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乡村农业致富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0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乡村农业致富,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乡村农业致富

篇1

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出来的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产品。有机农业的原则是在农业能量的封闭循环状态下生产,全部过程都利用农业资源而不是利用农业以外的能源(化肥、农药、生产调节剂和添加剂等)影响和改变农业的能量循环。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是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种生产因素的有效循环,不打破生物循环链的生产方式。

食品安全分为卫生安全和营养安全两个层面。与普通农产品相比,有机农产品的营养成分并无太大差异,二者区别主要体现在卫生安全方面。由于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有机农产品对于人体的健康安全指数就相对高些。其次,有机农产品需要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土壤条件,而土地从生产其他农产品到生产有机农产品需要2~3年的转换期,在生产周期上有机农产品要长于普通农产品。最后,有机农产品实行定地块、定产量的量化管理模式,而其他农产品不强制采用。总体来说,有机农产品具有无污染、无公害、生产周期长、全程控制等特点。

中国有机农业起步较晚,始于90年代初期,前期主要为了有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需要。由“中欧世贸项目”联合“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共同的《中国的有机农业:现状与挑战》报告显示:1999年之前,中国百姓几乎很难吃到有机食品,因为我国生产的有机食品几乎尽数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等地。过去十年,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获得有机认证的农业面积居世界第二位,并且截至2006年,国内有机食品市场的销售额累计达56亿元,是当时出口额的2倍,2010年这一数字超过了百亿元。

国际有机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增长为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近年来全球有机农产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美国是有机农产品最主要的消费国。2006年美国有机农产品市场销售额达177亿美元,但是发达国家有机农业生产增幅趋缓,中国有机农产品出口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国内有机消费市场发展迅速,增长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将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中国将会成为继美国、欧盟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有机农产品消费国。预计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产品销售将达到农产品消费总量的1%-3%,有机农产品出口有望达到 10亿―37亿美元。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传统农业基础好,又有生态农业、生态建设的基础,发展有机农业具有较低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面对需求快速增长的国际以及国内消费市场,中国有机农业发展前景光明。

有机农产品带动

高端特色农业

高端特色农业是指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高科技含量,能够满足高档化消费,可以获得高效益回报,在高端市场销售的产品份额较大,位于农业价值链顶层的优质、生态、绿色、安全农业。在高端特色农业领域,有机农业首当其冲。

随着人们的环境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政府对有机农业日益重视。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农村与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促进了有机农业生产和有机农产品消费。我国地域条件复杂,在我国开展有机农业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当地优势农业项目,这对于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高端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目标是大城市和国际市场的高层次人群、高消费人群,而不是普通老百姓。加之有机农业生产周期长、生产数量少、生产管理成本较高,产品价格也必然定位高端。在有机农产品推广、营销渠道方面,也同样走高端路线,通过有机农产品超市、有机农产品专卖店、互联网或电话销售、团购、酒店等直销渠道,面向国内外企业和中高产阶级,从而形成一批具有稳定消费能力的高端消费客户。

品牌化有机农业

打造大产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品牌的力量。有机农产品走品牌化路线,能增加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度,建立长久的品牌信赖和消费习惯。分散式、小规模的有机农业只能在小范围内“小打小闹”,要想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品牌,就需要雄厚的实力和高端定位。“公司+农户”是目前中国有机生产组织模式的主要形式。由一个贸易公司,特别是兼有加工与贸易双重职能的公司于小农户集体签订有机生产合同,负责以一定的价格收购产品,并负责指导和监督小农户集体的生产,直至采取由公司统一供应所有农用物资,派公司人员常驻生产基地进行管理等措施。大型有机农产品企业在这些环节中可以充分发挥指导、管理作用,使各方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对于一些中小型企业,除了建设自己的品牌,还可以做知名品牌的外联基地,即为他们贴牌生产。比如,中粮集团的番茄酱一直是其出口的优势产品,它在新疆的屯河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但还供不应求,中粮就在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找自己的生产基地,同时在哈业胡同镇也放下了自己的订单。而以上种种,都需要相关企业的统一、科学化管理运作。当企业走进农村,把分散的土地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各自为营的分散式经营自然瓦解;当企业在地方农村投资有机农业,带来技术、资金,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荒”自然不复存在;当有机农业达到产业化水平,“菜贱伤农”只是一个传说。

负面“问题”下

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机遇

当前有机农产品面临造假问题,有机农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通过与某些认证机构“合作”,仅花2-3万元就可以获得有机农产品的资格认证。这种高于普通农产品几十倍价格的假冒有机农产品,只是一个华丽标签下的谎言。

激发政府、企业的创新力和执行力。“有机食品造假事件”引起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质疑和否定,透过有机食品造假,我们看到市场无序的一面,看到政府机构监管不完善的一面以及相关法律不健全等等。但纵观所有行业,几乎在发展初级阶段都是问题频发的时期。国内有机农业出现的问题能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面对新问题的执行能力以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对待犯过错的有机农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从解决问题的积极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这个行业。如果一个问题能规范一个行业,那不得不说,这个问题还是有价值的。“万事开头难”,正是有机农业初级阶段的不规范、不完善等问题的出现,才有了促进有机农业更加健康有序发展下去的机会。

目前,国家已经颁布“十二五”期间加快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通过打造全过程追溯体系,与农业部门密切协作,加强生产与流通两个环节追溯工作衔接,确保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生产、加工全过程的公开透明对于有机农产品日后的健康发展,意味着其得到了政府力量的支持。

篇2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G201218);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2B035)

一、引言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了2.12亿,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居民养老问题形势严峻,其中农村居民养老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如何让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而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有利于加快建设我国多层次、多适应性的社会保障体制。黑龙江当地农村居民受特殊地理环境、经济结构宏观框架及风俗文化的多方影响,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本文拟通过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相关问题的调查,对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有效供给来刺激农民的养老需求,将农民的潜在养老需求转化成现实的购买能力,提高其支付能力。

学术界对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相关研究很少,陈显芽(2008)通过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对浙江农民居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分成了三个层次,并得出农民的保险支付能力在不断的增强的结论。贺文慧(2008)也使用ELES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进行分析,测算出农民是否具有信息服务的支付能力。但是其研究重点主要是支付能力的测度,并且数据多以统计数据或二手微观数据为主,研究结果往往缺少时效性,也没有分析影响其支付能力的因素和其影响程度。

二、变量及数据来源

(一)数据来源

为了对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支付能力的相关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望奎县及辖内村镇进行实地调研,共投放问卷23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全部问卷采用入户调查的方式,学生和居民一对一对接,通过访谈和问答结合的方式由学生填写问卷,保证了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二)变量的选择

从理论上讲,影响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民文化程度、农民身体状况、农民家庭子女数、居民养老保险消费观念以及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特征等。

1、农民家庭收入水平

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与其可支配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居民的收入情况较好的对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欲望较强且支付能力较高。收入水平较低的居民会先考虑如何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不会为商业养老保险进行投资。

2、农民文化程度

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理解新事物的能力越好,越能理解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意识也越强烈,思维也相对开阔,同比下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

3、农民身体状况

农民身体状况越好,其用于医疗方面的指出也就越少,家中若有体弱多病者,必然会拖累家里的经济状况,对其购买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4、农民家庭子女数

农民家庭子女数越多,意味着子女成家立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生活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父母为避免与子女的家庭发生矛盾和摩擦更倾向于自我养老,并且子女越多,一般其经济来源也会较多,因此其购买居民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就越强。

5、农民年龄

尽管青年人农业生产的经验不足,但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且由于青年人的文化程度较高,并且年富力壮,一般都外出打工,收入水平一般也较高,故而其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相对于年长者而言较高。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从上文分析可知,影响农村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支付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农民的文化程度、农民的身体状况、农民家庭子女数和农民年龄。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模型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ε]

其中,Y是指调查问卷中“居民的最高支付能力”这一指标,用来衡量居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支付能力,X1=农民家庭收入水平;X2=农民文化程度;X3=农民身体状况;X4=农民家庭子女数;X5=农民年龄,[β0]表示回归常数,[ε]为随机干扰项,各变量的具体描述及赋值情况见表1。

根据以上赋值,对调查问卷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采用Eviews8.0软件进行处理,通过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模型和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的模型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拟合度是0.8822,调整后为0.8603,其整体的显著性的Prob值水平0.000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好。五个变量中除了农民年龄(X5)不显著外,其余变量的Prob值都呈现在5%之下的显著性。我们可以发现,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子女数都与支付能力显著正相关,其中收入水平的相关系数最大,说明收入对支付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分别是身体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子女数,而其年龄与其支付能力的相关程度不显著。这可能因为年轻人虽然可能收入更为可观,但是由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导致其支付能力受到影响,而年长者子女方面没有负担,并且可能在经济上收到子女的支持,所以并没有出现像上文分析的负相关的情况。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Eviews软件分析得出收入水平、文化程度、身体状况、家庭子女数等因素对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有较强正向作用。从分析结果可知,收入水平仍然是影响黑龙江省望奎县农村居民商业养老保险支付能力的最重要因素,从政府角度应根据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当地的优势,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有了多余的钱,解决了基本的经济问题,再经过各方位的宣传和介绍,自然就会考虑未来的老年生活保障问题,进而够买商业养老保险。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对农村居民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其“自我养老”意识,宣传商业养老保险知识很有必要,由于近期银行存款的利息率幅度变动较大,因此给商业养老保险提供了更多机会,激发更多农村居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另外,根据不同收入阶层、不同地区的养老保险需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险产品,加强对农村商业养老保险业务上的创新,拓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市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养老保险需求,对提高农民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支付能力也能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文慧.基于ELES模型的农民信息服务支付能力测算[J].技术经济.2008,4

[2]陈显芽.浙江农村居民医疗保险支付能力与需求意愿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篇3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中国的历史性任务。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入,政府“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有效的为基层建设吸引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年来,不断的有毕业生走进基层。但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提高此类人才的地方贡献?本文结合作者在东营市亲身参与“三支一扶”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三支一扶计划背景分析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06年颁布关于“三支一扶”的通知,鼓励毕业学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持医疗事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每年招募大约2万名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政府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就业手续。在服务期满后,参与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享受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多年的实践工作已经证明,开展“三支一扶”计划,能够通过人才输入促进农村发展从缩短城乡差距;更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多年来,也具体政策落实层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例如参与毕业生目的功利化,自身文化和能力多元化,而三支一扶在执行中重招募轻培训等问题,都影响着每一名毕业生在基层的作用发挥。

(一)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作用

结合作者,作为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参与者,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分析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贡献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首先,毕业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补充了基层工作中的信息化任务。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效率,但是基层的本地工作人员,往往因为年龄和工作习惯等原因,而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例如做表、报告、以及制作PPT。但是这几项工作确实基层社区在管理计划生育、党建、民政救助等日常工作中必须使用的。这时,高校毕业生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比如熟练的制作报表,编辑报告、通知、海报,制作PPT等,从而提高基层社区工作效率,减轻领导和同事的工作负担。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参与精神,能够活跃基层工作氛围。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向一张白纸一样,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愿意学习和参与。因此,基层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工作参与热情,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活跃办公室氛围。

第三,高校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处理上,更具能发挥工作优势。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分享。这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例如农村品信息的汇总,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以及发现先进农业技术等。与外界信息的高度接轨,有助于毕业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出更多贡献,例如提供新鲜的思路或其他地方的做法等。

以上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给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当然,身为毕业生,难免稚嫩和缺乏经验。这是需要毕业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时间的积累。

(二)影响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说,虽然“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仍然面临挑战。结合作者在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出以下影响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后的快速本土化问题。“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人,也因为一直在校园而不了解基层工作,更不了解农村工作。当毕业生不了解农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使不上劲,或者工作中感到落差,既影响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也妨碍了起才能的发挥。对此,毕业生本人和接收单位应该一起努力,让毕业生在到岗的半年内迅速本土化。

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跟踪工作应该落到实处。作为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效果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跟踪才有利于支持毕业生高质量的完成两年的服务期。因此,本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工作内容、国家政策认知以及工作和沟通技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摆脱学生气,建立职业素养。第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对“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例如每年度的评估,评估来自其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监督和鞭策,更多的是促进毕业生思考和改善工作。而评估记录,也可以作为“三支一扶”结束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的凭证之一。有了培训和评估体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与名誉以及就业优惠方面的奖励。

二、结论

“三支一扶”计划执行10年来,数十万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该计划通过引进人才,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积极贡献值得肯定。然而在具体工作层面,本文认为应该毕业生和接受单位应该共同促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并建立针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和评估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像重庆武隆一样通过乡村旅游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

5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在湖北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时强调,要着力推进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加大对贫困人口参与旅游经营服务的扶持力度,让他们分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发展红利,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那么,新形势下如何让旅游发展真正带动农村脱贫致富,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不少地方政府给出了答案:依托环境和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可持续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新路。

依托高山特色 发展生态旅游

走进武隆县土坎镇清水村,一排排整齐的三层小楼,篱笆围起的农家花园……一下子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说起清水村两年来的变化,村支书王庆丰心里乐开了花,还随口念起了顺口溜,“漫山彩叶飞,艳阳照清水。下山搞旅游,民富山变美……”

土坎镇清水村原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最高海拔1863米,全村2000名村民中,有500多人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生活极不方便。

4年前,武隆县开始对该村96户近300位村民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可搬下山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没办法种粮食。于是,不少村民心里打起了鼓:“担心饿肚皮。”

“生态是武隆最大的财富,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依托仙女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王庆丰说,清水新村海拔900多米,后山就是奇特的和尚崖,前面是美丽的乌江画廊,来往仙女山的游客,很多要途经这里驻足休息。

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如何?对此,王庆丰算了一笔账:一间房按60元一天出租,如果租出去10间,一天收入就能达到600元;如果按每月每间房1600元出租,10间房能收1.6万元租金。“保守估计,一年收入10万元应该没问题。”王庆丰说。

说干就干。2013年王庆丰带头开起了农家乐。因清水新村夏季凉快,适合避暑,来新村的游客络绎不绝,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慕名而来。

“除了歇个脚、吃个饭的‘过路客’,不少人选择在清水新村住下来避暑 ,特别是老年游客,去年来了今年又来,渐渐都成了老主顾。”王庆丰笑着说。

如今,在王庆丰的带动下,新村及周边办起了23家农家乐,光是去年接待游客就达4.6万人次。一户农家乐在一个夏天就能挣上10多万元。

“比在外打工强多了。”白玉苑农家乐老板傅恩军前些年因为山上太穷,一直在外打工。前年,他听了老乡的介绍,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他还种植了100亩水果供采摘。“我很看好新村的发展前景,正准备利用清水丰富的水资源,养殖10亩冷水鱼。”

咱们的钱袋就是靠着武隆县的高山生态环境,才鼓起来的。”王庆丰说。

成立旅游公司 村民变身股东

与武隆立足高山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不同,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思蒙乡的花园村则通过公司股份分红,带领当地村民们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尝一串,味道真不错!”5月初的一天,花园村的柳林烧烤场热闹非凡,来自该县周边乡镇的不少游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品尝烤肉。

“自上月下旬开业以来,烧烤场每天接待游客达200 多人,日均收入上万元。”该烧烤场经理舒易满笑着说。

据介绍,思蒙乡花园村距溆浦县城16 公里,过去由于当地基础设施较差,风景虽然很美,却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去年4 月,湖南省委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不但修通了5 公里通乡公路,还通过进家入户宣传、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庄环境,打通了该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随之而来的是,到该村旅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原本在怀化务工的花园村村民舒小军看到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他在乡政府的帮助下,于2014 年3 月回乡投资3000 万元注册成立了溆浦花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调动村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公司还决定采用“全村入股,社民共富”的发展模式,按照每人最多不超过三股的方式,让该村60 余户200 多个村民全部成为了公司股东。

“花园村紧依思蒙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景区,风景优美,发展旅游产业一定前景大好。”舒小军说,随着入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只要增加旅游项目,把游客流量变现,就一定能带领村民致富。

按照舒小军的打算,公司前三年的收入将全部用于该村发展沿河长廊、水上乐园、山顶景亭等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从2018 年开始,将把20% 的利润用来村民分红,并根据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比例,实现公司与村民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

有了带头人,村民们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涨。

“帮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回家当老板。”该村村民赵平大学学的是旅游管理,之前一直在长沙一家外企工作,待遇丰厚。听说家乡要发展旅游产业,专程赶回来入股,发挥一己之长,和乡亲们一起创业。

村民舒建华今年63岁,前些年因为生病瘫痪在床,靠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寄点“伙食费”,生活较为艰难。花园旅游公司成立后,两个儿子毫不犹豫地分别为他入了一股。“这下好了,能帮孩子们减轻不少负担。”舒建华说。

很快,舒小军创办旅游公司,并带动村民共同创业致富的事迹传到了隔壁村镇,不少村民相继前来向他取经。

“其实我也没啥经验,就是靠着咱们的好山好水、好政策,才能为乡亲们办点实事。”舒小军说。

农旅融合 拓宽致富新渠道

每年10月是蔬菜丰收的时节,同时也是重庆潼南县太安镇鱼溅村村民刘万荣最开心的时节,因为接下来火爆的乡村旅游,将为他带来1万多元的收入。

“201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我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了农家乐。” 刘万荣说,她创办的刘氏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特别是菜博会期间,每天客人都是络绎不断。

潼南县地貌以浅丘陵为主,土质肥沃,四季宜耕。依托富饶的资源优势、厚重的农耕文化积淀,该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并把农业与旅游融合,通过把农业产业基地打造成为乡村旅游景区,把特色农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不断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在崇龛镇薛家村,依托菜花景区,回乡创业的村民李江涛与几名乡亲成立了“潼南人家”农家乐有限公司,每年收入近30万元。李江涛说,菜花节已连续举办了六七届,由于收益可观,全镇目前农家乐已有30多家。

在潼南,像李江涛这样因为当地旅游业发展而返乡务工的村民还有很多。

熊毅庆和儿子原本一直在江西打工,自从回乡在太安蔬菜基地工作以来,两个人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四五千元,除了日常的花销外,每年还能攒上不少钱。“能够在家门口上班,一家人住在一起相互照料才是最重要的。”

效益农业不但“火”了乡村旅游,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发展越好,我们饭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太安迎座鱼庄老板米晓东介绍,前几年他店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近年来太安蔬菜基地周边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带动了当地餐饮生意,“和前两年比,我们的餐饮生意足足好了一倍。”

据了解,潼南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大了农村服务业比重,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使得潼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程加速。以太安蔬菜核心区为例,2014年共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万元。灌坝和鱼溅两个核心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超过全镇平均值近1000元。

将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菜都建设与美丽田园相融合,潼南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提档升级 坚持可持续发展

采摘新鲜水果蔬菜、品尝农家菜、留宿农民家中……乡村旅游早已成为城市人休闲度假的重要选项。来自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到70%以上,平均每个黄金周可以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

发展乡村旅游,不但加强了城乡互动,推动了产业融合,也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多数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规模、服务水平、经营理念等正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以四川为例,在成都某个拥有“国字号”乡村游头衔的地区,专门针对农家乐现状展开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350余个农家乐中,星级农家乐不到10家,超过一半没有获得餐饮服务许可证,从业人员基本在50岁左右。

“规模小、分布散、经营单一、层次不高、可持续发展力不强。”调查结果显示,根本无法满足乡村旅游下一步发展的需要。

那么,现阶段该如何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乡村旅游不仅仅是中国蓬勃兴盛的旅游产业的一种形态,从更大意义上来说,它帮助落后地区百姓挣脱了贫困,承载着农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信息中心旅游规划与研究中心主任石培华说,乡村旅游发展潜力、规模空间巨大,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篇5

为了深入调研永清县农村妇女儿童的现状和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了解她们的所思、所想、所盼,分析掌握她们在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和迫切需求。 7月27日上午,调研组先是深入廊坊市示范妇女之家韩村镇辛屯村及村民家中走访调研,了解民情民意和农村妇女对建设美丽乡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愿望,并考察了廊坊市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韩村镇绿野仙庄休闲农业项目。下午又与永清县有关基层妇女组织和妇女代表进行了座谈和交流,向县妇联及农业部挂职干部所在乡镇妇联捐赠了图书。

走进永清县辛屯村,一排排整齐的民居映入眼帘,分布得错落有致,路面干净整洁,路边的花花草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散发着夏天的味道。据了解,辛屯村村民以种植果木、暖棚和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14年辛屯村被列为农村环境面貌提升重点村街,并被列为市级精品提升村。

调研组首先来到廊坊市示范妇女之家。在这里,记者看到了当地妇女制作的手工艺品,有鞋帽、玩具、布包、桃木等,非常精致。还有专门为孩子设置的儿童乐园区,农业部捐赠的书籍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园区的书架上,有养殖类、种植类、病虫害防治类、综合书刊等。妇女之家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书籍和农村息息相关,知识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实用,不仅能使妇女更好地掌握各种知识和技术信息,也丰富了她们的业余生活。

在入户调研时,记者发现,当地妇女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就业项目――编藤椅。宽敞的农家院内,两个妇女正忙碌着,只见原本杂乱的藤条很快就被她们扎扎实实地编入藤椅中。据介绍,她们只负责加工,每个加工费为40元,平均一天能编两个,也就是说,妇女不出门在家编织藤椅每天就能收入80元,既能照顾家里人,同时也能赚钱,一举两得。

近年来,永清县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成功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绿野仙庄被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为此,调研组来到绿野仙庄考察休闲农业项目。据介绍,绿野仙庄农业种植以水果、蔬菜为主,重点是反季节生产,园区内严格遵循有机标准,产品以采摘为主,每个节气都有不同的水果和蔬菜。此外,还有航天育种区,长长的丝瓜藤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园区职工75%都是45-60岁之间的女同志,妇女在园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午,在永清县亦庄管委会召开了农业部妇工委“送科技送信息送温暖”主题调研活动座谈会。调研组与永清县有关基层妇女组织和妇女代表进行了交流,并现场赠送了农业科技、科普知识、儿童课外读物等方面的书籍。

座谈会上,永清县县长张兵首先对农业部妇工委调研组来永清开展送科技、送知识、送信息主题活动表示感谢。他说,永清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举措,更富实效地改进提升妇女工作,在全县营造关心关爱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希望农业部妇工委今后更多地关注永清,更多地走进永清,给予永清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助推永清快发展、大发展。

篇6

“不仅仅是在米箩乡倮么村,其他村寨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水城县“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陈顺华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创建美丽乡村,目标就是要让农民也能过上和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幸福的生活。”

“猕猴桃”铺就致富路

位于水城县猴场乡东南部的布依山寨――补那村,过去一直以种植玉米和水稻为主。由于大部分耕地地处喀斯特陡坡地,粮食作物产量低,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村支部找到了破解这一困境的“宝贝”――猕猴桃。猕猴桃适宜喀斯特陡坡地种植,还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据水城县猴场乡补那村村支书罗毅介绍,2000年猴场乡开始引进红阳品种猕猴桃进行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成功注册“黔宏牌”猕猴桃产品商标,并先后荣获“2007年中国果品苗木展销会金奖”、“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指定有机果品”等多项殊荣,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为打造产业与承接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小猕猴桃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2010年,猴场乡正式启动猕猴桃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同年,通过招商引资,长丰绿色生态实业有限公司进驻补那村。村民王树勋以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四季辛辛苦苦忙碌到头只能挣到三万多块钱,还难得回几次家。2010年,看好家乡的发展潜力,他毅然选择回家发展。王树勋在长丰公司做起了管理工作,并开始自学种植猕猴桃的技术。如今,在他的十多亩地里,猕猴桃已经开始挂果。聊到栽种猕猴桃对自己生活的改变,他说:“在家种植猕猴桃不仅能兼顾家庭,而且还能发家致富,现在一年就能挣十多万元。如果今年猕猴桃的收成好,预计收入会更多。”去年,王树勋家盖起了宽敞的三层楼房,展望未来,他正在筹备开张属于自家的农家乐。

富在农家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增收致富是人民群众普遍性的共性诉求。而产业在引领村民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作用。抢抓时机,补那村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园区猕猴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2010年的4000余亩增长至目前的6800余亩,投资金额近7000万元。

在补那乃至整个猴场乡,产业园区普遍采用“公司+基地+农民”的经营模式。即在具体操作上,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公司经营,以此实现生产要素的联动与整合。“为充分保障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们还制定实施了‘581’的土地流转金支付模式。”罗毅介绍说,在前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500元的流转金,后5年每年付给农民每亩800元的流转金,10年以后每年付给农民每亩1000元的流转金。并且经营公司作出承诺:在水果的盛产阶段,每年将会让利10%的收入给村民,同时每年支付给村集体每亩2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

产业的发展,土地的流转给广大村民带来了真正的经济效益。“以前从事农业种植,每亩只能挣400多元,一年全部所得也只有3000多元。现在,实行土地流转之后,除每年可收取的土地流转金之外,还可以在园区企业打工,一个月就能够收入3000多元。”张昌龙激动地说。

2013年,猴场乡在“广交会”上一举签下2000吨的销售订单。这更加带动了村民参与园区发展的积极性,他们参与美丽乡村创建行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没有产业,就没有农民的创收和致富。”罗毅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观念转变对接市场

在水城走村串寨,明显感受到人们对创建美丽乡村的迫切与期望。

家住米箩乡倮么村马鞍寨的村民张德勇,现在经营着一家名为“源莱”的农家乐餐馆。钢板组合的板房让他的家在一片布依族风格的建筑中显得独特。“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特别贫穷落后的地方。遇到下雨天,土质的路面瞬间成为浆糊一般的泥巴路,使人寸步难行。”张德勇说,“这几年,新农村的建设及美丽乡村行动的开展,使本地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水泥路串到了各家各户,路边也增设了垃圾桶和太阳能路灯,村庄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家乡发生的改变牵动着他的心。张德勇前几年曾到过浙江、广东打工,多年的闯荡开阔了他的视野。近年来,随着本地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结合自身古村落的文化资源优势,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倮么村马鞍寨越来越吸引世人的目光。游客的大量涌入让他看到了潜藏的商机。

经过精心的筹备,2013年9月,张德勇的“源莱”农家乐正式开业。紧随家乡发展的脚步,开业一年,张家的纯收入就达4万多元。“等积蓄够了,我准备在政府批准的土地上盖一栋新楼。到那时,生意估计会越来越好。”展望未来,张德勇一脸的憧憬。

米箩乡副乡长刘勰对记者说:“创建美丽乡村,就要在引导群众自愿参与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让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在产业发展中不断解放劳动力,并积极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对此,参加工作20多年的陈顺华也有一番自己的理解:“政府在创建美丽乡村的行动中要充分发挥作用,向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农户自主创业。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做到与市场的对接。”如今,村民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致富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文化聚力 精神和谐

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文化的塑造,也是水城县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

“对村寨,要根据其民族历史文化进行特色的打造。”谈到美丽乡村的文化打造时,陈顺华坦言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极保护古村落。在补那村,经过充分的调研,在尊重布依族民族文化风情的基础上,确定了青瓦、雕花窗、粉黄色墙面、各种风情的壁画和字帖的建筑风格。

篇7

“优秀的节目质量、优化的节目编排与优势的大型活动,是CCTV-7农业节目成功的三要素。” CCTV-7农业节目总编室副主任钟倩表示。

经过17年的发展,以《致富经》、《聚焦三农》、《乡村大世界》等品牌节目为依托,CCTV-7农业节目形成了由三大类11个栏目组成的涉农专业节目体系。目前,CCTV-7农业节目每天播出8小时节目,每周播出时长54小时,播出时长占频道播出总时长的40.6%,收视份额经过两三年的高速增长,稳居全国“第一阵营”。

这些品牌节目及大型品牌活动奠定了CCTV-7农业节目在全国对农电视的领军地位,堪称“七套现象”。

三四线市场权威平台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目前仍有7亿农民,“天下重农耕”之说古已有之。根据的调查,农民主要依靠电视媒体获取信息,电视是涉农报道中的强势媒体,其影响力远超过报纸、广播和网络。

1996年1月1日,由农业部和中央电视台合办、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承办的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节目正式播出,以“服务三农,沟通城乡”为宗旨,是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对农电视栏目群。

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依托广播电视“进村入户”、“村村通”等一系列工程,CCTV-7农业节目获得了得天独厚的覆盖和入户优势。目前,CCTV-7农业节目的观众总规模为11.95亿,全国入户率达91.5%,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CCTV-7农业节目是如今三四级市场最权威的传播平台之一,覆盖了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42000多个乡镇。

CCTV-7农业节目的主流观众以35岁以上男性为主,县、乡基层干部、创业活跃分子占相当大比例,此外还包括生活、工作在农村的干部群众、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以及关注农村的城里人。

3大类11档节目构筑品牌内容矩阵

作为对农宣传的第一媒体,电视媒体承载着传递信息、传达民意、传承文明的重要责任。CCTV-7农业节目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对农电视栏目群更是责任重大。钟倩介绍,目前CCTV-7农业节目设置了三大类11档栏目,涵盖新闻资讯、专题服务和综艺益智三方面。

以《聚焦三农》、《每日农经》为代表的新闻资讯栏目,不仅有助于观众了解国家政策、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能发挥舆论监督功能促进农村发展。

“政策解读是《聚焦三农》的重要责任,我们要把政策研磨开,让每个与之相关的人都看得懂。”《聚焦三农》栏目制片人周祚表示。2003年11月,在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全社会关心“三农”的背景下,《聚焦三农》正式开播,是CCTV-7农业节目唯一专门报道“三农”领域新闻事件的栏目。

“坚持真的到农村去、到真的农村去。”周祚说,“不仅报道华西村,同时也要关注贵州黔东、内蒙古陈虎旗等非典型农村地区。用最快的速度将三农领域发生的大事报道出来。”

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的监督机制更不完善。这时舆论的监督便显得尤为重要。周祚回忆道,之前的农民工讨薪,农村校车等问题,在经过报道之后都能有效解决。舆论监督的荣辱兴衰关系到我国广大农村的民主政治,甚至影响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经过9年的时间,《聚焦三农》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趋向,了解国家“三农”政策的窗口,也是社会各界冷静体察“三农”问题的一面“风向标”。周祚希望,全国人民通过《聚焦三农》更关爱农村,关心农民。

以《致富经》《科技苑》为代表的专题服务栏目,则为农民观众提供可效仿的经验典型、一手的信息技术与及时的市场行情。

《致富经》每期讲述一个百姓创业致富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都来自普通百姓,他们的创业致富经历贴近百姓生活与现实,有强大的号召力。

《致富经》如今已成为农业节目第一品牌栏目、标杆栏目,是中国三四级市场影响力最大的经济专题节目之一。

2012年,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社主办的活动上,《致富经》获选“全国十大品牌电视民生节目”。在《人民网》传媒视线第305期推出的“透视中国最火电视栏目”活动中,《致富经》获十大中国最火电视栏目称号。该栏目在中央电视台栏目综合评价体系中,居七套第一名,在整个央视排名第26名。

除此之外,以《乡村大世界》、《乡约》为代表的综艺益智类栏目,则发挥着传承民俗文化、丰富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作用。

《乡村大世界》是CCTV-7农业节目唯一的大型综艺节目。以“让全国农民乐起来,帮一方水土富起来”为宗旨,深入县市乡村,以“小现场联欢”形式宣传当地文化,十多年来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 先后与600多个县市深入合作,是中国电视栏目中与地方经济文化生活最贴合的大型宣传展示平台之一,平均收视率从2001年以来多年连续名列央视七套第一,在广大农村乡镇享有很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改版十年来,《乡村大世界》栏目让更承载着“让全国了解一个地方,让一个地方走向全国”的责任。《乡村大世界》栏目主编孙武回忆,2009年初网络上盛传柑橘有虫的虚假消息,导致云南宾川的柑橘滞销,《乡村大世界》栏目第一时间了解情况,举办了《走进中国柑橘之乡——宾川》大型文艺演出,栏目组工作人员在节目中品尝宾川柑橘,以实际行动破除流言,当年的宾川柑橘也瞬间由“滞销”变为“畅销”,节目真正做到了“帮一方水土富起来”。

随着栏目影响力的增大,《乡村大世界》开始更多承载起公益与慈善的义务,并通过节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盲人歌手史江月就是其中的一位。2009年,视网膜脱落让史江月跌入了黑暗世界,大受打击的他从此闭门不出,甚至有过轻生念头。2011年4月,《乡村大世界》栏目在浙江余姚天华村录制“我们的新农村”特别节目,听说了史江月的故事,节目组辗转找到史江月,邀请他走上舞台,重新演唱。这一次演出也让史江月重拾信心,也让更多观众了解了他的故事。当年10月,史江月登上了第八届残运会开幕式舞台,与毛阿敏一同合唱《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令人动容。史江月的父亲在其后发给《乡村大世界》制片人、主持人毕铭鑫的短信中写道:“是你们给了他走出黑暗心理的巨大鼓舞、信心和力量。”除了史江月,脑瘫音乐达人李传杰、残运会蛙泳冠军李庭申等人的故事,也通过《乡村大世界》的舞台焕发了生命光彩。栏目策划部主管张玲对此感触颇深,她说,史江月、李传杰传递出来的正能量与幸福感,会真正影响身边的人,这些真实的故事也净化了观众的心灵——“综艺外化,公益内核”成为了《乡村大世界》的独到之处。

2012年12月,鉴于栏目作为电视媒体在公益方面的探索和贡献,全国妇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授予《乡村大世界》“中国儿童慈善奖爱心奉献奖”。毕铭鑫从全国妇联领导手中接过“中国儿童慈善奖爱心奉献奖”证书后表示,获奖的重要原因是栏目十几年始终坚持把公益放在第一位。

大型活动树立权威影响力

以《致富经》、《聚焦三农》等品牌节目为基础,CCTV-7农业节目先后打造了一批优秀的大型活动。

“日常节目做到一定程度后,要在更大范围内打造社会影响,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型活动。”钟倩说,大型活动已经成为CCTV-7农业节目的一个亮点。

CCTV-7农业节目推出的大型活动,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至今已成功举办9届的“农民春晚”。

2009,“农民春晚”开始由农业部主办。2010年“农民春晚”获得了第25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电视文艺节目奖。回忆当年创办农民春晚的初衷,《乡村大世界》栏目制片人毕铭鑫表示,“每到春节,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不同主题的晚会,恰恰是人数占比最大的农民没有一台自己的晚会,这是一个挺遗憾的事。作为一个农业电视人,这是我们的一个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农民春晚以电视的力量展现新农民的风采,改变大家对农民陈旧的认识。”

除了“农民春晚”,作为国内唯一服务三农的国家级大型电视艺术节庆活动,“新农村电视艺术节”由中国文联旗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初步树立起品牌,每届均取得了过硬的收视表现,收视率超过1%。2012年,“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选择以《电视的力量》微电影为前期宣传,以更生动、形象的手法吸引观众关注当代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注亿万农民的精神世界,推动新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与央视一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和央视二套“年度中国经济人物”并称为中央电视台三大人物类评选品牌活动的“三农人物推介活动”,则由CCTV-7农业节目《聚焦三农》承办,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陆续推出了袁隆平、赵本山、丛飞等一批典型人物,彰显了典型人物的可贵品格和时代精神,在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舆论导向作用。

每年1月1日央视七套的开年节目《三农记忆》,是前一年三农领域年度十大新闻事件的评选和推介,也是惟一经批准的三农新闻事件评选活动,曾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今年1月1日播出的《2012·三农记忆》,首次联合《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十家权威媒体,共同推介2012年度三农新闻大事,以“权威性、年度感、影响力”作为评选标准,关注新闻事件给中国三农进程带来的巨大影响和推动。

除此之外,《致富榜样》、《乡土盛典》、《手挽手·新春公益晚会》等其他一系列活动的先后举办,让CCTV-7农业节目的品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好推广。2012年11下旬举办的十特别晚会《见证》,近日在央视多套晚会节目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国家广电总局《监听监看日报》通报表扬。

特色季播

“中国社会的发展大趋势是乡村与城市越来越融合。2012年初,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农业节目一直紧跟时代脚步,节目变得越来越立体,越丰富。”钟倩回顾这两年CCTV-7农业节目的发展。

2012年三夏时节,CCTV-7农业节目推出《麦收故事会》特别节目,以平民化的说书形式与观众分享夏收里的精彩故事,也让普通观众了解到,“麦收这一场搅动大半个中国的农事活动,与每一个人的饭碗息息相关”。

除了以深入浅出的手法传递专业信息外,目前CCTV-7农业节目也在考虑推出“季播”节目。与一般的“季播”概念不同,CCTV-7农业节目的“季播”是指节目的编排将更与“农时农事”结合,根据春种秋收等不同时节的农事特点,调整节目安排,更好地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

篇8

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典型人物推介投票已经开始,按照活动的要求,要推出科技之星、沼气之星、环保之星、致富之星、文明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以下简称“五星一员”)等典型人物。咋一看有点不解,所谓美丽乡村,从字面上理解,重在“美丽”二字,山美水美环境美。而这“五星一员”之中,与之关系最密切的也就是“沼气之星”、“环保之星”和“文明之星”三员,至于“科技之星”、“致富之星”和“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似乎与活动主题关系不大。

美丽乡村之“美丽”,该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一个是外在之美,村容是否整洁,环境是否优雅,设施是否齐备,民风是否淳朴。另一个则是内在之美,集体经济搞得怎样,有没有一定的集体经济积累?农民增收搞得怎样,是不是达到了小康的标准?社会保障搞得怎样,能不能做到无后顾之忧?

外在之美,只需投入一定的资金,实现起来并不困难,内在之美实现起来却不那么容易。而内在之美,在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尤为重要。美丽乡村创建的三大要求是“生产、生活、生态”,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富裕,生态要美好,“生产”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因为生产不发展,农民挣不到钱,就不能过上舒心的日子;生产不发展,村级集体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哪里还有钱去改善环境?因此发展生产是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

发展生产靠什么?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这些年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接连出台,为农村发展生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此情况下,科技的作用便愈显重要。从宏观上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年保持丰收的良好势头,得益于一大批优良品种和重大集成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而对于农民来说,正是那些“农民满意的农技员”为他们带来了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农技员传授的每一项技术,解决的每一个问题,都会给他们那一亩三分地增添几分丰收的喜悦,并培养出一个个“科技之星”和“致富之星”。由此可见,无论是对国家的粮食生产,还是对农民的现实收入,科技的作用功不可没。

——王玉琪/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篇9

 

为深入推进统一战线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开展,今年五月,磐石市委统战部围绕农村产业发展重点以及农民实际需要,组建了由市科技、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派人士,统战成员组成的磐石市科技服务队。根据12个包联村的需求进行对接服务,开展“点单式”帮扶,取得了实效。他们的做法是:

一、组织培训,提高认识。服务队高度重视科技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提升科技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队积极组织队员开展培训,提高全体队员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认识,积极引导队员发挥特长,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科技人员的自身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更有效的服务于乡村振兴。

篇10

__市长期以来积极推进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始终把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保持民族乡村农业增

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根据20__年调查表明,__市共有5个民族乡,109个民族村。总户数42046户,其中农业户数37214户,总人口11.4万人,少数民族

人口4.25万人。共有耕地面积966.67hm2,人均占有耕地0.09hm。近年来全市民族乡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均劳动所得显著提高。据统计20__年民族村经济总收入28.38

亿元,比上年增长1.98%;人均劳动所得5535元,比上年增长9.69%。民族乡村在改革开放的机遇与挑战中,抓住一切发展机会,通过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使得民族乡村经济总

量不断增长,农民增收稳步增长。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整体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

础。现在全市少数民族乡村年人均劳动所得高于全市农村人均劳动所得的村有44个,占少数民族乡村总数的40.4%。近几年来,民族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确取得显著成绩,

并形成了逐年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还不平衡。根据__民族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市政府从1998年起,每年都要从财政划拨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5个民族乡及

低收入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使3个平原民族乡享受边远山区乡的有关优惠政策。

20__年6月至7月,笔者参加了由__市民委和__市人大民侨委组织的“__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调研”工作。结合都市型郊区经济的探索与发展,重点对__市5个民族乡

和32个民族村(年人均劳动所得在3500元以下)经济发展现状、农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发展、农民可支配收入等情况进行调研(详见表1)。分别听取了各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汇报和对

有关项目的考察,并对经济发展中项目的选择、实施、存在的困难和发展前景作了论证。

1现状分析

1.1有5O%左右的村20__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以下人均收入最高的村为3200元(怀柔的小梁前村),最低的只有1500元(大兴的田营村):从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乡明显好于少数

民族村,尽管少数民族乡也有低收入的少数民族村,但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其他贫困的少数民族村;虽然均为少数民族村,但是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从表l中可以看出:对于少

数民族乡村的主导产业而言,仅依靠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村,其收入远低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加之二三产业的村:因此,作为一个村的主导产业,应该是一二三产业相结合,

并要因地制宜有主次之分。

1.2地处偏远,资源相对匮乏多数村地处自然

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或地处偏僻的边远平原地区,

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更有一些村人畜饮水尚有困难

表120__年__市部分少数民族村人均年收入和其主导产业

1.3集体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由于集体经济薄弱,

甚至村干部的工资都无法保证。因此,更无力为农

民家庭生产经营提供支持和服务,影响了农民收入

水平的提高。村里的经济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状

态。

1.4各级政府支持和指导农民致富的政策和措施。

在这些村尚未显出成效比如水利富民政策、产业

结构调整、小额贷款政策、边远山区“存一贷十”

政策等,并未达到应有的成效。

1.5多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处于起步阶段调查

发现,多数村的农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有的刚刚考

虑,有的刚刚起步,但苦于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

致使结构调整步履艰难。可喜的是有的村,在各级

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选准了致

富项目,克服各种困难,创出了新途径,前景广阔。

说明农村要变富关键在支部,根本在项目。

1.6几条值得借鉴的产业发展经验一是跳出山

区,发展山区,如怀柔区政府给其山区乡镇在区里

的工业开发区无偿提供土地发展工业小区,极大地

增加了乡镇的财政收人,通过“山外造血”,维持

山区正常的“体内循环”,还部分解决了山区农民

就业和转移性就业问题,并解决了山区无法发展工

业的问题,也更利于招商引资。二是用三产带动一

产,如怀柔喇叭沟门满族乡西府营等村的

旅游业,

带动了果树业、水产业、建筑业的发展。三是二产

和~产相结合,通过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增值。如怀柔长哨营满族乡的

御食园效果显著。四是近富抓畜牧,远富抓果树。

这~发展规划,近远结合,相得益彰。

2导致少数民族村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2.1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由于相当一部分村的农

业结构调整还尚未进行或刚刚起步,虽然有相应的

支持政策,但是仍举步维艰。受自然、地理等条件

制约,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又主

要以粮食收人为主,二、三产业匮乏,缺乏致富的

项目,农民增收困难。历史及现实的经验已经告诉

我们,靠天吃饭是摆脱不了贫困的。

2.2村干部和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商品意识薄弱有些村领导班子为农户提供有效的生产、经营、

市场服务能力差,缺乏有魄力、有凝聚力的带头人。

发展思路不清,还存在等、靠、要思想,不主动寻求致

富项目,甚至如何靠、如何要的思路都没有。缺乏自

力更生精神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风险意识,更缺乏把

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进行经营的商品意识。科技

人员少,科学技术不普及,生产力水平低下。

2.3缺乏原始的启动资金由于集体和个人的经

济实力十分薄弱,加之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一

些农民害怕风险,只顾眼前,固步自封,即便有了

好的项目或发展思路以及像“存一贷十”这样的好

政策支持,仍然很难付之于行动。

2.4少数民族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尽完善

京郊蓬勃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极大地促

进了京郊农村经济的发展,它起到了以下作用:一

是解决了农户进入市场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

程度。二是节本增效,降低风险,促进了农民收入

的增加。三是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公司

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户”的”一体化”经营之

路。四是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改进和农业结构调整。

而少数民族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不多见。

2.5自然奈件差,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一些村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多数山高、路远、耕

地少、土壤贫瘠,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水、电、

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限制了资源开发,

加上狭小的规模(自然村多且分散),就使任何来

自村子内部和外部的人(力量)都显得无能为力,

不能对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合。正所谓“英雄”无

用无之地。对于这种情况,要想致富看来只有进行

土地流转与搬迁了。

2.6对外宣传的意识差,不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

源从宏观的角度讲,山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何

况有些资源是潜在的,需要人们去认识、去发现。

发现潜在资源了,还需要去包装、去宣传,让更多

的外边的人认识和发现,从而使潜在的自然资源变

成经济发展的优势。像怀柔的小梁前村、银河沟村

等还是具备这样条件的。

3几项建议性对策

根据__市政府20__~20__年边远山区绿色

生态富民工程(简称558工程)目标,到20__年所有

边远山区乡镇的359个村的人均年收入要达到5000

~8000元,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同样,少数民族低

收入村的尽快致富工作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

工程。今后工作重心应该要从输血型为主逐步转变

为以激活内部致富欲望为主;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

化为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且以经济手段为主:

3.1明确工作指导思想以“发展是硬道理”、

“三个代表”为重要理论基础;以“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边远山区经济不能拖__市的后腿”、“少

数民族乡村经济更不能拖边远山区经济后腿”、“保

护生态环境,科学利用生态环境”、“封山育林”等

为动力;以生产“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

品”为目标。紧紧抓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核心是

项目)这个契机。

3.2积极实施科教兴村计划。激活农民的致富欲

望树立自力更生的思想意识,调动集体和家庭两

个积极性,使集体和农民收入同步增长。“扶贫先

扶脑”,要帮助低收入村脱贫致富,必须要帮助村

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开放意识,不能满足目前的

温饱状况,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大对科

技的投入。建立科技扶贫基金,用于少数民族乡村

的农业结构调整、技术培训指导以及优良品种、先

进技术的引进。具体的办法:(1)发挥__市大专

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优势,会同市有关部门实施

科教兴村计划,针对村里的发展项目请专家现场指

导和技术培训;(2)组织对少数民族村干部的培

训;(3)组织村干部或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开阔眼

界;(4)选择一些本市内外成功的典型,收集或制

作成影像资料,提供给农民观摩学习。

3.3建立完善鼓励少数民族村发展的配套政策

一是财政政策:政府的支农资金,应主要投放在造

血机能的培育上,比如帮助解放思想,增强致富欲

望,帮助对潜在资源的认识、开发、宣传,帮助筹

集原始的启动资金,帮助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优良

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帮助建立发展专业合作经

济组织等方面。二是信贷政策:比如目前的小额贷

款,周期都为一年,但养殖业的资金回笼一般在

2~3年,所以在贷款周期上,要体现对少数民族

乡村农民的照顾,相应延长至2~3年,包括“以

一贷十”的政策一起,其贷款风险可以由各级政府

利用支农资 金设立风险基金,给予承担少量抵押或

贴息。三是资源流动政策:除了法规允许以外,政

策还应鼓励支持少数民族乡村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向其投入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特别是要鼓励那些

利用少数民族乡村资源带动农民致富的龙头企业到

少数民族乡村综合开发种养业。3.4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联合起来对少数旅游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当然,要真正使少数民族

民族村进行支持一是,几个方面的政府部门,按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好,必须解决诸如启动资金、信

照政府的要求,同时对某一少数民族乡村进行支息、技术、优良品种引进、销路等问题。要协调有

持,使之能很快进入市场以产生效益;二是,扶贫关部门,完善对少数民族村的税收政策。如发展养

主要是以项目带动,各个部门围绕一个项目,尤其殖业、林果业可以不交税、少交税或税收返还。

是公益的、基础性的项目进行支持,帮助某一少数3.6进一步强化区(县)、乡(镇)两级政府的责

民族乡村改善生存、生产条件和投资环境;三是,任意识尽快帮助少数民族村农民提高收入,市政

政府各个部门对一些有影响、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府有关部门有责任,但最直接或讲第一责任人,应

行培植,使之成为带动少数民族乡村农户发展养殖该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因此,要进一

业、种植业的龙头企业,将农民用经济纽带组织起步提高区(县)、乡(镇)两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认

来进入市场;四是,政府有关部门及制定的相应政识,将帮助少数民族村农民提高收入作为一项重要

策,应引导支持有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对少数民族乡的工作内容,作为一项保证首都安定团结、让少数

村投入资金、技术、信息等,对少数民族乡村的资民族村农民与全市农民共同并提前进入小康社会的

源进行全方位开发,令其承诺开发目标和农民增收政治任务来完成。

目标,即用经济手段扶贫。

3.5因地制宜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查力度

少数民族村要充分认识自身资源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以市场为导向调整过于单一的农业结构.种植业应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以特色林果业、

绿色养殖业和休闲旅游业的主导产业。当然,要真正使少数民族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好,必须解决诸如启动资金、信息、技术、优良品种引进销路等问题。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对少

数民族村的税收政策。如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可以不交税、少交税或者税收返还。

3.5进一步强化区(县)乡(镇)两级政策的责任意识

尽快帮助少数民族村提高收入,市政府有关部门有责任,但最直接或讲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区(县)乡(镇)两级政府。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区(县)乡(镇)两级政府主要领导的认

识,将帮助少数民族村农村提高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作为一项保证首都安定团结,让少数民族村农民与全市农村共同并提前进入小康社会的政治任务来完成。

2.2建立和完善耕地使用主体保护,提高耕地质

量保护的责任制及管理法规和政策保护耕地和提

高耕地质量,首先要完善目前的用地政策,制定相

应配套的条例和办法,如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农田

投入物的质量管理办法等,杜绝不符合国家有关标

准的肥料和作为肥料的城市垃圾、污泥流人耕地。

其次,在区域治理上要重点突击、措施得力,围绕

区域生态建设和耕地保护任务,因地制宜,分类指

导。淮北地区在耕地整理上重点抓好砂姜黑土治

理;江淮丘岗区要重点治理黄泥土、澄白土;沿江

地区要以潜育化水稻土治理为重点;皖南山区要抓

好红黄土和山坞田的改造治理。第三,要将保护耕

地质量与耕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广

大农民培肥地力的积极性,要鼓励农民向承包的耕

地内投入更多的有机肥料,制定有机肥积造的奖励

办法,加大秸杆还田力度,持续提高地力。因建设

需要调整地块,必须按规定给予地力补偿。

2.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现有农田环境、

基础设施、土壤肥力与利用方式进行监测和管理,

维护耕地功能完整性,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依靠

科技进步,实现管理服务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耕地保

护水平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计算机

辅助以及3S(GIS、GPS、RS)技术及其集成等技

术途径,解决区域耕地数量、质量、农田环境与利

用状况的实时调控和管理。安徽省应加快推进耕地

动态管理的科技创新和信息化步伐,加快对现有耕

地资源信息基础资料的完善和更新,尽快建立以耕

地资源、耕地保护、耕地法规等为主要内容的各种

信息服务网络,实现国土资源信息社会共享,提高

全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农牧渔业厅.安徽省农业统计资料.合肥:安

徽科技出版社,1949~20__

2林国庆,王玉时.浅析安徽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安徽农

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9,73(2):82~84

3吴义鸿。李文胜,许冬梅.安徽省耕地利用中存在问题和保护

对策.安徽农学通报,1999,5(1):45~46

4孙红忠.安徽省耕地数量时序变化分析预测及对策.安徽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