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通信研究方向模板(10篇)

时间:2023-07-02 09:19:1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通信研究方向,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通信研究方向

篇1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34

1 聚合型跨域通信方案设想

本文所设计的聚合型跨域通信方案体系首先将不同源的网址或者是站点视为一个个独立的信任域,并封装为可以交互访问、交互传播的内部组件,随后再利用HTML5新添的跨文档通信技术来实现各个组件之间的具体通信活动,由此真正满足便捷、高效、安全的跨域信息访问需求。具体来说,以HTML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最新版本HTML5另外增加了一项跨文档通信机制或者是跨文档通信技术,由此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跨域信息访问需求。它主要是在信息需求发送端的内嵌框架或者是具体的窗口中调用PostMessage方法,而信息需求接收端则设置一个事件处理函数来接收发送过来的信息需求信号,从而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信息互动对接。其具体步骤为:首先在希望发送消息的iframe或者是window中调用PostMessage方法,来发送data、origin、source三种属性的元数据需求消息;其次是指定消息发送对象或者是消息来源;最后再在接受元数据需求消息的窗口之中,为消息事件添加一个相应的事件侦听器,便于其元数据提取和返回活动,保证其聚合数据的精确性,满足拥有预取的信息聚合需求。

2 聚合型网络通信系统的安全设计

众所周知,Web页面主要包括JavaScript脚本和静态文档内容两项元素。其中,JavaScript脚本或者是来自于第三方页面,或者是存在于原文档,基本上具有相同的权限;而静态文档则是由文档对象模型DOM进行表示。在已有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文章将通过封装对象view机制来进一步封装细粒度对象共享,从而避免访问权限被进一步提升,由此降低其遭致恶意攻击的潜在风险。当JavaScript脚本存在于原文档的情况下,其共享全局变量和一个DOM,可能访问同一域下的该文档,也可能访问其它文档中的相关对象,但却无法访问其它域中的文档。诸如服务器脚本重写工具、浏览器框架工具等可信任机制在此过程中承担着封装脚本的功能,以保持脚本间的相互独立。首先,在同源策略下,如果信息聚合程序要在聚合主页面嵌入第三方页面应用程序,而浏览器则在两者之间无法提供有效的隔离保护,因此,系统设计者需要在嵌入第三方页面应用程序之前,采用服务器脚本重写工具来自动认证并修改第三方程序,由此实现信息聚合主页面与第三方页面应用程序之间的隔离。其次,系统内的可信任平台能够对各个组件进行重复封装,由此来有效地控制JavaScript语言自身的攻击行为,而封装器wrapper安全机制则能够有效地解决非完整策略攻击、非完全仲裁攻击、非信任参数回调攻击以及参数类型伪造攻击行为等等,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跨域通信系统可能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隐患问题。

3 聚合型网络通信系统测试

文章采用多个参数集来衡量组件数量以及轮询时间间隔对于数据吞吐率的作用效果。组件数量从1至32逐渐增加,而轮询时间间隔则取10ms、20ms、40ms、80ms等等。从最终的测试结果来看,信息聚合应用系统最初在向各个组件传输诸如4KB、8KB等小数据量的时候,所需要的时间非常短,然而当数据量增加至1MB时,所花费的时间则开始大幅度增加。这充分说明随着组件数量的不断增加,基于网站信息共享的聚合型网络通信系统的吞吐率也在不断增大,而且是组件数量越大,系统吞吐率增大的幅度却越小。为了评估该系统的事件发生率,文章采用小型事件的标准负载15字符作为系统测试事件的负载量,由此进行具体的测试活动。从测试结果来看,各个浏览器的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却呈现出相似的发展规律,也即是伴随着组件数量的增加以及轮询时间间隔的不断扩大,各个浏览器运行过程中的事件发生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该系统随着装载的组件数量的不断增加,组件装载延迟的时间呈现出不断下降、不断降低的趋势,尤其是Safari浏览器置入有浏览器缓存,从而使组件装载延迟时间非常短,使整个系统表现出较高的组件装载效率和装载质量,大大缩短了网民在特定站点的信息聚合时间。除此之外,将文章所设计的基于网站信息共享的聚合型网络通信系统与FIM系统在IE8.0、Safari4.0.5、Firefox3.6.3、Google Chrome6.0.401.1、Opera10.54等浏览器下分别进行测试发现,该系统的组件装载时间明显低于FIM系统的组件装载时间,由此也表现出明显的系统运行效率优势。

4 结束语

文章所设计出的基于网站信息共享的聚合型网络通信系统在数据吞吐率、事件发生率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而组件装载延迟却随着组件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减少,对象共享下的JS执行事件开销也非常有限,尤其是所采用的可信平台和递归封装的方式,建构起双重输入与双重输出封装,由此大大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使文章所设计的安全跨域通信系统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波.网络时代的资源共享[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13(01).

篇2

十对水利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提出新的明确要求。水文气象监测,针对当地水文、气象、地理环境、信号覆盖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确定通信系统方案,做到系统可靠、稳定、实用、易维护,对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通信方式分析

目前国内外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采用的数据通信方式主要有: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短波通信、超短波通信、微波通信、卫星通信等)、GSM通信、GPRS通信。下面结合水文自动测报要求就这几种通信方式作简单对比。

二、系统方案分析

根据《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2],以及流域地理环境特点,技术发展情况,在进行通信组网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原则:1)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易维护性。2)传输体质及组网方式应尽量简单,功耗低,重点站点须使用主备用信道双信道工作。3)为保障系统设备安全,需要按照无人看管有人看守的方式设计。4)系统应满足要求,因地制宜,降低造价,同时方便资料整编。

在进行通信组网设计时,要结合工程实际地理环境、项目要求、技术水平以及当地通信布置情况,选择合适的通信方案。以下介绍几种通信组网方案:

1、公网通信,公网覆盖全面的地区,遵循“公网优先”原则,充分利用公网通信。可以采用短信+GPRS通信方式作为主备信道,在短信通信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GPRS通信,设备成本低廉,稳定性较高。但当设备损坏时,主备信道将同时失去工作能力,可以采用不同运营商的通信模式作为主备用信道,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2、公网通信+卫星通信,公网通信和卫星通信互为主备用信道,公网通信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卫星通信,卫星通信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

3、公网通信+超短波通信,超短波频带较宽,对于数据量大的传输,切换到超短波通信。同时超短波通信作为备用信道,当公网通信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到超短波通信,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传输带宽。

4、公网通信+微波通信+短途光纤通信,对于基础通信条件相差较大,互相间隔较远的地区,自行建设专用通信网投资过大,可以采用基于Internet连接、多种接入方式并用的灵活方法,即基于公网、微波、短途光纤的混合组网方式,此种组网方案,既保证了干网通信的通信带宽和可靠性,也保证了其他通信子区域系统的正常工作[3]。

三、印度奥里萨邦马哈拉底河项目系统通信方案

印度奥里萨邦马哈拉底河项目的任务就是建设完成一套实时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以实现流域内的气象数据和河的水位等数据的实时数据采集、记录与传输。

水文气象实时监测系统要求各个遥测点的业务数据采集系统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先进性、实时性和准确性,具有高组网能力和扩容能力,并且做到公网与专网的有效组合。

目前印度奥利萨邦移动的GPRS网络已经完成了整个邦域的覆盖,完全能够满足奥利萨邦流域水文气象自动测报系统的要求。因此,印度奥里萨邦马哈拉底河项目采用无线移动通信GPRS作为主信道、GMS短信作为备用信道进行混合组网,配备“双信道”,互为备份、预先设置通信的优先级别。遥测通信网络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1 遥测系统通信网络结构图

四、结论

水文气象自动测报系统实现监测、通信及资料收集一体化,根据项目所在地气候环境、通信部署情况、技术条件、项目要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在公网优先、减少投入力度、缩短建设周期的基础上,进行通信组网方案的建设和优化,以实现水文气象的自动化,对我国以及全球的水文水利行业,具有较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

张慧(1990-),女,江苏泰州,硕士在读 研究方向:水利信息化

参 考 文 献

篇3

2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采用模拟技术。它使移动通信走下神龛,真正进入个人领域。然而,囿于技术的限制,它只能用于本地通话,无法进行长途漫游,数据业务更无从谈起。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通讯工具主要为“大哥大”,在当年,拥有一部大哥大,绝对是身份的象征。2000年中国移动成立后,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迅速在全国普及,2G技术完成了模拟向数字的演变,手机开始有了收发电子邮件、互联网浏览等功能。这一时代让手机这个以往的奢侈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手一机”成为当时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就在人们认为手机不过是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的时候,3G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这种传统观念。与前两代技术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传输速率和质量大幅提高,手机屏幕变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3G将无线通信与互联网融为一体,提供网页浏览、收发邮件、视频会议、电子商务等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移动生活”新体验。4G的到来,更让一切有了新的突破,与3G的渐进式发展不同,4G从一面世便呈现爆炸式发展,并向各行业广泛蔓延。4G的速度是3G的10倍乃至几十倍,移动互联网可以拓展的空间更大了,所有终端都可以连接到互联网上。移动互联网拉近了时间和空间,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应用,像高清视频、流行音乐、移动游戏等,通过网络的变革,给更多的消费者带来越来越丰富的服务体验,并且带动了新的网络产业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入其中。

3 通信行业发展格局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共有三家传统电信运营商,移动、电信、联通成三足鼎立之势。数据显示,三大传统电信运营商移动用户数达到12.9亿,意味着94.5%的中国人是手机用户。[1]传统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用户群、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运营能力。他们的盈利模式较为简单直接,主要通过建造基础网络,营销基于通信网络的基础产品,比如语音、流量、专线等业务;同时也运营增值业务,如短信、手机报、铃声下载、彩铃等业务,依托强大的网络支撑和稳定的客户群保持稳定的盈利模式,但存在经营理念固化、产品创新性不足的问题,与虚拟运营商的竞争中往往不被看好。

与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同,虚拟运营商自己不建造基础网络。它们一般采用在传统电信运营商基础网络和产品的基础上来设计自己的产品。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相比,企业理念先进、经营方式灵活多变,产品创新性强,但对传统电信运营商的基础网络有着绝对的依赖。虚拟运营在我国刚刚出现不久,但在国外已经开展多年。截至目前,全球共有1200多家虚拟运营商,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等发达地区。在这些地区,虚拟运营商的市场规模占整体市场份额可达到7%~10%,而其他市场的规模较小,仅有3%左右的占比。[2]我国的虚拟经营业务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迅猛。目前我国已向42家虚拟运营商牌照,移动通信行业正在由三足鼎立时代走向群雄逐鹿时代。

虚拟运营商应运而生,顺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其发展有助于使移动互联网更开放、应用更丰富、客户体验更好,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是说,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一是培育市场新需求。与传统电信运营商总是愿意关注企业和客户群的稳定不同,虚拟运营商则更愿意开展创新性的客户需求研究和开发,因而培育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移动互联网市场日趋繁荣。二是转变产业新模式。虚拟运营商的到来,为通信行业竞争注入了新活力、新色彩、新对抗及新合作,迫使传统运营商不得不提升能力,加快转型,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有利促进了移动通信行业更快地发展。三是创新产品多样化。虚拟运营商具有天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它的加入会使得市场更加多样化、个性化,越来越多的针对性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将会被创造出来,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新体验。不好的方面,一是管理困难。越来越多的虚拟运营商加入通信行业,市场规范化将面临难题,市场监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受到考验;二是消费者信息泄密问题。第一个问题直接导致第二个问题的出现,同时,各家虚拟运营商信息安全防范水平不一,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4 物联网时代的思考

篇4

关键词:通信机房建设;质量管理;项目管理

一、通信机房建设项目准则

(一)持续稳定性

任何一项机房工程的设计,都必须要使机房内的通信设备运行的持续稳定。首先机房的空调系统和配电系统要完善稳定,一方面要设立完善可靠的配电系统、空调系统;另一方面是要求具有高稳定性网络,不能出现网络中断和其他故障问题。要以国家标准设计安装防雷、防电磁、防静电设施。

(二)可靠实用性

要结合通信机房的功能需求来设计机房的建设,采用了国内外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够可靠实用的保证当前通信用户需要,同时又能够满足未来的长远建设发展的业务需求。

(三)符合相关标准

在设计通信机房系统结构时,应首先考虑的是符合国际国家标准和有关法规。包括计算机广域网、局域网标准,电力电气运行标准和基本的建筑标准,能够实现将来通信业务的发展留有空间和余地,奠定长远建设的根基。

(四)满足投资收益需求

通信机房建设要充分考虑电信运营商的投资收益需求,机房建设的材料和设备的采用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保证投入与产出之比符合公司最基本的利益。同时在工程交付使用后,后续运营要考虑运营的管理成本最低化。

(五)环境保护目标

施工中要全部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同时实施噪声控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控制,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随时进行环保检测,确保各项指数达标。

二、通信机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其他项目的质量管理,通信机房建设项目具有自己的特点,存在项目周期长、无效反复投资、后续维护费用多等问题,整个机房的工作效率、稳定运转和公司的投资收益就会受到负面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原因:

(一)传统的机房建设存在总体布局和设计方面的问题

一是传统机房在开始规划设计和施工及后续管理理念上是落后的。二是通信机房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模块系统较多单位复杂,各种通信设备先进贵重而娇嫩,综合布线系统错综复杂,不像一般的实体建筑工程,它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否则就会产生机房整体进度缓慢、质量下降等问题,出现问题扯皮推诿的现象。三是初始设计没有考量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对机房设备扩容增容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布局考虑不足,机房的结构布局、工作环境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

(二)传统机房在施工中容易与建设设计脱节

传统通信机房的建设或者改造,经常实行的是公司内部或者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计划设计,承包给施工建设方的方式,设计与施工分离,没有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组织,将“设计”与“施工”区分为两个建设程序。即由设计者提出机房的整体设计,而后由电信运营商组织承包给施工方,这样就容易产生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交接问题,无法全部实现设计之初的意图,无法进行无缝对接,导致设计意图与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地保证,造成了利益、责任、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出现脱节。通过此种模式运行,避免了设计建设责任不清、风险处置各自为战、利益成果独享等问题,在项目的设计之初就可以充分考虑到未来长远建设和将来施工质量问题,可以最大程度化解设计和施工的矛盾,降低设计错误、疏忽,便于缩短工期、减少成本和协调管理工作。

(三)中小规模的机房工程企业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信机房建设企业自身特别是一些中小规模企业,在进行机房建设任务是常会有一种资源不足、力不从心的感觉,比如在项目的初期筹划设计阶段,由于需要准备各种文件资料、购置各种设备物料、协调各部门政策配合和寻求技术层面支持上,就会出现人员不足、能力素质不足或者设备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了项目工期拖沓难以顺利进行,可能会导致工程筹划与实际建设脱节,无法及时交付用户需要的资料文件,导致提供的方案、配置不匹配,超出合同签订的项目资金预算,必然会影响工程施工质量,这就是中小规模的通信机房建设企业本身的不利条件。这些问题是由企业性质、规模等因素所决定的,是中小规模的通信机房建设企业的普遍现象。

三、通信机房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项目质量管理具体到通信工程的质量管理,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质量管理模式的完善,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不断学习发达的先进理念,在通信领域取得可观的市场回报,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发展完善:

(一)努力接轨国际先进的通信工程质量管理惯例

通信工程质量管理要积极学习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相关质量管理理论和经验,在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中,努力接轨国际先进的通信工程质量管理惯例。其实对于通信工程质量管理,国际上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管理模式和经验体系,对行业项目建设企业都有正规的管理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格注册实行严格的管理, 通过监理工程师的监督检查,保证通信工程建设质量标准质量。国内的企业只有国际法规、惯例和标准等,才能为国际同行所认可,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

(二)建立完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法规制度

当前我国的通信工程项目建设比较混乱,统一的正规有效的质量管理模式更是无从谈起,这方面既需要国家在有关政策方针层面的支持,更需要通信工程行业的同行们,相互合作共同促进提高,努力摸透本行业在国内的市场发展规律,建立和健全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法规制度。建立我们自己的通信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和模式,确保通信工程建设项目从前期策划到施工到竣工等活动纳入法制轨道。

(三)建立专业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公司

专业的通信工程质量管理公司,必须具备极强的专业性质,确实是这个领域的应用研究的排头兵,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截止到目前,专业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公司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成熟度还不是很高,而发达国家企业在这个方面已经走到了前列,并取得了宝贵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我国项目管理落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一个体现。

(四)进行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智能化建设

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智能化,主要依托当前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并将其地创造性运用到了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智能化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方案最优,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的最优化配置,最大化节约,实现最高效率的质量管理。在这方面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不小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中,加大在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领域的应用研究。

(五)改革传统的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模式

时至今天,旧的不符合时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依然存在,极大地降低了工程管理的质量,对通信工程的影响也时如此,让有条件的建设单位从事基本建设管理的职能部门,改制国际型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公司,提高通信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引言

电力线载波技术作为市电力系统特有的一种通信方式,主要满足电力调度通信的需要,是电力系统运行、控制、维护和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1]。近年来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以SDH、WDM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逐渐占据主流,载波技术在电力通信新增投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其应用已经从电力系统通信的主要方式转为备用通信方式,电压等级也已经向配网倾斜。

作为一种低投入,见效快的通信方式,载波技术在数字化[2]之后仍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网络范围可以无限大,载波技术可以渗透到输电网络的每个角落;投入成本低廉,无需额外敷设通信线路;可以与电源同时在线等。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在智能化的发展中,找准电力载波设备的应用需求并做技术改进,提高现有载波设备利用率,更好的为电力系统运营服务,是本文考虑的问题。

二、电力载波通信技术介绍

电力载波就是利用专门的调制解调器,将通信信号调制到电力线路上进行传输的方式。电力载波通信模型一般包括通信管理模块,载波调制解调模块,耦合模块,其中调制解调模块的效率直接影响载波通信质量。模型图如下所示:

通信管理模块主要由主控芯片组成,管理电源,提供时钟等,新型的载波设备调制解调模块通常都已经数字化,借助先进的DSP处理芯片,实现信号的快速变换;耦合模块主要由结合滤波器,耦合电容器和高频阻波器组成。

电力网络的阻抗特性及衰减制约了信号的传输距离,低压电力线的噪声干扰又制约了信号的传输质量[3],要想把电力线变成理想的信道,必须进行调制。其调制方式从FSK,PSK,到DSS直接序列FH跳频,CHIRP宽带线性调频,OFDM正交频分等不断演进,其信道的有效频谱利用率和抗突发干扰噪声的能力越来越强。

三、载波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现状

从七十年代开始,模拟制式的电力载波机已经较为成熟。随着技术的发展,到八十年代中期,载波技术开始了单片机和集成化革命,一些小型化的多功能载波机开始应用。到九十年代中期,结合了DSP功能的软件调制技术和增益控制技术的数字化载波机开始流行,而全数字化载波机的问世,进一步提高了通信容量和信道可靠度,使得高、中、低压电网上都开始应用载波技术。

长久以来,载波技术一直是电力通信网的基础通信网络,在调度、远动、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电网规模的增大,其对管理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电力线载波通信由于其固有的弱点:通道干扰大,容易产生反射、驻波、谐振等现象[4],传送信息量小,管理维护造成的故障率高等,已经不适应现代电网对通信多方面、多功能的要求。

随着光纤通信的发展,载波通信已经慢慢变成辅助通信方式。由于我国电力通信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一些不发达省份,载波通信技术在高压电力线路属于主用或备用通信方式,在中低压电网仍然是主要通信方式。而在一些发达省份或地区,主要的站点和线路的通信方式早已升级为可以传送大信息量且可靠性高的光纤通信。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高压线路的载波通信必将被更加可靠的光纤通信取代,而中压线路和站点的通信方式将由其是否属于骨干线路来决定是否淘汰载波设备,唯一无法取代载波通信技术的的就是低压配电线路。

四、未来载波技术应用方向

4.1电力通信

在35KV及以上的高压电力线路中,载波设备的升级或者淘汰将不可避免,但是偏远地区的变电站,通信光缆难以敷设的地区,载波技术仍会继续发挥作用。而且随着载波技术的不断升级,除了提供电话,保护等功能外,计量、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等功能也将被应用到载波技术上,在光缆无法到达的地区,这种载波通信方式将仍然是主流通信通道。同时,由于电力通信规程规定,站点的通信必须有两条不同物理路径的路由,这就表示,在升级单一光缆通信的同时,载波通道仍会作为一种备用的通信通道保留下来。

智能电网的兴起,使得配电网负荷实时统计控制和智能化调度切换显得尤为重要,而配电网通信末端的载波设备由于其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地理优势,如果作为“最后一千米[6]”的接入网来考虑,其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另外,微型电网技术在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因为其规模灵活,移动性强,地域限制小等优点,带来了与主网通信上的不便,这使得以往由调度中心统一判断、调度的集中式控制方法难以有效运行[7],而通过电力线通信的载波技术无疑是这种新型电网通信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

4.2智能家居

智能家居是指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防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控制的一套系统。由于现有家居很多不具备联网通信功能,需要一种具备载波通信功能的智能插座,利用家用220V电力线作为家用设备的载波通信通道,通过嵌入式系统感应,自动控制家用设备的电源,既可以达到人走断电的节电效果,又可以检测配电网负荷情况,并利用户外配电线路与配电调度主端进行通信,智能收集负荷,方便调度。

同时,使用扩频通信技术将配网电力线作为上网通信路由已经得到实现,德国已经研制出“电网在线”技术,通过公共电网的电力线来代替传统的电话网络实现数据传输,只需要一台专用的调制解调器插入电源插座,即可实现上网。

按照致力于制定家用电力线网络通信技术标准的“家庭插电联盟(HPA:Home PlugPowerline Alliance)”推出标准的描述,只需要在事先安装好的插座上插入电源插头即可构筑起电力线家庭局域网,其传输速率可达14Mbit/s[8],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五、结论

可以看出,载波通信技术虽然在中高压电力网中应用在逐渐减少,但是由于其便利的架设条件,这一技术在低压配电网中的应用开发才刚刚兴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电网的建设普及,多样化的通信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而载波技术作为一种成本低廉而又开发潜力巨大的通信方式,必将会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aid A. Opening up powerful lines of communication[J]. Potentials,IEEE,2005,24(5):41-45.

[2]舒辉.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状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3):37-40.

[3]杜琼,周一届.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J].华北电力技术,2005,2: 46-47

[4]蔡伟,乐健,刘开培,等.基于信息节点的智能配电网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建模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32(028):150-156.

[5]何海波,周拥华.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研究与应用现状[J].继电器,2001,29(7):12-16.

篇6

通信工程研究生阶段分的方向很细,包括通信网域宽带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路、无线通信射频集成电路与系统、卫星无线电导航及应用等等。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的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接受端能否正确辨认信息,取决于传输中的损耗高低。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包括过滤,编码和解码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目的 观察氯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房颤转复后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房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择持续性房颤患者93例,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2组:对照组予胺碘酮0.2g,1次/d;观察组在服胺碘酮的基础上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氯沙坦)50mg,1 次/d,2周后无低血压,第3周加量 100mg,1次/d。观察复律后第2天及6、12个月后测定左心房功能变化和房颤复况。结果 随访1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房颤复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胺碘酮 氯沙坦 心房颤动 左房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benazepril in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after cardiovers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 and its influence on left atrial (LA) function. Methods 93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F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wo groups after cardioversion using either antiarrhythmic medicines or synchronized direct curren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GroupⅠwas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0.2 qd for 6 months. Group Ⅱwas treated with amiodarone 0.2 qd plus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 , Losartan 50 mg qd in the same period, the dose was increased to 100mg ,qd if there was no low blood pressure effect after two weeks .Two days and six、twelve months after cardioversion , left atrial function and AF recurrence were evaluated. Results After one year of of follow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F recurrence between GroupⅠand Ⅱ(P

【Key words】 Amiodarone Atrial Losortan Arrhythmia Echocardiography Left atrial function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60岁的人群,其发病率可>6%[1], 该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但无论是阵发性或是持续性房颤,由于电重构存在,大多数在复律成功后复发[2]。本研究选择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逆转心房电和组织等重物的净效应。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门诊和住院的心功能(NYHA)Ⅰ~Ⅱ级、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二尖瓣病变、房颤>7d,经药物或电复律转为窦性心律的持续性房颤患者9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37~75岁,平均45.3岁),观察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5~76岁,平均47.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压、左房内径及基础疾病分布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胺碘酮服用法:第1周600mg/d,第2周减至400mg/d,第3周减至200mg/d,持续至试验结束或房颤复发。观察组胺碘酮服用法同对照组,氯沙坦服用方法:前2周50mg,1次/d,如无低血压,第3周加量至100mg,1次/d。两组均对原发病进行相应治疗,对照组的19例高血压患者予除ACEI及ARB以外的降压药,观察组的21例高血压患者予氯沙坦100mg,1次/d,如不能有效控制血压者则合用除ACEI以外的降压药。

1.3 观察项目

随访:电话随访1次/15d,门诊随访1次/30d,包括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服药期间出现症状,立即就诊,并作心电图和血压检查。3个月做胸部X线摄片和肝、肾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复律后第2天及6、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房舒张末期容量(LAEDV),左房收缩末期容量(LAESV)及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评价左房功能。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分析均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

2 结果

2.1 心房颤动复况

93例中81例完成整个实验,其中8例因甲状腺功能异常,4例因失去联系而中止实验。6个月随访期间,对照组40例中14例房颤复发(35%),观察组41例中7例房颤复发(17.1%);1年随访对照组有18例复发(45%),观察组9例复发(21.9%)。两组在6个月及1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2.2 左心房功能检测结果

房颤复律后第2天、6个月及1年后超声心动图测得对照组患者LAD、 LAEDV、 LAESV、 LAEF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复律后6个月及1年后测量LAD较复律后第2天均明显减小, LAEF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房颤的产生机制尚未明了,但是据现有的研究提示,多数房颤的发生与心房特殊结构内存在“类起搏细胞”有关。这些细胞具有发放快速冲动的能力,同时心房及在快速心房冲动的驱动下,在左房后壁形成快速的自旋波,因此随着房颤病程的进展,心脏也会出现结构和功能的减退,以及心脏的神经重构,特别是心房的交感神经重构[3],这些因素反过来可促进房颤的永久性化[4]。而其病理、生理基础被认为与心房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依赖性的心房及细胞内钙超载和心房肌的纤维化密切相关。因此,干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有可能减少房颤的发作。Goette等[5]的研究发现人类房颤的心房肌细胞存在AT1受体上调及AT2受体下调,房颤患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和MEK1/2含量较窦性心律患者增加,用ACEI治疗的患者活化ERK1/ERK2量下降,房颤患者心肌间质细胞ERK1/ERK2表达增加[6],标志着心房纤维化,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明确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心房重构中的意义,并可能对房颤的治疗带来重大影响。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在左室肥厚或心力衰竭患者中可能有效。在国际上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包括回顾分析AFFIRM试验、Madrid[7]前瞻性研究、Ueny等[8]的研究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系统抑制剂与有效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心脏复律后无心律失常复发的结局。上述研究的对象包含了较大比例的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患者,ACEI、ARB可明显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室舒张末期压,进而降低心房压,改善因牵张刺激导致的左房电和组织等重构,因此,ACEI和ARB不能显示对心房肌电和组织学重构的直接效应。本研究选择心功能正常的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了因ARB改善心室功能对房颤控制带来的益处。本研究结果表明,氯沙坦与胺碘酮联合治疗对维持窦律明显优于单用胺碘酮,而且可明显限制左房的扩大,说明ARB长期应用具有除改善心室重构以外的改善心房重构的作用。

ARB预防房颤的机制:(1)延长心房不应期,从而阻止心房电重构,李悦等[9]的动物实验表明,氯沙坦能阻止心房肌不应期离散度的增加,Nakashima等[10]的动物实验显示,快速心房起搏可使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心房压也同时明显增高,而应用ARB者心房快速起搏过程中心房压及心房有效不应期均无明显变化;(2)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从而可以降低血液循环中去甲肾上腺以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3)增敏压力反射,提高迷走神经张力;(4)升钾作用可以减少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Prystowsky EN, Benson DW Jr, Fuster V, et al.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a statement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subcommittee on electrocardiography and electrophysiology,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1996,93:1262~1277.

2 Ewy GA, Horan WJ. Effectiveness of direct current defibrillation: role of paddle electrode size:II. Am Heart J, 1977, 93:674~675.

3 Chevalier P,Tabib A, Meyreanet D, et al. Quantitative study of nerves of the human left atrium.Heart Rhythm,2005,2:518~522.

4 Wijffels Mcff,Kirchhof Cjhj, Dorland R, et al. Atrial fibrillation begets atrial fibrillatiea a study in awake chreaically instrumented gets Circulation,1995,92:1954~1968.

5 Goett A ,Arndt M,Rlcken C, et al. Regulation of angiotens in receptor subtypes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in human ,Circulation,2000,10:2678~2681.

6 Goett A ,Strack T,Rocken C,et a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exru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and angiltension-converting enzyme in human atria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J Am Coll Cardiol,2000,35:1669~1677.

7 Madrid AH, Bueno MG, Rebollo JM, Marin I, Pena G, Bemal E, Rodriguez A, Cano L, Cano JM, Cabeza P, Moro, C. Use of irbesartan to maintain sinus rhythm in patients with long-lasting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a prospective and randomized study. Circulation 2002;106:331~336.

篇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15-05

“协同创新”是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为创新主体,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互利合作、共同开发的价值创造过程。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常常表现为大学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以私人身份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时间短,规模和效应都比较小。而协同创新则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一种跨组织的深度协作,要求以组织合作方式(虽然不排斥个人)进行持续、全方位、深度的合作,一方面需要积极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全方位参与合作,另一方面需要在组织机构方面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开展协同创新工作的要求[1]。

一、 高校协同创新的内涵

高校“协同创新”是高校立足自身发展,在各方战略协同的基础上,通过对其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等进行变革,为创新活动提供资源、组织和制度保障,鼓励和调动各种创新主体主导或积极参与各类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促进内部组织与外部其他产学研组织更好地实现协同一致、共同合作创新,突破传统方式和路径在知识增长、积累、传播“瓶颈”的价值创造过程[2]。高校的协同创新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 内部协同

内部协同,顾名思义是指高校内部组织和资源的协同。高校的组织机构通常是依据学科、专业门类来进行设置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掌握特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因此,特定的专业往往拥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相对系统和成熟的核心知识体系以及研究和学习方法体系。相应地,特定专业的教师则是以创造、传播这个专业的某一门具体核心知识为主要任务。

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围绕这种体系建立起来的组织结构,其有效运转和效率提升是以教师知识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化为基础的。然而这种体系存在3个明显的问题。其一是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是片断性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组织和融合。当学生头脑中没有要处理的问题或者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经验,这些知识就是“死的知识”。其二,教师在知识获取、创造和传播之间出现了角色冲突。专业化的知识传播可能导致教师的知识获取局限于相对狭窄却比较成熟的领域,进而限制其知识创造的潜力。其三,在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形成难以逾越的知识鸿沟和沟通障碍。

高校的内部协同,就是要突破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对教师和学生在知识创造、积累、掌握、运用和传播等方面的限制,通过对行政机构、院系、专业、实验室等组织机构、管理制度及其运作和协作方式的变革,促进高校内部资源充分流动和重新整合,建立知识生产、运用、传播和管理的新途径、新渠道和新方法,实现知识高效增值。

(二) 外部协同

目前,多数人所理解的“协同创新”实质上指的就是外部协同,只不过所站的角度不同罢了。外部协同是从某个具体的组织出发,强调该组织主动与其他组织进行的合作创新活动。高校的外部协同是指特定高校与企业、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政府以及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孵化器、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各类组织,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开展合作研究,实现知识增值。

高校的能力优势是基础研究、专业人才、科研仪器设备、知识及技术信息、研究方法和经验,需求资源是资金和实践信息;企业的能力优势是技术的快速商业化、相对充足的创新资金、生产试验设备和场所、市场信息及营销经验,需求资源是基础性原理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源。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产生大量的知识,各种知识以数据库、发明专利、文献等形式呈现出来,但我国知识的转换率却很低。这说明高校在创造新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对这些知识进行商业化,使知识实现增值,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要素,对显性知识的吸收力度以及隐性知识的外化程度也还不够高。

高校的外部协同包括战略协同、知识协同和组织

同。战略协同首先是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其次是信任关系和利益机制的建立。知识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核心,组织协同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保障。

二、 当前我国高校组织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于学科和专业的“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不利于对内协同

当前,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普遍以直线职能制为主,即“院系+职能机构”,其中院系根据学科和专业划分;院系下属教研室,进一步根据专业知识或者课程体系划分。职能机构根据职能事项划分直接受命于学校,对各院系专项职能活动进行管理。例如,在科研方面,由校长或分管校长对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实行垂直式领导,学校科研处负责本校科研管理监督工作。各院系领导负责本学院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的开展,而各院系下设的各专业科研由教研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具体负责[3]。

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是:专业分工精密、权利集中、职责分明,有利于高效地做出决策和各种方针政策的上传下达。但随着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及深化,这一组织结构的不足逐渐暴露出来,渐渐不能适应内部协同的要求。

首先,创新型科学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共同合作才能有所突破。直线型组织结构使得各种科研资源难以打破单位和部门界限,合作中受到的行政干预较多,非常不利于协同创新活动的开展和人才的自由流动,也极大地降低了高校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这种组织结构往往导致资源由行政分配,且向上过度集中的局面。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不可预测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资源分配的行政化,往往导致资源投入短期化和过度规避风险,使科研活动的创新性不足。而资源的向上过度集中,导致能够全力投入科研创新活动的基层科研人员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而拥有大量资源的高校行政领导又无法全力投入科研工作。 最后,直线型组织结构往往辅之以行政化的业绩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结果导致高校教师只追求纵向课题和发表科研论文,不注重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和成果社会转化。

(二) 科研管理部门职能缺失,不利于对外协同

高校在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与校外的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组织机构进行全面合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并不缺少针对企业的外联和科研合作活动,但这些活动大多是由教师以私人身份进行联系并以“私活”或以私人课题立项的方式开展的,规模小,获得的各方支持力度也较小,难以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应。高校中负责科研管理的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对校内的科研活动进行规范、统计、监督以及国家、部委等大型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及后续科研成果审核、科研经费管理等工作。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内管理上,有限的对外职能主要是对上级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上传下达,很少主动代表学校对外(尤其是对企业)开展校企联合、组织科研、联系科研经费等活动。

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缺少对外部组织的协调沟通职能,导致目前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处于“民间协同”的局面,没有走向规范化、规模化的道路上来。因此,为了更好地与外部组织合作,也客观上要求高校对组织结构进行变革,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赋予其对外协作的职能,将协同创新推向更高的水平和层次。

三、 高校组织协同的变革方向:构建矩阵式组织结构

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组织结构,是在直线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种横向的管理链。这种结构具有灵活、高效、便于资源共享和组织内部沟通等优势,有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和组织之间的联系和协作,缩短了传统“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信息传输和决策制定的时间,使得组织更加扁平化、柔性化、应变能力更强,非常适合项目攻关。

矩阵式组织对于项目攻关的独特优势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组织协同的改革方向不谋而合,因此,将矩阵式组织结构引入高校的科研管理中,推动高校的组织变革,以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那么,如何在高校中构建矩阵式组织及相应管理体制呢?

(一) 高校矩阵式组织结构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校矩阵式组织结构是将学院、职能部门与长、短期项目组织有机结合的一种组织方式,做到了教学与科研工作相兼顾,协同创新活动的学科导向和项目导向相兼顾。

在矩阵制组织结构下,首先,基本的课堂教学、教师个人独立负责的纵向科研活动和学生管

理工作仍由各学院负责管理。学院仍保留原有的学科专业设置、课堂教学计划和组织机构设置,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个人独立负责的纵向课题研究仍然在学院内进行,学生的课堂学习由学院负责安排,科研活动和课后活动由学院、教师和项目组织分头组织。

其次,教师的横向科研活动以及参与的重大科研活动由项目组织负责管理。项目组织包括两个类型3个层次,第一类项目组织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课题攻关组。这类组织以项目或课题为导向,根据协同创新的要求,与企业或其他研究机构合作,由项目负责人召集与课题所需知识背景相关的、来自不同院系的科研人员围绕某一具体项目进行研究。这种项目组(课题组)一般规模较小、科研攻关能力强,具有较强的目的性,项目完成后该组织随即解散。第二类是为长期性、连续性的协同项目组织,包括教授工作室(含实验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其中教授工作室是以具有学科领军地位的教授为核心,以某个教授个人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长期横向研究项目为依托,招募校内外相关研究人员组建科研团队,共同完成教授承接的科研项目。在教授工作室中,有固定的科研岗位和临时的助理岗位。科研助理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尤其是教学、科研以及与其他协同创新组织沟通的工作。科研创新平台是以由学校围绕某类重大长期、系列性科研创新研究目标建立的、核心团队相对固定的长期研究机构,包括一些跨学科的创新实验室、研究中心、平台项目等。此类科研创新平台是较稳定的跨学科组织实体,规模大,研究人员较多,一般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任务设立,投资大、设备先进,直接隶属于学校,其职能不仅包括科学研究,还兼顾跨学科教育。因此,有一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以科研促进学习,并接受导师的指导。

其三,学校科研处有两项职能构成,第一是传统的科研管理职能,第二是协同创新的组织职能。与项目组织类型相适应,学校科研处的协同创新组织职能表现为:① 针对课题攻关组,科研处的职能为课题外联、、招标、督促、检查、验收、评估等;② 针对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处新平台,科研处的职能是派遣兼职或专职人员进驻,专门负责科研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最后,采用矩阵式组织结构,校内同时存在纵横两套组织体系,无形之中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因此,学校需要对协同创新工作进行顶层设计,设立专门的协同创新委员会,负责协调各方力量和行动,制定管理制度。协同创新委员会由负责科研、组织、人事、研究生、财务、外事、校友、科技园区等方面工作的分管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研处。

(二) 矩阵式组织结构下的高校协同创新

高校的矩阵式组织如何运作,才能实现组织内外部协同呢?

1. 矩阵组织下的高校内部协同。在矩阵式组织下,高校科研工作的内部协同表现为3个基本特点:

第一是进行有组织、常规性的协同。在建立矩阵式之前,高校院系以及职能部门之间的科研协同工作常常是由教师个人依托人际网络建立的非正式组织。在建立矩阵式组织之后,跨院系的科研活动除了原有的非正式组织外,依托课题攻关组、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高校可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更有能力承接各种重大研究项目,进行更具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以及更大范围的知识转化。

第二是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协同。通过构建矩阵组织,教师个人、课题攻关组、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四个层次的校内协同力量,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必将促进科研活动的大繁荣。 第三是可持续的协同。教师个人、课题攻关组、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之间具有阶梯式递进效果。科研和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个人,利用私人网络和非正式组织或参与正式的协同组织,并在积累一定科研成果和组织经验后可以申请成为课题攻关组的负责人;在成功组织一系列课题攻关后,可以申请设立教授工作室;最后在整合其他教授工作室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科研创新平台。

2. 矩阵组织下的高校外部协同。高校组织变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因此改革后的矩阵式组织结构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要积极与外界组织进行合作。

首先,“协同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和科研处,应设置专门的外联机构,专

人负责联系企业、其他高校、政府、媒体和中介机构,了解企业的创新需求,寻求双方合作的契合点,为本校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与效果。此外,“协同创新委员会”办公室和科研处,还应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办理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协同创新委员会”还应定期组织企业与专家见面会以及科研项目推介会,扩大学校在业界的影响。最后科研处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平台,及时向校内外相关协作信息。

其次,学校还应鼓励和帮助项目组、教授工作室、科研创新平台以及各个学院建立相应的协同创新管理岗位或管理机构,由专人负责协同外联和协同管理工作。同时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内各级各类协同创新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协调各类机构的协同外联和管理工作。

再次,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推动园区企业与校内科研机构、园区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协同创新工作。

最后,进一步推进校友会工作,加强校友网络建设,积极利用校友资源,扩大校友在高校协同创新中的作用。

四、 矩阵式组织结构变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学校高层领导要全程参与和支持组织变革

领导创新是组织创新的关键,领导推动是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力。高校组织变革涉及整个学校内部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工作角色、职权范围的改变,是学校教学、科研、人力、财务等资源的重新洗牌、配置,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遇到一定的阻力。高层管理者对变革的强有力支持和坚定的信心是推动变革、克服各种阻碍、获得成功的保证。

(二) 建立健全矩阵式组织结构下的相应管理机制

新的组织结构要求建立健全新的管理制度与之匹配。首先,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人员晋升机制。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中,科研人员要同时接受所在院系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的双重领导,因此对其评价也应该采用双重评价体系,在两个系统中分别考核其业绩,最终做出评估。对于两个体系中的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权重,仍需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制定。对于科研人员在项目组中的工作量和科研成果,应该计入其考核工作量,作为薪酬和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其次,要建立项目组中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将奖金与科研成果的价值挂钩,促进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成果转化率。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和机会。特别是教授工作室和科研创新平台,不仅具有研究职能,还兼顾教学职能,可以召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作为科研助理参与研究,从中可以得到历练,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平台项目下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方案。

(三) 加强高校组织内外部沟通协调工作

矩阵式组织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潜在的缺陷。最大的缺陷就是创造了两个管理系统,使项目成员接受双重领导,很容易产生项目负责人和学科负责人之间的冲突,或者两方下达的任务存在冲突等情况,导致科研人员夹在中间难以协调。因此,矩阵式结构下的组织更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工作。

首先,应该赋予协同创新委员会协调全校纵向院系与横向项目组工作任务、日程安排的职能,起到统筹全局、协调一致的关键作用。其次,要注意选拔好矩阵纵横两个系统的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是矩阵式组织结构良好运作的重要保障。两个系统的负责人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善于人际沟通,能处理好本系统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课题组、研究中心的关系。

(四) 加强网络化协同创新的组织运作

矩阵式组织结构中存在着大量项目小组、课题组,吸纳了来自外部高校、企业及校内各院系的研究人员,人际关系复杂,工作任务交织,甚至存在着时间、地域上的限制,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因此,需要为科研团队的成员之间、上下级之间的高效沟通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科研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跨时空地域的充分交流。该平台要依托因特网的强大功能,通过email、bbs、视频会议等通信技术实现信息在组织内部的快速传递,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

矩阵式组织结构在高校中从采用到发挥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高校领导的支持下,从组织、思想、管理方式上进行全面调整、适应。为此,高校要循序渐进地推进组

变革,做好管理和保障工作,协调好组织内外部关系,结合自身特色,不断丰富完善矩阵式组织结构,使其为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复方新诺明;罗格列酮;药物代谢动力学;影响

复方新诺明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抗菌制剂,主要成分为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主要用于二氢叶酸的合成酶,来干扰叶酸形成的第一步,而甲氧苄啶会作用在叶酸的代谢合成的第二步,并选择性的对二氢叶酸-还原酶产生抑制作用,两者的复方使用会导致细菌叶酸的代谢过程被双重阻断,而起到抑菌的作用[1]。罗格列酮为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主要的生理学表现为显著提高患者体内靶向细胞对体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可以激活体内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同时参与体内葡萄糖的合成和转用[2]。本文选取20例中年的健康志愿者,对复方新诺明在联合应用罗格列酮时对罗格列酮在人体内的代谢中的影响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联合应用复方新诺明和罗格列酮时会出现的一些问题,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健康志愿者20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5名;年龄最大的27岁,最小的23岁;体重最大的76Kg,最小的56Kg;临床研究前经全部经过全方面的身体健康检测,均没有发现有异常,所有的受试者中没有药物的依赖史以及药物的过敏史,在临床测试前三周内没有服用任何的药品,并在受试前两个月内都没有献过血[3],将20例志愿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志愿者在数量、年纪、体重基本资料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应用药品

由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2020789的复方磺胺甲唑片,每片含有磺胺甲恶唑400毫克和甲氧苄啶80毫克;由成都恒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准文号为H20051706的罗格列酮片,每片含罗格列酮8毫克;安慰剂为淀粉片[4]。

1.2 临床研究方法

1.2.1 观察组 连续服用四天复方新诺明,每天两次,每次一片;在第五天在服完复方新诺明后一个小时后加服罗格列酮半片即4毫克,分析血药浓度变化情况。

1.2.1 对照组 连续服用四天安慰剂(淀粉片),每天两次,每次一片;在第五天在服完安慰剂(淀粉片)后一个小时后加服罗格列酮半片即4毫克,分析血药浓度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如P<0.05表示两组间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当复方新诺明和罗格列酮联合进行应用时,罗格列酮和它的主要代谢物(N-去甲基-罗格列酮)的血药峰值浓度和到达峰值时间没有影响,两组数据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的罗格列酮的转化率明显降低,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文通过对复方新诺明联合应用罗格列酮的代谢影响的研究发现当复方新诺明和罗格列酮联合进行应用时,罗格列酮和它的主要代谢物(N-去甲基-罗格列酮)的血药峰值浓度和到达峰值时间没有影响;而罗格列酮的转化率明显降低。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角度分析了甲氧苄啶以及磺胺甲恶唑对罗格列酮的代谢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如果同时服用,会给服用罗格列酮的患者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所以应在临床上引起注意,避免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产生。

参考文献

[1] 何君,段丽芳,张伟,李智,范岚,沈杰,周宏灏,与复方新诺明合用对罗格列酮代谢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9,14(5):531―534

篇10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63(2014)01-0017-04

0引言

超立方体网络是多处理机系统中广受关注的一种互连网络。该拓扑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和规则、直径小、且路由简单有效等特点,因而已然成为了最具影响力的网络模型之一[1-3],并在实际并行计算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2012年TOP500排行榜位列第二的K computer超级计算机[1]中,富士通公司为其设计了专用网络拓扑结构tofu,其基本结构为6维花环。从理论上讲,该结构属于广义超立方体拓扑。

超立方体网络规模的扩大导致了链路和节点不可避免地出现故障[4], 研究网络的容错通信就变得极为重要[5,6]。节点不相交多路径策略是针对相应存在一定数量故障节点的超立方体中,可以实现可靠和高效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该策略还具备着有效的避免拥塞,加大传输带宽,并提供冗余备用传输路径的优点[7,8]。不相交路径路由策略是增大节点间网络带宽并提高容错能力的综合解决方案,并且为网络及系统可靠性也提供了更高层次的保障。

本文从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应用的角度,由不相交路径路由的概念分类出发,综合探讨了超立方体网络中一对一不相交路径路由、一对多不相交路径路由的各种算法思想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需要深入研究的方向。

1不相交路径路由策略性质及其分类

通过对网络可靠性传输方法的研究分析发现,仅依靠传统路由重新建立机制来提高传输可靠性有着较大弊端。因为这类被动的解决方案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开销和网络资源,并且未必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由于超立方体网络节点和节点间通信路径的冗余性以及节点具有的路由功能,在数据源节点与目标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若能利用节点间的多条路径进行信息传输,则可取得通信性能上的显著改进。不相交多路径的路由协议虽然比单路径的路由协议更加复杂,但其优势却也是相当明显的。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提高网络路由的可靠行和容错性。由于超立方体网络中节点失效现象导致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生变化,此时若能为每个信源和信宿节点对都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通信路径,网络整体的路由可靠性和容错性必会得到提高。

第二,改进通信性能,满足一定的QoS需求。如果在信源和信宿之间能够同时使用多条互相独立的路径,而两者之间的可用带宽就等于各条路径的带宽和。这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改进通讯性能,从而满足各类应用对于通信质量的需求。

第三,平衡网络负载。单路径的路由协议多会将数据分组的转发工作全部集中在路径的部分节点上,由此则可能导致这些节点产生过载。在多路径的路由协议中,数据分组可以平均分配到多条路径当中,从而使网络中的节点负载趋于平衡。

目前,有关超立方体网络上的不相交路径路由方法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根据路径上节点或链路的相交或不相交性,可将其分为三类[9]:

(1)节点不相交(Node Disjoint)多路径路由。这是全局意义的不相交多路径,也称为完全不相交多路径,其含义就是各条路径中除源节点和目标节点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共用节点。节点不相交多路径路由容错能力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高、带宽大且载荷平衡能力出众,但相比其它类型的多路径协议,路由算法复杂,路径之间的独立性最高,负载均衡率高,且占用的网络资源也较其它算法更多。

(2)链路不相交 (Link-Disjoint)多路径路由。这是局部意义的不相交多路径,也可称为缠绕多路径 (Braided Multipath),各条路径中没有任何共用的链路,但却可能含有共用的节点。相比节点不相交多路径协议,路由算法简单一些,路径之间的独立性稍差,负载均衡率高,同时占用的网络资源也较少。

(3)相交多路径路由。路径上既可能有共用的链路、也可能有共用节点的多路径路由即称作相交多路径。相比前两种不相交多路径协议,路由算法更简单,但路径之间的独立性最差,负载均衡率最低,占用的网络资源不高。链路不相交(Link Disjoint)多路径路由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相交多路径路由。

超立方体拓扑中,在单源节点情形下,根据目标节点数量的不同,节点不相交路径一般分为两种[9]:node to node节点不相交路径路由算法和node to set节点不相交路径路由算法。其中,node to node节点不相交路径算法是指目标节点只有一个,算法结果是要获得尽可能多的节点不相交路径。node to set节点不相交路径算法是指拥有多个目标节点,算法结果是要获取源节点到达每个目标节点的一条路径,且各条路径不具有公共节点。其目的旨在增加网络聚合通信的可靠性,单一路径失效不会影响源节点和其他节点的实时通信。

为了减少传输延迟和总体通信开销,节点不相交多路径总是期望具有较小的平均长度和较小的最大长度上界,其中的长度即为路径的中转节点数量。路径长度是衡量不相交多路径算法优劣的重要指标。然而,在不相交路径研究方面,多数研究成果却仅只集中于路径的数量,和最长路径上界等指标的优化。

在无故障节点和存在部分节点故障的超立方体网络中,如何在多项式时间内找到多条不相交路径,并且使获取的路径长度最短或较短,则是优化该策略的研究关键所在。

2不相交路径路由策略主要研究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大规模并行计算应用对于数据传输的网络负载均衡和容错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相交多路径传输机制是从传输角度来提高可靠性和容错性的方法。与重传机制不同的是,多路径机制是一种空间复用技术,即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路径传输数据分组;而重传机制却是一种时间复用技术,在传输遇到阻塞后重新建立路由路径传输相同的数据。显然多路径机制侧重路由的选择,重传机制则侧重数据的重路由。不相交多路径路由机制在多个方面具有突出优点,因此不相交多路径路由策略的优化就成为当前大规模并行计算网络可靠传输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3]DUOTO J, YALAMANCHILI S, NI L. Interconnection networks: an engineering approach.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2002: 149-160.

[4]GAO Feng, LI ZC, MIN YH, et al. A fault-tolerant routing strategy based on extended safety vectors in hypercube multi-computers[J].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ers, 2000,23(3):248-254.

[5]DASGUPTA M. CHOUDHURY S. CHAKI N. A secure hypercube based team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s (S-HTMRP) [C]//Advance Computing Conference, 2009:1265 – 1269.

[6]LIU Yingying, LIU Hongmei, ZHANG Yanjuan. The connectivity of edge-fault-tolerant enhanced hypercube, electric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ICEICE) [C]//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11:805-807, doi: 10.1109/ICEICE.2011.5777262.

[7]LU S, FAN B H, DOU Y. Clustering multicast on hypercube network[C]//Proceedings of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Munich, Germany, 2006:61-70.

[8]QIU Ke. An efficient disjoint shortest paths routing algorithm for the Hypercube[C]//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2008. ICPADS '08. 1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08:43-47.

[9]DIETZFELBINGER M, MADHAVAPEDDY S, SUDBOROUGH I H. Three disjoint path paradigms in star networks[C]//Proc. IEEE Third Symp.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1991:400-406.

[10]RABIN M. Efficient dispersal of information for security, load balancing, and fault toleranc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89,36(2):33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