音乐老师在弹、拉、跳、唱中有某一样甚至是某几样特别精通,在教学示范中能深深陶醉在音乐美中,必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学生羡慕并无意识地学习模仿。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被教师的才华所吸引。音乐不是一门孤立存在的艺术,每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必定有孕育她的土壤,那就是作品后的大文化背景。因此,教师首先应该了解与这些音乐相关的文学诗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特点等,然后才能高瞻远瞩地去引领学生探索相关文化知识,学生就能更深刻地领会、理解音乐作品。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些回家作业,例如,在学唱歌曲《雪绒花》之前,让学生设法去观看电影《音乐之声》;学习《走进》之前,要学生去了解独特的地理特征、美丽的传说和奇幻的宗教等;学习《踏雪寻梅》时则要求学生想象由于大雪一直被窝在家里,雪停后自己终于能出去观雪景时的愉快心情;在学习《长江两岸》这一单元前,应引导学生去了解杭州一带和湖北地区在地理环境、语言语音特点、性格特征、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区别。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做好引领者的角色。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在课外了解与课堂学习相关的内容,还要给学生提供有关音乐会、演唱会、音乐电视节目等信息,使学生紧跟时代音乐步伐,并通过音乐课更多地开阔视野,更深刻地感受音乐。由于教师的博学多知,学生定能对教师发自内心的钦佩,从而服从教师的管理。③具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学生对学习音乐更有热情与信心。教师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不仅要有较高的学识技能,还要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艺术。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然后选择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课堂气氛,如何寓教于乐等。只有做好这些充分的准备,教师才能机智、巧妙地处理好课堂临时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一般情况下,欣赏一首乐曲的教学过程是先了解创作背景或故事情节,接着是整体欣赏,再是分段欣赏等。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长有二十多分钟,如果还是按照上述过程进行学习,一来时间不允许,二来学生耐不住,而且还会讲话干扰聆听。我知道学校前段时间刚刚搞过一个演讲比赛的活动,每个班都有许多同学跃跃欲试,参与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同学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都相当熟悉,所以欣赏这首乐曲的教学过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首先出示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个片段让学生聆听两遍。第一遍要求:听后给三个片段分别加上标题,标题可在曲式结构图中选择;根据理解,选择其中一段写好解说稿。第二遍要求:每段分别由一位同学为音乐配上解说,语速、语调、音量、内容等要考虑音乐特点。对于完成这项任务,同学们因为有认知经验作支撑,所以很有信心完成,另一方面也很想挑战一下自己,所以个个静心聆听,争着来尝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满足学生学习需要。④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要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请一位同学演唱刚学的歌,他的歌声引来同学们的哄堂大笑,我立即用严厉的目光对这些同学一阵扫射,笑声随即停止,这位同学虽然坚持唱完,但后面的声音明显更紧张了。后来,我委婉地批评了这些哄堂大笑的学生,要他们换位思考:“要是你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是否一定能把歌曲唱完美,你本身紧张,再受到同学们这样的“礼遇”,你是否也会更没有信心把歌唱好。你们这样的做法虽然是无意的,但实际已伤害了这位同学,应该在心里默默地向他道歉。”接着,我对这位唱歌的同学进行了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演唱态度、姿势、情绪、音色等都不错,就是有几句唱错了,自己要分析原因,是刚才没好好学,还是太紧张,还是平时音乐听得太少导致乐感差,还是其他方面的原因,一定要找出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去改进。从此以后,同学们消除了在课堂上唱不好会被笑话的顾虑,都想来试一试了。如果教师当时也随之一笑,那么这位学生和其他乐感不太好的学生就再也不敢在课堂上单独唱歌了。当然,热爱、尊重和理解学生,还需要教师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其实,有些调皮学生在违反课堂纪律之前都有一些前兆,比如眼神、表情、坐姿、歌唱状态等的不正常。如果教师对学生出现的一些小问题置之不理,等到问题比较严重了,再来狠狠地训斥学生,势必使学生感觉老师不关心他,甚至是看不起他,从而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如果教师能细心观察,及时用微笑或走到他旁边抚摸他的头等方式提醒他,使他感觉到老师很关心他,时刻在关注着他,他便很快会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有时,课堂上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老师更多地在课下单独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有些学生的问题会经常在课堂上反复出现,这时,我们千万不能急躁,要耐心地说服教育他们,最终让爱心、细心和耐心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
在整洁而充满艺术氛围的教室里,同学们时而静静地聆听,时而投入地演唱;时而安静,时而活泼。我觉得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与实践,在课堂里已经与学生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默契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有序,也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主体,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人民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一职业,就应该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各方面素养,使学生不仅喜欢音乐,也喜欢音乐课,使音乐课堂教学更加有序、和谐而高效。
参考文献:
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扫描教师微信公众号推送或打印的二维码即可安装移动APP,即使没有网络,学生也可以用U盘拷贝安装包到家中计算机并发送至移动终端安装,非常方便。
2.智能交互、随意切入
学习工具支持教师、学生双入口,既可作为教师上课的教具,又可作为学生自学的教具。学习过程中,可随教学和自学进程随机切换内容,克服了常规课堂一个PPT控制整个课堂的弊病。而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操作模式使得工具在学生手中用得得心应手。
3.资源丰富、学科性强
移动APP可以将文字、图片、音乐、语音、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取舍自由,可以在课上讲的则课上讲,课上讲不完的学生在课后可以^续探索。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循序渐进,在学生对教材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使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知识的内化和灵活运用,最终实现思维的可视化。
制作背景
2014年,在教育部倡导“一师一优课”的背景下,学校配备了未来教室,交互式的智慧教学系统和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学设计要求。在学生使用BYOD方面,笔者做过调查:全校5~9年级85%左右的学生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没有的也可以用家长的手机完成自主学习。而在教学工具的选择方面,面对微课、翻转课堂、思维导图、慕课,笔者都先后尝试过,最后还是选择了移动APP作为初中音乐课的学习工具。这是因为它的使用门槛低,不像Flash需要专业的学习,只要利用各大APP在线制作平台就可以设计自己的APP,笔者曾经尝试了多个APP在线制作平台,最后选择“APP应用公园”作为移动APP的在线制作平台。它的优势在于无须编程,直接使用图形化操作即可完成设计;一键模式、主题模式及自由模式三大模式满足各类APP的应用,控件灵活组合,页面随心定义。
学情分析
《辛德勒的名单》选自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影视金曲,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欣赏电影音乐,了解影视音乐中的主题音乐对影片起到的烘托、对比等不同手法的作用。按教材的要求,本课只需要学生简单理解影视音乐的特点即可,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未来教室下BYOD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设计,让学生掌握主题音乐、场景音乐不同的特点和作用,了解电影音乐和画面结合的三种主要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自己的生活
服务。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学习工具的教学设计包括六大板块(如下页图1)。其目的在于通过《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大量影视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主题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通过了解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全面地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通过分析《卧虎藏龙》中两段音乐的音画关系,领悟不同音乐对画面起到的不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拓展,为视频配不同的音乐,使学习历程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悄然升华;在实践操作中,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以拍摄微视频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1.为了增强课堂有效性,设置板块一“电影简介”(如图2)
上课之前,笔者做了调查,发现平均每班只有不到一位学生观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以往的课堂上教师需要用较长时间来介绍这部电影,现在通过移动APP,让学生在课前就可以以他们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在移动终端学习“电影简介”。笔者设计了电影剧情、幕后花絮、人物原型、导演介绍、配乐大师、影片评价六个方面的自主学习,基本上可以使学生能对电影情节有大致的了解,这样就节省了教师课上的时间。在幕后花絮板块,笔者又设计了导演人选、影片酬劳等六个板块,以便学生了解更多台前幕后的信息,进一步加深其对影片取得如此大成就的了解。此部分最为学生喜欢的环节是“配乐大师”环节,笔者在介绍约翰・威廉姆斯的页面增加了其与斯皮尔伯格合作的一些经典影片的主要配乐和相关介绍(如图3、图4),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大师的创作风格,并对本课的学习充满期待。同时,笔者还设计了课前自主任务单,要求学生在学习了这一板块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以训练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
2.为了学习主题音乐,设置板块二“主题音乐”(如图5)
笔者利用BYOD和移动APP的优势,根据乐曲的结构“引子+ A+A+B+A+尾声”,把主题音乐的各个片段设计成可以单独欣赏的功能,避免了常规课堂教师一曲从头放到尾,学生听了后面忘了前面的现象,而且学生可以随意开始式暂停乐曲,对各段音乐的对比欣赏更加深刻。考虑到课前学生肯定会自己学习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深度也会有高有低,因此笔者不但设计了完整版的主题音乐,还设计了大提琴版和钢琴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享受个性化学习的乐趣。经过实践,笔者发现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而且学生在之后的小组讨论环节,对主题音乐和电影内涵的呈现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3.为了学习场景音乐,设置板块三“场景音乐”(如下页图6)
在此环节,笔者打破了已有的教学设计模式,不出示电影原版的场景音乐,而是让学生先欣赏没有声音的视频,然后笔者根据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红衣女孩的画面分别配了三段音乐,让全班六个小组分别研究三种不同的音乐结合的方式,最后做小组汇报。这样的设计打破了常规课堂教师必须先展示三种不同的配乐,学生再分头讨论的设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而小组汇报的方式,也可以让其他组的学生了解自己课上没有探究的内容,达到了相互学习的目的。
4.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设置板块四“卧虎藏龙”(如图7)
在前一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音画关系,在此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对《卧虎藏龙》中两段场景音乐的分析,进一步理解“音乐同步”和“音乐平行”带来的不同的艺术
魅力。
5.为了知识的内化,设置板块五“知识拓展”(如图8)
笔者选取了电影《夏洛特烦恼》《功夫》《指环王》,以及微视频《毕业》的无声画面,通过让学生根据音画关系为画面选择不同的音乐来配音的方式,使其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笔者利用未来教室的无线传播功能把四段视频发送到指定的小组的平板电脑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不同的音乐,利用“美拍”等视屏编辑APP制作微视频,再到教师的多媒体显示屏上做小组汇报用。
6.学以致用,服务生活,设置板块六“实践操作”(如图9)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让视频拍摄变得日趋容易,既然课上学习了电影中音画的关系,为什么不让学生试一试微电影的拍摄呢?现在网络上有很多学生拍摄的校园类微视频,既然学生在生活中有制作微视频的需要,那么如何让课堂所学和生活结合起来就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了。笔者在这里也只是做了一个简单的尝试,给学生几个参考的主题,让学生运用学到的音画关系知识为自己拍摄的视频配乐,呈现不同的欣赏效果。
反思与评价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如何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而不是被技术绑架,是笔者一直在思索的问题。音乐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注重音乐资源、音乐体验和音乐创造,有些技术非常强大的工具不一定适合在中学音乐课堂上使用。而笔者在使用移动APP授课的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其便利性和实用性。本节课以未来教室和BYOD为支撑,本着智慧教育的理念,尝试了“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讨论式、探究式和交互式教学模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现在的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或平板电脑了,与其限制,还不如更好地引导他们合理科学地加以利用,这也是笔者设计移动APP的初衷。一个会思考、与时俱进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喜爱。实践证明,用了APP上课之后,学生对音乐课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以前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内容,到现在面对各种音乐概念玩得不亦乐乎,每次下课铃响了还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座位,这样的转变是笔者使用APP上课之后最大的收获。
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如APP和未来教室的接入问题、第三方APP软件的嵌入问题、学生在BYOD模式下小组探究能力的问题,但有问题才是笔者下一步继续努力的动力。
幕前幕后
2016年,笔者作为学校唯一一个入围决赛的选手,初次踏上NOC的舞台,虽然已经是有16年教龄的老教师了,但还是显得手足无措。学校没有一个人接触过此项赛事,一切只能靠自己,就这样通过NOC网站了解了大致的要求,便踏上了合肥参赛之路。比赛现场面对很多经验丰富的前辈们的侃侃而谈,不禁震撼于他们所使用的工具的强大,陈述PPT的全面到位,而笔者仅有的几张有APP截图的PPT显得是那么幼稚,但凭着自己课堂上使用的心得,凭着学生对这一工具的热爱,笔者大胆地走上讲台,把自己一年来的想法和做法向评委教师做了陈述。评委老师对笔者设计的工具所体现出来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探究式学习赞赏有加。这使笔者明白自己选择的努力方向没有错,也点燃了继续创造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继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丰富课堂,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其他APP软件对课堂的支撑,力求开发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科的创新之路。
评委印象
2016年第十四届NOC活动教师赛项中的“数字化学习工具赛项”的获奖作品有不少亮点,周老师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就是其中很抢眼的一个。
谈及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变革,人大附中校长翟小宁预言,未来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听,而是大家都在做、都在学,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会模糊。未来学校可能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和线下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学习共同体,从封闭的校园到开放的校@,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可以选择的、支持个性化发展的更加精准的教育。“互联网+教育”带来的教育变化之一就是,教师、学生都可能成为课程的供给者,教育的跨界与协同成为必然。也因此,互联网将成为更多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音乐教学有无效益的重要指标。那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教材、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和教师激情有效的引导教学,这些都是把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纵观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只是围绕一个单元主题为我们提供部分基本的教学素材。首先要靠我们通过教参、上网或音乐杂志等途径去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音乐背景、音乐文化,甚至搜索可丰富我们教学思路的教案、设计等等,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组建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库,随时都能选择其中部分为教学所用。
其次还要对学习内容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用音乐术语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要素、音乐知识分析透彻。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形成思路了。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保证音乐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而清晰,这是我们备课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保证我们教学有效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和领略音乐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选取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一)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对“三维”目标有明确的界定,同时对知识与技能尽量做到细化、具体,教学目标越具体,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就更强,也更有针对性。
(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必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现有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立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典音乐的兴趣入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音乐为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时,首先要立足教学目标,针对重组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以音乐本体知识为主创设最佳的教学氛围,做好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的设计,用生动有趣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其次,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课标,领会精神实质,搞好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合理重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四、关注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
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有效地参与体验,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否有效地参与课堂体验音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一)学生能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音乐学习。
学习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基础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学习方法,再辅以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获得音乐学习的成功体验。在同步学习时间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这些做法不仅让学生拥有了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从不同层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
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新课,学生在有效地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中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为前提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
五、教师积极的态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师本身的音乐能力与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关联的,教师本人做为音乐能力的典范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个人的影响也许比音乐作品的影响要大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取得音乐教学的有效和成功,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教师的主动积极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进步取决于音乐教师对待音乐的态度。
音乐老师是一个普通人,是人就不会那么完美,所以,很难预测课堂上会有什么突发事情,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因此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理很有必要。
(一)通识性常规
我们知道,教育的终极成功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和功利的辉煌,而更是平和、宽容、淡定、乐于分享、博大精深等。这种奠基于幸福意义上的成就,才是教育的最大责任和成就。所以,音乐老师不能狭隘地认为,我们的任务只是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经营好自己的“三分地”,非音乐方面的东西与自己无关。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仅是狭隘的,更是错误的。因为学生要学习和遵守的通识性常规,是音乐课良好纪律的保障,也是学生取得优良学习效果的前提。所以七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就要对学生进行通识性常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铃响后,能做到安静欣赏音乐或自主吹奏课堂乐器;课上要认真听讲,踊跃表现,不破坏和影响大家的学习环境;对音乐课上的卫生问题提出目标:不要在丢垃圾的同时,把道德给丢了。其次,对音乐课上的座位安排的要求是:初中三年随时跟着班级位置的变化而调动,并在需要时随时做特殊处理。当然音乐课上对学生进行保护和爱护公物的教育也很重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初中任何一门学科的老师都应该有这个认识和行动,音乐课更不能例外。而这种非音乐性的教育,一般来说学生从心理上都比较容易认可和接受。
(二)学科性常规
初中的音乐教学不外乎以下主要内容:歌唱教学、器乐教学、欣赏教学、乐理知识教学、实践与创造教学(单元内作业)等。音乐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方法,让学生乐意学习和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学科教学活动中,这需要一些激励和评价策略。
在歌唱教学方面,在开学初就告诉学生,每一个单元的学唱歌曲,都是歌曲考核的内容,每位同学平时歌曲演唱的记录,取一次最高分作为歌曲的期末成绩;如果自己选择期末时再考核歌曲演唱,则采用抽签形式进行,即抽到哪一首演唱哪一首。
在器乐教学方面,规定每次上课学生都要带竖笛,因为竖笛除了每节音乐课堂上要集体学习外,还要在音乐课前练习以及在课外单独请教老师解决吹奏中的问题时使用;还要向学生说明平时抽查的器乐曲也是音乐总成绩的一部分。
欣赏和乐理知识以及实践与创造教学中,老师会采取多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模仿和探究,为了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老师要随时对于在活动中精彩的即兴表达、表演给予奖励分数并记录在案(称之为综合分),综合分也是音乐成绩的一部分。
二、维护规章是关键
立章建制是容易的,但师生共同遵守和维护规章制度还是比较难的,操作稍有不慎或不当,都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记忆,所以音乐老师要把握好“度”,要有充足的耐心和毅力。
(一)坚持不懈,缩短“磨合期”
七年级学生分别来自多所小学,他们学习音乐的态度、想法、习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因而对新的音乐老师也会有多样的好奇和期待,所以缩短“磨合期”很重要。特别是学生面临着每个学科老师和班主任的不同要求和规章,他们需要记住和改变的东西太多,这时学生们往往应接不暇。因此,音乐老师在最初的几节音乐课上,要耐心地对学生多提醒、关注、暗示,从而使学生尽快养成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通常说 “抓好三个月,受益于三年”,这同样适用于音乐学科。
(二)“八分目标”管理较适宜
有一种所谓“0.8哲学”的说法,就是说:“不必每件事都强求做到付出百分之百的力气,使出80%的力气就可以了,剩下的20%的力气,权当给自己回旋的余地和养精蓄锐的本钱,这样才能避免自己被完全‘掏空’。”①音乐老师对课堂的要求,窃以为,达到“八分目标”就行了。因此,有的学生只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做了不合时宜的言行,有些无意识地犯了小错误等。只要没有严重地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老师最好给以眼神的暗示,或以提问和其他肢体语言互动方式进行提醒,学生也会心领神会改正的。
(三)给予后进生进步的时间和空间
初中生里总会有学生因小学没有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或音乐学习习惯差,致使音乐感性经验缺乏,实属正常现象。如果老师想去“改造”他们,在短时间内让他们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那是不现实的,也容易把他们推到老师的对立面。因此容忍后进生,让他们逐渐地进步,反而是最好的办法。如竖笛吹奏水平高的学生,应能较熟练地吹奏四首乐曲为优秀;而对后进生,则鼓励他们如能较好地吹奏一首也为优秀。让后进生在音乐课上感到有希望,在班级里获得适宜的生存空间,这个班级的音乐学习氛围会越来越好,课堂纪律问题也会逐渐减少。
记得一则广告语这样说:“青春是一种刺,穿透虚伪,挑破陈规,用棱角改变世界的圆滑。”这可以说是个别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育管理方法都难以适合所有的学生,难以适合所有情景下的学生。所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逆反情绪,老师要学会忍耐和承受“委屈”,用机制和智慧与学生“化干戈为玉帛”。
(四)教师不要以“强势”自居
初中生不像小学生那样对老师的“强势”能被动地接受,反而“被尊重”会对他的内心触动更大。因此引导学生的自尊自重心进行教育是最重要的。比如,音乐课上发现有个别学生比较出格,老师给了他很多的提醒和暗示都效果不佳。对这样的学生最好在课后留下谈话,不在其他同学面前伤他的自尊。当师生坐在一起 “对话”时,避免“追问式”、“逆向性”的责怪。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去揭穿儿童不好的、错误的行为,不要急于把儿童的所有缺点公之于众,而应当让儿童发挥内在的精神力量来克服自己的缺点,这才是育人的艺术所在。”老师改变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也许就会给学生一片不一样的天空。
三、专业魅力是根本
其实,我们的学生也是很可爱、很容易满足、很容易被“忽悠”的。音乐老师的胖瘦、美丑、穿戴时尚与否,可能在最初的几节音乐课上,学生会有点在乎,但让他们长远地喜欢音乐老师,喜欢音乐课的理由,恰恰是音乐本身的魅力。因为,多数学生是以满足自己的感官享受为标准的。觉得老师教的音乐好听、好看、好玩、好懂,他们就喜欢。如何让音乐展示其魅力,音乐老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关注。
(一)让学生“忙”起来
有句话叫“忙得不亦乐乎”。音乐老师可以运用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忙”起来,不给学生空闲、说话、做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比如,音乐教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内容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多样,让学生应接不暇;没有表演唱奏的同学,要给他们“评”、“说”的机会;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参与,给每位同学分配角色;聆听音乐时可以提出不同见解,并能讲出一定道理……让学生“忙”起来,让他们充实,有收获。学生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无暇顾及课堂内容以外的事情。
(二)让老师“热”起来
说:“对人最大的折磨,莫过于给别人一张苦脸”。音乐老师要带着灿烂的微笑给学生上课,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愉悦,满腔热情和智慧的眸光,要善于突破自己,去掉“不好意思”,要有“人来疯”的精神,因为激情和兴奋是会传染的,西方有一句谚语:“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老师有时会遇到学生音乐基础差、教学硬件不够好、音乐教学大环境不理想等问题。但只要真诚、激情四射地去感染学生,用心教学,学生就一定也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但如果音乐老师都不热爱自己的专业和岗位,牢骚满腹,把教学当成应付差事,那就一切都无从谈起了。
(三)请老师“勤”起来
课堂上音乐老师把握住学科的特点和内涵,让学生在丰富多元的音乐活动和音乐要素的学习中去感受、体验音乐的魅力和快乐,这就要求老师们要足够的“勤”,要勤于学习和钻研,勤于思考和反思。比如,教师要花时间反复练习范唱、范奏、范跳、指挥;进行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因材施教、因班施教,准备几套教学方案;课上课下及时分析情况,对自己的预期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当对学生的管理和要求出现了“度”的问题时,要勤于和学生沟通就会给学生以心理抚慰。把发自内心的情感互动和信任与学生紧密相连,并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有人说:“我们的教育是一项对智力充满无穷挑战,又充满无限创新空间的事业。”的确如此,而这个“事业”,只要做到“勤”字,就会有收获,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柯达伊说:“学生不是为了生存而学习音乐,而应该把学习音乐作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如果初中的音乐老师把音乐课变成了专业技能的训练场所,把音乐的“乐”变成了让学生索然无味的苦,就不能责怪学生不遵守音乐课纪律。当然音乐老师也很难做到每节课都很精彩;即使精彩的音乐课,也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被所有的学生接受和认可。所以师生之间的约定、宽容和享受音乐的过程就显得很重要。当约定和宽容都成为一种习惯时,问题就会减弱和消失,这样一来,初中音乐课的纪律问题也就会改善和缓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