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19:2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摊经济的概念,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TU2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38(2015)49-0111-02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现阶段,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之下,人们开始关注对低碳生活的追求。在城市建设的设计工作当中,建筑设计师肩负着引领低碳生活的重要责任,其设计理念是实现建筑长远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建筑设计质量、品味和格调实现的关键。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当下,高能耗的建筑设计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建筑设计中必须要实现低碳环保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建筑整体环境和功能上的最优化,以切实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1低碳建筑概念
低碳建筑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基础之上,在21世纪又提出了低碳建筑这一新的概念,从内容上来看包括了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的主要内涵,只是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作为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低碳建筑,实际上是指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范围之内,包括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施工和建筑的运行、拆除等整个阶段,能源消耗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少的建筑。从本质上来讲,低碳建筑是节能建筑概念的延伸,但是与建筑节能又具有一定的区别,低碳建筑是以提高需求终端的能源利用率为目标,其节能减排的实现有一个约定的基准线,且这一基准线是历史某一时间节点的实际排放量,要求未来的减排目标必须要低于这一基准线。
2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原则
2.1环境友好型原则
低碳建筑要求在其规划设计阶段要切实的考虑到与自然环境友好共存的关系,还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合理自然通风和日照等,尽可能的保留原来场地中的自然环境;在建筑材料的选择方面要尽可能的选取当地的材料,且在施工建设阶段要对场地内的乡土植物进行必要的保护,且减少在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排放。
2.2低能耗原则
从低碳建筑的概念可以看出,低碳理念是贯穿于建筑的整个全生命周期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在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维护阶段,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方面要充分的考虑到如何减少碳排放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另外,还要对自然界中的太阳能、风能等可持续能源进行应用,为建筑提供必需的能源供应。
2.3居住空间舒适性原则
大力倡导低碳建筑,不仅仅只是为了实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更主要的目的是对人们生活的居住环境的健康性设计,因此在对低碳建筑进行平面设计的时候,要对热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和光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考量,保证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实现自然环境的高清新性和融合性。
3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途径探索
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整体结构的设计、构造形式、长期使用等环节中,对低污染、低消耗和低排放等相关问题进行综合考虑,同时重视建筑的易拆性和资源节约等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进行探索:
3.1建设形式与地区条件统一
建筑形式的合理,不仅可以有效的节约资源,降低有害气体的排放量,而且还能够与建筑地区的降水量和温湿度条件相结合形成可再生的循环环境系统。光和热是气候因素中两大最基本的要素,其在建筑当中的直接体现就是窗户的采光作用,因此在对低碳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在标准采光条件得以满足的情况下,要尽可能的选择较小的窗墙,并且配合铝制窗框或者隔热玻璃等设备材料,以实现减少废气的释放量。另外,建筑遮阳散热的方式也要合理适度。具体的遮阳散热方式包括了很多种类,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特点,例如利用植物遮挡阳光和吸收热量、建筑物之间相互遮挡、设置人工遮阳构件等,一方面能够使建筑表体对外部气候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提高,另一方面还能够为建筑的内部空间提供较为通畅的气候回流循环环境。
3.2建筑材料的选择
3.2.1绿色材料的选取
在建筑施工和装修等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的生产和使用等环节当中,都会对环境的改变和能源消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混凝土材料会散发出一种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氡气,而人造板材中又会挥发出大量的甲醛,且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中所使用的水泥会造成较大的能耗,在拆除之后的废弃物处理方面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低碳建筑设计要尽量选取绿色材料。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生土材料主要是对黄土进行直接的加工,并在其中混入了麦草和芦苇等,能够有效的避免建筑结构出现开裂的问题;而且,从生土结构建筑来看,其施工方法十分简便、取材容易、能源消耗较低、适合长期使用;以土坯砖为例,其制作成本仅仅是混凝土的20%,但在维护结构上面却与混凝土具有相同的效果,甚至比混凝土的效果更好,且土坯可以被反复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2.2提高材料利用率
在对低碳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对材料资源节约设计进行重点把握,争取实现材料利用率的最大化,并且从建筑垃圾的减排方面着手,最大程度的避免材料的浪费。①要保证建筑设计和室内室内设计的一体化,尽量减少建筑结构要素,以减少材料的损失;②对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进行全方面的掌握,结合建筑设计的实际来发挥出不同材料的优势;③尽量选择低碳、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如自身重量较轻,且具有可再生性的钢结构构件,减少废弃材料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3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建筑墙体的保温性能是影响建筑节能指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众多国家建筑节能开发工作中的重点,其墙体的颜色、构造方式等都会对建筑的能耗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例如,在屋面的节能设计和构建当中,采用屋面绿化和墙体垂直绿化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增加建筑的保温设计;同时,水分的蒸发还可以对空气环境进行净化,对建筑的室内温度进行有效的调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4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
在对低碳建筑进行高度节能设计的同时,还应该对其能源利用方式进行优化,重视对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对可再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建筑的能源消耗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特点来选择不同的能源利用方式,例如北方城市建筑设计要考虑保温层的设计;同时还要对生物质能、地热能、风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进行考量,以满足建筑和环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且低碳理念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核心思想,要求在建设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必须坚持低碳的原则,通过选择绿色建材、提高材料和建筑空间利用率、利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注重建设形势与地区环境相统一等途径来对实现低碳建筑的设计,并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让人们切实的感受到低碳建筑所带来的实际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加和.试析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242.
[2]彭娟.如何应对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J].门窗,2014,11:242+247.
[3]王飞,周海源.基于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策略探讨[J].四川水泥,2015,04:269.
[4]刘晓东,毕克新.基于低碳创新系统的我国建筑设计突破性创新模式研究[J].华中建筑,2015,06:60~62.
我国作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由于早期对能源的利用率较低,仅以有用为主,造成了能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更好的开发新能源、挖掘节电潜力,有效减少电力损耗,早已成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1、强化对电力系统的宏观调控
1.1 加强对小火电的管理力度
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拥有众多的小火电机组,这种小火电机组的缺陷就是效率低、能耗大且污染较为严重。例如大型的火电机组的耗煤290至340克/千瓦时,而中小机组则需要耗煤380至500克/千瓦时,而5万千瓦的大型供电机组耗煤为每千瓦时400克。从中可见容量不同的机组间的巨大差异,同时小火电机组向空气中排放的烟尘和二氧化碳在电力行业的总排放量上所占比例也较大,其污染较为明显。在当今社会逐渐节约化发展的情况下,部分小火电机组已经相继关停,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的狭隘思想,地域保护较强,致使其实施不到位,这明显与国家经济发展相悖。
1.2 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通常我们将常规能源以外,具有环保、节能、并能够循环再利用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以及氢能等称之为可再生新能源。针对当前我国的能源发展现状,我国不断增加新能源的利用与开发力度,近年来,我国的太阳能与风能发电发展逐渐加快。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还应做好能源发生电网与再生能源电源间的影响,进行有效的管理、技术措施,强化电网调度,以减少新能源的入网后造成的负面影响。
2、促进管理节能力度
电网的优化运行,应当通过分析计算系统关键节点数据技术,并制定优化运行方式,据此进行电网的运行调度。
利用错峰方式进行负荷安排,进一步提升负荷率。负荷率越大的电力系统,供电期的负荷波动也就越小,电能耗损也就越低。因此,应当保证系统内负荷的时间均衡,尤其是针对大型负荷供电区,要尽量采取错峰使用,实现供电时段总体平衡。进一步实现系统负荷的总体平衡,保证电网运行三相、电网运行环节间负荷、变压器等主要等负荷平衡,促使设备与系统维持在经济运行状态,减少设备与电网耗损。
3、降低电网耗损,增加技术改造力度
除去发电机与其动力部分的电力系统,可将其归属为电力网的范畴之内,电力网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绝大部分电力系统,降低电网耗损有利于达到电力系统节能的目的。可利用高电压等级进行供电,在同等电量的输送情况下,电流越小、电压越高,线损也会越低。为了降低耗损,可进行电网的多环节技术改造。利用多回线路与环形线路供电,缩短线路迂回供电,部分电路在不使用时要断开电源,降低耗损,提升导线的绝缘水平,降低漏电与传输损失。实施无功补偿,利用发电机来提供电力系统无功,或同时采用补偿的方式来补充系统无功需求,并对一般变电站母线进行集中补偿,以提升电力设备利用率。
4、提高对电力变压器的节能的重视程度
合理确定变压器的容量尤为重要,一般变压器处于经济运行状态时,其负载率一般保持在60%左右。一旦容量过大,就会出现明显的空载损耗增加;而容量过小,又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加重损耗,不但增加了投资,还影响系统供电的可靠性。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选择可调容的变压器,根据负荷大小来调节容量档位,借此实现降低空载耗损。或者选择节能型变压器,利用新型铁心材料,改变传统叠片设计结构,降低噪音与磁阻损耗。虽然该种变压器的一次性价格投入较高,但其经济效益极为明显。
5、节能的其他途径
普及全民节电意识,加强节约用电宣传。并采取管理和技术的相应节电措施,对厂区、宿舍区和住宅等实行单独计量,并针对大范围供电系统采用分表分摊和总表控制等管理措施,以减少由偷漏电而造成的电能浪费。在照明器上采取容器并联,以降低电压与电能损耗。并就此实施负荷终端无功补偿。
对于照明灯的使用过程中,应普及节电装置或节电开关的应用,按照照明工具的具体使用情况,例如:照明亮度要求、时段等适当设置照明开关,避免长时间无间休用电,缩短用电耗损。而公共场所或是室外照明灯采用光电控制或计算机控制自动控制装置,使其既可保证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也能达到节约用电的目的。
6、推动新节能技术的积极开发
使用燃料电池,并将其逐渐推广开来,这种燃料电池与一般电池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二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它是利用天然气、煤气和氢气等向负极的连续输入来实现的,并且燃料电池可连续输出电能,实现50%的电能转换,起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利用超导技术进行新技术的积极开发,电力超导技术主要利用金属导体电阻的特性,它随着电阻温度降低而逐渐减小,并在其温度处于极低值时,电阻为零,这也就是常说的超导现象。由于超导体具有良好传导性能,一般工程上的输电损失约在10%,为了降低输电损失,可使用超导电缆进行输电供应,这种电缆在电力节能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7、结语
总之,挖掘我国电力系统的节电潜能、将电力系统损耗降至最低,进一步提升供电效能,早已成为实现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稳步提高的关键。本文笔者主要从降低电力系统能源损耗入手,并就电力系统的技术改造、宏观调控和调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广泛的工程应用价值。
1 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 “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认为,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
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 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旅游;概念体系;三位一体
Key words: 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tourism;concept system;trinity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151-02
1研究背景
继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已经迎来了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低碳化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也便应运而生。而随着资源环境的日益枯竭与人们低碳意识的不断提高,低碳化也必将是未来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的新选择,低碳旅游必将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低碳旅游是近几年才刚刚“崭露头角”的新名词,尽管已经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目前业内对其的研究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还远远不够,从概念,到结构,再到构建模式的各个方面都十分模糊,亟待完善解决。
2相关概念界定
2.1 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低碳经济”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2]。国务院总理在2009年8月12日主持召开了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首次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作为各级政府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依据,这标志着低碳经济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地位的确立。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无烟”特性决定了其既是经济腾飞的重要助推器,又是当前最适合发展低碳经济的领域。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式,其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可以看出,国家已经将旅游产业的良性循环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战略高度[3]。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方式,目前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的解读还众说纷纭,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众多专家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如“低碳旅游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尽可能减少碳足迹与温室气体(CO2)的排放,从而使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与旅游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获得共同提高。”(吴莹,2010)[4]“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不仅对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旅游者和旅游全过程提出了明确要求。”(黄文胜,2009)[5]“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换句话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倡导低碳饮食、低碳住宿、低碳旅行、低碳游览、低碳娱乐、低碳购物的旅游消费活动,而贯穿其中并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旅游者的低碳意识。”(郑琳琳,林喜庆,2010)[6]“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要求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刘啸,2009)[7]。不难看出,以上概念大多倾向于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重视了旅游产品需求链中的“低碳化”,但忽视了对于旅游产品供给链的说明。相对而言,华东师范大学的蔡萌、汪宇明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于低碳旅游概念界定的突破,将旅游供给系统纳入到了考虑范围。他们认为,“低碳旅游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以减少旅游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低碳旅游装备、低碳旅游吸引物、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为主要实现途径的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8]”“低碳旅游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种响应模式,即在旅游吸引物的构建、旅游设施的建设、旅游体验环境的培育、旅游消费方式的引导中,运用低碳技术,融人碳汇机理,倡导低碳消费,来实现旅游的低碳化发展目标。[9]”
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冶と衔,低碳经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低碳生产,另一种是低碳消费[10]。该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这在蔡萌、汪宇明的两篇论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8、9]。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都是市场经济下的微观主体行为,低碳经济还应该包括一种宏观主体行为,即国家(各级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以此“三分法”为核心思想,低碳旅游的概念可以界定为:所谓低碳旅游,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舆论宣传等多种手段影响旅游宏观主体行为和旅游微观主体行为,不断减少旅游活动各个环节(政府决策过程、旅游企业生产过程、游客消费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的一种新型旅游发展方式,它包括政府的低碳决策行为、旅游企业的低碳生产行为和旅游者的低碳消费行为。其中,政府低碳决策行为主要依靠政策法规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实现,低碳生产方式主要通过低碳技术的运用和各种节能管理措施加以实现,低碳消费方式则主要通过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和旅游者生活方式的转变得以实现。
2.2 低碳旅游、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定义,所谓可持续旅游,是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的旅游方式,“它既能为当代人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可持续旅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旅游发展环境的持续性”、“旅游发展效益的福利性”以及“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从低碳旅游、生态旅游和可持续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作为两种现代旅游发展方式,都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它们都以可持续旅游思想为导向,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生态旅游着眼于维护旅游生态环境的独立性和持续性,目的在于通过营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为旅游者及当地居民提供福利,并强调旅游发展机会的公平性。低碳旅游则立足于对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其中必然包涵了对维系旅游持续性所应付出的责任;低碳旅游主张通过旅游发展模式的创新,降低旅游产业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谋求整个行业甚至全人类的福祉;低碳旅游还强调旅游发展过程中满足所有国家、所有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与碳排放权利,也就包含了对旅游发展机会公平性的关注。[10]简而言之,生态旅游和低碳旅游是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两种途径,两者均包含了可持续旅游“持续性”、“福利性”和“公平性”的核心思想。从理论层次上讲,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或者继承关系――低碳旅游正是继承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厚望,在充分吸纳了低碳经济的理念后才发展起来的。但低碳旅游从内涵、范围、实现手段三个方面又与生态旅游有着明显的不同[12]。
①从内涵来看,生态旅游建立在“资源有限”、“环境易损”的观点之上,因而其所追求的是一种减少人为干预,保持资源天然性、原真性的“零碳排放量”的旅游发展方式[9]。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将其定义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由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该定义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区域”中的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着眼于旅游的“生态”特性,即“自然旅游”,强调的是较少的开发和干预。而低碳旅游以减少旅游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目的,着眼于低碳环境创设、低碳管理创新和低碳生活方式转变。低碳旅游不排斥开发,相反,它鼓励那些通过制度创新,依托新型能源,运用低碳技术的开发建设。
②从范围来看,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者”通过“生态交通”到“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的旅游。一种旅游方式必须要突破“生态旅游者”、“生态交通”和“生态旅游资源目的地”三层限制才能称得上是生态旅游。然而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现实世界,对于三者的界定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因而生态旅游的范围是十分模糊的。并且这三种条件缺一不可,也使得真正算作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并不多,也便缩小了生态旅游的范围。而低碳旅游涉及到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所有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的旅游方式都可以被称作低碳旅游。因此,低碳旅游的鉴定指标清晰,并且其范围要明显广于生态旅游的范围。
③从实现手段来看,生态旅游侧重的是“维持”、“保护”,通过对“有限资源”的“有限开发”,制造“有限废弃物”来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旅游是一种较为“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的旅游发展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而低碳旅游则主要依靠政府的低碳环境创设、旅游企业的低碳管理创新和旅游者的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来实现,这些方法与手段包含着一种“主动出击”、“积极改造”的意味,当然这种“出击”与“改造”也是建立在不损害自然承载力的既定条件之上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碳旅游比生态旅游更具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而生态旅游则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表达人类对旅游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的追求[9],而两者同样以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于是便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金字塔式现代旅游发展方式模型(见图1)。其中,可持续旅游既是生态旅游所追求的,又是低碳旅游欲求达到的目标,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目标方向层;生态旅游多数情况下则作为一种追求可持续旅游的抽象理念,位于金字塔中部的理念指导层;低碳旅游是对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的一种行动响应,是将可持续旅游和生态旅游理念转化为一种实实在在可供操作的旅游发展行为方式,其位于金字塔底部的基础响应层。
3结论
在当代,低碳旅游作为一种低碳经济,引领着旅游产业发展的潮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的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未来10-15年内将达到顶峰,而后逐渐减少,直至本世纪中叶将下降到2000年一半的水平[10]。因此,可以预见,低碳经济至少在未来10-15年中都将是一个热门话题,而低碳旅游方式也将成为全球旅游产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马驰,丁俊慧.基于低碳经济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7):17-19.
[2]庄贵阳.气候变化挑战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国际经济评论,2007,(5):50-52.
[3]苟春,马元祝.推进低碳旅游科学发展[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0,(7):21.
[4]吴莹.倡导推行低碳旅游――旅行社发展的新契机[J].管理与财富,2010(3):100-101.
[5]黄文胜.巴马旅游实施低碳旅游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09,(10):104-105.
[6]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7]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154-155.
Abstrac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laxed relevant policies on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nd explicitly encouraged its development,But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in many places seems to have returned to the situation that being chaotic if it's released or being inanimate if it's administered. The reason is that there are lots of preval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protecting the rights after sale,the influence on the normal order of the city, and the improper way of supervision. To overcome thepredicament,it is necessary to use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improve the market access system,innovate the way of supervision,establish industry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s and impl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detail,so as to help the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here to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ruly become the vitality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 street vending economy; administer; legal predicament;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地摊经济顺势发展,全国迅速开启了地摊经济复兴模式。地摊经济展示出其独特的经济驱动势能,但其中也不乏盲目跟从的势头。如今潮流逐渐减退,地摊经济又被纳入强制规范的列表之中,摊贩和城管间的“猫和老鼠游戏”重复上演。可是地摊经济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落”经济,其出现带有一定的正负效应,我们只有将其带到“阳光之下”——使其合法化,合理化,规范化,才能为长足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1 、地摊经济的基础理论梳理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而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人类个体有限的生产能力和多样化的物质需求,加之后来劳动分工的明确化、职业化、专业化,早期的物物交换逐步演化成商业贸易。但贩夫走卒,古已有之。地摊经济作为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填补了老百姓购物的一段空白,在疫情背景下还能发挥缓解就业压力、繁荣经济市场、改善民生等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类型及特征
1.2.1 、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
根据摊主的贩卖方式,可分为叫卖地摊与问价地摊。叫卖地摊的摊主多以叫卖的方式,宣扬折扣优惠细则,吸引客源,促成交易,其特征为利润低、销量大。问价地摊则是等待消费者问价,部分商品在摊贩与消费者的一问一答中降低价格,促成交易,其特征为被动、价格因人而异。
1.2.2、 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
根据地摊贩卖商品种类,可分为食品地摊、服饰地摊、生活用品地摊与娱乐地摊。食品地摊无论是加工过程还是售后,易产生垃圾,食品安全为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服饰地摊因其售卖尺码及款式多样,通常占地面积大;生活用品地摊数量最少,商品质量安全引人关注;娱乐地摊多设在广场等面积大、人流量多的地方,占地面积较大。
1.3 、地摊经济兴起的溯因
1.3.1、 疫情背景下政策鼓励
近几十年来,地摊经济相关政策有放宽趋势。近来受疫情影响,国内失业人口增加,各个群体经济负担都有所加重。国家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内需,放宽了地摊经济相关政策,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应政策或措施以促进地摊经济发展,减轻就业压力。截止2020年6月,先后有江西、辽宁、陕西和南京、成都、厦门等多个省市明确表示鼓励发展地摊经济并出台了系列宽松政策。[1]
1.3.2 、地摊经济“三低”特质
地摊经济有着创业门槛低、失败风险低、商品价格低的“三低”特质。创业门槛低,是指对经营者的学历及技能要求不高,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对资金不足、身体有缺陷、年龄较高但又想获得收入的弱势群体来说,是一条保障自己生存权的道路。失败风险低,指的是前期的资金投入不多,经营成本不高,中低收入群体数量大,市场广泛。地摊经济没有店面租金,店员服务等压力,商品价格一般都比较低,大部分商品算得上物美价廉,竞争优势明显。
1.3.3、 填补了消费者的需求空白
首先,地摊经营者大多会选择人流量多的地点摆摊,如学校、居民区、大型商场的周围。这一选择为居民、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消费途径。其次,从地摊经营的内容来看,多以小吃、零食、日用品为主,而城市居民的主体以中小阶层为主,物美价廉的“地摊货”可以很好满足部分日常需求,填补了商超之外的消费市场,满足了消费者购物便利的需求。
2 、地摊经济调研情况分析
2.1、 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主要以问卷、走访调查为主,电话咨询等为辅。问卷调查分为线上调查与线下调查,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了两份不同问卷,一份针对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下调查方式,另一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针对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52份,针对非地摊经营者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268份。调查地点为湖南省长沙市,走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沙市岳麓区、雨花区、天心区等。
2.1.1、 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通过问卷数据和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在长沙从事地摊经营的劳动者,大多是缺乏学历和技能的外来务工人员且近一半为中老年人群体(如图1、图2所示)。
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在缺乏其他技能的情况下,加之年龄偏大,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不高和过慢,多数会选择从事摆摊从而维持在城市生活的成本或者补贴家用。大部分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的监管和执法感到不满意,城管执法不够公开透明,多数从业者对关于地摊方面的法律或法规不太了解,对于政府出台关于地摊经济相关规定,有一部分人认为很好,但多数人认为没有用,从而也就造成的目前地摊经济“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2.1.2、 非地摊经营者调研情况
非地摊经营者问卷部分,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接受调查的群体主要为当地居民、外地游客、当地学生等。在268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对地摊经济有一定的了解,也在日常生活中多次接触到地摊经济,因此他们对地摊经济的态度是基本支持的。非经营者认为地摊经济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提供了多样化的物品选择,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非经营者发现了地摊经济存在的问题,即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卫生质量问题,他们希望国家可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2.2 、调研问题分析
2.2.1、 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地摊经营者与非地摊经营者立场不同,但他们都表示出了对现在地摊管理的不满。地摊经营者表示,目前城管执法方式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执法不文明、不公正的现象存在;非地摊经营者则认为政府在试点的时候没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没有结合实际;在执法的过程中不够透明。所以在地摊经济管理的过程过,政府和其他管理机构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意见,建立高效沟通的机制,规范城管执法过程,结合地摊经济的客观特性,因地制宜做好规划与管理。
2.2.2 、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
无论是地摊经营者还是非地摊经营者,他们对于地摊经济的认识都存在滞后的情况。非经营者对城管的印象基本停留在了之前新闻所报道的粗暴、野蛮上,而根据经营者的反映,城管的素质是有所提高的;经营者对当前地摊经济相关法规也不熟悉,实际上早在2016年湖南省政府就出台了《湖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明确规定了食品摊贩经营方式和范围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出现,客观上可归咎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同时法规出台后,政府部门没有出台相应跟上立法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地摊经济,政策精神难以落实。
3 、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
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研究,我们发现地摊经济发展的法律困境主要集中在售后、秩序和监管三方面。售后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部分经营者职业道德不高,对产品、服务的质量把关不严,易发生侵权等纠纷;此外消费者也存在维权困难的现实难题。秩序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社会公众之间,主要包括噪音污染、环境污染在内的污染问题和交通堵塞问题等。监管问题则发生在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主要是执法模式不文明以及现有规划试点不科学的设置与管理。
3.1 、售后维权艰难
由于地摊经营流动性和自主性较强,进货渠道多元化,且目前针对规范地摊经营的法律尚不完善,尤其是产品来源追溯的监管机制的缺乏,使得地摊商品来源不明,即使发现劣质商品和食品过期变质也无从追溯。同时,地摊经营的自主性决定了摊主进货渠道的多元化,这也加重了对其来源的监控和管理的负担。再者,当前各类食品摊点缺乏相关食品安全与质量公示,也没有相关第三方机构,如质检和维权机构的介入,消费者无法直接了解摊点食品安全情况,在出现食品安全或质量等问题主张维权时,难以取证,追责困难。[2]
3.2 、影响城市正常秩序
3.2.1、 环境污染问题
地摊经济常常伴随严重的环境污染,包括噪音污染、空气污染、生活垃圾污染等。由于地摊多设在人流量大的交通十字路口、居民区的空地处、学校周边等处,他们的叫卖声以及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极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食品加工产生的油烟、随处乱倒的垃圾和食物残渣使当地的环境陷入“脏乱差”,给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地摊经营时间较长、较晚,容易损害居民休息权。在经营中,油烟、食物气味和垃圾等常常影响周边环境。
3.2.2 、影响交通秩序
经营的逐利性驱使摊主聚集在人流量大且人群密集的地点经营,而这些地点通常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交通网点、商业繁华地段、娱乐场所中心圈和居民小区密集区等区域。由于地摊经济自身特点,区域内部缺乏统一的摊位规则。同时受部分经营者素质较低的影响,地摊经营不可避免和城市规划在空间上有交错的现象,加重了空间利用上的矛盾,容易破坏正常运行的交通秩序,影响交通安全。
3.3 、监管方式不当
3.3.1 、执法方式不当
城管暴力执法这一社会热点不止一次上了“头条”,因管理方与被管理方地位上的不平等性和管理的强制性,舆论常将问题归责于管理一方,而忽略了执法与被执法的双向关系。暴力执法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一是管理制度不完善、措施不配套、执法方式不妥当;二是城市管理者与地摊经营者缺乏有效沟通。城管和地摊经营者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地位的不对等使两者的立场和意志有明显的差异。
实际生活中,城管在执法的过程中,较缺乏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大多数经营者对于城管的执法方式都有所不满,主要体现在执法过度、方式简单粗暴和不文明执法三个方面。而一般以地摊为生的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当出现事故纠纷时,他们比较倾向于用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且手段比较偏激,容易与城管发生肢体冲突,进一步激化矛盾,不利于治安管理和社会和谐。
3.3.2 规划管理不科学
在城市管理中,政府部门是管理者的角色,而地摊经营者是被管理者。虽然服务型政府已取得较大成效,但在地摊经济管理与执法方面仍存在着较大进步空间。此外,因为现实管理问题各不相同,政府根据最基本的管理职能,有时不得不强制介入地摊经营,干预市场。此时,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论证以及充分听取经营者的意见,政府部门的某些举措显得“费力不讨好”或者“药不对症”,在地摊经济中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政府规划摊点设置与管理制度不科学、不合理。
在放开对流动摊贩限制的开始阶段,城市管理者盲目划区,强制要求摊贩到某指定地区经营,这种缺乏有效沟通协商与科学论证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客流量不能满足摊贩的经营需要,摊贩又回到之前的场所进行经营,试点区一片凄凉的尴尬处境。[3]
4 、地摊经济发展困境的化解
4.1、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引导地摊合法化。大部分地摊经营者为生活困难、就业能力较弱的群体,比如城市下岗职工、无业人员和进城的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地摊主体资格的非合法化,让流动摊贩处于“身份缺失”的状态,没有进入市场经营的合法身份,被排除在市场之外。主体资格的“缺失”使得地摊经营者也失去了自我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外在监管的压力与动力,这不仅影响商品市场秩序,也会激化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维权矛盾。
因此,促进地摊主体经营资格的合法化既是对摊主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内部自觉约束的途径,倒逼其进行自我整改、升级服务质量,也是解决买卖纠纷,规范市场秩序的途径。地摊经营主体合法化是对地摊经营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明确的证明,以此将合法地摊经营者与非法地摊经营者进行区分。建议对摊主实行备案制,对资质合格的摊主出具资质证明。宣传鼓励居民在地摊聚集点进行消费时,认准在合法地摊进行消费。这从“卖”“买”“管”三方面进行了规范。[2]
4.2 、创新监管方式
4.2.1、 规范进货渠道,透明商品质量检测监管
利用互联网,多方联动监管。“互联网+”走进生活已不再是新鲜事,上到政府利用互联网公开信息,下到社区信息共通,地摊经济的管理也应该加入互联网,尤其是对货品来源渠道的监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透明度高、覆盖性广的特点,给每件货品的来源贴上“标码”,一扫便知其“家门”。同时,各摊位在售卖货品时应自觉接受质量检测,合格的摊位则颁发质检合格证书,公示在摊位明显位置,使消费者安心;若不合格,则强制其整改,整改不合格纳入“地摊黑名单”,限制其经营。完善多方联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摊主自我监督与群众、城管等多方监督的联动机制,强化社会组织监督。
4.2.2、 管理部门合理规划管理摆点区
结合民意合理规划摆点区。因地摊经济依托于人流量发展的特性,管理者应充分调查地摊经济发展的特性,实地走访,综合考虑经营者的意愿与城市秩序等,合理规划摆点区。并对区域进行分类,分为固定区域与流动区域,进行个性化管理。摊位的分配也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用抽签等方式进行分配,并定期更换。
4.2.3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有效结合
日常管理与抽样监管相结合,标准化管理。管理者需对地摊的摆放进行规范,以防堵塞交通。对摆点区域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管,必要时可采取对区域内的摊主收取适当费用,聘请清洁工人对该区域进行清洁。为保障地摊商品的质量、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需定期对地摊商品进行抽样检测,对不合格商品进行公示,并计入经营者档案。践行柔性监管下的刚柔并济。[4]
针对地摊经营带来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出台一套系统的考核制度对地摊经济进行考察管理,具体的考核项目应该包括设施完善、摊位卫生、垃圾袋装、个人卫生、用具整洁等方面。考核制度可以让城管执法更加有依据,在规范了地摊经济的同时,也使经营者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建议国家和有关标委会将地摊经济纳入标准化的重要范畴,制定符合中国特色和中国市井气息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制定完善的地摊运营管理标准规范将是缓和地摊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矛盾、解决流动摊贩管理难度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5]4.2.4维权渠道多样化
推动维权渠道多样化、便捷化。地摊经营者在商业活动中,以生产销售小商品、食品和农产品为主。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常常会面临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全面、监管举措未落实、自身产品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6]为方便消费者维权及信息反馈,管理者可要求经营者在其摊位上张贴消费者维权平台二维码,二维码集资质查验、评价、投诉等功能为一体,消费者可通过扫码反馈消费体验。若出现侵权问题,经管理部门查实后将依法对经营者采取相应措施,维护消费者权益;若体验感良好,也可通过扫码反馈,影响摊位评级;若对管理或者其他方面有所建议,也可通过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听取建议,改进管理办法。
4.3、 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4.3.1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组织架构
行业自律组织是现代经济社会重要的市场主体,发挥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作用,在性质上属于社团法人。一般而言,行业自律组织以协会或者商会的组织形式表现出来。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是在政府指导和监管下,为实现地摊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被行政主体授予了一定公共管理职权的社会组织。相比较于政府的管理模式,地摊行业自律组织更加灵活、民主、公平,更够在市场秩序中最大程度的激发地摊经济活力,从而助力地摊经济发展。
行业自律组织组成人员包括从业人员和会员两大部分,从业人员中不仅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普通职员,还包括专业人员,即给行业提供专业指导的专家。在地摊协会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应当是精通经济管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专家。会员则是在地摊协会中进行登记注册的地摊经营者,会员中又分为中级、初级、高级三等会员,其中没有营业执照、从事地摊经济时间短的地摊经营者则是初级会员。初级会员可以向高级会员升级,以时间、收入、口碑等综合因素为考量。
4.3.2 、地摊行业自律组织的基本运行模式
地摊协会的运行基本遵循“经营者—协会—消费者”的循环模式。首先是地摊行业的经营者即地摊经营者注册成为会员,再由协会工作人员进行地摊经营者摊位实地考察来确定等级;其次由协会的地摊监管工作人员定期检查会员地摊经营者的经营状况,每个地摊经营者都必须通过年末考核,否则将会进行降级或者除名处理;最后由协会的地摊调查人员收集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并将其公布在协会官方网站上,以便会员地摊经营者学习改进。协会专家负责解答会员地摊经营者的问题,并且提出建议和改进办法。
4.4 、落实细化法律法规
现行有关地摊经济的法律制度设计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缺乏更加微观和细致的规范性文件来具体引导、规范现实地摊经济面临的问题。多地的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都对地摊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但是规范本身较为宏观和原则,现实中缺乏的是贯彻这些基本理念的市区一级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管理者对地摊的执法自由裁量权过大,更多凭的是当前政策的态度,政策鼓励则放宽监管,一旦政策收紧,则又恢复以往的简单打击取缔模式。为了实现对地摊经济的长效化治理,有必要落实和细化法律法规,为地摊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严密和坚实的制度性保障。具体而言,地方政府的管理办法应当从源头规范,制定市场准入的主体标准和行业标准。贯彻落实“六稳六保”的方针,明确细化地方政府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为地摊经营者提供一个优质、有序、科学的监管环境。规范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规定法律责任和救济途径,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 、结语
地摊经济作为我国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形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于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售后维权艰难、影响城市秩序、监管方式不当等发展困境,应当运用法治思维,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和落实细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化解,为地摊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建制度保障,让这“人间的烟火”更加亮丽和蓬勃。
参考文献
[1]安宝玉,杨素媚,刘媛媛,等.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多方联动机制探索——以山东省中小城市为例[J].商场现代化,2020(20):19-21.
[2]张胜玉,冒王磊.“身份”与“空间”能否延续?——后疫情时代城市流动摊贩治理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25-29.
[3]陈业宏,王岩.论“地摊经济”嵌入现代治理体系的行政监管路径——以15个城市的监管政策为样本[J].湖南社会科学,2020(6):93-103.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27-02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是近几年才逐步兴起的,如今,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旺季时甚至还需要提前去占位置。地摊为当地大学生以及周边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方便且划算的购物模式。同时,这也是一种低投资利润高的营销方式,因此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当地居民的加入,甚至有些当地居民以此为一种职业。虽然地摊丰富了街道,为街道增添了活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收入和便利,但同时它的地方文化在丢失,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缺点也随之渐渐地显现出来。
一、地摊的由来
地摊,简单的说就是摆在地上的摊位,投资少回报大,是最容易的创业方式。高校附近的地摊从种类上划分,是夜市中的一支分流。因此说道高校附近的地摊就必须从夜市的演变开始。
夜市,最早是从周朝开始的,“周时期,田井制度中,王城的设计,市场占了一井之地,即为“市井”(即夜市的最早称呼)。”这个时候的城市中都设有市场区,受到统一的管制。到汉朝的时候,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商业区从一处发展到多处。一直等到隋唐时期,夜市才开始兴起,特别是到了唐朝晚期,长安出现了夜市,并扩展到当时的洛阳、扬州等大城市。而书院夜市作为夜市的一股支流也得以快速发展,其中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因为地处在繁华闹市之中,每至夜晚,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这也就成为了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书院夜市。夜市在宋朝的繁荣是被人们普遍认可的,夜市在国家管理上已毫无束缚。因此,各大书院夜市发展也随之兴盛。一直到清末民初这几百年间高校夜市都没有太大的变迁,其性质也就慢慢的固定下来――它不仅仅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更是及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而地摊最早是一种交易方式,在古代,并没有货币流通在人们生活中,人们都是要拿着自己家多余的东西去特定的市场摆地摊,等到别的人拿他们多余的东西来交换,这也是古代的买卖方式,以物换物。现如今,地摊依然是一种火爆的交易方式,各大城市的闹区、各大高校附近都摆起了地摊。地摊在功能上与夜市相比就少了些许,地摊是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产品,同时也娱乐了晚上出来散步的人群。
二、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存在的问题
(一)与景德镇陶瓷文化融合的不足
景德镇是一座文化特色浓郁的城市,以制造瓷器历史悠久,陶瓷产品质地精良而闻名于全世界,因此被冠名为“瓷都”。景德镇本身也是一座旅游城市,有古窑、瑶里等一些著名景点,并且有多处陶瓷厂,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陶瓷爱好者。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中国唯一一所以陶瓷著称的大学,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是陶瓷学院申请的一所独立的本科院校,拥有丰厚的历史。学校的建筑多为以前留下来的,艺术味十足。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在近几年开始盛行,摆摊的大都以买衣服裤子等生活用品为主,也有少许人群是以买陶瓷茶具或者自己做的陶瓷为主,每天傍晚街道上都会堵满人群,喧喧嚷嚷的如菜市场一般。但是陶瓷学院附近的地摊却没有与陶瓷文化融合在一起,它所卖的种类如集贸市场一般杂乱,而且更倾向于人们的生活用品。摆摊的摊面也是十分随意,毫不讲究,有拿广告纸铺地的,有用塑料纸的,有用木板子的,也有购买专用的摆摊桌具。这与陶瓷文化相差甚远,更像是一个与陶瓷无关的街边闹区。
地方文化融入地摊尤为重要,它带给地摊的不仅仅是新鲜血液,更是一个全新的生命。只有把地方文化融入进去,地摊才能有其灵魂,真正成为街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地方文化的融入同样会促使地摊成为某地方的标志,甚至会成为一个小小的旅游景点,如开封的小吃一条街。
(二)与周边环境的问题(交通和污染)
很多没有规划设计的高校附近的地摊都存在车辆交通的矛盾。同时,这些没有规划的地摊对学生以及居民的步行也有不良影响,在没得到有效组织介入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是很难调和的。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来说,老校区所在的陶阳南路的道路很窄,本身交通就十分堵塞,也没有机动车辆通行道,2013年冬季才把人行道重新修正,较之前宽敞了些许。人行道上也经常有机动车通行,人、车、地摊要共用这条六七米的道路,可见其拥挤程度。特别是每到傍晚地摊摆起,陶阳南路两侧就开始挤满了大大小小的货物,原本的人行道走不通,很多人群只好被迫走车道,这样使得一些车辆不能行使,造成车道交通拥挤。除此之外地摊的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也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地摊至晚上十一点才会全部散去,人们购买时讨价还价的嘈杂声、交通堵塞时车辆焦急的鸣笛声都为周边居住的居民带来了严重的噪音污染。由于地方政府的监管不力,没有适当的引导,每次摊位散去之后地面上的垃圾也是随处可见。
这些商贩都是在学校门口的主干道两侧摆放,这严重影响了交通秩序和周边环境。这种自发性强的不合理商业行为,都是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总体规划造成的。
三、如何解决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所带来的问题
(一)改变位置――移至到陶瓷创意一条街
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地摊主要摆置在学校门口的主干道两侧,是陶阳南路的主要交通道路。陶瓷创意一条街是位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老区后门的一条以创意陶瓷店为主的街道。街道与圣罗帝景小区、阳光公寓及陶阳新村相通。道路宽敞,约30米,较为偏僻,街道尽头是没有开发好的小区。平日人流量主要为周边小区的住宿人员以及陶阳新村的村民。陶瓷创意街的店铺一般以陶瓷专业的学生开的居多,店里所展示的东西较市场上的陶瓷产品更为新颖,更加创意。因此以创意著称。在近年来,陶艺创意一条街才逐渐发展起来,店面装潢的也越来越有设计感,陶瓷产品更加独特,从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把地摊放置到陶瓷创意一条街由于街道宽敞,并且没有过多的车辆通过,因此不会造成交通拥挤。与此同时,因为地方有点偏僻,平日里陶瓷创意一条街并不热闹。若把原摆置在陶阳南路主干道的地摊放置在陶瓷创意一条街,这样地摊和店铺便可一起带动陶瓷创意一条街及整个景德镇的陶瓷产业。
(二)种类限制
摆地摊的种类很多,衣服鞋子等生活用品,大肆甩卖犹如菜市场一般,既然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就需要把地摊种类与陶瓷紧密相结合,仅仅限制于与陶瓷相关的种类,所摆买的东西需要要严格把关。同时可以鼓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学以致用,利用业余时间去体验生活,去展示自己或他人的陶瓷作品。
(三)把微店概念引入到地摊实体店
网络现在盛行一种零成本开设的小型网店――微店。微店是电子商务创业的一种新模式,它不需要成本、不需要库存、也没有物流的烦恼,适合大学生和一些刚踏入社会没有资金的人创业的一个平台。这是一个虚构的,实际上不存在的店铺。
地摊的实际性质也是如此,无租金、无库存、没有物流的烦恼。因此可以把微店的概念引进地摊中,打造一个陶微店。首先,对陶微店大小规格设定。为了不影响街道的正常通行和不妨碍创意一条街店面的生意,而且还要达到整齐美观的视觉效果,因此每个微陶店大小为宽一米五、长两米、高一米二。其次,陶微店的外形设计。不需要统一的设计,每个陶微店可以融入自己的特色,DIY为主,能突出自己所卖的陶瓷产品的特色即可。但要做到别出心裁,并突出创意一条街“创意”一词。再者,需要规划出合理的摊位摆放。创意一条街每隔五米都会有一个五米的花坛,因此可以把陶微店放在花坛前面,每个花坛前可以放置三个。这样不会影响游人和住户以及车辆的通行,同时离店后的陶瓷店面也有六米的间距。由于地面坡度是斜着的,因此在空间上有足够的层次感。最后,摆摊时间的限制。为了保证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受到影响,因此可以规定摆摊的时间为下午六点到晚上十点。
四、对未来的展望
把陶微店引入地摊中,放置在陶瓷创意一条街在本质上解决了地摊所带来的交通、污染、文化不融合等种种问题。同时将会成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并与景德镇当地文化相融合,让游人在观赏景德镇的时候能无处不感受到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到陶瓷的气息。与陶瓷创意一条街的结合,也会带动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并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和展示平台。
地摊是一个很好的创业途径,一个不会给社会带来困扰和影响的方式才是真正促进一个城市发展的好方式。人们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地摊,利用其优势最大化地造福一座文化古城。
五、 结语
通过对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地摊的考察,发现了它所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对陶瓷文化在地摊设计中的疏忽、冷落甚至是遗忘,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交通和环境污染。本文仅是就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的地摊来讲,相信很多高校也出现了同样甚至更多的问题。希望通过本文,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到高校地摊所带来的问题,并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梁晓云. 蓝蓝的夜 蓝蓝的梦――蓝岛文化夜市现象透析[J]. 文化月刊,1997,(10):38-39.
2、杨明. 台湾的夜市文化[J]. 统一论坛,2005,(02):62-64.
一组解释指向好奇。人类总是对自然界充满好奇,自然界的各种属性中,有一种就是数字的属性,数的属性。还有一种解释指向有用。无论是发明阿拉伯数字,还是运用这些数字来计数、做演算,一直到今天极其复杂的数字化生存,都是因为,数字能够解决人类的问题。
解决问题,就会动员人类花更多资源往数字这个方向走,讲起来也非常有意思。你说,数数怎么会对解决经济问题有帮助呢?远古时期,如果你一天采了10个果子,而我采了4个,那我是不是说:应该再努力一把?所以,任何东西的测度,有个数放在那儿,人的行为就会有一些变化。
最近,北大在云南弥渡县有一个精准扶贫的对象。大理为了推进精准扶贫,引进了号称穷人银行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注:该银行以小额信贷著称),在那里的年轻学生给我讲的故事,很有启发性。
这格莱珉银行贷款有个原则,穷人借钱即便是很小的钱,3000块、5000块,1万块,都得从借的第一周,就要开始还。我刚开始觉得不好理解:他没钱才要借,他借钱买一个猪崽子养大,总得几个月嘛,怎么可以从第一个礼拜就要还钱呢?后来听一线工作的人说,还真的有效果。银行这样还款的要求,就希望帮助穷人组织他的生活,不该花的钱别花了,能挣的小钱去挣,只要每个礼拜你带着还50、100、200块钱,一年就能养出好几头猪来。做这种贷款的贫困户脱贫的速度,就是变快了。
再来看一个复杂的经验,全国现在600多个地级城市,很多市长都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全世界最厉害的城市纽约有个最厉害的区叫曼哈顿区,一共6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每年产生的GDP是16亿美元。看到那个数字,我受到很大冲击。我相信如果600多位市长知道这个数以后,至少可以重新想想,城市到底在忙什么,是不是还需要这么摊大饼式地摊。
所以,记数对人的行为有影响,不光是数字技术间接改变行为,它直接改变生产过程。
“解决人家的问题”
人类经济活动,越早越是靠自然,越往现代走,越靠人的想法、靠抽象概念。中国经济已经是往非常现代的方向走,而数字这些东西,不是自然界给我们的,是要通过人的努力把它开发出来,这是我今天的第一点感受。
第二点感受,现在中国有个好现象,对任何新东西都非常敏感、非常感兴趣,舆论、媒体反应非常快,新概念铺天盖地,中国再也不是对任何新东西直摇头的国家了。但缺点也有,就是这些概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真正落地。
我最近看到了几个东西蛮有触动,数字经济是可以解决许多问题的。比如品质问题。为什么大家要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都知道是制造能力过剩,品质不行。可是你深入这个问题,就会发现问题不容易解决:我们常年低价竞争形成了环境,想提高品质,成本过不去,就会比别人贵。我们的市场,很大程度还是对价格敏感的市场。既要满足价格低,又要提高品质,我们很多传统产业不是不想干,是难以做到。
怎么突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一两年我访问过小米,小米经验对我有启发。小米就强调一条:性价比,质量要好,价格还是不能贵,否则在中国市场你打不开局面。成本怎么降?用数字技术降下来,把生产流程改合理,把销售流程简化,不该花的那些钱全省了,最后聚焦到品质上。我也不是做广告,这让我看到中国打品质这一战,有希望。
第二个故事,中国有大量中小企业。你再喊时髦的口号、技术,很多小微型企业,怎么跟上来?这也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问题,数字技术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我今年1月份就在腾讯调查,因为我看到他们有个开放平台,叫再造一个腾讯,腾讯只管用自己的技术支持,供很多小型企业来创业,现在上面小企业的总估值,已经等于腾讯自己了。
另外我们金融界还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小微企业没有信用之前,融资就是很难。现在看来,中国制造业、中国数字经济走在前面的企业,如果都用腾讯这种开放平台,一个带上几百个、上千个,那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会有很大的希望。
中国经济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我们最近调查的一个方向也是“怎么用数字技术解决问题”。无论大问题、小问题,发达地区问题还是贫困山区问题,要把这个作为我们数字经济的一个口号,以解决问题为算,不能光是人人嘴里说概念,而是要把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真正落到以人的发现、发明为基础的数字技术基础上来。
一 前言
(一)展示的概念和功能:展示活动和展示设计,以其特有的信息直观性和集中性,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社会性,而成为人们生活中哥哥领域的信息媒介与桥梁。展示的概念就是以传递信息、启迪人们思想、满足和推动社会需要与进步为目的,以直观、生动的形式与观众进行沟通的活动。就字面的含义而言,有展出、陈列、示范、体现等意思。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功能、目的进行的展示空间、道具、展品、陈列、照明、色彩等创造性工作的统称。
(二)展示的史略: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在物品交流的集市上,商品摆在地摊上供人观看和挑选,即是当代商场与展销会的雏形。中国近代的展示首先由外国传教士在大城市所办的博物馆开始,到1905年由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张謇在南通市建成的第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博物苑",经过多年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已经发展到20多个博物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世界生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博览活动也非常活跃,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建国后,在短短的时间里,从中央到地方新建了大量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商业展示设施,并大量举办各种展览会,培养了一大批展示专业人才。我国先后参加了众多的国际博览会、组织,引进了来花开的各类产品博览会和国外先进技术。这为中国的展示事业提供了很多的启示和机会。
二 展示设计中的空间运用
(一)空间的概念和特征:所谓的空间是指和实体相对的概念。用哲学的观点解释,空间是无形态的,凡实体以外的部分都是空间,空间是不可见的。然而,在造型领域里,所谓的空间却是另一回事。它是指在实体环境中所限定的空间的"场",即实体与实体间的关系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的联想环境。假如离开了实体的限制,视觉空间的形态也就不复存在了,或者说,已经变为无限空间形式了。而且限定空间的实体越强,则空间的有限性就越强。相反的,限定空间的实体越弱,空间的有限性就越弱。《老子》有言:"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切事物都存在于正反两方面的对立之中,它们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二)空间的分类和功能形式:空间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即闭合空间、开放空间和中界空间。所谓闭合空间,是指主要空间界面是封闭的,视线无流动性。例如建筑的室内空间,四面封闭,空间界面的限定性十分强烈。所谓开放空间,是指主要空间界面是开敞的,对人的视线阻力是相对弱的。例如建筑的室外环境是露天的,大幅度的空间是没有界面的。由于内部空间对实体形态限制比较强,所以它的空间形象也十分明朗。若再细致分类的话,内部空间还可以分成直线系空间和曲线系空间两类。直线系空间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水平型空间、垂直型空间和斜线型空间三类。
空间的布局合理安排妥当,给人的感觉好像有无限的伸展余地,简洁大方,把空间的功能形式充分的体现出来。
(三)展示空间的构成风格造型:在展示空间的构成风格中,突出的表现在根据不同的展示内容,进行不同风格变化。在展示构成的造型上也是多种多样,此外还有文字体造型最大限度的提高空间利用率,增加有限空间的信息含量,所以优秀的展示空间造型,利用了其暗示与象征作用,来烘托展示的特定氛围。目前,展示空间进一步由规格摊位式的封闭设计发展到开放设计,使空间分隔更加灵活多变。空间的序列设计与节奏设计,充分反映了展示的性质及其展览宗旨,更着意强调人性味。
(四)展示设计的空间尺度分析:展示设计的空间尺度是非常重要的。在参观的过程中,人的舒适性,自由性,主要取决于展示设计空间基本尺度的合理性,单元形态和整体尺寸都是可变参数,应与人的生理,心理尺度相适应。符合人体功能的要求和习惯,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人体的标准尺度进行变化。
三 展示空间的表现形式
(一)空间的平面设计布置形式:当观众被吸引,在摊位前徘徊的时候,合理精致的平面布置将会使他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参观,展示空间艺术设计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半。在入口处,应该设有接纳登记台,或交换名片,或派发宣传资料和纪念品。过了入口处,就要开门见山的进入信息空间,让精美的展柜、别致的展架和琳琅满目的展品即刻进入观众的眼帘。展示空间设计的平面质量是确保空间质量的基础,必须满足其设计要求,有意识地去追求或者赋予某种形式美感。
(二)展示空间的立面设计:立面设计是展示空间的核心构造,它不仅是在大的展示会空间起到醒目的宣传作用,多数还是展示本身的主要结构支撑。因此,立面要有一定高度,造型新颖并具有代表性,有醒目的标识系统,形成展示空间气势宏大的美景。另外由于展示会大都周期较短,在设计立面空间时,一定要解决好结构问题,以便于现场快速拼装和拆除。商业展示强调的是空间和主体展示面,风格多以简洁明快的手法体现,沿袭近代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简约格调,用块面形体和流畅线条组成灵活空间。展示会里人流方向不一,因此在设计立面空间造型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多方位的视角,在动态的流线中体现自身形象。
(三)展示空间的艺术处理技巧:展示空间本身是一门构成艺术,用实体限定来创造带有心理情绪的立体空间构成是展示设计的主要艺术手法,展示空间的艺术处理技巧由此更显得重要。
第一个推出超低价
1996年12月开始,来自广东江门市的“高路华”开始进军成都市场。它先是通过各种媒体大打广告,仅三周就投入广告费用200万元。而其价格的确也低得让人吃惊:21英寸彩电1680元/台,25英寸彩电2880元/台,29英寸彩电3980元/台(另送价值160元的彩虹牌双人豪华型电热毯一床),34英寸彩电8880元/台(另送价值1600元的高路华机械型全自动洗衣机一台)。
很快,成都市掀起了抢购狂潮。据统计,仅二十天,高路华彩电在成都就已售出4000多台,市场占有串超过40%,破天荒地夺走了长虹的龙头地位。
福日强调质量优
温情款款把根寻
1981年,福日彩电就曾在成都销售过,1996年底,又重返蓉城。厂家打出的口号是:“不管市场受到什么样的冲击,产品最终靠质量取胜”。福日电视有限公司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开展了“福日寻根,重返故土”的活动,“‘形’在寻找最早的彩电,‘质’在追溯产品的根”(其广告语)。这个广告打出后,立即在成都引起轰动。几天内,有数百名用户前往登记,甚至还有人抱出了福日尚未正式建厂时购买的福日彩电。
最后,通过抽奖筛选,有十名老用户得奖。这些用户所拥有的彩电虽为1981年福日公司的产品,但画面依然清晰,色彩均匀,其使用期长达十五年,远远超过了彩电的一般寿命期。更绝的是,有几名幸运儿在抱回福日公司奖给他们的29英寸大彩电时,还对那14英寸的旧彩电恋恋不舍,提出可否再保留。在被有礼貌地回绝后,他们大有惋惜之意。 两种策略,孰优孰劣?
福日公司和高路华集团采取了两种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两者的所得所失。
高路华彩电在短时期内迅速“窜红”,销量大幅度上升。这使高路华集团在整个“降价潮”来临之前,把产品销了出去,资金大量回笼,使企业能加速资金周转,达到规模经济的目的,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一、商誉的概念
there has also been a significant change in standards asso-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由英国会计学家最早提出“商誉”一词;为了更好的审理案件,法官首先对商誉进行的定义是:“商誉指企业在从事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1999 年9月7,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日公布了一项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了“核心商誉”的概念。
从16世纪出现“商誉”一词至今,经过近400年的探索、研究。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又产生了不同的确认与计量的标准。
二、商誉会计确认与IAS的比较与趋势
(一)国际会计准则(IAS)中关于商誉的确认和计量
1.购买产生的商誉确认和计量
(1)交易发生时,可以作为一项确认的资产,并被认为是商誉的是:购买成本超过购买企业在所购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中的股权份额的部分。
2.内部产生的商誉:
在企业内部所产生的商誉是不是企业的资产。在有些情况下,为创造未来经济利益需发生支出,但这类支出不会产生满足准则确认条件的无形资产。
3.摊销
商誉应在它的使用年限内进行合理地摊销。确定摊销的期限应该是反映对未来经济利益和预计要流入企业期间的最好估计。按一般的规定商誉的使用年限从其初始确认起不应超过20年。在极少情况下,可能会存在有说服力的证据,表明商誉的有用年限将超过20年而达到某个年限。
(二)国际比较
1.商誉的核算的比较
通过新颁布的准则对国际准则IAS38的规定的参考,得出一个结论商誉是不作为无形资产作为记录,而同时把无形资产和商誉一起列出来,同时不把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品牌、报刊等作为无形资产来对待,这是一种周全而可以理解的做法,是和国际会计准则相趋同的。我国做得不是很到位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在商誉的核算上作出相符合的规定。
2.关于自创商誉的比较
在这一点上中国与国际准则上的做法是相同的。在企业收购或并购被购买或被并购企业时的商誉,即调整当期的股东权益(盈余公积或资本公积),不能单单的把商誉用来变现,它是无法确定是否能使用的,所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会被认为有过于主观的嫌疑,与自创商誉应该采用一致的做法,就是发生购买企业的时候所产生的商誉也不应该被确认。
三、我国商誉计量的问题
(一)存在于我国会计准则中的问题。
1.商誉测试时所间隔的时间相对较短。一般而言商誉是包括了企业基本身所有的优质的资源,它也是企业经过长期的经营而慢慢累积起来的,因为在商誉是一种长期的资产,是不容易发生变化的,所以并不是每年都会减值测试。
2.计量基础给会计处理带来困难。
(1)商誉的价值并不是一方面的所以通过计量基础来表明的商誉所存在的价值并不是全部的只是一部分。把公允价值引进到商誉的计量里,并不完全都是有利的一面,还存在着弊端。从有利的一面来说,在这样做可以,让无形资产的价值更能符合其真实的市场价值;从有弊的一面来说,是否真正“公允”在现实层面上的操作也存在着困难,作为第三方不太容易可以判断出企业所使用的公允价值是不是符合市场价值的。但现在也是有许多的计量属性是同时存在的,这样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计价非常的不固定,这样就容易产生更多的盈余管理。
四、商誉的改革方向
通过国际会计准则对变更怎么样处理商誉的方法,结合现在我们国家对商誉的以及其它与之相关联的法律法规的分析,这样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处理商誉的方法都是有根据的,不是凭空猜测的,并且在2006年的时候还颁布了新的规定,并且与国际会计准则非常相像。这样的规定对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实现经济国际化是非常有作用的,可以加快我们国家实现国际化的步伐,并且对我国的会计发展而且有利于与国际上发展很好的国家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看。
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意识到,趋同不等于盲目的相同。我国的实际情况毕竟和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加强与国际会计届的相互交流,使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相互适应,而不是我国会计准则一味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针对改革措施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计量基础应当完善公允价值的引进。
1.发展信息和价格的市场。首先要完善信息和价格的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等于经济息息相关的市场,而且还要提供有效地,合理的资产与价格信息。
2.要对会计准则计量基础进行一定的规范。在对商誉计量基础中规定是否要减去评估费用,准确的界定之后就能避免一些麻烦的产生。就可以在不同的企业间使用统一的商誉减值的计量,解决了可比性这一会计要求。(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4-88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8-32
[3]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22号-企业合并》[M].1998
[4]IASB.《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M].1998