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19:1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科技创新培训,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这次培训会上,我觉得“智力七巧板”很适合我们的小学生动手操作。
七巧板是我国著名的拼图玩具,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国。传统的七巧板是从我国宋代的“燕几图”演变而来的,设计原理出自西周时代的“勾股法”,距今已有3000多年,最后成熟于明末清初。发展到现代。
“现代七巧板”可以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启迪创造意识,还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一些迷恋游戏的孩子被“七巧板”变化莫测的图形所吸引,自己去拼,然后还可以独立创造一些别具一格的图形,这样他们就会从游戏厅、网吧走出来,专搞“智力七巧板”科普活动。这个活动家长也可以参与,从而可以营造一种祥和的科普氛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应用型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更突出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国家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适应IT企业对人才质量的根本需求。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普通本科生的职业教育不仅从校内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创新,更需要加强企业实训环节的培养,实现校内校外的联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力。本文就是结合作者所在学校计算机专业本科生“3+1”培养模式,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3+1”实训模式内涵
高标准、严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特色人才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办学的首要目标。按照“注重基础、加强技能、突出特色”的理念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课程体系的设计,积极探讨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院密切与企业合作,引进社会资源,于2010年在本科生中实施了“3+1”培养模式。
“3+1”模式就是把本科生4年学制划分为三年校内学习+一年校外企业实训。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的4年课程压缩到前三年,学生基本完成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同时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人文素质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时间短、课程密,学生学习压力大,有效解决了当前大学生空闲时间多、空虚无聊的处境,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1就是最后一年的实践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克服计算机专业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为了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学院近几年实地考察了江浙沪多家IT培训机构和IT公司,每年寒暑假都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前往基地免费参观学习,培养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在IT企业参观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专业兴趣点。同时,部分IT公司在学校设立了专业俱乐部,委派专业技术好、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给低年级学生辅导,帮助他们增强创新意思和创新能力,参与一些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制约创新兴趣
由于高考人才选拔体系的历史原因,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基本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的,而传统应试教育一贯比较强调灌输作用,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成绩第一位原则,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应试教育体制束缚了学生少年时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入普通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思维程序化、简单化,遇到问题首先翻书本或者用百度查找答案,不愿意主动去实践、主动去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
2.教学模式束缚科技创新
当前高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主要矛盾就是教育内容相对落后与社会技术需求的时代化。普通本科类院校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相当部分老师的教材还是几年前编印的,远远跟不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潮流,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和新意,而课时有限的实验课又往往受制于实验设备等条件的制约,流于形式,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够,没有能够在教室或者实验室培育出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
3.大学校园缺乏创新氛围
从每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情况来看,部分全国重点理工科大学发展趋势比较良好,但在普通类本科院校中发展缓慢。这其中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不够重视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此外,因为科技创新主要还在二级学院开展,但是因为学校不能给指导老师配套相关工作量,又或者有些学院的专业老师自身就没有太多的好项目,这些也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的指导热情。往往表现出来,有一部分学生经常奋斗在实验室,但是受制于项目自身的含金量,同时又得不到专业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科技创新举步艰难。
4.大学生自身条件约束
大学生参加科技科技创新活动,往往表现出来的是一时的热情,项目申报时,大家都很踊跃,能积极参加。但是由于科研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同学用良好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从事研究,许多同学很难定下心来,在1-2年内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坚强的毅力。同时,加上缺乏有力的支持,成功也不是短期内就能体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对待科研的心态和热情都逐步的变得消极。
三、“3+1”模式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1.“3+1”模式优化教学管理
学院近几年通过实行“3+1”模式,进一步了解到IT企业对计算机学生的专业需求,通过反馈教学,从大一就开始重新调整了专业课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调整不同专业的理论教学内容;同时,针对实训基地的反馈信息,许多教师也都更换了教材,做到了与企业同步,与IT前沿知识接轨;学院也加强了实验室管理,对于JAVA、C语言等基础课程,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大了实验课程的课时,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也在学校机房和实验室培育出较好的科研氛围。
2.“3+1”模式整合教师资源
研究表明:通过个人对世界的观察和经历而发现的;他人告诉而获得的;采取有意义的途径将发现得来的和接受来的知识内化,自己建构知识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信息源泉主要来自于教师。“3+1”模式有效的解决了校内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指导的积极性。学院通过和实训基地共建,要求有横向课题的教授、博士必须到实训基地进行指导,同时这些专家可以将手上的科研项目给实训学生完成,弥补学校实验室条件不够的困难。此外,由于基地的培训教师大多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IT经理人,他们经历过许多企业的真实项目,也可以在实训过程中教授给学生。校内外师资的有效融合,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3.“3+1”模式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3+1”模式实际上就是培训基地或者IT企业与学校之间的资源互补,是指校训双方建立起人才、信息、资金、设备、场地等资源共同使用、互相补充的关系。“3+1”的构建,也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搭建了新平台。爱因斯坦指出:要走向理论的建立,当然不存在什么逻辑的道路,只能通过构造性的尝试去摸索,而这种尝试是要受支配于对事实的知识的填密考察的②。所以,计算机专业的“3+1”模式实质就是学校与实训基地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是双方优势资源交换的过程,是双方在付出资源的同时利用对方资源的过程。由于学校内计算机类科研项目大多是偏理论型的,又或者博士和教授所带课题相对比较前沿,学生就很难直接参与。而学生通过直接在实训基地参与培训教师的科研项目,很好的解决了这些矛盾,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普通类本科院校中,缺乏浓郁的科技创新氛围、缺乏先进的实验设备缺乏指导教师的全心投入、缺乏优质的科研课题、学生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3+1”模式就是基于这样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提出的一个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思路、新探索,有效的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要想全面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的专业人才,“3+1”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注释:
①ARTHUR A CARIN, JOEL E BASS.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Ninth Edition[M].New Jersey:Merrill Prentice Hall, 2001:74.
“项目孵化”是最早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高等学校和国家科研院所的教授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在科技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模拟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过程和交流总结自身指导中学生开展科技项目研究的实践,强化高中教师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观念,使其初步具备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辅导的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增强对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与使命的理解。
培训内容:由教育观念、学科发展动态、科研能力训练等3部分组成。其中科研能力训练是重点,占2/3的培训课时,包括科技项目选题、撰写开题报告、撰写科技论文、论文答辩与评价4个模块。
培训方式:注重师生互动、民主参与、重在实践;所有学员按学科分班、班内分组,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广泛采用个人作业、小组讨论、大组交流、集体报告、教师点评、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个人总结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一般设数学、物理与工程、化学、生物(动物和植物)、计算机、地球空间科学、环境科学等7个科目;时间分短期(1周集中面授)和长期(2年3轮,面授+网络跟踪指导)2种;每年暑假由科教中心与相关省市科协和教育行政部门合作举办。
“聚焦课堂”――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执教能力培训
“聚焦课堂”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教师培训项目,聘请上海市各学科优秀特级教师、参与国家课标研制的专家、社科专家、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等为指导专家。
培训目标:旨在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好课标准”,解决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种具体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
培训内容:突出和教师日常工作的相关度,强调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整个培训周期设计为2年3轮。其中首轮为1周左右的集中培训,主要解决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问题;第2轮为定期的分片区研讨,主要通过听随堂课和课后的交流研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个别化的诊断和点拨;第3轮则是在一所具体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由不同地区的不同教师“同备一节课、共上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相互切磋。
培训方法:整个设计依据教师学习成长、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的规律,一方面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观到具体、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情境设置,帮助学员有层次地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种相对比较长期的跟踪指导,为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培训学科:面向高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美术等各学科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提出申请,每学期由科教中心统一安排培训计划。
“通用技术”――课程开设能力培训
“通用技术”是课题组针对普通高中增设通用技术课后学校相关师资和设备严重匮乏等问题而开发的教师培训项目,特邀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担任指导教师。
培训目标:帮助学员充分认识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重要性,提高其对通用技术课本质、内容和特点的认识,了解通用技术课的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方法,强化教学实务训练,提升学员的教学能力,促进学员间的交流和沟通,拓宽教学视野,为其进一步交流搭建平台。
培训内容:针对困扰学校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和教师的实际需要,培训主要设计了技术教育的本质与内容、产品设计流程和原则、技术课的评价与考核、通用技术实验室建设和课程开发、实地考察等5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培训方法:主要采用专家引领、实践操作、学员互动、教学观摩、自制教具、参观访问等方式。
培训学科和时间:培训对象主要是在普通高中担任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次培训为期1周;由省市教育部门提出申请,与科教中心合作举办。
培训特点
和教育系统常规的高中教师培训相比,科教中心组织的教师培训项目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专家团队层次高、阵容强
秉持“科教合作”的理念,借助华东师大的教育科学研究优势、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的科技专家资源和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先行起步的经验基础,科教中心把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热心科学教育事业的教授、专家、特级教师等组织起来。他们中有科技专家30多人、中学特级教师近40人、教育科学工作者20多人、人文社科学者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等10多人。这些专家不仅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很高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与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合作中,逐步熟悉了教师培训工作,了解了培训规律和方法技巧(如培训环节设计、课堂气氛调动、培训节奏把握、现场控制、即兴点评等),成为目前国内难觅的高层次、多学科的优秀指导专家团队。
特别强调培训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培训项目的生命,它从3个方面得以体现:一是所有的培训项目在内容设计上都非常强调针对性,事先都会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求和困惑,在培训课程与教师的日常工作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真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所有的培训都以工作坊(workshops)为主要形式,大量采取案例分析、模拟学习、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学术报告或讲座等方法,重在创设情境,强调教师的参与和投入,以促使教师在与他人充分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相关问题的界定、分析与解决。三是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涉及个人教育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系统的艰苦转换过程,要让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不断学习和持续改革的动力,必须有外部指导力量的持续跟进支持,一些培训项目都逐步发展为2年3轮的设计周期。对培训有效性的强调,使科教中心组织的培训活动得到了教师们“累,但值”的共同评价,每次培训结束时学员评价满意率均在95%以上。
注意发挥培训学员的辐射作用
1.重理论轻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平面设计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广告设计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目前很多高等院校的教学还比较传统,平面设计教学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方面更注重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锻炼机会很少。
2.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一部分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在讲台上对着课本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上,甚至有的教师在教授平面设计软件课的时候,只是一味地做示范演练,并且让学生把步骤抄在笔记本上一步一步照搬操作,教学缺少互动性,因而学生当时并不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个软件在未来的设计中到底是为哪些工作服务的,学生学习起来很被动,这是一种纯粹的记忆式教学。学生的记忆是有限的,时间久了很容易忘记学过的内容,所以整个教学都很被动,这种平面设计教学模式亟须创新。
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方法
1.理论结合实践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平面设计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这门学科培养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时候,一定要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对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专业实践。关于专业实践,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依靠专业课程的教学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多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广告公司的实习,积极报名参加主题性的全国广告创意大赛,或者教师亲自带队指导学生完成一些广告创意大奖赛。学生只有积极参加了实践,才能早点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在学习中使理论结合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中间找到一个衔接点。另外,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绘制创意草图,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往往会上网下载一些图片或者模仿一些成熟的设计作品,甚至胡乱拼凑一番,最终创作出一件没有创意和思想内涵的作品。
学生只有在绘制草图,也就是绘制设计思维导图的时候,才会通过一个图形慢慢联想到相关的图形,最终才能创作一件有思想、有创意、有故事的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只有融入了创作者的感情和合理的联想,才更能打动受众,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也只有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训练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独特创意,创作出满意的作品。
2.在课程教学中多启发学生并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每一位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尤其是对于艺术系的学生,教师不能采用“在上面灌输固定的知识,学生在下面接收”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艺术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启发学生去想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大量地搜集一些相关设计案例,组织学生鉴赏,为后续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启发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系统地、综合地运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再联想到别的相关创意,即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组员之间也许会通过讨论诞生新的设计主题,这时候组员要互相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内容创意和设计思路。组员面对这样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有了创意灵感一定要尽快做笔录。学生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还能及时发现不足,在实践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这种头脑风暴法被广泛地运用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之中,其目的是借助他人的智力激发自己的思维,相互刺激,进行思想碰撞,引发一些新奇的问题,提供多种可能的思想创意。这种讨论是通过多人的头脑对一种思想或问题进行震荡。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十分有利。
3.勇于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课 团结合作
学生体育课兴趣性、积极性不高,运动量减少,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的应试学习模式和教师的应试教育模式在高中教育之后延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课业繁重,运动活动时间减少;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和“放羊式”的体育课的残存;学校运动设备和运动场地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进行日常锻炼等等。在体育课程现状的前提下,引发笔者尝试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
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是一种强化的、富有刺激性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用于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后因其独特、创新的训练方式和理念被沿用至国外MBA教学管理和企业文化教育管理中。因拓展训练中的特殊优势,使其可为当前体育教育的单一化教学进行补充。
一、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与拓展训练的优势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
近年全国高校不断扩招,扩大了我国全民高等教育的受教育面,更多的人获得高等教育的资格。对于体育而言,体育教学方面的软硬件设施不足也越来越凸显;体育专业结构建设的滞后;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不足;体育教学方法单一、体育相关课程设置局限等都成为当前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问题。
(二)现代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
现代高校体育课不仅仅是锻炼、强健学生身体、教会学生某项体育运动技能。随着社会对人性化观念提升、社会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休闲体育逐步提升,国家对学生的体质更加关注,体育课被赋予的责任和理念上升为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休闲户外运动,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让体育成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习惯和状态。
(三)拓展训练的组成和优势
1.拓展训练的组成
拓展训练按性质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分类。
按场地可分为:高空项目、场地项目、野外项目、室内项目。
按参与方式可分为:个人项目、双人项目、集体项目。
拓展训练中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双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
2.优势
拓展训练中最为突出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即体验学习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能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前对知识点有个人认识,结束时的互相探讨和比较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一个集体能够在学习之前即得到认识和体验,在学习讨论之后获得再次的提高,对知识点而言是双重的认识和进步,与此同时更能提高学生之间的友谊,无形中增进班级集体意识。
由于经济与实用性,在拓展训练中的部分场地项目和室内项目较符合当前普遍高校体育课程中。按参与方式分的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则可根据上课情况对学生予以实施。
二、创新培养模式探索与实施
(一)基于拓展训练的大学体育课的创新培养模式探索
递进式拓展训练内容设计,如图1。
第一阶段,团队热身。破冰,提高学生个人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第二阶段,双人活动。双人组队合作完成任务,要求互相协助、保护,注意动作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第三阶段,个人拓展。在充分体侧的基础上为每名同学定制个人拓展训练计划,切实提高其身体素质。
第四阶段,潜能突破。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突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创新培养模式的实施
1.以安全为第一要务
任何运动项目的设置和实施要保证在学生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在实施项目前检查场地;制定拓展训练计划前反复实验,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并在项目开始前做好充分热身和可能出现危险的应对措施。
2.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拓展项目精髓在于团队意识的培养,在项目实施期间积极地鼓励学生之间协作配合,在无形中让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和团队的成员随时准备协作关系。
3.以体质测试为基础设计个人拓展计划
在设计团队协作的拓展项目同时插入个人拓展计划,学生个人的身体得到锻炼,以提高身体素质为核心设计拓展训练计划,做到团队与个人兼顾、团队与个人的素质共同进步。
4.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拓展训练的优势就在团结协作,提高团队意识。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自信心开始。在课程中学生相互关心,培养学生自信心,在课程设计中给学生创造成功机遇,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建立自信。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我国体育教育正踏上改革的征程,对体育教育愈来愈关注,拓展训练的出现补充了当前体育教育的不足,改善了传统的单一化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作为新兴体育项目不为大多数师生所了解;正因陌生,学生对项目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项目完成需团队之间协调合作,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与自信心也得到提高。
大部分高校从大纲、师资、教学、学生需求、场地器材等方面来讲已具备开展拓展训练(室内与场地项目)的条件,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中有诸多相似与相通之处,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如锦添花。
(二)建议
高校可提供培养体育教师相关拓展训练知识的机会,并针对各校体育教学内容涉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训练项目;结合高校学生心理及生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拓展训练计划以适应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钱永健.拓展训练[M].广州: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2] 曾庆双.基于行为养成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培训模式的构建[J].泸州职业技术学报.2008(1).
[3] 蔡尚琪.拓展训练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报.2010.07.
【摘要】高等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旨在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指导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经历,就如何通过创新训练项目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研能力;培养方法
Discuss the Training Method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Based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GE MingCUI Guang-Hua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in high school aim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alent cultivati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spirit.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bout the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raining project, how to cultivat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the undergraduates through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 was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method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发现及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推动创新能力的提高。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指出:“科研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研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1]。为此,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院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性国家需要的人才[2]。然而,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很多大学生缺乏洞察力以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本文根据笔者指导国家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经验,同时结合大学生在创新项目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高等学校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1科研思维融入课堂,营造浓厚科研氛围
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本科生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探索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大学生基础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减少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革授课方式,如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锻炼本科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原先只有教师在主动的教学方式改为学生积极参与,要求学生主动思考,跟教师共同研讨发现的问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大一学生早进实验室进行参观和学习,协助研究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验,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执行过程,能够引起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
学校层面上要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多途径(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及校园网络等)宣传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对科研成果突出的本科生进行嘉奖,在奖学金评比、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此外,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立项数目少,经费少,远不能满足大部分本科生从事科研能力训练,因此,学校要一方面加大对创新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使教师们拿出部分自己科研经费用于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成果显著者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加分处理,激励教师们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2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
大学本科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及专业课,跟科研训练有关的课程往往学时较短,科研训练程度及效果有限。笔者在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时发现,学生连文献调研、数据处理等基本问题都一知半解;此外,虽然大学生在大一时都通过计算机初级考试,但做不到对基本办公软件的熟练使用,缺乏最基本的科研素养。因此,笔者建议,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改革课程设置,适当加大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课程比例,为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指导。以应用化学专业为例,开设《文献检索》、《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促进科研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同时保障科研训练课程学时足够,使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为以后科研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3科研训练过程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以学生为主
相对于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经费支持少,份量低,往往引不起重视,在创新训练执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情况。然而,研究生本身科研任务重,额外的时间有限,对本科生的指导不能保质保量,不利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指导教师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全程耐心指导课题组学生。本科生刚接触科研创新活动时,往往会存在选题不够新颖的问题,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熟悉的科研方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选题,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文献、调查研究获取新颖的研究课题,切不可由指导教师代劳,不然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执行过程中指导教师需全程监控创新项目的进程,定期组织小型讨论会及时解决大学生创新训练过程中出现的疑点和难点,使学生感受到指导老师和他们是一个团队,利于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此外,指导教师需要给予课题组学生一定压力,出现问题时先让学生们自己寻求解决办法,通过动脑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让学生们自己解决,不能大小问题指导教师都给予解决方案,做到以学生为主,指导教师为辅,从而真正达到科研训练目的,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
4层次管理法择优重点培养
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往往由一个研究小组来完成,有些学生参与创新训练项目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这样他们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投入的精力不够,科研热情不高。因此,教师需要有层次性的管理和指导课题组成员。对于研究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择优重点培养,让他们多承担一些项目中需要完成的任务,同时要求他们自主撰写、发表科研论文或申请专利,鼓励他们以后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对于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游离于创新计划项目之外,应该采取灵活的培养方式,让他们认(下转第24页)(上接第20页)识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以后自己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引领他们真正投入到创新训练项目中来,完成他们负责的任务。
5学校强化对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规范管理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后,学校应该强化对创新项目过程的规范管理,从项目开始实施到中期检查,再到经费使用和项目验收,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进行全程监控,保证项目按时按量顺利完成。对于按时按量结题的项目,对指导教师申请以后的大学生创新项目予以优先考虑;针对研究进展缓慢、成效差及未按时完成的项目,取消指导教师及项目负责人在以后1年内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的资格。通过学校的规范管理,一方面增强指导教师及课题组成员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可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6结语
高等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开展,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创新项目的实施,利于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笔者在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过程中,感觉到本科生的科学态度、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及自学能力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进步,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项目,有效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需要学校、教师和大学生的进一步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儿科是个专业性极强的科室,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需要护士打针一针见血, 新护士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 由于新护士对儿科临床护理特点及技术操作不熟练, 很容易导致护患纠纷, 所以儿科护士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技能和熟练的操作技能。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儿科新护士进行带教及培训。
1 排除儿科新护士的心理压力
1. 1 面对儿科患者这个特殊的护理人群, 在当今家庭多为独生子女, 都是以小孩为中心, 当小孩患病后, 前来看护的家属总是一群, 问题多, 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的要求也增高, 致使新护士的心理压力加大, 沟通能力欠佳, 加剧了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产生自卑心理, 做事被动, 缩手缩脚。
1. 2 为了尽快让新护士适应儿科, 首先要理解新护士的心理变化, 培养新护士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在临床工作中, 先由带教老师示范操作, 并讲解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然后让新护士动手操作, 带教老师随时提出问题, 起到带教老师“做中教”, 新护士“做中学”的互动模式。从而培养新护士的独立思考能力, 从而尽快熟练儿科工作。
1. 3 培养新护士的交流能力, 帮助新护士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语言沟通是护患关系的桥梁, 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 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必备条件。带教老师应教育新护士在各项操作前多鼓励患儿, 使护患双方互相了解, 如遇到穿刺失败, 应暂停片刻, 安抚家属和患儿, 表达自己的歉意。才能得到患者和家属很好的配合, 减少争吵、纠纷的发生。护理操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 制定技能培训方法与内容
2. 1 凡被本院录用的新护士, 统一由护理部集中岗前培训一周。使每位新护士都能熟悉医院的环境, 规章制度, 服务理念和操作标准。认识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 热爱自己的职业。
2. 2 提高新护士的业务技能, 护士长根据临床工作实际, 制定可行的带教计划, 并加强新护士及带教老师的考核, 应用考核的手段促进学习与带教。
2. 3 提高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带教老师带动新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护理差错判定标准》等。
2. 4 制定明确的培训内容和计划
第一阶段:一个月, ①熟悉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 让新护士明确各项制度, 用制度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新护士应熟记的制度如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抢救制度、给药制度、护理缺陷报告制度及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度。②熟识儿科病房的环境、各班职责和工作流程, 护理工作是长期而且艰辛的工作, 带教老师要告诉新护士每一个班型的工作流程, 使工作程序化, 避免工作慌乱, 遗漏工作出现差错事故。③掌握院感相关知识, 儿科患儿抵抗力差, 带教老师要培养新护士操作前后六部洗手的良好习惯, 接触每位患儿前后都要六部洗手, 静脉输液止血带一人一根, 避免交叉感染。操作完毕垃圾及时分类处理, 其他用物做预处理, 加强新护士的无菌观念及卫生观念。④熟悉儿科基础护理特点及基本操作技能。小儿新陈代谢旺盛, 皮肤护理是儿科最常见的基础护理操作, 带教老师应指导新护士督促并配合患儿家属做好患儿的皮肤护理, 如高热患儿降温时及时更换患儿汗湿的衣物, 腹泻患儿勤更换尿片, 大小便后及时清洗臀部, 皮疹患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防止患儿抓挠。
第二阶段:一个月, ①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发热、腹泻等都是儿科常见病, 带教老师应详细讲解儿科各种常见病的护理要点, 注意事项及并发症。培养新护士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带教老师还要带领新护士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工作。②掌握儿科药物的剂量换算。药物剂量精确计算是儿科护士的基本功, 带教老师要指导新护士根据药物剂量和规格制定统一的药物配制方法。每次配药前, 根据医嘱药量, 带教老师提出问题, 让新护士准确计算药量, 尽快让新护士熟练掌握药物计算方法。③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各种监护仪器及输液泵的使用, 抢救车内的药品及用物的放置。带教老师除培训新护士监护仪及输液泵的使用外, 还要指导各种仪器报警故障发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第三阶段:一个月, ①熟练掌握急救物品、仪器的使用, 危重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 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儿科又称“哑科”。很多患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陌生的环境及各种治疗操作又使患儿产生恐惧, 带教老师应引导新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级别护理的原则。如危重患儿每15 min巡视一次, 并详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精神状态、各管道通畅与否、监护仪使用状态等, 及时做好记录。如出现抢救, 应在6 h内做好抢救补记。②掌握儿科细小静脉、头皮静脉穿刺及留置针的使用。小儿头皮输液难度大, 在实践初期, 带教老师应详细介绍小儿头皮静脉的分布, 走向, 帮助找血管, 告知穿刺技巧, 然后在其指导下操作, 穿刺成功妥善固定, 一旦出现穿刺不顺利, 带教老师应立即接手, 给予补救。给予家属及患儿情绪及心理上得安抚。③掌握心肺复苏技术, 吸痰、洗胃、血气分析技术, 各种有创管道的护理方法。带教老师每周带领新护士在护理示教室进行操作培训, 护长每周抽考一次。
2. 5 高年资护士担任责任制带教。选择高年资有丰富临床经验护士担任带教老师, 要求带教老师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 扎实的理论基础, 正规熟练的技术操作和高度责任心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带教工作。护长安排老师与新护士同一时段工作, 以便带教老师对新护士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 培养新护士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能力。
2. 6 按护理部统一制定的新护士培训考核计划, 结合专科培训的内容及目标, 根据新护士的培训内容, 医院每月进行护理操作考核和三基理论考核一次, 进入临床三个月内, 护长安排带教老师对新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 三个月后经护士长和带教老师综合考核评价, 合格者书写倒班申请全科通过后可让其单独倒班。
综上所述, 儿科护理工作难度大, 临床带教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 要做好儿科新老护士交替, 必须把好新护士入院关, 抓好新护士带教工作。通过对儿科新护士的带教工作, 作者体会到儿科新护士带教不同于其他临床科室带教, 她们要掌握一定的专科知识, 除了自身努力外新护士也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 多参加医院及科室培训、医院内及医院外的知识讲座和志愿者活动, 珍惜每次的学习机会, 应用自己的沟通技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 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祁小磊,杨丽,高艳红.新护士规范化岗前培训的方法与效果. 护理管理杂志, 2009,9(5):37.
[2] 叶天慧,陈锦秀,易永红.儿科低年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方法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22(7):68.
[3] 显兰,李平.系统培训评估儿科新进护士的必要性及方法.重庆医学, 2002,5(31):44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63-02
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急救中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心肺复苏术,是每个中医医学生必须掌握,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使大多数中医学院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如何让中医医学生摆脱由传统学习方式带来死记硬背的固定思维,从而更好地迅速地掌握心肺复苏术,是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近年来,微课教学法已经在我国许多学校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此,我们调查从2014年12月~2015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教研室采用心肺复苏微课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选择广西中医药大学明秀校区和赛恩斯学院的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300名2011级中医学本科生,按照数字随机法1∶1比例分为对照组(150人)和试验组(150人)。其中男性107人,女性193人,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46岁。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知识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①微课教学法:将试验组同学分成数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在6~8人之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播放心肺复苏术微视频,设计模拟场景,提出相应问题。小组成员带着问题通过微视频进行学习,学习完微视频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模拟操作,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及分析能力;各小组在学习结束后,将学习成果通过模拟人实际操作展示,各组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最后小组长将本组的最后结论及存在问题作口头汇报或书面汇报等。授课教师通过模拟人操作展示和各组汇报结果,对心肺复苏操作的关键问题及知识点进行总结。②传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心肺复苏传统教学,是通过口头言语进行讲解的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同学在模拟人上操作练习,授课后对心肺复苏术操作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评价与考核
1.主观评价调查。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从同学对心肺复苏理论知识及临床实际操作的掌握能力、微课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兴趣度、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时间的灵活变通方面进行评价。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调查问卷中同学们主观评价的差异。
2.理论考核。对两组同学进行统一命题和考试,采用闭卷的方式分别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同学对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临床技能考核。同学们理论考核结束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模拟人操作考核,考核标准参考《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操作规程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由4名项目成员对两组同学进行考核。2.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三、结果
1.两组学生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两组学生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试验组学生的理论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心肺复苏操作考核成绩比较,试验组学生的成绩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评价结果。调查结果提示试验组学生对采用微课教学方法在提高学习兴趣、临床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时间、灵活变通能力等方面的认可程度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传统教学法。见表2。
四、讨论
在国外,微课(Micro-lecture)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在国内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微课的概念,其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他提出的微课概念: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1]。它是一种全新的资源表现形式,其具有“短小精悍”的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情景真实、主题突出、资源多样、形式灵活、交互性强、动态生成、便于传播、应用简单”等优点[2]。对于医学生而言,心肺复苏术是现代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临床技能,但是传统学习方式不能使大多数中医院校的医学生很好地掌握操作技巧。此时“微课”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能更好地满足中医学生对心肺复苏术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本次课题研究表明,试验组学生的心肺复苏理论成绩(82.35±6.23)和技能考试成绩(88.49±6.64)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郭媛媛,赵冬梅.“微课”在中小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08):1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3]于玲燕.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1):65.
[4]刘俊香,杨柳清,丁洪琼.“微课”视频在高职高专《急救护理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4,(33):4558.
[5]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讲坛探索,2013,(2)42-44.
[6]陈福星.微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都市家教,2012,(11):279-280.
[7]胡铁生.广东佛山“微课”建设工作全国领先,广受好评[J]教育信息技术,2012,(11):37.
[5]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2):3-4.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DB/OL].
[7]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广东深圳评选出智慧校园示范校100所[DB/OL].
[8]祝智庭,雒亮.从创客运动到创客教育:培植众创文化[J].电化教育研究,2015(7):5-13.
[9]钕置瘢李冀红.创客教育的价值潜能及其争议[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2):23-34.
[10](美)Ronald A.Beghetto James C.Kaufman.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6-89.
[11]祝智庭,孙妍妍.创客教育: 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4-21.
[12]马仁海,吴颖.“导训研考思”五合一:教师集中培训的新模式[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8-90.
[13]奥鹏教师教育网[DB/OL].http://.cn.
[14]王唯嘉.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6(6):21-24.
[15](美)Ronald A. Beghettod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14.
纵观电力企业职工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不足,实用人才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二是整体质量不高,在电力技术高速更新情况下,电力企业员工的质量依旧不能同步。三是培养速度较慢,由于电力企业长时间注重企业实际利润的增长,而忽略了企业职工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人才培养耗时长、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员工素质与能力水平、着力于培训职能长期强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电力企业发展实际的独特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模式。在此文章对可持续发展型员工培训模式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 评价培训需求
电力企业培训实践中,评价培训需求由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需求分析二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训需求调查
在电力企业内部全面、客观、公正地收信培训需求信息。充分考虑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主题三个方面因素。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训需求分析
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准备培训、何时培训、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
一般对于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尽早在员工上岗前就进行培训。即新员工培训。对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选择在项目进行前一、二个月进行。
2 培训计划设计
电力企业培训计划体系包括培训规划、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按需求进确定培训项目,本着员工、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年度计划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来,月度培训计划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训规划
电力企业必须将职工培训规划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作为个经营目标进行实施。在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宏观指导长时间跨度的职工培训工作全方位地实施,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供了培训目标。
2.2 计划制定
制定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年度计划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没有年度计划的点滴落实,企业的长期培训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部分由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及年度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制定出现场培训计划:另一部分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电力企业在实施一个培训项目时,充分考虑其资金成本来源可靠。使培训规模、水平及培训程度达到平衡,确保培训管理人员及学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培训心态。
2.3 月度计划制定
电力企业应将年度计划的目标详尽分解,具体落实到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及授课教师、注意事项等培训细节以供培训管理人员及实施人员监督考核。
3 设计培训方案与课程
在实践中电力企业依据培训目标进行选课,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训方案的设计原则及手段
根据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及培训实效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职工文化素质存在差异,造成运行人员学习自主性较强,检修人员相对较弱,因而形成培训能力的差异。追求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尽可能使培训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设计培训方案时,运行检修人员常常采用集中授课统一考试的形式,而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而多采用网上授课、网络教学的形式,让管理人员自主安排培训时间。
在采取强化培训方法时,多奖少罚,最重要的是学员单位的表扬;采取练习的方法时,倡导学员主动练习、扩大学习范围、有比较长的实践期。另外,在培训中充分考虑激励在培训中影响培训热情(强化因素)、保持对培训的注意力(指导因素),巩固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岗位后倒退回去的压力(维护因素)。
3.2 行为改造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要求学习过程本身有注意力、记忆力、重复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励。可以采用行为改造模式,具体包括下面学习步骤: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种公开会议向学员表扬奖励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给学员分配角色,让每个人在模拟的情况下练习这种正确方式处理问题,像反事故演习。(3)社会强化。电力企业根据学员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用表扬和建议的方式给予行为强化。(4)培训转化。鼓励学员在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上时,将培训中学习到的行为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中。
3.3 培训课程设计
(1)在培训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下程序:课程决策一课程设计一课程改进一课程评价四部分。(2)遵循课程设计准则。课程的选择与培训目标一致;设计固定与机动二种形式的课程,课程设计时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密切联系公司实际,慎重选择任课老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 实施培训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是实施培训目标和计划,并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开展。
4.1 培训实施的重点
为确保培训实施顺利进行,在实施时注重强调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训准备。做好培训氛围、培训人员及培训工具的准备工作。
(2)重视分工配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训项目,组织工作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将培训实施过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类别进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该项目具备专长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培训管理人员随后及时跟进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
4.2 掌握培训进程
(1)掌握控制方法。电力企业采用具体控制方法有收信相关培训资料、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查考核方法、培训计划纠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位。
(2)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过程,在实施中要给项目起一个好的名字,具体明确、清晰。即时检查教室、仪器、设备状况,确保培训正常进行。对学员的参与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和奖励,培训管理者特别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为培训工作的协调员和促进者。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内容客观真实的总结。
4.3 培训人员的准备
为确保成功培训,在实践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关注学员;使用各种培训技巧来吸引学员的兴趣,并适应他们不同学习风格;鼓励学员提问,并有效地回答问题;利用视听设备及有吸引力的视觉手段,提高学习和演讲效果等。
5 评估培训
这一过程中涉及培训效果问题,确定培训方案的推广应用价值。评估是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数据无法量化,因此尽量将培训项目细分、量化,用数字来衡量培训效果。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一般采用建设性的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6 结语
文章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合电力企业的职工培训模式。达到了系统性、经济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将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及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