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5:45:3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主要职责
河长对本辖区内河流水环境质量负责。其主要职责为:负责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水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任务;组织制定并实施所负责河流年度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确保计划、项目、资金和责任“四落实”;协调解决河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有关矛盾和问题。
三、目标任务
(一)制定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
各乡镇(街道)立即组织人员对辖区内所有河流两岸所有排放废水的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分析、研判影响本辖区河流水质的问题、根源,制定综合整治方案,认真组织实施。采取有效措施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达到控制目标。加强入河排污口日常监测,密切监控水质变化动态,发现异常迅速采取措施消除隐患。
(二)加大投入,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1、2015年4月底前,完成县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程环保竣工验收,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2、2015年11月底前,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
3、加快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建设步伐,提高管网覆盖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
4、2015年4月底前,全面完成垃圾处理厂渗滤液处理设施环保验收。
5、2015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汝河二期综合治理工程,以保证全县污水全方位收集和处理。
(三)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县环保部门要对辖区内重点排污企业实行24小时驻厂监督,定人、定岗、定责,明确驻厂监管的分管领导和责任人。
对工作不负责、,不能及时发现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或虽然发现但不及时报告的驻厂监管人员,严肃追究责任。
(四)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
2015年8月底前,沿河两岸汇水区内所有畜禽养殖企业必须完成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确保做到达标排放或“零排放”。否则,一律予以关停。
(五)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
各乡镇(街道)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不予引进,县环保部门一律不得受理或报批。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都要进入产业集聚区,实行污染集中控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
(六)加强河流生态保护工作
以保持河流生态功能为目标,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沿河造林绿化等防护工程建设。严禁在河岸堆放和向河道倾倒垃圾、农作物秸秆、有毒有害物质和其它废弃物。加强河道清淤、生态湿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出境河流断面水质。
(七)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全社会形成整治合力,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开展。认真宣传和贯彻“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提高全民的环保法律意识。
四、目标考核
(一)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及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
(二)考核指标及其方法、方式
1、水环境质量目标
(1)考核因子
共21项因子: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
(2)考核方法
依据市、县环境监测部门的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按照单因子评价法考核,达标率大于或等于目标达标率得满分,否则不得分。
化学需氧量、氨氮实行季度监测,依据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作为考核依据,每季化学需氧量、氨氮有一项有一项因子不达标因子有一项不达标,视为该断面该季度水质不达标。其它因子为辅。
(3)考核方式
县环保局负责每季度对各乡镇(街道)地表水责任目标断面出境河流水质进行评估、通报。每季度评估、通报结果作为半年或年终考核依据。
2、其它任务目标的考核
县政府组织环保、发改、财政、监察、住建、水利等有关部门对各乡镇(街道)各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年终进行综合考评。
五、奖惩办法
(一)辖区内河流断面水质监测结果连续两次不达标的,所在乡镇(街道)在接到县环境保护委员会通知后3日内向县政府作出超标原因和整改措施的书面报告。
自“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来,环保理念开始在社会各行业渗透,无论是建筑行业还是工程建设都会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工作当中。但是,目前建筑设计行业还存在着诸如建筑材料不够环保、建筑标准没有固定、建筑施工工艺对周围造成的影响过于明显、建筑设计欠缺优化、建筑设计目标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在建筑设计中也要融入生态环保理念,将建筑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
一、建筑设计及生态环保理念的融入现状
随着城市化建设力度的增加和城市建筑数量增多,城市居民居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越来越多齐全设备的城市建筑应运而生。但是,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建筑设计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建筑整体规划及外观设计、内部结构设计当中,忽略了建筑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在建筑设计中没有重点增添绿化景观设计,没有考虑到建筑设计对周边环境、绿化、地理的需求。不少建筑设计在最初规划时没有考虑到建筑房屋的朝向,在通风和光照方面没有体现到环保节能观念。从建筑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到环保节能需要在许多环节重点注意,包括建筑整体的选材、建筑设计所采用的技术、热环境选用的设备等。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理念不够深入,正是由于建筑设计人员没有考虑到上述问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仅仅针对居民条件等方面,并没有在设计过程中落实到节能减排等生态环保理念。
从当前我国建筑设计情况来看,生态环保节能设计还无法与其他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节能生态环保型的建筑设计过程较为复杂、难度较大、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不够先进等。
二、在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必要性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数量及年新增建筑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日渐增加的建筑量增加了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同时导致我国建筑污染量逐年增加,每年会有数亿的建筑垃圾出现在我国,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我国水、土地等自然资源能源逐渐短缺,而资源浪费现象有增无减,自然资源的实际利用率并不高,环境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意识缺失及资源短缺形势,“生态环保理念”、“节能减排设计”等成为社会上备受关注的焦点。建筑设计中融入生态环保理念正是环保建筑的设计出发点,充分利用大自然可再生资源,并且尽量节约用水、用电,将绿色、环保、生态理念落实设计每一步骤,应该是我国建筑行业今后的最长远的发展方向。
建筑行业会涉及到太阳、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应用,建筑设计中体现节能是未来建筑业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中消耗的自然资源、能源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若要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环保,就需要从设计出发,在设计时体现出节能理念,建设节能型房屋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不断采用先进设计工艺,尽量从居住者需求出发,建设既拥有美观外部又具有生态环保功能的建筑,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建筑设计中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可以促进我国各能源的节约应用,并能够缓解当前我国资源短缺的现象;还能够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不被肆意破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
三、生态环保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态环保理念的重要性,融入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也成为建筑的绿色发展趋势。当前,建筑设计当中体现生态环保理念,应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凸显出先进科技元素
建筑设计从刚起步到如今,并不能仅仅体现出建筑基本功能,而应该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来推动建筑生态节能设计,并且运用先进设计工艺创造性实现具有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设计:首先,按照建筑设计基本要求,做到不污染周围环境,做到在设计中应用节能减排建筑材料。其次,设计单独建筑时,尽量避免对周边的建筑物造成影响,包括噪声污染、施工影响、交通影响等。再次,对建设工艺技术进行升级,运用智能化方式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来促进建筑设计的生态环保,比如自动化警报、灭火装置等建筑设备。
2、凸显出节约土地和能源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筑在城市用地中的占有面积越来越大,因此,城市建筑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大城市的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土地资源应用,首先,在设计之前,对建筑的地理、地质、水文环境进行考察,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条件选择建筑用地,考虑到土质问题,在选择时一定要慎重考虑方方面面,为后期建筑施工顺利奠定基础。此外,还要缩减建筑用地面积,合理规划建筑的施工面积,避免建筑用地铺张浪费,在规划用地时贯穿生态环保理念,为建筑建设减少用地造价,为建筑设计增添更多生态色彩。
3、凸显绿色环保和节能减排
生态环保理念下的建筑设计应该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目标,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多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建筑材料,避免使用能源耗费量大、产生污染物较多的建筑材料,积极推广绿色节能环保建筑。在建筑中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出节能环保:在建筑的环节使用采暖节能、绝热、制冷节能设计等,还要将节能减排技术利用到建筑设计当中,选择无污染、少辐射、少公害的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当先可再生利用资源,在建筑设计中凸显环保、绿色、高效、节能等生态理念,从而满足当前生态环保建筑设计的发展需求。
4、凸显出环境美观
城市的发展需要尽可能多绿色景观的衬托,因此,在城市建筑设计中要适当融入绿色理念,进行建筑的绿化设计,深刻凸显生态环保理念。首先,要遵循原有的建筑设计原则,即从建筑的构架、规划、布置上凸显建筑设计的美观,这些由建筑设计人员来完成。但是,基于我国建筑生态环保理念的融合程度还不够,建筑绿色景观应用范围还不够宽广,先从美观做起,在建筑中增加绿化景观点缀,从而进一步对建筑进行节能减排设计和改进,为建筑设计的生态环保体现提供条件。
四、总结
绿色生态环保乃城市发展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伴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更多生态环保理念要求建筑设计人员将“生态环保”谨记心中,保证建筑设计对居住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减小,保证人们能够在居住环境内能够安心、健康的生活,保证用最少的用地、能源材料设计出最具人性化、生态环保理念的建筑群。今后,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应采用节能、先进的建筑设计技术,从而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保证城市经济、环境二者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虎.生态建筑观与环保理念在当前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7)
[2]刘强.张豫.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理念[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1)
[3]孙建.浅谈现代化建筑中对节能环保电气新技术的有效应用[J].科技资讯,2010(29)
[4]吕赛男.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一、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定位
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保持动态平衡和良性互动并与人们和谐相处,在资源紧缺与发展速度相矛盾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迫切。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建设区域生态文明,就是在某一地区率先实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强调的在特定地区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等。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保护本地区的自然生态资源,利用好生态资源,节能减排,治污防污,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生态体系。营造最适合人居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调与和谐,在创造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同时,让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提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基于以下理由:其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就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使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各地区都发展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其三,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国要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其任务相当艰巨,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其四,我国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GDP平均年增加达到9.4%,令世人瞩目。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基础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正面临着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素严重缺乏的“新结构危机”。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决定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再是单纯的天然产物,而是一种短缺的生产要素。因此,“拼资源换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无以维继,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有力抓手。
建设区域生态文明,破解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难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治“本”入手。这个“本”就是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正如“环境伦理学之父” 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所言,“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和法律的手段,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文化是比自然更重要的影响地球未来的决定性因素” 。
二、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定位
公众的环保参与是指社会团体、公民有权参与到影响环境利益的相关决策中,使得该项目或者决策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符合广大公众的利益。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就是防止决策的盲目性,消除因此会给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保护公众的环境利益不受侵犯。据此概念内涵要求,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的环保参与意识应该树立“大环境观意识”,即自己做好又关注和参与公众的环境管理。
(一)“大环境意识”更能体现公众的自我参与作用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公众参与,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人。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人是主体,生态文明的建设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地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
1确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项目环境监理的核心问题
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噪声和扬尘的控制和消除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重点。监理人员应依据环保审批部门对环评报告书的批复意见逐条进行比对,确保其施工内容满足环保要求。对于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处置,弃土、弃渣运至当地指定地点处置,其中运渣车辆必须遮盖;管理为施工期环境监理、环境监测费用。
2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案分析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理,主要考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和噪声污染。扬尘和噪声的来源以及如何消减影响是环境监理过程中的重点,另外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对于弃土、弃渣的临时沿街堆放或者清运处置也必须严格监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及废物处理设施要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和检查,必要时采取旁站监理方式,对施工质量、施工方法、文明施工情况和施工现场清理工作进行监理。
3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理的培训工作
环境监理团队不仅在上岗前对自身内部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还对各地方业主和承包商进行环保培训,包括开工培训和开工后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环评报告及批复要求、类似工程环保措施、类似工程的经验等,授课并配发相关资料。通过开工培训增强了各地方业主和承包商的环保意识。开工后培训即项目实施中,环境监理团队不定期组织了对业主和承包商进行环保培训:全部工程期间,尤其在通过数次巡视检查后,环境监理单位根据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环境管理问题,与业主代表、承包商协商组织了专题讨论、座谈和指导培训,以及时解决发现的各类环保和安全问题。
4重视项目环境监理过程中的调查工作
4.1确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主体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主体数量众多,相互关系异常复杂,这会给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高效率进行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带来影响。作为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应该从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确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主体,协调他们的要求,方便他们的生活与生产,降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影响,避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给相关主体带来的环境、生态、健康问题的出现和蔓延。
4.2确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着重点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解决和缓解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生活质量不高和环境问题频发的重大问题,但是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又会对环境、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避免的恶化和影响。作为项目环境监理人员应该把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大趋势,确定环境监理工作在城镇基础社会建设上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要做好建设风险、建设危害的控制工作,更为整体地平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生产生活的深层次利益关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安全施工、文明建设的目标,在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精品工程的同时,化解社会大众和城市建设上的矛盾。
5积极争取各方面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支持
5.1力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支持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开展应该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主要诉求来进行,应该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需要看作是做好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出发点。要设置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相统一、相沟通、相协调的组织和单位,专门负责项目环境监理单位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交流,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掌握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实际,同时也让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符合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的要求,进而争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最为广泛地理解和更为全面地支持。
5.2力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内相关居民和企业的支持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建设项目附近居民和企业的影响,交通、生产、生活造成的不便会引发周边居民和企业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目标的消极态度,甚至引发他们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抵触。作为第三方项目环境监理人员应该从本职工作出发,在做好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同时立足于全面沟通和有效理解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单位和居民与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他们了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价值,要看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长远利益,进而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支持,更好地达到环境监理工作更为全面而深远的目标和价值。
5.3力争政府和职能部门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全面引导和大力支持,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同样需要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大力关心和全面支持,作为项目环境监理单位应该尊重政府和职能部门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力争取得政府和职能部门对项目环境监理工作的引导和支撑,发挥政府和职能部门资源多、影响大的优势,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使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6结论
做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处理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基础性问题和可持续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城镇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要积极而全面地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因素,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这一重要目标,将项目环境监理工作完整而有机地融合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使项目环境监理工作能够有效控制和把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步骤,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置于项目环境监理的全面监督和管理之下,进而为建设优良的城镇基础设施工程,谋求高速度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夏来水,戚茜,杨万民.试论我国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的发展及建议[J].中国环保产业,2012(1).
[2]贝国雄,黎俊.轨道交通工程环境监理过程及相关文件的编制[J].中国环保产业,2012(2).
多年以来,北京市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大了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部门联合开展垃圾检查,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北京将用3年时间投资523亿元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23100吨、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将达2750吨。工商、卫生、环保、城管等部门将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管理纳入对餐饮服务单位的日常监管和执法范畴,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综合执法检查行动,开展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和餐厨废弃油脂排放登记等工作,推动专业化收运队伍建设,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北京将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结构合理、技术先进、能力充足的垃圾处理体系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级统筹、属地负责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据统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从2001年的6750吨/日增至2011年的16930吨/日,生活垃圾产生量、清运量、无害化处理率均呈现上升态势。
第二,水资源供给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得到改善,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提升,再生水的推广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困难,也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了城市用水环境。2012年,北京在供水、排水和节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据统计,北京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达到473万立方米/日,比2010年提高了28万立方米/日;2011年污水处理能力为369万立方米/日,比2010年提高了4万立方米/日的处理能力,污水年处理量2011年为118884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1.7%,节水量为8951万立方米。
第三,加强煤改气工程建设,加大供热供气能力,一定程度上改善或缓解了环境污染问题。北京全市集中供热管道长度从2005年的6272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1734公里,供热面积从2001年的14729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50794万平方米。液化石油气销售量每年有所波动,从2001年的182188吨增加到2011年的394437吨。天然气销售量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2001年的150585万立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690922万立方米。截至2012年10月16日,北京市共完成9700处、1.8万项较大规模供热检修和维修。市政供热管网系统2012年完成翻修24项、改建13项,共完成大小修76247项。市政热网供热面积近2亿平方米,分片打压试水,2012年冬季消耗68亿立方米天然气。北京市宣布到2015年五环内的燃煤设施将全部消失,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将取而代之,这将一定程度上减少燃煤对北京空气的污染。
二、北京环保设施建设与雾霭问题
从以上现状分析来看,北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与贡献。但人口膨胀、机动车辆增长、能耗增强、资源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依然严重,环保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的期待、与世界城市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北京环保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北京污染物排放量大,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是造成雾霭天气和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2012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520万辆;全市燃煤总量仍保持在2300万吨,汽柴油消费总量达到630万吨;全市建筑施工面积仍高达1.9亿平方米,这些使得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时,污染物难以扩散,空气污染会随之加重。2013年1月,北京市各项污染物浓度上升,特别是PM2.5上升尤为明显,空气质量恶化速度非常快。另外,极端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形成重污染的直接诱因。由于北京大气整体处于静稳状态,地面基本静风,湿度接近饱和,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难以扩散,在空气中持续积累,导致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水平不断升高。
第二,北京在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世界城市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北京发生的“7·21”特大自然灾害,全市受灾人口160.2万人,因灾造成经济损失116.4亿元。此次灾害,反映出北京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排水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标准不高,防汛指挥运行机制不畅,缺乏防汛减灾知识普及,社会动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北京尽管加强了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标准设置不高,设施更新不足,规划不够合理,区域差别较大等问题还严重存在,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部分区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排水系统还相对较为脆弱,雨水收集系统还须进一步提升。
第三,北京能源环保设施建设不足,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低碳发展和新能源设施建设方面还比较薄弱。尽管北京的能源结构已经由煤炭消费为主导转变为以天然气、石油为主,但传统能源的消耗总量仍不断攀升。据统计,北京在能源消费总量、终端消费总量等指标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能源消费总量从2001年的4229.2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1年的6995.4万吨标准煤。北京尽管加大了新能源技术研发和项目建设,但投入和建设力度还不够,对加油充电综合服务体系、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发电厂、风能、地热能等设施建设不足。从全市范围看,新能源设施建设的覆盖面不广,投入力度不大,社会影响不够,能源改造和利用效率不高,可再生新型能源利用不足。
第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机制不够灵活,雾霭治理缺乏有效的联防联控机制和政策执行机制。北京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与实际的市民期望和公共服务需求还差距很大,资金缺口非常严重,缺乏高效、灵活的发展机制,特别是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参与不足,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北京环保设施建设的诸多问题。北京雾霭天气的形成,既有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中的成分(主要是燃煤和工业排放),也有美国南加州烟雾事件的成分(柴油驱动的载重货车、船只和列车尾气造成空气烟雾),还有中国北方特有的沙尘。为减少雾霭天气的发生,北京市政府已经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包括停驶公务车,停产重污染企业等。但由于是短期行为,加上周边地区没有进行联防联控,有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很难从根本上减少雾霭天气的发生。
三、北京环保设施与雾霾治理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与问题的分析,应该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提高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北京建设更加和谐、宜居、生态、低碳的世界城市。具体而言,应重点采取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完善绿色公共交通系统,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公共自行车建设,鼓励电动汽车、混合燃料汽车发展,并增加充电站建设,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雾霾尘粒中有四分之一来自汽车尾气,因此要重点治理尾气排放问题。北京核心城市圈人口密度过高,交通过于拥堵,急需建立起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要将轨道交通尽快延伸到城乡结合部、远郊区县和周边城区;提早规划北京市远郊区县、北京市与天津、河北等交界区县的轨道交通建设,吸引社会资本的加入。试行征收城市交通拥堵费,以控制中心城区汽车数量,提高燃油标准。加快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增加充电站,鼓励发展电动或燃气机动车。加快油改气进度,力争在未来5-10年内公共汽车和出租车全部实现油改气或电动化,尽最大努力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第二,树立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模式,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和依赖,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建设低碳、绿色、美丽的世界城市。雾霾天的产生与每个北京市民都有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汽车尾气的排放,还是垃圾的制造,或其它排放物的产生,均对雾霭天气和环境污染产生影响,因此要鼓励每个市民树立环保意识,参与低碳环保事业。构建社会参与机制,倡导低碳生活、低碳消费、绿色环保的行为模式,畅通与市民交流沟通和为环保事业建言献策的渠道与平台,及时主动公开信息,鼓励广大市民直接举报身边的环境问题。根据北京市日照时间长、雨水少等特点,鼓励广大市民参与首都屋顶绿化工程建设,在自家屋顶或公共屋顶开辟绿地。
基于北京雾霾天气的频发和影响,应该从转变和优化能源结构等层面加大能源低碳化治理,降低燃煤总量,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制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政策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和低碳发展的合作互动机制,有效提升和改善空气质量。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研发与应用,充分发挥首都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集聚的科技资源优势,围绕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加强低碳绿色科技攻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破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题,提高低碳技术支撑能力,有效解决首都环保、绿色、低碳发展问题。
第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低碳能源产业。以建设绿色低碳的世界城市为基本理念和战略要求,加强能源的集约化利用,加强对传统资源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和能源结构的转型。强化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减少燃油和燃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提高补贴标准,鼓励居民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加快分布式电源系统建设,促进电网与太阳能发电的融合,建设高科技、大功率、快效率、稳供应的智能电网,提高其软硬件装备水平。开展煤改气的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在城乡结合部和远郊区县加强集中管理和淘汰“小煤炉”,削减农村炊事和采暖用散煤,放开罐装液化气供应,鼓励农民使用太阳灶、太阳房、太阳能热水器,实现农村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
第四,强化垃圾分类回收,加强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在人流密集处增加垃圾回收箱,扩大再循环垃圾种类,设立家庭危险品再循环项目,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新技术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减少垃圾填埋,提高生化处理能力和比例,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垃圾处理能力。此外,重点控制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加强工地扬尘防治,增加清洁燃料车,加强市区锅炉改造,扩大无煤区规模,在雾霭天气建议在核心城区主要路段加强洒水频率,减少道路扬尘。提高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
第五,加强供水、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水务环保设施建设。根据世界城市标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加强现有设施的检查、更新、维护和建设,淘汰落后的基础设施,采用现代高端技术完善基础设施装备,确保供水、排水的安全、快捷、高效,提高供水、排水重大安全事故的预警能力。进一步健全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加强防洪减灾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提高协统应对和应急处置能力。保护饮用水源,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对密云水库、怀柔水库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加强城市中心区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鼓励使用中水,鼓励节水,建立综合型、功能强、覆盖面广的污水处理厂,促进污水回用。
第六,增加环保设施建设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构建首都环保的联防联控机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在“以政府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出现了BOT、TOT、ABS、PPP等项目融资方式。北京环保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原则,建立环保设施建设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机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等为评价标准进行城市科学规划。基于北京雾霭天气形成的多种因素,应该建立跨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推进职能整合与资源共享,解决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加强在区域生态文明和环境治理工作中的联动配合,建立各方面工作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强调周边区域的减排和雾霭治理责任,建立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雾霭治理领导小组,强化首都环保的合作治理与责任追究,形成雾霭治理合力和长效机制,促进绿色北京和美丽北京建设,促进整个首都经济圈的环保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琦.北京打响环境治理攻坚战[N].北京青年报,2013-3-29.
[2]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推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N]. ,2013-4-27.
[3]王东亮.本市2012年冬季供热准备就绪 提前供热将进行气象会商[N].北京日报,2012-10-17.
[4]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北京空气污染根本原因[N].北京晚报,2013-1-31.
[5]北京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薄弱环节[N].北京晨报,2012-7-26.
[6]苏民.未来五年北京基础设施将更加完善[N].经济日报,2011-12-5.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0—004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0.007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投资是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随着各级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环境保护投融资政策正在不断完善,政府、企业环境保护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融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本文所称环境保护投资(简称环保投资,下同),即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由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三部分组成,投资渠道主要分为政府投资、金融机构和社会化专业公司投入、企业投资等来源。
1 环保投融资政策
“十一五”期间,环保专项资金、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环境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排污收费政策已成为政府环保投资的重要渠道及资金保障。继2004年设立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之后,“211环境保护”科目于2007年开始实施,“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以奖代补资金、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等中央财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相继设立。税收优惠、排污收费、绿色信贷以及脱硫电价等价格政策在促进企业环保投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绿色证券政策以及发行企业债券等社会化融资手段逐步建立。
2 投资规模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及任务需求,规划提出了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需要环保投资约为15 300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35%。“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总额为2.16万亿,相对1.53万亿的投资需求而言,实际投资超出投资需求6 320亿元,超出比例为41.3%。
1981年至今,环保投资总量呈持续递增趋势,从“十五”开始递增趋势较明显,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出现波动,但总体亦呈递增趋势(见图1)。“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总量达21 620亿元,较“十五”增长157.4%;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达1.44%,较“十五”增长0.26个百分点。从“十五”和“十一五”的情况来看,五年计划第一年环保投资增长率较低;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环保投资增长率快速提升,呈现先慢后快的现象(见图2)。
3 环保投资构成
“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源污染治理实际投资2 415.1亿元,占实际环保投资总额的11.2%,较投资需求(2 500亿元)减少3.4%;建设项目“三同时”实际投资7 885亿元,占实际环保投资总额的36.5%,较投资需求(4 400亿元)增加79.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投资11 319.9亿元,占实际环保投资总额的52.3%,较投资需求(8 400亿元)增加34.8%(见图3)。
逯元堂等:“十一五”环境保护投资评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2年 第10期1991年至今,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先是持续递增,自1996年开始出现波动,自2008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基本呈持续稳步递增趋势,2009年出现下降;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呈持续快速递增趋势(见图4)。
1991年至今,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先是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自2008年以后呈下降趋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
“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较“十五”增长78.76%;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较“十五”增长26501%;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较“十五”增长
图1 环保投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变化
图2 环保投资增长率(%)
“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为11.2%,较“十五”减少4.9个百分点;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为36.5%,较“十五”增加10.8个百分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占环保投资总量的比重为52.3%,较“十五”减少5.9个百分点(见图5)。
4 环保投资空间分布
“十一五”期间,东、中、西部环保投资分别为11 775.6亿元、3 957.1亿元和3 734.6亿元(不含国家级),占全国环保投资的比例分别为60.5%、20.3%和19.2%,东、中、西部比“十五”分别增加138.4%、159.7%和196.6%。东、中、西部环保投资年均增长率平均值分别为28.36%、28.16%以及46.49%。东部与中部地区增速基本持平,西
图3 “十一五”环保投资需求与实际投资对比
图4 中国环保投资构成变化
“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把整治突出环境问题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突出打建结合,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坚决打好环保工作翻身仗。”10月26日,揭阳市召开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揭阳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揭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严植婵对揭阳未来的环保工作作出指示。
切实抓好整治、打击、监管三个关键环节
“要牢牢扭住环境质量这个核心,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切实抓好整治、打击、监管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全市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改善。”严植婵强调,揭阳下一步要下大力气整治突出环境问题,紧紧抓住水、大气、土壤污染整治三项重点工作,精准发力整治重点污染领域和重点污染问题。
同时,要依法从严查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环保部门和公安机关执法联动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司法刑事的无缝衔接,对无牌无证、违法排污的企业和小作坊要全面清理,坚决取缔,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有正规牌照、通过上环保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加强监管,严格检测,坚决打击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行为。
当前,揭阳环境监管已经开始向基层延伸,全市各县区纷纷在乡镇设立环保机构、配备村环保人员,揭西、揭东、普宁等地镇(街)“环境保护办公室”均已挂牌并正式运行。接下来,揭阳还将推动环境监测向基层延伸,结合实际,科学布局,谋划建设涵盖水、空气、土壤等要素的生态监测网络。
分秒必争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要坚持‘还好旧债、不欠新账’,着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推动揭阳走上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新道路。”严植婵提到,目前揭阳环保设施建设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况,未来,揭阳要系统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把今明后三年作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年”,分秒必争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所有项目全部如期建成运行。
农村环境保护也是未来环保工作的主战场,严植婵要求,揭阳各地政府要统筹抓好农村环保生态建设,确保到2018年自然村整治覆盖率达到80%以上,至2020年基本完成所有自然村整治任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了破解传统产业带来的污染问题,揭阳还必须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区,积极引导符合产业方向的企业入园生产,加快推进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金属表面处理中心二期工程和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努力从根本上解决电镀、漂染等行业污染问题。
要推动工作落实,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对此,严植婵明确表示,揭阳将完善工作责任体系,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环保部门要履行好统一监督管理职能,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要健全考核问责机制,制订出台揭阳环境保护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考核制度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具体制度,尽快组织实施。抓好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新老体系平稳过渡。
发动乡贤回归建设环保事业
揭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东在会议上强调,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特别是严植婵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
对于揭阳下一步的工作,陈东也提出了要求:要摸清底子,锁定目标,建立台账,级级列出环保欠账、环保项目建设和环保严打对象清单;要强化联合执法队伍建设,下决心,严打狠打,打出揭阳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引入PPP模式,争取国家政策性融资,发动乡贤回归建设环保事业,大投入、大建设、补短板、强基础;要强化督查,强化问责,推动全市上下攻坚克难,背水一战,竭尽全力守护揭阳人民赖以生存的蓝天绿水。
科学调整、完善管理局“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和生态垦区建设规划,与管理局各时期重点工作合拍、契合,与打造农牧业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食品安全生产基地相匹配、融合,实现管理局生态、环保工作目标清晰化、指标系统化、操作精细化、考核细致化。
二、“全”面建设管局环保服务监管体系
要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到管局环保工作的全过程,按照服务与监管并举、执法与指导并重的工作方针,对管局工业项目引进、建设项目上马、工业园区划定和农垦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参与管局重大决策,谨慎严谨行使“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实现管理局环境保护指导全方位、服务全过程、监管全体系。
三、“高”层设计管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指导管局11个农场城镇循序渐进地实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对农场城镇建设过程中忽视的环保设施建设起来,争取利用较短的时间内把农场小城镇的“下三路”规划好、建设好,与小城镇的“上三路”相匹配,达到地上生态、自然优美,地下管网四通八达、畅通。重点是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畜禽粪便处理项目,积极协调和争取国家环保专项补助资金支持,指导农场筹措配套资金,把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到位。环保工作创新发展、创新服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实现管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完善和提高。
四、“新”型打造管局环保工作模式
改变传统环保工作体制,变单纯环保收费为向上争取资金反哺,变单纯监管为主动为基层服务、变上划部门为管局一分子,树立与齐齐哈尔管局共荣辱、共进退的位置观。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在服务中监管、在监管中服务,推广环保新科技,创建工作新模式,构筑环保新格局,打造环保新队伍,培养环保新人才。
五、“严”格规范管局环保考核内容
对农场一级生态垦区建设及环保目标考核实施量化管理、简化内容,对责任状实施严格的考核,把环保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实行严格的奖惩,利用管局对环保目标考核实施物质奖励的得好政策,把管局环保工作提高到一个党委重视、行政支持、部门参与、职工满意的理想境界。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措施,用制度管事、用规章管人,建立管局环保系统良好形象,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明纪律,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
六“实”打实为管局环保事业尽职
环保系统要踏踏实实地为齐齐哈尔管理局环保事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树立与齐齐哈尔管局共荣辱、共进退的位置观和服务齐局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为管局重大经济决策当参谋,为管局“强工”攻坚战“把关诊脉”,为管局打造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当好先行,为职工打造舒适生产生活环境当好监管员。把管局环保队伍建设好,基础设施规划好、努力把管局环保事业基础打实,以适应管局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有为还要有位,努力成为管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线。为全面落实
在认真落实“六字” 精细化管理原则,“六字” 精细化管理原则的同时,齐齐哈尔环保分局还提出了如下保证措施。
(一)实现“3个提升”
一是努力提升工作标准、提高工作效率。为管局农牧业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和“强工”攻坚战建言献策。
二是着力提升民生意识、完善利民措施。提高环保为民、利民、便民质量。
三是全面提升环保服务经济建设水准。为我局大项目建设搞好环保前置把关与服务,杜绝外地污染企业转嫁进入。
(二)打造“4个体系”
一是完善、修订环保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创新考核办法,努力把环保目标考核工作做实做细。
二是建立廉洁、管用的环境执法体系。着力提高环境执法的准确性、严谨性和严肃性。
三是建立科学、权威的环境监测体系。充分利用上级配发的监测资金、监测设备支持,开展具有专业、权威的环境监测工作。
四是建立常态、实效的环境教育体系。着力探索全民环境教育的最佳模式,把全民环境教育渗透到千家万户。
(三)做强“5个支撑”
一是做强环境民生支撑。兑现环保为民、利民、便民承诺,切实维护职工环境权益。
二是做强生态环境支撑。为农牧业循环经济核心示范区建设提供环保技术支持和良好生态环境支撑。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代表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新疆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基础设施的落后。当前,随着新疆“三化”进程的全力推进,作为重要的支撑要素,加快构建和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促进各种要素快速流动,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不断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是缩小新疆与内地发展差距、拉近新疆与内地时空距离和“三化”推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结合自身实践思考,对基础设施现代化进行内容和范围的定义诠释,旨在进一步明晰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找准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
一、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定义解析
现代化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是发展中社会向发达的工业社会转型升级的变迁过程,是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具体可以概括为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社会生活的城市化、文化的人性化等。而基础设施则是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既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公共设施,也包括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设施。完善的基础设施对促进经济社会活动,推动空间布局演变都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定义,新疆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应该是在符合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前提下,以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合理布局为原则,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的科学化、体系化、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综合集成。
二、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内涵
(一)基础设施规划的现代化
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的前提要件,没有富有前瞻性、有效性的高水平规划指导,就不可能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规划的现代化个人认为要在遵循国家重大规划的前提下,结合新疆实际,不断完善体系、丰富内容、注重衔接协调、适度超前布局。同时,要进一步推进规划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和民主,推进规划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构建全面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和项目集群,引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从全疆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分析,作好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重大基础设施、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大规划体系。这里要着重谈两点,一是从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等综合因素考虑,把县域、农村基础设施纳入规划体系,改变以往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活设施建设缺乏持续性、稳定性的特点,按照节约土地、设施配套、节能环保、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乡村特别是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规划。进一步丰富城镇化内涵,改变当前城镇化就是农牧民转产进城的单一理念,通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把公共服务向基层农村、牧区延伸,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农牧民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二是将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化、体系化,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统筹布局,特别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社会管理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薄弱环节,更要超前谋划、加大投入,以规划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结构和导向,增强新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科学谋划基础设施布局与规模。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基础设施规划要充分考虑人口、城镇、产业、生态、社会发展的需要,未雨绸缪,超前储备。特别是要结合当前新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趋势,科学测算、统筹考量,按照超常规的思维进行谋划。对一些国家重大工程积极争取布局新疆;对一些涉及国计民生并对发展产生重大制约的重大交通、水利、能源设施要及早谋划进入规划;对一些即将列入规划尤其是结合新疆优势资源开发和“三基地一通道”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适度扩大规模以满足长远需求;对南疆三地州及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急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要优先考虑布局。同时,进一步侧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等基础设施项目规划。
3、加强各类基础设施规划的衔接。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涵盖范围广,为避免规划间各自为政,同时增强各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的综合性、协调性与全局性。要加强各类基础设施规划之间以及与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的衔接,促进各规划统筹协调运行。要建立统一的基础设施规划空间体系,理清规划层级和相互衔接关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相互适应、集约高效的规划系统。例如上海市在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过程中,将地上、地下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衔接,努力构建交通路网、电力线网、通信线网、供水管网等适度集中的综合性基础设施通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借鉴学习。
(二)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设施装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考虑新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恶劣性、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共服务的强劲需求性以及设施本身智能性、安全性和资源集约性要求,吸收引进国内外的新装备、新技术、新材料、新观念,提高装备水平、服务水平,促使基础设施达到技术先进、结构完善、服务高效、生态平衡。这里着重谈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三个趋势和方向。
1、加强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
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在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消化吸收信息前沿技术,加强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开放、兼容各具特色的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提高基础设施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各类基础设施管理和营运效率,增强各类基础设施相互衔接支持能力。例如,在智能交通建设中,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互联互通,有效引导集疏运客货流,提高运输效率和安全性;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依靠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建设物流信息中心、控制中心,实现整体物流网络的中心控制;在水资源监管信息化建设中,通过完善大型水库工程和重要中、小型水库和闸群工程监控系统,可以有效满足防洪调度、水资源调度和改善水环境的要求。可以说运用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件。
2、提升基础设施节能环保集约水平
基础设施是用能与排放的主要单元,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社会构建必然要以节能减排的基础设施作为基础。因此,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着眼于生态健康,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益三方面的均衡。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充分遵循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体现节能环保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从项目准入到设施装备的建设与引进,首要考虑节能环保标准,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节能环保设备和建设技术,从基础抓起,构建节能减排基础网络。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切忌贪大图洋,要充分考虑土地不可再生的特点,本着节约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
3、推进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化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和运用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先进技术标准体系相衔接的技术标准体系,保障各类基础设施运行、管理、维护与国内外的顺畅衔接。特别是要制定完善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新疆特点的并能与国际、国家标准相衔接的基础设施标准体系,规范基础设施运行,提高基础设施效率。譬如在新疆区域性国际物流枢纽建设中,物流基础设施从道路、运输工具、仓储装运设施、信息技术都要与国际、国内标准对接,同时,也要符合自身“东联西出”的发展需要,才能形成与外界高效顺畅的物流通道。
(三)基础设施协同运行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现代化也体现为基础设施的高度协同运行方面。根据基础设施的范围与运行特征分析,可以将基础设施协同运行现代化分为三个层次和体系,在今后的建设中着力。
1、形成同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的运行体系
同类基础设施具有不同层级、不同功能、分散布局的特征,要发挥其最大功效,必须要进行协同运行方式的调整,追求最大化的综合协同效应。以交通为例,目前,新疆各类交通基础设施布局、运行方式衔接不紧密呈分散化格局,在一些重要的交通节点城市和关键环节,缺乏具有高度协调性的衔接紧密一体化客运枢纽和完善的集疏运功能货运枢纽,既浪费了资源,而且运行效率大打折扣。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构建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公、铁、空港”各种交通运行方式的综合优势。这方面可以借鉴上海建设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经验,在乌鲁木齐等重点区域性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汇集各种交通方式,提升服务功能;水利方面,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在水源工程基本完工后,相应的配套渠系设施包括饲草地田间工程,如果不及时跟进也无法发挥水源工程的功效,同样影响工程总体效益的发挥;再比如说“两居工程”,安居定居住房完成后,相应的水、电、路、气、环保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商业网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滞后,公共服务不配套,农牧民稳定定居、安居也无法根本保障。因此,构建同类基础设施衔接顺畅的运行体系尤为重要。
2、构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协调体系
基础设施涉及范围广泛,要想把各基础设施建设得水平相当、相互配套、互成体系,必须根据区域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建立科学的布局建设协调体系。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四方面为例,交通是最核心的领域,交通基础设施及其发达程度,决定了区域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对水利、能源、信息等其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需求也才会相应而生。因此,选择交通作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先行建设布局,这样才能为能源、水利、信息的配套跟进与协同发展奠定基础。以此类推,各类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要在统筹区域发展的阶段、趋势和重点的基础上,形成步调统一、时序科学和重点突出的协调体系。
3、实现区域间基础设施的协同运行体系
区域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是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形成区域集合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和支撑条件。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东联西出的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节点,与周边中亚国家和内地在交通、能源等领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合作联系,特别是比周边国家形成明显的基础设施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国家和新疆基础设施建设及资金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带动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与我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便利经贸、人员、科技文化的交流往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率先探索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共管模式,形成基础设施的协同运行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建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没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和成熟的投融资模式,基础设施现代化无法实现。要结合新疆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收期长甚至不能回收的特点,根据基础设施类型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形成适应新疆特点的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推进基础设施加快发展。
1、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作用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新疆民生保障、社会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其它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仍较滞后,仍需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一部分由于具有高度的公益性特点,主要还是要依靠国家投资的主渠道。但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国家投资的使用方式,强化国家投资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可以以国家投资为引导资金,以政府信用和未来财政税收为担保,积极利用开发性金融、国外金融机构融资贷款、BT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缓解资金不足矛盾。要充分考虑政府持续的债务偿还能力,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速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融资创新。
2、加快基础设施领域投融资创新
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和方式,利用多种融资工具和手段,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基础设施产业化进程。特别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城镇或其它基础设施。要按照保本微利原则,实行有偿使用、合理收费,增强自我筹资能力,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一是要加快各类投融资平台建设,除目前各类城市投融资平台外,要积极发展建立交通、水利等行业投融资平台,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建设资金;二是打破部门分割和行业垄断,以公有民营、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各种形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境外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PPP、BOT、TOT等建设融资模式,改革财政补贴方式,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商品化;三是试点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基金,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集合资金优势,重点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入,弥补资金;四是坚持“经营城市”理念,在有条件的地区,完善土地储备制度,通过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总之,基础设施领域今后完善政府推动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单一资金筹集模式,为新疆基础设施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本支持。
3、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完善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加快推行项目代建制,进一步减少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节约国家建设资金。建立和完善社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度,逐步减少社会投资项目核准事项,进一步放开社会投资领域。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不但要积极引进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更要创新工程管理模式,从项目前期工作到现场施工管理到工程竣工验收,都要科学筹划,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节约建设资金和人力物力成本,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科学化水平。
(五)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现代化
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为重要的是管理运营的现代化。硬件是基础,但软件是硬件功效发挥和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保障。提高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水平,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技术保障作为支撑,不断改革创新、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要建立健全基础设施运行的规章制度体系,依靠完备的制度,科学指导基础设施的管理与运营;要加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资金支持,制订合理的财税收费政策和运行补贴方式,保障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和人员队伍的稳定;要加快基础设施管护人才培养,不断增强管理维护运营智力支持;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技术和装备手段,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水平。更要不断探索基础设施管理运营的体制机制改革,从管理方式创新、体制完善、资费改革等方面及时针对制约因素,推进改革进程。
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城市正在日益快速地建设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负荷同样也是在不断地增加提高中。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日渐增加,同样的,电、用地、和燃料等一些方面也会有所增加。所以,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负荷方面也在日渐增加。
但是,由于我国在对于这方面资源的利用是有一点限度的,因而,城市基础设施的资源运用与负荷运转之间存在的矛盾就变得尤为突出。同时,对于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与规划也是处于分散的状态,也缺乏了综合协调与统一的考虑因素。因此,需要以合理的应对措施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以规划。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概括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包括的范围一般可划分为水资源,环境资源,能源,邮电通信,交通,以及防灾等为主要的系统资源。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则是作为相对于比较独立的一个系统存在,因此它又具备几种特征,即效益的综合性和间接性、运转的协调性和系统性、服务的两重性和公共性,以及建设的同步性和超前性等等。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城市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需要,所需要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相对应的系统、机构和组织。而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作为主要构建以及社会和谐的支撑体系,不论是它的完善程度还是完备体质都会直接性的影响到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基本的公共服务,甚至对各项活动的展开都有一定的益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体现就是在于它是城市综合服务的功能载体,也是社会各项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重要基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很多方面,如城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等。同时它也会牵涉到很多需要进一步协调的利益发展,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
⒈处于新形势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做到坚持保护水资源,开源节流并重,以作为主要的方针。而且最为重要和关键的就是要确保城市供水的安全。同时要合理的安排配置水资源,以科学的管水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方针。
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体现在安全、节约、高效、环保等方面,并将其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以高起点,高标准等为主要的原则,建设和谐,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以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从而达到相对于较为完善,较为全面的城市基础设施,以此来引导城市的持续发展。
⒊对于能源的开发,需要同节约相结合,从而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⒋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原则,需要采用新技术,运用新理论,并且合理地,科学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从而达到全面,充分的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三、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与建议
城市在各个时期的整体规划与发展时,必须要根据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质量等各个方面的指标,再来确定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模式以及技术水平等方面,从而促使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⒈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体现在支持和引导城市的增长,而在城市的增长中包括了文化,环境,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也就是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城市基础设施在数量,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已经逐渐的延伸为城市的功能性的导向因素。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就需要于城市的发展达到协调一致。
在目前的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环境。环境的问题体现在于空气的污染、交通的拥挤、排放的垃圾、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多数的问题都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缓慢,缺少良好的环保基础设施,同时也缺乏协调性等原因所造成的。因此,如果要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就必须要提高供给力的水平,并且,在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也应当要注意要必须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对于其各项建设的协调发展。
⒉在近几年来,对于在我国城市的人口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等一些方面的具体情况来观察分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的关键点就在于城市的交通的建设。然而提高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那就是城市的交通建设的问题。作为交通建设,它不仅仅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最重要的,它更是确保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因此,为了能够达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而在各个城市中,就必须要以自身的发展需求,来建设综合的交通信息的系统,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一系列轨道交通,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挤这一重要问题。轨道交通所具有速度较快、环保、运量较大、节约用地等一些优势,并且还能够通过对于城市的合理布局,来降低交通需求的模式,从而改善交通管理的措施,大力地发展公共交通,以建立完善交通信息系统,以及提高交通安全等,以此来全面的改善城市的交通系统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与情况。
3.对于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主要的基础,因而需要应用对其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来全面地建立起一套包括城市的审批数据、基本地形图的数据、道路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为一体的规划基础设施的数据库。并且利用这个数据库来达到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地,有效的管理规划,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并加强审批的科学效率。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人员,可以运用这个系统来对城市基础设施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设计,同时,也可以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工具,来把设计的内容,以及和原有的内容来做出叠加显示,从而可以提供到辅助的分析决策。
四、结语
为了可以更好的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应用功能可以正常地运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公共安全。因此,需要优化城市基础设施系统的整体功能,来加强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整体规划来塑造一个蓬勃发展的美好城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同时由于当前的设施规划不够完善,还不能够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新形势下,需要通过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策略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体系,从而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功能,从而打造一个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美丽和谐的城市。
参考文献
[1]刘婷婷,戴慎志.行业发展与公平享有目标下的城市基础设施供给规制研究[J].规划师.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