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5:3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的修辞手法,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短语互文
就是一个短语中前后两部分的词语构成互文,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部分词语拼合起来。例如:
1.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2.朝晖夕阴。(同上)
3.岸芷汀兰。(同上)
例1“去国怀乡”是“去国去乡,怀国怀乡”的浓缩形式,可译为“离开国都家乡,思念国都家乡”;例2“朝晖夕阴”联系下文“气象万千”来看,意思应是“朝晖夕阴”和“朝阴夕晖”。“朝”和“夕”、“晖”和“阴”是互文。例3“岸芷汀兰”,指“岸边和小洲上的小草和小花”,而不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小花”。
(二)单句互文
即一个句子前后两部分构成互文。例如:
4.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5.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例4我们应理解为:“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如将此句解作“烟雾笼罩着寒水,月光笼罩着沙”,那就不符合逻辑,大错特错了;例5由“秦时明月”和“汉时关”两部分组成,其中“秦”与“汉”互文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
(三)偶句互文
指前后两个句子构成的互文,其特点是前后两个句子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彼此隐含,理解时必须把前后两个句子拼合起来。这类用法非常普遍。例如:
6.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8.西和诸戎,南抚夷越。(《隆中对》)
9.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
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11.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同上)
12.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同上)
13.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4.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例6“千里”和“万里”互相呼应,彼此隐含,指“千万里”;应理解为“千万里都是冰封雪飘的景象。”例7“受任”和“奉命”互补,“败军之际”和“危难之间”互补,两句合起来是“在打了败仗、正是国家处与危难之中的时候奉命接受了重任。”例8“西”和“南”互补,“和”与“抚”互补,“诸戎”和“夷越”互补,合起来应理解为“团结、安抚好周围的少数民族。”就是搞好民族关系。例9“宅里”与“堂前”相呼应,“寻常见”与“几度闻”相呼应,应理解为(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家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里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前只闻歌而不见人。例10“将军”和“壮士”互相隐含,即“战死”的有“将军”也有“壮士”,归来的有“壮士”也有“将军”。如果翻译成“将军经过百战之后都战死了,回来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壮士”,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逻辑上讲不通。应该翻译成“将士们经过多年征战,有的光荣殉国,有的载誉而归”。例11两句相互包含,它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例12“扑朔”与“迷离”互文见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是难以区分雄雌的,以喻木兰已女扮男装,不易被认出是女性了。并非像教材注释上说的“扑朔者为雄,迷离者为雌”③,如果那样,“扑朔迷离”这一成语将无法解释。例13“将军”和“都护”互文见义,自然无情,怎会偏偏只冻住“将军”的角弓,只让“都护”的盔甲冷得穿不上呢?显然,这句诗应理解成“天很冷,将士们的角弓都拉不开,盔甲也难以穿上。”例14“湖光山色使鸟儿欢娱,使人心除去杂念。”例15意思是不因“物”﹝的好坏﹞和“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例16 “谈笑”和“往来”构成了互文,应译成“和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博学之士,没有不学无术之人”。
(四)多句互文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
17.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这是四个相关的句。如果把文句割裂开来,就会误解为木兰每去一处只买一样东西,哪有这样机械呢?仔细一想,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构成了互文。正确的理解是(木兰)到处去买出征的器具,表现木兰征战前的紧张忙碌。作者把它分开来写,是为了诗句的整齐和音调的和谐。
需要指出的是,“互文”作为一种古汉语的修辞手法,在今天不一定要求学生去运用,但是,因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在现代汉语中“互文”这种现象仍然存在,如神出鬼没、东奔西跑、莺歌燕舞、门当户对、摧枯拉朽、暴风骤雨等。因此,掌握好互文的修辞手法,对于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甚至运用现代汉语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应对策略】
综观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把各种修辞手法渗透在阅读理解中的考查特别多,且都重在考查考生对语言的运用和鉴赏能力。这就要求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熟知各种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其作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一、唤起相似联想,理解比喻的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也可以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某种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答题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二、抓住作者情感,理解拟人的作用
正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可使读者不仅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答题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感与性格,表现了作者……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排比项,理解排比的作用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往往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它能使语言畅达,节奏感强,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排比多用于议论或抒情,用排比议论,可以把论点阐述得更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答题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从表现事物的本质出发,理解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能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鲜明的情感和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形象的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答题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五、联系所问与所答,理解设问的作用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可以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句式丰富,波澜起伏。用设问句作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启发读者思索、体会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将设问用在一段文字的开头或结尾,还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答题公式: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意思是说(改成陈述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六、体会语气与情感色彩,理解反问的作用
反问的修辞手法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或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这样能把肯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更深刻。答题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对……的关注和思考。
七、品味对称与音乐之美,理解对偶的作用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能鲜明地提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反映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同时也能使文章句式整齐,结构匀称。答题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高度概括了……,揭示了……的内在联系,同时使文章结构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乐美。
八、在旋律美中加深印象,理解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答题公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美文展示一】
竹 篾
左建明
那是一个想来十分遥远的中午了,炽热的太阳高悬中天。
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下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在道边上走,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那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可爱极了。这会儿,他只穿了个有背带的开裆小裤衩,小屁股一撅一撅,跟个小鸭子似的。
我还发现,他手里握了根又细又长的竹篾,那竹篾的尾端就在我脚前两三尺的地方游来摆去。这是一根充满诱惑与动感的美妙线条。
那一会儿,我突然变得愚蠢可恶:我挪动着脚步,企图踩住那样美妙的竹篾。尽管我意识的平面上只是想跟孩子逗着玩玩,但仔细想想,人的恶念原来与生俱有。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感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硬毒辣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条蛇。
“啊呀!”老婆婆扳过孩子的手,不禁失声叫起来。我赶紧跑上去,一看,那孩子白胖胖嫩生生的小手被竹篾划了深深的一道伤口,鲜红的血往外涌流。我觉得心脏好像被竹篾一下子刺穿了,浑身打了一个永生难忘的激灵。
那一刻,我惊惶失措,只盼着发生的事只是一个噩梦。
老婆婆却说:“莫害怕,你又不是故意的。”
我长吁一口气,内心的恐惧一下子被安抚了。因为老婆婆不以为我是故意的,我就可以免遭一场责难了。
于是我就坡骑驴,顺水推舟,不管表情如何尴尬难堪,我极力装作不留心而误踩了竹篾的神态。是啊,竹篾那么长,后边的人不小心而误踩上的可能性挺大的呀!
老婆婆急急惶惶地抱着孩子找卫生室去了。
那条长长的竹篾刚才还活蹦乱跳着,这会儿却僵直地卧在长满苔藓的小路上。
近年来,语法、修辞的概念在中学语文教师的心目中日益淡化。且不说教材已把它们列入“附录”,就连试卷中的痕迹也逐渐“消失”,因此部分教师便“紧追时代潮流”――你不考,我就不要。笔者却认为,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如果他们重新审视一下语法、修辞的功能,读解一下《语文课程标准》,便会明白,初中学生学一点语法修辞非但十分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明确语法、修辞的意义,促进语文素质的提高
语法是指组词成句的规律和习惯。学习语法就是要了解这些组词成句的规律,在说话或写文章时自觉地遵循这些规律,避免和减少语病。修辞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广义地说,它是对文章的用词、造句以至谋篇布局的斟酌和推敲。狭义地说,是使语言形象生动的一些具体方法(即:修辞手法)。学习修辞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使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听说读写”“语修逻文”都是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整体。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法知识有词类、短语、单句、复句等,修辞主要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句式的选用。这些均是构成和修饰汉语的基本材料。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看,“课程目标”强调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体验”,要求在写作时做到“文从字顺”,要求在口语交际中能“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这些都离不开修辞。
由此可见,掌握了语法规律和修辞原则,有助于把语言表达得准确、畅达、清楚、合乎规律,富有表现力。当然,初中学生因为受年龄特点与知识层面的局限,不宜学得过多过深,但把语法修辞的知识完全置于一旁,是无益于语文学习的。新教材将语法修辞知识安排在附录里介绍,而在课文的“探索、练习”和“口语交际”“作文修改”中配备了一定量的语法修辞功能性的练习,可谓是“用心良苦”。
二、重视语法、修辞的功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尽管新课程标准也规定,语法、修辞不作考试要求,但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明确规定,要“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表达中的作用”。这种提法比较科学,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
首先应搞清何为“了解”的问题。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了解”就是“知道得清楚”。按这样的理解,那么学生应对编入教材的语法、修辞知识不但要“知道”,还要“清楚”。如果学习句子的成分,至少应该弄清楚一个句子哪里是主语、哪里是谓语、哪里是宾语,句子的主干什么;学习复句,就要弄清楚是并列复句,还是递进复句或别的复句;学习修辞,就应该知道这个句子采用了比喻还是拟人或别的修辞手法。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让学生大致看一遍教材上的“知识短文”,不管懂不懂,只要“知道”有这么回事,就是所谓的“了解”。那绝对是一种误解。
最重要的是应该让学生明确语法、修辞的功能,学会用语法知识化解课文中的难点,以便准确、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感情。如:通过对“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们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石拱桥》)一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确:这个句子的主要意思是说明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主语)“显示了”(谓语)“知识和力量”(宾语),而不能误解成“赵州桥是力量”。如果再抓住“高度”“不朽”(定语)作进一步揣摩,那么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将更为深刻。再如:在阅读“我们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大科学家、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不能不明理”(《发问的精神》)一句时,学生如果知道这是一个转折复句,并懂得转折复句的作用,就很容易领悟,这个句子并不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成为大科学家、思想家”,而是强调“求知”“明道理”的重要性,勉励我们不断地求知、进取。
同样地,教师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学会细致地体会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以此加深对课文的领悟与体验。如:通过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窜……”(《社戏》)一句的品味,让学生理解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行船速度之快,从而表现了孩子们看戏时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之高及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如果不作这样的探究,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理解将会十分肤浅。
三、借助语法、修辞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文从字顺,生动形象
中学生要提高读写能力,学一点语法修辞十分必要。语法可帮助他们把话说得更符合语言规范,把文章写得文从字顺,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修辞能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语汇丰富、词真意切;写作文笔优美、文情并茂。学生遵循语法规律、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法,不光能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其思想的展示、情感的抒发才会在自如的笔下,行云流水般欢快地流淌。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作文修改”中,就有用符号修改文章中句子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等现象的练习。七年级下册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把话说得通顺、自然、简洁,并配备了病句的修改练习;“作文修改”中要求学生改正作文中不合乎语言习惯的地方,并进而要求努力把已经通顺的句子写得生动些。这些练习,均包蕴了运用语法和修辞知识提高表达能力的要求,体现了中学语法修辞教学在作文、口语交际中的不可忽视的功能。
总之,语法修辞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出发,准确把握中学语法修辞教学的“度”,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同时,作一定的辅导、解疑,使学生基本“了解”这些知识,恰当地将语法修辞教学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让语文教学更有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一民.新课标语法修辞知识解读[J].语文建设,2003(9).
解答修辞辨析类试题时,要求考生能透彻了解几种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平时要加强修辞方面的训练,要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辨析修辞的类别,分析修辞的作用,要能按照要求写出指定类型修辞的句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一、修辞辨识: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对修辞方法判定正误,或对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进行选择。
例1.(2012辽宁丹东卷)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组( )
(1)杜鹃花开遍山野,香飘万里。
(2)姑娘银铃般的笑声也跟着响起来。
(3)不读书,无以知窗外的精彩;不读书,无以知世界的宽广;不读书,无以知文化的力量。
(4)微风唤醒了沉睡的种子。
A.比喻、 夸张、 排比、 拟人
B.拟人、 夸张、 排比、 比喻
C.夸张、 拟人、 排比、 比喻
D.夸张、 比喻、 排比、 拟人
【解析】此题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修辞运用能力。解答此题可按如下步骤:一是品读相关句子;二是根据平时积累的修辞知识,判断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三是与句子下面所列选项的修辞手法进行比照,确定正误。很容易发现D项是正确的。
例2.(2012四川达州卷)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D.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解析】本题是对是否使用修辞手法进行判断选择。解答时须逐项进行判断,很容易发现,D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这个句子虽有比喻词“似乎”,但不是比喻句。
二、修辞运用:要求考生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拟写各种句子。这类题型是最近几年来修辞考查的一大亮点,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它的突出特点是,将修辞与句子及语境结合起来,强调了它的实际运用。其题型有:补写句子、拟写句子、拟写对联、写颁奖词、写开场白、拟写微博等。
(一)用修辞补写句子
例3.(2012广东梅州卷)阅读下面文字,补写一个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致、语意连贯的句子。
善思则能“从无字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将修辞手法放在补写句中来考查的题目。做题时除了要注意补写的句式应与画线句相同或相似外,还要注意修辞运用的一致性。很明显所补写句子应与画线句构成排比句,同时补写句子是对“无字处读书”的阐释。参考答案:示例①: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示例②: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示例③: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二)用修辞拟写句子
例4.(2012湖南娄底卷)“五・一”期间,王双华同学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家乡的水,使他陶醉,他很想把家乡初夏的美景描绘出来。请你用下面所给的词语,经过自己的想象,用比喻或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出王双华家乡的美景。(100字以内)
山峦 翠竹 深潭 小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将修辞手法放在写句中考查,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写句子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做到语义清晰、生动形象、亲切感人。参考答案:示例:夜雨把山峦洗得明净葱茏,翠竹迎风摇曳,如青裙少女,飘逸一阵阵清香。山下的深潭,明镜一般,倒映水中的蓝天、白云和山峦,汇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小溪便从这山水间流出,像一条长蛇,蜿蜒着流向远方。
(三)用修辞拟写对联
例5.(2012山东德州卷)为激励中国代表团,某网站征集对联,请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中华健儿北京奏华章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看似一道补充对联题,实则考查了运用对偶修辞的能力。对偶修辞讲究的是整齐匀称,结构相近,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意义关联。我们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运用到对偶的修辞知识,按照题目要求逐一配对即可。参考答案:示例:看今朝炎黄骄子伦敦谱新篇
(四)用修辞写颁奖词
例6.(2012四川资阳卷)请你用简短的语言介绍一位你熟知的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
例:(1)人物事迹: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把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颁奖词:快乐的阿里木,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却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1)人物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颁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是将修辞手法放在拟写颁奖词中来考查。拟写时只要所选人物与示例一样具有先进性、影响力,且叙述有条理、完整,语言简洁,能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即可。参考答案:人物事迹: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6年,他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志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他是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颁奖词: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五)用修辞写开场白
例7.(2012四川南充卷)学校团委会决定举行“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活动,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该次活动写几句简短的开场白。(要求至少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内容里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解析】此题是将修辞手法融在开场白中来考查。解答此类试题,要做到“四要”:一要切合主题。如本题的主题就是“‘五四’青年节文艺汇演”。二要切合情景。三要有现场感。或渲染气氛,或调节情绪,或引人入胜,或循循善诱。四要锤炼语言。要做到语言简洁、生动,有感染力,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参考答案:(略)
(六)用修辞拟写微博
例8.(2012山东威海卷)在你四年的初中时光里,你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成长,这其中有灾难,更有自豪。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神七航天……让我们骄傲自豪。请你自选一个事件,拟写一条60字左右的微博,至少用到两种修辞手法,表达你最真的感受。
【解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微博已成为一种文体。主要是可以表达感受或交流看法(观点)。本题就是针对“初中时光中出现的自豪或惨痛事件”谈感受。只要紧扣具体事件,谈出最真感受即可。参考答案:(略)
三、修辞欣赏:常出现在阅读题目中,要求根据特定的语境,理解句子中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例9.(2012山西卷)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的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台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常存。
【解析】对阅读选文中的句子进行赏析,须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说出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参考答案: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等积极因素对青春永驻的重要性。(意思接近即可)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其特点是可以是修辞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因而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显得委婉含蓄而耐人寻味。在初中课本里选的文言文美文中,所用的修辞格很多,所以理解这些文言文时,要把握准文章中的修辞,才能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我就从几种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来探寻初中语文中文言文的修辞之美。
一、象征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关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方法。其特点是以象征物凭联想来暗示象征意义在文言文中也常用象征手法。有些意象由于反复使用,已经有了固定的象征义,如被人们称为“四君子“的竹、菊、梅、兰就有它固定的象征义:竹倔强向上,气节清逸;菊傲霜艳美,高洁脱俗;梅斗雪坚强,清香飘逸;兰高雅纯洁,幽香可人。鉴赏诗歌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诗人在具体语境中临时赋予事物的象征义。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文中分别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菊象征像陶渊明那样的有高超的品格但消极避世的人,牡丹象征当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世态,莲象征着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君子。文中用三种不同物体的象征意义精辟的概括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而莲显示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单纯雅致的操守美深入人心。
像《爱莲说》这类托物言志的文章,所托之物一般具有象征义,二借景抒情的诗词中,有的意象被作者赋予了象征义,这类文章悉心品读更能读出其中修辞美。如刘桢《赠从弟(其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此诗中刘桢以人们喜爱松柏来象征,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正是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精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使他的诗歌具有“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美。像这种运用了象征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意境美,增添了文章的审美情趣的诗文在初中语文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七年级上册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下册的《夸父逐日》、八年级上册的《陋室铭》。
二、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文言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有数十处,这类句子句法关系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我们理解它时,要瞻前顾后,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它割裂开来理解。我们只能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才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所以,探寻文言文修辞中的互文之美,有助于准确理解文言词句,有效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而试着从修辞角度去理会、分析就能解释得确切,翻译得顺畅。
例如,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很多人受了教学参考资料的影响,译为:“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出江湖就替君主担忧。”按照这一译法,似乎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君主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就不为百姓忧虑了。显然,范仲淹不可能这样刻板地将“君”与“民”对立起来。实际上,范仲淹“居庙堂之高”时既“忧其民”也“忧其君”,“处江湖之远”时既“忧其君”也“忧其民”。这里分明是运用了互文修辞手法,其中“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文义互见、“忧其民”与“忧其君”文义互见,这两句又可还原成“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忧其君”一句。要是不如此理解,显然不符合“古仁人”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当然更不符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三、比喻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解读为“远望层出迭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睛几乎都要睁裂了”(见长春出版社2002年8月版《初中文言文释注及赏析》第86页,吴铜运主编。以下简称“吴文”)。
可见,无论是“萧文”还是“吴文”,都疏忽了这一联的互文修辞格,丧失了“望云而眼眶决裂,望归鸟而心胸荡漾”的部分意境。
我国古代对互文的修辞早有研究,汉代训诂学家郑玄在注释经学典籍的过程中就注意到它,并最早命名为互文。唐代的贾公彦则给互文下了定义:“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见《修辞通鉴》第663页,成伟均等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通观互文这一修辞手法的起源,杜甫应该会用这一方法。在杜甫的作品中,我们不难见到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如《登楼》中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有关论述见《语文教学通讯》2000春季特刊204页,拙作《学习互文,准确地理解古代诗句》)。在唐代诗作中,使用互文修辞格的诗句也不胜枚举,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因此,杜甫在《望岳》中使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又有什么稀罕?
其实,这一联也符合互文的特征。据《修辞通鉴》给互文下的定义,即“上文省却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省却上文出现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这种修辞手法使诗句简洁、凝炼,避免诗句冗杂。杜甫这一联正好体现了互文修辞格的这一特征。
《望岳》全诗由“望”摄取景物而心生情感,这一联也没例外。诗人所望景物是“云”和“鸟”,由望二者而觉得眼眶决裂。并非只是望“云”而心胸荡漾,望“鸟”而不觉得心胸荡漾;也并非望“鸟”而觉得眼眶决裂,望“云”而不觉得眼眶决裂。为使诗句简洁,作者上联启后省写了“望云而眼眶决裂”,下联承前省写了“望归鸟而心胸荡漾”。我们在解读这一联时,应洞悉其修辞格,才能准确地理解作者原创意境。只有识别了这一联的互文修辞格,才能准确而全面地解读诗句的意境。
在初中毕业复习中,学生在大量的习题中,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乐”字上想办法,下工夫,想方设法让学生乐于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当作学习的合作者,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唱对台戏,因为知识面前人人平等。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二、念好“分”字诀
在初中语文复习教学过程中,各种知识看起来比较松散而杂乱,其实,它们也具有严密的系统性。特别是我们所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将各个语文知识点进行了巧妙而合理的安排,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纵观这些知识点,它们具有个性,也有共性。因此,在初中毕业复习中,首先必须对语文知识点进行梳理,念好“分”字诀,分好系统。一般而言,初中语文可以分为这几大块:(1)识记背诵类。必须背诵积累的经典诗文、文言文等名篇,包括古代和近代及当代作品。(2)方法类。必须掌握拼音、字词、句子。包括修辞手法、语法应用等。(3)阅读类,着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是初中语文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四是作文。这是初中语文复习的难点。这四类知识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毕业总复习时,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做到合理有序,高质高效,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分”字上做足文章。①将识记背诵类作为第一阶段的重头戏。因为背诵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应该把背诵放在首位。按照“先长后短”的原则安排背诵复习周期的长短。②进行字词句的复习。尤其应该复习好修辞与语法。这个部分是后续复习的基础,只有打牢了基础,才能确保后续复习的顺畅。③进行阅读训练。采用分册、分内容、分段的方式进行复习教学,通过精心分类和策划,确保“分”字诀分得恰当而又不失其功效。
三、念好“精”字诀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文 写作训练
0.引言
现代文写作训练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作文水平以及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现代文写作训练的进行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强化语文思维以及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在初中语文现代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关于写作训练框架的搭建则是十分必要的。首选,教师在现代文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论题;而后,教师要对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分解;最后,要确立现代文写作训练的目标。只有将现代文写作训练的目标搭建完成,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写作训练的效果,促进现代文写作水平的提升。
1.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论题的提出
关于写人记事方面的文章大约占到初中语文教材的45%,关于写人记事的文章在每个单元中都有分布。同时,写人记事的现代文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写人记事文章的学习以及分析,学生不仅可以对文章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分析,也能够结合一系列事件分析人物形象特征,从而加强自身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水平以及语文思维。而在每篇文章之后,也会相应的设置一些写人记事的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已经学习的文章特点以及学习经验开展写作训练,体现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而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过写人记事的文章之后,也会相应的提出一些写作训练目标,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实现教师所布置的写作目标。
2.初中阶段写人记事写作训练目标分解
对于整个初中阶段而言,教师关于写作目标的制定以及执行都比较笼统,缺少针对性。因此,在构建初中语文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框架时,要注意对写作训练目标进行分解,以此实现分阶段、分层次以及分步骤的学习和掌握,提升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效果。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关于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中,十分注重对于写人以及写事等基本技巧的训练。其中,在写人时,人物的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比较重要,是现代文写作中训练的重点内容[1]。而记事写作训练中,学生要注意记事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系列写作手法,主要包括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侧面描写以及以小见大描写等方面。写作手法的使用也是学生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例如对比、衬托以及欲扬先抑等手法的使用不仅能够使得事件更加具有波澜性,也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而在八年级的现代文写人记事训练时,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写人记事的综合技巧。其中,记叙文中经常使用的场面描写就是学生写作训练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场面描写不仅使得事件以及人物特征更加鲜明,同时增强了记叙文的逻辑性以及故事性,丰富了记叙文的趣味性。而在九年级中,现代文写作训练的重点则是关于写人记事作文升级训练,升级训练主要包括对于文中各种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手法的分析,通过分析修辞手法以及写作手法,对于作品中事件的性质以及人物形象特征进行分析和把握,从而分析现代文所要体现的主旨和内涵。
3.初中阶段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
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所学习的课文与写作训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首先要将课文以及现有的素材作为参考和借鉴的标准,而后进行写作思维的发散。同时,学生要学会从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中寻求灵感[2]。一些现代文写作手法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都是非常相似的。例如,学生在进行关于“动作描写”这一写作手法的训练时,可以参考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时也可以参照《风筝》整篇文章中的动作描写。在学习“伏笔”这一写作手法时,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以及分析《散步》这篇文章加以训练。因此,学生现代文写作训练目标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针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点分析,将重点需要学习以及训练的内容加以强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写人记事现代文写作训练的框架搭建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提升写作训练效果以及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关注写作训练目标的提出、写作目标的分解以及写作训练目标的确立等方面,将现代文写作训练的框架逐渐完善,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大部分内初班民族学生在小学没有进行系统的汉语文的学习,一升入初中就要面对汉语写作,这对内初班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内初班民族学生习惯于“先入为主”的本民族语言的规律,因此写起文章来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颠三倒四。内初班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审题立意、构思谋篇的技法,选择结构文章的技法,语言表达的技法几乎是空白。学生没有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目前,绝大多数版本的教材,习作内容都是一个单元只设一次习作练习。因此,现在的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内初班汉语文的写作教学;
(二)主观因素
因初班学生小学时使用维语课本,进入初班后,开始人教版汉语文初中语文课本的学习,课文有许多文意读不懂,所以,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教学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没有用足够的时间进行习作练习。长期以来,学生畏写不会写,教师厌教不善教,所以以读,教师没有很好地及时地把读与写教学结合起来。
二、对策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校让升人初中的内初班学生先进行三个月的预科学习,然后在学习初中的汉语文的学习,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过度,从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出一些利于内初班学生仿写的课文,创设情境,学生通过仿写掌握基础的写作技巧,让学生觉得汉语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苦事,而是一件易事、乐事。
三、案例描述
(一)风景的修辞:
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能让我们的语言更富于形象性,所以应教给学生各种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如拟人、比喻、排比、对比、反复……
案例一《九寨沟的瀑布》
一、片段赏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是《桂林山水》的精彩片段,作者应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描绘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写漓江的水,用大海、西湖映衬漓江的水,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运用反复,“漓江的水真……”和“桂林的山真……”反复咏唱,赞美桂林山水。
可以说,《桂林山水》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读着上口,听着悦耳,生动有趣。
二、模仿创作:
赏析了《桂林山水》描写后,学生明确了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应用,再引导学生说说石河子景物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运用文章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写一写石河子的美景
例如:有的学生写到:“石河子的水果真香啊,简直香飘十里;石河子的水果真甜啊,甜的象蜜一般;石河子的水果真是丰富多彩啊,就像一幅西洋画;石河子的水果真解馋啊,咬一口下去真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还有的写到:“石河子的喷泉真美呀!美得像一群跳舞的少女;石河子的花儿真多呀!多得像一片五彩的云霞;石河子树真齐呀!齐得像一排排列队的士兵。”学生从作者的句式自然而然吟出了一句句美丽的语句来。
这个案例,让学生练习修辞手法的运用,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可否认,修辞成为写作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细节的魅力:
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是文章的血液,没有了细节就如同干枯的骨架,索然无味。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细节来源于生活,只有真切的生活情境才能描绘出动人的细节,而典型的语言为我们提供有效的方法。于是,带领孩子读文章走进语言了解方法,然后体验生活应用方法,就能产生富有魅力的细节。
案例一《背影》
一、片段赏析: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二、交流创作:
《感受母爱》片段
我的母亲是一位牧民,在辽阔的草原中,用心血养着5口人。在她的世界里,总不忘她有一个家,家里有4口人等着她养家。母亲甚至不顾生命危险。
有一次,母亲在山上放羊。突然一只小羊失足掉进河里,母亲看到了,连忙冲上去,把小羊抱起来,正准备上岸,“咚”一声,母亲脚一滑摔在河中,小羊则踏着她的身躯跳上了岸。那只小羊本是我的“宠儿”,但后来,我再也没有喜欢过它。我问过母亲,为甚么要急着救那只羊。她回答我:“那可是你最喜欢的羊,它没有了,你怎么办?”
我的心颤了一下,泪从我的眼角滑了下来,滑到我的嘴里,苦苦的,涩涩的。
在听说我考上内初班后,母亲可开心了,在邻居面前夸耀自己女儿本事大又懂事,恨不得在全世界面前把我赞一番。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