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1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服务理念比较滞后。在当前的高校物业管理中,不少物业管理人员都来自于原来的后勤部门。他们一般注重于行政管理工作,而对物业管理方面的市场知识了解得较少,而且,他们也缺乏市场运营经验。由于重视物业管理效益,而轻视服务、管理,从而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出现上述情况,与物业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较差有很大关系。由于物业管理人员年龄结构老化,而且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他们不会注重改善服务质量,这就制约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2)服务价格体系有待健全。第一,从物业收费的价格来看,当前的物业收费标准不是很科学。高校一般采用行政手段来规定服务价格,但在物业管理运行的过程中,物业管理实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利益,往往要求学校提高服务价格。由于没有统一的价格标准,高校确定服务价格的依据就不充分,其制定的收费标准也就不太科学。第二,物业管理实体与高校对制定服务价格的依据有不同的看法。由于物业管理尚未从高校完全剥离出来,因此,物业管理实体往往不会履行物业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义务。第三,高校师生的服务意识有待转变。不少师生认为物业管理就是为大家服务的,不应当收取过高的服务费用,这使得服务价格的上升空间很小。(3)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就当前高校的物业管理情况来看,其管理体制仍带有很大的行政性质。这一方面与高校的历史背景、身份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校与物业尚未完全分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物业管理部门的职工招聘、薪资待遇等仍由高校统一管辖,由于不能实现市场化运营,因而阻碍了物业管理服务效果的改善。虽然有的高校已经采取外包的形式,但是在人员管理上不能做到有效约束,校企双方沟通上容易出现羁绊。(4)预期效果不理想。目前,不少物业管理实体的营利能力比较低,效果并不理想。高校的物业管理费用,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高校的行政拨款,资金来源稳定,但是投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校方自主管理的方式下,归口部门并未整齐划一,比如由后勤部门、保卫部门、宿舍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绿化保洁、校园治安、公寓管理等,而且,一线人员大多为临时工,专业性欠缺并且责任心不足。而在委托给第三方物业管理公司管理的方式下,往往出现第三方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服务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破坏学校的整体形象并制约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物业管理的对策探讨
(1)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为了转变服务理念,首先,高校领导应认识到物业管理的重要性。物业管理作为高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管理效果的直接影响到校园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显然有益于师生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改善高校的学习氛围。当高校领导认识到物业管理与高校教育的紧密联系之后,必然会注重物业管理质量的提高。其次,培训当前的物业管理员工。通过给员工讲解基本的物业管理知识,使员工对物业管理的现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水平得到提高之后,他们就会自觉地改善服务效果。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明确不同工作岗位的基本职责,使员工在恪尽职守的同时,能与其他员工有效配合,提高服务质量。最后,积极引进较为专业的物业管理员工。在物业管理员工年龄结构老化的情况下,大多数员工的服务理念很难转变。因此,补充新的物业管理员工就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完该项步骤之后,为了切实地提高物业管理质量,高校也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使物业管理队伍更加专业化,确保服务理念能适应当前的社会需求。(2)健全服务价格体系。针对收费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高校应加强与物业实体的沟通交流,积极探索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物业管理最终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的,因此,高校应尽量少采用行政手段规定服务价格的方法。这要求高校不仅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同时也能兼顾物业实体的经济利益。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引入竞争机制,让多家物业公司参与竞争。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物业管理服务价格处于相对科学的水平。不仅如此,在竞争机制的引导下,物业实体或物业公司与高校对制定服务价格的依据的看法也会日趋统一。因为竞争机制的引入,就意味着物业管理朝市场化方向又迈进了一步。在此前提条件下,物业公司也会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从而推进了服务价格体系的完善。除此之外,高校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高校师生转变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认识。物业管理服务价格的制定,直接影响到师生的经济利益,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适当提升服务价格也是应该的。高校师生认识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特点之后,就会减少因服务价格上升而产生的抵触情绪。(3)完善服务管理体制。物业管理服务管理体制应朝着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方式。第一,改革原有的运行管理机制。物业管理社会化是大势所趋。高校要将物业管理外包给第三方企业来统一集中管理。第二,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虽说将该业务外包出去,但校方仍承担监督管理的责任。校方要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标准,目的是促使物业管理朝着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物业公司可以根据以往物业管理上的经验,再结合高校的现实情况,制定出基本的工作标准和服务流程,并通过引进人员或培训的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技能水平。第三,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估,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服务效果,以及高校师生的满意度。针对其中的问题,物业公司应积极吸取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使服务管理体制日臻完善。(4)增强盈利能力。当物业管理从高校剥离出来之后,物业公司就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首先,应保证服务质量。在此前提下,高校师生对物业管理服务比较满意,物业公司自然就有提升盈利的空间。其次,拓宽资金来源。物业公司可以在高校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开展多种服务活动,如维修、托管等。开展这些服务活动,应做到既不影响正常的物业管理服务,同时也能提高物业公司的经济效益。最后,适当提高收费标准。考虑到高校师生群体的特殊性,物业公司所制定的收费标准应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这不仅需要考虑到师生的经济利益,同时也要兼顾物业公司的经济效益,使物业公司增加营利能力,同时提高高校物业管理水平。
作者:刘淑君 单位:安阳工学院
通过调查分析,物业服务管理公司现有员工245人,由学校编制、集团公司编制以及物业公司自聘的中心编制三部分组成。其中学校编制25人,集团公司编制6人,物业公司自聘人员214人。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35岁以下的员工有37人,占全体员工的15.1%;36―45岁的员工88人,占全体员工的35.9%;46―55岁的员工97人,占全体员工的39.6% ;56―60岁23人占全体员工的9.4%;46岁以上的员工共120人,占到全体员工的50%。
二是学历层次偏低:有大专以上学历的12人,占全体员工的4.9%;高中学历的19人,占全体员工的7.8%;初中以下学历的214人,占全体员工的87.3%。
三是技术职称的偏少:中级职称的2人,初级职称的1人,只占到全体员工的1.2%。
四是技术力量偏弱:有工人技术等级的共28人,占全体员工的12.1%。
二、物业管理公司人员配置不均原因分析
(一)迅速扩张的物业管理队伍综合能力不强
学生公寓管理、教室楼宇管理、校园环境保洁、绿化养护、水电动力设施设备及其维修维护、会场布置等内容都纳入了物业管理的范畴,形成一个大物业的概念。可是,现有的高校物业管理队伍中却存在着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少,普通员工多;高学历者少,低学历甚至无学历者多;有技术职称者少,无技术职称者多;综合素质高者少,综合素质低者多的现实。
(二)激励机制不健全,人员流动频繁
为了满足学校扩招的需要,学校的基本建设连年不断,新教学楼逐年落成,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使用,导致了物业管理人员数量增加。由于学校大多数在编职工感觉后勤工作环境差,没面子,一般不愿到后勤工作。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只能到社会上招聘大量的临时工作人员(中心聘员工)。这样就造成了后勤企业中学校在编职工越来越少,而临时聘员工比例却在不断上升的现象。
(三) 编制层次多,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
近几年中,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队伍有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正式在编员工逐年减少,临时编制员工逐年增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浙江省高校物业管理临时编制员工平均已占60%以上,我校物业公司临时编制员工已占87.3%以上,他们已经成为我校物业管理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历史原因,临时编制员工没有得到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在校内他们的薪酬、福利等收入水平与正式在编员工的差距较大,同工不同酬现象普遍存在。与社会同行相比,报酬低于社会相应技术等级。
(四)工作人员来源单一,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服务队伍
高校后勤企业的工作人员 ,主要来源有三种。一是:学校在编人员,即所谓的“老人”。而“老”人主要来源是:1.)老校区土地征用工;2.)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3、)学校改革分流人员。二是:企业编制员工,即所谓的“新人”。主要来源于,企业从社会招聘的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既不是“老人”,也不是“新人”的中心聘员工。主要来源于:1、)80%通过老乡、亲戚介绍。2、)19%新校区土地征用工。3、)1%为自我推荐。工作人员来源的单一化,也造成了后勤企业员工的四多四少现象:即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普通工人多,技术人员少;文化水平低的多,高的少;外来务工人员多,正式员工少。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改革用人制度,通过内培外引,建立一支技术精湛的物业管理队伍。
物业管理已经逐步成为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由于编制的限制,管理、技术岗位大都是正式在编员工。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管理技术岗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物业管理人员的知识层次、管理水平、技术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及时调整思路,转变用人观念,突破编制限制,开发培养人才。根据不同岗位设立不同类型的编制,如正式编制、公司编制、长短期合同工等,制定相应政策,给予相应待遇。
(二)加强在岗培训,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物业管理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扫扫地,换换灯管、修修水龙头的事情。而是在管理方面,要求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良好的服务意识。做到管理有计划,有部署,有分工,有考核,有服务标准,有质量跟踪。并能通过对服务满意情况进行分析,了解掌握服务对象的心理与需求,知道如何让服务对象心情舒畅地接受并认可提供的服务。在技术方面,要求具备相应技术技能的专业人员,不仅要会一般的水电维修,而且也要学会操作使用先进的设施设备,避免因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而使得一些高技术设备买来后束之高阁、无法使用、造成浪费的现象。
(三)建立人才发展计划,确定发展目标
建立有效的人才发展计划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物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不仅要制定短期的人才发展计划(半年),还要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计划(3―5年)。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国家物业管理三级资质,物业管理专业人员以及工程、管理、经济等相关专业类的专职管理和技术人员不少于10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不少于5人,工程、财务等业务负责人具有相应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现在,高校物业的社会化运作已是必然趋势。按社会化运作的要求,以某校物业公司为例,在两年内若申请三级资质,专业管理人员就需要8名。
高效的后勤管理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学生公寓、教学楼,以及等教学设备都在他的管理范围之内,有的学校还包括校园的绿化维护与保养,目前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的管理模式比较多,多数院校以行政管理模式为主,但是大部分管理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现如今将物业公司引入后勤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的发展趋势,将物业公司引入高校后勤管理可以使管理更加专业化,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相关部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当然也不反对高校内部自建组织对后勤进行管理,但是高校自建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并不能建立完整具体科学的管理体系,因为大部分高校还缺乏这种物业管理人员,自建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管理范围较小,管理效率低,不能起到真正实质性作用。目前大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后勤管理的重要性,开始逐渐的将物业公司引入高校后勤管理,但是起步较晚,虽然对后勤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还沿用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还有一些高校为了提高教学费用,从后勤部门进行克扣,因此早一些不具有法人资本的物业公司,当学校的安保等问题出现状况时无法通过法律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并且这种物业公司管理松散,管理目标不明确,严重情况下还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对高校的后勤进行科学的管理,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促进他们的全方面发展,当学校出现后勤问题时,可以及时有效的进行解决,保证学校的各方面组织机构有序稳定的正常工作,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高校后勤管理现存问题
1、对高校后勤管理不够重视
高效的内部人员及其管理人员对后勤管理重视程度不够高,将物流公司引入高校的后勤管理只会增加管理费用和成本,并不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对于后勤管理处在原来的陈旧认识,没有充分的了解到,其实高校的后勤管理正在向社会化转型,每年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补贴费用较低,这样就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后勤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及学校的教学改革进行及时的创新,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无论实施怎样的改革都没有进行根本性的变化,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反而降低了教学费用的投入。
2、管理制度没有时效性
高校后勤的管理制度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的做出调整与创新,在管理条例中说明的不够详细,大部分高校的管理制服都是行政管理机制,相关部门在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条例进行管理,没有符合某高校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对工作者的管理也比较松散,虽然有的高校制订了较为详细的管理策略方针,但是执行情况却大相径庭,管理制服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管理效率效果,所以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进行彻底的改变,根据高校的现有条件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学校的后勤管理制服,并及时引进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对管理制度经营完善,从而保证学校后勤工作的质量。
3、管理人员素质低
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没有专业的管理队伍,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比较低,基本上是从高校内部人员进行选拔管理,他们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人员设置的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人员大部分为退休的高校教师,他们的思想比较落后,管理能力不高,他们对于高校的后勤管理没有明确的认识,管理制度注重形式化,虽然制定相关条例,但是并不会去实质性的实施,从整体看管理队伍水平不高,与专业化的物业公司相比相差甚远,专业化的物业公司会定时间的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他们的管理知识比学校自制的管理队伍高出很多,可能在管理经验方面不足于高校教师,但是经验可以从实践中逐渐的去积累,况且物业公司在高校后勤管理中的细节问题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并且会根据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校的管理体系,会大大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效率。
4、服务的主观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后勤管理都是由学校自建而成或者是与物业公司合作,但是实际上是由学校的行政部门进行管理的,因为学校并没有优秀的管理人才,所以相对而言管理力度比较松散,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了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够强烈,在管理模式上比较混乱,一方面有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另一方面有物业公司的管理。因此要想提高学校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比较困难,在处理学校后勤问题的时候不够及时处理效果不到位,办理事情没有实效性,拖泥带水。此外并不能对学校的机械设备进行及时的保养与维护,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往往才能够发现设施的损坏,对于学校校园卫生问题细节上做的还不到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的去完成工作,还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这就会制约工作效率的提升。
高校后勤引入物业管理
1、创新管理体系
在高校引入物业公司对后勤进行管理后,要及时的创新管理制度和体系,培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物业公司的管理机制,建立的管理机制可以实施在高校后勤部门,参考物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建立独立的经济体制,因为现在大部分的物业公司管理开始向经济型转化,制度能够良好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要将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明细化,提供一定的经济费用,让高校后勤管理自行发展,避免高校后勤管理形式化,减少层次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在管理过程中物业的相关部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筹取自身发展的资金,同时,制定员工工作明细,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要始终把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作为后勤机构的发展理念,从而致使高校后勤部门的管理逐渐走向专业化,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管理团队,提高整个后勤部门的服务效率,当然不同的高校就普通的情况,在建立后勤管理体系的时候可以将它特色化,随着高校教学的体制改革实现稳定的过渡。
2、培训管理人员
高校后勤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是服务学校教师学生的基础,提高整个后勤部门的人员素质可以有效地提高服务效率,无论是哪个企业在哪个层次的竞争其实都是人员实力的竞争,高效的后勤管理越来越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足够高的管理能力和素质,能够熟练的掌握管理内容,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校的管理人员都是由高校内部人员自行培养起来的,在日常工作中并不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管理知识来处理后勤问题,优秀的后勤人员不仅要素质品质优良,还要拥有较强的实力,当然这就需要高校与物业公司进行合作,二者共同打造一只高水平的后勤管理团队,根据目前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的培训方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为物业公司引进高校后勤管理铺垫道路,各高校的后勤管理人员要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学习,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让高校的后勤管理逐渐向专业化发展。
3、提高物业公司执行管理
在高校后勤引入物业公司的管理后,要给予物业公司较大的管理权利,让他们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模式,在保证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物业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打出一定的名誉效应,这样可以让高校内的部分反对引入物业公司管理的教师更容易接受它,让他们见证到在高校后勤引入物业公司的管理后带来的良好服务质量,高效可以设定相应的组织部门对物业进行监督管理,这样就可以让学校的后勤管理与企业共同进步。物业公司也可以设定属于自己独特的品牌,利用品牌的效应来促进管理,同时还可以吸引其塌学校采取这样的措施,及时的将物业公司引进高校的后勤管理,管理的费用成本还可以作为培训管理人员的费用支出,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定时间到企业的后勤部门进行专业化学习,采取企业后期管理制度中的优点,完善高校的后勤管理制度。
4、结合现代科技技术
在高校的后勤管理中可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来保证后勤服务的质量。例如可以引进先进的维护保养检查技术,该机械设备会对学校的设施定期进行保养与维护,这样就减少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同时也方便了管理人员,可以引进计算机监控技术,对校园内的安保工作进行实时检查,一旦后勤出现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后勤部门的某些服务内容可能工作人员做的不够到位,可以通过先进的科技技术采用机械设备进行操作,比如对校园内的危险地区进行全方位的打扫,高校后勤管理引入物业公司的管理模式同时融入现代科技技术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服务效果。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可是,和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不相协调的是,真正精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却没有因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而兴盛,这样就导致了物流管理专业人员日益紧缺。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本来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市场培养更多的物流管理人才,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严重滞后,导致根本无法为市场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研究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仍然采用传统的学科体系进行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也还是采用传统的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方式,其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所列举的例子仍然是和传统的物流管理相适应的例子,根本不具备时代性。这样就造成了理论和现实的严重脱节。
在课程的设置中,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安排了实践课,但是实践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少,并且实践课也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实践课,相当多的实践课都是在校园内模拟进行,依靠教师和学生的想象进行实践,这样的实践课基本上是空中楼阁,不具备任何的实际操作性。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可想而知。
2、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具备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资质
从本质上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不具备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资质。为了应对日益紧缺的职业型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短短几年内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并且相当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等职业学校直接转变而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单是学校的名称直接升级成了高职院校,就连教师也直接升级成了高职院校的教师,尽管国家也对这些教师做了突击性的培训,但是这样的培训根本不可能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导致教师执教水平和高职院校的实际要求相差甚远。从硬件水平上来讲,也存在着严重不足的现象,尽管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是其投入的比例和教学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的相当大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器材和基地的缺乏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学校的实训也基本上停留在理论阶段。
3、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市场需要的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全国通编教材,其课程体系也多是陈旧的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样的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其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操作能力,而且教学内容已远远落后于时代。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物流管理也不断出现新的现象和特点,而一成不变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本无法适应这些新现象和新特点。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他们的精神风貌,还是求知能力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而陈旧的专业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变化。这样的教材体系不但无法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而且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制约了学生求知欲望的形成和探究能力提高。
4、大多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全新的教学手段
多少年来,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规规矩矩地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本没有将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只是一台台听课的机器,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知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没有任何实际的交流和沟通,这样就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部分教师即使想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无法进行。再加上缺乏实践条件,导致教学无法和实践相联系。在这样的教学状况下,教师尽管也付出了很多,但是收效甚微,根本达不到现代化教学的要求。
二、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1、大力开发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课程体系
要想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性人才,就必须大力开发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课程体系,将物流管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确保学生零距离上岗。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实用性构建教材内容,让学生们懂得怎么做,而不是过多地去掌握所谓的理论;其次要围绕物流管理专业的针对性构建教材内容,按照物流管理专业的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并且围绕课程目标恰当地选择教材,突出物流管理的实用性;再次要突出物流管理专业的动态性,要打破教材一成不变的状态,确保教材内容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2、大力加强适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
要想培养适合物流管理市场的专业型人才,就必须大力加强适合物流管理的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要建立教师实践和培训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例如: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晋级、晋职等优惠条件鼓励教师到一线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到高一级的院校进修。另外,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的专业管理人员任教的方法加强其师资力量建设。
3、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建设
(1)努力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是建立在知识系统性之上的学科体系,它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是技术的实用性。为此,要想构建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首先必须转变为按照实际工作岗位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具体任务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 中逐渐构建物流管理的理论体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发展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此,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物流管理岗位紧密结合,突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职业性。
(2)、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全新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在全新的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学校要紧紧依托物流行业、依托物流企业,确保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新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物流企业专家队伍与学校专业团队共同制定物流管理岗位能力,并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分析和归纳,将就业能力作为学生学习的最基本导向,根据企业岗位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从而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根据物流行业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规格之间的无缝对接,真正做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愿与物流企业,用于物流企业。
(3)、学校和物流企业共同组建课程体系建设小组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小组要将工作过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努力适应工作岗位对物流管理专业技能的要求,大力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把实际工作中的物流管理岗位技能要求、物流管理职业规范、物流管理的行业标准、物流管理的职业资格技能以及物流管理的职业素质要求全部融入新课程体系,这样通过课程体系的解构与重建,将物流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与课程内容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构建了适合学生专业技能发展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4、大力加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改革
教师要不断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教师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另外,教师还可以采取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法下,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通过搜集信息,设计方案,项目实施并最终进行项目的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才遇到教学当中,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操作、深入物流企业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企业管理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需要具有更多实践经验的专业管理人才,为此,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特征,围绕市场需求设置课程,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为物流企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管理是一个系统管理,涉及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而财务管理是这一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之一。只有重视和加强财务管理,才能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制度、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促进资金运用的科学化。因此,应加强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加快学校发展、提高抗风险能力,迎接教育国际化挑战。现就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1 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1.1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
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进行预算管理,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导致编制预算与执行预算两张皮。同时,预算项目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预算支出没有科学的定额和标准;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等原因造成了预算编制不准确,预算内容不全面,没有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
1.2“两头”理解支持和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财会人员孤军奋战
所谓“两头”,一头是高校领导,另一头是部门领导和教职工。由于专业背景及部门性质的差异,“两头”的财务管理观念普遍淡薄,对财务工作理解支持和重视程度的不够,这就造成了财务人员孤立地在高校开展财务工作。
1.3忙于日常事务,疏于财务分析
目前的高校财务工作范畴只局限于记账、算账、报账,财务管理只停留在财务数据的核算,而没有深入地进行财务分析。所以,财务信息存在前瞻性不强、指导性不高的问题。没有开展融资筹资能力、负债能力测算、经济效益分析、办学成本测算以及如何根据国家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不利于学校领导运用财务信息进行工作决策。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发展,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经济业务也变得更加多层次化、复杂化,各类经济决策行为将更加依赖于财务分析得出的结果。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状况,仅限于提供历史数据和解释财务信息。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效益缺乏系统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地考核学校整体和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高校经济活动和事业发展状况缺乏规律性认识。
1.4会计制度的缺陷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历史上高职院校用地大多是开办时国家无偿划拨的,在学校的固定资产账目中土地价值不能反映出来,因为这部分资产国家不要求作价,学校也难以擅自估价入账,导致土地资产价值长期得不到登记入账。而事实上,土地资源由于其特殊的稀缺性,已成为最有价值的资产。同时,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利用银行贷款投资搞以“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为主体的新校区建设,金额巨大,有的项目匆忙上马,资金缺口得不到及时补充,施工单位代垫款项过多,发生的财务纠纷较多,使已投入使用多年的房屋建筑物因未办理竣工结算手续而不入学校总账,使房产长期没有体现其账面价值。以上诸多原因,造成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不够真实、完整。
2 改进措施
2.1加强科学预算,严格控制经费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是高校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的前提条件。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涉及面广,必须在财务部门内部和财务、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很好的协调组织,因而必须要有一个有力的组织保证,成立以校领导为首的专门编制预算的小组,保证预算编制所需的时间,在财政部门还未安排预算编制工作时,高校自己就要提前启动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狠抓基础工作,制定标准与定额,推行零基预算。从基层单位开始规范编制,逐级汇总编报,真正做到自下而上全面推行。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细化部门预算,防止出现无具体内容的项目预算或者应在公用经费中列支的项目,重复在项目经费中安排的现象。
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年度收支计划,将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来抓。切实保障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2.2切实转变观念,加大对财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立财务管理在高职院校发展建设中的基础地位
要树立群众观念,形成高校财务齐抓共管的格局。高校财务管理在校长领导下学校党政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实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客体是资金运动及其形成的财务关系。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财务管理的绩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管理主体,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热情,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促使其为学校聚财、生财、用财等出谋划策,延伸拓展到设法筹集资金、按最优化原则合理使用资金、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形成全员式理财格局,从而使资金运作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形成财务管理合力,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2.3加强财务分析,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构建财务业务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平台
财务工作职能由传统的“核算型”、“事务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分析是关键。通过年度与年度的比较、季度与季度的比较、项目与项目的比较,分析变化情况,找出变化原因,是有利因素还是不利因素,为学校决策提供财务信息。财务每一个岗位都有分析的内容,都能具体地反映优势及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通过分析反映,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完善制度,提高经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效益性。
由于高职院校内外部财务环境的深刻变化,办学过程中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务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不仅要会做账,还要会分析;不仅要会管理,还要会服务。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方法,搭建高校财务工作的技术支撑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普遍实行会计电算化、学生收费委托银行代扣代缴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校园、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实现校园信息的标准化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促进校内各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分工协作零确保各项收费、资金划拨、预算控制及信息传递等,以确保财务工作的顺利进行。
2.4建立并落实定期的清查盘点和资产核销制度,对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自建房屋及时估价入账
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固定资产数量庞大,分布面广,使这项工作成为难点。学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可操作的实物盘点制度,并引入条形码信息管理等技术手段,解决清查工作量大的问题。对报废、调出、依法转让的固定资产则严格履行审核程序,定期进行固定资产核销的账务处理,准确反映固定资产实际情况,真正做到账实相符,责任明晰。当建造的房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应当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之日起,根据工程预算、造价或工程实际成本等,按估计的价值转入固定资产,待办理了竣工决算手续后再作调整。
参考文献
[1]赵善庆.高校财务管理问题解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71-74.
[2]王画宇.试论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几个问题[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6):58-59.
在我国高等财经院校的专业教育中,财务管理专业出现较晚。1998 年教育部颁布,财务管理作为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被列入本科专业目录中。虽然其正式成为本科专业的时间较短,但已是当今工商管理学科中最具活力的一门学科。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现状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目前我国在经管方面比较缺少的人才,为增加此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应从学校抓起,注重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我国,此专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已逾 400 所。但此学科的办学时间较短 , 经验尚且有限,各高校在此专业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目前,各高校设置的课程在各学科之间界限模糊,这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定位不清晰。当学生走出校园时会感到迷茫无措。并且,课堂上一般只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这使同学们学起来一知半解,在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时会遇到困难。
三、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有机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原理与方法。但从目前此专业的教学模式来看,课堂上过度以理论知识为主,忽视案例分析的重要性,这对学生形成自身的学科体系框架百害而无一利。且教师只是简单的讲授基本的知识概念,课堂上缺乏案例分析,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遇到真实情况下的思考与操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变化,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并提出新的要求。但市场需求信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甚微,人才质量特征与市场需求相差甚远。财务管理专业之所以从会计学科中分离出来,必然有它的突出优势,即它是会计的延伸,它并不是简单地记账、算账,而是在会计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大环境来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做出决策。但目前它的优势并不明显,很多学生毕业找工作是作为会计、出纳、证券、保险人员等,或出现了迷茫、找不到工作的现象。
培养人才是当代大学的使命。但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培养目标迷茫不清晰。此专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市场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只有跟着市场需求走,以培养除社会上需要的财务管理人才,将优质人才通过学校输送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财务管理知识应用的问题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知识,但财务管理专业的很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都会感到之前的努力变成了徒劳。这是因为之前学的知识遗忘,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应用。这使学生自身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知识条理不清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学校更无法为工作岗位输送相应的人才。
四、对策
(一)采用实践教学模式
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这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实战经验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上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讲授知识,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与应用方面的能力。但目前高校的工作环境决定了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 老师们毕业后并没有走出校园,没有实际接触过企业的经营。为使高校教师更好地运用这一模式,学校应与地方企业合作,定期让老师走进企业。这可以使教师与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沟通,实现校园与社会零距离,更好的采用企业的相关案例来教授给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的同步,避免了学校理论知识的滞后性与脱轨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在新鲜例子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当学生们毕业走出校园时,不会再惧怕未知的世界、未知的岗位,而会更自信的走进社会。
(二)人才培养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 , 培养适应当今形势的应用型人才 , 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专业教学中 , 要注重实践性教学体系的设计 , 加大力度的进行案例分析教学 , 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 从而培养学生的认知、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老师接触企业的同时,学生也应该走出校园。学生们上课时间紧,但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来实习。但是,低年级的学生所学知识尚浅,不能独立完成工作。所以,在学生知识体系结构还没有完整时,应该加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解掌握老师课堂上教授的实际案例,当自身知识扎实时,再去企业磨练。
(三)知识应用
1. 运用软件模拟运营
一、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宏观环境中的不适应
理财人员素质的提高有赖于财务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教育中仍然存在种种与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从宏观上看,一是人才需求的市场化与高校教育中专业设置的非市场化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高校专业的设置权限一直控制很严格,就拿财务管理专业来说,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才在工商管科下新设立了财务管理专业。这样做虽然降低了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风险,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专业建设明显落后与社会需求,也落后于国外大学的事实。二是社会人才需求“实用化”与高校专业教育教条化倾向之间的不适应。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实用化”,希望企业是人才“用武”之地,不希望本企业成为人才的“练武”之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标,这样做是无可厚非的。高校虽不应该也不可能所有专业都完全适应企业的这种需求,但与企业实际结合紧密的专业应该与其需求相适应,否则教育服务与社会的说法也就成为单纯的口号了。而目前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对于注意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说得多,做得有实际效果的少。
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问题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中,货币金融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这在美国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定位上可见一斑。他们要求所培养的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该掌握:(1)企业如何进行财务决策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影响单个企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2)企业如何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3)金融市场的运作及其工具的使用;(4)金融组织或机构如何运营,并加以具体,从而能够在大型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政府或非营利机构从事金融与财务工作。由此可见西方财务管理教学表现为两个重点:一是公司财务管理,二是金融市场。公司财务管理部分包括公司财务决策、公司财务分析与诊断、国际财务管理、企业税务等;金融市场部分包括投资学、证券分析、期权与期货、外汇实务、金融法规等,不论作为公司理财人员,还是作为金融界从业人员,都需要同时掌握这两方面的知识。
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
(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
(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
(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教学设备简陋,主要教学手段仍是“黑板加粉笔”,机辅助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
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三、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做出规定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工商管理中一门综合性很强且关系企业经营全局的管理业务。一个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
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与上述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校培养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三大支柱,即扎实的会计知识、广博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
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财务管科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财务管理与学科的关系,它们都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只是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罢了。二是财务管理与其它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三、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任何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本质上取决于该专业学科内容及构成的特征。财务管理学科内容及其构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公司财务为基本研究对象。虽然财务管理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一切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但其中一切企业财务活动最为典型。在各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中,又以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最为丰富多彩。所以,尽管财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覆盖各类组织的财务活动,但公司财务是其重点。(2)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管理及营运资金管理。现代财务管理学通常将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及利润分配决策列为三大财务决策,而营运资金管理亦称日常财务管理则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时候都无法摆脱的一项经常性的财务管理活动。(3)日益增多的派生内容,比较典型的有:企业购并财务、破产与重整财务、通货膨胀财务、跨国公司财务、中小企业财务及集团企业财务等。
根据上述特征,从实践上看,大致有四种设置方式:(1)按管理主体设置;(2)按管理对象设置;(3)按管理环节设置;(4)按多元标准设置。
表1-财务管理专业体系设置表
设置方式 按管理主体设置 按管理对象设置 按管理环节设置 按多元标准设置
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
法人理财(事业法人\企业法人) 投资管理
筹资管理
利润分配 财务预测
财务决策
财务预算
财务控制 初级财务管理
中级财务管理
高级财务管理
财务专题研究
优缺点 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各种财务管理内容、管理环节集于一门课程之中,单门课程内容紧凑。
对于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来讲,则因开设这种综合课程而使某些新内容难以充分展开;另外,逐个部门去讲授容易重复,实际上往往只能突出某一行业而难以使学生系统把握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共性知识。 对于专题教学比较有利。
课程的整体性较差,对有关难以作相互联系的,如预测中的筹资就离不开投资。另外,如此设课,财务管理原理部分的内容也较难安排。 以财务管理循环过程为基础,课程体系层次清楚,系统有序,程序性较强,可以避免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分离或交叉问题,各分支课程与原理部分不容易重复,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进程。以管理环节为框架,也便于分别吸收和容纳现代财务管理的新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其缺点主要是,各种业务内容逐一罗列,未顾及管理对象是一个整体,没有从管理对象这一整体出发做到各环节知识的有机整合,给人以散乱的印象,不利于从整体上研究解决问题。 如财务管理学原理按环节设置授课内容,中级财务管理按管理对象设置教学内容,高级财务管理按行业或特殊业务设置内容。这样不仅学科体系相对完整,内容上也较丰满。
但是按环节和按对象如何结合,也是一个难题,这主要体现在财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上。从西方(主要是美国)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看,他们按管理层次分设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三级课程,遇到的问题是第一种和第三种课程的教科书易于解决,而第二种课程无现成理想的教科书可供使用。
适应对象 在职干部培训。 大专和本科在校生 中高级在职干部培训,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 硕士研究生及以上
各种设置方式各有利弊,不能要求以一种方式适应所有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原则应该是多层次立体模式,即,低端以管理内容为设置主线,高端教育以问题导向方式设置。具体安排可以考虑大专及本科以管理内容设置,分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运营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以管理环节分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或按管理层次设置,分财务学原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
————————————————————————
主要:
[1]袁广达:入世后高等会计教育的改革,《会计研究》2003(3)。
[2]姚正海,梁栋桢:论全球化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江苏大学学报》(高等研究版)2002(9)。
[3]赵息,鹿娟: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科学版)2003(9)。
[4]张凤林:新时期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3(11)。
[5]郭冰,郭泽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管见,《财会月刊》2003(4)。
[6]赵自强,韩绘萍:对学与财务管理专业交叉互补问题的探讨,《经济师》2003(5)。
中图分类号:F29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099-02
高校自1998年开始逐步在校内推行住房改革,将“公有住房”按房改政策出售给教职工,变公有产权为私有产权;多渠道开展集资建房、定向开发合作建房、团购商品房等工作,形成了公房私有化、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产权私有化、多元化的住宅小区要求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物业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但高校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改革比较滞后,大部分仍然是行政性、福利性的物业管理模式。如何改革高校住宅小区管理模式,推行真正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已成为高校房产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物业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1.物业管理的内涵。物业管理是指专门机构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合同,行使管理权,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和先进的雏修养护技术,通过经济手段对物业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同时对物业周围环境、清洁卫生、安全保卫、公共绿化、道路养护等统一实施专业化管理,并向业主或租户提供多方面的综合,使物业发挥最大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物业管理条例》中,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
2.物业管理的特征。(1)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具体指物业管理将分散的社会工作集中起来,统一承担。除了房屋及机电设备的维修养护外,诸如水电管理、清洁、保安、绿化、消防、传呼电话等直接关系到居民正常生活的工作,都可以由物业公司承担。(2)物业管理的企业化。物业公司是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其他相关的法律规定运行,不受任何非法行政干扰。依照物业管理市场的运行规则参与市场竞争,依靠经营能力和优质服务发展自我。(3)物业管理的专业化。专业化有三层含义:一是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二是有专业人才,如机电设备、空调、管道、消防、电梯、房屋等的维修专门技术人才;三是有专门的管理工具和设备。物业管理将有关物业的各项专业管理都纳入了物业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之内,物业管理公司通过设置专门的职能部门来从事相应的管理业务。(4)物业管理的经营化。物业管理的每项业务管理、每个进程都是有偿的,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它通过收取服务费来实现自身的维持和发展,并通过多种经营,走上“以业养业、自我发展”的轨道。(5)物业管理形式的规范化。物业管理公司的规范化不位指公司的设立必须按照国家公布的有关法规和程序进行,还指公司的管理运行制度必须规范。
二、高校住宅小区的现状
1.高校住宅小区的建设布局。各高校经过院校专业调整的分校与撒并及高校扩招后的扩建与新建过程,大都形成了多校区、多功能和产权多元化的格局。住宅小区建设布局具有多样性特点。主要类型有:按功能分区的教学、生活区(住宅),教学、生活区融入一体,教学、生活区相对独立但互相穿插,教学、生活区相对独立,设施配套齐全。如河南理工大学老校区有37栋住宅楼分6个小区属于“教学、生活区相对独立,设施配套齐全”类型,新校区有41栋住宅楼属“教学、生活区相对独立但互相穿插”类型。
2.高校住宅小区的产权归属现状。高校住宅小区的住房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按国家房改政策规定已出售给职1个人的房改房,二是在校园内兴建的集资合作建房。三是与社会企业定向开发建房或团购的商品房,四是用来解决新进青年教师临时住房的周转用房。前三类住房的产权均归属职工个人,大部分高校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均制定有相关制度对职工私有住房的出售有所限制。第四类住房的产权归属学校,是公有住房。高校住宅小区的地产、公共绿化、道路、车棚等公共设施归学校所有。
3.高校住宅小区住户成分现状。推行住房改革政策前,高校住宅小区的住房产权单一,都是公有住房,居住人员为学校在编职工。公有住房出售后产权发生了转移,职工拥有了住房所有权,购房职工因家庭、工作、收入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要求对自己的住房进行交换、出售和重新购房,而高校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已售公房再交易制定了特殊的限定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购房教职I私自向外单位人员出租、转让住房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居住人员成分日趋复杂。
三、高校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住户物业管理思想观念滞后,对学校依赖性很强。(1)住户物业付费意识不强,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行政性、福利性物业管理阶段。长期以来,高校住宅小区的绿化、保洁、保安、配套设施添置与维修、社区管理等服务福利性极强,各项管理费用几乎全部由学校承担。有的高校仅象征性收取极低的费用。随着高校住房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住宅小区的各项福利逐步向住户有偿使用过渡。住户长期享受福利性物业管理难以接受“自己什费买服务”的物业管理观念,对有偿服务采取消极甚至抵制态度。(2)住户缺乏社群精神,缺乏自治原动力。高校住宅小区实施社会化物业管理后,将建立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负责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各项服务并及时处理小区的各项矛盾,学校将不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之间担任任何角色。目前,高校住宅小区的住户缺乏社群精神,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自律意识不强,仍然习惯于无论涉及公共利益的大事还是仅涉及个别住户利益的小事都去找学校,使学校时刻处于矛盾的峰口。
2.房屋维修经费紧缺。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公有住房出售时,住户所交纳的购房款有一定比例为房屋维修基金,用来支付房屋公共部位的维修费用。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枝住宅小区许多房屋结构老化,最初的规划设计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需要,许多线路、管道已严重老化,各项配套设施不齐全。设备陈旧老化,急需维修,房屋维修基金远远不能满足老房的各项维修改造工程需要,维修经费缺口很大。高校为了解除教职工的后顾之忧,稳定师资队伍,都不同程度的拿出一定资金承担房屋维修工程。
3.物业管理经费入不敷出,严重短缺。因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对住宅小区的环境、物业管理服务要求很高。小区不仅是教职工的居住场所,也是其思想文化交流、休闲娱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创建高品住的人文环境、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性的优质服务,这都需要资金保障,但高
校住宅小区的福利性、行政性很强。物业管理收费标准极低,造成了物业管理经费缺口很大。影响了物业管理部门的正常运行。
4.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低,缺乏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目前高校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一般由本校后勤实体自责,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基本上是从原总务处分离出采的后勤人员和新招聘的临时工,文化水平不高且从事物业管理服务时间较短。物业管理部门由于机构、编制、经费等原因,不重视职工队伍的建设,造成物业服务人员素质低,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不规范,不能给住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高校住宅小区改革物业管理的对策
1.加强“物业服务社会化”宣传,转变职工思想观念。改革物业管理模式涉及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的适应以及各方面利益的调整,鉴于职工对于物业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行政性、福利性阶段,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推行物业管理社会化、专业化改革的宣传工作,转变职工思想观念。首先,使职工认识到高校住房私有化后实施社会化物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然产物。其次,使职工真正了解物业管理的宗旨,物业管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业主在物业管理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度拥有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最后,使职工认识到改革物业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住宅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延长楼房和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小区环境,住户可以更好地安居乐业。
由于高校物业管理与社会化物业管理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在改革上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的发展。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
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使高校物业管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旧的物业管理观念和高校职工的旧意识时刻影响着物业管理者和高校职工的关系。其思想观念的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业管理者观念陈旧,现代化高校物业管理主要是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之间依法建立的服务合同关系,是物业管理者受业主委托进行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关系,但现状存在恰好相反的怪状,并且其“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比较淡薄;另一方面是高校职工对物业管理缺乏新的认识,现今的物业管理是有偿服务,已不同于以往无偿得到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许多高校职工还无法对其适应。两者都制约着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
1.2 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
高校物业管理工作包含校园绿化、水电设施、后勤维修等方面,这些工作的实施要求物业管理工作者需有较强的技术性,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物业管理专业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的专业队伍,如保洁、绿化、综合服务、维修和保安等,初步形成了专业化的队伍,但高校物业管理在管理队伍专业化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体现在技术人员较少,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也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的培训,这都突显出高校物业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
1.3 经费短缺,投入不足
一方面由于高校是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聚集着众多的学生和教职工,占地面积大,活动场所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物业使用率和物业管理的工作量,并对各种设施的维护难度有所加大,因而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也随之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的特点,对校园的环境、物业管理的服务要求较高,高校不仅是思想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是休闲娱乐、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创建高品质的校园环境,为高校全体人员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综合性的优质服务。然而高校物业管理资金一般来源于学校行政拨款,导致经费短缺的现象时常发生,影响了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
2 高校物业管理发展的改进策略
与社会化物业管理相比,高校物业管理因高校的性质不同而具有其特殊性。高校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单位,其管理对象是整个校园的事务,而社会化物业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居民的居住场所。针对高校物业管理存在的特殊性,结合高校物业管理的改革实际,对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
2.1 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物业管理认识
随着高校物业管理改革及社会化物业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管理观念已满足不了现代物业管理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其工作涉及到高校和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由于其物业管理思想观念的陈旧,直接影响到高校物业管理的发展和高校全体人员的利益。这就要求其思想观念亟需得到转变,首先是物业管理人员观念要转变,注重维护高校全体人员的切身利益,坚持“服务第一、用户至上”的管理观念;其次是高校职工观念要转变,对高校物业管理需有新的认识,不能用以往无偿得到学校后勤保障的旧观念来对待现代物业管理。
2.2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高校物业管理中,应注重对高学历、有经验人才的引进,在对管理人员的招聘中需经严格审核,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用以充实其物业管理队伍,对于现有的物业管理人员需加强培养,经常开展文化、技能等方面培训课程,用以进一步增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过程中,需注重良好工作、培训氛围的营造,正确引导管理人员主动学习、主动提高服务质量,实现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2.3 拓宽经费来源,加大投入
高校的后勤工作对于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后勤工作逐渐增加,促进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管理与物业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后勤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物业管理与高校后勤的社会化管理有所不同,因此加强高校的社会化管理与物业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后勤社会化管理与物业管理的结合点,促进高校后勤工作的顺利进行。
1.当前高校社会化与物业管理现状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主要是将高校的后勤工作纳入到社会第三产业中,在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进行市场化的管理。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减少高校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减少高校的工作压力,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物业管理主要是物业管理机构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照国家的规定对物业所属项目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物业管理在当前的高校管理中并没有广泛的实行,一些学校的后勤工作由于缺少现代化的管理,严重影响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当前一些学校也逐渐采取将高校的宿舍管理或者是环境管理工作交给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但是大多数的学校并没有实现社会化管理和物业管理。一方面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缺少一定的规范。高校的宿舍管理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一些高校的宿舍管理缺少社会化管理导致宿舍管理缺少一定的规范。一些宿舍的卫生和执勤工作缺少统一的人员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学生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的环境管理工作比较混乱。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加强高校的环境管理不仅仅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可以体现一个高校的面貌。但是当前高校未能实现社会化或者是物业管理模式导致学校的环境管理工作未能做到有序进行。
2.如何促进高校的后勤社会化与物业管理
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管理与物业管理在当前的高校中未能得到有效地实现,导致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未能得到有效地提高。由于高校的后勤工作逐渐增加,高校的后勤工作压力逐渐增加,这对于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后勤管理也需要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在今后的高校的管理中需要尽快实现后勤工作的物业管理。
2.1转变高校后勤工作的观念
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近年来逐渐增加,高校也应该转变原有的后勤工作的管理观念,实现后勤工作的物业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管理工作也应该进行有效地改革,后勤工作也应该进行现代化的管理。高校的物业管理工作与当前社会中的物业管理工作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中应该注重高校的人文化管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高校的发展。
2.2借鉴一些高校后勤工作物业管理的成功经验
由于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逐渐增加,一些学校也积极探索新的后勤工作管理模式,高校后勤物业管理逐渐成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但是由于高校的管理人员对于这一管理模式的认识不足,导致很多高校的管理者难以实现后勤工作的物业管理。当前高校可以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案例,积极探索和寻找高校后勤工作的物业化管理,逐渐促进高校物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
2.3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模式
物业管理的模式有多种,但是针对高校后勤工作的特殊性,应该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模式,保障高校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发展。当前高校的后勤工作的物业管理模式主要可以选择以下两种,一种是委托经营管理。委托经营主要是将高校的后勤工作全部向社会开放,通过招标的方式将高校的后勤工作委托给比较优秀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但是这一经营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安置高校原有的后勤人员。另一种是自主经营管理。自主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是在高校原有的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建立现代管理制度,但是需要明确学校与公司的产权关系,使学校的后勤人员以产权为纽带与其他的所有者组成利益共同体。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委托经营模式的弊端。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与现代公司企业的物业管理有一定的不同,实现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高校后勤工作水平的提高,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物业管理,既保障高校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又要促进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3.结语
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高校的学生数量也逐渐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后勤工作的压力。当前高校的后勤工作方式和工作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实现高校的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与物业管理对于高校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后勤工作与一般的工作不同,在选择物业管理模式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今后的高校的后勤工作中需要转变高校的管理观念,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模式,保障高校的教学和学生生活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卓强.高校后勤社会化与物业管理[J].经济师.2007(8).
[2]王学前.浅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J].投资与创业.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