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5:3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研课题的经济效益,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依托,科研经费短缺是影响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十一五”期间,政府投入高校的科研经费从2006年的133.1亿元增长至2010年262.2亿元,呈现稳步攀升的态势,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但高校科研经费在全国科研经费的份额比例基本维持在9%以下,远低于企业和研究机构(见下表)。高校要增加直接和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的份额,硬条件靠有学科支撑的科学研究能力,软条件离不开规范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2011年以来,国家有关部委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国科发计〔2012〕86号)等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行政事业单位包括高校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新会计制度也即将颁布实施。高校要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调整和会计制度改革为契机,改进和完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方法,创新服务方式和健全监督职能。
1.政府主导国家科研项目改革先行,健全完善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
随着高校科研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技术复杂程度和组织协调难度加大,高校科研工作的组织方式发生了变化。依靠一个人、解决一个课题的“单干模式”下的项目负责人制已经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财政管理的发展和改革的新要求。高校努力推进学研产一体化进程,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培育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培养创新人才。高校教师承担的主要是基础理论研究型科研项目,限于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的技术、市场等条件,科研活动在经济上不能给高校带来较大收益,反而科研条件的建设和维护、科研人员工作津贴和奖励等经费都需要占用教育经费和资源。科研工作比较活跃高校的科研条件建设和科研奖励占用教育经费和资源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种情况既降低了教育经费的直接投入,又虚化了科研活动的真实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报虚账、假账现象的发生。科研机构或企业中有专职科研人员,科研人员的薪酬编入了经费或成本预算,高校由财政供给的人员经费一般是按编制和标准核定,编制内专门从事科研相关工作的职员当然也有,但目前从事科研工作的主要是教师,经费预算主要保障的是教育事业支出,没有科研经费日常预算,国家科研项目经费不能列支人员工资的制度规定不合理。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制定专门的人事考评和薪酬待遇等制度。
此次国家科技计划课题和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将项目预算支出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初步建立了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直接费用是按项目研究任务编列的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直接费用,可视同企业成本核算的变动成本。间接费用主要包括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按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按照分段超额累退比例核定,类似企业成本核算中的固定成本。二是相比以往核定的管理费,间接费用提取比例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新增绩效支出。绩效支出是指承担课题任务的单位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具体考评和发放工作由项目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但这个支出项目的定义比较模糊,大概是套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科研项目组中正式在职人员的薪酬性的支出。这一规定在重视和尊重教师的智力劳动,体现按劳取酬原则,开展科研成本全额核算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存在间接费用按比例“一刀切”、人员支出分类不到位、实务指导作用弱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高校科研工作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为高校打破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业务固定成本混算的局面制定准则和规范,在资源分配、条件建设和成本补偿等方面实行分类管理和绩效管理,建立配套的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与补偿机制相互关联。合理的补偿机制将促进成本核算制度臻于完善,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将使成本补偿依据更加充分,补偿合理可以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和项目承担单位管理的主动性。高校应当借国家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改革之势,开展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完善科研经费财务预算、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管等基本管理制度[2],重点开展科研项目人员支出标准测算、固定资产折旧等间接成本的细化核算等项工作,建立比较可行的固定成本补偿制度,为国家科研项目进一步完善间接费用预算的编制提供实务依据,为高校争取更加合理的科研经费拨款额提供会计数据支持,探索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校内核算中心。
2.以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会计核算为重点,加强项目过程管理,落实经费管理责任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与成本核算和科研院所、企业不同。现在高校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报告中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会计信息。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核算和补偿缺乏统一规范的方法,需要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符合高校科学研究特性和规律的科研会计核算制度。
科学的经费预算是政府评价考核项目单位法人责任履行情况的基本依据。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根本上解决科研经费效益不高的使用不规范的“痼疾”。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预算“可使我们对变化做出系统的而不是混乱的反应” [3] ,科研项目更要注重发挥预算的控制、规范和评价作用。高校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一般是教师,他对项目的理论技术路线方案比较在行,但对预测和计量完成技术方案的经济成本比较外行,一般是凭感觉靠经验来完成经费支出科目预算的编制。高校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来解决科研和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但预算科学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在科研项目结题财务验收时,经常会出现预算的支出事项没有发生,没有列入预算的支出项目却实际需要,而且此类情况一般并不是由于技术方案变化造成,而是财务预算和技术方案相脱节,项目条件的研究和准备不充分所致;也有预算过于细化又不及时调整的因素,比如国际交流支出预算受出访限制不能成行等。这里有项目承担单位财务监管不到的原因,但根源在于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不够。“十二五”期间国家科研项目的任务书和预算书进行合并,注重研究任务和经费预算的结合、技术验收和财务验收的对照,经费分配和绩效评价更加遵循经济管理的原则。提高经费预算科学性根本在于提高项目承担单位科研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承担单位法人责任的若干意见》提出,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有服务支撑与管理监督两大责任,包括申报立项的组织和指导、预算编制的咨询和服务、组织实施的协调和支撑、经费使用的审核和监督、结题验收的检验和凝练、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等项目全过程的管理和服务。高校法人责任能否履行到位将关系到国家项目的考评和后续项目的申报工作。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要改过去粗放型管理方式为精细化管理方式,才能将法人责任落到实处。为此,高校要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咨询和指导作用,重视学科和科研团队的建设,凝练科研方向、发扬学科优势,“恰当地对科学研究究竟应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应在什么范围内支出、如何规范各科目的比例等做出评价” [4]。这是科研项目管理宏观层次的工作范畴。同时科技、财务部门要着力培养复合型科研项目管理人才。科技部门项目管理人员除了履行上传下达的办公职能,还要具有一定的科技知识和财务常识,了解科研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组织程序。科研经费核算会计要了解科研项目研究的内容,分析经费预算和项目任务的内在关系,核查各项经费支出和研究工作是否相关,提供项目收支和成本会计信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帮助项目负责人完成预算调整工作,为项目财务决算和验收做好准备。这是科研项目管理微观层次的工作内容。高校加强科研项目的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增强科研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经费预算的科学性,不断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水平和经费预算的保障能力,规范有效地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做到如此,单位法人责任的履行会自然到位。
3.以开展科研成本核算为契机,重视和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科研资产是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条件,至少应包括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形态。实物资产是通过高校的教育经费购置和项目研究经费配置的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资产,主要包括科研专用仪器设备和科研机构专属的房屋建筑物等。高校需要按照固定资产主要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用途,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经济社会大项分类配置资产,建立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制度,将科研资产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整合科研固定资产来源渠道,加强科研项目结题后配置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建设国家、省部和校企三级共享的学科综合科研实验中心,为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提供工作室型的平台服务。高校资产、财务等管理部门应当预先掌握科研项目获得批准的购置设备预算,为此类实验设备提供适用的运行环境,计划项目结题后设备的配置管理,切实将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纳入高校资产统一管理,减少项目结束后设备流失或闲置、以后项目重复申请购置等现象的发生,把有限的科研预算额度尽量安排在科研业务支出项目上,提高科研经费的配置和使用效益。即将实行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是建立固定资产退出补偿机制。科研固定资产折旧是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制度,使得高校科研、资产、财务等管理部门形成科研资产管理合力有了实在的依托。
科研无形资产是科研活动获得的理论和技术成果,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等。由于高校科技成果大部分还处于理论阶段,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还要经历中试、开发、应用和推广等环节。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资产的成本可以可靠计量,高校科研成果无论直接或间接转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要对科技成果经济价值的评估和确定,因此要重视和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的工作。
科研无形资产是高校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的主要对象,也是科研能力的重要体现和科技智慧的重要积累。目前由于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全,无形资产的维持和继续开发等成本支出做不到系统归集,无形资产维持费负担沉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等原因,一般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的计量还基本是空白,无形资产价值失真和流失的现象非常突出,无形资产的投资行为不规范而存在市场风险。高校应当在开展科研项目全额成本核算和成本补偿的工作的同时,着手加强科研无形资产的计量和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学研产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孙平生.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年05期12页
[2]赵善庆 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2月第11卷第1期 33页
[3]【美】查尔斯・亨格伦、格里・桑顿、威廉・斯特尔顿.《管理会计教程(第十版)》127页,华夏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研究》(2011GG379)。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8-6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Zhao Jing. Design of Reusable User-Oriente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 Ⅳ),2012,6:765-768.
[5]Wang 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C].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ITME2009),2009,8:190-194.
[6]Chaczko, Zen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data driven evaluation methods[C].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HET,2006:931-946.
[7]刘艳彬,周耀烈. 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5):40-43.
[8]钱雪亚,钱晓倩. 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志设计和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3,(2):51- 53.
[9]万海桦.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148- 150.
[10]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及测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69:111-115.
[11]孟少英,孙诚,田志宏. 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3):9-10.
[12]侯彦利.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38-141.
[13]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3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趋势,这不仅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国高校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致力于满足国内、国际的社会需求。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工作重点,这在鼓钇笠底呦蚴澜绲耐时,也对高校相关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办本科教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民办高校如何在众多历史悠久的公立高校中站稳脚跟并与之竞争,从目前民办高校的发展情况来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安徽三联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现状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安徽三联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009年获批的第一个本科专业,从2010年开始招生,到现已有三届毕业生(2016)。
为专业建设实施来看,从2009开设至今,该专业为紧跟经济社会和市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能力需求的真实情况,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识别学院学生的能力体系,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机制,该专业不间断地进行高校、企业和行业三方调研,同时积极开展教科研申报,全方位铺开整个专业建设。
1.专业建设思路与模式
2009~2012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思路以铺设基本专业基础,稳步推进专业建设为导向。在“三大能力”的培养上,对国贸专业理论多强调以适用为主,更多侧重于对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经济贸易现象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方面则基本铺设“课程+软件”的主要训练模式。
从2012年至2016年,鉴于学校本科合格评估与其他单位专业建设的交流以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情况,该专业在原有应用能力培养之外,开始补充与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合作。先后开展了各项与专业有关的见习活动、校企专家交流活动、企业特色班建设。
2.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
在培养目标上,由“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向“科学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新创业+专业服务面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显细化。
人才培养方案在总学时下降的前提下,提高了实践学时的比重。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进一步优化,突出文理交融特色及实践教育模块、新增创新创业平台。与安徽省主要产业对应,将汽车类、服装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3.师资建设方面
从师资数量上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师资由2009年的7人,上升到2016年14人。职称结构上,2009年“哑铃型”结构突出,特别是体现在中青年讲师数量上,2016年此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双能型教师均有覆盖。同时在师资培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支“双师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师资队伍。
4.专业实践教学方面
2010~2012年,实践教学方面主要以“课内实践+课程软件”形式开展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则以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主。
2012~2016年,基于特色专业建设和振兴计划项目支持,专业实践形式日趋多样化,并新增实验室以丰富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已基本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活动的全覆盖。
三、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民办高校虽然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制度与保障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教学师资、办学经费、学生的文化基础等方面与国内公办高校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
1.专业建设成效与学生能力对应程度不够高
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民办高校可采取多种方法对应和充实“三大能力”,以期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目前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参与程度与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笔者通过对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观测发现,学生欠缺自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典型表现是:毕业论文的指导难度偏大;实验室模拟多以验证性试验为主,以完成实验课程流程为基本目标,实验室实验深度有待提高;不断线、全过程的专业英语教学并未显著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不够高
民办高校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专业教师队伍业已克服了初始办专业时较为畸形的师资结构,但仍然存在不合理性,例如,教师数量偏少,青年教师的比重过高等。因此,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对专业发展的宏观把握程度不够好,前瞻性把握不足,教师队伍普遍教学能力偏弱,双师型师资参与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较低。
3.校企合作开展尚待深度开发
目前,民办高校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集中在企业专家讲学、专业见习、特色班建设上,但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还相去甚远,部分高校甚至仅仅流于形式。
四、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新思考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国为主动应对新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挑战,提出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创新战略和政策主张。
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主动从供给方主动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补缺补差,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1.根据社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要时刻强调社会需求,在遵照各高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由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解构能力元素,充实到现有人才培养能力体系中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实施高校专家与企业专家双导师配置,充实实践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上,发挥学校、院系和企业三方评价作用,保证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效果,注重全过程监控。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各方面的培养,民办高校必须要强化该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如支持优秀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提高现有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组织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生产活动中去,学习先进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创造各类型平台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邀有专业背景的高校专家和企业专家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交流活动,支持学院教师参与到企业、其他高校的各类项目中去。大力培养骨干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各种高水平学术会议,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教材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要突出技能型、应用型课程体系。在兼顾课程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同时,推行模块化、项目和任务驱动型课程教学模式。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校实际,课程建设上秉持文理交融的理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也应吸收学校其他专业的优秀课程体系建设经验。
在教材建设上,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加大对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和教辅的鼓励力度,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通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主动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
4.继续强化校内外实践教学
首先,在大力推进校内实验室建设的同时,根据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能力结构,积极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类专业竞赛。继续参与各级各类校外专业比赛活动。
其次,深度开发校企合作基地。从学生角度看,这有利于尽可能缩短其适应未来职位的时间。从专业发展角度看,利于跟踪企业真实需求,利于专业建设各个方面。
最后,逐步构建由模拟实践向现实实践的转变,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引进中小企业具体贸易平台的客户端,优选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外贸业务的真实实践,争取一定的业务量和经济效益;孵化引入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国际B2B与B2C平台,形成真实小微企业,实现在线网络贸易,形成实际经济效益,以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苏 曼.新形势下外贸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商贸,2014(9).
[2]竺杏月,周敏倩.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3]文 珍.基于就业视角的地方院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以琼州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12(10).
[4]王国庆.以校企合作为突破,促进专业建设发展[J].劳动保障世界,2015(S2).
[5]刘旺生.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4)01-29-1.5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是以预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为依据,利用科研财务活动的反馈信息,对科研课题经费的收入、支出和耗费进行核算和监督、控制,随时发现实际执行中的财务目标、科研课题计划目标之间的变化与差异,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使科研课题的财务活动按照预定的研究目标,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进行。
目前科研课题课题经费预算管理从中央到省都十分重视。据了解,国家财政部、科技部正在征求意见,即将颁发《科学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省财政厅、科技厅正在研究制定的《河南省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暂定名)都将对科研课题经费的预算管理提出要求。这些制度办法颁布以后,将会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也是评价项目预算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契机。然而,要真正使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在科研单位被重视,并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对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管理相关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1 认真研究国内相关主管部门对不同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不同要求
截止2011年末,国家财政部、科技部下达的各类科研课题经费管理办法有:《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民间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这些办法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有很多是相同的,但也有对不同类科研课题的不同要求。因此,建议科研单位的领导者,特别是财务工作者要对这些办法规定进行细致的研究,弄清其最基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对不同办法中的相同点,各类科研项目要按同一规定执行;各办法中的不同规定、不同科研项目要对号入座,按各自所属办法的规定执行。这样既可保证国家规定贯彻执行,又便于研究所(院)内部的财务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管理成效。
2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
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3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4 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对预算执行的考评,一般情况下是依据核定的收支预算,检查考核是否按核准的经费预算执行,在财务收支中是否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章,预算执行结果能否保证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以及所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在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效益评估的依据与参照物如何取得,一个课题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取得科研成果后,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什么为依据或参照物来说明,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科研课题和公益性课题,都是无法用经济、社会效益的大与小,高与低来评价的。再加上科学研究活动属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课题效益评价也是关系到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的肯定,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说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结论。因此,如何确认科研课题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依据,课题经费预算是重要内容之一。
5 完善科研课题经费的会计核算办法
会计核算的数据,是反映财务活动的基本信息,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准确无误的反映其财务信息,以适应各方面管理工作的需要。要真正管理好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搞好课题成本费用核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工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领导,成立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主要分管领导和成员,根据本单位专业优势制定本单位科技工作远、中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督促落实,建立健全科技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诚信科研,营造自主创新良好氛围,提升医药卫生科研人员科学道德修养,确保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目标任务
(一)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对往年已立项开展而正在继续中的科研课题,要按课题设计的要求予以结题,并力争有新的实用性强、效益大的科研课题立项。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骨科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在科研工作上起到标榜作用,年内要有一项以上新科研课题立项,并争取有市(州)级以上的科研课题。其它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业务专长拟定科研课题立项计划,力争有新的科研课题立项。
(二)加强重点专科能力建设。各单位要以省、市重点专科建设的要求为标准,着力打造有特色的重点专科,加强科室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本单位技术优势,进而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三)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运用。各单位要积极开展卫生科技成果推广运用,要根据本单位专业需求和人员、技术能力建设的要求,按照国家、省、市批准公布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和适宜技术项目,积极选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学习,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转化为社会和经济效益。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年内要引进和推广三项以上的卫生科技成果项目;乡镇卫生院要充分利用卫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积极开展推广适宜基层群众需求的适宜项目,年内要引进和推广一项以上的适宜项目。
(四)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各单位要结合医务人员晋升职称的要求制定激励措施,提高卫生技术人员撰写本专业论文的积极性,争取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二级及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年内要10篇以上,其他市级单位5篇以上。乡镇卫生院要积极鼓励卫生技术人员,针对农村卫生工作、基层临床经验题材撰写论文。对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市医学会组织专家评选,给予优秀论文作者奖励。
三、目标考核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将科技工作纳入本单位目标考核内容,以促进本单位科技工作的开展。市卫生局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医疗卫生单位的年终目标考核重要内容,以督促科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资料上报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高校自身科研意识的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而且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影响。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等4个针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通知,不仅仅是要规范科研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护高校中的一批科研精英。
一、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课题立项评审不透明,科研机会不平等
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公平机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课题申报者之间机会均等、条件平等,任何人不得拥有特权地位或其他便利条件,以获取课题申报的优待。实际上,此种公平机制在现实中很少实践。当前,我国大部分科研基金的评审流程基本上是“三步走”的模式:初审、同行专家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但具体评委的情况、评审流程、评审标准及评审过程却没有合理的公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也没有公开的原因说明。在这种非透明的课题评审模式下,将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因素,甚至有些课题评审专家就是课题的申报者或参与者,科研立项评审机制缺乏透明性、公平性。
(二)科研经费预算制度不科学,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现在更是成为我国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其科研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然而,国家审计署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时作了这样的描述: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等问题。科研经费支出乱象丛生,各种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就在于科研经费预算制度不科学。一方面,当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直接费用项目设置过于粗放,与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具有较大偏差,间接费用的预算管理方式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相脱节,高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科研课题间接费用缺乏明确的计算分摊依据。另一方面,一般项目在立项时都有经费指导数,例如某类型的项目金额只能在20万元到30万元的范围内。教师申报经费预算时,在总量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明细数只能凭经验判断,立项审查时,因为缺乏合理的预算体系和标准,也难以把握课题申报的预算是否合理。
(三)结题验收不严谨,重申报,轻验收
根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36.6万,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544.4亿元,承担各类科技课题27.2万项。2007年全国高校共出版科技专著2 603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3万篇,鉴定科技成果8 200多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6 908项,当年实际收入13.2亿元。2007年高校申请专利近3万件,获得专利授权1.5万件,其中获国外专利授权45件。从上述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高校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经费,而取得的成果却与投入不成比例,“论文多、成果少”的事实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重申报、轻验收”的不良现象。在课题申报时,组织人员搜集材料、邀请专家反复评审论证等,然而在课题申报时,当前只有部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以及973等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有着较为严格的中期检查和结题审计,其他大多数科研课题结题都是凭项目负责人的书面材料,缺乏进行实地验收和系统评估的标准,因此科研课题取得成果的真实性也就缺乏考证。
(四)部分科研人员信用缺失,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
近
年来,高校中频频发生各类科研腐败案件,最恶劣的莫过于上海交大“汉芯一号”涉嫌造假并骗取国家近亿元经费事件,西安交大因存在着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符合实际的问题而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课题等。被曝光的这些还只是各类科研腐败案件的冰山一角,当前高校中科研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科研课题负责人不按要求履行科研合同;随意开支科研经费,把科研经费当成个人支出、消费“小金库”;没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而只是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课题延期以及课题结题不结账等问题。高校中之所以出现以上各类科研腐败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当前科研课题评价多是采用专家评价结合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的评价方式,据此来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意义。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观上,会存在贿赂评审专家的可能性;二是客观上,因评审专家自身知识范围因素而造成的评价偏差,以及单纯的论文数量会引导科研人员更多的去关注科学的理论性而忽视了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二、解决对策
(一)建立透明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机制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应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而不是课题申请者的资历或职称。应鼓励新人、新思想,鼓励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改变当前科研课题重复研究、过度集中在少数“权威人士”手里而一般人员却资助不足甚至得不到资助的矛盾,要打破这种封闭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流程,实行课题评委网上公布和责任倒查的问责制度,及时公布科研立项时评委情况、评审的标准、评审流程及评审结果,创造一个公平的科研环境,使真正优秀的科研课题得到公正对待。 (二)实行弹性预算制度,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原《高校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加之科学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导致经费往往很难预料到,从而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合理估算科研成本,使得经费预算与实际执行具有偏差。可以实行弹性预算制度,允许经费的执行在预算数上下合理范围内进行浮动,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专业的评价机构对申报的经费预算进行合理性评估,不再设置预算限额,只要是能提出合理解释的预算,都可以批复,这样就不会出现预决算不符,致使科研经费流失的现象。
(三)加强结题验收管理,完善课题结题验收流程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近期召开的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贡献。科学研究的价值及最终目的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纸上谈兵”的科研成果不能切实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生产力。因此,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及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管理,制定规范的结题验收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流程,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验收流程,一方面减轻科研负责人的验收负担,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可能发生的“走过场”现象。
(四)建立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高校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库。该库要详细记录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数量、科研经费量、科研成果及不良信用等。同时为保持科研评价的公平和可行,还应建立统一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类科研课题以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基础,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做到各类科研评价公平并具有可比性,达到进行科研评价的目的。
(五)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过程科研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关注从科研课题申报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人员管理,如专家库和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即各类科研经费预、决算及结余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如获奖情况、专利、著作和论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类统计报表管理,获奖比率统计、成果转化统计等;科研工作量管理,对科研人员统计其科研工作量,便于绩效考核等。功能强大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既方便各类信息的统计与公开,也为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研绩效评价提供了原始数据。
三、结束语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一、引言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从企业层面来看,有利于燕郊地区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有利于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从高校层面看,有利于高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其技术成果转化率,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
二、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构建的原则
(一)市场导向与学校引导相结合
在构建符合地区高校实际的成果转化模式时,应紧跟市场的需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走产学研之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学校积极引导教师走向基层,在企业服务过程中,寻求研究方向,形成实用的成果。
(二)建立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地区高校应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教师在科研与市场接轨。加强合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成果转化优惠税收政的宣传等。
在保障机制中,最重要应属科研队伍的保障。项目做大做强,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不行的。高校的人才是多层次的和多样的,可以形成合理的科研梯队。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团队。
(三)成果供应与需求相结合
高校科技成果能否顺利地转化,首先要有高质量的成果,其次企业要有需求。高校成果数量多,但实用型的成果少,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的成果转化就可能实现。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企业来讲,选择能够满足自身技术需求的高校并与之合作可以获得巨大的效益。对于高校来讲,除了可以获得经济收益、改善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可以得到无形的社会效益。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需求型”科研模式
科研项目立项要以市场需求为前提,根据技术市场理论,企业需要是高校科研的动力,市场是高校科研开发的真正源头。一项技术被发明出来,能不能创造经济效益,还要看该技术是不是企业所需要的。高校科技活动应该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但在旧的科研体制下,科研活动的基本顺序是:科研单位申报课题,政府下达计划,财政划拨经费,然后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完成后鉴定,结题后申报奖项,同时推销转让科技成果。高校科研人员只注重学术价值,对成果的市场开发前景、推广的可能性和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模式和技术服务成本很少关心。在科研立项时,改变过去的末端机制为源头机制,即从科研课题立项时就开始谋求与相关企业结合,让产业界进入课题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在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的科技创新成果直接进入企业、面向市场、服务社会。
(二)建立“联合开发型”科研模式
燕郊地区高校均为一般院校,科研力量有待加强,单校力量薄弱可以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校内系统之间、校校之间、校所之间的合作,构成联合科研体系,整合科研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合作:这是高校实行产、学、研建设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最受高校欢迎的一种转化模式,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科研或受企业委托研究,既为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也加快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一是高校主动出击,分期分批选派有技术水平或科研基础的人员,到企业实地调查、兼职技术顾问等,通过帮助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了解社会急需技术和前沿技术,拓宽科研思路。二是通过多种方式,邀请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来校作技术交流或兼职客座教授、参加客座研究等,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三是通过与企业共同承担重大课题,将学校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与企业的经济资源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发展,实现双赢。
校内联合:在校内各系、院(部)的相近或相似学科之间建立联合科研体系,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实现不同学科的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设备,减少资源浪费,还可以避免科研课题的重复研究,加强学科的融合,产生更多的新兴学科领域和更高的技术水平。
校校合作:本地区高校应加强与重点、名牌大学的联系与合作,选派有科研能力的人才到重点、名牌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学习中开宽视野、开拓科研思想,参与到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中,争取独立承担名校大课题的子课题研究等。通过合作争取在人才交流上能实现“人员互聘”、“合作攻关”和“客座研究”等。
四、本地区高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保障措施
促进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就必须发挥高校、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共同作用。德国通过建立“科研创新体系”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应起的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质量;引导教师面向市场走向企业;转变高校领导对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认识;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等。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而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于社会,更能为社会所接受。这个过程可能就是在当今时代中的一种知识的“活学活用”,只有这种人才培养的方式对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企业应起的作用:为实施本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企业和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高校科技转化的外部环境,以配合高校科技转化内部改革。其中企业作为高校科技转化的科技成果吸收者,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要强化两种意识。即:主动联合高校攻关;早期介入研究争取成果优先开发权。
政府应起的作用:政府在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宏观作用,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支撑服务体系,减少高校科技转化过程中的障碍。如:建立中试基地;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快技术市场体系的建立;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平衡“官、产、学”三方利益。
【参考文献】
选题是科研的第一步,也是科研工作中战略性的决策。选题充分体现了研究者的科学思维、学术水平、实验能力及其预期目的。选题是贯穿科研全过程的主线,各环节工作都是围绕这条主线运行。所以选题是科研的成败与成果大小的决定因素。
选题的原则
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是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医学科研选题也应贯彻这一方针。为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增强人类体质和提高人口素质服务。在选择医学科研课题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需要性原则 选题的方向必须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尽量选择在医药卫生保健事业中有重要意义或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医学基础研究、延缓衰老、提高生命的质量等科学技术课题都属于长远需要的课题。但从临床科研考虑,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最大的疾病。 如脑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占我国全死因人数的72.30%,也是死因顺位中的前四位;还有环境污染所致的公害病也不容忽视。所以选题时,应当根据个人专长、工作基础与单位条件,既可选当前迫切需要的课题,也可选国家发展长远需要的课题。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科研的生命线。缺乏创新性,就会失去科研立题的前提。若为理论课题,要求有新观点、新发现,得出新结论。若为应用课题,则要求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或是把原有技术应用于新领域。创新性是科研的灵魂。衡量课题的先进性,主要考核它的创新性如何。
选题的创新性来源于:①所选的课题是前人或他人尚未涉足的;②以往虽有人对某一课题作过研究,但现在提出新问题、新试验依据及新的理论,促使该课题有新的发展、补充或修正;③国外已有人研究,但尚需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探索属于填补国内此领域的空白。由此可见,充分地复习有关专业文献,及时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这对保证选题的创新性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性原则 选题的科学性就是指选题的依据与设计理论是科学的。为保证选题依据的科学性必须做到:①选题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与客观规律相一致;②以事实为依据,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选题不能与已确认的基本科学规律和理论相矛盾;④充分反映出研究者思路的清晰度与深刻性。选题应尽可能具体、明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学院越来越重视科学研究工作,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和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的本科院校是不一样的。高职院校是培养符合国家教育方针要求,满足国内外客户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校;高职院校也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校,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以地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主,突出应用型研究和开发型研究,如设计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改造、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我院成立了“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这是一个涵盖内河船型研发、船舶设计、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内河水上安全和水域环境保护研究、港口航道工程技术研究,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的基地。船舶中心近几年来积极为企业进行船舶工程领域的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因而科技档案种类、数量也不断增多,科技档案在科研课题以及技术服务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项横向科研课题项目的研制成功,要经过课题论证、课题研究和课题评审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又必须以依靠大量相关的档案资料信息为前题。因此,档案人员可以根据科学研究的实际,围绕既定的课题及时地、不断地向科研人员提供对口径的各种科技档案资料,直至课题完成。[1]这就是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一、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在科研课题项目论证过程中的作用
一项横向课题研究项目接到手,首先第一个阶段就是开展课题论证。课题论证实际上就是对所做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其是否有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前期调研过程。继承和发展、改革与创新是科研工作的精髓,无论哪一项科研成果都离不开对前人或他人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汲取。在这个过程中,科技档案人员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把过去的、现有的、他人的科技成果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分析编排整理,细致加工,汇集起来,提供给科研人员,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科技水平、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向等,从而确定所做的项目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市场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以及合作方要求,从而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由此可见,开展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在科研课题论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便于研究者开阔思路,启迪创新。例如,“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研人员在做“崇启长江大桥安全工程技术咨询”项目时,在论证阶段技术难度较大,船舶中心受江苏省崇启大桥建设现场指挥部的委托,代表业主对崇启长江大桥主桥钢箱梁大节段装船方案、钢箱梁大节段系固绑扎方案、大节段安全运输方案及运梁船桥位抛锚定位方案及各方案的安全技术,方案的可操作性,施工风险控制,安全应急预案等进行技术评估、技术咨询。对支撑以上各方案的设计计算资料,进行第三方核算,确认其正确性。科技档案人员随即开展信息服务,根据该项目的具体情况,及时向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研究的背景资料及有关评价分析性质的资料。这些前期成果的科技档案信息的提供,不仅使科研人员找到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而且拓宽了视野,拓展了思维,使他们算出了精确的数据,作出了准确的评估,顺利的完成了合同任务,业主和施工方都非常满意,同时也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工作结累了经验。
二、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在科研课题项目研究中的作用
科研课题研究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造发展性的劳动阶段。在这一阶段,同样需要借鉴和学习前人或他人的大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大量的科技档案。因此,科技档案人员可以通过课题进行信息跟踪服务,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档案资料,避免重复劳动,少走弯路,起到“雨前送伞,雪中送炭”的作用。而且科研课题项目研究中常常需要了解和利用各种最新的理论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修改、完善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档案信息服务就能够满足科学研究这一特殊需要。它通过及时、同步的信息服务,向研究人员提供科研信息,确保科研课题项目顺利地高质量地完成。“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科技档案人员通过参展搜集资料,把国内外的有关船舶行业信息、数据指标、造船行业相关的国际公约、船级社规范和技术标准等及时提供给课题组,使课题组人员及时修改、补充、完善了研究内容,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好评。可见,档案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不失时机地开展创造性的信息服务,在科研课题项目研究中发挥着保证科研课题水平、质量的重要作用。
三、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在课题评审鉴定阶段的作用
科研课题项目成果的评审鉴定是科学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科研成果应用或推广的起点,它是整个科研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关键阶段。在课题评审、成果鉴定前,档案人员要把课题项目的全部科技文件材料收集齐全,装订整齐,严格审查、把关,确保评审材料的完整和高质。做好档案信息服务工作,这对课题项目的鉴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归档文件材料以及一些技术服务合同时,发现虽然服务合同有双方代表签名,但合同审批前需要的科研课题合同审批单却没有,也就是说这个项目是在没有任何主管部门的审核同意下签下的合同,其性质是属于先斩后奏型的。因此在评审结果鉴定出来前,及时反映给科研课题项目组后,及时报请上级机关部门给予补办经济合同审批单,使科研课题项目的评审结果的鉴定更符合程序,并具有了法律效果。
当前,由于科技档案内容繁杂, 一项科研课题从开题到鉴定评奖要经过数个阶段, 产生大量档案材料,如何围绕学院科研项目高质量地做好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工作是摆在高职院校的科技档案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不进则退,不变则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科技档案人员唯有不断学习、进取、开拓、创新,使档案工作有所发展才能为档案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