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企业经营管理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个体企业经营管理,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个体企业经营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21-0206-02

1 企业政工管理体制改革的设想

企业政工管理体制的最基本指导思想所指的是: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思想,就会有利于将两个文明建设合理推进、有利于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有利于建设高效率的精简政工机构。

1.1 复合型干部队伍一定要严格关注

想要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干部队伍,就要对干部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要将干部的素质合理的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培训的内容要采用不同方面的内容,并且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行培训。上级部门以及企业领导一定要严格关注。让干部都能够拥有行政、政工等岗位的培训机会,并予以实践,要建立好实践的条件,让干部队伍具备多项技能,从而成为复合型干部队伍。

1.2 转变观念要放在首位

政工管理体制在转换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残旧的观念尽可量避免,发展新型的意识。①避免“模式”的产生,将创新的意识升华。在一定程度上要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关键,让政工机构的设置部门独具创造性,让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完美结合;②避免“冲击”的产生,将求实的意识升华。企业的整体机制想要改革,就一定要对政工管理体制进行加强;③避免“静止”的产生,将发展意识强化;④避免“数量”的产生,将质量的意识强化。

1.3 企业要坚持自身所具备的自利

企业对人员配备和政工机构设置的自,要采用自身所具备的自利。并且,企业如果对需要改革的方案不能够确定的话,可以申请上级党委的有关意见再进行实施,让精干和精简同时有效,并且还要让工作保证正常的运转流程。

1.4 政工职能的落实和改革要作为关键点

政工管理体制想要达成新的水平,一定要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要将人员的配备以及机构的设置进行综合性的考虑。对于机构的精简部分,不能够盲目的进行实施,要先将职能进行合理的捋顺才能够进行机构的精简。对机构的确定,要按照干部的基本能力、企业的规模以及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党建工作的职能进行统筹,将人员合理确定。

2 企业政工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

2.1 企业对政工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持有等待的因素

一小部分企业对于目前的现状感觉良好,认为已经是精干的队伍,没有时间去改革政工管理体制,目前的生产已经让人忙的不可开交。一直是处于等待的态度,如果经过改革,怕比不上目前的状态,或者没有主观能动性,抱着等上级布置硬性规定之后再改革也不迟的态度。

2.2 有必要对政工管理体制的转换加以深刻认识

在以前两个文明建设中所作出成绩中,企业中的党领导认为,因为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工作作出卓越的成绩,才将两个文明建设达到了完善。其实,一些企业不能够根据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普遍存在着一些不适应问题:①观念不能够加以适应,没有在经济上发挥思想政治工作;②机构不能够加以适应,还不能将此机构渗入到管理机构当中;③职能不能够加以适应;④方法不能够加以适应,存在着一些形式上的方法,是不应该提倡的。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把经济作为关键点,因此,政工管理体制一定要进行改革。

2.3 企业经营机制与政工管理一起改革

许多企业意识到经营机制与政工管理体制同样重要,因此,绝大部分企业进行统一改革的措施。①以企业的持续发展为基本点,在组织机构形式上推陈出新;⑦对专职的党务干部进行了适当的减少,那么自然就将党政干部的队伍精简到具备精华干部的姿态,精简的过程中都是以复合型的干部为标准;③为将工作效率合理提升,让形式观念及时消除,从而在职能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同职能的干部合并在一起。

3 企业政工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和做法

3.1 复合型干部在培养中的思路

复合型干部就是行政干部和政工干部的有效融合。一些企业,为了能够选拔出复合型干部,采用了提拔、招聘以及调动的方式,在党务干部中以及行政干部中,挑选出了综合素质强的干部,升级为行政岗位以及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企业也可以在年轻的干部中选取一批到政工的部门进行系统的锻炼。在政工部门进行两三年的培养后,一定会具备着相应的能力,就可以投身到各个部门担任相关的职务,并且身兼多项技能,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的稳固。

3.2 把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将政工机构设置确定

在企业中,要对于职能进行理顺,把整体的管理模式作为出发点,将传统的工、政、党中较相似的职能合并成另一个整体。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党委职能部门当中的外延和内涵直线升温。可以将经济宣传添加到宣传科中;审计、监察以及纪委有必要进行联合性办公。为使自身的职能达到强化的目的,以及将工作内容扩大,宣传科和纪委有必要进行这一系列的改革。

此外,为了能够将车间与科室的党员合理分配,而不存在头重脚轻的情况,应该将行政机构的精简流程与车间党支部的扩大调整一起进行,让党员平均分配在车间以及科室中,就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将车间党员少的问题解除,将科室党员多的问题避免。

3.3 新型企业的管理模式要贯穿于政工管理体制

在传统的政工管理体制中,存在着很多形式主义,例如:在中层干部考核的过程中,在这一件事情上,就有四个方面需要着手抓,并且还要分为四次进行,包含:职代会、纪委、干部以及组织。然而有的企业的党委合理的采用了将四个方面整合在一起的方式,并且将考核的细则拟定的非常清晰,对内容方式、组织领导、考评范围以及指导思想都作出了相关的规定,受到了基层的采纳。企业中的党领导普遍认为,对基层来说,是党政一起来承担的。行政和政工所负责的范围可以分的不那么清晰,企业管理机构要囊括政工机构。因此,一些企业会将审计、监察以及纪委整合在一起办公;党委部门只是设置了单独的办公室,主要负责秘书、组织等相关日常的工作。

此外,要提倡政工干部参加经济性的活动。①经济性的活动,政工干部也要参加;②企业所举办的展销会以及订货会等,政工干部要积极的参加;③对厂务会的举办,政工干部也需要积极参加,并且了解其具体的情况。

3.4 政工管理体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将观念转变

企业在政工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敢于转变传统的观念,要以综合的能力为关键点,让有学识、有能力的党员晋升。一些企业就大胆的采用了精选的方式,让有学识、有能力的党员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点,从而以原来的一般性干部晋升了中级干部,而一些中级的干部由于资历尚浅、能力有限而解聘。由于凭的是自身的优势,得到了企业中其他职工的支持,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机制得到了完善的改革。

通过优胜劣汰,可以让企业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让经营的机制可以得到顺畅转换。在一定程度下,干部队伍也会根据奉献的多少来拿收入,根据综合实力竞争来竞选岗位,使得公平的意识囊括于整体。并且,每个岗位在工时定额上,一定要合理的设置,在一般情况下,一定要进行满负荷的计划,让干部队伍在岗位的工时为8h,这样的话生产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而且在劳动的主观能动性上也有了相应的提升。以这样的方式持续的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让企业能够在竞争较激烈的市场中独占鳌头。

4 总结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分析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部分,想要将企业的综合素质提升,以及将经济效益提升,一定要对于企业的政工管理体制进行深化的改革,让经营机制得到相应的改善。企业政工管理体制的改革中,要正确的采用比较适合的方式。比如:政工职能的落实以及复合型干部队伍的培养等。力求让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让改革的进度逐渐步入新的层次。那么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提升。从而使得企业在市场的经济发展中,有准备性的迎接挑战,将企业合理的发展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百鸣,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的现代管理方法应用[J],财经研究,1994(11)

[2]韩明希,吕晓萍,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突破口[J],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1995(10)

[3]龚广虎,论税务部门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中的主要作用形式[J],税务纵横,1993(03)

篇2

水无孔不入,经营管理无孔不入。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对立,绝对的竞争与对立引发的是两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和谐为美。连锁经营以其独特之处被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断采用。连锁经营是社会化进程中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连锁经营已经从在原先零售行业经营管理中的运用扩展到社会各行各业各领域。

企业是国家里的企业是生存在社会环境下的职业地球人(法人),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制造利润,为国家GDP增长献力,为了地球人(自然人)生存更好。为了这个目标,资源浪费最小化,资源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发展永恒课题。企业的生存发展与他所处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地球资源有限,国家资源有限,企业自身资源也有限,企业要在有限的资源下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就要不断整合优化资源。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分”与“合”是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连锁经营以其独特的分合魅力在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渗透。

社会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企业在社会下,国家经济环境中生存,WTO的经济环境中争取资源发展自己。不同时期根据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不同的定位与位置,整合企业资源,进行连锁经营阶段性规划运作。连锁经营的营销模式在企业发展中产生的效用是潜移默化,犹如清水般无孔不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渗透。连锁经营的分合运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如同酵母般新添魅力。内部管理,外部经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经营是企业发展的源泉。管理与经营是企业的内部与外部资源。“分”与“合”是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分”即:外部市场经营细分,内部管理职能细分;“合”即:外部市场经营整合,内部企业管理整合。

连锁经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营销模式,她的成功之处在于整合优化资源,使资源内部互补,形成规模效应。连锁经营的营销模式关键在于“分”与“合”。 一分为二,一分为多,“分开”、“拆分”、“分离”、“纵分”……“分”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分”我们随处可见。工作岗位的细分,管理区域细分,市场细分,是产品线细分,是渠道细分……某食品生产企业把他在终端销售的促销员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这个是企业工作职能的分离。促销员外包可以减少企业在这块的管理成本但增加人员管理风险。这个公司又通过协议把促销员的管理纳入企业内部,在人力资源相对充裕的社会里,促销员的职能外包为企业省了不少事。宝洁的产品光一个洗发水就有很多,不留意的人都以为是不同企业生产的,这个是宝洁公司品牌线分割的结果,但是稍微留心下我们也不难发现宝洁公司表面把品牌分割,实际上却又把所有日用品统一到“宝洁”这个公司品牌上。“宝洁公司荣誉出品”的广告语。“P&G”和星星月亮人头像的宝洁公司标识在宝洁的产品上都能看到。宝洁公司是把经营的品牌分割,把分割开的品牌又统一到宝洁公司的管理下。“叉合”、“错合”、“撮合”、“合作”、“合并”……“合”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合”的影子。企业与企业合作,企业与员工的合作,工作程序整合精简化,文化理念整合(CIS),宣传资源整合,渠道整合,价格线区域整合,物流资源整合,客户管理整合(CRM)……最近的一个案例:香港英皇集团、中影集团与北京电视台在内地合作共同成立了北京中影英皇演艺经纪公司。这是影视传媒巨头利用各自手中的资源优化资源整合成立的公司。“一亿签约赵微”企业合作连锁经营规模效应立竿见影。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渠道合作。海尔公司合并小公司。雅虎与阿里巴巴合作……企业间的合作前提是个体企业把资源分割一部分出去,不管是人力资源还是财力、物力资源,不管是有形的商品资源还是无形的渠道资源,分分合合只为降低边际成本增加边际利润。

企业整合营销内部分合管理首先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其次是根据不同时期企业发展的不同目标给企业不同的定位,最后就是根据企业相应时期的定位运用连锁经营管理的模式来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来实现企业相应时期的目标;企业整合营销外部分合经营首先是要明确社会需要什么,市场有什么需求,我们特别要关注那潜在的需求,那是企业发展的再青春。其次是根据这些需求进行市场定位。最后是整合社会、国家、企业资源于市场,进行企业连锁经营市场操盘。

篇3

统计可谓企业达到科学决策和管理的关键性基础工作。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状况下,企业由生产类型转为生产经营类型。市场经济需要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一定要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来展开,可企业的经济效益受经营决策与管理制约,统计数据同时是企业科学决策与管理非常关键的前提。所以,内部统计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是极其重要的。

一、当前企业内部统计工作所存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企业统计基础工作呈现出薄弱势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企业内部统计未受到企业领导注重,主管统计的机构与岗位被取缔抑或兼并,统计工作者变动频繁;

2. 企业内部统计台帐与原始记录愈来愈不健全,随意填报指标现象严重,统计数据质量愈来愈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所有制模式由过去单一的国有抑或集体企业转变为包含私营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种企业并存,经营和管理的模式也日渐多元化,很多新兴企业应运而生。在此部分新兴企业中,有相当一些企业未明确下设统计职能机构与统计工作职位,统计报表往往由企业财务工作者抑或其他代替填报,一部分统计指标很难正确依据统计制度的具体规定来运算填报。

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由于企业内部统计所存的各种问题,因此统计给企业领导层提供的决策及参考作用则有所薄弱,也可以说未发挥多大的作用。

二、企业内部统计工作的意义与作用

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内容:

(一)内部统计是沟通、联络企业经营管理的中枢

一个企业往往由多个生产部门及职能科室组成,尤其是大型企业的管理层,更多、更为复杂。若使各个基层部门活动一致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中,则一定要应用于统计信息此一中枢系统,具体如下:

1. 将企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目标与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细化同时传输到每一下属部门或机构;

2. 再将企业下属部门目标落实状况与经营管理工作达到状况及时反馈至企业管理层,达到企业全方位的联系和沟通,使企业内部统计信息在此种沟通、联系中,起到枢纽作用。

(二)内部统计出的资料是企业决策的关键性依据

企业统计机构掌握着大批全面系统的资料,不管是企业生产销售方面、企业资金财务方面,或是企业的环保节能和科技发展进步的资料,此部分资料的全面,同时相互关联,构成了科学的企业内部统计指标系统,借助此一指标系统能够体现出企业的全部运营状况与结果。而这些内部统计资料,是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水平的关键;

(三)内部统计出的信息是提升企业运营的质量保证

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及目标即为了行动与落实,企业生产管理也就是对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与调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内部统计渗透始终,其借助数量和质量方面、速度和效率方面、发展和能耗方面等全面系统的统计资料,及时正确反馈企业运营质量与结果,监督并督促企业每个生产环节不断实施整改,以确保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目标顺利完成。

三、当前企业强化内部统计工作的对策

企业内部统计不仅是对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监管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性手段,而且也是企业确立正确的经营政策与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企业应当摆正位置,强化服务意识,全面运用好内部统计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应注重抓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构建适宜企业的统计体系,有效发挥统计管理职能

企业除了要做到观念上的更新和对服务对象的不断调整之外,还应构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统计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设置企业综合统计岗位,其职能主要是架构并确立企业的统计指标系统与统计信息的上报规定,确立各职能机构的统计职责,收集、审查、整理、提供各类统计信息。在这基础上进行综合统计。一方面要做好各项统计报表的对外呈报任务,另一方面要负担向企业管理者和各相关机构提供必需的统计信息;

2. 确立各职能机构的统计职责。在如今企业中,对企业发展极为关键的统计信息不只是局限在统计部门内部,为保正企业统计资料的系统与完整,要在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中确立相应的统计职责,并规定其依据统一明确的口径和范围以及时间呈报相应的统计信息;

3. 规范企业的内部统计,让统计资料达到给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机构所用二者的有机融合,科学构建与健全的企业的统计指标系统应适宜全面、规范、及时与客观原则。当前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最关键的工程成本分析即统计与分析的完整环节。而工程成本分析属于一种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对其精准分析,需要结合构成成本的因素,譬如人工、材料、机械利用、临时设施、施工管理等费用,构建便于实施分析的统计指标,项目对于统计指标实施收集、汇总、统计、分析,进而给项目的成本控制创造依据,并且也能为企业的经营投标创造参考。

(二)提高企业统计自动化水平,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统计作为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不仅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及管理决策的前提基础,其作用是其他专业管理没有办法取代的。企业内部统计方法滞后的现状业已无法适宜社会发展的需求,各企业要快速创造条件,增大投资,加速企业内部统计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配置电子计算机同时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统计信息,提升数据的准确及时效。及时、准确是企业内部统计的生命。统计应结合企业经营管理需求与时俱进。企业内部统计的时效性不仅要做到及时呈报数据,还应重视统计数据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性。有条件的企业可购置疑惑开发内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统计管理数据库,以减短统计信息之生产周期、增多统计频度。借助统计管理信息体系,不仅可让企业统计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上级部门要求的数据汇总与上报任务,抽出更充分的时间实施更关键的企业内部统计分析工作,而且也能让企业统计工作者有效借助相关的信息数据库,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实施分析,给企业决策创造参考。统计工作即统计收集、汇总和分析三方面的连接,是同大批的数据等信息相联系的经过,其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若优质高效的达到统计资料的输送、汇总、分析,则一定要考虑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应用,借助网络现代化进行企业内部统计具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1. 利用磁载与光载模式保存信息可让企业构建容量更大的数据库。

2. 网络信息交流增大了信息来源,达到了信息资料的共享。

3.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能够充分发掘纵深层次的数据,为企业全面系统地提供优质服务。

企业应有效借助此部分优势,构建完善的统计信息网络,达到内部统计信息能够准时更新,加速企业统计信息网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联系,推行企业联网直报模式,让统计信息不仅能及时地给上级统计机构提供必需的统计资料,适应国家与行业的统计需求,还能立足企业自身,构建适宜企业特色与市场需求的数据库和统计报表,及时准确地体现企业的业务发展状况及经济效益状况。

(三)培养高素质企业统计队伍,有效发挥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企业内部统计属于一种专业、系统、连续性都较强的工作,若是不具备一个专门部门和专业工作者,不易将统计任务做好。由企业本身发展的视角来看,若想借助统计数据来引领企业的运营决策,不具备一支稳定和专业的统计工作队伍是行不通的。即便是企业因为规模与资金问题,暂时无法单独下设统计部门,也要配置精干且具备一定组织能力与业务水平的统计工作者从事企业的内部统计,即便附设于相关的管理机构,也一定要确立授予单独履职的权力。企业统计队伍的构建与稳定,不仅应搞好人才引进工作,结合企业本身实际发展之需要,明确统计人才引进的类别和层级以及数量;而且应重视对现有统计人才的培育,构建起完善的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机制,对其予以必要的财、物支持,最大程度地发挥统计工作者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四、结语

总之,现代企业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到企业内部统计的重要性,强化统计能力,整合服务对象,构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统计系统,科学利用统计信息网络与现代化办公条件。统计工作者应不断提升本身素养,主动适宜现代统计工作的需要。只要坚持不断改革,合理有效的开展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必定会为企业克服各种经营管理方面的难题想出解决的办法,进而更好地为企业内部统计改革带来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何俊清.企业统计工作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3).

[2]侯树海.企业统计工作的意义以及统计中的相关问题浅析[J].中国市场,2011(05).

篇4

附:北京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登记管理暂行规定第一条  为建立和完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登记管理制度,加强雇工管理,根据市政府的《北京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劳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登记管理,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市劳动局主管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登记工作,区、县劳动局主管本区、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登记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机关负责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工登记项目的填写、变更以及核发《用工簿》等日常工作。

第四条  雇主雇工,必须持本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到其经营场所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填写雇主登记表(表样附后),申领《用工簿》。

营业执照注明经济性质为家庭经营或合伙经营的个体工商户,以及私营企业中的合伙企业,其家庭经营成员和合伙人分别填写家庭经营成员登记表(表样附后)和合伙人登记表(表样附后)。

受雇职工持《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有关证明,填写受雇职工登记表(表样附后)。

第五条  雇主雇工前,雇佣双方当事人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书,雇主按有关规定为受雇职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六条  根据《办法》第七条的规定,受雇人员办理雇工登记,应当持有相应的求职证明:

(一)本市城镇待业人员持《北京市城镇待业人员求职证》;

(二)本市城镇社会闲散人员、退休人员和农村村民持本人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开据的求职证明;

(三)外省市人员持雇主经营场所所在地的区、县劳动局开据的求职证明(样式附后)。

第七条  受雇人员办理雇工登记后,其求职证明由登记机关做如下处理:

(一)本市城镇待业人员的求职证明,由登记机关予以保存,待雇佣关系解除后发还本人;

(二)本市城镇社会闲散人员、退休人员和农村村民的求职证明,由登记机关予以注销;

(三)外省市人员的求职证明,由登记机关返还本区、县劳动局注销。

第八条  区、县劳动局负责调剂本区、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受雇职工中,本市与外地劳动力的比重。优先推荐本市城镇待业青年和待业职工受雇,本市劳动力资源不能满足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用工需要,可为已在本市公安机关申领在京《暂住证》的外省市人员开据求职证明。对已经受雇,但未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准备到其他企业(户)受雇的外省市人员,区、县劳动局不予开据求职证明。

第九条  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后,受雇职工需要转户受雇的,要持受雇职工登记卡由原登记机关办理迁出手续,迁入地的登记机关办理迁入手续。办理迁入手续时,受雇职工不再向登记机关出示求职证明。受雇职工持受雇职工登记卡办理迁出、迁入手续的间歇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第十条  雇主申领《用工簿》以后增加或减少受雇职工,雇佣双方当事人持《用工簿》到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登记手续:

(一)增加受雇职工,雇主按本规定第五条,受雇职工按本规定第四条、第六条或第九条的有关规定,办理雇工登记手续;

(二)减少受雇职工,雇佣双方当事人到登记机关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受雇职工除需要转户受雇的以外,其受雇职工登记卡由登记机关予以注销。

第十一条  《用工簿》是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主与受雇职工的劳动关系证明,包括雇主登记卡、受雇职工登记卡以及家庭经营成员登记卡和合伙人登记卡。

《用工簿》登记事项变更时,雇佣双方当事人要及时到登记机关申报,办理变更登记。

第十二条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缴销、被收缴或者吊销营业执照,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劳动行政管理机关收缴《用工簿》。

全市每年统一核验《用工簿》(具体时间验簿前通知),雇主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办理验簿手续的,由登记机关收缴《用工簿》。

第十三条  《用工簿》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雇主保存,不得涂改、转借。如有遗失,要及时向登记机关报失,经核实后可予补发。

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凡有较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雇主都要做到亮簿用工。

第十四条  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办理雇工登记手续,按规定向雇主和受雇职工收取如下费用:

(一)区、县劳动局为外省市人员开据求职证明,向求职人员收取求职登记费3元;

(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机关每办理1人次雇工登记,向雇主收取雇工登记费3元;

(三)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劳动行政管理机关向雇主收取《用工簿》塑料皮(每副)成本费2元;劳动合同书(每本)成本费1元;《用工簿》登记卡(每张)成本费0.50元。

第十五条  本规定具体执行中的问题,由市劳动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1989年5月1日起施行,过去办法有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

附表一:雇主登记表

-------------------------------

|姓|      |  性  |      |婚姻|      |文化|          |

|  |      |      |      |    |      |    |          |

|名|      |  别  |      |状况|      |程度|          |

|-|---|---|---|--|------------|

|原|      |户  口|      |出生|                        |

|身|      |      |      |    |        年    月    日  |

|份|      |类  别|      |日期|                        |

|-----------------------------|

|常住户口所在地|                                          |

|-------|---------------------|

|  现在京住址  |                                          |

|-------|---------------------|

|经营场所所在地|                                          |

|-------|---------------------|

|企业(户)名称|                                          |

|-------|---------------------|

|  从事行业    |                |经济性质|              |

|-------|---------------------|

|申请雇工人数  |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

|              |                                          |

|  备      注  |                                          |

|              |                                          |

-------------------------------

     附表二:家庭经营成员登记表

-------------------------------

|姓名|            |性别|        |婚姻状况|            |

|-----------------------------|

|文化程度|            |户口类别|        |原身份|      |

|-----------------------------|

|与雇主亲属关系|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

|常住户口所在地|                                          |

|-------|---------------------|

|  现在京住址  |                                          |

|-------|---------------------|

|经营场所所在地|                                          |

|-------|---------------------|

|企业(户)名称|                                          |

|-----------------------------|

|登记日期            年        月        日                |

|-----------------------------|

篇5

前言: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各领域企业改革逐步开展深入,人们也越来越更加重视会计风险预防在整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会计风险主要因为财务管理过程本身存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策略对实际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进步意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实际的企业发展经营水平和状况研究为前提,做到实事求是,从根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制定合理科学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

一、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特殊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功能。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主体,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的流程入手,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总体上坚持经济管理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处理,从而达到维护整体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开展,保证整体的企业发展经营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和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是达到财务风险降低和减少损失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更为合理和经济的手段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和处理,制定合理配套的财务风险管理预防机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拥有明显的动态发展特征,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动态发展特性所决定。同时,企业的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会计风险变化状态进行会计风险预防方案调整,如果存在发现整体的预防体系存在偏差要及时处理[3]。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概述

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以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和风险度量为前提,由企业的管理经营人员为主导,针对所存在的企业会计风险构成因素采取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以此来进一步降低整体的企业会计风险,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风险预防策略的制定,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企业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需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因为内部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整体的企业风险防范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角度进行把握。主要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首先要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对于风险构成负面影响之前的合理预防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就是重要的方法。

(三)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利用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良好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的目标,总体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制定需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经营目标相一致,通常意义上来讲,企业的会计以及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总目标是以企业经营成本的最小风险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价值目标。因此,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风险容忍程度和企业会计风险的实际偏好,降低总体的企业风险成本。对于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不是单一的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还需要考虑到企业风险最小化同时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四)如何构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变量,第一: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的同时需要对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进行合理分析,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其他各类基础变量提供最终规则和整体结构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偏好主要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所决定的,会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第二:目标设定,企业只有在对风险控制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才能进一步实践企业会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第三:风险评估,需要对整体的会计风险产生因素进行识别,明确内外两部分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第四,控制活动,企业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涉及风险回避、降低、对冲和接受。需要多项控制活动同时进行。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

一个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风险反应系统和风险监测与报告系统组合构成。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组织规划,也就是研究如何在企业管理和整体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建立起风险管理整体体系,二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活动内容以及关系。从风险预防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企业的风险预防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总体信息量化和非量化处理,此类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风险评估系统主要是将企业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风险反应机制来进一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终通过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来实现企业会计风险的相应措施及时实施到位。

三、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已经构建,但是整体的体系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和企业的资产财务,都是关系公司发展命脉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对制度完善投入足够重视。第二,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缺乏战略性,如果没有战略性方案指导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不能适应内部外部企业发展环境,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第三,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技术不到位,价值相关专业人才稀缺,都会导致整体的风险效果不佳。

四、如何完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是企业完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规范可以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更加有序进行。进一步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通过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提高。在进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权利进行有效控制,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机制,明确各部分在治理结构规范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第二,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决策机制,进而保证企业会计审核的准确性。第三,应该进一步抓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属于企业实行各项调整计划的财务数字呈现方式,提高企业在会计风险预防过程中的预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会计分配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第四,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会计风险监督机制,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和实际防范效率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从而进一步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处理。

(二)完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会计部门管理和工作人员,还涉及到企业运作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需要大家协同配合。首先,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要求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仅具备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拥有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及相关高科技软件应用技术的适当掌握,在建立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熟练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所需信息的查找和录入。此外,企业在完善会计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达到协同配合,降低企业运作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防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防系统是进行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尽早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问题进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会计风险问题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在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对信息管理力度需要加强,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分析和处理机制,以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技术辅助。同时可以建立起企业的对外担保风险管理制度。

(四)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

在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企业对外担保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引发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严格控制对外担保,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对企业的被担保单位进行严格审查,对整体的单位信用度和实际偿债能力进行准确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对外担保过程中造成的企业会计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进一步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持和策略指导。是影响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的因素,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预防体系是减少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投入重视,财务合理对策,实事求是,动员全体员工投入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过程中。从风险形成因素角度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风险形成主要存在内部和外部良好因素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和策略指导。本文从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概述入手,综合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概念以及具体体系构建构成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未来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会计风险,实现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袁卫华.浅谈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268.

[2]顾娜娜.现代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2:231-232.

篇6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各领域企业改革逐步开展深入,人们也越来越更加重视会计风险预防在整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企业的会计风险主要因为财务管理过程本身存在的各类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研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策略对实际的企业发展具有重要进步意义,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以实际的企业发展经营水平和状况研究为前提,做到实事求是,从根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为依据,制定合理科学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

一、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概述

(一)什么是企业会计风险防范

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从宏观概念角度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和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特殊的企业风险防范体系,具有重要的风险控制和管理功能。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主要是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主体,从企业的经营以及管理的流程入手,对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最终找到一种合理有效的风险控制方案。总体上坚持经济管理可操作性原则进行处理,从而达到维护整体企业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开展,保证整体的企业发展经营经济利益不受到损失和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主要是达到财务风险降低和减少损失的目标,因此,企业需要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成本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应该采取更为合理和经济的手段进行财务风险分析和处理,制定合理配套的财务风险管理预防机制。企业会计风险预防拥有明显的动态发展特征,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动态发展特性所决定。同时,企业的发展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具有一定的变化特征,所以需要根据具体的会计风险变化状态进行会计风险预防方案调整,如果存在发现整体的预防体系存在偏差要及时处理[3]。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概述

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以企业会计风险的识别和风险度量为前提,由企业的管理经营人员为主导,针对所存在的企业会计风险构成因素采取系统的控制和影响,以此来进一步降低整体的企业会计风险,减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4]。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风险预防策略的制定,以此来进一步降低企业会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需要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因为内部环境变化因素的影响,整体的企业风险防范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角度进行把握。主要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首先要在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对于风险构成负面影响之前的合理预防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支持,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就是重要的方法。

(三)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的主要目标是利用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最终达到良好的企业会计风险预防和控制的目标,总体分析属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制定需要与企业的整体发展经营目标相一致,通常意义上来讲,企业的会计以及财务目标就是企业的价值的最大化实现目标,因此,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总目标是以企业经营成本的最小风险来实现企业的最大化价值目标。因此,企业会计风险预防目标的实现需要发挥整体的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作用,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目的。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风险容忍程度和企业会计风险的实际偏好,降低总体的企业风险成本。对于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不是单一的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还需要考虑到企业风险最小化同时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四)如何构建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变量,第一:控制环境,企业在进行会计风险预防的同时需要对所有风险管理要素进行合理分析,其中,最基础的就是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对其他各类基础变量提供最终规则和整体结构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企业的风险偏好主要是企业的管理阶层所决定的,会对企业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第二:目标设定,企业只有在对风险控制目标进行明确以后,才能进一步实践企业会计风险的评估和控制。第三:风险评估,需要对整体的会计风险产生因素进行识别,明确内外两部分存在的风险影响因素。第四,控制活动,企业的风险控制对策主要涉及风险回避、降低、对冲和接受。需要多项控制活动同时进行。

二、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

一个较为成熟和完整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主要是由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风险反应系统和风险监测与报告系统组合构成。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组织规划,也就是研究如何在企业管理和整体企业组织结构内部建立起风险管理整体体系,二是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管理活动内容以及关系。从风险预防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企业的风险预防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总体信息量化和非量化处理,此类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都需要各个部门协调配合。风险评估系统主要是将企业的会计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风险反应机制来进一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最终通过风险监测和报告系统来实现企业会计风险的相应措施及时实施到位。

三、企业会计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已经构建,但是整体的体系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防范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流动和企业的资产财务,都是关系公司发展命脉的重要部分,所以需要对制度完善投入足够重视。第二,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缺乏战略性,如果没有战略性方案指导很容易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不能适应内部外部企业发展环境,造成企业经营风险。第三,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组织不完善,主要原因是企业的会计风险管理技术不到位,价值相关专业人才稀缺,都会导致整体的风险效果不佳。

四、如何完善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

(一)规范企业治理结构

企业治理结构的规范是企业完善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关键所在,通过企业治理结构的进一步规范可以使得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更加有序进行。进一步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通过规范企业治理结构也可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的规范性提高。在进行企业治理结构规范的过程中应该对企业的财务权利进行有效控制,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机制,明确各部分在治理结构规范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第二,应该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决策机制,进而保证企业会计审核的准确性。第三,应该进一步抓好预算管理工作,预算属于企业实行各项调整计划的财务数字呈现方式,提高企业在会计风险预防过程中的预算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会计分配和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计划性。第四,应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会计风险监督机制,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和实际防范效率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价,从而进一步采取合理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处理。

(二)完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

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不仅仅涉及到企业的会计部门管理和工作人员,还涉及到企业运作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员工,需要大家协同配合。首先,企业的会计运行机制要求企业会计部门工作人员不仅仅具备会计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还要求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拥有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以及相关高科技软件应用技术的适当掌握,在建立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信息系统的同时能够熟练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进行所需信息的查找和录入。此外,企业在完善会计运行机制的同时还应该建立起健全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达到协同配合,降低企业运作风险的良好效果。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防

企业的财务风险预防系统是进行企业会计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尽早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问题进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让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第一时间掌握会计风险问题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妥善解决。在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对信息管理力度需要加强,同时要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会计风险分析和处理机制,以企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为技术辅助。同时可以建立起企业的对外担保风险管理制度。(四)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在建立对外担保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该了解企业对外担保也是企业会计风险引发的重要因素。企业应该严格控制对外担保,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求制度,对企业的被担保单位进行严格审查,对整体的单位信用度和实际偿债能力进行准确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对外担保过程中造成的企业会计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进一步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持和策略指导。是影响企业发展进步的重要的因素,建立起良好的企业风险预防体系是减少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系到整体的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升级发展,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投入重视,财务合理对策,实事求是,动员全体员工投入会计风险防范体系构成过程中。从风险形成因素角度分析,我国的企业会计风险形成主要存在内部和外部良好因素影响。企业会计风险预防体系的形成为我国企业风险防范提供了重要制度和策略指导。本文从企业会计风险防范概述入手,综合分析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通过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的概念以及具体体系构建构成了解,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和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对企业会计风险防范体系完善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帮助企业未来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会计风险,实现企业未来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王子墨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卫华.浅谈我国企业会计风险的防范[J].东方企业文化,2014,18:268.

篇7

大家好!

今天,很荣幸董事局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找文章到范文搜 ()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我,__,会计师,____县人,1972年8月出生,__年6月毕业于__财专会计专业。同年7月在原__地区制药厂,从事往来、税务、成本、总账、稽核、市场部会计等工作。1999年8月非常荣幸成为__集团的一员,主任工程财务主管,兼管房产、设计、物业财务。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在深圳广海橡胶厂先后任总厂总经理助理、公明分厂总经理助理兼总厂总经理助理职务。2003年2月承蒙董事长和工程公司的厚爱,重新回到__的怀抱,先后任工程采购副主任、内审部(原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主任)负责人等职。下面从工作体会、以后的工作设想、个人分析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

第一部份工作体会

(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通过例行审计和临时、专项审计、检查结合,积极发挥内审经济护航作用。

1、一个中心

紧紧围绕董事局“03国庆会议精神”和董事长指导思想,04年以来,以实际行动,以点带面、以小促大,把董事长和董事局“以变现、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意识,在集团遍地开花。

2、两个基本点

①、在制度的完善和制订时,尽可能寻求员工和股东合法权益的平衡点

如果制度的完善和制订,只顾考虑员工和个人的利益,不管企业效益和股东合法权益,先别说制度本身能否通过,即使通过执行,又能维持多久呢?如果只考虑股东权益而不顾员工合法利益,那么,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性又从何而来,员工的工作效率会高吗?员工工作效率不高,创造性得不到发挥,企业的效益又从哪里来。

②、正确把握“为”与“不为”的平衡点

一方面让遵章守纪、全心全意为了公司利益服务和奉献的部门和员工当作审计部门不存在;另一方面让存在或滋生不良习气的员工有“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预警、震慑效应。

(二)、坚持“以人为本、至高致远“的企业文化为导向,把董事长和董事局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化为对公司的无限忠诚。

审计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具有量大、面广、业多和易开罪人的特点,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都高于一般的会计人员。两年多来,我们克服困难,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在积极完成年度及半年度例行审计的同时,开展货币检查、存货抽盘、业务招待费等专项检查及工资审签工作,并积极完成董事长和董事局交办的各项临时任务,及时参与各公司邀请的招投标等各项经济活动。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结合集团实际情况和持续发展需要,集思广益,积极在内部审计、资产管理、工资及风险考核、招投标、年度经营管理责任书等方面进行建立健全和完善工作。

第二部份以后的工作设想

(一)、坚持和发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审计作业指导思想;

(二)、一如既往地贯彻、执行“以人为本,至高致远”等企业文化和董事局决议;

(三)、保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依有据的审计作风。推行项目

组长负责制,审计结论不能出现“冤、假、错”案;

(四)、采取部门专业、政策学习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加强部门人员业务素质学习。并在适当的时机,到武钢、九江石油等大型企业考察向内审同行学习和取经,不断提高部门人员的思想、业务等综合素质,努力维护审计人员在思想和业务上的先进性,“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

(五)、通过例行审计和临时、专项检查相结合,既全面审计、又突出重点;把审计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计威信。

第三部份个人分析

(一)、具有较熟练的业务技能和多职业、多体制的工作阅历

本人先后从事过财务、销售、跑单、管理、采购、审计等职业,具备多方面的从业经验,并与部门同仁一起,所在财务曾获得“优秀部门”荣誉称号。并先后在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沿海企业、个体企业等多种结构的经济实体工作。

篇8

1 从我国物流业近20年发展状况认识物流业规律

先从衡量物流业发展水平高低的综合指标——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及物流业的规模来分析我国的物流业的发展状况。资料如下表:

1991—2000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从24%下降到19.4%,同期社会物流总额从的3.02万亿元,增长到17.05万亿元,物流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1.21%;2001—2009年,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从18.8%一直在18%~19%上下波动,同期社会物流总额从的19.45万亿元,增长到96.65万亿元,物流规模平均每年增长22.19%。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物流在近20年间,物流规模发展迅速,年平均增长速度都超过20%,而且前后10年的速度大体相当,但物流效率却有明显的不同,前10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例下降了4.6个百分点;后9年物流费用与gdp的比例一直在18%~19%徘徊。说明我国物流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效率提升的速度要低得多,甚至止步不前,我国物流发展正处于规模迅速壮大,效率停滞不前的尴尬局面之中。要想达到发达国家物流费用与gdp的比例10%的水平,必须认清实质,改变发展模式。

许多物流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都分析了我国物流发展所遭遇的问题,有体制因素、基础设施因素、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多为物流发展的外部因素。从物流自身运作来看,在于小企业低水平运作,大企业有现代物流经营态势,但处于自我发展状态,缺乏社会合作。这些现象可归结为我国物流的集成度过低,由于集成度过低,造成物流资源利用率和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运行往往是在不合理或不满意的方案中进行,就必然导致物流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现代物流的实质在于集成

现代物流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现代物流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全过程的集成,通过物流全程优化使各环节之间实现无缝衔接,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物流费用,缩短了物流时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企业都用信息技术装备了起来,这是时展的必然,并不能因此而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例如,传统的仓储企业用上了计算机,不能仅仅因此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而要看这个仓储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上下游的联合是不是可能成为经过整合后的物流链中的一环。

可见,现代物流的实质在于集成,通过集成聚集大量的物流资源,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运筹,实施最合理的物流方案,实现物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高的物流效率。物流集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2.1 业务集成

现代物流集成了物流的全部业务,将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集成为一体,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集采购、包装、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加工、配送、回收物流环节于一体。可以说,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2.2 资源集成

一体化的物流业务,高效率的物流运行,需要整合大量的物流资源才能实现,现代物流集成了各方面的物流资源,主要有:

(1)客户资源,这是集成物流运行的市场基础,只有聚集充足的客户,汇集客户各种物流需求,形成一定规模的物流。物流业务集成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

(2)设备设施资源,设备设施是完成物流业务的工具,现代物流集成了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水运设施等基础设施;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分拣等物流设备设施;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等。

(3)人才资源,人才已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物流专业人才,还需要大量贸易经济、管理学、情报学、社会学、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专业人才。

2.3 技术集成

现代物流集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柔性化于一身,同时也集成这些方面的高端技术。

2.4 管理集成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多个经济领域,物流业的管理集合了多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3 推行物流集成的步骤和措施

物流集成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盲目推进,要在物流业具有良好的经营效益及经营环境协调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物流集成,以取得个体企业及物流业的更大效益,逐步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可分两步走:

3.1 推进企业物流外包,壮大第三方物流规模

物流集成的基础是种类繁多的物流需求和一定规模的物流量。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只限于个别企业的物流范畴,难以聚集众多物流需求和物流量,只有通过发展第三方物流,物流集成才有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发展条件,第三方物流规模的扩大,成为我国物流向现代物流进军的起点。

在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的经济环境中,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通过物流外包的物流战略越来越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成为企业总体战略重要的一部分,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美国,通过物流外包,进行物流业务的重组,物流成本从1980年占gdp的17.2%下降到了1997年的10.5%,再到2004年的7.5%。

在我国,企业物流外包比例相当低,由

可见,降低第三方物流的成本,提高三方物流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关键。物流跨越多个行业和部门,涉及多方面的运营和管理主体,只有各主体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协作才能实现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健康发展。

(1)政府

做好物流发展规划,通过科学的规划,使物流业有序规范的发展,避免盲目及低水平的发展;建设物流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航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交换标准等基础性的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应法规和管理措施,创造物流发展的优越环境,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积极开展物流企业的联合、兼并和重组,发展信息化、大型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我国自己的物流品牌,提高国内第三方物流的竞争力;积极推进与国外先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促进我国物流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2)行业

制定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的标准,包括服务理念、服务规范、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标准;组织物流业的调查研究,掌握市场和行业前沿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指导;成为企业与各级政府联系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向企业传达政府的方针政策,为政府提供企业经营的信息及对政府的诉求。

(3)物流企业

更新物流经营理念,树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客户的经营成本”、“双赢与协作”、“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等现代物流经营观念;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改进经营条件;精细管理,降低成本;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经营管理人才。

3.2 推进专业物流社会化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壮大,实施专业化的物流经营,其实质是一定程度上的物流集成,使得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有所提高,效率显著增进。但第三物流也受到物流资源、管理水平、经营能力等方面的制约,物流运行未达到合理和满意状态。要想实现物流的合理和满意运行,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物流整合,进一步提高物流集成度,实施社会物流的最佳运行方案,物流的整体效益才得以实现。其中的重点是聚集大部分物流量专业物流的社会化。

(1)企业实施开放的社会化经营理念

物流业的综合性,决定了物流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集成,形成最佳的物流运行方案,使物流资源的配置和使用达到最佳状态。物流企业作为社会物流的主力军,必须从社会物流的视角来规划企业的发展,广泛开展行业、企业间合作和联营,实现物流资源共享,在全社会物流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谋求企业长期的高效益,是物流企业的长期发展之道。

(2)政府建设公共物流设施和平台

政府在制定物流发展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根据物流发展的需要,建设完善的物流公用基础设施,如道路、仓储配送中心、物流公用码头等,为物流企业社会化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完善信息交换标准,建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降低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引导物流企业进入社会化经营的轨道。

(3)培育第四方物流发展

物流的整合和集成,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实际的运作中,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缺乏对整个供应链进行运作的战略性专长和真正整合供应链流程的相关技术,而第四方物流则可以不受约束地将每一个领域的最佳物流提供商组合起来,为客户提供最佳物流服务,进而形成最优物流方案或供应链管理方案。因此培育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是物流社会化的技术保证和效益保证。

通过物流社会化,进一步提高物流集成度,优化全社会的物流运行,是提高我国物流的整体效益、赶超物流发达国家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董千里.物流集成的形成机制探讨[j].物流技术,2009(3).

篇9

民营企业实质上就是非国有企业,它与国有企业相对应。民营企业主要包括新型的集体企业、部分乡镇企业、个体企业、私营企业、联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和港澳台侨胞投资企业等。改革开放近20多年,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目前我国工商注册的企业约1000万个,国有企业约20万个,其余的为民营企业约占98%,非国有企业即民营企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已达到60%。虽然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总产值较高,但许多民营企业面临一个成长危机,缺少持久成长的能力。许多民营企业仍然依赖传统的家族管理思想;经营决策与投资决策上仅凭经验感性判断,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定量分析;财务会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着重销售、轻理财的现象,财务管理基础薄弱,体制不协调,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一、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但大多数民营企业由于投资规模小,自有资金有限,缺乏高素质财务人员,企业经营管理层次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不健全,造成财务制度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范围狭小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对与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就是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主体,即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是指与会计有关的经济管理活动所要控制的对象。由于会计控制是指对和会计有关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因而,从广义上说会计控制的主体是包括管理者在内的所有企业成员,控制的对象也是企业所有的成员,控制的主体也可以说就是控制的对象,即控制全员和全员控制。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民营企业的管理者向来把控制作为约束下层人员的工具,是为自己服务的,自己不应该受会计控制,自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企业员工则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对象。因此,民营企业中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控制是最薄弱的环节,由于高层管理人员不遵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内部会计控制难免会失败。

(二)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狭隘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应当包含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公允;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国家法律、规章的遵守;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率、效果。会计控制的目标应当和企业经营的目标相一致。但民营企业对会计控制目标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没有把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看成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把会计控制和经营管理真正结合起来。然而,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迫使民营企业要提高其管理水平。

(三)内部会计控制的职能弱化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对会计工作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会计不过是记账、算账,会计不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是对会计的偏见,没有认清会计的控制职能,实际上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控制职能。会计不仅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可能错误、舞弊等进行记录的过程控制,而且可以通过对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来控制控制企业的未来经济活动。会计的控制职能使得会计能发挥其管理专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给企业带来价值。但由于在民营企业中会计人员没有被赋予和他职责相匹配的权力,会计控制在管理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会计控制职能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会计的控制职能没有发挥作用。近年来,由于民营企业管理职能的落后,使得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核算不实而造成的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如常规性的印单(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凭证保管使用制度及会计人员分工中的“内部牵制”原则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出纳兼复核、采购兼保管等现象;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财产清查没有形成制度,清查期限、清查程序不明确;内部审计没有形成制度化,该设内审机构的不设,该配备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的不配置。尤其在资金和采购环节是内部会计控制最薄弱的环节,资金使用随意性较大,大量使用现金交易致使大量资金循环在财务报表之外。

2、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许多民营企业没有设置合理的会计工作岗位,没有建立规范的账务体系,如不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运用不合理,会计凭证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凭证支持;人为捏造会计事实、篡改会计数据、设置账外账、乱挤乱摊成本、隐瞒或虚报收入和利润,账证、账账、账实严重不符;记账结转不及时,现金和银行存款不日清月结,记账错误更改不规范,凭证、账簿、报表随意更改;白条借款较多且长时间不处理,造成白条顶库的现象相当严重;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处理不当,造成企业资产与负债不实。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相关建议

鉴于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民营企业管理当局从民营企业的控制环境入手,来改善其内部会计控制。

(一)加强董事会的领导和控制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说,对经营者的控制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二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但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外部控制机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因为,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它负责为公司经理制定搏弈的规则。对内部会计控制而言,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只有当董事会拥有技术、才能和智慧,并能进行适当的管理时,才能履行其监控、引导和监督的责任。目前,我国很多民营企业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在表现上还存在许多误区,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是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有的民营企业公司董事会与从事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总经理班子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职责重复、“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加强民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董事的任职资格应当经过严格的筛选,董事必须具备优良的品格和较强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董事和外部董事的比例要适当。同时董事会下面还应设立有不同的董事组成的委员会,比如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董事会应当敦促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并根据内部审计对会计控制的评价结果作为考核民营企业管理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塑造健康的、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

管理者的素质、操守和管理哲学等对于塑造企业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企业文化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企业组织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征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生活方式、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的原始部位,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企业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方式影响着企业。它具有一种很强的凝聚力,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阻止企业的衰败,同时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我国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民营企业在培养自身的文化时,应避免一种只注重内部和短期的企业文化,保持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使其与民营企业的战略目标趋于一致。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可宝贵的资源,一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都是有人来执行并作用于人,因此,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业绩和表现。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有很大的帮助。民营企业应当形成一种重视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在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任人唯贤,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参考文献:

1、刘洪.浅谈民营企业会计控制问题[J].科技资讯,2005(31).

2、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林朝华,唐予华.内部会计控制若干理念剖析[J].上海会计,2002(9).

4、张俊民.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构造及其分层设计[J].会计研究,2001(5).

篇10

农业经济时代,技术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使得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土地和劳动力是主导资源。土地为进行耕种提供了前提条件,而有了劳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和资金等资本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一段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占有和配置,自然资源和资本成为主导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人类认识资源的能力,开发富有资源代替稀缺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加,科学技术开始取代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应用主要取决于对知识的占有。这一阶段,对智力资源比对工业中稀缺资源的占有更为重要,因此,技术成为短缺的主导资源。

二、正视当前企业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中小企业和个体企业也快速增加,由于一些企业缺乏技术人员,生产条件较差,计量、检测手段落后,标准化工作制度不健全,一些企业甚至没有开展标准化工作,加之这些企业经营者只追求高利润的短期行为,使这些企业常常成为假冒伪劣产品的发源地。

随着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量的国有企业被民营化、私有化。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上管理好这类性质的产品质量,已经是十分严峻的问题。

目前,企业生产技术体系存在重大缺陷。一是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技术,基本上是属于传统技术形式,其运行模式是“原料—产品—废料”,它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大量排放废物为代价,是一种“浪费型”的技术,形成“大量投入、大量消耗、大量废物、大量污染”的企业生产经营方式。二是在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上,过去企业技术进步基本上是以扩大企业生产能力为中心,不重视内含扩大再生产,就必然忽视以提高效益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因而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未能朝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节约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的方向发展。这就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能源与资源利用低、经济活动效益低下的结果。三是企业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式,来推进以扩大企业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进步,这实际上是主要依靠大量投入资源和超负荷利用环境资源的生产方式。

三、探究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观国内外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的历史。企业存在与发展的根基在于技术创新。只有持续不断地推进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企业才能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在激烈竞争中获胜。“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市场经济的定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生产经营网络化、电信化和国际化,信息传播交流速度更快。一方面,它使得技术扩散更加迅速,使企业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期缩短;另一方面,新技术在不断涌现,技术生产周期不断缩短,这种情况下,客观要求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是真正的创新经济。这种现代经济发展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制度、技术、生态、文化等各种类型的创新,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全面创新发展提供知识、信息条件和技术基础,才能使企业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创新主体。因此,只有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才能促使企业成为全面创新的真正主体。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是实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改善产品性能,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推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和新产品,让新产品占领原有市场和继续开拓新的市场,从而使企业可以在更广泛的市场中进行选择,提高市场占有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应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为主,通过企业技术改造,增强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技术进步。

四、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